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体育竞技运动范文

体育竞技运动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22: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体育竞技运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体育竞技运动

篇1

【关键词】体育;娱乐;竞技运动

当今,竞技运动能全面、协调的影响人体的发展。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竞技体育运动越来越受更多人的青睐。人们参加体育锻炼和各种竞赛活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对这些活动项目的需求已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国家中运动员的高水平成绩正是这些国家重视发展竞技运动,重视发展群众体育运动的结果。

竞技运动是一种相当重要的社会现象,它与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密切相关。因此,竞技运动的功能具有相当大的多样性和多方面的特点,它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竞赛功能

竞赛功能反映出了竞技运动的主要特征和特殊性,它与竞赛和训练密切相关,也同普及与提高的统一原则紧密相关,它的派生功能包括以下几点:(1)标准功能,具有国际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各种品质的运动员,其本身就是竞技运动的主要价值,标准化功能就是由这种价值来确定的;(2)娱乐功能。这表现竞技运动被当作一种从体育锻炼中得到享受的一种手段来运用,不论是从广义的(运动成绩得到社会的承认)概念,还是应当包括球迷和观众在运动中所体验的欢乐和愉。(3)表演功能。竞技运动的表演功能是作为一种舞台形式出现的,其目的是使部分群众联合成为一个整体,即可以在一起交流他们之间的各种价值,使之得到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又可以获得休息,并能吸引人们积极地从事体育活动和竞技运动。

2 健身休息功能

竞技运动不仅能使人的身体得到发展,而且还能培养训练者的个性,人在精神上和体力上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正是因为这种发展,才创造出文明的、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个人面貌。竞技运动领域中的身体活动都适用于全人类。借助于身体活动的帮助,锻炼者可以为完成自己的社会职能做准备,所以竞技运动是人社会化的重要因素。每个社会活动越复杂,则身体发展的多样化和区别程度就越高。众所周知,人本身发展是在生物遗传因素和社会因素(即教育)的作用中形成的。借助于教育和生物作用,运动可以完善人的自然面貌,一个正常的身体状况会由于身体活动的局限或者是体力活动不足而遭到破坏,而一个正常的身体状况则是保障人的生命活动的基础。正是这些确定了竞技运动的健身休息功能具有异常的重要性。

健身休息功能是一种基础功能,它可派生出身体保健功能和身体培训功能。

2.1身体保健功能

该功能与充分利用运动有关,即把运动当作健身的有效手段,避免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的不良后果。它还表现各系统,重要生命器官机能能力和认识能力的良好影响之中;也反映在经过紧张的工作活动之后,运动作为一种积极休息手段所带来的效果之中。因此,身体保健功能具有休息特点,有利于克服人的活动积极降低的特点,也用于消除视力减退的不良现象。

2.2身体培训功能

从广义上讲,是以人们对生命力进行体力培训锻炼,以获得必需的身体完美为目的。该功能要得以实现,必须在顾及到某个具体人的个人能力和他的工作活动的特点,利用运动的手段来控制肌肉系统,改善运动支撑器的状况。应该注意到,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实现竞技运动的个性培训功能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主要表现在: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了,运动的物质基础也得到了巩固,建造了各种运动设施,高校率的练习设备不断地创造和生产出来,身体训练的科学方法不断地完善。

娱乐竞赛于竞技体育之中。国际间的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频繁,每个国家、社会群体和个人都更加重视日益开放,各种文化日益相互渗透和融合。这种竞争和比较的格局,每个社会单元和个人都寻求着新的突破,人们发现,竞争意识的强弱与对文化的需求往往成正比。

一个充满自信,具有强烈竞争意识,要做强者的民族,必然会积极地对待生活,渴求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在传统的文化中,竞技运动和娱乐活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形同一体。到了现代,即使强调体育运动的竞技的含义,但依然如此。现代竞技体育运动虽然还能存在着游戏和娱乐的因素,但这些因素逐渐变得不是主要的了。同时,由于时间的增多,人们对娱乐有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原来是一种形式的文化形态逐渐分离,形成二种文化形态:竞技运动突出了竞争;娱乐活动突破了消遣。国内有一种观点认为:追求娱乐是竞技运动的本质属性。笔者认为,追求娱乐是人的本质之一,竞技运动可以作为娱乐的一种方式,竞争性才是竞技运动的本质属性,是竞技运动的灵魂,即“竞技运动是身体运动的主要表现之一,是间接或直接与他人竞争,为战胜对手和突破记录而进行的一种克服自身障碍或人为设置障碍的个体活动。”

消遣,娱乐只是人们利用竞技运动的一种动机,动机是可以改变的,而本质属性是不会改变的。从竞技运动作为消遣、娱乐方式的产生、发展作为身体教育的主要内容,寻求健康乃至达到特殊目的的一种手段的变化,是人们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产生的利用竞技运动的动机和目的方面的变化,并非竞技运动自身发生的变化。

竞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作为竞技运动本身属性的竞争性,为人们提供了竞争向上、争优的观念模式,对于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时间观念、效率观念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篇2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顽强的品格;竞技意识;形式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不能只注重营养的补给,更应该加强体育锻炼,是他们能形成坚强的体魄和坚韧的意志。所以,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更应该受到重视。初中的体育课包括特定的内容、形式、规则和要求,开设体育课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同时,通过体育锻炼来训练同学们的组织能力和协作能力。然而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竞技运动最受同学们的欢迎,通过竞技这种形式,不仅能培养初中生的竞争意识,也能有助于增强团队意识。但是,竞技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所以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参加竞技体育成了初中体育老师们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以下是一些有关于体育教学中合理利用竞技体育的经验。

一、竞技活动的主要特点

1.趣味性和娱乐性

竞技活动本身是为了在同学们疲惫的学习过程中让大家放松身心的,所以,竞技活动最早是在玩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使用新颖的体育活动形式可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使大家乐于学习体育,将体育课的学习当做是一种游戏的过程,使同学们在真正受益的前提下获得情绪上满足。同时,在这样自在的课堂上,也激发了学生们的活跃度。

2.竞技性

各种体育活动的发展都源于它的这一特性:竞技性。就是因为有了竞技性,所以才会有这么多人热爱它,不断训练去寻求新的突破,而在初中体育课堂上,更应该加入竞技的元素,一方面是因为有了竞争才会使体育活动更有吸引力,另一方面是因为通过竞技,可以很快激发大家的学习欲望,振奋学生的斗志。而以比赛形式为主的体育活动,需要同学们用心观察和分析,并尽快做出判断,做出及时的反应,这就使得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学习,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很容易就培养了学生的竞技意识。

3.团队性

体育精神除了包括竞技精神以外,还包括团队精神,也是大家所说的团队意识。竞技固然重要,但是一个人的竞技难免让学生感到孤立无援,这样对于体育教学并非好事,竞技只是为了让大家锻炼身体,培养坚韧的人格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并不是只为了赢得第一名,而且,也有很多的竞技比赛是团队性质的,需要大家的团结协作,在互帮互助的前提下共同努力来获得成功。而这种团队协作的能力在大家以后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也是相当重要的,往往能让事情事半功倍。

4.公平性

体育竞技之所以称作竞技,它区别于一般活动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它本身所带有的规则性和公平性。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作为裁判的教师更应该秉持公正的原则,将课堂上的活动都规则化、公平化,让学生也能更加认真地对待体育课堂。

二、体育竞技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1.体育竞技在准备活动中的应用

在体育课开始时,一般会安排一些热身项目,但是,通常的体育教学中热身运动都相对乏味,使得学生的执行力不足,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大家也都知道剧烈运动之前的热身对身体是多么的重要,所以,教师可以开展一些竞技形式的小活动来激起大家的热情,是同学们既能热身又能有上课的激情。比如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分组进行“传接球”比赛、“蛙跳”比赛、“贴人”比赛等,最终评出前三名,给予加分。通过这样的游戏,锻炼了大家反应能力的同时,也让大家身体各部位舒展开了,对进行下面的运动有很大的帮助。

2.体育竞技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喜欢体育课,并且有个很好的心理状态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学到技能,而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也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竞技类的游戏,进行更高效的体育教学,比如,在进行篮球投球技术的教学中,使两人一组,每人轮流投球和阻拦,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比较谁进的球多,进一个球加两分,若是三分球就加三分,而且还根据大家的投球姿势分别给予加分,姿势标准多加一分,最后看谁的得分最高,得分低的则要多加练习。这样就能很容易就让同学们掌握投球的技巧,并且将其运用于实战。在篮球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传球接力赛,短时间的篮球比赛等使技能的学习游戏化。总之,教师可以灵活地采用各种竞技游戏来充实课堂,让学生体会到体育课堂趣味性的同时,有意识得自主地投入体育锻炼中去。

3.体育竞技在课堂尾声时的应用

体育课即将结束之时,学生们很多都消耗了很多的体能,产生了很强烈的疲惫感,这时候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也会有所下降,这时,教师就应该采用一些能提起学生兴趣的措施来维持学生对于体育课堂的兴趣,同时也能做一些运动舒缓一下疲惫的肌肉,而背人游戏、两人一足游戏等这些低能量消耗的小竞技游戏就可以作为放松运动的首选,也可以引导学生参与一些放松身体关节的体操动作和一些跟运动有关的智力竞赛游戏,让学生的身体器官能逐渐放松,也让大家开心地结束一节体育课,轻松地投入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去。

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引入适当的竞技活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好奇心和兴趣,同时在各种活动过程中,可以很好地树立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自主意识,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学会需要的技能。同时,在竞技中锻炼学生坚韧、勇于拼搏的性格,培养初中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从体育课中受益,真正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亮.浅谈如何运用竞技知识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J].教师,2012(30):46.

