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坚持课外阅读的好处范文

坚持课外阅读的好处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22: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坚持课外阅读的好处,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坚持课外阅读的好处

篇1

一、小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阅读的重要性,对于小学生、家长、教师都已经成为共识,但实际情况并没有因为大家的重视而受到好的效果。经调查显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普遍不足,只有30.5%的中小学生喜欢课外阅读,而且随着年级越高学生的阅读量没有成比例递增,反而增量在下降。原因在于

1、对阅读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很多的学生和家长都认识到阅读得重要性,但对“阅读”概念的理解存在着误区,主要是没有区分阅读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种类型,仅把阅读简单限定在课内阅读的范围,加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仅仅阅读教材中的几篇文章,认为只要把教材上有的都读懂了、读熟练了就高枕无忧了对课外阅读不屑一顾,甚至还有的学生家长认为课外书是闲书,认为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读多了没有好处,反而有坏处。这种对阅读认识的误区和局限性,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减少了阅读量。

2、阅读时间和精力不够。由于年龄的原因,在特定的时间内小学生精力都是有限的。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影响了很多的家长和老师,在学校期间,孩子们的时间表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几乎没有一丝儿的闲暇空余。课后还有家庭作业,补习班、兴趣班等各类名目繁多的培训班在等着他们。甚至连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时间都被习题和训练占用。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身心健康都很难保障,更何况“享受”课外阅读,他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读书。

3、不能自由选择书目。读书本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目进行阅读。但现有的小学生的阅读却变得几近功利,好像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快乐,而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带有功利性的读书使得孩子们缺乏读物选择的权利和自由,一些家长和教师以“影响功课和考试”为借口,限制着孩子们阅读的自由。只有老师推荐的书才是好书,才有用,其他的书都是“闲书”,是被禁止的。岂不知,这种读书的不自由会败坏着孩子们的阅读胃口,消耗着他们的阅读热情。要么“厌食”不喜欢读书,要么读了“不消化”失去了读书的能力。

二、如何开展愉快的课外阅读

面对小学生阅读中出现的问题,教育管理部门、学校语文教师和家长都有引起高度的重视,采取切实的措施,改变这种现状。

1、正确认识阅读的意义。首先让家长消化对课外阅读的误解。学校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的方式或者向家长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的形式,介绍课外阅读的好处,让他们明白课外阅读与学习语文课程之间的密切关系,对孩子终身发展有重大积极作用。要完全消除家长将“阅读”和“考试”相互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让家长支持小学生的阅读行为,在买书的费用上和阅读的时间上给予帮助。

其次,要学生认识课外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教师可利用一切给学生交流的机会,比如班会、文体课等给学生讲各种有趣的故事或者组织好书推介会,让学生感受到课外知识的奇妙与有趣,从而爱上课外阅读。还可以通过名人故事激励学生好好读书,比如闹市读书,吃“墨水”等故事,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更重要的是让小学生知道课外阅读对于自己的语文学习和一生发展的重要性,阅读中会有很大的收获。

2、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一个人的阅读习惯会影响他的一生,好的阅读习惯终身受益。一个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变成一种必须,阅读是快乐的,就想现在很多孩子打游戏、看电视一样。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都喜欢打游戏、看电视,不喜欢阅读呢?原因在于他没有在阅读中找到快乐。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家长、教师甚至学校和社会的配合,要长期坚持。一是要保证每天有充裕的阅读时间,这个时间最好能固定下来,每天到这个时间就是阅读时间,小孩子会形成一种自觉行为,进而形成习惯。二是家长和老师要给孩子提供阅读的空间,给予阅读的环境,影响他们一起读书。比如经常带孩子去图书馆,在学校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交流读书心得等。孩子因为读书收获了书中的美,还能收获大家对他的尊重,孩子自然会喜欢上读书的。

3、给予孩子阅读内容选择的自由。给与孩子阅读内容选择的自由很大成分是不用把阅读带有过多的功利性,不要把阅读和考试挂上关系,把阅读的目的性指向考试。带有功利性的阅读会在阅读书目、阅读的方式上限制孩子们的阅读积极性。很多教师和家长给学生的阅读做出了许多硬性的规定,比如记录分析好字好词,摘抄优美经典的句段并要求背诵某些内容等,这些硬性规定是家长和老师想急于看到课外阅读的成效措施,其实这是一种揠苗助长的行为,无形中增加了孩子们课外阅读的负担,他们会因为阅读的辛苦而厌恶阅读。阅读的成效不是读了几篇文章,背诵了几段经典语句就能体现的,要靠长期的坚持和积累,之后出现了一种无心插柳柳成阴的收获。

篇2

关键词:摘抄;课外阅读;能力;实效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阅读已深入人心,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让学生大量阅读已成为每位语文教师的共识。升上中、高年级后,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也不断增加。据此,笔者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尝试指导运用摘抄阅读法进行课外阅读,发现学生确实能够收到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良好效果。

一、何谓摘抄阅读法

摘抄阅读法是指学生在阅读中,把自己感兴趣、有体会的词语、句子和段落摘抄下来的一种学习方法。摘抄的过程是一个选择、欣赏、感悟的过程。学生摘抄的内容,一般来说,都是他们认为文中最精彩的地方。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欣赏水平和价值取向,它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和记忆原文的内容,丰富和积累词汇,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写作水平。

摘抄对语文学习最大的好处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摘抄的过程中,通过眼、脑、手共同作用,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了语言,而且也因为摘抄的这些语言是他们感兴趣的、有印象的,所以他们在自己的习作中就可能有意无意地运用这些语言,这就提高了他们自身的语文素养,也达到了学以致用的学习目的。

二、如何指导学生运用摘抄阅读法

那么,怎样指导学生运用摘抄阅读法呢?笔者按照以下方法进行实践:

1.传授方法

教会学生摘抄的方法非常重要。摘,一定要摘好的、优美的词句。抄,要抄写工整、讲究格式。摘抄优美词句外,写上自己的感受。摘抄时,笔者教学生归类摘抄,从成语、诗词、名言警句、谚语、格言、歇后语、童谣、佳句等方面入手进行摘抄。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而选择,与课内学习的知识密切相关的、个人特感兴趣的或对写作有帮助的都可以记,如文中新颖的观点、精彩的片段、迷人的开头、含蓄的结尾等都是摘抄的重点。

