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课外阅读的方法范文

课外阅读的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22: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课外阅读的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课外阅读的方法

篇1

关键词:课外阅读 效果

几年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目标就把“应试教育”转移到了以提高素质为中心的国民基础教育上。各个学科都在探索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语文作为中小学各学科中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它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整个素质教育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实行新课改以来,语文新课标越来越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初中课外阅读篇目也纳入了中考范围。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多年的教学中认识到,语文是一门集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基础学科,学生在课堂上所能学到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把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发展到课外,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应用能力,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更加全面地了解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我在探索语文课堂素质教育的同时,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多方面指导。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这里谈谈我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一些做法:

一、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我很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尤其注意课外阅读的方法。我在每周的语文课中抽出固定的时间作为课外阅读讲授课,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使他们不仅在课堂上会阅读,在课外自己也会阅读。在指导中,我有侧重地讲授了一些阅读法,如浏览法、泛读法、略读法、精读法,慢读与速读等方法,并设计了一些阅读训练。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自己的知识需要寻找阅读内容,然后确定相应的阅读方法。在读课外书籍的同时,指导学生去写读书笔记来积累知识。这样一来,学生阅读了《水浒》、《西游记》、《鲁宾逊漂流记》、《繁星春水》等新课标目录里的名著名篇,并且学会了摘抄、剪裁、编写读书卡、编写阅读提纲等方法。我还鼓励一些学习好的学生写读后感、评论、心得体会等,让他们把零碎的知识集中起来,划归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

为了更好地促使学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与爱好,我们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课外阅读活动。在班中建立了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并定期与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信息交流。此外,还组织故事会、朗读比赛、读书心得交流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将自己在课外阅读中得到的知识拿到课堂上来,展示给自己的同学们,既显示了自己的能力,又都感到了很高的成就感。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得法于课内,发展于课外。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大幅度的提高,更好地促进了课堂教学进行。很多学生由原来的不爱读书变成喜欢读书,一些以前被动学习的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也开始主动学习了。整个班级的学习气氛更加浓厚,同学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

三、参加各种形式的语文比赛

学生学到的知识的多少,他们或许不清楚。那么,有意识地带他们去参加一些语文活动,一方面可以通过实践应用语文知识;另外,也可以促使学生看到自己的差距,为下一步进行课外阅读,学会应用作准备。比如魏书生老师就曾经让他初二的学生参加高中的作文竞赛。因为有比较才能看到差距,才能激起多读书多积累的欲望,更加主动地去进行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学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课堂上的学习风气有了明显改善,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更加浓厚,语文成绩大大提高,班级内形成了良好的班风与学风。由此可见,好的课外阅读不仅不影响学生的学习,反而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生活中语文的实践应用能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篇2

关键词:高中生 课外阅读 问题 方式方法

一、现今高中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

1.课外阅读时间不充足而导致阅读量不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观念愈加的浮躁,现今的人们应经很难静下心来阅读一本书,而更多的是被丰富的连环画、插图、卡通读物等充斥,学生更加喜欢那些浅显易懂,趣味性很强电视节目和卡通书籍,进而导致了学生非常容易就沉溺于网络世界而无法自拔。花花世界已经使学生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中迷失了方向,而电脑和电视等的普及使得学生对于书本的阅读完全的丧失了阅读的兴趣和阅读的欲望,导致了其本应该用于读书和思考的实践变成了打游戏和看电视。学生在作文写作过程中,逻辑性不强,作文条理不清楚,或者是在庸俗的作品中寻找寄托,使得学生的逻辑认知等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2.由于图书阅读选择缺乏严格的筛选

由于教师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资料缺乏正确的引导,这种放羊式的方式使得学生认为课外阅读是更具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心情,反正与学习无关紧要,因此可以随意的选择。这种思想就使得学生在可谓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千差万别,对于中国经典名著的选择少之又少。此外,高中生在多年的阅读经验中具有一定的习惯和阅读方法,但是有一部分学生的习惯和方法是错误的,进而导致阅读效果不佳;加上教师在学生的课外材料选择上采取放羊式的管理,进而使得学习效率不高,这都是由于教师没有做到引导的作用造成的。教师在学生课外阅读中需要采取引导的方式来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

3 阅读环境不佳而导致阅读效果不佳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素质教育在社会、家庭和学校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校更加的重视学生的升学率,而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学生进入高三之后伴随而来的是一个有一个大考和小考,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都淹没在了书本之中而对于课外阅读则是完全的放弃了;另外一方面则是高中对于图书馆和阅览室的开放程度很低,并且开放时间上也是具有严格的限制,这就使得学生的开放阅读的时间更少,同时进行读书交流的时间也是有限制的,这种阅读环境的强制性限制约束了高中生的课外阅读数量和范围。

二、高中生课外阅读的方式方法的意见和建议

1 通过对于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来培养课外阅读方式

学生可以通过文学名著的阅读来更加透彻的认识世界,了解历史发展脉络,进而懂得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提高对于美丑善恶的辨别意识,此外健康向上的书籍的阅读能够使得学生抛弃心中杂念,进而净化其心灵。但是如果学生远离经典的名著,久而久之就容易导致学生的文学鉴赏的能力逐渐下降,对于学生的发展产生十分负面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外阅读资料的选择上要承担指导员的角色,通过带领学生进行文章的鉴赏,引起学生阅读的动力和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对于阅读的内容进行思考,进而提高阅读效率。

2.通过计划性的阅读来提高效率

由于高中学生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在面对浩如烟海的名著面前如何进行选择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书籍的选择时注意与课堂中的教学内容相结合,进而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此外教师还需要认识到只是一味的进行名著的阅读也是不科学的,同时还要辅助一定的时尚读物,间接提高学生阅读的多样性,提高阅读效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新课程改革大纲之中明确的规定了高中生一年之内所需要完成的名著阅读量以及总字数,这样就需要学生做好阅读计划,进而通过连贯性的阅读习惯的形成来将阅读任务真正的落实到实处。

