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2 17:22: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课外阅读课题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中学生;语文教学;课外阅读
老师常常在口头上说:“同学们,课余的时间你们一定要多读文学作品。”具体读什么?怎样读?老师们往往没有下文。学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稀里糊涂。听话的学生可能去翻翻,但看什么,如何看,心里没谱儿。此时,他们的语文老师是有责任的。在几年的教学中,笔者还发现一个这样的现象:班里有一男生甲和一女生乙。男生甲上语文课时不认真听讲,只是埋头看他的课外书;女生乙认真听课,专心做笔记,但课后只做数理化作业。考试成绩一出来,男生甲的语文成绩远远超过了女生乙。其中原因众所周知,女生乙的语文成绩差,是她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导致她的课外阅读十分欠缺。尽管女生乙在课堂上非常刻苦认真,但成绩不尽人意。由此可见,语文的学习,课外阅读是分外重要的。
美国著名教育理论家比克洛克说:一个人一生的阅读可以分为生存阅读和性情阅读。[2]在语文学科中,我们从狭义的范围去理解,生存阅读就是精通教材,熟读课文,该背诵的一定要背下来。如果某语文教师把课外阅读仅仅定位在生存阅读上。笔者认为学生的课外阅读的进行肯定是不会成功的。不信,不妨一试。我们命令全班同学必须一周看一部名著,并且看完之后一定要写心得,谈感想。带着这样的目的,也就是带着写作业的目的,我敢肯定的说,收效一定不大。(效果是有的,毕竟是去看了名著。)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认为是老师要我读,而不是我要读。这种强制性的阅读怎么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考虑好如何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从要我读到我要读这一过程的转变,笔者认为性情阅读应该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性情阅读,通俗地说,就是学生凭着兴趣去读自己喜欢读的作品。当今学生喜欢什么作品呢?经过调查,班上的同学普遍喜欢读言情小说、武狭小说,还有网络小说和卡通。他们讨厌读文学名著,如《战争与和平》、《约翰・克里斯朵夫》等。他们一致认为这些作品远离现实生活,看不懂,也不愿看。
一位语文教师难道不应该立足于现实,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暂时抛开那些所谓的文学名著吗?学生喜欢读言情小说、武狭小说、网络小说和卡通。我们完全可以投其所好,积极地维护并且参与他们的这些阅读。
现在物质条件比过去优越得多了,十四、五岁的少男少女们发育得很快。他们喜欢阅读言情小说,完全在情理之中。就拿本班来说,不少男女生喜欢看琼瑶小说。针对这一现状,在课外,笔者与学生一起阅读,一起探讨,多听他们发表意见。要求一条:只讲优点,不说缺点。同学们侃侃而谈,兴致盎然。琼瑶小说就是写得好,内容感人,人物时时让人牵肠挂肚。也有同学感慨说若我有那一段爱情人复何求。笔者也掺和进去,“于我心有戚戚焉”!学生视笔者为知己。他们的阅读兴致大增。等看了五部、六部……之后,他们就开始埋怨起来了,怎么老师老叫我们看琼瑶小说。她的小说不怎样嘛;来来去去的就是你爱我,我爱你,没有什么内容嘛;男女主人公都是一个模子出来的,刻画人物的手法也太单一了嘛;看来看她的小说其实只要看一本也就足够了嘛。何必浪费这么多时间!这时候笔者站出来了,指出同学们这段时间的阅读是卓有成效的。同学们在阅读过程感受了琼瑶小说中爱情的美,同时也能看出其创作的不足。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的阅读鉴赏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怎能说是浪费时间呢?学生听后倍受鼓舞。最后笔者告诉学生,琼瑶小说的创作大多都能在前人的创作中找到影子,尤其是她的小说题目和诗词,比如《庭院深深》、《在水一方》等,说完马上把准备好了的欧阳修的《蝶恋花》、《诗经》里的民歌给同学们诵读。学生真切感受到我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比空谈有用得多。
同样对武狭小说、网络小说、卡通也用类似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让他们在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品中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对作品有一定的理性认识。长此以往,学生对作品在质量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此时我们再去积极引导他们阅读一些文学名著也不迟。
事实证明,性情阅读能够促使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少学生说,一天不阅读,好像缺少了点什么。
阅读习惯的形成,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一个成功保障。当然不能说阅读习惯形成,学生的语文水平一定会提高。华东师大教授曹础基说:“提高语文水平的关键在于多读书。”[3]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课外,同样非常有必要系统地指导学生去读什么,然后是如何读?
