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新课改方法范文

高中历史新课改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5:25: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历史新课改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历史新课改方法

篇1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

在新形势下继续深化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历史课堂教学应当精益求精,其教学方法需具备灵活机动的特点,可通过合理开发并规划历史课程内容,进而满足历史教学的实际需要,保障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工作得以高效的实施。

一、树立全新的高中历史教学观念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绝大数的教师片面地认为历史教学仅仅是为学生讲授历史基本概念和知识,因而教学方法一直得不到及时的优化,致使学生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学效果不佳。进入新世纪,我国实施素质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高中历史教师应当转变陈旧的观念,树立科学的历史教学观念。首先,历史教师本身应当具备创新意识,把握历史主干知识的主要脉络,进而更加轻松地驾驭高中历史教材。关于教师角色定位问题,应当改变教学观念,完成身份转换,进而教师可以在历史教学中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宽容的关系,为学生创造积极开放的历史课堂环境。其次,历史教师应当具有历史学科教研能力。历史教材经过数次优化,部分观点也有所完善。在历史学科分析研究中有着史无定论的说法,所以历史教师在课堂授课中应当勇于质疑教材中的某些观点,通过全方位的视角来观察、分析和研究历史,进而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研究中,提升学生的兴趣。

二、构建科学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

教师在历史课堂中的提问应当科学合理,以便对学生良好思维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指引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断的探索,进而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索的习惯,提高其创新思维和能力。因此,在高中历史授课中可以通过问题式教学模式来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首先,应当创设公平民主的课堂氛围,为问题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具体的历史授课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历史事件问题展开分析研究,进而让学生大胆地发表其自身的意见。如在评价康熙这一章节中,对于学生积极评价康熙的行为予以肯定,并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开展课堂讨论,通过民主的历史课堂教学点燃学生历史思维的火花。其次,教师应当科学地提出历史问题,大多数历史教材中的事件的概括性极强,因为学生理解能力的限制,对于这些概括性极强的事件的理解仅仅依靠重复的记忆,是不能很好地把握历史事件本质的。如在俄国1861年改革的讲授中,为了让学生可以明确改革背景、意义和目的,教师可以提出相关具有建设性的问题,然后通过这些问题来加深学生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理解。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的历史问题引导学生突破历史教材的限制,让学生站在发展的、历史的角度去分析研究历史问题和事件。

三、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的相关建议

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工作时,可以由引入野史逸事、注重方法以及强调研究这三方面入手:1.引入野史逸事,创新教学资源。高中历史教材中关于史事方面知识较多,历史教师在授课中如果照本宣科,会导致历史课堂枯燥无味,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实际历史授课中可以将历史知识与演义、小说、野史等结合在一起,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学习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举措这一章节时,可结合电视剧《汉武大帝》展开历史教学,以便历史课堂授课故事化。2.梳理知识脉络,创新教学方法。高中历史授课所用的教材涉及的知识面极广,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构架清晰的知识体系,所以历史教师应当注重讲授方法,以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架构清晰的历史知识体系。例如,在讲授新航路开辟影响这一章节时,历史教师应当向学生提问“新航路的意义?”之类的问题,指引学生将新航路对世界的影响汇总为新航路的意义和表现,这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记忆就会深刻。3.善于总结归纳,创新探究模式。在高中历史授课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展开探究式授课,针对历史课堂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历史课题研究小组,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如针对国际经济政治秩序这一章节的授课,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研究课题,继而让学生更加深层次地展开学习。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教师在历史授课时应当有着宽大的胸怀,吸取其他学科的经验。随着时代的进步,全新的教学理论、原则、模式不断出现,历史教师也应当将多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应用到历史教学中。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被完善和应用的,它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时间的努力和不断的经验总结,进而为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

作者:李萍 单位: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龙试验区顶效开发区中学

参考文献

[1]姚婵.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J].都市家教,2013(05).

篇2

一、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矛盾与不足

(一)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矛盾

1 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有限的教学课时之间的矛盾。新课程改革为教学活动注入了新的内容,将传统单纯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由于历史教材中包含了很多的内容,而这些内容与有限的课时之间则形成了一种矛盾。因此。很多学校高三的课堂教学,为了赶教学进度,利用周末和假期时间为学生进行补习,而课堂中的探究活动也往往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而草草结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开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也无法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2 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教学目标要求之间的矛盾。由于受到不同地区考试制度的影响,有些地区的历史科目并没有列入到中考的项目中,因此这部分地区的学生在升入高中之后,在与新课程内容的衔接上存在着较大的盲区。另外,由于历史知识的理论性较强,很多学生在刚刚升入高中时,对于其中的因果联系和事件的本质无法进行清晰的把握,历史教材对于学生来说犹如天书,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内容多、课时少、难度大的问题摆在学生的面前,不仅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也造成了教师教学进度的缓慢。

(二)历史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

1 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新课程改革不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历史教师,对于学科内的整体知识结构要有足够的了解,能够对历史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有较为先进的认识,同时也应当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然而,当前在高中历史教师队伍中,却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教师的知识老化、知识面狭窄、学科渗透能力不强,而且教师本身的继续教育能力较差。一些青年教师刚刚走人工作岗位,对于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的把握,经常显得力不从心,无法有效地驾驭课堂,无法把握学生的思维变化,造成教学活动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2 无法保证平时课堂与展示课的一致性。教师在进行集体备课,或者是教研活动的展示课教学时,往往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而且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展示课中,教师关注的往往只是几个成绩好的学生,无法使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而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经过全面的准备,在课堂上也放松了要求,学生也无法如展示课一样与教师进行紧密的配合,那么,在平时的课堂中必然无法收到与展示课相同的教学效果。

二、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进

(一)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观念中,很多教师认为历史教学就是对历史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讲解,因此只要教师将知识点进行了详细讲解,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活动没有激情,学生的学习活动兴趣不高,造成了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新课改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放到了重要的位置。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在思想和意识上不断发生着变化,教师应当着眼于科学发展观,从自身做起,树立全新的历史教学观念。教师要改变以往作为课堂主角的定位,充分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学生,不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具有开放性的课堂环境。另外,教师要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针对当前的历史教材,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质疑,并且通过全新的角度对其进行观察和分析,通过教师的质疑,也可以充分带动学生参与到历史学习和研究中。比如在学习“儒家思想的发展”这一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秦朝的“焚书坑儒”和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当时的文人和后来的科举制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教师可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不拘泥于传统的视角看待事物,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搭建问题式教学模式