3 .多种手段并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方式有多种,单一的阅读方式不利于学生对于所读作品的理解和基因。因此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处于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进而实现字斟句酌,从中理解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情感以及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因此学生要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性,根据自己的实际阅读需要来进行灵活的阅读方式的选择。如果说一本书的阅读只是为了了解故事概况,那就只是需要快速浏览就可以了。此外还可以采用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阅读,这样就使得快速的了解到自己想知道的内容,进而不断提高阅读效率。通过循序渐进的阅读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阅读初期教师可以推荐一些可读性和故事性比较强的书来进行推荐,例如《格列夫游记》等,这样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之后就可以渐渐的加深。到高三时由于其具有阅读的积累就可以读一些哲理性比较强的作品了。此外学生在阅读之后不是就结束了,而是应该通过做笔记等的方式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感悟,进而能够随时记录自己的想法,一段时间内再进行总结,这样就使得阅读效率不断提高。

4 .通过阅读和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阅读鉴赏力

阅读除了要保持质疑的精神还需要保持一种独立的审视的态度。也就是说读者需要在阅读时突破原作者所留下的框框架架,进而束缚思考能力和思考范围,而是应该坚持自己的立场,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来进行作品的评价和理解。此外文学作品都会有留白的部分,而不这就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填充这一部分的空白,解放学生的思维,进而不断培养其独立自主的阅读方式。

三 、结语

高中正处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经历和情感体会都比较少,因此为了弥补在这一方面的缺陷,就可以通过名著的阅读和理解来提高审美情趣和阅读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教师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需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通过教学资料的推荐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计划性的阅读计划的制定来提高阅读效率,加之多样的阅读方式则使得阅读效率显著的提高,进而有利于学生的阅读效率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熊先约.在读书方法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J].小学语文教学,1996(11).

篇3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学;激发兴趣;方法指导

一、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课外读物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课外作品。

1.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教师在推荐读物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如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这些课文,可以向学生介绍《安徒生童话》;学了《三顾茅庐》,可以向学生介绍当时的背景以及文中主要人物的轶事,并让学生课后去查找有关的故事等。

2.推荐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书籍。小学六年,跨度较大。我们推荐读物时,不能一刀切,必须根据每一年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推荐不同的书籍。

3.推荐与习作要求相关的文章。习作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大量的阅读可以为习作积累素材。如写科幻作文时,可向学生多推荐一些科幻类书籍,为习作打下基础。

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的内容应较广泛,可涉及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体裁应多样,可以是诗歌、散文,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博览群书。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张之洞曾经说:“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小学生课外阅读个体性强,随意性大,受控因素小。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他们的阅读技能。笔者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指导的:

1.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创设“发挥空间”。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因此,我们应教给学生略读法,指导学生读书要先看序言、后记、目录、提要等;读报要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寻找资料。对于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详加研究,其它内容可采用略读形式。任何一次课外阅读都是多种读书方法的综合运用,都应略读中穿插精读,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2.阅读与记录相结合。人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所阅读的读物里摘录精彩的语句、语段便成了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常用的阅读积累方法之一。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本摘记本(采蜜集),让读书笔记本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读了什么书,要在读书笔记上记下篇名、作者、出处及阅读日期,这是日后考核阅读量的依据。读到好文章,及时摘录好词佳句,写上自己的感受。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就是阅读的收获。阅读累了,在本子上描描画画,或花草树木,或虫鱼鸟兽,给课外阅读增添无限的情趣。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灵动的思想自由地翱翔于“学海”“书山”之间,能稳定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在实践中笔者意识到:只有尽量为学生提供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的舞台,定期对他们的阅读情况加以检查评定,才能进一步巩固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比赛。每周的课外阅读课时间,学生在组长带领下开展阅读和交流,并定时展开评比。如,每读完一本书,便加一颗五角星;每背完三首古诗也加一颗五角星。这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比赛,不仅引发了学生个人间的良性竞争,还利于学生互相激励,保持对课外阅读的长久兴趣。每周五教师会对“采蜜集”进行查阅,对于记载得好的,分星级进行评比。同时利用周会课进行赛读。

2.展评。在班级中定期展评学生的读书笔记、剪贴、手抄报等。学生在展评过程中,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课外阅读的兴趣进一步得到巩固。

3.游艺。尽量多举行学生喜欢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在班中开展“课本剧表演”“童话故事演讲”“走进歇后语王国”等实践活动。这些为学生创设的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进一步巩固了他们的读书热情。

四、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为了让学生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教学中笔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倡“精讲多读”,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其次,尽量不给学生留书面家庭作业,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再次,除学校安排的阅读课外,每周再抽出一节课定为“课外阅读指导课”,专门用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开展读书会、讨论会、演讲会、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总之,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再是语文教育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语文学习不能局限在小课堂里,只有树立大语文观,构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的教育体系,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篇4

一、为学困生营造良好的班级读书氛围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与监督相比,熏染的力量更大,当一个人好学的时候,就能够带动起身边很多的人热爱学习。所以对于初中语文特困生而言,教师要努力为其营造出良好的班级读书氛围,从而带动特困生热爱读书,不断提高语文素养。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鼓励学困生多接触课外书,例如一些童话、寓言以及趣味小故事等,使其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从而使其对课外书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在每节语文课上课之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五分钟的演讲活动,演讲内容设定为学生曾经读过的课外书中的文章,让学生谈谈个人在阅读后的收获以及感受。教师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演讲活动当中,可以采取轮流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活动。这样,在十分浓厚的班级阅读氛围中,学困生就能够很容易产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而且这样可以使得学困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懂得更多道理,学会更多的语文知识,从而不断提高个人的语文素养与阅读能力。

二、教师要科学有效地指导学困生进行阅读

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都要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与教学的实际状况,借助于多种方法与渠道,例如交谈以及课外阅读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深入地观察与了解,从而掌握每一位学困生的个人爱好与兴趣,并且要了解其内心的真实想法与最关注的事情,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其喜爱的书籍。与此同时,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鼓励与引导学生将自己对文章的观点以及看法表述出来,帮助学困生更深刻地了解文章内容与主题。除此以外,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阅读。例如在学生进行阅读之前,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提出一些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加深入地领会文章内涵,逐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渐渐开始喜欢阅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关注学困生的阅读情况,及时地对其进行引导与指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鼓励其大胆地讲出自己的想法,并允许其他学生提出异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参加讨论,尤其是要特别关注学困生的讨论情况。在班级激烈的讨论过程中,可以帮助学困生积极地思考,提高其对学习的兴趣。对于学困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及时的鼓励,从而不断提高学困生的自信心,提高其积极参与的热情。