笔者在教学的实践中,采用了如下几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着重培养理解、分析散文的能力,笔者指导学生阅读了大量的散文名篇。有时进行专人专项阅读,有时进行审美阅读;对阅读的作品,可以概括艺术特色,可以写读后感。当然也可以什么都不写,但要与老师交流其对作品的看法。同学们在一年的时间里阅读了老舍、巴金、茅盾、梁实秋和泰戈尔等众多散文大师的作品。同学们收获不小。
在第二阶段,着重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笔者指导学生阅读的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给同学们一份导读材料,他们选读自己看得懂、感兴趣的作品。笔者选择晚自习、节假日举行阅读之夜、阅读周诸如此类的活动。有时要求同学们摘抄其中精彩片段,当众朗读或背诵出来;有时要求同学们根据小说的情节编写短剧,自导自演。学生兴致勃勃,踊跃参与。
在第三阶段,着重培养研讨、评价作品的能力,笔者主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阅读大量的反映时代特色的文章。有畅销小说、获奖作品、争议著作,有科普文章、社论社评、杂文随感。录制《新闻周刊》、《子午书简》、《电视散文》等这样的节目播放给同学们看。同学们的视野开阔、胸怀天下。
在这里着重指出一点,我们需要重视传统古诗文的诵读。关于古文背诵,要求同学们一定把教材须背下来的古文能够全文默写。古文阅读主要是从《古文观止》选材。古代诗词侧重唐诗、宋词,要求同学们起码能背诵50首。现代诗歌侧重中外的爱情诗歌,如裴多菲《我愿意是激流》,戴望舒的《雨巷》等。当然当代一些颇具影响力的诗歌也是大力向同学们推荐的。
经过三年下来,除了课本之外,学生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有了这个量的积累,学生在写作时,恐怕不会出现古时一秀才因肚里无货而写不出文章的尴尬与可笑了吧。
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博观厚积是在兴趣这个大前提才能达到的。在博观厚积的过程中,在与前贤和大师的对话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4]鉴于此,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没有理由不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审美阅读(高一)》.龙门书局出版,2000年
[2]《美国教育大观》.漓江出版社出版,1994年
关键词:提高;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仅仅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的能力。而目前在农村小学,由于受办学条件的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导致作文能力低,学生阅读兴趣不高,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如何针对农村的教学实际情况,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兴趣阅读
(一)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乐于读书
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二)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
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由于小学生关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学生容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适合孩子的口味,他们才会对书感兴趣。
(三)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
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宣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二、学会阅读
(一)略读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而且要指导学生去图书室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二)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三)默读法
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四)摘抄评价法
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五)写心得体会法
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也就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很快得到提高。
三、快乐阅读
(一)开发图书室
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要提高学生利用图书室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有了图书室,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室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好场所。每个农村小学就逐步完善教学设施,定期给图书室增添更换图书期刊。
(二)建立班级图书角
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三)给学生创造足够的阅读时间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四)优化读书环境
在窗明几净的教室内,装点上几幅书画作品,增添了文化气息。读书时,放上一首优雅舒缓的钢琴曲,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尽情地读书,平和的心境,互相感染,融入书海而不亦乐乎!
