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2 17:22: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互联网媒介素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青少年一般是指14到20周岁之间的人群,处于儿童之后、成人之前的成长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正处在社会化过程的初始阶段,社会阅历与经验相对缺乏,但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和极强的模仿性。他们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等尚未成型,容易受到他人影响,但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对事物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解读能力。
网络文化具有信息量丰富和自由度大的特点,为青少年获取课堂内外的各种信息提供了通畅渠道,并且极大地开拓了青少年的视野,有利于转变应试教育体制下单一的学习方式,激发和强化青少年的独立意识,提高青少年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加速青少年个性化、社会化、现代化的发展进度。然而,这种新型的传播方式给青少年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网络上形形的信息令人眼花缭乱,青少年尚缺乏甄选、辨别文化信息优劣的能力,不良信息可能引起他们的误解和模仿,而一些低俗、庸俗的文化观念可能模糊人们的价值判断标准,影响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而相比于单调的学校学习生活,丰富多样的网络信息更容易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甚至使其产生心理依赖感,进而发展成为沉溺网络的行为。如今青少年使用网络成瘾的情况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我国的青少年网民已达1.07亿,其中近三分之一具有使用网络成瘾倾向。
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一)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概况
网络素养教育是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个方面。媒介素养在内涵上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是指信息时代中的人们在具备读书写字能力的同时,应当进一步具有正确认知、解读和运用各种媒介知识、技术和信息的能力。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引导人们理性地认识和使用网络这种媒体,以及有意识、有组织地培养人们有目的地获取、辨别和运用网络信息的能力。对青少年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帮助青少年在了解网络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对网络媒介的正确态度,培养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网络的能力,以达到理性地运用网络信息为个体生存和发展服务的一种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可以培养青少年具备一定的网络媒介判断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媒介资源来发展和完善自我。这种教育不应只局限于对接触媒介的时间及媒介内容的控制,而应立足于青少年主体正确认识媒介特性、辨别媒介信息、有效应用媒介及利用媒介发展完善自我的能力。
网络媒介除了具有报纸、广播、电视等这些传统大众媒体的功能外,还具有快捷、庞杂、延展性和交互性等全新特征。人们使用网络时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提供和者。网络素养教育除了包括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目标外,还包括了解计算机和网络的基础知识、对计算机和网络及其使用有相应的管理能力、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保证网络安全的能力,即在网络上能够辨别不良信息,保护自己不受网络犯罪的侵害。
(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策略
网络媒介素养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而且是一种技能和一种思维方法,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面向青少年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要动员学校、社会、家庭及个体的全部力量,使其成为伴随青少年成长的终身教育。
1.学校
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场所,更应大力推广和普及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学校教育以其特有的制度化和持续性特点可以使其网络素养教育的理念及内容得到较好的实施。
首先,互联网时代对媒介素养教育者(主要是学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具备相应的媒介素养。例如针对网络特点,在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强调网络技术与网络道德同等重要。从而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有组织、有意识地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学生对媒介信息的分析与评价能力。同时教师应针对青少年受众的心理状态和接受特点,针对具体问题制定具体培养方案,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和完善青少年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使青少年树立正确使用网络传媒、自觉抵御不良信息的意识。其次要充分利用校园的媒介资源,在校园网络、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媒体中开辟媒介素养教育空间。尤其要使校园网作为广大青少年接触和参与网络活动的平台,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目的。
2.社会
社会应积极为青少年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创造良好环境。在社会上必须构建起一个有层次、有差别管理的网络平台,兼顾成人、青少年和未成年人不同特点的文化需求。通过这一平台可以有效地将网络素养教育的相关人力、物力等创造性资源进行最大程度的整合和有效利用。还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更多专门的教育性网站,作为进行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基地。同时,国家应加速对网络管理法律法规的完善,作为一种硬性的外在约束,从外部促成青少年网络行为的规范化。网站的建设者、设计者和社会上的上网人群都应当形成良好的网络素养,自觉维护网络环境的文明秩序,减少网络中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3.家庭
家长在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的形成过程中也发挥着关键性作用。首先,家长本身要具有基本的网络媒介素养,对网络文化有正确的认识,不能一味地回避网络,而应指导孩子合理使用网络媒介。要树立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网络教育观念,以提高孩子判断、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为主。其次,要注重对孩子的日常行为习惯和自律性养成的教育,让孩子能将时间合理地分配在学习、锻炼和上网娱乐上。不要干涉和禁止孩子使用计算机上网,或者对孩子上网采取看管、监视的态度,而要帮助孩子们利用计算机满足自己的特别需要。另外要经常与孩子谈心,了解他们在生活、学习中的烦恼,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避免让网络成为孩子逃避学习压力、释放压抑情绪的出口。
4.青少年个体
青少年要正确地看待和利用网络文化。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增强自我防护和自律意识。作为信息的接收者,要能够分辨信息的良莠,控制自己的好奇心,抵御不良信息的诱惑。要了解并学会遵循网络规范,理性地看待并处理网络世界的虚拟人际关系。作为网络信息的提供和者,青少年应按照论坛和社区的要求、规范来信息,同时意识到自己对所信息的内容应负的言论责任,培养自己的网络公民意识。养成与网络媒介的良性互动,把生活中健康的伦理道德观念投射到网络上,提倡利用网络进行自由、有序、文明的交流。
总之,社会、学校、家庭以及青少年个体应共同努力来推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落实,建立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参与机制,构建信息社会中网络媒介与青少年的良性互动平台,使青少年能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让互联网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同时要培养青少年的媒介信息判断能力和有序传播及创造信息的能力,让青少年能够穿越网络媒介上庞杂的信息所建构的迷障,不被不良信息所左右,从而拥有自主理解和选择网络信息的能力,实现对网络媒介的良性使用。
参考文献:
[1]周平红,张峰.从网络文化安全的视角谈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J].教育技术导刊,2007(3).
[2]卜卫.媒介教育与网络素养教育[J].家庭教育,2002(11).
[3]张新明,王振,承孝敏.从心理学视角看青少年媒介素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
关键词:媒介素养;“互联网+”;微信;大学生;培养对策
一、“互联网+”与媒介素养
1.关于“互联网+”
“互联网+”的基本本质还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它包括了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最为先进的新信息技术内容。“互联网+”的意义就在于应用。所以它的本质就是基于传统产业的数据化和在线化,与传统互联网产业相比,它更加灵活、跨界性更强大、具有更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开放生态,而且,它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和连接一切这便是“互联网+”时代的6大特性,体现了它新的互联优越特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我国网络信息事业发展变得十分迅猛,在2014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就已经达到了6.49亿,互联网全国普及率超过48%,其中通过网络购物的用户就超过了3.6亿人,这说明“互联网+” 时代加快了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到新互联2.0时代的进程。
2.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在英文中为“Media Literacy”,其中“literacy”的原意是“有文化的、有阅读与写作能力的”,这也就说明媒介素养的基本内涵是拥有一定的正确使用媒介及媒介信息的能力,它可以被视为是人在新时期的认知与判断力的表现。对我国而言,大学生是互联网网民的绝对主力军,所以针对他们的媒介素养教育必不可少。在《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一书中就深刻强调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它是开拓大学生未来思维、帮助他们稳步踏入社会、促使他们成为未来复合型人才的关键。不过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研究课题范围窄,教育内容单一,甚至某些高校根本不存在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再者就是高校媒介素养教育严重缺乏创新性与高质量研究成果。这些都说明我国教育并不重视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研究及教育工作实施,但实际情况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在媒介素养方面的表现是极其令人担忧的[1]。
二、基于微信平台使用的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观察
微信是典型的“互联网+新媒体”产物,根据腾讯在2016年所的最新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我国已经拥有注册微信用户6.97亿,这其中64%是大学生群体,可见大学生明显已经成为新媒体平台的主力应用人群。虽然高校校园被称为“小社会”,它的社会属性浓重,但从其表现现状来看,我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还是严重不足的,以微信所构建的社交网络体系为例,它就深层次暴露出了目前大学生在个人形象、性格方面的弱点以及媒介素养不高的问题。
从微信平台的软件属性特征来看,它可以极大程度隐匿大学生的个人形象,使人为干扰变得片面化。从实践体验中就能发现,大学生在微信与现实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状态与个性是截然不同的,有些在现实中极其冷漠、消极的学生在微信中却异常活跃,完全判若两人,这就是新媒体平台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所带来的问题。在这种大学生媒介素养严重不足的情形下,微信中的不良信息很容易扭曲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看法,使他们陷入一种缺乏主流意识引导、思想认知观歪曲的境地,这对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是极其不利的。现代化的“互联网+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却因为使用网络媒体信息工具而出现了普遍缺乏批判思考意识的问题,导致大学教育的系统性与严谨性被严重影响甚至破坏。这说明微信作为一种网络媒体信息工具,它为大学生提供的信息内容是没有筛选的, 是需要有人去引导和矫正的。如果大 学生没有这种自我鉴别和防范能力, 那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就难以被正 确树立,而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媒介素 养不高才使得他们一味沉溺于虚拟世界的幻想中,无法真正正视自我、正视世界[2]。
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对策
