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范文

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5:25:4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

篇1

关键词 烟草 安全 标准 信息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F426.8 文献标识码:A

为贯彻落实《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株洲市烟草专卖局结合实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烟草商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和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有效探索。本文结合株洲烟草《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信息应用》项目研发成果,对烟草商业企业如何开展安全生产标准信息化建设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开展安全生产标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烟草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全面规范了烟草企业安全生产的开展方法、途径和标准,为全行业规范安全生产工作、提升基础建设水平,提供了管理和技术支撑。而加强《烟草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的宣贯落地,是改善烟草企业安全设施和提高工艺水平,增强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标准化意识和规范安全生产行为,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确保行业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的重要举措。

株洲烟草在建设过程中认识到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围绕《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组织开展标准的宣贯,制订了适合本单位实际的建设方案,探索了一条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相结合、富有本企业特点、可操作性强、基层员工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宣贯途径,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有利于推进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的应用;二是有利于推动烟草商业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的建设;三是有利于提高烟草商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四是有利于改善烟草商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现状;五是有利于烟草商业企业预防安全风险和减少安全事故。

二、开展安全生产标准信息化建设的方法

根据株洲烟草的实际,开展安全生产标准信息化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总体思路。

株洲烟草在建设过程中,明确了“一本手册+一个信息系统”的总体思路。“一本手册”就是通过建立一本《安全生产标准化操作手册》来指导全市系统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满足安全生产标准化基础管理达标定级的要求,适用于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基础管理,使文本格式化、内容规范化、操作简便化、记录标准化、查询方便化。“一个信息系统”就是通过建立一个《安全生产标准化信息系统》来管理全市系统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评价、应急预案演练、安全教育培训、安全设备设施台帐等安全管理工作,满足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要求,适用于烟草商业企业的安全信息化管理,在基础管理子系统中实现查阅、录入、统计、审批等功能;标准化评价系统包括基础管理规范、通用安全技术和现场规范、烟草商业企业安全技术和现场规范要求等三项内容,具有自评、复评、外评等三个功能。

(二)遵循设计原则。

开展安全生产标准信息化建设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一是开放性。在设计时考虑到功能的可扩展性与维护的方便性,使用的操作平台类型,应用服务器、编程语言和数据库,遵循了通用性和开放性,减少了后续功能增加和修改的难度,提高了后续服务的方便。二是先进性。采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数据库技术,ASP开发,sql server2000作为网站后台数据库,IIS5作为Application Server。这个组合在测试权威e-Week的测试中显示具有最优性能。三是实用性。该系统以株洲烟草的安全需求为目标,以方便使用为原则,在吸取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量身定做,并在统一的用户界面下提供各种实用功能,尽可能降低使用前的培训和使用中的维护投入,提供前端网页开发的无逢连接。四是安全性。充分考虑系统及数据资源的容灾、备份、恢复的要求。为系统提供强大的数据库备份工具。充分考虑系统的安全要求,信息管理责任到人。五是规范性。完全按照ISO9001的规范进行系统设计和开发,设计图采用uml进行描述,开发的网站符合政府网站建设的整体要求。

(三)采用正确的方法。

《操作手册》采用的编制方法:一是搜集整理资料;二是分析资料的实用价值;三是设计《操作手册》的框架及目录;四是编辑手册内容;五是聘请安全高级评价师进行审核;六是在全市系统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七是召开安委会进行评审;八是在全市系统试运行。

《信息系统》采用的开发方法:一是在全面分析需求的基础上,搭建系统框架。具体如下图:

二是与软件开发单位联合开发安全信息系统;三是明确安全信息系统的开发手段;四是分阶段实施安全信息系统的开发。主要包括九个阶段,即需求确认阶段、总体设计阶段、分项详细设计阶段、系统详细开发计划制订阶段、系统开发实施阶段、集成阶段、测试阶段、鉴定验收阶段和系统投入使用和系统维护阶段。

(四)解决好关键问题。

《操作手册》主要解决好7个关键问题:一是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设置应遵循精简、高效、适用的原则,做到统一、规范、适合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需要;二是安全管理制度的梳理和完善。应对已有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对未建立或者是与标准化规范有出入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补充,满足标准化规范的全部要求;三是安全生产管理台帐的设置。应制定统一、规范、适用的台帐,满足安全生产基础管理需要,并符合标准化规范的要求;四是安全生产管理记录的规范。主要是规范安全生产管理记录的格式和保存方式;五是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主要包括火灾事故、机动车辆、卷烟仓储、卷烟配送、专卖执法、烟叶生产、卷烟营销等七个方面,要突出行业特色,充分发挥全行业的力量,做到应急救援资源共享;六是安全生产管理考核评价内容的细化。对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中的39项考核评价内容进行细化,结合标准化规范基础和现场管理的具体要求,制定更加全面、更加详细、更加具体的考核评价表;七是职业健康安全体系文件的搜集和完善。对烟草商业企业职业健康安全体系文件进行搜集和完善,形成一套覆盖烟草商业企业各重点环节的体系文件。

《信息系统》主要是建设好“安全管理基本信息数据库、信息数据统计和安全生产标准化级别评定”等三个子系统。其中:安全管理基本信息数据库子系统主要是解决好功能设置、实用性及安全性的问题;信息数据统计子系统主要是解决好保密和分级授权查阅以及防止网络入侵,保护信息安全的问题;安全生产标准化级别评定子系统主要是解决好在系统内实现卷烟商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自动评分功能,实现企业自评和外部评审等两级考核评分功能以及在企业自评过程中,能自动显示本企业与标准化规范的差距,实现安全隐患整改跟踪反馈功能等等。

三、开展安全生产标准信息化建设的效果

篇2

近年来,国家烟草局持续深入推进YC/T384-2011《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达标工作,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水平持续提升。但是,在推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中,常常对于潜在安全因素的发现与管控、危险源的排除以及安全档案、隐患数据的应用与分析还有差距与不足,没有形成有效的自动保存与检索、分析与判断运行机制,不能用信息化的手段来有效支撑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上水平。鉴于此,要在持续强化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两化融合”基础上,如何实现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应用与实践,将是企业面临的新的挑战与机遇,通过信息系统的大数据积累与判断分析功能,能够大力提升企业的预防型安全管理效力。

1 卷烟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安全管理作为支撑企业管理的关键核心,始终得到企业各级领导及员工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随着近年来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提升,办公OA系统、ERP、MES以及EAM装备信息化等系统的广泛应用,信息化支撑企业各项管理现代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更是企业有效提升管理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一条捷径。但是,在具体实践中部分卷烟企业还未能够将信息化与安全管理有效融合,对于有效利用信息化提供的高效、及时性方面还不能够达成共识,这一情况除存在一定的意识淡薄、资金缺少、技术匮乏之外,还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剖析:

1.1 安全管理人员队伍素质偏低

根据大多数卷烟企业的安全管理队伍整体素质水平,相对处于企业知识结构与能力水平较弱的层级,对于信息化的应用能力与水平存在一定的障碍,而作为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具有系统性、先进性、前瞻性的技术特点,在系统的建设、运行与维护方面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术,造成系统建设的技术壁垒。

1.2 安全信息系统投入风险较大

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种系统工程,需要系统设计、统筹实施与有效实现,在企业涉及安全建设方面的投入需要多方面的审核与把关,相对投入资金较大、周期较长、风险共存,在与企业相关系统集成中存在不确定性、融合度低等风险,影响到系统的建成效果,以及企业领导层的决策。

1.3 安全信息系统建成模式单一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成模式还比较单一,可借鉴与实践的经验相对较少,在建设中以信息化建设为主导推进,以信息化工作梳理流程、建成模块、系统实现,在投入运行中以安全管理为主导理论,如果不能够有效实现工作流、业务流、信息流的前期整合,不能够有效分清“主导”要素,必然会造成信息系统运行的冲突与障碍。

2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内涵

借助于现代高效的信息技术应用平台,用系统性、流程化、模块化的建设理论为基础,强化安全管理的PDCA过程管理方法,推进安全管理工作的流程化、信息化、系统化,持续提升企业安全管理与应急响应等级水平。信息化的安全管理从安全基础管理、过程控制及效果监督等形成有效的执行系统,有效改善了安全管理从“结果导向型”向“过程控制型”转变;系统化的安全管理从影响安全的各项因素入手,深入统计与分析、决策与判断,逐步形成科学性、有效化的决策体系,用系统化的全过程预防控制方法,将传统的“被动事故处理”向“超前隐患预防”转变;体系化的安全管理借助于安全工作组织架构、资源实现、过程方法、监督考核、持续改进等,夯实安全基础,筑牢安全防线,实现安全管理从“简单粗放”向“精益标准”转变,有效促进企业一体化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3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内容

卷烟生产企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成理论基础来源于YC/T384-2011《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严格依据行业安全标准体系建设理论,依托烟草工业企业独有的目标体系、治理结构、管理流程、现场监控、应急处理等安全管理特点,运用先进的虚拟化、网络化、电子化及信息化手段,将安全管理全过程中的工作指令、指挥调度、预警处理、信息反馈等实现数字信息化、网络化,集中存储与应用,并且运用自身的关键命令参数设置,及时有效地做出综合评价及分析判断,快速处理各种信息源的数据与差异,实现企业安全管理信息化、动态化和高效化,为企业安全管理提供先进性、系统性、快捷性的技术支撑。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包含安全管理体系、信息系统硬件、信息系统软件三个基本框架,涉及信息收集、数据分析、评价判断、信息反馈、决策执行、应急处置等六个系统模块。

3.1 安全管理体系

以烟草行业安全标准化理论为基础,以“人、机、料、法、环、测”关键要素为核心,运用系统论工作方法,对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流程化、标准化、体系化、系统化管理。安全管理体系是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形成的基础框架,对于信息系统的组成范围、人员分工、工作流程、应急处理、预案演练、信息反馈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与要求,确保安全信息系统的有效建成与组织落实。核心要素包括安全方针,危险源的辨识、评价与控制,法规和其他要求,安全目标,安全管理方案,结构和职责,运

