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竞技体育目的范文

竞技体育目的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22:18

竞技体育目的

篇1

一、竞技教育的目标

目标,是人们欲求的结果,人们提出和设定某个目标是表明主体对目前某种现状的不满,需要建立符合主体观念需要的、理想的客体。过去,运动训练的重心是遵循生物学规律,通过训练提高运动成绩,但它忽略了人的全面发展。为此,根据竞技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现实的问题及需要,将竞技教育的目标确定为育人夺标。其中育人,就是要培养具有国际竞技视野和竞技能力的、创造型的运动人才。作为一个高水平的运动员,欲求能在重大比赛中多次稳定地表现出非凡的竞技能力,必须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技视野及创新能力。近年来,有人分析为什么中国乒乓球和中国女排的竞技水平能够保持世界先进水平,这与他们的教练到国外学习并了解国际竞技发展的前沿知识、技术和战术有关。竞技教育提倡培养具有国际竞技能力的、创造型的竞技人才,也就是要培养“地球村”的、复合型的运动人才。

二、竞技教育的任务

竞技教育的任务,是为实现其目标而承担的具体工作。竞技教育要实现“育人夺标”的目标,应完成如下任务:

1.育人的任务

竞技教育要把培养“身、心、群”素质全面发展的、具有国际竞技视野和竞技能力的、创造型的运动人才的思想贯穿在全部竞技教育过程中,并且使之具体化。育人,是竞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夺标的基础。它必须贯穿于夺标的全部过程中。

2.夺标的任务

夺标运动的锦标,是竞技教育区别与其他事物特有的任务,也是运动的竞赛、训练、恢复和管理工作所担负的任务,它必须与育人紧密结合。竞技教育十分强调要培养懂得国际竞技运动规律,具备夺得世界冠军能力的优秀运动员,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国竞技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三、发展运动个性培养自我竞技能力的任务

篇2

摘要竞技体育在体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我国目前的特殊国情之下,竞技体育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体体育的水平发展,所以竞技体育需要得到广泛的发展,以及更好的使我们去认识竞技体育发展的规律,才能制定更好的方案去发展竞技体育。

关键词竞技体育队员选拔发展前景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体育也越来越深入到我们生活之中,在中国我们经常能看见我国的运动健儿在世界的比赛上为国家争得荣誉,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形象,也提升了中国体育在国际上的地位。竞技体育也称之为竞技运动,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体育竞赛,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的的社会体育活动。竞技体育主要有几个特点:一、充分调动运动员的身体心理,智力等方面的潜力;二、具有激烈的对抗性和竞争性;三、参加者必须拥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四、按照国际统一的比赛规则进行比赛。竞技体育同时也拥有一定的娱乐性,在队员进行比赛的同时,也带给观众一种娱乐的享受,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都拥有不一样的传统运动,其发展也由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而定,当人们观赏竞技体育的同时也能使更多的人加入到体育运动中来,从而提升国家整体的体育水平。目前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主要发展依靠的是国家整体体育规划,未来中国的竞技体育的发展是主要建立在竞技体育本质上的,满足社会体育的需求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要更好的使竞技体育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相互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良好的发展效果。在我国目前的竞技体育发展情况上来看,首先得是制定正确的竞技体育发展方向,而且必须保持可持续发展,中国的竞技体育将来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以及挑战。

目前我国的运动员大多都是从小进入体校,然后通过不断地比赛训练,获得好的名次而升入省队,有机会代表省队参加全国性比赛获得好的名次,再选入国家队,这一条路是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最为现实的路,但是这样的方式也带来了许多问题的产生。我们都知道竞技体育的发展主要是依靠运动员的辛勤付出和教练员的细心指导,我国目前的体制就是要从小练起,运动的选材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关,选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最后这名运动员能否达到预期的成绩水准,是否能是运动员达到自身的要求目标,通过一些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现在许多体校里的孩子都有一种思维,就是只要我以后拿了冠军,工作也就有了,名誉也就有了,教练的思想就是竞技体育只要求成绩,最后训练的成果全是按照成绩的好坏来进行判断,但是这种思想在现在的社会发展中已经逐渐的被淘汰,为什么呢?我们常常能在电视里看见某某世界冠军因找不到工作而沿街乞讨,或者某某世界冠军因无法维持自己的生活,转而卖掉自己的金牌,这种现象的产生在我国绝对不是个案,而是普遍存在的,产生这种问题的出现就是我国竞技体育的体制所造成的,当一个孩子应该在读小学,每天进行正常的文化课学习,为以后更深层次的学习打好基础时,体校的孩子每天就是训练,比赛,几乎没有时间进行正常的文化课学习,有的也只是象征的一周上2节课,但是2节课的含金量能有多少呢?一名体校的学生在学习的初期就已经落后于广大的普通孩子了,然后当体校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大,有一些成绩优秀的可以转入高一级别队伍继续运动生涯,但是有些孩子却面临下队的残酷事实,当这些已经初中或者高中年龄的孩子面临退队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还基本停留在小学阶段,完全没办法适应初中或者高中的生活,这个问题就摆在了他们面前。进入高级别队伍最后同样也是面临一个退役下队的时候,国家在对于运动员退役后会发放几万元的安置费,但是你可以想象一个除了会体育运动技能而没有其他生活技能的人在这个社会是没有办法立足的,所以就会产生退役运动员无路可走的地步,这也是从一个侧面讽刺了我国目前的竞技体育发展的成果,当金字塔尖的冠军风光的时候,他们身后却是一群群退役运动员找不到工作,没有生存技能的现实,虽然竞技体育是很残酷,但是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办法去解决这个竞技体育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也会为以后的体育发展埋下很大的隐患。

我国在发展竞技体育的同时,在若干年前一度忽视了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了解体育运动能带给人们的好处,所以也愿意加入到体育运动的行列中来,但是我国目前的群众体育远远不能满足我国体育健身人群的发展要求,这也是我国之前只发展竞技体育而忽视群众体育发展的后果,近几年我国逐步加大了对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发展力度,大力修建了许多群众体育设施,给群众尽量创造比较舒适的运动场所,这些都是很可贵的地方,因为只有发展好了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才能使一个国家的体育水平整体提高。

所以,根据以上的研究,我自己提出几点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建议:第一要转变唯金牌论的思想体制,竞技体育虽然是以成绩的好坏去判断训练的成果,但是我们现在应该更注重的是对一名优秀运动员的培养,优秀的运动员不仅是要在运动技能上达到高超的水平,在品德,道德,以及综合能力上同样要比较优秀,只有这样的运动员才是符合当今21世纪发展的要求。第二对青少年的培养以及运动的选材要科学化,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争取与学校进行体教结合模式的结合,使运动员在不影响自身学业的情况下也能更好的进行运动技术训练,这不仅能使运动员有更多的选择,为以后提供更多的出路,体教结合模式还可以促进学校体育的更好发展,整体提升学校的体育文化水平,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第三加大对退役运动员的职业培训,使退役后的运动员能掌握生存的技能,为找到好的工作打好基础,同时开办退役运动员的交流班,使他们能更好的去融入到大社会中,为国家更好的去发挥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体育水平真正得以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合球是起源于荷兰的球类项目,它的场地、器材、规则的要求为篮球、足球、手球三者的结合体,合球运动最大的特点是男女同场竞技,但比赛中男女球员之间又不会相互冲撞,既保证了男女球员共同参与的平等机会,又使得比赛依然精彩激烈。

小学阶段的学生生理和心理都处于生长发育的过渡期,这一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但身体素质及身心发展却难以符合合球的运动要求。因此,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创编适合当今小学生需求的“合球”运动进行课堂体育教学,可以说是对现有国家及地方体育教材的很好补充。

一、场地器材

正规的合球比赛场地长40米,宽20米,底线有两个无篮板的篮架。在小学体育课中用足球场地或者平整的场地即可,因小学生的力量无法完成有效的投篮动作,可用跨栏架代替篮球架,将篮球投篮得分的方式改变成类似于手球扔进球门的技术动作。正规比赛用球为足球,考虑到小孩子的手比较小,可改用小皮球代替。

二、游戏目的

1.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合球这项新项目。

2.发展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及敏锐的观察力。

3.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及团队合作能力。

三、游戏方法

每队上场8~14人,要求男女各半,从中圈跳球开始比赛,其中一方得球后通过配合,将球投入对方球门,每进一球得一分,最后以得分的多少定胜负。

四、游戏规则

1.比赛队员必须严格遵守比赛规则,如果出现违规现象,自动罚下。

2.全场比赛为同性一对一盯人防守,不得二对一防守,不得防守异性球员,否则判罚违规。

3.可以通过传、运、抱球跑改变球的位置,但在射门前必须完成一次传球。

4.攻方持球时,守方不准抢球,但运球或传球时可以断抢。射门时,射门队员距防守者不足一个手臂长的距离时,投进的球不算得分。

5.每次进球后由被进球方在中圈发球。

6.全场比赛不设守门员,如有明显的守门嫌疑,判罚违规。

篇4

[关键词] “来吧冠军”;电视真人秀;竞技体育;受众;拟态真实

[DOI] 10.13939/ki.zgsc.2016.28.245

1 真人秀与节目“来吧冠军”

1.1 真人秀节目现状

真人秀,目前在各领域均没有规范而明确的定义,根据维基百科给出的定义:即真人实镜秀,是一种强调实时现场直播,没有剧本,不是角色扮演,声称是百分百反映真实自我的电视节目。也有人将其定义为“一种由制作者制定游戏规则,由普通人(明星以生活中的身份)自由参与或被选择参与已经设定了基本模式与程序的舞台选秀、婚恋相亲、智能竞技等活动,其过程被全时段、多机位现场拍摄录制,经过戏剧化的剪辑处理,在电视或者网络平台播出的节目。”[1]

在真人秀节目中,“真”是它存在的生命线,所谓“实镜”即真实的镜头记录,它是一种纪实而非虚构。“人”是它的组成核心,我们通过真人秀节目是要从个性化的角度去对一个人重新了解和认识。“秀”则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作为一档电视栏目,“秀”符合传播学“受众使用与满足理论”。目前我国的真人秀节目,虽然在整体节目设计上讲求真实不虚构,但在后期剪辑处理中,充分利用音效、字幕等技术手段,力图最大化凸显人物关系的戏剧冲突性,满足受众观赏需求。

1.2 节目“来吧冠军”

1.2.1 节目概况

浙江卫视和蓝天下传媒联合出品,肯讯传媒联合制作的大型励志竞技体育真人秀节目“来吧冠军”于2016年4月3号晚20: 30首播,率先吹响竞技号角。该档节目史上第一次将竞技体育比赛与电视综艺相结合,这是竞技体育真人秀领域的全新尝试,开创了体育综艺节目的全新局面。

节目采用明星与世界冠军各自组队,借助特定道具和自制比赛场景来实现颠覆性的真实体育对抗,首期节目明星队即遭遇强敌,挑战由郎平教练带领的中国女排。参与这期的中国女排运动员包括惠若琪、张常宁、张晓雅、朱婷、王梦洁和丁霞这六名即将出征里约奥运会的主力队员,明星队除了常驻嘉宾队长贾乃亮和陈嘉桦Ella之外,还包括演员陆毅、陈建州(黑人)、胡兵、超模何穗、人气偶像汪东成。

1.2.2 创新模式获得业内好评

“来吧冠军”一经播出即引起热议,在技术层面,由于节目的拍摄场地是一个由体育馆改造而成的演播室,如此一来,既保留了演播室的灯光、音响等技术优势,又可以因为空间的开阔性,在机位设置上增补体育直播和真人秀两套系统,做到无缝切换。