在如此纷繁复杂的“互联网+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与提高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着大学生能否通过新媒体、互联网来实现对知识的学习与吸收,能否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合格接班人才,所以本文主要从政府和高校两个方面来探讨在该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对策。
1.政府层面
政府要适应“互联网+”时代背景,对现在的新媒体平台实施法律监督,尤其是对微博、微信等人气网络平台要加大管理监督范围,通过制定相关法规政策来完善网络媒介平台的全面建设,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要强化国家政府对于社会各界媒介素养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要求公共部门、高校从教育本质上树立正确的媒介素养教育观,并加大教育投入、加大政府预算及经费支出来鼓励和维系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发展。
其次,政府要强化媒介素养教育的立法规范,通过法律的形式来确立媒介素养教育在社会、在高校的重要位置。并鼓励学校以外的社会各界都来共同扶持媒介素养教育,确保媒介素养教育政策在全社会都得到有效贯彻和执行。
最后,政府应该大力整顿媒介环境,主动推出一些媒介素养教育宣传活动,如“媒介素养教育基金会”,用经济手段来推动和促进媒介教育向前发展。再比如说以高校为中心的“媒介素养识读中心”。目前中国传媒大学就组织建设并在积极发展自己的“媒介素养研究室”,研究项目的经费由高校和政府承担。所以,总的来说,媒介素养教育在高校实施要分为两类情况:第一类是以政府名义出面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来扶持建立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另一类就是要由政府放权, 由高校或是民间协会自发组织建立教育体系,促进当前年轻一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发展。
2.高校层面
高校要借助自己的校园氛围来为媒介素养教育奠定教育基础,但从实际角度来看,目前的高校校园还相对封闭,所获得的媒介素养教育资源也相 当有限,所以高校一定要丰富校园文 化生活,以多种形式来激发大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
高校要以校团委为主阵地,以学生会为主力前沿来组织各种与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媒介素养知识竞赛、媒介素养主题辩论赛、演讲比赛、以团支部与党支部单位为核心的理论学习小组等。
可以说,我国媒介素养养成教育在高校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相关的教育体系尚未完全形成,所以在政府与社会高校的共同努力下构建多元化媒介素养教育组织是有必要的。其主要原则就是要贴近生活、从学生的兴趣角度出发,在强化政府扶持力度的同时,也要丰富校园媒介文化活动,为高校大学生创造一个自然的、随和的新媒体平台空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媒介素养,让媒介教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在E时代,这种对媒介的依赖突出地表现在对网络的依赖上面。我国自1994年联入互联网,网民的数量迅猛增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报告,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①。可以不夸张地说,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人们对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媒介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依赖关系。
在日本、美国,以及一些欧洲国家中,不少人花在网络上的时间不但超过社交、其他娱乐休闲等各项活动的时间,有些人甚至还超过了其他各项活动的总和,许多人已经把工作和睡眠之外的时间全都交给了网络,产生了深深的依赖。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如同睡觉、吃饭一样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可缺失。
一、理论研究
早在1976年,美国学者德弗勒(DeFleur)和鲍尔・基洛奇(Ball-Rokeach)就提出了“媒介依赖”(Media Dependency)理论。其基本思路是把媒介作为“受众-媒介-社会”这一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受众依赖媒介提供的信息去满足他们的需求并实现他们的目标。他们提出的“媒介依赖”理论成为此后媒介依赖研究的研究架构。鲍尔・基洛奇把媒介依赖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首先是理解依赖,它包括自我理解和对社会的理解。对自我的理解,如通过接触媒介讯息认识和解释自身的信仰、行为、个性等;对社会的理解指通过接触媒介讯息获悉和解释今日、往昔和将来的事件和社会文化。
其次是定向依赖。包括自我定向和互动定向。自我定向,如通过接触媒介讯息决定消费行为,决定阅读什么书等;互动定向,如从媒介信息中获得关于如何恰当处理个人关系、社会关系的提示等。
最后是娱乐依赖。包括自我娱乐和社交娱乐。自我娱乐,如单独一个人通过听收音机中的音乐节目放松消遣等;社交娱乐,如与家人或朋友一起观看电影或欣赏音乐会等。
除了欧美的研究者以外,日本学者林雄二郎提出了“电视人”、“容器人”的概念。两者均是建立在对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的批评基础上的,属于媒介依赖现象。
林雄二郎还总结媒介依赖(媒介依存症)的主要特点:①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中不能自拔;②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③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④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②。
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依赖也逐渐被提出。互联网依赖的最基本含义是与互联网相关的心理混乱。最初Goldberg给出了互联网上瘾这一定义来描述与互联网有关的心理问题。1998年Griffiths假设,互联网上瘾源于互联网使用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包括缺乏面对面的交流、互联网的内容(如)以及在线的社交活动(如聊天室、MUD游戏、BBS和电脑游戏)等等。 1998年Kandell把互联网上瘾的定义扩展到了和网络相关的所有活动。
后来,K.Young③给“与互联网相关的心理混乱”提供了又一个定义:互联网非正常使用。 根据此定义要求,如果满足了以下八条标准中的五条,那么他就有互联网上瘾的问题。这八条标准 :①上网成为当务之急(Preoccupation with Internet);②需要更多的时间上网(Need for longer amounts of time online);③多次试图减少互联网的使用(Repeated attempts to reduce Internet use);④减少互联网使用时情绪变坏(Withdrawal when reducing Internet use);⑤时间安排困难(Time management issues);⑥生活环境紧张;(Environmental distress [family, school, work, friends]);⑦对周围的人隐瞒上网时间(Deception around time spent online);⑧通过上网调节自己的情绪(Mood modification through Internet use)。
Alex S. Hall 和Jeffrey Parsons④在2001年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互联网行为依赖”。他们认为病态的互联网使用会削弱一个正常人的认知、行为和感情功能。他们假设过多的互联网使用是一种现实生活中的良性问题,这种行为是对生活其他方面不如意的一种补偿,是可以通过人们的自我调节来改善的。在他们的定义中,互联网依赖的人应该具有以下症状:不能完成学习、工作和家庭中的基本任务、使用互联网时间越长得到的乐趣越少、无休止上网、性格敏感易怒、不上网时感到焦虑、尝试减少互联网使用但适得其反、不顾过度使用互联网的危害而坚持大量上网。
二、产生网络依赖的原因
现代社会已经从以报刊、广播、电视等为主的传统媒介时代进入到以数字、网络和通信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介时代,受众与媒介的关系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在新媒介环境中,从休闲娱乐、游戏购物到大众教育、政治选举甚至宗教布道等,都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传媒来实施。难怪许多网民宣称离开网络无法生存。
受众对网络的依赖,实际上也是媒介传播基本功能的一种体现。媒介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使用大量真实可靠的信息,以消除受众自身的不确定性。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身和社会的疑问越来越多,人们所要了解的信息也越来越细、越来越深,为了解决这些疑惑就需要求助于外界。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媒体由于信息的丰富多样性和使用便捷性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首选,它帮助人们用有限的精力、财力在数量繁杂的信息洪流中方便快捷地寻找出一条条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我们也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网络依赖。鲍尔・基洛奇给出的三种依赖类型之一――定向依赖,即受众根据媒介中所反映的社会规范行为,通过分析判断,从而进行自知的比较,以达到与他人社会行为一致的目的的反应。这一过程实质上根源于受众心理的从众心理。社会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从众的心理倾向,它是指个体的社会活动按照社会规范行事,其行为表现符合众所认可之标准的心理现象。在信息社会,人们周围所处环境的变化日新月异,这使得人们行为上的茫然和心理上的无归属感日益明显。网络作为能够及时反映最新社会状态的传播媒介,也就愈加为人们所依赖;人们通过网络,来考察自己所处社会中他人的社会行为,努力纠正自己的言行,补充自己的知识,以期达到与社会公认的标准一致。
但是,受众对于网络的依赖更具本质的解释应该来自于网络媒体的特征。它的以下特征与受众的信息需求及其媒介接触特征是一致的:
首先,网络具有开放性。网络传播系统是一个高开放性的、全球化的系统,这是网络传播不同于传统传播系统的一大特点。从提供的信息服务而言,网络的“开放性”指它“可以进行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这些信息)可以来自各种类型的提供者,可以给各种类型的用户使用,可以经过各种类型的网络服务机构,而且,这种连接是没有障碍的”⑤。所以,相当数量的人群,把与全球相连的因特网作为自己的第一信息来源,网络在一定程度上还削弱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力和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为自由交流提供了可能。
其次,网络具有共享性。指凡是与网络相连的用户计算机均可以分享网络上几乎所有的信息资源。网络系统基于客户机/服务器模式而建立,采用的是开放系统模式,并通过高速、宽带网络连接成分布式系统,从而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对于信息资源的选择、利用和共享的程度与范围。比如,电驴用户可以无所不能地下载到从电影、音乐、书籍到游戏、程序等等的各种资源;没能上到世界名校,我们也可以通过网络进入世界知名大学的网络图书馆、互动课堂,下载学习资料等等。对于很多人来说,网络是其他媒介无法替代的。
最后,网络还有自主选择性。作为新媒介代表的互联网特征之一是使用方式的选择极其丰富,实时与非实时,异步与非异步,实时同步与非实时异步,一切按你所需自主选择进行。选择性的自由决定了受众的自由,网络在这个层面给予受众无限的便利,让受众欲罢不能。
三、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一般而言,大多数人在接触网络时带有明确的目的性,他们可以主动地、积极地使用网络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清楚自己要在网络上获得什么。同时他们在接触网络时也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他们关注与自己切身相关的信息,同时利用网络使自身得到完善和发展,在这种意义上说,很多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媒介素养能力。
但是,一般人所拥有的媒介素养能力,大多是在接触网络的经验中获得的,是通过个人的实际操作与自我领悟获得的,所以个体媒介素养能力也高低不同,而且在总体上呈现出较低的状态。虽然他们可以使用网络满足自己的需求,快速地搜索信息,但是他们却无法对信息的价值做精确的评判,也无法对信息的准确性加以肯定,所以他们并不能十分有效地利用网络。
媒介素养能力的不健全,就导致难免出现种种状况,比如说我们上文中提到的网络依赖状态。网络依赖会让人不自觉地通过不断增加上网时间获取满足感,一旦终止使用互联网就会烦躁不安,久而久之,必然会产生负面影响。如青少年的网瘾,不仅可能影响学习,严重的还有导致性格孤僻、怪异,甚至影响到个人的社会化进程。因此,缺少了媒介素养能力,就不能辨清信息的真伪,很容易被网络上各种形形的资讯所迷惑,浪费时间、精力和财力。
技术的进步使我们无法抹杀网络的存在,而网络的存在也确实为人们提供了许多便利,所以我们不应去破坏它,逃避它,而是学会怎样健康地使用网络,学会正确看待网络资源的方法。
欧美等国家开展媒介教育实践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而我国引进媒介素养的理念只有十年的时间,并且没有开展正式的媒介教育课程,更没有把媒介素养教程纳入全国义务教学课程中。而由于技术的进步,现在的学生从小就接触网络,为了使人们在网络面前健康地生存成长,媒介素养教育应当从“小”做起,逐步建立起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达到网络和受众的和谐共生。
此外,在依靠外界教育力量让受众对新媒介进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个体进行理性思考和自我约束也是非常重要的处理好新媒介时代个体与媒介依赖关系的重要方法。认真审视自己的现实生活,找出使用网络的主要动机,认清自身的需要和应解决的真正问题,培养直面人生的态度,并且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让网络成为提供生活便利的工具。
正如海德格尔所认为的那样:人的本质是沉思的思想者,借助于沉思的帮助,人可以“从统治着的主体中解放处理,解放到存在的深厚与宽广中,回到内在的世界”。在不断动态发展的新媒介环境下,我们始终应该记住这一点:网络仅仅是为人类所用的工具,恰当对待工具,才能使之发挥最大的功效。
注释
① 数据引用自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
②林雄二郎: 《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
