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竞技类体育运动范文

竞技类体育运动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22: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竞技类体育运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竞技类体育运动

篇1

关键词:体育运动;训练竞赛;疲劳类型;解决途径

疲劳是体育运行训练中常见的一个问题,运动后容易产生疲劳这时众所周知的,运动性疲劳的主要特点和运动项目有密切的关联性。运动引起的疲劳容易使人机体功能低下,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段额恢复才能继续运动。体育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掌握正确的疲劳缓解很方法,以便提高训练质量,本文主要分析体育运动训练竞赛中疲劳类型及恢复。

一、体育运动训练中疲劳类型

(一)按疲劳部位划分

在体育运动中产生的疲劳,按照疲劳发生部位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3类:内脏性疲劳、肌肉型疲劳以及神经性疲劳等。内脏性疲劳是指运动员训练时产生的疲劳,主要表现是呼吸量变化和呼吸氧量降低等,此类疲劳出现时运动员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均出现疲劳症状:而神经性疲劳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大脑皮层出现的亢进情况,从而致使运动员出现反应迟钝和精神疲劳等症状,肌肉型疲劳主要是指运动员在超负荷运动下产生的肌肉力下降情况,这种疲劳会严重影响运动员肌肉系统调能力,使肌肉出现疼痛现象。

(二)按疲劳表现划分

在体育训练中根据运动员产生疲劳后的表现特征,可以将运动员产生的疲劳分为生理性疲劳和心理疲劳,生理性疲劳主要是由身体互动引发的一种疲劳:心理疲劳主要是由于运动员心里活动导致的一种疲劳现象,主要表现为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思维反映迟钝、记忆力差、注意力难以集中等,行为表现主要有准确性不高、操作不灵活、动作迟缓等。

(三)按疲劳病程划分

从医学方面老看,按照运动性疲劳产生时间的长短,可以疲劳产生时间的长短将其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机型疲劳、另一种是慢性疲劳。机型疲劳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超负荷运动后产生的一种疲劳现象,形体和脏腑出现的疲劳症状。慢性疲劳主要是由于运动员在机型疲劳还没有得到完全的恢复时,又进行超负荷训练,加重机体疲劳症状。这两种疲劳的恢复主要依靠营养补充和休息等得到恢复,或者通过良好的睡眠均能够有效恢复运动员体力。

二、解决体育训练竞赛中疲劳的主要途径

(一)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体育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运动型疲劳,疲劳产生以后运动员必须进行一段时间的修正才能恢复体能,继续训练。为了加快运动员恢复体能,高从饮食方面对运动体能进行恢复分析。饮食治理能有效该生由于过度劳动而产生的疲劳现象,所以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要吸收足够的营养,合理按安排膳食,饮食方面要做到搭配合理,样式丰富,以便补充充足的营养。运动员饮食原则一般是多摄入糖类、和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以便为自身补充体力和营养。另外,运动员要合理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以便使自身的机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二)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

运动员训练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体能,必须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才能促进体力的恢复。所以运动员要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作息时间,在保障充足睡眠的前提下保证健壮的身体质量,以便应对运动型疲劳的耐受力。另外,运动员还可以采用音乐治疗法、散步治疗法等缓解疲劳,使运动员身心得到很好的锻炼,从而到达较好的缓解疲劳的效果。

(三)心理缓解法

篇2

关键词: 竞技体育 中国传统文化 继承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与完善,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为体育运动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撑力。在竞技体育运动事业快速推进的同时,中国竞技体育运动道德领域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因素,如斗殴、吸毒、服用兴奋剂、黑哨等事件时有出现。如何推动中国竞技体育运动事业快速、健康、和谐发展,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焦点。本文认为锻造中国竞技体育运动的风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运动精神,需要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和批判性继承入手,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塑造中国竞技体育运动之魂。

1.竞技体育运动对中国传统体育道德的吸收和借鉴

随着竞技体育运动逐渐国际化、市场化,物质文明对其影响日渐明显,而竞技体育运动蕴含的风骨却被相对忽视。虽然中国竞技体育运动竞技水平提高了,竞技运动员的竞技实力增强了,但中华竞技体育运动独特的民族精神和魅力却未能同步提升,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对传统体育道德的学习。

1.1“射”――竞技体育运动与儒家礼乐文化的结合。

西周的“射礼”是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文化源头。[1]“射”作为中国竞技体育运动的最早形式,与“礼”、“乐”、“御”、“书”、“数”并列,共同组成了中国传统教育体制“六艺”。“射”既有着体育运动的竞争性,也是西周礼乐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射礼有序宾之贤,询众择善之义,是可以明善恶也”,从这一角度而言,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从诞生之初时便与中国传统儒家礼乐文化紧密结合,它既要展示出卓越精准的技艺,更要宣扬道德教化。从“射礼”的举办者、举办目的、举办形式及效果来看,“射礼”具有极强的权威性、普遍性、规范性和政治功用性。“射”既是一项体育娱乐活动,更是具有鲜明政治性和教化性的社会文化活动。可以说,“射礼”是我国古代社会集政治、教育、文化、体育等诸方面因素于一体的竞技体育运动形式。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竞技体育运动既是体育运动,同时也应该为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和道德教化服务,这也正是目前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发展所应当注意的问题。“竞技体育是随着人类文化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礼仪化的战争”。在竞技体育向国际化、科学化、高水平化的方向迅猛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中国竞技体育运动与中国民族文化的结合。

1.2“淡泊宁静”――竞技体育运动精神对道家思想的继承。

竞技体育运动以其竞技特点为大众所喜爱,然而竞技道路是永无止境的,竞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运动能力与水平的不断进步,胜者只是一时之胜者,对胜利的追求和努力才是永恒的。老子很早便指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身,及我无身,吾有何患!”因此,保持“恬淡为上,胜而不美”的竞技心态,对待比赛结果“宠辱不惊”便是竞技体育运动参与者需要学会的课题。以一颗淡泊宁静之心投入到热烈的竞技氛围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如果每一位竞技运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运动员都能保持此种心态,则诸如黑哨、兴奋剂、斗殴等现象便能从根本上杜绝,竞技体育运动的风气便可为之一变。

1.3“峻法”、“严刑”――竞技体育运动对法家思想的继承。

韩非子曾说:“峻法,所以禁过外私也;严刑,所以逐令惩下也。威不贰错,制不共门。威、制共,则众邪彰矣;法不信,则君行危矣;刑不断,则邪不胜矣。”峻法严刑是保证国家社会安定的必要武器,同样,峻法严刑也是维护竞技体育运动秩序的必要手段。从法制规范的角度明确竞技体育运动行为的奖惩准则,对促使竞技体育运动各类人员“以规矩为度”有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在完善的竞技体育法制规范下,完全可以达到“法之所加,智者弗敢辞,勇者弗敢争”的效果。

因此,中国竞技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需要汲取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之处,尤其要学习儒、道、法家思想之长足,在注重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同时,促使竞技体育为社会和谐、思想发展及群众教育服务,使人们在淡泊宁静的平和心态下,不断致力于竞技体育运动规范的完善,推进竞技体育运动健康发展、科学发展。

2.竞技体育运动精神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悖离之处

中国传统体育道德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一部分,是封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体育实践活动的客观反映。因此,它既受到封建社会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的制约,也受到中国儒、道、法家思想观念的影响,同时还被深深打上了封建统治阶级体育道德观的烙印。全面认识中国传统体育道德是我们批判性继承的前提。

2.1私有制社会经济关系决定了传统体育道德的性质具有狭隘性。

“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道德最深层的本质是以经济关系为基础的利益关系,因此,传统竞技体育运动在本质上是为私有制社会服务的。这体现在传统竞技体育为统治阶级稳固统治,为其遴选才士,助其娱乐等方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现代竞技体育运动的目的在于锻造奋勇拼搏的竞技精神,形成良好社会氛围,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了二者在本质上存有明显区别。

2.2竞技体育运动精神与中国封建传统价值观取向存在本质区别。

“封建文化从本质上讲是和竞技体育所提倡的价值观念背道而驰的,是压抑竞技体育发展的,这是封建社会的专制统治和人才观念所决定的”。[3]中国封建社会对竞技体育的抑制并非偶然,其主要原因是:(1)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生产力发展缓慢,社会生活内容较为单调,诸如“射”、“御”之类的竞技行为被提高到礼教的高度,其形式代表的意义等同甚至超过了竞技结果和能力,对形式的过分重视限制了竞技能力的提高。(2)中国传统思想主张礼让、和谐、轻利和内敛,注重约束自身的欲望,“克己服礼”,这种思想意识使得人们在潜意识中抵制竞争,这使竞技体育没有适合发展的空间。(3)竞技体育需要平等公正原则作为思想基础,而中国的封建社会实行人治,缺乏民主意识,这使竞技体育缺乏必要的思想根基。(4)从竞技体育运动的前身――“游戏”的角度来看,封建社会国民较为轻视游戏,深恐“丧志”,游戏时不够投入,这也使竞技体育活动的发展深受限制。

了解了上述这些因素,我们便可对中国古代传统竞技体育丧失竞技活力,直至趋于湮没的原因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致力于使当代中国民众正确对待中国传统竞技体育道德与文化。

3.正确处理竞技体育运动发展与传统竞技体育道德的关系

中国竞技体育运动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性,同时它又具有自身发展的独特性,因此中国现代竞技体育运动道德既要反映出我国的民族特点、时代特点,还必须符合竞技体育道德发展的客观规律。

3.1“淡泊无欲”、“重义轻利”的品格是保证竞技体育公平竞争性的前提。

公平竞争是竞技体育的灵魂,愈是竞争激烈的项目愈是需要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竞技体育工作人员具有平和、坦率、谦逊、超然于物外的心态与素养,以抵制横流物欲的诱惑。倘若没有“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很难自始至终保持公平公正的信念。这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汲取养分,寻求精神力量。

3.2礼让、仁德是竞技体育和谐发展的精神保证。

竞技体育需要竞争,更需要和谐。体育运动对人的社会化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一作用在竞技体育上得到了极好的体现。在竞技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社交能力与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一同得到了锻炼。处理好竞争好胜心与平和心关系、个人与他人关系,需要我们发扬礼让为先、仁德扬道的优良传统。此时,礼让与仁德是调剂这一心态的良药。只有每一位竞技体育工作人员,以及欣赏竞技体育的观众具有礼让和仁德之心,竞技体育的竞技魅力才能更加凸显,竞技体育才能走上一条健康、和谐的发展道路。竞技体育的社会教育价值需要被人们所重视,这尤其对于提高青少年的全面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3.3以传统文化的知识智慧为养料,提高竞技体育的水平。

竞技体育并不是一项单纯的体能展示,它更是智力的较量,竞技者只有拥有高超的智慧才能获得胜利。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包含最大量的智慧,它们可以也应该成为竞技体育的智慧养料,田忌赛马的故事便向我们充分展示了智慧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21世纪的竞技体育事业正在高速发展,与此同时,竞技体育道德建设亟待加强。为使我国的竞技体育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我们需要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料,通过加强竞技体育运动的德、智、美等方面的建设,使我国的竞技体育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美、民族美与时代美。

参考文献:

[1]史晓亮.射礼――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文化源头.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第3期.

