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少儿托管服务范文

少儿托管服务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22: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少儿托管服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少儿托管服务

篇1

关键词: 少儿图书馆 服务创新 以人为本

当今社会进入多元文化时代,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少儿图书馆提供了新的契机。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少儿图书馆作为对少年儿童实施校外教育的重要阵地,应在服务理念、服务手段、服务方式、服务内容上进行创新,激发少年儿童的求知欲,帮助少年儿童正确认识真、善、美,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文化精神,丰富少年儿童的思想内涵,实现少儿图书馆更大的社会价值。

1.创新服务理念,塑造图书馆形象

服务创新,理念先行。服务理念是少儿图书馆创新的先导和基础。只有不断更新观念,产生适应时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并落实到日常服务工作中,才能满足读者的新需求。要从以文献为中心向以少儿读者为中心转移,即服务理念人性化、服务方式多元化、服务内容多样化。

1.1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理念

少儿图书馆是培养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基地,是少年儿童的第二课堂。必须牢固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重新审视读者与图书馆的关系,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真正把“为读者服务”视作少儿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1.2树立品牌意识

品牌服务是吸引小读者的关键。少儿图书馆要有品牌意识,要让家长、小读者知晓并参与品牌活动,努力提升图书馆在小读者心中的品牌形象。通过宣传让小读者了解图书馆、使用图书馆、向往图书馆。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在2013上海童话节中精心设计了印有吉祥物的T恤衫、手提袋等,受到了小读者的欢迎与喜爱,同时对图书馆宣传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更新服务媒介打造多维服务空间

传统少儿图书馆的服务媒介以搜集、整理、编目、保存图书资料为主。而今,少儿图书馆正朝着信息化、网络化方向发展,现代技术的应用程度将决定图书馆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如何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收集最新的信息并推送给少年儿童是图书馆的重要工作,使一些不便或无暇来少儿图书馆的读者也有了享受少儿图书馆服务的可能,使图书馆服务工作焕发生机。

2.1网站的运用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采集数字化信息及其传播技术,为少儿读者提供有效服务,方便少儿读者异地利用图书馆。读者可在网上检索馆藏资源,并通过邮箱等方式进行网上咨询服务。还可建立自身特色数据库,如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的官方网站“少儿信息港”自建了“连环画图库”数据库等,深受广大小读者的喜爱。

2.2微博的运用

微博具有及时性、互动性的特点,是新媒体中时效性最强、用户参与度最大的媒体工具。图书馆通过微博可以活动信息、资源宣传,并与读者进行交流互动,以此吸引更多潜在的读者“粉丝”。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近来通过微博平台开展“微童话”活动,吸引全国各地少儿积极参与。微博在无形中提升了活动的影响力与参与力。

2.3其他新兴媒体

图书馆还可利用信息技术为少儿读者提供信息服务。让小读者利用手机、互联网、邮件等方式,第一时间获取相关信息资源。让小读者在接受这些服务的同时锻炼信息获取能力,增强少儿读者的信息意识,培养小读者的信息综合素质,使少儿图书馆的教育职能落实到实处。

3.创新服务方式,扩大图书馆辐射范围

3.1全市“少儿一卡通”简化借阅手续

少儿图书馆应面向各年龄层的少年儿童敞开办证,在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支持下,让读者即到即办。读者凭借借阅证可在图书馆自由借阅,也可由家长代借代还。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于2011年与上海图书馆合作推出了“全市少儿一卡通”,读者只需手持此借阅证即可前往全市104家(少儿)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的借阅服务,方便少儿读者就近借还图书。

3.2“馆外服务点”拓展服务空间

扩大图书馆的服务空间,建立“馆外服务点”,实现远程信息传递。并对部分社区、偏远学校及有特殊情况的小读者,开展特殊服务。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在做好阵地服务的同时,主动与社区联系,迄今已建立近八十个馆外服务点,定期更新少儿书籍,逐年积累,形成规模。越来越多的读者通过流通站阅读图书,使少儿图书馆的服务得以延伸。

3.3“特色阅览室”推崇个性化服务

少儿图书馆为全社会少年儿童提供文献信息资料及参考咨询服务的同时,还需为有特殊需求的读者做好精细、贴切的服务。因此,要拓展个性化服务范围,提升少儿图书馆的社会价值,促进图书馆的发展。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设有多个特色阅览室,如“艺术专题阅览室”、“民俗阅览室”、“全景式数字阅览室”等。其中全景式数字阅览室综合考虑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发展特点,提供连环画、在线讲座、中英文学习软件、科学探索、少儿期刊等多种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资源内容。