四、坚持阅读
(一)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
如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开展“古诗朗诵会”、“课本外的故事比赛”、“童话化装表演会”、“文艺节目会演”、“小小读书讨论会” 、“课本剧比赛”及出墙报、展览读书笔记等课外阅读扩展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总结读书成果,交流读书心得和经验。
(二)密切配合使学生坚持读书
广大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积累。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做到:一是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半途而废。二是定时。针对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是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出一个读书计划,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坚持,教师及家长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
总之,在提高课外阅读能力时我们要处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外报外刊 阅读课程 时效性
作为英语教学的传统经典课程,外报外刊阅读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2007年教育部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将“能读懂国内外英语报刊”作为高校英语教学评估要素之一,要求大学英语课程以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并对学生报刊阅读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因此,外报外刊阅读课程全面扩展到英语教学各个领域,受到师生普遍欢迎。然而,由于外报外刊时效性强、内容繁杂、语言地道等特点,教学中师生往往很难做到阅读最近最新的时事新闻报道,课时少又影响了学生对新闻事实报道的深入了解而只停留在理解上。因此,外报外刊阅读课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针对出现的问题,笔者在上海杉达学院英语系从外报外刊阅读课程内容选编、教学方法、评估方式等方面进行实践研究,提高外报外刊阅读课程的时效性,发挥其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提高学生英语能力。
1.外报外刊阅读课程的理论基础
外报外刊阅读能提高学生英语能力,其理论依据主要为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和窄式阅读理论,以及语篇分析理论。
1.1输入假设理论
输入假设理论(input hypothesis)是克拉申(Krashen)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核心部分,认为学习者要想自然习得语言知识和技能,就必须置身于适当的语言环境中获得适当的语言输入。这种输入应该是可理解的、有趣的、大量的。学生对大量的可理解输入进行吸收、加工就会很自然地使用语言。克拉申还认为输入语言材料的难度应稍高于学习者目前已掌握的语言知识,他用“i”代表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1”代表稍高于学习者目前水平的部分。语言输入只有稍高于“i”达到“i+1”水平时,学习者才容易理解输入语言,再通过不断积累语言知识而逐渐习得语言能力。
外报外刊能够为英语学习者提供大量的可理解的输入。外报外刊具有大量的语言和文化信息,文字地道时新,话题有趣并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容易让学生产生阅读并习得英语的兴趣。此外,外报外刊文章因其不断产生的新词,特殊句法、修辞等的使用和大量西方文化的融入而对英语学习者的语言知识和能力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因此外报外刊输入符合克拉申“i+1”的理论假设。
1.2窄式阅读理论
窄式阅读(narrow reading)是克拉申提出的一种外语学习策略,指学习者通过阅读同一风格、同一主题或某位作家的多部作品提高阅读能力。窄式阅读能够协调阅读过程,因为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所偏爱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写作风格,每一个话题都有与之相关的词汇及篇章结构,窄式阅读能为读者提供这样的内在视角。窄式阅读还能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与题材有关的背景知识,并且帮助学习者利用已有的背景知识阅读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与文章。
外报外刊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窄式阅读的内容和机会。西方主流报刊和杂志都有其各自独特的办报办刊历史和风格,也会聘请专栏记者、评论员、作家等撰写时事报道与评论,因此能实现让学习者阅读同一风格、主题或某位作家的多部作品提高阅读、词汇、篇章结构理解等能力。此外,不同报纸杂志对同一新闻时事、专题领域等的报道还能体现不同的观点、论调等,因此,通过对比阅读与分析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