对于在一些报纸、杂志上有价值的资料,还可以直接剪贴到摘抄本上。笔者还鼓励学生为自己的摘抄配上一些小小的插图或为摘抄本设计富有个性的封面和封底,实践证明,这些做法使学生的对摘抄的兴趣更为浓厚。

2.循序渐进

指导学生摘抄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步骤地进行,使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首先采用训练的方式,有层次地渐进。每读一本书,对于低年级或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仅要求做到“应该在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句子下圈点、勾画,并多读几遍,如果能够背诵,那就更好”;对于中年级或语文能力一般的学生,则要求做到“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段落,摘抄下来,并想一想,说一说,好在哪里?然后把它们记下来”。对于高年级或具有阅读水平较高的学生,就要求做到“收集与所读内容有关的材料、词句、文段,摘抄下来,并记录自己的‘读后感’,对文章进行简单的赏析;在讨论会、欣赏会上,朗读自己的摘抄,提出自己的观点,达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笔者在设计本班学生的阅读摘抄表时,即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的实际能力引导他们学会赏析。不仅要求学生会摘抄,还要能说出所摘抄词句或段的好处或理由,借此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3.注重实效

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不能只阅读不摘抄,也不能只摘抄少阅读,应养成读了记、记了读的良好习惯。摘抄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都积累了不少阅读资料。由于是自己的“杰作”,很多学生表示“每次在做新的摘抄”时,都“会一页页地翻过去”。其实,这就是一个“阅读―摘抄―(瞬时)记忆―提取―(长效)记忆”的反复积累的完整过程。通过做摘抄,学生体会到有许多好处,如可以读到很多好文章,积累很多好词好句;因为摘抄,学生的阅读面得以扩大,随着摘抄的积累又带来思维的活跃和观点的创新,同时又促使习作面的扩大,习作思路的拓宽。摘抄阅读法就在“读”的过程中开发思维,抓住目标;在“摘”的过程中扩散思维,形成能力;在“抄”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再次发现、重组知识、独立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如此,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便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益得以提高。我们可以从部分学生的摘抄作业中看到理想的效果。

4.鼓励坚持

学生阅读的成功感源于自己的情感体验得到共鸣,得到肯定和赞许。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将能为学生提供表达自我收获的平台,满足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交际的情感需求,还可以借此鼓励学生继续坚持阅读摘抄,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1)利用我校早读或午读时间,出示部分摘抄作业,让全体学生来评议:这位同学的摘抄有价值吗?在评中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并使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2)每半个月对摘抄展评一次。展评之前,教师翻阅每个学生的摘抄本,发现字迹工整,摘抄内容好的或者有进步的,除了给予肯定的评语,还利用专门时间组织全班学生欣赏他们的摘抄本,利用早读课组织学生诵读优秀摘抄内容,并在教室里进行展示。

(3)通过校讯通让全班家长也分享他们的喜悦,当学生看到自己摘抄的内容被老师赞赏、被同学欣赏,受到家长的赞许时,更加有了主动阅读、广泛摘抄的信心和动力。

通过实践,我们感到,学生经常阅读并做摘抄扩大了课外阅读量,开阔了眼界,对课外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的课外阅读浮躁、走马观花的现象逐渐减少,课外阅读的质量得到有效提高了。

总之,我们运用多种策略指导学生多读书、做摘抄的本意是以外促内,提高其语文素质,并不是奢求每个学生在大量阅读课外书后,都成为大作家。只为了引领学生浸润于书香,成长于书海。有了丰厚的积淀,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起来,学习成绩的提高更是水到渠成,从而实现了培养能力素质和提升学习质量的双赢。

参考文献:

[1]何文浩.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与对策[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08).

篇3

关键词 高中 英语 方法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起重要的引导作用。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但长期以来,很多的老师不注重理论学习,按照习惯性的思维方法,或者是为了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过多的加强对词汇和语法的解释,停留在对材料的表面理解上,学生成绩的提高仅仅靠“题海”战术,无法体验语言学习的乐趣。具体而言,老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首先,过多强调语言知识传授。很多老师把阅读材料作为用来传授语言知识的一种形式,以词汇、语法为主线,将完整而有意义的文章分解成若干个零散的语言知识点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很难理解文章的含义。

其次,采用单一阅读教学模式,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更多地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即便不同程度采用一些启发方式,也只是教师设计提问,学生被动回答,学生很难在课堂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大为降低。

再次,缺乏对阅读策略的指导。很多教师缺乏对阅读策略的指导,致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是不知道用什么样的阅读策略去捕捉有效信息,阻碍他们做出正确的推理判断。同时在教学中,老师实行纯粹的阅读教学也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造成很大的影响。以上的种种现象只是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基本的问题。其根源一方面是长期应试教育传统习惯的影响,老师和学生仅仅注重眼前的考试成绩,不注重能力的提高和终身学习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对英语学习的误解,不能很正确理解学习的真谛。针对上面的各种现象,笔者试就英语阅读教学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以有利于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英语课外阅读的好处

首先,阅读能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有些学生觉得英语学习中最困难的是单词太多,学了就忘。而在课外阅读材料中,有些常用的词复现率较高。对于这部分单词,学生就可以自然而轻松地习得。同时,词汇量的扩大也让听、说、读、写变得更轻松。

其次,阅读能提高学生阅读综合能力。经常的大量的课外阅读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降低阅读时的困难。学生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哪怕是没有时间规律的课外阅读之后,在读阅读理解题的文章时“觉得没那么痛苦”了。

再次,阅读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课外阅读能让学生学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了解到外面的世界。现在的高考题中,单选题的语境设置更具时代气息,而书面表达的话题也比较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气息。所以,知识面的扩大对解题也有好处。

最后,阅读能增强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一些趣味英语阅读对学生来说除了是学习之外还是一种娱乐、放松,能增强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思考和研究英语。

二、高中生如何选择阅读材料

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我们应遵循文章由易到难的原则。

(一)文章长度:由短到长

高一的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大多是没有课外阅读习惯的。教师不妨指导他们由最短的小笑话、漫画或者如一些学习辅导报上的小资讯读起。这些笑话、资讯往往一分钟左右就能读完,有趣而且简单,并且贴近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最初,“兴趣”恰恰是教师最应该注重的。

(二)文章内容:由具体到抽象

内容具体的文章如有故事情节的记叙文、报刊上的连载小说等,容易理解,有利于增强学生课外阅读时的信心,从而使其养成坚持阅读的好习惯。有了这个好习惯之后,再渐渐过渡到一些说明文、议论文等各种体裁的文章。