4.创新服务内容,营造少儿阅读氛围

服务内容是少儿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少儿图书馆的生命线。随着社会需求的扩展,迫使少儿图书馆服务一定要寻求新的发展方向、拓展新的服务内容。

4.1培育品牌

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已有多年历史。暑期阅读系列活动是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着力打造的活动品牌。2013年以“上海童话节”为主题的暑期读书活动依托全市少儿图书馆协作网络系统,携手全市各区县少儿图书馆共同推出主题活动、少儿讲座、阅读推广、阅读竞赛、教育培训、科普园地、暑期展览、影视剧场、志愿者服务等九大活动板块,开展形式多样的读者活动200余项,为全市少年儿童提供了一份文化大餐。

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每月定期推出面向全市少年儿童的公益性讲座“少图讲堂”,邀请著名专家、学者作为主讲嘉宾。“少图讲堂”内容丰富,已形成阅读、艺术、教育、国学等系列,已成为少儿知识的殿堂、信息的港湾、圆梦的起点。现在“少图讲堂”已小有名气,逐渐成为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的品牌活动。“周末到少儿图书馆听讲座”已经成为小读者的一种生活时尚和精神文化享受。

4.2注重德育

作为以未成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社会公共文化教育机构,少儿图书馆在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特殊优势,对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文化修养、道德情操具有重要作用。上海少儿图书馆已连续开展三届“在阅读中播撒诚信的种子”系列活动,精心编制了一份约500种8000余册的“童话点书单”,每位小读者无须办证即可免费借阅2本童话书籍,并承诺如期归还。另外,小读者可将个人收藏的经典童话书籍带到现场,与其他人共享。据统计,“在阅读中播撒诚信的种子”活动的开展使小读者的诚信意识大大增强,还书率逐年递增。活动培养了小读者的诚信品格,受到了广大小读者、家长、社会多方的普遍关注与赞誉。

4.3关爱弱势

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少儿图书馆应积极关注弱势读者群体。他们更需要社会的关爱,少儿馆经常到聋哑学校、特殊学校机构、福利院等开展活动,提供人性化服务,为特殊人群送上精神食粮,带去一份关爱。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在关爱弱势群体读者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为社会弱势少儿群体策划、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蒲公英公益课堂”,让他们在丰富的益智活动中充分享受到社会公共文化资源。

综上所述,少儿图书馆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树立服务创新的理念,采用多种形式的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少年儿童读者的需要,使他们的新期望、新要求得以实现,使少年儿童读者的“满意度”持续不断地提高。少儿图书馆必须创新服务理念,根据少年儿童读者的需求创造服务,就会有更多的创新途径,就会得到新的发展,找到新的服务拓展与创新实施点,少儿图书馆事业就会不断有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谷.浅论少儿图书馆的创新发展.山东图书馆季刊,2007.4.

[2]鲁炎.论少儿图书馆如何有效地为未成年人创新服务.教育时空.

[3]韩岳.我国少儿图书馆的现状与建设.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62.

[4]毛志耀.少儿图书馆创新服务工作思考.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3.

篇2

正是这些问题催生了“伦敦少儿基金会”。作为一家慈善机构,伦敦少儿基金会成立于1903年,原名为“威斯敏斯特健康协会”,主旨是促进贫困社区的儿童福利和家庭健康。它比第一家有类似目的的官方儿童中心成立要早100多年,比英国国民医疗体系早45年。该组织于1910年创立了一家婴儿医学检验中心,于1923年创立了一所育婴护理学院,并于1930年开办了第一家日间托儿所。多年来,又有更多创新产生。1991年,该组织在原有放松训练课程和幼儿俱乐部的基础上,建立了第一家工作间托儿所。

一个人的到来

在伦敦少儿基金会,总有一种“不止步”的情绪推动着该组织不断进步:这种“不止步”不仅在于该组织力图改进,力图进一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还在于它力图形成更大的影响力、帮助更多儿童。