篇3

体育运动中最为重要的是奥林匹克运动会,而科学技术对奥运会的影响不容小觑。奥运会的比赛场地四年只有一次,在没有高科技技术发明之前,往往只有当地人民以及少许代表能够观赏到奥运会的风采。但是现在,电视的普及,电脑信息的传递使得全世界的人民都能够在那段时间感受到奥运会带给我们的愉悦以及国家的尊严。自从90年代以后,奥运会不仅建立起相应的网站,为广大的运动爱好者提供相应的信息,以及有关比赛的一系列资讯等。并且随着现代科技越来越普及,竞技体育运动也更加受到群众的喜爱。

2科学技术在竞技体育运动中的应用

科学技术的应用研究推动了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它把科学技术和运动训练结合在一起,使运动训练取得明显的效果,提高运动成绩,赢得比赛的胜利。体育科学能在如下方面得到应用:

2.1用最新科学检测手段为科学控制训练提供数据为了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水平、战胜比赛对手,竞技体育运动要求运动员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进行大运动量训练。只有经过严格、艰苦的大运动量训练,运动员才能通过超量恢复,不断提高机能水平。但是每个运动员机能水平有大有小,每个人都有一个合适的大运动量负荷限度。运动量达不到这个限度,就不能充分挖掘运动员的运动潜能,达到自己的最高水平;反之,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会产生过度疲劳,甚至诱发运动伤病。如何找到这个负荷限度,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量,是每个高水平教练员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东德游泳专家在华执教期间,用血乳酸这个生理指标监测国家游泳队运动员的运动负荷情况,成功地使每个运动员在各自合适的负荷限度内,充分地进行了大运动量训练,使运动成绩大幅度提高。除血乳酸外,还有心率、血色素、尿蛋白、血睾等生理指标都可监测运动负荷情况,给教练员安排大运动量训练提供可靠的科学参考数据。

2.2防治运动创伤运动伤病是运动员成长过程的绊脚石,它中断训练的系统性,影响运动成绩的提高,严重的伤病甚至会过早断送运动生涯。用运动医学知识宣传防伤防病的重要性,避免不必要的牺牲;用最新医疗手段治疗运动伤病;掌握合理带伤运动的原则,在不影响康复治疗的前提下,监督安排力所能及的训练,尽量不间断运动员的系统训练,以免破坏已建立的动力定型;研究最新恢复疲劳、放松肌肉的科学手段,如此等等都是随队医生和科研人员在这方面的任务。

2.3先进技战术研究随着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各种新的技术、新的战术不断出现,必须加强先进技战术研究,改进技战术训练,才能提高技战术水平。用高速摄影、录像等先进设备和报刊杂志等信息资料,为技战术研究提供资料。用运动生物软科学知识分析运动员的关键技术动作或设计难新动作,可纠正动作,改进技术,提高运动成绩;根据自己和对手的实力情况,制订合理的比赛战术,在平时战术训练中反复演练,也是比赛取胜的重要因素。

2.4营养药物的研制应用运动营养的研究是体育科学为竞技体育运动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层次的体育主管部分竞相投入巨额资金,为运动员研制或购买新的营养饮料、营养食品和营养药物,使运动员得以补充能量、增加力量、降控体重、恢复疲劳。在临床应用实验,取得数据,总结经验,直接为运动训练服务。

3科学技术对竞技体育运动产生的负面影响

3.1竞技体育过度依赖科学技术。现在的竞技体育运动中存在着一个令人较为尴尬的局面,即有过度依赖科学技术的趋势。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的应用固然是好的,但是过多的采用就有可能失去竞技体育的本真,尤其是大范围国际间的赛事,比的不是运动员技能反而成为技术设备的相互比拼,他们在头脑中形成了这样一种概念:如果自己在训练中投入的科技成分多、使用更先进的设备,就能保证竞赛中优异的成绩。这违背了体育的人文精神,在繁华表面的背后藏着令人惋惜的悲哀。如果不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加以限制,那么运动员就会成为体育运动的附属品,科技的附庸之物,这不是体育的初衷。

3.2衍生出兴奋剂的出现及滥用。当代体育运动中时有运动员使用兴奋剂的状况出现,为了取得更好成绩,在竞技比赛中一些人不惜违背竞赛规则,无视体育道德规范,做出有损身体健康和伤害其他竞技者感情的事。兴奋剂的出现无疑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不当使用导致,它严重损害身体健康,科学证明长期使用会出现暴躁易怒、体质虚弱、肢体生长不良的情况。抱着如此态度,一些人悲观地认为未来还会可能出现与基因技术结合的兴奋剂,并且难以被检测出来,这不是没有可能。如此这般,奥林匹克精神还将怎么弘扬?在一片质疑声中,体育运动给人们留下的只有失落。

4制定相关对策促进竞技体育健康发展

4.1弘扬体育人文精神。竞技体育离不开科学技术更不能与人文精神背道而驰。人文精神是以人为中心,但很容易使人过分追求真实理性至上,此时应与科学精神结合,构建完整的精神世界。凭借科学精神的理性指导和专业的工具能够有效防止竞技体育沦为科学技术的傀儡。中国人对于现代体育的认识没有国外深,原因在于其传入中国的时间较晚,接受起来也比较不易,这其中包括的西方文化规则很难去把握运用,于是出现了盲目崇拜科学技术、滥用技术手段。此时更需要东方天人合一的理念来解决,可以弥补现在体育运动中缺乏的“人文精神”。

4.2严厉抵制兴奋剂使用。近四十年的奥运会历程中,运动员使用兴奋剂的事件越来越多,并有着愈加严重的趋势。抵制剂的滥用有关部门与竞技者责无旁贷。为了重拾其他参赛者的信心,必须大力反对兴奋剂的使用。这就需要依靠科技力量和道德约束。不断增加检测站和兴奋剂研究室,投入网络以扩大检测范围,保证检测正常进行。对于已检测出来的使用兴奋剂人员,应该毫不留情地予以惩罚,这种无视规则,践踏规范的行为是不能助长的。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是世界反兴奋剂组织应坚持的原则,这样才能够重塑机构的正面形象,保护竞技体育运动长久发展繁荣,使人类可以享受运动之美。

5总结

篇4

体育运动学校 办学路径 发展方向

体育运动学校是在对学生进行体育专业教育的同对,进行系统的竞技运动训练,读训并重的中等体育专业学校。在三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体育运动学校的办学形式,有效地解决了当时一大批基层运动员的出路问题,延长了业余训练的年限,完善了业余训练向专业训练的过渡和衔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目前体育运动学校正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选择。有关体育运动学校的发展问题,在几年前就引起了体育工作者的关注,不少的学校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摆脱不了制约体育运动学校发展的瓶颈,一些看似有效的举措,多数只是解决燃眉之急,还不能称为成功的范例,不能代表体育运动学校今后发展的方向。面对困境,我们必须更新观念,认真研究国家各项改革的政策和措施,探寻体育运动学校的改革方向和发展出路。

一、体育运动学校发展路向的系统分析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我们把每个所要研究的问题或对象都可以看成一个系统。体育研究对象也可以看成一个系统,对于体育运动学校这个系统来说,它是我国体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同时对于本身系统来说,它又有内部要素各部分组成。以竞技体育为特色的体育运动学校作为我国体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一个方面要融入我国体育的“奥运战略”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大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推动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全面开展,同时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加强科学化管理,对输入输出进行及时调控,不断提高办学效益,才能在社会发展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体育运动学校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始终处于与周围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之中,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受到社会转型、体育改革带来的冲击和压力,体育运动学校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必须与同时代的社会背景紧密相连。体育运动学校的办学效益与社会需要紧密相关,学校的输出产品只有满足社会的需要才是高效益的。体育运动学校对社会输出的主要产品是运动员,运动员是体育运动学校系统中最活跃的要素,他们的表现决定着社会对学校的评价。运动员的素质高低、毕业后的前景等都成为社会评价的一项指标。不仅运动员本人影响着学校系统的发展,其背后的“亲人团”也是学校系统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也将形成了对学校社会评价的重要因素。

二、关于体育运动学校发展的基本思路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取得的成绩极大地鼓舞了国人的精神。勿用置疑,“举国体制”在很长的时期内,仍然是中国竞技体育的最佳选择,是中国参与“奥运”的主要运作模式。作为“举国体制”的三线队伍,国家不可能随随便便将其推入市场。

体育运动学校的发展首先要依靠“举国体制”这棵大树。我们是“举国体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只要这棵大树不倒,体育运动学校就有生存的空间。其次,体育运动学校必须登上竞技体育的战车,在国家迎战奥运会的大旗下占有一席之地,这样才能有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环境。目前的重点任务是抓好“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以输送高质量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育尖子运动员为主要目标,逐步积累自身的实力。再次,充分利用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寻找职业教育与竞技体育的汇融点。积极建立“运动训练”专业,争取办成省级重点专业,使竞技体育和职业教育贯通起来。第四,把体育运动学校办成一个人才培养的中转站,把输送和升学作为办学的主要目标,不能背负着终极目标的重担。只要学校能够保持稳定的输送率,能够为学生提供升入高校的机会,学校就会具有吸引力。第五,体育运动学校的办学思路必须与国家体育总局的思路相吻合:一是加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建设,完善举国体制的链条;二是探索“体教结合”的新路,寻求业余训练的有效的运作模式;三是通过上层运作,为体育运动学校的毕业生拓宽升学的渠道。

总之,体育运动学校应以发展竞技体育为核心,以建立重点专业为载体,以输送升学为导向,优化专业建设,加强体教结合,以业余训练与新型职业教育的衔接贯通为运作模式,寻求新的发展方向,拓展办学的路径。

三、关于体育运动学校发展路径的选择

推动集团化发展。以市级体育运动学校为核心,与县区体校、行业体协、中小学业余训练形成网络或跨地区的训练网络上下衔接、水平衔接、多档次衔接,多层次多方面发展,以使项目、年龄、层次的集团发展壮大,避免高水平的启蒙训练,造成资源与经费的浪费。

注重一体化发展。学校如何利用自己在师资、设备、在教育市场中的独特优势,不断向纵深发展,是学校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重要问题。体育运动学校要与小学和中学联合、与中专技校联合、与大专大学联合,这样,体校就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纵向、横向联合的各方就能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试行具有特色的多样化发展。体育运动学校要着眼于社会需求,必须对社会需求具有敏感性,必须了解大众的需要和选择取向,力求为大众提供高水平和新内容的服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适应社会需求,多渠道培养运动员学生的能力,从而扩大社会影响力,拓宽学校的发展渠道。

放眼社会化发展。体育运动学校要用好经费筹措政策,通过借、贷、捐发展校办产业、校园经济、体育俱乐部等形式,将国有资产与体育市场嫁接,通过市场盘活国有资产,鼓励和吸引行业协会、民间组织、私人企业等投资办校,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坚持打好基础、科学训练、长年积累,使体育运动学校的办学逐步走向社会化。

参考文献:

[1]田麦久.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与学科建设[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国家体育总局.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J].体育科学,2001,(3).

[3]国家体育总局.《体育运动学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及说明.