行控制,测量和监视,审核,管理评审等10个方面。

3.2 信息系统硬件

安全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行依托于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平台,运行效率的高低完全取决于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水平。信息系统的核心组件包括数据服务器、核心网络、应用终端三个系统平台,配套组件包括安全与备份设备、应用服务设施、集中监控与管理设施等,共同形成信息系统有效运行的硬件平台。

3.3 信息系统软件

安全信息系统的核心组成是业务流、工作流,关键点在于安全信息的有效集成和全面共享,即实现将关键的准确的安全信息、安全数据及时地传输到相应的影响决策人的手中,从而为企业的安全运作决策提供强力支撑。依据烟草行业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系统理论与实践应用,结合卷烟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特点,运用PDCA过程控制方法中,将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大致分为六个核心功能模块。

3.3.1 信息收集模块。信息收集的来源在于人、机、设备方面的基本信息、潜在危险源、异常报告及事故处理等,包括数据的分类标签、获取系统和存贮系统、传输系统。对于相关数据的获取范围、数据大小及响应时间应做出规定要求,每种数据获取系统中都应有检验数据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的数据质量系统。

3.3.2 数据分析模块。根据数据范围与应用,结合不同数据在各个体系功能中的作用模式,建立符合不同要素标准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算法,利用电子自动运算与合成,对所有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要持续关注数据的整体性、关联性分析,建立有效数字分析模型。

3.3.3 评价判断模块。应建立对应于企业实践的安全指标体系模型,运用信息化的逻辑算法比对数据分析结果的符合性、异常性及突变程度,以做出相应的反馈与动作。

3.3.4 信息反馈模块。在应用层与决策层搭建有效信息通道,保障所有数据流、信息流始终畅通。建立信息优化系统,对反馈信息进行有效甄别与筛选,合理辨识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

3.3.5 决策执行模块。决策模块响应底层数据收集、分析与评价机制,实现信息双向互传,具备自我完善的运行机制与策略,用正确的数据传达正确的指令,通过方案决策系统决定控制策略,形成共同协商、高度集中的执行决策,从而形成闭环的信息体系。

3.3.6 应急处置模块。积极响应应急管理要求,对异常、突发数据与对象采取应急与处理措施,以消除潜在隐患及降低损失最小化为原则,避免事故发生或再发生。

篇3

关键词: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的逐渐复杂,企业管理已经称得上是一种系统性工程,为了在这种发展背景下实现企业的相关发展,对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相关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

1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的发展过程

1.1发达国家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经历了传统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对象性安全生产管理模式、过程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以及系统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四个阶段的发展。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相关理论体系的完善,现阶段发达国家企业中普遍采用的是系统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1.2我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虽然现阶段发达国家的企业中大多采用系统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但由于我国企业相对发展落后,现阶段大部分企业中还是采用过程管理模式进行自身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当然,随着我国近年来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很多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过程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的弊端,一些大型企业也开始进行系统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的相关尝试,这些都直接促进着我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相关发展。

2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

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由管理组织决策、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安全信息分类、生产H标制定、相关考核、方案传输等内容组成。在完成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运行模式的规划与决策后,我们就需要对其生产管理组织机构与责任制进行相关研究,以此构建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中的具体功能模块,最终完成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相关建设。在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运行中,相关设计人员需要对其绩效进行测量与监视,对具体运行效果进行优化,并根据相关优化中得到的信息对管理体系的外部进行评审,实现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安全、健康、高效运行。

3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具体架构

为了实现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相关功能,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提出了一种较为符合我国企业发展实际、组织结构也较为完善的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其具体架构如下:

3.1理论基础层

在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中,理论基础层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其最底层。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中,安全生产理论是随着相关技术不断发展而来的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这也使得相关理论体系的存在为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中,理论基础层由基本管理理论与综合管理理论两部分组成。基本管理理论指的是企业安全生产中通用的方法与规则,综合管理理论则是由安全教育学原理、安全法原理、事故学理论等多种理论综合而成,这些理论都在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1。

3.2技术实现层

在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中,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实现层是第二层,其发展于第一层的理论基础之上,通过多种技术对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进行支撑。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的实现层具有数据实时采集、实时共享、多种数据分析等功能,并能够以此确保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功能的正常运转|41。

3.3功能模块与业务层

在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中,功能模块与业务层是第三层。第三层主要由安全信息中心、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功能模块、企业安全生产监控管理模块、企业安全检査管理功能模块、安全生产风险评估以及应急管理功能模块、企业安全生产环境控制管理功能模块这六大功能模块构成。这些模块的存在为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提供具体服务的支持,是管理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是必然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未来的企业竞争中,一家企业是否拥有完善的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将是其自身竞争力的重点体现之一为了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效率,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立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为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提供了一个可行性架构模型,希望能够为相关企业的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发展带来一定帮助。

作者:吕鹏 单位:神华煤制油鄂尔多斯分公司

参考文献

[1]杨宇,王坚.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探讨m.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丨4(6>:29-31.

[2]栩勇,刘继元.浅谈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的实际应用[J].建筑安全>2015(8>:63-66.

篇4

关键词:煤炭企业 安全生产 综合调度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D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c)-0-01

目前,随着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工作逐渐收尾,及企业自身不断并购重组,转型跨越发展,现在保留的煤炭企业绝大部分以企业集团模式存在,而且都形成了分支机构逐步增多、基层单位异地分布的特征,这些都给煤炭企业集团公司的管理带来相当大的难度,这也促使集团公司管理人员必须重视企业内部跨地域、跨行业管控水平的提高,建立适应集团公司不断发展的调度信息管理系统,同时在吸收先进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一种自己的、独特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从目前各集团公司现已建设的的安全监控系统、产量监控系统、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视频图像系统、调度通讯系统、通风在线监测系统、执法网系统、调度管理信息系统等发挥的效用看,在监测、预警方面功能比较可靠,在信息收集分析处理方面,对企业安全生产决策助力不大,集团公司要不断完善调度信息管理系统,就必须对这些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分析,从调度指挥管理的角度对功能要求、建设思路、实施策略等方面具体分析,以指导集团公司调度信息系统建设工作。

1 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各个公司现有系统均未经过系统的规划设计,有的系统为政策要求强制上马,版本较老,误差较多,有的系统功能先进但配套的设施跟不上,还有的功能互相冲突,基本上都是一种独立的、封闭的系统,明显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不能达到效用最大化,主要存在问题有。(1)信息共享方面急需加强。由于很多煤矿生产调度信息只限于调度部门内部甚至个人掌握使用,以至于调度信息共享和管理的程度和水平较低,信息经常需要重复记录,影响工作效率,同时也不能交互使用,调度部门的信息不能被其他部门使用,,缺乏共享性。(2)信息统计功能争待完善。不能及时有效地统计某段时间内生产指标完成情况,某个时间段的生产事故等信息,难以对煤炭生产进行科学的决策分析,同时也严重阻碍了调度信息在煤矿生产中的组织、协调、催办落实作用。(3)台帐和报表功能比较单一。现有系统无法根据基础数据及数据关系实时生成报表和生产调度台帐、表现为一是一,二是二,关联性和分析方面欠缺较大,只有通过对动态的掘进工作面调度记录、采煤工作面循环进度表、值班情况表、生产调度日报、月报表等进行分析才可以很直观地对生产进行科学的决策。(4)图纸传输处理能力严重不足,受基层人员操作水平限制,系统图纸多半不能上传,或者只是系统建成时上传一次,以后严重滞后,而且基本上都是静态的模拟图,无法实现及时直观显示生产信息的变化情况。

2 建设思路和功能定位

生产综合调度管理系统是一项综合的、覆盖面广的建设工程,需要有清晰的思路和有效的方法,通过多年工作实践,笔者认为调度信息化就是要把安全管理、生产调度、安全监测、生产过程信息管理、调度指挥集中起来统一管理而实现在集团公司对基层单位安全生产经营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和统一调度指挥,在功能上必须建立四个中心。

2.1 信息处理中心

通过系统软件,对各分子公司产销存数据、安全监控数据、经营管理指标、安全管理数据、矿图资料统一存储、管理,统一实现对数据的备份管理,实现数据共享,集中分析、信息汇总上报、最终使高层管理者能够直接用于决策。

2.2 生产指导中心

远程监视各分子公司生产一线,主要运输和工艺流程,重大危险源等,实时把握生产计划和重点工程进度等信息,对照技术档案与矿图、设备管理等综合信息的管理,及时有效地下达生产调度指令。

2.3 安全管理中心

一是通过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远程实时监测实现报警和事前控制;二是对安全隐患排查、事故分析、点检和巡查内容进行跟踪调度;三是通过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对各矿井下人员进行定位、对通风、排水、供电等系统实时监测,按公司统一规划实现质量标准化要求。

2.4 应急指挥中心

通过调度信息、调度电话、调度视频的融合,建立集团公司多级调度通信、视频及电话会议系统、应急救灾指挥系统,满足公司生产调度、应急指挥、远程会议等多种应用需求。

3 目标要求和技术支持

通过对集团公司调度信息化建设进行功能定位,从而确定信息化建设方向和内容,以达到减少成本,提高效率的目标要求,建设符合集团公司自身实际监管需求的综合性信息化平台。具体目标应包括。

(1)全面收集和汇总各分子公司安全、生产、业务数据。

(2)通过系统软件和数据处理功能,就数据为有效的可供参考的信息,要求数据数据传输及时完整,信息分析要有图形和对比,能客观直观表现,可供于公司高层决策。

(3)对基层单位生产现场全方位信息的实时监视与集中调度,熟练应用安全监控系统系统、产量监控系统、视频调度系统,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等,对各分子公司实现高效、灵活的生产调度指挥。

4 结语

调度系统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覆盖面广、关联性强、专业化程度深,是煤炭企业集团公司的神经枢纽工程,必须有明确的定位和方向,有长远的规划和细致的要求,要结合本集团的组织管理特点,因此必须做到在硬件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软件建设,软件要切实符合企业实际,必须有自己和生产管理人员全程参与设计,对现有系统和功能进行有效统合。另外要不断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逐步规范安全生产管理业务流程,注重安全生产和信息化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才能使企业的调度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科学合理,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尹洪胜,钱建生,华钢,等.基于CSCW 的煤炭企业安全生产调度指挥系统[J].煤炭科学技术,2006(2):59.

