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2 17:22: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课外阅读策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 兴趣性
课外阅读是学生自主的、非强制性的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性是第一位的。儿童如果没有兴趣,不愿意阅读,还有什么文化熏陶可言?为此,课外读物的选择、推荐,都要充分考虑少年儿童的兴趣和年龄特点。相关研究表明,少年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所喜欢的读物类型是不一样的,可以划分为这样几个时期:4-6岁是神话传说时期,对没有时间空间限制的空想世界所出现的生命与生物的神话传说发生兴趣。6-8岁是寓言故事时期,对将人类生活的法则寓于传说故事中的寓言发生兴趣。8-10岁是童话故事时期,对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经过想象构成的故事发生兴趣。10-13岁是传记及传奇故事时期,对人类谋求生存的紧张冒险故事或传记故事发生兴趣。13-15岁是文学起始时期,开始对与情感发展有关系的如爱情故事发生兴趣。所以,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我们要推荐他们感兴趣的适合他们年龄段阅读的读物给他们阅读,这些读物易吸引学生主动地去阅读。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二、 广泛性
阅读让人的情感得以体验,知识得以丰富。对于正处于启蒙阶段的小学生来说,通过阅读(特别是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积累千百年来灿烂的文化精髓,可以让他们用情感和心灵去体验、欣赏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进而建构自己的文化体系。课外阅读能让学生视野广阔,不仅包括文学作品,还应该包括科普、科幻读物以及历史、文化读物等。古今中外优秀的作品都应该进入学生的阅读视野,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面,阅读各种类型,各种体裁,各种风格的作品,广采博闻,开阔视野。鲁迅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叶圣陶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方能驾驭语言文字。”“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经”,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教师要努力引导鼓励学生博览群书,从中汲取精神食粮,提高语文素养。
三、 自主性
课外阅读应该让学生自主选择读物,选择阅读的时间和方式,在孩子阅读中,一直都存在着成人爱好和孩子喜欢的差距,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阅读选择。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教师和家长都不应该急功近利,不要过早地、频繁地要求学生摘录好词佳句,做读书笔记,使学生对课外阅读望而生畏。而要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的课外阅读环境。教师可以通过交流阅读心得,朗诵自己喜欢的片段,讲自己感兴趣的故事,互相介绍推荐自己喜欢的图书等形式,营造爱读书,读好书的氛围,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自主性。如果向小学生推荐名著,可以采取以下的办法:1结合课文的学习推荐;2结合根据名著改编的电影或电视推荐;3不妨先看名著改写本。这些改写本一般都加快了节奏,提炼了原著的精华,以后再看原著。推荐后,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去阅读,充分体现课外阅读的自主性。
四、典范性
因为小学教育处于启蒙阶段,所以应该重视阅读的内容。经典是经过历史和时代筛选、披杀取金的文化积淀,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把经典作品推荐给学生阅读,并不妨碍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我们在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的时候,也应该培养学生阅读经典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品位和情趣。
五、发展性
很多老师认为,课外阅读,是“课外”的事情,与老师无关。课外阅读大多数任由学生自由发展,呈现出杂、乱、参差不齐、阅读效率低下的现状。对小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外阅读指导,表面上费时、费力、费神,但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意义重大。
《新语文读本》是由钱理群、王尚文、曹文轩等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套语文读本。该书以新的教育理念,新的选文眼光和阅读方式,旨在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基本能力,开拓精神自由空间,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健全发展。该书一出版就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逐渐成为学生课外读物中的知名品牌,被誉为“第一语文读本”。《新语文读本》是我市小学生课外阅读必读书目。课外读物浩如烟海,与其东一榔头西一棒,不如抓住一本,以点带面,为学生打开课外阅读的路径。下面就以《新语文读本》为例,谈谈自己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
一、激发阅读兴趣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当学生有了阅读兴趣,从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主动需要。当学生把课外阅读当成自己的兴趣爱好看待,那么它不再成为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情趣。兴趣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开学初,我班会利用早读课、晨会课、班会课、阅读指导课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把“日”加一笔看谁变化出的汉字最多,学生稍动脑即可写出不少:“旧、旦、电、申、甲、由、田……”一笔不多,一笔不少,笔画名称也完全相同的字有哪些?如“已、己、巳”,“天、夫”,“土、士”,“日、曰”,“未,末”……也可以是猜谜语,对对子,巧用标点,成语接龙,讲故事,大部分内容出自《新语文读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制订阅读计划
计划要切实可行,循序渐进,但不一定按《新语文读本》的编排顺序,往往跟教材有机结合,作为课内阅读的一个有效补充。要有计划,有检查,最好有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学期计划甚至学年计划,要日日查,日日清。
三、培养预习习惯
多年来,我一直要求学生预习,根据文章的长短,体裁,难易,及时调整预习要求。一般文章的要求是:1.遇到不会的字词查字典,过字词关;2.遇到读不懂的句子用“”划出来,句前加“?”,再反复独立思考;3.能抓住主要内容,并复述;4.把你认为精彩的字词句摘抄出来;5.把你认为写得不够准确的字词句划出来,换上你的字词句。课外阅读更应该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力性。绝对不搞标准答案,以独立思考,富有个性的创造性阅读来吸引学生,保持阅读的热情,让学生真正享受到阅读的快乐,并一直坚持下去。预习时产生的困惑,在阅读课上专门安排一块让学生分组讨论,或由老师集体答疑,更注重培养学生挑战作者、挑战教材、挑战权威的精神,而不是死读书,读死书,搞一言堂,孩子们可以自由阅读,创造性阅读,不断地让他们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为长久有效的阅读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四、重视方法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的阅读方法很多,主要有精读、略读、浏览等,这些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也不是完全割裂分开使用的,在阅读中要有机会结合。注重指导。
五、强化积累运用
积累是批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的积累。并非简单的多读多背,而要努力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小学毕业生要记住3000个汉字,其中2500个会写,记住常用词汇,句式,精彩的段落,篇章,还包括积累观念和形象。积累要讲科学,重方法,以儿童心理特征为依据,以教材特点为依据,反对死记硬背。对小学生而言形象和语言的积累更为重要。鲜明的形象、真挚的情感、丰富的语言是语文能力的基础,也是文化底蕴的养料,人格形成的萌芽。积累的形式多样,可以是摘抄,可以是背诵,可以是表演,也可以是运用。目的是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情感得到熏陶,思想也得到开拓。
六、巧妙安排时间
