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2 17:22: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中学生课外阅读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试卷共498份,有461名学生表示喜欢课外阅读。说明阅读依然是中学生课外的主要活动项目,中学生对课外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种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正是他们学好语文的良好基础,阅读是语文的一种特殊实践。如果引导得好,提供足够的课外阅读条件,学生的语文水平可望长足提高。问题是这种兴趣是否得到了正确的引导,是否得到了满足呢?
调查中有297名学生表示他们并不经常进行课外阅读,或者是很少进行课外阅读,这在被调查学生中占有较大比例,说明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求并未得到满足,处于饥渴状态,为什么有这么多学生的阅读要求无法得到满足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1.阅读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时间
280名学生表示没有时间看课外书籍,因为课业太重,占据了他们大部分时间,尤其是高中生,有时候一天要上12节课(包括早晚自习),周末也通常在补课。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下,在全社会紧盯高考的目光中,中学生们只好压抑自己对书籍的渴望。“在言语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周庆元教授在论及中学生课外阅读时特别强调对语文学科的全方位认识。特级教师魏书生也经常强调大语文教育观,他认为没有课外阅读作补充的语文是没有发展潜力的,课外阅读占用的时间并没浪费,学生坚持课外阅读,厚积薄发,素质提高了,应试能力也就提高了。但是,目前的高中教学依然把目光对准高考,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不愿意分出时间来进行课外阅读,这是严重的目光短浅。调查问卷上有些学生明确指出老师反对学生带课外书籍到学校,即使是下课时间也不允许看课外书籍,老师要求他们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课堂学习上,集中在习题的强化训练上,这种情况在重点中学尤为突出。看来,尽管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课外阅读要求,但是,由于课外阅读与人们心目中的功利目标没有直接联系,要突破高考的封锁尚需时日。
2.学生课外阅读不能经常进行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足够的课外书籍来源
这种情况在农村中学比较严重。我所调查的农村高中就没有图书馆(但有多媒体教学设备)。这说明在考虑改善办学条件时,人们更多关注一些现代化硬件设备,而忽略了书籍这种重要的传统教学资源,或者说,大家认为在现代教学条件下,书籍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在农村中学没有图书馆是普遍现象,虽然在普九验收时曾匆忙建起一些,一则本来书籍就少,又加上不重视管理,图书馆基本上是徒有虚名。农村中学的学生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可供阅读的书籍少之又少。我在调查中发现,通常一个人弄来一本书,全班传看,所以我问他们喜欢阅读什么书,一个班的答案几乎雷同,阅读饥渴状况可见一斑。一方面是农村中学没有图书馆,一方面却是学校有图书馆却没有充分利用。城市中学都有图书馆,但是调查中只有32名学生表示他们曾经去学校图书馆看过书,图书馆的书籍真正被束之高阁了。书籍不是一次性消费品,提高图书馆的利用率就是节约能源和教学资源,同时也有利于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这是一笔很容易算清的账。调查中,农村学生的书籍来源主要是借,城市学生的书籍来源主要是买,都说明图书馆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利用。图书馆这个在发达国家受到极其重视的机构也应该在亟待发展的中国得到应有的重视。培根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有书籍,何来发展?