节目中既有竞技体育真实比赛的紧张激烈,又有电视综艺的喜剧娱乐元素,不少网友评价其“好看又好玩”。首期节目结束后,中国女排姑娘和郎平指导迅速蹿上话题热搜榜,“来吧冠军”得到了包括体育学和社会传播学领域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在其微博称:“‘来吧冠军’令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它刷新了人们对于综艺节目的偏见,告诉社会‘导向正确’和‘好看’并不矛盾:节目的立意决定方向。‘专业性’和‘娱乐性’并不矛盾,因为体育本身就是最好的真人秀――有悬念、有对抗、有明星、有意外。”

“来吧冠军”以冠军和明星比拼为主题,运用各种各样新奇有趣的道具和自制环节。虽然这是明星至上的综艺时代,但是体育冠军仍然是节目的最大主角。在欢乐的竞技氛围中,传递出无限的正能量,选手们拼搏进取的奥运精神展现出自信勇敢的精神面貌,正契合了全民体育的宗旨。

2 竞技体育真人秀节目的传播学解读

2.1 受众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指受众会根据自己的特定情感和心理需求,通过主动接触和使用媒介,选取满足自己需求的内容。[2]它包含了三个方面的作用:其一个人与社会互动,其二对现实人际关系的映射和思考,其三个体求胜欲望和竞争心态的满足。

在真人秀节目中,即便是参与者彼此之间并不熟悉,但是在参与过程中,个人将加入到集体队伍中,积极与他人沟通交流,主持人往往也十分善于活跃现场气氛,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大家共同为实现特定的团队目标而不懈努力,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并且在团队中获得归属感。观众也可以通过参与微博话题讨论等方式,间接参与到节目中来,实现了个人与社会互动的心理诉求。其次,真人秀节目构建了一个相对简单的行为框架,观众往往会直接根据参与选手在其中的言行举止来重新获取对这个人的喜恶评价,以此为镜,往往可以映射出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在一份调查问卷中,参与问答的311名观众当中,52%的人表示收看了体育类真人秀节目后,增进了与同学之间的友谊、培养了团队意识,42%的人表示有利于自己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2.2 拟态环境中真实与虚拟的平衡

1922年,美国学者李普曼提出了“拟态环境”理论,即“传媒所构建出来的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具有一定差距,受众对于客观真实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受困于媒体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

在我国,真人秀节目是伴随着消费文化而逐渐兴起的,在此背景之下,电视节目的发展不免要迎合商业利益,追求更高的收视率。这就要求真人秀节目的“真人展现”要做到最大化迎合观众需求的“秀”出来。受众往往对于他人的生活具有猎奇心理,真人秀节目采用“纪实的全方位镜头拍摄”,在后期剪辑中再通过细节刻意放大某些人物的特定个性,扩大节目的矛盾冲突和戏剧张力,这些是参与者无法控制的。因此,真人秀节目是将纪录片与剧本式人物再创作相融合,由此一来,在真人秀节目中展现出来的“真人”就是片面化的,是媒体想要观众看到的“拟态真人”。

3 解构竞技体育真人秀节目

3.1 人物和竞技项目选择的话题性

真人秀节目作为一档电视节目,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大众审美需求。如何选择参与嘉宾和比赛项目至关重要。

“来吧冠军”在项目选择上颇具技巧,12期节目均聚焦在大众熟悉程度和接受程度较高的体育项目上,例如足球、篮球、游泳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观众基数,契合了全民体育的宗旨。具备较强的观赏性是这些项目被选择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团队参与的足球、篮球和排球项目中,队员众多,由于个体差异而产生的戏剧冲突也会大大增强节目的可观赏性。再加上,每期都有不同的高颜值明星参与进来,提升了节目的视觉美感。除了根据受众追星特点以及比赛项目需求选取适合的明星参与之外,节目所邀请的专业运动员也自带粉丝效应,例如李娜、孙杨和邹市明,前两者除了非凡的冠军实力之外,自身就具备姣好的外形条件,孙杨的新 浪微博粉丝数量更是高达2700万,赶超众多娱乐明星。而邹市明在2015年参加录制的亲子户外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展现出不同于拳台之上的呆萌奶爸形象,深受观众喜欢。

3.2 节目环节设计推陈出新

尹鸿教授认为在真人秀节目中,悬念是推动节目、观众和故事发展的动力元素;竞争是形成人物关系和情节变化的结构元素。[5]这二者是一档真人秀节目能够热播的必要因素。

“来吧冠军”在环节的编排上,尤其注重竞争和制造悬念。世界冠军与业余的明星选手之间毕竟实力悬殊,即使借助新奇的道具和规则,也无法弥补竞技技能力上的差距。职业运动员最终取得比赛胜利是大部分观众能够想到的结果,因此,可以说,在节目中观众关注的焦点并不是最终谁赢谁输,而是比赛过程中双方的表现。节目通过自制比赛环节规则、启用特殊道具等方式,力求增加比赛的悬念性,实现了业余明星选手挑战职业冠军在实力上的“平等性”。

3.3 内容编排凸显戏剧张力

“来吧冠军”在节目内容编排上,注重专业和娱乐相融合。真正的竞技体育比赛是严肃而紧张的,然而当竞技体育走进电视综艺节目,必须要考虑两者如何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即激发冠军们的专业技能,同时促使明星参与体育项目的综艺娱乐细胞充分释放。

“来吧冠军”启用了资深综艺节目主持人何炅担任比赛仲裁,实则担任了整体节目进度的掌控者。在正式比赛环节中,他自然担任了比赛的解说员。综艺节目主持人对于节目的趣味性表达明显增加,他们比职业的比赛解说员更加轻松活泼,例如在讲解比赛中带入了更多网络语言、调侃语言,符合了电视节目的娱乐效果需求,观众在观赏比赛的时候不会产生疲劳感和乏味感。语言更加直白简单,浅显易懂,方便观众更好的阅读比赛,了解比赛细节。

3.4 角色塑造立体而鲜明

在过去,对于职业运动员的纪录片和访谈,绝大多数都是聚焦在他们的刻苦训练上,讲述荣耀背后的心酸和努力,因此,我们看到的是运动员严肃紧张的生活状态、高强度的训练安排。明星方面,偶像崇拜更是当今社会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明星身上的光环让他们变得神秘而有距离感。

“来吧冠军”在人物角色和个性展现方面,进行了深入挖掘,让偶像明星摘下光环,变得更加亲民,让运动员适度脱离严肃的竞技状态,展现生活中活泼的一面。他们都在节目中自由地展现着自己的喜怒哀乐。

4 结 论

在如今真人秀大行其道的中国电视节目中,采用适当的娱乐化方式,符合传播学理论,可以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来吧冠军”将明星、竞技体育比赛和综艺元素相融合,是体育综艺节目的全新尝试。通过明星效应引发社会关注,选取大众项目进行全民推广,精心设计节目环节,进行内容编排,塑造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缩小了观众与竞技体育之间的距离,增强对体育项目的认知。在节目中展现出的对突破自我的追求,顽强拼搏的精神面貌,正是竞技体育的魅力所在。当前的竞技体育真人秀节目发展尚未成熟,因此,如何让其保持长期的活力需要体育人和电视人共同努力,不断创新,在巩固基础的同时充分挖掘竞技体育的特点,使其生命力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吕,雷雨晴.真人秀节目创作的原理与原创[J].中国电视,2016(2).

篇5

篮球和体操项目的体育专项学生,在社会认可度、竞技水平提高、娱乐性、感性体验、努力取向五个测度上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1.对象

华南师范大学2009体育硕士班中篮球专项学生18名体操专项学生13名。

2.方法

心理测量法:采用由叶平博士等编制的《中国标准化竞技动机量表》(GMP-C问卷)为测试工具,主要从5个方面测量运动员的竞技动机。该量表是信、效度较高的测量工具。

三、测试结果

1.篮球和体操专项学生在社会认可度测度上的差异

通过对两个项目的学生在社会认可度测度上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篮球专项学生和体操专项学生的社会认可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在体育专项学生中,篮球和体操专项学生对社会认可度的要求是基本一致的。

2.篮球和体操专项学生在竞技水平提高测度上的差异

通过对两个项目的学生在竞技水平提高测度上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篮球专项学生和体操专项学生的社会认可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在体育专项学生中,篮球和体操专项学生对竞技水平提高的要求是基本一致的。

3.篮球和体操专项学生在娱乐性测度上的差异

通过对两个项目的学生在娱乐性测度上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篮球专项学生和体操专项学生的社会认可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在体育专项学生中,篮球和体操专项学生对娱乐性的要求是基本一致的。

4.篮球和体操专项学生在感性体验测度上的差异

通过对两个项目的学生在感性体验测度上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篮球专项学生和体操专项学生的社会认可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在体育专项学生中,篮球和体操专项学生对感性体验的要求是基本一致的。

5.篮球和体操专项学生在努力取向测度上的差异

通过对两个项目的学生在努力取向测度上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篮球专项学生和体操专项学生的社会认可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在体育专项学生中,篮球和体操专项学生对努力取向的要求是基本一致的。

四、分析讨论

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运动竞技比赛中,运动员要想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取决于多种因素。

对篮球和体操项目学生的竞技动机五个指标(具体包括社会认可、竞技水平提高、娱乐、感情体验、努力取向)进行测量。其测量结果(见下表)表明篮球和体操项目学生社会认可、竞技水平提高、娱乐性、感情体验与努力取向呈较高水平。

首先从社会认可这一指标来看,篮球和体操项目学生竞技动机没有显著性差异。追求良的好的竞赛表现过程中必然抱有想让他人认可的强烈愿望,这可能是导致其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可水平。社会认可属于外部动机,根据动机理论可知,较高的外部动机如引导不当,会极大地损害内部动机,从而损害运动员从事这一项目的兴趣、态度等。较高的社会认可会促使运动员强烈地希望在比赛中有良好的表现,如比赛一旦失败,会对运动员的心理造成极大伤害。因此,教练员或心理学工作者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把这种渴望成功的愿望转化为内部的动力,从而促使运动员形成积极的态度。

从竞技提高这个指标看,将两组学生的竞技水平提高测度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学生的竞技水平提高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篮球专项学生与体操专项学生一样,想要通过比赛提高个人运动水平的愿望强烈。具体表现为:想要在比赛中把自己的最大能力发挥出来,想要通过比赛逐渐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获取最好成绩,完成自己的任务以及学到其他高水平运动员的技能等。

从娱乐性指标看,对两组学生的娱乐性测度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学生在娱乐性指标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篮球专项学生和体操专项学生同样都对娱乐性体验比较强烈。

从感性体验指标看,对两组学生的感性体验测度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学生在感性体验指标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篮球专项和体操专项学生在比赛中检验自己的能力与运动技能,追求胜利愿望同样强烈。

从努力取向指标上看,将两组学生的努力取向测度进行t检验,发现两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说明两组学生同样注重比赛的结果,看重比赛中努力的付出。

五、结论

篮球专项学生与体操专项学生的竞技动机特征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参考文献:

1.叶平.竞技动机量表在中国的标准化研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2

2.叶平.日本大学生运动员运动成就动机的性别、项目和运动经验年数差异.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7.3

3.高健,金帆,赵金花.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竞技动机特征分析.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4

篇6

论文摘 要:电子竞技运动是一项新兴的竞技体育项目,它与网络游戏有着很大的区别,这项运动在高校里开展有着良好的基础,本文通过对电子竞技运动进入高校体育课的意义的分析。提出了电子竞技进入高校体育课的途径。