而在很大程度上,这归功于其领导――首席行政执行官琼・奥沙利文。在她来到基金会以后,机构规模扩大了两倍,

琼・奥沙利文于1996年加入伦敦少儿基金会并在2004年晋升为首席行政官。她拥有“小学及幼儿教育研究”硕士学位以及伦敦南岸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曾经从事过社会工作和儿童早期教育。在奥沙利文的领导下,伦敦少儿基金会的活动范围有所扩大,形式更加多样化,并且创建了一种独特的收费模式,使得更多低收入家庭的儿童能够享受良好的托管服务。此外,该组织还注重与孩子的父母建立并增进互动:鼓励家长积极参与,提升家长的技能,通过组织郊游和其他多种活动,搭建托儿所与家庭之间的桥梁。

最重要的是,在奥沙利文的领导下,该组织成功地从历史悠久的慈善机构转变为持续发散魅力的创新型社会企业。

奥沙利文试图将伦敦少儿基金会的模式推广出去。她认为,总部设在威斯敏斯特区的伦敦少儿基金会不仅能为伦敦地区六个月至五岁以下的儿童提供服务,还能为全国各地该年龄段的儿童提供服务。对于这种定价合理的优质幼托服务的需求是巨大的,而伦敦少儿基金会是全面、细致、有效地满足这一需求的行业典范。

玩转特许经营

作为一家企业,伦敦少儿基金会大约87%的资金来源于家长支付的托管费和地方政府的拨款,此外还有外界提供的赞助、咨询服务费和捐款。捐款主要用于补贴贫困家庭,使本来上不起幼儿园的贫困家庭的儿童也能走进幼儿园。从依靠拨款转向自主经营,这是伦敦少儿基金会转型成为一家欣欣向荣的社会企业的关键所在。

自2005年以来,伦敦少儿基金会的规模扩大了两倍,在伦敦5个市镇的社区和儿童中心设立了22家托儿所,拥有320多名员工,每年使1700多名儿童的生活得到改观,企业的年营业额也达到了830万英镑。但他们并不止步于现有成绩,立志为更多儿童造福。伦敦少儿基金会目前正在寻求以特许经营的方式在未来5年吸引25个特许经营者加盟,为另外5个伦敦市镇的2500名儿童造福;接下来,再在更广的全国范围内推广铺开。英国拥有1.6万多家托儿所,大多数都是独家供应商。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这些托儿所往往乐意接纳伦敦少儿基金会提供的专营权。伦敦少儿基金会认为,与企业有机增长和收购方式相比,特许经营有助于企业为更多儿童提供高品质的托管服务。

伦敦少儿基金会模式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训与研究。该组织拥有一个专门的研究、学习与发展中心,为工作人员和见习生谋求职业发展提供支持。该中心不仅为早教从业者提供广泛的认证课程,还为当地儿童的家长和弱势青年提供创新课程,帮助他们为就业做好准备。

最后,伦敦少儿基金会还寻求通过各种附加服务和项目对社会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包括旨在帮助青年提升自信心和技能、进而获得就业的指导与实习计划。此外,还举办各种以社区儿童为主角的联谊活动,以歌曲、美食和娱乐的手段使社区更加紧密和团结。伦敦少儿基金会还与其他社会企业和幼托服务供应商一同从事项目研究并开展活动,分享最佳实践经验,进而实现不断创新。除此之外,伦敦少儿基金会还参与了罗马尼亚的一个青年指导计划和乌干达的一个托儿所项目,力争使全世界的儿童生活得更好。

公平的托管服务

纳迪娅・侯赛尼是一位单身母亲,她从当地就业中心了解到伦敦少儿基金会,仅用正常市场价的一半就让她的两岁女儿杰斯曼走进了伦敦少儿基金会的托儿所。对她而言,在未遇到伦敦少儿基金会之前,她的劳动所得要么被用来支付房租,要么被用来支付育儿费,两者不可能兼得。

奥沙利文将伦敦少儿基金会的收费模式称为“罗宾汉”模式,也就是让相对富裕和开明的家长支付全额费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差额补贴”了当地不太富裕的家长,从而让更多市民受益。

伦敦少儿基金会的影响不仅局限于被照管的儿童――它既有利于儿童,又有利于家长;既有利于家庭,又有利于社区。其中一点表现在,有好几位家长已经改行,在完成了伦敦少儿基金会的培训以后,转而为伦敦少儿基金会工作。在伦敦少儿基金会旗下的托儿所中,有近2/3的员工是当地人。2010年针对伦敦少儿基金会进行的一项社会投资回报评估研究表明,该组织通过向儿童、家长和当地社区提供服务,不仅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附加值,也对工作人员和见习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除此之外,作为一家提供托儿所和教育服务的机构,伦敦少儿基金会每三年要接受一次英国教育检查团的检查。最近的检查结果非常不错:伦敦少儿基金会是威斯敏斯特区第一个达到“优秀”级别的机构,旗下接近90%的托儿所被评为“良好”或“优秀”。