3.广大教育者心里没有重视课外阅读
没有充足的时间也好,没有足够的书籍也好,都可归根结底到这一点上。课外阅读的效果不能立竿见影,急功近利的人们不愿把时间浪费在看不见效果的事情上。所以,从老师到学校到家长到社会,都把高考当成第一要务,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来关注课外阅读。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不重视课外阅读,掌握一个学校发展方向的校长也不重视课外阅读,这是很严重的教育偏见。从孔子到叶圣陶,历代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课外阅读的价值。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会做题,而是学会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而课外阅读正是语文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这种阅读是与一个学生的语文能力紧密相连的。既可以检验他们的语文能力,也可以锻炼他们的语文能力。在现代社会获得成功的个人条件之一就是有较强的社交能力,社交能力实际就是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可以这样说,一个学生如果有较好的语文能力就拥有了成功的基本条件了,这与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愿望并不相悖。而且,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如果在课外阅读中得到锻炼,应试能力也肯定不弱,这与高考的目标是一致的。俗话讲“磨刀不误砍柴工”。课外阅读与高考不是一对矛盾,不应该把它们对立起来。此外,课外阅读在学生人格塑造、开阔视野、提供创新思维的源头等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应该得到全社会尤其是教师们的重视。
中学生课外阅读应该得到支持和重视,同时教师对阅读内容和方法的指导也是很必要的。现在的学生由于父母的文化程度较高,生活条件较好,社会也更五彩缤纷,阅读面较宽,兴趣广泛。除了传统的经典文学作品外,他们的眼光几乎涉及了生活的各个方面,经济、哲学、军事、天文、地理等等,网络小说也进入了他们的生活,还有80后作家及其作品,构成了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相对以前的学生,他们的选择可以说是太多了,因此,就特别需要教师的指导。在调查中,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提到了网络小说和一些80后作家及其作品,而教师普遍对这些读物缺乏了解。学生们感兴趣往往是因为对流行的东西的向往或者对有些作品中流露出的嬉皮士风格后现代风格的欣赏,对其中的消极因素无法正确区别对待。这些新的文学形式当然不应该排除在学生生活之外,教师只有与他们同读这些书,共同讨论这些书,才有可能指导学生获得正确认识。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Cultivate Student' Outside Reading
and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WU Juan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500)
AbstractThe outside reading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English teaching.After-class English reading autonomous learning is the student on own initiative,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after-class English reading, cultivate their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thus stimulates the English reading interest, help students better realize the self-development, the self-improvement, and for lifelong learning also has the significance.
Key wordsEnglish; outside reading; autonomous learning
0 引言
随着国家颁布和实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高中英语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课标对阅读目标和课外阅读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1)能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2)能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3)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4)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文学作品;(5)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电子读物或网络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6)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0万词以上。新课标还明确指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外学习,特别是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本研究的意义正是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最终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并且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1 理论依据
1.1 语言输入假设
Krashen(1985)认为,可理解性输入是第二语言习得的唯一途径,并提出最优语言出入应符合“i+1”这一个条件,根据Krashen的输入说,教的主要任务便是向学生提供充足的可理解性输入,其中包括大量学生已掌握的语言知识“i”,又包括新的知识“I”。阅读属于接受性技能,是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之一。
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并且是在自身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不是从外到内的信息简单被动输入。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教师是建构中的促进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1.3 自主学习
Dickinson(1995)认为,自主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态度,又是一种独立学习的能力。”他解释说,态度就是一种对自己的学习做出决策的责任;能力就是对学习过程的决策和反思。而Littlewood(1996)认为自主学习主要是“学习者独立做出选择的愿望和能力。”所谓愿望是指学习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动机和信心;所谓能力是既具备为自己的学习做出选择的知识,又具备能够执行自己选择的技能。
2 高中生课外英语阅读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分析
笔者曾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某高中学生的课外英语阅读自主学习能力做了调查与分析。调查的对象是高中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在校学生共300人,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学生对课外自主阅读的意识、课外阅读计划的制定、阅读量、阅读材料的渠道、阅读习惯。经统计,派发给学生的300份调查问卷全部回收,回收率达到100%。从调查结果显示,情况如下:
2.1 课外自主阅读意识薄弱
非常喜欢进行课外阅读的仅占11.2%,喜欢的占30%,而不喜欢的占45.8%,还有13%根本不喜欢进行课外阅读。从数据上看,情况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意识薄弱,在对待自主学习的态度上处于消极被动。只会按部就班的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外读物,对老师有强烈的依赖性,对待课外阅读格有“要我读”的被动观点。
2.2 缺乏制订合理的课外阅读计划
在制定课外阅读计划上,大多数学生(69.15%)从不制定阅读计划,约五分之一(21.22%)的学生能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阅读计划,只有个别学生(9.63%)能坚持执行自己的阅读计划。可见大多数学生不能确立符合自己阅读的学习目标,没有个性化的阅读计划,并且在执行计划中缺乏坚持。
2.3 阅读量少,课外阅读材料单一
被调查对象中有63%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较少,学生课外阅读材料仅限于老师布置的课外阅读训练,如与教材配套的《创新设计》、《优化设计》上的阅读训练。只有28%的学生会阅读一些中英文对照名著简易书籍、21世纪中学生英文报。72%的学生认为不知道哪些书对自己是适合的,不会主动通过各种途径获取课外阅读材料。
2.4 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78.2%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以下这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中习惯逐字逐句的方式进行阅读,忽视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遇到生词就查字典,缺乏根据上下文线索猜测词义的能力;会无意识地挠头、玩笔,甚至读出声的习惯;存在回读和重谈的现象,影响阅读速度;在阅读中遇到长句和难句就失去了阅读的信心和耐心,具有恐惧感。
3 培养课外英语阅读自主学习能力的建议
3.1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快乐自主阅读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知乐之者”这里的“乐”可理解为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高的学生乐于接受并力求认识和了解,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从而使学习效果取得事半功倍。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让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变“要我读”为“我要读”的积极主动的阅读态度,感受阅读的乐趣和意义,形成阅读的自主意识。其次从思想观念上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于一体,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愿望,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最后,学生的课外阅读从浅易有趣的读物,浅易的读物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阅读内容并有所收获,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强化其阅读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不会视阅读为负担,而会主动快乐的进行阅读,变“苦读”为“乐读”。
3.2 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
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是一种良好的学习策略,它能帮助学生克服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懈怠和受外界视听之娱的干扰,使自己的精力有较的集中在阅读上,提高阅读效率,达到学习效果的事半功倍,正如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制定阅读计划时,教师要发挥一定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制定的计划要具有个性化,不能是盲目照抄或照搬别人的计划,必须是合乎自身阅读能力现状情况的量身订做。其次,阅读计划是分阶段的,在时间上落实到学生本天、本周、本月上的具体阅读目标。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设定的阅读计划进行反思与调整,建立起适合学生自己的阅读计划,避免阅读计划使用上的盲目性,随意性,使阅读计划不断完善。
3.3 选取适当的课外阅读材料
目前,市场上的阅读材料浩如烟海且鱼龙混杂。学生面对形形的阅读材料往往无所适从,教师应给予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材料选择上的指导:(1)根据自身的现有语言知识水平选择适合自己难易适度的阅读材料,随着词汇量增加和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再逐渐上升到阅读英文原版读物,由浅入深、循序渐进;(2)选材思想性强,内容健康、贴近生活、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感。这样的阅读材料有助于课内外知识的连接和扩课,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做到与时俱进;(3)题材选择应多样性和广泛性,且趣味性强,阅读材料题材多样性,如童话、人物传记、小说等内容可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材,做到“荤素搭配,营养均衡”。(4)可从报纸、杂志、英文小说或其简写本、网格英语资源上多渠道的收集课外阅读材料。
3.4 营造课外阅读的环境氛围,开展阅读交流活动
在教室的墙壁挂上“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之类的名人名言。利用墙报、黑板报开辟“读书园地”,学生可通过感想、佳句等形式定期进行佳作介绍。教室里设置“班级图书角”,图书可以由学校提供,也可以由学生自带,书籍丰富多彩,供学生自由选择,相互交流阅读,学生置身于这样一种环境氛围,潜移默化就会受到感染。
在班级中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交流活动。开展阅读研读会,和别人交流与分享在课外阅读中的心得体会,摘抄的名言佳句,讨论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取长补短,提高阅读能力。开展短剧表演,用表演的形式把故事表达出来,通过亲身体验加深理解人物的形象和感情,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激发阅读的兴趣。开展演讲比赛、读书知识比赛,考察学生对阅读内容的记忆情况和理解程度,巩固课外阅读成果,通过比赛评比出个人及集体奖项,树立学习榜样,激励先进,鼓励后进,增强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4 结语
当今世界,日新月异。人们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这就要求人们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进行终身学习,与时俱进。课外阅读是获取信息、扩大知识面、拓宽视眼的一个重要途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不应限于课堂上的教学,还应引导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进行自主性阅读。课外英语阅读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对英语教学的必然要求,并且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Dickinson,L. Autonomy and motivation: a literature review. System 23,1995:165-174.