电子竞技运动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软硬件设备为器械、在虚拟环境中、在统一的竞赛规则下进行的对抗性益智电子游戏运动。电子竞技运动现已被国家体育总局定为第78项体育运动。电子竞技运动作为一项体育项目,可以锻炼和提高参与者的思维、反应和协调,可以培养参与者的团队精神和毅力,这项运动特别受到大学生们喜欢,在高等学校里开展这项运动有着广泛的基础。

1 电子竞技运动的特点及分类

1.1 电子竞技运动的特点

电子竞技运动是由“电子”和“竞技”这两个基本元素组成的:这两个基本元素都为运动而服务的,“电子”是运动方式和手段,“竞技”是运动的目的。

“电子”是指这项运动是借助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以各种软硬件及由其虚拟环境来进行的一种运动,这相当于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中的器材和场地。这是电子竞技运动有别于传统体育的根本不同。

“竞技”即对抗、比赛。电子竞技运动和传统的体育的比赛一样都是按照一定的竞赛规则,并在这样的规则保障下进行公平、公开、公正的比赛。选手的技术水平,是要靠严格的训练来掌握和提高。

电子竞技运动和传统的体育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社会上有广泛群众性,并受到广大群众的喜欢和普遍参与。

1.2 电子竞技运动的分类

电子竞技运动目前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对抗类项目,主要有:反恐精英、星际争霸、魔兽争霸和FIFA2003等。另一类是休闲类项目,这类项目它是电子化的传统体育和民间娱乐项目,项目包括围棋、中国象棋、桥牌、麻将、台球等。

2 电子竞技运动和网络游戏的区别

从历史渊源上来讲,网络游戏与电子竞技本是同根生,电子竞技运动与网络游戏都来源于电子游戏,只是各自依靠本身的特点而走了不同的发展道路。电子竞技运动项目由于具有的“对抗性”的游戏特征,最终成为体育项目的一种。电子竞技运动和网络游戏的最大区别就是电子竞技运动是体育项目,而网络游戏只是一种娱乐游戏。

2.1 本质上区别

电子竞技运动这项体育运动,其器械、场地及比赛环境等等是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的。运动的方式是对抗和比赛,它有统一的规则和相同的技术手段,也有传统体育比赛中的技、战术。选手通过日常刻苦的的训练,提高自己与电子设备这些比赛器械相关设备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使用的速度、反应和配合等等综合能力和素质,通过技巧和技战术水平的发挥,获取在对抗中的胜利和好成绩。

网络游戏其运行的环境和电子竞技运动差不多,有些规则也很相近,但是网络游戏是以追求感受为目的的模拟和角色扮演,玩家体会的是自己角色的成长快乐,自娱自乐。

2.2 运行环境的区别

网络游戏和和电子竞技运动的运行环境都是依靠网络来实现的,网络游戏的运行环境是完全建立在国际互联网上的,它离开了互联网,根本就无法存在。而电子竞技运动所依赖的是局域网环境,甚至可以是两台电脑的直接联接,互联网只是电子竞技运动用来训练或娱乐的一种手段而已。

3 高校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基础条件

3.1 广泛的群众基础

高校的学生年龄在18~24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青年对网络游戏都十分喜欢,可以看出,如果在高校开展电子竞技运动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个人电脑的不断普及和电子竞技运动的进一步发展,电子竞技在高校将拥有更多的爱好者和参与者。

3.2 良好的软硬件基础和充足和时间

高等院校作为教学和科研单位,有着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丰富的网络资源,这为学校电子竞技运动奠定了硬件基础。高校最不缺少的就是人才,能胜任电子竞技运动教学和指导的也会大有人在的,这为高校开展电子竞技运动提供了要才保障。南方学校夏季炎热,北方学校冬季寒冷,都不易开展室外活动,在这个时间段里是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最佳时间。

4 电子竞技进入高校体育课的途径

4.1 选择适合学生的电子竞技项目

选择适合大学生开展的电子竞技项目,就要根据大学生生活特点和成长的需要,充分发挥电子竞技的育人优势,要选择一些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的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展来培养学生们的团队精神和毅力。例如可以选择象赛车、足球、蓝球等一些类似传统体育的项目。最好不去选择具有暴力、攻击、战斗倾向的电子竞技项目,如反恐精英、星际争霸等,此类项目很容易使大学产生好斗的想法,从而造成心理上障碍。

4.2 提高学生对电子竞技的认识

目前在部分老师和学生中还是把电子竞技运动看成是一种网络游戏,对这项运动的开展持有排斥的态度。认为电子竞技有碍学生的学习。为此就要求我们要向老师和学生们进行详细的介绍,介绍电子竞技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项目,不仅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团队精神、协调能力,而且还可以锻炼和提高对现代信息社会的适应力。因此,改变对电子竞技的片面理解,消除人们对它的偏见,才能够使这项运动健康、文明有组织的开展。

4.3 建设一批专门的师资队伍

如果没有一批从事电子竞技教育的师资队伍,那么就很难开展电子竞技课程。其实在高校里拥有许多软件开发、软硬件维护和网络维护的相关工作人员和教师,这些人都有过硬的电脑软硬件基础知识,对他们进行电子竞技运动的相关培训,会很容易地胜任电子竞技课程的教学工作。

4.4 配置相应的电子竞技运动设备

电子竞技运动水平的高低除了与参与者的技术水平和心理环境有关以外,电脑硬件和比赛的环境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开展电子竞技课程,电脑设备当然不能够过于落伍,而且每一新款游戏的推出对电脑软硬件的要求都会有所不同,以求达到最好的效果。因此配置相应的电子竞技运动设备,是高校开展电子竞技运动课程的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奥运会;优势项目;拓展

第29届夏季奥运会将于2008年在我国首都北京举办,全国人民对中国体育军团的比赛成绩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希望中国队能够在自己的家门口获得奥运金牌榜的第一名。那么中国队是否具有了这样的实力,还有哪些差距?笔者对我国从23届奥运会至27届参加6届奥运会比赛取得的奖牌进行了统计与分析,争取对中国的整体体育水平与实力得出客观的评价,使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我国传统优势项目的现状,存在哪些不足,以及如何拓展优势项目,最终达到促进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发展,使我国在北京奥运会上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国队在奥运会上的崛起 中国队从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开始重新步入奥林匹克运动会,至今共参加了6届夏季奥运会的比赛。从第23届奥运会在射击比赛中取得的第一枚金牌实现零的突破开始,中国队至今在奥运会赛场上已经取得了112枚金牌,96枚银牌和78枚铜牌。同时,中国队在奥运会比赛金牌榜上的名次也不断提升,特别是在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军团不但将昔日的竞争对手德国、澳大利亚、法国等第二集团的国家落在后面,而且超过了第一集团的俄罗斯,与美国队仅三枚金牌的差距获得了金牌总数的第二名,实现了赛前金牌总数冲二保三的目标。

2.2 中国队取得成绩的原因 中国取得突出的成绩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二是我国运动员、教练员科学、刻苦地进行训练。三是从1988年汉城奥运会以来,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乒乓球、羽毛球、女子柔道、女子举重等被陆续列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使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优势在奥运会赛场上得以发挥。几年来,中国队在新增加的乒乓球、羽毛球、女子柔道和女子举重这四个项目里,在奥运会比赛中共夺得了金牌36枚,银牌18枚,铜牌22枚,奖牌总数76枚,分别占中国队同期金牌、奖牌总数的32%和27%,为我国取得优异成绩作出了贡献(表1)。

2.3 中国目前处子第二集团的首位 在奥运会参赛国家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方面,美国、俄罗斯由于实力雄厚,成绩突出,长期处于金牌榜的前二名,属于第一集团。中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日本等处在金牌榜3~6名的国家,属于奥运会的第二集团。中国队这次在雅典奥运会比赛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金牌总数超过了俄罗斯跃升至金牌榜的第二位,这是否说明中国队的整体实力已经超过了俄罗斯,与美国队同处于第一集团呢?

―个国家在奥运会比赛中的整体实力,既体现在运动员夺取金牌数量的能力方面,而获取奖牌的数量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奥运赛场的激烈竞争中,获得银牌、铜牌的选手,往往与取得金牌选手之间成绩的差距并不大,也都具有夺取金牌的实力,并与取得金牌的运动员同样是处于世界的先进水平。一个国家能够在众多项目上夺取奖牌,说明有大批运动员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同样体现了竞技体育整体实力的强大。

我们从雅典奥运会金牌榜前六名奖牌数量比较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表2),中国在获得奖牌数量与美国、俄罗斯两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国队共获得63枚奖牌,排在第三位。而美国队获得103块奖牌,多于中国队40块奖牌;俄罗斯队获得92块,多出中国队29块奖牌。美、俄两国与获得金牌总数4―6名的澳大利亚、日本和德国等国相比,都领先几十枚奖牌,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因此,美、俄从整体实力上应该还是处于第一集团,中国队则以较小的奖牌数量优势领先第二集团其他国家,处于第二集团的首位。

2.4 中国队夺取奖牌面有了较大的突破 据统计,在23届洛杉矶奥运会时,我国运动员参加了16个大项目的比赛,但只在10个大项目的26个小项目上获得了一共15枚奥运会的奖牌。得奖牌面仅占参加项目的62.5%。在雅典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参加了26个大项目的比赛,获得了18个大项目里56个小项目的63枚奖牌。得奖牌面占参加项目的69.2%。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运动员在23届奥运会和28届奥运会获得奖牌的项目上相比,大项目得奖牌的项目数量上提高了80%,小项目得奖牌的项目数量上提高了115%。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运动员这次在许多以前不曾涉及的如拳击、摔跤、赛艇、帆船、网球、蹦床和田径的110米栏等项目的比赛中首次得到了奖牌,共取得了4枚金牌、1枚银牌、2枚铜牌的好成绩,这说明中国队夺取奖牌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已经突破了以前只局限在传统的优势项目中夺奖牌的局面。

2.5 中国队女子项目的比赛成绩优子男子项目 统计数字表明,中国队在参加的六届奥运会上获得的奖牌总数为286枚,其中男运动员获得了125.5枚,占43.88%;女运动员则获得160.5枚,占56.12%,获得奥运会金牌的数量女子也优于男子,在六届奥运会上中国队获得的金牌总数为112枚,男运动员获得的金牌数量为49枚,占金牌总数的43.8%,女运动员获得了金牌63枚,是金牌总数的56.2。

目前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的女子排球、女子乒乓球、女子羽毛球、女子柔道、女子跳水、女子举重、女子跆拳道等项目的比赛中占有优势。以往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的女子篮球、足球、垒球、手球等集体项目的比赛中,都多次取得过银牌和铜牌的好成绩。相比之下,目前中国男运动员仅在奥运会的跳水、举重、乒乓球、射击等个别项目比赛中保持着一定的优势,而在足球、篮球和排球等集体项目中,至今没有一支球队进入过奥运会的前三名。

3 问题与挑战

3.1 我国传统的优势体育项目受到冲击 在历届奥运会上,中国队取得奖牌最多的项目主要有跳水、体操、举重、乒乓球、射击、羽毛球、女子柔道等七项,在六届奥运会上,中国队在这七个项比赛中共获金牌92枚,银牌63枚,铜牌58枚。获得的奖牌总数为213块,占我国获得金牌总数的82%和奖牌总数的74.5%。但是近年来中国队的优势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一些项目的优势在减弱或已经没有了优势,如体操受到的冲击最明显。另外,乒乓球男单、羽毛球的男单和男双的金牌也处于与国外选手的竞争激烈之中。如乒乓球的男单金牌在进入奥运会后的5届比赛中,竟有三次为外国选手获得。羽毛球在进入奥运会后的4届比赛中,男单金牌我们仅获得过一次,男双金牌在4届比赛中皆被外国选手获得。另外像集体项目中的女足、女垒、女篮、女手等项目,我们在奥