[2] 崔立成.浅析煤矿安全生产调度指挥平台的功能[J].煤矿开采,2008(3):43.

篇5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

前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阶段。如何面对挑战,适应新常态,以更加有效的措施推动安全生产工作,已经成为建筑施工企业当前亟需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1.经济新常态下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挑战

(1)高端建设模式的引入,对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提出了新课题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为了节省投资、缩短工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BT、EPC、BOT、EPC+BOT等一批趋向一体化高端建设的模式陆续得到实施,特别是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模式(PPP)帷幕已经徐徐拉开并正在实施推进,为建筑施工企业适应经济新常态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在新的建设模式下,施工模式也由过去单一施工向设计、采购、施工到竣工交付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综合管理转变。同时,也对新模式下的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防控提出了新课题。(2)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效能提出了新要求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减缓倒逼建筑施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大胆拓展业务领域,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兼并重组等方式推进转型升级,实施集约化和多元化发展将成为一种常态。在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势必发生不同企业安全文化的融合,也势必发生一系列资源的整合。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也势必面临机构调整、人员变动等资源的重新配置,对如何保持安全生产工作的连续稳定性、管理体系如何融合、管理方式如何创新、管理能力如何提升等工作效能问题提出了新要求。(3)国际建设市场的拓展,对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新挑战从我国的外部环境看,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亚太自贸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设紧锣密鼓进行,给建筑施工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开展国外工程承包,扩展对外业务,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更好的机遇,创造了更好的条件。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建筑施工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机会增加,境外工程项目也会越来越多。由于很多建筑施工企业海外工程安全管理经验不足,对国外的宗教习俗、人文环境不熟悉,加上境外有些地方的社会动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和传染性疾病时有发生等很多不安全因素,直接威胁着施工企业从业人员的健康、生命财产安全。这些都对建筑施工企业在风险防控、应急处置等方面提出了新挑战。

2.经济新常态下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对策

(1)大力推进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目前,建筑业安全生产状况不容乐观。一些施工企业安全工作基础薄弱,现场安全管理粗放,隐患丛生,事故频发,这与安全发展理念以及工程建设的安全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要改变目前建筑业的安全生产现状,必须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大力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安全生产标准化是一种现代安全管理模式,是企业加强安全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覆盖了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方方面面,强调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和法制化,强化风险管理和过程控制。建筑施工企业要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系统工程来抓,通过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企业各环节、各岗位的安全工作标准,规范安全生产行为,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夯实安全工作基础,完善安全长效机制,使各施工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状态,做到管理制度标准化、设备设施标准化、人员行为标准化、现场作业标准化和过程控制标准化,提高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综合水平。(2)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随着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建筑施工企业发展规模逐渐壮大,拓展产业领域愈来愈宽,发展覆盖面愈来愈广,由此带来企业监管的对象数量比较多,监管覆盖面比较广的问题,特别是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在建工程项目多,在建工程规模也越来越大,建设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仅仅靠安全检查、统计报表纸质报送等传统的方式,要确保对企业所有监管对象进行有效安全监控,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将安全纳入信息化管理,建立完善企业施工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施有效的集中安全监控势在必行。建筑施工企业要结合实际情况,应用计算机建模、视频监控等现代的各种技术手段,推进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平台,通过信息集约化,管控数据化,后台管理和监管对象的安全联动,动态监控,实现安全管理零距离,推动企业由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向信息管理模式转变,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效率。(3)建立完善建筑施工企业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建设工程规模、类型、特点不同,施工现场环境复杂多变,作业条件迥异,尤其是随着建筑施工企业参建的国内外项目越来越多,不确定因素更加复杂,随时可能出现安全失控状况。建筑施工企业要建立健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机制,制订和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强化应急演练,加强企业与社会的相互联动,构建“体系完整、机制完善、反应迅速、处置得力”的应急救援体系,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施工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突发问题,防范突发事件并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结束语

建筑施工企业要积极主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应对新挑战,主动作为,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要加强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建立完善突发应对机制,探索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新路子,不断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充分发挥安全生产对企业发展的保障作用,推动企业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勇.中央建筑施工企业设置安全总监的思考[J].建筑安全,2015(06):49-52.

[2]中国安全生产协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释义[M].煤炭工业出版社,2011.2.

篇6

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日趋繁重,传统的监管手段已经难以满足形势发展需要。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安全生产工作,尤其是安全生产的信息化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使得信息化为提高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效率起到了较好的技术支撑作用。

工作创新,亮点纷呈

近年来,随着省委、省政府对省局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重视和支持力度的年年提高,在各级安监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建设成效日益显著。

从信息化项目申请到资金落实,从硬件设施的配置,从技术支持到业务指导,省级各部门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从省政府电子政务网络接入,到现在已投入运行的危化、矿山、烟花爆竹的审批业务、重大危险源监管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OA)系统、人事培训管理等应用软件的开发应用,已成为全省安全监管业务工作的有力支撑。全省安监系统政务专网顺利开通,市级安监视频会议系统成功建设并投入应用,全省安监系统网站管理平成建设等,全省安全生产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宁波、杭州、温州、湖州等地,通过自身努力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信息化系统建设工作成效显著。舟山、嘉兴、衢州等市安监局领导重视,后发势头强劲,全省各级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出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摸着石头过河,一切从零开始。近年来,全省各地安全生产信息化工作不断创新,宁波市安监局建成了16个业务系统,隐患分类管理,危化品道路运输联控,年度网站测评、综合监管平台建设等工作已经走在全省前列;湖州市安监局整合各县(区)、乡镇街道开发的统一监管平台,在原有“一中心六站”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信息系统覆盖面;杭州市安监局“阳光政务”项目建设完成,行政执法管理系统投入试运行,安全生产培训无纸化考试系统取得了应用实效;温州市安监局在诚信机制建设过程中结合管理实际,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大胆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省安监局统一组织开发的全省企业安全生产基础数据库综合管理平台初步完成建设,为实现全系统信息资源共享、数据互连互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各县级安监局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也是亮点纷呈。余杭区企业安全生产信息管理系统完成全区6000多家企业信息普查登记,有效助推安全生产监管业务水平;嘉善县完成信息平台建设,全区3500多家企业信息登记入库,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管理正规有序;海曙区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综合管理系统在宁波全市推广应用;东阳市危化企业分类监管系统不断完善,信息化工作对安全监管的技术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2012年4月,按照《浙江省安全生产信息化“十二五”专项规划》要求,省安监局下发了《2012年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推进工作方案》。2011年,宁波市安监局参与“智慧宁波”建设;2012年,杭州市安监局承担的“智慧安监”列入全省首批智慧城市试点项目,进一步提升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全面推动安全生产信息化工作再上新台阶,安全生产信息化面临十分有利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面对问题,不容乐观

浙江省安全生产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信息化工作的建设进程,增强了日常安全监管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统计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科学决策水平,为从根本上促进全省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但从实际工作成效来看,仍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系统建设标准与数据规范尚待统一。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涉及多个业务系统的开发,各种业务需求面广,开发内容多,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和相关建设规范标准,在系统建设过程中,各级各单位自成体系,低水平重复投入较多,造成信息资源难以整合和共享,严重影响了整体合力的形成。

二是管理模式与信息技术支撑有待进一步融合。综合“十一五”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情况分析,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安监系统业务部门对本行业的安全监管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同,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在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监管模式上,有待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融合。

三是信息化基础薄弱。各级安监部门安全生产信息化基础薄弱,人才奇缺,许多市、县(市、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尚未设置专门的信息化工作职能部门和配备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严重制约了安全生产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系统维护和设备更新投入不足,难以保障日益增加的应用需求。各市、县(市、区)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难以实现信息的有效采集、交换与共享,难以发挥整体效用。

积极应对,全面推进

(一)加强领导,引进人才

全省各级安监部门应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建立和健全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责任制,组织、协调、指导信息化建设工作。同时,面对安全生产信息化专业人才短缺的现状,各级安监部门要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提高信息化专业服务能力,使安全生产信息化工作有工作基础有人才保障。

(二)明确目标,把握方向

以需求促建设。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始终要坚持以业务需求推动系统建设为目标的工作思路,要按照《浙江省安全生产信息化“十二五”专项规划》的要求,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基础与应用的关系,对项目开发先后顺序、信息系统框架体系做出科学统筹安排。

以数据共享、系统互通为原则。全省各级安监部门信息化建设起步有早有晚,工作进度有先有后,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比较突出。安全生产信息化必须坚持全省上下一盘棋,通过试点共建、个性化开发等形式,以数据共享、系统互通为基本原则,开发建设通用和个性化相结合的综合监管业务系统,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各类信息数据资源,理清区域安全生产特征和发展趋势,找准监管重点,提高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实现信息技术服务监管效率的不断提高。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借鉴先进经验,学习提高,避免走弯路。

(三)明确任务,全面推进

《浙江省安全生产信息化“十二五”专项规划》确定了“十二五”期间全省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主要内容,《浙江省2012年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推进方案》细化了2012年全省各级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内容,各级安监部门应结合本地工作实际,全面推进信息化工作。

(四)提高信息安全意识

在系统建设过程中,要加强系统安全和信息保密工作,逐步推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加大安全设备投入,完善信息安全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同时,要重视应急体系和灾难备份系统的建设,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进一步提高网络安全事件应对和防范能力。

