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范文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22: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

篇1

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第一学段(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小学生在六年中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基于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的调查,提出有效指导小学生提高课外阅读总量的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积极的课外阅读态度和对课外阅读的正确认识是搞好课外阅读的动力,这一动力是由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正确认识而产生的。通过调查发现,各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态度基本上是积极的,但在对课外阅读主要意义的认识上存在弱点与欠缺的地方,具体表现在对课外阅读是“自我成长需要”的认识上,因而影响了课外阅读的方向和范围。因此,学校领导、班主任、各科教师及家长,在取得对学生必须加强“自我成长需要”教育的一致性认识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态度,不失时机地向学生实施课外阅读是“自我成长需要”和补充,是丰富自身知识结构需要的教育,使其提高认识,获得动力,并采取切实措施,保证小学生课外阅读朝着“自我成长需要”的目标进行。

二、分学年段确定课外阅读范围

从调查中得知,由于学生对课外阅读意义的认识存在弱点与欠缺,课外阅读的范围不完整,带有明显的无目的性和无计划性,达不到《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建议的范围。因此,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努力引导学生明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有关课外阅读总量的规定和建议的阅读范围,全面而准确地认识课外阅读意义;第二,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有关课外阅读总量的规定和建议的阅读范围,结合课堂知识学习内容,分年级整体规划学生课外阅读范围与量;第三,遵循由浅入深、由窄到宽、循序渐进的原则制订出各年级学生课外阅读计划,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课外阅读活动(例如按年级、按班级、按读物开展课外阅读竞赛;一天一读活动;亲子课外阅读活动;课外阅读体会专刊等),在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和技能,提高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第四,要坚持按学生课外阅读范围和计划阅读,经常指导学生“查漏补缺”,并分阶段对照计划进行考核。

三、全面课外阅读与个体特长的重点课外阅读相结合

从总体上讲,学生课外阅读一定要根据《语文n程标准》中有关课外阅读总量的规定和建议的阅读范围全面的阅读。在全面的基础上,又要发挥各自特长重点阅读。对技能学科课外阅读这一部分,同样如此,既要求学生全面阅读各技能知识读物,又要坚持提倡学生重点阅读各自专长技能知识读物。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体特长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讲全面发展,绝不是指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平均发展,成为同一模式的人,而是包含着个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因此,课外阅读的指导要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教育。

四、构建“二位一体”的学生课外阅读引领与指导模式

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指导小学生较好的完成课外阅读的总量,并非只是学校的任务,应该是学校、家庭共同的使命。学校要构建“二位一体”的学生课外阅读引领与指导模式,只有当学校和家庭指导形成了合力,通过家校合作,全面整合学生课外阅读资源,开展父母引读、亲子共读、亲子互读、师生激励、生生合作、个性化家校联系卡等多方立体互动,有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就会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和课外阅读的积累技术,顺利完成课外阅读的任务。

篇2

【关键词】 课外阅读;兴趣培养;有效策略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这就对我们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老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挑战。在平时的语文阅读课上,始终要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当作一个主要的任务。因此,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也必须有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作保障。《新课标》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其目的是以较大的阅读量获得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把积累语言落到实处。要落实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激发阅读兴趣是关键。现就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有效策略做如下阐述。

一、利用好书推荐,孕育学生阅读的兴趣

好书使人成才,不好的书却让人丧志,因此书籍的选择至关重要。老师要帮助学生们有选择地阅读,引导学生们读好书、读经典、读名著。在每学期的开学伊始,我就建议学校把适合于学生读的课外书,用彩封的形式,通过“好书介绍”的平台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好书介绍”中,我们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出来,把一张张经过精心设计的精美的彩喷图案,在宣传栏里张贴出来。栏目按照学生的年龄(学段)特点和知识水平共设三个板块,即适合低年级学生的读物,适合中年级学生的读物和适合高年级学生阅读的读物。如低中年级学生适宜读图文并茂的短文,高年级学生则可多选择一些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高的名篇佳作。在选择书籍方面,我们按照广泛性和趣味性原则,既有小说、诗歌、寓言、散文、科普知识、童话、故事等体裁,又是儿童们喜闻乐见的,能够令儿童入迷,产生浓厚阅读兴趣的读物。物别是新教育实验介绍的童书书包里重点介绍的书籍。这样一来,可以扩大好书的影响力,学生们又可通过好书介绍,结合自己的阅读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课外书籍。几年来,每学期开学初,宣传栏前,“好书介绍”栏目前围观的学生是最多的,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孕育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利用老师的介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最近几年来,特别是我校加入新教育实验以来,每个学期学校根据新教育童书书包中的书目,要求每个语文老师根据自己班学生的情况,一个学期内至少要向学生介绍5本以上的童书。期间,学校根据年级的不同,还规定每个年级的语文老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挑选书目中适合本班学生的书与学生进行共读。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有句话说得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做好学生的榜样与表率。这样,学生在与老师的交流中,受到了耳濡目染的熏陶,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就会被高度地激发出来了。

三、利用图书漂流的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我有一本书,可以看四十本书”的口号的图书漂流读活动,吸引了不少班级的学生加入到读书的行列。具体做法是:每学期,学校给每个班级一次图书漂流读的活动主题,各班的主题由各班级的具体情况确定,时间为两个月。在整个活动中,学校按照年级的不同,制定了不同的活动与要求。通过这种漂流读的活动,使学生真正沉浸在书的王国里。每到漂流读的时候,学生们读书,看书,谈书,“听书”,“说书”,“演书”,“写书”,“画书”等活动随处可见。通过这样的图书漂流读活动,解决了农村学校图书匮乏的问题。学生手中的书流动起来了,也不再是沉睡的纸张,成了激扬的文字、飞扬的思想,洗涤着学生的心灵,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学生的读书兴趣空前浓厚,读书热情空前高涨。这种活动既为营造书香校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真正使我们感受到每个学生“与经典同行,为生命阅读”的厚重,在一定的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了阅读的兴趣。

四、利用读书节的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虽然不求功利性,但有时也可以利用学校的行政手段,把学生读书的热情推向。几年来,我们学校每年举办一届学生喜闻乐见的读书节。在读书节期间,学校会举办一系列的有关读书方面的活动。每一届的时间也是两个月,在这两个月里,学生们沉浸在书的海洋,遨游在知识的殿堂里。他们沐浴着书香,享受着读书带来的快乐。读书节过后,最使人激动的是那读书成果的展示了。你看,经过一个读书节,什么制作精美的读书节的海报,亲手设计并制作的书签,手抄报,阅读卡;读书笔记,优秀征文;活动照片,文艺汇演资料等等,看得大家眼花缭乱。特别是通过读书节的系列活动,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有了明显的优化,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如本学期选派的学生,参加了学区的语文课外知识竞赛,获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过这样有规划的读书活动,学生的心灵纯洁了,思想高尚了,阅读的兴趣浓厚了,读书成了学生每日必行的习惯。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深处对阅读材料产生主动的需要。小学生对读书、对阅读不可能顷刻间就“如饥似渴”,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兴趣。

总之,以上是笔者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方面所做的一些具体的尝试。通过以上这些策略,在很大的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读书的信心也就有了。我感到这不仅能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而且,大大拓展了学生对课外阅读材料的积累。虽然这些做法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仍为自己的实践所取得的点滴成功感到高兴。我相信:只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始终不渝地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当作己任,那么,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将不再遥远!