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设计发合理科学,可以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启发性的作用,促使学生不断思考和探索,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探索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学习氛围,为问题教学的开展创造必要的环境条件。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大胆鼓励学生就历史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例如,在学习“《》的签订”时,有学生就提出,该条约是李鸿章主持签订的,丧权辱国,李鸿章是个民族罪人;但也有学生提出,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积极开展,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于学生这样的评价,我深表赞赏并鼓励学生大胆各抒己见,顺势展开课堂讨论,通过浓厚的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其次,教师应善于创造历史问题情境。历史教材中的许多事件概括性很强,由于高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在对这些事件的把握上往往依靠机械重复记忆,对历史事件的本质掌握的不够。比如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思想意识最为活跃的时期,为什么会在这一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通过问题的创设,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经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点拨,实现这一知识点的教学目标。

(三)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的充分运用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新课改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在教学活动中大力推行信息技术的使用,也是当前教学活动的一个趋势。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环境和更先进的学习工具,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信息技术在课堂的运用,能够将历史知识以图片、视频等方式再现,有利于学生从多方面去了解历史、感受历史,并且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提供更具体的空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在这种气氛下,也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其学习成绩的提升。比如在学习“新航路的开辟”这一内容时,先播放一段有关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视频资料,将学生引入学习气氛中,并指引他们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然后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这样学生便能从多媒体播放的历史片段中很容易地获取信息,从而感到学习历史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四)完善历史教学的评价方式

篇3

关键词:史料;历史教学;运用

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是“重现”历史的基础。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推进,史料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运用史料解释历史、还原历史现场,进而理解历史成为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亮点之一,也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必经途径。同时,在近年来的高考历史试题题中,作为一种重要的能力考查目标,史料分析的比重在试卷中将越来越显著。几乎可以说,“没有史料无以成题”。

一、当前历史史料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的教学理念跟不上。不少教师仅仅是把史料教学理解为史料的简单堆积,并没有把史料教学与三维目标紧密联系,更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质疑的能力。在课堂上,给出大量史料,也只是做“依靠教材既定论点,加以佐证”的工作而已。这样的话,违背了史料教学法的初衷。史料教学的教学目标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比较好?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有哪些?等这些基本问题搞清楚了,才有助于历史教师在使用史料教学中高效胜出。

(二)学生的能力有待提高。在目前的教法下,大多数学生“史从证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很好培养,质疑意识和质疑能力比较低下。日常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大部分仅仅局限于自己对教材或者自己在建构知识网络时遇到了不懂的地方,是一种对文本低级的疑惑。而质疑,应该是一种超越文本对问题提出自己看法的意识和能力。在很多地方,课堂还是教师一言堂,并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对大量、不同的观点的史料,显得无所适从,带有恐惧感。

(三)史料的获取途径狭窄。也许这个本来不应该是问题,但是却是制约史料教学的另一大因素。扪心自问,除了大学时候的教材和工作之后断断续续买了几本书,我们手头上还有什么别的资料?日常大量琐碎的工作占据了中学教师不少的时间,使得我们无暇看书,渐渐与高校的学术研究脱节。

二、历史史料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一)立足课本,充分利用教材中选取的史料。在高一两册历史教材中,史料带有思考题的有31处,多在课后习题部分。对于这些史料,有的教师采取的是有时间则讲,没时间就不讲的方法,其实这些史料基本上都是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选取的,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示性,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分析史料,结合教材内容,精心推敲,预先做出简明扼要的答案,把史料和思考题有机融合进教学之中,以促进难点和重点内容突破,在教学中有目的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分析史料,最大限度地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内容简明扼要回答思考题,充分发挥史料应有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中国近现代史》下册22页有两则材料主要说明“攘外必先安”政策,运用这道材料题,学生就很容易感知当时在的心目中,“内匪”才是心腹之患,理解这一政策与其“不抵抗政策”之间的联系。由此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很容易突破。

(二)论从史出,增强历史感。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或一种权威性的解释。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学时可恰当补充一些史料,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史料得出历史结论。适当引用同时代人特别是名人的原话和原文,可以增强历史感,使历史教学富有时代气息。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接触一些历史文献,并根据学情,介绍各种学术观点,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教师通过分析各种史料,印证课本中的结论或得出自己的看法,甚至由此及彼,形成新的学习能力和动力。

(三)深化教材,培养学生历史的领悟、思维能力。历史知识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过去性。作为中学生,理解历史必然有较大的难度,领悟历史的能力也较差,而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例如,讲到蒸汽机对城市化的影响时,就可引用爱德华伯恩斯坦等撰写的《世界文明史》中一句话作为史料:“一旦蒸汽机能把大批男男女女和儿童引到工厂工作,城市数量和规模就开始增大。在城市,交通运输比乡村要便利。因而原材料输入和把产品运出去花费都较低。同样,城市里容易招到工人,……然而19世纪初期城市发展的原因并不限于工业化一点。人口的普遍增长与工业化合力促成城市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这段史料可以使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认识蒸汽机的威力与影响。

篇4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以学生为本 参与意识 社会责任感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下,老师上课往往是满堂灌,从头讲到尾,上课很少提问,课堂气氛沉闷。而学生上课则是不认真听讲,经常走神,昏昏欲睡,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其结果往往是事半功倍,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这种传统的“填鸭式”历史教学模式必须要打破,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以学生为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要转变观念,放开手让学生去大胆地实践,最后给予画龙点睛式的指导和总结。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活动我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和做法,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根据学生实际生活经验来设计教学内容。

历史总是与现实密不可分的,历史虽然过去了很久,但历史可以反射出很多现象,至今也很受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把历史课本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经历相结合,让他们体验到历史就在身边,生活中随时随地都有历史的影子。比如在讲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第三节《“蒸汽”的力量》和第四节《走向整体的世界》时,在学习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后,我引导学生联系现在人们外出所选择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等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我采用这种方式让学生感觉到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其实并不遥远,而是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从而在思想上引起他们的共鸣,产生想要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愿望和想法。