运会的比赛中曾经取得过前三名的好成绩,但在最近两届奥运会上都没有进入前八名。

3.2 中国队投入很大力量争取只有少量金牌的项目 中国队获取奖牌的优势项目虽多,但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一是我们的优势都是一些技巧性强,缺乏对抗性的项目,因此项目本身的影响力不大。二是这些优势项目所包含奖牌的数量比较少。所以即使投入很大力量,也不会使获得奖牌的数量有较大的增长。

综上所述,美、俄两国在田径、游泳及摔跤等大项目中集中力量,充分利用资源,打造金牌和奖牌优势,高投入,高回报,这种力量投入应该是成功的。而我们精心打造的优势项目却存在投入高,回报低的现象。例如乒乓球项目一共只有4枚金牌,我们却组织了几十人的世界冠军队伍常年进行备战,而且由于比赛场上情况瞬息万变,到最后我们的运动员也可能只能得到其中的2~3枚金牌。这也实际上等于我们平均动用二、三十人备战一枚金牌,在我们的举国体制下,实在也是一种浪费。

应该看到,实际上这些传统的优势项目已经处于饱和状态,仅仅依靠这些奖牌数量很少的优势项目已经不能够使中国队的奖牌数量有较大的增长点。

3.3 中国队球类集体项目夺奖牌的能力下降 在奥运会比赛中,最有影响力的项目应该是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的比赛。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球类集体项目在前几届奥运会比赛中女队曾经取得过较好的成绩。如女子篮球,曾获得过23届、25届奥运会比赛的铜牌和银牌;女子足球和垒球,都曾分别获得过26届奥运会比赛的银牌;女子手球,也曾获得过23届奥运会比赛的铜牌。但是最近两年,我们的集体项目除女子排球外,其他项目都没有取得过奥运会的奖牌,甚至没有进入过前八名。在男子项目中,除篮球获得了雅典奥运会第八名以外,其他项目都没有进入前八名。中国队现在虽然夺取奥运金牌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和突破,但是除女排外我们的众多球类集体项目没有一个能够获得奥运会比赛的奖牌,确实与我国体育大国的地位和实力不相称。

4 建 议

1)要巩固在现有的跳水、乒乓球、羽毛球、射击、举重、女子柔道等项目中的优势这些项目是目前在奥运会比赛中,我国夺取金牌最有把握的项目。所以我们必须继续把这些已有的优势巩固好。另外我们还要力争扩大战果,面对外国选手的挑战,我们要打好在这些优势大项目里不占优势小项目的战斗,特别是乒乓球男单和羽毛球男单和男双金牌的争夺,在北京奥运会上对于中国队将是非常重要的一仗。

篇8

[关键词]竞技体育市场化;冬季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5 — 0089 — 02

核心竞争力是让对手在短期内无法模仿,是竞技项目长期拥有的,使本国竞技体育在竞争激烈的国际体育环境中稳定发展的可持续性竞争优势。〔1〕 齐齐哈尔市是我国冬季竞技体育项目的主要训练基地之一,冬季竞技体育项目是我市竞技体育发展的核心项目,他取得过辉煌的成就,先后涌现出宋丽、薛瑞红、王北星、付天宇、刘艳等世界名将。但近年来,我市的冬季项目竞赛成绩不理想,后备力量匮乏,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课题运用战略管理科学中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对我市冬季体育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进行细致研究,以及政府、社会如何支持我市冬季体育的发展等。冬季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研究,可以为政府决策部门制定长期战略性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所以,加强冬季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对于提升齐齐哈尔市冬季竞技体育竞赛水平,使冬季竞技体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体育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竞争力理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应用到竞技体育事业,对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黄卓和兰续章学者认为竞技体育事业核心竞争力包括核心技术能力、认识和普及程度、学习交流意识三个一级指标。其中核心技术能力函括后备力量分额系数、名次成绩再现系数、队员成才周期优势系数、设备投资优势系数、成绩实现系数和专项技术绝招优势系数等指标;认识和普及程度函括领导满意程度、大众满意程度、名次占有额和项目普及份额等指标;学习交流意识函括创新学习机会和信息传递机制两项指标。〔2〕梁建平、常金栋、董德龙等学者认为竞技体育事业核心竞争力源于竞技体育之间的竞争,竞技体育事业的团体或组织要想在某些竞技项目上保持长期稳定(即可持续性)竞争优势,保持处于一流的水平,那么竞技体育事业核心竞争力必须由一流的竞技主体、先进的竞技科研和广泛的竞技基础三个方面构成。其中竞技主体函括运动员专项技术绝招系数、运动员先天优势系数、教练员专项技术战术创新系数、教练员调配综合能力系数、成绩实现系数、运动员成绩成长周期系数、后备队员培养系数和名次成绩再现系数等评价指标内容;竞技科研函括科研队伍综合实力系数、科研设备综合实力系数、科研信息应用转化系数和科研信息传递交流系数等评价指标内容;竞技基础函括项目普及程度系数、大众认可程度系数、项目成绩系数和领导决策满意程度系数等评价指标内容。〔3〕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解,充分结合竞技体育的本质和影响竞技体育整体水平的相关要素,本研究认为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是指在长期的科学管理、运动训练和竞赛、体育科学研究、竞技人才培养、后勤保障、政策支持、裁判员培养、体育文化建设中形成的,建立在竞技体育各单个运动项目竞争力基础之上,具有自身特色的超越竞争对手,能支撑运动项目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内在超常整体竞争能力。它包括三个层面上的竞争力,即动力层竞争力、支撑层竞争力和环境层竞争力。

二、提升齐齐哈尔市冬季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分析

提升齐齐哈尔市冬季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各要素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并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在研究提升齐齐哈尔市冬季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对策时,我们必须根据冬季竞技体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仔细研究影响冬季竞技体育发展的各要素,依据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和形成机制,并结合齐齐哈尔市冬季竞技体育发展的历史以及现实情况提出合理有效地对策。

(一)改革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加快竞技体育市场化

制度保障是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又一根本来源之一。虽然“举国体制”一直是目前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成功的保障,但这种模式的弊端也是显见的。齐齐哈尔市体育管理部门应该在竞技体育管理上深化改革,加快冬季竞技体育市场化,逐步将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界资助为辅的竞技体育模式,发展转变为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并重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不断加强竞技体育社会化、产业化发展,走竞技体育产业化道路。齐齐哈尔市应当注重对竞技体育市场的培育和开发,吸引社会资金对冬季竞技体育的投入,利用竞赛商业化运作,达到增加运动训练和竞赛管理的经济收入,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总之,只有建立健全冬季竞技体育的管理制度,加快冬季竞技体育的市场化运作,才能有效提升齐齐哈尔市冬季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

(二)培育科技创新团队,为冬季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持

科技进步已经成为体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支撑,特别在竞技体育方面,无论是运动器材、医疗水平还是训练手段等等,其科技含量已成为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关键因素。现代奥运会的竞争,已经成为参赛国家科技发展的竞争,从运动器材、服装到竞技技术等等无不充分地体现出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只有形成高水平的竞技体育科技创新团队,才能实现持续高效的竞技体育知识的创新和积累,而知识不断的的积累和创新是提升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来源之一。齐齐哈尔市应该将体育科研机构、学校、职业运动俱乐部和运动队的科研人员有机整合起来,形成有效的竞技体育科技创新团队,增加竞技体育科研经费,把冬季竞技体育训练中发现的难题进行立项研究,充分发挥体育科技人才的智慧,有效利用科学技术去指导训练,强化齐齐哈尔市冬季竞技体育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冬季竞技体育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来提升齐齐哈尔市冬季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

(三)增加经费投入,确保冬季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

经费投入是竞技体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市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市财政投入来推动冬季竞技体育的发展,这种单一的经费来源渠道,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很难保证冬季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因而,需要大胆的制度创新,多渠道增加体育经费来源,积极吸引和鼓励民间和企业资金投入到竞技体育之中,从而保障体育经费的充裕,为冬季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提升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重视优秀人才引进

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关系着冬季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培养出优秀的体育竞技人才,确保冬季竞技体育走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齐齐哈尔市冬季竞技体育应当坚持两条腿走路,即加强本土优秀人才的培养,同时重视引进优秀的冬季竞技体育人才。其中包括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管理者、体育科技人员等等。以优秀冬季竞技体育人才的引进提升当前的冬季项目竞技能力,确保我市冬季项目在全国的优势地位,加强本市冬季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一提升我市冬季竞技体育持久的竞争力。体育人才的培养要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不仅运动员能通过专业训练取得好的竞赛成绩,更要他们自觉努力接受高等教育,确保他们将来不再从事竞技体育活动后,也能很好地在社会上实现自身价值。因此,我们需要改变以往竞技体与文化教育分离造成的种种人才培养弊端,加强与高校的联合办学,让运动员接受高等教育,全面提升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另外还要切实做好退役安置工作,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人才积极参与到竞技体育事业当中。

(五)把齐齐哈尔市打造成我国重要的冬季体育竞赛举办地

通过举办十一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亚洲冰球对抗赛,全国花样滑冰、速度滑冰、短道速滑、冰球锦标赛等重大竞技体育竞赛活动,齐齐哈尔市冬季竞技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比较完善,赛事管理能力也得到了不断提升,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通过举办各类重要竞赛活动,将对冬季竞技体育文化的培育,冬季竞技体育知识技能的交流,以及冬季竞技体育发展环境的营造等等,带来积极的影响。齐齐哈尔市已经具备了成为全国重要冬季体育项目比赛举办地的条件。

(六)积极参与各类冬季竞技体育竞赛活动,提升冬季项目竞技水平

竞赛活动不仅是检验成绩的重要方法,也是提升竞技水平,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不仅要重视全运会、省运会等大赛,更要加强市内各类冬季项目竞赛活动的开展,通过增加参赛次数,达到锻炼运动员,提升冬季竞技体育竞争力的目标。因此,要争取机会积极参加各种冬季项目的比赛,并以全运会和黑龙江省运动会为重点,制定竞赛、训练计划。通过多参赛,来检验、提高训练水平,促进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脱颖而出,保证齐齐哈尔市冬季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七)找准突破口,积极打造冬季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和核心人物

从齐齐哈尔市冬季竞技体育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身的地理环境、经济环境、运动员和教练员水平等等因素,以及潜在优势项目的内在规律,大力打造和发展适合现有冬季竞技体育实情的优势项目,加强冬季竞技体育项目的整体布局研究,合理布局,确保优势项目优先发展,达到在省运会、全运会上增加金牌、奖牌增长点的目标。这就需要我们要重点加强对优势项目核心人物的培养和保护,努力提高其竞技水平,达到以点带面。各项目领军人物的培养,可以在队伍中形成榜样效应,激发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小队员看到了今后的发展方向,使全队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势头,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市冬季项目整体竞争力的提升。重新科学界定我市冬季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和潜在优势项目,在此基础上,强化优势项目,扩大潜在优势项目,合理进行布局,以达到增加齐齐哈尔市冬季项目在全运会、省运会上的夺金点。

〔参 考 文 献〕

〔1〕施兰平,白刚.后奥运时代提升我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策略研究〔J〕.运动,2009,(02):51-53.