三、家长支持,指导学困生进行阅读

篇5

评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A-

0038-01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开启人类智慧大门的钥匙。儿童时代的阅读不仅有助于养成语文素养,而且有助于陶冶道德情操。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应达到145万字。”然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篇幅远远达不到新课标对学生阅读总量的要求,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就是通过课外阅读来实现。

一、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

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好的学习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也需要好的阅读环境。

1.班级有书香

班级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地方,也是教师营造阅读氛围的最佳场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阅读打造成班级特色。比如,在开学初,笔者确定了书香班级口号,在黑板报上抄写了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在班级图书角上摆放各种课外书籍。开学一段时间后,经过学生之间阅读交流体验,笔者在教室的读书角张贴班级读书之星的照片,在语文学科记事本上开设了“好书推荐”和“优秀读书感言”。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班级书香环境中,通过耳濡目染增添了读书的亲切感。

2.家庭有书韵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家长创设家庭书香氛围。开学初,我班向家长分发了“告家长书”,其中包括课外阅读的计划、推荐书目及奖励方法等内容。一方面,要求家长为学生准备课外书籍,每学期购买或借阅不少于五本课外书,不断充实新的书籍。另一方面,向家长介绍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引导家长和学生制定科学的读书计划,保证学生每天完成一定的阅读量。同时建议家长抽空陪学生读书,并与学生进行交流。有家长陪读的读书环境,往往能促使学生兴致勃勃地阅读。

二、教给有深度的课外阅读方法

不同的课外读物有不同的阅读方法。教师可以结合班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运用合适的方法阅读童话、报刊、小说等。比如指导学生阅读《关心下一代周报》时,笔者先让学生浏览报纸全貌,初步了解有哪些文章,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章细读;指导学生阅读《笑猫日记》系列时,笔者先让学生看封面书名,接着读作者简介和内容提要,然后读目录,最后逐页阅读。在指导学生逐页阅读时,笔者提出三个阅读要求:读第一遍时,要求学生初步了解这本书的内容,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读完全书后再来思考不懂的地方;读第二遍时,要求学生根据书中内容回答几个问题;读第三遍时,要求学生说说读完这本书的收获。一般情况下,一本书读完三遍,学生就能够对全书有了比较全面的理解。

笔者可指导学生边读书边动笔积累,如在书上画线或用符号标记,然后在旁边用文字或图画表达自己的随感。还可以让学生准备《采蜜集》,即把阅读中学到的词语、语句、经典的段落摘录下来,并随时拿来诵读。这本《采蜜集》就像是佳词美句的小仓库,写话时可以随时提取,避免了写作语言的干瘪、枯燥。

三、实施有梯度的课外阅读评价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小学生也不例外。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积极评价,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信心,使学生体验到课外阅读带来的乐趣。

1.正面评价,激活动力

教师的评价在学生的心目中往往占有较重的分量,教师在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时,要尽量给予正面的、积极的评价,一句肯定的话语,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满意的微笑,一次亲切的抚摸都能给学生带来阅读的动力,激励学生获得读书的力量。当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取得进步时,教师可以激励他:“看到你的进步,老师好高兴!继续努力,争取更大进步,加油!”而对于课外阅读兴趣不浓、阅读效果欠佳的学生,教师则要注意找出其优点并加以肯定与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从而坚持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活动评价,收获快乐

通过活动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不仅展示了学生的读书收获,还让学生体验到阅读带来的成就与快乐。本学期的午间阅读中,我班开展了讲故事比赛、美诗文朗诵比赛、成语世界漫游、好书推介、读后感交流等活动,让每位学生都有上台展示读书收获的机会,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班级“读书之星”和“阅读进步之星”,掀起了班级阅读。

篇6

[摘 要] 新大纲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课外阅读课也就由此诞生。“阅读课”不是去阅览室,而是在教室里自由阅读课外书,新课程改革非常注重课外阅读的延展性。阅读课的“延展性”主要体现在阅读的长期坚持不间断和阅读的广度。为了使课外阅读课不被成为摆设,教师可以从有规划、有兴趣、有方法、有评价等四个方向努力,提高它的实效性。

[关键词] 课外阅读;延展性;实效性

在当前电视、网络游戏、智能手机盛行的时代,大街上、客厅里、饭厅里、卧室等校外场所已被手机、电脑、电视统治,成人都无法抗拒,更何况是孩子。以致让孩子多读点书都只能寄希望于课内,因此大量课外阅读也就逐渐转移到课内。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课外阅读是学生增长知识、扩大视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延展性的课外阅读势在必行。“延展性”本义包括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能延伸成细丝而不断裂的性质叫延性;在外力(锤击或滚轧)作用能碾成薄片而不破裂的性质叫展性。阅读课的“延展性”主要体现在阅读的长期坚持不间断和阅读的广度。每日仅仅十分钟,十年坚持下来,就可以造就伟大的奇迹。一个博览群书的人,可以体察帝王生涯、布衣甘苦;也可以饱览山川景物、风土人情;还可以出入于欧洲的沙龙、拉美的丛林,或做风流倜傥的才子,或为跃马横戈的猛士……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坚持读书,有计划地读多方面的书。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生命成长史。只要激活孩子读书的热望,就一定能听到生命绽放的声音。

一、当下的课外阅读课存在的问题

1.漫无目的,打发时间。很多学生不知道阅读课自己要干什么,只是拿起书随便翻翻,欣赏一些图片,等待下课。

2.毫无兴趣,被动应付。随着大众文化传播的飞速发展,以图像符号为标志的现代传媒大有代替文字符号之势,人们逐渐习惯于不经过思考就获得外来信息。就像看过《西游记》的电视剧之后,学生对古典名著《西游记》就不感兴趣了,文字在图像文化的冲击下失去了它原有的魅力。学生对文字提不起兴趣,阅读变得很被动。

3.不求质量,蜻蜓点水。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曾打过一个精妙的比喻:课外书的一页页,就是“葡萄园”,一行行,就是葡萄房里挂满的“葡萄棚”,一个个词汇,就是“葡萄”。读书就是徜徉于“葡萄园”,把一个个“葡萄”加以品尝的快乐。很多学生在读课外书时,只注意了用了个好词,就像只看到了“葡萄”的外形诱人,而对语句表达的内涵根本没加以品味,所以也就无法品尝到“葡萄”的美味。至于用采来的“葡萄”酿酒就更不用提了。

