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2 17:22: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竞技体育训练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G83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1
摘 要 体能是顺利完成各项体育运动的基础,没有良好的体能,技能训练、战术训练等必将流于形式,没有高效的体能训练,体育运动竞技能力的提高就难以保证。竞技健美操是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的项目,亦不例外。体能训练在提高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竞技健美操 体能训练 方法
体能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运动员体能发展水平是有三因素构成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运动素质状况决定。对体能和技能要求都很高,尤其是身体素质(力量、柔韧)上有极高的要求。
一、竞技健美操项目特征分析
依据运动项目所需运动能力的主导因素以及表现形式竞技健美操是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的项目。依据能量供应系统与特点分析竞技健美操以无氧代谢为基础,机体在缺氧或氧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是由磷酸原系统供能和糖原酵解供能的代谢形式。长达15-60秒的运动是由无氧糖酵解供能,不带氧运动,供能是由活性肌肉中的糖原。竞技健美操是在1分45秒左右的大强度运动,竞技健美操是以无氧代谢为主的,从运动生理学角度分析属于糖原酵解供能[1]。
二、训练理念
竞技健美操的主要目的是“竞赛、取胜”。“竞赛”即在比赛规则之下,运动员参加各种比赛。“取胜”即运动员通过训练以获取高超竞技能力并取得比赛胜出。在比赛规则下,通过寻找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力求既不不违反规则,又能最能体现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竞技健美操成套组合动作。
三、训练内容与方法
(一)身体形态与生理机能训练具体实施方法与手段及要求
身体形态是指人体外部与内部的形态特征。一定的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生长发育、机能和竞技能力水平;不同的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运动素质的发展。身体训练的各种方法对身体形态都有意义。任何一个专项训练手段对身体形态对专项发展需要方向都有显著的作用。手持哑铃、木棍、实心球、体操登等轻器械进行训练以及舞蹈训练动作的姿态、协调能力、明显的节奏感等等,对身体姿势形成有特殊的意义。
(二)力量具体实施方法与手段及要求
力量素质是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体能的保证,是完美完成成套动作的重要基础。现代竞技健美操运动员都应具备高度发展且全面的力量训练水平。身体的各个部位,特别是四肢、腰部、腹部,脚踝、膝关节部、腕部、手指均要进行针对性强并且全面的力量练习,通过发展各个部位的肌肉力量,以来达到综合力量上升的目标。综合力量是运动员从事专项运动时各运动环节协调一致所表现出来的力量。健美操选手的力量训练主要重点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发展下肢的爆发力、发展上肢推撑力、发展躯干与腿部的控制力等[2]。
方法与手段:1.徒手练习方法:(1)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一般普通力量练习,如:快速的大跳。(2)原地高抬快速练习,如快速高抬腿等。2.持续的跳跃类动练习,包括团身跳、克萨克跳、屈体分腿跳、挺身跳等,注意动作标准,在空中身体有一定腾空高度。可通过运用不间歇的跳跃组合练习,练习次数依据运动员的个人具体情况,能正确完成动作,但有疲劳出现为限。3.垫上基本功练习。(1)垫上各种踝关节的练习包括:屈、伸、绕练习。(2)在垫上或地毯上进行小踢腿、大踢腿、控腿、绷腿练习[3]。
基本要求:(1)发展大肌肉群和主要肌肉群力量同时,也十分注重小肌肉群、深部肌肉群的力量训练。(2)训练与恢复的关系处理好。(3)选择采用有效的训练手段。如发展股四头肌力量,可选负重半蹲起的练习,要求双脚平行或稍内扣站立。
(三)柔韧具体实施方法与手段及要求
柔韧性,是竞技健美操身体素质训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生理角度分析,它是由关节的骨结构,关节周围组织体积的大小,以及跨关节的韧带、肌腱、肌肉与皮肤的伸展性等三个因素来衡量的。
依据训练时的状态又可分为动力练习与静力练习。动力练习指人体肌肉收缩形式侧重于等张性收缩,对抗肌交换放松和收缩,从而控制身体在空间发生变化。如大踢腿、摆腿等练习。静力练习指人体肌肉收缩形式偏向于等长性收缩,参加活动的肌肉群处于一直紧张状态。在训练中,如果只重视静力性练习,而忽视动力性练习,尽管增强了肌肉韧带的伸展能力,但不利于提高肌肉的快速收缩能力,其会导致动作柔软,然而刚劲不足;反过来如果只重视动力练习,而忽略静力练习,会导致动作过刚劲僵化,没有灵活。因此,在进行柔韧练习时,一定要兼顾动力性练习与静力性练习。柔韧性练习时又同时进行灵活性、协调性的练习,效果会更好。
四、结论
(一)竞技健美操是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项目。(二)训练理念是在比赛规则下,寻找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努力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寻找不违反规则的最能体现运动员竞技能力竞技健美操成套组合动作。(三)训练内容包括身体形态与生理机能训练、素质等。(四)各个训练内容的具体实施方法与手段及要求。
参考文献:
[1] 李明阳.功能性训练视角下的网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D].哈尔滨体育学院.2013(4):92-93.
[2] 冯圆.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D].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2007.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竞技健美操的体能训练方法。文章在文献检索和梳理的基础上,从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两个方面入手进行了具体的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借此为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活动的科学、高效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体能训练 竞技健美操 训练方法
竞技健美操作为一项无氧高强度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良好的体能是确保运动员完成高质量成套动作的保障,也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活动的基础。因此,体能训练长期以来始终是竞技健美操运动训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的训练方法作为影响训练成效的重要因素,其选择和应用是否科学、是否合理,会对训练活动的质量和运动员体能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一、竞技健美操一般体能训练的训练方法
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活动中的一般体能训练,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运用多种非专项的体能训练手段所开展的训练活动,其目的在于改善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提高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水平、身体机能水平以及运动素质水平,借此为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专项运动成绩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一般体能训练,通常可以分为一般力量素质训练、耐力素质训练以及柔韧素质训练等几个主要的方面:
首先是,一般力量素质训练。一般力量素质训练,主要可以分为上肢部位的力量练习、下肢部位的力量练习以及躯干部位的力量练习三个方面。其中,在开展上肢部位的力量练习时,为了发展肩关节、肘关节等主要用力部位的肌肉力量,可以采用俯卧撑击掌、单臂俯卧撑、负重俯卧撑、双杠曲臂撑、俯撑跳走、杠铃卧推等训练方法,这些训练方法能够有效的促进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上肢力量的发展,对于运动员A组动力性类型的提臀腾起和分切类难度动作的高质量完成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在开展下肢部位的力量练习时,为了发展运动员髋关节、膝关节以及踝关节等主要用力部位的肌肉力量,可以采用负重深蹲、负重蛙跳以及团身跳等训练方法;而在开展躯干部位的力量练习时,为了发展运动员脊柱部位用力肌的肌肉力量,通常可以采用仰卧起坐转体、负重转体以及倒挂屈收上体等训练方法。
其次是,耐力素质训练。竞技健美操作为一项无氧高强度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从代谢的角度来看,其是以无氧代谢为基础的,在运动的过程中运动员机体在缺氧或者是供氧不足的情况下,是以磷酸元系统供能和糖酵解系统供能的代谢形式为主的。因此,在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一般体能训练中开展耐力素质训练时,通常可以采用计时跑和连续踢腿跳等训练方法来组织开展训练活动,并注意训练活动中训练强度的科学控制。
最后是,柔韧素质训练。针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开展的一般体能训练中的柔韧素质训练,主要可以采用各种徒手体操中各种用于活动肩关节、肘关节以及髋关节的动作练习以及正压腿、侧压腿、后压腿等各种下肢柔韧性训练方法和体侧屈、体侧转以及体后屈等各种躯干部位柔韧性训练方法来组织开展。
二、竞技健美操专项体能训练的训练方法
竞技健美操的专项体能训练,指的就是利用与健美操专项动作关系密切的动作或者是训练方式来发展运动员体能的训练活动,其目的主要在于提高与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专项成绩有直接关系的专项运动素质,以促进运动员专项运动技能水平的提升。在开展竞技健美操专项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常用的训练方法主要有难度组合练习、过渡连接组合练习以及体能和技能相结合的练习等几种。
其中,难度组合练习和过渡连接组合练习,主要是用于强化运动员各项专项运动素质的,均是以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作为练习动作的。在利用难度组合练习和过渡连接组合练习来开展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专项体能训练活动时,教练员应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来合理的安排、因人而异的安排训练内容。例如,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动作的难度和动作的位置顺序等等;而“体能和技能相结合的练习”实际上指的就是国家体操队总教练黄玉斌所提出的“黄式训练法”,这种训练方法通过体能与技能训练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能够全面促进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的提升,在开展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专项体能训练中也可以合理的借鉴和应用这一训练方法。例如:在训练的过程中,在开展成套的练习之前,先完成20次提臀起,不但有助于运动员专项体能的发展,还能有效的促进运动员运动技能的正向迁移。
三、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活动的开展建议
为了确保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方法的科学应用和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活动的高效开展,在开展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正确处理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活动中,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其中,一般体能训练发展的是运动员的一般运动素质,是提升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的基础;专项体能训练则是促进运动员一般运动素质向专项运动素质转化的过程。也就是说,要通过体能训练活动的开展来提高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必须要在运动员具备了一般运动素质的基础上,采用与竞技健美操专项技术特点密切联系的专门性体能训练方法,才能够将一般运动素质转化为专项运动素质,以上两点缺一不可,否则,缺了一般体能训练,一般运动素质向专项运动素质的转化就会因为少了基础条件而无从谈起;而缺了专项体能训练,一般运动素质向专项运动素质的转化就没有了途径得以实现。因此,在开展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体能训练活动的过程中,切忌将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割裂开来,只偏重一般体能训练的方法或者是只重视专项体能训练的方法。
