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孩子临时托管范文

孩子临时托管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22:2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孩子临时托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托管经营、创业精神:

托管经营,必须要成本效益为前提,没有利润,仅仅追求社会效益是错的;国家没有要求大家承担教育的义务!因此,在托管经营时,一要考虑开支成本;以小本做大事,以优质服务取代大成本的投入。二要积极网罗学生,也是托管要素,只有学生越多,运作才能摊低成本,提高利润。只有这样,从事这行业既高尚又赚钱,这才符合创业精神,才符合中国未来发展要求。

托管班的意义:

(1)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的父母承受越来越多的经济压力,用于照料和教育孩子的时间明显不足;加上社会安全形势日趋复杂,车辆的增多和治安的恶化使得家长不放心让孩子独自在家,因此催生了学校家庭之外的孩子的第三归宿——托管班,有时也俗称“小饭桌”。

(2)一般托管班主要面向低龄儿童,如幼儿园孩子、小学生等,除了看管孩子安全的责任外,很多托管班还承担有接孩子放学、安排孩子晚饭或午饭等,部分托管班还可以住宿,充分解决父母没时间管孩子的难题。

(3)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家里虽然有老人或保姆带孩子,但因为这些看护人缺少必要的教育知识,孩子因为缺少良好的氛围而养成诸多不好的习惯,因此家长送到托管班去,与小朋友们一起写作业、做游戏,通过老师的监管和学生的互动以期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除了学校,托管班也可以辅助孩子更正确的起步:

(1)由于现有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在家享受的多是特殊待遇,因而他们更加需要同伴的氛围。但学校里以学习知识为主,学生自由受较大拘束,而托管班里则更加生活化,更能磨炼性格、改善个性,去除独生子女身上的“娇矫”二字。

(2)在无特殊关照的同伴氛围里,儿童可以通过互相教育从而产生较好的生活习惯。很多在家挑食的孩子在托管班中都会胃口大开;在家不好好写作业的孩子,在托管班中受同伴影响反而会自觉地完成作业。正因为缺少了家长过分关注带来的压力和排斥,反而令孩子的各项行为更加自发地进行。

(3)托管班的主要任务是辅导孩子写作业,一般孩子回到托管班就会先写作业,老师还会就不会的问题给予解答,作业完成后还会组织学生自查或由老师检查,因此孩子的作业在托管班就能完成,家长可以省去很多麻烦。

(4)现在的托管班多为私人设立(尤其是退休教师),因而各项服务比较便利,可以有效解决家长的各种实际问题,节省家长的时间。

一:项目简介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年轻的家长事情繁多,又没和长辈住在一起,会面临在孩子放学后没人带,或者因为临时有事或者下班晚,孩子没法接送的情况,因此在社区内设立一个临时的中小学托管,可以解决他们孩子暂时托管的棘手问题。因此社区临时托管是一项很有市场前景的创业。

二:业务介绍

托管班

1.托管时间:周一-周五16:00-20:00

2.服务项目:周一-周五下午学生放学的接送、晚上的托管

3.托管对象:托管所附近中小学的学生

4.服务宗旨:让孩子开心,让家长放心

5.收费标准:接送且加一小时内的托管元/次

临时托管三小时内元/时

3-5小时元

6-8小时元

周末班

1.托管时间:周六-周日9:30-18:00

2.服务项目:周六-周日兴趣班、特长班

3.托管对象:托管所附近中小学的学生

4.收费标准:元/堂课

寒暑假班

1.托管时间:周一-周日9:30-18:00

2.服务项目:周一-周日兴趣班、特长班

3.托管对象:托管所附近中小学的学生

4.收费标准:元/堂课

(因为是第一次创业,难度还是很大的,所以先要取得家长的信任,让周围幼儿的家长放心我们新开办的托管教育,刚开始只负责托管课后,同时让大家及孩子有个适应的阶段。做到后面再开始扩大规模、托管周末。)

三、周边信息

幼儿园:**幼稚园,社区幼儿园,乖乖幼儿园,翰林幼儿园

中小学:**中小学,**村小学,熊猫路小学,**学院西小实验小学、三原外国语学校、**中学,新都区第一中学

大学:**大学、**音乐学院、**天一学院

商场:**商业街,乐都购物广场,旺玛特购物广场,红旗连锁超市,舞东风超市,互惠超市,联合一百超市,豪源超市

医院:军区总医院慢性病医院、**干部疗养院,小区卫生站,本草堂药房,地森大药房

邮局:

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民生银行

其他:市政广场,小区健身广场

公园:

四、市场定位。

开店前的市场调查,调查其它同行的日常情况、与市场的需求。

市场需求:**社区的入住业主经济水平比较高,学生家长多是做生意的、开厂的,因此是非常忙碌的。周一到周五,学生在学校里上学,但是放学后的接送以及周末学生的安排就会经常性的出现没人看管的情况,所以临时托管的需求还是存在的。

场地的准备:在**社区的小区中找一套一楼的出租套间,大概120平方米,市场现在的租金大概每月(六、七百元)左右。

选址原因:

生源问题。有一个中小学(**中小学)、一个高端的幼儿园(**幼稚园)这样就解决了生源问题,给我们提供了市场需求。

安全问题。

场地设计:

活动室:将大客厅设计为活动室,配有各类玩具,如球类、棋类、益智的拼图、积木等;若干的小椅子;一台挂式电视机和一台VD播放机,若干碟片;

图书作业室:贴壁的书架,可以放置大量的学生图画书、幼儿益智书,房间正当中放置桌子,供学生阅读书籍和小学生写作业用。

用餐室(厨房):常备的厨房用具,尤其是微波炉(下午接送托管和晚上临时托管的孩子可能会出现肚子饿的情况,我们会临时托管所附近的正式专卖糕点店进糕点和牛奶,暂时给孩子充饥;或者给家长带来的食物加热)。

五、所需人员

首先:一定要有爱心、耐心、责任心。要爱孩子,喜欢和孩子在一起。某些琐碎简单的事可能每天都要重复强调,不可以觉得厌烦,这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差,需要多督促,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习与卫生习惯。所以,现场需要一名负责人,最好有学校工作经验。

负责看管孩子,解决孩子的吃饭和休息问题;带领孩子一起做游戏等;辅导孩子完成作业,指导孩子看书。

另外根据招生实际数量配备相应的对口辅导老师。

六、招生对象

中小学学生

说明:考虑到孩子要有充分的活动空间,所以不能招收过多的孩子在所里;同时临时托管的孩子年龄阶段跨度大,孩子之间容易发生争执、打闹,因此不能只追求利润,要为孩子的休息和学习服务。

七、用品购买

玩具:以益智类玩具为主,如积木,拼插类。

家具:桌子、椅子、床、玩具柜、鞋柜、衣帽仓储柜、电视、毛巾、水杯以及毛巾水杯格等等。还有厨房厨具、教师办公家具类。

书具:幼儿书籍幼儿用书,教师用书。

乐器:

(价格低的返修率太高,价格高的资金不够)。

八、设定制度

教师职责:

1.安排好工作计划,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抓好学生思想教育,如有必要可以进行家访。

3.积极开动脑筋,自制教具。

4.注意儿童的情绪,冷时及时增添衣物。生病要立即送院或通知家长。

5.组织好学生吃饭,让幼儿安静愉快就餐,教育幼儿不挑食,不掉饭粒。

6.注意幼儿安全,家长来接时,简单介绍幼儿的当天情况。

7.每日做好清洁工作,保持教室、寝室的通风、清洁整齐。每半月把床单、被套整理出来让家长带回家洗。

安全措施:

1.随时随地注意学生的活动。

2.老师对学生要有亲切感,不得有粗暴的行为。

3.环境、房屋、用具、玩具等具有安全性。

4.消毒物有保健人员专人管理,不得放在班内。

5.不让学生跑到厨房和大门口去。

6.如有学生摔倒,造成轻微伤,要及时处理。

7.学生要备有常用的外用药,如红花油、酒精、红药水等。

8.不能让学生独自回家,要联系家长亲自接送。

9.老师必须熟悉每位家长,不能让不认识的人把学生接走,如家长有事,托别人来接必须用电话与家长联系好,情况属实,才通让他人接走。

10.各班老师平时通过故事、儿歌、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基本的交通规则。

九、宣传策划

1.传单

印发传单,再在社区与附近学校分发。

2.广告牌

篇2

比一比,各类托管的利与弊

假期托管班总体来说大概可以分成3类:一是家庭型托管班或由私人创办的临时托管班,场地多设在自己家里或者租用来的地方。二是各种培训机构在假期开设的具有临时性质的托管班、夏令营等;三是幼儿园开设的托管班,主要针对本园的孩子而设。每类托管班都有它的优缺点:

家庭式托管――

优点:地理位置近 方式灵活

这类托管班大多设在学校周边或是住宅小区的居民楼里,规模为15~20人,收费灵活,可以按天也可按月来收费,每天为10~50元不等。不细分年龄段,所有的孩子都聚集在一起看管。承办人有些是幼儿园或学校的在职老师,有些是退休教师,也有一些是全职妈妈。他们主要负责孩子的安全和饮食,对于小学的孩子,还要辅导课外作业。最大的好处是离家近,家长接送方便,价格也比较实惠。

缺点:不规范 隐患多多

私人托管班虽然满足了部分家长的需要,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相对正规的培训机构,这些托管中心规模较小,没有正规的营业执照,托管环境没有统一标准,托管老师的资质也相对较差,孩子的安全问题也没有保障,属于“益街坊”的不规范托管经营。另外,因为场地小和避免意外发生等原因,老师会尽量让孩子做作业或看电视,少活动,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托管培训机构――

优点:管理规范 服务一流

这类培训机构办的托管班,大都拥有合法的培训资质,有稳定的师资力量,场地大,教学和娱乐设施正规且俱全,管理也规范。他们会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兴趣来分班,开设不同的兴趣课程,配备不同的老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十分灵活。有些还会举行日程短的夏令营或其他参观活动,大大地丰富了孩子的知识和阅历。

缺点:费用昂贵

培训机构的价格十分昂贵,每个月的收费在2000元左右,而且还划分了一些兴趣小课,和托管进行组合,比如英文、书法、滑冰、乐器等,每项大概需要500元/月。这些兴趣小课为必选附加条件,否则就会以“名额已满”为借口而拒收孩子。如果托管班组织孩子夏令营或者其他外出活动的话,还需要额外交钱,这样,各种收费项目加起来,孩子上托管班的花费就非常昂贵了。

幼儿园暑期班――

优点:家长放心 孩子开心

幼儿园一般会在暑假打散班级重新编排,采用轮流值班的形式安排老师进行看管。期间不再穿插教学内容,而是以生活照顾为主。饮食安排合理,每天的菜单都由幼儿园的营养师开好。孩子可以自由活动,比如玩玩具、看书等,老师也会组织一些户外游戏,或适当安排孩子看电视。另外,混龄编班中,年龄大的孩子对年龄小的孩子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这类托管班能确保孩子的安全,家长放心;孩子熟悉环境,适应起来更快,生活更开心。

缺点:具有不确定性 只招本园幼儿

幼儿园暑期班相对而言让家长和孩子满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幼儿园都会开设暑期班,而且,去年暑假开设了也不表示今年就一定会开设,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另外,这种托管班主要是针对本园的幼儿,其他幼儿园的孩子或者是小学生都不可能进行托管。

听一听,各类专家的建议

教育专家:托管不同于补课

托管只是因父母工作或家庭原因采取的假期看护补充方式,不应该把它与补课等同起来。好的假期托管,应该是给孩子们提供积极的休息方式,让他们更快乐,收获更多东西。除了学习课本知识、做作业,还会开展多种活动,如阅读、体育运动、书法、手工、象棋等,训练孩子的思维,锻炼孩子的动手技能,拓展孩子的知识面。

业内人士:安全是首要的

假期中,孩子的安全问题要放在首位。家长在选择私人暑期托管班前,不要只看广告,而是要先进行考察:1、设置在安全、卫生、通风、明亮、安静、干燥、有独立出入口的三层以下建筑物内。2、符合消防、建筑安全要求的经营场所。3、设置符合卫生标准的用餐室、活动室、寝室、厨房、厕所及管理员工办公室。4、有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工作人员。