[2]Krashen,S.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London,1985:Longman.
[3]Litlewood,W. Autonomy: an anatomy and a framework. System24,1996:427-435.
一、为学困生营造良好的班级读书氛围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与监督相比,熏染的力量更大,当一个人好学的时候,就能够带动起身边很多的人热爱学习。所以对于初中语文特困生而言,教师要努力为其营造出良好的班级读书氛围,从而带动特困生热爱读书,不断提高语文素养。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鼓励学困生多接触课外书,例如一些童话、寓言以及趣味小故事等,使其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从而使其对课外书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在每节语文课上课之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五分钟的演讲活动,演讲内容设定为学生曾经读过的课外书中的文章,让学生谈谈个人在阅读后的收获以及感受。教师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演讲活动当中,可以采取轮流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活动。这样,在十分浓厚的班级阅读氛围中,学困生就能够很容易产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而且这样可以使得学困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懂得更多道理,学会更多的语文知识,从而不断提高个人的语文素养与阅读能力。
二、教师要科学有效地指导学困生进行阅读
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都要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与教学的实际状况,借助于多种方法与渠道,例如交谈以及课外阅读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深入地观察与了解,从而掌握每一位学困生的个人爱好与兴趣,并且要了解其内心的真实想法与最关注的事情,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其喜爱的书籍。与此同时,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鼓励与引导学生将自己对文章的观点以及看法表述出来,帮助学困生更深刻地了解文章内容与主题。除此以外,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阅读。例如在学生进行阅读之前,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提出一些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加深入地领会文章内涵,逐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渐渐开始喜欢阅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关注学困生的阅读情况,及时地对其进行引导与指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鼓励其大胆地讲出自己的想法,并允许其他学生提出异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参加讨论,尤其是要特别关注学困生的讨论情况。在班级激烈的讨论过程中,可以帮助学困生积极地思考,提高其对学习的兴趣。对于学困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及时的鼓励,从而不断提高学困生的自信心,提高其积极参与的热情。
三、家长支持,指导学困生进行阅读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了5年之后,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否有了质与量的提高?我们对此进行了关注。我们以某地级市市区六所小学为样本进行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调查从学生本身阅读的动机、学生家庭阅读的环境、学校与教师对阅读的重视程度、图书馆与社区等社会大环境对阅读的支持等几个方面展开。此外,我们对上述小学对学生课外阅读所采取的指导策略进行了深入了解,总结提炼了他们在实践中促进、指导和评价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方法、特色经验,以求在下一步的教学中构建更为有效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体系,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
一、市区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
问题一:从课外阅读的地位看,“名重于实”的特点十分明显。
面对调查中“您认为自己支持孩子课外阅读的力度如何”这个问题时,“大力支持”者占绝大部分,几乎所有的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对阅读的重要性都持肯定态度,认为阅读对小学生而言“非常重要”。那么,阅读的地位是否真像所说的那样高呢?
1.资金投入
我们对154位家长每年购买或订阅课外书刊支出的情况(表1)以及家庭藏书量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表2)。
在关于总支出的问卷中,有40名家长说不出所以然,以“很多”“极少”“没有统计过”作答,未计入统计。
在现今的图书市场,购买一本普通的少儿读物至少需要5元钱,订阅一份全年期少儿杂志至少需要70~80元钱,用上表数据中的金额,一年又能购买几本书籍?