参考文献:
摘 要 发球技术是网球比赛中最关键的一项基本技术之一,如能够掌握极具进攻性发球技术,对取得比赛的胜利是很重要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实验、对比并结合网球发球理论分析决定网球的落点的因素,找到发球落点训练的最佳方式。
关键词 网球发球;落点;成功率;训练方法
一、前言
选题依据:
发球技术是网球比赛中最关键的一项基本技术之一,是唯一由自己掌握而不受对手控制的击球方法,也是在比赛中克敌制胜的强有力武器。如能够掌握极具进攻性发球技术,可以世界网坛高手中脱颖而出,对取得比赛的胜利是十分重要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在广泛阅读有关发球技术动作的相关论文,通过观察了解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06级7班专项队网球发球训练及发球技术情况基础上,采用实验法和比较分析法检验针对提高网球落点成功率的训练方法的有效性。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06级男生专项队队员实验前与试验后得出的外角1/4区落点的成功率进行比较,检测发球落点训练方法的有效性。
(二)实验对象
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06级男生专项队队员10名测验者(表1),每位队员从事网球训练时间4年,有良好的网球发球技术功底。
(三)实验方法
1.第一次测验
测试方法要求:
(1)一区固定区域发球,要求发球落点位于外角界内1/4区为有效球。(2)每位运动员有20次发球机会。(3)要求以比赛中发二发球的程度进行发球。
实验完毕后,及时对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得出第一次测验发球落点成功率的数据。
2.实验训练阶段
根据由本人阅读有关发球技术动作的相关论文,分析得出的网球发球落点的训练方法,对参加第一次测试中的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06级男生专项队队员10名测验者进行定期分批针对性的训练。
训练方法:
(1)抛球准的训练:让队员进行挡网抛球,以纠正偏斜缺点;在空中设置固定物,每次抛球都要轻微触及目标,以纠正高低不稳的缺点;反复练习,提高抛球的稳定性。(2)动作准的训练:通过录像观察掌握后摆与挥臂的要领,反复做提肘“搔背”动作,然后伸臂鞭打挥拍,反复徒手练习,来体会、强化动作。(3)击球准的练习:要注重抛球稳找准击球时机,提高攻击力,使自己不过分紧张用力。(4)设置目标、击中目标的练习。
3.第二次测验
整个测验的过程与第一次的测试过程相同。
三、结果与分析讨论
(一)实验结果
1.通过结合队员的而发发球技术特点与统计第一次统计结果分析,发球技术稳定的队员,二发外角1/4区发球的成功率相对都比较高。2.通过对队员的实验训练,比较第一次测试的统计结果,大部分队员的二发外角1/4区发球的成功率均有所提高。3.在试验训练后发球技术进步的同学中,杨淇泽与何玉佳的二发发球成功率上有明显的提高。4.经过实验训练之后,赵鹏(小)、杜勇飞两名队员的统计结果差值成负值。
(二)实验分析讨论
1.第一次测试结果中,二发外角1/4区域成功率偏高的队员,动作技术都比较稳定,在网球发球“狠”、“稳”、“准”、“变”四种风格中,这些队员主要表现出了发球技术动作稳定、成功率高以及情绪稳定,抗干扰能力强的“稳”的技术风格。2.第二次测试结果,实验训练后的测验数据中,大部分的队员的二发外角1/4区域成功率有所提高。
四、结论
(一)加强落点准确性的练习是十分有必要的。就以上这三个因素来说,因为“狠”、“变”必须有“稳”的成功率作保障。而“准”能够提高发球落点的准确性,通过准确的发球落点的变化提高发球的攻击性,在训练中加强落点准确性的练习是很有必要的。
(二)要提高发球落点的准确,重点要掌握“准”的练习。也就是说,只有做到抛球与击球的准确,才能达到最终落点的准确,本文通过这种理论提出的实验训练方法,经过实践的检验,对网球二发发球落点的成功率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身体训练哲学;武术训练;对比研究;中西融合
中图分类号:G 808.12 文章编号:1009-783X(2017)01-0146-05 文献标志码:A
1.中西方身体哲学的差异
人类对身体认识比对人类文明的认识要更早,不同人类文明,形成其特有的文化,世界上各个民族五彩缤纷的灿烂文化,其根源应该追溯到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同。对自然认识的差异造就了中西方不同的身体观,不同的身体观造就了身体训练哲学。身体训练哲学是指关于身体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的产生、发展的内在逻辑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同时探讨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和整个社会中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身体训练哲学也是研究和指导身体训练的重要理论。
1.1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
所谓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的看法、总的观点圈。由于中西方地域和文化的不同,产生了几近截然相反的自然观。何裕民先生指出,应当从哲学和医学的视角论述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另q:西方文化表现出偏重于结构还原、个别分析和宏观机械运动形式的研究等传统倾向;而东方文化表现为偏重于功能研究、整体综合和自然感应现象的思辨性探讨等特长。在认识自然世界视角方面,双方的出发点已经出现偏差。吕韶钧教授等从认识基础上深刻剖析:中西方传统的自然观分别以“元气论”和“原子论”为自然观的基础,形成了以“整体论”和“还原论”为主导的思维方式。在形成自然观的理论基础方面,完全不同,可见,中西方对于自然的解释与认识是2套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在本质上是对立的自然观。
1.2中西方身体观的差异
身体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物质载体,人类的各种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更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交互过程,由于地域的不同、环境的不同及历史的叠加,人们对身体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会随民族与性别的不同而不同,随历史与境遇的变化而变化。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身体一直在无形中被重视并且“敬身为大”。在儒家思想中,“孝”始于对生命身体的珍重,因为“身体肤发,受之父母”。老子也有“贵以身为天下“以身观身”的观点。儒家的积极人世与道家的崇尚自然从不同层面对“身心一元论”的格局进行了印证。
在西方传统思想中,身体与精神产生了对立,身体阻碍人类智慧提升。柏拉图把身体与灵魂相分离,认为离开灵魂的指引,身体本身是无法接近真理的;奥占斯则认为身体障碍了人类接近上帝;苏格拉底认为,身体是不可信赖的因素,是获取知识、寻求真理、正义和美德的障碍。传统的西方视角偏袒灵魂,而有意贬低身体。笛卡儿把身体解释为机器,可以被机械地理解并被灵魂所控制,这强化了身体作为纯粹物质的经验主义身体观。可见,西方传统将灵魂凌驾于身体之上,并始终将身体置于“身心二元论”的格局。
中西方对身体的认识方式不尽相同,中国古代思想家,是直接由人自身启发对宇宙思考,中国讲究“顺应天命,天人合一”;而西方古代的思想家则是始于探索自然,最后回到人自身,崇尚“挑战极限,征服自然”。中西方身体观区别的根本原因,是理解构成世界的物质基础的区别。中国依据“阴阳论”,逐步发展定型为。元气论”,其具体理论则是“精气神学说”;西方则摹霸素论”起步,然后定型为“原子论”,其具体理论则是“细胞学说”。
1.3中西方身体训练哲学的差异比较
中西方传统思想对身体认知的偏差,促使中西方对身体运动有不一样的理解和体会,由此而形成的身体文化,中西方身体运动形式截然不同,身体运动形式决定了身体训练理论与实践的特点。在2种自然观的基础上形成的身体观,即中国的“精气神学说”和西方“细胞学说”,促使中西方针对“身体”这样一个训练主体同时也是训练的对象,分别建立了“天人合一”和“天人对立”的自然观下的身体训练理论模式。世界观不同,方法论就不会相同。这使得中国传统身体训练形成了整体观的价值取向,而西方身体训练则走向还原论的“科学”之路。
在中国古代思想中,身体与内心互为表里,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身体始终与外界的环境和内心相互融通。身体感知外界的信息,同时身体表达了内心世界。身体是沟通自我与外界的渠道,认为身体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要求“存天理、灭人欲”,所以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强调顺应自然,追求“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同时也强调身体的完整性和对身体的尊重。在身体营养方面,孔子追求“食不厌精”;在身体的尊重方面,韩信视为“跨下之辱”;在身体的功能方面,王阳明则认为“万事皆备于我”。中国人对待身体从来都以身为本。可见,身体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具有本体地位。
民族传统体育注重修炼的过程,注重对人格的塑造,注重对身体的规训。在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中主要依靠主观的感知与体会进行训练和传习,例如武术中的桩功要求心静、体松、气沉、凝神等练功要领,并都有阶段划分,功夫程序中要求由静入定、由定入空的功力层级划分,这些练功要领都是以主观感知来判断。虽然这些技术有明显的阶段划分、层级划分,但是这些划分阶段、层级都是依据主观经验的提炼,在客观方面,无法对其主要标准身体指标上进行量化;因此,训练的技术动作和竞技结果方面很难有可操作的标准。例如传统的太极拳推手,并不只是比武竞技的项目,而是作为一种训练手段而存在,主要感受双方劲力的变化。这种中国传统的身体训练哲学思维催生了“天人合一”的身体训练理论模式。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朴素哲学思想决定了西方的身体训练哲学的基准,西医为西方身体训练理论解释范式上提供了更直观的依据,使其趋向“科学”。其中,被公认为西方运动训练理论先驱的有3位,即运动医学之父赫罗狄库、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古典运动医师盖仑,这3位古代学者是西方身体训练哲学的奠基人,他们的理论构建了西方身体训练的理论体系主题框架。同样,古希腊奥运会则从身体实践方面总结出成熟的运动训练方法的理论体系。直至今天,西方的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依然较广泛地借鉴古典运动医师盖仑运动训练理论,其方法包括合理饮食、系统训练、充足睡眠,其中清洗肠道、出汗、放血是平衡体液的重要手段。
在“科学”的引领下,西方的身体训练哲学进入了身心分离的二元论中,这种人为的身心二元分离奠定了西方世界对于身体的理性思维,并促使对身体与性灵的认识,分属于不同的现代学科,进而建立了直观分解为基础的“身体观”,使身体成为医学、生物学、解剖学、生理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而心灵的问题则隶属于哲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范畴。这种分解的“身体观”为西方现代体育学科范式的形成和理论认识奠定了学科基础。今天的奥林匹克竞技运动仍然存有西方身w哲学的缩影,高度、速度、远度、重量、分数、点数等成为竞技体育量化评判的具体的、可操作的指标,其优点是这种量化的思维和评判方式促进了竞技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走向公平和公正;但这种身体哲学却把西方体育引入了“天人对立”的身体训练理论模式。
2.中西方身体训练方法的融合
2种文化背景下,身体训练哲学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身体训练方法,它们相安无事、并行不悖地存在了近千年。随着近代世界格局的变迁,二者得以谋面,中国传统身体训练在与西方身体训练比较时,我们自身存在优势;但是由于中国文化被排斥在世界主流文化之外,中国的身体训练理论和方法,不能被世界所认知,就不可能被认同,更不能像西方体育的各种训练方法那样,被全世界所推崇。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项目不可能由别人来开发整理,必须认识到整理发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任重道远,作为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的学者,每一个人都该担负这样的历史使命,为中国文化的复兴添砖加瓦。