篇7

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安全的观点,预防为主的观念,本质安全化的思维,量化的方法理性地去认识安全管理,并把其纳入科学的系统工程,充分体现了思维方式、观念、管理方法的创新[1]。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服从系统原理、人本原理、预防原理、强制原理等。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所采用的方法有很多,按照其侧重点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1安全生产过程管理方法

根据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侧重的不同内容,对安全生产管理过程进行阶段划分,并对不同阶段提出具体的要求,实现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横向过程的全覆盖。这类方法以“PDCA循环法”为典型代表,对安全生产管理的过程进行要求,采用“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改进(Act)”的闭环过程,在计划的基础上实施,再根据实施结果的检查改善计划,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持续改进。

1.2安全生产对象管理方法

详细列出安全生产管理的对象和内容,并对不同的对象和内容提出具体的要求。这类方法从企业的制度、人员、设备、物料、环境等各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纵向内容的全覆盖。常用的方法包括安全目标管理法[2]、全面安全管理[3]、无隐患管理法[2]、职业安全健康(OHSMS)管理体系[4]、安全评价[5]等。1.3安全生产关键点管理方法针对企业安全管理中的特定阶段或特定内容作为安全管理的关键点,一般作为安全生产过程管理方法和安全生产内容管理方法的辅助方法。常用的方法包括事故预测与预防方法[6]、安全行为抽样技术[7]、危险分析方法、风险分析方法、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故障树分析方法、危险控制技术、本质安全技术、安全文化建设[8]等。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目标是实现安全生产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述三类方法因其侧重点不同,实际应用中通常将几种方法综合起来,以实现安全生产管理过程、内容的全覆盖。

2安全生产标准化发展现状安全生产标准化[1]

是一种经过多年发展逐步形成并完善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方法,内容涵盖了安全生产的过程管理、对象管理和关键点管理,是目前我国政府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统一要求。

2.1安全生产标准化理论和标准体系发展

我国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概念来源于质量管理体系,重点突出对安全质量的要求,即要求生产环节和相关岗位的安全质量要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称为安全质量标准化,200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对企业提出了实施安全质量标准化的要求,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印发了《关于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的指导意见》,对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提出具体要求。随着相关理论和方法的不断完善,质量管理的内容逐渐弱化,形成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概念。近年来,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机械、冶金等重点工矿行业、领域相继开展相继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达标活动,随着安全生产标准化理论研究的进展,结合各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经验,形成了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体系(图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3]23号)和国务院安委会于《关于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安委[2011]4号)的,全面推动了全国工矿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达标活动。

2.2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与管理现状

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的要求,全国工矿商贸和交通运输行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已于2011年全面开展,各行业和各地政府不断完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要求,各行业已形成一批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达标企业。在全国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过程中,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显现出一些普遍性问题。2.2.1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体系有待完善目前已经出台了统一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9006),在危险化学品、矿山、石油、烟草、家具、造船、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和领域形成了一批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在危险化学品[9]、冶金、氧化铝、电解铝、水泥、纺织、造纸、食品安全、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白酒、啤酒、乳制品、商场、仓储物流、石膏板、饮料、调味品、酒类(葡萄酒、露酒)、服装生产、酒店业等行业和领域也出台了相关的评定标准[10]。一方面,很多行业的评定标准以部门文件方式下发,需要进一步完善形成行业或国家标准;另一方面,现有标准中主要是针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效果和总体要求,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本身的管理要求还有待细化,针对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的具体流程、相关岗位安全职责和安全工作要求、记录/档案/报表等格式化文档等方面的内容,还需要进一步建立统一的标准。2.2.2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各行业企业在长期的安全管理中,结合现代安全管理理论和方法,根据相关标准和要求,大多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管理模式[11],但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仍在不断完善和更新,原有的管理模式不能完全与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与管理的要求契合,需要不断充实管理要求、改进管理过程、完善文档和记录,改进和提升企业现有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统一管理要求、明确工作流程,逐步形成各行业/领域、不同规模企业的可复制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2.2.3缺乏有效的信息化工具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涉及企业的人员、设备、物料、环境以及生产管理等各项内容,除了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外需要企业多个部门和全体从业人员共同参与配合,涉及企业内大量的数据信息。目前,我国一些大中型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主要依托于企业的综合办公自动化系统或生产管理系统,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所需的各类资料档案分散于系统各处,并不能直接提供标准化建设所需要的综合技术支持;而一些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仍使用人工的手段,没有实现管理信息化。没有有效的信息化工具,导致很多企业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过程中耗费大量人力,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

3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

3.1管理模式要求

鉴于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与管理的现状,需要建立一套全面覆盖、长期有效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安全和可持续,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应满足如下要求:(1)安全生产管理要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持续有效。覆盖企业安全生产的全过程、所有对象、并实现周期性动态管理。(2)管理模式符合安全生产标准化具体要求,还对具体的工作方式、文档内容等做出统一的规定。(3)管理模式应具有自适应性,能够随时根据不断完善更新的法律法规标准要求进行调整,而不是进行大量内容的重建。

3.2管理模式体系结构

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是以安全生产过程管理方法和安全生产对象管理为基础,通过整合完善,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的每个对象的每个管理阶段作出统一和具体的要求,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过程和对象的立体全覆盖。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由核心要素集、基础信息库、管理工具箱三部分(图2)组成。3.2.1核心要素集管理模式的中心内容。由管理过程和管理对象两个维度共同确定核心要素矩阵,方法中规定了该要素对应的对象在对应过程中的管理工作的内容和要求。3.2.2基础信息库管理模式的数据基础。一方面包含管理对象的基本信息,另一方面包含相关法规标准中对应的要求。3.2.3管理工具箱管理模式具体实施所采取的手段。包含管理过程中需要的各类工具表格和报表,规定了对每类表格和报表的具体项目和要求。

3.3核心要素集

核心要素集由管理过程和管理对象共同确定。3.3.1管理过程依照PDCA循环法,安全生产管理以一个年度为一个工作周期,在每个周期内都可以划分为“计划、实施、总结”三个阶段的管理过程,新一个周期实现对旧周期的改进,每个周期的具有不同的工作侧重点:(1)计划阶段: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的要求,针对管理对象,分别制定工作计划,包括周期内的计划(如周、月、季度、年度计划等)和跨周期计划(如设备定期检验、应急预案修订计划等),其中跨周期计划还应参考上一周期的相关信息。计划的制定应包括对象、计划内容、要求、预期完成时间或关键时间、责任部门、责任人、监督部门等内容。(2)实施阶段:包括计划的落实和落实情况的检查。计划的落实应详细记录落实情况、完成人、完成时间等内容。落实情况的检查应除记录检查情况、检查人、检查时间等信息外,还应对未完全落实的内容提出建议整改并督促落实。(3)总结阶段:对照计划阶段制定的计划,按照实施阶段的落实和检查结果,定期总结安全管理工作,包括分对象的总结和全面总结。3.3.2管理对象管理对象的分类既要保证覆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所有内容,又要避免不同对象之间涉及内容的重叠导致工作的重复。安全生产标准化从安全生产目标、组织机构和职责、安全投入、法律法规和安全管理制度、隐患排查和治理、培训教育、生产设备设施、作业安全、职业健康、应急救援、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绩效评估和持续改进等13个要素[1]比较全面地覆盖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对象及其要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对象的管理工作有重叠和交叉的内容,为了便于日常管理、减少重复工作,按照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要素“人、机、物、环、法”,将安全生产标准化要素进一步分组,包括人员、设备设施、物料、环境、管理五类,明确每类对象管理的重点内容,安全生产标准化要素与管理对象对应关系见表1。

3.4基础信息库

企业开展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需要对安全管理对象进行信息统计,形成企业的安全生产基础信息库,作为日常管理的信息来源和基础,同时对应各项法律法规标准生成管理要求。人员、设备设施、物料、环境信息库包含各自对应对象的具体信息,管理信息库除包含管理档案信息外,还包括前四类对象的关联信息。3.4.1人员信息库包括人员基本信息表、培训要求信息表、职业健康体检要求表等,信息表中涵盖人员姓名、性别、身份证号、部门(车间、班组)、岗位、人员类别、证书(类别、编号、有效期)、入厂时间、从事本岗时间、最后一次培训时间等。3.4.2设备设施信息库主要为设备设施信息表,涵盖设备名称、类别、生产厂家、出厂日期、投用日期、有效期、技术参数、日常使用要求、检测校准要求(含检测校准周期)、最后一次检测校准时间、维修保养要求等。3.4.3物料信息库涵盖物料名称、危险品属性(剧、易制毒化学品、易制爆化学品、危险化学品、化学品)、用途(原料、中间产品、产品、检测试剂)、年均用/产量、年最大用/产量等。3.4.4环境信息库涵盖场所环境名称、类别、位置、面积、层数、层高、封闭状态、门、窗、紧急通道、周边环境、其他信息。3.4.5管理信息库由组织机构表、机构安全职责表、文件资料分类清单、安全检查表、隐患排查表、应急预案、人员部门岗位关联表、设备设施责任人信息库、物料流向责任人信息库、场所责任人信息库、设备物料信息库、场所设备信息库、场所物料信息库等组成。

3.5管理工具箱

目前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所涉及的表格和报表通常根据经验或结合相关文件的要求由企业自行设计,没有统一的格式,导致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表格复杂,难以适应不断完善的标准要求,难以实现信息化管理。为了简化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便于企业的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和持续改进,本模式的管理工具箱针对管理过程的不同阶段,给出台帐、报表中至少应包含项目的统一要求,见表2。由于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的具体工作的各类信息单,如物料出入库单、设备维修单等是由各岗位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填写,本方法中不对这类信息单进行格式规定,只要求信息单需覆盖相关法规标准文件中要求的内容。

4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信息化应用

应用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核心要素集覆盖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全部对象和全部过程,各要素之间没有重叠,管理工具集按管理过程的不同阶段给出统一的工具表格项目要求,这种特点使该管理模式适合信息化建模,信息化模型不需要大量的表格,而是通过各种分类和要素的关联实现动态的安全管理。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包括以下内容。