二、重视将教材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在讲解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三节《“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时,我积极引导学生联系中国古代史上的台湾与祖国的关系和二战中通过的《开罗宣言》中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包括台湾和澎湖列岛在内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中国及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国际法等内容,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并且已经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在此基础上,联系现实提出以下面一系列的问题:“你如何看待日本制造的事件?美国为什么要向台湾出售武器?等人为什么要搞“”,以及我们应该怎样对付分子的分裂活动?海峡两岸实现“三通”的局面对祖国大陆和台湾各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海峡两岸的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两岸统一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等等,同学们表现非常踊跃,答案自然也是五花八门,在此时我加以正确的引导,从而提高他们用历史眼光看待问题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各种时事热点问题。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拥有了一个热血青年应该具备的各种条件,他们非常愿意和渴望关注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情况,但由于受紧张繁重的学习任务影响,他们的信息和资料相对闭塞和匮乏,无法及时了解当前的时事热点。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正在发生的或者近期发生的与教材知识相关的时事政治热点问题,如9·11事件及国际社会的反恐问题、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欧债危机、中菲黄岩岛事件、索马里海域海盗势力猖獗、伊朗核危机、朝鲜导弹发射失败、利比亚内战、埃及总统大选、日本非法购买问题等,将这些近期社会出现的热点问题引入课堂,培养他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相对枯燥的历史课堂变得富有时代气息,从而激发学生关注历史、关注国家和关注世界发展趋势的热情。

四、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提高学生们的参与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以我国现在推行的一系列惠民的方针政策,如汽车下乡、家电下乡等政策以及当地的特色产业、人口老龄化、乡镇企业、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方式、农民收入状况及环境污染等等一些问题为主题,充分利用我校每月月底放一次假的机会,给每一位学生留一份特殊的历史作业,就是让学生回家后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我把学生们以家庭居住地为单位,分成若干个调查小组,根据小组预先拟定的调查提纲,各个小组同学分工合作,以观察、访谈、图片资料搜集等形式,在社区中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活动。在调查活动中,学生们搜集了大量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谚语、图片资料、实物用品等,为调查报告准备了翔实、生动和具有说服力的内容。回来以后,同学们先在自己小组内汇报个人在调查中所了解的情况、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进行组内讨论和交流。然后在此基础上,划分内容板块,起草调查报告初稿,然后由小组共同讨论报告初稿,提出修改意见,写出完整翔实的调查报告。在全班汇报会上,每个小组的小组长在历史课堂上讲解本小组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收获和体会,并回答其他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与此同时,在全班同学中,就社会调查的方法、调查报告的内容及调查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想等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最后,我对调查活动的开展与讨论进行必要的引导,并对各小组的调查报告进行点评。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同学们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社会调查方法,在调查中学习历史、了解社会,体验合作互助的快乐,增强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意识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逐渐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锻炼自己独立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适当地穿插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内容。

各种历史材料和历史故事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内容,特别是那些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枯燥、沉闷的历史知识变得鲜活、生动,改变学生过去认为历史毫无实际用处的错误看法。

篇5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创新

对于高中地理教学而言,新课程改革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新的形势之下,怎样改革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果,既让学生学得所需知识,还能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满足学生心理需求,这是地理教师需要重视和优先考虑的问题。作为一名高中地理老师,要时刻更新观念,不断探索新方式开展地理教学。

一、更新教学观念,坚持“学生为本”

学生的教育工作需要教师在不断更新观念的前提下,改变传统教育中不适应的诸多因素,去其糟粕,与时俱进,取其精华,选择适合的优秀理念。在新课改的影响下,高中地理教师应树立“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教师要重视课堂上学生扮演的角色,转变传统教学中学生单纯作为接受者的理念,尽量让他们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吸引学生注意力,鼓励发挥他们的探究和研讨精神,以此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应该用一般读教材、划重点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学,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然后老师进行一一讲解,这样有利于加深印象;或者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技术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得地理教学更为具象化,比如学习地理时常要理解一些不同的地理概念知识,比如不同区域的地貌等,像这种内容单用想象来完成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借用多媒体将其形象化,教师讲解起来轻松,学生也更容易理解。

二、创新地理教学的方式

(一)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要想引起学生对地理这一学科的兴趣,就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在兴趣的支配下让学生充分掌握所需内容;在高中地理讲课时,教师可以将情境创设运用到教学中,比如用地球仪、地质地貌、海底结构模型等帮助学生对抽象知识进行理解;又如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构建,让学生通过动画影响来直观体验洋流的变化;又如,画图对记忆有所帮助,且延长记忆的时间,教师在讲授自然带之间的分布这一章时,可以在黑板上用简单的画图来帮助教学和学生记忆。

(二)对教学方式进行灵活运用

地理教学方式并不是长期固定不变的,相反,而是在不断的因势更新中变化发展的。能否让一节高中地理课堂收到良好效果,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相当关键。但是,选择怎样的方式教学要因情况而定,除去教学的基本内容和目标要求全面考虑之外,学校条件、每个学生自身情况也是需要考虑的部分。一般来说,在进行地理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好基础内容,采用演示和讲授方式教学之后,让学生在课下多加练习,使他们的操作能力不断提升。例如,在对区域地理的一些知识进行讲解时,数据、地名非常多,这时候演示法就是最好的教学方式,使用图文配合方式再加以分析,学生就会形成关于这一部分的深刻印象,对这部分内容树立起空间概念;在对系统的知识进行学习的时候,涉及规律、原理比较多,启发式方式教学比较有效,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兴趣,在此指引下对所学知识进行充分、牢固的掌握。

(三)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传统教学中,基本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漫灌式,教师讲完课就是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学不学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后来发展成学生题海式学习,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做习题,但都没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根本问题就在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因此,转变高中地理教学方式是当务之急。曾有学者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只有自己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才能改变被动学习的地位,提高学习质量。例如,在讲解“人口的合理容量”这一章内容时,可以放弃以前直入主题开始讲解的方式,让学生先在课下收集资料,查阅参考书得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分组制作课件在课堂上放映,分享完毕自己的观点之后同学之间展开讨论。这种探究性的互动交流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语言表达的基本能力,还可以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人口和环境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进而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从课堂学习中逐渐提升自身各项素质。

总而言之,要想从根本上提升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效果,单纯掌握知识不是最重要的,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知识掌握花费的时间是否成正比才是关键。同时,直观、形象教学是新课改对地理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实践是着重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激发兴趣、积极探索、主动思考,让学生真正喜欢这门课,有兴趣主动探究,才能使他们在能力和智力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新课改 物理教学方法 整合

目前,我国教育正处在新的改革发展时期,新课改要求教师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新课改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也是一种新方法。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这样的背景下,尝试整合、优化配置各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新课改的实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新课改简述