然而,在近些年,运动训练理论不断更新,国外的新理论不断被引入国内,例如核心训练理论、悬吊训练法(SET)、肌筋膜训练理论、动力链理论、身体功能训练理论,这些新的训练方法被国内运动训练专家们顶礼膜拜。通过分析中国传统的身体训练方法和手段的优势,发现依托西方的现代体育科学的训练理论正在不自觉地向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训练方法和手段靠拢、转化、融合。可见,这些被国人引进的西方训练方法似乎可以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找到影子。当中国教练员与中国学者对西方身体训练方法和手段津津乐道时,这也在倒逼我们去反思如何整理发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优势基因,挖掘整理中国武术和养生项目中的训练手段和方法为现代体育训练服务。这也正是吕韶钧先生呼吁的,要进一步加强中国传统身体训练领域里的科学研究和规范,在内容上坚持传统观点,在理念上坚持国际语境,建立一套独具中国特色的身体训练新模式。
2.1中国传统身体训练方法中的核心力量训练理论
中西方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处惊人地相似。例如风靡一时的核心力量训练理论,在深入对比之后发现,“核心力量”与中国人的“气存丹田”具有异曲同工的妙用,“以不动之腰脊运动之”中,腰脊的“不动”,反映了在运动中核心区的稳定作用,“催”手足的运动则反映了核心力量提高运动效能的作用。中国人的训练关注于身体内在训练的“写意性”,而西方的“核心力量”更注重训练手段的“写实性”。
传统身体训练中对于“核心力量”训练方法与理念随处可见,特别是武术的功法中有静力性练习的动作方法,例如平衡动作功法、铁板桥功法、睡罗汉功等功法;有动力性练习的动作方法“鲤鱼打挺、龙穿虎坐、端腹、栽碑、抢背等动作。与“核心力量”理论相比较,传统武术所强调的“整劲”“丹田”“以气催力”等概念确实有殊途同归的效果,确实反映了武术前辈们的“先知先觉”,这些认知与理念对于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传统武术功法训练方法与现代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相比较,二者运动原理相同,只是外在表现形式不同。例如太极拳要求“以腰为轴”就是要求腰部力量的稳定性,胯部的松活,身体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更好地做到太极拳“起于根,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太极拳理中说的腰,包含腹前的丹田、腰后的命门所在的关键部位。许多相关的研究表明,武术运动员的“核心力量”及核心稳定性明显高于其他运动员,这说明武术的身体训练早已经具备西方训练新发明的“核心力量”,从武术理论上不难发现,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对于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
有学者从现代体能训练的角度将武术功法中腰功的训练与核心力量训练进行对比,认为2种训练都是针对脐下的臀、髋周围的核心区。根据核心力量训练的生物力学特征将其训练方法归为3大类:调整自身肢置使核心区肌肉受力的训练法、身体应对不稳定条件下维持核心稳定力的训练法、增强核心区稳定性与核心区肌肉作为主动肌时的训练方法。通过以上现代运动训练理论对于核心力量的分析与总结,然后对传统武术训练理论进行梳理,该学者引入了“腰马合一”理论、“丹田”理论和“三节”理论3个与核心力量有关的传统武术功法训练理论。在中国传统武术训练方法与手段中归纳了3大类核心力量训练方法:一是以调整自身肢置而训练核心区肌肉力量的卧虎功和面壁功;二是身体在不稳定状态下的训练提高稳定性的水中抗阻训练、一线穿、梅花桩等;三是变化外力使核心区稳定性与动力性增强的抖大杆、扎大枪等3套训练手段。当我们对核心力量进行整体认识之后,我们再回归到传统武术中去寻找我们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会发现129个拳种中无穷无尽的身体训练理论、方法、手段对于现代竞技体育身体训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2中国传统身体训练方法中的动力链理论
人体运动动力链理论认为参与完成人体动作的组织结构按一定顺序排列组成链条式结构,每一条完整的动力链由肌肉链、骨关节链和神经肌肉链3种次级结构构成,肌肉链在神经肌肉链的控制和调节下收缩和舒张,为骨关节链提供机械运动的动力,3条链相互协同配合而完成目标动作。目前,在功能性力量训练理念基础上形成了本体感觉功能训练、悬吊训练等具体的训练方法,能有效地解决竞技体育中的“弱链接”现象。这不由地让我们想到中国武术“内三合,外三合”。因为武术更多地讲究的是劲,劲在身体内有清晰的劲路。“劲”就是动力的传导,“路”就是动力传导的路径。劲路与动力链理论有一种中西方身体训练的不谋而合。例如,武术的劈挂拳讲究大合大开、猛起硬落、吞吐伸缩、放长击远、回环折叠的动作特点,这些技术动作对现代体育项目的许多“鞭打”“蓄劲”有很强的启示,对于加发力的训练,提高动作效能,增强身体灵活性和柔韧性,预防运动损伤都有积极的意义。其实用动力链理论就是巩固神经肌肉链对于动作模式、增强肌肉链的动力、提高骨关节链做功效能。又如太极拳拳谚说道:“劲起于根,顺于腰,达于稍,腰一发力,力达四稍。”其实质是要求人体各部位的发力顺序正确,实现力量顺达,这“动力链”理论强调的动作模式极为相似。对于传统的太极拳的发劲,老拳师们一般不讲发的大与小,而讲发劲发的整。这里的整就是整体,不是注重局部的快慢,而是整体的协调与配合。集全身之力发于一点,才会显得威力无比。太极拳讲究“一身备五弓”,太极拳平时对于“弓”的训练,就是改善动力“弱链接”的方法。
2.3中国传统身体训练中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关注多关节、多方位、融合本体感觉的训练,追求动力链的高效、动作模式稳定、整个运动过程能量传递的效率与经济性、训练产生的身体素质长效性。笔者在张英波教授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课中亲身经历了专家们对运动员进行从前链到后链、从侧链到旋转链、从短链到长链的训练过程。中国武术注重整体。例如,形意拳中最基本的动作是三体式站桩,动作外形简单;但是讲究的是桩功的内劲,特别强调多关节、多方位、融合本体感觉的训练,通过意念反复地内视身体,理顺劲路(动作模式训练),达到出拳发劲时动力链的稳定与高效。这就是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核心理念:在不利条件下能够有效地控制骨盆和躯干部位肌肉的稳定姿态,成为上下肢运动的支点,从而提供发力的动力,并使得其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佳的机能状态,从而产生优异的运动功能效益。不论是体能方面还是技能方面,竞技体育中都有传统身体训练的身影。摔柔项目都把“听”劲作为其核心的技术训练,就引进了太极拳站桩功法,且效果显著。我们还可以将桩功、拍打功、靠桩、太极推手、太极拳听劲等功法训练作为专项体能训练,为篮球、足球等对抗性项目的训练寻求突破点。此外,传统功法中的眼功训练方法、泅水术的训练方法、硬功训练方法、轻功训练方法、导引养生功训练方法都可以根据现代运动项目特点和规律与射击眼力训练、水上项目体能训练、格斗对抗性项目的体能训练、现代康复训练相结合,从而极大地完善训练方法与手段,为现代竞技体育的运动训练做出贡献。
康复训练在对运动损伤方面具有较强的指导和干预作用。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康复训练始终贯穿于人体的康复过程。打破以往的先治疗再康复的理念,在损伤治疗于康复之前、之中、之后都及时进行康复训练。中国传统武术经典著作中有着丰富康复医学方面的知识和理论,例如《人身穴道并治疗法》《拳经》《少林寺伤科妙方》等著作,其中有大量阐述经络、穴位、脏腑、气血、导引等方面理论,对于现代康复医学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在治疗运动员损伤时,传统正骨理筋的手法来处理肌肉和韧带的局部撕裂、整治脱臼错位显得更便捷、更有效;因为传统正骨理筋手法,可以消除肌腱与健鞘、肌肉与筋膜的粘连,分解人体组织中产生的结块,增强营养的输人与代谢废物的排出,达到活血化淤的作用。这样可以促进组织的新旧交替,加快变性组织修复,加快运动功能的恢复。这应该成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新的技术资源。
当今多赛制的竞技体育,已经让运动员在面对训练与比赛的矛盾时,难堪重负,许多运动员的损伤可能就意味着失去比赛的机会。预康复理念的提出,就是针对受伤的部位与因子,进行提前训练以达到预防的作用,不至于等到亡羊再去补牢;而是通过提高固定肌的稳定性作用,提高协同协调作用,提高拮抗肌的放松作用,来巩固正解的动作模式,避免了运动的代偿与动作效能的流失,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运动损伤。这似乎与中医养生理念提出的“上医治未病”不谋而合。从身体功能训练与中国传统武术比较发现,科学水平越高,越是发现东西方的人体科学惊人地相似,在表现的手法上也是逐渐的弥合、趋近。目前,在运动损伤的诊疗中,己经引入了中医的推拿、按摩、针灸、火罐、针刺等多种手段,但对武术伤科、气功、药功、按摩、正骨的认识还不够。这也是许多学者慨叹的:懂传统武术的人不懂现代竞技体育,懂现代竞技体育的人不会传统武术。复合型人才可能会在体育领域中的创新力取得更大的突破,当然这些需要这2个领域的学者共同努力,才会有更好的结合。
3.结束语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还有肌筋膜训练法、悬吊训练法等方法不胜枚举,细细推敲这些“洋方法“洋手段”时,才发现有些是民族传统体育身体训练的某一个理论,或者是我们拳谚中要求的某一个口诀。由此可见,在中西方身体训练方法的融合过程中,西方体育对中国身体训练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这个交融的过程中,我们发现2种文明孕育出的身体训练方法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可以说,如果把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中的精华进行开发和整理,有着比西方训练理论更为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关键词】开展;学校;体育训练
1明确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地位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我国整个运动训练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我国三级训练体制的初级阶段。学校体育是我国以青少年为主的全民健身体育和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两者协调发展的体育战略的结合部,是实现我国体育运动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从竞技运动发展的趋势看,要达到高水平的运动成绩,一般需要5~10年的训练时间,这就要求训练工作必须从少儿抓起,许多优秀运动员的成长,一般都是从学校开始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再进一步输送到市、省及至国家集训队的。学生学习的兴趣跟学习活动本身受关注的程度有关。如果体育运动在学校活动中的地位越高,越受人重视,那么,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就会越高,就越愿意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每届学生田径运动会中,都要举行师生同乐的教师接力跑比赛和拔河比赛,把运动会推向,这些措施,使全校形成了浓厚的体育运动氛围,体育比赛成绩和体育运动人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2了解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
2.1课余性
学生在校是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为主、体育训练为辅,必须在完成学校教学计划的规定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自愿原则,在课余或节假日时间参加体育训练,所以,学校运动队都统称学校业余××运动队,必须根据学期、学年的周期性特点和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为主的特点,设定周训练计划、日训练计划及学期、学年训练计划,一般以每周训练2~3次,每次1~1.5小时为宜。月设循环训练竞赛训练,学期设定小型比赛训练等,寒暑假期则可集中时间训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从所处学校的地理、天气特点出发;从周围人文特点出发,加强科学管理,正确处理好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的矛盾。
2.2训练的基础性
