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护理人文建设范文

护理人文建设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08: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护理人文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护理人文建设

篇1

1抓表层物质文化,促护理人员外在形象的提升

表层的物质文化,主要是护理人员的外部形象,如护理人员的仪表、着装,护理器具设备及工作环境等[1]。护理物质文化是护理文化的硬件部分,是形成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必要条件[2]。护理工作是医院的前沿,塑造良好的护士形象是护士有关要素在社会上的外观体现,直接影响患者对医院的总体印象。

1.1树人员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求不断发生演变,护士形象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充实与更新。规范的护士形象,首先应该从服饰、仪表、礼仪等方面进行培训。要求做到服饰整洁、端庄得体、淡妆上岗,给人一种安全感和亲切感,以良好的职业形象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求。

1.2树医院形象医院护理文化要紧跟医院文化整体迈进,在提升人员外在形象的同时,改善护理器具设备及护士工作环境,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户外广告牌、医院简介手册等进行宣传。同时,兼顾医院硬环境、医德医风、医疗质量、服务态度的改善和提高,尤其是增设人文关怀的项目和设施,使整个环境让病人感觉到温馨和舒适。

2抓浅层行为文化,促护理人员内在素质的提升

浅层的行为文化,主要是护理人员的外在表现,如护理人员的言行举止、服务态度、工作作风、精神面貌等[1]。行为文化是护理文化建设的核心[2]。

2.1培养良好的道德护理人员在从事护理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把病人的健康利益放在第一位,要确立“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护理人员必须遵循廉洁行医、恪守信誉的医德规范;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行为准则;文明礼貌、精益求精的医疗作风。

2.2 具备健康的心理护士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主体,在各项医疗活动中与病人接触的时间最长、频率最高,但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遇事冷静、说话和蔼、耐心解释、按章办事。要及时适应患者的心理变化、病情变化及医生的医疗过程,在护理工作中做到心中有数,忙而不乱。

2.3提高运用良好语言的能力护士在工作中要学好、用好礼貌用语、安慰用语和治疗性用语。这样不仅能增强护患之间的了解,也能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良好的语言可以帮助患者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减轻或解除紧张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抓中层制度文化,促规范管理意识的提升

中层的制度文化,主要是护理人员的职业规范,如各项护理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护理程序、职业纪律等[1]。护理制度文化建设是护理文化建设的支撑[2]。

3.1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建立、健全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既是保障病人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维护护理行业良好工作秩序的基本保证。制度要有系统性、科学性,在医院护理内部具有权威性和约束性。制度也是一个不断的修订及完善的过程,护理管理者要及时把新的管理思想以制度表现出来,使之能与现代护理活动中所形成的医院护理精神、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相适应。

3.2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制度的制定是使护理工作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使护理人员都能明白自己的岗位工作职责,工作中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并能做到自觉遵守,自觉维护。制度贯彻实施必须充分到位,应具有很强的刚性,实现“人治”到“法治”的跨越[2]。

3.3制度的监督和控制科学管理的主要特征是管理要封闭,制度―执行―检查―监督―反馈,形成一个封闭的回路[3]。制度一旦建立在执行过程中就需做好分层控制,这是控制工作做得好坏的基本要求。把制度细化,有定性或量化标准,形成数据化和标准化的质量管理,使护理人员人人守规章,人人参与质量管理,不断进行反馈和改进,确保护理质量的可持续性发展。

4抓深层精神文化,促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深层的精神文化,主要是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如“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护理质量等[1]。护理精神文化建设是护理文化建设的灵魂[2]。

4.1创新服务理念护理服务理念包括护理人员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等,它是护理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在护理管理过程中,只有首先确立了护理理念,才能制定相应的工作目标与标准。护理管理者要本着“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制定符合本院特点的护理理念。从而使患者在护理人员的日常护理活动中,明确医院的价值观、服务观、质量观及发展观。

4.2 创建护理品牌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目的是满足患者不同的护理要求,提高其满意度,为护理管理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提供保证。最终提升服务品质,创建具有医院特色的“护理品牌”,赢得护理市场,展示护理群体的精神风貌。

医院护理文化建设以构建“以病人为中心”的价值观为终极目标;以营造和谐、优秀的文化环境为现实手段;以实现软件性管理为主要管理方式,改善了护理队伍的整体形象,保证了患者得到高品质的护理,有利于现代护理规章制度的建立,促进护理质量可持续性发展,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朱念琼,曹和安,周乐山,等.试论护理文化的内涵功能与建设[J].中国医师杂志,2002,4(12):1303-1304

2贺莲,刘霁堂,陈丽莉.加强医院护理文化建设构建和谐 护理氛围[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7,14(9):112

篇2

1.1老年护理人才梯队的遴选程序

采取个人自荐和科室推荐相结合的方法。科室根据各层次人才的遴选条件,择优推荐,填写医院老年护理人才培养对象推荐表,并附相关材料,上报护理部。

1.2护理部审核

由护理部对申报人条件进行审核,老年护理专业委员会组织理论考试,根据各层次人才的遴选条件,确定老年护理人才梯队名单。最后,公示无异议后,正式启动医院老年护理人才梯队培养计划。我院共有1847名护理人员,选取了126名人员列入老年护理人才梯队培养计划。其中后备人才78名,中青年护理骨干42名,高级老年护理人才6名。职称:护士及护师84名,主管护师36名,副主任护师及主任护师6名。

1.3老年护理人才梯队的培养目标

通过老年护理人才梯队培养制度的实施,在护理队伍中选拔一批在老年专科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和护理管理上综合发展的老年护理人才,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业性强、素质高的护、教、研老年护理专业人才梯队;培养和引领团队、增强集体凝聚力和荣誉感,提升科室内涵质量,并致力于老年护理研究,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培养能参与医院医疗、医技、护理、药剂等学术探讨,参与或承担老年护理相关课题研究的科研与教学人才。

1.4老年护理人才梯队的培养

1.4.1后备人才

(1)培养目标:能够准确评估老年人活动能力和环境,掌握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技术,具有适应医疗发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老年人及家属提供个性化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为老年患者提供个体化护理。(2)培养内容及方法:以老年护理核心能力为导向,理论培训以个案护理、床边交接班、疾病讲堂等方式进行培训,鼓励其独立完成护理工作,并予以反馈和正向指导。老年护理技能培训主要包括老年人安全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用药护理、喂食法、叩背祛痰法、卧床老年人床上擦浴与洗头、便秘的处理、预防跌倒的护理措施等。培训方式有课堂讲解与多媒体演示、模拟练习、现场操作展示、通过网络平台自学等。每月第1周与第3周的周五进行培训,每次1~2h,每人次培训30学时。由高级老年护理人才及科室主任根据所在科室老年患者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授课。

1.4.2中青年护理骨干

(1)培养目标: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具备应急能力;能够对护理员及其他人员进行专业指导,完成对护理对象的评估、制订护理计划和方案、进行健康教育等工作。(2)培养内容及方法:培养方式包括参加医院组织的老年业务讲座,并作为授课人对后备人才进行授课,外出进修学习,每人3个月,每人至少参加1次老年专题研讨班。理论培训内容包括机体老化的理论,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老年人各系统常见疾病的护理(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感官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人文知识与技能等,共30学时。技能培训采取情境模拟训练的方式,以提高应急服务能力为主,在急救操作中,引导护理人员独立思考不同的救护措施以及科学分工和配合,培养综合急救能力。

1.4.3高级老年护理人才

(1)培养目标: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及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能够以整体责任制护理模式处理老年人的复杂问题,提供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高级专业护理服务;协助护理人员在医院、养老院或社区卫生机构之间建立联系。(2)培养方式:培训周期为1年,培养方式如下。①依托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每年参加至少3次国内老年医学相关专业学术交流;②开展老年护理领域的科学研究;③承担院内老年患者疑难护理问题的会诊;④每季度到老年护理院进行调研。

1.5老年护理人才梯队的培训质量评价

成立考核评价小组,考核小组由5名人员组成,包括2名护理部主任和3名科护士长。考核评价小组负责全面监督和考核老年护理人才梯队培训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情况。通过查看相关材料(包括制度、计划、原始记录等),评价培训和管理工作是否落实到位;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理论考试、技能操作考核、现场答辩等方式,评价接受培训的护理人员是否达到培训目标。

1.6效果评价

1.6.1护理人员的科研成果

比较培养前、后,老年护理人才梯队成员发表老年护理相关的论文、课题立项、出版书籍、申请专利的数量。

1.6.2护理人员的理论与技能考核成绩

由考核评价小组建立老年护理理论知识与技能考核题库,后备人才与中青年护理骨干以相关基础知识为主,高级老年护理人才以前沿知识为主。①理论考核:每个层级的理论知识考题设立难易程度相当的2份试卷,分别用于培训前和培训后的知识考核。每份试卷均包括100题,全部为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满分100分。②技能考核:编写老年护理技能操作题库,每名护士按规定时间到护理操作室抽签考核老年护理技能,参考护理操作流程及统一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满分100分。

2结果

培训前,老年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分为(76.2±4.5)分,培训后为(87.6±5.6)分,培训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78,P<0.001)。

3讨论

3.1老年人才梯队建设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我院开展的老年护理人才梯队建设,分为后备人才、中青年护理骨干及老年护理专家3个层次,对不同层次的人员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培训重点和培训方式,弥补了在职护士在老年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不足,由表2可见,老年护理人才梯队人员老年护理知识和技能考核成绩均高于培训前(P<0.001),且老年护理相关的论文、课题立项、专利等科研成果增多,为开展老年科研、提高老年专科护理质量奠定了基础。在老年护理人才梯队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中,通过多样化的培训方式,激发了各层次人员对老年护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促进临床护士护理观念转变,促进临床护理向专科护理发展,使老年护理工作系统化、程序化、专科化,护理技能规范化、标准化、专科化,体现了临床护理服务必须充分体现专科特色这一优质护理服务的要求。护理人员老年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有助于确保他们在临床工作中及时发现老年患者因多病共存、一病多症等特点引起的复杂的病情变化,为老年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从而降低护理风险。