参考文献

1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篇3

课外阅读教学对推进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有着重要的作用。课外阅读课的教学实践,需要更加科学化、系统化。首先需要对教师们进行相关培训,之后让教师们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课的教学实践活动。

语文课外阅读课通常有“阅读推荐课”“阅读欣赏课”和“阅读汇报交流课”等几种课型。

1. 阅读推荐课的教学策略是准备推荐――学生推荐――评价――质疑问难――鼓励阅读。

(1) 准备推荐:推荐课前两周,安排学生进行阅读,选取认为好的书籍或者文章做好推荐准备。推荐形式可以是表格式、卡片式、也可以是文字式。不管采取何种形式,都要有理有据,向大家阐明推荐的原因。推荐的原因可以是语言、人物形象品质、表达方法或者是蕴藏的哲理等方面。

(2) 学生推荐:① 小组中进行推荐评议。学生以4至6人为一组进行推荐,推荐者逐一向小组成员陈述推荐的理由。小组同学可以对推荐者进行咨询、评仪,评选出最值得读的好书,准备在全班进行推荐。教师要参与其中,对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帮助、鼓励。② 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同学推荐。小组推选最值得读的书,向全班进行介绍,介绍者要把书的作者、出处、时代背景等有关信息和推荐的原因向大家汇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推荐陈述时突出要点,语言流畅,思路清晰;对倾听者也要提出一定的要求,让他们能够静心去倾听别人的陈述,记住陈述的要点,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等介绍完后,向介绍者进行提问。③ 教师小结。全班各组学生推荐介绍完后,教师应及时对学生推荐的情况进行简要小结,主要以鼓励为主,同时也要点明存在的问题,以利于以后改进。

(3) 评价:教师组织学生对推荐者的陈述进行评价。评价可以就其语言表达、陈述内容、理由的信服程度等加以评说。

(4) 质疑问难:学生推荐完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阅读中遇到问题并进行解疑,顺势指导学生获得解决阅读中遇到问题的方法。

(5) 鼓励阅读: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选取本节课中推荐的好书进行阅读。在阅读中验证同学所得,并鼓励获得个体阅读体验。

2. 阅读欣赏课的教学策略是选择读物――创设情境,激发阅读欲望――自主阅读,品评作品――交流汇报,各抒己见――诵读,获得情感体验。

(1) 选择读物:在上课前一周,教师或者学生自由选择读物。主要选取符合学生阅读心理,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有益于启智增知的读物。注重尽可能推荐名家名篇。

(2) 创设情境,激发阅读欲望:教师借助插图、课件、文章精彩片段、配乐欣赏、语言描述等各种方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阅读欣赏的兴趣,唤醒学生欣赏的热情。此环节不能脱离阅读情境,要注意手段与阅读内容的有机结合。

(3) 自主阅读,品评作品:此环节是重点环节,要以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欣赏为主。在学生阅读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使学生的阅读有目的、有层次。这一环节大致分为“快读初步感知――精读勾画批注(自购书)”两个层次进行操作,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和已有的阅读经验,独立品评,批注所感。

(4) 交流汇报,各抒己见:教师精心安排交流环节,注意小组交流与全班交流相互结合,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相结合,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展示阅读情况、交流心得。同时,要照顾到学生之间阅读欣赏能力的差异,针对学生阅读交流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引导学生谈具体、谈深刻,真正实现阅读欣赏的目的。

(5) 诵读,获得情感体验:让学生选取自己最欣赏的内容进行诵读,借助诵读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教师也可在此环节中,推荐与本次阅读内容有关的作品进行补充阅读,让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诵读、体会和欣赏。

3. 阅读汇报交流课的教学策略是准备汇报提纲――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总结――个性阅读汇报展示。

(1) 准备汇报提纲:进行阅读汇报课,一般要提前一周告诉学生,让学生选取汇报要点,列好汇报提纲。教师要根据年级特点以及汇报的内容,提示学生选取汇报的侧重点。提纲一般包括:书名、作者、出版社或文章的题目;书或文章的主要内容;个人阅读后的主要收获包括:思想品德、阅读知识、写作方法、语言积累及其他知识、疑问、困难或建议等。

(2) 学生汇报交流:这一环节是中心环节,又可分为以下程序进行:① 教师启发谈话。汇报之前,教师可以用激励、简洁的语言,唤起学生汇报兴趣。② 小组交流。小组交流以4人为宜,此时,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交流情况,为全班交流搜集情况,了解信息。③ 全班交流。各组代表汇报以后,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对少数不善于发言的学生,教师要指名发言。

(3) 教师总结:教师依据学生汇报的情况进行总结。一要以总结成绩、表扬鼓励为主。表扬时要注意策略,体现层次性、多样化,使优生不断进步,后进生也能看到自身价值,切忌只表扬发言中的“佼佼者”。二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品质和习惯。

(4) 个性阅读汇报展示:教师在总结后,让学生对自己阅读的情况进行自我完善,然后,让学生把阅读体会用喜欢的形式表达出来。形式可以是背一背、画一画、演一演,也可以是写一写等。

二、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推进需要多样化、趣味化的激励机制

通过调查我们知道,小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兴趣是浓厚的,但能长期保持阅读热情却不太容易,这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关。所以,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同时,也要重视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主动阅读课外书的积极性,保持这份阅读激情,树立快乐阅读的理念,让学生都能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1. 开展课外阅读知识竞赛和形式多样的活动。每学期安排一、二次课外阅读知识竞赛,内容可以是说出学生所喜欢的作品及主要人物形象,还可以说说学生所喜欢的外国儿童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比赛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有个人赛或者以阅读小组为单位的小组赛。题型尽量多样,如抢答题、必答题、选择题等等。还可以举办“故事大王”比赛、故事短剧表演,要求学生自选故事内容,充分准备,看谁讲故事精彩,独幕剧演得好。这样的活动,推动了学生对童话、寓言及科幻小说的阅读。班级里可以举办“水浒故事擂台赛”“最受欢迎的书”等主题活动,要求学生以喜爱的书籍为题材,在班上进行精彩的故事表演。

2. 利用网络与影视剧来调动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很多的名著经过改编被搬上了银幕或荧屏,学生都特别喜爱,可以选择一些改编较好,比较忠实于原著的作品,推荐给学生观看。看电影电视对阅读兴趣很有帮助,如果能和热映中的影视作品同步阅读或比较阅读,效果会更好。例如,中央电视台播放电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时候,班级就可以举办“读名著,看电视”的活动。但是,比较阅读时,一定要先做书面文本阅读,然后再看电视剧。对于网络的运用(有条件的话),也可以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结合老师的要求进行拓展阅读,到课后再开展相关的网络读书交流活动。

篇4

关键词:农村;课外阅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9-0056-02

2011年修订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再次重申了对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的要求:扩展阅读面,小学六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课外阅读对于学生全面素质尤其是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多重功能,但这种多功能的发挥,必须依赖于每位学生扎扎实实地完成这个课外阅读量。完成课外阅读量的实施渠道主要在课外,管理和控制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不去管理和指导,学生的阅读实践就有很大的随意性,最终将完不成任务,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尤其是农村小学由于所处的客观环境较差,图书室里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读物很少,学校图书室只是装扮门面以备上级验收;或因师资短缺,没有专职的图书管理员,图书室形同虚设;大部分农村家庭还没有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一般都没有为孩子准备好大量的课外读物。所以,对于农村小学的教师来说,指导学生完成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课外阅读量,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笔者所在的河北省唐山市滦县东安各庄镇李各庄小学(简称我校,下文同)是学区内语文教研活动示范校,学区的语文教研组就设在我校,我校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在就粗略地谈谈我校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面的做法。

一、创设氛围

为了营造阅读氛围,在教室墙壁、板报、橱窗等显要处都悬挂或张贴了关于读书的名言,创设了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激动人心的书林境界。开学初,学校都召开新学期课外阅读动员会,会上张校长作了《人人都来参与课外阅读》的动员讲话,深入浅出地就课外阅读的目的、意义等作了介绍,号召全校师生都参与课外阅读活动。语文教研组组长葛老师作了关于阅读方法的专题讲座,然后由爱好读书的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分别登台作了“读书的收获”发言,并向师生中涌现出的读书优秀典型赠书。全校师生纷纷表示立即行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外阅读活动。随后各班都召开了关于课外阅读的主题班会,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热情。