篇3

摘 要 各个高校对校内体育竞赛活动相对还是比较重视的,但是没有充分的展现出体育竞赛的价值,学生参与的兴趣都很高,但是实际参赛的人数都很少,没有完全落实阳光体育活动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高校管理人员要明确体育竞赛的教育意义,合理的安排经费,加强校、商合作。本文将对“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高校校内体育竞赛现状及对策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 阳光体育运动 高校校内体育竞赛 现状 对策

在2007年5月30日我国亿万学生在这一时刻阳光体育运动的启动仪式,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明确了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和突出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这一活动的开展也对高校体育的发展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体育竞赛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和体育意识,向大学生传授专业的体育知识,丰富学生们的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大学生能够培养健康的体质,目前高校的校内体育竞赛的娱乐性、健身性、教育性都没有完全的体现出来,这也影响了阳光体育运动提出的学生每天坚持锻炼一个小时,并每一位学生要掌握两项基本技能的目标。

一、“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高校校内体育竞赛现状

(一)大学生对校内体育竞赛的认知现状

通过对当地不同类型的高校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大学神对体育竞赛并没有整体上的了解,甚至有50%的学生对这个概念还是模糊的状态。学生一般只是知道省级大学生运动会、学校的运动会,但是都无法准确的说出这些竞赛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所以说校内体育竞赛只是单一的通过学校运动会这种传统的形式在发挥作用,一些其它形式的体育竞赛项目还需要进一步的落实完善。在调查中还发现所有学生都认为校内体育能够强健身体,加强自己的健身意识,而有较多的男生想利用体育竞赛的平台获得很多人际交往的体验和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由此看出高校的男生比女生要重视高校校内体育竞赛的功能性和教育性。

(二)老师和学校管理者对校内体育竞赛的认识现状

高校的老师和管理者一般都能够认识到校内体育竞赛对大学生的重要性,但是还有部分的管理者不是很认同体育竞赛能够让大学生提升自己的健身意识和树立终生健身的思想。再就是高校目前的体育竞赛的管理上缺乏连续性,管理是不能脱节,不能中断的,但是现在一些高校都是依靠行政命令临时的进行管理,在管理工作上也没有及时的反馈,在任务的完成上都是仅限于书面表达上,没有在实际中贯彻落实,这也使得高校校内体育竞技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

(三)大学生参与体育竞技的现状

很多学生都愿意参与到活动中,但是参与的意愿和实际行动时存在矛盾的。高校一般都是每年两次田径运动会,一般很少组织其他的运动项目。学生们喜欢的足球、健美操、网球等学校一般都没有组织体育竞赛,而且一般参加竞赛都是代表班级和系部参加的,很少以个人的名义参加。所以目前学校组织的校内体育竞赛,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的。

二、“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高校校内体育竞赛对策

(一)首先高校的老师和管理者需要转变一些观念,对校内体育竞赛的功能力和价值意义有全新的认识,在思想上彻底的认可这种方式,促进校内体育竞赛能够结合各个高校的实际条件和教育特点进一步的得到发展。要通过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大力的做好宣传工作,让学生能够对体育竞赛有更深入的了解,加强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逐渐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让学生在大学校园身心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高校校内体育竞赛在形式上要突破原来的竞赛项目的限制,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心特点,开展丰富多彩有不失趣味性的、健身性和娱乐性的竞赛活动。学校组织的竞赛不能只是田径运动会和一些篮球比赛,该可以普遍受到学生喜爱的足球比赛、健美操比赛等,创造一些科学有效的大众化竞赛项目。

(三)可以尝试着将校内体育竞赛和体育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日常的体育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讲解一些和体育竞赛有关的方法、技巧,以及以体育竞赛的形式组织一些体育活动,让体育教学能够为校内体育竞赛起到服务作用。

(四)加大体育竞赛的拨款力度,重视校内体育竞赛的市场化运行,学校的社团和运动体育协会要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可以让学校周围的商业团体获得竞赛的冠名权,然后在比赛场地入驻,学校和商业团体相互合作,创建浓厚的体育竞赛氛围。以"阳光体育工程!的实施为契机,以同一地市的高校联合,在学校和学校之间构建内容丰富的"阳光体育联赛!活动。

三、结束语

高校校内体育竞赛能够有效的加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感受到乐趣和价值,高校要突破传统的竞赛模式,不能每年的校内体育竞赛内容都是一层不变的,要结合学生的自身兴趣爱好,发展学生喜爱的竞赛内容,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将体育竞赛作为一个平台,传播体育文化,展现学生的风采,丰富学生的校园精神生活。

本文为塔里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从‘健康第一’的角度出发,关于塔里木大学大学生球类竞赛实施‘联赛制’的可行性研究,研究成果。批准号:TDSKZD1306。

参考文献:

篇4

摘 要 提高运动成绩和增进身心健康是否为相同的目的,采用何种手段达到增强体质,历来是争论颇多的焦点。体育的第一任务是为健康服务,体育锻炼中寻求的体能不可极限追求的。增进健康的一切手段都是体育的内容,还体育一个真实的追求。

关键词 体育 竞技运动 健康

体育是训练运动员提高成绩、夺锦标;还是普通市民、学生参与的健身锻炼,哪个代表体育的本质,这将影响到体育开展的方向和普及的效果。讨论体育的本质,明确体育的目标是很关键的问题。本文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意在了解体育的重心是“健康第一”的思想。

一、何为体育

体育(PhysicalEducation)是什么?如何来进行其含义的解释?近代体育传入中国之初,学堂中的体育是“身体的教育”,是增强学生体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教育过程。随着体育内容的不断丰富,涉及领域的扩大。到20世纪体育的涵义出现了“广义”与“狭义”二重理解论。“广义”体育包括体育教育、竞技运动和群众体育。到21世纪体育的视野更开阔了,从健身的角度,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目的的保健活动。从教育的角度,体育是增强受教育者体质,传授相关知识、技术、技能的教学过程。从文化欣赏的角度,体育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较量和表演,是极具魅力的闲暇观赏。从经济的角度,体育是容量巨大的文化消费活动,是潜力最大的文化市场。从政治的角度,体育是通过比赛的胜利来展示国家或地区实力的舞台,是提高政治声望振奋民族精神的载体。

二、何为竞技运动

1989年版《体育概论》对“竞技运动”定义如下:“指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人体在体格、体能和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运动训练学》定义:“竞技体育又称为竞技运动,是我国社会主义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在全面发展身体,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个体或群体)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潜力的基础上,以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和创造优异成绩为主要目的一种运动活动过程。”从竞技运动源于游戏这个角度,则认为“竞技运动是一种具有规则性、竞争性、挑战性、娱乐性和不确定性的身体活动。”它明确了竞技运动的属概念是“身体活动”,明确地与属于“教育”的体育区别开来,显示了竞技运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即通过竞争显示差异,发挥最大潜力战胜对方。

三、体育与竞技运动的差异是在于受健康需求的制约

体育与竞技运动,哪个对人体健康更有益?竞技运动作为一种为了丰富人们生活锻炼手段,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响应,形成了体育锻炼与竞技运动相结合的体育锻炼模式。但体育活动与竞技运动是两种不同的结构和目的的活动,具有不同的差异性,两者各成体系,不能代替,也不能混一体的。

(一)竞技运动需要的健壮不能代表体育

竞技运动具有体育活动的外部特征――身体活动,但没有增进身心健康之目的。在体育与竞技运动结合后形式混乱,难辨目的性。从我国体育院系传授的体育课程可以看出,开设课程传授内容中竞技运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运动训练学,二是运动竞赛科学。两者都强调了产生的附带品―健壮,是竞技运动职业的需要,并非竞技运动的本质。但是运动员和普通市民,参与运动的外部形式是增强体质,前者极限追求,是以职业目标为基础需要。后者是提高生活质量而增强体质。因此,竞技运动不能作为体育的本质提倡它的增强体质的功效。当体育引入竞技运动作为增强体质的手段之时,就要抛开其训练式和明显的竞赛性,这样才能明确目标达到增进身心健康。

(二)健康不可追求强化体能

强化体能伴随而来的问题是伤病,它几乎在强化与运用过程中为同步概率。有多大的消耗就可产生相应疲劳,极限的边缘与伤病近在咫尺。任何一种健康,公认之点是无伤病,体能与健康有联系也有区别,两者与普通健身者结合在一起时是体魄强健,对疾病有较高的抵抗力,对外部刺激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应付一般日常活动且有朝气,表现出的是健康状态。当与职业特点相结合时两者相悖处甚多,职业特点强化体能结果,铅球运动员一肩高一肩低,排球运动员手臂x形,这些是非正常健康标志的东西。因此体能在范围之内是一种健康的代言标志,范围之外也许成为健康的异化者。

四、结束语

任何一种健康目的的体育形式都不应过分强调竞技性和为竞技目的而采用的训练方式,竞技运动迎合少部分体质优越者以优胜为目的,使运动员体质健壮。体育要求的直接目地是对健康的追求,非竞技性项目研发,增进健康的一切手段都应是体育的内容,还体育一个真实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李力研.野蛮的文明.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

[2] 熊晓玉.体育概念之探讨.武汉: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1).