3.2老年护理人才梯队建设提高了老年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在老年护理人才梯队建设中,除了注重对老年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外,还注重对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培训。通过举办读书报告会、观看录像《为自己工作》、学习南丁格尔精神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等形式的活动,增强了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和软技能,促使他们更好地落实健康教育和人文关怀,从而拉近老年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距离,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和满意度。结果显示,培训后,老年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分由(76.2±4.5)分提升至(87.6±5.6)分(P<0.001)。

4小结

篇3

如何利用医院文化的特性和优势,以此来提高护理人员的道德素质,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已成为护理人员思考的一个热点问题。

1 医院文化的核心内容

医院文化是指特定的群体在医疗及相关领域的生产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种具有医院自身特点的行业文化[1]。医院文化类似于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和经济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包含着医院精神、医院灵魂、医院价值观、医院形象、医院品牌、医院经营管理、医院行为规范与准则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分支,医院文化具有同企业文化相似的经济利益要求,但医院文化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必须以自觉、高尚的职业道德建设为先导,而且必须渗透和贯穿到每一个层面中,即为病人服务的全过程中。

1.1 职业道德建设已成为医院文化建设的先导:医院的价值表现为“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医院的服务理念是“以人为本”。由于医院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人的健康开展的,关系到人的生存和发展,涉及社会公正与稳定,尤其在当前,医院逐渐被推向市场参与竞争。因此,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对提高医院在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力、推动医院和社会环境的良流与合作关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人才可以培养,高科技、先进技术可以学习,设备可以引进,制度可以制定,而医院文化中的道德建设则很难移植,必须依靠所有员工的自觉、自律和长期的学习、教育、培养来获得。另外,高尚的医德建设还有积极的经济学内涵,可以参与医疗市场资源的配置运作,转化为医疗资本。

1.2 职业道德是医院文化的深厚内涵:职业道德要求从业人员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后富、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而这些也正是医院文化的深厚底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2]。

2 良好的护理职业道德是医院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医疗服务领域中表现出以下几点:(1)医院经营方式发生变化,盈利成为评价医院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2)医护人员的服务观念发生了变化,获取工资以及收入的欲望增强;(3)病人的就医心理发生了变化。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在医疗服务中出现乱收费、收“红包”,工作讲价钱,加班要报酬,对病人态度“生、冷、硬”,责任心下降,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出现医疗纠纷,甚至医疗事故,严重损害了医院的形象,也极大地阻碍了医院文化发展的前进步伐。

优良的护理道德必将提高医院的信誉,同时也会给医院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强医院文化建设要求医院管理者树立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的观念。以这种理念管理医院,消除市场经济带给护理人员的负面影响,在医院文化建设中使护理人员思想内涵发生变化,以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使护理人员自觉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自觉维护医院的形象,培养其对自己神圣职业的热爱,在医疗服务活动中,自觉培养良好的医德行为,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强化医德教育是医院文化建设发展的基本保证,医院文化的核心是高尚的职业道德,强化“以德治院、以德行医、以德服务、以德经营”的道德理念,将医院文化建设发展提高到更高层次。

3 加强护理职业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医院文化氛围

护理职业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和健康,责任是重大的。只有技术精湛而无仁爱之心,不能成为称职的护士。不讲服务艺术,不能得到病人的信任,那么治疗也是不成功的。医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认真开展优质服务,端正作风,更好地为病人提供高效、优质、价廉、便捷的医疗服务,以“一切为病人、为病人一切、为一切病人”为指导思想。在医疗服务活动中,护理人员应坚持高尚医德、精湛的技术、服务艺术的德术结合,崇德敬业,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所担负的“救死扶伤”的职业使命。在临床护理中,时时、事事、处处把解除病人的痛苦和维护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做到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帮病人之所需、为病人之所为。

参考文献:

[1]金昌晓.医院文化层次结构中的伦理道德建设[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3,17(4):1.

篇4

人力资源管理在很多企业管理者眼中属于企业管理的核心位置,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时候对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进行大力推行,同时致力于企业文化建设的不断加强,这就使得企业文化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从而保证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当中的重要性

低投入高产出是企业当中人力资源的重要特征,与此同时,人力资源还是对企业经济增长起到决定作用的因素。因此,很多经济管理学家认为企业的第一资源就是人力资源。人才是人力资源的根本,人力资源不仅有政治性,也有经济性,既有社会性,也有自然性。作为一个宏观的概念,人力资源属于人口总体的一部分。立足于企业的层面,从事体力劳动以及智力劳动的人的总称就是所谓的人力资源。因此,人力资源在企业当中对劳动这一属性进行了强调。在企业当中具有较强的专门技术能力、创造能力、研究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的人们的总称就是人力资源,其对人的质量方面进行了强调,也就是说人力资源在企业当中属于较优秀以及较突出的劳动力资源部分。[1]

现代企业必须要建立人才机制,对人力资源进行有力地开发和管理,从而将人的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人的活力得到有效激发,最终使企业的人力资源作用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在企业的发展当中人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想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就必须要将良好的用人机制建立起来,从而使企业的成功得到保证。

三、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其能够将企业当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有效地解决掉。企业对企业文化进行建设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将自己的问题寻找出来,并且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现在我国很多企业还没有与国际化以及市场经济的要求相适应。因此,在思想观念上比较落后,最终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要想使这一问题得到充分的解决,就应该将科学合理的发展理念树立起来,促进自身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其中最主要的措施就是致力于企业文化的建设。人的能力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具有较大的差别,正是由于这种差别,企业当中才出现了收益方式的差别、收益差别以及分工差别等。因此,员工收益在企业当中具有一定的差异是很正常的,如果没有差异反而不正常,因为没有差异也就不会存在激励的作用,而离开了激励的作用,企业也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生存和发展下去。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利用,企业可以对员工的观念进行调整,从而将使企业发展受到影响的问题解决掉。[2]

四、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互动性研究

(一)企业文化理论能够将理论依据提供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从本质上来说,企业文化理论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在企业的文化理论当中,管理的主导环节就应该是对进步的企业文化进行培育,并且使人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人本管理思想及其在企业文化理论当中的构建,不仅将一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方法阐明了,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文化内涵也进行了丰富,更为关键的是将理论依据提供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3]

(1)人力资源能够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在企业发展当中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很多优秀的企业都是将企业员工看作是其中企业服务质量、销售质量以及生产质量的根本,只有具备一批优秀的企业员工,才能够保证企业生产效率和效益的提升。企业的战略资源在新经济时代已经用信息社会的人力资本代替了工业社会的金融资本,而企业进行再造的根本性任务就是要对能够促使企业发展的动力源进行重新的认识,最终能够将有效地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动力源建立起来,这个动力源恰恰就是人力资源。

(2)人力资源是企业进行管理的纽带。管理控制企业的方式在企业的管理的传统观念当中是资本,这种认识使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升,然而也造成了非人性化在劳动过程当中出现,在使用和管理工人的时候就像管理机器一样,严重地压抑了人的自由,从而使企业的活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在企业文化理论当中人力资源是企业进行管理的纽带,要想将企业成功地管理好,其根本就是对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强调,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从而能够使人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将组织保证提供给企业的文化建设

企业员工之间由于存在着各种规则和联系。因此,能够将高度组织协作的整体形成,可以说企业员工文化的组合就是企业文化。某种程度上而言,要想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必须要有效地结合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员工普遍地认同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这样才能够使企业文化建设不管在内外部都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

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当中的核心目标就是对企业的生产起到有效的支持作用,并且保证能够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立足于这个层面,可以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将组织保证提供给企业的文化建设。在具体的管理实践当中,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模式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都是不同的。所以,需要一个科学的方法针对企业文化模式和人力资源模式进行分类,然后立足于此,才能够对如何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企业人力资源模式的利用而将组织保证提供给不同类型的企业文化建设。[4]

企业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运用,将管理工作重心看作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然后将科学的竞争机制引入进来,不断地对激励机制进行完善,从而将企业人才的潜力充分地挖掘出来,并且对全体员工给予积极的鼓励,使之充分地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当中,真正使企业上下能够将培养人、关心人、理解人以及尊重人的良好氛围形成。采用这种方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就能够将企业员工的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企业员工的文化认同感以及归属感得到有效地增强,最终能够将组织保证提供给企业的文化建设。

篇5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以人为本

 

“21世纪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世界各国都把人力资源当作最宝贵的财富,可以说,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企业管理者也越来越重视现代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建立优良的企业文化来凝聚广大员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以达到企业的预定目标,从而实现员工与企业双赢的局面。因此,如何精心打造企业自身的文化,如何以企业文化为导向促进人力资源的管理,最终谋取企业最大的经济效益并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则是现代企业的共识和孜孜以求的课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两者相辅相成

众所周知,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是凝聚企业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为广大员工所接受并共同遵循的、具有先进性与个性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同时,它又是受社会文化影响和制约的,以企业规章制度和物质现象为载体的一种经济文化,是企业加快发展最经济的战略资源。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看到,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也正是塑造和强化一个企业卓越文化的过程,企业真正的资源是人才企业文化论文以人为本,企业发展的灵魂是文化,两者是互动的,只有在互动中才能促进企业发展。

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服务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发展大计

企业文化虽然不能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但是,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就没有长久的生命力,早晚会被市场淘汰。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和发展的软法宝,将“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渗透到员工的思想和行动中,员工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地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从而使企业获得一种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提高企业凝聚力。企业形成了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氛围,员工主动适应创新要求,不再抵触企业改革,而是积极配合企业的改革,有利于人力资源改革及各项制度的顺利执行。企业文化应该倡导创新,提倡挑战,使员工树立一种“勇立潮头搏大浪”的闯劲,时刻为企业的发展和改革献计献策,不断促进技术和管理的创新。这样有利于人力资源改革以及新制度的贯彻和执行,有利于实行竞争上岗;有利于以绩效为衡量标准的薪酬制度的实行,从而实现内部分配公平,避免优秀人才流失