法律专家:签订详细合同

家长在花钱请人照顾孩子的同时也为托管班带来了收益,从法律上讲,双方已经形成了委托和被委托的合同关系。所以,家长在把孩子送到托管班时应与托管班签订详细的合同,明确责、权、利,一旦发生纠纷,可以依据合同进行处理。

篇3

一、科学设计托管课程

围绕我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试标准,我们首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托管领导小组,制定了托管课程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了托管课程的主要类别、行课方式以及授课内容。其相对应的安排为:(1)道德发展——是对学生穿行思想道德教育和习惯养成培养,如周末播放爱国电影。(2)学业发展—-是对学生进行学习辅导。如,周末一上午的文化辅导课。(3)身心发展——是把周末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部分教师扮演家长角色,利用周六下午或周日上午与学生谈心交流并帮助外出购物。(4)多元发展——是利用周六晚上和周下午开展周末K歌大赛和周末特长培训。

二、精心打造托管课程

(一)上好周末文化辅导课

学生成绩的提高是我校大多数家长最关心的话题。如何才能让周末托管学生的作业也能顺利完成,怎样才能提升周末托管学生的文化成绩?众所周知,大多数托管学生由于缺失了来自家庭的关爱与教育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成绩会相对落后或不平衡,不够理想,从而产生一种自卑的心理。学校根据这些情况反复研究,最后决定由各学生处按托管学生的所在年级、学习情况和在我校就读时间的长短进行临时组班。托管班组建好后,各学部又根据学科、年级特点安排专人临时担任该班班主任和文化辅导教师。这些老师首先根据各班当周作业单,在充分熟悉作业的情况下利用周六上午把学生集中在教室进行作业辅导。作业完成后,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外阅读或作业拓展。同时,很多老师还针对学生特点进行分类辅导或培优辅差。长期如此,很多家长(尤其是新生家长)便有了让学生留在学校接受老师周末文化辅导的现象。

(二)办好周末“K“歌大赛

托管学生在学校是否愉快也是众多家长担心的问题。为了丰富托管学生的生活,初中部率先组织起了“K“歌大赛。每周六晚上,学术厅是学校最热闹的地方。大部分托管学生聚集在这里,他们在主持人的安排下有序的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展示。尽管是自编自导,但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有的是独唱,有的是合唱、有的是歌舞、有的是联唱,有的还是重唱等等。一轮一轮的比赛在托管学生的眼里应该不亚于中央电视的“星光大道”。很多学生为了参加这样的比赛,竟提前准备很久。有的同学还把参赛的过程用生动语言进行了记载。在初中部的带领下,高中部和小学部也积极地参与进来,他们为周末的“K“歌大赛又增加了很多新的看点。让人没想到的是,很多家长为了能看看孩子在 “K“歌大赛的表现,竟从很远的地方赶到了学校。

(三)放好周末爱国电影

托管学生留在学校期间的晚上是最想家的时候。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感到快乐,播放爱国电影也成了我们周末的托管课程。学校成立了周末电影播放队。播放队由部分外省市的青年教师组成。他们每到周末,便把要播放的电影和电影的简介提前张贴出来。每月结束,他们在对各学部托管学生看电影期间的表现进行评价的同时还广泛征求意见并组织看过电影的学生进行影评。每周五晚上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爱国主义电影播放已经成了我校不能减少的节目。《鸡毛信》《王二小》《小兵张嘎》《潘冬子》《刘胡兰》等形象已经扎根于同学们的心底。学英雄、爱祖国的风气早已经在学校形成。长此这样,托管的学生便自然而然地习惯了托管期间的校园生活,过去闹着想家哭着打电话给家长的学生也越来越少了。

(四)管好周末特长班

大家都知道,很多家长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总是想方设法的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周末特长培训班。为了我校周末托管的学生也能得到特长培养。我校小学部率先办起了周末特长班。他们根据学生和家长的意愿,举办了足球、篮球、舞蹈、声乐、器乐、书法、美术等十个种类的特长班。为了让这些特长班的培训落到实处,学校专程安排了有特长的老师进行辅导,并提供了各特长班的培训地点,同时还为辅导老师搭建了展示的平台。每到周日,各特长班是孩子们尽情施展的最佳时机。他们在各自挑选的特长班里认真学习、积极锻炼,真正实现了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严格托管课程的考核

篇4

【关键词】小学生托管 对策 教育社会学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越来越感到生活压力之大,生活节奏之快。许多父母因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孩子吃饭、午休、按时接送上下学以及课业辅导。尤其在城市地区,大量外来人口的流入使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一方面在带来高集聚性、互通性的优势资源的同时,另一方面这种“高效率、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存在的种种不安全因素,诸如交通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使许多城市父母尤其是双职工家庭的父母对孩子放学后或寒暑假里的人身安全、食宿、课业辅导等问题心生担忧。于是,一个专门负责低龄儿童课后临时看管的新兴行业――“托管班”便应运而生了。

“托管班”也称“小饭桌”,主要指托管机构有针对性地面向由于工作繁忙而无暇照顾孩子的家庭,专门负责接送学生上下学、照顾学生中晚餐和午休,并进行作业辅导、陪伴孩子游戏,为中小学学生集中提供安全、健康的课后教育活动场所。[1] 目前社会上主要存在三种类型的托管服务:一是由私人开办在居民小区内的专营性托管;二是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或家政公司兼营的托管班;三是个别学校和青少年活动机构,利用自有的场地,临时照看学生。[2] 家长依据需要可选择午间托管、全日托或假期托,收费根据服务类型不同和托管机构软硬件水平的差异一般由上百到上千元不等。

“托管班”一定程度上分担了家长在孩子放学后接送、看管和辅导的职责,作为一种新出现的教育机构,一方面满足了部分家长的需求,另一方面无疑是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在学校教育向家庭教育延伸过程中对“教育空白”的有益补充,弥补了学校及家庭教育的不足,担负了一定社会教育的职责。因此,有必要从教育社会学视角审视托管班火爆的原因及其社会功能,针对托管班实际存在的隐患和问题,探求提高小学生托管服务水平的对策,以使托管班良性、规范化发展。

一、社会转型冲击下“托管班”的出现有其必然性

1.宏观方面――社会流动的需求

“社会流动”是从动态角度用来描述社会分层结构分化的时空范围、方向和速度的社会学概念,主要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的整体时空范围内,从某一种社会位置向另一种社会位置转移的现象,一般从方向性上分为两种主要的流动形式:一是指从地位、职业或阶级的下层向上层或者从上层向下层的垂直流动,二是一个人在同一社会职业或阶层内的横向流动。[3]

社会分层的客观现实为社会流动提供了可能性,这种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存在的流动具有社会普遍性。尤其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信息化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教育已成为衡量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与个人的社会地位息息相关。人们普遍认为社会个体通过教育获得文化技术等资源,是实现在不同社会阶级与阶层、不同职业领域的地位转换的重要手段。受教育越多者越有机会获得更多优质的资源,大大增加了参与竞争并取得优势社会地位的机会,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就像索罗金在其著作《 社会流动 》一书中所描述的,“学校是使人从社会底层向社会上层流动的电梯”。教育已然成为个体改变命运、求得发展并促进社会良性流动的重要因素。

我国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流动基本呈平稳水平。但随着社会竞争日益强烈,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许多家长在自感危机与压力的同时“见缝插针”般送孩子参加各种托管班,期望孩子在自己暂时无暇照顾到的时间里也能得到充分的优质的教育和辅导,以达到向社会上层流动的目的。

2.中观方面――城市家庭职责的社会性外化

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核心动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乡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2%增长到2000年的36.22%,到2011年达51.27%,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4] 城市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将人力、能源、信息等社会资源高度集聚,并通过流畅的互通合作提高社会资源利用率、节省资本,以追求最大化利益。新世纪的人们,尤其是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以前大不相同,比如结婚礼仪有专门的婚庆所,酒店承办各种宴会,家政公司分担家务,养老院赡养老人,照顾病人有专门的护工,托管班代管小孩等。这些服务性生产逐渐成了产业中心的主要部分,按照“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较第一、二产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步上升是必然趋势。到2010年我国服务业占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34.6%,比2000年增长7.35%,比改革初期增长22.4%。[5] 服务业的繁荣发展促使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同时,自1978年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家庭人口规模不断缩小,尤其对城市双职工家庭来说,在工作繁忙、家庭内人手紧缺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像“托管班”这样专门的社会机构来承担部分家庭职责,将一部分家庭内部的分工转变成社会分工,这样原本由家庭承担的职责向社会外化了。

3.微观方面――家长的需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和教育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家长对托管班的需求是使托管行业新兴繁荣的直接驱动力。总体来看,目前家长对托管班的教育需求主要分三大类:一是因为工作繁忙,对孩子放学后到下班前这段时间和中午休息与用餐的照料上实在无暇顾及,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一部分家庭里虽然有老人或保姆,具备照看孩子的条件,却担心孩子不能得到良好的专业性辅导而将其送到托管班,期望其在专业教师的教育下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提高学习成绩;三是一些家长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或者经过长久时间遗忘了大部分知识,面对孩子的课业辅导不知所措,无奈只能送孩子参加注重课业辅导的托管班。需求决定市场,于是一些人捕捉到了这一商机,开始在学校周围、居民小区等地方成立各种“特色服务”的托管班,从微观的角度来说,托管行业的新兴和繁荣得益于家长的教育需求和吹捧。

二、从教育功能理论看托管班的社会意义

教育社会学的功能理论以社会学功能理论为基础,最早出现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中期得到深入发展。在这期间,对教育社会学功能理论影响最为深刻的是以社会学家斯宾塞和迪尔凯姆为代表的早期功能理论思想,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结构主义功能学派。在结构主义功能学派的主要代表莫顿看来,在对社会现象进行功能分析时,需要看到两种同等重要的功能――显功能和潜功能。显功能是有助于系统地调整和适应的客观后果,这种调整和适应是系统中的参与者所预料所认识的;反之,潜功能是没有被预料也没有被认识的客观后果。[6] 通俗地讲,显功能指实现和预期相一致的主观目标并能被人意识到的功能,而潜功能则是指客观实现与预期目标不相一致并一开始就没有被人们期望或意识到的功能。

1.“小学生托管班”的显功能

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独立性和自理能力都不够成熟,需要父母的照料和看管。而很多城市父母忙于生计,工作和休息时间一般来说较刻板不够灵活,外加拥堵的城市交通加剧了人们的出行困难,父母的确对孩子放学后就餐和午休问题、上下学接送和下班回家前近两小时孩子无人看管的问题“心有余而力不足”。

托管班以学生的时间为主导,有针对性地提供灵活性的服务,首先,迎合了部分家长的需求,为其减轻负担解决了实际问题;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托管班里有一定资质的专业教师为孩子提供课程辅导,及时帮助孩子解决课业难题,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并在教师的督导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次,托管班作为一种“小集体”生活,孩子在一起食宿、游戏与学习的过程中也接受了一种集体教育的熏陶,对锻炼小学生的独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都有一定的益处;最后,在目前我国青少年课后社会教育活动场所不足的情况下,托管班无疑是孩子最好的去处,避免小学生被一些不安全、不健康的外界环境影响,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课后教育的问题。

2.“小学生托管班”的潜功能

教育不但是关乎个人和家庭的事业,更是国家强盛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法国社会学家孔德从“社会秩序和进步”的视角将教育看成是联系和组成社会的中心要素,并有协调、稳定社会的作用,认为社会是个集体性质的有机体,只有集体的所有成员同时得到发展,社会才能得到发展。[7] 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协力并承担责任。托管班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机构出现在第三产业中,家长需求决定其市场供给,二者属利益相互满足的供需关系。在本应由政府承担的课后社会教育责任而政府暂时无力担负的情况下,只能使其流向利益导向的市场途径。目前我国在青少年课后社会教育的健康活动场所建设方面仍不健全,甚至是很缺乏,另外学校教育又受其单一性限制在学生课后教育方面也“无力和无奈”。从这一点来说,托管班的出现对学校教育向家庭教育延伸过程中的“教育空白”无疑做了有益的补充,弥补了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盲点,为小学生提供健康、安全的课后教育场所,一定程度上担负了部分社会教育责任;另外,托管班应市场需求而出现,在活跃市场经济的同时也为一部分抓住商机的人带来利益,增加了就业机会,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三、目前“托管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托管班作为新兴行业必然有一切新事物发展的特点,存在很多问题和不适应。目前市场上的托管班主要存在两大主要问题:

1.“无注册、无资质、无监管”阻碍托管班规范发展

由于托管机构提供的服务范围除了教育、管理学生,还包括中午餐、接送等不属于教育范畴的服务,所以不能将其单一归类于民办学校或者是教育培训机构,也不能将其界定为民办教育机构;托管机构市场以需求为导向,属于市场和需求相互满足的利益关系,具有赢利性,但因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使得它又区别于家政服务公司提供的家政服务,不等同于一般赢利机构。[8] 教育性与社会服务性的双重性质使托管业更具复杂性。对托管机构的性质界定模糊,导致其处在了“家长无奈、学校无力、社会无视”的尴尬处境,到底应该由工商、教育、卫生还是由其他执法部门进行监管呢?出了问题谁负责?托管班到底应该有哪些规范性要求和标准?诸多问题,目前并无明确规定。规范缺失造成了大多数私人开办在学校周围或居民小区的托管班自行规定收费标准,制定服务内容的“无注册、无资质、无监管”的无序状态,严重阻碍了托管班规范化地良性发展。

2.办学条件不符合标准阻碍托管班良性发展

由于托管班的巨大市场需求,社会上不乏一些人受利益驱动参与到此行业中来,他们简单地认为只要租一个场地,提供桌椅,再招些人员负责做饭和作业辅导就可以了。加上目前政府对托管班并无相关规范的审核和要求,导致市场上的托管班质量良莠不齐,大多数办学条件不够标准,存在诸多问题和安全隐患:一是相关执教人员没有国家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不具备教学资质,导致学生学习质量下降。有的业者揣着“看孩子”的心理在招进大量学生后,任孩子打闹、看电视、玩游戏养成种种不良习惯,对家长所作出的“精心辅导孩子学习”的承诺成了空话。二是一些托管班的饮食服务人员无健康证明,对食品的采购来源和操作过程缺乏安全保证,操作间卫生条件差,学生碗筷随意堆放,有的托管班虽然提供消毒柜,但常常只是摆设,或者不规范操作,这些都对孩子的饮食造成安全隐患。三是托管班往往追求利益最大化,将投资成本压缩到最小,这就导致狭小的空间内拥挤着几十个学生,师生比例成问题。没有电子空气净化设施,容易引起病毒感染。消防设施也不具备,一旦发生意外,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些都威胁到学生的人身安全。

四、提高小学生托管服务水平的对策

1.建立政府监督、管理机制,让托管班经营合法化、规范化

托管班的出现对学生、家长、学校都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但目前托管班市场质量良莠不齐、缺乏监管的无序状态严重阻碍了其健康、良性地发展。因此,政府应及时给予重视与关注,协调工商、卫生、教育、公安等部门建立相关监督与管理机制,制定详细的相关条例准则,将托管班在市场准入的资质标准、收费标准、场地环境的安全标准、采购食品及操作环境的卫生标准、从业人员的资质条件、消防设施标准和教学管理条例等一系列审批程序纳入合法化、规范化的渠道。同时应建立监督与检查机制,不定期对托管班市场进行整顿检查与指导,使托管班的管理和运行有法可依,才能保证其健康、有序地良性发展。

托管班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政府的教育公共服务职能的空白,具有弥补社会教育职责的潜功能。所以政府应积极发挥托管服务行业的引导作用,认真调研分析并尽快明确托管行业的性质界定与主管部门,并适当给予财政支持和政策引导,以确保托管行业尽快走上规范化、合法化的发展之路,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社会教育环境。

2.放宽政策,鼓励和允许学校以适当收费方式提供小学生托管服务

目前我国青少年的课后社会教育活动场所方面的建设较欠缺,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因其功能单一和局限性也对小学生离校后的教育表示“担忧又无奈”。一些学校尝试以公益项目活动的形式以本校教学资源和场地为基础,在学校内部成立托管班,受到了很多家长的青睐。但这无疑给学校教师增加了工作负担,占据了教师的私人时间。以免费的义务服务方式开展校内托管不切实际,而且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规定,学校不得私自以辅导名义向学生收取费用,这让一些无力自己承担财政压力的学校对校内托管无能为力。因此,政府可以给予学校适当的财政支持,相关部门放宽政策,鼓励并允许学校以适当收费的方式提供小学生托管服务,让家长自主选择是否参与,同时加强对收费标准、教学实施过程的监管和指导。

3.动员条件成熟的社区自行开办小学生托管

在美国,课后托育机构主要是由公立学校与民间组织提供,其中社区在承担各项责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9] 社区可以充分利用其集聚便利、人和人之间熟悉和信任度高的优势,自行组织力量,将社区内的退休教师、厨师、医务人员、大学生等人力资源通过招聘形式充分利用起来,开办社区内部规范化和专业化的托管中心,建立及时与学校沟通教育信息的有效模式,进行上下学集体接送,实施科学、安全健康的托管教育。如此一来,家长在方便接送孩子的同时也能及时了解到孩子的教育信息和具体表现,使家长更加放心,学生也获得健康有益的发展。

总之,“托管班”是应时代要求而出现的,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但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仍存在诸多问题和阻碍,小学托管班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637000)

参考文献:

[1]尤琳.对中小学生“托管”问题的法律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8(5).

[2]王佳.提高小学生托管服务的若干思考[J].科技信息,2011(18).

[3]马和民,高旭平.教育社会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5]苏晓海.托管班现象折射出的新世纪社会变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9).

[6]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7]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8]钟泽欢.关于规范中小学生托管市场的建议[EB/OL].http:///onews.asp?id=1116,2010-

篇5

对众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来说,把孩子送去补习充电,既避免了暑期长假孩子放在家里没人管的“难题”,又能让孩子多长些“本事”,可谓一举两得。为了孩子的将来,一些家长就是勒紧裤腰带,也舍得掏这笔钱。有需求就有供给,暑期培训班、夏令营“流行”,可以说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但近年来,一些不规范的培训机构却不得不让我们有所警惕――

临时租个套房就能办班

“今年突然冒出了很多听都没听说过的培训学校名称。”省城一位李姓的家长说,今年他稍微留意了一下这些培训学校散发的招生广告,不下10家。是什么原因让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呢?几个人凑到一起,租个套房,只要能招到学生,就能凑成一个培训班了。某中学一位老师告诉笔者,办个暑假培训班不需要太大的成本,而且利润也比较丰厚。正因为如此,近两年没有资质的培训班越冒越多。

根据路边电线杆上张贴的招生广告,笔者在省城某小区一栋居民楼里找到了这家自称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名师指导的培训班,而当笔者进入这所培训班时,却发现教室也只是两室一厅的普通住房改造而成的,里面散落摆着六七张桌子,几只板凳。面对我们脸上流露出来的惊讶表情,这位自称是某大学的老师说,他为了能在暑期赚一些外快,特意花了一千元的租金,租了这套房子,语文、数学、英语都能辅导,目前附近小区已经有20多名小学生来报名了。像他这样的情况应该有不少人,不仅仅是大学老师,更多的是中学的老师,暑期学校放假,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出来办培训班。对于临时办的培训班如何能保障教学质量?这位老师说出了大白话,其实正规的培训班和他们这种临时举办的没有多大区别,老师也是从各个学校临时找来的,培训学校不外乎两个职能:一方面是帮助托管孩子,一方面学点知识,若指望学习成绩有多大提高他也不敢保障。

几所培训班联合出“套餐”

暑假培训也有“套餐”?回答是肯定的。今年,我们发现有好几家培训机构打出了联合办班的广告。他们以综合班的形式,参加培训的孩子只需要报一次名交一次费用,就可以学习到美术、外语、音乐、体育这4项课程,这就是所谓的“暑假培训套餐”了。那么“套餐”真的好“吃”吗?

在一家培训机构门前,我们就收到了该培训机构工作人员散发的宣传单,工作人员声称,只要花600元的费用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可以学四门课程,但上课地点分别在两所培训机构进行。当被问到为何要在两所学校进行,那样上课岂不是很不方便?一位工作人员说,他们也是没有办法才这样进行的,如今培训机构越来越多,家长选择的机会也多了,如果不让家长感到实惠,是很难招到学生的,所以今年他们推出“套餐”,家长花一次钱,却能让孩子学到一般要上两个培训机构才能享受到的待遇。从实际来看效果还是挺好的。但一会儿到这来上培训班,一会儿换一个培训机构学习,课程设置也不一样,孩子能适应得了吗?培训“套餐”只不过是商家玩文字噱头罢了。

几种常见培训陷阱

为了能在暑期赚足“银子”,以各种名义出现的培训机构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招揽学生,其中一些不法分子和非正规的培训机构也开始浑水摸鱼。

根据以往的投诉案例,培训班花招主要集中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价格没谱。一些培训机构虽然事先与家长约定了价格,但在培训过程中又以各种理由增加培训费用。其次,有些培训班师资不到位,大玩“名师”失踪把戏。家长报名时最重视师资,可进了班,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普通教师,有些甚至没有获得相应的资质。再次是教学场地与宣传相距甚远。个别培训机构实力不强,开课时将档次比较高的教室换为设备简陋的教室。有的先说是小班教育,可开课后不断有新生插入,最后小班变大班,教室拥挤不堪,培训效果大打折扣。最后一个惯用花招就是乱收资料费,变相涨价。一些培训机构在培训过程中,随意向学生兜售培训资料,将不需要或不适合的学习资料强行推销给学生。

暑期培训如何选择

选择前需考虑四大因素

因素一:了解孩子的心理

首先,在选择培训班前要搞清楚课程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了解自己孩子基础知识的情况,为孩子量身定制或者推荐一些课程。

其次,选择学科类培训班的家长,在为子女充电加油时应针对孩子的情况来补。家长可以针对孩子某一薄弱的学科,在暑假期间通过强化训练,对以前的知识系统梳理、回顾、整理、总结,查漏补缺。

最后,家长也要注意培训不能排得太满,孩子们辛苦学习了一个学期,暑期还是要让孩子有休息的时间,否则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因素二:是否物有所值

某培训学校王校长表示选择培训机构一定要看好师资、教学环境、交通路线、课时数等等。比如,报名时要仔细询问课时数而并非课程长度,因为课程的真正含量是由课时数决定的,课程长度只是外部表现形式。

因素三:考察培训机构的资质是前提

王校长还指出,学生在选择培训的时候一般都知道应该考察培训机构的信誉,判断该机构是否能提供需要的培训,了解机构的权威和诚信,其实这一点可以从机构成立的时间和曾经创立的成绩上判断,如果可以和机构的负责人或者拥有决策权的人进行对话,了解办学理念和思路就更好了。

因素四:比较价格

某培训学校学部主任王强说,每家机构定价都会有自己的理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比较是必须的,特别是许多机构推出提早报名给予优惠的措施,都是学生可降低培训成本的方法。但是也不要过分迷信低价格,有些培训机构以次充好、降低成本或者恶性竞争等,低价格的本质就是教学质量的不能保证,学生和家长对此要特别加以警惕。

走出夏令营四大误区

每年暑假之前,不少学生和家长会陆续看到一些夏令营的广告,如“英语夏令营”、“科技夏令营”等,面对琳琅满目的各式夏令营,父母应该如何挑选,才能让孩子度过一个愉快又有收获的暑假?夏令营是一种极好的体验教育,是传统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延伸,但许多家长在选择夏令营时常常被误导。他们的建议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别让夏令营成了“托管所”。许多家长正处在事业上升期,到了假期,无暇照顾孩子,让孩子报各种学习班,参加各类夏令营,于是学习班、夏令营成了家长的托管所。

其次,别让参加夏令营成为孩子的压力。目前,夏令营市场最多的一类就是以夏令营名义办辅导班。不少家长表示,现在孩子的升学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如果放假的时候让孩子舒舒服服地玩过去“太可惜了”,于是很多父母不惜排长队给孩子报名,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

篇6

【关键词】婴儿托管;需要度;接受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城市家庭绝大多数呈现出双薪核心家庭的局面,经济水平的提升带来了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不断增大,与此同时,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年轻父母对子女抚养质量也越来越重视,因此工作与照顾家庭的矛盾也随之而出现,谁来照顾低龄婴儿的问题就显得格外突出。辞职回家、老人协助、雇佣保姆是目前解决婴儿照顾问题的主要方式。辞职回家往往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老人协助或者雇佣保姆中出现的力不从心、护理质量让人不放心等问题也很难得到解决。因此,为在照顾婴儿方面有烦恼的家长,尤其是有工作压力无法分身的家长寻求解决婴儿照顾问题的有效途径,也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一、婴儿托管服务研究的现状