在关于藏书量的问卷中,有32位家长以“不多”“很少”“不清楚”“很多很多”作答,未计入统计。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市区家庭的藏书量在50册之内。由此可见,家长对孩子阅读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家庭的读书氛围如何也就不言而喻了。
2.时间安排
要读大量的书,得有充裕的阅读时间,让我们来看看孩子们(共834人参与问答)到底用多少时间来进行阅读(见表3)。
值得回味的是,在回答“你每天读非卡通类读物的时间”这个问题,有4名学生没有使用已经给出的选项,而是自己在括号里添上了“没有时间读”(因而未计入统计)。
在问到“你们班有课外阅读指导课吗”这个问题时,参与调查的4个班级中,有2个班的学生回答“有”,另外2个班的学生回答“没有”;而前面的两个班的学生在回答“你们班的课外阅读课是怎么上的”这个问题时,70%的学生选“用来阅读”,8%的学生选“用来做作业”,22%的学生选“随便安排”。
从以上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从资金投入还是从时间保证看,恐怕都难以达到新课标所规定的“三、四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的标准。看来,课外阅读的地位总体上还是“名重于实”。
问题二:课外阅读读物“瑕瑜共存”。
1.经典名著市场飘红,但不求甚解现象不容忽视
在问到家长“您一般推荐孩子读哪类书籍”时,“名著类”名列第一。对三、四、五年级学生家长的调查表明,认为名著对孩子帮助很大的家长分别为24%、31%和56%,觉得有一定帮助的为74%、78%和74%;能支持并指导孩子阅读的家长为74%、56%和60%,经常能陪孩子看书或借阅的家长为34%、31%和23%,因而,家长在这方面也相对舍得投资。但当我们追问家长“孩子是否能够对名著有一定的理解”时,多数家长表示没有考虑过。问到孩子的时候,大多数孩子回答“老师(父母)叫我看的”。
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孙晓云认为,许多名著是为成人写的,而对儿童往往有消极作用,并不是内容有问题,而是儿童不能理解,产生接受障碍;读不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书有可能使孩子少年老成、儿童成人化,使他们的语言、想象力以及看事物的眼光都发生变化。当然,对于适合少儿年龄特点的名著他还是赞成的。我们认为,儿童读名著自然不能反对,但必须加强引导,避免为读而读、不求甚解的现象。
2.儿童因为缺乏鉴别力而产生的盲目跟从现象令人担忧
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普及,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丰富的信息在帮助学生实现自主阅读、拓宽“大语文”视野的同时,也极大地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造成了学生浮躁的心态。在调查孩子拥有的书籍类别中,很多孩子选择了“其他”类书籍。“其他”到底包含了哪些书?调查中发现,奇幻文学等网络小说在小学生中非常流行,如《哈利•波特》《魔戒》《诛仙》等。我们对一所小学的三年级某班进行调查,全班52人中有38人拥有这一类书。一个书店老板告诉我们,这一类书籍的购买主体是成年人和小学生。由此可见,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快餐文化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小学生的思维和选择。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制作、出版、播放等方面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信息庞杂凌乱,甚至存在着许多低级趣味的内容,诸如凶杀暴力、酗酒吸毒、诱骗拐卖等,这些对判断力、分辨力不强的小学生而言,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
3. 作文类教辅书长销不衰,但教条引导、机械训练的方法后患无穷
写作文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障碍,不少家长费劲心思、千方百计地给孩子买各种各样的作文书。更有甚者,不准孩子看其他的课外读物,逼着孩子天天抄背好词、妙句、佳段。从对书店的调查来看,家长到书店给孩子买书,不外乎两类:名著和作文类教辅书。那么,作文书的作用到底有多大?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作文书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将描写人物、描写事物、描写动物的精彩语段分门别类;二是将好文章大卸八块;三是囫囵吞枣,标榜同步。这些作文书大多偏重于规范性、机械性的训练,没有更多地考虑学生实际的需要,解决不了他们在写作中遇到的诸如没东西写、没词儿用等实际困难,最终成为应付教师的工具,孩子的想像力、创造力都受到了制约。