三、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不断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和支撑,是企业文化建设和执行的可靠保障。任何形式的企业文化都离不开制度的承载和支撑,如果没有制度的支撑,企业先进的理念就会悬在半空,将会难以贯彻实施论文范文。没有制度做支撑,企业文化的理念也只会成为一种摆设和“花瓶”。因此我们就应该与企业经营管理建设、市场服务建设、生产管理建设一样,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建设,为企业文化的执行提供载体和可靠保障。

1.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激励约束机制,科学管理和配置人力资源。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要彻底打破身份界限,实行人才岗位竞聘制,真正形成“能者上,平者让,相形见绌者下”和“惟才是举、惟贤是用”的运行机制,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支持。在选人上,要建立“赛马机制”,树立“能力、表现与实绩重于一切”的观念,讲经验,但不唯经验;讲文凭,但不唯文凭;真正把那些有真才实学、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放在和企业合适的岗位上,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整合配置。完善绩效考核目标体系,严格按绩用人、按绩付酬,形成员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多能少的激励约束机制。

2.加强员工教育培训,强化企业文化灌输,增加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要全面加强员工的素质教育,尤其要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广泛开展员工职业道德教育企业文化论文以人为本,规范员工行为,要切实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探索新的工作规律、新的教育方式、新的活动载体,例如拓展训练、联欢、旅游等,努力使员工培训工作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扎实有效。通过培训,为员工提供交流沟通、提高自身素质的平台,让员工了解企业文化的精髓,完成个人思想状态向企业精神状态靠拢的过程,增加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使员工将个人的前途与企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使员工的个人价值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总之,随着企业改革加强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需要,必须把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保持企业在市场中的不败地位。企业文化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要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如此才能将抽象的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价值观通过与具体的管理行为相结合,真正得到员工的认同,并将员工的行为传达到外界,形成获得广泛认同的企业文化,真实树立企业形象,从而也就达到了企业在竞争过程中人力资源的优势。

篇6

1教学实施

    1.1教学对象授课对象为护理本科一年级学生, 开课时间为一年级第二学期。分别于2010年3 — 7 月对成都医学院2009级护理本科1〜4班231名学 生,2011年3 — 7月对2010级护理本科1〜4班204 名学生,总计435名护理本科生进行了《医学文化概 论》和《医学沟通学》的课程教学。其中男生35名, 占8.05% ;女生400名,占91.95%。年龄17〜21 岁,平均(18. 39±1. 70)岁。

1.2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 1.2.1增进知识让护生了解文化和医学文化、沟 通和医学沟通的概念、结构和功能等;认识医学科学 发展与医学人文回归的相互联系及重要意义;拓展 护生历史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人文和 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

1.2.2锻炼能力本着提高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 目的,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锻炼护生分析解决 问题、团队协作、知识归纳、信息收集利用、与人交流 沟通、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1.2.3培养素质课程以“人道”主义引导学生热 爱生命,以“仁爱”思想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医德,以 “人本”情怀引导学生正视患者的痛苦,以崇尚真理、 敢于质疑的精神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使护生 建立医学是“人学”——医务工作者不仅仅要关注人 的“病”更应关注有病的“人”的意识,提高护生对护 患沟通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

1.3教学内容与方法

    1.3.1教学内容《医学文化概论》是成都医学院 首先开设的一门医学人文课程,为专业必修课,教材 选用昝加禄主编的《医学文化概论》。该课程的教学 内容主要包括从文化的视角审视医学的本质内涵、 医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及演化趋势、医学的价值和社 会功能以及由医学本质所决定的内在矛盾和面临的 难题等。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计2学分。其中理 论讲授30学时,实践训练6学时。《医学沟通学》也 为专业必修课,教材选用姜学林主编的《医学沟通 学》。课程内容涵盖了沟通基本理论、沟通策略和沟 通技能三方面,使学生了解医学沟通学的学科性质和 特点及学习的重要意义。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计 2学分,其中理论讲授24学时,实践训练12学时。 1.3.2教学方法采取理论讲授、小组讨论、案例 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

1.4教学质量评价于2轮教学结束后,采用同事 评价、教师自我评价、专家评价以及学生评价等4种 方式对两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估。教师自 我评价和学生评价选用学生教育质量评价(students evaluations of educational quality,SEEQ)问卷,该 问卷由澳大利亚著名教育心理学家Marsh编制,自 1986年正式发表以来,分别在澳大利亚、美国、新西 兰、印度、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院校使用过[2]。 同事评价和专家评价采用我校教务处制定的“听课 记录表”主要评价项目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 态度、教学风格与技巧、课堂组织与管理等。

2教学反馈

    课程考试结束后,通过自制问卷调查护生对《医 学文化概论》和《医学沟通学》两门课程的满意度。 从表1可见,护生对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案例选择与 应用、教学内容实用性、思考题与讨论题及教学方法 的满意度较高(满意率与基本满意率达到96%以 上),但是对教材规范性与教学目标一致性及实践实 训内容安排的满意度较低(不满意率超过20% )。

    3讨论

    3.1 护理软技能的内涵与意义软技能(soft skills)又称为非技术技能(nontechnical skills),是 相对于硬技能提出的概念[3]。Kantrowitz[4]将软技 能定义为个人内在的和人际间的促进技术技能和知 识应用的工作技能。护理软技能是指在护理工作 中,促进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得到更好应用的个人 内在品质和人际间的交往技能和管理技能,是与护 理专业操作技能相对的概念。其主要包括社会技能 和个人技能两大方面。社会技能分为人际关系技能 和组织管理技能两个维度,是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与 服务对象有效沟通的能力及协调与合作的能力;个 人技能分为自我管理技能、职业情操和认知技能3 个维度,是在临床实践中运用知识、技能和经验完成 护理工作所必须的个体内在品质。付艳芬等[]在调 查中发现,很多护理纠纷发生的原因并非技术问题, 多是由于护士人文精神缺失、法律意识淡薄、有意无 意侵犯了患者的权利、与患者沟通不良、态度生硬、 责任心不强等原因所引起。国内外研究结果均 提示,临床护士的护理软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而通 过培训加强护生的护理软技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 效途径之一。

3.2医学人文课程与护理软技能的关系我国卫 生部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 - 2010年)》[6]中明确提出:“以适应护理工作发展趋 势、密切结合实际工作需要为目标,加快护理教育的 教学改革。突出护理专业特点,在护理基础课程设 置中,增加社会学、心理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美学、 礼仪等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知识的比重;在专业知 识中,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知识、康 复指导、保健、老年护理、心理护理等内容;在能力方 面,注重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的 培养。” 2008年5月12日起,我国正式施行的《护士 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护士应当尊重、关心、爱护患 者,保护患者的隐私”,要求护士具备“以人为中心” 的现代护理理念[7]。美国护理理论家Watson[8]更 是早在1979年就提出了 “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本 质”的观点,将护理学拓展到以“关怀整体人的生命 健康”为本的人性关怀的发展阶段[]。因此,对护理 专业学生开设医学人文课程,以提高护生的护理软 技能已成为必然趋势。

3.3开设医学人文课程的体会

    3.3. 1周密设计以确保课程顺利实施由于《医学 文化概论》和《交流与沟通学》在我校属首次开课,学 校专门聘请来自医学、管理学、哲学、心理学等热心 医学人文教育研究、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成立了 医学人文课程教学团队。为了高质量完成医学人文 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团队在学习专著的基础上,通 过多次集体备课解决大家的难题和困惑,反复讨论 教学方案、教学方法与策略及考核内容与方法等,并 进行了严格的试讲。

篇7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对于后危机时代来讲,其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是企业应对愈来愈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以科技的发展和信息化的进步为基础的全球一体化经济中,更是发挥着巨大的意义和作用。而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所在,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就基于后危机时代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和讨论,研究提出其强化措施,以期促进企业的不断建设和发展。

一、企业文化及人力资源管理的概述

下面就企业的文化建设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行简单的概述。

第一,企业文化的含义。企业文化主要指的是企业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所建立和形成的具有本企业自身特点,能够被所有公司员工接受、承认和遵循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团体意识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建立的一种导向性、系统性的思想文化,在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员工具有凝聚、约束和激励等作用。在现代的企业当中,企业文化的建设已经成为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建立完善的、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文化体系,对企业创造良好的工作思想本文由收集整理氛围,激励员工积极性和忠诚度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能够凝聚全体员工,使他们对企业形成良好的进取心、忠诚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第二,企业文化的特点。当代企业的思想文化特点重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

导向性。企业文化的导向性主要体现在对员工以及生产经营过程当中起到的引导性作用,它能够长期的引导员工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不断的努力奋斗。

凝聚性。企业文化的凝聚性主要体现在其能够使员工对企业形成归属感、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在企业内部的日常活动当中相互信赖、相互团结、相互协助,增强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形成和谐的企业人际关系和氛围。

激励性和规范性。激励性和规范性主要体现在能够在日常的生产经营工作当中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凝聚员工的共同奋斗精神和意识,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和模式,从而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

辐射性。企业文化还具有辐射性的特点,能够在凝聚内部员工的同时,对企业的外部人员产生一种强烈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在社会当中树立起企业的良好形象和信誉,从而增强企业的社会竞争力。

约束性。企业文化的约束性主要指的是对员工思想、行为等方面的规范和约束。随着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当代企业在管理工作上日趋复杂,其制定的规章制度不可能对员工的思想行为做到全面的约束,这就要靠企业文化从思想、道德层面对其进行约束。

企业文化也不是只具有正面的特征,它还具有负面的特征。例如,自我保存功能、思考方式平均化等等。这就要求企业在实际的管理工作当中,尽力控制其负面特征的影响,而充分的发挥正面特征的作用,从而最大化的实现企业的发展建设目标。

第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指的是对企业的内部人力资源进行开发、统筹和管理的综合过程。通常情况下,做好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情况:

沟通、激励。要对企业员工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思想沟通,合理统筹和分配人员的工作部门和岗位,做到“因人而宜”、“适人适位”。同时,积极地对员工进行工作及生活上的激励,最大程度的刺激和调动员工的工作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对企业相关人力资源的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达到最终的企业战略目标。