《新语文读本》的阅读收效甚微,很大程度与学生不会灵活充分利用时间有关。我的做法是:星期一雷打不动公布本周阅读计划,让学生心中有数,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时间,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学生往往见缝插针,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几乎不存在。大部分学生能在周四完成一周的阅读计划。对这种珍惜时间的孩子,我不仅在班上大假赞扬,还会打电话告知家长,或写进成长记录里,搞得十分隆重,激励效果相当好。
七、落实阶段检查
可以教师查、小助手查、同学互查、也可自查。形式不拘,但又巧妙。教师查,往往文章较难,让小助手查的文章较浅显,互查、自查的文章阅读几乎无障碍。如遇文章很难的,就抽好、中、一般的部分学生批阅,目的是了解他们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为集体辅导做准备。检查时间为早读课,午休课,课间活动等,对提前完成的学生待遇特殊可随时改。
八、定期成果展示
为了有效促进《新语文读本》的阅读让学生能体验并强化阅读的乐趣,我班经常定期组织朗诵、演讲故事会、联欢会、办报、出黑板报、开记者招待会、做小导游……让学生把学到的灵活运用起来,学中用,用中学,让学生自己举办读书汇报会,读书经验交流会,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会,畅谈各自的读书体会,这样不仅增强了他们主支参与的意识,更有效地训练了他们阅读能力,促进了课外阅读的开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有效引领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明确规定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 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本文作了一些探讨。
一、营造环境氛围
良好的读书环境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我们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了“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图书角的建设,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了资源共享。我们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我们学校早已把课外阅读列入了课程表,每周三下午固定有一节课外阅读课,它已成为综合活动的主要课程。
二、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1.“以讲诱导法”。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孩子建立一个有趣的课外书表象,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每周三的阅读课,我们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经典名著,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嘎然而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了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2.“以身示范法”。古语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次读书时间,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读书、笔记;每次读书展示周,老师和学生一起撰写读后感、共编阅读小报。我们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让孩子们在不知觉中爱上了课外阅读。
3.“赏识激趣法”。“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地为孩子的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我们还开展了“读书小明星”、“课外知识小博士”、“书香小姐”等荣誉的评比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愿望,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传授方法
要在阅读中积淀阅读方法。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以下介绍三种: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是对于一本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四、培养良好习惯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要教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要创造口头交流信息的机会,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的信息; “不动笔墨不读书”,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及时写下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
总之,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而且更是大语文课堂所必不可缺的一项重要内容。要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小学生进行英语课外阅读的方式主要是阅读课外书籍。小学生所拥有的英语课外读本多为简单的图文类,字数极少。这些都说明了小学生进行英语课外阅读受到了家庭条件、学校观念以及学生选择等方面的限制。
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通过广泛的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开阔视野,还有利于学生了解英美民族的生活习俗、思维习惯及英语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由于学生在阅读中增长了知识,英语知识水平得到了强化和巩固,进一步开发了智力,而智力的开发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意志和动机等非智力因素,促使自己去阅读更多的课外读物,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
案例:
牛津小学英语5bunit9 the englishclub是一个关于一些国家知识的单元,f部分有个游戏,出示一些国家的特色建筑、国旗、或标志性的动物来让学生猜属于哪个国家。遇到国旗的,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说出具体的国家。在有“大本钟”的图片上,课堂有点冷场,大部分学生没有举手,只有少数几个学生举手,有的说是美国,有的说是法国,最后才有一个学生说是英国,不知道是真正知道这个知识,还是学生猜出来的。我在教the uk的时候,告诉学生英国有很著名的大本钟,但是看到图片,学生仍然不认识。在看到自由女神像的时候,大部分学生仍然不认识,只有一两个学生知道是来自美国的。这说明,学生英语课外阅读量很少,在小学阶段需要开展英语课外阅读教学。
小学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策略有:
一、激发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兴趣
在英语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才能产生阅读的欲望。特别是对于初始阅读的学生来说,更应该成功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联系在一起。
1.选择恰当的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
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因此,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选择一些与学生年龄特征相符和学生感兴趣的有趣的阅读材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地体验到快乐,让他们真正地认识到阅读并非枯燥无味的活动,而是一种既可以增长见识,又令人愉悦的活动。
2.创设多样的展示舞台,升华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是开展英语手抄报比赛,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材料。办一份手抄报,既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然后拿出来展示,让大家一起评判。在学习halloween时,我让学生围绕这一主题,上网或者翻阅资料出一份英语小报,让学生评选出5 份优秀的小报。
这个活动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
二是利用每节课的值日报告时间,安排everydayenglish和free talk等活动项目,让学生利用课前的两三分钟用英语来讲一个笑话、故事或是唱一首英文歌曲,展示自我的风采。所有这一切都会让学生体验到“我阅读,我快乐!”阅读兴趣自然而然就会得到升华。
二、营造良好的英语课外阅读氛围
1.在校园的显眼处树立英语标志牌或张贴英语标语,为班级标志牌配上中英文标识;利用校园广播定期播放儿童英文歌曲让学生们欣赏,从而让他们置身于英语的浓厚氛围之中。