三、高中生如何合理安排阅读时间

高中阶段学习任务较重,因此养成好的阅读习惯不是很容易。有时学生可能会觉得没有时间阅读。这里,我们把时间分为课内和课外两部分,作如下建议: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初期,教师不妨每天给出课内的一小部分时间,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指定一些简短而有趣的文章让学生去阅读。一些英语学得好的学生在做练习的时候比较快,也可以利用这节省下来的时间进行一些阅读。学生的阅读习惯初步养成之后,教师就可以逐渐减少课内所用的阅读时间,指导学生利用课外的零碎的时间去阅读。根据这些时间的长短决定阅读文章的长度。

四、英语课外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一)词汇的处理

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或影响对文章内容理解的词要借助工具书,查清词的意义、用法,必要的时候还要把这些词摘录下来。一些专有名词一般不影响对文章的理解,阅读时学生可以跳过去不管它们的意义。还有的词是可以根据上下文猜出其意义的。而猜词的能力也是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要培养的一个重要能力。

(二)长句、难句的处理

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会见到各种各样的句式。一个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就是做个有心人,留意、分析已学过的句式,同时思考、与同学讨论、分析不熟悉的句式。还可以把一些优美的句子摘录下来进行背诵,增强自己对英语的语感。

(三)文章大意的把握

篇4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类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语文知识。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

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竖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宣讲,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或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认真垂听、情感跌宕起伏,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戛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内容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2.谈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

教师要经常谈谈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读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愿望。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二、创设条件,促进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1.成立图书角

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并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

2.开展活动进行阅读

三、鼓励先进,坚持阅读

篇5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阅读兴趣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能力的第一步,学生有了阅读,便会自觉地涉猎名著。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怎样产生的呢?一是书的内容,二是老师、同学推荐,媒体评介,三是家长支持等。

第一,定期向学生推荐课外必读书目。每学期开学初先把阅读书目印发给学生。老师简单把书的内容、作者及其重大影响介绍给学生。

第二,定期举行读书报告会,每学期至少两次。报告会上学生或叙述故事情节,或赏析优美语段,或介绍作者传奇丰富的人生经历。通过报告检查学生读书的情况,交流体会、培养情趣、激发兴趣。

第三,注意向学生介绍新人新作,文坛新动向,及媒体介绍的作品。这些作品关注当代生活,以新的视角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加之媒体的炒作渲染,学生一般都会好奇地阅读。

第四,争取家长支持,让家长转变观念,支持孩子读有益的课外书,定期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意识,一是要有与作者平等对话的意识,读一本书,就是与作者一起投入到作品中,体验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作品中人物同喜同悲,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二是树立终身阅读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把阅读当成一种享受,当作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养成了终身阅读意识不仅对现在语文学习及各种素质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对今后人生都大有裨益。

二、交给学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常言道:方法得当,事半功倍。“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细细读一页书甚于粗略地读一本书。”“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阅读方法的正确运用是提高阅读能力,增进阅读效果的关键。

第一,因文体而异,因人不同。不同的文体方法不同,如诗词用涵咏、朗诵、背诵,小说则快速浏览,散文则找联想点……有些书可“随便翻翻”,有些书可咀嚼品味。读书之前要先了解作者和全文的大致内容;读后必想“写了什么,怎样写的”。

第二,读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只阅读不思考,就像进了宝库却空手而归。读思结合是历代大学问家必用之法。思考内容、作者、形式,都在阅读中必不可少。思考能深化对作品的体认,阅读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可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读思结合,我的做法:一是注意发散思维,由此及彼;二是要比较阅读,内容相近而体裁不同的作品,或者体裁一样而内容不同的作品比较,同一时代不同风格比较。这些有意义的比较促使学生加深理解作品的内容,思考作品的内在含义,从而更快地提高阅读能力。

第三,读写结合。写读后感、写心得体会、仿写、改写、扩写、缩写等不失为好的阅读方法。很多学生习惯于只读不写,怕写,懒于动笔。教师要先给学生讲清读写结合的好处,然后督促其读写结合,典型示范,榜样引路。教师要多肯定多鼓励,善加引导。二要让学生体会这样做的好处,从读写结合中汲取语文精华,从成功中深化对作品的认识。

第四,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批注、摘抄,是阅读常用之法。要勤动笔,该圈则圈,该点则点。建立各种摘抄本,长期积累,必有收益。向学生讲述名人读书法,例如徐特立、的读书法,使其明确圈点批注有益于加深印象,增强记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积累阅读中的精华,“制卡片、建资料”为读书人必备之法。阅读不是为了积累,但积累不仅能更好地阅读,而且对其他学习都会非常有益。

篇6

关键词:课外阅读 教师 时间 资源 方法

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时常感叹现在的学生:“现在的学生,读课文语不成句,背课文缺言少语,写作文胡言乱语,语文综合素质基础较为欠缺。”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对阅读的忽视。有关高中生阅读时间的调查表明高中生中每天阅读时间不足半小时的有60%,每周阅读时间超过两小时的不到35%,而高三理科的学生每周阅读时间小于两小时的居然达到75%。众所周知,课外阅读是高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一环,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很难想象一位高中生如果仅靠教材而没有广泛的课外阅读积累能学好语文,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下过这样的论断:“如果学生什么书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

如何才能让学生主动阅读并且能够收到一定成效,这是现在很多老师都在努力的方向。在这个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里,要使得好奇心强、持久性差的高中生养成阅读习惯,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几个字。

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寻求课外阅读的发展,需要的是老师的不断引导和学生的配合。下面就根据课外阅读的现状具体谈下关于老师课外阅读指导的设想。

一、阅读时间安排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对提高阅读兴趣很有好处,高中生学业负担相对较重,可以自由安排阅读的时间,但要保证短时间的阅读量和阅读时间,合理安排阅读计划,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增设阅读课,开设阅读课等于在一定程度上将课外阅读引入了课内,学生的阅读时间得到了一定的保证。也可以组建兴趣小组,有固定的老师进行阅读指导,每半月或一个月组织一次活动,和大家分享阅读心得。

二、阅读资源问题的解决

很多学校现在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小型图书馆,这样就应该充分利用有利的资源,鼓励学生多到图书馆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条件比较欠缺的学校也可以利用有限的条件发动学生自备或老师统一规划阅读内容。