正因为勇于挑战极限、追求卓越和不断创新,伦敦少儿基金会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但这并不是说奥沙利文和她的团队天生就爱冒险,她说:“这并非草率行事。但是,如果你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了激情,就该放手去做。不要因为有风险就停滞不前。但是,你一定要细致地规划,投入必要的资金做可行性研究,以减少失败的几率。”

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存在问题;服务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进城打工,在农村就有了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正确认识和处理留守儿童问题,对当前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出一条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新途径,这不仅仅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也是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这对于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现状

1.1亲子关系疏远,孤独感很强。家庭是亲子之间进行情感交流与亲子互动的重要场所,父母在家庭中扮演着核心角色。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时间的分离,父母这一家庭核心角色的缺失导致家庭功能的失调,留守儿童在情感上得不到满足,导致他们对家庭的认同程度逐渐降低。以上情况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父母长期打工在外,导致他们之间的亲子关系非常淡薄,所以孩子有什么事也不愿意和他们说。对于作为监护人的父母,他们不了解孩子的想法,他们只知道让孩子吃饱穿暖就没事了,所以孩子也不会主动和他们说。

1.2学习无人监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的教育最早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初期家庭教育的好坏影响人的一生,对孩子以后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他们本应该和非留守儿童一样拥有着美好的生活、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但是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日常生活学习中缺乏父母及时有效的关心与照顾,社会化过程中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与非留守儿童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

1.3道德品行出现问题。在农村,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由祖辈教养,祖辈们的学历普遍不高,且思想观念落后,溺爱孩子的现象特别普遍。祖辈们往往重物质而轻道德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日常行为也很少去约束。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中学习基本生活技能和社会行为规范的重要阶段,留守儿童成长环境中父母核心角色的长期空缺,再加上父母的教养方式被监护人的教养方式所替代,父母无法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照和管教,更容易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2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策略

2.1优化社会环境,形成留守儿童服务体系的社会共识。优化社会环境必须从“软环境”与“硬环境”两方面入手,双向优化、相互促进。“软环境”要进一步优化社会舆论环境。新闻媒体要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报道持续升温,让社会更加关注、认识不断深化、共识更趋集中;知识界、学术理论界要进一步加强相关创新性政策制度的可行性研究、理论研究和工作研究,及时对各地经验进行总结和提升;政界、新闻出版界要加大对研究的支持力度,使研究成果更好地为国家和政府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服务;文艺界要有更多更好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题材的作品问世。“硬环境”优化是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与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投入机制。学校不仅要成立留守儿童关爱队伍,还要让那些有爱心、有责任心的老师或辅导员担任成员。安装亲情电话,所有留守儿童的亲情热线号码要在墙上张贴,方便留守儿童与父母交流联系。另外学校要有心理咨询室,要为留守儿童配备相关的心理疏导老师,并且经常为留守儿童作心理咨询和辅导。

2.2创造条件鼓励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减少家庭离散。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这是减少留守儿童的重要途径。要减少家庭离散,只有农村经济发展起来了,才能促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广大农民才能真正留在家乡。第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吸引外来投资,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促使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创业、打工。第二,重视小城镇建设,发挥小城镇对于劳动力转移的带动作用,促使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靠拢,促进二、三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第三,针对农民工教育程度比较低的情况,尝试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农民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激励引导农民主动接受培训,实现农民工就近择业,减少农民工家庭同时或者长期在外打工,进一步减少儿童与父母的分离状况。

2.3创新工作形式,形成高效有序的运行机制。创建政府、非政府组织、社区、民间组织等多维立体互动的社会资源整合平台。各级党委、政府要积极推动现有群团组织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与服务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动员妇联组织兴办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与服务机构,积极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托管服务;动员共青团组织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与服务志愿者活动;动员社会慈善机构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与服务捐赠活动;动员社(村)委会建立务工人员和留守儿童信息档案和随访工作,督促监护人切实履行监护与教育义务。另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在兴办职业家长服务、托幼、文化补习、暑期托管、文化娱乐室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以满足农村留守儿童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