③ Young, K.,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④ Internet addiction: college student case study using best practices in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互联网上涉嫌侵犯他人权利的恶搞事件当然属于违法行为。法律上自然人对涉及自身的形象依法享有维护其完整性的合法权利,同样有权禁止他人非法毁损、肆意玷污,以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单从这一点上看,肆意沾污他人形象进行“恶搞”、随意拼贴的行为已经严重侵犯了他人合法的肖像权、名誉权。未经允许,将海报、剧照等任意涂鸦改动,或者对时尚影视剧视频剪辑进行二次剪辑、篡改的恶意修改,是否已经侵犯了原作者的著作权?如今尚无权威性的定论。其实,在西方国家,引起最多改造和戏仿的电影往往是最流行、好评指数最高的作品。这些看似“不怀好意”的创作不但没有对相应的影片造成负面影响,而且还往往起到帮助宣传的作用效果,甚至已经成了二十一世纪电影工业的一部分,这种恶搞具有一定的生命力。“恶搞”一种纯是闲来无事和无聊搞笑,不存在任何文化价值;另一种是极富艺术气息的创意。我们应摒弃低俗,创作出“流行创意产品”。很多“恶搞”作品里所采取的张冠李戴的方法是开发创作的最常见的手法之一,但是在百姓津津有味地观看各种“恶搞”视频和图片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我们作为社会一份子的道德底线,以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找不到乐子反而招致官司上身。“恶搞”一旦越过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就要面临法律的制裁。旁观者如果是视若无睹,或是把这当作业余休闲的谈资,或者是随声附和,或是群起效仿,如此种种都纵容、助长了恶搞者更加肆无忌惮的气焰。有些恶搞者甚至恶意地对他人进行人身和精神的双重攻击,酿成不道德的社会风气,这样的“恶搞”生命力不会强。
二、正视“杜甫很忙”等网络恶搞现象,理性疏导
(一)倡导媒体与传播者的自律
进一步改进教育方式方法,努力提高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提高我国网民的网络道德水平,增强其互联网虚拟世界的自律意识。网络媒体要做到坚决抵制因利益而丧失评判标准的原则,以媒介的权威和公信力引导网民文明上网、健康上网,多创造富有营养和深刻意义的互联网传播作品、影视剧作品,做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媒体。
(二)加强互联网监督
对于良莠不齐的互联网“恶搞”作品,责任单位应该加强对网络编辑的管理,加强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审查,过滤掉有碍观瞻的思想内容,绝对不能对其放任自流。有针对性的遏制网络恶搞,必须进一步优化升级互联网监控体系。如目前很多网站都配备了网络安全电子化警察,一经发现有黄、赌、毒等作品,网络平台将会自动删除,这可以营造和谐的网络传播大环境。
(三)法制建设的继续完善
部分网络“恶搞”作品涉及知识产权和自然人隐私权等法律法规,但目前中国的知识产权和网络监管的法律规范远远跟不上实际需求的步伐。目前互联网还没有严格的实名制登记,网络运行、传播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这使“恶搞”作品脱离现行法律的约束。所谓的自由都是有限度的,都不能触及普遍的社会道德的底线。因此,对当前互联网方面的立法规范是迫在眉睫的。必须对侵权的网络恶搞者依法严惩,这样才能够警示所有人,并切实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提升媒体受众的媒介素养
【关键词】新媒介素养;大学生创业;互联网;创业教育
近年来我国社会就业局势越来越严峻,如何开展创业教育教学来全面提升大学生社会核心竞争力是当前高等院校值得关注的重要话题。伴随着新媒体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我国社会经济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而高校大学生创业教学活动也得到了很大的创新,相对于传统创业教育教学来说现代化创新教育更加重视新媒介技术的应用。现阶段社会网络创业者越来越多,这也充分提升了高等院校大学生的创业热情,网络创业成为已然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形式。基于此,对于高等院校创业大学生来说,充分利用新型媒体介质来展开创新创业活动对大学生创业效果产生很大影响。
1不断完善高校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教学体系和机制
1.1不断规范高校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教学
为了促进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教育部门应当建立新型媒介教育教学机构,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计划,从而保障高校拥有充足经费来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学基础建设。同时还应当增强高校新媒介素质教育教学的教师队伍,加强对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和媒介素养培训,从而不断规范高等院校大学生新媒介素质教育教学。
1.2不同专业学科和部门应当增强沟通和合作
高等院校在实施新媒介素养教育教学中应当让不同专业学科和部门加强沟通与合作,在合作实践中分析新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来优化和创新新媒介素养教育教学模式。此外还要不断完善不同部门合作工作制度,保障着教学工作的稳定开展,同时还需要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定期检查与评价,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新媒介素养教育,推动着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教学快速发展。
1.3鼓励社会多方面力量参与到新媒介素养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高等院校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教学工作属于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多方面力量的参与和支持,推进高校大学生稳定而健康的发展,从而创造着优质的新媒介素养环境。
2建立现代化先进的新媒介素养教育教学平台
2.1构建专业教育教学平台
构建专业教育教学培训平台,以推进高等院校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教学工作的稳定开展。利用当地区域教育教学组织机构的媒介素养教育教学资源,构建起专业的新媒介素养教育教学组织机构和教学培训平台,在实际新媒介素养教育教学中将专业组织机构作用发挥出来。同时高等院校还要合理分配使用教育教学资源,结合所在学校特色和教学风格来构建稳定且创新的新媒介教育教学培训平台。
2.2建立主题活动平台
高等院校大学生社团能够有效提高高校生命活力,是当前高等院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极大推动高等院校大学生文化素养和身心素质的培养。借助于高等院校大学生社团组织平台来展开有关新媒介素养教育教学的活动,同时也可以开展新媒介教育主题讲座大会,让更多的学生能了解到新媒介素养对于未来工作发展的重要性。此外还可以让专业学者或者是行业引导者以新闻热点作为主题展开教育教训讲座,使得大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新媒介相关知识。还可以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加强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并让他们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并述说自身的想法,合理利用网络新媒介进行学习和工作。建立大学生活动平台,将新媒介素养教育教学内容融入到活动主题中去,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新媒介素养和身心素养。
2.3形成新媒介资源分享平台
高等院校在实际新媒介教育教学中可以借助于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基本特性构成多媒体传播平台,并总结现代化媒介素养教育教学资源,然后再建立起新媒介素养资源网络分享平台,不仅能够让教师和学生直接在资源分享平台上获得学习资源,还能够充分将新媒介素养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3重视高校教师新媒介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3.1增强对高校教师新媒介素养的培训
高等院校应当重视教师新媒介素养的培训,通过多种培养形式来加强高校教师新媒介素养,将高校教师新媒介培训课程作为推动教师发展的重要工作。在进行教师新媒介素养培训过程中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审查和考评机制,对教师培训成果进行定期检查,不断规范高校教师新媒介素养培训,并在实际培训中创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全面提高高等院校教师新媒介素养综合水平。
3.2注重高校教师不同层面新媒介素养基本能力的培养
一是注重高校教师新媒介意识与认知能力的培养,增强高校教师新媒介素养培养的意识,通过自身对新媒介正确的认识来展开教育教学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新媒介认知能力。二是注重高校教师批判能力的培养,教师只有提升自身的批判能力才能够从新媒介传播的海量信息中判断出哪些信息更具备价值,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互联网上传播的部分有害信息,从而将新媒介的主要优势和作用发挥出来。三是提升高校教师的主导能力,高校在教师新媒介素养培养过程中提升教师主导地位,让教师利用新媒介优势来展开教育教学活动,同时还要注重教师思想价值观念的培养和提高。在实际教育教学中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加强对现代化互联网的认识,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网络话语体系的认识与掌握,将自己培养成为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并充分利用现代化互联网优势来进行教学工作。思想政治教师只有增强自身的现代化互联网意识才能够更好进行新媒介素养教育教学工作,指导高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新媒介素养意识,提升高校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教学综合水平。
4注重理论课程和社会实践的密切结合
4.1高校可以设置新媒介素养教育教学课程
对于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来说新媒介素养教育也是当代大学生通识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高等院校可以设置新媒介素养教育教学课程。结合当前高等院校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教学发展状况来看,在编制新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过程中需要注重下列三个重要内容:一是现代化新媒介基础知识,在新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中设置基础知识有助于加强大学生对新媒介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二是设置行为道德教育内容,在新媒介课程中设置行为道德教育内容,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通过自身的意识来约束自身的行为,从而构建良好的信息传播环境。三是设置应用能力教育内容,在新媒介课程中可以设置应用能力教育内容,让大学生充分利用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新媒介作用进行学习。同时结合高校的实际状况来考虑以怎样的教学形式来展开新媒介素养教育教学工作,对于师资力量雄厚与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高等院校应直接设置新媒介教学课程,对于教育教学条件相对较差的高等院校应开展新媒介主题讲座和社团主题活动。在高校教育教学中融入新媒介素养教育,来全面提升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
4.2借助于新媒介来展开各项实践活动
对于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课程来所专业理论与社会实践相互结合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教育过程中不仅需要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注重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使得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互结合,提高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借助于互联网新媒介展开各项实践活动,通过新媒介活动让大学生更加了解互联网新媒介的基础知识,提高大学生互联网信息分辨能力,让高校大学生加强对新媒体的认识,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的新媒介素养。
5增强对新媒介素养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视
高等院校应当高度重视在校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理论教育教学研究,结合新媒介素养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展开主题研究和交流,推进着高校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教学的快速发展。高校在实际新媒介素养教学中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信息传播的相互结合,从而让高校大学生加强对新媒介的了解和认识。定期对高校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教学发展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价,了解大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采用应对性措施来不断优化新媒介素养教学模式和内容。汲取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结合我国高校发展特点来制定出适合大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
6结语
高等院校应当要加强对在校大学生新媒介素养培养的重视,积极展开以新媒介教育为主题多种形式的校内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对于新媒介的了解和认识,并在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课程中融入新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处理能力,利用互联网优势进行创业有助于提高成功率,推动着高等院校大学生创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姝.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12.