4.读而不思,难为己有。阅读,当然要阅,也要读,更要思考。教师要启发和引导学生把精力集中到阅读本身上来,让学生潜心阅读,思接千里,视通万里,心游万仞,享受阅读的快意。

5.不会选择,好坏不分。学生在阅读课上看的书什么都有,什么《阿衰》《老夫子》等娱乐性质的书往往会被学生争相借阅,而那些经典的名著却无人问津。所以教师要对进入课堂的课外书进行精心的挑选,不要浪费课堂的黄金阅读时间。对于那些沉迷于低俗、好玩、搞笑的通俗读物之中的学生,教师要在不打击阅读兴趣的基础上,把他们引导到阅读有品位、有思想、有审美境界的好书当中去。

6.内容单一,缺乏计划。阅读经典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进行。教师的指导,包括挑选阅读书目,内容应该由浅入深,语言应由白话文走向古文,古文应该由三言、四言,走向长短句。

7.书本太厚,望而却步。不能要求学生一口吃成一个胖子,给学生读的书要由浅入深。曹文轩先生认为书分为两种:一种是打底子的;一种是打底子之后再看的。那些精彩的优秀绘本可以作为打底子的书,绘本的根本意义在于给一个人的成长打下优良的人性基础。再把课文当引子,“由节选引向长篇作品”或“由选篇引向整本书的阅读”。

二、提高阅读有效性的“四有”方法

1.有规划地读。每个班级根据自己的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n外阅读规划,从课外阅读的目标、阅读内容、阅读总量、阅读活动、阅读评价等几方面拿出明确而具体的计划和措施。阅读目标可从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等方面制定不同层次的目标。阅读内容注意“计划性”与“自主性”相结合。开学初确定本学期的“必读书目”,对一学期的阅读活动做好计划,同时确定好阅读评价方案。如采用故事会、片段朗诵会的形式考察记忆的情况;用写读书心得、谈读书心得的形式来考察理解程度等。

2.有兴趣地读。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调动学生的兴趣一要投其所好。从年龄上说,低年级喜欢读以图为主的动物童话故事、民间传说,中年级喜欢读配有插图的童话故事,高年级则喜欢读历史题材的传记、小说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喜好入手选择读物。二要吊胃口。介绍书中的人物、内容简介或精彩片段,激发“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三要利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趣。教师采用故事法、讲解法、表演法、情境法、竞赛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课外阅读的天堂。

3.有方法地读。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如果每一本书都细嚼慢咽就会落后于他人,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不同类型的书用不同的方法阅读。学生可以先把自己的书归一下类,主要有:趣味性阅读、消遣性阅读、积累性阅读、鉴赏性阅读。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各种类型采用恰当的方法阅读。趣味性阅读主要是故事精彩动人,很有意思,不需要特别方法引导,学生也能一口气读完;消遣性阅读是调节一下,随便看看;积累性阅读是要记忆的知识,就要边读边记,适合朗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鉴赏性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书籍,应重点指导方法。

一是体会着读。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精神风貌,感受作品之美,人物之美。二是琅琅地读。优美的句段可以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让学生通过眼、口、脑、耳同时活动想象情境,感受意境,品味文辞。可以举办美文朗读竞赛。三是想象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使自己入情入境,和作者产生思想共鸣。四是联系地读。好的文章布局巧妙,构思新颖,让学生边读边想,如果是自己写会怎样写,多和作者比较,从中学会布局谋篇的方法

篇7

【关键词】小学生 课外阅读 方法

一 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为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

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效。

2.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

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述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二 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是达不到目的的。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1.选读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

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也是十分重要的。

4.摘录批注法

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篇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A-0045-01

阅读是学生在日常生活获取信息的一种主要途径。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拓宽视野,获取信息,提高语文理解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然而,目前很多学生无法真正做到广泛阅读,难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此,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工作,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领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一、创设良好的外部阅读环境

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阅读意识,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增强学生的读书欲望。例如,学校可以开展读书活动周,鼓励学生阅读;可以在教室挂一些与阅读有关的标语,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充满书香气息;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写阅读笔记;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自由交流在阅读中的心得,将阅读中的经验和喜欢的书与同学分享;等等。

二、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

外部的阅读环境只能给学生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不足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因此,老师必须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让他们从被迫阅读、跟风阅读转化为主动阅读,从内心爱上阅读。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体会到阅读的诸多益处,才能对读书持之以恒。

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制造悬念。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虎门硝烟》时,可以提问学生:林则徐的生平事迹都有哪些?这些事迹都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品质?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莫高窟》时,可以问学生:莫高窟的壁画的制作过程是怎样的?其文学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样,学生便会主动阅读课外书籍,查找问题的答案。

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将学生的生活经历融入阅读教学之中,寓教于乐,让学生在阅读中与文本产生共鸣,增强阅读兴趣。老师要鼓励学生,让学生通过阅读获得成就感。老师要不吝表扬学生,肯定学生在阅读上的成绩,让学生对自己的阅读充满信心,产生继续阅读的愿望。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主动阅读,选择一些有助身心健康的文章阅读,能提高文学修养。在课外阅读中,老师不仅起指导作用,还应该起到督促作用。老师提出阅读要求,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切不可拖泥带水。

三、教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学界提倡百花齐放,书籍的内容也逐渐多元化。因此,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格外重要。苏教版新课标语文大纲中明确要求老师要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处的阶段,给予相应的阅读方法的指导。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为他们推荐一些内容浅显的记叙类文章,将这一类文章的特点、阅读技巧教给学生,以便学生理解;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推荐一些中心思想较为深刻的文章。

教师要教会学生不同的读法。文章的整体阅读大体可以分为四部分:初读,了解文章框架;细读,结合字典理解文章大意;略读,体会作者的思想;跳读,把握文章的精彩语句。教师可以在这些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让学生学会浏览法、精读法、泛读法、跳读法等阅读方法,同时让学生做好笔记,总结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老师要教会学生对于不同的文体要加以区分,读传记要注重人物形象,读童话要注重寓意,读说明文要注重物体本身的特点。