素质培训。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对员工进行业务素质培训,通过运用先进的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对企业的内部员工进行思想、素质、能力等方面的教育与培训,积极的统筹和配置人员,以期达到人力资源同企业其他性格生产要素之间的完美配合。

第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在后危机时代的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的生产模式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首先,当前的企业的员工在心里和情感等多方面都有着许多的需求,而这些需求不是仅仅依靠工资就能满足的。人本管理已经成为当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思想。其次,随着法制社会的不断完善以及工会组织的不断发展,企业不能够再像原来一样通过实施高强度的加班来提高生产力,而必须要依靠提高工作效率来提高生产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人力资源能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与工业经济相比,在后危机时代的背景下企业不再依靠劳动力单纯的体力劳动来增加生产力,在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人的技能、态度以及士气和知识对企业的作用更加明显。随着外部市场的不断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必须要做出相应的调整。目

转贴于

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以及高新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的竞争正变得越来越激烈,消费者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面对这样的情况,企业要想获得更强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就不能够单纯的依靠投入大量的原料与资金,而是要以客户的需求作为向导来实施差异化生产,同时还要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这才是企业竞争的主要手段。而企业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提高员工的技能和知识,大力的发觉员工的潜力。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是知识经济的发展。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

在后危机经济时代的背景下,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同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具体包括:

第一,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促进作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以人为本。它虽然强调的是制度和方法,但其实际管理工作中的差异性主要还是体现在企业文化的差异上。例如,同一种人力资源的管理理念或者模式,在这个企业能够得到巨大的成功,而在另一个企业则完全行不通,究其原因就是由于不同的企业文化造成的。因而,企业文化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够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人力资源管理顺与企业文化的方向,才能在管理工作中取得预期的效果。

第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文化的推动作用。每一个企业,无论其行业的不同、规模的大小,都有着自身特有的企业文化。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文化都能够在实际的生产经营中得到科学、合理、有效的完善和落实,发挥其应有的意义和作用。而人力资源的管理恰恰就对企业文化的落实起到了推动作用。人力资源管理说到底就是对人进行管理,它的理念、方法和措施都是针对员工展开的,其目的就是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值。当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融入了企业文化的理念和内容,就能潜移默化的改变员工的工作价值观,使员工感受并接纳企业的思想文化,进而自觉的配合企业的管理,并在接纳的过程中不断地将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向着企业文化的核心方向靠拢,从而满足自身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

第三,企业文化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企业文化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具体体现在:

篇8

论文摘要:在中国当今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对农村历史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属性特征、系统构成的分析,提出目前农村规划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应采取系统保护的原则,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并就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方法。

一、前言

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定历史时期各种文化的载体和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体现,是非常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和凝练。然而,在中国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在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那些表面陈旧、破烂的古建筑、古民居、古桥梁、古水道正面临着很大的危机。在许多农村规划中把成片的古建筑群定义为“空心村”,把旧村落整片街区划为拆迁改造区,即使有几幢祠堂被保留下来,其周围的历史空间环境已被所谓的“现代建筑”空间所取代,以往古老的空间格局和传统风貌荡然无存。

因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古老的历史文化传承,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处理建设和保护的矛盾,已是摆在世人面前刻不容缓的必须加以思考的问题。本文就历史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属性特征、系统构成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就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提出了若干措施和方法。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和建设。

二、农村历史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

所谓农村历史文化遗产泛指村落地域之内地上地下所有有形遗存和无形文化积累。本文狭义只指有形的不可动的历史文化遗存。①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物的地理信息,都有它的空间位置信息和属性信息。空间位置信息在地理信息中是用图形、图像表示,称为空间数据,也称为地图数据、图形数据、图像数据;而属性信息则是用数值、文字表示,称为属性数据,也称为文字数据,非空间数据。空间数据对事物最基本的表示方法是点、线、面和三维表面。

用这个理论来描述、分析农村历史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信息和特征,符合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模式和管理要求,有利于将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农村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分类登记、跟踪管理和保护。

所谓“点”是指该事物有确切的位置,但大小、长度可忽略不计。④这里特指以单体建筑形式存在的建筑物、构筑物、古墓葬、古树名木等。单体建筑虽然有长度、宽度和一定的占地面积,但是和整个建筑所处的空间环境面积相比,其大小、长宽可忽略不计,只表示该事物所处的确切位置。这个点暂且用这个单体建筑的中心点来描述。所谓“线”是指该事物的面积可以忽略不计,但长度和走向很重要。此处我想把“线”扩展到线所包含的要素及离开这些要素一定距离的邻近区,又称缓冲区。如古商业街及两侧古建筑,古河道及两侧生态保护区。有二个缓冲区共同形成的区域称为古村落的历史文化街区。

所谓“面”是指该事物具有封闭的边界、确定的面积,一般为不规则的多边形。这里特指古村落的整个建成区,即建筑遗产、文物古迹和文化传统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整体具有较高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基本风貌保持完好的古村落建成区。

目前,全国分二批已有36个类似的古村落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各省、市(县)级的历史文化各镇(村)则更多。历史文化名镇(村)是中国传统农业大国的历史文化产物,古村落之多,地域分布之广世界罕见,是农村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所在,是农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

“三维表面”是指该事物在一定地理范围内边界比较模糊,在空间上可能是逐渐或连续变化的,突变只是个别的,如不规则的地形表面。这里特指村落建成区之外的与这个村落生产生活有紧密联系的耕作区和外部地理空间环境。这个空问环境不但与村落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其中也散落着许多古建筑、构筑物、古树名木等历史文物,是历史文化遗产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1964年5月25日一31日在威尼斯召开的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上,通过了著名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即威尼斯)。该指出“历史古迹”的概念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从中找出一种独特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古迹的保护包含着对一定规模环境的保护。”“古迹不能与其所见证的历史和其产生的环境分离。”

因此,农村历史文化遗产在空间上呈点、线、面和三维表面的形态分布,点、线、面、三维表面构成了农村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个空间信息。有的村落只有点状农村历史文化遗产,如只留下一两幢祠堂,其四周的历史空间已荡然无存。有的村落只有线状农村历史文化遗产,如只留下一两条商业街。有的古村落则整体保存的比较完好。因此,对农村历史文化遗产应园地制宜地进行分类、评估和保护,对不同形态的历史文化遗产应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正确地处理保护和改造的关系,使农村规划、建设既有自己历史风貌特色,又有新农村的朝气和活力。

三、历史文化遗产的属性特征

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历史文化的客观遗存,具有历史性、物质性、社会性、经济性和文化性的本质特征,它是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共同发展的产物。历史性首先表现的是时问性,特指过去时间里发生的事件或做的东西。现在发生的事件或完成的工程,不管有多伟大,都不能称其为文物。这是文物区别于其它物质的本质区别。

物质性首先表现在它的客观存在性。任何一个历史文化遗产,都是以一种有形的遗存表现出来的,是客观存在的,一且失去了客观存在性,也就不能叫做文物了。因此,对已不存在的文物古迹一般不提倡重建。其次,物质性表现为文物的人为性。城市、乡村的生态环境是人工化的物质环境,现存的绝大部分历史文化遗产都是古人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的人工物质的遗存。因此它具有物质的人为性特点。另外物质性还表现为它的自然性,除了人工环境之外,城市、乡村依托自然环境而存在。因此,历史文化遗产也不可能脱离自然生态环境而独立存在,而自然环境中的自然景观、古树名木等本身就是自然性的表现。

社会性主要表现为它的承载性。任何文物都承载着生产这一文物之初的人类需求,社会互动、社会管理和控制的信息,承载着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定历史过程,反映着一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人类活动的物化和见证。

文化性首先表现为它的创造性。历史文化遗产的诞生本身就是一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文化的诞生和创造,是新的科学技术的伟大实践,许多历史性的建筑物、构筑物、工艺品,它们的制造方法和水平,至今看来仍具有很高的科技水准,因此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先进文化的创造和发明。其次文化性表现为它的传承性。历史文化遗产一般都是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的杰出代表,它记载着当时先进科技文化的信息,它的遗存使得古代的科学技术和方法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是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

经济性则首先表现在它自身的经济价值。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中,可以说每一件历史文化遗产都有一个衡量价值的尺度标准。虽然不能像一般商品一样进行流通和买卖,有些历史文化遗产更不可能以一个确切的价格来衡量,但客观上它具有一定的价值。其次经济性表现在它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能为人类经济建设服务,并通过第三产业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四、历史文化遗产系统的构成

(一)历史文化遗产物质系统的构成

历史文化遗产的物质系统按区域的分布可分为两个子系统,即以历史文化名城为核心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物质系统和以历史文化名镇(村)为核心的农村历史文化遗产物质系统。这两个子系统中按其物质所占空问的大小都可以分成点状历史文化遗产、线状历史文化遗产、面状历史文化遗产和三维表面状历史文化遗产,现把系统归纳如下:

(二)两大子系统的区别

1.规模上的区别。二大子系统相同类型的历史文物,首先在建筑体量上有较大的区别,其次是不同保护等级文物数量规模上的区别。大部分受保护的高等级历史文化遗产都处在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系统中,仅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名镇(村)数量看,历史文化名城目前总共有101座,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只有36个。

2.质量上的区别。两大子系统相同类型的历史文化遗产表现出明显的质量上的区别。城市系统的质量一般都高于农村系统的质量。这不仅体现在建筑材料质量的好坏,建造工艺水平的高低,还体现在文物主人生活质量上的质的区别。

3.所处的生态环境区别。城市各类历史文化遗产都处在一个大型的人工物质环境之中,相比之下其外围的自然生态环境则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工业化、城市化的特征,更多地体现为社会生态环境和经济生态环境。而农村历史文化遗产则更多地处于一种自然的生态环境之中。自然生态环境和各类历史文化遗产联系得更加紧密。表现出一种休戚相关的共存关系。

4.文化内涵的区别。农村系统的历史文化遗产表现出文化内涵的单一性。主要体现以农村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内涵,而城市系统的历史文化遗产表现出文化的复杂性。它包含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社会要素信息。见证着一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变迁。