为保障学生课外阅读活动落到实处,学校出资选购了一大批适合各年级学生阅读的书籍,编印了各年级课外阅读推荐篇目,各年级、各班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并规定:学生在校集中阅读时间为上午晨读和下午的课外活动,学校制定了教师伴读值日表,每班学生在学校规定集中阅读的时间内均有一名教师在班内伴读,帮助学生解疑释难,维持阅读秩序。为了扩展读书空间,学校在每学期初都召开学生家长会,会上各位教师分别向学生家长详细介绍了课外阅读的目的、意义,要求家长为学生创设优良、安静的家庭读书环境,每天抽时间陪学生读一会儿书,并且为学生选购一批可读性强的课外书。通过学校与家庭的一体化运作,学生有书可读,天天可读,阅读习惯逐步得到培养。

二、阅读诱导

苏联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要培养学生对书的热爱和阅读的浓厚兴趣,教师的熏陶诱导至关重要。我校语文老师都努力做到了博览群书,其意义不仅在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修养,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作用。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情感方面的学习主要靠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熏陶。语文老师不但要读经典作品,更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章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课下还和他们做知心朋友,一起交流读书的感受,学生阅读的兴趣浓厚了起来。

从本学期开始,我们在课堂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从每节语文课里挤出五分钟时间,声情并茂地读书给学生听。短的文章,一口气读完;长的作品,选读精彩片断。每次上语文课学生都已经正襟危坐,用渴求的目光期待着教师的到来。读书给学生听的时候,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显得兴趣盎然。有一次,笔者读了曹文轩的小说《草房子》中的精彩片断,课后竟有多人到办公室向我借阅,还有人用零花钱买了这部小说。实践证明,学生普遍对读书给他们听的做法感兴趣,他们产生了自觉自愿地想阅读的欲望。

三、建立班级阅读基地

学校为每个班都添置了一个可容300本书的固定书柜,建立了班级图书架,作为班级阅读基地,语文教师为图书义务管理员。这里不仅是学生阅读的场所,更是教师实施阅读指导的场所。里面的图书不是固定不变的,语文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及时调整,及时更新。如学习《七律・》,教师就从阅读中挑选一批关于的故事和回忆录,组织学生课前课后阅读;学习鲁迅、老舍、冰心作品的时候,就让学生“读点鲁迅”、“读点老舍”、“读点冰心”。班级阅读基地的建立,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利用班级图书架可以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如训练学生利用图书目录,及时找到自己需要的书;训练他们在阅读之前能猜测读物的内容;训练他们的速读能力,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阅览图书,找出自己需要的资料等。另外,利用班级图书架还可以培育学生阅读的个性。通过自主性阅读,有的学生会表现出对某一类书籍的特别兴趣。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育学生的阅读个性,鼓励学生在某一方面读得更广一些,思考得更深一些,这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探究性阅读。

篇5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08―0070―01

一、课外阅读现状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九年的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小学一至六年级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那么,现在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究竟如何呢?笔者就这个问题对我校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95.3%的学生或多或少地读课外书,只有4.7%的学生从不读课外书。根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出发点和动机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被迫型:约占13.2%。这类学生并不爱读书,他们是因为教师和父母的规定而不得不读。

2.功利型:约占14.1%。这类学生认为自己作为学生,就应该把功课学好,考试就应该取得好成绩。为此,一切有利于学习和考试的事情都应该努力去做,包括读课外书。

3.消遣性:约占36.7%。这类学生感到日常的学习生活枯燥无味,学习和考试压力很大,而读课外书可以放松身心,使自己从繁忙的学习生活中暂时解脱出来。

4.跟风型:约占23.3%。这类学生在阅读上“随大流”的从众心理非常明显,在课外阅读上表现为受同学或周围人的影响或极力推荐便去读这类书。

5.主动型:仅占12.7%。这类学生对读书有浓厚的兴趣,爱读书,乐读书,会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有益书籍。阅读时能全神贯注,自觉排除外界干扰,在书中吸取精华,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二、应对策略

篇6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当今社会,随着影视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外的动画大片及影视作品,让孩子们流连忘返。随着科技的发展,极具诱惑力的玩具,游戏充斥着孩子们的生活。与人们生活紧密联系的网络也成为孩子们的杀手......图书与它们比起来可能没有视觉上的感官刺激,从某些角度来说孩子认为读书是"苦差"。如何让孩子喜欢阅读成为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及分析

以下是对泗洪县大楼小学和金锁镇小学832名小学生阅读情况调查结果的分析。

课外阅读调查表: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以及学生学习水平评价等多种方式,让我们了解到当前农村地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不浓,读书太少,阅读面太窄,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导。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其一、教育主管部门单一的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导致老师过分看重考试、检测的成绩,因此,小学生语文的课外阅读理所当然地受到忽视。

其二、农村教师没有对小学生进行系统、科学、有效的阅读指导,他们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课外阅读无法成为其内驱力。而农村地区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相对低下,认为读课外书不利于成绩的提高,不让孩子读课外书。

其三、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农村地区学生阅读资源相对欠缺,家庭及学校均无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阅读资源,这直接影响了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及阅读能力提高。

二、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

为了培养农村小学生的兴趣,提高农村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大阅读教学在农村小学深入地开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二)给学生提供足够的阅读资源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指导方法,形成阅读习惯

有了兴趣,就能使学生产生阅读欲望。有了氛围,就能养成良好的读书的习惯。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课外阅读方法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

首先:指导学生"该读哪些书"语文课程标准确定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必读书目。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进行推荐,还可以推荐名家名篇等。

其次,应该教学生"怎样阅读课外书"。"方法很多,略举以下几种:

1、 诵读。诵读最适合于那些声情并茂的课文,如诗歌、写景或抒情的散文等。

2、背诵。从语文教学实践中看,背诵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综合训练。背诵是熟读的结果,也是诵读遍数的积累,随着诵读遍数的增加,诵读者的理解,体会也在层层加深;背诵还可以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

3、摘抄。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随时运用摘抄本,把课外阅读中读到的好词佳句,精妙文段摘录下来,也可摘抄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广告语,对联、诗歌,更可以摘抄富有知识性的史料,以便在以后的阅读与写作中运用。

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应与学生一起探讨课外阅读的方法,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收获知识,受到熏陶,得到启迪,享受乐趣,并形成自己的阅读个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如果读书成了学生的一种习惯,它必将对其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五)实施评价,完善读书制定

缺乏科学的、有效的评价标准,就难以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发展性的跟进,学生课外阅读的自觉性与自主性也就就无法形成。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课外阅读评价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按年级分阶段选择阅读内容

新《大纲》对小学阶段的阅读量作了明确规定。根据《新课标》精神,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可以确定每位学生在各年段期间必须读完的书的量。

2、建立个人课外阅读记录

为了能随时了解学生的阅读进度,及时评价、督促,可以建立个人阅读记录表。学生把自己阅读情况做好记录,也可以促进学生自我监控,学生的参与评价对其主体作用的发挥起到了保证作用。

如下表:

3、建立阅读考级制度

篇7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

1. 小学生课文阅读的主要问题。

前文分析了课外阅读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随心,课外阅读看什么是自由的;二是随时,课外阅读要在什么时候看也是自由的;三是随性,课外阅读想看多久多长篇幅更是自由的。但是,小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表现却是无知、无序。这无疑是摆在课外阅读实践面前的一组矛盾,而矛盾的焦点是“无序”。

“无序”引发凌乱。小学生课外阅读行为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就会出现盲目地挑选读物,不清楚自己的阅读兴趣,使阅读行为不能持久,这说明组成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结构的要素组成比较混乱,没有达成可体现能力的有序排列。所以说,“无序”会导致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减退,最终因没有获得阅读愉悦的体验而抗拒课外阅读。

2. 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

如何解释和解决这个矛盾呢?协同学的理论观点认为:事物的演化受到序参量的控制,演化的最终结构和有序程度决定于序参量。序参量的大小可以用来标志有序的程度,当系统是无序时,序参量为零。当外界条件变化时,序参量也变化,当到达临界点时,序参量增长到最大,此时出现了一种有序的有组织的结构。协同论揭示了物态变化的普遍程式:“旧结构——不稳定性——新结构”, 即“随机力”和“决定性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把系统从旧的状态驱动到新的状态,并且实现成为那个新的状态。