目前,0-3岁婴儿托管服务在一些国家已经非常普遍,有可借鉴的丰富经验,而我国部分省市也开始了思考的起步。

陈红梅等在武汉市面向社区居民进行的调查提到家长有非正式临时收托的需求,并提出使幼儿园成为社区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中心有明显优势。左本琴等在上海市进行的调查也发现,0-3岁婴儿的家长们迫切希望孩子在早期能得到全面的智力开发、社会交往能力的锻炼、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而目前可选择的以民办早教机构为主,但家长们对民办早教机构的规范性存在疑问。张书颖等在讨论为小学生提供课后托管的问题时,分析了家长在工作与生活之间两难的处境,提到实施有需求家庭的托管服务是降低新生代生产生活压力的有效措施,可以实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价值理念。但他们明确提出将低龄儿童排除在托管的考虑之外是出于安全原因。而我们认为其中家长面对的困境是相同的,而安全措施是可以不断规范的。栾俪云在针对小学生家长照顾子女方式及满意度的调查中发现家长认为最大的困难是没有时间,但他们对托管机构又不放心。而我们认为这也是低龄婴儿家长同样面临的问题。

2001年9月1日北京市开始执行《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将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年龄由3-6岁向前延伸到0岁。

2014年8月15日南京市开始实施的《南京市0-3岁婴幼儿保育机构设置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提出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公民个人等以多种形式举办0-3岁婴幼儿保育机构,大力扶持社会办园。0-3岁婴幼儿保育机构分为育儿园、亲子园和看护点三种类型。这一办法正式考虑到了婴儿托管的问题。

二、家长对婴儿托管的需求度和接受度调查

由于目前幼儿园收托的年龄已经向下延伸到了2岁,因此本次关于婴儿托管问题的调查我们拟针对婴儿在0-2岁期间的照顾问题进行。本次调查面向成都大学的青年教师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7份,就调查对象在接受问卷时的兴趣和完成问卷的认真程度看来,被访者对该问题有关注意愿。此次调查的对象我们选择了三类人群,第一类是准父母和0-2岁婴儿的父母,他们正在经历照顾婴儿的过程,对其中的烦恼、困惑有最切实的感受,对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有最直接的考虑,他们的感受和想法都是我们值得关注的问题,其中将准父母也归为正在照顾婴儿的家长群体是因为我们认为准父母对婴儿的照顾方式已经有了自己的规划,对问题和解决办法都有比较成熟的思考,并且他们的规划基本可以确定会成为不久之后切实的行动方式,因此可以算是一种成为事实的烦恼和措施;第二类是未生育子女的青年教师,他们是未来婴儿托管服务真正可能面对的群体,他们的想法和态度应该进入我们关注的视野;第三类是孩子在2岁以上的家长群体,他们在曾经照顾婴儿的过程中遇到过的问题也可能是其它家长会遇到的。因此,我们以第一、二类人群为主,兼顾第三类人群,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婴儿照顾方式的现状、婴儿照顾过程中的烦恼和家长的主观意愿、家长对婴儿托管的认识和担忧三大方面,经过对调查结果的整理,得到这样一些发现。

(一)婴儿照顾方式及满意度现状值得引起重视

1.婴儿照顾方式以父母亲自照顾为主

图1 对婴儿照顾方式的选择结果

调查发现,半数以上的父母选择了由自己或者配偶亲自照顾婴儿,并且在三类人群中都是以自己亲自照顾婴儿的人数最多。同时也发现,无子女的人群选择“自己亲自照顾”的人数明显比选择其它选项的人数多得多,而另两类人群各选项之间选择的差异较小,这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可能因为年轻人的思想观念有了更进一步的转变,更加认识到了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更愿意自己亲自照顾孩子;另一方面,这也可能是一种意愿与现实的矛盾,亲自照顾可能只是年轻人一种美好的愿望,但真正兵临城下时才发现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这一愿望难以实现,还是不得不选择祖辈照顾或者请人照顾的方式。

2.祖辈的照顾仍然很普遍

从调查结果来看,祖辈照顾婴儿仍然是较普遍的一种方式,约占调查总人数的35%。其中绝大多数是一家三代住在一起,还有少数家庭面临着祖辈将孩子带离父母身边的无奈。

3.家长对亲自照顾满意度更高

从家长对所选择照顾方式的满意度来看,父母亲自照顾的满意度较高,祖辈照顾或者请人照顾的都透露出或多或少的无奈。尤其是对“祖辈照顾”这一目前仍然较普遍的方式,父母真正感到满意的比例低于10%。

图2 各种照顾方式的满意度

(二)婴儿照顾过程中有各种烦恼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预设了婴儿照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八种问题供家长思考自己是否有此烦恼,包括照顾婴儿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和对婴儿能否健康成长产生的担忧两大类,其中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包括对工作的影响、时间精力不足、自己与父母保姆之间相处的烦恼三大方面,对孩子的担忧概括在身体、教育、交往以及所形成的习惯、能力五个方面。此外,我们询问家长是否有别的烦恼,家长没有作出其它回答。调查呈现出如下结果:

图3 婴儿照顾过程中家长产生各种烦恼的人数比例

从图3呈现的结果可以看出,在婴儿照顾过程中,家长都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尤其表现在两方面。

1.影响工作是很多人的烦恼

调查发现,54.6%的家长感觉到照顾婴儿这一家庭责任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表现在占用工作时间、工作时难专注、工作无法高质量完成等方面,有的家庭甚至不得不以夫妻一方辞职回家的方式解决照顾婴儿的问题,但这样的选择对于事业以及经济都刚刚起步的年轻人而言,无疑也是一大压力。

2.祖辈协助带来诸多烦恼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对隔代教育的担忧是家长最大的烦恼,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父母对祖辈照顾婴儿满意度不高的重要原因,在隔代教育的影响下,婴儿随之而出现的习惯、交往等方面的问题也相应地成为了家长的烦恼,从调查结果来看,由祖辈照顾且没有和父母住在一起的婴儿家长几乎都存在有关婴儿习惯、交往方面的烦恼。

从各类人群的分类统计中(如图4),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对于“与父母或保姆相处的烦恼”的选择存在明显的人群差异,有子女人群的选择比无子女人群要高得多,而且认为有此烦恼的人群中仅有一人是请保姆在家照顾婴儿的,其他都是选择由祖辈照顾或者自己照顾的,其中以选择由祖辈照顾的为绝大多数,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应,家庭中两代人相处的矛盾是很难避免的,而这种矛盾让很多人在不断隐忍,尤其出现在婆媳之间或者女婿与岳父母之间时,往往可能变成日后长期相处的刺,对于整个家庭都是不利的。而无子女人群认为有此烦恼的人很少,究其主要原因很可能在于还没来得及体会到。

图4 各类人群中产生各种烦恼的人数比例

(三)家长对婴儿托管持观望态度

关于“你是否需要婴儿托管”的问题,有19.5%的家长表示需要,48.1%的家长表示可以考虑,只有32.4%的家长明确表示不需要,由此可以看出,婴儿托管服务的发展有很大的潜力,而绝大多数家长表示可以考虑,反映出他们有需求但是不放心的心理状态,这种不放心和这一服务的不成熟有很大关系。目前,成都地区婴儿托管服务几乎处于空白,其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质量、以及责任范围都处于很模糊的状态,家长的担忧也就很正常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如图5),家长对机构托管婴儿的担忧最主要在三大方面:第一,单对多照顾不够精细;第二,教养人员缺乏责任心;第三,教养人员能力不足。

从各类人群的分类统计中(如图6),我们看到,各类人群担忧的问题也有明显差异,正在照顾婴儿的家长最担心的是能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现在遇到的最大问题可能就是照顾方法的困惑;而2岁以上孩子的家长担心饮食质量和亲情淡化问题的明显比其他家长多得多,我们猜测这和家长感受到的孩子入托幼儿园的实际问题有关,这也对我们在开展婴儿托管服务上如何符合家长的愿望和需要提供了启示。

图5 对婴儿托管存在各种担忧的人数比例

图6 各类人群中存在各种担忧的人数比例

三、婴儿托管服务发展方向的思考

从面向家长进行有关“婴儿托管的需求度和接受度”的调查中,我们认为,家长对婴儿托管是有需求的,同时存在很多的担忧,造成目前不敢接受的一种状态。

(一)家长的烦恼可以通过婴儿托管得以缓解

家长对婴儿托管的需求可能表现为两种,一种是已经呈现出的,即家长已经直接表达出有需求的;另一种是潜在的,也就是说家长没有明确表示有此需求,但我们从调查中发现其照顾婴儿的烦恼可以通过让婴儿入托的方式解决的,这部分家长应该也是婴儿托管可服务的对象。比如家长最主要的两大烦恼:隔代教养的负面影响和与工作的矛盾,都是可以通过托管婴儿的方式解决的,而家长对婴儿健康成长的担忧和照顾婴儿在方法上的烦恼,也是专业的托管机构可以让家长省心并对家长加以指导的。

中国社会经济水平在一个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年轻父母在社会工作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高质量生活对经济收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认为由专业机构托管婴儿是解决年轻父母参与社会工作后顾之忧的最有效措施,能更好地和年轻人的生活需求相适应。

(二)家长的担忧需要重视并寻求解决

关于家长们对婴儿托管的担忧,我们认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源自于托管机构的不完善,另一类源自家长的过度担心。近几年幼儿园频频出现负面新闻,无疑加剧了家长对托幼机构的不放心,而幼儿园出现此类事件的根源在于幼儿入托需求的增加导致的教师数量不足、教师培养跟不上、教师录用降低标准等因素,因此婴儿托管的发展也需要一个过程,而不能“”。另外,服务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还包括缺乏监督。上级主管部门检查、监控不能深入之处,发动家长和社会的关注也是有效的监督办法,如果托管机构能够将托管的全过程透明化,比如将婴儿在园的全部活动全方位摄像记录,并允许家长自由查看,想必家长的担忧也是可以消除的。同时,婴儿托管机构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责任认定以及师生比、师资要求等都需要详细具体的研究和规划,用全面具体的方案措施让家长认识和了解婴儿托管及其价值,并赢得家长的信任。

此外,家长对“单对多照顾不周”的担忧以及部分家长对“婴儿能否融洽相处”的担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家长的过度担心。我们认为婴儿最需要的应该是一个适合年龄特征、安全且丰富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婴儿是可以自由活动的,在自由活动的过程中并不需要一对一的服务,而需要一对一服务的生活环节,教养人员可以轮流进行。由于中国三十多年来的独生子女政策让新一代的父母对多个孩子共处的情境毫无感受,让新一代的祖辈对孙子孙女格外宝贝,这些都直接导致了现实的婴儿家庭照顾过程呈现出多个成人围绕一个孩子的局面。人越多,越细致;越细致,越控制;越控制,越包办;越包办,越辛苦;越辛苦,越觉得需要人手多。恶性循环下,成人对照顾质量的关注集中到了人手数量上,而孩子的活动却被限制了。因此,婴儿照顾过程中应该“抓住”什么、应该“放手”什么,也是展开婴儿托管服务之前需要切实思考的问题。当然,教养人员足够的配置也是必须的,例如:南京市于2014年8月开始实施的《南京市0-3岁婴幼儿保育机构设置管理暂行办法》对师生比的要求是0―6个月1∶2;7―12个月1∶3;13―18个月1∶5;19―24个月1∶6。至于孩子之间能否融洽地相处,相信在专业的引导下,孩子表现得会比在家庭中更好。而日本、新加坡、台湾、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婴儿入托的先进经验也是我们可以参考和借鉴的。

通过本次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婴儿托管服务是有一定需求的,其中的问题是可以解决,而展开婴儿托管服务是基于婴儿父母无法亲自照顾孩子的这样一种社会现状上想到的。当然,如果延长妇女产假的提议能够得以实现,如果父母亲自照顾婴儿的可能性能够得到提升,我们也就不需要再为婴儿由谁照顾的问题而烦恼了。

参考文献

[1] 陈红梅,金锦秀.从局外走向局内――关于幼儿园成为社区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中心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9(9).