篇5

摘 要 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就为参加竞技体操作准备的,拥有一定体操天赋,通过后天的科学、系统的训练,有可能对竞技体操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青少年运动员。

关键词 竞技体育 后备人才 研究现状

一、竞技体操后备人才概念

竞技体育主要为了尽可能地挖掘和增强个人与集体在身体与心理及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以及比赛,以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和比赛优胜为目的,也称之为竞技运动。部分学者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定义为:为参与竞技运动而作准备的,拥有一定运动天赋的补充人员。

二、国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研究综述

对国外后备人才的研究主要有马志和等(2003)的《中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比较研究》;和钰洲(2008)的《对发达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李贵庆等(2008)的《中美青少年竞技体操训练管理制度的比较研究》;熊炎等(2008)的《中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都是从竞技体育强国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机制方面探究的,这些国家也是当今世界上的竞技体操强国。

(一)美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情况

美国的竞技体育包括职业性质与和业余性质两种类型。美国政府对职业体育出台了一些特殊的政策(例如“反垄断豁免”等)。美国职业体育的最高管理机构是职业体育联盟,它对其属下的职业运动队具有较强的控制权与垄断权,被外界称为“体育卡特尔”。美国的业余体育的中心主要是由各类学校构成的。后备人才的培养也主要是有各类学校完成。业余体育运动的协调工作主要由专门的社会组织与私人企业依照《美国业余体育法》来进行的。美国的体操后备人才培养主要是依托教育体系,由小学、中学开始,一直到大学的紧密衔接,逐渐形成了“科训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德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情况

德国的竞技体育主要是由体育俱乐部的形式组织的,没有特定的体育部门;俱乐部也是公民体育锻炼的主要载体。德国在宪法上规定,体育俱乐部和体育联合会可以拥有组织上的自治,具有“独立”与“自我负责”的两个基本原则。

德国最早的体育俱乐部出现在18世纪,有较长的历史。根据调查得出,德国俱乐部会员人数大约有2500万人左右。德国的体育俱乐部也分为业余的和职业的。在规模较大的业余体育俱乐部中会设立青少年部,聘请专门的训练师进行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工作,同时也进行竞技体育运动,其中包括很多的体操俱乐部。职业的体育俱乐主要是培养职业运动员和组建职业队。所以大多数的俱乐部非常注重后备人才的自我培养。每个职业俱乐部一般都有许多青少年运动员组成各个梯队,并且聘请了专门的教练员和辅教人员,负责他们的培训工作。所以德国的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体育俱乐部来培养的。

(三)英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情况

英国的竞技体育管理部门是半官方的组织机构——“英国体育理事会”。它是由政府授权,行使政府机构的职能,但不完全受制于政府。英国政府把青少年的体育运动作为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同时建立了各级的青少年训练网络,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参与体育运动的机会,培养青少年终身体育的习惯,发掘和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现在政府对于青少年体育事业的投入资金也是逐步增加,政府的介入和干预也增多。竞技体操后备人才也是通过各级青少年训练网络培养,他们把优秀体操运动员往上一部门输送,最后通过全国的比赛选拔出国家队队员代表国家比赛。

(四)日本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情况

日本实行的是政府主导型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日本在中央政府中设置了文部省,其下设置了体育局。文部省体育局是直接负责体育的最高政府部门,体育工作都由文部省体育局统一管理,主要围绕着“体育振兴法”展开,把竞技体育建立在大众体育的基础上。日本政府、民间团体和大型企业对竞技体育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干预能力,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也是由以上的部门、团体以及个人赞助的。日本的竞技体育分为职业和业余两种形式。日本的职业体育协会和所辖单项体育协会具体负责职业体育的运营和发展,但是受制于政府的指导和监督。日本的奥委会具体负责竞技体育,董事会受辖于中央政府。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体育管理的突出特点是:立法授权政府对全国体育进行体育统一管理。日本的“体育少年团”是以学校为中心的业余体育组织,由各个体育协会具体负责。“体育少年团”是培养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重要基地。

(五)俄罗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情况

俄罗斯是竞技体育强国,也是竞技体操强国。他们的体育体制的基础是体育运动学校,体校的水平居世界前列。体育运动学校一方面解决了青少年和儿童进行体育活动的问题,另一方面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竞技体育运动员,为国家输送了人才。在各个项目的俄罗斯国家队中,90%以上的运动员是各种体校培养出来的。俄罗斯体校根据竞技体育水平的高低分5大类: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运动学校、青少年奥林匹克后备力量学校、奥林匹克后备力量中等学校和高等运动健将学校,竞技体操后备人才也是由上述几类体校培养的。

从以上几个国家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情况来看,不同国家根据本国国情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都是大力发展本国的竞技体育,对竞技体操项目的重视程度很高,都具有比较成熟的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一.陕西省与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篇6

[关键词] 竞技体育 青少年 社会化

竞技体育进入学校体育领域,是当代世界体育的一大特点。20世纪以来,学校体育面临的第一个课题就是克服传统体操教材的形式化、集体化和造型化,许多国家提出了人们的身体运动应该是以个人的身体为目标的教育,进行了历史上有名的体操改革运动。竞技体育正式成为教育的内容,与体操。舞蹈并列为主要体育教材。由于竞技体育的教育功能远远超过体操,大有后来者居上的趋势。竞技体育也是教育社会成员克服现代社会文明病的侵扰,恢复人类运动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竞技体育及人的社会化概念的阐述

1.竞技是什么?竞技是具有强烈抗争性质和游戏特点的比赛活动,是体育活动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但是,竞技与体育是有区别的。人类的竞技意识远远早于体育意识。让我们从其本源来看竞技对人类发展的意义。自古以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儿童都爱玩与其环境有密切关系的追逐游戏。原始时代的儿童经由游戏学到许多关于如何作一个成年人的事,如跑、跳、投、射箭、骑马、泅水……这些游戏逐步成为一种程式化的竞技,其规则的日益严密和完善,使之变为成年人也乐于接受的趣味无穷的游戏──运动竞赛。有人把Olimpic Games译“奥林匹克游戏”,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应以为错。

2.人社会化的含义。社会是由社会成员组成的,而作为社会成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发展人格和自我,这要经过一定的社会化过程才能实现。那么什么是人的社会化呢?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人的生命全过程无非是在不断接受世代积累的文化遗产,保持社会文化的传递和社会生活的延续。因此,社会化过程就是一个社会文化内化的过程。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一生,不过是个性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因此社会化只是确立个性的过程。

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人的社会存在都是以一定的社会角色出现的。因此,人的社会化的本质就是角色承担的过程。每个人在这一过程中应该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和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价值,学会顺利扮演这一角色的本领,熟知自己应该承担的义务。

归纳起来,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正是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二、竞技体育与社会发展

竞技文化,主要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古希腊由于商业的发达、对外贸易与对外扩张紧密相联,带来了频繁的战争,促进了航海事业发展,也促进了检阅和炫耀体力的竞技活动的高度发达。

真正含义的近现代竞技体育,发源于英国的户外竞技活动,它是欧洲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

竞技体育,强烈追求明确的一定的功利目的,而且,这些功利目的是公诸于世的。在资本主义社会,注重个人的物质奖励和新闻舆论知名度,因而也会得到广告。就业方面的好处。在社会主义社会,则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品质等社会效益,也适当地给予物质奖励。这种表彰和奖励均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为前提,是对运动员教练员辛勤劳动的肯定和报偿。

三、竞技体育促进人的社会化所起的积极作用

竞技体育对实现人的社会化具有特殊的作用:1.它不仅可以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生活适应能力,使他们增长社会知识,而且一对他们的思维意识、道德品质、行为规范,都能产生重要影响。

2.它是青少年的主要社交场合之一,对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有着积极作用。

3.它为人们提供了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争取个人事业成功的社会榜样。广大青少年可以从优秀运动员经过努力拼搏,取得胜利,得到启示和鼓励。

四、竞技体育促进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价值

1.身体教育、运动教育与生活技术、技能传授。体育运动的基本手段是身体练习,各种身体练习都是人类生活技术、劳动技术、军事技术的提炼和综合,它们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人们掌握体育的身体练习,对他们适应社会的需要是极其重要的,甚至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2.竞技体育运动与社会规范教育。竞技体育运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强烈的自身参与,激烈的对抗竞争和频繁的人际交往,以及形式多样的群体活动,是这一文化活动的鲜明特征。因此,在这一领域中,必须确立明确而细致的各种行为规范,如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原则、体育道德、运动员作风、比赛规则、竞赛规程等,并通过裁判、仲裁、公众舆论、大众传播媒介等进行监督和实施。

规范培养是少年儿童进人社会前必不可少的社会化过程。体育规范训练是一种可以经常重复和加以控制的,并不会给社会造成损失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在教师、家长或其他人员指导下进行,也可以由少年儿童自己内化完成。因此,这一过程可以视为对社会法规和伦理道德学习的模拟过程。

3.体育运动与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体育运动是许多儿童少年和青年追求的生活目标。不少人把能够进人运动员行列作为一个中短期的生活目标。对有运动天赋的孩子来说,这是他们应该珍惜的权利。社会要尊重他们的这一权利,也有义务在他们结束运动生涯时及时引导他们选择新的生活目标。

4.体育运动与社会角色习得。每一个社会角色,都代表着有关的行为期望与规范。担当了某种社会角色,就要表现这个角色的特征。可以说,一个人要符合社会的要求,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就必须学习适当的社会角色。而体育运动场合,恰好能为人们学习社会角色提供优越的环境与适宜的条件。

五、结束语

体育这种文化对社会所具有的第一个重要功能便是促进人的社会化。体育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社会生活所需求的行为能力、行为方式与规范等,而且还可以使人们学到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中的规则。特别对青少年来说,体育还可以使他们学习到互相尊重,养成良好的社会态度,发展自主性和对道德问题的判断力,促进他们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体育社会化,不仅能提高人们对身体、生命、环境和体育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而且还可以在内化竞争的意义、规范、道德等过程中,认识到社会上的各种竞争活动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浩波.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3]卢元镇.希望在于东方体育文化的复兴[J].体育文化导刊,2003,(10):17-18.

篇7

体育的自然属性特征

人体运动的生物学规律表明: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提高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并使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得到明显改善,进而通过神经、神经反射机制改善全身机能,达到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的目的;同时,对于克服人体生物惰性,促进新陈代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体育能促进全身从整体-系统器官-细胞分子统一协调的锻炼,促进着低级功能对高级功能的纵向服从和横向协调,使人体各级机能得到全面提高[2]。一方面,体育锻炼改善人的生物状况和机能,奠定适应社会的生物学基础;另一方面,上述作用能够有效地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能够有效弥补和纠正由于生物功能对社会功能的适应性而形成或产生的负面影响。所以,就人的两重性而言,体育运动加强人的社会适应性与生物进化性在健康上的协调。正是因为体育运动的生物属性,才使竞技运动在众多的人类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体现出了体育运动特有的内在价值。体育运动自诞生伊始,就寄托了人类主体对自身生物性开发的追求过程。体育运动为增强体质提供了载体,通过生物属性的改造,提高参与个体的健康素质,然后是运动能力的逐层培养。“体育运动从人体这一自然客体出发,通过有目的的培育、训练,使人的身体素质、运动素质和竞技能力有本质性地改善和提高,为最大限度地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运动素质的提高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体育运动的运动属性主要考察体育运动对人体的影响和作用,其实质是通过体育之手段使参与主体有机体的各器官系统功能协调发展,具有完备的从事专项体育运动能力的过程。在任何一项运动的训练过程中,起初的培养乃至在开端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强调顽强的意志力的培养。它要求练习者努力记忆结构动作的方式、速度、幅度、节奏,还要求练习者在实际练习时通过重现动作之间的联系,及完整技术动作的先后次序和外在形象,以联想和再生的方式在头脑中组成一整套正确技术动作的运动表象,准确无误地按照练习所要求的要领去训练[3]。体育运动的特点是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增强人们的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具有实践性和复杂多变性。人们通过体育运动保持和发展了人类的素质,提高了自由意志发挥的极限水平。体育运动实现了自由意志的发掘、发挥与展示,主体间通过这种比较,分辨身体运动能力的优劣强弱。这类活动以不断超越自身的能力限度,以自己运动能力的充分发挥去征服自然客体对人的限制。在通往自然客体包括人自身能力的挑战和超越的道路上,拓展人体运动空间,从而将主体的运动能力提到新的水平。这个过程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开发。此过程甚至可以说是对人最原始自我本性的终极锤炼,是其他任何形式活动所不能及的。体育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兴起与拓展,说明了体育运动在保障人类进化、维护人类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积极作用。体育运动创造出无愧于自身主体本性的物质财富(身体健康)和精神财富(心理健康)。通过体育运动发展人体的运动素质与运动技能,促进人体的运动能力;通过有意识地体育运动,促进人观念的改变与生理、心理素质的提高。此过程可以说是对人最原始自我本性的终极锤炼。运动者要经历身体的不适,动作的笨拙,体会运动能力提高的种种艰难。同时在体育运动的对抗与拼争中,培养人们勇敢顽强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质、迎接挑战的意志和承担风险的能力。“坚持就是胜利”一度也成为体育参与者的精神食粮并受益于每一位体育运动参与者和爱好者。体育运动能使参与者体验快乐,欣赏者享受释放。体育运动为人们情感的伸展和不良思绪的排解搭建了一个尤为宽广的展示舞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充分释放“人性”的空间,使人们某些攻击性的“内驱力”和“欲望”,通过运动手段得到安全而自然地释放。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K•洛伦兹所说:“体育运动的最大功能就是替那些最不可或缺但又最危险的攻击类型———战斗热情,加上一个健康而且安全的阀门”[4]。尤其在生活快节奏时期,只有像体育运动这类返璞归真,处处彰显人性的活动,才能有助于人的身心得到快乐和发展。