新课改是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简称,主要是指以下六方面的改善和改革。第一,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第二,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第三,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第四,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第五,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第六,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了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

二、典型的物理教学方法

高中物理教学方法一共有几十种,在这里列举以下几种典型的方法:第一,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注重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环境和活动,让学生通过在实际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觉悟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总结提升为理论或成果,从而获得知识。第二,穷举法。穷举法也叫枚举法或列举法。是指在研究对象为由有限个元素构成的集合时,把所有对象一一列举出来,再对其逐个进行研究的方法。这是许多教师经常用到的教学方法,它本身又可分为物理知识点本身的穷举,还包括教师选用例子说明知识点,这种方法很像数学上的“完全归纳法”。第三,知识元教学法。知识元教学是通过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规律,心理特点,以及其他影响教学的诸多因素的研究,把教材中的知识点分解成知识元,优选最佳教学方法,教学指令,引导学生眼、耳、嘴、手、脑等多种器官参与教学活动,准确牢固地掌握每一个知识元,然后将知识元组合成知识点,从而掌握知识点,提高看、听、说、做、想等能力。第四,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特征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其学科理论依据主要包括哲学基础、教学论基础和心理学基础等三个方面。同时,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要求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第五,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将问题作为学科知识建构的载体,将问题作为发展学科能力的载体,以整体设计的问题链有机地串联整个教学过程,恰当地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以教师的问题诱发学生产生疑问,进而提出问题,或者教师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通过师生互动、学生独立思考、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努力使学生获得体验,唤起学生思维的活力。

三、新课改视野下高中物理教学方法整合的必要性、可能性分析

(一)必要性分析

多种教学方式整合能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物理学是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它研究物质运动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大多数学生觉得物理难学,因为物理学的任务是探索未知的物质世界,其各种概念、定律、公式、法则之间关系复杂,学生在学习中一时难以掌握,久之则产生畏难情绪。运用整合的教学方式处理高中物理教学,引进信息化教学手段,引发学生兴趣,发挥以人为本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物理的内动力,给教学注入活力。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提高,挖掘不同教学方式,对其进行有机的整合,体现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对学科知识自主建构中认知与情感的结合,使学生体验科学的本质。高中物理课程目标是在基础教育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多种教学方式整合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学本质。教学方式运用得当,把发现知识的本质放在更加真实的情景中,得到超越物理定律和公式本身的更多启示,使学生真正理解物理,形成理解物理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多种方式,学生可以在科学思维和方法上受到启迪,获得知识教育价值。教师要正确对待物理学问题,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合理、巧妙地进行整合,才能很好地解决。现代社会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整合可以让学生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实现人与社会的平衡。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当以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基本教育理念为出发点,在具体物理教学中领会和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将多种不同特点的教学方式进行整合,才能增强学生自主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二)可能性分析

高中物理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样将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以下对其可能性进行分析。第一,新课改为高中物理教学提供了一个可能性契机。在前面论述了新课改,新课改的内容走向决定了高中物理教学方法的走向,这为教学方法的整合提供了前提,可以说,新课改与教学方法的整合是不谋而合的,新课改要求整合教学方法,而整合教学方法将更好地实现新课改的目的。新课改由教育部牵头,在全国大江南北实行,国家不仅为其提供政策支持,而且为其提供大量的资金,职业培训等,这将大大减少在教学方法整合中遇到的困难。第二,教学设备的改进为高中物理教学提供了硬件支持。近几年来,国家基础教育的改进,许多中学都具备了相应教学设备,实验室的完善,教学楼的改进,学生寝室的修建,教学资金的充足等都为教学方法的整合提供了硬件支持。例如,当需要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时,实验室是保证。第三,教师素质的提高为高中物理教学提供了软件支持。越来越多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到高中去任教,这些老师有开阔的视野,专业素质过硬,而且大多综合素质很强,他们有能力也愿意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能够把握好多种方法的协调、转换,这为高中物理方法的整合提供了师资支持。

总之,新课改的视野即按照新课改的要求,高中物理教学方法的整合即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交叉使用或协调适用。这两者的结合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将为物理教学的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历史 教学方法 改进

一、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该多样化、现代化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对我们现有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的挑战,我们的历史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必须把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改革课堂教学,切实在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观念,突破旧的模式,实现开放性和多元化,真正使素质教育进入历史课堂。

实行课堂教学的改革是要改变历史教师一讲到底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最终构建新型的教、学、教材、教师和学生的理念。

在现代教育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仅仅依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显然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合理、创造性地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资源已成为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从历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现性的特点以及较为普遍存在的“师讲生听”的现状来看,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以使之为历史课程教学目标服务,已非常迫切。因此,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多样化,也需要现代化。

要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真正运用到我们的历史课教学中,我们的教师首先要在以下两个“转变”上下功夫:

首先是要转变思想观念。即要转变不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历史等人文学科中运用的思想和对现代化教育技术运用到实际历史教学中的畏难情绪。要看到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全面运用,将会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也就是说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是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相联系的,而这些都是新的课程标准一再强调的。

其次是要转变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不改变,仅仅是内容、手段、方法的先进,是不可能真正使素质教育进入历史课堂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交互性强、共享性好等特点,开发、使用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两者相结合的教学软件,促进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建构。

当然,教学手段现代化要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我们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灵活、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技术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们都知道,传统历史教学多以传授历史知识为主,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多是被动接受知识,教学多为知识单向传递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接受能力等不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体现,直接影响到历史教学的质量。那么,要改变历史教学这种状况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高中历史教学必须由单项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多元交流,即把教师一人唱主角的课程变为大家都来唱的课程。为此,历史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历史教学不再只关注知识传递,而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提倡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景、收集资料、课堂模拟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求、体验历史过程,使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由教师学生的单一途径变为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等多元途径。

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获取新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历史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师生平等、合作探究、共同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程的吸引力,真正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此外,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还应在教学中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现有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一些教学活动建议,这些教学活动建议仅仅是提供了一些范例,给历史教师一种活动启示、一种设计思路。每位老师都可以根据各自的条件、能力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开辟多种途径,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三、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改变

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长期以来,我国广大中学生采用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为基本特征的方式学习历史。这种历史学习方式消磨了广大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影响了历史学习的质量,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在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新课标下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包含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科学的学习方式,实现历史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篇8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英语语法教法;存在的问题;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3-0144-01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了语法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材的改编更是强调语法教学不是简单的让学生记住一些语言规则,而是应将传统的语言教学形式与其意义和交际功能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内化语言规则,从而能准确运用所学的语言项目。为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教语法显得更为必要。