[2] 左本琴,周平.家长选择民办亲子园的原因及其评价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9(11).

[3] 张书颖,杨晨.关于对社区有需求家长实施儿童托管服务的探讨[J].新东方,2012(6).

[4] 栾俪云.双薪核心家长子女照顾方式及满意度研究――以广州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

篇7

教育

〔中图分类号〕 G525.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9(B)―0017―01

完善农村学校管理体制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农村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如教育模式单一、教学管理滞后、学校心理辅导滞后、师资队伍配置不合理等。为了加强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农村学校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学校内部管理,承担教育留守儿童的职责。

一、开办农村家长学校是有益的教育模式

相关研究已经发现,寄宿制、代家长制在减少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产生的不利影响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因此,农村学校应充分利用已有的成功经验,推广寄宿制和代家长制,这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家长缺失给孩子带来的“亲情饥渴”,也方便学校的统一管理。除此之外,开办农村家长学校是进一步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有效教育模式。目前,各级政府部门应齐抓共管,加强对农村家长学校的扶持和督查力度,推进农村家长学校的建设,把家长学校的开办落到实处。针对目前留守儿童大都由祖辈抚养或上辈托管的监护形式,学校在办好家长学校的同时,可开设各种门类的“监护人培训班”,如爷爷奶奶家教培训班、临时托管亲属培训班等,通过培训让“第二家长”懂得如何照顾孩子,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

二、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形成家校互相支持的培养模式

学校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使家长和老师之间能及时沟通信息,了解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做好家校联系工作,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做好家访工作。家访的次数每学期应不少于两次,以便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同时,建立留守孩子与其父母或监护人交流与沟通的“绿色通道”,让学生家长与孩子通过亲情电话或书信定期保持联系。2.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定期的跟踪式观察,及时发现问题,与家长和家长探讨相应的矫正措施,并对有关措施所产生的效果及时进行总结。3.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家长会或监护人会议,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三、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

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是了解孩子动态成长变化的有效管理方式。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性。档案资料应包括学生及其家庭基本情况、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和联系电话、监护人或者委托人的基本情况和联系方式、孩子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情况、监护人的管教方式等。2.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建立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加强与家长及监护人的联系,学校就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本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临时监护人公布学校办公室、行政领导、班主任、科任教师的联系电话,加强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篇8

一、关注留守儿童,不容回避

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转移,农民工进城发展是必然现象。于是,举家外出务工,甚至一个村的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已经屡见不鲜了。可是,他们的孩子何去何从?到外地去上学,由于存在语言上的差别、经济条件的限制等原因显得很不现实。于是,把孩子留在家里,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伯伯代为管教,让他们做起了临时监护人。这些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便有了一个特定称谓:“留守儿童”。可以说,留守儿童是我国特有的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留守儿童”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生活在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家庭”中。由于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厌世自闭、社会逆反、空虚、自卑、胆怯、没有精神寄托等。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使他们轻者经常逃学、打架、偷盗、赌博、进网吧,重者违纪犯法,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一些学者警示:他们可能会成为“被毁掉的一代”,成为国家新的不稳定因素。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留守儿童”基本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至少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很多外出务工的父母出于愧疚,大多对孩子有求必应。他们认为物质上的丰裕就是“幸福”,所以习惯用金钱弥补愧疚。他们往往会给孩子大量的零花钱,而处在这个年龄的儿童,生理与心理都还很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现象的影响,手里过多的零花钱往往进一步助长了他们的不良习气。这种畸形补偿对孩子的人格发展、社会化和道德发展都会带来负面影响。因为迷恋网络游戏,一对留守兄弟竟然从家中偷了2000元钱,离家出走。4天后,当老师和亲人在一家网吧内找到他们时,两人已经疲惫不堪。兄弟俩说他们离家后就来到了这家网吧玩了四天四晚,吃饭睡觉都在网吧里。当初兄弟俩从家里拿走的2000块钱,也只剩下200块了。相比而言,16岁少年王军(化名)则在网络中陷得更深。因为向奶奶索要10元钱的上网费未果,他竟砍伤奶奶并离家出走,然后不见踪影,王军对网络游戏非常迷恋,曾先后偷得奶奶1200余元用来上网。重庆渝中区,大阳沟派出所缉拿归案的一少年骗抢团伙头目向警方供认,一年时间,他们在解放碑一带作案50多起,洗劫大中学生100多位。看上去这些稚气未脱的犯罪嫌疑人,审讯时像个没事的人一样嘴角带笑,有的甚至满不在乎地和警察开起了玩笑。有孩子觉得:“我是未成年人,谁也不能把我怎么样。”,曾有14岁的少年公开宣称“我还能偷两年”,13岁的少年不甘示弱“我还能偷三年,比你多一年”。

可见,关注留守儿童教育已经迫在眉睫,不容回避。

但是,关注留守儿童教育绝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责任,也不仅仅是在物质上提供援助,需要举全社会之力,以人性化的关怀来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那么,应有哪些人从哪些方面去关注留守儿童教育呢?

二、关注留守儿童,学校仍是重中之重

一般父母都是在自己的孩子上初中后便出门打工,他们将孩子送到学校或亲戚家里,这样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在学校生活和学习,这一时间对他们的监管便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学校应从哪些方面来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呢?

(一)学校倡导大环境,营造关爱温馨氛围。

在学生上学开始,就分班级统计留守儿童名单,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并定期找留守儿童谈心,解决实际困难;开设亲情电话;开展心理咨询等活动关心留守儿童,使其不觉得被遗忘,生活在被关爱的温馨环境中。配备专门的类似心理辅导的教师,开设心理健康咨询室,开办心理健康教育课,出版心理健康教育专栏,为“留守孩子”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消除心理困惑,提高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促进身心健康、全面、主动、和谐发展。解决他们平时生理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让他们也能跟其它儿童一样感受到关爱和重视,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另外,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联系和沟通,学校要向“留守孩子”及其家长公布班主任和“临时父母”的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让家长与他们经常保持联系,汇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长。同时,学校还可以教育和发动全校学生,积极团结帮助留守同学,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和环境。

(二)教师当“临时父母”,补齐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相隔一代的人在心理上存在一个不可跨越的鸿沟,那就是代沟,就是血脉相连的代际之间横亘着的巨大差距。可到了新世纪,代沟不仅存在于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而且在年龄相隔10年、8年的人们之间,甚至在大学的高年级与低年级之间,都会有令人惊叹的明显差异。因此,爷爷奶奶和孙子之间的心理行为差距更大,而教师充当“临时父母”,其学识、风度、气质、为人处世,便可给“留守儿童”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也弥补了留守儿童心中那份缺失的爱。

“临时父母”要用自己的爱心、细心、耐心、恒心和慧心去感化“留守儿童”失落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的负担。”学校和老师应用真诚的关爱去感化“留守儿童”失落的心灵,积极创造宽容、仁爱、平等、尊重的心理氛围和人际氛围,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受欢迎、受尊重、被接受与被欣赏的,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中去。让期待的目光、鼓励的话语、友善的接近、朋友的热情、长辈的爱怜、睿智的严厉走进学生的心灵,在他们失败时给予鼓励,懒惰时给予鞭策,出错时给予点拨,成功时给予喝采,同时发掘他们的学习潜能,鼓起他们起航的斗志。

“临时父母”不仅要从“衣、食、住、行”上关心孩子,更要用心交流,洞察孩子的细微变化,感受孩子的欢乐痛苦。我校实施了“八个一”工程,即“临时父母”每月与留守儿童共进一次晚餐;指导留守儿童给家长写一封信;走访一次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组织“留守学生”开展一次“我想对你说”为主题的话题作文活动;深入村居、社区、走访“留守学生”一次;每周督查一次“留守学生”课外学习活动;每周与“留守学生”促膝谈心一次。这些活动让留守儿童受到莫大的鼓舞,生活在被关爱的温馨氛围中。

(三)同学互助结对,携手共进。

在学校,有很多留守儿童不愿与别人交流,尤其是对和父辈一样的教师们,更不愿意掏真心话。因此,我们要让他们不再封闭自我,自然就会想到他们的同龄人,他们朝夕相处,更易交流。所以,让留守儿童的同桌或品行比较优秀的同学去做他们的兄弟姐妹,组成互助结对的帮扶小组,让留守儿童分享自己的家庭温暖和家庭气氛。启开他们久闭的心灵之门。同时,在学习上给留守儿童重点帮扶,切实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成绩;在生活上互相帮助,携手共进。

三、关注留守儿童,社会力量起关键作用

“留守儿童”的教育,仅仅靠学校是不够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是一个家庭问题和教育问题,也是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必然出现的现象,是当前户籍管理制度的“副产品”。“留守儿童”中发生的问题,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也将是一个长期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一定要面对现实,在家庭教育不健全,委托代管难到位,学校教育有缺陷的情况下,社会各阶层的管理和帮助体系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帮助家长配合学校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尤其显得重要。

首先,社会和社区(村)要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在本单位开展关注留守儿童的宣传活动,让关爱留守儿童、打造和谐社会的理念家喻户晓,让全社会都来关注留守儿童教育。

其次,由有关部门组织离退休干部和热心孩子成长教育的人士成立形式多样的“留守儿童”托管所、俱乐部,让他们与外出务工人员结成托管对子,当起留守孩子的“亲情父母”,用亲人般的关怀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为留守孩子营造亲情的港湾。

其次,社会和社区(村)要建立临时监护人的信息资料,并且对临时监护人进行培训,提高临时监护人的监护和教育能力,引导他们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并提供援助。

再次,政府、妇联、青少年组织等要与家庭、学校密切配合,监控各种娱乐场所、网吧,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最后,各级文化、公安、工商、广电等部门要在政府的统筹协调下,狠抓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根治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害;开展送书下乡活动,帮助建立乡村图书阅览室,对现有的乡村图书室、乡村书店等给予大力支持和引导,用先进的科学的文化为农村孩子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同时要杜绝针对“留守儿童”的人身伤害。

四、关注留守儿童,家庭力量不可忽视

虽然“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知识观念跟不上,爸爸妈妈远在他方,但他们毕竟是孩子的亲人,爷爷奶奶要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关注孩子健康成长,尤其是督促孩子养好品德至关重要。外出打工的父母要慎重选择好监护人,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问题,要尽可能经常回家看望子女,关注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让子女感受到亲情的温暖。父母在外也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让孩子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父母应转变用金钱弥补愧疚的心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除了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之外,切忌过度的物质满足,以免不仅没能弥补孩子缺失的亲情,反而为子女的越轨行为提供了条件,使他们走上歧途。我班有一个“留守儿童”,由于家境好,每周爷爷给30元,奶奶还要悄悄给20元。结果,孩子养成了骄奢恶劳的习惯,该他值日打扫卫生,他采取“拍卖”的方式让别人代扫,最终以5元扫一次成交。

篇9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问题;原因;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072-03

一、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社区教育概述

(一)流动人口以及流动人口子女

流动人口是指常住地与户籍所在地分离的人口。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属于常住,他们既不属于定居,也不属于短期居住,其在流入地居住时间至少应在一年以上;与城市定居者的一般情况相比,流动人口的收入偏低,且收入具有不稳定性,居住地随做工地点的变更有较大的流动性。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指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居住并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也有人称其为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少年。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20世纪80年代,我国社会出现了较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现象。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量农村富余人口向城市转移成为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在规模不断增大的同时,其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最为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越来越多的人由过去分散的“单身外出”方式逐渐转变为“举家迁徙”,出现流动人口“家庭化”的趋势,且在城市滞留的时间逐渐延长。这些流动人口家庭大多居住在城市的社区里,介入到所在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由于其外来者的身份、流动的特性以及相对较低的受教育程度和有限的职业技能,使得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和工作状况处于劣势,特别是其子女的教育与城市儿童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他们应该成为社区教育特殊和重要的目标群体。

(二)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

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环节中的基础。它是指以流动人口子女为指向,以流动人口子女及其父母和社区其他成员为目标群体,在“参与”理念的指导下,通过确定活动的主题并进行调查、设计与筹划活动、组织与实施活动、开展后续活动以及评估与反思活动等环节,依据社区成员的实际情况灵活开展的非正规教育活动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形式。该模式打破了以往由政府组织、自上而下开展活动的形式,在一种新的理念指导下开创了一种新的模式,模式充分体现了“社会关怀”的特点和精神。