此外,诸如卡通、漫画等也在儿童读物中占有很大比重,《七龙珠》《天眼》《乌龙院》等很受儿童的青睐。这类书读多了,是否会造成学生对文字感知与理解的消解,也是我们应当关注的问题。
问题三:从课外阅读方法看,“单薄无力”影响实效提高。
在回答“简单说说你对自己班上孩子的阅读如何进行指导、检查、评价”时,74位教师中有65位对自己的做法进行了简单介绍,另有9位教师交了白卷;65位回答的教师中,运用最多的方法是“采蜜集”或“摘抄法”,让学生边阅读边积累的方法有42位教师提到。此外,还有一些教师介绍了利用“写读后感”“通过语文课进行书目的推荐,讲述其中的有趣情节”“规定每天若干分钟进行阅读”“亲子共读作为起点”“写读后感”等指导阅读的方式。总体来看,多数教师知道阅读方法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系统思考,举措上比较单一,再加上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所导致的知识积累欠缺、阅读内动力不足、阅读习惯尚未形成等特点,多数学生并未掌握阅读方法,阅读实效无从谈起。可见,阅读方法已经成为影响阅读实效的重要因素。
从“言传身教”的角度来看,许多教师的阅读层次不高、阅读量不大,很难对学生阅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回答“列几个您比较认可的优秀儿童文学家及他们的代表作”的问题时,74位教师中,1位教师交了白卷,11位教师列了1位儿童文学家,16位教师列了2位,其他列了3位及以上。令人担忧的是,一些教师竟然给出了“唐诗宋词”“朱自清”“臧克家”这样的答案。很难想像,这样的教师能够担负起指导孩子阅读的重任。
问题四:从发行渠道看,“书源不畅”仍是最现实的问题。
相比较而言,目前市场上适合广大少年儿童课外阅读、有益于他们身心健康的优秀读物明显不足。不少有识之士纷纷呼吁,要努力给少年儿童提供更多适宜阅读的书籍。
从书的来源看,学生的阅读渠道仍然比较单一。“您孩子看的书大致来源于哪些地方”的答案主要有两种:买和借。从哪儿借?同学和学校图书室。而作为社会藏书最集中、最丰富的公共资源――图书馆,却被多数人忽略了。在某地级市图书馆我们了解到,市图书馆现总藏书量为20万册,少儿书籍大约有3万~4万册。近三年以来,每年用于添置新书籍的经费为20万,10%用于购买儿童书籍,每年约2万册以上。这些资源的利用率如何呢?儿童借书证也叫“少儿证”,适用从一年级到初一年级的孩子,自1999年以来全市范围内共办理“少儿借书证”近4 000张,但现在很大一部分已经不再使用了。现如今,全市每周大约有500名左右的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一年级的孩子到图书馆借阅书籍。另外,课题组到该市区一所街道办事处了解了社区图书阅览室的建设情况。该街道有4个社区,全部建有社区图书馆,合计总面积达到了360平方米,书籍约4万册,其中40%~50%是少儿书籍,但儿童借阅书籍的人数少之又少。
二、思考与对策
有效开展课外阅读,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水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结合调查,我们认为在总体思路上要切实把握好三个问题。
1.课外阅读的地位问题是根本
要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实现课外阅读的全面提升,首先必须从思想上、行动上真正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把开展学生课外阅读摆上重要位置,抓实抓好。
2.课外阅读的目的问题是核心
开展课外阅读,必须从现实的角度解决好阅读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问题,也就是要回答“阅读为什么”的问题。我们认为,开展和推广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核心就是要实现“两个提高”,即围绕提高中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知识水平、提高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整体素质两大目标开展课外阅读。
3.课外阅读的方法思路问题是关键
在重要性为大家所接受的情况下,如何科学推进课外阅读、不断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性呢?从现实看,重点要在推进“三大阅读”上下工夫,即推进规模阅读、科学阅读和创新阅读。