一、新课标对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要求

《新标准》要求教师重新认识中学语法教学的目的,改变语法教学的方式。标准中九级语法教学的目标要求是:1、在八级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语法形式的表意功能,并能有效地运用;2、逐步接触和了解较为复杂的语言现象,对较复杂的语言现象具有一定的归纳、分析和解释的能力。这正是标准对语法教学目标要求的精髓所在。

二、传统英语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表现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重建课堂已成为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当前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依然沿袭了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即教师依旧逐个语法点地讲解,师生双方不断地重复着“练习、讲解、再练习、再讲解”的艰辛语法学习之旅。整体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方法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也没有得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中英语语法教学过分强调语法规则

老师只强调讲解语法规则,学生死记规则,没有注意到语法规则只是对语言规律性的总结,语言现象远比语法规则丰富得多。所以有的学生会做语法题,但在实际生活中不会运用。在语法考试中,考查死规则的成份过多,如选择,动词填空,改错,生硬的句法转换等;学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老师和教材对语法规则的误用,导致学生不敢也不能灵活运用语法规则,他们总是用规则来控制语言,这样,有的学生尽管语法规则运用自如,但是没有文采,也没有意义,不能起到沟通的作用。

(二)高中英语语法教学过分拘泥语法教材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以教材为中心展开,唯书本是从,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对语法规则过分强调,如每单元后都有很明确的语法条目,甚至课文内容都是为语法内容而设置的,忽略了语言是为人服务这一主旨,从而使语言的学习变成语法的学习,实为本末倒置。

(三)高中英语语法教学过分精讲语法细节

一般的英语语法书对词类的讲解过细,如名词的单复数,介词、冠词的用法等等,从而把学生培养成钻研语法的机器,忽视不见森林的情况。

三、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体验式教学法的教学策略

体验式教学的各环节都突出了学生“体验”的地位和作用。其教学策略主要有如下几种方法:

1、情境体验法――教师根据特定的教育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借助图像再现情境,播放音乐渲染情境和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等手段,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2、换位体验法――在教学活动中,师生或生生角色互换,学生相互从对方身上获取信息,或让学生走上讲台,学生讲,师生评的一种合作探究方式。

3、实践体验法――有研究表明:“阅读的信息,我们能记住百分之十;听到的信息,我们能记住百分之二十;但所经历的事,我们能记住百分之八十”。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在有限的条件下,教师要尽可能将课堂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所学知识、兴奋点、疑问点均能伴随学生走出教室融于学生的课外生活中,开展相应的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内在情感的体验和升华。

以NSEFC Module3 Unit1的语法项目---情态动词为例(canand could;may and might; will and would;shall and should;must and can’t)。如,事先安排一名学生晚些时候进教室。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T:Hello,is everybody here?

S:…isn’t here.

T:Can you guess why he\she isn’t here?

学生猜测各种可能的情况,教师提示可用到的情态动词.摘录学生的部分答案如下:

He\She may gotothetoilet.

He\She must gototeachers’ office,because I……

教师打开教室门让某学生进来,揭晓答案:―The teacher asked me to come later(学生笑声一片)民主、自由的环境,温馨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愉快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以最快、最自然的状态融入课堂。所以“体验式”教学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语法知识,更有效地激活了语法课。

(二)显性与隐性语法教学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与学习有关的两大机制是显性学习和隐性学习。前者处于有意识状态,而后者处于无意识之中。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较早涉及显性和隐性学习以及相关知识研究的是Kristen的监控模式与Biolytic的二语习得理论。

篇9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历史教学

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实施使得我国教育领域各个阶段的课堂教学均需要作出适当的改革,以便促使课堂教学与时展相适应,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就高中历史教学而言,新课改对其课堂教学提出了诸多全新要求,目的在于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现今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当中必须要将新课改作为重要的指导方针,教师更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和方法,争取能够在课堂教学当中获取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

1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要求

新课改背景首先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当中重视形式多样的互动。教学当中若学生具有良好主动性,则其能够相应发散思维,通过小组合作或者查阅书籍,培养学生自主认知能力。其次,新课标要求教师要能够重视向学生传授学习知识的方法与过程。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比较重视传授历史知识,新课标认为,教师应该将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理解的方法与思维作为教授的目标,令学生在学习当中自行总结,培养培养的归纳能力,促使学生在理解历史事件的同时具有良好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新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应该更加多样性、重典型和强专题[1]。在此方面,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问题进行整合,形成专题展示给学生。与此同时再将历史知识系统化,作出细化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历史观,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历史基础与学习态度问题

大部分高中生的历史知识基础均普遍较差,难以在新课标要求下形成比较良好的历史框架和历史思维。此时,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进行教学,会使得并没有形成低层次历史知识系统的学生难以理解所学内容,更加无法寻找思考的入手点。由于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个别时期学生会表现得过于“积极”,在教师课堂控制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会严重影响课堂秩序,不利于课堂教学。另外,由于高中生均已经进入到了思想逐渐成熟的阶段,长期的灌输模式教育下已经养成了“吃等食”的习惯,因而在课堂上有时会表现得十分沉默和冷淡,并不愿积极主动的思考,只等待教师的灌输式传授。上述诸多情况均不利于提高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质量。

(二)教师专业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新课改背景下,要求学生作为课堂的教学主体,而教师应该成为合格的教学主导,负责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2]。根据该要求,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其自身必须要具备比较丰富的历史知识,要具有全新的教学观念由于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但是,当前我国诸多高中历史教师并不具有比较高的专业教学水平,尤其在西北、西南等偏远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其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更为有限。该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大多只能够对新课标教材进行浅显的解读,并不能够形成比较系统的历史框架,难以通过教材整合或者深度分析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此时,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方面的缺陷使得其自身并不能够积极主动的接受全新教学观念,因而难以真正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三)新教材使教学内容发生改变

根据新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必修部分与选修部分的划分。无论必修内容或者选修内容,均以模块化的形式呈现。此时,学生所需要学习的内容增多且复杂,学习的时间却比较有限,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又要完成高而难的学习目标[3]。由此,高中历史教学正常目标的实现显得尤为困难。另一方面,在教师教学方法变得多样化,教学实行开放式的情况下,其对于新教材教学内容上的选择会出现一定困难,难以完全符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需求。