二、浅草社区及其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基本情况

浅草社区位于沈阳市大东区东北部,属于城乡结合部,外来流动人口较多,是典型的流动人口聚居社区。近年来,随着政府政策的逐步实施,社区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孩子们大多在大东区定点的“农民工子女”学校――上园二小学接受义务教育。

(一)社区爱心人士作为发起人

面对社区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和教育几乎无人看管现状,生活在社区几十年的尹凤娟奶奶退休后,为这些住在浅草社区的农民工子女腾出自己的房间,在下午4点半孩子放学到晚上其父母回家前,把他们聚集到一起,免费照顾并辅导功课,九年来如一日。

(二)社区方面配合开展工作

随着“爱心托管班”活动影响的不断扩大,社区的工作人员也逐渐参与进来。2012年,社区工会志愿者组成了“精灵”关爱团,开设手工、剪纸等特长班,丰富孩子们的业余生活,“精灵关爱团”已经有16名志愿者。同时,社区将115平方米的社区活动室作为流动人口子女活动课堂,尹奶奶的辅导班便走出“家门”,来到社区活动室。

(三)流动人口子女作为主体参与其中

浅草社区及附近社区的流动人口子女相对聚集,流动性很大,很多孩子上完小学或者初中可能就随父母辗转其他社区。尽管如此,集中接受辅导的学生已由最初的7人已增至16人,其中包括1名初中生和16位小学生。

(四)社会志愿者的力量

“借助社区力量将尹奶奶的爱心传递下去,并带动社会上更多热心公益力量的关注与参与”。社区通过报纸、网络等方式的宣传,吸引了一些社会力量的关注与支持。笔者也正是在这样的宣传和号召下走进浅草社区,进行了长达半年多的爱心支教活动。辽宁大学润农协会是最早进入社区开展爱心支教的志愿者队伍之一,在社团负责人的组织下,从2012年11月初到现在,累计支教次数已达10余次40多个小时。而社团支教也主要是将社区里的孩子聚集起来,进行统一辅导,为他们解答一些日常学习中和心理上遇到的问题,并适时开展一些集体游戏与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会组织孩子们参观离社区较近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熏陶。此外,在这有限的支教活动中,社团曾带领孩子们前往“新东方老年公寓”为孤寡老人表演节目,做义工。

三、浅草社区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析

(一)浅草社区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作为非正规教育的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具有灵活、及时、针对性强等正规教育不具备的优势的同时,也面临一定的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深思和探索。

1.参与者的流动性较大

做好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工作,需要社区、家庭、孩子自身以及社区其他成员等力量的共同支持和共同参与。而浅草社区的这一活动从最初发起到如今的逐步开展,几乎还是以尹奶奶一个人的力量作为支撑。

一是组织者力量单薄,社区方面不固定且流于形式。浅草社区流动人口子女的日常辅导工作,除了尹奶奶自始至终的组织外,社区里其他力量的参与都不固定,存在很大的流动性。一方面,从实践开展情况来看,社区方面的参与没有形成固定力量,导致日常辅导活动缺乏社区支持,既没有社区资金上的援助,也没有人员和设备的投入。另一方面,社区参与的形式和时间未形成定制,只是举办一些临时性活动,开展时间短且没有实质内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托管班的正常辅导进程。

二是目标群体流动性大,影响活动开展的连贯性和深入程度。生活在社区里的务工人员大多为菜农、建筑工人以及一些高劳动强度低收入的群体,平日为生计奔波,早出晚归,往往是哪里有活干,就到哪里去,从而使其居住的社区也不是十分固定。而在他们流动的同时,孩子也不得不跟着流动。另外,社区在暑假期间会多出很多孩子,他们平时都在家乡上学和生活,只有在暑假时才被接到社区和父母在一起,暑假结束后,他们又要回到家乡。这样一来,目标群体的流动程度便进一步增大。

三是志愿者力量薄弱。除了社区方面十分有限的参与,以及尹奶奶等对于管理和资金方面的运作外,活动还有一个重要的执行者,即具体流动儿童辅导老师――大学生志愿者。但是,目前针对浅草社区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帮扶,只有辽宁大学润农协会的学生志愿者参与其中,力量十分微小,对孩子们的帮助相当有限。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尹奶奶们”的身体越来越弱,逐渐无法支撑长时间高强度的活动。

2.资金来源不稳定

一个社会组织要正常地运作,除了官方的支持外,还需必要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可以提供经济或人力方面的支持。“课后四点班”是一个纯公益性组织,流动儿童来此学习不收学费。因此,孩子们学习使用的文具、购买各种书籍的经费来源就成为当前面临的问题之一。虽然在尹奶奶以及社区一些好心人的维持下,这一活动没有间断,社区方面也逐渐参与进来。然而,在支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社区的参与并没有实质性地改变社区的现状,所谓的支持也大多流于形式,活动经费仍然来自于社区老人的捐助和一些公益性学校社团的赞助,这些力量临时又有限,都不是长期有保障的。

3.活动场所及设施配备不齐全

课外补习班的教室十分狭小和简陋,没有课桌,没有体育设施,甚至没有取暖工具。由此可见,官方的关注实在不够,既没有资金支持又没有常设的像样场所。而且,由于上学期的支教多在冬天进行,室内有没有任何的取暖措施,志愿者与孩子们学习一阵觉得太冷时,就只好领着孩子们在院子里跑步热身。

4.流动儿童召集数量少

自“爱心托管班”成立以来,受辅导的儿童到截至目前只有16个左右,还经常不能按时到齐。这一方面是受到其生活地点流动性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孩子的家长常年奔波于生计,常常忽略对孩子教育的关注,更没有认识到其子女教育的重要性,而社区方面也未很好地健全相关建设与宣传,使部分家长从一开始就对“爱心托管班”的辅导工作半信半疑,不够支持。

(二)原因探析

1.社区主体定位存在偏差,参与意识不够

当前社区工作人员的参与仅仅是出于搞好政绩以扩大社区影响的心态,因而不会切实投入资金和人员来加强社区教育以及相关工作的建设,每次活动的举行也都是形式化的,并没有对孩子们的辅导起到实质性影响,甚至为配合其活动而使正常的教学工作受到干扰。

2.流动人口的管理方面还存在欠缺

流动人口由于户籍、受教育程度以及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原因,所从事的职业多为临时性的,较不稳定,因而会经常更换生活地点。另外,社区在暑假时多出的一些孩子如何进行管理,是否应该纳入辅导范畴,这些都是流动人口管理方面应该思考和加强的工作。

3.社会帮扶组织涣散,援助物资管理不到位

虽然社会力量的自主性较大,流动性强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从社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实际出发,涣散的援助体系所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更不是长远的。而且对于社区流动人口子女收到的资助资金和物资,没有一个较正式的机构及人员进行专门管理,不利于活动的有序开展。

4.社区宣传力度不足

把这些需要帮助的孩子集中起来进行辅导和照看,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社区的协调、和谐发展。而社区缺乏对家长和孩子教育知识的普及,对社区免费辅导班的宣传也很不到位,因而使得“爱心托管班”的工作得不到孩子家长的配合与广泛支持,这不仅不利于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参与进来,也有碍于对孩子家长进行科学教育方法的普及和宣传。

四、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的解决途径

做好流动人口子女的社区教育工作在有利于推动社区协调发展的同时,也有助于整个教育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因而,必须齐集各方力量进行协调解决。

(一)加强流动人口的安置和管理

如前所述,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与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息息相关,并且流动人口子女的社区教育问题也是随着流动人口管理困境的出现而产生的,因而,只有从体制上加强对相关群体工作和生活的安置和管理,加快流动人口保障机制建设,才是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问题的根本途径,从而推动辅导教育活动的长期化和连贯性建设。另外,对于暑假期间社区新增的流动人口子女,也应有相应保护与管理措施。如可以设立临时暑期托管班,将这些孩子纳入保护和教育范围。

(二)增强社区居委会自治主体意识

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社区的一个主要社会组织机构,属于群众自治性组织。根据《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①,并具有“协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等项工作”②的职责。因而,加强流动人口子女的社区教育建设是居委会工作的应有之义,社区居委会也应是活动的主要组织者。社区自治组织成员必须及时认识到其自治主体地位,开始真正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社区教育问题,进而才会投入资金、设备及人员。社区可以通过开办讲座、印发宣传手册、组织会议等形式来普及社区自治信息,逐步增强社区居民的主体意识。

(三)资金保障创新

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各项工作的落实推广,都需要有一定的经费投入,尤其要确保一定的强度和持续性,使各项工作能够持续地改进,这是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长效管理的一个基本保障。如果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势必会打击活动组织者的积极性,教育成果也会大打折扣。

1.社区方面的投入

社区自治组织及政府派出机构的参与和切实投入,才能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更为长久的动力。而且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社区自治活动开展的常设性组织,对社区的情况最为了解,管理也最为有效。所以,流动人口子女的社区教育活动若想长久发展,离不开社区的支持和投入。社区的资金应着重解决孩子们日常学习必需的场所及基础设施问题,如教室与室内供暖。

2.社会公益性组织和爱心人士的资助

社区可以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介吸引公益性组织的关注,帮助社区解决流动儿童社区教育的资金问题。爱心人士有时会对个别困难家庭(如与亲戚生活的孤儿)进行单独资助,社区工作人员在将其资金切实转交于当事人的同时,应主动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合理使用资金。

3.设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物资进行统一管理

对于政府的专项基金及公益性组织与社会爱心人士捐助的物资,应该制定合理的使用计划,做到开源节流,有效利用,并切实将这些资金投入到社区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上面。

只有从体制上保证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的的常态化,从资金上提供长久支持,社区的儿童帮扶才可以有效地继续下去。

(四)加强宣传力度

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现状的改善,需要内部和外部形成合力,逐步推进,因而需要从内外两方面加强宣传。一方面,加大对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的对外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公益性力量参与进来。第三方的参与,既可以增加教育的资金来源和志愿者数量,为社区教育活动创新提供注入新的活力,还可以有效监督社区建设,为创新帮扶活动提供支持和建议。另一方面,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内部宣传,切实将这一活动提上重要日程,挨家挨户地做工作,普及教育知识,宣传公益活动,尽可能地赢取家长的支持和参与,从而使更多的学龄儿童加入“爱心托管班”,受到爱心帮助。

(五)加强志愿者活动的组织化建设,形成长期合作

随着社区宣传工作的不断开展,更多的志愿者组织将会加入进来。并且从支教实践来看,大学生志愿者是孩子们学习辅导和心理引导的重要力量,相对较小的年龄差距使得孩子们更容易接受他们的教导,他们富有个性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也为社区带来了活力。因此,形成大学生志愿者定点定期对口支教,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对孩子们的教育辅导将更有帮助。

总之,加强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建设,使之逐步常态化、规范化的目的在于,增强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的信心,提高工作能力,加快流动人口及其子女融入社区和城市的步伐,最终促进其社会网络的形成以及城市和社会的发展。只有号召流动人口子女及其家长、社区组织和社区其他成员,以及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其中,并从制度建设、组织引导、资金保障、宣传教育以及志愿者和社会公益组织的义务帮扶等方面不断改进,将浅草社区的经验和帮扶模式推广出去,才能使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乃至整个社会教育体系得到完善,从而推动这一系列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汪大海,魏娜,郇建立.社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Z].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第21号令,[1989-12-26].

[3]陈玉云.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综述[J].教育探索,2004,(2).