1.3语篇分析理论
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理论是语言学研究的成果。语篇分析就是使读者科学、系统地分析语言材料在文中的相应位置及其如何产生意义,并识别语篇中的结构模式及其规定这些结构模式标记的语言手段。该理论认为阅读过程不仅是复杂的、多层次的,而且是动态的,因此要注重语言形式和功能、背景知识对阅读的影响,并侧重从语篇的整体出发分析和理解语篇信息。语篇分析模式强调从篇章宏观结构入手,分析主题,以及支持主题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分析词与词、句与句、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以及逻辑思维的连贯,从而在篇章层次、句子层次、词汇层次上达到对语篇的整体把握的目的。
外报外刊文章有其自身的文体特征和语篇结构,在用词、句法、修辞上也有自身的特点,因此,阅读外报外刊文章并对其语篇深入分析与学习有助于学习者掌握文章主题与大意、辨别作者观点、理清文字逻辑关系,提高综合语言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等思维能力。
2.外报外刊阅读课程时效性的界定
“时效性”是一个新闻术语,通常作为评价新闻价值的标准。“时”,即“及时性”,强调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效”要求新闻从业者以最快速度把读者最关心的信息传播开来而让读者迅速了解。外报外刊阅读课程中的“时效性”则体现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教学目标各个方面,并最终体现在学生能自觉阅读最新的新闻事实报道并把阅读新闻报道作为一种兴趣、习惯和生活方式。
2.1课程内容与时效性
在课程内容上外报外刊阅读的时效性体现在选取、组织最新的时事材料提供给学生上。教师每年更换一批教学材料以保证每一届学生都能在此课程中阅读到最新的时事新闻。此外,除了选择、安排、及时更新材料之外,教师还要充分关注所选材料的题材、体裁和风格,做到题材广泛,体裁合理(以叙述、议论、新闻报道类为主),风格多样。
2.2教学方法与时效性
外报外刊阅读课程教学方法的时效性主要体现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上,把教师在课堂中的话语权与主动权转移给学生,教师扮演“引导者”与“帮助者”的角色,通过听、说、读、写、译多渠道给学生提供语言输入与输出练习,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使用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与积极性。
2.3评价方式与时效性
传统纸笔闭卷考试考查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但不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不能考查学生在外报外刊阅读课程学习后有没有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是否培养起课后自觉阅读新闻时事的兴趣与能力。因此外报外刊阅读课程的评价方式应该采用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新闻收集与播报、撰写新闻小结与评论、制作新闻简报等多种形式的评价,对学生综合能力、创造性思维、良好的兴趣、习惯等进行全面评价。
2.4教学目标与时效性
任何教学活动的效果都要体现在学生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发展与提高上。外报外刊作为一门阅读课程,教学效果首先体现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上。其次,外报外刊阅读课程还必须培养学生基本的外报外刊知识和阅读外报外刊的兴趣与习惯,最后让学生养成一种通过阅读报刊获取信息与知识的生活习惯。因此,外报外刊教学效果的时效性就体现在培养学生阅读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上。
3.提高外报外刊阅读课程时效性的实践研究
2011~2013年笔者在上海杉达学院英语系开展了提高外报外刊阅读课程时效性的教学实践研究,具体措施与实施方案如下。
3.1持续开发课程内容
要改善以往外报外刊阅读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新闻变旧闻的局限,教师就必须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更新阅读材料,保证学生阅读到最近最新的时事新闻报道与评论。同时,为了避免自选教材缺乏系统性与逻辑性的问题,选材也要参考传统教材的体例安排。此外,选材还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需求。因此,本课程综合传统教材与自选教材的优势,结合学生在问卷调查中的反馈,设定了“娱乐与名人”、“体坛掠影”、“信息时代”、“拯救地球”、“经济与金融”、“西方风云”、“中国崛起”和“反恐战斗”8个题材作为教学单元。围绕这8个单元,教师从西方主流外报外刊上选取近三年相关报道,再从中选取适合学生阅读水平与能力的六篇文章作为课堂教学主要内容。为体现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教师每年都会收集、积累上述8个领域最新的动态与时事新闻,为下一轮外报外刊课程教学内容更新做准备。被替换的教学内容作为课外阅读资料以增加学生相关领域的背景知识。通过这种“每年收集开发新的教学资源,替换并保留原有教学材料”的方式,本课程形成了一种可持续性的开发模式,同时由于研究者始终围绕一定的领域收集资料,保证了所收集资料的系统性与连续性,能让学生在某个领域的知识得到积累,从而能够把握某个领域、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与阅读兴趣。这种有针对性的持续关注与阅读特别有助于提高学生在经济、政治等领域的知识与阅读兴趣和能力。长此以往,外报外刊阅读课程就会形成既有传承,又凸显时效性的丰富的课程资源与内容,使课程的时效性得以真正的体现与实现。