学校课余训练主要进行基础训练,这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校体育训练的课余性特点所决定的,初中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身体机能状态都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这就要求我们从基础抓起,着力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训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今后创造优秀成绩做好准备。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3要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
课余体育训练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训练方法的正确运用。因此,教练员必须认真探索、努力钻研,以科学的训练方法,才能训练出一支较高水平的业余运动队来,主要有下面几种方法。
3.1重复训练法
因中学生体育技能处于未成熟阶段,他们对运动技术的理解,掌握容易遗忘,采用重复训练法非常重要,如推铅球动作,要使他们掌握“蹬、挺、送、推、拨”这几方面内容,就要单一解释、不断分解、练习,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训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渐渐化为自己所掌握的动作技术,成为动力定型。
3.2变换训练法
在课余体育训练中,因单一训练项目,单一训练方法很容易使人感到乏味,失去兴趣。所以采用变换训练法很是关键,如在不同地方练习同一动作,在同一地方练习不同阶段动作,通过小组赛形式变换训练方法,通过游戏方法来变换训练方法都能达到很好地训练效果。
3.3持续训练法
持续训练法可分为持续耐力法、交替法和法特莱克法三种。持续耐力法是指在有氧范围内,以接近相同的速度和负荷强度,并完全根据练习目的来确定持续时间的一种耐力训练法。如中长跑的训练:让学生在田径场上用基本相同的速度跑完一定圈数。交替法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通过有计划地变换速度,在某阶段以很高的强度进行练习,使机体内短暂地获得氧债,在下一阶段又降低程度,重新获得补偿的一种耐力训练法。比如中距离跑的训练一般采用的变速跑,可采用直道加速跑、弯道慢速跑或直道慢速跑、弯道加速跑的方法进行训练。
3.4循环训练法
每个分解动作的完成,以及整套动作的完成,都应是练习一次两次能成功的,必须采取不同的循环方式,如耐力循环、速度循环、力量循环等,除预先确定练习内容外,还可以结合其它方法形成不同的循环方案,以达到提高兴趣,推迟疲劳的产生。
4课余体育训练的计划
课余体育训练计划的制订,是保证训练工作顺利进行和提高训练效果的重要环节。它能够给教练员老师一个完整的思路,一个经过认真研究得到的训练保证。训练计划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特点,不同运动项目的训练目标以及重大比赛的周期来制定,一般采用下面几种。
4.1训练计划
制订全年训练计划要根据竞技状态形成的规律、本年度的训练目标、任务来制订,要根据学生身体素质、技术掌握程度、参加比赛的次数、级别分为上下部分,即按学期划分,另外可根据竞赛任务和项目特点,制订单周期或双周期计划,全年训练计划的总目标和各项指标要切实可行、留有余地,并在训练实施过程中,在综合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4.2阶段训练计划(月训练计划)
阶段训练计划主要以全年训练计划中该时期的训练目标,上下时期阶段的训练为依据来制定。制定的内容要更具体、切合实际。阶段训练计划有着不同的类型,有基础阶段训练计划(以身体训练为主,其生理负荷较大量强度的增减应相互配合并保持在一个相当水平上)。准备比赛的阶段计划(是参加比赛前专门安排的训练计划,主要进行模拟比赛训练,以适应比赛的场地、气候、环境等)。比赛的阶段训练以及临时性短期集训训练。制定阶段训练计划要明确阶段的时间由几个小周期组成的。
4.3周训练计划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周训练一般每周2~3次,每次1~1.5小时,要设置周训练计划表,制定周训练计划应考虑各项目的特点。可根据训练课的主要内容安排,一般在准备期采用,对身体机能要求较高的周期性项目,如中长跑,可以训练负荷为主来安排,一般在准备期后阶段和比赛前阶段采用。
4.4训练课计划
训练课计划是最基础的训练计划,它要根据周训计划来安排的,内容包括训练目标与要求、动作顺序、课的内容与手段、组织形式、时间与负荷等。制定切实可行的课时训练计划是取得良好训练效果的基本环节。
5科学训练,发展技能
目前,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主要方法是“示范模仿”加上死缠烂磨式的泡时间,不仅破费大,效益差,而且会磨灭学生的个性和运动天才。根据体育运动规律和学生年龄特点,我们认为科学的训练应该是“(发现式教学+基本技能练习)×实战演练”,核心思想是“体脑并用”。发现式教学帮助学生认识体育运动的本质规律,懂得用“脑”去打球和射击的基本要领,基本技能练习是实现用“脑”打球和射击的物质基础,两者构成运动员进行体育运动的一般技术、技能,这种技术、技能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演练,才能发展为体育运动能力。由于学校有多个种类的体育运动队,不同运动队又有各自特殊的运动规律。
(1)健康性原则
该原则指的是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必须要以增进学生健康为目的采取训练措施,以健康为前提去发展体能,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增强综合素质。从广义上而言,体能指的就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它包括与运动有关的运动体能以及与健康有关的健康体能。一个人可利用的体能取决于其健康状况。因此,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健康是发展体能的前提,只有如此方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贯彻该项原则具有以下几点要求:
首先,贯彻健康性原则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围绕这一目标,运动训练则必须应在身体健康的前提下进行。其次,在思想上,健康性原则始终应处于首要地位,尽管我们提倡体育训练应不畏困难、挑战极限,但是必须控制在健康的范畴之内。再次,在体育运动训练的始终都必须要贯彻健康性原则,在训练项目的选择和实施过程中,都必须要时刻关注健康。最后,健康性原则不仅需要思想上引起重视,同时还要体现在体育运动训练之中,比如,训练过程中做好安全防护措施,训练设施也要具有安全性,确保训练是在卫生、健康、安全的环境中进行。
(2)全面性原则
该原则指的是在进行体育运动训练时,为使受训者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那么应当采取多样化的训练活动。由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只有全面地进行训练,才能够提升使身体各个部分的机能,因此,发展体能应确保在训练方法以及内容上身体的各个部分都可得到有效训练。贯彻该项原则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基本要求:
首先,全面发展是前提,强化薄弱环节是关键,要做到强弱兼顾。人们的运动喜好和生活习性各不相同,身体状况互有差异。从对高校新生的体能检测来看,其体能发展并不平衡,为使其能够全面发展,那就必须要突破弱项,克服短板,以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所以,强弱兼顾可以更好确保受训者的全面发展。其次,要协调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提高了运动能力提高了,身体素质也会随之提高,同样,身体素质的发展也会增强运动能力。所以,二者需协调训练才可实现全面发展。再次,训练内容必须科学合理。并应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可更好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最后,运动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必须要循序渐进,遵循科学原理。否则就容易造成意外伤害,这对全面发展显然是不利的。所以,高校体育训练也必须如此,做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讲实际、讲科学、有步骤、有计划,方可实现全面发展。
(3)针对性与个体化训练原则
个体化训练原则。体能训练具有个体针对性,其主要目的是使个体体能得到有效发展。不同的受训者,其运动能力、健康状况以及身体素质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应确立适合于受训者自身实际情况的训练模式与方法,因材施教。按建制施训这样的群体模式是大方向,只有对不同个体进行的个体化训练,才可促进群体发展。
针对性训练原则。它指的是平时的体育运动训练必须与应对复杂多变环境以及作战要求等相结合,从而使受训者的应变能力和实战能力得到提升。针对性训练是体能准备的一个重要措施和必经环节。
2.体育运动训练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启示
运动训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从我国高校当前体育教学现状来看,高校体育教学的运动训练内容和体育训练内容的相应标准还相差甚远。目前各高校大都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这和运动训练具有诸多共性,但其中的差异性也十分明显的,具体而言,体育运动训练对高校体育教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1)训练内容和训练过程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运动训练主要针对竞技运动而进行的,从广义上而言,竞技是大众进行身体娱乐的一种形式,从狭义上而言,它又是一种高水平的体育活动,因此,竞技具有其娱乐作用,同时人们还能从中获得更高的精神享受,若人们能够全身心参与其中,那么就能够获得身心上的满足和愉悦。当高水平的运动员在进行竞技比赛的时候,他们能够对观众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并让人们有想参与体验的强烈愿望。尽管高校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两者是不同范畴内容,并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是,锻炼健康的体魄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和最终目的,德育仅仅只是体育教学的附属,这一点和运动训练是一致的。运动员在长期的运动训练过程中,可以掌握人体技能的规律性和一套有效的锻炼方法,从而可提供科学依据以便人体进行锻炼。尽管当前我国的运动训练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运动训练本身就是一项专业的训练活动,它能够有效指导高校的体育教学。
(2)训练方法和训练原则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运动训练过程中实际上具有很多的教学因素,因此,在进行某项运动训练时,其采用的方法以及遵循的原则都和体育教学有共通指出,此外,通过不断地总结训练方法和训练原则,运动训练还可将其专业的训练方法用来指导高校体育教学。比如,运动训练过程中采用的演示法、语言法等,这些都逐渐变成高校体育教学中较为常见的教学方法,而运动训练中的针对性与个体化训练原则、全面性原则等,也都演变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常用原则,只是两者的侧重点不同。由此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原则同运动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这也是由于运动训练具有很强的“竞技”性质和专业性,从而可以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借鉴,并有效地指导高校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
(3)先进知识和科学技术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运动训练中所采用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知识也可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借鉴,从而帮助高校体育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进而实现其育人的目的;尤其是运动训练中经常采用的一些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以及一些器材等等,这些为运动员整体水平的提升创设了良好的条件,在指导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样的,这些科学方法以及器材等等都可以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当中来,使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样能够更好地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更好实现其教学目标。
关键字:青少年;篮球;训练现状;对策研究