篇10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解决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

农村留守儿童一般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被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祖辈,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生活在一起。根据全国妇联的统计,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而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一)情绪和人格上的偏倚或障碍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问题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孤独感、委屈感、自卑感及忧虑情绪。其中,孤独感是留守儿童报告最多的情绪体验,委屈感和自卑感也是留守儿童群体突出的情绪感受。农村留守儿童在人格方面存在的障碍,集中表现为:敏感、孤独、不安、任性、冷漠、自卑和自我封闭等。

(二)行为偏差

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有两种相反的表现:退缩行为和攻击。有些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社会退缩行为,他们逃避各种活动、害怕与人交往。还有些农村留守儿童因为与父母分离而缺乏安全感,容易对周围的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亲情缺失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积极情绪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单亲在外明显低于双亲都在外。孤独感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最为突出的表现,由亲友代为教养的留守儿童常常有一种孤僻的心理,这些儿童不爱与别人交往,不喜欢言语。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间不与同学玩耍,上学放学独来独往,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二)临时监护人的溺爱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祖辈。他们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在精神、道德上给予管束和引导。二是上代监护,即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

(三)家庭教育缺失

教育孩子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配合,但对于大多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这一环节往往无法实现。他们的爷爷奶奶大多年过花甲,行动不便,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加上观念上的差异,教师很难与其沟通。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策略

(一)政府方面

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村经济过于落后,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这样既发展了农村经济,又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也将不再留守,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他们的心理问题。

其次,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解决留守儿童随父母进城的入学问题。如果加快进行户籍改革,消除户口差异,“留守儿童”就可以随父母进城,享受和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条件和待遇,不再留守。

(二)家庭方面

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必须完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对父母和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有条件的父母,应当将孩子接到身边接受教育,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更好的家庭条件。暂时还不具备条件的父母,也应该慎重选择托管的临时监护人,并定期与孩子、监护人、老师进行联系,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努力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三)学校方面

1.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鼓励他们多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为他们展示和表现自己提供一定的平台。应该鼓励他们克服自闭心理,试探着主动与人交往,慢慢获得成功的体验。

2.培养自信心。教师要指导“留守儿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大的事情,如帮爷爷奶奶做一些家务,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学会克服自己学习上的一些不良习惯等,即使很小的事,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起到增强自信心的作用。

3.改变现有以分数为主的教育观念。教师应该对农村“留守儿童”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他们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4.开展各种班集体活动,使“留守儿童”融入班集体的大家庭中。通过开展各种班集体活动,“留守儿童”和其他学生一起参与、一起合作,感受到自己也是班集体中的一员,从而在心理上有所归属。

四、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期待全社会都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学校和家庭各负其责、共同努力,促进和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得以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家长制是否成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良方呢?笔者采取分层抽样的方式对正在施行家长制的章镇1所初级中学6所小学开展了动态跟踪调查后发现:与上一年相比,65.9%的留守儿童学业成绩稳中有升,违纪行为同比减少11.63%。这些数据说明,家长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但在施行中也出现了以下问题。

(一)程序性的“行为”难以替代亲子之情

调查中有75.36%的留守儿童认为家长比较关心自己的生活,但77.16%的留守儿童仍存在思亲、寂寞等心理问题。这就说明,亲子之情是人间最质朴、深厚、天然的感情,家长“好意施惠”①式的关爱无法满足留守儿童对亲情的需求。

(二)临时监护人身份令家长处境尴尬

农民工进城务工后,一般都委托自己的父母、亲戚、邻居或朋友来照顾子女。家长在实施“”行为时既没有受留守儿童父母委托,也未在第一时间与他们进行沟通和协商。调查中,有5.42%的留守儿童父母认为他们不需要“家长”。可见这种“好意施惠”的行为并不能完全被家长接受。另外,“家长”与原临时监护人之间的关系难以厘清,在留守儿童管理上存有彼此依赖对方的想法,使得留守儿童处于无监护或弱监护状态。

(三)无偿难以调动家长的积极性

家长制规定了家长的各种职责,但对认真履行职责的家长却缺乏相关的激励措施。调查中,20.25%的家长坚持做到了每周与留守儿童谈一次话,64.25%的家长对这项工作兴趣不大,这些数据既表明了部分家长没有认真履行职责,工作积极性不高,也说明家长制缺乏激励机制。

(四)短期帮扶难以保证教育的长效

因家长职位的变动及留守儿童升学等原因,他们的这种帮扶关系往往很短暂,能维持一年以上的仅占23.3%。家长的频繁更替使得留守儿童要被动地接受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思想观念。这种短期的帮扶,难以达成长远的教育效果。调查中就出现了换家长后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反而变差的案例。

(五)家长衍生出的新问题

家长制的施行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发挥了积极的意义,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一方面,加重了留守儿童自卑、叛逆的心理。调查中17.09%的留守儿童对别人称自己为“留守儿童”表示反感。“家长”的介入,更加暴露了他们的这一身份,加重了他们的自卑意识。另外,不少“家长”在没有考虑留守儿童意愿的情况下,把他们拉到公开场合参加各种仪式,或是接受媒体的采访等,这更加重了他们自卑或叛逆的心理。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家长变得更不负责任了。有20.59%的留守儿童父母不能做到一周与子女联系一次,家长的出现,使得他们的家庭顾虑更小了,走得更远,回得更少,导致原本缺失的家庭教育进一步缩水。

二、家长制实施问题的归因分析

家长制在实施中为什么会产生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根源在以下两方面。

(一)不具备法律效力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家长”的职责虽也含有照顾、管理留守儿童的意思,但尚未达到监护职责所要求的程度,因此不能认定他们的行为属于法律规定的监护职责。另外家长实施“”行为时,并未在第一时间与留守儿童法定监护人进行沟通和协商,甚至无法达成一致,因此这种行为也不属于委托监护。家长的行为是一种好意施惠,没有追求法律效果的意思。

(二)缺乏保障

从制度论的角度来看,家长制也是一种正式制度,它是一种“有形的”、“成文的”并在“组织强制力作用下实施”②的制度形态。但该制度在外部保障机制与内部制度体系上仍存在缺陷。

1.缺少政府的政策支撑

家长制虽然得到了一些地方政府的倡导、支持,但还没有上升到政府行为这个高度。从与校长们的访谈中我们得知所谓的政府倡导与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学校寻求政府的帮助,把家长制挂靠到政府头上,以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社会人士参与而已。实际上地方政府没有拿出足够的诚意,因为它没有拨出相应的经费。而农村学校根本无法为家长制支出专门的活动经费。虽然政府下拨的生均教育经费在逐年提高,但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已全部免除,学校可支配的经费已大大减少。因此家长制的施行缺乏最起码的经费保障。

2.缺乏制度规范

从目前的制度看,家长的选择、追踪、退出以及补助和奖励等方面,都缺少应有的制度支持,需不断完善。如家长的选择缺乏以经济水平、文化程度、道德修养等为参考的指标体系;家长的状况,家长对留守儿童的思想、心理和学习成绩产生的影响等,也缺乏持续的追踪考察;对认真履行了职责的家长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等。

三、改善家长制的建议与措施

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必须从户籍制度改革着手。而传统的二元社会结构,是历史的积淀,社会发展的结果,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解决,因此留守儿童问题将长期存在。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施行家长制,不失为一项人性化的举措。但是家长制的实施不应该仅表现为一种表层的、模糊的精神关爱,一种临时的、短暂的帮扶,它应该朝着留守儿童心灵空间、生涯设计等领域迈进,为他们一生的幸福着想。(本文来自于《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杂志。《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一)政府加大对“家长制”的扶持力度

教育是公共产品,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问题,它关系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因此政府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政府发挥公共政策的功用

公共政策系统对社会的存在、运行和发展起着导引、协调、控制、分配的作用③。家长制的实施,牵涉到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利益个体和群体。政府应在明确各方职责的基础上,修改并完善家长制,把它作为管理留守儿童的一项公共政策来实施。

2.修改、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一是要订立和完善留守儿童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如《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教育管理不力、抚养责任不落实该怎么办却没有明确规定;《民法》中关于婚姻变更、监护权转移的问题也无明确法律界定;家长故意或过失造成留守儿童人身或财产损失的行为该怎么处理……这些问题触及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深水区,有赖于出台相关的法律作出明确规定。二是要改革监护制度,明确监护人监护的责任。要健全委托监护立法,明确委托人和被委托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实现临时监护人对被监护人的深层监护。

3.加大经费的投入

调查中有13.49%的留守儿童父母支持家长工作有偿化。这一数据表明了家长工作有偿化这个理念逐渐地为留守儿童父母所接受。家长制的实施,既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也要投入一定的财力和物力。有关人士曾经统计过,家长制在全国推广每年需要约3亿元④。那么这笔经费如何筹集呢?笔者认为政府作为责任主体应该要从财政预算中安排相应经费,外出务工家长作为受益者也应该支付一部分,社会中的慈善机构也应积极参与。

4.整合社会资源

目前家长的主体是农村教师。农村地区教师编制紧张,教学任务繁重,81.25%的教师身份的家长认为它与工作有冲突。其实,在家长的选择上,社会上还有许多优秀资源可以挖掘。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强舆论引导,牵线搭桥。其次,政府应组织各相关部门,对校园的周边环境和农村社区教育场所进行常态化管理,从而为家长制的实施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建立托管中心,实现社会化管理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理想的家庭必须扩大,必须让儿童接触更多的成人和更多的同伴”⑤。目前,许多地方政府也在探索用寄宿制模式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如湖南正在大规模建设寄宿制学校,让寄宿制学校的老师成为留守儿童的“第二家长”,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⑥。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有硬件保障的家长制。政府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创新家长制,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实施家庭化、集中化管理。托管中心实现社会化运作,直接向政府负责。

(三)强化外出务工农民家庭教育意识和责任

篇12

一、组织领导健全

为了加强对留守学生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我镇领导高度重视,以镇中心小学为主要阵地成立了“留守学生之家”管理运行领导小组(下设学科教学组、生活指导组、安全管理组、后勤保障组),确定了一名副校长、德育主任、少先队总辅导员和十名班主任老师负责具体工作,并制定了“留守学生之家”管理、活动、卫生等制度,确保关爱留守学生活动顺利开展。

二、硬件设施完善

镇党委、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留守学生之家”硬件设施,使其配备相应的图书室、体育器材室、通讯室、娱乐室、兴趣室、心理辅助室等,使其成为关爱留守学生的活动基地,确保了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帮扶疏导全面

镇团委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多次组织志愿者对留守学生在安全、健康、品德、学业、生活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帮扶。

1.建立了学校家庭联系制度。学校要求教师要重点做好留守生的家访工作,每月与留守生家长至少联系一次,促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班主任每周至少一次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与家长或托管人联系,家长及托管人每月至少一次通过书信、电话与学校联系。班主任成为了心理咨询的行家里手,每一个办公室也成为留守生的心灵驿站。在教师中倡导了“温馨”教育、“赏识”教育,让“留守学生”感受学校、班级温馨的“家”的氛围。

2.建立了结对帮扶制度。一是学校组织教职工与“留守孩”结成对子,加强个别辅导,实行全程跟踪教育。二是组织同龄优秀学生与“留守孩”结对子,开展生活、学习互动互帮活动,帮扶效果较显著,留守学生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更加紧密。

四、学生档案健全

准确地掌握了留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工作做到了实处,德育处通过各班班主任对留守学生进行摸底调查,清楚留守学生的姓名、性别、年龄;清楚留守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特长;清楚留守学生的病史情况;清楚留守学生父母的务工地点和联系方式;清楚留守学生的临时监护人的姓名、地址和联系方式。通过摸底调查,整理和建立了留守学生档案,做到了档案管理工作的“七有”,即有常规制度,有工作计划,有活动,有记录,有总结,有档案,有专人负责。

五、特色活动多样

(一)组织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如学校开展美术、音乐、体育兴趣小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平时以业余文体活动为主,让孩子们自主学习、娱乐,如打篮球、打乒乓球、踢足球、读书、画画、学唱歌等。组织收看一些教育专题片,如《开学第一课》、《让生命充满爱》,并组织学生写观后感。同时在“留守学生之家”设立了一个专用信箱、专用电话,鼓励留守学生定期给在外面打工的父母写信、打电话,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加强同父母的情感联系与沟通。

(二)组织和开展了“家长”活动。学校通过协调倡议为学校所有留守学生都找到了“家长”,各“家长”也认真当好“五员”,即道德教育辅导员、情感交流咨询员、健康成长指导员、日常行为监护员、生活起居管理员。学校也经常组织开展德育教育以及其它一些传统教育活动,邀请德育教师给孩子们上德育课,教育他们在校要认真学习,在家要尊敬长辈,不辜负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将来成长为国家的栋梁。

篇13

一、社会上各类培训班、补习班、家教存在的原因分析

1.经济目的

在孩子身上舍得花钱,尤其是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更是舍得投入,这是广大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的外在表现,也是社会上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抓住学生家长的这个心理,面对广大中小学生把开办各类补习班、辅导班、有偿家教可以取得可观的经济收入。