五、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应采取整体保护的原则,坚持“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注重保护性开发。通过开发利用,达到进一步保护的目的。

(一)点状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点状历史文化遗产按保护的重要性分为历史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类和改善类三大类。保护类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物保护单位的区别在于后者已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被各级政府确定为文保单位,而前者是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但尚未被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改善类是属于应保留的一般性历史文化遗存。文物保护单位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保护;保护类文化遗产参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办法;改善类历史文化遗产以保存、修缮或复原外形、内部更新改造为主要手段。

(二)线状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线状历史文化遗产按保护的重要性分为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区和改善区。保护区和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区别在于后者已通过法律程序得到了法律的保护,而前者是有一定比例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空间保留得比较完整,但尚未被划定为历史文化街区。改善区是里面零星的分布着一些较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其空间环境关系也具有整体保留的价值,是整个村落历史空间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历史文化保护区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保护;保护区参照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方法;改善区重点对空间、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及零星分布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改善。

(三)面状历史文化遗产——古村落建成区的保护

对建成区的保护应采取严格控制措施,严格保护现存的空间格局。严格保护古村落的整体风貌。严格保护文物古迹。保护民族风情、地方文化和特有的风俗习惯。

1.修旧如旧。对古建筑的修缮要实行保护性修缮,做到修旧如旧,即是濒临倒塌的房屋也尽量保护好内部主体构架,外部围护墙体修复应尽量恢复原来的古旧风貌。

2.修新如旧。对在原址重新修建的房子,在高度上尽量与周围建筑空间尺度相适宜;建筑风格应和古建筑相协调,包括色彩、门窗、立面风格等做到修新如1日。

3.不要随意改变街巷的空间格局。街巷的空间格局是古村落空间格局的最典型的反映,是古村落最主要的公共空间之一。在街巷里的一些构筑物如过街楼、牌楼、轿厅等都是空间分隔的生动手笔,也是古村落空间最美的表现,要切实加以保护。

4.加强生活设施和居住环境的改善。“人依宅生,宅依人存”,“人宅相扶”。一旦古建筑投有人的居住,就失去了灵气,就会慢慢败落。因此。再旧的房子,也希望有人住、有人管、有人修,关键是加强旧住宅生活设施的改造。旧房子只要加以改造,仍然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习惯要求,满足现代人物质文明的需要。

5.开辟新区,保护古村。随着古村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的增加,古村落空间肯定不能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发展的需要,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许多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也必须跟进。因此,在保护古村落的原则下。开辟新区,将新居住区和旅游服务设施等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功能上相衔接,空间上有过渡,使古村落新区和老区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四)三维表面状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1.建成区外围耕植区的改造与保护

这个区域是古村落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自然空间环境,是生活在这个空间里的人创造生活、改造生活,寄托着无限美好希望的地理空间场所。同时也是整个村落人刨造文明,进行文化交流的最主要的空问环境。因此,在这个空间中,除了耕地之外,还会有很多庙宇、祭坛、凉亭、宝塔及弥补风水不足的建筑、构筑物(如上水口、下水口等处的构筑物和建筑物)。这是古村落和周围自然山体之间的一个过渡空间,是构成整个村落文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中间地带。

①加强这个区域的建筑物、构筑物的修缮和保护。许多庙宇、祭坛、凉亭、宝塔等年久失修,有的甚至已濒临倒塌,但不要随意拆迁,那些还留存的建筑物、构筑物要用一定的人力、物力进行修缮。

②加强这个区域的环境整治。在耕作区往往会有许多茅厕、粪坑等与农作有关的构筑物。有机肥尽管是农作的主要肥料,但对于历史保护区和以旅游开发为主体经济的古村落。拆除这些设施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现代的复合肥完全可以代替有机肥,或者把粪坑进行地埋处理,采用化粪池的技术方法进行改造。

③保护耕作区原生态的地形地貌。耕作区原生态地形地貌的保护,关键是农田不要园田化,水渠、水沟只作疏通,不要硬化处理。已主要从事旅游业为主的古村落更不能把这些耕地进行抛荒。因为农耕文化是古村落世代最具生命力的活文化。应世代相传,形成古村落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自然生态区的保护

自然生态区的保护,以不改变自然山水、空闻格局为原则。

①山体实行封山育林,加强自然植物多样性和动物多样性保护,防止泥土流失;尤其对古树名木要进行登记造册、动态跟踪。对因遭矿石挖掘或因自然崩塌而造成破坏的山体要实行人工保护和培育措施,使之恢复自然生态的生命力。

②加强自然地质灾害的监测,如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对自然地质灾害要进行全面调查,一旦发现,必须采取地质保护措施、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③加强水体的疏浚、加固、拓宽、改造。对于流经保护区的溪流,原则上不改变其河床的位置。但对易造成山洪隐患的地段,要实行拓宽改造,采取加高、加固措施。在改造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古桥的保护,加强古石坎的保护,加强具有造景功能的堤坝保护,加强两岸古树名木的保护。

(五)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

1.风俗习惯的继承和发扬

风俗习惯主要包括“吃、穿、住、行”等习惯,它是儒家文化在礼俗层次的主要表现形式,主要以“礼、乐”为核心内容。叭‘吃”主要反映地方的饮食习惯和文化;“穿”主要反映地方的服饰特色和衣料的特殊制作工艺;“住”主要反映地方的房屋建筑风格。包括建筑形制、建筑装饰、建筑结构、建筑色彩、建筑立面、建筑材料等,是地方特色最具形象化的表现;“行”则主要表现在村落的各种节日活动,中国民间有“七时八节”的节日活动之说,其中尤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为重。现在又增加国庆节、元旦等重大节日,各种节日里的不同纪念活动构成了礼俗文化的核心内容。这些活动雅俗共赏,内容健康,营造出“诗、乐、礼、孝、义、忠、信”的环境氛围和文化精神,是构成现代农村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

2.传统手工艺的继承和发扬,开发旅游产品

中国自有文明史,便有手工艺的痕迹。据《礼记-曲礼下》所载,在商朝,王室中已有“六工”,即“天子之六工,日: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至周代已由原先之“六工”发展到“八材“、“八艺”,实现了从“工”到“艺”的升华。随着时展技术进步,工种越分越细,艺术水平越做越高,到宋代,官府手工场文思院所辖工种已有四十二作之多。

这些工艺技术从宫廷走向民闯,并在不同地域成流成派,自成一体。共同构成了记录中华文明史的手工艺艺术宝库。而这些手工艺一般世代相传,在某些地域成为了一大产业,零散的手工艺家也多以手艺为生。因此,手工艺不但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更是中国产业构成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艺,是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之一,应不断地继承和发扬,并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世代传存下去。

篇9

[论文关键词]老龄化;老年人协会;农村社会稳定

一、“老龄化”问题将是未来农村社会稳定的核心问题

“老龄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在当代的中国显得尤为突出。中国在上世纪末已经进人老龄社会,目前已有1.44亿人年龄超过60岁,占我国总人口的比例的11%,占亚洲60岁以上人口的一半。这一数字还将以每15年1亿的速度增加,而2030年以后,劳动力占全部人口的比例将低于50%,到2050年老龄人将达4.37亿人。…。由此可见我国老龄化问题的紧迫性与严重性。

据《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统计,我国老年人口近60%分布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可以断定中国未来老龄化问题的重心在农村。而现在中国农村养老方式依然是以土地保障和家庭赡养为主,虽然政府相关部门也在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并为此投放入了许多资金,但因农村老年人基数过大如按人头受益算,无异是杯水车薪。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贫困农村老年人的保障问题在今后很长时间里将是直接影响农村稳定的主要问题。

二、对阳烂村老年人协会的考察

湖南省通道县阳烂村地处湘、黔、桂交界的大山深处,是一个经济落后、传统色彩很浓的侗族村寨,该村村容整洁、乡风文明、人际关系和谐,通过考察我们发现该村老年人群是一个较为强势的群体,活跃于村寨中的老年人协会对建设村落的和谐起着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我们对该村老年人协会的考察主要从其成立的原因、构成、工作职责到成立之后所开展工作的个案来展开:

1.阳烂村第一届老年协会成立的原因:

(1)乡级政府有在村里成立老人协会的意思。传统的侗寨是以寨老、族老等宗族组织有效治理村落。解放后这些组织在形式上被革除,然而在侗乡民间当中一直都还遗留着松散的类似于寨老、族老的宗族组织,只是在解放初期的三十多年当中没有明显表现出来而已。在家庭田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这种隐藏的村寨组织慢慢凸显出来,并在村寨生活中日益活跃。现在侗族村寨里的老人协会其实就是以前侗族自治组织“寨老”的变异。上级政府同意在侗族村寨里成立老人协会,就是想对他们加以正确引导,充分发挥老人们的余热,为村寨的安定团结做一些贡献。

(2)、以村委会为主的在侗族村寨里的组织所做的工作

只是传达和执行上级政府的政策,而村内的一些好人好事如建桥、修路、修建风雨亭等之类的公益事业常常在他们的职责之外,而这些事情总是需要有人来处理。而老人们有许多空闲时间,也有着丰富的办事经验,同时他们当中许多人热衷于这些公益事业,于是老人协会应运而生。

2.老人协会的构成

阳烂村老人协会并不是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来划定老人的年限,成立协会时村内50岁以上的都算老人,由他们参与投票选举产生,每届任期3年。选举规则是:每位老人只有一票,每票只能选五人。这五人的条件是:年龄必须50岁以上,要能够代表村民为村民服务,关心公益事业,责任心强,有工作能力,群众能够信任,能够以理服人,不怕因公事而得罪人。全村50岁以上的老人有50多人,经过民主选举,产生了第一届老人协会领导班子。

3.老人协会的工作职责

老人协会所做的具体工作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在村内架桥、铺路、建造维修庙宇、维修保护鼓楼风雨桥。阳烂村公益建筑较多,村寨内就有十多处,这些建筑物的合理分配使用、维护等都是容易产生矛盾,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工作,这些均由老人协会承担。如2001年阳烂村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鼓楼(乾隆五十二年建成)进行维修,而主持这项工作的是阳烂村老年协会。