用协同论解释学生课外阅读行为,可以理解为:课外阅读就是外界的“随机力”,学生内在阅读能力即是“决定性力”,两股“力”在课外阅读实践中相互作用,将学生旧有的阅读能力无序结构引向有序,促成新结构的形成。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随机力”的构成对学生“决定性力”的影响至关重要。我们把课外阅读指导以及课外阅读内容组成外界“随机力”,影响学生内在序参量的“决定性力”,会更有效地推动学生内在阅读能力结构的发展。

3. 分级阅读理念的运用。

如何有效地利用课外阅读指导和课外阅读内容的影响呢?分级阅读的理念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拨开云雾。

分级阅读是近代在西方发展起来的阅读模式,国内有学者将其理论进一步发展,提出人一生的阅读从来就是分级的,分级阅读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就是为了儿童的发展,让所有儿童都获得阅读,让阅读成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让阅读成为儿童最广泛的学习实践。分级阅读提出“什么年级的孩子读什么书”,具体说就是从儿童的年龄(身心)特征,思维特征,社会化特征出发,根据其心智发展程度,选择不同的读物,什么年级读什么书。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分级阅读体现着人性的关怀,它是儿童本位论的践行者。

二、课外阅读分级指导策略的实践探索

协同论的观点为我们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提供了理论依据,分级阅读是在阅读内容上给学生进行分级,在阅读内容上帮助学生解决读什么的问题,但在阅读行为上,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分级或分层的指导。我们在此理念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行为进行分级指导的实践探索,具体的指导策略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从无知走向自知。

孩子的观察和认识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在认知的驱动下会自觉地寻找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观看和阅读,但行为多为无目的的,大多数学生仍不很清楚自己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阅读,表现出对课外阅读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的无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运用协同论的原理,通过外在的阅读行为的指导影响学生内在的阅读认识的发展,把学生的课外阅读认知从无知走向自知。

阅读行为指导需经历阅读实践过程,在实践过程中促进阅读心理变化,使之逐渐明确自己需要怎样的课外阅读。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学读。这是让学生从随意翻开书看两三页,到静下心进行阅读的过程。无论哪个年龄层次的孩子,只要进行课外阅读,都要经历静心读的阶段,不沉下心进行读,很难读出什么内容。这是一种阅读品质的培养。

第二阶段:学思。这是让学生从追求情节或满足认知的阅读,向边阅读边思考转变的阅读过程。在阅读中融入思维活动,进一步理解阅读文本的意思,体会作品的内涵,是提升阅读质量的重要步骤。这对已具有一定课外阅读经历的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一步。

第三阶段:学联。这是让学生从文本内容的阅读,联结到文本内容以外的事物,积极寻找对照点或理解点阅读的过程。如果说上一阶段的课外阅读,较多指向文本内容本身,那么这一阶段的课外阅读则强调让学生联结文本以外的要素,如作者经历、时代背景等,同时也可联结自己,对照自己或所处的环境进行联结阅读的过程。

第四阶段:学辨。这是让学生从接受阅读到批判阅读的转变过程。这是一种较为成熟的阅读活动,学生能用鉴赏的眼光、一定的观点评价所读作品的价值。这往往是学生阅读品质中比较欠缺的一点,这是课外阅读比较高级的阶段。

这四个阶段的阅读行为指导,使小学生从不知道怎样读到自我完成读的过程,从无知走向自知,甚至形成一种自觉的阅读能力表达。这种分级的课外阅读指导与学生的认识水平发展和成熟度相一致,使学生更快更容易促进内在阅读认识的形成。

2. 从无序走向有序。

篇8

一、营造阅读氛围,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1、营造学校阅读氛围。努力打造书香校园,张贴名言佳句、字画,学校每天中午2点到2点30分开放图书阅览室,每周二、四中午1点30分到2点播出“阅读之声”广播,每周五阅读报《绿芽周报》出版,以此让学生快乐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营造了浓郁的校园阅读氛围。

2、营造班级阅读氛围。各班建立起读书角和成立了流动图书站,由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管理登记。这些书的数量和种类明显增加,都是孩子喜欢的,适应学生的读书能力。各班建立自由的读书小组,利用教室墙报、黑板报,开辟 “阅读之星”、“向您介绍一本好书”、“《阅读成长笔记》展览”等园地,以此营造浓厚的班级阅读氛围。

3、营造家庭阅读氛围。课题组发放了《为课外阅读致家长的一封信》,召开家长会培训家长,使他们明白了阅读的重要性。开展了“我和父母共读书”活动,鼓励家长在家中摆满各种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使之成为习惯,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孩子引入图书世界,使读书成为孩子的消遣活动。

二、开展阅读活动,培养课外阅读兴趣。

1、开展8分钟自主阅读活动。我校利用下午第一节课前8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或集体诵读《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等校本教材或“我读中华古诗文”、“世界优秀儿童文学”等传统经典篇目,让学生成为了阅读活动的主人。大队部值日干部每天对各班诵读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各班开展阅读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

2、开展课内课外互动阅读活动。“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布鲁纳的这句话启发我们必须让学生选择适合自我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的读物。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语文教学,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又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课外读物,积极引导学生由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如五年级学习课文《江姐》,向学生推荐阅读《红岩》,看有关江姐的电视、电影、戏剧等;六年级学习课文《空城计》,向学生推荐阅读《三国演义》;学童话时,向学生推荐阅读《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等引人入胜的读物;学科普文期间,向学生推荐阅读程度适合的科普读物,如《森林报》、《昆虫记》、《地球的故事》、《穿过地平线》等,这样丰富了课外阅读量,最大化地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3、开展读本推介活动。教师抓住“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读本选择很大程度受他人的影响”这一心理特征,组织学生开展“读本推介会”的读书活动。一是教师利用读物本身的特点,从讲故事入手,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读物,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故事中体验到阅读的快乐。二是学生或读上一段精彩的一部分,或带上读本,介绍主要内容、作者,或自己讲一个故事,用精彩的推介吸引读者,征服读者,这样一来,学生产生了读书的原动力,都乐于去读课外书,调动了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的兴趣。

4、开展交流讨论活动。课题组以班级为单位每周两次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交流讨论活动。学生无拘无束地自由交流自己阅读的感受,把自己的愉悦带给周围的同学,让同学们分享快乐,共同享受读书的快乐,既而为寻求更多的快乐而产生共同读书的行为。如讲一个故事,交流课外阅读记录卡、读书笔记,进行好书推荐等。

5、组织学生开展竞赛活动。小学生好胜心强,开展适当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竞赛中体验成功的欢乐,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使小学生获得并保持阅读的兴趣。我们就借助课题研究,将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学校、深入课堂,以教科研一体化为平台,将课题研究渗透到学校德育工作中,开展讲故事比赛、经典诵读比赛、演讲比赛,学生热情参与,并在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下,更好地乐学、明志、立德、做人,以此提高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6、举办成果展示活动。如:剪贴展览。教师指导学生在广泛读报纸、杂志或其他书籍时,把具有保存价值而自己又喜欢的材料剪下来,找一个专门的本子贴上,积累资料,每月在班上评展一次。《阅读成长笔记》展览。教师指导学生摘抄好词佳句、写读后心得体会,每周在班上交流展评。手抄报交流展示。组织学生自办手抄报活动,学生根据需求,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插图,一学期一次。读后感交流。每读完一本书,指导学生写好读后感,班级交流,学校展示。学生通过阅读成果展示,阅读欲望与日俱增。

7、举办评选“阅读之星”活动。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要善于巧妙运用各种各样的激励手段,催化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强化学生成功的欢悦,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和上进心。

三、指导阅读方法,培养课外阅读兴趣。

1、指导最基本的阅读方法。课题组教师每周上好一堂课外阅读辅导课,阅读课堂上教师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技能。首先指导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跳读法、批注阅读法等。其次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读书方法,如: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再略读和精读相结合,让学生学会阅读。学生每学期的阅读量达到了五万字,阅读能力显著增强,作文水平也有很大的提升。