2.4发挥学校的作用,弥补家庭功能的弱化。学校是承担留守儿童社会化的主要载体,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中介功能,弥补家庭功能的弱化。首先,要加强教育投入,发展寄宿制学校。寄宿制学校规范化的管理与集体生活,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看管、照料等问题,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消除留守儿童安全隐患,解除务工家庭的“后顾之忧”。其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加农村教师编制,确保健全、合理的教师年龄结构与学历结构,减轻教师过重压力,聘任有责任心的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管理;强化教师责任感,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真正让留守儿童感觉到温暖,远离孤独。再次,完善学校监护体系。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通过动态监测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管教;设立“家长制”,组成一对一的帮扶对子,及时且有针对性地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各种困难,真正担负起临时家长的职责。

3结论

作为中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给家庭、社会与农村学校都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而关爱“留守儿童”则是我们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不管是学校还是社会亦或是家庭都应该积极相互配合,给他们以关爱与关注,创建良好的社会氛围,这样就能更好的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实现,才能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助推作用。

作者:丁若娟 单位:吉林省团校培训部

参考文献:

[1]卢国良.努力构建留守儿童关爱与服务体系[J].当代教育论坛,2014(6):14.

篇4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农民收入

[中图分类号]K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2-0058-02

休闲农业指利用农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和经营、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经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功能,为游客提供观光、度假、体验、推广、示范、娱乐、健身等,以增进城市居民对农业及农村的体验、提高农民收益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形态。休闲农业为传统农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为优化农业结构、整合农业资源、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供契机,是直接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

一、发展休闲农业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科学保证

(一)休闲农业延伸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民收入创造新的增长点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第三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所占比例较小,休闲农业的发展为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供了有利契机。休闲农业把农业本身具有但未被重视的文化传承、休闲观光等进行包装,把农业生产过程、农村民俗文化、农民生活状态进行加工,形成一种全新的旅游产品进行营销,拓展了农业的内涵和外延,延伸了农业产业链,为农民的增收创造了新的增长点。同时,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发,也带动了餐饮服务、宾馆住宿、农副产品销售、文化传播、道路交通、水电通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大量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了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二)休闲农业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之一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部分劳动力长期处于隐形失业状态,大量农村劳动力剩余,发展休闲农业为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有效途径。休闲农业是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综合性产业,需要“一条龙”的配套设施,除直接促进农业发展外,还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运输、商场、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服务人员。因此,休闲农业能带动农村地区第三产业发展,吸纳大量剩余劳动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三)休闲农业扩大了农业生产的经营范围,减少了农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提高了农业生产的附加值

休闲农业发展最显著的特点是农民可把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减少了传统农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解决了部分农产品中间销售环节过多的问题。同时,对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利用,使农民可以通过对旅游者提供购物、品尝、观赏、体验、娱乐等服务获得合理报酬,增加经济收入。这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而且把农业潜在的生态、文化、教育等变成无形产品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收入,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附加值,使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变为现实。

二、陕西省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一)市民农园

市民农园是经营者利用都市地区及其近郊的农地划分成若干小块供市民承租耕种,以自给为目的,且可让市民享受农耕乐趣,体验田园生活,是一种农耕体验型的休闲农业模式。市民农园适合在城市郊区发展,要求水源充足、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一般车程在30分钟内最为理想。市民农园可由村委会组织开发,也可由村成立的集体企业组织经营。村民们把一部分剩余土地存到农园,由经营者租用。同时,村民还可以到农园打工,赚取一定的工资收入。市民农园面对的是城市中对农耕、土地有感情的“城市农民”,他们可以在自己承租的土地上种菜、施肥、浇水,进行田间管理,用自己收获的农产品参加各种展评活动。同时,经营公司还可给租种亩数较大的市民提供休息娱乐的房屋,以供前来耕作的“城市农民”休息。经营公司还需提供托管服务,由前来打工的农民代为管理,以解决承租者太忙而使土地荒芜的后顾之忧。

(二)科技教育农园

科技教育农园指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将高科技手段与农业结合发展,利用农业环境与资源,让游客参与农业、了解农产品生产过程、体验农村生活,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加农业知识的平台,是一种兼具农业休闲和教育学习的休闲农业模式。具体来说,有两种发展类型:一是农业技术科普农园,即以科研设施为景点,以农业高新技术为教材,向游客普及教育农业科技,形成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和科研教育为一体的科普农业园区;二是少儿农业教育园区,即利用农业资源环境、农业生产过程、农业高新技术等,让中小学生参与农事活动,接受农业技术知识教育。