篇9

一、改进教学方法,拓展延伸阅读

教师应该将教学中心从单词和词汇上逐渐转移到语言内容和意义上来,重视知识的完整教授,注重意群阅读。做有心人,为学生搜集和整理并补充合适的延伸阅读材料。如果你使用的是牛津教材,那么你可以借用剑桥或其他教材的阅读材料作为补充,或者从课外,借助网络等搜集相关话题小短文或小故事,对话题进行拓展,让学生有更多的阅读机会,了解更多知识。比如在教授"月份"话题时,可以补充一些关于每个月份的相关节日及与之有关的民俗活动,刺激学生学习兴趣,如:"December"中的圣诞节(Christmas)是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圣诞节中最受欢迎的任务是圣诞老人,及西方儿童是如何过圣诞节的等等,这些都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其实,在英语学习中,通过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能让学生扩大视野,获取知识,不断巩固和提高已学过的语言知识及其运用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阅读和合理的引导与帮助,能让学生起到触类旁通,拓展视野,深化知识的作用。据实践了解,在每次英语测试中,阅读理解的失分一向是较高的,而学生英语的灵活运用能力正是用这一种方法进行检测的。因此,如何让这些课外读物与教材相结合与配套,共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语言知识,发展综合运用能力,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一个新的课题。

二、创设英语学习环境.激发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阅读的直接作用就是学生词汇量的扩大和活动能力的提高。为了让学生继续保持并深感英语阅读的兴趣,有效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应该为他们展示课外阅读成果提供一个平台。所以在每节课的开始,除了everyday English之外,还可以抽出几分钟,轮流让一到两名学生用英语来讲一个故事,笑话,或作一段演讲,甚至是唱一首英文歌曲。学生为了展现自我,同时为了避免丢脸,必会在家仔细钻研手头的阅读材料,观看久已成了摆设的英语碟片。久之对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习作能力也是一种锻炼。如果能利用口语课, 播放英语歌曲和有趣的西方文化背景介绍。在班级里能够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如英语讲故事比赛、英语朗诵比赛、知识竞赛、英语歌曲大赛等等,让他们表演自己编排的短剧,如在教了6A Unit2 Ben's birthday之后,让他们为即将生日的学生去自己排一次Party,开一次party, 则兴致会更高,也是对小组协作能力的培养。

三、选取合适阅读材料,培养英语课外阅读习惯

小学生的阅读材料应该简单浅易,富有趣味性,如果是书籍应该配以插图,话题也要丰富,讲究"趣、易、薄、多",即材料有趣,语言容易,篇幅要短,量要大。因为年级和年龄的差异,应分层次选择阅读材料。在教学过程的合理时机,结合课本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材料,如在教学5A Halloween 时,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找相关的阅读材料,忙得不亦乐乎,很多封存起来的书刊杂志都被找了出来,有的还从网上寻找相关资料,阅读的积极性被极大的激发出来了。结果,学生所选的内容相当精当,有些甚至是教师都不熟悉的,阅读活动也很精彩,不免让人惊叹于学生的能力。课外阅读书籍能够让爱读书的孩子有更多的收获,让原来不爱阅读的孩子喜欢上英语阅读,通过读故事、读短剧、读科普文章培养自己的认知能力和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学习习惯。

四、训练小学生英语阅读技巧和策略,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适当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会帮助学生阅读,让学生读得轻松。小学生阅读时最喜欢朗读,但是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最好的方法应是默读,还要帮助学生克服指读、唇读等不良的阅读习惯,这样才能提高阅读速度,让学生获得阅读兴趣,产生良性循环,学生越读越想读。新课程标准还明确要求小学生应学会按照意群来理解文章,因此老师应该用合适的方法教给学生这方面的技巧。读完文章应该立刻抓住大意,这也是新课标要求小学生能够做到的,因此教给学生skimming和scanning也是很必要的。如果学生能够接受,还可以教他们快速读、跳读等技巧。

五、教会学生自主选择

篇10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部分指出:学生应该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在课外阅读方面做了阅读总量的规定。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实现课外阅读方面的目标呢?无庸讳言,我们现行的阅读教学存在着不少束缚学生手脚、抑制其阅读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听说读写的各项语文基本能力之间发展不平衡,“写”的地位过于偏重,迫使听说读的能力成为其附庸,失去了本身的独立性。阅读能力的训练未能落到实处,还其本来面目。

②过重的学习负担,使挣扎于茫茫题海的学生失去了原本可以用来阅读的宝贵时间和形成扎实的基础知识、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的机会,久而久之,冷落了阅读训练,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

③ 阅读教学研究方面,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出现真正切实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训练有着较大的模糊性、盲目性,教学的目的不甚明了,特别是未能认识到现阶段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的重要性,使许多学生对缺乏活力和趣味的阅读教学敬而远之。

课外延伸阅读,是指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自觉地在课外选择与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相应、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生发延伸开去的相关读物,并根据个体实际情况、发挥个人主观能动、采取适应的形式,从中获取有益信息、形成自身知识积累阅读。开展课外延伸阅读,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 选取适当的阅读材料

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级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课外延伸阅读过程中,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材料的来源应该是多途径的,除了读各种各样的书籍,还可以“读”现代高科技产品,例如,光盘、电脑网络中的相关信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高效率的阅读教学,首先得力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恰当的阅读材料。

2 要注意学生阅读心理的个性差异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的不同,阅读理解上也会产生差异性。黑格尔曾形象地表述这种情况:“正像一句格言,从年轻人(即使他对这句格言理解得完全正确)的口中说出来时,总没有那种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广袤性,后者能够表达这句格言所饮食的内容和全部力量。”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对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为充分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各自差异性,有的放矢,做好阅读教学的指导工作。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材料,搞好阅读、提高效率,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自我的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3 明确目的,提出要求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量急剧增加。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阅读的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多、更好地分类别、分层级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布鲁姆认为,人的学习能力是分层级的,可测量的,较高一个层级的能力,涵盖着它以下的一个或几个层级的能力。对于课外延伸阅读和理解的不同目的和要求,由浅入深,大致可分为复述性理解(只着眼于读物的表层信息、把握读物提提供的内容)、解释性理解(把读物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认识)、评价性理解(对所读材料内容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创造性理解(超越材料本身,产生另一种见解或思想产生对正探索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新途径)等四个层级。在课外延伸阅读中,必须明确阅读目的,

提出相应要求,才能循序渐进,真正实现阅读效率的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

4 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叶老早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说:“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进行课外延伸阅读,要努力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贯穿于整个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得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达到 刘勰所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境界。

5 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

新课标同时要求学生在中高年级每学期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这样使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见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并写一定篇数的感悟。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综合语文能力的提高的巨大作用,更不言而喻。视野的开阔、能力的提高、学生对于祖国语文的感情与日俱增,为学好语文创造了先决条件。