2、促使学生形成边读边思考边动手的阅读习惯。阅读课堂上教师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指导学生写《好书推荐记录卡》,写出推荐理由;要求学生人手一本《读书成长笔记》,指导学生将自己在课内以及课外阅读中积累到的好词佳句摘录下来,养成积累习惯,并运用到习作中;指导学生写内容梗概、读后心得体会、他人评价、自我评价,指导学生写读后感。这样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培养了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了阅读的有效性,学生逐步形成了边读边思考边动手的阅读习惯。

四、借助课题汇报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篇9

1 学生方面

(1)从兴趣来看,大部分学生完成作业后,业余时间选择玩耍或看电视,有部分学生回家要帮家里干活,有条件的学生还要选择上网,选择读课外书籍的学生甚少。

(2)从动机来看,有部分学生认为课外阅读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有部分学生就无所谓,而有的甚认为会影响学习,耽搁时间,就连最基本的家庭作业都完不成,就更不用说看课外书了。

(3)从心里需求来看,确实有部分学生很喜欢读书,但没有书可读。作为农村的孩子又买不起书,图书室开放的时间较少,也不能满足学生读书的需求。

(4)当然影响学生课外阅读也有一些外部因素:如:学生功课太多,不知看什么书,没有书可读,或父母反对等。

2 家长方面 大部分家长认为读书是有用的,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提高学习成绩。有的家长做的比较好,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便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而少部分家长则认为,课外阅读对孩子没什么明显的帮助,又加上孩子阅读能力不够强,只要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就不错了。甚至认为读课外书就是读闲书,没有用。这部分家长持不赞成的态度,直接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3 教师方面 学生课外阅读理解能力困难的主要原因,我认为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指导有关,只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分析,学会理解。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和理解能力,有了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就能顺利完成课外阅读。

根据以上存在的原因,结合我个人的教学经验,要使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开展的有实效,就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3.1 激发兴趣,让兴趣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最好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新智,主动去了解,研究,逐步形成阅读的习惯。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学校,班级要营造学生好读书,想读书的氛围,教师要从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方式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突破:

第一、要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阅读趣味。在图书室、阅览室、教室张贴激发人奋进的读书标语、名言警句、格言、挂图等,营造读书氛围。让学生感受“书中自有成才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中知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把孩子们带进书店、图书室、阅读室,让孩子们感受书海之浩瀚,让孩子们读自己喜欢的书,体验读书的乐趣,受到知识的熏陶,形成与书交友,从书中求知。另外教师还要发挥家庭的力量,帮助家长,使孩子们在家里拥有自己的图书库、小书桌,把书放在孩子随时可以看得到、拿得到的地方。鼓励家长与小孩子进行“亲子共读”活动,共读一本书,共享阅读的快乐。

第二、以故事的形式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生最喜欢故事,教师要有目的地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名人成才的故事,以及名人的读书经历及成就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给他们讲有趣或惊险或奇物,或令人感动的故事。把孩子们带进一个美妙的世界里,在享受奇妙的世界里感受到课外阅读的诱惑。

第三、以活动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在有趣、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如:上完了《丑小鸭》,可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学了《蝙蝠和雷达》,可推荐《十万个为什么》等。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组织学生参观书店,图书阅览室,让色彩缤纷的封面和插图,妙趣横生的内容吸引学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热情。

第四、展示成果,巩固学生阅读激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欲望。”教师要为他们搭建展示他们课外阅读成果的平台,进一步巩固可课外阅读的兴趣。利用晨会、班会开展读书交流会,评选出最佳的读书能手。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在博览群书中采集各类型的信息资料,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3.2 拓展书源,让学生有书可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有效开展课外读书活动,必须让孩子有书可读,因此要开辟、拓展书源。

第一,要开放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履行借还手续,让学生随时能借到书籍,保证人手一册,随时更换,借还书的时间不能变,开通学生课外阅读第一渠道。

第二,要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的好处,使家长明白课外阅读能让学生受益无穷,动员家长为自己的孩子购书,选择健康的书,并能力所能及地引导孩子读书,开通学生课外阅读第二渠道。

第三,要建立班级图书角、书香角。统计班级学生中的图书、刊物、造册、登记,搞好管理,让学生相互传阅课外书,班级与班级相互传阅,实行课外图书资源共享,开通课外阅读第三渠道。

第四,寒暑假及节假日、双休日,布置、指导学生留心观察、阅读、收集对联、广告语,进商店、知店名,逛超市、知商品,把玩耍与大量识字相结合,把观察与积累相结合,把课外阅读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使之成为学生课外阅读又一渠道。

第五,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推荐名家名篇、名著。向学生发放图书目录,供学生选购。经典古诗文背诵篇目70首

3.3 保障时间,让孩子有充分读书的机会。农村孩子放学回家后,无书读,读书少,还有不少的孩子要帮助家长做家务,读书时间少,甚至没有时间读书。学校应根据农村实际,图书室、阅览室必须向学生开放。图书室借书的时间不能少,不能变,阅览室中午开放的时间不能少,不能变。每周的两节阅读课决不能被挤占;每周还要开设一节“读书交流”课。让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机会。学生能合理安排时间读书,合理利用时间读书,能处理好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的冲突,读书的兴趣不减退。

3.4 加强指导,让孩子学会读书。

3.4.1 指导学生制订读书计划。读什么书,什么时间读,要有长打算、短安排。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名人名篇名著,教室内设计图书角,张贴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从网上找出一些课外资料贴在书香角或读书角内,让学生去看自己喜欢的书、去选健康有意义的书,去作计划,去作短安排。学期内计划读哪些书,近期安排读什么书,列一个课外读书计划安排表。有了计划安排,就能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3.4.2 指导学生会写课外阅读笔记。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往往过多注重于书中的故事情节,对于积累收效甚微。因此,我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在自己的书中动笔圈圈、点点、画画、注注。摘抄书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善于积累的好习惯。并且要求学生保存自己的课外阅读笔记,珍惜自己的读书果实。一学期一学年,乃至整个小学阶段的不断积累,将是多少本、多少万字的课外阅读笔记呀!这样,学生头脑中装有多少词汇,多少语言文字?写作起来不愁没有词汇,没有语言材料了,避免语句干巴,内容枯燥了。

3.4.3 指导学生学会交流、讨论、评价。教师应时常组织、引导学生相互交流阅读情况,交流心得体会。始终把读书交流摆在重要位置。应在教室内墙壁上,设计“课外阅读天地”,及时将记录真实、记录详细、记录优美的读书笔记张贴、悬挂在栏目园地里,交流自己的读书所获、所想。表扬先进,促进后进,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交流自己的不同看法,讨论、解决读书中的疑难问题,让学生提出自己读书后的疑惑、困惑,并相互进行评价,由此挖掘学生

3.5 开展活动,让孩子有足够的表现机会。学生阅读是有目的和对象的,如果学生的阅读缺乏目的和对象,那么学生对阅读就失去了兴趣。因此,我在学生当中开展一些小学生喜爱的活动,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开展读书讲故事比赛,读书活动演讲比赛,佳作欣赏会,小小作家作品展,人物评论会,诗文朗诵会,好的读书笔记展评,各种读书征文活动等。使学生有充分表现机会,读书兴趣更浓。

篇10

【关 键 词】 阅读能力;小学生;教学

语文是一门需要长期积累的科目,阅读是积累的重要途径,而阅读能力本身也是一种需要长期训练才能培养起来的能力。课堂教学的时间和内容毕竟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小学生要把对阅读能力的培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在课外多读,用心读,读出心得,读出能力来。

一、多种方式,激发兴趣

课外阅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不再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任务、一种负担,而是当成一种乐趣,甚至是一种享受。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达到这个目的,如先行布置相同的阅读内容,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再以竞赛的形式进行检查并决出名次,予以奖励;或者在班上开展讲故事比赛,让同学们讲讲自己读到的好故事,再由全体同学投票决出名次,并予以奖励。在奖励和荣誉的促进作用下,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一定能被调动起来。