体育的社会属性特征

体育比赛就其对抗性的本质而言,就是一种“对局”、一种“博弈”。毋庸质疑,这种博弈活动必须在博弈理论的指导下方能行之有效地进行,充斥于运动竞赛过程中的胜与负、偶然与必然等范畴,为军事理论的博弈提供了契合点。诚然,从军事体育的发展里程看,原始的军事训练早已与体育的萌芽融为一体,古代各国在为战争取胜而进行的军事训练中,创造出若干流传至今的丰富的体育内容。以冷兵器或身体作为作战手段的战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士卒体质的强弱和武艺的高低。即便是现代化的战争,强壮的体格、娴熟的攻防军事技能也是打赢现代战争的必备条件。由于身体训练能够增强体质、磨练意志、提高技能,因此体育活动成了增强士兵体力、强化意志品质最积极有效的手段。对士兵体能的训练导致军事与体育的结合,而这直接催生了军事体育项目的诞生。例如现代五项运动是根据古希腊战争中的传说演化成为现代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这个事实再次证明,军事与体育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我们看到各种新的军事体育项目的产生与发展,对体育的内容起到了有益的补充作用。体育的阵营不断壮大,团结协作将泛化成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准则,以实现一个美好、和平的世界为终极目标。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和谐,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则是体育与军事体育的契合点。这充分体现了维护世界和平与进步的重要价值,人类借此和平交往,实现人性的升华。教育是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而体育运动以其内容丰富、角色多变,在心理健康、拓展人际交往的空间、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培养自立精神、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等方面,起到了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加速人社会化进程的积极作用[7]。体育运动表现出的教育属性有助于塑造良好的民族心理个性特征和弘扬优秀的民族行为方式,从而上升为民族的现代素质。这种良好的社会教化功能有效地帮助了公众应对困难的能力,有利于优化民族的心理素质和人文特征。体育运动诱发人勤奋进取,以不同的技战术取胜对方,有效合理地满足人的原始驱力———攻击性的宣泄,潜移默化地铸造人们公平竞争的品格,这种公平竞争思想有利于培育文明的社会风尚,对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西方体育界有一句谚语,即“运动场可以培养奉公守法的优秀政治家,塑造社会善良风气,充实国民生活品质,创造丰富的人生。”这正是竞技体育主要社会功能之一[8]。体育运动的规则是法制伦理的思想基础。体育运动给法治提供了观念基础和文化支持。体育运动用它的全部历程、它的魅力向整个社会、向所有的人阐释运动竞技场上的“游戏规则”。这种“文化财富”具体来讲,主张宣扬法制精神和道德规范,是人类社会生活规范化、法律化的预演,潜移默化地强化了中国人的现代意识,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强劲的示范作用。体育运动、运动竞赛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运动方式,而是依靠其严格的规则性和独特的精神性建立起的特定的文化景观。这一特性除了具有极具观赏性的外在形式美、人体美、服装美之外,还有体育行为主体所表现出的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时代精神和生命价值。人们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在有意和无意间交流、传播着多种文化信息。体育运动美借助于人的自然实体来表现美的客观性,即通过富有激情和智慧的比较和对抗、具有唯美意识的表演和表现、体现公平的规范和操作来表达。体育运动审美功能的完善使其成为人类独有的身体表演文化而存在,成为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审美内容。体育运动在发展历程中也体现了艺术文化的积淀,现在体育运动与艺术文化的影响愈益广泛和多样。体育运动是一种社会文化,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在结构上表现不一,功能上各具差异。成熟于各个区域的民族体育不仅具备体育文化的一般特征和属性,更具有一些独具一格的特色,带有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内含强劲的民族意识。以古希腊文化为代表的西方体育,形成一种外向型的极力向外探求的民族心理,它严格的划分人与自然、社会与个人、自我与他人、物质与精神,灵与肉等界限。相比东方体育来说,更注重人个性的教育和教养功能。同时,体育竞技与文化和教育相结合,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思想,是人类谋求身心全面发展的极具张力的社会文化现象。现代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必然要和其它文化形态进行交融和渗透,并通过这种交融和渗透而具有了较强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功能的属性。其一,体育活动可有效地促进人的社会化进程。体育这种非语言手段为主的交往方式,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其二,体育运动的社会交流表现为一种社会关系的交往。尤其是在国际交往活动中更为彰显。作为体育运动,最大限度地拥有人类无差别性、最少争议和歧见的国际性语言———肢体动作,吸引人类共同参与[5]。正是以这种人类最大限度的无差别性的肢体动作语言为基础,才取得了对世界所有文明最大的包容性,使人们在这块特殊活动的领地里相互沟通和理解,促进了团体和个人的相互联结或社会的相互联结。体育运动已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和交流的非常有效而重要的载体。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积极的人类行为和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在推进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首先,体育运动倡导的和平思想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通过体育运动,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相互团结、和平共处,使体育运动竞赛资源利用效率更高,使激励拼搏的体育精神传播更快,使体育运动生态建设的实力更强;其次,体育运动能够深化人的心灵深处,约束人的行为,有助于规范社会秩序、建立起平等、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减少和避免社会冲突,帮助实现构筑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6]。体育运动本身就有极强的凝聚力量。一旦体育运动形成体育行为规则,那么具有共同的体育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体育运动,就有可能成为一种粘合剂,对其成员在心理上和感情上产生凝聚力量,形成一种向心力。体育运动的活动形式有利于激发人们对集体荣誉感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这一点集中体现在竞技体育国际赛事上,面对奥运会和众多的国际大赛,不管科技水平高低、经济实力强弱、军事力量强弱的国家都可平等参与竞争,是各民族精神升华、爱国热情得以张扬、民众之心联成一体、展现民族实力、维护民族自尊的大好机会。体育运动激发着热爱生命、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的情感,其政治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体育运动的象征性和仪式性使其与国家的形象和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成为国民共享利益的一种方式。正因为体育运动同时有着全球性和国家性,国旗、国徽、国歌在国际赛事中的出现等都是国家符号的展演。就我国而言,对内极大地鼓舞了我们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力地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精神动力,民族精神得到升华、爱国激情得到张扬;对外有效地树立了中国人的良好形象,在国际交往环境中,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成功的推进、为加速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9]。从1970年代的乒乓外交到1980年代的女排精神,正是在凸现体育社会属性的条件下,体育的政治功能被人们一次又一次地放大,它所带来的直接结果是赢得了中国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体育在继续发挥其生物、教育、政治、娱乐等功能的同时,体育的经济功能也日渐显著[10]。体育市场源于人们对体育的需求,而对体育产品的需求则直接与产业经济挂钩。随着竞技体育向职业化、商业化发展,体育恰恰提供了这么一个需求平台。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它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潜在价值不可估量。尤其是职业体育,它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实物的产品经济,还有由无穷的体育精神衍生而来的产品经济。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浪潮中,职业体育不再单纯以追求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为唯一目的,而赋予通过职业化活动的运作来创造经济价值的功能。在越来越多职业化和商品化的竞技体育领域,职业运动员的体育行为也会更多地表现出经济行为的特征。在现代社会,体育是直接加速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的第三产业。体育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竞技体育产业链逐步走向成熟,竞技体育大型赛事促进经济的发展成为社会热点;竞技体育的发展影响人们的消费结构,促进了与运动训练、体育比赛有关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流通;举办大型运动竞赛不仅可以直接获得经济效益,而且也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奥运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多元化的综合现象,在国际的发展也凸显其重要性及前瞻性。同时,近20年的奥运历史也充分证明,奥林匹克可以与经济结合,形成和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社会财富,创造区域经济利益。

本文作者:金成平工作单位:三峡大学体育学院

篇8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运动素材教材化

1问题的提出

我国学校体育由于受到军事体育竞技体育的影响,学校的体育工作出现了飞速发展,但是,也出现一些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学生的体质水平出现下降的趋势;肥胖人群不断增加;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耐挫折能力差,自杀与犯罪的学生时有发生;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交往能力差;许多学生直到大学毕业也未能掌握一项体育技能。体育教材内容过于竞技化,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学校体育教学偏重于竞技运动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忽视了体育的娱乐性、趣味性。新课标的提出为我们的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提出了“健康第一”的理念,注重“以人为本”,体育教学的不仅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还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得到快乐,同时体育运动生活化。新课标鼓励开发校本课程,但是,缺乏理论支撑,表述比较笼统,许多学校仍然照搬体育竞技项目,缺乏对竞技体育项目的加工与改造,表现在教学内容高、难、繁、杂,学生难于掌握,得不到快乐体验,学生的掌握效果不好,使学生对体育运动望而却步,对运动素材技术性的改造,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得到快乐,并且生活中可以成为休闲娱乐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健康参与、娱乐和运动,同时,新的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为新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2概念界定

“运动素材教材化”:所谓“运动素材教材化”就是按照现代的教育思想和科学方法、原理,将那些属于体育运动范畴的运动项目,经过合理的加工和改造,使之成为服务于学校体育教育目的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到加工竞技运动素材最后形成教学内容这一系列的过程就叫做“运动素材教材化”。

“运动素材”是可被选择的一切身体活动内容,具体来说有现代竞技运动项目和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包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与“域外”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每个运动素材中都有人类创造的痕迹,都有不同的文化含量,都有劳动人们倾注的文化因素。

3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的思路

对竞技运动的表现形式存在不同的观点:

(1)认为是奥运会的体育项目都称为竞技运动,而其他的运动项目划归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这其中包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域外”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2)认为具有统一的规范的赛制的体育项目都称为竞技运动,而其他的划归为非竞技项目。

由此可见,尽管竞技运动的概念与表现形式在表述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就其概念的核心内容来讲,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主要表现在:①竞技运动是以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为核心目标的;②完成这一目标的途径是训练和比赛;③运动个体充分发挥其生理性能力(体格体能、运动能力等)和心理性能力是完成目标的基础;④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即是运动个体经由持续不断的训练,最终在比赛中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的过程;⑤竞技运动的技术是高、难、美、新、杂,最人限度地挖掘内在体力、心理、智力方面的潜力。

当前,基础教育的体育教学内容主要以竞技项目为主,即使是武术这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打上了竞技武术的烙印。竞技运动是人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以最人限度地挖掘内在体力、心理、智力方面的潜力,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运动项目。竞技运动的技术是高、难、美、新、杂。对于在新课程标准下“健康第一”理念下,对竞技项目素材的转变的视角与方法,未能从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出发,机械地搞“一刀切”,表现在:运动技术的高难度与学生学习掌握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矛盾,竞技运动的技术高、新、繁、杂、难的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常常认为是最先进的技术,必须传授给学生,但是那种高技术恰恰是少数人的“专利”违背了选取运动素材应遵循个体差异和个体需要的原则。在基础教育当中学生抱着大篮球投篮,有的学生连篮板都碰不到,试想学生如何能够通过体育运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快乐,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体育成为小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必须对竞技体育运动素材进行合理的改造。

80年代后,前苏联、美国等国家兴起小排球、小篮球、小足球运动,学校体育部门对正规的排球、篮球、足球等竞技体育运动的器材、场地进行改革,很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目前,日本学校体育教学中,对正规的竞技项目进行改造,使之进一步适合青少年健身运动的需要,这是在青少年中开展竞技项目的厂泛措施,被改造的竞技项目可称作为亚竞技运动。亚竞技运动包括牛正规和非正规两个层次,半正规是修改正式的规则,而非正规是自己制定规则。因此,亚竞技运动项目并没有改变通过竞争决定胜负的竞技特征。日本的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选取教学内容,将复杂的正规竞技项目的动作,技术,战术体系和规则分解化,向趣味化、娱乐化、游戏化方面发展,在传授运动技能的同时向同学讲授体育运动背后的文化背景,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得到快乐,愉悦身心。这样学生才能热爱体育,使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真正实现体育生活化。