(1)着力扩张阅读的量,推进规模阅读。阅读必须以一定的量为基础。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此种种,都突出了一个阅读“量”的概念。没有一定的量做基础,就无法完成必要的知识积累;没有一定的量做保障,就无法实现知识面上的拓展;没有一定的量做依托,就无法实现学习中的触类旁通。因此,要积极鼓励和支持中小学生拓展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在规模阅读中加快知识积累。在阅读中,不仅要读纯文学的书,还要读一些数学、自然、史地等方面的书籍,从而拓宽阅读面,夯实知识积累。
(2)致力提高阅读的“质”,推进科学阅读。在阅读中要讲求科学,不断提高阅读质量。要科学选择书籍,开展健康阅读,以有利于学习进步、有利于知识水平提高、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个人健康成长为目标选择书籍,根据不同年龄特点、不同时期需要,提高书籍选择的科学性;要科学选择阅读方法,针对不同书籍、不同需求选择不同方法,该精读的精读,该浏览的浏览,合理配置阅读时间,提高阅读质量。
关键词: 中高年级学生 儿童文学 课外阅读 有效指导
一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综上所述,学生的阅读能力随年龄和学习阶段而逐步提高,不论从国教标要求来看,还是从教师、学生的培养目标,家长的愿望或是社会发展需要来看,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知识面扩展都不能依赖课堂上点滴地汲取,而是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提供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成长的平台,这里讲的不单满足于课堂上的课本阅读更是课堂上阅读的延伸,即是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教与学的过程,大多先易后难,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应从阅读简单的儿童文学开始培养。
二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延伸阅读面,就必先从儿童文学的作品启蒙形式分类来做区分。儿童文学作品从阅读形式上说:有图多字音少、图文并茂含拼音、图文并茂不含拼音、由单纯的文字组成等。《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第五大点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三之二关于阅读指导意见中所述,中高年级阅读目标(3、4年级)节选(阅读)要求第5,能叙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第10,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而(5、6)年级节选阅读要求目标第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彩。第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式,在交流中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第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大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所以中高年级的学生在选择儿童文学作品作为课外阅读作品时,应该以图文并茂不含拼音或由单纯的文字组成的儿童文学作品为首选。但聚焦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在如何科学有序地组织儿童文学课外阅读活动,优化阅读环境,丰富小学生儿童文学阅读内容和提高小学生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质量等方面还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就其课外阅读活动的具体实施而言,当下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在读物的推荐,阅读目的的确定,阅读方法的选择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而根据课标要求,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及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巩固语文课堂知识,强化语文基础训练服务的课堂教学延伸。
三
既然不论是课标要求还是现实要求,其主要性都可想而知,所以我们就来谈谈如何有效指导学生们在儿童文学课外阅读能力延伸的这一课。如何做到有效指导?