三、教师指导方法

1.诵读法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感情地诵读文章是让学生进入文章的一个有效途径,尤其是戏剧,语言的艺术必须通过语言才能体悟得到。在阅读课外文章时可以鼓励学生多读,多表演,让学生真正融入到文章总去,增加他们对阅读的兴趣。比如在讲授戏剧和小说的时候,老师就可以截取一个情节,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让学生仔细揣摩人物心理和动作,真正融入到作品当中去,领悟作品的美。

2.兴趣小组

学校可以组建一个课外阅读兴趣小组,由老师统一安排活动时间,地点以及阅读内容,有计划地逐步推进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人数比较多可以按年级划分三个小组,人数较少可以先设置一个小组,力求能够达到局部影响整体的效果,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身心的方式,从而让学生爱上阅读。

3.读书笔记

阅读是感性认识在前,所以为了巩固阅读成果布置一些读书笔记是必要的。

4.摘抄积累

写作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很大程度上也是为写作做准备,所谓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鼓励学生将日常阅读的作品有选择地进行摘抄整理,以便为写作做准备。

四、教师指导课外阅读应注意的问题

1.坚持学生独立自主

在阅读过程中,坚持教师的能动性和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切忌采用教师完全不管的放任阅读式和教师绝对命令的阅读形式。山东茌平县杜郎口中学的校长崔其升就说“学生学习的最大敌人在于依赖,老师教学的最大悲哀在于包办”。教师在介绍书籍、分享经验、交流感受时应做到有的放矢,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给予学生自由的阅读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作品的闪光点,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形成自身对作品最真实的感受,在学生与书籍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2.以文本阅读为主

虽然很多名著都翻拍成了影视作品,但是这些还是和文本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文本阅读带给人的是无限的想象,这是影视作品的局限性。

3.教师抓好检查关

教师是阅读活动的指导者,除了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外,常规的阅读检查也是不能少的,像读书笔记,摘抄等都应该按时检查,常抓不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既督促学生完成阅读,又实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的目的。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因材施教,使以后的阅读活动能够实施得更好。

五、总结

篇7

关键词:兴趣;词汇量;选材;指导;反馈;交流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2-057-1

一、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新课标明确指出,除教材以外,高中英语阅读量六级23万以上,八级应达到30万以上。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单纯通过教科书中的课文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按照年级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定数量的读物。

二、英语课外阅读的好处

1.课外阅读能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大量实践表明,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内在动力,是积极学习策略中最有效、最活跃的因素。当学生对所学材料产生浓厚兴趣时,就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的热情,就会自己主动学习。随着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明显提高,阅读不同题材的能力也随之得到了提高。所以教师选择阅读材料时要注意材料的趣味性、可读性和真实性,同时要注意所选题材的广泛性、新颖性。

2.课外阅读能提高学生阅读综合能力。经常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降低阅读时出现的心理障碍。学生习惯了篇幅长、信息量大的英语文章后,在考试时遇到篇幅长,生词多的文章就不会畏惧了。根据这几年高考英语试题分析看,阅读理解材料篇幅长,信息量大,科普话题比较陌生,生词、长句、复杂句较多,学生普遍感觉阅读速度跟不上。因此,大量广泛的课外阅读能有助于学生培养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的速度。

3.课外阅读能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英语学习的最大难题其实是词汇,那么显然阅读理解的最大难点就是词汇量的缺乏,但是整天单纯背诵单词不一定可以提高词汇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反言之,阅读是扩大和巩固词汇量的最好方法。我们可以通过情境和语境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词汇,并鼓励学生把这些新单词积累到单词本子上,放在身边,利用零散时间再巩固记忆,笔者认为这样的方式对于积累词汇效果最好。

4.课外阅读能丰富学生的多领域知识。背景知识、风土人情、文化习俗以及语言来源是我们学习英语和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制约因素。然而我们单纯的课本知识是无法满足这一点的。大量丰富的课外阅读材料能帮助学生接触到西方文化,了解风土人情,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能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学习和使用好英语。

三、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实施

1. 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1)英语报纸报刊具有时事性强、内容新颖广泛的特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阅读需要从中选读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或体育等方面的内容。如:《二十一世纪报》高中版、《英语周报》等。(2)英语杂志期刊内容丰富,知识性和趣味性强,是学生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如:《中学生英语》高中版、《英语学习》等。(3)英文小说或简写本能够吸引学生的浓厚兴趣。简写后的英文小说文字难度降低,且附有注释,阅读这些书以使学生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作者的写作风格,并能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和丰富其英语表达。如:《傲慢与偏见》、《双城记》、《简爱》、《雾都孤儿》等。

2.课外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在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笔者一般注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快速获取信息能力。要求学生快速阅读,知其大意。(2)准确地捕捉主题句能力。(3)巧妙猜测生词能力。要求学生要根据上下文或构词法猜测词义。(4)合乎逻辑的判断能力。(5)归纳主旨大意的能力。要求学生要把握题目和文章的首位段落和各段落的主题句。课外阅读实际上是泛读,它的方法不同于精读。泛读的特点是广泛、大量、快速,故重点应放在快速地捕捉信息上。

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遇到生词后,笔者要求他们不要马上求助于词典,同时也不要养成坏习惯,在生词上逗留太久,以至于影响阅读速度。读完后,可以把这些生词摘录下来。阅读中学生也会遇到长句、难句,这时,我们可以利用已有的分析长难句的方法,抓句子主干,然后再与同学讨论理解。读完后,学生需要摘抄优美的句子背诵,增强英语的语感。此外,教师应教会学生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采用相应的阅读方法,如阅读叙述文时,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结果等;阅读应用文、说明文及科普短文时,应注意找到文章段落的主题句、文章的层次、逻辑关系等;阅读议论文则应注意作者的观点、文章的论据和论点等.