(2)到村内村外募捐筹集架桥、修路等公益事业所需的资金。由于经济落后,村里并没有资金用于修路架桥等,这些资金的筹措工作就由老人协会来做。他们除了在村内向各家各户募捐外还到别的村寨募捐。到别的村寨去募捐时老人协会带上酒、肉放着鞭炮到别村上门募捐,委托对方村寨的老人协会完成在该村的募捐工作,等对方村寨的老人协会把钱募集好之后,由他们送过来。就这样一个个村寨的去募捐,直到钱集齐为止。传统侗家村寨里人们认为架桥、修路是做好人好事,积阴德,所以别寨的人也乐意捐款。虽然每个村捐的钱数量不多,但通过老年人协会逐村募集,积少资金最终还是能募集到。

(3)做好村内的防火工作。阳烂村住房全是紧密相连的建筑,防火工作至关重要,而这项工作亦落在老人协会身上。村内由老人们组织了专门的防火小组,每天由责任心强的老人轮流敲锣警示。同时在日常的活动开展中长期进行防火教育,使防火意识深入民心。

(4)协调处理村内事务。如调解邻里之问的纠纷、家庭之中的矛盾等。总之,要尽可能地协调、解决村寨内存在的分歧、冲突,不使矛盾升级。

(5)负有维护本村治安的责任。老人协会负有建立良好的村落治安环境,做好防盗工作的责任。他们特别注重对村内违规、违法行为进行教育处罚。老年协会积极主动参与本村治安管理,发挥了很好的监督、教育作用,这里民风淳朴,村民们对偷盗深恶痛绝,而村内亦很少出现偷盗之事。

(6)对外协调处理本村与周边村寨的矛盾纠纷。侗族各寨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土地山林方面存在着有许多纠纷。这些纠纷的调解工作由老年协会来做,他们处理山林土地纠纷的依据是解放后政府划分的地契。如果没有地契,或地契没有明确而详细地讲明,则要通过双方的老年协会来协商,直到双方同意为止。

(7)老年人协会负责办理村与村之间的交往、联谊活动等相关事宜。在侗族地区村寨与村寨之间常常有集体性的“勿也”(即集体到别的村做客,多在庆祝性的节日里),而这种“走寨”活动常常要通过主寨的老人协会出面进行邀请,或客寨的老人协会发出表示希望前来庆祝、做客的征求函,经过主、客寨老人协会的同意,然后再由老人协会进行组织前往做客或接待来客的活动。

(8)监督村委会工作,并与村委会共同解决处理村内大事。村委会是传达上级政府的行政命令,组织村内行政工作。而老人协会是由村民民主选举出来的能代表群众利益,为群众办事的村内民间组织。所以老人协会除了作好上述工作外还要监督村委会的工作。如处理村内大事村委会的意见与群众的意见发生冲突时,由老人协会出面代表群众与村委会协商。

从以上的考察发现,阳烂村老年人协会成立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解决处理村寨内日常生活中的矛盾纠纷、负责村寨的公益事业、组织各种社交活动。而事实上老人协会也确实成为了阳烂村主要的矛盾化解者、社会公益事业的主要承担者和社会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从它的工作内容看,囊括了阳烂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其自身的效能看,在众多的为民服务过程中获得了村民的信任与尊重,使协会具有较强的动员力;从结果看,正是因为老年人协会工作的有序开展有力的促进和维护着阳烂村的和谐与稳定。

三、加强农村老年人协会建设,是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有效手段

通过对阳烂村老年人协会的考察,我们发现建设好农村老年人协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1.建好老人协会是老人们获得“情感保障”的重要渠道前面分析了未来几十年“老龄化”将是影响我国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而“老龄化”问题在农村的直接体现就是老年人的保障问题,也即老年人是否能获得较充分“物质保障”和“情感保障”。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使得国家有财力进行主要为发展农村而进行的诸如西部大开发、农村全面义务教育、建设新农村等重大举措,事实上电带来了农村的繁荣,农村人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可以断定在不久的将来即使在贫困农村,老龄人的基本“物质保障”(吃饱穿暖)应不再是主要问题。那么未来老年人最缺乏的应该还是心理的需求与精神的慰藉,即“情感保障”。

老年人到了晚年最怕的是孤独,无事可做没人理采。一辈子为儿女辛辛苦苦到了晚年却变得可有可无,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势必会困扰老人们的心,进而对老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这时的老人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体现自我的价值,获得社会的认同。

而阳烂老人协会为此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思路:阳烂村的老人在协会的组织下积极参与村落的各项事务,在处理繁多的具体事务中获得村民的信任与尊敬。在这些事务的处理中老人们虽然没有报酬,然而他们获得了村民的认同,心理获得了满足,精神生活得到了充实,情感得到了“保障”。

2.老年人协会从组织上和入力上为村落矛盾冲突的化解提供了有力保障

历史证明通过强化国家权力并将其延伸至村寨的做法对发展农村而言是不成功的,它只是一个剥夺农村经济的成功体制。在如今党和政府大力进行新农村建设、要求工业反哺农业的时期,这种村寨治理方式已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所以政府进一步精减是趋势,而我国贫困农村的治理最终还是要靠村寨的自治组织,村自治组织的建设与发展将成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

然而当前中国贫困农村治理普遍依赖的还是带有传统行政色彩的“两委”,虽然也有其它一些民间组织参与村落事务,但并未真正象阳烂村老人协会那样发挥治理村寨的作用。而事实上村“两委”在调解村落矛盾,维护村寨稳定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因为“两委”成员都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有着自家繁重的农作任务还要肩负党政部门在本村办理的相关事务,他们根本就没足够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来做细致的矛盾化解工作。

而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生存环境的改善,健康、高寿老龄人将会越来越多,老龄人群将是可贵而又丰富的资源。如何充公利用和发挥老龄人的余热既是一个社会稳定的问题也是一个人力资源的利用问题。“家有一老,如同一宝”老人们一辈子积累下来的处事经验是年轻人无法企及的,加上他们有着充足的时间、在宗亲关系中占据着的有利地位,再加上他们自身强烈需要“社会认可”的心理需求,使他们具备了成为村落矛盾冲突化解最好人选的条件。在这个层面上讲,建设好“阳烂村式”的农村老年人协会是将“老龄化”化弊为利,从组织上和人力上为村寨矛盾的化解、促进村落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篇10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护理是增进健康、减少疾病、促进康复的艺术,其核心就是对人的生、老、病、死全过程的关怀和尊重。

1关怀照护的概念及现状

关怀照护(简称关护),又称人文关怀,是为了改善及促进人类的健康而直接去协助、支持及促进个人或团体的一种护理行为,而且会因文化差异而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关怀照护理论目前已经广泛地应用到临床护理的各个学科。涉及的领域有临床护理各科、临终护理、护理管理、出院后病人的护理、癌症病人的护理、健康教育、护理教育等。说明护理工作人员越来越重视人文关怀在护理学科发展中的作用。

2关怀照护在临床护理的实践和评价

为研究关怀照护在临床护理中的人文价值,任俊翠等对其进行了评价研究[1]。对实施关怀照护的病区,从病人抑郁、焦虑、患病行为、病人满意度、护理人员业务素质、护理质量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从而判断其效果。结果发现研究对象的焦虑、抑郁、患病行为的心理取向分值呈现好转趋势,表明利用人文关怀理念服务于病人后,病人的心理状况得到了改善,而且病人感受的关怀越深,对护理的满意度就越高[2],在护理业务层面上同时促进了护理业务品质的提高和发展,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提高。

3目前影响关怀照护执行的因素

3.1护理人员缺乏自身人文精神的建设:医学院校对关护理论的课程设置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医院又缺乏必要的关护理论知识的继续教育培训,护理人员缺乏自身人文精神建设。

3.2缺乏关护的相关政策:护理绩效评估中缺乏关于关护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的奖惩制度,医院缺少人文关怀执行的监督机构,护理管理人员引导护理人员注重对病人的人文关怀的制度建设和政策导向不够。

3.3护理人力资源的缺乏:护理人力资源严重短缺,目前的护理工作主要为执行医嘱,大量的治疗任务需要护士加班加点才能完成。外界的压力和护理人员自身人文关怀意识和认知的缺乏,使其工作压力增大,身心疲惫,无暇关注病人的各种感受。

4护理与人文关怀融通的结构层面和实践途径

4.1护理与人文关怀融通的层次结构:(1)文化层面:融通的内涵就是强调对人的关爱,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在护理理念上要解决护理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融通的价值理念、现实意义和机制;在护理文化建设中,应当确立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护理学与人文学应当在精神和实践中得到统一。(2)研究层面:其内涵是护理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合,共同开拓新兴的护理研究领域,如护理礼仪、护理美学、护理沟通艺术、护理行为学等,这些研究的产生和发展将有助于解决护理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同和发展。(3)教育层面:也就是要探讨如何在护理教育中贯穿人文素质培养,建立适应现代护理学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一代护理人才培养模式。(4)工作层面:即在护理活动中充分体现人道主义,体现人文关怀,使现代社会对护理服务提出的仁术、医术与艺术将在护理人员行为中得到统一。

篇11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4年4-5月随机抽取该校护理系2010级、2011级和2012级学生共700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生40人,女生660人,年龄19~23岁。其中2010级和2011级各200人,2012级300人。

1.2 研究方法

查阅文献,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本科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状况调查问卷》,尔后采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方法发放问卷展开调查研究,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54份,有效率为93.4%。

1.3 问卷调查内容

问卷的主要内容有:①本科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②本科护生人文素质认知能力;③对学校人文素质教育不足的看法。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调查资料经过核实与纠错后输入计算机,建立Foxpro数据库,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相关指标的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本科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本科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结果见表1。结果显示,大部分护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其中认为很有必要者占28.9%,有必要者占52.9%;明确表示不需要人文素质教育者占13.8%,有4.4%的学生不知道要不要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对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不清楚。表1显示,绝大多数学生(80.9%)认为人文素质教育能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有54.4%的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能增强其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技能,并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有部分学生(32.7%)认为人文素质教育能提高护理职业素养;极少部分学生(3.4%)认为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无任何作用。调查发现,本科护生获取人文知识的途径主要是计算机网络、公共选修课和图书资源,有少部分学生(33.9%)认为参加校内各种活动也能获得所需人文知识,有17.1%的学生认为医院见习和社区护理实践等途径也能获得人文知识,只有17.7%的学生认为能通过人文课程学习获得所需人文知识,这反映了学校的人文课程教育不理想。