4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体育教学内容的思路简述

民族体育项目在竞技性、观赏性、价值、娱乐性上与竞技体育项目相媲美。做为中华民族体育项目具有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凝聚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健身、养心的作用。

吸收民族文化:民族体育项目多、游戏化、娱乐休闲性、民族性、有的还有宗教色彩。

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的概述:例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气功秋千、磨秋、跳跳板、踢毽予、放风筝、打陀螺、赛威呼、跳板、顶罐走、摔跤、打嘎儿等。

“域外”民族体育项目,英国的龙保龄球、法国的叭幢球、苏格兰的莎莎球手球、水球、网球、棒球等。

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的需要根据学校条件(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民族体育的知识技能等),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体育运动基础与经验等),教师(能力、教学经验、技能)。

(1)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选择。

(2)技术含量与学生的具体情况协调一致,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3)选取原则和引进条件全部满足。

(4)技术上简约化、竞赛上规范化、运动强度和密度的缩减化。

(5)原汁原味,去粗取精。

篇9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运动素材教材化

1问题的提出

我国学校体育由于受到军事体育竞技体育的影响,学校的体育工作出现了飞速发展,但是,也出现一些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学生的体质水平出现下降的趋势;肥胖人群不断增加;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耐挫折能力差,自杀与犯罪的学生时有发生;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交往能力差;许多学生直到大学毕业也未能掌握一项体育技能。体育教材内容过于竞技化,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学校体育教学偏重于竞技运动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忽视了体育的娱乐性、趣味性。新课标的提出为我们的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提出了“健康第一”的理念,注重“以人为本”,体育教学的不仅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还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得到快乐,同时体育运动生活化。新课标鼓励开发校本课程,但是,缺乏理论支撑,表述比较笼统,许多学校仍然照搬体育竞技项目,缺乏对竞技体育项目的加工与改造,表现在教学内容高、难、繁、杂,学生难于掌握,得不到快乐体验,学生的掌握效果不好,使学生对体育运动望而却步,对运动素材技术性的改造,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得到快乐,并且生活中可以成为休闲娱乐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健康参与、娱乐和运动,同时,新的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为新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丰富体育教学内容。133229.CoM

2概念界定

“运动素材教材化”:所谓“运动素材教材化”就是按照现代的教育思想和科学方法、原理,将那些属于体育运动范畴的运动项目,经过合理的加工和改造,使之成为服务于学校体育教育目的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到加工竞技运动素材最后形成教学内容这一系列的过程就叫做“运动素材教材化”。

“运动素材”是可被选择的一切身体活动内容,具体来说有现代竞技运动项目和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包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与“域外”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每个运动素材中都有人类创造的痕迹,都有不同的文化含量,都有劳动人们倾注的文化因素。

3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的思路

对竞技运动的表现形式存在不同的观点:

(1)认为是奥运会的体育项目都称为竞技运动,而其他的运动项目划归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这其中包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域外”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2)认为具有统一的规范的赛制的体育项目都称为竞技运动,而其他的划归为非竞技项目。

由此可见,尽管竞技运动的概念与表现形式在表述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就其概念的核心内容来讲,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主要表现在:①竞技运动是以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为核心目标的;②完成这一目标的途径是训练和比赛;③运动个体充分发挥其生理性能力(体格体能、运动能力等)和心理性能力是完成目标的基础;④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即是运动个体经由持续不断的训练,最终在比赛中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的过程;⑤竞技运动的技术是高、难、美、新、杂,最人限度地挖掘内在体力、心理、智力方面的潜力。

当前,基础教育的体育教学内容主要以竞技项目为主,即使是武术这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打上了竞技武术的烙印。竞技运动是人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以最人限度地挖掘内在体力、心理、智力方面的潜力,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运动项目。竞技运动的技术是高、难、美、新、杂。对于在新课程标准下“健康第一”理念下,对竞技项目素材的转变的视角与方法,未能从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出发,机械地搞“一刀切”,表现在:l、运动技术的高难度与学生学习掌握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矛盾,竞技运动的技术高、新、繁、杂、难的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常常认为是最先进的技术,必须传授给学生,但是那种高技术恰恰是少数人的“专利”违背了选取运动素材应遵循个体差异和个体需要的原则。在基础教育当中学生抱着大篮球投篮,有的学生连篮板都碰不到,试想学生如何能够通过体育运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快乐,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体育成为小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必须对竞技体育运动素材进行合理的改造。

80年代后,前苏联、美国等国家兴起小排球、小篮球、小足球运动,学校体育部门对正规的排球、篮球、足球等竞技体育运动的器材、场地进行改革,很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目前,日本学校体育教学中,对正规的竞技项目进行改造,使之进一步适合青少年健身运动的需要,这是在青少年中开展竞技项目的厂泛措施,被改造的竞技项目可称作为亚竞技运动。亚竞技运动包括牛正规和非正规两个层次,半正规是修改正式的规则,而非正规是自己制定规则。因此,亚竞技运动项目并没有改变通过竞争决定胜负的竞技特征。日本的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选取教学内容,将复杂的正规竞技项目的动作,技术,战术体系和规则分解化,向趣味化、娱乐化、游戏化方面发展,在传授运动技能的同时向同学讲授体育运动背后的文化背景,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得到快乐,愉悦身心。这样学生才能热爱体育,使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真正实现体育生活化。

4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体育教学内容的思路简述

民族体育项目在竞技性、观赏性、价值、娱乐性上与竞技体育项目相媲美。做为中华民族体育项目具有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凝聚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健身、养心的作用。

吸收民族文化:民族体育项目多、游戏化、娱乐休闲性、民族性、有的还有宗教色彩。

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的概述:例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气功秋千、磨秋、跳跳板、踢毽予、放风筝、打陀螺、赛威呼、跳板、顶罐走、摔跤、打嘎儿等。

“域外”民族体育项目,英国的龙保龄球、法国的叭幢球、苏格兰的莎莎球手球、水球、网球、棒球等。

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的需要根据学校条件(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民族体育的知识技能等),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体育运动基础与经验等),教师(能力、教学经验、技能)。

(1)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选择。

(2)技术含量与学生的具体情况协调一致,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3)选取原则和引进条件全部满足。

(4)技术上简约化、竞赛上规范化、运动强度和密度的缩减化。

(5)原汁原味,去粗取精。

篇10

关键词:体育运动训练原则;体育教学;启示;

作者:高鹏

在众多高校中,体育活动首先以体育教学为具体的行为表现,其次才表现为体育训练,而就竞技体育运动而言,体育运动训练是其最主要的行为表现.因为体育运动训练明显区别于体育教学,尤其是二者在具体的体育运动过程中原则、特点方面差异,导致了二者的相互关联与彼此作用.深入了解体育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之间在原则、特征等方面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对于推动我国的体育训练工作与体育教学工作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1体育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体育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赛事的具体表现行为,通过它人类可以顺利完成预期的体育目标,实现规划中的体育任务,在激烈的体育赛事中获取胜利.通常体育运动训练就是指以提高大学生或专业运动员的体育成绩为目的,在高校体育教师或专业体育教练的指导下进行的专业化的体育学习、体育训练过程.一般专业化的体育训练由身体训练和战术训练两部分内容组成.此外体育运动训练还经常通过一种专业化较强的教学过程表现出来.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员日常进行的多种活动本身就是训练,这种训练经常以练训课为具体的表现形式,在训练课中,学员开展反复、频繁的身体练习活动,从而完成预期的体育运动训练目标.在具体的体育运动训练中,多种外在因素共同影响了体育运动训练的训练成果.这些因素通常包括训练场地、教学水平、学员自身素质、体育训练项目规则以及体育赛事的场地条件、日程安排等等.就理论方面讲,体育运动训练作为一种教学活动,有着非常明显的教育本质.首先,它可以增强运动员的文化素养.进行体育运动训练的过程也是每个体育运动员接受专业的体育技能教育与体育文化教育,增强自己综合文化素养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增强综合文化素养可以确保运动员的体育理论知识与体育实践技能两方面共同提高.其次,体育运功训练作为竞技体育的具体表现形式,其有着身身的专业需求,即体育体动员必须以专业的体育理论知识为指导,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身体动运动训练[1].

2体育运动训练的原则

2.1全面训练原则

在体育运动训练中,为了增强运动员的专业技能,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必须坚持全面训练的原则.所谓全面训练就是指在进行体育训练时,要把身体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简单地说就是根据体育项目自身的特征、运动员的实际运动水平以及训练的阶段性目标,协调好身体训练与专业训练的比例安排.全面训练是一种经过科学安排的针对性训练,不是一种面面俱到的盲目性训练.一般身体训练是指在体育训练中,借助各种身体练习方法,来达到增强运动员身体素质,提升运动员专业技能水平的目的.也就是说身体训练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运动员的身心健康,从而为运动员获取良好的专项成绩打下身体素质基础.而专项训练是针对某种专业的体育运动项目开展的,它通过多种专业的训练方法,对该种体育项目进行为时较长的专业性训练.专业训练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显著提升运动员的某种专项体育技能.身体训练和专项训练就体育训练目的、体育训练方法以及体育训练内容而言虽然可能存在些许相通之处,但它们之间表现最为明显的还是差异性.身体训练是进行专项训练的身体基础,专项训练必须以身体训练为基础,才能逐步提升训练成果,提高训练成绩.两者在进行体育训练的最终目的上是一致上,都是为了提升运动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某些时候.在具体的实践训练过程中,二者是很难区分的.因为运动员在体育运动训练实践中,身体各项机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引发体内各个器官的相互联系性,使他们彼此作用,共同提升.身体训练过程中,通常会涉及多种身体练习内容和采用多种训练手段,这也为运动员日后专业体育技能的提升奠定了深厚的基础[2].

2.2区别对待原则

在运动训练中,坚持区别对待原则就是指在进行类型各异的体育运动项目时,体育教练应该综合考虑体育运动项目的类型、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运动员的专业运动水平等多种因素,并以些因素为参考依据,科学制定出合理的训练方法与训练进程,从而确保运动员能适宜负荷,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训练方法与训练进程.在体育训练中,虽然每种体育运动项目都有自身独特的训练特征,训练决定因素以及训练方法,但由于个体的体育运动员的训练状况能够映射出该体育运动项目的共同规律性,所以在开展集体体育运动训练时,个人训练作为集体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体育人士的关注.比如在进行排球训练活动时,有的运动员扣位球技不纯熟,有的运动员接发球姿势过低,接发球困难大.教练面对这些体育运缺陷就应该合理安排一定的个人训练,并科学协调好个人训练与集体训练的训练比例.目前我国高校的课余运动训练项目繁多,训练人员数量巨大,但高校的体育教师却非常少,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正确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尽量坚持区别对待的原则,将类似或相同训练项目的学员归为同一个训练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训练,这样就显著减轻了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负担.在具体的体育运动训练工作中,不但不同种类的体育运动项目需要区别对待,处于同一体育项目的不同训练阶段时,体育教练也要区别对待,制定出最佳的训练方法.一般在进行同一种体育项目的训练时,训练前期倾向于身体训练,以增强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后期倾向于体育专业技能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专项体育技能[3].

2.3主动积极性原则

在体育运动训练中,体育教练必须清晰地告知运动员进行本次体育训练的训练目的,激发出运动员的主动训练意识,调动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彻底改变传统的体育训练模式,把运动员看作体育训练的主体.在训练过程中,逐步将运动员脑中“要我练”的被动思维转变为“我要练”的主动思维,从主观意识上唤醒运动员的训练潜能.因为体育运动训练同其它教学活动一样,也是一个授人以渔的知识传递过程,所以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必须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在体育运动训练中,体育教练及各种训练方法等因素是外因,运动员的个人主观意识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只有增强了运动员的主观训练意识,调动起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运动员才能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吃苦耐劳,深入思索,勇于创新,最终取得优异的体育训练成果[4].

3体育运动训练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也极为有限,这极大地阻碍了高校体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对此有必要将体育运动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但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进体育运动训练,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使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却使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这种状况下,高校体育教学只有不断从体育运动训练中吸取经验,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5].