3.教师做好读后检查或反馈。为了保证课外阅读的效果,教师需要制定一系列有计划的读后检查活动,以督促学生坚持这个习惯,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阅读方面的进步。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检查。(1)摘抄:摘抄精彩的词句、片段、格言等,并进行整理和归纳,积累语言素材。(2)列提纲:列出文章的主题,框架或故事梗概,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3)写读书体会: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主旨大意、语言特点,写阅读感想或心得,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鉴赏能力和概括能力。

篇8

但是,大部分农村中学生的阅读仅限于课本,极少有学生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即使有少数学生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也大都以消遣为目的,读些“武打小说”和“言情小说”之类,阅读时也只注意故事情节,无语言积累意识,更谈不上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和审美乐趣。

目前,制约农村高中生健康课外阅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图书资源匮乏,学生难以得到优秀读物;另外,其他学科的教师普遍认为课外阅读占用了时间,耽误了学习,所以反对或限制学生课外阅读,使多数学生不能光明正大地进行课外阅读,更顾不上阅读的效益与质量,不能充分发挥课外阅读的作用。基于这两点原因,我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开展课外阅读,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

一、激发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主要靠语文教师的培养和引导。要从认识着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辅以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用古今学者劝人博览群书的名言警句启迪学生,以酷爱书籍,通晓各学科间的生动事例教育学生,体会广泛涉猎的必要。

开展课前5分钟演讲活动。每节语文课课前5分钟让两位学生发言,或讲名人故事,或说说自己读了某篇文章的感受。这项活动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兴趣,让学生把阅读当作每天的必修课,久之,就会养成了习惯。

二、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1.指导学生选择健康的、有益的课外读物

课外阅读好处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所以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

(1)统一读物,便于指导。初始时,教师可从课外读物中选择几篇同一主题的感人文章印发给学生,指导学生边看边思考:文章写了哪些人?哪些事?表达了人物怎样的精神节操?哪一情节最能打动你?读后你有什么感受?这些问题都可以在班上交流。

(2)支持学生自由选择读物。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就要适宜地让学生自由选择读物。对于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我也给予宏观上的指导,教会学生选择内容积极的读物阅读。如《格言》、《读者》、《中学生阅读》、《青年文摘》、《新青年》、《世界之窗》、《美文》、《小小说选刊》等。也可建议学生自己订阅一些报纸。

(3)结合课文推荐课外读物。教师要做有心人,平时积累有关材料,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如学习了课文《〈呐喊〉自序》后,介绍学生自读鲁迅小说集《呐喊》,学习了《祝福》后,介绍学生自读《彷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历程。除了自己向学生推荐读物,还发动家长、学生互相推荐好的作品,鼓励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内,并给予鼓励,以强化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4)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著作。为了不占用学生在校的时间,放假时间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著作阅读,如《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子夜》、《家》、《围城》、《堂?吉珂德》、《巴黎圣母院》、《复活》、《老人与海》、《简?爱》、莫泊桑短篇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等。收假后安排一节经典著作阅读交流课,让学生谈谈对某部小说感受最深的地方。

2.读书方法点拨

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时要系统地对学生阅读方法进行点拨,将精读法、略读法、快读法三大读书方法相结合,要让学生明白“精读是准备,略读、快读是应用,是人生阅读活动的主体”,课外阅读应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着重培养略读和快读能力。

3.要求人人有读书笔记

“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重在积累,这是古今中外的读书经验,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丰富语言积累”的原因。为此,要求学生人人都备读书笔记本,或摘抄一些好词佳句佳段,或写一些读书心得,旨在避免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只注意欣赏故事情节,引导他们积累语言,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每周检查一次学生的读书笔记,让“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思想深入学生的心灵。

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并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后,还应鼓励学生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坚持每周抽出适当的课余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开发了智力,培养了阅读和写作能力,才能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

篇9

国家2009年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和2012年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对中专和高中英语提出的目标都是培养“运用能力”,中专和高中生的起点都是初中,达成教学目标有共同途径:抓阅读。据此,把中专和高中生的阅读归在一起谈。

阅读是我国中专和高中生英语学习的重要途径。上文的《大纲》和《标准》对阅读的要求均等于或多于听、说、写,阅读也是形成其他语言能力的基础之一。据此可见,抓阅读是中专和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关键方面。那么,如何抓?

一、教师、学生都要排除思想障碍

现在此两类学校的师生及社会上很多人认为,大多数学生英语学不好,就是学好了,将来有多少人用得上?故别投入多了,男生尤其如此。这是障碍一。不少师生认为,阅读有关的方面太多,一一做好其个项太难,太漫长,故应弃阅读,该攻其他。这是障碍二。如上思想障碍,不一而足,在欠发达地区尤其明显。而要抓好阅读,首先非排除这些思想障碍不可。教师本人须先解决如上问题,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后可用言行解决大多数学生的问题。只要认识到位,排除思想上的障碍不难。

二、抓好课内阅读

课内是课外的基础,是最重要的提升学生阅读品质的环节,必须高度关注。备课需关注的方面很多,如自身的先学习、教学内容、方法、语篇等等。如下谈词汇和策略。

词汇是学生阅读和一切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课时下法可一试。以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英语2》,Unit 1 Cultural Relics为例。上课时,师生在读文章前可一起以头脑风暴的方式列出尽可能多的与单元主题有关的词汇,如:1. the Great Wall,Big Ben; 2. ancient,Ming Dinasty; 3. emperor,castle等,后可分类:文化遗迹有关、历史年代有关、其他等,能配上相应图片和解说,词汇学习效果更好。后在文章中找出或联想出同类词汇,如:the Summer Palace,Song Dinasty等。教师还可把此单元的有关词列出,组织学生进行如下词汇配对:long long ago―future,exit―entrance,think―emagine―dream,watch―clock―Big Ben等,还可让学生专门作如下练习:artist―art + ist,wooden―wood + en等。之后组织如下只给首字母的检测:C: castle,Czar...,E: evidence,explode...等。后再进行有关评价,总结规律,教给方法,提出要求,督促完成。

阅读策略也应是备课、上课高度重视的一个方面,它有不仅使学生有效理清文章脉络、分清主次等好处,还可使学生学到解决同样问题的方法。做法1:用树形图、网络图、表格、流程图、简笔画、时间轴等把文章的主要内容、事理逻辑、人物关系、主次信息分布等与学生合作呈现出来。做法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阅读配套表格,组织、调动学生读文章、理信息、填表格。做法3:综合运用1、2法,并进行拓展、延伸(布置学生课前、课中、或课后分工合作、收集资料、撰写文章、交流汇报,创造性地完成学习)。

三、抓好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长期以来因各种原因未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原因很多,但必须认识到,它是学生阅读机会的重要延伸,是阅读能力由量变上升到质变的必须环节和必要保证。如何做呢?