二、亲子阅读,发挥“主战场”作用

家庭是学生课外阅读的“主战场”,学生家长同样是这个主战场的重要角色。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由家长陪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首先,要和家长进行沟通,鼓励每个家庭多购书,互相交流书籍,在每学期开学的时候,向每位家长发一份告知书,让家长明白课外阅读的意义和亲子阅读的目的,并向家长推荐亲子阅读书目,让家长知道自己该怎么做,然后努力配合我们。此外,还要召开课外阅读指导专题讲座,让家长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特点和规律,知道应该怎样指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一段时间之后,教师可以召开专题家长座谈会,让家长和孩子们共同参加,交流读书的心得,分享读书的乐趣,特别是邀请一些做得比较好的家庭来进行介绍。让所有的家庭共同促进,相互启发。最后,还应该进行评比,选出公认的“书香之家”,并给予奖励。亲子的共同阅读既避免了孩子个人阅读的孤单,又增进了亲子之间的感情,还能避免学生个人阅读的散漫和无序,可谓一举多得。

三、搭建平台,讨论交流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教师先建立一个班级QQ群,每周在固定的时间内,组织全班学生在家长的监督下在群内进行阅读方面的讨论。同学们可以互相交流最近的阅读收获,也可以向老师提出阅读中遇到的困惑,或是由老师提供阅读素材,学生阅读后讨论,再由老师答疑。这种方法利用学生们对网络的兴趣,很受学生的欢迎。

四、筛选信息,剪辑组合

很多学生都订阅了一些报刊杂志,多数情况下,这些报刊杂志看完以后就被束之高阁或者卖掉,其实这些看过的报刊杂志大有用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这些报刊杂志做剪报,定期给学生布置剪报任务。剪报的过程本身就包含了阅读和筛选,学生一般会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对这些内容的搜集整理,既增加了他们的阅读量,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分析理解能力。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评价功能,组织学生进行剪报评比,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五、变读为听,以听代读

相对于读来讲,听要轻松很多,教师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听的内容,这样即使是那些阅读能力不强、阅读习惯不好的同学也能够尽可能地听读一些内容。如给同学们提供一些有声读物的网址,或者让学生在家长的监督下使用一些手机软件,如“喜马拉雅听书”就是一款不错的听读软件。那些短小的文章,可以让学生们边听边记,或者听完再记,这样既可以让他们听得更认真,又可以训练他们的理解能力。

六、做好示范,带头阅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老师就是孩子们最好的榜样。作为语文老师更要做好学生的表率,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成为领路的人,把一本本饶有趣味意味深长的书,带到学生们面前,让他们兴致勃勃地阅读,让他们有一个既天真烂漫又受益无穷的童年。在潜移默化中,为他们的成长和人生,打一点底色,指明一条道路。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如果想让班级里的学生爱上阅读,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当学生们看到老师手捧书籍认真阅读的时候,一定会很好奇老师在看什么样的书,如果他们经常看到自己的老师在课间,在休息的时候,或者坐在办公室里,总是捧着一本书静静地阅读,天长日久榜样的示范作用一定会显现出来,一定会极大地鼓舞同学们读书的热情。此外,老师还应该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和同学们交流自己工作之余的阅读心得。老师自己的阅读习惯,对阅读的热爱,这些对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想让学生爱上阅读,老师必须做好领路人。

教师在布置课外阅读时,一定要把它当成正式作业的一部分,要控制好作业总量,不要让学生感觉到课外阅读是额外的负担,要让他们自己觉得这是必做的正常作业,要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有益的补充,教师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没有最好的方法,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只有最适合学生的方法,只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就一定能找到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

让学生爱上阅读、自觉阅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协作,从兴趣入手,以方法为经,以内容为纬,以学生的长期发展为终极目标。“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知识的海洋和天空一定是属于孩子们的!

【参考文献】

[1] 杨永胜.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提升[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

篇11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是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实践证明,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读书。

我校小学生拥有的图书量不多,拥有一百册以上图书的学生只占29%,拥有50册以上图书的学生占35%,37%的学生没有尝到课外阅读带来的乐趣,所以不想读书。于是被其他的媒体夺去了几乎所有的课外时间。46%的学生不会读书,拿起书来无从读起,不知吸收,不知消化,即使迷迷糊糊读了也没有什么收获。11%的学生不能读书,原因是家里没有藏书或是没有合适的书读。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苏联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2、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多读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怎么读。

3、《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既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又具体规定了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同类课题内外研究现状

从2005年开始,南京教研室推出了一项振兴阅读计划,计划为期五年,在南京乃至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反响。南京的小学生通过这样的一个计划,掀起了一股读书热潮。如南京力学小学,学校每年都向全体老师和学生推出一位作家,一套丛书,一本经典,以年级、班级为一个维度,每个班都有自己的阅读方案或者计划。学生读到了很多的精华和经典,提高了读书的效益,语文素养明显提高。

四、学术价值

课外阅读促进了学生的课内学习,而课内学习成绩的提高又刺激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这样,课外、课内便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尝到了课外阅读的甜头,真切地感受到了课外阅读的意义。课外阅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精神,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精神。

五、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让每一位教师在语文教学当中,把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的经验,推广本课题可以建立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学校研究基地。

学生和教师都是本课题研究最大的受益者,而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又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和育人目标的全面实现。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创造条件,解决书源,为学生阅读提供可能,在班级内、校内、家庭中创设读书的良好氛围。

2、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指导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

3、在“教学相长”中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厚实文学、文化底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文化品味;在研究实践中掌握开展课外阅读的方法,探索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类型,提高有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能力。

4、以读促写,通过大量阅读,经常练笔,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5、以阅读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纠错的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6、遵循“模糊性、重过程、重激励”的评价原则,尝试采用活动评价、作品展示,读书记录卡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形成激励机制使学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质量。

重、难点:1.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养成;2.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保持。

七、研究目标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地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爱读、乐读、会读,在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中获取知识。

八、研究对象

五(2)班学生、四(2)班学生、三年级全体学生、二(1)班学生

九、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以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开展研究。

十、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2011年11月――2011年12月)--------安排部署和基本情况调查

1、学习资料,了解国内外最新的阅读观点和动态;

2、调查学生课外阅读情况,了解学生阅读现状;

3、申报课题,确定研究班级和人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实验阶段(2012年1月――2013年10月)

第一步:营造读书氛围,为阅读创设物质条件和精神环境,让学生能读;

A、召开家长会,开展亲子读书活动,宣传开展阅读活动的意义,提高家长的阅读认识和参与度、支持度;

B、筹措图书,充实学校图书室,建立班级图书角,为师生提供阅读环境;

C、开展每周格言和每周一诗诵读活动,做好班级文化建设,营造班级读书氛围;

D、开展“营造书香校园”校园读书活动,让校园弥漫书香,让学生置身书海;

第二步:探索阅读指导方法,为阅读提供科学引领,让学生会读;

A、各班级制定阅读计划,定期小结;

B、将语文课时进行重新分配,每周安排一节阅读指导课,在时间上保证学生的阅读,教师要探索不同类型阅读课的指导。

C、建立教师读书活动的相关制度及配套措施,开展师生共读,以教师的成长带动学生的进步;

D、根据实际,推荐不同学段学生阅读的阅读书目,并通过班级读书会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

第三步,开展各种读书促进活动,激发阅读潜能,让学生乐读;

A、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以活动引领阅读,以活动激发阅读,以活动促进阅读;

B、开展各类评先评优活动,激发阅读向纵深发展;

C、开展各类读书展示活动,激励学生向往阅读;

总结阶段(2013年11月――2013年12月)

1、建立学校图书室定期开放制度和班级图书角定期充实图书和借阅制度;

2、建立学校年度读书评比制度;

3、各类课题成果的编撰与整理;

4、举办课题成果展示会,推广实验成果;

十一、预期成果

课题论文集,优秀课外阅读课例,学生课外阅读活动、展示集、成果集、多元评价表、结题报告。

十二、课题保障

课题组成员选员科学、结构合理,采取个人申请与考查推荐相结合的原则,选定业务能力强、学历层次高、年段分布均衡的教师为主要研究成员。其中课题组负责人董晓育,曾参与中国学习科学学会学习指导实验研究中心指导的学习指导实验研究,并荣获“先进工作者”称号。王永平与王莲老师曾参加过陶行知十一五课题(《陶行知教育思想与语文课外阅读》)。王蜀苏老师参加过国家教育部十一五课题《小学生阅读教学中的学习方式的评价》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不断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资源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同时,我们课题组还准备聘请自治区、市级教研机构专门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人员作指导。