4.1基础表格建立

基础表格包括企业基础信息表、过程管理工具表、分类信息表三类。(1)企业基础信息表对应本管理模式的基础信息库,包括企业各类管理对象的基础信息,包括人员信息表、机构信息表、设备设施信息表、物料信息表、场所信息表、安全管理依据表、应急预案表、安全检查表、隐患排查表等。(2)过程管理工具表对应本管理模式的管理工具箱,一方面包括统一格式的计划表、落实台帐、检查台帐、总结报表,另一方面包裹具有特定格式的各类工作记录单,此外还包括用于动态管理的动态提醒工具表。(3)分类信息表将管理对象及其细化的内容进行分类,包括要素分类表和管理内容表。要素分类表中存储管理对象按照类别细化的具体要素,管理内容标中存储管理对象按具体内容细化的各个要素,这两类表可以各自建立一个表格,也可以各自建立一组表格。

4.2关联关系和用户表单的建立

基础表格建立后需要根据管理的要求建立各表格之间的关联管理,形成综合管理模型,以人员培训管理为例,关联关系的建立如图3所示。关联关系建立之后,信息系统的后台数据库框架已经形成,就可以按照本管理模式的管理工具箱建立信息系统各类安全生产管理用户表单。

4.3工作流程建立

按照本管理模式所确定的“计划-落实-总结”三个阶段,结合具体工作需要,并应用信息系统智能化特点,以一个自然年度为一个周期,每个周期内按照“计划、提醒、落实、检查、总结”的顺序建立信息系统工作流程。工作流程的建立主要是将相关表格按照不同的阶段和因果关系进行关联,如按照计划表生成提醒信息、按照提醒信息对照落实记录生成检查辅助信息、对照落实记录和检查记录生成统计报表等。

4.4基础数据导入

表格、关联关系、用户表单、工作流程建立后,就形成了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框架,还需要收集企业的基础数据导入系统,才能应用于实际工作,并且需要在工作过程中随时添加相关数据。建立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与管理提供有效技术支持,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相关信息的统一管理、计划的制定指导、相关工作的提醒、工作落实情况的统计分析等功能,灵活的根据需要建立相关管理体系文件系统,有效避免重复性工作。

5结论

篇8

一、建筑施工单位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信息化基础薄弱

在建设行业,很多施工单位已经开始了安全生产的信息化建设,但是这种建设的基础非常薄弱,很多的建筑施工单位并没培养或拥有与安全生产信息化相配套的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人才的缺乏问题非常严重。很多从事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人员,并不真正懂得信息化技术的具体操作和其他高科技的运用,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建筑施工单位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进程。相关的领导部门对安全生产的信息化建设并不重视,他们认为只要做好对建筑施工单位安全生产的管理,对安全生产进行严格的把控,并不需要建设信息化,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很多情况下,投入到建筑施工单位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资金非常少,这些仅有的费用完全无法保障现阶段日益增多的应用费用,更不用说用于设备的更新和换代。而且,这种信息化基础的薄弱还表现在,不同的建筑施工单位,其安全生产信息化发展水平并不一致,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各单位信息的交流和共享,难以发挥信息化建设的整体作用和价值。

2.信息化建设缺少统一规范

建筑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需要严格的按照国际规定的标准来进行,但是很多建筑施工单位,甚至是绝大多数施工单位在进行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时,安全生产信息化的开发并没有按照国际标准来进行,整个的信息化建设系统缺乏统一的规范,技术编码、企业管理等技术的标准也是比较混乱的,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这就造成了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建设与其他的业务系统之间,资源不能够很好的实现共享,而且很多需要衔接的部分也没有很好地衔接起来,形成了相对孤立的状态。

3.信息系统供应商水平不高

当前,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企业管理的日益完善,很多的施工单位都会寻求自己比较熟悉、比较适合的从事信息化的软件公司,来为自己的施工和相应的工具设计软件以及其他需求服务。但是,这些软件公司自身所从事的领域更多的是为建筑单位开发工具软件,而很少会涉及安全生产的信息化建设。很多相关部门,在从事安全生产的信息化建设时,往往都是经过简单的市场调研,对安全生产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就开始了信息化的建设。他们并不熟悉建设施工单位安全生产的流程和规范,无法做到量身定做,这对于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是非常不利的。相当一部分从事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公司无法实现创新,只是在低水平地重复曾经有过的标准和规范,这就很容易影响建筑施工单位安全生产的信息化建设,其设置会给建设施工单位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削弱建筑施工单位在建筑行业的竞争力。

4.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

当前,虽然有很多的建筑施工单位开始了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但是根据对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规划的调查数据,建筑施工单位对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进行局部规划的占据最大比重,约52%,约有36%的建筑施工单位对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是全无任何规划的,仅仅有极少数约12%的建筑施工单位对安全生产的信息化建设确立了总体的系统的规划,这就明显地反映了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的现状。由于缺少统一的规划,很多建筑施工单位采用的是边开发、边规划的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模式,这样的建设模式使得很多的信息化建设根本无法满足基本的日常需要,不利于建筑施工单位的发展。

二、提高建筑施工单位安全生产信息化的主要举措

1.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

加强信息化的基础建设,首先要得到相关领导的重视,让他们认识到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积极地争取领导的支持,为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保障。其次,要对一些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新,跟随时展的步伐。最后,要注意专业人才的引进,让更多有着丰富的知识和工作经验的人为安全生产的信息化建设服务,将建筑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推向一个较高的水平。

2.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

现阶段,必须要加强与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政策法规的建设,逐步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从而指导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向着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使得信息化建设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较强的实用性。在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对各种标准进行统一的确定,不要形成多种标准并存的现象,使这些规范能更好地服务于建筑施工企业。

3.实现安全生产信息化资源共享

现阶段,因为建筑施工单位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不完善,很多的建筑单位并没有很好地建立安全生产信息系统,信息化水平不高,这就严重阻碍了各部门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因此,必须要加强单位的信息化建设,要切实建立一套能够集齐信息采集、加工以及全过程的管理方式,实现信息资源在各个环节的共享。

4.做好总体规划,循序渐进推进

针对当前很多的建筑施工单位对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没有统一规划的弊端,必须要加强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对安全生产的信息化建设有一个系统的具体的认识,将信息化建设放在一个重要发展地位,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首先,在建筑施工单位进行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之前,要对系统建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明白安全生产的信息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不断的进行改进和发展的。其次,建设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涉及到很多领域的很多方面,比如说信息技术、安全管理、企业管理思想等,因此要做到将各种学科知识交叉起来,做好全局的组织规划。最重要的是,在进行建筑施工单位安全生产的信息化建设时,要将建筑施工单位当前自身的需要与信息化建设完好地结合在一起,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整体的规划。

三、结束语

篇9

关键词: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云平台;大数据

安全生产管理永远是一个企业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所在,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企业不断在加强的其安全生产管理的力度,不断在探讨解决安全问题的有效措施,不断转变管理理念,将云平台、大数据等信息化的要素加入其中。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将安全生产管理过程存在的信息盲区、平台功能性低等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为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一、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的需求

安全生产管理是一个企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命脉,而大数据、信息化管理是构建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两者的结合则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大趋势。2017年1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的《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推进信息技术与安全生产的深度融合,统一安全生产信息化标准,依托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完善安全生产信息基础设施和网络系统。全面推进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安全生产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用,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重大危险源管理体系,实现跨部门、跨地区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提升重大危险源监测、隐患排查、风险管控、应急处置等预警监控能力……”。借助信息化手段,可以很好的固化业务流程、制度规范、考核标准,使岗位责任、流程、制度执行到位,实现企业安全管理的标准化、流程化、协同化,杜绝人情干扰,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为流程改进、决策分析提供准确、详实、可追溯的数据支撑,从而很好的将安全生产管理“精、准、细、严”的理念精髓贯彻下去。

二、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据调查,大部分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早已实现了由简单数据处理向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转变,如建立了办公系统、财务系统、合同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科技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在各个企业得以推广应用,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信息化普及程度低部分企业仍未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即使建立了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其信息化水平也仍然较低,大量信息依旧停留在繁重人工统计分析工作中,大大降低了管理效率。2.信息化平台功能性低部分企业采取了边开发、边改进的系统建设模式,造成了功能模块不齐全,这直接导致这些企业中,绝大多数的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建成后,无法满足日常安全生产管理需要。3.信息化平台精细度低有的企业在开发其业务板块的时间先后,各业务以信息孤岛的形式存在,业务信息精细化程度不高,无法及时准确的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三、信息化云平台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

通过上述对安全生产管理的需求及现状分析,结合目前国内外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时相应2015年国家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不仅需要建立,还需要与企业其他业务板块进行整合,甚至与政府或者行业的信息化系统进行接口。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云计算技术来整合分散的计算、存储、数据和业务资源,从而解决各部门业务系统分散、基础设施利用率低、重复建设严重、应用部署灵活性不高、运维困难等问题,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基于上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云承载平台架构图可以了解到,整个系统构架将目前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日常涉及的安全生产文件、工作动态、隐患排查、事故快报、信息台账、档案管理、ES系统、安全管理等基础信息设置于业务应用系统中。在进行云承载平台搭建时,通过将底层资源进行池化,实现资源的灵活调度及按需取用,通过安全建设,实现云内部的安全防护,从而更好承载安全生产精细化管理信息化业务。2.系统构架设计在企业云资源池的建立过程中,需要分别建立云计算中心、安全出口区、安全资源区、云平台管理区、网络互联区、应用资源区、存储资源区、数据库资源区,具体的功能划分以及区块之间的联系详见下图。3.云管理平台构架通过云管理平台可以实现对所有资源的统一管理,包括网络资源、内部用户和业务的融合管理,提供基本的网络资源管理、拓扑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内部用户管理及系统安全管理,同时,也可以实现对全网资源相关管理人员在云平台的相关活动日志的记录,并对其进行审计,最后以报表形式进行输出,简化数据中心的运维管理工作,也可通过大屏直观的展示出来。