2.办好英语黑板报和英语宣传栏等,开辟英语学习园地,有计划地介绍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名人逸事、幽默故事等。在教室后面设立一个小书橱,里面放一些英语报刊、英语辅导书、英语故事书等材料,方便学生随时阅读。
3. 举办校园英语角、英语口语竞赛、英语能力竞赛等活动,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他们的文化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确保足够的英语课外阅读时间
虽然是课外阅读,但也要确保学生有足够的读书时间。那该如何做到呢?一是对课内要求的文章短篇精讲,长篇短讲,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阅读。二是增加课时,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表,开设“自由阅读”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自由阅读。三是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到阅览室,到操场的树阴下或草坪上,在“英语的海洋里遨游”。
四、传授正确的英语课外阅读方法
应让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1. 专心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尽量不要停顿。
2. 读不出声,不用笔或手指跟随着词句读,而是直接理解阅读内容的大意。
3.遇到生词尽量不去查词典,学会根据上下文判断该词的意思。
4.把句子作为意义单位来理解,尽量抓住文章的正确意思。
5. 抓住文章中主要内容和重要信息如when, where,who,what,how,why等,根据这些词寻找相关信息,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
由于学生缺乏明确的阅读目标和老师很好的引导,鉴别。分析能力也不强,阅读起来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加上不善于有选择性地去阅读课外读物,往往采取的是随手拿来,不论是武侠、“口袋”小说,还是侦探小说、卡通漫画等五花八门的消遣书刊,上手即读,且这类书刊占了较大比重,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孩子仿佛是在茫茫的森林中漫步,失去了方向,这时,老师就应该伸出援助之手,给孩子一个方向。但指引的同时,教师必须认识到孩子的心理年龄特点,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教师则应该抓住这个特点,一般来讲:要依据儿童的阅读需求特点,结合他们的学习生活,推荐一些通俗易懂的少年儿童教育读物,不同年级的孩子阅读的内容、重点,形式应有所不同。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有意注意时间较短,适合看图文并茂、情节动人、浅显易懂、篇幅短小的童话、寓言故事;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可选择一些儿童文学、科普读物、奇闻趣事;而高年级学生阅读速度快、阅读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有较大提高,因此可选择中长篇文章、人物传记、资料性读物、新闻报道等。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到介绍时就有的放矢了。让他们在阅读中找答案,解决一些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问题,让他们尝到阅读的甜头,他们才会真正把课外书籍当作自己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所以,教师在推荐时不仅是把书目推荐给孩子,还要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一般我们可以采取:(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爱听,教师可以利用语文课或者班队课等时间,给学生讲一些名著中的故事,娓娓的讲述一定可以激起孩子的兴趣,老师以“欲知后事,请看***”乘机引导他们去看书,相信这种效果是不错的。(2)可以结合课文中的人物,故事,推荐相关的书籍,例如:学到了鲁迅的《三味书屋》,可以推荐学生去看鲁迅的简介,故事,或者他的其他作品。(3)教师介绍一些故事的大概内容,或者精彩片段,激发学生去看,去阅读。
二、给孩子一个阅读的空间
现在的孩子读书压力过大,家长对他们的期望都很高,每天沉重的课业压得他们喘不气,即使我们农村的孩子也是一样,家长都盼望着孩子可以改变贫穷的命运,省吃俭用让孩子有更好的环境读书,但付出越多,要求越高,他们也买来了一大堆的习题,让孩子做,基本上孩子没有剩余的时间来看书,即使有,因为农村家庭的文化水平有限,无法对孩子的阅读进行有益的指导,所以为了保证阅读的质量,教师应该努力营造一个阅读的生态环境:
1.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成立班级图书角,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把每位同学的书收集起来,集中放置,请一个有责任感的同学负责集中借阅,另一种则以“空中图书角”的形式,也就是把学生们的课外书目列出来,贴在教室的一角,学生可以根据书目向书的主人借阅。2.营造师生共同阅读的和谐氛围: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喜欢阅读的班级培养出一群喜欢阅读的孩子,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孩子。教师应该鼓励班级的学生们一起来看书,甚至开始时可以规定每天的看书时间(例如每天中午),而这时教师也应该坐在教室里和学生一起看书,孩子都是善于模仿的精灵,从开始的模仿到后来的喜欢,阅读自然成了学生们自觉的行为。
关键词:课外阅读;氛围;方法;活动
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制约,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语文能力偏低,极大地影响了语文教学效果。通过多年不断的实践与探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
一、精心营造氛围,使课外阅读对学生具有吸引力
要使学生课外阅读富有成效,必须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对课外阅读环境的优化。
1.学校要倾力打造富有浓郁书香气息的校园文化,尽量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2.要积极创设开放的阅览室,添置种类丰富的图书,让阅览室成为学生阅读的“主阵地”。
3.各班还可设立班级图书角,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存入书架中,组织学生借阅,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4.注重家校沟通,强调家庭阅读氛围的重要性。
二、精心指导方法,使课外阅读对学生具有内驱力
1.摘录与积累。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段摘录下来,并内化吸收,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
2.精读与略读。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学会精读与略读,只有根据自己阅读的需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久而久之,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和信息。
3.学写批注。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在书页上用特殊的符号或文字写下自己读书的所疑、所感、所想,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4.交流与讨论。定期开展阅读汇报课,或利用课前开展课外阅读点滴交流,让学生谈课外阅读情况、谈体会,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情趣。
三、精心设置活动,使课外阅读对学生具有助推力
1.读书竞赛会。教师可给学生指定同一课外篇目,让他们以各种形式进行阅读,比谁读得多、快、好,最后以答题的方式考查。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参与、竞争的意识,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也促进了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其谓“一石三鸟”。
2.图书漂流活动。为了促进图书的交流,发挥图书的阅读效益,可开展图书漂流活动。
3.经典美文诵读比赛。我校积极引领学生阅读经典,积淀道德情操。
4.举办读书节。在每年的读书节里,我校学生可尽情享受读书的幸福时光,自由参加各种读书活动。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3-0062-01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学生拓展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和完善人格的重要途径。我从“开展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条件、利用好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几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开展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说过:“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吕老的这一观点,充分说明了课外阅读在形成学生语文能力方面,起到的作用巨大。课外阅读可以说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对课内语文教学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