(一)作品的选择
由于学生知识阅历少,生活实践经验贫乏,对市面上的儿童文学作品难分良莠,因此我们要结合实际在相应的各年级中开设课外儿童文学作品选择学习辅导课,向学生讲述我国及世界上杰出人物故事,以他们为榜样,组织学生列出家中所有有关儿童文学的作品名录,并请家长协助完成。教师将学校图书馆所有涉及的相关作品名录公布并张贴班学习栏中,鼓励学生选择目录中的作品加以学习。尤其是名著,教师要加以甄别与注释或简介内容,提高学生将其选为阅读对象的兴趣。
(二)有效的吸收途径
良好的氛围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持续参与、有效参与课外阅读活动,养成有良好阅读学习习惯,主动参与课外阅读学习。
1.积极参与。从学校到家庭到书店(关于电视、电影、网络等我们无能为力加以甄别的不在此内)等都做好宣传引导,尤其学校宣传与班级引导工作要细化,深入学生的心灵。家庭要积极配合参与,购买学生感兴趣的并适合当下学习的书籍,满足其课堂外的求知欲。
2.持续参与。学生的持续参与学习和学校、家庭的持续配合的工作是分不开的。学校在开展和宣传此活动时在做法上应制订三五年的校园内学生儿童文学作品课外阅读这一专题活动计划。班级也要做个一两年的计划(现在班级教师大多是跟班上,这是推行此计划的有保证)。学校或班级难持续参与的关键在于不能在书籍方面及时投入和更新,或者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并帮他们解决,不能做好学生读书笔记的评注跟踪工作,学生先积极参与后来不能持之有效地做下去。
3.有效参与。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不可低估的,我们在分析所谓如何培养时,不如多想一想,如何让他们多有机会参与进来,多些机会让他们选择喜欢与不喜欢的东西;多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能做到力所能及做的事和他们有关的活动:如要求他们在家里自己给自己设置一个书籍收藏架;给自己做一个书籍收藏章、阅读章、心得评注册、做好影像资料收集等有利于锻炼他们动手、动脑能力的工作,并且拿到班上进行评比和推广或者建议学生们互相到家中进行访问观摩学习。班级里组织学生贡献智慧创建实体图书角,由专人负责,轮流到校图书馆甄借好书以供班里同学分享;一来提高学生选择阅读书籍能力和开阔阅读视野,二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三来综合考虑各个不同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同的情况。教师每天应安排固定时间,有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和学习摘抄、评注的时间。学校应长期不懈地宣传和举办一些书画比赛,名词名句摘抄比赛,话剧表演等有效的举措,让读书(尤其课外阅读活动)深入人心。学校应鼓励学生到镇图书馆吸收更多,更好的各类文学作品的养分,并在相关方面上提供方便帮助。
(三)指导的方式
学生是具有独立性和持续学习性的特有生命体。在他们自己的认知和情感世界里,有不尽相同的思维和逻辑概念。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尊重他们在富有个性的认知和情感驱使下选择的单纯行为方式,也教育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在提高课外儿童文学的阅读的能力时,必须慎重而为,不能过度地把“管、卡、压”作为立足点和基本手段,否则会使学生觉得处处压抑,不能自由学习,心理上甚为苦恼,就必与我们的方针背道而驰,事与愿违,成效甚微。
我们提倡的模式在于“指”和“导”二字。“指”在于教师提供自己的从小到大的在这方面的学习经验或者让学生家长也参与传授这方面的知识,不一定长篇大论,寥寥数语也甚是珍贵。如果教师、家长能率先示范或率先平等与学生交流各自心得,学生就必认为有趣,可模仿习之。“指”在于学生的互动,毕竟学生学习的环境多与同学在一起,他们之间多成为朋友、好同学,甚至好知己,他们的说话分量有时甚至超过教师、家长或其他长辈,如果让他们之间互相指正,就更能提高。“导”必须尊重他们在富有个性的认知和情感驱使下选择单纯的行为方式,也教育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现实社会中良莠难分,成年人也难免选择错误,我们不能因此因噎废食。我们要大胆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真正喜欢读的书,看的杂志,大胆发表自己的心得,站在他们认知的基础上来看,任何过失的心得、言论均无对错之分,只有教师在这种情况见缝插针积极引导他们走出误区。如发现有的学生因个人能力的差异而选择有暴力倾向的书籍或有阴暗面的书籍,我们不必大惊小怪,而要镇定下来,多与他沟通,多分析其家庭背景,从而从思想上,行为上引导他们逐渐弃去不良的思想。
有效指导中高年级学生儿童文学阅读的研究,其根源不能偏离教学大纲要求,不能偏离学生学习知识成长的规律,教师在指导中不能偏离处处有学问的原则,而应围绕合乎目前学生年龄成长、心理成长、学识增长,视野逐渐开阔的规律进行辅导、指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