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竞技体育发展范文

竞技体育发展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22: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竞技体育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竞技体育发展

篇1

随着首都体育事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结构调整,尤其面对成功举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艰巨任务,目前,北京市竞技体育整体发展水平、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与创建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为此,本研究根据竞技体育自身内、外部运行规律,借鉴和吸收可持续发展理论中有益的成分,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原则,来指导北京市竞技体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以利于北京市创建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进一步促进北京市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调研

收集、鉴别、整理了国内、外有关可持续发展、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发展战略和北京市竞技体育运动成绩等方面的大量文献资料。

2.2访谈

采用无结构式访问,针对研究内容拟定调查提纲,通过专家咨询及访谈,对本课题的相关问题进行咨询。

2.3逻辑分析

运用了归纳、演绎、比较、综合等逻辑方法。逻辑方法的运用不仅体现在课题本身的选题及结构设计上,还体现在对课题中出现的概念界定、上下文衔接、论点证明及相关文献资料明确与否的基本判定等方面。

3研究结果

3.1制定北京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依据

3.1.1北京市竞技体育面临的形势

回顾北京市竞技体育的发展历程,在许多项目上具有优势,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与一些竞技体育强省相比较,其形势不容乐观。就北京市竞技体育整体实力而言,在第9届全国运动会上,北京代表队以23枚金牌、27枚银牌和22.5枚铜牌位居金牌榜第6,金牌比第1位的广东代表队少46.5枚,比第2位的辽宁代表队少18枚,这不难看出北京市高水平运动队的成绩在国内所处的地位。

竞技体育是体育事业中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部分。要紧紧抓住承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机遇,加快北京市竞技体育的发展。关于竞技体育的发展思路,《北京市体育事业奥运行动规划》明确提出,北京市竞技体育以举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为契机,以创建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为出发点,以在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上创造优异成绩为奋斗目标,集中力量实现2004年第28届雅典奥运会有新突破,2005年第10届全国运动会位居全国前列,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重大贡献的“三级跳”工作要求,确立与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北京竞技体育发展地位。

在《北京奥运行动规划体育专项规划》战略目标中明确指出,大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造就一批国家级优秀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优势运动项目群体和竞技运动拔尖人才,力争北京市竞技体育总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力争北京市运动员获得奥运金牌总数有新的较大的突破,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使北京市竞技体育在展示城市形象和市民精神风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具体的工作任务方面,北京市将从制定与实施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夺金计划和搞好、搞活各类竞赛两个方面做出部署。强调要从北京市竞技体育实际出发,遵循竞技体育发展特点和内在规律,探索集约化、精英化发展模式,调整运动项目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和发展环境,建立高效的备战奥运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发挥北京的科技和人才优势,重点解决奥运夺金计划中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保备战奥运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北京市还将利用奥运会举办城市的独特优势,结合北京重点奥运项目的需求,争取承办一系列世界级高水平体育赛事。计划在未来的6年中,精心组织和承办好30项以上国际重要赛事,培育6~8项国际精品赛事,增加城市体育文化新亮点,提升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塑造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的新形象。

由此不难看出,面对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北京市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机遇就是借承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之势加快北京市竞技体育的发展,挑战就是在实践中如何逐步细致地落实和完成各项计划和艰巨的任务,全面提升北京市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竞技水平。

3.1.2北京市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基础

从广义上来说,参与竞技体育事业的体育管理人员、教练员、运动员、医疗和体育科技服务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都属于竞技体育的人力资源。然而,运动员与教练员系统是竞技体育系统的核心要素,运动员是竞技体育运动成绩及水平的唯一承担和实现者,注重发挥运动员与教练员的绩效也是各国竞技体育成功的重要因素。在竞技体育运动训练过程中,他们被逐渐地转化为“人力资产”,教练员的训练经验和能力与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就形成为“人力资本”。我们可以把竞技体育运动训练看作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人力资本的生产和投资,他们的人力资本的形成是通过运动训练、教育和医疗卫生保障等运动训练活动来实现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是竞技体育系统中人力资源的核心要素,也是竞技体育人力资本生产和投资的主体。因此,本课题主要就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基本情况进行研究。