十三、项目分工

组长:董晓育 主持课题,全面领导

篇12

关键词:阅读习惯;阅读兴趣

所谓阅读也就是一般所说的读书,近年来,有一种新的提法,即把人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称为“第一文化”,把掌握电子计算机语言称为“第二文化”。而“第一文化”是获得“第二文化”的前提和基础。

这正说明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阅读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课内阅读,一是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是指在课堂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阅读活动。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课内阅读由于教学的内容所限,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课外阅读就不同了,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手段,也是从小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重要途径。更进一步,是学生达到自我教学、自我教育的一种手段。加强对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许多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是没有领略到阅读的丰富性、生动性和乐趣性,从而觉得学习生活太贫乏、太单调。作为中小学教师要大胆扬弃一切束缚和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条条框框,引导学生放心读、放心学、放心想。为此,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数量上从“多多益善”到个性化选择阅读;在阅读质量上从“不求甚解”到“知其所以然”;在阅读方法上从“一目十行”到精细阅读。结合课堂教学,我经常给学生讲些经典名著的故事,使之感受其中的乐趣,培养他们对这些书籍具有一定的阅读兴趣,在有了一定量的阅读积累后逐渐提高阅读水平。如我在教学《杨修之死》时,就给同学们讲了《三国演义》中许多侧重表现曹操阴险狡诈、深谋远虑的精彩的情节:张松献地图、许攸问粮、许田打围、孟德献刀……,让同学们不仅真正理解了曹操“奸雄”的特点,而且还对《三国演义》这部名著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他们不再局限于电视画面上的故事情节,而是萌生了拜读这些作家是如何用精美的语言来描写生动人物形象的冲动与要求。使学生阅读名著的态度从“要我读”变为“我要读”,一时在班中掀起了阅读名著的热潮,大家竞相买名著,读名著,不亦乐乎。

2、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

一要根据实际需要、接受能力、欣赏水平、个人爱好,辅导学生订阅读计划。如对于七年级学生,我要求他们每周读《繁星 春水》两到三篇,老师定期检查。二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健康的阅读观。推荐一些有益于开拓视野、开发智力、开动想像的故事性、文学性、趣味性等方面的书。如讲授完法布尔的《绿色蝈蝈》,我就及时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昆虫记》并检查。三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经常撰写读书笔记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阅读材料的贮存,更能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促进思维推陈出新。应该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在阅读时,对书中的格言警句、成语典故、优美词语进行圈点批注、摘录,或者把自己的体会、意见写成心得体会,同时引导学生对读书笔记进行经常翻阅,以便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同时教给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就是归类――名言类、哲理类、历史故事类等。

3、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应该做的是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指导学生如何选择图书、如何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如何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首先,可以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如举办学习小讲座、课前小故事、组织读书兴趣小组等活动,有条件的还可以开设阅读欣赏课,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有益的课外阅读活动,使学生在有步骤、有计划的指导下读好书、好读书。其次,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循循善诱,例如,在学习《孙权劝学》、《狼》这几课时,我就伺机诱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诸如此类,结合教材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与课本内容对接,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再次,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讲评。在学生的读书笔记中有许多独特的发现和新鲜的感受,但往往也表现出认识的肤浅和热情的低落,这就需要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讲评引导。从理性的高度提高学生对理性知识的认识,引导学生深究生活现象的内蕴,引导学生由此及彼、从简单的生活现象中引出深刻的道理。

4、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除了优化家庭阅读条件外,主要优化学校读书氛围。学校是中小学生接受教育的最主要场所,中小学生绝大部分的阅读能力都是在学校形成的。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整洁优美、好学成风的校园,使校园成为学生悉心求索的情感动力场。使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去发展和培养自己的爱好、兴趣。一个好的教师一定好读书,读过好多书。师生掀起读书热,学生们有时也感到莫名奇妙。“老师你肚里那么多知识还读书呀?”“老师,书中就有值得你开心的吗?”……我常唱着:“学无止境,多少好戏在里头,多少好戏在里头。”有时,我也会拿出自己的读书笔记或者其他老师的给同学看,介绍自己读书的心得体会,有时来一段精彩的片段。渐渐地学生也会走进书的海洋,品味人物的个性特点,感悟人生的酸甜苦辣。操场边,凉亭下,教室里都是学生们看书的身影。在班里掀起一股爱读书、读好书的浪潮。

5、充分发挥教材作用

养成解读文本的习惯。①完成前期准备,充分利用各类工具书。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时,遇到文中的生字新词要查字典,读准字音,理解词意。如我要求人手一本《现代汉语词典》。②阅读时不仅要思考其中的道理,还要在头脑中形成文本中提及的相关形象。通过形象思维加强对文本的思考与理解。要引导学生阅读后自问: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些什么?重点在哪里?哪些地方值得学习和借鉴?③对于文中的关键字句,需要特别留意的地方,要圈点划记,以便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的表现手法。④提高阅读速度。因为当今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竞争的加剧,需要阅读的文本的量大大增加,学生如果缺乏快速阅读的能力,那就很难成为一个可塑之材,难以适应当今的时代。新课程改革也强调要有一定阅读量。平时应当限定时间,要求学生能看懂并理解一定量、一定篇幅的文章。可以利用自读课本来训练阅读速度。少讲,多设题,巧设题,引导掌握重点,完成阅读重要信息的截取,过渡到能力的提高。⑤读完之后,要写出自己的看法,学会做批注,可以在书页空白处写上感悟,或单独成文,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会活动。我在每学期组织开展两次读书会活动,在活动中,同学们可以互相推荐好书;可以就作家、作品品头论足;可以抒发个人感受;可以就书中人物、观点进行辩论。这样学生为了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利用阅读课和课外时间钻进学校图书室,广泛接触各类书籍,变“苦读”为“乐读”,进入一种较为自觉的较高层次的美妙阅读状态.

总之,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不但厚实了学生的文化底蕴,也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视野宽广,而且提高了他们阅读的能力,更是塑造了学生的读书品质,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阅读对于学生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水分、空气对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阅读是人的一生最重要的能源。

参考文献:

[1] 刘笑梅:《也谈阅读》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篇。

篇13

[策略一]切实减轻负担,保证阅读时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增加阅读范围,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可见,教学质量并非与耗费时间成正比。而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立足点,“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教师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从题海中走出来,取消机械重复的作业,把阅读作为作业,并根据学生能力差异,规定阅读的量和要求,即使教学任务紧张,也要保证学生有阅读的时间。给学生读书的自由,让他们遨游于书的海洋中,自由探索,自由享受阅读带来的审美愉悦,为将来打一点“精神底子”。

[心态二]家庭无阅读氛围,网络电脑代替阅读

现在相当一部分的农村孩子是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只管孩子吃好穿好,对孩子读不读书是不闻不问。现在社会经济条件提高了,农村相当一部分家长把小洋房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为孩子准备一间书房,没有为孩子准备一个书柜;家用电器件件高档,可孩子没有一部经典书籍。一些家长认为读书代替不了经济活动,鄙薄阅读,却把电视等新媒体当成孩子的保姆。所以,农村孩子愿意看两个小时的电视,也不愿读20分钟书。这是农村教育的危机。

[策略二]营造家庭书香,激发阅读兴趣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读书活动不仅能增长孩子的知识,更是沟通感情的重要途径。在家中,家长应给孩子准备一张读书专用的桌子,给孩子提供一两本经典名著,给孩子准备一个实用的书柜,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读点书。同时利用闲暇时间带孩子逛逛书店,帮助孩子选择一些适合的读物,并对孩子作业正确地评价和积极地鼓励。让孩子在与父母共读的过程中,感受到家长的支持和阅读的乐趣。这样,孩子才有兴趣读书,学生才会体会到读书的乐趣,才会明白阅读是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教师在班级也要创造书香班级,老师向学生借书看,学生向老师抢书看,学生向学生夺书看,这应是班级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心态三]读书随意性,交差应付式阅读