[3] 王健.马骥.对体育概念的逻弊攀思考.上海: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0(2).

[4] 侯晋龙.学校体育如何在素质教育层面走向成熟[J].体育与科技.1999.4.

[5] 韩丹.国际规范性体育运动的基本概念解说(续一)[J].体育与科技.1999.4.

篇5

目前,人们对“竞技体育”和“竞技运动”缺乏有意识的区分,或当作二个不相关的概念,或通用、混用,使用中无一定规范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竞技体育不同于竞技运动

这主要表现在某些文献在论述竞技体育或竞技运动时,如某些教科书和专著中,对各自的定义、特征作了一些探讨,如指出竞技运动是竞技体育的手段。但这类界定却仅仅停留在语词的表面,未进一步指出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在同一文献其他部分、章节的论述中,未有二者的区分,经常存在混用情况。

1.2 竞技体育即竞技运动

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一是明确指出竞技体育就是竞技运动——这包括某些教材的定义[1~4],二是同一的文献和研究中,不自觉地相互串用,或不同的文献中分别用“竞技体育”或“竞技运动”,但从内容来看,并未对二者做出区分。

(2)在与英文sport(s)的转译中表现出来。一是“竞技体育”和“竞技运动”二概念在不同的研究与文献中均被翻译成sport(s);二是在把英文sport(s)转译成中文时,在不同文献或译成“竞技体育”,或译成“竞技运动”(但从表述和指向来看,二者具有同样的意义)。

另外,在不同的文献中,分别用“竞技体育”或“竞技运动”,但并未指出二者的区别。总的来看,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基本认为“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是取同义。少部分文献虽然指出了竞技体育不等于竞技运动,但并没有进行恰当、具体、深入的分析。事实上,二者的混用和不加区分的使用,不仅造成认识和交流的混乱,不符合学科发展的规范性、科学性要求,还使得长期以来我们关于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等关系的争论陷于僵局。出现这种情况一是由于我们还没有对二者进行区分的意识,即缺乏科学使用、运用术语的意识;二是与我们对体育、竞技体育、竞技运动等(特别是对竞技体育的内涵有关)的认识不清有一定的关系。以下,我们通过认识“体育”和“竞技体育”等方面来甄别“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

2 前提与背景:质疑“体育”

要理解竞技体育的综合与复合内涵,并进而理解“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必须首先对体育的概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目前,对体育的属性与功能有了较全面的认识,但这种认识还没有反应对体育概念界定上地体育认识。关于体育概念的界定,一是比较笼统,如“以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目的”、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等;二是比较褊狭,如把体育只看作是教育过程或教育的下位概念。仅把体育看作狭义的体育,认为体育即体育教育的略写。对体育理解的歧义必然影响与相关概念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而造成分类的混乱,如由此分析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

另外,“体育”一词在我国片面的理解,还与外来词的引入有关,对体育概念的理解应排除外来词的影响与干扰。体育是一种融入社会各个方面的综合体,世界各国体育运动开展的实际状况和体制等并不相同,体育概念与术语的使用必须考虑这种因素的不同。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注意原词与翻译后,层次和涵义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把“sport(s)”译成“体育”,或把“physical education”译成“体育”其内涵就发生了偏移。诸如此类的偏移使得国内外比较时,许多概念进行的是不同位的对应,概念比较失去了基准,故并没多大意义。我们进行体育概念的分析,应超越这种对应某一外来词的局限与障碍。

体育应作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体育应涵盖各个类别意义上的总和。我国体育实践的展开,使得体育具备丰富的内涵,把体育理解成身体性活动(运动)、教育或文化现象等只是体育的某一,或说狭义方面,却不足以全面概括体育的实质。如它不仅是一种身体活动, 而且还涵盖其组织形式、运作方式、机制等方面。即,一方面,我们认为体育是泛指由身体(性)活动、运动构成的(综合国内研究结论),主要表现在运动和项目本身方面的属性,如活动形式(其中很多活动在开展时展现了一定的竞争性、规则性);另一方面,体育又可能一定程度地包涵着组织形式、社会建制、职业和相关活动等方面内容。我们把体育这两方面属性分别指称为身体性活动、运动属性与“社会属性”。竞技体育只是在这个意义上突显其特殊目标和具体形式而已。

在我国,虽然也从社会性活动来理解“运动”,如“政治运动”、“群众运动”,乃至“奥林匹克运动”,但单就“运动”与体育的关系来说,“运动”一般不包含、不等同于“体育”的广泛内涵,而通常理解为体育项目方面的“身体活动、动作”属性。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认为,“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中的“体育”与“运动”不应看作是同一层次概念,其“体育”的多重含义应区别于“运动”的“身体活动、动作”属性。

3 “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之辨析

3.1 对目前界定的辨析

综合各种文献,关于竞技体育主要有以下认识:

(1)如前文所述,认为竞技体育等同于竞技运动。

(2)关于竞技体育的目标。这是揭示竞技体育的根本特征,目前对此的认识比较一致,即“发挥人体极限运动能力,提高竞技能力水平,取得优异成绩,夺取优胜”。

(3)是一种活动、或社会活动过程、或社会体育活动。

关于竞技运动,主要有以下认识:

(1)认为竞技运动等同于竞技体育。

(2)是一种具有规则性、竞争性和挑战性、娱乐性和不确定性的身体(身体性)活动。它可表现与贯穿在其他体育种类中,高水平的竞技运动只不过是竞技运动诸类型之一。

篇6

关键词:体育经济;田径运动;大型比赛;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G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一、体育经济的介绍

1.体育经济(Sports Economy)体育经济是指从生产和经营的角度出发,把大众的体育生活和与此相关的经济行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作为一项特殊的产业来发展。而相对的体育产业,指的就是以活动的形式向全社会提供各类体育服务的行业,是体育服务业的总称。体育经济的发展主要有两种模式:市场主导型和政府参与型。体育经济的发展主要有两种模式:市场主导型和政府参与型。

2.将体育的经济功能上升到经济学的高度,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发展体育事业,能够现实地解决当前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全社会就业率,发挥稳定社会的作用;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思维模式及方法,用科学发展观,生态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构建和谐社会。

3.体育用品品种繁多,市场规模日益扩大,家庭的体育开支包括体育用品的购买,占日常生活开支的份额逐渐增加。体育业市场的繁荣为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国外体育产业运作情况来看,体育就意味着财富。举办大型的体育比赛特别是国际体育赛事,成为了发展本国、本地区经济的良好时机。体育衍生品市场不断兴旺。

4.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体育虽然并不直接创造经济价值,但能够提供扩大需求,刺激消费的作用,是不同于物质资料生产的消费资料生产范畴,是社会劳动力生产的积极因素。“加强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应该与时俱进地转变为“加强体育运动,增加人民就业”。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伴随着商业化对人类体育运动影响的争议而不断前进,最终承认和顺应了体育运动对于人类经济活动的促进作用而形成如今奥运大家庭蓬蓬勃勃不断发展壮大的可喜局面,在造就一大批体育明星的同时,依附体育运动生存的人口数量以千万亿计,并影响到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5.体育比赛的竞争性与竞技性,也顺应了人类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人生理念。为了追求理想,实现超越自身,实现挑战极限的梦想,人们愿意投入投身体育运动,客观上也扩大了整个社会的需求,增加了消费,促进了一系列相关领域的物质生产,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与基础。

二、田径的经济效益

田径的济效益包括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是因从事田径活动而直接所得的经济收益,如田径比赛门票收入、田径场地使用费收入、体育广告费收入、体育训练用品收入、体育纪念品收入及其他体育衍生品收入等等。间接经济效益。田径活动的间接经济效益就是指由于田径活动及其相应的社会影响力,而表现为其他部门和行业所得的经济效益。如田径的广告效益、旅游业收入等。

三、更加突出田径的主体产业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田径产业发展的前提。田径产业结构中,许多国家注重发展最能体现田径活动本质功能市场需求最大与体育产业其他部门关联度最高的体育健身服务业(如健身娱乐、健身技能培训、健身辅导与咨询、体质测试和评估、体育康复和医疗等),使体育健身服务业成为体育产业中的主体产业。

四、体育消费研究

近年来国内学者在体育消费问题的研究方面除做了一些区域性的实证研究之外,重点探讨了我国的体育消费能否在近期有一个较快的增长。持否定意见的学者认为,体育消费近期不会有较快增长,主要理由有三点:一是当前我国经济增速减慢,失业率上升,体育消费不可能出现繁荣的态势。二是从发展阶段上看,我国处在工业化加速时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的拉动,依靠制造业发展。三是从恩格尔系数上看,我国目前还处于从温饱向小康过渡时期。持肯定意见的学者认为,我国体育消费近期会有一个较快的增长,主要理由有三方面:(1)中国的人均GNP估计过低。通过比较,中国目前消费结构相当于3000美元的水平,处于这一收入水平的社会,体育消费应该是旺盛的。(2)中国目前的消费水平,城乡间和地域间的差距较大。(3)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体育消费拓展的空间和发展速度也会随之加大。两种观点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即需求结构的变化会带动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体育消费是顺应我国社会消费结构变化规律的、有增长潜力的服务性消费。