篇11

课外阅读对学生很重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课标明确规定小学1~6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重点要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方法和习惯。课外阅读最好是多读文学名著,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思想性和文学性不是一般作品所能替代的。多读名著可以使人变得滔滔不绝,才思敏捷,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丰富的知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鉴赏能力;同时也会加快学生口语转化为书面语言的速度,为学生提供写作的范本,减少了学生学写作文的难度,使学生学会写作。

一、选对书阅读

茫茫书海中名著数不胜数,但并不是所有的名著都适合小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卷帙浩繁,不可能全部读过来。教师要注意为学生选择好作品,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年级不同,给学生确定阅读范围和时限,选择《语文新课程标准》建议的有品位的经典作品,如《西游记》、《水浒传》、《骆驼祥子》、《格列佛游记》、《名人传》、《童年》、《简・爱》等,来让学生阅读,这些长篇名著比较适合学生的心理和情趣的需求。读时应合理安排时间,可以指导学生以周为单位,规定每周读多少回或多少字,另外,寒暑假是可以充分利用的好时机,教师可以将长篇阅读与假期作业相挂钩。比如小学一年级如果让学生一个月内读完《西游记》就不太可能,我们可以根据书的特点,把里面的一个个除妖的小故事拿出来,让学生在一两个星期内阅读完一个故事,那么,一个学期之后,学生自然就能读完一本名著。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学习特点,低年级段要选择插图多,有拼音的书阅读,中年级和高年级段则可以选择连载的书来阅读。

二、选对方法阅读

光布置选择了好书而没有合适的方法阅读,一本好书读了也等于没读。

1、速读法和选读法

在低年级段我们可以采用速读法和选读法。速读法是对所读著作集中注意力快速地观其概貌,在快速的浏览中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这样可以让学生读到更多的著作。一般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读书前先看书的前言、书评和目录。古今中外的儿童名著无计其数,作为一年级的学生不可能这么多时间把好的儿童著作都读完,也没有必要把作品一字一句全部读完,所以采用选读法,选自己最喜爱的人物或故事情节进行阅读。比如他如果比较喜欢《格列佛游记》中的小人国的故事,那么调到小人国这个章节去先阅读也未尝不可。读了小人国的故事,孩子自热就想知道巨人国里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接着关心格列佛回到家乡了吗?这样不但可以让孩子们读到更多的书,了解更多自己喜爱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还可提高孩子们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更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

2、精读法和摘录批注法

中高年级段提倡精读法和摘录批注法,精读法就是作品中的精彩情节或喜欢的人物等,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利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和边想,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对自己的需要的人物形象,精彩情节等摘抄,对阅读的喜爱的人物或精彩的情节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这样在阅读中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更有实效,才更有收获。

3、评述法

评述法是阅读了名著后的反馈。评述法是多种多样的,传统的做法一般是写读后感的形式,这种形成能够使学生读写结合,适合于高年级段学生。高年级的学生具有竞争和表现欲特点,所以可以采用课堂争论,故事情节的表演、谈自己最喜欢的文学人物、讲述自己最喜爱的文学故事等形成进行评述。每次可以利用课前口语交际简单提问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分享阅读的书,中高年级可以让学生把最近的阅读以读书笔记的形式体现,让学生找自己感兴趣的精彩片段、好词佳句、各类描写和精彩的情节等,并加以适当点评,阅读分享读给大家听。这样能大大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加深了对名著的理解。

三、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篇12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类型 指导方法

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类型

1.积累性阅读。积累性阅读在小学语文阶段占据重要地位。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的主要阅读任务是积累,这里的积累主要包括积累词语、词汇和句式,或者是文章中的一些常用修辞、写作方法等。积累性阅读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如果小学生把积累阅读做到位,那么他们以后的阅读或写作能力都会提高一个层次。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积累性阅读。

2.理解性阅读。理解性阅读的主要任务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小学生的年纪小,接触的新事物少,因此要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扩大自己的视野,就必须让他们多阅读。在小学阶段虽然有自然科学等科目,但是离我们的教学目标还很远,为了让学生提升自己,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一些理解性的内容,这样学生才能掌握更多的课外知识,才能充实自己。

3.鉴赏性阅读。鉴赏性阅读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欣赏,在阅读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操和审美情趣。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美文的篇章是比较少的,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一些优美的散文、诗词等,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4.评价性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甄别是非的能力,让学生阅读一些评价性阅读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像课外阅读《三个小金人》就是评价性阅读,它通过故事让学生明白――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因此,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5.消遣性阅读。消遣性阅读主要是一种休息方式,它能调节人们的精神生活。对于小学生来讲,阅读这类文章的时间和机会是比较少的,尤其是小学低年级阶段更不会阅读这些,因为他们的认知能力是比较弱的。所以,这类阅读比较适合成年,他们工作和生活压力比较大,在阅读这类文章时可以缓解压力感受生活的美好。

二、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法

1.以身示范法。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外阅读中教师必须以身示范,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课下教师一般没有陪伴学生读书的时间,但是可以选择一些课上时间完成,比如可以和学生一起看书,就是静静地看书,彼此不打扰。如果学生遇到问题,就可以现场给予指导,如果学生的阅读比较顺畅就应该指导学生记录一些关键性的内容。只有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学生,才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阅读、爱上课外阅读。

2.读书笔记法。读书笔记法主要是让学生积累。在读书笔记法中学生有三方面的内容要积累:一是积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主要指向理解性阅读材料,对于这类文章学生们记住主要的内容即可;二是积累优美的篇章、词句。小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能力都比较弱,但是我们不能揠苗助长,而应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让学生从最简单的内容开始,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更好地阅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厚积薄发;三是要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我们常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确实是这样的,不管是学生还是成年人,如果看过一些文章而不写一写自己的心得,那么文章就白读了。

其实,为了更好地督促学生读书,可以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制作读书卡,从而规范学生的读书行为。我们举个例子看看读书卡的制作和应用。

有了这样一张读书卡,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就方便多了,可以有目的地阅读、记录,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尝试。

3.阅读指导法。学习内容都是有法可循的,同样,小学语文的阅读理解也是这样的。到了六年级小学语文的课外阅读逐渐增加了一些议论性文章,对于这样的文章学生阅读起来感觉很吃力,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就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在指导学生阅读议论性文章时,首先要追根寻“理”。因为议论文的阅读着重点在于透过这个表面现象,探寻作者的真正意图,即作者从这个内容中引发出怎样的思考,因此在阅读中我们要找到这个“理”,其次要延展悟“理”。要找寻到文章的“理”,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将思绪从文本中延展开去,延伸到生活实际中,并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地积极思考汇总,加深对“理”的认识和感悟,并由此产生独特的感受,获得思想的启迪,这样才能抓住作者的真正写作意图。

4.读书活动法。为了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巩固课外阅读的成果,教师应该定期举行一些读书活动。这样的活动有很多,比如读书演讲、朗诵比赛、读书心得交流、板报展示、读书竞赛等。在课堂上,我常用的方法是故事法和朗读比赛,因为这两种方式容易控制,学生也容易完成。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巩固了课外阅读的成果,还拓宽了视野,真可谓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刘志超.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1.