(三)民俗风情休闲农园

因为陕西是中国5000年文化的发源地,三秦大地处处可见民俗文化,如剪纸、木版年画、秦腔、皮影戏、各种面点、泥塑等。因此,可开发以下项目:其一,美食节。以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区域为主的特色美食节,突出三大区域本身的美食特点,吸引游客前来品尝。其二,各种农业节庆活动。结合时令水果的成熟期,举办农业节,比如草莓节、猕猴桃节等。其三,民间技艺工作室。如陕北剪纸、户县农民画、凤翔木年画和泥塑、马勺脸谱等,许多市民都对此感兴趣,并渴望参与其中,亲自体验。可在相关农村建立相关工作室,由专门老师指导,吸引游客动手制作,感受其中的乐趣。

三、陕西省休闲农业发展措施

(一)科学谋划,突出特色

一要以农为本,把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进行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分析调查资源优势、市场客源和周围环境,制定发展方向和目标。二要规模经营,集中解决园区水、电、路、交通、医疗、治安、消防等问题,减少投资成本,使休闲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紧密联系。三要完善旅游功能,景观上,精心装饰装修;项目上,坚持休闲观光与参与体验相结合;内涵上,加大休闲农业文化内涵的挖掘整合。四要因地制宜,突出主导,提高专业水准,做活、做深、做精。五要创建品牌,以科技为手段,巧妙运用文化等创意元素,逐步向创意休闲农业发展,提升休闲农业产品的附加值。

(二)统筹发展,保护生态

其一,调整结构。顺应健康养生,引导有机蔬菜、优质畜禽、高档水产、花卉苗木等,让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体验农事活动、采购菜品。其二,延伸产业。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休闲食品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其三,拓展功能。发展休闲旅游度假、温泉保健、商贸流通、餐饮住宿等,满足休闲时尚化、多样需求化。其四,培育支柱。既要发展特色种养,也要发展特色休闲产品加工,推进特色资源加工转化增值。

(三)政策扶持,完善基础与设施

一要制定政策,起草和促成休闲农业地方规划、财政投入、土地流转、税收优惠等,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建设;二要出台规划,组织专家权衡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现状、发展前景,制定规划;三要招商引资,举办合作论坛暨招商引资洽谈会、农产品加工成果展示暨引资引智合作洽谈会等,引进外资;四要创新机制,建立以土地入股分红、农庄租赁土地、签订种养殖合同等利益联结的机制,既解决农民就近就业,又促进休闲农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

(四)加强管理,扩大培训

其一,规范管理。建立和完善领导体制,发挥旅游、农业、文化、工商、交通等政府部门职能作用。其二,强化经营。既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训,也加强从业人员和基地农民培训,重点培育一批守法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诚信的休闲农业本土人才;同时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其三,创新管理。引进先进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管理内容,创新管理手段,逐步淡化家族制,构建现代新型产业制度。其四,加大培训层面。侧重服务技能、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重点是传授景观生态学、休闲旅游经济学、休闲农业概论、休闲市场预测与生态学等。

(五)强化宣传,优化服务

其一,成立协会。由休闲农业法人代表、省内外专家、大专院校教授组成休闲农业协会,规范标准,开展星级评定,打造知名品牌。其二,建立网站。及时项目信息,提供经营指导和信息服务。其三,培育中介机构。提供规划、策划、营销、管理、咨询服务。其四,与旅游业有机结合。重视休闲农业形象策划与包装,并与周边景点、景区结合,开展促销,扩大旅游市场,吸引更多游客。其五,创新营销。建立客户联系、反馈机制,研究市场消费走势,分析消费心理,改进和调整服务项目,满足游客新型消费。

[参考文献]

[1]张晓山等.农民增收问题的理论探索和实证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2]余小琳.循环经济视角下的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08,(6).

[3]王亚芝,文化等.北京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及思考[J].农业新技术,2004,(4).

[4]谢莉.湖南观光休闲农业开发模式探析[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

[5]李勇.加快福州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J].福州经济,2008,(2).

[6]王莹.简议休闲农业的产业升级[N].光明日报,2009-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