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教学的重要补充,它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和完善人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它为目前语文研究性学习架起了桥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语言文字的积累,其途径是听和读;语言文字的表达,其形式是说和写。可以说有效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切入口。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去引导学生在会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
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
(一)抓认识促阅读
部分学生的家长不能理解、不能支持,甚至是直接明确反对,家长的消极态度往往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造成直接的不良影响,或者阻碍,或者抑制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还有大部分学生的家长认为孩子选择课外阅读读物,必须是“教材辅导书”,要孩子看的最多的书就是作文选。面对这种狭隘的认识,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家长的宣传沟通。比如利用好家长会或给学生家长印发有关如何指导孩子课外阅读的资料,让其逐步改变观念,从而使其支持孩子的课外阅读。
其次抓学生的认识获得其阅读主动性。现在的初中生学习往往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很多学生认为课外阅读是没有必要的,加上学习生活紧张,为了应付升学考试,在学校和家长的压力下,他们整天围绕着教科书或辅导书打转,整天钻在作业、习题或试卷中,几乎没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作为教师要引导好让其充分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初中阶段开展课外阅读的必要性,让其从要我阅读向我要阅读转变。
(二)抓活动造氛围
1.每年开展一次课外阅读考级活动。针对初中各年级学生的不同认知特点,语文教师可以每学期给学生开列书单,要求学生分阶段阅读。阅读后,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考级,考级合格的由学校发给课外阅读等级证书,并对学生进行鼓励表彰。
2.以班为单位,进行课外阅读心得交流。学生阅读后,会有一种要发表意见、相互交流的欲望,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一定的时间举行读书报告会,让学生交流各自读书的体会。这样既消化了内容,又促进了思维,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能通过交流获得别人的体会,得到启发,加深理解。
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条件
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尽量让学生课外有书读读好书。
(一)建立班级虚拟图书室。教师让学生把自己拥有的好书登记在册,然后经过筛选确立班级虚拟图书室的图书目录,并打印发至每个学生。鼓励学生通过图书目录相互借阅,并做好借阅登记。
(二)建立班级间交流机制,让学生手中的图书不仅仅在班内流动,而是在年级内甚至校内流动。
(三)利用网络推行电子阅读。教师给学生推荐一些文学阅读网站,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课外阅读。
四、利用好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教师是启动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它要求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者到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从知识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仅仅关注教科书到同时关注与本学科知识相关的课外知识;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到关心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及后继性学习。教师要利用好课堂这个阵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让课外阅读真正从“要我读书”向“我要读书转变”。
(一)教学时从教材中延伸,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原著的阅读,读后在班内交流。如学完《最后一课》布置学生读《柏林之围》,学完《我的叔叔于勒》推荐学生读《项链》……
(二)教学时从课文引用的段落着手,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原著的兴趣。通过阅读原著,使学生理解课文节选段落在原文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节选段落的真实含义。
(三)课文教学介绍作者时,推荐其他作品。教师在课堂教学介绍作者及作品时,推荐该作家的其他适合学生阅读的作品,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结合影视对比阅读,从而进行评价、鉴赏。有的名著已拍有影视作品,如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城南旧事》精彩片段,并引导学生将之与原著相对照,比较异同,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培养了评价鉴赏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课外阅读量做了具体的规定,但从教学实际来看,学生的课外阅读远远没有达到新课标的要求,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对课外阅读不够重视,另外,学生缺乏一定的方法指导,因此,要想提高课外阅读,正确认识课外阅读的作用是前提。
作为课内阅读的补充的课外阅读,首先能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众所周知,语文是借助语言文字来进行思想的表达和情感抒发的,词语是构成文本的基本材料,借助课外阅读,能使学生所掌握的词语扩大,为语言积累打下基础。其次,课外阅读是拓展学生知识面的重要渠道。从初中节选的课文来说,大多是经典的名人作品,但是教材内容有限,学生需要借助课外阅读文本才能更加深入地对文章有所了解和深入研究,在大量的课文阅读中,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丰富,尤其表现在写作中,写作素材丰富了,情节描写更加圆满,人物表现手法更加新颖、细致,这些都要归功于课文阅读。最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课文阅读来提升,读是写和说的基础,读的文章多了,也就有话说了,写起来也就容易了,选词就会更加符合语境,尤其是在写作表达方面,丰富的阅读能让学生将口语转化为书面语,从而提高表达能力。
要想跳出课文阅读的束缚,还需要教师从方法上进行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在时间安排上,要求学生在完成课内阅读任务外,每天花半个小时的时间来课外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记住5个左右的句子和词语,长期坚持下去。其次,在阅读对象上,结合学生的兴趣,以经典美文为引导,注重诗歌、小说等。选择一些学生喜爱的文章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或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进行有选择的阅读,提高文学素养,每次阅读后,要学会分析、提炼文章精华,揣摩作者的表达思想。最后,要注重以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外阅读的形式是多样的,教师可以采用辩论、知识竞赛、读书比赛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竞争中锻炼阅读能力。
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丰富知识面,开拓思维,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良好的道德品格。因而在国家目前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中,课外阅读占用重要地位。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受到众多客观条件的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足的问题越发突出,从而导致农村地区学生语文整体水平提高困难。因而在目前的农村语文教学中,提高初中生的课外阅读量变得尤为重要。