篇13

关键词:课外阅读教育 大学语文 指导方法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发展领域的逐渐拓宽,语文教育教学已不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存在于应试教育机制中,而在高等教育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我国政府大力推广对外汉语学习工作的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的压力也日趋加大,在世界“汉语热”浪潮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必须要进一步加强母语学习,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高等教育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中,要更加明确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素质课程在大学教育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而大学语文课外阅读应更加得到重视。大学语文课外阅读已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个学者、某个诗人、某个作家的少数精品的略读,应彻底改变这种浅尝辄止的应付,要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课程的重要地位,要帮助学生开拓阅读视野,通过课外阅读,实现融汇中外、贯穿古今,真正明确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有效学习掌握世界文化的精髓,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精选课外阅读作品

在大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大学阶段对于学生在语文阅读能力方面的层次需求,要认真坚持开卷有益的教育理念,精心筛选课外阅读作品。在作品的选择上既要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的调动,又能适应当前学生发展的心理需求,切实避免学生对作品抵触情绪的产生,要充分肯定学生课外阅读取得的成绩。在阅读作品的安排上,也要结合课内阅读,使之实现对课内阅读知识领域的拓宽和延伸,实现古今中外文化的融会贯通。在课外阅读作品的选择和推广中,教师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阅读便利性和时间的合理性,为保障和提升阅读效果,教师可以在每个时期确定一个明确的课外阅读主题,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论文或者其他形式的检查方式,强化学生阅读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知识面的有效拓展。

大学语文教师要在课外阅读作品的选择中,明确不同阶段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师在选择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经得起历史推敲的经典作品,而且对于作品的认识和理解也要同时给予相关作品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理清阅读作品的思路和脉络,明确自己要选择重点阅读的作品和研究探索的方向。

二、多渠道探究适合学生的阅读方法

大学语文课外阅读知识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获取的知识是课堂语文教学的升华和跨越,因此,有效提升大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水平,就要多渠道探究适合学生的阅读方法。当前语文阅读的方法主要有类型阅读法、统筹阅读法、“四到”阅读法、比较阅读法、集中研读发,在指导大学生课外阅读教育教学时,要明确不同阅读方法中的利弊,帮助学生探求适合自身的阅读方法。教师要始终保持主导地位,作为学生阅读学习的引路人,“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探究适合学生的阅读方法,实现对文学作品的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式思维,在教无定法的理念指导下,帮助学生深化对某个文学方面的理解和认识。

在大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个性差异,树立“教无定法”的理念,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而延伸出不同方式方法对同一部作品的差异性理解和认识。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总结和发现适合古今中外作品的阅读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探究新颖的阅读方式方法,推动学生对课外阅读作品的全方位的理解和认识。

三、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

当前我国中等教育体系中已经开始了合作学习模式的尝试和创新,合作学习的效果也初露端倪。大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也可以有效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进一步改进大学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实现学生主体资源的有效发掘和运用。在大学语文课外阅读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细化某个层面文学理论的探索和研究,让学生通过自由结组和明确选题的方式,进行合作探究性阅读。通过合作式学习,每个小组针对同一个选题进行深入性探究,将唐诗与历史有机整合起来,分析每个历史阶段的唐诗特点,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各显不同诗人的风格和魅力,同时也充分展现出学生对于作品的创新见解和独特思维。

四、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学府,是的发源地,汇聚着全国各地的精英。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学家曾明确提出“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他在教育教学中崇尚自然,强调个性的发展,特别是要求学生要有“自动”、“自学”、“自助”的精神,反对“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时至今日,我国的高等学府都在彰显特色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探索性研究。对于大学语文课外阅读而言,更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文字是固定不变的,但时代却是发展进步的,时间的流逝会激发出不同的思想和智慧的结晶,而语文课外阅读也要与时俱进,不能固步自封于单一的模式化的认识和理解,应该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创设更大的空间去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

例如,在大学语文的课外阅读中,可以将过去相关学者提出的问题和比较个性的观念或者是有待考证的看法和观点提出,然后让学生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去发现和研究,在继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曹雪芹的《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由于其不完整的版本,历来为诸多史学家或者文学家所探讨。从清朝到今日,对《红楼梦》的研究经久不衰,出现了不同版本的注释,诸多文人和学者毕生致力于对《红楼梦》的研究,甚至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红学”。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也可以以此为例,引导学生在一个规定的时间内对《红楼梦》中的某个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为“红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有效运用多媒体资源

在我国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过程中,对大学语文课外阅读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中学习和验证自己的思维和观点。因此,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积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科学空间,使学生可以自主有效地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课外阅读学习,实现语言、文学、文化的有机整合,提升学生的认识品位。在多媒体资源中为学生的学习另辟蹊径,发挥电子版教材信息量大的优势,在视听结合中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特别是学生可以在对某个作品的理解中实现动态的感受,通过观看相关影片或纪录片,将文字与音乐、背景结合起来,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在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中,由于思维理念和风土人情的差异势必造成学生对作品认识和理解上的困难,而多媒体资源的运用可以有效打破时空的限制,通过影片等直观教具的使用,学生可以将自己置身于特定的氛围之中,进而更加深刻地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六、革新课外阅读的评估体系