五、增强田径经济效益的途径

1.要增强体育活动的经济效益意识,增强体育活动的“成本”和“效益”的观念,还必须大部分体育资金趋向自立化和企业化。

2.要调整体育投资的结构。体育投资根据其目的和运行法则的不同,可分为政治性投资、知识性投资和娱乐性投资。

从总体上说,体育投资结构只有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适应社会经济格局的变化而变化,才能在根本上保证体育投资的最佳社会及经济效益。用企业管理的方法加强体育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的一些思想如成本分析、决策分析、预测分析等可以为体育经济管理部门所借鉴。发展体育产业要考虑体育产品的需要和供给的关系,提高体育经济效益。

田径项目与体育经济相结合可以创造相当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促进田径运动的推广、发展,也可以促进体育经济学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苏义民,李明.体育经济学教程[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2]张贵敏.田径运动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篇7

【关键词】优秀运动员 体育道德 道德教育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竞技体育界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失范现象,如辱骂裁判、假球等,严重违背体育职业道德规范,长此下去,竞技体育自身的发展将会令人堪忧,由此引出对优秀运动员的体育道德教育问题。

加强优秀运动员体育道德教育的意义

1.维护社会稳定、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起着特殊的作用

体育道德是一种特殊社会的社会控制力量,在体育社会中,体育道德成为控制体育社会秩序的主要、主导社会力量,它疏导和调整体育社会内各成员的行为,不仅如此,体育道德还为其他社会控制力量参与控制体育社会秩序时提供现实状态信息。

2.为体育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

体育道德规范可以促进体育产业的良性发展,体育道德规范属于社会效益范畴,只有体育道德规范明了,才会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持续发展,还有助于建立新的竞技体育伦理规范秩序,解决利益和道义上的冲突,推动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并使之与社会和人的整体发展协调一致。

3.规范体育道德失范现象,对体育自身发展以及道德伦理的发展均有着积极的作用

规范竞技体育的道德伦理问题,建立新的竞技体育伦理规范以及秩序,推动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促进道德自身的发展均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竞技体育优秀运动员体育道德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1.对体育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据调查,有极少部分管理者认为体育道德教育仅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从体育法制教育角度分析违背体育道德现象的工作者更是很少,在实践中,能够将体育道德教育与体育法制教育相结合去考虑问题的运动队也很少,在国家和地方的各级领导层都很看重竞技运动成绩的前提下,每个运动队都会忽视体育道德教育这个环节。

2.体育道德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影响教育质量

师资力量薄弱表现在教练员以及管理人员的学历上、知识结构上均比较薄弱,在调查中发现,现有的教练员及管理人员,他们中多是运动员出生,他们现有的受教育状况必然限制体育道德教育的发展。据资料显示,山东省各地区青少年足球队的教练员中有23.5%是中专生,仅有35.5%是大学本科生,如此的学历水平限制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1]

3.体育道德教育的内容空洞乏味,形式单一

根据对运动员的体育道德教育现状的调查得知,大部分对运动员实施的体育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都很空泛宏观,阶段性的集中学习几次理论,以课堂讲授为主,形式单一,定期召开专题讲座的俱乐部都为数不多。体育道德教育没有纳入体育院校、运动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课程教育。

4.体育道德教育缺乏成效性的考核和明确的监督

据调查,很少俱乐部有专门对运动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成熟模式,体育院校也是如此,有成熟的考核机制的是少之又少,对优秀运动员的职业道德考核也就是包含在思想品德考核范畴,属于理论考核范畴。法制建设不健全,赛场监督徒有其表,导致竞赛中的违法及不正当行为如假球、黑哨、等屡禁不止,严重败坏了足坛风气,滋生了腐败的土壤。[2]

影响竞技体育运动员体育道德教育的因素分析

1.受社会道德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体育道德是社会道德的一部分,既受着一定的经济关系制约,又受一定思想关系的影响,当然受社会道德对体育道德建设的影响。[3]体育道德教育是社会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社会道德教育功能逐步萎缩,思想政治工作弱化,甚至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完全不要道德教育,不要思想政治工作,一味强调运动员的职责就是为集体争得荣誉、为国争光。[4]

2.受我国对运动员教育培养模式的影响

据了解,目前我国对运动员的培养模式还是以“三集中”制为主,即通常是上午上课、下午训练。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运动员大块的时间都用在训练上,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时间和机会均比较少。

3.受体育从业人员的道德教育水平制约

从世界范围来看,无论是教练员、裁判员还是运动员,都很少有接受过比较全面的体育道德教育,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大学院校体育、运动专业学生基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体育道德课程教育,甚至专业教师本身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体育道德教育的培训,我国体育从业人员的体育道德、奥林匹克精神教育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准的状态。[5]

提升优秀运动员体育道德教育成效的建议

1.完善运动员的教育培养方案,将体育道德教育课程纳入运动员成长教育的必修课程,并建立与完善相关的体育道德教育考核体系,完善职业道德教育的奖惩激励机制

对于运动员的成长培养教育,应该将体育道德教育课程纳入运动员成长教育的必修课程,从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以及运动员的体育素养培养角度考虑,无疑是正确的。

完善激励机制可在一定程度上防范我国竞技体育道德失范的发生。一个具有长远眼光的俱乐部老板应该定期给予运动员职业道德教育的考核,建立符合俱乐部实际情况的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纳入比赛及最终评比中。

2.运动员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补充知识,充实自己,提升人文素养

运动员要把业余时间视为工作时间的延伸或读书时间的补充,科学地安排,合理地利用,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同时促进职业道德素养的改善,也有益于提高自己领会教练意图、理解战略战术理论,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推进事业,同时也为退役后的工作打下了文化基础。

3.体育道德教育与日常竞技体育训练、比赛相结合,并完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丰富职业道德教育方法,重视道德习惯的养成

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运动员文化教育要从运动员的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努力改进文化教育的形式、内容方法,保证教育质量。[6] 从运动员的身边实际出发,结合当今各个运动项目面临的职业道德危机实际情况,生动活泼地运用感化、说理、奖励等多重教育方法、紧扣实际,可灵活地采用谈话、专题讲座、看录像、写比赛心得体会和辅导活动等形式来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注重引导他们道德习惯的养成。

4.完善俱乐部的管理体制,配备符合条件的教练员与管理人员

俱乐部可以配备一些高素质、知识结构较合理的教练及管理人员,尤其要引进擅长对运动员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员,利用业余时间,在训练、比赛之余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教练员知识结构合理、素质高,观念上会潜意识中重视职业道德教育,也便于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与实施。

参考文献:

[1]赵杰修,孙晋海等.山东省青少年足球运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1999,(3).

[2]刘莉.足球运动员的职业道德现状及问题成因的理论分析[D].2009:20.

[3]葛书林,戴文.21世纪体育道德建设的对策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

[4]张杰.有关竞技体育中“黑色现象”的法律和道德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4).

[5]周宁,黄彬.体育伦理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198-201.

篇8

【关键词】竞技体育;体育运动学校;班主任管理

体育运动学校是在对学生进行系统竞技运动训练的同对,读训并重的中等体育专业学校。有效地解决了一大批基层运动员的出路问题,延长了业余训练的年限,完善了业余训练向专业训练的过渡和衔接,起到了其它任何形式都不可能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带有浓厚计划性色彩的体育体制与当前的社会大环境发生碰撞,竞技体育与社会的接轨出现了偏差,特别是社会就业机制的转型和高校招生的快速扩展,给体育运动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有关体育运动学校的发展问题,在几年前就引起了体育工作者的关注,不少的学校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一些看似有效的举措,多数只是解决燃眉之急,还摆脱不了制约体育运动学校发展的瓶颈,还不能称为成功的范例,不能代表体育运动学校今后发展的方向。面对困境,我们必须更新观念,认真研究国家各项改革的政策和措施,探寻体育运动学校的改革方向和发展出路。

一、学生特点分析

(一)性格特点

(1)就个人而言,自尊心强、自信心强、好奇心强、好动;

(2)就集体而言,团结但又充满个人英雄方义、独立竞争但又相互帮助。

(二)文化特点

(1)运动员年龄跨度大,水平参差不齐;

(2)学习内容单一枯燥,针对性不强;

(3)自我约束能力不强,自觉性较差。

二、何谓双目标

(1)基本目标,又称保障目标,即在体育运动学校的三年中专学习训练后至少要达到的目标。如完成三年的学业,掌握一门体育技能等。

(2)理想目标,又称极限目标,即在体育运动学校的三年中专学习训练后想达到却又几乎无法完成的目标。如进入专业队、国家队等。

基础目标保证学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理想目标激励学生持续奋斗。二者相辅相承,将现实与理想有机地结合起来,确保学生的目标最终都会位于二者之间,进而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同时,这一过程也可以很好的鞭策学生,让学生知道该怎么努力才能更接近理想目标,让学生一直处理兴奋的拼搏状态。

三、双目标管理的实施

(一)目标的制定

这是双目标管理最重要的阶段,一般分为四个步骤:

(1)预定基础目标和理想目标。学生、长家、教练、教师四位一体,综合学生的想法、家长的期望、教练的科学预测以及学生的文化底子,提出预定设想,然后充分讨论商定基础目标及理想目标(或者进入专业队、或者升入高校、或者根据学习的体育技能走向社会)。

(2)明确责任分工。体育运动学校既有训练又有学习,教练主抓训练、教师主管文化教学、家长提供支持和学生后勤保障,明确任务,相互协调、相互沟通。

(3)确立学生目标。学生首先要明确基础目标和理想目标,然后分别与教练、教师商定分目标。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采取科学的训练和教学手段,制定既能实现(基础目标)又具挑战(理想目标)的目标。如一个训练周期后要达到的成绩,或者参加比赛所需取得的成绩,或者学习测试所需达到的水平等。

(4)教练、教师和学生之间就实现各项目标所需付出的努力以及实现目标后的奖惩事宜达成协议。

(二)实现目标的过程管理

双目标管理重视结果,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自觉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并不等于放手不管,相反由于形成了由众多分目标构成的目标体系,一环失误就会牵动全局。因此在实施过程中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定期检分目标是否实现。教练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教练、教师与家长之间及时沟通,相互了解监督分目标完成情况。

其次,家长、教练、教师均要时常提醒学生目前的进度,便于协调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再次要全面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解决训练、学习、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尤其是学生的思想方面的问题。当出现意外、不可测事件(如训练受伤)严重影响基础目标实现时,也可以通过学生、家长、教练、教师沟通修改。

(三)总结和评估

达到一定分目标周期后,学生要进行自我评估,然后教练、教师、家长和学生一起考核完成情况,同时讨论下一阶段分目标,开始循环。如果没有完成,分析原因总结教训,制定补救对策,相互鼓励、彼此信任、保持积极奋进的气氛。

篇9

关键词: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管理理念;创新

目前云南所组建的各种形式的相对较为成熟的竞技体育运动队,按管理主体的不同,可大致划分为以云南省体育局及各市县体育局管理下的省队及各县市队、云南高等校院校竞技体育运动队、各公司企业竞技体育运动队、各种单项体育协会及俱乐部形式的竞技体育运动队。本文拟从政府主导下的云南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管理的现状出发,从管理理念创新的角度探讨如何激发教练员、运动员的全部潜能,解决当下运动队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云南竞技体育又好又快地实现科学发展。

一、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管理理念

就如何解决政府对各竞技体育运动队资金投入不均衡的问题而言,可以适时、谨慎地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管理理念加以尝试解决。我国竞技体育所带有的强烈的政治功能决定了政府在竞技体育发展中必然处于主导地位。到目前为止,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资金保障体系仍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社会经费所占比例较小。

具体到云南竞技体育的实际,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为保障优势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政府加以资金倾斜本是无可厚非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种主导的地位不容打破,否则将会给竞技体育的发展带来致命的创伤。但是,这样的做法不利于挖掘非优势竞技项目的潜力,打造新的更多的优势竞技体育项目。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到云南竞技体育的科学发展。为彻底突破资金的制约,除加大政府对竞技体育的扶持力度外,要逐步树立“市场运作”的管理理念。

所谓的“市场运作”管理理念,就是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大竞技体育的市场价值的开发力度。与此同时,发掘竞技体育在产业化、社会化方面所具有的发展潜力,从而提高社会资金的投入力度,为竞技体育的发展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组织保障和市场机会。最终实现从以政府投入向以社会投入为主的方式转化。

引入“市场运作”管理理念,可以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的产业化程度以及组织机构投资主体的社会化比例,从而彻底转换以往“等、靠、要”的观念。以市场为导向,拓宽竞技体育的资金来源渠道,改善竞技体育资金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化程度低的问题。

伴随管理理念的创新,政府型管理主体的职能也要随之发生相应的转变。切实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稳重、谨慎地推进以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为主要特点的俱乐部制和协会实体的发展进程。在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的同时,充分挖掘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寻求社会效益目标与经济效益目标的平衡点。

在2010年召开的云南省体育局长会议上,副省长高峰在回顾2009年云南体育事业发展时指出:“坚持发展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坚持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坚持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相互促进。”由此可以看出,在坚持正确发展宗旨的前提下,竞技体育走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化道路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二、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可以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学界也已形成广为认同的共识。“以人为本”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以人的自身条件来分析和解决与人相关的一切议题。管理学意义上的以人为本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人是管理中的主体,是一切管理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另一方面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最大限度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为根本。

具体到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的管理中,最重要的、对管理效果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从事管理活动的主体是人,如竞技体育行政管理人员、教练员(也是被管理人员)等。被管理者也是人,如运动员、科研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我国著名体育学者徐本力明确指出:“运动队的管理必须建立在‘以人为本’的信念上”。这就要求管理者将竞技体育运动队伍内人际关系的处理放在首位,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激发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

概括地说,竞技体育运动队“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以运动员、教练员等竞技体育参与者的需求作为一切竞技体育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充分发挥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潜能,提高运动员比赛成绩和比赛质量。

(一)以教练员为本,建立和完善符合建设高素质教练员要求的教练员培养、选拔和使用制度

一支优秀的教练员队伍是造就高水平运动队的前提和基本保障。这就决定竞技体育“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必须包含以教练员为本。目前,面对云南竞技体育运动管理中个别教练员“职业懈怠”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教练员培养、选拔和使用制度上存在的问题。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当前我国教练员的培养主要是由运动员到教练员的转变和体育教师到教练员的转变。云南竞技体育教练员的培养也大致相同。这种教练员的培养、选拔机制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表现有两点。一是部分教练员学历偏低,又缺乏有关训练、比赛、管理等知识的培训机会,进一步深造的途径单一、狭窄;二是对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的特征和规律认识不深刻,大多以经验训练为主,导致整个训练存在较大盲目性,缺少针对性,突破口模糊不清。

这就要求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建设高素质教练员要求的教练员培养、选拔和使用制度。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三方面的举措。

一是高度重视在职教练员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改善教练员的学习条件和工作环境。鼓励教练员提高学历层次,提高科学训练水平,增强教练员的创新、科技和管理的意识、能力。从而,改善教练员队伍结构,促进教练员从经验型向科学型、学习型转变。

二是加大优秀中青年教练员选拔培养工作力度,实施“教练员学术带头人”工程,帮助重点优势项目队的骨干教练尽早脱颖而出。

三是加大高水平教练员引进力度,为云南竞技体育运动队伍补充新鲜血液。

与之相应的要进一步完善教练员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形成较为成熟的人才流动机制。对水平低、能力差且工作积极性不高、多次考核不合格的教练员要给予警示,建立和完善教练员的退出制度。

(二)以运动员为本,建立和完善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机制。

运动员是竞技体育的直接参与者,也是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练员的管理对象。长期以来,在我国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管理中,教练员及相关管理人员的“人本化”意识薄弱,不重视对运动员的“人本化”管理。突出表现是“唯奖牌论”,即一味追求运动员的竞赛成绩,而忽视了运动员作为独立个体的全面发展。

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危害了运动员的身心健康、缩短了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制约了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体现运动员的尊严、实现运动员的价值、维护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竞技体育运动管理者亟须牢固树立“以运动员为本”的管理理念,从而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总的说来,以运动员为本的管理理念应该以满足运动员的合理需要为首要任务,以提升运动员的精神境界、实现运动员的人生价值为重点,以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为最终归宿。

在云南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管理的实践中,运动员“重训练、轻视文化课学习”,由此导致文化素养普遍偏低。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险、工伤保险及退役后的再就业培训等机制,从而在根本上无法消除运动员的后顾之忧。为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机制。

2010年3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以[2010]23号文件的形式,正式转发了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共二十一条。其中有四个方面明确指出了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应采取的措施。分别是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阶段的文化教育工作,打好运动员文化教育基础;拓宽运动员培养输送渠道,为运动员就学、就业创造条件;完善并落实各项激励和保障政策,切实维护运动员切身利益;构建和完善运动员职业转换社会扶持体系,帮助运动员顺利实现职业转换。

2010年12月24日至25日全国体育系统人事处长会议在云南昆明海埂体育训练基地召开。作为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深入学习领会刘延东国务委员就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所做重要指示精神。

可以说,对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已引起了上至国家体育总局等国家部委,下至各省体育局等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就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而言,在找准突破口的同时,必须打造一个平台作为实施各项具体措施的载体。

在笔者看来,加强云南竞技体育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最佳平台就是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加快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步伐,引进具备较高教学技能和水平的文化课教师,充分发挥“体教结合”的教学特色。建立和完善加强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的机制,采取集中培训、分批轮训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养,实现运动训练与文化课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总之,在充分发挥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向省优秀运动队输送优秀人才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使其真正成为加强全省竞技体育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龙头”。