四、总结

安全生产管理只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一部分,从一朵“小云”融汇成一朵“大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下阶段通过进一步完善“企业云平台”的构建,实现企业内部各项工作开展的协同化、信息共享的标准化、决策分析的智能化。以标准的系统构架,为各级领导提供统一的决策支持平台,为各级生产管理人员提供统一的业务管理平台,为各级技术人员提供一个与生产相适应的协同工作平台,以确保工作效率的提升,有更多精力专注于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全面提升企业的整体战斗力。

作者:孔令 单位: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监部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公钥基础设施(PKI);数字认证(CA);矿区管理;信息安全;密码服务器

0引言

当前我国矿山企业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安全生产基础相对薄弱,事故总量还是很大,煤矿、金矿等高危行业结构不合理,应急处置以及救援抢险能力相对不足,部分企业违规违章现象依然存在,给安全生产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1]。随着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的信息化管理成为衡量企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标,也是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提升效益的重要方式。矿区安全生产管理平台在部署时,采用开放式架构,兼容主流信息技术,在.NET平台的基础上,为了满足多种信息源服务终端的需求,平台采用了多种基础数据库模型技术,保证安全管理平台的系统整合能力。平台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SOA)设计,并基于分层和分类结合的混合模式,数据交换模式采用标准的XML等技术,应用统一规范的数据交换接口及应用程序接口,安全机制相对可靠[2]。平台基于J2EE技术架构,支持HTML和DHTML等Web浏览器标准,设计原则遵循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则,降低系统各个功能模块间的耦合度,降低操作难度,提高系统的通用性。根据矿山企业矿区分散、不聚集的特点,为保证矿山生产网和办公信息网之间以及与外网之间的信息交换畅通,确保信息在产生、存储、传输和处理过程中的安全性,需要建立全网统一的认证与授权机制、时间服务和密码服务。目前,在各种技术,基于PKI/CA的信息安全技术能合理的作用于矿区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从而保证安全策略得以完整准确的实现,该技术是解决数据加密、保护信息安全最有效的方案[3]。

1基于PKI技术的安全生产管理平台体系研究

1.1安全生产管理平台的需求分析

矿区安全生产管理平台为解决矿山企业安全统一管理应运而生,以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为核心的风险管理平台是目前各个矿山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新趋势。以安全生产管理为核心的平台建设可以实现对危险隐患的合理分析,形成事前管理、事中风险预控、事后应急救援在内贯穿安全生产管理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从而达到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的目的。

1.2安全生产管理平台的系统功能设计

以矿区实际情况为前提,以信息资源规划和开发利用为主线,以安全法律法规为支撑,根据功能需求,在成熟的软件开发方法论的指导下,矿山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框架如图1所示,其子系统设计如下:包括风险管理子系统、事故管理子系统、安全隐患管理子系统、应急救援子系统、安全培训子系统、监督检查子系统、质量标准化子系统等7大部分。其中风险管理子系统主要负责矿区风险评估,衡量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并对其可能造成的相关损失进行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及措施;事故管理子系统主要负责对已发生的事故进行统计,形成事故报告、事故月报、事故数据库等,方便查询,根据需求进行事故通报和责任追究;安全隐患管理子系统主要进行安全隐患追踪、及时对隐患信息进行登记、上报、汇总等,形成隐患整改通知单,及时开展追踪和销号管理等;应急救援子系统主要针对突发紧急事件进行预防、救援、恢复等管理,以应急救援案例库为依托,类比实际案例,推送相关匹配度最高的案例辅助应急救援决策,此外该模块涵盖救援队伍、救援机构等详细信息;安全培训子系统主要负责相关人员安全的培训信息统计,及时对持证人员进行过期预警提示,服务于公司的安全培训管理等制度;监督检查子系统主要进行安全活动制定、、总结等,下设安全检查、整改落实、经验总结等三个子模块,为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安全检查发现的问题、形成原因、改进措施、整改建议等;质量标准化子系统主要为管理人员提供标准库查询、检查数据汇总等服务,方便现场检查及质量便准化考核等。

1.3安全生产管理平台的PKI/CA技术分析

1.3.1PKI技术体系简介

随着当前信息系统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数字网络化的应用的普及,不同部门之间、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综合分析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与此同时当前信息网络应用中也面临着信息量大、数据种类繁多,不同数据访问要求不同等现状,因此包括信息保密性、身份认证、访问权限管理等在内的信息安全问题急需解决。公钥基础设施(publickeyinfrastructure)简称PKI,为解决大型信息网络面临的安全问题应运而生。PKI是当前信息化安全建设的基础和重要保证。PKI是一种具有安全性和透明性的密钥管理系统,通过为用户提供密钥和证书管理服务,提供安全策略,从而建立安全有效的网络环境,保证数据信息在安全传输的过程中不被非法偷看以及非授权者篡改等,从而达到保护用户信息机密、完整的目的[4-6]。通常来说,一个完整的PKI系统包含认证中心数CA(certificateauthority)、证书库、密钥备份及恢复系统,证书作废处理系统,客户端证书处理系统等五大部分,其中CA是PKI的核心执行机构,证书库是存放公钥和用户证书的信息库[5-7]。

1.3.2基于PKI体系的矿山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结构

PKI作为一种安全技术,已经深入到常规网络的各个层面,使用户可以在多种应用环境中使用加密及数据签名技术,是当前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综合解决方案,为企业的信息安全保驾护航。对于本文分析的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平台,PKI技术将重点解决用户访问权限、信息传输、数据共享等问题,如准确验证登录用户身份、保证跨部门之间的信息保密与共享、防止信息窃取保证信息安全传输等等。矿山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的PKI安全服务体系主要包括证书签发管理和PKI安全服务两部分,如图2的方框所示。其中PKI的主体是证书机构CA、注册机构RA(registrationauthority)、密钥管理KM(keymanagement),其中核心组成CA是数字证书的颁发机构,数字证书就是网络用户的身份证,CA审核用户身份等信息并与公钥结合形成数字证书,从而确保其真实有效性,使得PKI能够为网络用户提供较好的安全服务[7]。RA在整个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是连接用户和CA之间的桥梁,既向CA转发证书请求,也向安全服务器转发CA签发的证书等。KM主要负责密钥的备份、恢复、保存等管理服务,三个系统完成了证书签发、管理等功能。公共安全接口具有一套通用、抽象的系统函数,实现语言较多,具体的密码算法不会影响到该接口,设计者可以根据自己对于系统的需求对安全接口进行开发,该接口根据工作环节及性能分为初始化部分、安全操作部分、解编部分、通信部分等。

管理调度单元衔接公共安全接口与密码服务单元,公共安全初始化部分通过管理调度单元选择密码服务单元,而管理调度单元向负载最小的密码服务单元进行申请密码服务,从而使得服务器负载均衡。当系统调度单元出现故障时,系统会随机分配一个密码服务单元,保证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行,在保证系统负载均衡的同时,也保证数据的冗余备份,从而为应用系统提供及时安全的密码服务。密码服务单元是PKI密码服务的核心部分,负责提供相关密码算法及密钥管理功能。密码服务器根据配置需求及应用情况包含多个密码服务单元,当一个单元出现故障时,可以通过管理调度单元进行分配,从而保证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行。密码算法根据功能特性主要分为三类:非对称密码算法(公钥密码)、对称密码算法(传统密码)和安全Hash算法[9-10]。非对称密码算法计算速度相对较慢,但其电子签名和密钥交换功能有更广阔的应用范围;对称密码算法运算速度较快,适用于大数据高流速的数据加密/解密功能,但是难以实现用户身份识别等功能;安全Hash算法可以用来实现数据完整性验证和辅助电子签名等功能。密钥管理主要包括密钥的产生、更新、泄露处理、有效期管理、存储、销毁等功能,从而保证密钥的安全有效运行。实时监控单元对密码服务器中的单元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及时找到密码服务的相关故障,此外实时监控单元的日志功能可以记载密码服务器出现问题的详细信息。以PKI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安全架构体系可以有效的作用于矿山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正常设计和应用中,尤其是多层次的网络系统中,从而保证安全策略顺利实施,从而保证整个平台系统的信息安全和应用安全。

2PKI/CA相关技术在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建设中的应用效果

以密码技术为核心的PKI/CA技术,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较好地解决了信息共享开放与信息保密隐私的关系、网络互联性与局部网络隔离的关系,保证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建设的信息安全性,为企业内部用户提供了安全信赖的网络环境,保证了企业不受信息安全威胁,为矿山的安全生产、信息管理提供了技术保障,在数据安全管理、业务协调以及实时智能指挥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效果。

2.1在数据安全管理领域的应用效果

2.1.1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方面

安全生产管理平台用户角色众多,有企业监管人员,公众访问人员,平台内部测试管理人员等,一人多账户多角色多权限,容易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问题,因此具有支持多种认证方式同时具有统一认证访问控制的安全机制及用户权限管理方案变的非常重要。安全生产管理平台基于PKI技术将证书策略应用于用户的访问控制中,不同级别的登录人员可以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通过网上进行信息传递的身份证明,为用户和数据之间建立起可信任的桥梁,有效的保证了平台信息的安全服务。

2.1.2安全传输方面

矿山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会产生大量的数据,数据规模大、种类繁多,随之而来的是数据安全管理和通讯安全的问题,安全的信息通讯是解决信息安全威胁的重要手段之一。安全生产管理平台采用的PKI相关技术,可以使用不同系统间的跨域共享和灵活授权,可以提供不同系统访问的授权管理、密钥管理、身份认证、责任认定,使得系统传输的数据信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完整性、并在消息传递过程中完成信息的加密和数字签名,大大提高了平台通讯的安全性。