3 解决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主要问题的对策

(一)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并引导学生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育的对象便是学生,教师必须要采取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鼓励学生,促使其能够获得知识并提高能力。学生作为教师的教学对象,其自身具有一定主观能动性,属于有思想、有个性的个体。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要能够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做到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因材施教,即根据不同个性、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花费一定时间与精力了解学生的性格、学习能力、学习状态等方面内容,由此方能够做好针对性的引导。

(二)教师要主动更新教学观念与方法

为了促使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均能够得到显著提高,教师亦需要从自身作出相应努力,例如主动更新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教学水平等。新课改背景下,不仅教材作出了改动,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亦要与时代的发展和新教材要求相适应。为此,教师必须要积极的通过学习更新教学观念,提升自身的专业教学能力,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形成一定历史知识结构体系[4]。但是,并非所有的高中历史教师均需要采用同样的方法提高自身专业教学能力,反而应该对自身的教学水平与状态进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方法,以达到良好的自我提升效果。

(三)教师要认真研读新教材和课标

新课标对高中历史教材和课标均作出了相应调整,教师必须要认真研读新教材和课标,以便对其中的核心理念进行把握。在高中历史新教材与课标当中,规定高中历史教学的全新内容,要求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总结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等,且要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历史情怀。为了达到该目标,教师对于历史新教材的内容与课标必须要全面、深入的了解和熟悉,系统的领会其中所蕴含的理念。与此同时,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恰当的选择教学方法,包括表演式、情景式、多媒体式、兴趣式教学方法等[5]。另外,教师在研读教材与课标后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要尊重历史、追求真实,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层次挖掘与分析的情况下,要能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为其今后的历史学历与研究奠定基础。

4 结论

综上所述,新课标的深入实施要求我国高中历史教学要教师能够在教学当中重视形式多样的互动,且向学生传授学习知识的方法与过程,更要教授学生更加多样性、重典型和强专题的历史内容。就当前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而言,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与学习态度均存在问题,教师自身的专业教学水平比较有限,对于新教材和课标的把握亦不十分良好。为了促使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必须要重视争取引导学生,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认真研读新教材与课标。

参考文献

[1]许明华.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析论[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2(05):135-136.

[2]贾秀英.新课改下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2013,09(06):182-183.

[3]郝向煜.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3,16(11):114-115.

[4]吴依萍.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观念的转变[J].学周刊,2013,26(02):195.

[5]李国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析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学周刊,2016,07(09):156.

篇10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目前,新课程改革已经到了全面深化的阶段,高中历史新课改对历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在侧面上也反映出了我国现阶段的高中历史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以新课改为指导,针对教学中的问题找出可行的对策。

二、我国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中历史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制度引领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其他方面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课程设置有所改进,但仍有不足

目前,我国高中历史课程设置越来越往多元化发展了。国家教育部放开了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权,如今,历史课程也同其他学科课程一样,在各级各校都出现了校本课程,与以前只有国家、地区课程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在教学上,高中历史课程积极汲取了其他学科的优秀教学方法,更加丰富了历史课程的蓝本;同以往的历史课程不同,现在的高中历史课程建立了以教学为中心的学科体系,在课程设置中会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况合理设置,历史课程内容也以专题模块形式出现,更加有利于针对历史知识的重难点提出新的教学方案。

尽管近年来在高中历史课程上有了如此多的进步,但是还是有些许不足[1]。在课程的衔接问题上,高中历史课程和中小学的历史课程内容衔接不紧密,内容有重复且没有特色;在课程种类上,高中历史课程可选的种类不多,现在大部分的高中历史课程是必修课而不能作为选修课;在课程内容上,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也缺乏结构的严谨性,导致体系不够健全完善;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方式仍然存在很大问题,没有形成独立的有特色的教学体系。

(二)高中历史的教学方法和观念依然有所欠缺

在教育的整体方向上,新课改已经明确了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虽然各级各校也已经在此要求下严格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但是就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而言,对于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还是没有改变,依然是以强迫学生死记硬背、海量做题为主,没有教导学生如何正确掌握系统知识的方法和技巧,也没有合理地利用现代科技技术,改变教学方式,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新课改下我国高中历史教学中可采取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理念

高中历史新课改要求教师要进行大胆创新,正确认识到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双主体地位,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双方主体尤其是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绝大部分时候课堂的主导者是教师,学生只是枯燥地记忆,举手回答问题的都只占据少数,这样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并无帮助。新课改要求应该让学生真正回归本位,教师要大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因此,要正确树立发展学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大力倡导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的现代化教育教学理念。

(二)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

现代技术的应用为高中历史教师带来了巨大的生机。众所周知,生动形象的画面比书本文集记录的知识更让人印象深刻,高中历史新课改就要求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多元化发展教学方式,尤其可以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和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寻求历史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平衡点,利用多媒体的优势,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开心愉悦的条件下更多地接受新知。因此,在教学模式和手段上,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学会将多媒体和教学有机结合,将问题情境和教学有机结合,将表演与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提高学习效果;同时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而调节师生之间的关系。

(三)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目标

高中历史新课改对教学目标也有了新的规定,要求尽量多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重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要求教学中要体现出学科本身的人文性和现实意义。因此,在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中也应该做相应的调整。教学目标要将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应试教育的目标相结合,考虑多方面的相关因素进行制订,同时教学目标要具有可行性、具体性和科学性。

高中历史教师因自身历史素养的限制和历史教材信息量的局限性,对于所教授的历史知识难以进行扩展和延伸,同时,高中历史课本内容上的衔接性又有所不足,经常使学生感觉历史知识很复杂,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3]。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余时间完善自己的知识架构,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不局限于书本知识,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其他的课外知识,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衔接,完善知识体系,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和有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课程在教学上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高中历史课程无论是在教学理念上还是教学模式上,都还需要进行调整。同时,为了更好地丰富课堂知识,教师还应该适当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来帮助学生将书本知识形成更加完整的体系。相信以后的高中历史教学出现的问题会不断减少,学生的历史素养能够得到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许明华.多媒体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析论[J].理论观察,2014(02):174-175.