篇10

《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第十七章第六节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中指出:深化体育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体育事业和投资体育产业。这些都说明了国家办体育的观念逐步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转变,竞技体育运动员的培养也由计划经济的国家独办到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而由于竞技体育的政治诉求功能,我国仍会大力发展竞技体育,在坚持以举国体制为主的模式下鼓励和扶持社会各行业、企业、高校、社会团体办优秀运动队或高水平体育俱乐部,培养体育运动员将是一种趋势。这就给竞技体育投资多元化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为风险投资竞技体育带来了入围的机遇。竞技体育的投资具备风险投资的特点:风险大(成材率低)、周期长、收益高。所以这决定了风险资金投资竞技体育运动员的可行性和必然性。当今世界竞技体坛,风险投资网球、高尔夫、足球、赛车等等行业运动员的情况很普遍,如俄罗斯网球运动员莎拉波娃是其父亲冒着倾家荡产的风险送她到美国学习网球。在中国,台球明星丁俊晖、潘晓婷也属于家庭风险投资模式,浙江万马队的罗智属于俱乐部风险投资的模式,王非篮球学校等属于社会资本风险投资模式等。本研究对各投资主体在竞技体育运动员投资时的决策因素进行调查,揭示影响投资者投资决策评估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建议,以期为竞技体育投资主体多元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按照培养资金的来源不同把竞技体育的投资主体分为三类:⑴国家投资主体;⑵社会投资主体;⑶家庭投资主体。本文的研究对象就是各投资主体的投资决策因素。

2.2研究方法

2.2.1专家访谈法

对国内运动训练专家,广州市、深圳市、郑州市体育局相关负责竞赛训练的领导,社会投资专家及一些运动员投资家庭进行访谈。

2.2.2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需要,遵循社会学问卷制定原理,设计了风险投资决策因素的调查问卷(见附件),问卷的发放及回收情况具体情况见表1。2.2.3数理统计法分别给相关的调查因素的结果(影响程度)赋值(非常重要、较重要、一般、不太重要、不重要的分值分别为5、4、3、2、1)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指标总得分的多少,选取得分高的前十个因素进行分析探讨。

3研究结果与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各投资主体在进行运动员投资决策时考虑的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3.1影响成本因素特征分析

3.1.1国家投资主体的主要影响成本因素特征分析

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按总得分的高低,排在前十位的因素分别为:国家或主管部门对该运动项目的重视程度、运动员的运动天赋、运动员固有竞技能力的高低、运动员的伤病及康复情况、运动员的来源和产权、投入资金数量、体育相关的服务中介机构、相关的社会文化环境、运动员的投资周期、相关的体育和金融等制度环境。从这十个影响成本因素来看,国家投资主体培养运动员时首先考虑的是国家的需要,其次是运动选材,然后还有投资资金及相关的社会环境。这说明国家投资主体在投资时考虑的成本影响因素主要是国家的需要和运动员的选材。

3.1.2社会投资主体的主要影响成本因素特征分析

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按得分从高到低,排在前十位的因素分别为:投入资金数量、运动项目的投资周期、运动员的投资周期、项目市场开发程度或者职业化程度、运动员的运动天赋、运动员的来源和产权、运动员固有竞技能力的高低、投资者资格的限制或障碍、税收因素、体育相关的服务中介机构。从这十个影响成本的因素来看,社会投资者在成本因素上主要考虑的是资金投入的多少、投资的周期、及投资环境和运动员的选材方面的,从这些可以看出,社会投资者在投资运动员时主要考虑的成本影响因素是投入资金的多少、投资的周期及风险的评估。

3.1.3家庭投资主体的主要影响成本因素特征分析

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按得分从高到低,排在前十位的因素分别为:运动员的体育爱好和兴趣、运动员的运动天赋、投入资金数量、运动员从事其他行业成功的可能性、运动员退役后的身体状况、运动员的伤病及康复情况、项目市场开发程度或职业化状况、运动员训练投入的时间、教练及管理等团队投入时间、运动员的投资周期。从这十个因素来看,家庭投资运动员首先考虑的成本因素是孩子的兴趣和自身的情况,然后是经济投入的情况,其次是孩子可能遭遇的机体上的损失,这些说明家庭投资运动员从成本的角度来说,主要是以自己孩子的自身条件最优发展为原则。

3.2影响收益因素特征分析

3.2.1国家投资主体在投资决策时考虑的主要影响收益因素特征分析

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按影响程度的得分排序,排在前十位的因素分别为:国家荣誉、地区及主管部门的荣誉、国家或主管部门对该运动项目的重视程度、地区及主管部门获得的奖金、是否奥运项目、运动员预期竞技能力的高低、项目市场开发程度或职业化状况、运动员的广告代言收益、运动员的伤病及康复情况、投资带来的相关社会收益。从这十个影响收益的因素来看,国家及相关主管部门的政治荣誉排在影响因素的前列,其次是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然后还有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国内该项目的外在环境。从这十个排在前列的因素可以看出,国家在投资竞技运动员时考虑的收益影响因素主要是国家的政治荣誉。

3.2.2社会投资主体在投资决策时考虑的主要影响收益因素特征分析

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按得分从高到低,排在前十位的因素分别为:运动员的广告代言收益、运动员的工资及奖金收入、运动员的其他收入、项目市场开发程度或职业化状况、运动员预期竞技能力的高低、运动员的来源和产权、运动员的伤病及康复情况、税收因素、运动员的个人形象及道德、体育相关的服务中介机构。从这十个影响收益的因素来看,社会投资者在考虑影响收益因素时主要考虑的是经济收益其次是作为生产者-运动员的状况及投资环境。从这些可以看出社会投资者在收益影响因素方面主要考虑的是经济收益。

3.2.3家庭投资主体在投资决策时考虑的主要影响收益因素特征分析

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按得分从高到低,排在前十位的因素分别为:运动员的未来和出路、运动员的健康收益、运动员的广告代言收益、运动员的工资及奖金收入、运动员的其他收入、心理成就感、运动员的伤病及康复情况、项目市场开发程度或职业化状况、项目市场潜力状况、运动员的政治荣誉。从这十个影响收益的因素来看,家庭投资运动员首先考虑的收益因素是运动员的未来和身体健康,其次才是追求经济利益及心理成就感等,这说明家庭投资运动员从收益的角度来说主要考虑的是运动员的未来和出路及一定的经济收益梦想。

4结论与建议

4.1国家投资主体风险投资运动员时首先考虑的成本因素是:国家的需要,其次是运动选材;社会主体投资时考虑的主要成本因素是:资金投入的多少、投资的周期及投资环境和运动员的选材方面;家庭主体投资时首先考虑的成本因素是:孩子的兴趣和自身的情况,然后是经济投入的情况,其次是孩子的可能遭遇的机体上的损失。

篇11

【关键词】竞技体育、运动、训练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迅猛发展,竞技体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受到大众的追捧。竞技体育是体育运动中的一种。在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中,人们常常偏重于对运动训练空间特征,即训练的内容和方法的研究,而却相对忽视了对于运动训练时间特征,即训练的过程、节奏和安排的研究。本文就竞技体育中的运动训练状况做了以下简单的分析。

一、竞技体育

在一个学科的理论体系中,基本概念的选定及其科学定义的给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建设,但多年来我国运动训练学界还没有系统地进行这一工作,许多概念的定义存在着明显的逻辑缺陷。一是将概念归于不恰当的类属,二是提出了不应有的理想期望。一切人类的行为都可以归为一种活动过程,把“竞技体育”归结为一种“活动过程”,也不应说是错误,但不准确,类属过大。而如果将其归结为一种“体育活动”,则明确得多,准确得多。中国的运动训练学理论必将会伴随着中国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一步步走向成熟,也会向世界运动训练学界贡献出更多新的科学理论。

二、训练目标导向与控制作用的强化

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人的一切行为又都是为了实现其目的而展开和进行的,这是人们的一项共识。但是在我们的实践活动当中,又常常会被具体的微观事物所包围,而忘掉了为实现终极目的而做的努力。训练活动当中也是这样,运动员学习、掌握动作技术,本来应该是在神经系统、肌肉反应各个方面都处于良性反应的状态下、在很好的协调状态下才能够做好,运动员在疲劳的状态下即使勉强完成了动作,其动作质量也很难保证。在2000版《运动训练学》教材中,特别强调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导向和控制作用,专门列出一章谈“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发展竞技能力与提高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直接目的,运动员在训练中完成竞技能力的变化,并在比赛中力求使它变成相应的运动成绩,得到社会的承认。训练是为了比赛,要从比赛的实战出发,紧紧围绕着目标的实现去组织训练活动,才能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这样一个本来是很明确的基本认识,过去却没有得到必要的关注。此前各个版本的运动训练学教材,都没有把训练目标的重要价值给予更为充分的确认和强调。新版《运动训练学》教材的这一变化,则把训练目标的导向与控制作用鲜明地突显了出来。

三、训练理论时空构架的调节

运动训练的空间特征包括训练的内容、训练的方法和训练的手段。运动训练的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密切地协同和配合,是实现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良性转移的必要条件。其结论之一为:“运动训练的内容与方法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空间构成因素,运动训练过程是训练活动的时间构成因素,运动训练的计划是时、空因素协同的组构,运动训练计划的实施则是时、空协同的具体操作。”这条结论看来似乎没有什么新鲜的内容,但却是从时空观这样一个视角来认识运动训练活动,从时间、空间的关系和协同去理解运动训练活动的规律和要求。另外一条结论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中,时、空因素良性协同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获得同样的转移效果只花费最短或者较短的时间,花费同样的时间可获得最大或者较大的转移效果。”显然,这两种协同的形式正是我们的训练活动所追求的目标。