1.教师率先垂范

教师在口头上要大力宣传课外阅读的好处和重要性,更要抓紧业余时间博览群书,以便在课堂上将各种佳句随口道来。这样学生就会因教师的博学仰慕、仿效。

2.日积月累坚持进行

要先帮学生算笔账:如每天课外坚持阅读15分钟,每分钟100个单词,每年读300天,也至少可读45万词,这远远超出了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五级和八级目标的要求。应经常提醒学生坚持课外阅读。可每天走进教室问“Did you read yesterday?”读过的学生会自豪地举手。氛围影响人,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每天阅读的好习惯。

3.注重指导,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课堂上可设计一些活动,培养学生必要的阅读技巧,如:猜词、略读、跳读,理解文章结构、逻辑关系、作者意图,分清文章的事实和观点,评价阅读内容等。

其次,要设计一些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阅读习惯,克服出声读、逐词读、转动颈部、纠缠生词、回视等不良习惯。长期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科学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质量。

4.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

教师要帮学生选好书,尤其是第一本书。其材料要有趣味性、真实性(原汁原味或经改写,但语言地道),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可鼓励学生阅读报刊杂志等纸媒、音像制品和网络等媒体的读物。还可推荐给学生与教材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读物,充实课堂内容,丰富课内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5.做阅读冲刺训练

开始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做阅读冲刺训练,做法是:首先让学生以正常速度读5分钟,数一数共读了几行,然后从停下的地方往后数同样的行数,在空白处做记号,力争在4分钟读完,然后再从停下的地方往后数同样的行数,力争在3分钟读完,然后再从停下的地方往后数同样的行数,力争在2分钟读完。这时候,学生可能只能抓住几个单词,不要紧,重要的是让眼睛快速移动并获取些内容。最后再让他们以正常速度读5分钟,再数读的行数,与第一次5分钟比,几乎所有学生都有提高。

6.要求写阅读报告,提升语言能力

报告应包含5个方面内容:标题、内容介绍、精彩语句、推荐阅读指数(1―5颗星)、读后感。阅读报告可改变机械阅读、选择正确答案的训练方法,学生不仅可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还可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通过分享阅读报告,教师可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学生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取长补短。

课外阅读,除了内容的“课外”,更有时间的“课外”,要强调的是,后者是学生自主在课外时间进行的大量广泛的课外读物阅读活动,教师不必干涉太多。

课外阅读,是学生学以致用、学以致考的阅读活动,它十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开阔他们的视野,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实现语言从输入到输出的转变,对中学师生都大有裨益。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谈及了课内外结合抓好中专和高中学生英语阅读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话题,重点强调课外阅读。只有二者结合,才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2012.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育部. 2009.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文秋芳. 1996.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孙玉梅. 1999.现代英语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5.王松美. 2000.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6. Paul Davis Eric Pears. 2002.英语教学成功之道.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7.葛茹. 2010.例谈阅读材料的处理角度[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11)1―6.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篇10

一 培养学生的兴趣

学生阅读之初,提供给学生一些贴近儿童生活,易被孩子接受,情节引人入胜,形式内容精美的阅读内容,容易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所以我们的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选择这类书外,还应有计划、有目的的介绍和鼓励学生阅读历史、地理、科幻等方面的读物,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他们广泛的阅读兴趣。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根据年级段、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分层次指导,低层次的学生着重看以图为主的书籍,初步培养起爱书、爱读书的习惯;中等层次的学生着重看以文为主,辅之以图的童话、神话、寓言等书籍;对高层次的学生,则开始指导其阅读中外著名的童话集、短篇小说集,并引导其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样指导,能促使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步提高。学生一旦有了阅读的兴趣,就会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变“被动读”为“主动读”“要我读”为“我要读”。

二 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

在课堂学习中加强和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首先,注重朗读与默读相结合,从四年级开始,逐步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习惯,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进行朗读和默读,让学生用默读来提高阅读速度,用朗读来体验情感。第二,注重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在学生具备一定默读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快速浏览,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内容大概,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细细品读:对文中的人物感兴趣就着重品读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以及所处环境和细节描写;对事情感兴趣就弄清事情经过,弄清情节,分析环境场所,分析相关人物;对文中的景物感兴趣,就抓住景物特点的细腻描写,身临其境体会意境,体验语言的丰富妙用,从而品味积累吸收。第三,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只能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以我们主张阅读要边读边想,带着问题去阅读。第四,阅读与想象相结合,想象是智慧的翅膀,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展开想象的双翼,一定会给文本带来更多独具特色的个性化解读。

三 课前铺垫式阅读

在学习新课之前,布置学生阅读与课文的作者、背景、内容相关联的资料,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时,课前布置查找普罗米修斯的相关资料,有的从网上查到了普罗米修斯的英雄事迹,有的从书上了解到与普罗米修斯有关的神话传说,交流时,还有学生提出他找到了与课文内容不同的多个传说版本。虽然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内容丰富多彩,各不相同,甚至出现争鸣,但他们都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加深了对普罗米修斯这位英勇顽强、无私奉献的英雄形象的理解。

四 课中推荐式阅读

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穿插阅读一个或多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本,再以点带面,推荐阅读,既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如教学冰心的《忆读书》一文时,引导学生感悟“读好书”的好处时,冰心多次提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好书,教师顺势而导:《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你看过这几部作品吗?你是否与作者有相同的感受呢?紧接着教师随手拿出事先准备的《水浒传》,选择“虎松打虎”片断,声情并茂地读起来,处却戛然而止,幽默地说:“欲知下文,请自己看书!”课后老师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几部名著放在图书角让同学们借阅,老师欣喜地发现,这“虎松打虎”果真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篇11

一、教师应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引路人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爱上课外阅读。一是故事引入法或故事诱导法。低年级小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连续几天给学生讲述他们爱听的故事,告诉他们要想知道更多的故事,可以去读哪些书,也可将一个稍长的故事讲到紧要处戛然而止,让他们“欲知后事如何,自己阅读了解”。二是潜移默化法。教师可在学生面前捧着一本书阅读,时而轻读,时而自语,时而面露微笑,时而紧锁眉头……待学生觉得好奇时告诉他们:“老师在读书,已经和书里的人物交上了朋友,你们也可以通过阅读和他们交上朋友。”三是课文链接法。在学习课文后拓展延伸环节时,相机引导学生进行相近或相关的主题阅读,一旦学生尝到了课外阅读的“甜头”,就会情不自禁地坚持下去。

课外读物种类繁多,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教师也应积极引导。小学阶段,宜遵循“绘本读物——注音儿童读物——纯文字少儿读物——一般读物”的阶段顺序,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读物,让书籍慢慢开拓学生视野。