篇11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育;挑战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都将面临着挑战。高中历史教材打破了传统历史教材按照通史模式,以时间为轴,从古至今,从中到外的传统排列顺序。新课改下的历史教材编写按照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三条主线为必修模板,并增加了数个选修教材,加强了历史的内在联系性。这样的教材编排为历史教学带来了极大挑战,也为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转变方法,转变思路,做好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是高中一线教师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的问题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如学科知识拓宽、教学方法改进、初高中课程相互渗透以及课堂教学方法的改变等。

(一)学科知识拓宽

新课程设置下的历史课,注重专题形式,在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中,各种不同元素有机融合,其中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都会在同一专题内出现。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并增加了许多知识点。传统历史教学方法的不适用性及其明显,多种知识的融合渗透,要求教师要了解和掌握相关方面的知识,才能完整阐述新课程中的新增与综合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学科知识涉及面的广度对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很高要求,多种知识的穿插渗透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在自身完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才能切实开展历史课教学工作。如“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这个专题,要求通过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本事实,概括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再将这些特点综合起来,认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还要通过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的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原因。这个专题从涉及的历史知识到运用的思维方法和指导理论,都是比较深奥的,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学科知识的拓宽。

(二)教学方法改进

在教学方法改进方面,要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针对质疑展开探讨,引导学生向外界求助。其一,探究学习。在历史课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化为问题,在提问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认知冲动,并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性更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其二,展开探讨。对设置的问题,在得到或未得到完整答案的时候,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探讨。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发现并提出学生的独到见解,教师要肯定正确见解,否定错误见解,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更深层次理解。同时,学生要充分利用学校内外资源,搜集资料,为课堂探讨做出充分准备。其三、向外界求助。学生在不能自己解决问题,或探讨无果的时候,要勇于向外界求助。这样在有效解决问题的同时,还能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并使合作从单一的学习方式扩展为基本的生活方式。总体来讲,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通过设置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主动学习,并将这种行为变成习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方式、为人处世等做良好的铺垫工作。

(三)初高中课程渗透

传统的历史教学从初中到高中,以历史时间为脉络,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新课程改革中的历史教学,将拓宽知识面与深化知识点作为主要内同,其对学生综合知识的提高作用毋庸置疑。但是,新课程改革也使初高中知识渗透现象严重,历史知识距离有所增大。时间永远是串联历史知识的主线,注重时间也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如何有效理清时间脉络,做好初高中历史知识衔接,减少初高中历史知识重复教学,不仅对节约教育资源有利,同时也是学生是否能学好历史课的关键所在。

(四)课堂教学方法改变

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要多样化。传统的历史教学通常采用填鸭式,死记硬背式教学方法,学生只要通过死记硬背对历史年代及历史事件有清晰的记忆,一般都能取得好成绩。但是,这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综合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人人参与、主动学习,根本上动摇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在历史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开始逐渐居于主导地位。教师课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课堂教学的形式也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教师设置问题,有学生集体探讨解决问题,或者学生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问题。学生由单一的听讲接受知识,变为与老师互动,与同学互动,并采用分组讨论、集体讨论等多种形式,对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使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历史知识。

二、新课改对高中历史教育的挑战

新课改对高冲历史教育的挑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高中历史教材的创新应用、运用其他材料加强历史教学的形象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一)教材的创新应用

相较于传统的历史教学,新课程改革的教材更加注重实际应用,淡化了传统历史教学中教材的主导地位,一切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对教材进行讲解,其涉及的知识面深度与广度与新课程改革的教材相比均有所挑战不足。新课程改革的先决条件是思想观念的解放与更新。课课改的目标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其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更加注重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倡导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历史教师要对教科书进行重新认识,深刻理解以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加强历史教学形象性

正对历史学科包容性极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在讲述历史事件时,将各种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增加历史教学的形象性。历史现象涵盖了所表述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内容,单独地对一种现象或多种现象进行讲述时,难免会出现知识点遗漏,趣味性不强,枯燥乏味等多种问题。如果能把历史现象与诗歌、对联等趣味性元素融合在一起,学生会更好地理解与接受。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极高的要求,要是新课改历史教育的挑战。挑战传统授课内容,以生动的举例说明或用趣味性强的内容加强历史教学的形象性,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更高。还可以让学生在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问题提出多元性探讨,有效地培养学生收集历史资料和判断历史资料的能力,让学生在读史中受到教育,真正地做到感悟历史,融会贯通。

(三)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是无可争议的主体,教学计划与教材内容完全限定了所学习的知识结构,延伸知识点较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只局限于书本知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未能彻底发挥。新课改要改变教师的主体地位,使教师成为教学的主导,主要其引导作用,学生要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引导分三步走,首先是引导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特定的历史事件设置主题,然后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其次,引导学生展开探讨,对所设置的主体展开探讨,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或者学生独到的见解。最后,引导学生利用外部力量进行问题解决。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师的定位主导,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大力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三、结语

教无定法。综上所述,课程设置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教学方法的变动,但是基本的教学规律是不变会变的。新课改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思维模式,积极面对挑战。在我国现阶段经济转型与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增强自身发展活力,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才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许明华.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析论[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2.

[2]丁一鑫.新课改理念下的“古代中国政治文明史”教学研究——以人教版必修1为例[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3]韩丽美.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初探[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篇12

一、高中历史新课改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正确教学观

新课改在教学理念上的最大变化,是教学观发生很大变化。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侧重于历史学科知识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系统历史知识以及历史事实的讲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历史重要事件,需要让学生进行记忆和背诵,从而达到提升学科教学水平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的学生确实在高考中分数较高,且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相对较强,掌握的历史事实也很严谨。但这样的学生缺乏应有的创造性,对很多历史知识仅仅能够知道,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及其对自身的影响则相对反馈较少,不能够熟练应用。国家进行本轮新课改的核心主旨是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现实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注重历史学科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转而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摒弃满堂讲的错误教学方法,转而给学生留有一定探讨、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深度了解历史知识,并且能够将所学应用到现实的文化生活中。

二、高中历史新课改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做好以评促发展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在评价过程中也存在较大弊病。如很多学校、家长和学生均过于注重学生分数的提高,学生的卷面分数较高则皆大欢喜,学生的卷面分数较低则表现出不悦和批评的态度。对学生历史知识的评价属于一门综合学问,所包含的内容也相对较多,如果在给学生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中,仅仅从分数层面来进行判断的话,仅仅能够反映出学生的识记能力,而历史学科学习所要求的能力均很难得到体现。本次新课改在评价方面的变化相对较大,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淡化分数,转而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判断,利用学生的进步度来判断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其实早在上世纪中叶美国的教学观中便已经开始对评价进行改革,但由于我国高考制度对分数的迷恋,使得现实高中阶段的学科改革举步维艰。如何平衡高考分数与现实学生能力的发展依然是时下高中新课改的主要研究课题。