四、竞技能力的结构

研究并建立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模型,是实施模式训练的重要工作环节。任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都是由其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这五种子能力所构成的。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中各个子能力之间的不均衡状态是普遍存在的,呈现着非衡结构,从哲学意义上说,这种现象的存在又是绝对的。但其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其它高度发展的某种素质或能力所弥补或代偿,从而就使得总体的竞技能力保持在一个特定水平。我们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注意充分发挥运动员优势能力的竞技价值。

五、运动训练学理论向竞技体育学理论的扩展

篇12

关键词:冰雪体育运动 经济 对策

1 、冰雪体育运动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经济的影响

1.1对人均GDP的增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近几年随着东北经济快速发展,人均收入快速提高,以及人们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逐年发生改变,冰雪体育运动作为新兴体育运动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冰雪体育运动的兴衰是由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GDP所决定的。

据统计,我国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GDP为3645亿元,到2007年,中国GDP上升到24.9万亿元,比1978年增长14倍(按可比价格计算),29年里平均增长9.8%。这表明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经济发展还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人均GDP的快速增长表明,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和消费取决于人均GDP的增长,人均GDP的增长改变了人们的消费结构和服务业的提升,促使让你们的消费从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向精神需求消费的转移。

以哈尔滨为例,从哈尔滨成功申办大冬会成功后,从2008年起哈尔滨人均GDP有快速增长,到2009年大冬会结束后,同年人均GDP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2009年哈尔滨人均GDP为15887元,比上年增长12.7%,此外,2009年大冬会期间哈尔滨旅游业总收入310.2亿元,增长26.2。其中国内旅游业务收入300.3亿元,增长28.8%;国际旅游创汇1.5亿美元,以上数据可以表明2009年第24届大冬会的成功举办对哈尔滨市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1.2对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有积极影响作用

我国从建国初期开始一直是以资源开发为主体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经济结构发展模式,但是,随着资源的枯竭出现了经济产值迅速下降得趋势,为了实现我国在新形势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成为了当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从表1可以看出2003年《意见》出台以后,产业结构迅速调整,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快速加大。据统计,2003年哈尔滨GDP为141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幅度为1997年以来历史最高产值。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16.4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24.5亿元,增长17.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73.9亿元,增长12.7%。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7.5%、47.1%、45.4%,其中工业贡献率为38.0%。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由上年的16.2:35.2:48.6调整为15.3:37.1:47.6。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虽然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仍然很高,但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第三产业的发展已经显露出良好的趋势。2004年哈尔滨有所下降的趋势,2005年申办大冬会成功以后,指标出现了回升趋势,而2008年哈尔滨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实现51.8%。

2015年大连成功举办第28届国际马拉松赛使得与体育相关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如旅游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等产业都有明显积极的作用。2015年大连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697.8亿元,增长8.4%,由此可见,大型赛事对城市第三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3对提高就业水平,降低失业率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举办大型比赛可以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促进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2009年哈尔滨举办大冬会在扩发就业机会和缓解就业压力做出了显著的成绩,据统计哈尔滨2009年诚镇就业人数242.7万人,比上年增加3.96万人,增加1.6%。全年共安置城镇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8.29万人。2009年大连全年全市登记失业人数7.26万人,比上年减少0.05万人。全年为求职登记人员提供职业介绍服务34.7万人次,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小额担保贷款1.1亿元。全年创业培训6401人,1922人实现自主创业,带动4959个就业岗位。

从表3可以看出,2004年大连城镇登记失业率最高,但.随着哈尔滨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保障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大冬会的成功举办为哈尔滨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使哈尔滨城镇失业率达到了很大的改善,从2004年开始城镇失业率有所下降,到2008年城镇失业率为最低,远远低于全国平均失业率7%的标准,大连国际马拉松赛的成功举办对提高就业水平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1.4 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

国际贸易总额是衡量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准之一,同时,也反映了城市开放程度。从表4可以看出,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交往进一步加深,国际贸易总额也逐年攀升,从2003年至2006年大连国际贸易保持稳定增长,但,从大连成申办国际马拉松赛到2015年大连成功举办国际马拉松赛国际贸易总额比2006年增长5.19亿美元,因此,2015年大连成功举办国际马拉松赛对大连国际贸易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 冰雪运动促进鞍山经济发展的建议

2.1 消除旅游行业堡垒,加强各区域旅游合作

消除旅游行业地方保护主义不仅需要各省市政府之间消除体制和思想上的落后,加强之间合作改变各自为战的状态,使东北地区形成一个整体,从东北三省整体角度出发,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制定发展战略和目标,明确相关责任完善相关法律体制,是当前和今后东北地区旅游合作的重点内容。

2.2培育和发展东北区域旅游市场

加强东北三省合作共同培育冰雪旅游市场降低市场开发的成本是东北三省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应逐步在急处理机制旅游最大事件通报制度上、满足国内外游客的不同需求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加强和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从消费者需求出发,提供不同层次的旅游产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定位突出旅游资源的差异性,这样才能满足国内外不同游客的需求根据游客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旅游目的地.

2.3东北地区应承办更多的大型国际赛事和冰雪节日事件

冰雪旅游业离不开经济做依托,同时大力发展冰雪旅游业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发展冰雪旅游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利用东北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优越的气候条件,承办过多的大型国际赛事和冰雪节日事件,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哈尔滨1996年亚冬会和2009年大冬会的成功举办给哈尔滨现代化建设带来了一次飞跃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东北地区由于承办更多的大型国际赛事和冰雪节日事件,必将给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更为广阔的空间.

结论

冰雪体育运动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经济的影响.开展冰雪体育运动有利于促进东北地区人均GDP的快速增长,有利于对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东北地区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东北地区科技水平的快速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远航. 《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调整的障碍及对策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3.

[2]朱馥萍.《冰雪经济对黑龙江省区域经济的影响》[J]科技与管理J,2008.

[3]李尚滨,张维泉《冰雪文化与经济发展》[J]冰雪运动,2001.

篇13

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社会价值极高。散打是中国武术的一部分,是把武术中最直接、最简单的招法提炼出来,以快速击倒或摔倒对手为目的的竞技体育项目。1978年国家正式启动散打运动试点工作。1989年,散打被正式列为全国比赛项目。1991年散打成为世界锦标赛项目,到目前为止,已经举行了6届世界锦标赛,并且举办了首届散打世界杯比赛。1998年,散打被列为第12届亚运会竞赛项目。1999年,散打全面发展,新规则规定参赛选手除保留护裆、拳套外,去除了所有的护具,从而大大増强了比赛的观赏性和激烈程度,为散打运动产业走向市场打下了基础,散打运动作为第三产业,在日益増长的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许多城市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作为外来体育产业的跆拳道运动,在国内生意兴隆异常火爆,而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武术精髓一散打运动则被挤到乡下、城边等不起眼的地方,正在年轻一代中国人心中丧失立足之地。国家武术管理中心主要心思都用在了武术散打如何进奥运上,对于市场开发,关心很少。传统武术作为中国的国技,至今还处在自生自灭的状态。对此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跆拳道等技击类项目都有过迎合市场需要的改造经历,而散打运动还没有做出可以迎合市场需要的改变。跆拳道运动作为一门体育产业,顺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走上一条成功的路。”从国际经验来看,政府扶持和商业推动,是发展传统体育项目的有效方式。

在很长时间里,韩国的武功流派也非常繁多,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韩国才通过政府的渠道,统一了名称、套路、口号和宗旨,进行了多年全方位的推广。此外,韩国政府在国内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弘扬他们的传统文化。在韩国凡是公务员、军人都必须会跆拳道,而军人的级别升迁条件中也对跆拳道的级别有一定要求,并推动跆拳道于2000年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随着韩国影视在中国的热播,跆拳道在中国市场上火了起来。而在日本,相扑、空手道、合气道、柔道、剑道等都被视作国粹,政府大力扶持以不使其衰退。中国散打运动应该在商业开发上多学习跆拳道的一些可贵之处,这样才能使散打首先在国内市场发扬光大,进而走向世界。

二、散打运动的产业化性质及其商业化过程

体育经济学提出,经济是体育发展的基础,体育是一个产业部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散打运动作为一门体育产业,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大潮应运而生。散打运动不仅仅体现在竞赛场上的龙争虎斗,而且深深的打上了经济的烙印。散打运动事业如果缺乏物质经济作后盾,便如无翼之鸟,难以腾飞。因此,散打运动与经济联姻,解决了散打运动发展资金不足的后顾之忧,使主办散打运动比赛的地区和单位再也不会因耗资巨大而犯愁,并从散打运动巨大市场中获得利益。

1.散打运动的产业化性质

我们之所以确认散打运动具有产业的性质,是因为散打运动以其特有的属性成为与国民经济诸多部门相互联系的行业之一。具体来讲,散打运动产业化,应有以下涵义。

首先,是使散打运动具有生产性。散打运动事业一直在为经济发展作贡献,但过去我们主观上把散打运动看成是纯消费的公益事业,不去研究散打运动的投入产出关系。没有自觉的把散打运动纳入体育经济发展的范畴,制约了散打运动的发展。散打运动产业化就是要把散打运动事业纳入生产领域,有意识地通过发展散打运动事业,推动整个体育经济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收入。