2.2在业务协调、实时智能指挥领域的应用效果

安全生产管理平台以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为核心,在成熟的软件开发方法论的指导下,将风险管理、事故管理、安全隐患排查、应急救援、安全培训、监督检查等内容整合到统一平台。PKI相关技术保证了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安全通信,通过登陆人员访问权限和各模块之间协调管理,为公司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技术保证,从而对生产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提升安全管理效率,降低安全生产事故。PKI技术保证了系统通讯的正常安全运转,实现各个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消除各个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实现各个子系统的协调调度,使得各类用户可以方便快捷的访问、管理平台,将各类信息安全的联系起来,同时借助系统对监控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和决策支持,使得事故实时智能指挥成为可能,并逐步实现了事故管理由事后应急响应到事前预警提示,对于提高矿区防灾能力,实现矿区安全高效生产、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3结语

PKI技术体系通过管理数字证书和密钥的方式,为用户搭建安全可靠的网络平台,使得用户可以在多种用户环境中方便的进行加密和数字签名,保证了矿区安全生产管理平台身份识别、信息传递、访问权限等的安全实施,依托数字证书、密钥管理等技术,可以有效的生成、保存、更新管理密钥,解决了网络身份认证、信息完整性和抗依赖性等安全难题,为解决矿山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信息安全等因素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考虑到PKI技术本身缺点以及矿山企业的行业特性,该技术仍有一定的缺陷。在实际中,PKI技术构建和运行成本高昂,此外用户认识水平、相关法律政策等因素的制约,都不利于PKI技术应用发展。因此,需要解决多个独立PKI系统之间的交叉认证与互操作性等,以及证书过期、撤销、丢失带来的密钥托管和证书安全等问题[11]。尽管如此,PKI技术的前景仍然是广阔的,随着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PKI相关技术仍然是矿山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解决通讯安全问题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刘星魁,谢金亮,LIUXing-kui,等.煤矿安全生产现状及对策探讨[J].煤炭技术,2008,27(1):139-141.

[2]史科蕾,石秋发.基于PKI/CA技术在矿区服务平台中安全管理的设计与实现[J].煤炭技术,2013(6):280-281.

[3]熊万安,龚耀寰.基于公开密钥基础结构(PKI)的信息安全技术[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4-6.

[4]张慧.PKI技术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7,24(8):42-44.

[5]李彦,王柯柯.基于PKI技术的认证中心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6,33(2):110-112.

[6]谢冬青,冷健.PKI原理与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7]黄兰英.PKI技术和网络安全模型研究[J].孝感学院学报,2007,27(6):62-64.

[8]陈雨婕.基于PKI的矿山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研究[J].矿山测量,2011(3):46-47.

[9]秦志光.密码算法的现状和发展研究[J].计算机应用,2004,24(2):1-4.

[10]张晓丰,樊启华,程红斌.密码算法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6,16(2):179-180.

篇11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煤矿;综合信息化

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煤炭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产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生产理念不断深入,煤炭行业将安全生产观念贯穿于产业发展始终,我国煤矿在构建和完善安全生产体系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受到实践技术水平和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与国际先进国际先进煤矿安全体系相比,仍然存在不足之处,煤矿安全生产问题层出不穷。因此,煤矿综合信息化建设对煤炭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物联网技术应在煤矿综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为煤炭行业甚至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技术上的保证。

1物联网技术概述

1.1物联网技术在煤炭行业的应用前景分析

物联网技术在煤炭行业的广泛应用实际上为煤矿安全生产问题提供了技术层面的支持。通过物联网技术对煤矿实现感知,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关乎民生的重大问题。同时是提高煤炭企业安全生产、高效生产的需要,关乎市场经济发展甚至经济建设的稳定发展。物联网技术在煤矿中的应用,具有耗资小、收益高,空间占有量小、实践收益性高的优点,在煤矿综合信息化平台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物联网技术在煤矿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2物联网技术的技术基础分析

物联网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物联网技术是多项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体,以射频技术、遥感技术、互联网技术三项重大科学技术为技术基础。(1)射频技术。射频技术(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又称射频识别技术,即国际通用的RFID技术。射频技术是通过射频识别系统完成监测工作的一项高新技术成果,射频识别系统由射频识别电子标签、射频识别阅读器、射频识别数据管理中心组成,能够对正处于高速运行状态的物体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识别,在操作上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1]。(2)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由安插在各生产区域的微型传感器环节组成,通过无线遥感的方式形成的一种能够实现快速传递信息的系统,是信息采集、信息整理、信息传递的综合体。传感器网络具有动态性高、设计范围广泛和兼容性强的特点。

2煤矿综合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煤矿综合信息化是指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充分与先进信息技术结合,实现对传统生产模式、监控系统的变革,进而发挥信息化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长远发展目标。根据市场经济对企业管理模式提出的要求,普遍煤炭企业已经建立了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制度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管理、安全管理等各项企业管理于一身的现代煤炭企业管理体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技术在煤炭企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物联网技术在人员定位上得到广泛应用。大多煤炭企业在矿井的重要节点,矿井重点区域、和重要安全监控区域设置了信息采集器,生产员工在进入矿井重要节点区域范围时都将信息录入人员定位系统中,通过物联网技术对人员活动的动态情况进行全方位监测。(2)物联网技术在矿井通信系统上得到广泛应用。煤炭企业在矿井下设置基站,实现对控制器发出信息的有效采集,及时将采集的信息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传递,实现了井下的通信无障碍,有力避免井下作业的通信隐患,提高了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系数[2]。(3)物联网技术在设备点检查与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煤炭企业针对矿井中每台设备配备完善的检查和管理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对生产设备的监测与管理,能够及时准确的接收生产设备传递的各类信息,及时做出应对措施,实现了对生产设备的高效管理。

3物联网技术在煤矿综合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分析

物联网技术作为多项科学技术的结合体,在煤矿综合信息化建设过程提供先进技术的保障与支持,对推动煤炭产业发展必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3.1工作人员、生产设备管理与物联网技术的有机结合

在煤炭企业的生产活动中,实现员工、生产和设备管理与物联网技术的有机结合,可以将煤矿生产中的动态信息和静态信息有效统一,进而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实现对工作人员和生产设备的有效管理。实现工作人员、生产设备管理与物联网技术的有机结合实际上是要求将射频技术、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和GPS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于煤炭企业的生产活动中。借助射频技术和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实现对工作人员和生产设备静态生产信息的有效采集和传递,借助GPS定位技术对正在高速运行的生产车辆等动态生产信息进行采集,并将采集到的信息及时传递到综合信息数据库中,使煤炭企业能够根据综合信息做出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实现煤矿综合信息化管理的目标。

3.2煤矿环境监测与物联网技术有机结合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不断发展,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制造业在生产活动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煤炭企业在进行煤炭开采的过程中必须对环境保护问题予以足够的关注和重视。煤炭企业通过射频技术实现对煤矿内部诸多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有害气体排放量的有效监测,经过高速的无线通信网络传递到煤炭企业综合信息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对信息的有效处理和分析,得出应对措施的结论。所以,实现煤矿生产环境监测与物联网技术的有机结合对煤炭企业综合信息化建设起到决定性的作用[3]。

3.3生产设备的远程维护与物联网技术有机结合

生产设备是工业生产的硬件保障,是一切生产活动有序进行的根本条件。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生产设备与物联网的有效连接,并将其汇聚到煤矿的监管平台可以有效的降低设备故障发生概率。例如,将焊接智能化技术运用到煤矿生产设备的维护中,通过RFID技术实现对设备的有效监控,借助微处理器的功能对生产设备有效控制,实现生产设备的远程焊接。

4结语

综合信息化建设对于煤炭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将物联网技术充分应用到煤矿的综合信息化建设中,将极大程度的推进煤炭企业的有效生产和安全生产。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与分析,能够为煤炭企业引入物联网技术加速综合信息化管理平台提供借鉴和参考。

作者:王玉斌 单位: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计讯处

参考文献

[1]马小平,胡延军,缪燕子.物联网、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研究[J].工矿自动化,2014,08(04):5~9.

篇12

【关键词】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1-0095-01

从18世纪90年代法国查佩兄弟发明一种由16个信号塔组成的通信系统开始,世界通信技术百年间借助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各类信息化平台的构建为政府、企业、员工与家庭间搭建了一条进步的桥梁,是一国工业现代化的关键标志。我国于2003年《国家安全生产发展规划纲要》时明确提出:要加快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提高我国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同样也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根本保障。运用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将能够为安全生产工作带来快速、精准、可靠的管理效果,好比在拥堵而繁复的城市间搭建一座四通八达的高架桥,因此加快推进安全生产信息化已势在必行。

一、我国安全生产信息化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理念从近几年才开始逐步发展和形成,而安全管理信息化起步较晚、进展缓慢,虽然一些企业在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处在初级阶段,从总体上来说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两点:

(1)缺少总体规划

难以形成统一有效的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管理、运行、维护保障机制,缺乏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政策、规范。目前经常会出现多套业务应用系统建设重合,且因为层级关系造成系统之间无法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这就在企业的内部造成了大量的冗余和工作量的增加。

(2)建设结构不合理,各种系统层次不齐

目前主要情况是:对系统建设的把握度和认识度不够,内部各类系统因层级关系重复的情况时有发生,没有形成规范的、能够统领全局的、普遍适用于安全生产的高度集成化的信息系统,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不够完善,大量有效的信息资源还未进入系统数据库,信息的重复录入工作频率上升。

二、安全生产信息化的建设模型阐述

(1)确定层次化分工。一套健全的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应包括:决策层、管理层、项目层。

决策层是高层领导。对于项目型业务,项目的绩效对于企业的绩效有着决定性影响,因此决策层也需要时刻掌控项目进展,不断的协调和平衡项目的资源分配,随时掌握项目最新动态、做出合理运作的决策。

管理层通常是项目组隶属部门的管理者、质量控制部门、财务计划采购等职能部门、掌握资源分配的资源管理者等。管理层制定项目执行管理的规则和程序,并监督规则和程序的执行,解决出现的问题和意外情况。管理层是组织级项目管理体系的构建者,也是组织级项目管理体系的执行者。