在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更多条款涉及的是对网络内容的管制,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一条所规定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通信、计算机网络等方式提供前款规定的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及其信息。
网络技术使各种信息得以自由流动,儿童成为网络信息的消费者;某些特定信息可能对儿童的成长产生负面作用,但对此类特定信息的拦截又可能损害其他群体信息获取的权利。法律的强制性与刚性使得保障成年人权利与维护未成年人权益不易协调,这让我们意识到法律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重要性但不具唯一性。
技术管理是辅助手段
1. 拦截有害内容。我国在有害内容拦截方面采取的相应措施,并没有针对未成年人。而此策略在国外已经实施并取得一定的成效:2014 年7 月英国公开权利组织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他们调查了超过10 万家网站,发现被网络服务提供商过滤器屏蔽的网站数量约为1.9 万,包括黄色、暴力等不适宜儿童访问的网站。
在我国,针对未成年人群体进行内容的拦截,需要对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进行政策方面的制约。有害内容的拦截或将促使我国政府、相关机构与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合作。
2. 安装过滤软件。过滤软件可以自动过滤黄色等不良信息、控制上网时间、管理聊天交友、管理电脑游戏等功能。如绿坝花季护航是由我国政府出资购买,供社会免费下载和使用的一款保护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的计算机终端过滤软件。但是这款软件还没有普及,许多家长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安装过滤软件的必要性。
由此可见,技术手段的实施虽然成效快、灵活度高,但是仍然需要利益牵涉方的支持。目前我国政府虽然单方面推出了过滤软件,但是并没有充分集结社会各方力量宣传推广。
3. 实行内容分级制。内容分级制需要商业内容提供商根据内容分级标准对生产的内容进行分级,凡是不适宜未成年人的内容都需要在后台进行控制。借鉴国外经验,涉及到手机等移动设备的移动运营商需要在未成年人购买设备时进行年龄的核实。凡是不满18 周岁的购买用户,商业内容提供商都需要遵守内容分级标准对其内容进行管制。而电脑设备不能够像手机一样在购买过程中即可确定身份,未成年人处于隐性的使用状态。这需要在互联网的相关领域比如电脑游戏、社交网站实行身份验证,政府与互联网管理机构在这一领域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2014 年11 月26 日,北京市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召集50 多家移动客户端、APP 工场签署《北京市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公众信息服务自律公约》和《承诺书》,大力整治APP 乱象,我国的网络空间治理正朝着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
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需要社会各界重视
要营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关键在于网民媒介素养的提高。随着新一代的不断成长,他们将是未来互联网环境的营造者。接受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增强他们的网络信息辨析能力,加强网络信息怀疑精神以及道德素养。
媒介素养教育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这能够为教育的实施提供强大的政策保障,但政府需要扮演的不是控制者的角色而是宏观主导、微观放手的协调者的角色。
在政府部门以外,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如针对学校,可以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针对商业团体,可以设立教育部资质认证,将媒介素养教育商业化;社会慈善机构可以向家长等社会分散群体提供免费的网络素养咨询和培训。
结 语
互联网环境中未成年人保护议题已经纳入了世界各国政策制定范畴,我国也处于积极筹备状态。然而法律与政策的刚性特点不能完全适应互联网的复杂性,我国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需要借鉴国外保护策略,在技术管理中寻求内容的拦截、过滤、分级,利用互联网自身的优势实现环境的净化。多元化策略的保护过程是一个协作性的过程,需要各方的努力。
注释:
①王国珍:《新加坡的网络监管和网络素养教育》[J],《国际新闻界》,2011 年第1 期
参考文献:
>>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探析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与网络诉求研究 自媒体时代四川省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调研 微博时代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必要性浅析 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及其教育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失范与重构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养方式研究 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对高校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分析思考 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解析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及其提升途径研究 南京高校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调查 浅谈新时期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路径 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研究 信息网络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初探 高职院校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培育 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介接触的现实困境与对策浅析 大学生网络时代消费报告 浅论网络时代聋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论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7年1月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cn/index/0E/00/11/index. htm.
[3] 吴惠丽.大学生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4(4).
[4] 陈苗苗.青少年新媒介“使用―满足”动机与新媒介素养观[J].国际新闻界,2009(6).
[5] Paul, Elder, Linda. Critical thinking: Implication of the stage theory [J].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education, 1997, 20(3).
[6] 彭兰.网络社会的网民素养[J].国际新闻界,2008(12).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development of mass communication, social and individual and group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more and more dependent on the media. With the Internet penetration of all aspects of social life, people to the network as the carrier medium also produced an unprecedented dependence. Thus, to understand the contemporary audience, especially the media rely on network dependent, the analysis of dependence, and proposes solutions, has become a necessity.