3.1体育运动训练的训练方法、训练原则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启示

就理论方面而言,体育运动训练作为一种教学活动,有着非常明显的教育本质,尤其是专业的体育运动训练,其在训练进程中的教学因素表现得就更为明显.因此各种体育运动训练与高校同一类型的体育教学活动之间有着共通性与互补性,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先进训练方法、科学训练原则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同样适用.另外,通过研究与总结体育运动训练中的训练原则、训练方法等,可以从中归纳一些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教学方法.比如,个体运动员示范法、教练演示法等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应用较为广泛,如果高校体育教师将这些体育运动训练方法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那么就可以显著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虽然这些方法以前也偶尔应用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但是今后,高校体育教师要变“偶尔”为“经常”,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全面普及应用这类方法,真正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再比如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全面性原则、区别对待原则、主动积极原则等,也应该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最常用最普及的原则依据.体育运动训练的原则与高校体育教学的原则在理论上是相通的,只是在具体实施方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这一点高校体育教育应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具体调整安排.所以说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很多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很都可以借鉴专业体育运动训练的训练方法与训练原则[6].

3.2体育运动训练的训练内容、训练过程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启示

就理论方面而言,体育运动训练主要的训练项目是竞技体育,站在广义角度讲,竞技体育是一种重要的大众娱乐方式,普通的人民大众在精彩激烈的体育竞赛中获得身心愉悦.虽然体育运动训练和高校体育两者的教学内容不完全相同,两者在整个训练过程与教学过程中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两者所属的范畴也不相同,但是体育训练与高校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增强人的身体素质.这种共同一致的最终目的也决定了体育运动训练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部分适用于高校体育教学.一般体育运动训练的训练时间相对漫长,训练过程循序渐进,这些都证明了运动员从体育训练内容、体育训练过程中掌握了良好的体育训练方法,增强了自己的身体机能,高校体育教学要以此为鉴,有效提升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体育运动成绩.虽然与国外某些体育强国相比较,现阶段,我国的体育运动训练体系还不是十分的成熟和完善,但是体育运动训练自身就是一种专业高的训练活动,它比高校体育教学的专业性、技能性要强很多,所以将体育运动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将会对高校体育教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高校体育教学可以适当借鉴体育运动训练的训练内容、训练过程,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轻松化解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难题[7].

3.3体育运动训练中先进的体育训练知识与训练技能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启示

由于专业体育训练是一种高水平的体育项目训练,它对运动员有着较高的专业要求.所以在专业体育训练一般都会采用最先进的体育训练方法、体育训练技能.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也应该具备这种先进的、高水准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8]在实际的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高校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吸取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先进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以此来完善高校的体育教学体系,丰富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革新高校的体育教学方法,最终获得优质的体育教学成果.校方也要积极配合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主动出资为其购买先进的体育教学设备、体育教学器材,优化体育教学的教学环境,改善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条件.其次,高校作为一种教育单位,在归纳总结教学经验、教学规律方面有自己的特长,体育运动训练可以从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吸取教学经验,借鉴教学规律,从而提升专业运动员的综合文化素养,提高运动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再者,体育运动训练中,运动员只是在技能上比较突出,但在体育理论知识上就趋于一般甚至有些落后,高校体育教学具有系统性的特点,体育运动员可以从高校体育教学中学习更为系统化的体育教学理论知识,弥补自己的体育理论知识欠缺,为以后科学合理地开展体育运动训练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3.4体育运动训练中的专业竞技技能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启示

体育运动训练是为专业运动员参加竞技体育赛事而进行的,其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从单一性质方面讲,体育运动训练是一种高水平的专业体育竞技活动训练方式.专业体育竞技运动以体育运动训练为手段带来给人身心愉悦的.[9]比如在职业运动员开展竞技体育比赛时,观众往往会目不转睛、全神贯注地进行观看,遇到精彩刺激之处还会不由自主地大声欢呼雀跃.专业体育竞赛带给观众的这种强大吸引力,便是观众对体育运动参与体验的显著表现.专业体育运动训练正是凭借运动员们极高的专业竞技技能才有效吸引观众的参与体验.高校体育教学尤其要注意学习体育运动训练中专业性较高的的体育竞技技能,一方面这种专业性高的体育竞技技能能够有效吸引高校深学生,调动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另一方面这些高专业性的体育技能都是体育运动员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逐步摸索形成的,是对运动员漫长训练过程的一种行为总结,高校体育教师应该深入了解这种行为总结背后的运动技能规律,并将它传授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10].

篇11

关键词:游戏;体育;规训;异化;复归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6-0012-05

Abstract:[JP2]Body is the material carrier of sports, and it gradually turned into a tool in order to win the game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from games to sports, and then to competitive sports. The modern competitive sports has been out of the game’s category under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factors such as the business and politics, the body's discipline and alienation was in flood, leading to the body lose the subject position, and the call about body return is more and more strong. Modern sports only under the spirit of "independent" and "self-determination" of the game to carry out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discipline in order to show the true value of athletic body,and then reply the freedom nature of body.[JP]

Key words: game; sports; discipline ;alienation ;return

关于体育的起源,劳动说、祭祀说、军事说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体育是维系人类自身生命发展的一种内在客观需要,而游戏则是这种内在需要的一种鲜明表达” [1]这一观点被越来越多学者认同。人类文明发展至今,相当多的体育项目都是从民间传统游戏发展而来的,一直以来体育都有一种属于游戏的解释,尤其在古希腊体育运动就被定义为游戏。所有的人类活动和动物行为都必须借助身体才能得以实现,游戏活动和体育运动亦不例外,都是以身体作为基础的。在游戏与体育的发展过程中,身体从被贬损、驾驭的对象逐渐翻转成为它们存在的基础和准绳。人们对身体认识的深入,给予身体在游戏与体育中的展演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引发现代游戏与体育的快速发展。然而,与游戏相比,体育需要付出更大的身体努力,尤其是竞技体育,身体是其最基本的社会化平台和物质载体,没有身体的直接参与竞技体育社会化是无法完成的[2]。在从游戏到体育再到竞技体育的发展过程中,作为体育社会实践载体的“身体”在被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同时,也逐渐丧失了其在游戏中的自由天性。

1体育:“身体”的“游戏”[HTSS]

游戏活动是人类社会极为古老、原始和普遍的文化活动与实践行为,它出于本能的行为,源自天性的表达,始于自然的纯真,是人类野蛮与文明的集合。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游戏活动就发展成为奥林匹克竞技运动,游戏活动与体育运动相互交融、嬗变,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游戏与体育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中断过,以致人类都无法有意识地进行文化分辨。从远古时代起,人类对近似于体育运动的游戏有一种本能的倾向。“投身于体育运动,也就是为生存而斗争、狩猎,重新找回受人类基本需求约束的、真实的、动物的身子骨儿”[3]。游戏源自人类的天性、原始的野性和文化的幽默;体育始于身体的本能、运动的天赋和自然的冲动,这两者的相遇发生在远古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阶段,成为一种寻找快乐的手段。游戏活动是体育运动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帮助体育运动归纳和整理出自身的运行体系,原本体育运动只是一些与身体能力相关联的因素,是游戏让体育运动上升为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在古希腊这种文化得到最为充分的证明。“体育是什么?体育是以既定的客观统一的规则进行的,以竞争为目的的游戏”[4]。

从游戏活动视角的解释就是:体育运动就是人类身体本能之中蕴涵的那些运动能力、行为方式、活动内容和能量发泄,是人类自身创造的一种社会生活的方式,一种身体锻炼的手段,一种文化传承的途径和一种延缓种族衰退的努力。它是一种自愿的行为选择,是游戏活动消遣之余的竞争、决斗、比试的“正经”过程。体育运动就是游戏活动本身隐含的那些最为实在的、自然的文化和行为内容。阿伦・古特曼在其著作《从仪式到记录:现代体育的本质》中通过班尼斯特的运动过程阐述了游戏与体育的基本理念,并形成了一个区分游戏(play)、有组织游戏(games)、竞赛(contests)和体育(sports)的基本模型(见图1)。

[TPZK2.TIF;%95%95,BP][TS(][HT5"K][JZ]图1游戏、有组织游戏、竞赛、体育[5]区分模型

从这个模型中,我们可以得出体育是“游戏性的”身体竞赛这一结论。从游戏到体育,增加了有组织性、竞争性、身体性的限定。组织使人变得规训,竞争关系着胜败,而身体却是执行规训与竞争的本钱,三者共同作用才能达到人类从游戏向体育的转化。

身体是人和动物共同拥有的物质基础。没有身体,就没有人的一切,更没有人类迄今以来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游戏活动和体育运动都是以身体作为基础的,所有的游戏活动和体育运动都必须借助身体才能得以实现,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基本事实。从身体的视角看,游戏与体育之间没有明显的鸿沟,都是将身体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为工具。奥林匹克代表着西方的竞技体育,其形成之初,追求身体的强健,完美被认为是接近希腊众神的一条客观之路。但是,游戏毕竟不同于体育。尽管我们无法给游戏下一个统一的定义,但从康德开始,自由作为游戏的本质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康德认为,游戏的重要特征便是感到愉悦与没有目的。因此,游戏与艺术一样,其本质是自由。即,游戏是一种思想和活动在摆脱生存羁绊下而获得的一种愉悦状态。在游戏中,游戏者通过身体的自由舒展来表现自己的生命活力,宣泄身体的能量。身体活动的形式丰富多样,同时也往往是分散、杂乱的。但是,当游戏被体育化之后,作为“体育”的游戏则提出了将身体活动加以规范化、技能化的要求。而竞技体育的竞技性、规则性对人类身体能力提出了更多的专业化要求,加之商业与政治的影响,必然产生与竞技目的相适应的身体社会化改造。

[HTH]2体育中的身体[HTSS]

2.1身体的规训

在从游戏到体育的发展过程中,“标准化”是一个关键的变革。“一村一寨各不相同的游戏被逐步标准化,制定规则,形成组织,组织大规模比赛等,游戏逐步和工业时代的一个新兴名词――体育(Physical Education/Sports/Competition等)变得不可分割”[6]。古希腊人很早就发现,有些人的身体适合跑步,而有些人则适合摔跤或者掷铁饼。在竞技体育中,为了实现“夺标”的目标,体育活动在基本身体练习的意义之上,产生了人与人之间在身体层面上的比较。“这种比较不仅是一种游戏意义上的狂欢,更是一种争夺状态中对身体卓越的追求与体现,是有着明确胜负观念的身体竞争”[7]。为了比赛的胜利需要发挥身体卓越性的最大潜力,使之与专业性的运动项目规则相匹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运动员所需要的就不仅仅是单纯的身体“练习”,更需要一种全面的身体“规训”。

[JP2]“规训”是法国后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福柯在其知识社会学研究中发掘并最先使用的概念,用以概括近代以来一种新型的管理权力,即通过精确的计算与控制达到对人的生产与组织,这是一种技术性与肯定性的权力力量。福柯在《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一书中提到,“规训权力的主要功能是‘训练’,它不是为了减弱各种力量而把它联系起来。它用这种方式把它们结合起来是为了增强和使用它们”[8]。反观现代所有竞技体育运动项目时我们就会发现,这一规训原则适应所有体育项目,在规训框架下无论是身体的集中式训练或分散式训练,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获胜。身体在这种规则体系下“要通过‘训练’把大量混杂、无用、盲目流动的肉体和力量变成多样性的个别因素――小的独立细胞、有机的自治体、原生的连续统一体、结合性片断。”福柯指出,“规训是一种精心计算的、持久的运作机制”[8]。对于运动员来说,这种“运作机制”的主要外在表现就是运动训练,然“规训”亦不同于运动训练。运动训练主要指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9]。也就是说,训练关注的是身体技术、身体素质、人体医学等范畴,是一种身体物理层面的练习;而“规训”是通过行使制度化和规训化的“身体管理”(body administration) ,创造出新型的、顺从的、训练有素的身体。在实施身体规训的同时某种规范和标准必须被引导进人的思想和意识之中,身体和灵魂统一成了一个完整的规训主体,身体的细节姿态、身体的精力和时间,都被用于发挥最大的利润和价值[8]。[JP]