一些教师对新课程标准认识不深刻,对学生的阅读缺乏有效的指导。所以,学生在阅读时不择内容,往往沉湎于时尚的文化快餐,读故事,看小说,只追求惊奇的情节,走马观花式的阅读,读后则如过眼烟云。更令人担忧的是学生在各种阅读活动中,迎合老师,应付老师。摘抄一些课本中的好词好句,抄写一些作文选中的优秀作文;参加“读书沙龙”的往往也只是班上的尖子生,真正走进读书活动的学生少之又少。

[策略三]克服功利心态,培养阅读习惯

英国作家汤玛斯说:“书籍超越了时间的篱,它可以把我们从狭窄的目前延伸到过去和未来。”对一个孩子来说,需要知识的积累和人生视野的拓展,他们心灵和思想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书。”所以,农村孩子阅读应从“文化快餐”的怪圈中走出来,去亲近名家经典,让自己的浮躁之心在经典中平静下来,在大量的阅读中积累自己,获得自己,提升自己。只有认识达到这样的高度,才能去平心静气地阅读;教师要在学生读书习惯上下工夫。一是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依据不同阶段的学生不同的认知结构、心理结构、个性差异,制定包括数量、书目、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等的学期计划及个案计划,做到有的放矢;二是布置各种阅读作业,开展各项阅读活动,督促、引导、评价学生阅读;三是让课堂成为阅读习惯的沃土。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佳原则,常来源于对所学的内容发生了强烈的兴趣,不宜过多重视奖励或评比之类的外在刺激。”这就是说,促进学生学习的真正动力是内在动机。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同时充分挖掘教师的内在魅力。如:苏教版小语教材的编者们在每一册教材中都精心安排了“习惯篇”。其中,与阅读习惯有关的有“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勤于朗读、背诵”“读书有选择”“读书做记号”等十项内容。从五年级上册起,教材还专门编排了《读书莫教“拦路虎”》《精读和略读》《读书要有选择》等课文,利用课堂就阅读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在探索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心态四]瞄准考试,阅读范围狭窄

许多农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认为孩子读课外书是“不务正业”,横加指责,强迫子女“一心只读教科书”,教师“一心只教圣贤书”,他们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在听写、背诵、写作……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即使是扩展性阅读,往往内容只锁定于文学,很少涉足科普科幻读物和社会历史文化类读物。再者就是学校给予阅读时间,配给指导老师,但学生也往往处于放任自流式的阅读。随手拿起一本书读,随手拿起一份报纸看。读后即忘,未留痕迹。这也是农村学生阅读最为普遍的现象。

[策略四]遍观各类书籍,加强阅读指导

“要积累就必须多读、熟读,读文学、读历史、读天文、读经典名著、读诸子百科、读报纸杂志、读词典文献。”(王崧舟《诗意语文》)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也曾指出:“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进程,得之于教师课堂上讲的有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有多少。我想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所以,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出课本,走向更广阔的阅读天地。

篇14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效率

课外阅读是对于课内阅读教学的辅助与延伸,可以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类别、更多不同题材和不同类型的文本,这会很好地丰富与拓宽学生的知识范畴与视野,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良好的锻炼。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慢慢鼓励与引导学生展开相应的课外阅读,可以从简单的,学生容易接受的作品作为切入,慢慢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会成为一个非常好的教学开端,当学生逐渐体会到阅读过程的乐趣,并且在逐渐深入的课外阅读中掌握更多好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学生的阅读效率会得到明显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语言能力也会一点点在过程中得到构建。

一、以教材为依托挖掘课外阅读素材

对于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教学过程而言,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习惯这个过渡。小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十分有限,课外阅读相对来说是一个较高的要求,教师如果选取的素材不合适,或者展开的教学指导模式不合理,这不仅难以发挥预期的教学成效,还很可能会带给学生负面的心理,让学生对于阅读产生心理压力。因此,小学时期的课外阅读教学应当从相对浅显易懂,且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与热情的题材着手,这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进行课外阅读,学生也更容易构建对于阅读的兴趣与热情,这才是一个更为理想的教学开端。教师可以首先以课本素材为依托来灵活的挖掘课外阅读范本,可以以课本内学生学过的篇目为向导,逐渐进行阅读教学的延伸。这样的课外阅读的展开过程学生接受起来会更为容易,这也可以很好地实现课内与课外阅读教学的衔接,能够让课外阅读的功效更充分地体现出来。

教师要善于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学的衔接和整合。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选择,这是教学改革的一个“点”,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如,巧用现行教学辅导用书《奇迹课堂》,在每一课内容的设计时,都有相应的课外阅读材料进行相应的补充,如每一课的“走进背景林”、“作者我知道”、“教你一写法”,都渗透了相应的课外材料,这些都能当学生的课外阅读“佐料”。以这样的方式展开课外阅读,不仅实现了对于阅读素材的合理选择,也很好地构建了课外阅读和课内文本的阅读教学之间的桥梁,这会让阅读教学的功效更充分地体现出来,这种课外阅读的教学展开模式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二、注重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本身的语言积累就十分有限,对于阅读方法及技能的掌握也不够,因此,教师很有必要给予学生相对充裕的阅读指导,让学生能够在课外阅读时灵活地利用各种方法与技能,这样学生才可以更充分地理解阅读文章,感受文本讲述的主题。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教学指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教学展开的初期,教师很有必要以浅显易懂的语言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教师的意思。教师可以尝试结合具体的文本为依托,让学生在特定篇目的阅读中来感受这些阅读方法与技巧的应用,这样的过程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加轻松,起到的教学效果也会更为明显。

在平时的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揣摩、总结相应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并且在阅读课外书时自觉地运用,也就是“得法于课内,得道于课外”。这些方法最主要的有:(1)读书时注意力要集中,一边读,一边想,遇到不理解的词句或问题能使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寻求答案。(2)读书时要勤动笔,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课外书中圈圈点点,摘录好词句及精彩的语言,高年级能为文章写批注。(3)阅读重心句子或者是自己不理解的语句及段落可以标记下来,对于这些内容可以尝试和其他同学讨论,或者向教师寻求帮助。这些技巧和方法相对来说比较初级,但是,对于小学时期的课外阅读却十分受用。学生如果能够在这个时期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掌握一些合适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学生的阅读效率会大大提升,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收获也会更为充分。

三、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交流活动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间有充分的课外阅读交流,让学生间就读到的内容展开分享与讨论,还可以就自己仍然存有疑惑的内容展开分析,这些都是很好的活动形式。展开丰富多样的课外阅读的交流活动,这不仅可以让课外阅读的趣味性有所提升,学生在交互和分享中对于阅读文本的理解也会更为充分,并且还可能在过程中思维受到激发,领悟到一些自己从前不了解的阅读方法或者文本的剖析模式。多展开课外阅读活动会很好地给阅读过程带来辅助,并且会让阅读的整体成效得到提升。

有很多适合开展的课外阅读活动,诸如,(1)阅读笔记的评比与展示;(2)手抄报展评;(3)优秀作文欣赏;(4)讲故事比赛;(5)美文欣赏等。对于小学生来说,受到他人的肯定与赏识会给学生自身带来极大的激励作用,学生都喜欢得到别人的赞扬,而在课外阅读的各种活动中,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因为自己知识面的不断拓宽,以及自己对于文本理解上的一些亮点而带来了他人的赞许,其他同学肯定乃至钦佩的目光会带给学生极大的鼓励,由此就可能产生一股持续阅读的动力。教师要善于组织各种丰富有趣的课外也读活动,这不仅会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到阅读的趣味性,学生在交流互动中也能够充分实现思维的交互,这对于学生来说会是极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浅见[J].郭菊.青海教育2014年Z2期

[2]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存在的误区及对策分析[J].朱素林.新n程导学2014年31期

[3]谈小学语文课外练习内容形式的优化与设计[J].吉小芳.新课程(上)2014年10期

[4]三要素上好小学语文课[J].赵艳.新课程(上)2014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