篇9

论文摘要:以体育社会学为基拙,借鉴已有的社会评价理论,确定竞技体育的资源配置、发展指标、管理体制、社会功能等为评价内容,试图构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内容的框架,目的在于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在竞技体育运行中的合理运用和宏观调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是我国社会发展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根本性转变。竞技体育的发展交织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中,伴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目前社会评价还没有规范的学科理论,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理论、评价方法也未建立起来。若不尽快建立起来,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影响竞技体育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本文以体育社会学为基础,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内容进行探索。

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概念

    竞技体育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的发展不断促进竞技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的发展交织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之中,不断影响社会的发展。

    竞技体育具有本体功能(作用于个体)和社会功能(作用于群体和社会)。本体功能,又称为自然功能,主要有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主要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竞技体育的本质是文化的,但具有经济性,它不能成为物业的生产部门,但它又与经济相联系,影响物业生产部门经济的发展。因此,竞技体育的发展与建设是为人民的劳动条件、劳动组织形式服务,是间接为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服务。

    竞技体育是一项事业,国家予以投资。对于竞技体育的投资决策,关系到国家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竞技体育投资决策以可行性研究为科学依据,其核心就是对投资项目的评价,即对项目进行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评价。在我国,将竞技体育作为一项事业来发展,强调竞技体育事业的公益性,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转轨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则逐步强调竞技体育的经济性,强调社会对竞技体育的投人。

    为此,可以认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是指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发展对国家发展目标的贡献和影响,对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影响的评价。这一定义阐明了两点:一是竞技体育的功利性评价,因为竞技体育对国家发展目标的贡献与影响具有功利性;二是竞技体育的生存性评价或可持续发展评价,前者具有纵向性,后者具有横向性,因此,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一个立体的综合的社会评价。

    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是项目社会评价的一种。从社会评价的理论来看,社会评价包括经济评价。体育是服务性的行业。由于体育产品的服务性,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是在已有的经济评价的基础上,建立竞技体育评价体系的社会评价,因此,根据我国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将我国的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定位在不包括经济评价的社会评价。

2、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必要性

2.1竞技体育项目的投资决策需要社会评价

    投资与竞技体育发展、投资与竞技体育管理、投资与竞技体育社会环境、投资与自然环境、竞技体育对社会生产目标实现的作用与影响等是社会评价的范畴。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在于全面评价投资的综合效益,以减少投资的短期行为和盲目建设,克服投资建设领域各级领导与管理机构决策的种种片面性,加强投资的宏观指导与调控,有效发挥体育的社会功能。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社会的变革、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导致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变革,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的投资结构亦发生了变化,如果对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的投资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方法,则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影响竞技体育社会目标的实现。

2.2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社会评价

    对于竞技体育投资的财务评价或经济评价一般采用全国统一的财务评价与经济评价方法。而对竞技体育项目的社会评价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方法。对竞技体育的投资、资源的有效利用、竞技体育与社会各系统的相互作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只运用经济评价方法是不能有效地调控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和发挥竞技体育的综合功能的。只有结合社会评价才能有效地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对竟技体育项目的建设与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社会效益影响予以分析,使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在竞技体育项目的运行过程得以合理配置,提高投资效益,使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得以整体优化,有助于建立竞技体育与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机制,有助于竞技体育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3、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内容体系

    我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竞技体育发展的目标必须符合国家发展的目标,就是说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目标,从根本上不能脱离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内容体系应是资源配置、发展指标、管理体制、社会功能等(见图1)。

3.1竞技体育资源配置评价

    (1)竞技体育资源的界定。

    竞技体育资源,是指一个社会用于扩大参与竞技体育活动的人口和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及物资、资本、人力、时间和信息等方面的投入。竞技体育资源是发展竞技体育的物质基础。一般而言,竞技体育资源越丰富,体育活动就容易开展,其发展水平就越高。社会越是发展,人们越是感到竞技体育资源的紧缺。

    (2)竞技体育资源几种主要形式。

    1)人力资源。是指从事竞技体育工作的专业工作者,如运动员、教练员、科技人员、体育教师和管理人员等。

    2)资金。由于竞技体育的规模和科技含量不断加大,需要大量的资本投人,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事业需要雄厚的财力支持,竞技体育越是发展,需要的资金就越多。

    3)体育设施。竞技体育训练需要一定的空间,要取得好的训练效果需要一定的场地条件和先进的设备器材。

    4)余暇时间。余暇时间是重要的竞技体育资源,有了余暇人们才有可能观赏体育比赛,从而刺激体育消费,导致其他竞技体育资源的增长。余暇时间的增多对竞技体育资源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健全的组织体系。

    1)建立精干高效、运转协调、调控有力的行政管理组织体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原有的体育行政管理体制也将进行改革,体育行政管理机构将逐步精简,而精简后的竞技体育组织体系将发生变化:一方面行政机构缩小,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是少而精;另一方面由于职能调整使管办分离、政事分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将加强。各级政府仍将设立体育管理机构或在政府管理机构中设立体育管理机构或在政府管理机构中设立专人负责体育工作。体育行政组织在发展竞技体育中仍将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是保证国家奥运目标和区域竞技体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

    2)建立政府宏观调控、按照市场规则运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协会化管理的组织体系。我国竞技体育管理向协会化方向发展是总的趋势,协会管理的组织体系将不断得到健全和加强,不仅是在国家一级成立各运动项目协会,在省(区、市)、地(市),甚至县(市)将分别成立各层次的协会组织,协会组织是各级各类运动训练的直接管理部门,各类业余与职业俱乐部将逐渐取代各级各类运动队,政府管理的主要作用是运用政策和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协会则按照市场规则和协会章程独立运作。

    3)建立国家管与社会办相结合、业余与职业相衔接的运动训练组织体系。未来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是以协会管理为主体,要求训练组织体系与之相衔接,即未来运动训练组织体系应该是业余与职业相衔接,过去那种运动队训练体制将被新的体制所取代,逐步建立符合协会管理体制要求的业余运动训练组织和职业体育发展需要的俱乐部训练组织。

    (2)完善的保障体系。

    改革竞技体育的统包统配体制后,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保障体系包括法律保障、人事制度保障、场地器材保障和经费保障,在人事制度的保障上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如运动员的就业保险、运动员的伤残保障等;运动项目按协会制管理,应提供健全的法律保障,如运动项目协会管理的法规、制度、俱乐部管理的规范化制;在经费保障上,要建立国家对竞技体育的投资制度、竞技体育产业发展制度,以保障竞技体育经费的有效投人。

    (3)竞争有序的运行机制。

    市场经济鼓励竞争,而公平竞争是未来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源泉。竞枝体育竞争突出的表现是在赛制上,竞赛是运动项目发展的杠杆,运用好这个杠杆,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运动项目的发展。因此,竞赛体制是调整竞技体育发展方向、发展水平,提高我国整体竞技体育实力的重要保证。

3.4竞技体育社会功能评价

      (1)竞技体育价值的社会性。

    竞技体育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社会的产物,竞技体育在满足主体各种需要的过程中体现出其价值的社会性特点。竞技体育的价值的社会性表现在竞技体育价值活动和内容的社会性。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生产方式,一定的社会关系条件下进行价值活动的。竞技体育从它一开始就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活动,通过人们之间身体运动能力的相互比较而渗透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无论竞技体育活动是满足个体的需要、群体的需要或是社会的需要,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某种条件下的利益追求。竞技体育的价值的社会性表现在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由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多因素影响及推动的过程,因此,任何一种社会因素都在影响和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中受到其他因素的作用。经济、科学技术、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环境等等都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竞技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体现对人的价值的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受上述因素的影响。正因为这些影响因素的存在,竞技体育的价值才体现出社会性的特征。

    (2)竞技体育产业化发展。

    竞技体育产业是最能体现体育自身经济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的体育本体产业,大力发展竞技体育产业,有利于培养和建设体育市场。未来10年,我国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应初步形成竞技体育的国家投资、社会资源配置、体育产业经营3大经济支柱,竞技体育自我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逐步提高经费自给率;形成以竞赛表演为核心的竞技体育市场体系,增强竞技体育产业开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制定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竞技体育经济政策,基本形成我国竞技体育市场管理规范体系。

4、结论

    (1)竞技体育资源的配置涉及到资源的种类、来源,影响因素和资源投入后的最终产品,社会之所以要向竞技体育投入各种资源,是希望从投入这些资源会换得理想中的产出结果,社会对竞技体育产出的价值判断及对其性质的认识,对其资源配置具有关键的导向性意义。

    (2)评价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不能用单纯的某一指标,它应包括竞技运动技术水平(包括奥运会、亚运会成绩、单项国际大赛中的成绩等),教练员、运动员的知识和素质结构,运动训练中的科技含量,竞技体育管理机制,竞技体育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等多方面的发展水平。

    (3)评价我国现有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现状,必须建立好我国未来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应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统包统配、国家集权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向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竞争有序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过渡。

    (4)竞技体育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方式,本身就是社会的产物。竞技体育在满足主体各种需要的过程中体现出其价值的社会特点。竞技体育的价值的社会性表现在竞技体育价值活动和内容的社会性。

    我国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应初步形成竞技体育的国家投资、社会资源配置、体育产业经营3大经济支柱,使竞技体育自我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逐步提高经费自给率。

    5)信息。发展竞技体育事业需要大量的信息,诸如科学训练的信息、社团组织经营管理信息、政府政策法规信息、企业商品信息等。在现代社会竞技体育已经成为最大的信息源,电视台的体育专用频道、报纸的体育专版、传递的都是体育信息。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有关竞技体育资源及其配置方面的信息,却往往是稀少的。目前世界上竞技体育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有充足的体育信息资源,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公布的渠道畅通,网络完整。

    (3)竟技体育资源的来源。

    社会对竞技体育的资源投人量及投人方式与对其最终产出的期望有直接关系。由于竞技体育产出既有社会公益性特点,又有巨大的商业开发性,这种双重性的本质特点会带来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因此,其资源投人有政府和非政府(私人)两种渠道。政府对竞技体育的资源投人,主要基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其资源投人期望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冲突时,以社会效益为重,非政府的私人投人除了公益性慈善捐助之外,多出于谋取经济利益的考虑。

    (4)竞技体育资源的配置。

    由于资源紧缺,而社会对竞技体育资源的要求却与日俱增,在资源稀缺规律的作用下,社会不得不对资源的投向作出选择。一个社会如何给自己的竞技体育事业以必要的资源投人?如何在不同的体育部门间分配有限的竞技体育资源?资源的投人以什么样的机制进行运作?是评价该社会竞技体育发展形态的一个基本线索。

    1)计划机制。经济学家将计划机制描述为“资源的分配由政府决定,命令个人和企业按照国家经济计划行事”的机制。在这种机制中,体育资源是由政府行政组织根据其制定的计划强制分配的。

    这种根据政府的计划配置资源的机制,一般强调体育的公益性,突出体育的社会效益,容易获得社会舆论的支持。在公有制的社会结构中,依据计划机制进行体育资源的配置,也易于与社会主流思想保持一致,从而在政治上有较大的安全系数。由于这种机制较少,或根本不考虑投人与产出的经济效益,社会各部门的运作均依计划行事,因此以这种机制为基础的体育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保持正常运转。它可以人为地制造一个体育环境,如强制性向企事业派遣退役队员,以维持运动训练资源流通渠道的通畅;指令企事业利用部分工作时间开展群众体育,以牺牲部分有效生产资源来弥补体育资源的不足。

    2)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就是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市场主体之间对利益的竞争、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市场机制的基本点是主要的价格和分配决策都是在市场上做出的。

      由于市场机制以利润和亏损为标准来解决资源配置的各种问题,“具有物质利益性、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等属性特征”,因此它对体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极有效率,充满活力。