大学语文作为大学教育范畴的一个重要基础课程,语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而课外阅读教学评估体系的创新和完善,也决定着大学教育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方向。为此,革新课外阅读的评估体系,积极构建大学语文多元化评估体系,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全面发展,而且对实现大学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的进步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随着语文学科的发展变化,学生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和阅读方式方法也产生了独特的理解。作为大学语文教师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理念,认真研究学校大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情况,及时发展在大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和先进大学院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改革课外阅读的评估体系。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的进步和创新,并将有特色的观点和理念扩大化,甚至升格为学校的科研课题进行全方位地探索和研究,并将其在评估体系中的地位进行科学量化。

由于课外阅读的评估范畴较宽,每个课题的评估工作往往涉及到目标实现程度、内容丰富程度、阅读作品的数量、参考书目的层次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所以,课外阅读的评估体系会牵涉到很多因素。但是当前我国大学语文课外阅读的评价机制不完善,许多阅读课程只能局限于任务的布置和完成方面,而对于其中的创新思维的肯定和技术或资金方面的支持往往难以到位。因此,很多新颖的研究课题往往就此中断,课外阅读教学的延伸性不能得到充分有效地把握,课外阅读教学的价值不能得到有效地彰显。针对这个问题,需要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学生的沟通和支持,发现问题之后能够充分协调学校的各项资源进行有效支持,进而将研究结果拓展到评估体系中的重要层面。

总之, 在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特别是在义务教育水平逐步提升的趋势下,大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应加大力度。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由于大学语文自身知识领域的庞大性和教学评估体系的复杂性,是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阻力。因此,要求大学教师要及时明确大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学科定位,并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支持和影响下进一步强化对课外阅读书籍的革新,优化课外阅读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协调各级职能部门推动大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玲.如何在大学语文课堂引导课外阅读[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10):36-37.

[2]杨建成.合作学习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44-46.

篇14

一、课外阅读教学的目标定位

阅读是读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解读文本的过程,它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梳理线索、归纳段意、概括中心和掌握写作方法,而是一个获取信息、进行情感体验和审美享受的过程。因此,中学课外阅读教学的目标应当是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极高效获得生活和成长信息,正确进行情感体验和审美享受,也就是教会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读文章。

二、课外阅读教学的策略

1.观念引导

初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和心理都飞速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精力充沛,求知欲望强。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条件,经常地、反复性地教育学生明白知识的宝贵,读书的重要,阅读必不可少,也就是“书中有黄金”、“书中有智慧”的道理。这些道理不应是生硬的、苍白的说教,而应当用真实典型的事例去影响,诸如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创立统筹方法和优选法的故事,诸葛亮祭东风的故事、张海迪身残志坚的故事等等。要让学生从观念上确立:力量来自智慧,智慧来自书本。

2.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外阅读之中,才能把阅读当作他的一种享受、一种休闲,从而保持旺盛的阅读热情,主动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教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a.教师以身示范。如适当展示自己勤于读书的形象和博学多识的一面,使学生产生敬佩、羡慕和效仿之情,达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的效果。b.树立榜样带动。教师积极发现课外阅读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树立榜样,产生带动效应。c.开展竞赛促进。如开展名著讲座、知识竞赛、名著介绍、专题演讲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投身于课外阅读活动之中。d.进行展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范围或较大范围的读书笔记、读书心得交流活动,让学生间产生相互影响和鼓励作用。

3.制订方案,奖励优秀

教师可安排和要求学生结合具体实际,制订出个人的课外阅读阶段计划,内容主要是阅读的份量、内容、途经及阅读的时间安排和阅读的目的意义。这种计划要注意与课内学习不冲突、与课程目标相接近。教师还必须适时适度地对制定的计划和完成计划的情况优秀的同学给予表扬和奖励,绝不能让制订计划流入纸上谈兵和有头无尾的岔道。

4.优化课外阅读环境

由于城乡差异、社区差异的存在,由于学生家庭文化背景差异的存在,也由于学校文化硬件设施和管理水平差异的存在,造成学生个体课外阅读的环境条件优劣悬殊。因此,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弄清这些外部环境的优劣情况,并积极想方设法去改善和优化这些环境条件。特别是要努力取得学校和家长的支持,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便利条件。这主要是提供一定量的读物,安排一定量的阅读活动时间,提供相对优越的阅读场所等。教师也可倡导学校及学生间资源共享,还要及时为学生提供一些书讯信息等。

课外阅读比课内阅读的功效高,这是不争的事实。有了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学生的课外阅读才会富有成效,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把学生从封闭的课堂中解放出来,从题海中解放出来,争取社会和家庭共同关注孩子的课外阅读情况,让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缤纷额世界。

三、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

1.择书有依据

社会发展,万物共生,图书市场,鱼龙混杂。中学阶段,学生虽有极强的求知欲望,但由于其人生阅历、经验不足,面对浩如烟海的报刊图书经常是良莠不分、难辨善恶。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的不同加以正确引导。正确选择读物的依据,主要是趣味性、思想性、关联性、时代性。中学学生应选择趣味性强的、思想上进健康的、与课内学习相关的、紧扣时代脉搏的图书开展课外阅读。

2.读书有侧重

正如做任何事情都有先有后,有主有从一样,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也应当是有博有精。要让学生明白哪些书属“博”的范围,应泛读,哪些书书属“精”的范围,应细读。泛读是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书籍却浩如烟海谁也不可能读完,更不要说是都去精读。但为了获取更多知识、更多的信息,又必须读大量的书,就应该学会粗略地、“一目十行”地读。这样才可以用较少的时间浏览大量的书刊,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精读是仔仔细细地读。形象的说,就是“一行十目”地读。对重要的文章、书籍要反复读,要逐字逐句地读,对重要的语段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体现的艺术特色还要做到透彻理解。必要时,还应作记号、做摘录、写读后感。一般地讲,古今中外的名家名著都属精读的范畴,这对充实学生的阅历、开阔学生的眼界、陶冶学生的性情、丰富学生的知识以及净化学生的品质有极大的好处。同志说,《红楼梦》党的高级干部至少要读五遍。就是这种道理。读书有侧重,语文教师一定要明确告诉学生人一生应该读的几部书。

3.理解有层次

一般地说,根据阅读理解的程度情况,理解可分为三个层次:表层理解、深层理解和评价性理解。表层理解指读懂文章的字面意思;深层理解指能清楚的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评价性理解是对作者所表达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三种层次由浅及深,是读者阅读理解水平和阶段的不同体现。所谓“看了《西游记》说话如放屁,看了《红楼梦》得了相思病”、“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的阅读理解观念正是反应了这种不同的理解层次,作为读者必须仔细地把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