一、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现状
目前,所有初中都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改革,但较大一部分学校的阅读教学仍然存在较大问题,尤其是在农村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1.孩子缺乏阅读兴趣
(1)家长观念陈旧,对孩子阅读课外书持消极态度
与大多数家长一样,农村家长也十分重视孩子的成绩,但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农村家长往往更乐于孩子去阅读教辅书籍而不是一些“闲书”。这不仅阻碍了孩子的课外阅读,也会给孩子树立一种错误的观念,让孩子认为阅读无用,过早的树立了实用主义。孩子对阅读失去了兴趣,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孩子语文成绩的提高,也不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
(2)课外阅读时间被影视剧、游戏挤占
课外阅读的书籍是以文字的形式所呈现,与图像、声音相结合的影视剧、游戏相比,自然是枯燥无味的。随着农村物质条件的不断丰富,电视、电脑逐步的普及,而农村多数家庭家长外出务工,孩子年龄偏小,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因而课余时间被大量的电视剧、游戏时间所取代,这同样也导致了孩子阅读兴趣的缺失。
2.阅读客观物质条件的缺失
(1)阅读资源的匮乏
一方面由于许多农村学校经费紧张,无论是图书种类还是图书数量都十分有限,图书的更新换代速度跟不上学生需求发展,因而学校图书馆中适合学生的书籍也不多。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家庭的条件有限,部分家庭并没有太多钱可以供给孩子进行课外书的置办。同时,由于农村地理位置的问题,去书店购置书本并不方便。综上原因导致了农村学生阅读资源的匮乏。
(2)缺少必要的阅读指导
读什么书?怎么样读书?并不是学生生来就会的。部分农村教师阅读教学观念陈旧,无法正确科学的指导学生选择课外阅读书籍及阅读方法。在进行课文解析时,机械的解析课文,对基础知识的过分强调,而对阅读方法指导较少。这些都容易导致学生在进行阅读时的茫然无措。
二、农村初中课外阅读策略分析
针对目前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可采取一些措施: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阅读观念
“不是与教材相关的阅读才是我们所需要的阅读”,这是教师首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的观念。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灵活的教授教材知识的同时充分迎合学生兴趣拓展一些有益的精彩片段。例如,在进行课文《出师表》的讲解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三国演义》中譬如白帝城托孤、三顾茅庐等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来引起学生对《三国演义》的兴趣;又或是在讲解屠格涅夫的《乞丐》时,对其的《猎人笔记》、《鸽子》等作品进行介绍,以引导学生对屠格涅夫的书籍产生阅读兴趣;讲解《范进中举》时,对《儒林外史》中的其他故事进行介绍,让同学们受到古代文化的浸润。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对阅读产生的兴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进行课外阅读。而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可以依靠开展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
如举办书籍“手抄报”活动,要求学生轮流出“手抄报”,栏目自拟,并将所有“手抄报”张贴在班级中,共学生交流讨论。或是课前留出三五分钟让学生就最近阅读的书籍为题就行点评、交流,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锻炼了学生的口才与思维。
3.丰富阅读资源
学生空有兴趣,却无好书可读是一种遗憾,因而在进行农村课外阅读指导时因努力丰富阅读资源,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丰富阅读资源有一下几种方式:
(1)组建班级图书角。班级图书角的建立是一种资源整合、共享的思维。鼓励同学们将好书进行分享,既满足了同学们阅读的需求,又可以培养同学们乐于分享的美好品质。同时也可以利用班费购买一些与教材相配套的课外书籍进行阅读。
(2)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阅读。目前,上网已经成为学生休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学生沉迷网络造成家长对孩子上网的反对,但其实正确利用网络可以很好拓展孩子的阅读书目。因而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资源查找,以此作为传统阅读方式的补充。
4.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科学的阅读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对于学到的课外阅读,老师应予以正确指导。阅读不是简单的浏览,对一般文章略读即可,读到佳句名言可以选择性的背诵。在进行阅读时可以进行简单摘录,对精彩作品可以多次品读……这些都是可以教给学生们的阅读技巧。
教师在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时,除阅读技巧外,对于学生所读书目进行推荐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如若在进行书目推荐时推荐《安娜・卡列尼娜》一类阅读起来晦涩难懂的小说时,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大打折扣,阅读效果更会不尽人意。所以教师在推荐的书目时既要与目前学生的阅读水平相符,符合学生的阅读口味,又能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到“真、善、美”。
5.学校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保证学生课外阅读量
为响应国家为中学生“减负”的号召,切实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学校在进行课程安排时每周可安排二至四节课的空闲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课外自主阅读;同时也可以建议教师课后尽量少留书面作业,避免写作业的时间挤占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假期时间给学生布置适量课外阅读任务。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 课外阅读能力
1、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试验和探索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也总结和积累了很多丰富的经验,然而却忽视了学生课后的学习能力的指导,特别是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笔者对二百名高年级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习惯、阅读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如下结果:每天完成老师的作业后,主动习惯阅读课外书籍的只有19.7%,有时阅读、有时不阅读的占52.1%,11%的学生课后从不阅读。喜欢课外阅读的学生多达63%,一般的学生44%,不喜欢的只有2.6%。读书方法单一。基本不动笔墨,除老师的布置外,自主写读书笔记的仅4%。喜欢和老师交流读书乐趣的12.6%。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小学生对课外阅读有热情、有基础,但是课外阅读的方法单一、阅读面窄、阅读量少、阅读效果差,是其中重要的缺陷。
2、实践探索。语文素养的提高和语文能力的提升与增加课外阅读量是息息相关的,与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是分不开的。为此,我们不断地实践和探索课外阅读的指导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捕捉阅读信息、加工阅读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2.1激发阅读兴趣,引导课外阅读。
2.1.1课堂、课余兴趣启发。初步了解学生读过什么书,读了多少书,有什么收获。在课堂、课余相机介绍中外典故、名人传记、格言警句,赏析美文片断,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
2.1.2抓住媒体契机,进行兴趣转移。利用学生喜欢电视的特点,关注电视节目,由此引导他们读一些高雅的、健康的文学性书籍。如《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中华成语故事》等等已经拍摄成为电视剧,可以利用此契机,渲染电视情节引导学生畅快的阅读原著,享受阅读原著的尽兴,促进学生阅读名著。