    3)两种机制的互补。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各有其优点和不足。在现实生活中,一般都是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而以计划机制作为间接的宏观调控手段,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3.2竞技体育发展指标评价

    构建具有代表性的竞技体育发展指标体系和科学方法,对反映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进行综合的定性、定量评价,在同一评价体系下对各有关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是评价竞技体育发展趋势的理论基础,也是确定评价竞技体育发展目标的科学依据。评价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不能用单纯的某一指标,它应包括竞技运动技术水平(包括奥运会、亚运会成绩,单项国际大赛的成绩等),教练员、运动员的知识和素质结构,运动训练中的科技含量,竞技体育管理机制,竞技体育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等多方面的发展水平。

    根据竞技体育发展指标的评价内涵,就是充分发挥竞技体育为我国经济建设、社会服务的多元功能与作用;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继续保持亚洲领先和奥运会“第2集团”前列的地位,努力缩小与美国、俄罗斯的差距;争取全面提高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努力进人竞技体育强国的行列;竞技体育运动的成绩中科技、教育含量显着增加,运动项目和运动队结构更趋合理,通过发展竞技体育,进一步推动群众体育的普及;体育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娱乐的多样化;初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

    评价“发展指标”首先看竞技体育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多元功能和作用,这是用评价竞技体育发展指标的全新标准。即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推动群众体育、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发展竞技体育产业,丰富文化娱乐活动,以及健身、教育等多方面的评价,替代“惟运动成绩”或单一金牌数量的评价。其次,对质量和效益进行评价,明确从体制改革人手,调整项目结构和运动队伍结构,以科教兴体作为竞技体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推动力),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篇10

竞技体育问题队伍建设1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1竞技体育的项目失调

竞技体育发展项目比重失调,在我国实际情况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我国在羽毛球、兵乓球等小球竞技比赛项目发展得很好,而且取得的成果也相当明显。但是,在其他一些比较冷门的体育竞技项目上,发展情况很不尽人意,甚至一些项目根本就无人问津。一直以来,国家都将注意力都聚焦在自身实力雄厚的项目上,而且对其投入资金力度和提供的相关扶持政策也比较多。但是,对冷门项目的关注却很少。所以,造成如今体育项目发展严重失调的局面。

1.2缺乏优秀的训练人员以及管理团队

随着新的竞技体育思想观念不断涌入,不仅竞技体育项目的内容得到很大程度扩展,而且还增加国民对竞技体育的认识,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竞技体育运动当中来。但是,由于引进的竞技项目大多都是直接沿用了其他国家的经验和训练模式,再加上国内对开展项目具备的相关条件不是很充分,就连训练必须有的管理和训练方面的人员都是直接从国外聘请而来,而且训练的科技化水平也不高,同时还缺乏相应的监控和医疗保障。

1.3竞技体育后备运动员缺失

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当中,面临的最大的难题就是运动人员的缺失。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却找不到几个优秀的运动员,这无疑是最大的笑话。对人才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它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从我国实际的国情来看,我国一直将人才的文化培养视为发展国力的重点,相对于“体”的培养重视力度很不够。所以,在运动员方面一直面对后备人员不足的问题。

1.4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经费不足

目前,我国竞技体育虽然取得了很好成就,但是我们不能不面对这一切都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产物的事实。一直以来,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都高度依赖政府,其资金方面也大都是靠政府拨款而来。拨款在项目上也只是更加偏重于实力强的运动项目——经常在国际赛事上获得很好成绩的比赛项目。如此一来,就使其一些冷门项目的发展受到限制。因冷门项目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甚至连运动的场地和运动设备都没有,更不用谈及相关的管理和体育训练人员了。然而在某些地方,当地政府在制定本地竞技体育发展计划时,大多只是注重体育项目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其真正的价值作用,尽管花费一定数量的人力和财力来大理推广竞技体育项目,结果却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造成竞技体育资源大量浪费。我国发展竞技体育金费安排是国家最有钱,省级有钱,地区级有点钱,最基层没有钱。基层是选材的摇篮,不重视基层体校的建设和投入。

1.5运动员退役后的安置工作滞后

作为一名竞技体育方面的运动员,其运动生涯是有限的。一旦运动员过了自己职业生涯的黄金期,就不得不面对退役的事实。搞好运动员的退役安置工作,直接关系到运动员的个人前途和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的稳定,甚至影响到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受我国体育发展的模式的影响,以往运动员由于长期超负荷运动,不得不长期饱受伤病的困扰,也致使他们对自己的体育事业心生倦意。所以,他们一旦到了退役的时候,大部分都不愿意再从事体育方面的工作。然而,自身具备的科学知识和社会技能又相对的缺乏,就更加大他们择业的难度。曾经在大型赛事上获得好成绩的运动员,退役后生活陷入困境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

2解决我国竞技体育发展问题的具体措施

2.1科学合理地调整竞技体育项目的结构

合理调整竞技体育的结构,在发展重点项目的时候,搞好其他竞技体育项目发展。

2.2加大力度对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要使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科学有效的发展,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我国竞技体育的先行体制入手,尽快转变先行的体育运行机制,完善其管理体系。

2.3加强竞技人力资源建设

重视教练队伍建设,提高竞技体育教练人员的执教水平。高度重视基层体校建设,加强国内竞技体育与国际间交流,引进国外优秀的教练员,发挥其优势,吸收他们先进的思想理念,强化国内竞技体育的实力。

于此同时,还要注重对竞技体育管理人员的培养,让他们更好地为体育事业服务。竞技体育的科研工作当然也不能放松,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的科技水平含量是体现我国竞技体育实力的重要方面。随着时代的变迁,国际竞技体育的环境已经与原来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仅比赛的形式出现了多样化,连竞赛的观念和比赛的规则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对运动员训练方面更加注重训练的科学性。

2.4搞好退役人员的安置工作

解决退役运动人员的安置问题,是保障我国竞技体育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发展我国的竞技体育,只有在运动员退役后的生活得到更好保障的前提基础上,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安置退役运动员要结合其自身具备的特点,合理安排。比如,可以给他们提供进入高校继续进行学习深造机会,以便提高自己文化知识。退役后可以向竞技体育方面的管理层方向发展,为我国的竞技体育的管理层储备人力资源。

2.5加强对竞技体育行风的建设

重视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在广大的群众当中树立起全名参与与运动的风气。发挥传媒的作用,增加大家对竞技体育运动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要与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进行密切的合作,在社会中树立起全民体育的观念,转变大家对竞技体育的认识,让其明白重视竞技体育运动并不是为了获取利益,而是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提高生活的质量。

3结束语

竞技体育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系统的发展过程。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我们只有着力于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勇敢地向问题提出挑战,才能保证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张晓聪,张晓会,赵先卿.“十一运”后安徽省竞技体育发展对策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10,31(3).

[2宋德海.2012伦敦奥运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1,(6).

篇11

关 键 词:体育管理;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广东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4-0039-03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竞技体育快速发展,在近几届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上取得了优异成绩,金牌数、奖牌总数均名列全国前例。但在新周期,广东省竞技体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其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与整体发展水平、运行机制和管理水平,尚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和上海、辽宁、山东、江苏等体育强省还存在差距。根据竞技体育内、外部运行和发展规律,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根据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广东省竞技体育的现状和发展态势、项目设置与布局、人力资源结构、体育产业资源开发等进行分析,为提升广东省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和广东省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纵观当今世界竞技体育,已呈现出快速发展、交互渗透、全方位竞争、跨国界合作的态势。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深思,一是为什么世界的一些体育强国的竞争优势如此难以撼动?二是为什么一些国家已形成的竞技体育优势难以持续保持?我们认为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原因主要是在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上[1]。提到NBA,人们自然会想到美国篮球在世界的霸主地位;提到乒乓球,人们也自然会想到中国引领世界乒坛的辉煌历史。我们认为,成绩的取得不是偶然,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了难以撼动、难以模仿的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通过研究,可以把握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结构体系、特征、作用,制定广东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的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优化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建立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成长的运行模式,从而提升广东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的核心竞争力,保持竞技体育持续竞争优势,推动广东省竞技体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1 优势项目的确立

从本质上讲,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和其他项目一样,是一个能力的集合体,是多方面的资源、能力和运行机制的有机结合[2],是长期的训练和竞赛中形成的内在的、稳定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具有极强竞争力的竞技体育项目。我们在确立优势项目过程中采用比较的方法,第一,该项目在国际和国内的重大比赛中获得奖牌能力;第二,该项目的获奖牌能力与本省其他运动项目比较具有较大优势。由此可见,优势项目就是指那些在国际和国内的重大比赛中与其他运动项目相比较时,具有获得奖牌能力较强的运动项目[3]。对优势项目确立的量化标准借鉴区域经济学中界定区域优势产业的方法,即用比较优势指数来确立优势项目。

2 广东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分析

竞赛成绩是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最直接体现,在评价运动项目综合实力时不能仅仅以竞赛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还必须考虑梯队运动员储备、教练员素质、经济投入、项目布局及偶发因素等等[4-5]。本研究通过专家筛选的14项指标作为分析评价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指标。

影响广东省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因素前7项主要指标为:项目布局优化、一线运动员人数、一线教练员人数、竞技体育管理、运动员选材、经费投入、科研人员。这些指标实际反映了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因此,我们认为要打造广东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构建和实现这些指标的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完善核心竞争力体系,努力寻找符合广东省实际,更加科学地开拓竞技体育发展之路。为此,我们需在以下5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优化项目结构,努力把竞技体育项目做大做强。“水、轻、巧、快、小”非常形象地概括了广东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的特点,这些项目依然须牢牢抓住不放。在新的历史时期,竞技体育发展日新月异,竞争日趋激烈。一方面,以往我们的优势正在被其他省市“侵蚀”;另一方面,我省近年来通过引进优秀教练员,在赛艇、皮划艇、现代五项、举重大级别等项目上有所建树。这种“传统化”的削弱和“外延式”的增长,也在悄然改变着广东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的格局。但这种改变一定要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而不应该把自己传统的优势丢掉。只有在继续保持羽毛球、举重、跳水、游泳、乒乓球、田径、拳击等传统优势项目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潜优势项目,努力优化项目结构,广东省竞技体育才能真正做大做强,长盛不衰。

二是培养优秀教练员队伍,着力提升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管理人员、教练员和运动员,构成了专业队训练的人力系统,在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总目标下,发挥着各自的积极作用。其中,教练员的作用尤为显著,没有优秀的教练员就培养不出优秀的运动员,哪怕是再优秀的运动天才,如果没有优秀教练员的悉心指导,也不可能成为优秀的运动员。因此,教练员是竞技体育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是核心竞争力。目前,我省有一批年富力强的优秀教练员,从事业发展的高度和长远看,必须要重视中青年教练员的培养,特别是40岁左右教练员的培养。以岗位培训为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对退役运动员从事教练工作,必须进行脱产再培训,大力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竞赛阅读能力,取得教练员资格才准许上岗。对事业心强、有培养前途的年轻教练员,要大胆使用,在实践中不断锤炼,努力提高他们的执教水平和管理能力,鼓励中青年教练领军人才脱颖而出。

三是实施“强基拓优”工程,积极推进竞技体育发展的科学化进程。新时期,广东省竞技体育发展战略要秉承训练管理科学化进程的顶层设计理念,积极实施“强基拓优”工程。“强基”就是进一步夯实基础,即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高素质的竞技体育人才队伍、高水平的训练设施条件、充足的体育经费保障、有力度的激励政策和扎实的基础性工作;“拓优”就是不断优化竞技项目结构,巩固发展传统优势项目,不断开发新的潜优势项目,努力打造优势项目集群。实施“强基拓优”工程是体育职能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力举措,是探索竞技体育管理规律的创新之举,是实现广东省竞技体育“直道加速”和“弯道超车”的强力推手。