二、教师应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者

学生课外阅读离不开教师的方法指导。读是课外阅读的外在形式,思才是课外阅读的深层内涵与本质追求,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读思链接,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应是课外阅读方法指导的不二法则,教师要让学生根据具体的语言文字想象画面,在自己感兴趣、有感悟的文字旁边写上自己的感悟,揣摩作者成文的思路,体会作者文字表达上的精妙之处。此外,针对课外阅读信息量较大的特点,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制作人物关系图表、人物大事年表和重点摘要的方法,理清头绪,提高阅读效率。在细节品味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订一个“采蜜本”,摘录精美词语或华彩段落。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对课外读物的感悟提升到整本书的高度上来,写一写整本书的读后感,这样会使学生的思考更有深度,要求精读的读物更应如此。

当然,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有别于课内阅读,指导宜“粗”不宜“细”,宜“放”不宜“收”,如果插手过多,反而会影响到学生课外阅读的品质。

三、教师应是学生阅读成果的分享者

教师应是学生的阅读伙伴,如果不与学生共读,就不可能给予学生恰到好处的指导,更不可能与学生进行深度的阅读交流,使课外阅读的效益最大化。教师应是阅读交流平台的搭建者,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成果的交流,就会引发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从而会催生学生的智慧。从上述意义来说,教师更应是学生阅读成果的分享者。

教师应组织学生定期进行阶段性的阅读交流,展示阶段性阅读成果,不断促进课外阅读活动的深入进行。在与学生分享阅读成果时,教师要处理好“粗”与“细”、“浅”与“深”、“扶”与“放”、“近”与“远”的关系。如让学生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阅读的整体感受,是为“粗”;对自己感兴趣的章节或段落进行细嚼慢咽,是为“细”。“粗”“细”结合,“营养”才会更健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阅读角度、阅读视野和人生经历都不尽相同,加之学生对文字的感知能力的不同,这些都会导致他们的阅读感悟有深有浅。阅读交流不能仅仅是“高端峰会”,也应该有“野百合的春天”。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浅”感悟者的阅读热情和交流热情更需要呵护,总有一天,他也会由“浅”入“深”的。学生进行阅读交流需要教师的“扶”,交流的起承转合处需要教师的灵动现身,学生进行阅读交流更需要教师的“放”,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易于学生交流的“场”,要能以“共读者”的身份抛出精彩的交流话题,引发学生点燃智慧的火种,及时而又中肯的评点会让智慧的火焰越烧越旺。由于学生年龄特点,对一些意蕴深远的读物,师生的阅读感悟可能有一定的距离(比如对人生意义的理解),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当前的认知水平,不宜将自己成人化的理解灌输给学生,舍“近”求“远”。阅读是一处慢的风景,好书的学生自然会多读,精妙处学生自然会反刍,年岁逐增,宁静致远,学生的见解总有一天会和教师比肩,甚至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毕其功于一役”式的交流实不足取。

篇12

关键词:阅读;习惯;方法;探索

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教学的目标其实也就是语文教学的目标,要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的技能”。阅读成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第一个重要的方面。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通过课外阅读获取的一些信息可以激发课内的一些疑问,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课内学习兴趣,也可以帮助学生解答课内的一些疑难,有助于学生课堂学习。不仅如此,苏霍姆林斯基还认为:“阅读,是对‘学困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当然这里的阅读是指课堂以外的阅读)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能靠补课,不能靠一天到晚的培训班,这样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感,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感,那么就很难再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学习道路上来了。而课外阅读,怎能引起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储存大量的课外信息,提升知识的积累。如果碰到课堂的某项知识正好与课外的某些信息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这时课外阅读所获得的信息就会对课内知识起到帮助理解的作用,甚至可能让学生站在更高的高度来审视课内的知识结构,这样对于学生接受和理解课堂知识就有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学困生的进步不能靠补习,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由此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我们常说,凡事要趁早。兴趣培养,习惯养成也是一样。要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成为孩子的生活也要趁早,从低年级就要开始抓。面对低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笔者认为,“读书漂流”是一个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养成课外阅读习惯,提升课外阅读能力的好办法。

“读书漂流”不是一个简单的名称,不是一个单纯的是个名词,而是一个系统的课外阅读方法,它包含了课外阅读的读物来源,实施方法,实施过程,以及反馈展示等内容。“读书漂流”活动也不只是教师单方面就可顺利开展的,它需要学校、家长和学生多方面的配合协调。无论从方法,过程还是所涉及的关系来讲,都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

首先,“读书漂流”活动的开展,需要有读物来源。而读物来源就需要有家长的支持。我们可以动员家长给自己的孩子买一到两本书,当然越多越好。这样就有了读物的来源了。不过,家长在为学生选取读物的时候,要有组织有计划,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指导性的建议,遵循适合原则,也就是所买的书籍都要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阅读。除此之外,最好每个学生所买的书都不一样,这就让读物有了多样性。

其次,“读书漂流”活动的实施方法可以灵活多样。既然是“漂流”,也就是说让课外阅读书籍流动起来。流动的范围可大可小。可以是班级的“漂流”,即让班级所有的学生将自己的书相互交换,让同一本读物在不同的学生手中流动阅读。也可以是年级“漂流”,就是在年级范围内,以班级为单位,将整个班级的读物,在年级中不同的班级进行流动阅读,每一本读物都最好相应地记录。还可以是校级的“漂流”,这样“漂流”的范围就更广了。就是以年级为单位,让每个年级的读物在不同年级中流动阅读。不过,校级“漂流”活动需要更精细的策划和布局,才能达到顺利交流的目的。

那么这样“漂流”的好处是什么呢?我们常说,你一个苹果,我一个梨,拿在手中自己吃。结果,你只能尝到苹果的味道,而我只能尝到梨的味道。如果我们都把手中的苹果和梨放到一起,分着吃,那么两个人都能尝到不同的味道。“漂流”的意义就在这里。要想自己买书自己阅读,阅读的读物是多么有限,如果把读物“漂流”起来,交流起来,进行集体分享,那么课外阅读读物的来源就能源源不断。同时,把读物进行“漂流”、分享,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这样一个新鲜的读书方式中会更乐于阅读,对培养阅读习惯也有很大的帮助。