2.1.3制造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教师利用多种方式制造悬念,谈论某文章的精彩情节、精彩片断,讲述某一个故事的梗概,介绍某一个作家的奇闻趣事等等。激发学生渴望阅读相关作品,了解作品全貌的欲望。
2.1.4树立阅读榜样,建立班级“图书馆”。抓班级课外读书典型,带动读书风气,建立激励机制(如积极读书分子)鼓励读书风气。在班级开展“自读、自荐”的良好读书网络,构建班级“图书馆”。
2.1.5师生同读一本书,共同交流读书心得,激发课外阅读热情。与教材同步,师生共同阅读一本书籍,如教《狱中联欢》共读《红岩》,教《草船借剑》同读《三国演义》等等。师生读后交流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收获,其乐融融,享受阅读快乐。
2.2关注阅读内涵,注重方法指导。
2.2.1配合教材,推荐读物,迁移阅读。
①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书籍,了解作品原貌、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拓宽视野,促进对课文的理解。
②推荐同一作者的其他文章,迁移阅读。课堂相机介绍作者的其他文章,增加阅读量,加深对这位作者的认识。
③推荐与文本相同题材和相同写作方法的文章,迁移阅读。做到课内得法,受益课外。
2.2.2制定课内外“读书卡”,训练信息捕捉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提高阅读综合素养。“读书卡”的设计:
书名(篇名): 读书时间:
作者: 作者简介:
书籍内容梗概(文章大意):
美文摘录(文段摘录):
读书疑难(问题):
读书心得(收获):
2.2.3授之以渔,指导读书方法。
①精读。名著的名篇、名段,自己喜欢的读物,要细读,反复读,甚至熟读成诵。引导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口到、眼到、心到、手到,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②速读。课程标准中指出:五六年级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为培养学生快速抓捕信息的能力,逐渐训练学生使用“提纲契领的标题读法”浏览篇幅较长的文章,把握文章大意:采用以词句为单位的整体阅读的“扫读法”,了解段落大意:也可以以直入主题的“提问法”。讨论交流式地把握文章重点。
③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童话故事,重在抓住情节;阅读人物传记,关键是理解人物的形象;阅读诗词,紧扣关键词领悟意境:阅读说明文,明确事物特点等等。教师结合教材特点,不仅引导方法,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培养自主阅读的习惯。
2.2.4每个学期、每个阶段确定学生课外读物,教师定期批阅,给予评价。老师给学生推荐读物,并且给予精心的批阅,一方面监督促进阅读效果,一方面促使学生形成良好阅读方法,养成自主阅读习惯,并在正面评价中激发其自信心和成就感。
2.2.5展示美文片段,加强积累巩固。利用早读课、午休课时机,展示学生课外的美文片断积累,包括文段、文句、诗词、格言警句、名人轶事等等。一方面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一方面加强课内外阅读的积累,为习作积累素材,内化习作语言。
2.3开展读书活动,强化阅读效果。学生的阅读行为需要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和赞同,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因此,我们也开展一些有趣的读书竞赛活动,激发阅读信心和热情,同时也检查阅读效果。
2.3.1班级读书会。每周举行班级读书交流会,既可确定读书主题,也可广泛自由交流。内容分别为:推荐读物、推荐美文、谈读书收获、说读书方法、介绍新书信息等等。
2.3.2评定读书笔记,评选最佳“读书卡”,选举“优秀小读者”,并给予鼓励和奖励,完善和落实课外阅读的全面评估。
关键词:农村小学;课外阅读;阅读兴趣;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0-048-1
在新理念的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起着关键作用,现在学生的课外阅读已经成为了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热点问题。课外阅读不但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对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巩固,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由此可见,语文教育中的课外阅读在语文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课外阅读要与学生的个人兴趣结合起来
在老师指导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阅读心理上的个性差异,每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不一样的,它会受到个人能力、年龄、爱好、家庭背景、民族、知识结构等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个体间的差异。
另外,语文老师还可以通过给学生讲故事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不管是城市里的孩子还是农村里的孩子,他们最感兴趣的就是听别人讲故事,强烈的好奇心使得他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精力非常集中,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这一共同特性,来激发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举一个例子来说,《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格林童话》、《海尔兄弟》、《安徒生童话》、《郑渊洁童话—舒克和贝塔历险记》等故事都非常适合小学生的阅读口味。语文老师可以从这些故事中节选出一部分有趣味、非常富有感染力的片段讲给学生听,在讲的过程中要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在故事精彩的地方故意制造一些悬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向学生推荐这本书,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去阅读来找到相关的答案。
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不应该采用统一的标准,而是应该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充分了解,弄清楚其兴趣所在,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专门指导,提出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让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使其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的阅读情感对于学生有着一种极为重要的熏陶作用。课堂中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对学生起着一种巨大的感染力,学生能从中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之令人陶醉,点燃起阅读的情感之火。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以熏染为更重要。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应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阅读的爱,这也与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相一致。
二、课外阅读要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与各个学科联系起来,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这一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语文课程的编排要具有广泛性、综合性,所涉及到的题材也要多样化,为学生在课堂上的语文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语文老师在利用好课堂教学资源的同时也要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趁热打铁,向学生推荐该作家的其他作品或相关作家的同类作品,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阅读。比如说,在学习了《三顾茅庐》、《林冲棒打洪教头》课文后,老师要向学生介绍《三国演义》、《水浒传》中国的古典名著,让学生去关心文本中主人公后来的命运,激起学生阅读探知的兴趣;学习了《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可向学生推荐《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让学生去认识一位聪明机智而又具有坚强毅力的鲁滨逊;学习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负荆请罪》,可引进《史记》,让学生了解“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组织学生举行历史故事比赛……这样,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轻轻轻松松地接触到不少名作,完成课内向课外的延伸阅读。所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向学生推荐一些相关读物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三、必须把课外阅读和说写练习结合起来