四是建立“训科医一体化”机制,有效形成复合型运动训练团队。现代竞技运动训练是科学化的训练,是多学科复合型的团队协同作业,刘翔的成功就是一个典型范例。以往只靠教练员的“单打一”,或靠“师傅带徒弟式”小作坊式训练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运动训练理念和要求,必须通过建立“训科医一体化”的机制,形成有管理人员、主教练、副教练、科研人员、队医、体能教练共同组成的复合型训练团队,推动运动训练科学化进程。

五是探索模式化训练规律,大力打造优势项目集群。竞技运动的训练,项目繁多、特点各异,但从科学训练的角度讲,每个项目的训练都是有其规律可循。通过备战北京奥运会,我国对模式化训练的认知已经比较成熟并积累一定经验。广东省水类竞技项目经过长期的探索,找到了一条适合项目运动规律的训练模式。这种具有工业化生产特点的训练模式,产生出了规模化的效应,使其在国内外各项比赛中获得冠军最多、发挥最稳定。同样的道理,其他项目模式化训练的内在规律也客观存在,关键是要组织力量,探索研究,理性归纳,量化指标,强化手段,形成一套比较有效的模式化训练理论与方法,大力打造广东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集群。

3 结论

一个竞技团体在大型竞赛中成绩因客观因素和偶发因素的存在可能大起大落,很不稳定。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告诉我们:要想在一个项目或一些项目中长期保持优势的稳定性——也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这个竞技团体必须在某个项目或某些项目中具有绝对控制能力,获得绝对优势,这种绝对优势就是我们所研究的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6]。

广东省在确立优势竞技项目过程中,根据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战略规划,科学调研,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持续竞争力优势,不断加强核心竞争力建设,才能在竞技场上取得好的竞技成绩。

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目前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环节,我们旨在通过对广东省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把握,寻找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促进广东省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使广东省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走向更加良性发展的轨道,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詹飞. 论竞技体育的核心竞争力[J]. 中国体育科技,2007,43(3):63-66.

[2] 刘颖. 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及研究[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3):1-3.

[3] 刘庆山. 广东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1):89-93.

[4] 詹飞. 论竞技体育软实力[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1(3):33-37.

篇12

关键词:竞技运动 学校体育 竞技运动教材化

一、竞技运动教材化理论的提出

竞技运动项目之所以应该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因为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学校体育和竞技运动在”文化”的大概念下不难统一。国际体育联合会主席安德鲁斯强调竞技体育在学校中的教育价值是符合学校的功能的。他说:“学校的第一功能强调教育对个性发展的意义,第二功能是视教育为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播者,第三功能是把教育作为一种创造文化的工具。”因此,他认为:“学校竞技体育将帮助青年人去发展技巧和能力,这些东西肯定在以后他们需要的。”“在英国任何一个体育工作者,无论是持广义体育概念,还是持保守概念的都同意一份成功的体育大纲『必须包括运动喜爱、运动欣赏、运动追求、运动参与等。”竞技运动项目承载的公平、公正、诚实、团结、协作,是现代道德价值观的重要方面,它倡导的永不言败的信念,执著的追求,顽强的拼搏精神,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享用不尽的宝贵财富。

二、竞技运动教材化理论研究现状

相关资料显示,竞技运动教材化的研究主要是从四个角度进行的:一是从体育手段化的角度出发。于文谦的研究提出,1986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中小学体育教材要转变过去那种以竞技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要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中心”。1991年国家教委下发的《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教学计划的通知》强调指出:“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术科课程统列为体育手段,然而这些运动作为手段是有条件的,不是所有的竞技运动都能成为体育手段,而是需要经过选择、加工、改造才能成为体育手段。要想在学校体育中实现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首要问题是更新传统的体育观念。然后根据体育的方法和原理把增强体质,开发体育能力和进行体育思想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对现有的竞技运动进行科学的加工改造,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体育手段。于文谦等人的研究指出,竞技运动作为体育的源泉,为体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选择空间,同时也为体育留下了很大的发挥余地。但由于竞技运动具有高度的技术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等特征,使得竞技运动不能简单的作为体育手段去增强人们的体质.这就需要我们对竞技运动进行必要的选择、加工、整理和改造。古雅辉的研究表明,由于竞技和体育追求的目的不同,我们在借鉴竞技运动为体育手段的时候,就不能简单照搬竞技运动以及运动训练的形式和方法,必须要有一个选择、加工和改造的过程.即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由此可见,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就是指根据人体发展的规律,把那些复杂的竞技运动项目进行加工、改造、提炼、升华为增强体质,促进人身心协调发展的体育手段的过程。

二是从“轻体育”和软式化的角度出发。认为所谓的“软式化”是相对于项目的社会存在形态的适应性而言。一个运动项目如果只有一种社会存在形态,那么它的适应性就大大加强。社会存在的形态越单一,其“刚性”与“硬性”越强。多元化的社会存在形态是单一的“硬性”与广泛的“软性”相统一,普及性与竞技性相统一,这是运动项目“软式化”所致力追求的目标。

这些研究当中,虽然对竞技运动教材化的称谓和研究角度不同。但是,他们的基本思路都是一致的,即认为竞技运动项目在本质上与体育课程内容或体育教材是不同的,必须经过改造才能成为体育教材或体育课程内容。都是根据体育教学目的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对竞技性教学内容进行教育学意义上的改造、加工,使竞技运动内容变成体育教学教材,用教材作为“媒介或范例”,来教给学生内含于教材中有关学生发展的“生理、心理、技能、情感、态度、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三、竞技运动教材化理论的研究意义

1、使“健康第一”的基本指导思想得以落实。竞技运动教材化的理论是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在历史上三次体育文化碰撞的基础上,竞技运动教材化理论的提出改变了过去体育教学中以传授技术、技能为主线,而对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关注不够的状况。它把学生心理需要和社会需要放到重要位置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强调学生学习体育技能只是帮助其达到健康目的的手段,让学生掌握体育技能,学会学习,使自身的体质得到发展。

2、使学校体育教材体系得以充实和完善。由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致使许多地区仍在沿用传统的以竞技运动为主的教学内容、手段与方法,并且这种状况在一段时间内难以改变。要使这一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一定要紧密结合教学实践,并使其具有可操作性,身体文化的传授必须以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的身体运动项目为载体。竞技运动教材化的提出,将为学校体育教材的建设和改革提供很好的途径与方法。伴随社会的全面发展、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大量的竞技运动项目经教材化改造后将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手段将更加丰富.体育教学将更具有情趣性。

3、使学校体育成为传播竞技体育文化的基地。竞技运动教材化在充实完善现代学校体育教材体系的基础上突出了其文化特色。学校体育负有传承体育文化的历史责任与义务,当然也包括竞技体育文化。放眼社会,竞技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现象之一,已成为社会生活中日益广泛的文化娱乐领域。各种传媒对竞技体育全方位的宣传、介绍,已使竞技体育文化走进了千家万户。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学校以竞技运动为载体,对全体学生进行竞技体育文化教育,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从而使学校体育的内容充满时代感和生命力。

4、使终身体育的思想得以实现。现代体育教学改革,强调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既要使学生学到全面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又要使学生能有一两项突出的、热爱的可以坚持终身的体育项目,方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篇13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8-0090-03

Contemplation of making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competitive

DUAN Hui-tao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ubei Institute for Minorities,Enshi 445000,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 expiated on the necessity of making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competitive, analyzed domestic and foreign examples of successfully making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competitive, demonstrated that the way to making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competitive is not only feasible, but also provided with great potentials, and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measures: for making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competitive, we should stick to innovation, take interesting nature, enjoyable nature and ensuring rules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into consideration in the competitive sport realiza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abolish the “lifetime system” of competitive events in the Traditional Minority National Games.

Key words: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Traditional Minority National Games;traditional culture

2008年,我们不但成功举办了奥运会,而且取得了金牌数第一的好成绩,令国人欢欣鼓舞。但是,尽管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却仍然留下了遗憾:以武术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未能入围奥运会即是其中之一。为什么我们有高度发达和繁荣的古代体育,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却未能在当今世界体坛占一席之地?[1]产生于古代社会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怎样适应现代体育以竞技为主导趋势的社会环境也就成为了严峻而且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问题[2]。

1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发展现状

1.1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发展滞后

每4年1次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下简称“全国民运会”)是以竞技项目为主导的我国最大规模的民族传统体育综合运动会,其中绝大多数项目都是在原游戏、游艺等基础上加以竞技化改造而成的。纵观近几届赛事,尽管是全国性的运动会,但观众少之又少是不争的事实(以文艺表演为主的开、闭幕式除外),各省、市民运会同样如此。其中部分项目由于没体现出竞技化精彩、激烈等特点,比赛耗时又过长,场上除了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外,几乎没有观众。这充分表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竞技化改造有些并不成功。它已严重阻碍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这种现状不得不使我们为民族传统体育的竞技化发展担忧,因此,唯有解放思想,对现有项目进行大胆的竞技化创新。

1.2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发展不平衡

和现代体育的发展一样,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发展也必然受经济、文化发展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发展差异较大,其结果必然导致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发展不平衡。从全国民运会参赛情况看,多数地区更愿意选择投资少、运动员人数不多、见效快的“短平快”项目(多为单项),而对运动员人数较多、技术含量较高、需长期训练才能有一定收获与回报的“长线”集体项目(如抢花炮、珍珠球等)则冷清得多。第8届全国民运会,广东队派出两支代表队参加抢花炮比赛不是因为广东队在该项目上有多大优势,而是因为参与这一项目的队伍不多,东道主不“凑数”可能面临参赛队伍少,比赛场面过于冷清从而导致该项目今后发展更加困难。湖北省民运会,东道主湖北民族学院派出3支队伍参加板鞋竞速比赛、部分省市的民运会取消了某些传统项目比赛等(湖北省近两届民运会取消了花炮比赛),这些现象仅仅只是众多竞技化发展不平衡现象中的普通例子,诸如某些省历届民运会只参加固定的几个项目的比赛、某些项目长期被某省垄断,没有“群雄逐鹿”的激烈竞争场面、某一项目的运动员不知其它某项目为何物等,这些现象充分表明,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发展的不平衡。

2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的必要性

2.1竞技性是现代体育的主导趋势

现代体育最突出的特点是竞技性。奥运会“更快、更高、更强”的宗旨就是对现代体育竞技性最贴切、最准确的诠释。勇于开拓、敢于进取、挑战自我、追求个性发展、张扬个体生命力是其主体思想。现代体育认为竞争既是自然的规律,也应该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人和自然界的生物一样,必须通过竞争才能不断改善自身的处境,实现优胜劣汰。体育中的竞争是社会竞争的一种基本形式;现代体育的另一个特点是规则性,现代体育的竞争规则是保证公平竞争的前提。在规则制约下的体育竞赛中,社会赋予人们之间的差距消失了,同时也缩短了心理距离。竞赛制度的规则性,使现代体育竞赛由于处于公平竞争状态而长期保存下来[3]。规则性为竞技,是为了更好地竞技,竞技性是现代体育的实质内涵,占据着主导的地位[4]。

2.2竞技性是国际化的要求

全球化背景下,每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都在积极地建设、弘扬。把本民族项目推向奥运会、争相申办奥运会以及在申奥过程中向世界所作的精彩展示等,就是弘扬和建设这一文化活动的具体体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不把竞技胜负看作惟一价值,更注重人格培养,追求内在、含蓄、和谐的审美价值。民族传统体育要顺应时展需要,必须把握准现代体育的发展趋势,才能拓宽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走向世界、走向未来,顺应现代体育以竞技为主导趋势的历史潮流,推进并加快民族传统体育的竞技化步伐,是全球化条件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责任,也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必然之路。