再次,要配合“读书漂流”活动积极开展相应的反馈和总结活动,让学生读有所获。阅读要有效果,就不能虎头蛇尾。引导学生阅读后,更重要的是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进行总结和交流。因此,可以把学生的“阅读漂流”分为若干时段,每一个时段进行一次交流反馈。形式当然可以多样化。如开展读书交流会,写读书反馈信息表或者用图画画出书中的故事,写读后感受等等。虽然低段的学生年龄比较小,在认知水平上也是比较有限的,但是,这些工作还是能够做的,而且,如果长期坚持,会慢慢地转化成学生的阅读

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地段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读书漂流”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是课外阅读里的方舟。

参考文献:

篇13

我曾对我校105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收回有效卷98份,内容主要是对学生家庭拥有各种书籍数量、家电数量、机动车辆数量、学生已看课外书籍数量等情况的调查。调查结果是家用电器、机动车辆等的使用较为普及。大部分家庭已达到或即将达到小康水平,但书籍在农村家庭中的拥有量却寥寥无几,让人堪忧。我校学生大部分就生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

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更令人震惊:经常看课外书的有15人,偶尔看看的32人,从不看的51人。学生的课余时间几乎被电视剧占去了。据统计,98人中,看过韩剧《蓝色生死恋》的有38人,假日、休息时间大部分被连续剧占据,因而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都相对较差,阅读面窄,无法适应教学要求。由此看来,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确实是迫在眉睫。正如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减轻后进生的脑力劳动,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通过有选择的阅读,可以刺激学生的大脑,唤醒它、迫使它加强工作。他又说:“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更需要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而语文水平的高低直接与学生是否重视课外阅读有关。事实证明,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与他们阅读的量成正比。

毫无疑问,目前农村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很大问题。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家长培养子女阅读习惯和兴趣的意识不强。农村地区受到地方经济的限制,大多数农村家庭购买课外书的能力有限,意识淡薄,极少有家长有阅读的习惯。学生的课外书一般很少甚至没有。再看农村初中学校的图书室,也大多面积小,藏书不多,种类不全,基本谈不上向学生开架借书,而有条件进行网络阅读的学校就更是少之又少。

学习竞争压力太大,家长学生普遍偏重于强化理科。目前初中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重,特别是到了初三升学阶段,学生每天完成各门功课的作业已占去了大部分时间。从我所教班级的调查结果显示,每天坚持读课外书半小时以上的少得可怜,只有9人,占总人数17.3%。原因还是在于繁重的升学压力,学校教师、家长也不允许学生看太多课外书。毕竟中考只凭一张试卷定结论的考试体制还没有改革,让学生从题海中抽身而退进入广阔无边的文学世界,没有一位教师、家长敢放心!特别是农村家长由于文化水平有限,不大支持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相当部分家长认为这样会浪费孩子的学习时间。

教师引导力度不大。不少语文老师也是受学校考核影响而急功近利,他们的语文教学和复习基本上以基础知识积累和题海战术为主,很少有人注意指导学生进行常态化的课内课外阅读。

学生盲目选择阅读书目,读书目的并不明确。有相当多的学生课外阅读目的并不明确,存在着盲目读书的倾向。他们读书只是停留在看热闹的层面上,只有少数学生开始初步把握阅读的门道。教学中发现,《魔界》《凡人修仙传》之类小说在班上大受追捧,有将近半数学生热衷于阅读。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他们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欣赏和鉴别能力,容易被诱惑,更易被社会的浮躁之风吹昏头脑,他们对一些真正的文学大师却不屑一顾,更别说静下心来“啃”那些经典著作和大师们进行超越时空的心与心的“对话”。

种种现实问题让人忧心如焚,已经到了不得不直面的程度了。我认为主要从以下两大方面入手。

先说学生方面。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学生才能主动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渐渐培养阅读的理性,学生的阅读才能不断走向厚重,才能使他们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

其次要指导学生读什么书的问题。目前市场上书籍报刊层出不穷,如果不加选择,拿来就读,势必造成“阅读浪费”。因此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有价值的、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

最后要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要用眼,更要用心,要静下心来自己琢磨,而不是“蜻蜓点水”式的。“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学生读书时要边读边想,把感到有用的、有趣的、有启发的词句或事例随时记下来,并在作文时巧妙地应用模仿,就会收到积土成山的效果。 通过读书汇报会、写作竞赛、才华展示等形式,不断引导强化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再说学校方面。首先,学校尽可能地购置足额的图书,建设标准的图书室和学生阅览室,保证全校学生有书读。现在大多数学校的电脑房都接上了因特网,学校要组织信息教师选择适合学生阅览的电子书目,尽快把学校的电脑房开发成一个小小的“电子图书”,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网络阅读。

篇14

首先,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才能积极主动的去阅读。因此,要帮助学生开展阅读,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是最为关键的。让他们自发的,愉快地进行课外阅读,吮吸课外书的知识雨露。

可巧设悬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孩子们都爱听故事,与其语重心长的告诉他们读书的重要性,不如把书中有趣的故事给他们讲一讲。,正当孩子们听的津津有味、跌宕起伏时,可以给他们留下一个小小的悬念:你们想知道故事的结局是怎么样的吗?可以阅读某某书,里面有更多精彩的故事哟。此时教师适时向学生推荐相关读物,相信学生们一定会争相借阅的。学生因有趣的故事自己对课外书产生了浓厚兴趣,相信比任何说教效果都好。

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要学生爱读书,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个书迷,把自己读的好书向学生推荐推荐,把自己读书的收获,从书中得到的领悟跟学生交流交流,也可组织学生交流他们看书所得,营造爱读书、读好书的气氛,使学生们都产生对读书的浓厚兴趣。

还要教给学生好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能够读有所获。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爱读书,更要会读书,要从书中有所收获。我们要帮助学生学会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帮助他们读有所思,读有所获。下面介绍几种我的很有效的读书方法:

1、选读法。我们面对的读书范围很广,有的文章也很长,我们没有时间一一去细读,就要学会选择。如学了课文《争吵》,我便适时向学生推荐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作品《爱的教育》,让学生去了解发生在安利柯身上的各种感人小故事,从而受到爱的教育,学会感恩,学会去爱别人。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重要的手段。学生在精读是,要是要求学生要全神贯注,要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思、边批注,逐渐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一目十行,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们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恰当使用速读法。

在农村小学,教师更要注重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促进学生阅读。农村小学生的阅读条件是很有限的,所以教师要努力为其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和字样,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