随着社会的进步,体育体制的改革,人们越来越重视体育训练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在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只有就这些问题制定出发展路线,才能为体育事业培育并提供备选人才,才能使中国体育可持续发展。在众多体育项目中,篮球这项体育运动深受广大青少年的欢迎,成为青少年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每年我国都有各种篮球比赛,在国际赛场上,不难看出相对于那些篮球强国,我国的篮球水平还是普遍不高。这说明我国在篮球运动员的训练和选拔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一、青少年男子篮球业余训练存在的问题
(一)篮球训练影响学习成绩,家长不支持
一部分学生家长认为参加篮球业余训练是浪费学习时间、荒废学业是不务正业的表现。
篮球的训练强度也比较大,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娇生惯养,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参加篮球训练势必会辛苦一些,所以并不能得到家长们的支持和理解。
在学习成绩和业余训练两者中,家长最为关注的还是学习成绩。当今青少年的学习压力真的很重,他们并没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课余时间,所谓的课余时间都被家长安排的各种补习班所占用。家长认识不到课余生活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只知道学习成绩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缺乏的是全面发展型人才,可家长并没有意识到,他们认为只有学习成绩好才是硬道理。
综合以上观点大多家长并不支持青少年篮球的业余训练。
(二)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的社会保障制度落后
社会保障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现如今体育运动员的社会保障落后。因而,家长并不支持自己的子女参加或从事体育训练。
(三)教员整体水平有待于提高
教员是篮球业余训练的执行者,教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篮球训练的质量。现在的篮球教员大都是在师范类体育院校毕业的,这类篮球教员的技术理论知识较强,教学理论较强,但是存在篮球训练和实战指导能力不强等问题。通过篮协举办的教员岗位培训出来的教员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临场指挥的能力,但在技术理论和教训理论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与此同时,篮球教员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方面也比较低,因此影响了教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导致训练的真题水平的降低。
(四)科学化训练水平低
篮球训练没有针对性,在训练过程中也总是一概而论,以一个人的训练结果来衡量整个团队的训练结果。并没有针对每一个人的素质来制定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盲目性较大。训练方式单一,对于运动员的一般体能训练较多,专项体能训练较少,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平稳的训练不能满足比赛的需求。传统的训练模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五)资金状况短缺
国家对青少年篮球业余训练投入的资金还是不足。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并没有完善的体育机制,这些孩子不能认识和了解篮球这一项体育运动。对于这样贫困偏远地区体育设施也不够完善,没有适合训练的篮球场地,没有专业的篮球教员,没有足够的资金举行篮球赛事等等原因,导致了篮球业余训练不能普及和开展,这一问题制约了青少年业余篮球训练的顺利进行。
二、青少年男子篮球业余训练发展对策
(一)业余训练与文化学习相协调
家长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业余的体育训练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性,鼓励并支持孩子向一个德智体美全面人才发展,给孩子充足的课余时间,让孩子劳逸结合全面发展,支持孩子的业余爱好,不给孩子施加压力。学校方面也应该贯彻和落实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课余生活。
(二)完善青少年业余篮球训练的社会保障制度
对于优秀的运动员的就业、升学应具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在医疗、保险方面也应给予运动员基本的保障,解决家长和青少年的后顾之忧。
(三)提高教员素质水平
建立完善教员培训体制,是学术型教员和实战型教员相结合、相转换。
(四)施行科学化的训练方法
保证教学内容形式多样化,针对性强,施行因材施教,加强专项训练,增加青少年的实战经验。
(五)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对篮球事业的资金投入,普及篮球文化和篮球知识,对于偏远贫困地加大建设力度,提供良好的训练环境和师资队伍。
论文关键词:课余体育训练
当前学校出现一种现象: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的必然十分重视课余体育训练;不重视课余体育训练的必然十分不重视学校体育工作。课余体育训练为何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焦点呢?
本文试从课余体育训练与竞技体育关系、课余体育训练与学校体育关系及课余体育训练价值展开分析研究。
1课余体育训练与竞技体育的关系
学校体育训练与竞赛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它工作对象是少数具有运动特长或运动天赋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采用竞技训练方法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和水平,对这些学生实施“精英教育”。长期以来体育界把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与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联系在一起;然而普通大、中、小学学校真能成为国家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基地吗?它在实现学校这一目标有多的现实意义,很值得我们探讨。虽然,我国大部分在国内、国际比赛中夺取优异成绩的运动员都启蒙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1],但启蒙不等于培养。课余体育训练只是为竞技人才的选拔提供一个选拔的平台的功能,我国竞技人才的培养体系并没有真正把普通中、小学作为它的组成部分,只是把普通中、小学学生作为它的选材基地。一旦发现可造之才就会使其脱离中小学的课余训练而纳入各级的体育运动学校、各级专业运动队进行专业系统的训练。如果要说课余体育训练真的具备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功能的话,也仅存在于国家布点于个别大、中、小学学校的体育训练基地,极其不具有普遍性。如果真以为各级专业运动队输送多少人才来评价课余体育训练的成绩的话,绝大部分的学校的课余体育训练是失败的体育论文体育论文,一事无成的。由于现行的竞技体育开始走“体教结合”之路,普通大中、小学更多担负的是此类运动员学生文化学习,而不是竞技能力的打造。因此他们除了具有运动学校、各级专业运动队队员身份外,还具有挂靠所在大、中、小学学生的身份。当然他们亦有资格代表所在学校参加校外各类的比赛,并轻易地取得出色的竞技成绩,为校争光。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并不是所在普通中小学培养出来的,而是由体育运动学校或各级高水平专业运动队所培养出来的。从某一角度来说,他们有充当“”,学校有“请枪”的嫌疑。若普通大、中、小学通过他们获得的荣誉鼓叫自己的学校体育工作如何出色;或这类运动员身份的学生在国内外大赛披金戴银,学校而利用媒体大肆宣传自己为国家竞技体育作出极大的贡献;此中给人以自欺欺人、欺世盗名之意。
2课余体育训练与学校体育
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课余体育训练对学生来说不具普遍性,其面对的是少数具有运动特长与天赋的学生,属于高层次的体育教育;其要实现的是学校体育总目标之一的“提高少数学生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1]。 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好坏对学校学生整体体质的增强、运动技能的提高所起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对整个学校体育任务完成、目标的实现远次于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论文怎么写论文格式模板。学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更多是基于学校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而不是基于学校体育的需要,表现出极强的工具性、手段性。
3课余体育训练价值分析
从理论上讲,课余体育训练较之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其不应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可在现实的工作中,因其能成为学校的“面子”工程和“功利”的争逐场,很多学校对课余训练过分厚爱,很多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以课余训练为主,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为次。这种本末倒置“错位”现象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很多学校目前是要据课余训练的需要配备所需专项特长师资,而不是根据教学的需要,使得不少学校的师资配备不合理,制约着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落实。很多学校为了参加校外各类体育比赛取得荣誉而将本来就捉襟见肘的体育经费用于竞赛,使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缺粮”。学校之所以如此重视课余训练,是为了在校外各级体育竞赛中能获得优异的成绩,而这些都是源自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的考虑。
3.1通过训练以求获得优异体育竞赛成绩提高学校知名度
各级校际间的官方比赛它能为各个学校提供一个展现体育水平的舞台。各学校都想在此舞台上披金戴银打败对手塑造一个体育强校的形象,并借此宣传学校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较高的竞技水平体育论文体育论文,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3.2通过训练以求获得优异体育竞赛成绩彰显学校体育工作的成绩
体育竞赛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对外窗口,很多学校都试图通过这个窗口让兄弟学校和体育主管部门借此窥探到本校体育工作的成绩。虽然课余训练不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但是,很多学校都想通过训练以求获得优异竞赛成绩并借此论“英雄”。这就使得很多学校偏离学校体育工作的轨道狠抓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以图彰显学校体育工作的成就。
3.3通过训练以求获得优异体育竞赛成绩彰显“政绩”邀功论赏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工作当然是主管体育的学校领导和体育科组的工作职责,学校体育成绩当然亦成为学校领导其“政绩”的重要考评
摘要和较易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是学校课余训练与竞赛受到校领导和相关人员重视“热棒”,把其作为学校体育工作中心来抓的关键所在;使得学校体育在实践中不是践行“素质教育的方针”而是践行“功利”性的方针,扭曲学校体育三大部分的正常关系,这严重影响学校工作的健康、正常发展。
4结语
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对部分有运动天赋和运动特长的体育“尖子”实施的“精英”教育,以图实现学校、领导、体育教师的功利性目标。而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其不具有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的功能。学校体育不能以课余体育训练主导体育师资的配备、经费分配;不能把把课余体育训练作为工作的重点,把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把在次要的位置,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89.