2.2 本科护生人文素质认知能力

本科护生人文素质认知能力调查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在提及“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和“人文素质”等概念时,21.5%的护生表示“听说过,且清楚这些概念”,绝大部分(占76.8%)护生表示“听说过,但不清楚这些概念”,有1.7%的护生表示“从未听说过这些概念”。对人文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显示,护生对于历史、文学、哲学知识的掌握分别为69.7%、49.5%和42.3%,可能与学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涉及大量的历史文学和哲学知识以及中学阶段所学有关;而法律和心理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太理想,分别只占23.4%和12.6%,说明学校对护生伦理法规和心理相关知识的教育有待加强。

2.3 对学校人文素质教育不足的看法

针对学校人文素质教育不理想的状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人文教育的教学模式不合理,缺乏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学校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不够,专业课教师人文素养不高,学生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不够,人文课程数目太少、设置不合理;另外有47.7%的护生认为学校“缺乏优秀的人文教师和学者”,导致已有的人文课程授课质量差,影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结果见表3)。

3 讨论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以下问题:①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不够;②人文教育体系和结构不完善,尤其是人文课程设置面比较窄、内容单一,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方法滞后、手段陈旧,人文课程不固定且随意性较强;③护理人文教育师资力量薄弱;④缺乏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学校对人文教育的监管不够;⑤缺乏校园人文环境的熏陶。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从2014级本科护生开始,契合学校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的修订,大力改革护理本科生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改革措施概述如下。

3.1 更新教育观念,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在本次培养方案的修订中,我们重新提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向师生大力宣传提高人文素质的意义,尤其是要让护生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帮助护生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促进护生的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综合发展。在教学改革中,我们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在护生学习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通过专业课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人文讲座、新校园品牌文化建设、社区志愿护理服务等多种途径,创造有特色的人文环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多管齐下达到提高护生人文素质的目的。

3.2 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以现代教育观和现代护理观为依据,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进行课程结构的调整和重组。以“精简基础、突出护理、增加人文、强化实践、注重素质、凸显能力”作为优化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文课程体系建设上,积极探索医学教育的规律,加强人文社会学科的建设,将人文素质教育教学贯穿于本科护生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中。我们在现有的课程结构上,整合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增加护理专业性人文学科如《护患沟通与交流》,增加原有的护理专业性人文学科的学时,强化护理学与人文学科的相互渗透。同时,精简和压缩医学基础课程,打破原有的医学基础课、护理基础课、护理专业课这种老三段式课程结构设置,实施模块式课程结构,把学生从繁重的医学和护理学知识学习中解放出来,也为人文教育腾出更多的时间。

3.3 改革教学模式,创建人文学科特色教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学生普遍反映人文课程教育的方法基本上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存在满堂灌的现象,教学手段非常陈旧,学生学习的兴趣极低。在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护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其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改革后,护理人文素质教育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如情景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导入法、翻转课堂、反思性教学、幕课和微课教学等,重视专业教育中人文知识的渗透。

3.4 加强护理人文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施教学的主体,是教学质量的保障。高等护理教育中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关键是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及护生未来的护士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2]。本次调查发现,该校目前教师的知识结构很不合理,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医学和护理学知识缺乏,护理专业教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又严重不足。因此,根据该校师资及人文课程特点,在加强护理人文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措施:①由人文学科专业教师在进行护理基础知识学习培训的基础上,进行如《护理心理学》、《护理教育学》等护理人文类课程的教学。②护理专业教师通过学习培训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后,进行《护士人文修养》、《护理礼仪》等护理人文类课程的教学。③由相关专业教师在进行护理知识的简单学习和培训后,承担相关课程的教学,如形体训练课和健美操由体育教师承担。

3.5 构建科学的人文素质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护理人文素质考核评价体系是评价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在本次教学改革中,我们按照“三位一体”(即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护理本科生培养的整体规划中,不断完善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考核标准,形成了多层次、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改变传统的试卷考核的单一评价模式,把学生参加社团活动、课外实践活动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指标,逐渐建立综合性的人文教育考核评价体系,考核内容不再侧重考查知识的记忆力,注重考查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逐步建立健全护理本科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

3.6 创建校园人文环境,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篇12

关键词:护理团队 护理人员 护理工作 情商建设

Abstraction:Necessary of build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EQ) of nursingteamwas analyzed from the view of humanism. How to promote EQ in the nursing team was expatiated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including the impact of head nurse , nursing humane education, extensive communication in the nursing staff and differential management of nursing team.

Key words:nursing team nursing staff nursing care emotional intelligence(EQ) building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面对新的医学护理模式、新的医患关系,我们必须重视护理团队整体的建设,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而很大程度上,护理团队建设的重点是护理团队情商的建设,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提高团队各种应变能力(主要是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现代医学的要求。

患有心脏病的大多数病人,具有恐惧、焦虑、多虑、认知能力强和情感需求高等心理特点,加之我们护理队伍中年轻护士居多,各种应变能力忽然工作经验比较薄弱。针对以上两种情况,我们心内科各病区近几年来,在团队的情商建设上予以高度的重视,尤其是加强人文素质和各种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做法,不仅减少了护理投诉,和谐了护患关系,同时也愉悦了我们自己,使我们更好的情绪去面对病人,服务我们的患者,这使我们受益匪浅。现将具体内容阐述如下:

1 认真体会护理团队情商建设的必要性

1.1护理工作性质的需求

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直接对传统护理模式提出了挑战,护理不仅仅只停留在机械的治疗和护理上,更注重的是人文关怀和心理健康。在分工日益细致的社会中,每一个人的才能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一个成功的团队最重要的一点一定是能否充分地发挥群体的智能。而护理工作尤其体现的是汇合众人的劳动和智慧,它是一个团结协作的过程。具有紧密关联性和相互合作、相互依赖性。因此,为了有效完成护理团队工作,就必须提高整个护理团队的情商。

1.2护理工作绩效的需求

护理团队工作绩效是团队中护理人员(包括护理管理者)之间相互信任和沟通的结果。研究表明,影响一个群体工作效率的因素有三个: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对群体特性和群体效能的意识。当病情发生瞬息的变化时,分秒必争,时间就是生命。因此,高效地完成医疗护理工作,就会显得尤为的重要。此时高情商的护理团队的作用就突显出来了。

1.3护理人员情感的需求

提高护理团队情商可以发挥对护理人员情感驱动作用。情感是人的意识活动的重要动力之一,而情感又尤其会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一个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团体可以激发热爱集体的情感,使人心情愉快、身心健康、上下一心、提高工作的效率。而人际关系不和谐,个人利益当先,互帮互助的意识淡漠,必将使团队的凝聚力减弱,即使有再大的物质刺激也是事倍功半。感情的力量往往会超越物质的力量。

2 细致开展护理团队的情商建设

2.1护士长的影响作用

护士长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智能、出众的才学、兢兢业业、高度负责的工作精神,还需要在管理的工作中倾注大量的真实的感情,努力提高自己的情感商数,在其情感美的感染下,使广大护理人员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使双方情感的相互关系转化为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动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2.1.1护士长个人的素质:

2.1.1.1情商水平:应是胸怀宽广,具备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水平,不能在下属面前喜怒无常和无度,或者在意外面前惊惶失措、烦躁不安,这些不良的情绪对护理人员有很强的感染性,会影响整个团队情绪。

2.1.1.2协调能力:能凭借意志、情感、经验和知识,艺术化地处理护理团队中的上下级关系、护患关系、医护关系和部门之间的关系。

2.1.1.3还应把握好三点:看问题要客观,处理问题要恰当,与人距离要适当。

2.1.2利益分配要公平合理。利益分配不公对护理人员情绪影响很大。因此护士长在利益分配时要有章可寻,有帐可查,公平合理,一视同仁。以促进合作,化解冲突。

2.1.3知人善任、考核公平、爱护部下。处理问题时对事不对人,发挥每个人的长处,为下属创造各种机会以提升各自的能力,让其能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因此,护士长对于提高团队情商具有首要的作用。

2.2提高护理人员人文素质

提高团队的人文素质是情商建设主要目标之一,也是团队情商建设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人文素质所含盖的面很广,它包括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由政治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组成的精神体系。其内涵是指护士应具备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质、人文关怀以及人文科学等方面的修养,它要求护士将人类科学、道德、审美、劳动等方面的文化成果转化为自身较为全面的素养。因此应从根本上要注重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高情商护理团队对护理人员人文素质的提高能起到促进作用。当护理人员具备了应有的素质后,在护理团队中受到尊敬,受到重视,充分体现出个人的价值后,更能突显出熔铸护理团队情商重要性。

2.3护理人员进行广泛深入的沟通。

沟通是人们之间相互传递信息、思想、知识、甚至兴趣、情感等的一种行为。沟通对护理团队中人员的交互行为、对护理团队的营运都起到极大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只有沟通,才能使护理人员的情感得到交流,才能协调护理人员的行为产生共鸣,形成共同的愿望,产生出强大的凝聚力和高效的执行率。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各种例会、内部出版物、局域网、面对面交谈、非正式接触、电话、书信等。同时要创造各种促进沟通的条件,可使护理团体内部和外部能信息共享、消除矛盾、统一思想、增强团结。因此,沟通是提高护理团队情商的重要方式。

2.4实施护理团队内的差异管理

任何一个护理团队其护理人员之间一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既体现在护理人员之间的经验知识和能力方面,也体现在护理人员之间的情绪上,如态度、价值观等上。这种差异是护理团队内部产生冲突、意见分歧的主要来源。护理团队如何进行差异管理则体现了护理团队情商的高低。差异管理最有效的方法有:

2.4.1每位护理人员之间要有透彻的、开诚布公的意见沟通,取长补短,使每一个护理人员都心悦诚服地改变不妥的想法和接受别人的意见,支持护理团队的目标。

2.4.2根据每位护理人员能力的侧重,应人而异,应才而重,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在不同的方面体现自我,以达到变要我做成我要做的效果。这种结果是团队的目标实现了,团队中的个人也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内部的冲突、意见的分歧也能够化解。

3 效果

通过近3年的情商建设方案的有效实施,科室整体护理工作得到了有效提升。护患之间、护士之间的关系大大改善,护患矛盾有效降低,去年仅发生1起护理投诉,其余均科内解决。同时通过正向激励的有效实施,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近3年,科内护士共近40篇,科内的业务工作量稳步上升,科室患者满意度逐年提高,无差错及事故发生。护理部开展的各项活动及在部级、省级、市级、院级的各项工作检查中,我科均表现优秀,达到了医院与病人双赢的效果。其中情商提升与业务工作量,病人满意度,护理人员学习、工作积极性(主要以论文数,各种比赛获奖例数为参考)的关系列表如下:

表1 情商提升与业务工作量,病人满意度及护理人员学习,

工作积极性关系

时间 年门诊人数 年住院患者数 发表

文章 获奖

人次 病人

满意度

人数 提升率 人数 提升率

2007年 274881 9704 4 7 87.6

2008年 336910 22.57% 11146 14.86% 12 16 92.1

2009年 370223 9.89% 11855 6.36% 23 27 98.5

4 总结

通过有意识的进行护理团队的情商建设后,护理人员和护理团队的素质得到了提高,营造出一种团结、和谐、互助和进取的工作氛围,鼓舞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使他们能够“自尊、自重、自信”,达到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的作用。从而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最终,提高了护理质量,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更大程度的体现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袁庆福,金晶,李莉莉等.医院文化建设应做到以人为本J.医院管理论坛,2007,129(7):16-18

篇13

关键词:护士人文素养;人文教育;教学模式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护理学已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交叉融合的综合学科。2008年我国正式施行的《护士条例》明确指出护士不仅需要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更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从护理教育发展史来看,我国的护理教育过分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不能适应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因此,加强护士人文素质教育即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又符合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护士人文素养》课程是学生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积累和环境熏陶,加强理性、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修养,使之内化为自身人格、气质、修养,最终培养出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人际沟通、人文关怀、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及应变能力的高级护理人才。本校护理教育与时俱进,不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取得一定成效。为深入了解目前我校护理专业学生《护士人文素养》课程现状,2015年7月,对在校220名护理专科学生进行《护士人文素养》课程现状调查分析,为我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及护理教学改革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是我校护理专业已完成《护理人文素养》课程大一在校生。共发出问卷220份,收回22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18份,问卷有效率为99.09%。其中女生210人,男生10人;调查对象年龄17~20岁,平均年龄(18.31±2.7)岁。1.2研究方法1.2.1调查方法采取群体施测方式,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接受调查,由专人负责调查,调查前须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目的、内容及意义,被调查者独立填写完成后当场收回问卷,调查后剔除无效问卷,将数据录入统计系统、分析。调查问卷内容包括:①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生源地、兴趣爱好等。②通过大量文献查阅及分析,明确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我校《护士人文素养》课程设置情况及学生前期教学反馈,自行设计调查问卷。1.2.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2结果

2.1学生本校对《护士人文素养》课程满意程度见表1.2.2学生对《护士人文素养》知识需求情况见表2。2.3学生对《护士人文素养》课程教学模式的接受情况见表3.

3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我校护理人文教育改革的深入,已由过去“重专业轻人文”的教育模式开始向注重综合素质的教育模式转变,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也反应出一些问题值得探讨及改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学校对人文素质课程重视程度不足,未能形成良好的校园人文文化氛围。调查发现学生对“学校人文气氛浓厚”的满意度较低。虽然在观念上,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不断被肯定和强调;但实际上《护士人文素养》课程却迟迟未被纳入主体教学的计划当中,这使得学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护士人文素质在他们将来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意义。反观国外护理课程设置中人文及社科类课程的比重却高达占到1/3[1]。学校应采取有力举措将人文教育更好的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去,组织各类人文活动,如人文讲座、名著导读、公益活动、礼仪大赛等,这是补充和拓宽课堂教学的最好途径,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2]。②人文教育师资力量有待加强。我校的《护士人文素养》课程通常是由护理专业教师承担的,虽然调查显示学生对教师人文素质满意度较高,但确实大多教师对自己所承担的人文课程没有接受过系统正规的学习和培训,难以有效提高自身知识结构以实现人文教育和专业实践的相互渗透,削弱了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3]。因此,学校应加大对教师人文素质再教育的投入,建设高水平的护理人文教育师资队伍,为实施高质量的护理人文教育提供保障[4]。③互动教学模式及考核改革受到学生欢迎。目前大多院校《护理人文素养》课程多数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法,偏重于理论的讲授,学生则被动的接受人文知识,很难主动把所学知识转化为日常生活及职业工作中的自觉行为。考核方法以笔试为主,学生死记硬背而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比较普遍,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导致护理人文教育与护理实践严重脱节[5]。我校护理教研室根据《护理人文素养》课程有操作性和实用性较强的特点,采取形势多样的“精讲理论、学练结合、以练为主”的互动教学方法,如系统讲授、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以及情景模拟等,部分课程采用床边教学和小班化教学,同时也建立一套操作性强的实践考核体系,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评。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开放性实践平台,真正将所学人文知识转换化为自身的职业素养。④合理优化课程结构体系。现代护理学是一门兼具自然、社会、人文学科特性的综合性学科,建立综合化、多学科、渗透交叉的人文课程体系是当前护理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国外护理教育亦提出“缺乏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的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往往会丧失智力挑战的能力和应答这种挑战的能力”的理念。本次调查显示学生对职业道德、沟通能力、人文关怀、护理礼仪等知识方面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我校根据自身教学特色,强化护理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有针对性地将护理专业与文、史、艺、法、伦理学科等人文课程进行整合与优化,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人际沟通协调、团队协作、表达能力、自主创新、职业礼仪等综合能力,优化知识结构,逐步建立起系统的具有护理学特色的人文课程体系,以培养适应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和现代护理教育所需的实用性高级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文,吴秋莲.护理本科教育中素质培养的几点思考[J].护理学杂志,2000,15(8):502-504.

[2]谭伟平.我国大学生人文课程设置刍议[J].高等教育研究,2005,6(7):67-72.

[3]李秋萍,李金平,林毅,等.护理本科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调查及改革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1):1034-1037.

[4]王君毅.建设类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J].当代教育论坛,2006(7):127-128.

篇14

【关键词】 人文素质;人力资源管理;现代护理管理;护理管理者;人文素质教育;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76-01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以人为本”的精神也越来越多的被管理者运用于现代化的医院管理之中。

1 对人文素质教育在管理工作中的认识

人文素质教育简单来说,是对人的品质进行培养,引导人们做有意义、有价值和有贡献的事情。它侧重于人类的道德情操和心灵的觉悟境界。人文素质教育由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组成。知识是基础,思想是核心,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途径,精神是根本。广集相关学科知识,使护理人员热爱学习专业知识,对本职工作学术上的研究更加用心,在具备了牢实的基本功的同时,也要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和道德高尚的情怀,再配合运用跟病患的沟通的合理技巧和处理事情的适当方法,把人文主义这个精神充分发挥到工作中,使病人及其家人朋友感受到真正的关心、真切的关怀和真挚的照顾。因此,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在人的身心健康、幸福感程度和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等方面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2 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

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归根结底是要求他们跟患者要构建起一个和谐的护患关系,病患的生命健康、权利和需求,以及他们的心理健康、情绪、人格的尊重和关注上面得到完善。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不仅仅是对个人的一个素质和品质上面的要求,如对患者的细心呵护照顾,温暖备至的关怀上面等,更是反应了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体现出的是医院的核心文化――人性化。针对人文素质的培养,我们护理人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病患的心情;②多与患者及其家属朋友进行沟通和交流,把平日里应当注重的事项都传达到位;③积极应对所有困难,给患者带来舒心和轻松的住院环境;④面对病患的无理要求和因病痛而释放出不满的情绪时,护理人员不急不躁,宽容对待。做到这基本的几点,护理人员才能成为具有人文关怀思想的“白衣天使”,成为仁术、善意、爱心兼备的“爱心大使”。

3 医院管理者人文素养的提高

作为医院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护理管理,也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变,健康理念的转变,病人个性化需求的增多,作为一名优秀的护理管理者,在要求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还要在提高护理队伍的人文素质上下功夫。这对加强护理管理,切实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运用人文素养,提高护士自身素质,如何有效沟通医患关系,使其和谐共赢便成了当前护理管理者的首要任务。

4 护理人员的人文素养的提高及其运用

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得以提高的前提是人文素质教育根深蒂固于他们心中,并且得到了很好的实践运用。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的提高少不了以下具体几点的协助:

4.1 良好的医院文化环境 一个医院运营的宗旨是人性化,以救死扶伤为目的的模式。为在此医院单位工作的人员提供了一个高尚情操和优秀品质的环境。

4.2 定时的护理教育培训 医院有计划、有规律地组织院内护理人员进行学习进修。给与更好的环境进行对其的专业技术以及新进的管理技术的培训。让他们也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己的理念和追求。

4.3 开展人文活动 医院开展具有积极意义和有教育性目的性的活动,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进行人文化观点的宣传。并对护理人员平日里的工作表现进行评比,进行表彰。

总之,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的提高在构建医院文化中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及有着深远的意义,通过提高护理理念,塑造护理新形象,坚持“以人为本”,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加强文化核心建设,提高护士的人文素质,促使其主动、积极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有效的护理。加快促进了医院文化建设的发展,为患者营造良好高质量的服务理念,以标准化的人文生态建设应对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和医疗环境,也将是新医改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史红.护理管理工作中人文关怀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