关键词:网络依赖 媒介依赖理论 网络依赖原因 媒介素养
Key words:network of networks rely on media dependency theory rely on the reasons for Media Literacy
作者简介:邱霞 (女) (1989――) 汉族 江苏泰州人 ,南京师范大学 强化培养学院 新闻学方向 大学本科学历
进入大众传播时代以来,人类社会就开始了媒介化的进程。随着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现代人被各种媒介重重包围,报纸,电视,广播,手机,电脑等等,社会个体与群体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媒介。
在E时代,这种对媒介的依赖突出地表现在对网络的依赖上面。我国自1994年联入互联网,网民的数量迅猛增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报告,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①可以不夸张地说,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人们对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媒介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依赖关系。
一、理论研究
早在1976年,美国学者德弗勒(DeFleur)和鲍尔・基洛奇(Ball・Rokeach)就提出了的“媒介依赖”(Media Dependency)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受众依赖媒介提供的信息去满足他们的需求并实现他们的目标。他们提出的“媒介依赖”理论成为此后媒介依赖研究的研究架构。鲍尔・基洛奇把媒介依赖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首先是理解依赖,它包括自我理解和对社会的理解。对自我的理解,如通过接触媒介讯息认识和解释自身的信仰、行为、个性等;对社会的理解指通过接触媒介讯息获悉和解释今日、往昔和将来的事件和社会文化。
其次是定向依赖。包括自我定向和互动定向。自我定向,如通过接触媒介讯息决定消费行为;决定阅读什么书等;互动定向,如从媒介信息中获得关于如何恰当处理个人关系、社会关系的提示等。
最后是娱乐依赖。包括自我娱乐和社交娱乐。自我娱乐,如单独一个人通过听收音机中的音乐节目放松消遣等;社交娱乐,如与家人或朋友一起观看电影或欣赏音乐会等。
林雄二郎还总结媒介依赖(媒介依存症)的主要特点:①过渡沉湎于媒介接触中不能自拔;②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③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④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②
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依赖的也逐渐被提出。互联网依赖的最基本含义是与互联网相关的心理混乱。最初Goldberg给出了互联网上瘾这一定义来描述与互联网有关的心理问题。后来,K.Young③给“与互联网相关的心理混乱”提供了又一个定义:互联网非正常使用。 根据这个定义要求,如果满足了以下八条标准中的五条,那么他就有互联网上瘾的问题。这八条标准 :①上网成为当务之急(Preoccupation with Internet)②需要更多的时间上网(Need for longer amounts of time online)③多次试图减少互联网的使用(Repeated attempts to reduce Internet use)④减少互联网使用时情绪变坏(Withdrawal when reducing Internet use)⑤时间安排困难(Time management issues)⑥生活环境紧张(Environmental distress (family, school, work, friends))⑦对周围的人隐瞒上网时间(Deception around time spent online) ⑧通过上网调节自己的情绪(Mood modification through Internet use)
Alex S.省略nic.省略/
②林雄二郎 《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
③Young, K.,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关键词】媒介素养 大众传媒 媒介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47-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日渐深入,媒体资源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各种媒介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介,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以及休闲方式。媒介的优越性为大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平台。大众传媒对现实环境的再现绝对不是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一种通过选择,加工后的再现。 然而,新兴媒介犹如一枚硬币,它具有正反面,不仅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方便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困扰。如缺少辨别信息真伪的“火眼金睛”;大学生缺少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大学生对媒介的利用水平较低等。
由此可见,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迫在眉睫,应该学会以正确的态度面对新兴媒介。对新兴媒介或者传统媒介进行针对性的使用和对媒介信息进行适当的鉴定与识别、充分利用媒介来更好的充实与完善自我,从而提高个人的媒介素养加以对媒介的合理运用,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本文以海南大学生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尝试对海南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进行分析和说明。
一、海南省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
本次调查的时间为2015年3月,调查的对象主要是海南省的五所院校,分别是,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海南医学院、海南省经济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琼台师范专科学校。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大学生对媒介的认知、接触媒介的基本概况、利用媒介的情况以及对媒介的态度。发放问卷共200份,共回收到的有效样本为190份,回收率为90%。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大一至大三的在校大学生。调查的过程中,男生人数为76,约占40%,女生为114,约占60%。
1.大学生对媒介的认知
掌握媒介素养知识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最基本的要求。调查结果对于新兴媒介与传统媒介的掌握情况为:13.2%的大学生非常了解,34.2%的大学生了解,47.9%的大学生基本了解,而仍然存在对此不了解的大学生。这说明了大学生对基本的媒介基础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基本了解但达到非常了解的并不多,大学生对媒介素养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过多的大学生对媒介所反馈出来的信息只是被动接受和吸纳,缺少对媒介所反馈出来的信息持有怀疑的态度。而只有极少数部分大学生对媒介的判断能坚持有自己的主见而并非完全的相信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媒介基础知识仍需普及。
2.大学生接触媒介的基本情况
在对男生接触网络媒介的时间、女生接触网络媒介的时间以及总体的接触时间调查统计数据中可以发现,男生每天使用互联网的时间在5小时以上的人数是每天使用互联网仅0.5小时的人数将近三倍,这说明了大学男生每天使用互联网的时间长。男生对网络媒介接触的时间主要分配在2-5小时,而女生对网络媒介接触的时间主要分配在1-2小时,从总体对网络媒介接触的时间来看,可以发现,在校大学生每天使用互联网的时间至少一个小时的比例高达91.5%。这说明了大学生对互联网的喜好程度相当高,互联网已形如空气,是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兴媒介受当代大学生的喜爱。
3.大学生利用媒介的情况
当问到“是否能够通过网络快速的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时,通常都能快速的利用网络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大学生占41.1%,超过一半的大学生一般情况下都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比例占53.7%。只有少部分占5.26%的大学生选择偶尔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同时,我们也发现选择不能通过网络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的大学生人数为零,这也就说明了当今信息社会下的大学生基本上都能利用互联网快速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或者解决日常生活所遇到的麻烦。参与媒介内容制作,传播个人信息是大学生媒介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我们可以发现高达一半的大学生是从没有参加过媒介内容的制作。另外一半的大学生有制作过个人网页的、制作DV的或者其他的媒介内容制作。而在这一半制作过媒介内容的大学生里,有参加过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介内容制作的大学生占了将近13.7%,这项调查说明了大学生在校参与媒介内容的制作即媒介实践相对较少,不能利用媒介更好的表达个人信息情感。另外,利用媒介制作的能力有限。
4.大学生对媒介的态度
当问及是否与同学之间经常讨论并反思媒介传播现象本质的问题时,16.32%的大学生选择了经常和同学讨论并反思现象本质,大部分的人选择了偶尔和同学讨论,比例占79.47%,甚至有4.21%的人从未和同学讨论过。当问到新兴媒介最终会取代传统媒介的观点时,选择不一定同意的大学生占42.1%,选择基本同意的占21.6%,选择同意的仅占7.4%,而选择不同意的占28.9%。这就说明了传统媒介依旧受部分当代大学生的喜爱,仍然有部分人认为即使新兴媒介的出现也未能取代传统媒介的地位。在调查学生是否会主动学习媒介新技术并运用其功能时,大部分的学生会主动学习媒介新技术并运用其功能,仍然有28.42%的人不会选择学习媒介新技术。这说明了大部分大学生对媒介新技术的学习渴望强烈。
三、海南省大学生媒介素养分析与对策
1.存在的问题
结合问卷数据统计与分析,总结我省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主要存在着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1)大学生媒介基础知识不牢固
具备一定的媒介知识是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基础,在调查中,高达84.22%的大学生不了解媒介素养甚至不清楚。另外,有部分大学生完全赞同媒介能够真实的反应我们的现实生活,认为媒介就是社会现象的真实反应。大学生媒介基础知识不牢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即很多大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学习。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截然不同,高中的学习老师会在一旁指导,引领。在大学里,大学生们应该更多学会的是如何自主学习,学习知识为自己所用,大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知识为自身所用,而不仅仅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这样的学习毫无实际意义,也学的不透彻,不能从真正意义上获得知识。
(2)大学生媒介内容制作知识匮乏
在调查大学生媒介内容的制作中,高达一半的大学生从没参与过媒介内容的制作,而在参加过媒介内容制作的另外一半大学生中,基本上都是参加过一种媒介内容的制作。究其原因,在校大学生对媒介的实践尤其极少,大学里自主时间变得多了,大多数学生更多的愿意呆着宿舍上网娱乐消遣也不愿参加学校或者班级举行的知识技能比赛,甚至有学生认为参加这样的比赛对其自身毫无意义,在今后的学习或者工作也用不着,只需要过了学校的期末考试这一关就罢。大学生媒介制作知识的匮乏最主要原因之一是大学生自身。
(3)大学生媒介利用方式单一,效率低
互联网的普及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同时,也日渐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对于网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已经成为她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了,甚至有大学生认为没它不行。在对媒介接触的调查中,数据的统计我们发现,大学生接触媒介的种类多样化。但是在调查网络媒介动机的时候,娱乐消遣是大学生利用媒介的最主要的动机之一,说明大学生对媒介的利用方式单一。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依赖性大,利用互联网去查找信息,而去图书馆查找资料的相对较少。大学生应该通过多途径选择媒介从而更好的完善自己的所需。
(4)学校开设课程内容单调,缺乏实践性
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甚至有部分大学生在问卷选择题的旁边标注,学校开设的课程尤其缺乏实践性。大学生们认为课程内容单调枯燥,毫无生趣,教师只是一味的教,讲得多做的少。从大学生在问卷中的反应,学校在课程实践这一块上确实缺乏,也表现出了学校针对媒介实践这一方面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2.解决的对策
为了准确认识和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针对以上分析和归纳三点建议。
(1)创建良好的校园媒介氛围
为了使大学生更好的掌握媒介基础知识,增加媒介基础知识的储备,可以通过学校定期地以奖励的方式开展各式各样的关于媒介知识竞赛的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使学生们在比赛中乐趣,在乐趣中学习。可以将教师加入进来,例如,将每一位教师分配到每一组的竞赛小组中去然后开展活动,这样不仅有利于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也加强了两者之间的交流。另外,可以在校园中开设“校园一角”,即校园媒介知识一角,同学们可以在闲暇的时间来这里。除此之外,在学校的阅读室、图书馆、学生教室中都可以挂着形状不一,特别是新奇的挂牌,吸引更多的学生,挂牌上的内容是关于媒介基础知识,媒介内容制作知识等等。久而久之,学生会以一种愉快的、轻松的方式去获取知识,相信学生们的媒介基础知识从一定程度上也会得到普及。
(2)加强学校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是信息的传播载体,但是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往往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甚至商业性更深,虚假信息更多。媒介并不是真实反应现实的一面镜子,它具有模糊性。而大学生在甄别信息真伪的时候往往意识较低,再加之网络的虚拟性更是让人难以捉摸。提升在校大学生媒介素养迫在眉睫,首先应该从学校抓起,通过学校增设媒介素养教育相关课程,并重点开展网络媒介素养的教育。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媒介实践机会很有必要,在实践中加强媒介素养。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媒介实践这一环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学校开设了课程但是没有相应的实践这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让学生们感觉到课程的枯燥乏味。
(3)加强课程的实践性
学生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更深刻的掌握学科知识,他们并不需要教师在讲台上一味灌输式的传授而没有一定的操作或实践,这样更多的让学生们感觉到的是枯燥乏味,甚至会出现上课“一片倒”的现象,即使教师带着百分的心情来上课,看到这样的现象,也无疑会削弱教师授课的积极性,教师授课的积极性降低了,自然而然学生就觉得更无趣,如此循环,最终,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这样的知识获取,学生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将知识“吃”透。学校可以结合课程的内容与实践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操作达到熟练的程度,这对学生自身来说也是一种技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原阳. 大学生媒介素养亟待提高[N]. 中国教育报,2009-05-30(003).