此外,外报外刊阅读材料对多数英语水平一般的学生来说存在一定难度,如果没有相关背景知识,学生光靠理解语言文字就很难达到预期学习目标,更可能会阻碍学生阅读的兴趣与积极性。相关中文新闻的收听与阅读能为学生更好理解英文新闻报道提供帮助。因此,外报外刊阅读课程内容的时效性还体现为鼓励、督促学生多听多读中文时事新闻。
3.2综合运用多种媒体与教学手段
传统外报外刊阅读教学与精读、泛读等阅读课程教学方法区别不大,以教师讲、学生听并记笔记为主要方式,学生不能从中体会到本课程时效性强的特点,单调的上课形式使学生丧失阅读的兴趣,在课外也不懂得去哪里寻找可供他们阅读的外报外刊。此外,媒体业在网络时代也有了很大发展,人们了解时事新闻的渠道已不仅仅局限于报纸杂志、网络、微博、移动终端等大行其道,尤其在年青一代中更是和世界联系的纽带。因此,本实践研究探索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和教学手段,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方式出发,把课程的触角伸出课堂,综合运用传统报刊、网络、移动终端等现代设备,丰富外报外刊阅读课程教学方式。在学期开学初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西方主流报纸杂志和新闻媒体的网址与网站信息,并为本课程设置了专门的公共信箱与空间供学生与教师及时交流、分享课程相关信息。授课也选择在能够上网的多媒体教室进行,方便教师在课堂中利用网络资源给学生提供最新时事报道与评论。
3.3探索多种作业与评价形式
时效性强的外报外刊阅读课程旨在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外报外刊的兴趣与习惯,并发展学生分析、批判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意识、兴趣、习惯、能力”各个方面得到发展。因此,实践研究为外报外刊阅读课程设置了“全方位、多渠道”的作业形式。
教师对教材8个单元的6篇文章分别设计了不同形式与目的的作业。对于主干文章(Text A和B),教师设计了详细的课文阅读理解题目,包括是非判断题、填空题、同意释义、翻译、简答等,考查学生对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对于延伸阅读文章(Text C和D),教师则要求学生在课后阅读并撰写100—150字的内容小结,综合考查学生英语阅读、归纳总结和写作能力。教师批改后再结合学生的问题对文章进行讲解与分析。对于两篇专门针对专八考试的文章,教师则要求学生在课后限时阅读并完成阅读理解题。这样,一部分课堂时间通过作业的形式留给了学生,鼓励了他们在课前就对教学内容进行阅读,并通过阅读理解题、写作等作业形式检验阅读能力、发现阅读问题,从而在课堂上更有针对性地听课,提高了学习和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此外,词汇一直是学生阅读外报外刊的最大障碍,很多学生因为词汇量小,往往在阅读时碰到生词就放弃阅读。因此,本课程专门设计了“My Vocabulary Bank”表格,放在每篇课文后面,要求学生摘录文章中不认识的单词和短语等,通过上下文猜词义、查阅词典等方式了解该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每个学生都相当于拥有了一个外报外刊的词汇库,并形成了良好的词汇学习方式。为了鼓励学生坚持记录生词,教师要求每篇课文由一位同学具体负责,归纳总结课文的单词、短语和美文美句,经过教师批阅后在全班分享,学生之间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共同提高词汇量和学习兴趣。
为了维持学生坚持听新闻、读新闻、了解时事的兴趣与习惯,实践研究还要求学生分组为8个单元的题材收集近两年最重大的新闻,并在课堂内进行新闻综述播报。学生要为每条硬新闻提供相关评论性的软新闻,供感兴趣的同学深入阅读。新闻综述播报要求学生综合运用阅读、写作、口语等语言能力,还要求学生有敏锐的新闻洞察力、搜索信息、分析、归纳、总结和计算机应用等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对学生的专业和综合知识与能力进行全面考查。这种作业方式也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此外,教师通过鼓励学生收集新闻时事报道,也能从侧面了解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学生收集的材料也能成为外报外刊阅读课程资源的一部分,从而实现课程内容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Krashen.S.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Prenice-Hall International,1988.