3国内外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的成功范例

3.1国外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的成功范例

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都是他们国家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体统体育项目,也是东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通过嫁接、改良中国民族传统武术、吸收西方体育搏击、拳击等项目的精华,使之便于学习、训练、比赛和推广,经过不懈的努力,它们终于成为了奥运会项目之一,它们之所以能进入奥运会,是因为在显示民族特性的同时,也显示鲜明的世界特性,符合了奥林匹克运动文化准则,把握住了现代体育竞技性的特点[5]。

近几年,日本发明的“30人31条腿竞赛”受到了全世界广泛关注和喜爱,每个洲都有国家派队参加了比赛,中国也接受了热情邀请。“30人31条腿竞赛”不仅让全世界感受了日本民族竞技体育的魅力,也加强了国际交流。

3.2国内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的成功范例

以全国民运会竞技项目高脚竞速为例,它原名竹马,又称高跷,原是土家族人在生活、生产劳动中过溪流、走沼泽等的一种代步工具。座落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湖南吉首大学体育学院的师生们,经过悉心研究,把它改造成竞速的民族竞技项目,并把它推上了全国民运会,成为民运会上最受观众喜爱的项目之一。从此,它为全国人民认识、了解和喜爱。由于在连续3届的全国民运会上有不俗表现,湖北民族学院高脚竞速队被200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邀请,于除夕夜向全国人民、全世界华人奉献了一道精美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大餐。

柔道、跆拳道进入奥运会、国内竹马向高脚竞速的竞技化转变、日本“30人31条腿”竞赛在世界上的推广等可以证明: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不但可行,且大有潜力可挖。

4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的对策

4.1创新是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发展的前提

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标志”。就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发展而言,必须要有创新的思维,用创新的方法,确立正确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广大教练员、运动员、科研人员及广大民族传统体育工作人员、广大爱好者等的思想和实践创新力。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发展需要理论指导与实践验证。因此,在创新的过程中,要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其竞技化发展应包括思想观念、组织管理、竞赛制度、项目改造、现代科技的应用等。要解放思想,打破禁锢,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树立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创新氛围。不应局限于“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可以尝试“现代体育民族化”。要通过借鉴、融合、嫁接、变异等方式去推动其竞技化发展步伐[6]。

4.2建立科学的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评价指标体系

在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发展研究中,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核心内容。竞技化研究也正是通过指标评价体系来衡量当前的状态,并针对其发展趋势,确定下一步的奋斗目标,进而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对策,监测、衡量和评价竞技化的进程和实现程度。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是在全面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的。本研究认为,至少如下3项应纳入其中:趣味性、观赏性、规则的科学性。没有趣味性就无法唤起人们的参与愿望和动机,人们在运动中也无法得到精神满足。趣味性在人们心理活动倾向中具有鼓舞、干预、指导运动的能动作用。只有趣味性强,参与的人才多,对其竞技化发展的推动力才更大、更直接。观赏性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人们的心理需要。它是需要的表现形式,也是参与者将自己良好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负责、精心地奉献给广大观众的动力;这种动力会促使他们持之恒地去接触它、探究它,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并创造性地去完成该项运动。规则的科学性是保证该项目积极、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科学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弘扬积极进取、奋勇拼搏,民族传统体育要在此方面作根本性变革。

4.3引入全国民运会竞赛项目设置的竞争机制

最近4届全国民运会竞赛项目仅增加了1项(板鞋竞速),没有淘汰任何项目。无论对全国民运会本身的发展还是对民族项目的竞技化发展而言,这种“终身制”所起到的更多的是抑制作用。在进入民运会之前,不少地区千方百计改进、创新原项目,一旦进入了民运会,则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这一项目也就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鉴于此,全国民运会的竞赛项目应通过层层选拔的方式公开择优录用。将那些创新形式和内容成熟、成功的项目纳入其中,废除“终身制”,实行“淘汰制”与“晋升制”相结合,以此建立激励机制,对于好的项目继续保留,不太理想的项目“下放”给原地方继续创新改造。奥运会实行的都是这种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民运会完全可以借用,这也是民运会本身的创新。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世界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影响了以往的历史进程,而且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还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国内外已有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成功的先例。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的成功能推动其它民族项目的发展。在向竞技化迈进的过程中,我们应立足创新,将趣味性、观赏性、规则的科学性纳入竞技化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全国民运会竞赛项目设置的竞争机制。

参考文献:

[1] 余道明.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辨析[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4):57-59.

[2] 朱家新. 科学精神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J].体育学刊,2007,14(5):73-77.

[3] 王光,张秀萍,徐春毅. 新时期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之路探索[J]. 体育文化导刊,2008(2):83-85.

[4] 徐彩桐,于淼. 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发展方向和策略的探析[J]. 辽宁体育科技,2007,29(6):74-75.

篇14

论文摘要:学生体育竞赛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积极参与,在运动中实现“育人夺标”,而竞技体育的冲击导致学生体育竞赛偏离轨道。从学校教育、媒体传播和竞技体育体制改革3方面探讨我国学校体育竞赛回归其本来面目的对策。

ContemplationofthedevelopmentofstudentsportscompetitioninChina

CUIRui-hua1,LIUYu2

(1.DepartmentofPhisicalEducation,DalianMedicalUniversity,Dalian116027,China;

2.SchoolofPhysicalEducation,LiaoningNormalUniversity,Dalian116029,China)

Abstract:Thefundamentalpurposeofstudentsportscompetitionistopromotetheactiveparticipationbystudents,andtorealize“studentcultivatingandstandardmeeting”insports,whiletheimpactofcompetitivesportshasresultedinthedeviationofstudentsportscompetitionfromitstrack.TheauthorprobedintomeasuresforthereturnofscholasticsportscompetitioninChinatoitsoriginalself.

Keywords:scholasticsportscompetition;mediacommunication;competitivesportssystemreform;China

全国学生体育竞赛管理规定中指出,全国学生体育竞赛是指全国范围内的综合性或单项体育竞赛。举办全国学生体育竞赛要以育人为宗旨,突出教育特色,讲求综合效益,体现“团结、奋进、文明、育人”的精神。通过竞赛活跃文化生活,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水平,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人才,检验和提高学校课余训练水平,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1]。然而,近年来竞技体育对学生体育竞赛造成巨大的冲击,竞技体育项目几乎占据了学生体育竞赛内容的全部,根本无法达到学生体育竞赛的目标即增强体质、锻炼身心、最终实现“育人夺标”的价值。大学生运动会是学生体育竞赛的最高赛制,然而参赛队员中大多数为专业运动员,很少能有真正的普通大学生参加;各类学校体育竞赛的参加者多数是体育尖子生,普通学生根本无法参与,只是作为“看客”。学校体育竞赛变成了由少数人参加的、以争夺锦标为目标的比赛,失去了学生体育竞赛群众性参与、“育人夺标”的真正意义和内涵。而竞技运动中的异化现象也对学生体育竞赛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如在学校体育竞赛或体育升学考试中出现了违禁服用兴奋剂的现象,营私舞弊、弄私作假也时有发生。这些都说明学生体育竞赛逐渐偏离了其发展的主航道,必须予以纠正。如何尽快还学校体育竞赛本来面目,本文主要从学校教育、媒体传播和竞技体育体制改革3方面作了探讨。

1学校教育是学生体育竞赛发展的根基

学生体育竞赛活动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渊源,它充满着社会文化和鲜明的民族气息,是体育竞赛的重要的组成部分[2]。学生体育竞赛可以说是竞技与教育之间相互融合的“交点”。“竞技”是以“夺标”为目的的竞赛,是竞技体育的基本特征,在体育竞赛活动中,主要激发参与者的竞争力、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其核心理念是“教育人”,人是目的、是主体,而竞争则是一种手段。因此,学生体育竞赛虽说是一种竞技,其目的使广大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在吸收学校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增强体育竞赛的锻炼,从而实现真正的“育人夺标”,但不是只追求锦标的竞技。在我国学生体育竞赛中仍然存在着的赛场打架事件、不遵守比赛规则、顶撞裁判等一系列现象,就是学生运动员只追求单纯的“竞技”又缺乏教育而累积的“产物”[3]。

学校教育是学生体育竞赛的根基。美国大学体育联合会特别强调:“不允许把运动员视为获胜的工具,必须保证运动员的学业,保证运动员的身心健康,运动员享有接受大学教育的任何权利,享有应有的待遇,参加体育活动,接受体育教育只是大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体育比赛“健身育人”的深刻内涵,避开竞技体育内部出现的各种“异化”现象,从而实现学校体育竞赛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最终促进学校体育更好地发展。

2媒体传播是学生体育竞赛进步的“推动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各种新闻媒体日益关注体育,电视、报纸、刊物每天都花大量的时间和篇幅在报道竞技赛事,如NBA比赛,西甲、欧冠等足球赛事也都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话题。然而,这种对竞技赛事铺天盖地的宣传和对赛事丑闻的过度炒作,给学校体育竞赛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在学生的心目中,似乎只有竞技赛事才是体育竞赛,学校体育竞赛也应如此。另外,兴奋剂一直是竞技体育的梦魇,在任何一个大型比赛中几乎都能发现它的踪迹,众多新闻媒体反反复复热衷报道这些现象,而没有对其危害进行广泛的宣传。对于青少年来说,好的引导能够使他们引以为戒,引导不好则是“启发”他们走向“效仿”的道路。兴奋剂出现在很多学校体育竞赛和升学考试中,与我们的媒体宣传不当不无关系。因而,应该通过媒体传播一些有利于学生了解体育、认识体育的有教育性的优秀节目。另外,媒体要多宣传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体育竞赛。

近年来,我国的学校体育尤其是学生体育竞赛活动的生存环境和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体育赛事也开始走向市场、走向社会,力争和社会合作,争取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4]。如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菲利浦大学生足球联赛、耐克中国中学生足球联赛等等。新闻媒体加大对这些赛事的宣传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学校体育竞赛的发展。然而,这些比赛仍然是项目单一、参加人数有限,广大学生根本无法参与。因而,媒体应多宣传一些广大学生能参与的体育竞赛,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3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是学生体育竞赛前进的“发动机”

长期以来,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统一的,以行政管理和指令为基本手段的体制,它的高度集中已不利于现代体育的发展。另外,由于竞技体育体制对竞技成绩的重视,往往只求“物”、求金牌,不重视人的培养。学校体育也一直受竞技体育的制约,实现竞技体育体制的改革,对于我国的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育竞赛的发展关系重大。在提倡“奥运与健身同行”的今天,通过国家对竞技体育体制的宏观调控,把各种赛制运动会区域逐渐缩小,例如,比赛项目的种类增多、难易程度分明、趣味和竞技结合、参加的人数增多等,重视集体参与。针对阳光体育运动这一新的举措,由辽宁省体育局、省教育厅和省委共同组织和倡导的团体操、三人制篮球赛等学校体育赛事,要求参赛者必须是全日制非体育专业学生,使广大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参赛人数、比赛时间和赛事规模都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赛事,这样的学校体育竞赛,既达到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质的目的,也为我国学生体育竞赛的发展方向起到引导的作用。

对于学生体育竞赛,学校教育有着基础性的作用,而媒体传播和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则是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三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有利于学生体育竞赛的发展,还学生体育竞赛本来的面目。

参考文献:

[1]编写组.运动竞赛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2]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