【关键词】高校;体育训练;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人才竞争,更要注重体能、体质的竞争。教育的存在就是为社会提供急需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高校教育中,体育的训练就承担着培养体能健全人才的责任。但现实却是,高校体育训练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必须及时采取相关的措施解决,使高校的体育训练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一、高校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训练模式传统。我国大部分高校还沿用着传统的训练模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仅仅只是注重教授学生运动技能,主张按照传统的规律来进行训练,压制了学生自主的想法。陈旧的训练模式,导致学生对其产生了极其厌烦的心里,从心里就不接受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运动技能也掌握不好,教学效果也体现不出来。
(二)体育训练方法死板、陈旧。固有的观念存在感过于强大,教练员总是不能摆脱传统的训练方法。在大部分高校中,教练员还只是看中外在的技术和运动技能,训练的手段与方法还是多以专项化的体育训练为主。教练员只是按照理论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压制了学生的兴趣发展,也忽视了传授科学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在训练结果上,只看中“考试”成绩,只把成绩的提高作为唯一的目标,从根本上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都说兴趣是唯一的老师,而缺乏了兴趣,学生就仅仅只是单纯的完成规定的任务,导致学生终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与能力无法完成。
(三)体育训练内容繁杂重复。为了达到体育锻炼的目标和任务,我国的高校对体育训练的内容设置偏多,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范围内难以完成,这样就导致体育训练变成了仅仅只是表面的学习,无法深入,训练出来的效果也极其不佳。而且以前内容又要重复的进行训练,个别的高校仅仅将训练停留在走、跑、跳、投等简单的训练项目,没有去研究训练效果好又有趣的、学生接受程度还高的训练项目。在训练过程中,总是分不清重点,总是想着以提高技能和身体素质的项目为主,忽视了有关休闲体育、生活体育的内容,这样就影响了学生思想与能力的形成。长久以往,学生就仅仅只是完成规定的任务,对自己体育能力完全不注重。
(四)体育训练场地器材不全。要想体育训练顺利的进行,高校就要有足够的教学场地与器材来支撑。但依据现有的经济情况,大部分高校还是达不到体育训练所需的标准,在场地与器材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五)教练员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体育训练注重的不仅仅只是单纯的体育,也要注重其他的方面。现今大部分高校的教练员都是深受传统思想熏陶出来的,他们对体育训练的认知只是停留在竞技技术上,忽视了学生的健康教育,这样训练的结果就和社会所需的人才目标相背离。
(六)体育训练目标含糊不清。高校对体育训练的目标没有一个明确的表示,一些不重视体育训练的高校,仅仅只是想完成任务,暂时性的让学生接受训练,或者为学校争光,不考虑体育训练能带来的好处,这样就导致学生整体的运动水平得不到提高。
(七)体育训练与文化课之间的矛盾。学校与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怕体育训练影响了学生文化课的学习,他们总是认为只有文化课的学习才是最重要的,考出高分和好名次才有用。所以导致学生不重视体育训练,这也对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造成了损失。
二、解决体育训练问题的对策
(一)改变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模式也应按照需要有所改变,结合现代的技术,创新方法进行训练。在教学内容方面,不再只是单一的内容,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多挖掘出一些新的体育项目,开设学生喜欢的新兴项目,丰富训练内容。
(二)完善体系,提高训练质量。不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整改教学体系,提高训练的质量,立足于科学的选择和整体的推进。体育训练不只是技能的提高,在学生的思想上也应该注意,要将终身体育的思想贯穿到体育的训练之中,使学生意识到体育训练是一件重要的事,要让学生爱上体育训练,主动积极的进行体育训练。
(三)加大投入力度,增加体育设施。大部分的高校不能满足体育教学所需要训练场地与教学器材,与课程中规定的标准有一定的差距。高校应该重视体育训练,提高体育训练在高校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位置,发展体育设施的建设。高校应该通过调查,找出学校与学生最需要的体育设施,然后投入资金进行建设,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精力与时间进行体育训练,使学生感受到体育训练的乐趣。
(四)加强师资力量,促进教练员素质。教练员起着引导学生、教授学生技能的作用。教练员应改变传统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训练,注重发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采取不同的考核标准,不能单单只是看最后的成绩,也应结合平时的表现和态度。公正公平的考核标准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作用,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教练员本身也要规范道德修养与职业修养,起到表率的作用。
(五)注重取得家长与学校的认可。学校方面,要转变观念,将体育训练与文化课进行两手抓,既要进行训练又不耽误文化课的学习。教练员方面,应该保持与家长的联系,告知家长体育训练的优势与重要性,提高家长的体育训练意识。教练员也可以通过家长更加的了解学生,找到适合学生的方式方法,便于学生的体育训练。
(六)注重理论的学习,提高理论教学质量。高校的体育训练在传授运动技能的同时也要传授学生体育的理论知识。想要提高学生的体育训练兴趣,就应该适当的学习理论课程,充实课程的内容,将理论与知识融入到体育训练中,不再只是进行简单的体育训练。体育教育根本在于体育的文化,唯有文化才能形成体育,唯有文化才能发展体育。
总结:重视高校的体育训练,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体育训练模式,创新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训练环境,使学生意识到体育训练的重要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使高校的体育训练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王美.体育教学改革应立足社会需要和学科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3
[3]曾黎,李军亚.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8)
关键词:田径;体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59-02
田径教学是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传统的体育教学大纲中占有重要位置,在高中学校体育教学中被认为是所有体育运动项目的基础。经常系统科学地参加田径运动,能促进人体内的新陈代谢,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和内脏器官的功能,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和工作能力。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高中体育教学掀起了一股改革的浪潮,我们国家的青少年竞技体育在重点体校和专业运动学校的支撑下,成绩仍处于上升阶段。在全国范围内,高中学校体育训练好的学校都集中在大城市。把田径课程纳入高中体育教学的必修课,标志着国家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重视。保证了青少年体质状况的回升,同时也给中学生体育训练注入了新的活力。田径项目以其特有的发展各种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优势确定了在高中学校体育课教学中的地位。,高中学校为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田径课程向来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高中学校中设置田径课,将科学的田径训练方法传授给学生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中学校田径训练要有适当的手段
田径运动的要素大体为力量、反应、力量耐力以及各种专项技术等。人体或身体某部分肌肉在活动时克服内外两个阻力的能力,我们通常称之为力量素质。力量素质对人体运动有极大影响,是人体运动的基本素质,也是衡量运动员身体训练水平的重要指标。专项力量素质就是指在时间、空间特征上严格符合比赛要求的力量,依据的指标不同,力量的分类也不同,按力量的训练学原理大致可以把力量分为以下三种: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快速力量耐力。力量是速度的基础,更是耐力的基础。田径专项力量是田径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石,田径专项力量应以田径基础力量训练原则为指导,以田径技术特点为核心,结合运动员个体差异特点,合理选取练习方法和手段,确定专项力量的合理比例关系,以期达到最佳的练习效果。
二、高中学校田径运动力量专项训练的原理
田径技术动作最本质的特点是伸髋和摆动式积极扒地,亦即支撑腿落地后,髋关节不参与缓冲,而应不间断的伸展髋关节,增加“扒地力”和“扒地效果”。因此,田径运动力量训练的手段与方法必须围绕着强化伸髋技术与摆动式扒地技术加以选择。在专项力量训练上,以动作形式,动作方向,动作幅度与专项技术中所需要的“伸髋”“扒地”动作背道而驰的提高伸膝力量与下肢蹬伸能力即我国传统田径力量中十分推崇的杠铃练习法必须重新加以审视。田径从技术上可分为起跑、起跑后的加速、途中跑和终点冲刺。段落不同,起跑所需的主要是最大力量和爆发力量,起跑后的加速跑中爆发力和连续快速力量起主要作用,连续快速力量对途中跑的影响也比较大,终点跑与力量耐力有关。在当今田径运动的发展趋势下,要突出专项力量以及专项力量训练方法必须按照各专项技术特点和运动员本身能力进行科学训练,将其引申,可描述为:专项力量训练工作特点相似与专项运动竞技过程中的能量供应特点相同。
三、高中学校速度与耐力训练的手段、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在发展一般耐力的基础上以“速度为中心”; 在发展速度的同时,耍注意速度耐力的发展,二者应同步进行;在以提高频率为主的动作练习时,练习时间短,练习的强度大,并且练习的方法多样,使中枢神经系统始终处于较兴奋的状态;遵循身体素质自然增长规律,抓住速度发展敏感期。
速度耐力是田径训练的基础和保证,速度能力是核心,只有抓住项目的基础和核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分析现代田径比赛的全过程可以看到,整个过程都是在不断变换速度的情况下进行的,运动员往往都是在最后几十米或几米才分伯仲,速度慢必然输掉。在当代世界田径发展的新形势下,要提高我国田径运动员的速度,基础训练要在发展一般耐力的基础上,贯穿全过程以“速度为中心”。在田径比赛中,运动员都想胜人一筹,并保持一种任何对手都难以跟随的跑速。为了获得这种非凡的有氧运动能力,运动员要进行各种方法的速度力量训练。
耐力素质是内脏功能以及速度、力量、灵敏等素质在跑动中的综合体现;是田径运动员最基本的身体素质;是改善和提高专项运动能力的主要训练内容。在训练中,无氧供能的训练,要在有氧供能的基础上进行。专项速度耐力的提高要建立在有氧耐力的基础上。只有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耐力,增大肺活量和最大吸氧量,才能增加每博输出量,才能推迟“极点”的出现,提高跑的能力。
四、高中学校田径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普通高中学校田径教学,都仍然延续以竞技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竞技运动项目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过于重视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以及学生跑、跳、投能力的提高,却忽视了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没有把学生作为主体,在安排教学内容上没有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教学内容重复现象很严重,很多内容是小学和初中体育课中的内容。学生没有意识到学好田径对学习和提高其他运动项目的益处,没有意识到田径的健身作用,不了解田径运动的历史,不知道如何去欣赏田径运动的美,不懂得如何去欣赏田径比赛,不懂得田径运动的文化内涵。
五、高中学校田径教学的几点建议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近几年体质健康调查说明我国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断下降,国家开展体育运动是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青少年体质。我国在世界上属于大国,但不属于体育强国,要真正实现体育强国,必须认真落实各项体育运动。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新课程的实施,“体教结合”这一模式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推广,一些条件好的学校积极创建体育“特色学校”,中学体育训练会逐渐承担起青少年竞技体育发展的重任。