[2]赵广香.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 安徽: 安徽工程大学,2010.
[3]刘佳. 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研究[D].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5.
[4]谢利霞. 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 吉林: 吉林大学,2006.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手机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对策;人际传播手段;现代传播手段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8-2-0070-02
手机作为现代人沟通和交流必备的设备,已经是最近十年来互联网科技对人们工作和生活影响最深刻的事物,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典型代表,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由此形成的手机文化也成为当今世界不可忽视的潮流文化。这种文化冲击和影响着高校青年学生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手机文化特点分析
手机文化是现代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它体现了现代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给社会带来的高速变化,还体现了现代人对高质量物质精神生活的追求。智能手机真正跨越了地域和电脑终端的限制,使用、操作便捷,与人几乎形成了形影不离的关系,是带着温度的媒体。[1]“手机文化已经成为改变和影响人类生活和意识形态的一种新兴文化”。[2]它使人们使用互联网变得更加便捷,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用户的体验和自主参与性越来越强,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展示自我的迫切愿望,符合青年人猎奇的心态和娱乐化的生活态度。作为手机文化的承载者,手机自然成为当前大学生获得信息、体验成就感的第一途径,智能手机完全满足了他们的个性化需求,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APP、需要的信息、交流对象、喜欢的游戏、做微商、甚至设计推广自己和自己的特色产品,给人们创造了表达和交流的空间。同时这种空间不受时空限制,让手机持有者有了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青年大学生更是趋之若鹜。手机文化把个人的自主性发挥到了极致,契合了现代年轻人的社会心态,成为不可忽视的潮流文化。
当代大学生具有的优点,如:思维活跃、善于交流、有亲和力、活力四射、接受新事物能力比较强,也喜欢尝试新的事物,具有多样性的价值观和冒险意识,这些特点对于求知若渴的大学生来讲是非常必要的,但在手机文化的影响下,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时代特点,例如:大学生日常的关注点越来越宽泛化、碎片化,精力难以集中,大学生的钻研精神逐渐缺失;具有自主选择、高速传播的手机文化使学生们的思想更加不稳定,价值观趋向多元化,甚至学生的生活规律完全被打破,大学生群体的好奇心强、控制力差,尤其缺少新媒体时代学生应有的媒介素养教育等特点。
二、移动互联网视域下手机文化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一)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模式的考验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文化是通过大学生自主选择的一种潮流文化,手机具有强大的娱乐、消费、沟通、媒体、搜索、商用等功能,丰富了学生的大学生活,拓宽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据调查,目前高校大学生在使用手机时,更多的是用于消费和娱乐,很少有同学利用手机带来的便利进行学习,同时移动互联网使多样的价值观每时每刻都在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对于这些信息,涉世未深的学生很难理性面对、客观分析,导致他们更容易盲目地相信和不加证实地传播,容易使虚假消息在网络世界呈几何级数的爆炸性传播。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采用的以人际传播为主要手段的灌输、课堂讲解、面对面谈话这些纯粹以师生面对面进行交流等单一的说教式的教育模式和手段已经很难让学生信服。手机文化借助现代传播手段使当代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革,这种变革对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提出了挑战。
(二)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挑战
手机文化之所以成为当下的流行文化,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会受到影响,正因其借助现代传播手段,适应了当代青年人追求新奇特的心理,所以在校园中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更为突出。长期受到手机文化的影响,会使大学生丧失精神追求,缺乏社会责任感,部分人甚至失去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产生冲击,价值观念出现多元化倾向、行为准则和是非判断能力欠缺,[3]手机文化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据调查95%以上的同学都有上课被手机打扰或者期间看手机的经历。手机带给大学生的是内心的孤独和虚拟的成就感,其必然导致学生之间的面对面沟通越来越少,虚拟世界成为多数学生的心理安慰。不少学生精神世界空虚。手机文化也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文化,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甚至成为扰乱高校大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罪魁祸首,给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带来挑战。
(三)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互联网思维下的媒介素养的挑战
互联网带来了资源占有的公平性,这种公平的获得信息资源的形式凸显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学生随时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设备获得知识和信息,他们对于网络的实际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他们熟练运用手机互联网、APP的使用能力也很高,但却对一些迷惑性较强的信息缺乏提防意识,容易接受误导而出现错误的认识和价值判断,使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出现偏差和多元化,[4]这就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挑战,高校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媒介素养水平还不是很均衡,很多年龄偏大的教师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比较低,还难以适应青年人的网络化交流和沟通的方式,对移动智能设备的使用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移动互联网思维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利用手机文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
(一)高校教师要具备移动互联网思维,成为校园先进手机文化的引导者
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已经变成了人与外部世界连接的超级终端,可以想象,防范能力不强、媒介素养不高的学生随时在线、随时分享传播信息,如果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不适应这种快速的传播和分享模式,提高自身应用移动互联网设备的能力,还是单一地依赖传统的人际传播手段,其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高校在加强教师运用网络技术能力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学生在网络世界中的分析判断能力,教育学生理性对待敏感事件或没有依据的信息,杜绝不加分析地分享和盲目传播引发突发性事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要具备移动互联思维,坚持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在手机互联网条件下针对学生思想出现的问题做出迅速反应,力图使自己成为校园先进手机文化的引导者。教师的角色还要从传统的说教者变成符合时代潮流的学生的良师益友,学会通过网上、网下、网言、网语和学生互动,学会在互动中实现师生的平等沟通,达到帮助学生突破思想困境的目的,最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成为先进校园手机文化的引导者和具有强大的感召力的思想政治引领者。
(二)高校教师要正确认识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教育变革,利用手机文化搭起思政教育的新平台
移动互联网准确快速且便捷地展现出来的资源,其特点就是传递迅速、数量巨大、形式多样、图文并茂、声音视频共享、不受时空限制等多重优势,与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成鲜明对比。移动互联网时代要求高校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潮流文化特点,把手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新的互动平台。国内一些具有先进理念院校已经敏感地意识到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教育变革,认识到手机文化对学生学习生活带来的划时代的变革,并通过学校自身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从全国范围来讲,多数院校发展缓慢,虽然进行了一些革新,但基本都流于形式。高校必须正确认识移动互联网视域下手机文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教育者的培训、学习和实践,建立与手机文化相适应的手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整合多方面网络传播的资源,改进单一的人际传播的教育方式,利用现代即时沟通工具与现代传播手段,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1]这样才能应对高速发展的手机文化对学生产生的不利影响,高效地利用手机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约束和管理
移动互联网视域下手机文化的多元性和大学生的思想不稳定性,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适时给予大学生合理地引导,通过不断对学生进行移动互联网的媒介素养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约束和管理。通过培养大学生独立判断信息价值能力,引导他们对纷繁复杂的手机媒介信息进行筛选、评估和表达,实现大学生思辨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提升,帮助他们汲取优秀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同时培养他们坚持不信谣、不传谣,坚决拒绝作为不良信息的传播者,让自己在手机信息传播过程中成为一个有责任的人,时时处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手机文化严重挑战大学学风建设的情况下,必须建立相关制度,对课堂、集会、学习等时间,建立有针对性的手机使用的约束机制和规范,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培育学生对学校管理和自我管理的认识,提高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王艳.基于手机平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9).
[2]黎志强,汪一伦.手机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思想理论导刊,2014(12).