其次,是按工业化要求组织武术界的各种生产因素,即按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对与散打运动有关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技术进行重新组合,以提高散打运动产业的整体素质。

再次,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环境,开发利用己有的及潜在的资源,改善与之相关的经营,以増强散打运动产业的自我发展能力。主要包括:实物型资源,就是人力型服务的实物化,如,散打运动书籍、音像制品、器材、培训班、建馆校、博览会、年会、擂台赛等。知识型资源,指科学技术等无形的使用价值,包括散打运动教学、训练、科研等知识型服务,一般表现为语言、形体示范等信息形式。活动型资源,指不能同生产行为在时间、空间上的分离,如各类大小型运动竞赛,节庆活动,媒体转播等等。

2.散打运动产业的商业化过程

散打运动是通过体育竞赛来最终体现它的社会价值。体育竞赛市场是人们对体育竞赛产品现实和潜在需求的总和。它是体育市场中最活跃、最积极、最有拉动效应的市场。成功的运作体育竞赛市场,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竞赛产品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还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给竞赛举办方、媒体和赞助商等提供了很好的获利渠道,促进大众体育消费的増长,将会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散打运动产业商业化过程和其他商品一样,必须通过商品交换来体现其价值。散打运动产品除了实物型产品外,其产品交换形式和普通商品以实物换取货币不同,它主要是以对散打运动消费者提供身心方面的服务换取货币收入,而且交换是多方位的,除了常见的票房收入外,还有电视转播费、广告、彩票、技术、场地使用转让及咨询等费用。从交换的本质看,它是利用散打运动知识成果为人们身心健康服务。我们在这里探讨商业体育的时候,特别应该重视体育的娱乐性问题,重视明星在体育和娱乐中的作用。如果承认体育有娱乐的属性,那么在娱乐当中,明星的这种作用就不容忽视!体育产业里面的明星,其作用更不容忽视。也就是说,散打运动商业化过程,根本意义上就是散打运动知识、散打运动科技成果的“物化”过程,从而实现散打运动产业产品的商业化。

三、加快散打运动产业发展的对策

我国的体育步入了产业化的发展轨道,并且在短短的10几年时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散打运动产业却明显落后于散打运动本身的发展,却一直只局限于以武养武的旧模式,规模过小,经营分散,导致形不成规模,对散打运动发展十分不利。要打破这一僵局,必须在坚持散打运动自身特点的前提下,在散打运动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市场经营机制,加大改革力度,促进散打运动社会化,市场化。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尽快把散打运动纳入“职业化”发展轨道。职业化要求有一批从事散打运动产业的专职经营者、武校校长和经营管理人才。散打运动产业经营者不仅要熟悉市场运行的基本机制,精通市场经营策略,了解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有关市场经济法律法规,还要熟练驾驭散打运动产业领域的各项业务,避免经营盲目化,造成重复建设、规划不科学等现象。在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它所走经营、走市场的过程当中一定要遵循市场的规律、遵循商业的规律,所以在“职业化”形式下,这个职业联赛、职业联盟如何经营和管理,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怎么处理好共赢、共生的关系,可能在当今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第二,要大力培养散打运动竞赛市场。目前,我国的散打运动产业只能说才初具雏形,散打运动产业的市场还不健全,基础还比较薄弱。必须在建立健全散打运动产业市场机制的同时,积极培养各种为散打运动竞赛服务的经济实体将散打运动从产业事业发展附庸地位转为依托地位,推动散打运动产业竞赛市场的形成,促进散打运动产业市场化。

第三,要尽快建立与散打运动发展相适应的各项政策法规,完善统一的技术规范体系。当前散打运动产业亟待整顿的内容有:武术馆校建设的混乱审批;教练资格的认定,学员技术水平等级考核缺乏统一标准;各种形式的虚假招生广告,培训缺乏统一收费标准;产品缺乏统一的行业质量和价格标准;商业性经济广告与赞助没有专门配套的法律法规等等现象。面向市场、适应市场的经营是体育产业的“生存之道”目前散打运动产业市场发展的混乱状况,除了体育运动产业本身处于发展初期的原因外,与无法可依也有很大的关系。散打运动产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靠创新。首先在制度创新方面,要不断完善领导机制、用人机制、决策机制、营销机制、投资机制等;在技术创新上要建立科研和训练联合机制一科研为运动队提供有偿服务。

第四,要积极引导和开拓各类散打运动产业健康的娱乐市场。散打运动产业作为一项社会化产业,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散打运动产业竞赛有很强的观赏性与娱乐性,开发的潜力很大,要广泛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鼓励工商企业界赞助、投资。就企业品牌的营销来讲,参与到这样的活动对赞助企业不单是一种广告的使用,也是一种产品文化,通过这种产品和他的受众形成一种有效的时尚的交流,对企业品牌有重要的意义,它不同于一般的广告。社会参与、企业参与这样的大型运动及这种项目的赞助活动,在另一个意义上,也对推动散打运动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塑造富有时代特色的企业形象。从而推动散打运动良性发展,引导和促进散打运动产业消费,加快散打运动产业化进程,从而对我国的产业结构改革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五,争创散打运动产业品牌,扩大规模,提高散打运动产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实施名牌战略,加大科研力度,扩大规模,改变目前技术落后、经营分散的现状。通过联合兼并等形式,兴办集团性企业,生产竞争力强的用品、器材、服饰、知识产权,音像制品等。

篇14

关键词 阳光体育 太极禅 发展前景 学校

中图分类号:G852.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6-000-01

阳光体育运动主导“健康第一”的思想,它的提出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的热潮,更好的提高和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太极禅运动是一种新型的体育运动,它具有积极、阳光、健康的运动理念,本文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指导思想为背景,提出太极禅课程走进学校的构想,希望可以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点参考性的建议。

一、太极禅以及太极禅课程特色

(一)太极禅

太极禅是李连杰与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2011年3月所成立的太极禅国际文化有限公司,主要是希望把健康和快乐通过太极禅文化体系传播到世界各地。让现代的人们用太极阴阳平衡的理念去思考问题,去追求健康快乐的理想平衡状态,希望将快乐健康的理念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

(二)太极禅课程特色

太极禅课程主要分为《太极fit》和《太极云手》两大训练体系。《太极fit》是一个崭新的身心训练体系,围绕太极核心“阴阳对立主题”而设计,通过肢体动作与修心方法的结合,帮助现代人在减压和强身的同时体悟到太极禅的生活哲理,达到全方位锻炼身心的效果。再配合炫酷动感的音乐,适合现代年轻人的快节奏生活和缓解精神压力。

二、太极禅锻炼的作用

(一)太极禅对学生具有独特的锻炼价值

由于现代社会环境变化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呈现出紧张焦虑、迷茫恐惧、心理失衡等现状,而这各种各样的问题提高了身体疾病及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太极禅课程的特点能够帮助学生用平和的心态、健康的、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去抵制浮燥的心理,这样的课程是适用大众的、是适合作为终身体育锻炼的项目,所以说太极禅对于学生具有独特的锻炼价值。

(二)太极禅在学校开展有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首先,在练习太极禅课程的过程中,要树立强身健体正确观念,要求在锻炼过程中要排除思想杂念,保持清静自然。太极禅讲究内外兼修的道理,做人也一样,要忠实诚恳、立身中正、表里如一,用一种宽容、乐观、感恩和积极的人生观去面对学习和生活。如果人们都懂得释放自己的压力,不浮躁,保持一个平衡的心态,就不会做出危害社会扰乱和谐的事情,就有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三)太极禅在学校开展有利于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它的发展与学校体育教育是息息相关的,它不断适应中国学生活泼、健康、好奇好胜、奋发向上的需要。民族传统体育的充入,使新时代的学校体育精彩纷呈,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同时耳濡目染着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使参加者在增强体质的同时还增强了中华民族不可抗拒的精神力量,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最终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在高校开展太极禅课程对与弥补现代体育的不足是势在必行的。

三、阳光体育背景下太极禅在学校开展的前景

(一)阳光体育运动推M了体育物质文化在校园的建设,长期以来,我国对学校体育场馆、体育设施以及体育器材等经费的投入一直是比较欠缺,器材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要求,这也制约着学校体育的更好发展。随着阳光体育运动在学校的贯彻实施,对学校场地器材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学校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为太极禅在学校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二)阳光体育运动提高了体育运动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为太极禅在学校的推广建立了长效机制。目前,太极禅开展时间较短,主要集中在一些健身房和健身会所,太极禅运动还不够普及。在全国发起阳光体育背景下,相关部门领导层对太极禅在学校的开展会引起高度的重视,对太极禅在学校的推广建立长效机制,从而为太极禅在学校的开展提供决策等方面的有力保证。

(三)阳光体育运动推动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为太极禅在学校的开展提供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阳光体育运动是号召全国青少年都参与的活动,它所涉及的面非常广,覆盖范围极大。因此,它必将带动学生的自觉锻炼,养成终身体育的思想和习惯,这为太极禅在学校的开展提供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从而引导太极禅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随着阳光体育工程的全面推进,校园体育基础设施和体育文化氛围将迎来一个新的阶段,一个全新的快速发展期。只有坚持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监督机制,太极禅运动才能更好的在学校推广,才能真正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岗.太极拳对现代人心理调节的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