课外阅读并不是单纯地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语文读物,而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在课外阅读的同时也要加强说和写的能力,从而使得语文素养得到全方位的提升。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要求学生在一定期限内写一定数量的读书感悟,还可以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好的句子和成语记录下来作为作文写作时的素材,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实现课外阅读的目的。有条件的话老师可以开展相关的活动,比如办黑板报、文学知识竞赛、课外阅读交流会、阅读之星选评等等,借这些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之间的竞争心理来促使他们主动课外阅读,强化读写训练。与此同时,老师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心得体会,结合课堂教学、开班会、户外活动等环节来让学生展示个人的阅读情况,使学生增加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最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四、课外阅读要与家庭教育结合,营造阅读的氛围
一、语文课外阅读的德育功效
1.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继承优良传统和正确道德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早在春秋时期,儒家学派提出《诗经》符合“礼”的规范,可作为当时规范国君和人民行为的道德范本,文学也就变成了传播道德的工具。中国古代文学家素有“文以载道”的创作观念,一些优秀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典范,更因为闪耀着高尚的情操而广为流传。传统幼儿启蒙教学中,《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弟子规》中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还有《诗经》、《论语》、《孟子》等这些读本,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教师可进行甄选后指导学生阅读。此外,古典诗词常常给人以美的享受,优秀诗词给人的感发力量往往是深沉的、热烈的和持久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教人懂得感恩,“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激励人志存高远,“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传达出的浑厚沉郁的爱国情怀使人的心灵震颤。除古典诗词外,一些通俗小说也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视角,给学生了解古代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提供了重要窗口。如读《儒林外史》了解士大夫的道德观,读《水浒》感受其忠义,读《聊斋》体味妖狐真情,读《红楼梦》解其人生哲理……这些古典名著,都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承担着审美、情感和心灵教育的重要责任。
2.阅读正能量的作品,塑造健全人格。“正能量”的流行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其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充满活力。一本好书也能成为一个能量场,激发人向上向善的力量。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书写了几个平凡农民子弟的奋斗史和成长史,写出了青年人的拼搏与奋斗、理想和苦闷、欢乐和痛苦,感动、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奋发向前;海明威《老人与海》中,老人在暴风雨的大海中呼喊:“人可以被打败,但不可以被毁灭”,展现了人在面对困难时的坚强品质、健全人格,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记叙了美国上世纪50年代“垮掉的一代”之青年的苦闷与彷徨,青少年阅读这本书后,有利于关照自己的内心,了解青春期的叛逆与彷徨,看似充满负能量,但最终会给予我们启迪,对自身人格的锻造有很大的帮助。
3.阅读报告文学,感受时代精神。报告文学作品选题十分注重当前发生或刚刚过去的社会热点、重大事件,选取的人物或事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阅读报告文学,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社会发展的步伐和民族心灵深处跳动的强音,与时俱进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汶川大地震后,关仁山的长篇报告文学《感天动地———从唐山到汶川》、何建明的《生命第一———5•12大地震现场纪实》、李西岳的《大国不屈》等报告文学作品抓住了时代的脉搏,真实、生动地叙述了赈灾抢险的场面,歌颂了永不言弃的伟大人性;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以真实的经历和激情的笔触描绘了朝鲜站场上浴血杀敌的中国战士,使“最可爱的人”成为中国军人的代名词,也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之青年,成为爱国主义阅读文本的经典。在青少年的三观尚未成熟、叛逆心理较强的情况下,直接的道德说教往往会激起他们的抵触情绪,报告文学的德育优势便得以凸显。这需要教师将德育系于文学,在选取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兼顾文本的教育价值和艺术价值,既不能使德育教育流于形式,也要避免走入报告文学变成道德教科书的误区。
二、基于德育目标的阅读指导策略
优秀文学作品中德育资源极其丰富,亟待我们的开发和利用。以德育为目标指向,教师可以从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和训练有效的阅读方法这两方面来进行。
1.以主题班会为外壳,以文学作品为材料,从而达到德育的功效。中小学德育主题班会活动具有极强的德育价值,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我国中小学班会课,经常会出现重说教轻情感的失衡状况,班会课的实效性往往会受到限制,学生比较被动地接受说教。阅读课与主题班会的结合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主题班会的德育功能,还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拓展课外阅读量,接触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助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弥补说教式德育班会课的情感教育缺失。利用文学作品中的积极情感感染学生,让学生融入情感之中,最终达到情感的内化,这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可以根据班会主题选择文字、图片等内容,内容要具有鲜活气息和深刻性;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成长阶段特征来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如,可以按照文学作品的主题将主题班会进行分类:爱国教育类主题班会(《红岩》、《林海雪原》、《红日》等作品);社会公德类主题班会(《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的教育》等作品);个人德性类主题班会(《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追风筝的人》、《西游记》、《水浒传》、《傲慢与偏见》、《论语》等作品)。除此之外,报告文学作品中的德育功能也不可忽视,因为报告文学作品的选材都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代表性,作品的感染力极强。使用报告文学作品作为德育主题班会课的内容,具有趁热打铁的功效。
目前,武汉市中考的语文阅读题目设置了五个考点: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语言品味、作品感受。这些考点的存在,旨在检测学生在读完文章后对主要内容、主题、思路、细节的把握情况,以及读有所悟的能力。而材料作文的存在,也为写作设置了一道考查阅读能力的门槛。阅读能力的提高势在必行。
广泛地阅读对学生的心智成长是很有好处的。古人就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籍里有丰富的知识,能给学生的大脑提供养料。他们越是见多识广,心智便越成熟,各种能力(含阅读能力)的提升也相对越快。可是,如果不加以指导的话,家长会反对,部分学生会步入阅读的误区。家长们反对的理由是——读课外书是浪费时间,还不如多做点题。而学生可能会步入的误区是——读玄幻小说、言情小说、漫画来消遣,这才是真正地浪费时间。其实,老师可以利用早自习、周记等平台来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下面我说说自己的一些做法。