如何保证我国向真正的体育强国发展,个人认为,各级政府应在各项体育运动落实过程中,充分发挥田径体育运动的作用,加大对各地区中小学体育硬件设施的投入,重视中学体育训练,为中小学配备专业体育教学训练人才,提高中学体育训练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 1998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余体育训练;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9
引言
课余体育训练是在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为推动学校群众体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培养后备体育人才,组织有一定体育特长的学生以代表队的形式,在课余时间里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比赛。它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学体育课余训练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从竞技体育发展的角度来看,也非常需要中学体育课余训练来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从而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但是,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是不同的两个系统,各自的目标不同,使学校虽然十分重视在各级比赛的成绩,但是却很少考虑培养专业的体育人才队伍,导致长期以来两个系统之间的相互脱节,因此做好中学体育课余训练工作,促进中学体育课余训练的进步和发展,将中学体育课余训练作为发展竞技体育的基础,对于提高素质教育整体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 初中体育课余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练员资格认定制度不够完善
为了减少经费开支,中学一般都没有聘请专职的教练员进行课余训练,而是由学校体育老师完成,由于体育老师在学校中的角色主要是教学,因此大部分体育老师都没有教练员资格证或上岗证,加上进修,岗位培训的机会又少,在没有专业理论的指导下,导致训练缺乏科学性、专业性和系统性,影响了课余训练的水平。
2、学生参与课外体育训练的兴趣度不高
大部分学生对课余体育训练不感兴趣,主要原因有:
(1)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好,依赖性强,缺少磨练,没有吃苦耐劳、顽强不屈的精神,因而不愿参加课余训练;
(2)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不够深入全面,只是抱着好奇和好玩的态度,没有正确认识课余训练的功能与意义。肤浅的认为课余体育训练就是简单的跑跑、跳跳、玩玩,没有什么技术性,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练习;
(3)多数训练项目必须在室外,教练员的训练方法单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限制了许多学生的参与欲望,越来越不受运动员的欢迎。
3、优秀生源的短缺
良好的生源是中学培养高素质运动员的重要保证。要具备良好的竞争优势,首先要具有良好的身体条件,这必须经过长期系统的训练才能达到,而中学体育课余训练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目前对面临升学的运动员的文化课成绩要求普遍比较高,造成了客观上优秀运动员的流失,不仅挫伤了中学体育老师和学生及家长对体育课余训练的积极性和热情,也无形中进一步加大了中学开展体育课余训练的难度。
4、对学校体育课余训练认识不足
体育所具有的德育功效和开展课余训练对于提高素质教育有十分积极地意义,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中学对体育课余训练的认识存在不足和误区,使得学校在体育建设方面难以形成一种长期的正确的指导思想,特别是在升学率的片面追求中,国家的政策法规没有得到彻底的配合实施,学生的体育课余训练得不到保证,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予以保障,训练设施满足不了需求,经费更是得不到有效保障。
二、 发展初中体育教育课余训练的措施建议
1、 加大管理力度,,完善学校体制。
依靠社会办学应由国家教育有关职能部门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定完善的课余训练的体制。加大管理和监督力度。将学校课余训练工作作为学校工作重点来抓,建立健全的训练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学校应把只追求比赛名次转移到向上输送人才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上来。广开集资渠道依靠社会办学,争取各大厂矿和企业单位的赞助和投资,减轻学校经费压力同时,改善课余训练的条件,促进运动水平的提高。
2、 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期目标实现之间的关系。
当前中学的体育课余训练,首要的目标和任务是为学校争取荣誉,其次是为各级体育运动队输送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当前中学体育教学训练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些中学的体育老师的课余训练成绩往往和奖金、职称等
联系在一起,致使一少部分体育教师为了片面追求个人的工作利益,忽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正常规律,使他们在高强度和超负荷下进行课余训练。这种训练方法的不科学和不合理性不仅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对学校体育教学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
中学体育老师,在进行体育课余训练的同时要本着对学生和学校负责的态度,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及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训练方法和理论指导,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期目标的关系。
3、建立教练员资格证机制
一学校要严把上岗资格关,要求担任训练任务的教师必须持有教练员资格证或岗位培训资格证,否则不予安排训练工作.当地教育部门或学校应给年轻老师多提供岗位培训机会;二体育院校或体育学院应该将学生获得教练员资格证作为检验学生理论和实践学习的重点,为今后的中学教练员水平把关;三通过地方体育主管部门的沟通和当地体校联合办学,由中学负责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体校则负责学生的课余训练,达到双赢的目的。
4、充分利用体育课和大课间进行课余体育训练
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抓文化成绩仍是重中之重,想利用其他课余时间进行课余体育训练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教练员只能充分利用体育课和大课间的时间,向体育课要质量。教练员在体育课上要充分分配好体育特长生和其他学生的练习内容,要把握好体育特长生和其他学生的练习时间,确保在课堂上体育特长生实施训练;另外利用一周五天的大课间活动时间,加强体育特长生的基本耐力与基本动作技术的训练;这样可以让学生完成全年训练计划打下扎实的基础。
结语
中学体育课余训练存在于中学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之上,是为推动中学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发展、提高中学学生的运动竞技水平而存在的,一定程度上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任,因此中学体育课余训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要求中学要完善相关制度,教师要坚持科学合理的课余训练方法,处理好训练与学习之间的关系,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出发做好体育课余训练工作。
参考文献
[1]朱瑞良,吴君强,钱建良,杨菊弟.中小学体育社会化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7(02)
现代竞技游泳;现状;对策
1 我国现在的游泳运动训练体制分析
在竞技体育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中、初三级训练体系,即:优秀运动队为高级,体育运动学校为中级,各级各类少儿体校为初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单一的体制己不能适应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这种体制的弊端突出表现在体育事业快速发展与国家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上,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竞赛的持续健康发展。针对奥运会的金牌大户游泳运动,由于参赛项目较多,运动员队伍日益壮大,单纯依靠国家拨款己不能满足游泳竞赛的需求。为解决中国竞技游泳发展的问题,我国游泳应从体制创新和机制完善,改变目前单一的训练体制,向多元体制转化,以国家为主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新格局发展。
2 竞技游泳运动训练方法的现状分析
我国竞技游泳训练在几十年的历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和体系非常重要。影响我国竞技游泳的因素主要是技术训练方法陈旧;力量训练比例不足;训练过程缺乏平稳性,影响了训练的整体效果。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在游泳的训练方法方面认识的落后。
(1)技术训练。调查发现,我国竞技游泳由于技术性训练不足,训练的方法和手段陈旧单一,使我国游泳训练的技术水平发展停滞不前。现代运动训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是训练方法、手段和训练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熟悉掌握这些方法、手段,并且能结合训练实际及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合理地运用,才有可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水上力量训练。力量素质的提高是游泳训练的基础和前提。同时,有计划地进行力量训练,不仅能促进训练效果,而且能有效地减少运动创伤的发生。
(3)训练稳定性。良好的训练稳定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发挥的基础。运动员训练成绩的高低,训练的稳定性也随之波动。具备良好的训练稳定能力已经成为运动员发挥竞技能力的重要保证。资料显示,我国在同一泳式上远远低于国外的负荷水平,反映出我国缺乏训练的稳定性的研究,在今后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4)训练监控。对游泳运动训练的全过程实行最佳的监测和控制,是提高游泳训练科学化程度的重要保障。据资料显示,由于教练员之间缺乏交流与配合,科研与训练结合不紧以及科研人员不足,影响我国大多数优秀游泳运动员整体训练的效果。近年来我国竞技体育训练过程的科学化程度虽在不断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体育科研力量还比较薄弱。今后应该对运动训练的全过程实行最佳监测和控制,使训练过程更为科学化。
(5)训练周期。为了使运动员能够在每年的重大比赛中形成最佳竞技状态,运动员全年的训练是由教练员围绕当年比赛的次数,精心做出周期训练计划。根据每一个阶段,进行训练分期。目前国外全年训练分期逐步减少,很多国家都“赛练结合”,将比赛作为训练内容。我国在年度竞赛次数上明显少于国外,但训练分期还采用原始模式,这不利于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竞赛能力的发展,也使得比赛成绩波动较大。
3 提高竞技游泳水平的对策
(1)注重科研,加强科学化训练水平。21世纪,体育赛场上的竞争已经变相转为体育科研人员实力上的较量,现代竞技游泳的训练,更注重科学化与高科技的应用。目前我国在科学化训练方面仍采用运动训练中的基础方法:如重复训练法、持续训练法、比赛训练法等;同时在理论与方法研究方面还存在脱离实践、创新程度较低等问题,这些都暴露出我国在科学化训练方面的研究不足,因此要加大科学训练的力度。
①加强科研人员的培养。科技竞争靠人才,科研人员的不足将很大程度上降低竞争整体的实力,直接影响游泳运动项目的发展。加速科研人才的培养,完善梯队建设,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是提高我国竞技游泳项目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②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增强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请进来”就是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人才,提高我国游泳竞技水平;“走出去”就是利用我们自己的优势,让更多的中国运动员到外国进行训练,在训练方法上更新理念,在竞技的理念上进一步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③要建立可供科学研究的多功能训练基地。现代运动训练离不开科学的研究,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集科研、训练、检测、恢复、分析等多功能训练中心,更多地运用体育高科技,加大对科研的投入。重点培养和选拔青少年游泳运动员,