三、高中历史新课改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动力使其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要引导学生善于把知识转化为智力和能力。如在达成某一教学目标时,教师可围绕教材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思考、讨论相关问题,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构建知识网络等。

四、结语

篇13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前准备 问题情境 多媒体技术

历史是高中阶段的基础性课程之一,在当今社会的建设中我们必须吸取历史中的精华,去其糟粕,做到以史为鉴。但是,在现实的历史教学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一直不高,学生们对历史学习没有兴趣。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要对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在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启发之下,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的重要性,收获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成功。

笔者在新课改实施之处,对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感到过迷茫,不知从何入手做好历史教学工作,致使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工作也流于形式,不仅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反而对课堂教学造成了不利影响。通过自己的不断研究,笔者对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对新课改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找到了适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方法。实践证明,这些教学方法是有效地,能够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推动素质教育的进程。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多年的探究,就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要想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首先需要为课堂教学做足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为此,在课前教师要精心备课。只有备好课,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应对自如,胸有成竹。备课并不是简单的翻翻教材,写写教案,而是需要教师多下一番功夫。教师在备课时要从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等多个方面入手。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精心研究教材和教学大纲,了解需要讲解的重点内容,在课堂上能够做到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知识接受能力等等,才能够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组织课堂教学。在备课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同样重要,只有在课堂教学时教师选择好教学方法,才能够更好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到课堂教学更加有趣,抽象的历史内容更加形象,便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二、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

问题是思维的起源,在问题的引导之下学生才能够深入进行知识的探究,才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因此,在授课时,教师要一改以往单调讲授的教学方法,要善于为学生创设问题教学情境,让学生在问题中进行思考、探究和学习。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导层层深入的了解教学内容,挖掘新知识。同时,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既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又要有一定的高度,只有这样的教学问题才不会因过于简单而不能引发探究的主动性;也不会因教学问题过于复杂而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这种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更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在对对外开放政策进行讲解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教材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在看到这些内容后想到了什么?”很快有学生回答:“这些开放地区和历史上的通商口岸有一些相似。”教师接着设问:“为什么和历史上的通商口岸相似呢?”学生门在经过思考和讨论之后归纳出了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因素:因为这些地方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好,交通便利,有利于吸收外资和技术;2.历史因素:正是因为历史上曾经被迫开放过,所以这些地方的经济基础相对较好;3.其它因素:此地方的人才资源、素质、观念等比较先进,等等。在教师反复地提出问题,学生不断进行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慢慢地养成了提出问题的习惯和思考的习惯,在教学中活跃了思维,为学生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由于历史都是以前发生的事情,学生们没有亲身经历过,因此,他们对历史感到比较陌生,依靠自己的思维对一些历史问题不能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要认识到历史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先进的教学技术把历史情境重现,使历史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便利。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历史教师,一定要能够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使用好多媒体技术做好历史教学工作。在历史课堂上,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内容以文字、图形、动画等形式进行呈现,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历史学习的生动性、形象性,从而激发出学生历史学习的热情,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

篇14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历史 理解

新课程理念在高中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既有新旧观念、方法的冲突,又有具体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在学科观念上要放弃旧有的观念,才能实现新课改后的素质教育。如何才能做到这点呢?笔者认为要加深对新课改后的高中历史教学的理解。

1.打破传统历史理念的认识误区

高中历史课程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学科类基础课程。对历史课程性质的认识,关键是对“基础”这个概念的重

新认识。中学历史教育长期以来存在一个认识误区,认为主要是为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打基础,具体说是为高考历史打基础。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历史教材越编越厚,历史知识越讲越深,历史考试越来越难。学生是越背越烦,越考越怵,历史学习兴趣从初中到高中呈递减趋势。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清楚初高中历史学科的课程定位,明白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教学到底是在为什么打基础。

2.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价值

历史知识是文化素养的重要方面。在基础教育阶段,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一个合格公民,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素养和最起码的历史常识,如“炎黄子孙”、“负荆请罪”、“纸上谈兵”、“四面楚歌”,还有长城、故宫、天坛、北京人遗址等,都应该有所了解。

学史使人明智,这里的智,既包括鉴往知来的认识智慧,也包括开拓进取、推陈出新的创新智慧。史学的宗旨在于“经世致用”、“彰往而察来”,学习历史要注重从中领悟做人行事的智慧。历史,其实就是人类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发展进步的经验史,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思想、文艺无所不包,历史教科书所撷取的是其中的精华。治国安邦的道理、军事外交的谋略、科技发明的创见、思想观点的深刻、文学艺术的魅力,以及个人成就的历程,无不给后人以智慧的启迪。

历史思维是在历史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带有历史学科独特性的思维品质。前苏联著名教学专家莱纳对历史思维的定义是“历史科学范畴内的创造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关于历史思维的独特性,我认为最重要的有这样几点:首先是思维的综合性和发散性。历史上一些重要决策和改革,总要综合地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在学习这些内容时,需要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其次是联系性,包括时序的、空间的、因果的。这些联系有双向的,也有多向的。搞清这些联系,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历史,才能构建科学的历史知识结构。再就是“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历史认识必须以客观的历史材料为依据,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依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立论,可以向“权威”的观点质疑。这种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我认为,历史学习,追求的主要不是结论,而是得出历史判断的思维能力。因此,我们的教科书要尽可能地少写现成的结论,就是写结论也应以介绍观点的方式为主,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依据材料去得出认识。

科学史观主要是指唯物史观,它是科学地认识和阐释历史的观点和方法。这是指导我们研究历史的思想方法,主要有:社会生产力决定历史进步的观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的观点;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观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等等。科学史观的养成必须通过对具体历史问题的学习和探究来训练。如西欧的殖民问题,把它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分析,然后再用今天的眼光从历史进程的发展角度来分析,并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分析,就会有多方面的认识。

3.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改是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改要求高中历史教学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如“”这一节对旧教材中评价前期成就进行了删除,而设计了一道课后习题对“打倒孔家店”口号的评价,并建议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文章加以分析得出自己的答案,它的设问是在向开放性试题发展。类似例子有许多,历史教师必须借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在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历史、诘问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高中历史教学要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育新理念。《历史课程标准》着重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鉴于此,历史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思维创新活动,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提倡科学的创新思维活动。

因此在新一轮课改中,应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