(南京政治学院江苏210003)
【摘要】互联网给每个人提供了发表言论的途径,同时也给谣言的滋生和传播带来了新的平台,构成了网络谣言传播的新环境。网络谣言借助于互联网传播的快速性、传染性等特征,给现实生活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本文分析了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探索了治理网络谣言的策略。
关键词 网络谣言;传播;治理联网给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新的传播平台和渠道,构成了网络谣言的新的滋生和发展环境。谣言借助于互联网传播迅速的特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旦网络谣言在虚拟世界形成一定力量,就直接对现实世界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互联网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给谣言的滋生提供了快速传播的渠道,尤其是那些具有侮辱、诽谤的谣言传播,给个人带来极大的伤害,一些涉及到危害公共安全的谣言得到迅速传播后会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威胁。依托于互联网而产生的网络谣言,具有和以往谣言不同的特点,其传播渠道也具有独特性,对网络谣言的治理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治理力度。
一、网络谣言传播的特点
网络谣言依托互联网这个平台有着同以往谣言不同的传播特点。人们在传播信息时总是会有意识地加入个人对信息的简化和加工,这样就很容易造成信息传播中的断章取义,使原信息的扭曲,极易产生谣言。在网络这个传播环境中,信息的传播依靠互联网这个平台得到快速传播,而且传播方式也比较简单、快速,人们直接通过复制粘贴、转发就可以实现信息的传播,降低了传播过程中的修改程度,这就从某个程度上提高了信息的可信度,同时增加了谣言在网络信息环境中的传播速度。
谣言传播和信息的重要程度和模糊度有关,越是重要性的东西,其模糊性越强,就越能激发人们对这个事件的猜测。在网络传播环境中,关于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总会遇到网友为力求其谣言的真实性,而主动加入事实或细节,谣言的写作也完全按照新闻报道的格式写作,增加了谣言在传播环境中的信息加工内容,提高了辨别网络谣言的难度。
网络的匿名性特征给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不可忽视的推动力。网上的交流和传播基本上都是基于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流,网络的匿名性使人们在交往与沟通时,没有了面对面交往的拘谨和谨慎,没有了对自我言论行为负责的高度责任感,这就使人们在网络世界内的交流更加自由和随性。一些网友为了在赢得互联网虚拟世界内的关注度,故意捏造具有能够吸引网友注意力的虚假消息,这些消息得到其他网友的关注后,一经大量转发就会蠃得越来越高的关注度,最终形成泛滥的网络谣言。互联网传播的迅速性、交互性强和传染性强等传播特征,从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网络谣言的传播,造成网络谣言在网络信息世界内的泛滥,增加了追踪网络谣言缘起的难度。
二、网络谣言治理的策略
1.增强网民的媒介素养
从网络谣言传播自身的特点出发,增强网民的媒介素养对于治理网络谣言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使网络谣言的传播止于“智者”,从而有力提高网络谣言滋生和传播的控制效果。目前,除了依靠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和技术监控外,增强网民的媒介素养已经成为治理网络谣言的重要方式。在网络传播环境中,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自媒体信息和评论,都有能力对社会公共事物进行传播,这就需要增强网民的媒介素养,让网民学会正确使用手中的传播手段,在互联网上更多贴近真实性的信息,及时发现和制止谣言的传播。
增强网民的媒介素养,需要提高网民的理智思考能力,提高网民分析、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在网络谣言面前保持清晰的判断力,不轻易转发危害公共安全、人们生命财产的信息和评论。同时,还可以鼓励网民参与到网络信息安全维护中,调动网民参与的积极性,为网民和网络管理者提供畅通的对话空间和平台,为增强网络上的公民意识创造良好的环境。
2.发挥传统媒体的权威性
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从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但是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还是占据明显优势。传统媒体在治理网络谣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网络谣言兴起之时,传统媒体可以通过传统途径或依托互联网平台及时澄清不实消息,扼制网络谣言的传播。这就要求传统媒体在平时的新闻报道中,力求准确、客观报道新闻事实,增强自身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因为一旦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丧失,那么在网络谣言发生时就不能拥有足够的说服力去制止谣言的传播。另外,传统媒体播发信息不真实,也可能成为网络谣言滋生的源头,因此,传统媒体新闻工作者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坚持用事实报道原则,对传统媒体公信力的保持和网络谣言的澄清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媒体要坚持对自己报道的严格要求,尤其是引用网络来源消息时,要仔细核实消息的真实性,避免成为网络不实消息的传播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传统媒体要注意对事实细节的审核,对网络动态要进行及时的关注,第一时间澄清新闻报道事实,不给网络谣言滋生和传播的空间。虽然网络给了网民们充分的讨论空间,网民们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对事件进行评判,但是在网络讨论空间中,网民容易受到其他信息的干扰,不能进行正确的独立判断,很容易受网络中传播较多的信息影响,影响了网民对网络谣言的辨别。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谣言的澄清大多都是由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和评论进行澄清的,网络的自我澄清主要表现在那些已经经过传统媒体澄清但依旧在网络传播的谣言方面。总的来说,传统媒体在制止和澄清网络谣言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治理网络谣言离不开传统媒体的参与和支持。
【关键词】网络;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对策
“信息鸿沟”又称为数字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最先由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于1999年在名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中提出。少数民族文化无论是在媒介信息的选择性传播上还是在受众信息传播的选择性接受上以及信息的共通性与共融性上都处于绝对的弱势,因此,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传承与发展借助于网络媒介这一强势媒体势在必行。本文主要以恩施地区为例,研究网络媒介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目前,国内对于恩施地区民族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恩施民族文化的建设、保护、传承与发展方面,本文重点研究网络媒介环境下民族文化的传播,并运用了已有的关于恩施地区网络媒介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相关调查数据。
少数民族地区网络媒介的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网络整体发展现状概述。根据《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统计显示,2011年,农村网民规模增长迅速,网民规模达到1.36亿,比2010年增加1113万,占整体网民比例为26.5%。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与2011年全球互联网普及率(30.2%)进行比较,我国超过这一水平的省市数量达到21个,相比2010年底增加一个。湖北、重庆、青海、河北、吉林、内蒙古、宁夏等九省份的互联网普及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近年来,网络新闻得到快速发展,2008年网络新闻的使用率较上年提升近5个百分点,网络新闻用户达到2.34亿,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舆论宣传阵地。[1]由此数据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网络媒介发展的成就,这是值得肯定和发扬的。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媒介发展不乏成功的典范,如被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的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这些少数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是相当成功的,它让世人了解并认识到了这些民族的文化,塑造了民族文化的品牌效应,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但是,西部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网络媒介发展状况仍不容乐观,少数民族地区网络媒介的发展无论是在使用的整体水平上还是在受众覆盖面上以及受众使用目的上,都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数字鸿沟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个案研究:恩施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现状与问题。恩施位于湖北省西南部,由于历史、地理、社会现实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都还比较落后,吸引人才的机制目前尚不健全,人才资源严重不足,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引进来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相对薄弱,经济发展没有形成良好的产业链,人们受教育的水平普遍偏低,对于各种信息的鉴别度不高,很容易被网络上充斥的大量虚假信息或者是社会上流传的错误信息误导,因此,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提高民族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强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民族地区网络媒介接触和使用奠定经济基础,是发展民族地区网络媒介的治本之策。
首先,就网络媒介的使用而言,恩施地区互联网整体使用水平比较低,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根据《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农村网民规模为1.36亿,比2010年增加1113万,占整体网民比例为26.5%。[1]这是互联网发展的普遍性规律。在恩施地区,农民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是主要的消费者,然而,农村网络媒介并无明显的发展,在部分农村仍旧无网络媒介,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依旧是电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村经济萧条,农民增产不增收,占当地人口80%[2]多的农民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经济能力去接触和使用网络。这与互联网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相悖的。这样,网络媒介在恩施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发展一直以来都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这是该地区网络媒介发展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其次,文化程度的高低也是决定是否成为网络媒介受众的重要指标。最新CNNIC报告显示,过去五年内高中学历人群的渗透率增长最为明显,2011年网民比重也已经超过九成,达到90.9%。[1]在恩施地区也是如此。同时,网络媒介的发展状况还与受众的职业有关,在通常情况下,教师、政府工作人员、企事业人员、新闻从业者等这些职业的人具有稳定的经济收入、较高的文化教育程度,具有使用网络媒介的客观条件,在主观上,学习、工作的需要也促使他们去接触和使用网络,成为网络媒介受众即网民。而非网民的职业分布则集中于农民、个体工商业者等。
关键词:媒介素养;大学生;提升
李维斯认为,新兴的大众传媒在商业动机的刺激下所普及的流行文化,往往是在推销一种“低水平的满足”,这种低水平的满足将误导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尤其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各种负面影响,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要保护青少年免受大众媒介内容的污染,使得青少年能够防范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和腐蚀,自觉追求符合传统精神的美德和价值。[1]当今,随着互联网、手机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新媒介应运而生。而当代大学生作为新媒体受众中最活跃的群体,由于新媒体的多元性、互动性和共享性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娱乐方式乃至思维方式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不仅如此,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下产生的“互联网思维”,也为大学生创造了新的创业和就业机会。当然,在看到网络媒介带来的诸多好处时,也应当反思大学生在互联网媒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在新媒体网络语境中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提高的策略。
一、当代大学生在新媒体网络语境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依赖,缺乏思辨