(2)大力发展后备力量。后备力量较为薄弱是我国竞技游泳不可回避的现实。根据我国目前的状况,应进一步扩大人才培养的规模,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具体要抓好以下两个方面: ①加大后备人才培养力度,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延长运动寿命,运动员的运动生涯也将大幅度提高。因此,要运用科学性、系统性的训练手段,在保证运动员健康发展的情况下,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同时紧抓尖子运动员的思想工作,充分挖掘运动员的内在潜力,使他们能继续保持现有竞技水平。②扩大游泳运动普及面,实现游泳项目持续发展。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是我国体育发展的战略思想,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针对我国竞技游泳后备力量人才不足的现象,扩大普及面可以提高游泳人数基础,充实游泳后备力量。借鉴国外的竞赛体制,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
(3)提高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综合素质。教练员的素质是直接影响运动员成才的关键要素。在我国,几乎都是运动员退役后直接从事教练员职业,在实际能力和理论水平之间还存在着差距。如今,教练员已由过去的经验式训练转变为科学化训练,教练员除了应掌握的专项技术水平外,还应采用多种方式,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进修、经验交流会等活动,探讨存在的问题。促进科学化训练的更好发展,全面提高教练员的综合素质水平。
结束语
只有从科研投入、体制改革、训练方法创新、教练员与运动员素质的提高、后备力量的培养多方面施加齐力,多位一体综合出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竞技游泳的现状,提高竞技游泳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拓展训练科学内涵
组织拓展训练首先要做好情景的规划设计,令参与者利用户外活动完成良好的体验。使他们在该过程之中渐渐的得到领悟,而后开展系列化的分析与交流,透过反思最终掌握丰富的知识,更新认识理念,改变以往思维方式,规范日常行为,进而实现预期目标。当然,拓展训练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户外活动,由于其更为重视场景模拟,因此体现了明显的目标性。在我国,拓展训练仍旧为一类新兴的学习以及训练形式,具体目标是为符合当代人团队合作精神需要以及协同合作精神诉求。可令参与主体通过丰富的拓展训练活动形成心灵的升华,构成良好的团队意识。通常来讲,拓展训练种类丰富多样。例如分组竞技、丛林冒险等。透过丰富的活动模式,可令参与人员身心获取各层次的体验,进而实现全面升华。
2 大学体育教育中拓展训练应用
2.1 扩充大学体育教学内容
通过拓展训练可进一步扩充大学体育教学内容。其主体方式通过不断的深化与拓展为某个体育项目,采用多变、合理的方法,实现既定教学目标。拓展训练方法多样,因而大学体育教学阶段中可采取有效的拓展训练手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教学阶段中,应针对大学发展现实状况与学生学习需要,选择切实可行的拓展训练,而非单纯的注重训练的难度或是技术专业性、目标专一性。例如在确定拓展训练具体方式方法的阶段中,教师可依据体育活动项目特点,合理的划定活动的空间与场地,同时还应选择相契合的体育设施仪器,以提升教学实效性。训练方法上,并非划定某一个拓展训练的方式,便一定要限定在固定的框架格式之中进行,具体的活动形式以及体育教学内容可针对现实状况、体育项目特点做合理的协调修正。包括组织体育教学活动的形式、开展的规模与进行的深度等,这些均可利用系列化的更新改变确保最终目标的实现。
2.2 锻炼引导学生形成团队合作意识
组织拓展训练基本条件在于全体师生的一同参与。在该阶段中,学生团队思维意识可实现充分的锻炼与发展。当前,许多九零后独生子女成为大学生的主力军,由于成长环境、家庭背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令这部分大学生在过于溺爱、未经世事、缺乏锻炼的境遇下形成了交际能力欠缺、无法妥善良好的应对同四周人的关系,习惯于凡事以自我为先,较少关注他人想法的错误倾向。该类状况会令学生们在今后融入社会后面对更大的阻碍。为此,大学体育教学阶段中为有效的开展素质教育,推动学生实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应积极引入拓展训练,增强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例如,在进行田径训练项目的过程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协同合作、以大局为重的意识,可在拓展训练过程中加入竞技比赛环节,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小组开展互相比拼。该过程之中,学生不但会使自身达到最佳状态,还会尽可能的激励帮助队友,尽量的达到良好的竞技状态。在整体的经济比赛过程中,每一位团队成员则会更真切的关注同组队友在比赛过程中发挥的状况,并可为队友互相间的文明协作、互帮互助增加更多机会。该项拓展训练阶段中,不但可实现锻炼学生体能以及素质的目标,还可激励学生形成团结互助的精神,因此契合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
2.3 引入丰富教育方式
拓展训练本身包含较多方式方法,融入大学体育教育后,便可全面优化教学效果。其作用不但为提升学生素质体能,还可令学生通过拓展训练,真正的释放心情,体会到获取成功的满足感以及喜悦感。为此,大学体育教育应有效借助拓展训练,激励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进而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例如,大学体育教育中,可引入蹦极跳的拓展训练方式。该类具有明显刺激性的体育训练活动,可全面提升学生从事体育训练活动的爆发力。同时还可激励欠缺自信心以及克服困难勇气的学生更加勇敢、积极的从事体育训练,形成勇于攀登高峰、不畏艰险的奋进、拼搏精神,并可使该种精神辐射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之中,进而促进学生真正实现全面升华。
3 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发展趋势
毋庸置疑,拓展训练为大学体育教育充实了更多的丰富元素,可为优化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系统探寻全新的途径,以达到更上一层楼的目标。今后,大学体育教育中,拓展训练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为大学体育教育事业的长久持续发展贡献应有力量。具体体现在,拓展训练可同传统大学体育教育课程全面融合。教师在实践教学阶段中,可依据学生现实状况安排丰富的项目活动,实现既定教学目标。例如,教师为促进学生实现心理层面的升华,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可通过串名字的游戏,同学生加深理解,由原先的陌生变得更为熟悉,并积极的进行交往。达到类似效果的训练方法丰富多样,不但可锻炼学生形成健康的身体,同时其心理层面也将更加成熟。
另外,还可利用原有体育训练项目,通过有效更新,增添拓展训练的内容,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实现多方位的全面发展。例如,在组织攀爬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入拓展训练理念,将选择两名学生组成不同的攀爬小组,同时将组内成员利用绳索相连。当然两人所走的路线不应重叠一样,将两人所得成绩叠加得出最终的比赛总成绩。该类新颖的拓展训练教育活动项目之中,倘若其中一名组员失误,则一定会干扰总成绩。该环节之中,每一位组员均要力争确保自己不会摔下来,同时还应尽可能的保护队友,确保其不会受到自身的干扰影响。由此可见,该类拓展训练可令学生身心、综合品质以及进取意志得到全面的训练,还可在一定层面激励组内成员形成更强的适应性,提升合作能力水平,进而在优化教学效果的同时,实现全面升华。
关键词:运动训练;核心力量;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5-0074-03
20世纪核心力量训练被广泛应用到康复保健中,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20世纪90年代在国外被逐渐地应用到竞技体育训练中。21世纪初期核心力量训练逐渐被我国竞技体育训练界接受、认同和推崇。本文就核心力量训练的实质、作用及核心力量训练在我国竞技体育训练领域的应用情况和发展前景进行阐释。
1 核心力量的实质
从人体解剖学的角度来看,人体的“核心(core)”是指脊柱、髋关节和骨盆所在的位置,它们正好处于人体上下肢的结合部位,在运动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通常认为,核心稳定性是指在运动中控制骨盆和躯干部位肌肉的稳定姿态,为上下肢运动创造支点,并协调上下肢的发力,使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佳化。核心稳定性的优劣取决于核心部位的肌肉、韧带和结缔组织的力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协作能力。换言之,核心稳定性是指脊柱-髋关节-骨盆联合结构的稳定程度。而核心力量是指附着在人体核心部位的肌肉和韧带在神经系统支配下工作时所产生力量的能力。核心力量是一种以稳定人体核心部位、控制重心运动、传递上下肢力量为主要目的的力量能力,是人体运动的一个重要“发力源”。因此,核心稳定性是人体核心力量训练的一个结果,而核心力量是一种与上肢、下肢力量并列的,以人体解剖部位为分类标准的力量能力。
2 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
1)加强运动中的脊柱和骨盆的稳定性,提高核心部位的稳定力和核心部位肌肉的耐力。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走、跑、跳、投掷、支撑、旋转等,或是借助外界器械(如水上项目、操类、球类),或是徒手动作(如竞走、跳远)等进行肢体运动,都需要四肢的协调配合用力,核心区域的稳定性,为其余部分或者全部的肌肉提供稳定支撑。
2)增强神经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在训练中通过加入不稳定因素(悬垂、震动等),迫使机体不断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调整的信号,从而提高神经一肌肉本体感受。
3)提高运动时由核心部位向四肢及其它肌群的能量输出,提高上下肢和整个动作间的协调工作效率,从而降低能量的消耗,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使技术动作更富有经济性和实效性。
4)提高机体中的深层小肌肉群的力量能力,加强关节、韧带等组织结构的稳定性。在提高肌肉收缩的力量水平的同时可以减少关节的负荷,从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同时也能提高身体的启动、滞动、加速、变向等多种重要的运动素质能力。
3 核心力量训练在我国竞技体育的实践
3.1萌芽阶段(2001~2005年)
核心力量训练在21世纪初传人到我国竞技体育训练中,在国家游泳队、网球队、赛艇队、皮划艇队、体操队、跆拳道队、柔道队等训练中相继应用。但总体上来看,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了解核心力量训练的实质,导致体能水平与运动成绩收效并不显著。
1)对核心力量训练的功能理解模糊。
核心力量训练对我国教练、科研等人员来说都是新事物,很难合理地把核心力量训练和先前的训练模式区分,部分教练员也没有把核心力量训练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只是将其安排在调整训练课中,没有进行详细和有目的性的定量化训练,更没有精心地思考如何系统地将它与原有的训练模式衔接,甚至有些教练员是在队员受伤后不能进行正常训练时,才安排他们自行进行核心力量训练,仅是作为一种身体康复的辅助手段。
2)对核心力量的训练方法认识不清。
没有建立一套系统和完善的核心力量训练方法,核心力量训练还带有浓厚的康复和健身气息,大量康复和健身的方法不加选择和甄别地应用于竞技体育训练中,无法准确地指出核心力量与四肢力量以及不同专项力量之间的关系。不同的运动专项对核心力量训练的方式和方法有着不同的要求,尽管绝大多数技术动作都是在核心力量的参与下完成的,但不同的技术动作在力量的传递、控制和组合上各具特点,如果不能根据运动专项的技术动作特征针对性地设计核心力量的训练方法,所进行的核心力量训练必然会存在大量的问题,其训练收效难免甚微。
3)缺乏核心力量训练的指导人员。
当核心力量训练引入我国竞技体育训练初期,曾邀请国外的核心力量训练专家主要是以讲学的方式传授核心力量训练的功能、方法、手段、负荷、注意事项等。与此同时,也派出一些体能训练专家和国家级的教练员到国外观摩学习。因此,核心力量训练在我国的一些技能主导类的技术动作难度相对高的项目及与国外体能训练专家交往较好的项目(如赛艇、皮划艇等)上得到应用。但多数的运动队没有设置专门的体能教练。这一阶段的核心力量训练缺乏系统性、规范性、专门性、精确性。
3.2成长阶段(2006年至今)
2006年至今,核心力量训练在我国已经呈现一种方兴未艾之势,虽然它在方法、手段、效果评价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但在整体上而言还是比较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核心力量训练进一步细化。
我国的部分体能训练专家已经清晰地掌握了核心力量训练的原则、方法、手段,明确了核心力量训练和传统力量训练在训练实践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把核心力量训练和传统力量训练在训练实践中进行定位,更合理地把核心力量训练融合到以往的训练模式中去,做到把核心力量训练和传统力量训练有机地与运动专项结合起来。两种力量训练起到了相互促进、相互补偿的作用。
2)核心力量训练工作更具程序化。
在备战北京奥运会周期训练中,我国多数项目的国家队都有了专门的体能训练教练。他们有的是来自国外的高水平体能训练专家,还有一些自己培养的体能训练专家,由于他们的积极参与,促使核心力量训练的效果在该阶段得到了较大提高。如我国著名的体能训练专家王卫星在备战北京奥运会期间,负责国家跆拳道、跳水、游泳等多支国家队的体能训练,确保了像陈中等多年征战赛场的老队员的正常训练,并取得优异成绩。
3)核心力量训练在国家运动队的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