[2]Krashen,S.D.The Case for Narrow Reading[J].TESOL Newsletter,15,23.1981.
[3]Dubin,F.& E.Olshtain.Course Desig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Yalden,J.Principles of Course Design for language Teach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端木义万主编.英美报刊阅读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曹晓敏.英语报刊阅读教学模式探讨[J].铜陵学院学报,2010(2):127-128.
[7]李柏榆.英语报刊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究[J].教育导刊,2009,8:62-63.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初中语文课文阅读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其自身的人文素养,健全其人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基于上述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种种优点,我们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课文阅读,教给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同时推荐一些适合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读的课外书,防止他们在书籍的选择上不知所措。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进行课文阅读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缺乏进行课外阅读的优良环境
我们都知道,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场所并不多,图书的来源主要有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家庭藏书等,这种情况对学生进行高效的课外阅读产生了一定的制约。在某些较为不发达的地区,可能不存在公共图书馆,没能给予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优质环境。对于学校图书馆而言,由于其设施还不完善,对于一些教师所推荐的书目,学生在学校的图书馆中并不能找到,况且,作为一名初中生,他们还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导致他们可能会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复习功课上,对于课外阅读没有足够的重视。就家庭藏书而言,对于部分有经济实力的家庭而言,家长会给自己的孩子买相应的课外书籍,对于孩子买书的需求几乎是有求必应,然而,在当下的社会风气下,很少有人具备良好、自觉的阅读书籍的习惯,仅有部分家长平时会在家看看书,了解孩子的阅读情况,与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家长是少之又少,不能给予学生课外阅读相应的指导。
2.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传统的阅读带来了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目前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依靠传统的阅读来进行课外阅读,而是通过一些多媒体来进行阅读,他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自行在互联网上进行相关课外读物的下载,并阅读,这种方式节省了他们的时间,提高了效率,使他们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自己想读的课外读物。因此,我们不难发现,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它给我们的传统阅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学生的阅读方式及阅读习惯等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二、初中语文课文阅读的解决对策
1.社区、家庭及学校共同完善阅读环境
为了给予学生更优质的阅读环境,需要社区、家庭及学校共同的努力。阅读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硬环境”主要是指我们生活中的空间环境,包括图书馆、阅览室等,为了改善学生课外阅读的“硬环境”,政府应当加强本地区的文化建设,在市中心或者其他便于学生阅读的地方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图书馆,提供给学生以及其他社会层次的人们一个良好、便利的阅读环境,使他们能够有一个舒适的环境来进行课外阅读,开阔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中学图书馆也可以使自己课外阅读的硬环境有所提高,通过各种渠道来满足学生对阅读的需求,避免出现图书馆资源短缺的现象。除此之外,对于课外阅读的“软环境”,主要是指阅读氛围等,家长作为学生的监护人,应当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阅读,阅读之后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自己的认识,让孩子感受到阅读所带来的乐趣,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2.语文教师应当提升自身的素质,给予学生更加完备的指导
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教师起着很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了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教师应当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
读,教给学生正确高效地进行课文阅读的方法,通过采用一些学生易于接受,同时又符合学生发展特点的方式,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进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帮助自己在语文阅读和写作中更加得心应手。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的课外阅读,进而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给予更加充分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其课外阅读的效率。
3.积极地应对多元化的阅读方式
面对信息技术背景下所带来的多元化的阅读方式,我们应当重新审视课外阅读,将课内阅读之外的一切阅读内容作为课文阅读的范围。学生通过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阅读方式,能够增强其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以更高的效率进行课外阅读。同时,在多元化阅读方式的背景下,我们应当引导学生积极地采用多元化阅读方式与传统的“文本阅读”的方式相结合,充分利用多元化的阅读方式的便捷性,同时也要加强自己的文本阅读,加强自身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此外,我们应当注意要避免课内与课外阅读的结合错位,也就是说学生的课外阅读应当以书本为中心进行展开,不能盲目地阅读,学生的课外阅读要符合教师的课堂教学,使课外阅读与课内的学习紧密联系,通过课外阅读来增强学生对课上所学内容的理解。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课外阅读中,课外阅读环境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通过设立公共图书馆、完善学校的图书馆来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一个优质的环境。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到来及普及,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积极地引导学生采取文本阅读与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提供给学生相应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读物,对课堂上所学内容加以延伸,加强其对课内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做到与时俱进,从而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厚仲.初中语文课文阅读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俪人(教师),2014.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课外阅读;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学习的现状