2.家长的要求

家长请家教或把孩子送到各类培训班、辅导班等学生托管场所是出于多种目的的,有的家长是为了找一个“替身”帮助家长管理孩子。家长工作比较忙,无暇照顾和辅导孩子,平时孩子在学校里,由学校来管理,周末和假期就送到托管场所去,由那里的老师来管理,并且还能够得到学习上的辅导。而有的家长受过去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唯恐孩子在学习成绩上落后于别的学生,千方百计帮孩子“恶补”功课以超过其他学生。

3.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我国几千年来都是用考试的办法来选拔人才,“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在某些家长头脑中根深蒂固,他们认为上学就是为了考试,考试就要考个高分,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淡化考试成绩,会影响学生将来考名牌大学的成绩,于是纷纷请家教或把孩子送到培训班、辅导班“加强”学习,“弥补”在学校里因素质教育造成的“不足。”

4.高考“指挥棒”的影响

过去高考“指挥棒”一直是单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论英雄,于是家长和学生们咬住分数不放松,盯住高分去攀登,这也是各类培训班、辅导班、家教存在的重要原因,不改变高考制度,便很难改变人们对考试分数的追求,各类补习班、有偿家教也就有其存在的市场。

5.教育发展的严重失衡是各类培训班、补习班、家教存在的重要原因

地区间、城乡间甚至学校间教育发展的严重失衡,导致不少中小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校在师资、硬件建设等方面还比较薄弱,有些学科像音乐 美术、 体育 、英语、信息技术等还十分薄弱,缺少专业教师和必要的教学与实验器材,有的学校目前甚至不能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在这种状况下,不少家长和学生便把目光投向社会寻求社会上教育力量的帮助,以“强化”自己的弱势,避免在竞争中输在落后的教育上。

6.教育行政部门“管得了三尺门里,管不了三尺门外”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校是否执行国家关于义务教育的各项法律、法规的监督与管理比较到位,但是对于社会上各类乱办班现象是束手无策,虽然各级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不允许在职教师办班,可是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该办的还办,该补的还补……

二、各类培训班、补习班及有偿家教存在的利弊分析

(一)利的方面

1.可以暂时弥补学校在某些薄弱学科教学上的不足

中小学生通过参加各类培训班、辅导班的学习,可以弥补学校薄弱学科教学的不足。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类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往往是请过家教或参加过相关培训班、补习班的学生,学校里所谓的一些特长生尤其是一些音美艺术生其专业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但他们往往不是在学校培养的,而是通过在校外的家教或培训班培养的。

2.可以弥补家长管理孩子的空挡

对于无暇照顾孩子的家长来说,寒暑假、周末和放学后的时间是对孩子管理的空挡。尤其是留守儿童,家长最担心的不是家长花多少钱的问题,而是孩子在课余时间由谁来管理的问题,只要能给孩子找个管理的场所,还能辅导学习,这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二)弊的方面

1.中小学生要接受两重标准的教育

中小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是国家正规的义务教育,淡化考试成绩,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发展;去校外补习班或辅导班家长付出了昂贵的学习费用,孩子也是带着家长的“任务”去的,有“付出”就要有“回报”,补习班或辅导班的开办者就要让家长看到孩子的“成绩”,使孩子在家长面前有所“进步”,因此决定了补习班、辅导班急于求成、重成绩不重发展的特点。校内和校外教育的两重标准恰好是一对尖锐的矛盾,矛盾的焦点恰好集中在中小学生身上,必将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将来的发展。

2.加重了学生的身心负担

各类补习班、辅导班的老师急于求成、急于出成绩的心态,决定了其拔苗助长的做法,不顾学生的素质发展和能力培养,通过机械的训练和简单的模仿,片面地追求学生在短期内取得的“进步”,加重了学生的身心负担。

3.导致轻视学校教育重视补习班教学的倾象

部分学生家长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片面地认为素质教育会使其孩子失去原有的竞争优势,“耽误”孩子的前程,于是“寄希望”于补习班教学。孩子容易受家长错误观念的影响,在学校不能积极配合老师完成学业,在补习班、辅导班却用起了"功夫",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4.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

国家减免中小学生学杂费、书本费,全国基本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此举大大减轻了广大中小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尤其是困难家庭的经济负担。但是社会上各类补习班、辅导班的学习费用却水涨船高,越来越成为家长的一项沉重的经济负担。

5.导致教师敬业精神下降

部分教师兼职办起各类补习班、辅导班把主要精力由校内转向校外甚至利用上班时间做校外的事却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这种现象势必导致其他教师心理失衡,敬业精神下降。

各类补习班、辅导班的存在使学生成了补习班的学生,部分教师成了兼职教师且经济相对独立,大大增加了学校对他们的管理难度。

7.浪费了国家的教育教学资源

寒暑假、节假日、周末、放学后的时间,学生不能在学校里使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却挤在空间狭小、设施简陋几乎没有任何教育资源的补习班、辅导班学习,造成国家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有的地方学校的教育资源被挪作补习班使用,使得国家的教育资源变成了部分人获取利益的工具。

8.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各类补习班、辅导班用房多是主办者临时租用的闲置或废弃的房屋,有的已经成为危房,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有的补习班、辅导班场所十分简陋,应有的冬季取暖、夏季防暑、水、电、照明等基本配套设施不全或根本没有。另外各类补习班、辅导班的位置往往处于相对隐蔽的地方,孩子来往于家――补习班的路上,交通和人身安全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三、几点思考

1.国家应加大高考制度改革

高考“指挥棒”是万众瞩目的焦点,高考制度没有根本性的改革,人们追求考试分数的现状就不会有本质的改变,应试教育也就不会得以彻底根除。只有进一步改革高考制度,逐步淡化考试分数,加大对学生能力及素质综合评价的权重,才能把学生从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2.国家应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实现基础教育优质、高效、均衡发展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加强中小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学校薄弱学科的师资配备及硬件建设,实现教育优质、高效、均衡发展,让广大中小学生能够真正享受高质量的教育。

3.切实落实教师工资标准,保障教师应有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各级政府要切实落实教师工资待遇,真正实现城乡教师同工同酬,保障教师应有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使教师能够安居乐业。

4.限制中小学生的在校时间是矫枉过正的做法

中小学生在学校里充分使用教育资源或者在学校的组织下到社会上去接受教育和锻炼,从而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但是目前不少地区采取压缩中小学生在校时间的做法即中小学生必须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到校接受学校教育,在规定时间之外学生被推给了家长和社会。其实这不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这是一种针对应试教育矫枉过正的做法。在规定的时间之外,学生何去何从?谁来管理学生?谁来为学生的教育和安全负责?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安全隐患以及家长和社会的负担。

5.目前社会上一些培训班、补习班、学生托管场所以及家教现象仍有其存在的实际意义

目前社会上一些培训班、补习班、学生托管场所以及家教现象,虽然存在诸多弊端,甚至有违素质教育精神,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仍有其存在的价值,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暂时弥补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解除部分家长的后顾之忧,在短时间内还不会消失。所以我们应辨证地对待社会上这些培训班、补习班、学生托管场所以及有偿家教等现象,对于这些现象我们目前虽不能提倡但也不必急于“一棍子打死”。

6.推行素质教育是一件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推行素质教育不单纯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事情,更不单纯是中小学校的事情,它是一件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是全社会的素质教育而不是中小学校的素质教育。因此,推行素质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在中小学校内部,而应在全社会进行素质教育的宣传、教育,争取社会及家长的理解与支持,真正在全社会推行素质教育。

篇14

临时负责人:曾晓春

项目策划:

物资发放:王秀兰

宣传:吴春茹 黄微 代莉

对外协调:

调查:王秀兰

人事培训:曾晓春

出纳:姚光琼

会计:龚小航

二、 项目设置

救灾救济

大病救助

扶助孤寡

居家关怀

心理咨询

临终关怀

志愿者培训

民生教育

助学

护生环保

三、 开展工作情况

(一)、救灾救济工作

(二)、大病救助

2、2011.6.15,接到心脏病患者钟华华的求助。经过7月1日志愿者带他到绵阳市中心医院和四0四医院检查,确诊钟华华系先天性心脏间膜缺损,需要及时手术。7月15日手术顺利完成,有6位志愿者在手术期间到医院为钟华华念佛。术后恢复很好,目前钟华华已经回到校园,和正常孩子一样学习生活。

4、2011.4月和8月,两次看望与截瘫抗争的敬洪磊,资助5000元,鼓励其念佛。目前敬洪磊正在康复中。

6、2011.10.13,接到3岁白血病患儿蔡淋如的求助,募捐正在进行中。

(三)、民生教育

2、2011.5.17,参加绵阳《家长与教育》报,绵阳东辰国际学校联合邀请成都普贤文化中心刘语轩老师一行4人到东辰学校大学术厅举行《国学与教育》为主题的报告会。报告会的主要有本市东辰学校、实验小学、南街小学、玉皇小学等7所小学及幼儿园的老师。这是绵阳市第一次由学校和报社主办的大型的国学讲座,对绵阳以后的中国传统文化推广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3、2011.7.1,暑期书法班开班,特邀绵阳市书法家协会周老师上课。

5、2011.9.10,举行活动庆祝教师节,纪念历代传承圣贤教诲的老师,慰问国学班的6位老师,建立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6、每周日为星联小区国学班家长和孩子授课,讲《弟子规》、《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

10、2011.6.1开始,接受《家长与教育》报邀请,每周一晚为幼儿园和小学老师,以及部分家长讲《学记》、《幸福人生讲座》。

12、2011.8.15开始,接受绵阳市一莲素食府邀请,每周日下午为员工讲《弟子规》。

13、2011.8.18,接受绵阳市建设局环卫处邀请为员工讲礼仪和做人。

15、2011.9.9,接受绵阳市西山公园邀请为员工讲五伦关系和礼的本质。

16、2011.10.8,组织大家参加佛协在市委党校举办的佛学讲座,海山法师《净土宗的修行》、道坚法师《人间佛教的理论与实践》。

(四)、扶助孤寡

1、在5.12地震救灾中,志愿者们发现一批非地震孤儿,不属地震救助范围。在曾永川的邀请下,联络处决定与曾永川一起建设爱心之家,托管灾区孤儿。功德会及时为爱心之家送去xx元,作为购买床铺和建材的资金。7月,姚华东、姚华雪两兄妹被爷爷送来了,北川羌族的小姑娘陈静也来了,3位接受托管的孤儿住进了摄影间改造成的宿舍。9月,又搬到本小区一间面积180平方米四室两厅房屋。孩子们在西科大附小上学,由曾永川和志愿者们照顾并辅导功课,孩子们每个星期天都到国学班上课,参加公益活动,健康快乐地成长。

(五)助学

2、8月,接到丽江东巴活佛的女儿和秀彩的助学申请,和秀彩被丽江师专录取,但交不起学费,父亲劝其放弃。联络处给她寄去xx元。她的专业是英语,希望她学好英语,毕业后传承东巴文化,把东巴文化介绍给世界,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葩。

(六)护持正法

1、2011年6月9日,联络处组织绵阳市四众弟子在凌晨的微雨中迎来了东林寺弘法团的8位法师。10日-16日,念佛七在绵阳市圣水寺恢弘的藏经楼举行,闻讯而来参加念佛的有800多人,甚至有从长沙、珠海、五台山、重庆、攀枝花、成都、江油等地远道而来的。联络处发动志愿者积极护法,通过培训,志愿者的护持如理如法,受到师父们和大众的一致好评。

2、2011.9.10,农历七月十五日,家乡第一丛林绵阳圣水寺举行了难值难逢的比丘托钵法事。佛制比丘托钵,为的是给芸芸众生广种福田。圣水寺在夏季安居三月圆满日,方丈常明师带领众位师父托钵,为广大信众居士祈福。志愿者们积极参与了供僧植福。

(七)、临终关怀

(八)护生环保

1、看到东林护生会在网上发的救助黄牛的呼吁,联络处组织募捐,共筹6921元寄回总会,用于救护黄牛。

四、 经验和不足之处

(一)、经验:

1、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以方便帮助众生,以佛法引导众生。在慈善中行菩萨的六度万行,自度度人,导归安养。

2、随缘不攀援,根据能力做事。

3、志愿者的学习非常重要,解行并进,才能福慧双增。

4、仰靠三宝威神加持,实现至诚感通的奇迹,令被救助人生起对三宝的信心,同时成就佛法的慈善事业。

(二)、不足之处

1、重大事项未及时请示总会,出现与总会救助范围不一致的现象。

2、参加总会活动不够。

3、缺乏慈善活动社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