人的未特定化、不完善性与环境保持着非特定的开放性关系,使人通过身体获得教育(也就是体育)既成为可能,又显得必要。人类面对大自然弱肉强食的法则和不可抗拒的威胁,若不借助文化、身体教育(即体育)的力量,作为一个自然物种是不可能生存下来的。作为遵循自然界竞技法则的竞技体育亦如此。纵观现代的竞技体育,处处都充满着“规训”:运动员为了赢取比赛的胜利,不仅需要反复练习技艺、强化体能、磨练心智,还需要严格控制饮食、作息等生活方式;为了自身商业价值最大化,需要非常人般约束自己的言行,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可以说,正是规训促进了竞技体育职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使体育职业与其他行业区别开来,也正是规训成就了天才运动员精湛的技艺,提升了人类的审美,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人类的体育运动从一开始可以说是充满了随意性和自由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随意性和自由性逐步受到社会理性思维的规范和改造,而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规则体系对竞技体育的规训和改造,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规训与改造已经潜移默化到运动员的身体当中,成为一种内隐的行为指令,引导着运动员的各种行为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在竞技运动中“人们必须通过长时间的准备,才可以成长为成熟的、羽翼丰满的运动员。为此,运动员们不得不训练自身,不断重复整合自己,甚至惩罚自己” [10]。这一切的过程,都是人类在自我找寻那些原始记忆中的生命符号。身体运动是长久的过程,是一种保持身体健康的手段,必须学会坚持、忍耐、惩罚和克服,这是人类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经验总结。竞技体育中的规则体系实质上就是社会体制对身体的规训与改造,其最终目的是使身体日渐适应这个社会,并最终为这个社会服务。

2.2身体的异化(危机)

竞技体育是运动员以竞技比赛为基本手段,满足人们审美享受及刺激等需要的社会实践,是现代体育的基本形式之一[11]。创造优异成绩、夺取比赛优胜是竞技体育的首要目标,因此,相对其他体育形态,它对身体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现代竞技体育商业化、职业化色彩的不断加重,加之一些国家社会体制的影响,“冠军效应”日益明显。运动员为了名利双收,不断地开发竞技体育中夺取比赛胜利的物质载体――身体――的潜能,一些无节制的开发必然导致身体健康性、平等性的破坏。

[JP3]在身体选材方面,现代的教练员一般都借助科学的测试,首先选择那些具有所参与竞技项目特定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与身体素质的少年儿童;而一些天生羞怯的、身材与所参与竞技项目不符的选手即使再有兴趣也只能靠边站。在一些国家,在少体校中“业余训练”的孩子只要在某个项目中显现出一定的运动天赋,他们很可能成为长期集训名单上的一员并从此开始他们的运动生涯。年少的他们很少懂得自己享有对自己身体的支配权以及健康权、教育权、发展权、受保护权、不受歧视权等各种权利。现代的选材方式实质上就是竞技体育管理者通过各种规章制度对其参与者主体身体的控制来实现身体资源的最优化配置[12]。在身体训练方面,竞技体育的“胜者王侯败者寇”的成功论成为训练当中教练员激励运动员的主要手段。为了追求奖牌, 无视训练客观规律,过早地专项化训练、片面地加大训练负荷、盲目地增加训练的强度、难度,直接导致运动员训练伤病的事件层出不穷。据新华网调查显示:我国90%以上的运动员是从少儿开始投入专业训练的,常年超负荷训练和向极限挑战,致使绝大多数运动员留下不同程度的伤病[12]。比较有影响的“王德显事件”中的艾冬梅由于长期超负荷训练,其脚部重度畸形,医生甚至称相当于 70 多岁人的脚,这是长期超负荷、不当训练的结果[18]。在兴奋剂方面,医用药品的发明一开始是为了治疗疾病、拯救病人,如利尿剂,它能排除心力衰竭者滞留的体液。但是在一些对体重有控制的项目中,运动员往往采用它降低体重以达到以“大”打“小”的目的,从而获得优异的成绩。在“邹春兰事件”中,早期 6 年的训练时间里,在“非主动”情况下每天一粒“大力补”,一共 2 000 多粒药物吃到了邹春兰的身体内。虽然这些“大力补”让邹春兰增强了肌肉力量,取得了优异的比赛成绩,但也使其出现了扁平,喉结增大,胡须、腋毛、体毛明显,声音粗重等男性体征,并且卵巢、肾上腺皮质、垂体、甲状腺等器官患有疾病,这种药物所带来的潜在威胁正在危害着邹春兰的生命[13]。标准体系下身体的平等化是竞技体育最显著的一个特点,这就是为什么人类可以无限制地研究各种科技含量较高的运动器械,却不能容忍运动员服用一点点兴奋剂。因为它不仅损害了运动员的身体健康,还破坏了运动员身体的平等性,使得竞技体育的上空缺少了公正、公平的标志性旗帜。[JP]

[JP2]一般认为,本能欲望是人类堕落之源。因此,竞技体育中为获胜而对身体不惜一切代价的开发也被认为是人类过度的物质贪欲造成的[14-15] 。然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利益驱使仅是竞技体育异化的表层原因,竞技体育异化的根源在于运动员的身体成为精神、社会的奴隶,退化为夺取比赛胜利的纯粹工具[12-16]。随着现代体育的不断职业化发展,竞技体育运动早已与政治、经济等种种复杂的因素搅为一团而成为一种现实性的“工作”,起初纯粹的“游戏”内容逐渐丢失殆尽。因此,当竞技体育呈现出一种现实性的“工作”的情况下,也就违背了体育的本质性规定,表现出体育活动中运动者丧失主体地位,甚至被物化的体育所支配的异化现象[17]。[JP]

[HTH]3扬弃:竞技体育与游戏精神[HTSS]

竞技体育(competitive sport)是现代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让体育运动饱含激情,在丰富人们的体育文化生活、增强人民体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职业化是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最高形式,它不仅使竞技体育的水平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提升,还带来非凡的市场效益。竞技体育的职业化是以职业运动员的出现为标志的。在体育发展史上,最早的职业运动员出现在工业化水平最高的英国。1823 年,在英国牛津举行的划船比赛中首次出现了“职业选手”和“业余选手”的概念[18]。时至今日,职业化已经成为全球体育发展的普遍现象,奥运会已俨然成了职业运动员的舞台,那些没有经过专门特殊训练的业余运动员极难问鼎竞技体育的奖牌。对于职业运动员来说,对身体的“规训”是胜任“工作”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由于过度地追求运动成绩,正常的身体规训已经达不到人们的期望,问题(异化)自然就产生了。然而,问题不在于“规训”本身,而在于“如何”以及“为何”规训。这在深层次上涉及到我们对竞技体育本质的认识。

长期以来,体育理论界普遍将竞技体育或竞技运动(在我国体育界存在着关于“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是否为同一个概念的争论,本文将二者视为同一个范畴)理解为一种“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人体在体格、身体能力、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取得优异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 [11]。这种理解方式重在说明竞技体育与一般大众体育运动之间的区别,它在清晰地传达了竞技体育的“竞技性”的同时,未能为其固有的“游戏”属性留有余地。事实上,在ICSPE(国际竞技体育协会)的“竞技宣言”中,“凡是含有游戏的属性并与他人进行竞争以及向自然障碍进行挑战的运动,都是竞技运动”。尽管各国学者对“sport”一词的具体解释各不相同,但在强调“sport”的游戏基础和游戏特性方面却是一致的。从 play 到game 再到 sport,展现了人类在不同的层面上、不同规则下向对手或自身的极限挑战、超越自我的追求过程。比赛或竞争当然也是游戏的一般表现形式,但是,在富含“游戏”精神的体育竞赛中,运动员是自由的,他能够主宰并支配自己的身体,免于任何外在的强制和奴役,因为“在被命令之下所进行的游戏已经不能叫做游戏了”。人们在竞技中相互尊重、强健体魄、愉悦身心,尽情享受挑战人体生理、体能极限所带来的无限乐趣。然而,现代的竞技体育已不是从前的游戏体育,伴随着职业体育的发展,许多竞技项目成为人类社会万千职业中的一种,但是这一职业又不同于社会的一般性职业,往往夹杂着许多商业与政治因素。由于商业与政治的过度干预,“参与比获胜更重要”的箴言早已被“胜利就是一切”所取代,独立、自主、自由的游戏精神已荡然无存。为了在比赛中获胜,一切对于身体的有意或无意的损害往往被视为一种“必要的牺牲”,甚至可以为了取胜而不惜一切代价。体育的目的是人,人是体育存在和发展的依据,作为体育一部分的竞技体育自然逃离不了这一本体论命题。社会是人的社会,因而竞技体育的社会化发展的起点和归宿都应是人自身。身体是人的社会存在、是人类精神的载体。因此,竞技体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类身体和精神的完善,让人类生活积极健康而富有乐趣,而“竞技”应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当“手段”超越“目的”成为唯一、至上而追求时,体育必然会远离其“游戏”的本原。这是现代竞技体育中各种身体异化现象产生的根源。

游戏状态是一种克服了人的片面和异化的最高的人性状态,是自由与解放的真实体现。胡伊青加[19]指出:竞技体育作为人类文明的辉煌灿烂的结晶,产生于游戏,发展于游戏,并理应作为游戏而继续完善成熟下去。也有学者认为,过度的商业化开发和过多的政治性干扰是对竞技体育游戏精神的践踏,也是导致竞技体育偏离游戏轨道的主要症结,要想遏制运动员身体的异化,竞技体育的发展应向游戏本原回归,摈弃目前虚假的价值观念和非理性的价值意识,重构竞技体育社会化的理论框架[20]。我们提倡让竞技体育向游戏“回归”,但这不是在形而上学的“回到原点”的意义上来理解的。竞技体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成就之一,“回到原点”是文明倒退的表现。作为“游戏”的竞技体育毕竟不同于一般的体育活动,它不仅有着严格的规则性、组织性,有些项目对人的体能和技能都有特殊的要求。这些身体素质和技能必须要通过长期的专业化训练才能具备。此外,与最初更多强调的竞技参与相比,现代的竞技体育也是一种观赏服务。运动员在赛场上只有展现出高超的技艺才能给观众带来审美的享受。可见,竞技体育中运动员为了圆满完成比赛、展现高超的技艺,身体规训势在必行。如果像在日常游戏或一般体育运动中那样“自由”“任性”,竞技体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回归”不是“回到原点”,而是辩证地“扬弃”――既要保持游戏的精神,又要合乎竞技体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要求,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复归,是一种发展和进步。在这里,自主、自决的游戏精神是竞技体育的价值内核,科学、合理的身体规训是竞技体育自身的内在要求。这二者合一,才能展现身体竞技的真正价值。

[HTH]4结语[HTSS]

游戏活动是人类本能的宣泄、天性的放肆,是自由的回归。竞技体育是具有游戏精神的身体竞争,它是不能离开游戏而独立存在的,失去游戏保护的竞技体育也将丧失人类在心灵上的认可。科学合理的身体规训是竞技体育在游戏规则化发展方向上的行为标准,它意味着文明,意味着发展,意味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象征着人的自由权利和尊重的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然而,当体育的“竞技”这一“手段”超越体育的“育人”这一“目标”时,体育就远离了“游戏”的本源,身体的异化也就产生了。为了复归竞技体育中身体的自由本性,现代的竞技体育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身体规训,同时需要自主、自决的游戏精神。只有二者合一,才能展现身体竞技的真正价值。

[HTH]参考文献:[HT5"SS]

[1]何维民,苏义民.关于体育原点的思考[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8):14-19.

[2]常乃军,赵 岷.竞技体育场域下身体的社会化改造[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2):1-6.

[3]瓦诺耶克.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源及古希腊罗马的体育运动[M].徐家顺,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1.

[4]吕予锋.什么是体育―― 一个适合进行法律分析的体育行为定义[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0(3):10-12.