新媒体就是指通过各种数字化信息传播技术进行传播的一种信息传递过程。各种数字移动终端已经完全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中。在新媒体网络语境中,网络媒介甚至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成为一个全能的角色。但是各种问题也纷至沓来。当代大学生在遇到和解决问题时过度依赖“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独立思考,思维过于简单化。
同时,由于互联网信息的海量性、开放性和经济性,使得其信息存在无用甚至是低俗的信息,会造成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中迷失自我,脱离了道德规范,做出违反道德标准甚至违法的事。同时,互联网的匿名性使得许多大学生在互联网的世界里畅所欲言,网络也成为宣泄情感的重要空间,但是由于大学生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对大量的网络信息没有分辨能力,可能会出现偏信或误信不良信息,造成个人情绪的悲观化。
(二)影响健康,娱乐泛化
相对于高中时期繁重的课业压力,大学生活相对轻松。一些大学生由于没有及时调整状态,贪图一时的享乐,就会出现于沉溺于网络的不良现象出现。他们花费大量时间于网络,缺乏运动而且不能按时作息,以至于精神萎靡不振,形成了消极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状态,这对于正值发育期的当代大学生而言,沉迷于网络严重的影响其身体健康。
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媒介参与意识,但大多处于被动状态。后现代语境中,去偶像化的概念,使得当代大学生处于一种集体迷惘当中。没有精神上的寄托,从而寻找过度的娱乐,大学生一味的猎奇心态导致当前网络媒介的娱乐泛化倾向严重。同时,处于市场经济下的部分网络媒介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造成娱乐性浪潮迭起,导致低俗化现象频发,从而出现一种“全民娱乐”的现象。
(三)思辨不足,畸形发展
随着网络交易的便捷化,一些网络支付软件也推出了向大学生贷款、借款的业务,使得部分金钱观相对缺失的大学生沉迷于网购,在巨大的消费中片面追求享乐和网络消费的。日前,大学生“裸贷”风波更是轰动社会,错误的金钱观念和网络的虚拟和危险让部分女大学生的身心受到严重的伤害,令人扼腕叹息。这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对网络各类信息的甄别能力较差,缺乏理性思考能力,造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畸形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人际交流、休闲娱乐等重要的途径之一。大学时期是青年群体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相比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差,网络信息纷繁复杂,当代大学生甄别信息能力较差,毫无选择的汲取信息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多数沉迷网络的大学生容易养成忧虑、脆弱的性格,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容易一蹶不振,甚至对现实社交很抗拒和抵触。
二、新媒体网络语境下如何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一)完善立法,规范发展
在新媒体网络语境下提升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起初就是建立并加强网络相关法律和传播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网络的不良信息的传播。网络实名制也是抑制网络不良之风的有效途径,增加网络发言的成本,从源头遏制网络不良风气以规范网络发言,给大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安全、洁净的网络环境。
同时,要积极向大W生宣传网络管理法律法规的相关知识,使大学生群体深入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切实融入网络管理以提升其媒介素养。
(二)完善观念,教育先行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普遍缺乏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的开发、教材的观摩。因此,高校应当注重和加强网络媒介素养的教育,开设相关课程、组织相关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和道德观念。帮助其建立自尊、自爱、自强的人格,确立其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价值观。
同时,学校应该也积极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因素也是造成大学生对网络依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学校可以安排一些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引导大学生处理好网络的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可以将大学生网络媒介素质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达到网络媒介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自我保护,主动学习
作为媒介素质的主体,当代大学生要主动地参与到多种网络教育实践活动之中,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对于网络信息要有正确的分辨能力,不可轻信网络信息,不传播要未经证实的信息,对于网络的人际关系要心存防备,不在网络上随意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主动学习网络知识,增强自我调节能力,提高自身媒介修养。
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需要积极开展和网络媒介素养相关的学习工作,对网络媒介的内在特点有深入的理解,让其实用价值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工作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进而使大学生面临多样的网络媒介信息时,能够产生自身的判断,能够对未知事物进行合理的评价,从而养成良好网络媒介素养行为习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文化语境下,网络对于大学生们的影响无所不在。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媒介使用能力整体水平普遍偏低。这是由于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了解不深入,导致部分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辨识能力差。怎样在纷繁复杂网络环境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网络媒介,是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的关键。当前,大学生应该在正确使用网络媒介提供信息的前提下培养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着眼于现实中的学习和人际交往。不被消极、低俗的信息干扰,做到正确使用工具,而不成为“工具的工具”,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媒介素养。
【参考文献】
盗版指在未经版权所有人同意的情况下,对其作品、出版物进行复制、再分发的行为。长久以来,影视剧盗版现象在国内已成常态,电视台还未播完的电视剧,电影院还未下线的电影,就会被拷贝进行公开低价贩售。而由于互联网的交互性、共享性、传播迅速、传播自由等特性,在互联网上对我国本土电视剧、电影进行盗版更加方便容易,并且,以往传统媒体无法及时传播的外国影视剧、动漫视频也成为了网络视频盗版的主体,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视频盗版的行为更为猖獗。
一、网络视频盗版现象形成的原因
互联网上的网络视频传播的优势在于其传播的时效性与广泛性,在互联网上进行视频的、复制、传播,只需要耗费非常低本文由收集整理的成本就能轻易获取经济收益。
1、网民对网络视频的权衡需求
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指出,当且仅当受众发觉其生活中某一重要需求已经无法被传统媒体满足,并且认为新媒体能够满足该需求时,他们才会开始采纳并持续使用这一媒体。①网民对网络视频的娱乐需求即是如此。首先,网络视频即点即播、即下即看,能够满足网民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娱乐活动的需求,其次,国外网络视频节目的高效传播能够满足网民与世界文化迅速融合、交流的需求。这些需求在传统大众媒体上难以得到满足,受众继而转向网络媒体。现在网络视频已是网民在互联网应用中的重要需求,据cnnic 于2012年5月的《2011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称,截至2011年12月,国内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为3.25亿,在网民中的渗透率为62.4%。而网络视频盗版行为则是源于网民对网络视频的需求,一方面,处于互联网时代的网民利用特定的终端设备或录像设备对卫星电视节目或影院电影进行录制、存储,然后在互联网上;在国外网站上搜索外国影视视频的片源,进行下载、转发。这些行为均没有获得版权所有人的许可,在这一阶段,网民使用“网络媒介本身”自主生产内容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是网络视频盗版行为猖獗的首要原因。另一方面,作为“内容载体”的网络媒介为了满足网民的需求,把网络盗版视频放在自己的平台上供网民观看、下载,进一步扩大着网络盗版视频的传播规模,助长着网络视频盗版行为的发展。
2、网络视频媒体利用“免费午餐”获取广告利益
加拿大传播政治经济学家达拉斯·斯麦兹把理论成果运用于实践,提出的“受众商品论”深刻揭示了大众媒介的经济本质,其认为,大众媒介生产的内容就像20世纪出售啤酒的小店为了吸引顾客喝酒而提供的“免费午餐”一样,“以广告费支持的电视媒介提供的‘免费午餐’是喜剧、音乐、新闻、游戏和戏剧,目的是引诱受众来到生产现场——电视机前。此时,测量受众的公司便能够计算他们的数量多寡,并区分各色人等的类别,然后将这些数据出售给广告者。”②当前,我国互联网上的盗版视频的传播渠道主要分为网络视频网站、以p2p为技术核心的视频播放软件以及文件共享网站、论坛。这些传播渠道的盈利模式与传统大众媒介的盈利模式并无二致,“受众商品论”同样适用于网络视频媒体。即网络视频媒体收集、上传盗版视频供网民在线观看、下载,看似给网民提供了“免费午餐”,实际上是把网民贩售给了广告商,让网民在观看、下载盗版视频的过程中消费广告,同时,网络视频媒体获取了高额利润。实际上,网络盗版视频是一道真正的“免费午餐”,使网络视频媒体实现了无本万利。
二、网络视频盗版行为的危害
可以看出,网民的娱乐需求是网络视频盗版现象产生的根本动因,而巨大经济诱惑则是网络盗版现象肆虐的加速器。对于网络,则产生了侵犯知识产权、扰乱正版视频获利、破坏网络文化建设等问题。
首先,版权(又称著作权)是知识产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产权是个人、集体乃至国家的精神财富和无形资产。当前,知识产权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一起,构成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三大支柱。盗版行为是一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一方面,影视剧、动漫等视频产业的发展和壮大,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新思维和创作热情,而通过网络传播进行盗版行为,实际上是对创作者劳动成果的滥用。而知识产权一旦得不到合理的保护,则对创作者形成严重的打击,有碍于影视、动漫作品创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制约影视业、动漫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影视剧、动漫等是重要的文化产业资源,是国家在国际上进行软实力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而互联网使人们置身于地球村中,知识和文化的传播方便且快捷,网络视频在没有知识产权合理保护的情况下,通过盗版的形式在互联网上传播和发行,难以形成规范的民族品牌,有碍于国家文化产业的正常发展。
其次,网络盗版视频给网络视频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广告收益,不仅使盗版现象形成恶性循环,而且给版权所有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电视台失去收视率、电影失去票房、影像制品发行商失去购买者,在网络视频盗版的牵制下,影视文化市场失去正常的经济收益。以电影《画皮ii》为例,据华谊公司统计,盗版《画皮ii》流入网络后,生成了至少两千余条盗版视频链接,每条链接播放过万次,根据最低票价估算,市场损失约6.6亿元。此统计尚未计入局域网观看、网盘下载、p2p分享、盗版光盘售卖等侵权形式。③严重的经济损失既影响影视、动漫公司的经营又影响影视文化市场的正常有序发展。
最后,网络媒体的兴起带来了传播方式的改革,它的技术优越性创造了新的传播格局,为世界文化交流与发展带来了新渠道。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维护国家文化信息安全。网络视频盗版行为使网民和网络视频网站的文化接受与传播行为偏离了正确、有序的轨道,造成文化传播思想意识的恶化,它是网络社会正常发展路上的秩序破坏行为,是建设健康网络文化的拦路虎。
转贴于
三、网络视频盗版现象的监管现状及对策
网络视频盗版现象的危害带来了管制的必要,我国网络视频盗版现象存在已久,我国对网络视频盗版行为的法律法规较为完善,如《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关于加强互联网视听节目内容管理的通知》均有版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相关保护条例。以法律手段为依托,网络视频盗版现象已从最初的全民盗版时展成一些大型网络视频媒体开始购买正版视频版权的状态。不过,网络视频盗版现象至今存在并仍然活跃,在管制上仍存在着不足,网民仍然在网络盗版视频的生产、使用、传播上肆无忌惮,规模小的网络视频媒体仍然依靠盗版视频维持运营等问题尚未解决,这其中反映了我国网络视频盗版行为管制上的难度。
从难度上讲,主要是网络技术的缺陷造成了法律管制手段难以有效实施,这与网络传播的特性分不开。
其一,网络媒体传播快捷、传播范围广泛以及盗版视频复制易的特点,使管制范围难以界定,并且海量的盗版视频难以及时得到一次性删除,反而会在管制过程中形成此消彼长的情况。
其二,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使盗版责任的认定和取证上难以有效进行,大部分盗版视频由网民生产和传播,互联网上网民以符号形式出现,其现实身份的甄别从技术上无法完全得以实现。并且,利用国外的服务器进行盗版视频传播,会增加技术管制难度。
其三,网络传播内容的数字化特点造成追惩难度大。即,一方面盗版视频内容的存在并非实物,在管制过程中能通过技术手段瞬间删除,从而导致监管失效。而且,网络视频媒体作为盗版视频的载体时并非盗版视频的第一传播者,难以对其责任进行界定和追惩。再者,就算被界定为侵权,只需付上很少赔偿费,相对于高昂的版权费是九牛一毛。
由于互联网是一个自由与开放的媒介,它是网民主体意识的释放与集合的平台,在外部管制机制效果受限的情况下,建立与完善内部自律机制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