(一)阅读量不足
尽管课外阅读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凸显出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初中学校,虽然国家全面实施减负工程,却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一部分一线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语文课堂对于精读课文的学习,而他们认为提高语文学习水平的关键在于围绕课大量的练习。在升学压力之下,各科老师在课外留有大量的作业需要学生课后完成,占用了学生大部分自由支配的时间,学生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其次,由于农村初中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他们生活困难,学生家庭没有一定的藏书量,而一些家长在课外阅读的认识上存在偏差,不肯为孩子花钱购买课外阅读的书籍,认为学生在学校看课外书籍属于浪费时间。同时广大的农村学校受到资金信息等方面的制约,图书馆的藏书量不足,向学生开放图书馆的时间有限,加上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对课外书籍的管理并不科学,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读书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
首先,由于农村初中教师的配额不足,导致在岗教师的工作量大,一方面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研究语文教材和学生,对于语文教学忽略了更深层次的延伸和拓展。而另一方面受到自身素质的影响,很多教师还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课文中的精读课文就能够考高分。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以教材为中心,紧扣知识点,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和鼓励,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另一方面,中学生的时间紧,任务重,而课外阅读对自身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很难在短期里起到作用。因此,很多学生认为只要掌握知识点就能够得高分,而很多课外阅读的书籍缺乏吸引力,从而造成学生缺乏主动阅读的习惯。
(三)阅读低效,方法缺失
尽管部分农村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认识到课外阅读对于初中语文学习的积极作用,但是在课外阅读的开展过程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虽然学生阅读的资料和书籍不断地丰富,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了一遍,而课外阅读讲究的是心到、口到、眼到。很多学生只读书而不思考,阅读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边读边思、边写边记、边记边用的习惯,课外阅读的精彩段落或者是词汇很难运用到日常的语文写作过程中,也不能很好地将课外阅读同课堂上的精读课文产生联想。学生对于阅读的内容一知半解,谈不上什么欣赏,更谈不上琢磨。而老师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也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控制。
二、农村初中语文开展课外阅读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改善条件
首先,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从长远的角度认识语文教学,并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的目标也发生着变化,更加开放多元的教学氛围对于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也提出了挑战。过分强调教材和教师为中心的语文教法不再顺应时代的发展,广大的教师要意识到课外阅读是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其次,要切实解决农村学校阅读量不足的客观条件。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农村学校的课外阅读材料,保证学生的阅读有书可读。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对于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投入,为学校配备相应的读书馆建设,配置尽量丰富的书籍或者加大图书管理的经费。一方面学校应主动向社会寻求帮助,动员爱心人士捐献书籍。学校还应该通过开展家校会议向家长讲明白读书的好处,鼓励家长为学生购买书籍,在家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看书的氛围。与此同时,学校应充分发挥网络等外界资源平台,让学生学会绿色上网,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阅读平台。
(二)培养兴趣,提高效率
重视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广大的语文教师对于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以课堂教学为抓手,以教材为中心,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重视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教师要建立相关的管理机制,鼓励学生边阅读边摘抄,并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对自己的摘抄进一步地巩固,从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词汇等优美句子的积累,达到学以致用。
其次,学校和班级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还可以通过开展相关的读书活动、演讲比赛、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作文大赛等形式,促进学生在课余丰富自己的读书量,拓宽自己的视野。
再次,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应该重视学生阅读的效率。为了促使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教师要循序渐进地给予学生读书方法上的指导,并以任务形式要求学生达到阅读要求。在阅读的数量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每天坚持读多少页,或者确定相关的必读书籍,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被动变为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