[5]阿伦・古特曼.从仪式到纪录: 现代体育的本质[M].花勇民,译.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36.

[6]王广进.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游戏、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J].体育与科学,2010,31(1):33-36.

[7]路云亭.竞技的本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6):461-464.

[8]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155,375.

[9][JP3]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1-12.[JP]

[10]马廉祯,谭华.追求卓越的竞技运动――《竞技运动:一个哲学的探究》评述[J].体育文化导刊,2007(5):18.

[11]肖林鹏.竞技体育本质及发展逻辑[J].体育学刊,2004,11(6):1-3.

[12]杨志敏.身体理论视域下的竞技体育异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5):55-58.

[13]陈淑奇,龚正伟.竞技体育异化与运动员权益保障问题之伦理审视[J].体育学刊,2009,16(1):19-23.

[14][JP3]卢元镇.竞技体育的强化、软化、弱化[J].体育文史,2001(3):20.[JP]

[15]刘一民.运动员异化行为简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0):1307- 1309.

[16]张之沧.论身体的异化和复归[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0(2):19-24.

[17]谭华.体育本质论[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08.

[18]江明非.论竞技体育职业化的利与弊[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15(4):13-15.

篇12

一、正确处理与竞技体育的关系,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

高校体育不是竞技体育,其目的也不是为了竞技。尽管近年来有些高校出现了一批高水平运动员或运动队,大学生运动会也经常举行,但这些都不是高校体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目标。其主要方向和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使大学生有健康的体魄。也就是说,高校体育的首要理念就是“健康第一”。

1.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面提高。健康是一个人身心的全面发展,是对一个人整体的综合反映。也就是说,健康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和整体评价。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就是要打破用一个方面的发展或竞技水平取代或掩盖其他方面来衡量健康的方法。高校体育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身心和综合体质的培养和提高上,使学生既有一定的竞技能力和水平,又能保持健康的体魄。

2.注重体育锻炼方法方式的掌握与运用。高校体育是形成终身体育的前提,将为一个人一生的体育锻炼奠定坚实的基础。与竞技体育相比较,高校体育更关注体育运动的过程,即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程度和兴趣,对锻炼身体方式方法及科学手段的掌握和运用,而不是体育运动的竞技水平和成绩。目的是通过体育运动,了解和掌握保持身心健康的方式方法,培养良好的体育兴趣,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

3.面向所有的学生。大学生不是运动员,不是以运动成绩或体育特长为标准选拔的,而是以学习成绩为核心选拔的。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状况是不同的,而且参差不齐,有的有体育运动的天赋,有的则没有,并且对体育运动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如果我们总是按照竞技体育规定的统一标准来要求和衡量每个大学生,就容易挫伤体育天赋不好、运动能力和水平较低的同学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取消技术要求高,危险性较强,对运动能力要求高,学生掌握难度大或经过反复努力仍有众多学生不能达到标准的体育项目。高校体育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但他们不是专业运动员,因此,一般掌握即可。增加一些对运动能力和水平要求不高,又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体育项目,高校体育应走出竞技体育的怪圈,除不受竞技体育标准的束缚外,还应该增加一些学生喜欢,所有学生不论体育运动能力和水平如何都能参与进来的体育项目。体育运动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只要吸引学生坚持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即可。

二、正确处理与体育运动发展的关系,拓宽学生的见识

高校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必须与体育运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相适应,或者说,高校体育的发展应该有一定的超前性,使学生对体育的发展有所了解,熟悉并基本掌握新兴体育项目的规则。

1.体育运动的发展,高雅体育项目的大众化和平民化,新兴体育项目的开展和普及,就为高校体育提出新的课题。高等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而体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如果我们把高校体育仅仅界定为锻炼身体,那么,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必然跟不上体育运动的发展,从而远离现代体育。而今天刚刚兴起或正在走向大众的体育项目,有可能成为将来最普及的体育运动项目,成为人们娱乐的重要手段,成为人们进行沟通和主要桥梁和渠道。

2.对新兴体育项目的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体育见识为目标。高校体育不是培养合格的运动员,当然也不是培养新兴体育项目的高手,主要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新兴的体育项目,拓宽学生的体育见识。

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人文精神

1.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体育运动的意识和热情,使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充分的体育运动,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在生理、心理上都获得自我需要的满足,并使外在的体育活动内化为体育意识,培养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形成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为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体育锻炼生活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体育教育作为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手段,具有陶冶、培养和教化人的作用,既可以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完善和自我塑造,又可使大学生重视并形成对个人、对他人、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以及对世界、对人类的责任感,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观和集体主义思想,展现勇敢顽强、团结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具有团队精神,善于团结与合作,主动关心,并积极参加社区的体育事务。

篇13

关键词:中国竞技体育;严峻形势;对策

1.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存在严峻形势

1.1群众体育对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作用发挥不够

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都是我国体育事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要。就两者的关系而言,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运动的本质实现的保证,竞技体育运动反过来促进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唇齿相依,共荣共存,竞技体育离开了群众体育的支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1995年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以来,我国群众体育有了较好的发展,全民健身意识普遍增强,群众体育消费逐年提高,群众体育组织得到加强群众体育活动丰富多彩,群众体育场所、设施明显改善。但相比我国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明显滞后,这将制约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空间和发展的动力。我国发展体育运动的根本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因此,群众体育发展的长期滞后,群众体育发展水平与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不协调,必将让人们对竞技体育高速超前发展产生质疑,同时,也会导致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石――群众体育的作用难以发挥。因此,加速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也是竞技体育持续高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1.2我国竞技体育区域发展水平不均衡

主要表现为:东、中、西部区域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不均衡。从奥运贡献度分析,第29届北京奥运会入选的奥运会运动员中,东部入选的就有440名,占总人数的68.86%;中部107人占总数的16.74%;西部有92人入选,占总数的14.39%。第29届奥运会获得的金牌中,来自东部的运动员获得的金牌数占金牌总数的73.68%,中部占金牌总数的17.54%,西部只占8.77%,获金总数不足1/10。根据我国各省市自治区2009年第11届全运会的参赛成绩和获得的奖牌数的统计(不含和各大体协数据),东部的十个地区在此届运动会上获得的奖牌数量占十运会奖牌总数的65%,中部的九个地区占22%,西部的十二个地区仅占约13%。呈现出竞技运动成绩上东、中、西部区域的巨大差异。在运动员数量方面,我国一线运动员中,东部地区占了总数的1/2,具有绝对优势;从运动员等级指标分析,国际级和国家级运动员人数中,东部也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中部次之,西部只占1/5;只有后备力量的储备上,西部占总数的1/3,相对较高。这些指标充分体现出东、中、西部竞技体育人力资源方面的巨大差异。资料显示,在2003年全国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中,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体育场地从812118个增长到850080个,全国乡(镇)村共有体育场地66446个,仅占全国总量的8.18%,体育场地城市与农村发展水平不均衡。

2.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对策

2.1优化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实现项目协调发展

体育强国战略目标,对我国竞技体育项目的全面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巩固和保持原有竞技体育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扩大金牌的项目分布,挖掘田径、游泳、水上等基础大项金牌潜力,提高篮球、足球等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集体球类项目水平,同时,实现夏季与冬季奥运会成绩的协调发展。这些要求正是我们今后应加强和完善奥运战略布局的重点和思路。要结合我国地域广阔和人群差异的特点和优势,发挥政府和市场双重机制,着眼长远,协调奥运与全运,合理布局。具体地说就是:巩固跳水、体操、举重、乒乓球、射击、羽毛球等传统优势项目,保证投入,挖掘潜力,继续保持优势;加速潜优势项目向优势项目的转化,增加投入,以培养尖子选手为重点,实现金牌突破,带动整个项目的发展;大力加强“金牌大户”田径、游泳、水上项目,以小项突破为重点,科学选材和训练,力争早日突破;抓好群众基础好、观赏性强的足、篮、排等球类项目,以女排、女足、女垒、女篮、女曲等项目为重点,力争出现好成绩。

2.2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提升竞技体育比赛的国际水平

竞技体育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不同层次和类别的比赛来安排和进行的,可见竞赛是高水平体育运动的核心。要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和协调作用,深化全运会、全国城运会、全国冬季运动会、全国单项竞赛的改革,建立起一套与奥运会、亚运会、世界杯等国际大赛衔接,符合中国国情,满足不同层次队伍的需要,适应竞赛市场要求、有利于高水平训练需要的竞赛管理体制。改革全运会设项、参赛条件、计分办法,围绕奥运项目布局,加大全运会的奥运战略导向作用。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形成合力,实现全国一盘棋、国内练兵、一致对外的奥运战略。高水平竞技体育赛事的国际化,是当代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和趋势,是竞技体育话语权的集中表现,也是各国竞技体育在国际组织影响力的体现。各国高水平运动员的广泛参与,不但给运动员提供了更多比赛交流的机会,还提高了比赛的竞争性和激烈程度,赛事更具有观赏性和吸引力,使更多的赞助商、媒体和观众参与其中,提升了赛事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2.3体教结合,完善竞技体育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篇14

关键词 重庆市 田径运动 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G8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6-000-01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重庆体育运动学校田径运动训练队作为研究对象。以重庆体育运动技术学院19名教练员,86名田径运动员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文采用计算机检索法,从学校图书馆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收集、分析和整理。通过查询中国期刊网,在体育类数据库以“田径运动发展”“重庆市田径运动发展”为检索词查阅文献,并参考了《运动训练学》《体育科研方法》等本x究相关的书籍和论著,以了解与论文内容相关的研究调查和当前相关研究的现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1)问卷的设计

根据论文的需要,设计了关于重庆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的教练员、运动员调查问卷,并针对重庆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的教练员和运动员进行问卷的发放调查。

(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问卷发放于2013年5月,笔者实地进行发放和回收,给重庆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的19名教练员和86名运动员。以下是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情况:

3.实地调查法

通过亲生重庆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实习,对重庆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的田径运动训练开展情况,应用客观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在确定的范围内进行实地考察,并搜集大量资料以统计分析,从而探讨重庆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的田径运动训练开展的具体情况。

二、重庆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基本概况

重庆体育运动学校是重庆市唯一的一所体育类专业学校,是重庆是最高级别的运动学校,属市体育局主管,有一套班子和后勤服务保障队伍,承担为重庆市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和为社会培养体育服务和从业人员,并且肩负着解决市体育局下属训练单位适龄学生就读中专取得中专文凭的任务,有专业运动队承担全国运动会任务,同时带有二、三线训练队伍,主要是加梯队建设,也从事群众建身活动的开展。

三、重庆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田径教练员调研分析

(一)教练员年龄结构

在田径训练中,教练员的年龄结构体现了教练员群体的实力和创造力。年龄在50岁的教练员占总调查人数40%,这是重庆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田径教练员的中流砥柱。36~40岁的教练员占21%,41~45岁的教练员占15%。教练员以年龄较大的为主,需要吸纳一些优秀的年轻教练员补充团队力量。

(二)教练员的运动技术等级

重庆体育运动教练员的运动技术等级统计如下:

由表可见,重庆体育运动技术学院教练员以前运动成绩较好,均在国家二级以上,其中一级以上运动水平占到了66.7%。

四、重庆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田径运动员调研分析

(一)运动员年龄结构

对重庆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田径训练运动员基本情况的调查,重庆体育运动技术学院86名田径运动员,其中男生64名,占74.4%,女生22名,占25.6%。

(二)运动员等级调查

重庆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的运动员运动等级的高低,是运动员训练成果或比赛成绩的体现,评定运动员运动水平的高低,主要就是比较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和运动员等级。运动健将4人,占总人数8.1%;国家一级运动员20人,占23.3%;国家二级运动员为44人,占51.2%,二级一下的运动员占到17.4%,可以看出运动员的整体成绩比较乐观,通过二级运动员及以上水平的人数达到82.6%。

结论:针对于重庆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田径教练员和运动员做了简单分析,并提供了相应的参考数据,希望对后期研究重庆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田径运动的研究者提供相应的参考数据。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