项目层的主体是项目组,这是项目执行的责任单位,是项目管理的具体实践者。

(2)明确需求。应用系统是安全生产信息化总体架构的核心。按照安全生产监管业务的内容、性质和应用对象,将该系统分为三大类,一是支撑安全生产监管业务的应用系统,包括安全生产预警预防系统、领导决策支持系统、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系统、安全生产应急指挥系统;二是过程记录控制系统,主要面向直接的业务监管层、安全生产部门,包括业务审批系统、作业流程执行系统、关键点控制系统、资源效率监管系统;三是执行系统,包括信息上报系统、自动化辅助系统、指令执行系统。

(3)数据中心的建立。任何一个应用系统的建立的都离不开一个好的数据库的建设,它能够为一套成功的系统提供最基础的来源保障,能够为安全生产提供预测、分析、决策等方面最直接的数据支持,确保企业安全生产体系得到有效的发挥和执行。

(4)以模块化方式组建系统。模块化方式建立的好处是,根据不同的需求任意组合不同功能的子系统,并根据企业自身实际需求,进行专业化的订制,同时模块化带来的好处是便于更新和维护。

(5)以高效、便捷为原则。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应围绕企业管理体系及国家标准进行建设,应至少包括隐患排查、环境保护、风险管理、过程监控、移动审批等功能,使得一套系统、一次记录、一次审批、一个闭环,简化各层级间重复工作率,提高安全生产效率及数据源的准确性。

三、国内企业已采取信息化建设的成功案例

(1)2004年,中国石油(PetroChina,CNPC旗下子公司)引进了IBMGlobal Services来见证并实施世界级的HSE管理信息系统(MIS)。其实施代表了中国同类产品中最广泛的企业HSE合规性及风险管理软件部署。HSE MIS在CNPC的成功实施具有极大的优势,已实现的中国石油HSE信息系统包括了HSE管理的45个业务流程,覆盖了健康、安全、环境等业务活动,ESS的集成软件平台协助中国石油(全球最大公司,按市值标准衡量)改善流程,提高生产力,节省时间/成本并为管理层决策制定者提供支持。这一计划在中国石油大获成功。

(2)吉林省安全监管局紧紧围绕国家“金安”工程建设,加大基层信息化建设投入,2008年共投资350多万元,完成了9个市(州)和长白山管委会安全监管局专网和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并投入运行。同年4月份利用视频会议系统召开了全省安全生产监管系统软环境和政风行风建设工作会议,每月定期组织安全生产专业知识视频培训,充分发挥了专网和视频会议系统功能。目前,全省63个县(市、区)安全监管部门都将接入安全监管系统专网,形成全省统一的安全监管系统网络体系。

(3)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某研究院,长期从事大量重要航天航空科研,自2007年起,该研究院与首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建设技安环保管理信息系统,在HSE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4)中海油自成立30周年以来,始终将安全生产工作摆在首位,经过多年努力已发展出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安全管理理念,是目前国内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及先进理念的企业之一;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公司给予了大力支持,确保“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目前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包括:卫星通讯、监控网络、装备管理、风险管理、隐患排查、行为安全观察,确保对信息的及时处理,随着系统的逐步上线和完善,为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风险管控、数据的完整性等提供了基础的保障。

四、信息化建设目标的高阶应用

(1)卫星通讯建设。各类安全生产信息还可以通过卫星通信平台,满足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展示和监控,GIS地理信息技术是整个安全生产信息应用的底层技术支撑,向安全生产信息系统提供集成的地理数据与集成的业务技术,为各种信息提供地理信息的服务。

(2)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安全生产信息化的建设目标,要求在制定需求的前期充分结合现有体系、标准、业务及项目要求,将信息系统建设标准化、规范化,使一套系统既能满足各层级使用需求,又能够准确、便捷地获取统一标准的数据支持。

篇13

“如果单纯指生产上的经济效益,我不清楚,只知道这个监测系统需要投入很多,”广东振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时海清说,“这套信息化管理系统最重要的不是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而是为社会的安全起到最大限度的预防,更多地体现的是一种社会价值。民爆品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损失也将难以估计。”

6月28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成果展览会上,时清海打开现场的管控系统,将画面直接切换到正在实时监控的情况——车间工人正在将炸药装车、司机正在路上运输民爆品的现场画面等等。

时清海指着屏幕上正在播出的实时画面说,这套系统不仅实现了在生产上利用信息化技术,在产品生产出来以后的管理过程中也运用了信息化技术,整个过程能循环起来。

他们利用RFID等物联网核心技术,实现生产、运输、储存和使用各环节的信息监控和跟踪管理,推动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生产装备数字化,提高生产线的数控化和自动化水平。如杜绝生产过程中的“四超”,解决配套企业仓储环节中超量、超员、超期、超品种同库存放,运输中的超速、超载、超定点停车、超规定路线行驶等问题。整个系统完成了对工业炸药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监控,构建了工业炸药立体监管体系,强化了行业信息化建设。

重庆顺安爆破器材有限公司整体搬迁监视监控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覆盖了机房建设服务器和安全设备购置、数字化视频监控系统和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等,已全部投入正常使用。

安全生产不仅关系着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而且关系着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启动了首批100个两化融合促进安全生产重点推进项目建设工作。通过对重点项目的交流和推广,提高了企业安全管理的预测、预判和预控能力,推动了安全生产管理逐步由被动防范、事后查处向基础管理、预警预防转变。

在高危行业和重点领域安全生产关键环节,围绕危险作业场所的安全风险评估、多层防护、人机隔离、远程遥控、检测报警、灾害预警、应急响应和处置等方面,增强了事故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理的能力,提高了企业安全生产的水平。

篇14

【关键词】煤矿信息化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安全生产

1.煤矿信息化建设

所谓煤矿企业信息化,是指煤矿企业通过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去整合煤矿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管理等资源。煤矿信息化模式主要包括煤矿生产与设计信息化、煤矿设备调度与运行智能化、煤矿网络信息化三部分内容。

2.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发展

从1980以来,我国矿山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应用了单个科学计算、数据库、网络系统,MIS系统、CAD及优化模型,CIMS生产控制系统和计算机集成系统、ERP企业资源规划系统,直到最现代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总体上来说,我国煤矿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以综合监测监控系统为核心的生产信息系统、以煤矿企业局域网为核心的煤矿管理信息化和以Internet为载体的煤矿全方位智能信息化三个发展阶段。

3.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

从“十五”末的2005年到2010年年我国煤矿山伤亡事故来看,在全国煤炭产量增长51%的情况下,我国煤矿事故总量连年下降,由3306起减少到1403起、下降57.6%,年均减少381起、下降15.7%;死亡人数连年减少,由5938人减少到2433人,少死亡3505人、下降了59%,年均少死亡701人、下降16.2%;煤炭百万吨死亡率连年下降,由2.811下降到0.749、下降了73%、年均下降14.7%。

通过对近年煤矿事故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可以发现煤矿事故的总死亡人数在逐年下降,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也得到较为有效的控制。但事故死亡人数却还是占全世界煤矿死亡总人数的70%左右。受诸多方面的因素制约与限制,全国煤矿事故多、伤亡重、经济损失大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好转,致使每年煤矿事故死亡人数一直徘徊在六七千人左右,位于全国各行业之首。煤矿事故多、伤亡大,不仅给职工家属带来了极大痛苦,也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政治影响。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煤矿行业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信息技术和安全投入都还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4.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安全生产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不足,安全生产管理技术相对滞后,不能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提供足够有效的技术支持。

(2)安全监测手段长期以来比较落后,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不够完善,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我国大多数煤矿地质条件复杂,随着开采深度不断增加,冲击地压危险性增大,围岩温度提高,通风排水难度增大,容易引发重大事故,使煤矿安全生产管理面临巨大考验。

(4)企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不配套、不完善。大多数企业对员工安全教育未能有效落实,企业职工安全意识薄弱,法制观念不强。

5.信息化对煤矿安全生产的意义

分析我国矿山事故发生的原因,绝大多数是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对不安全行为的有效控制成为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当然,人的不安全行为也是由于信息管理的不科学。

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煤矿企业应该分别建立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安全技术咨询系统、安全监测预警系统、事故救援指挥系统、安全教育培训系统,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煤矿企业资源,加强矿山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在煤矿企业的不断应用和深化,煤矿安全生产的监测监控能力、自动化水平、信息化程度在不断提高。近年来,国内很多煤炭企业都在开发研究基于安全、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防治水等安全生产多专业、一体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加大了对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的投入和安全监督管理制度的完善、落实力度,信息技术在矿山安全生产装备、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最终形成了安全信息、安全技术、监控预警、救援指挥等功能齐全的安全管理平台,信息技术日益完善的功能将在我国矿山企业安全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6.信息化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6.1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本系统主要用于安全信息的采集、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与集成。实时、准确、全面的安全信息管理和响应是煤矿安全管理的核心。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应是集分析、预防、监控、应急全方位、一体化的系统工程。尤其应注重预防和应急处理模块,转被动为主动,利用通信、计算机、自动化等多项技术的紧密融合,有效地管理控制煤矿安全工作,保障矿井的安全有效建设。

6.2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控制系统

本系统主要是用于危险源的辨识、评价和控制,并通过各种相关软件进行评价,评价出一般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及时对重大危险源编制预防管理方案,控制重大危险源。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的信息要定期或及时评审和更新,从而实现持续改进生产方法,保障安全生产的顺利实施。

6.3安全事故管理信息系统

本系统是改变了传统的事故汇报方式,主要用于事故汇报和调查处理报告及事故处理结果的记录登记,更及时、迅速、正确地记录煤矿所发生的安全事故,并查明事故的原因,记录事故的综合分析和处理情况,便于及时救援和对事故的调查处理、原因分析。真实地记录发生的安全事故,可接受事故教训,起到安全警示作用,并作为该部门安全情况评比的依据。

6.4安全信息检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