首先,我将学生推荐的好书汇总,发现他们普遍喜欢读故事。就顺势在7年级上学期重点开展“名著阅读接龙”活动。请每名学生推荐两本好书,把书单张贴在教室后墙。这是一个隐形的班级书库,鼓励相互借阅和交流。既不增加经济负担,又增长了见识。把学生排个序号,依次写作名著的读后感。要求600字以上,后写的人阅读书目不能和前面的重样。读后感统一写在老师提供的一本软面抄上。每周老师回收软面抄一次,详细批改学生的读后感,并扫描作文备用。利用早自习,集中展示并点评一周的写作情况(一般会有三篇)。点评的过程就是一个阅读指导的过程。把这些读后感的照片传上班级博客,既有助于同学们重温,也争取了家长的关注和支持。同学们很享受这段展示时间——自己获得成功总是倍受鼓舞的,别人的成功也是一种激励。在这种交流中,他们的阅读能力在悄悄地提高,但却没有受逼迫的痛苦。
其次,渗透考点意识,在7年级下学期全线铺开“阅读反馈”活动。2周一次,利用周记写作“阅读反馈”。要求600字以上,分“内容”、“主题”、“技巧”和“感受”四个栏目来写作。不限于名著。老师批改后,挑出精彩的三篇作品扫描备用。利用语文课集中评讲。以“7下阅读反馈10”的讲评课为例。板书阅读题的考点: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语言品味、作品感受。板书阅读反馈的四个板块:内容、主题、技巧、感受。讲解阅读反馈栏目设置的目的。逐一投示精彩的反馈作业,共同做详细的分析。老师给一点指导意见并做升格示范。被展示者现场口头升格自己的反馈。三位同学背向投影,依次口头复述自己的作业(PK一下)。其他同学都改进自己的作业,在组长那里口头复述。把反馈的情况上传到班级博客,用以相互激励和引起家长的关注和支持。
经过一年的指导,我班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幅度较大。7下期中,我校与华一寄宿等六所学校联合考试,我班阅读13~16题的得分率依次为75.53%、64.15%、50.94%、21.38%,而这四道题的难度系数分别是0.64、 0.59、0.5、0.19。7下期末,我校使用洪山区的试题,我班的语文平均分为82.87(卷面总分为100分)。其中阅读13~16题的得分情况比期中考试更好。
除了阅读能力得到提升之外,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得以增强。举两个例子:一是鲁宇时等七位同学的习作发表在《学语文报》上,吴江远等两位同学的习作发表在《帅作文》上。二是本学期开学以来,每周都由一位临时班长写作“一周工作总结”,目前已写满8篇,这在我们学校尚属首例。他们的总结全部超过1000字,中心突出,条理分明。我把这些总结原封不动地传到班级博客上,借以激励更多的同学进步。值得一提的是,第七周临时班长陈昀越同学还在当周获得了“2012年洪山区青少年‘中华魂’主题读书演讲比赛中学组一等奖”。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探索
众所周知,在各种级别的英语考试中,阅读能力的考察是不可或缺的,而且份量随着考试级别的升高而增多。而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无论是英语教育的决策者,还是第一线的英语教师都非常重视英语的阅读教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效果不佳,改变不了学生英语考试中,阅读理解大失分的状况,更没有改变我们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无所适从的被动局面。笔者认为,阅读理解教学的功夫应该放在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上,而不是过分禁锢在局限的、陈旧的课堂教学上。
一、当前高中英语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
1.无序性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生英语课外阅读无序而缺乏生机。尽管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针对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就被有关学者作为现代教育的目标提了出来,后继而成为我国的教育方针,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素质教育依然受到排挤。除了一些为了提高阅读应试技能的完形填空、阅读理解题以外,面对高考的压力,强调教材、词汇、语法学习,而忽视了英语课外阅读。高中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量有限、可选阅读材料也很有限。高中生英语课外阅读基本处于一种“放羊式”、放任自流的状态。
2.功利性
为了追求高升学率,学生在所进行的很有限的英语课外阅读也被烙上了强烈的功利化色彩。课外阅读是个人出自内在需要并能自主选择的阅读,旨在满足个人的求知欲望和精神需要。但受应试教育的惯性影响,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将英语课外阅读的目的定位于服务考试,课外阅读以学习辅导类书籍为主,学生阅读面狭窄而单一。课外阅读退化为考试的附庸。有些教师一再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严重压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得课外阅读成为学生沉重的精神负担,课外阅读也演变为学生的课业负担。
3.缺乏保障和方法引领
受功利性的影响,英语往往被边缘化,学生有限的课余时间分配给英语学科的时间少之又少。又加有些学校图书室的藏书不够丰富,图书更新较慢,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数量很有限,根本无法满足他们课外阅读的需求。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比较重视课内教学,而对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指导不力,使课外阅读纯粹处于一种“放羊式”状态。
二、下面是笔者在强化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实践中得出的一些体会
1.根据课文教学的需要,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有关的书报上的文章,同时鼓励学生上网查询并下载有关的新闻或素材
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例,其内容安排以单元为单位,各个单元涉及社会生活的不同的领域,比如Book One 就包括了Friendship,English,Travel,Earthquakes,Nelson Mandela。因此,教师在教每一单元前必须要求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询相关的资料,如Earthquakes,让学生上网阅读有关地震的文章,了解一些地震的专有术语,以及世界地震史上有名的地震的情况,也可以让学生阅读并摘录或归纳地震的常识和防震知识。在结束该单元的教学时,组织学生们互相分享查到的资料,交流彼此的体会。又如,在教学Nelson Mandela这一单元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个“Story-telling Contest”,让学生分享他们在课外读到的英语名人故事。
2.教师要有所选择地要求学生课后阅读当前社会中的热点问题
比如,世界大事,社会的突发事件,科技界的新发明,或者体育卫生方面的新鲜事等。例如,当某个重大事件发生后,教师应该马上上网下载一些相关的资料或者报道来印发给学生阅读,学生无疑会对阅读材料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如印度洋爆发海啸后,教师应该及时地搜索与海啸有关的知识以及海啸后的惨况的报道,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资料,同时还可以利用这些资料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3.利用多媒体,利用互联网,利用各种英文报纸
充分调动校内、校外的学习资源,构建读物网,想方设法拓宽阅读资料来源,扩大阅读量。鼓励学生使用图书馆资源和合作订阅《上海学生英文报》(高中版)《21世纪英文报》(高中版)《中学生英语周报》(高中版)《中学生英语辅导报》《 中学生英语读写》《学英语》《英语沙龙》等报刊杂志,同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阅览室,家庭与社会计算机资源上网阅读。
4.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整体阅读的自我训练
实践证明,阅读量越大,储存的信息越丰富,触类旁通的机会和因素就越多,学生便可利用这些因素对作者的意图做出分析判断,使阅读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S. D. Krashen)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语言习得”理论。所谓“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际实践,无意识地吸收到该种语言,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流利、正_地使用该语言。他认为,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是通过可理解的输入,输入越多,掌握语言就越好。因此,教师应当要求学生保证一定量的,一定难度的课外阅读。
5.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