从表1中可以看出,目前,北京市竞技体育在训人数达1万人以上,二线和三线在训人数占在训总人数的81.57%,这为日后优秀运动员的选拔打下了基础。北京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中有12人达到国际健将、25人达到运动健将,达到一级和二级运动员的分别为214人、339人(图1)。从运动水平来看,后备人才总体竞技水平不高。

表1北京市竞技体育各级运动员基本情况一览表

一线在训人数二线在训人数三线在训人数

田径100552059

体操5724135

网球321072

摔跤8342306

女子足球3722

乒乓球4513457

举重3426313

射箭182385

棒球3225188

自行车494777

曲棍球22250

柔道6047373

羽毛球3226103

花样游泳1850

游泳60251037

跳水28142

垒球4114133

手球5542208

排球5842417

篮球8424734

武术套路3428259

武术散打2216

跆拳道2913312

拳击2490

赛艇、皮划艇7442143

击剑222922

射击5050279

小计200011387714

从北京市竞技体育二线在训运动员人数来看,二线在训运动员人数相对较少,而三线运动员人数较多。从运动项目来看,田径、摔跤、柔道、游泳、排球、篮球、武术(套路、散打)和射击等运动项目的二线在训人数明显低于一线在训人数,出现明显的断层现象。虽然北京市竞技体育有4级训练体系作为保障,但是,二级训练规模过小,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了制约一线队伍的选拔和建设的瓶颈。本研究认为,要保证北京市竞技体育长期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要从管理体系上理顺目前北京市多级训练体系,保证运动员输送渠道的畅通。

竞技体育运动的主体是运动员,如果运动员的来源源头枯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又从何谈起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呢?因此,探索新的思路,积极拓宽和扩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来源和培养途径是竞技体育运动后备人才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二线在训人数少,二线教练员的人数也明显少于一线教练员,二线训练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人数之比为1:5.3。三线教练员的人数相对较多,教练员和运动员人数之比为1:20.5。在二线124名教练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只占30%,大专学历的教练员占51%,高中和中专学历的教练员近20%。从学历水平来看,二线教练员的学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1.3北京市体育产业资源

北京市竞技体育产业现有包括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汽车、游泳、保龄球等项目的体育俱乐部近50家,以现代甲A足球俱乐部及首钢、奥神篮球俱乐部为代表,每逢主场比赛,都有众多球迷到现场观看,比赛上座率达到70%以上,加上各类赞助、广告等经营收入,为体育场(馆)及俱乐部赢得可观的收入。精彩、激烈主客场比赛吸引大批球迷到现场观看,直接推动交通运输业、餐饮业、旅馆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参与体育产业的越来越多,如现代汽车、三元乳业不断加大对体育的投入,体育产业成为非主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奥运会对主办国,尤其是主办城市的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拉动作用,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对首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拉动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扩大就业和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对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根据北京奥运行动规划,2008年在京奥运场(馆)建设及配套设施项目为32个,总投资为280亿元,其中,新建场(馆)19个(含6个临时赛场),总投资95.2亿元;改扩建场(馆)13个,总投资24亿元;新建与奥运会直接相关的设施项目,总投资153亿元;训练场(馆)装修改造项目59项,总投资4亿元;残奥会专用设施改造,总投资3.8亿元。这样大规模、集中的建设,势必将对北京市体育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据澳大利亚体育联合会的调查表明,1995—1996年,澳大利亚全国体育产业产值为79亿澳元,占GDP的0.6%;1998年,澳大利亚全国体育产业的生产总值达到80亿澳元,占澳大利亚GDP的1%,在113个产业行业中居第25位。1999年,美国学者提出,目前在世界各国中,澳大利亚的体育产业产值在其GDP中所占比例最大,接近3%。可见,奥运会为澳大利亚的体育产业带来了持续迅速的发展契机。借鉴澳大利亚体育产业占GDP比率,参考目前北京市体育产业占GDP比值为1.6%,可以预测,2008年北京市体育产业产值将占北京GDP比率的3%~3.5%。至2008年,北京市体育产业生产总值约为205.1~239.3亿元。

目前,北京市体育产业结构严重不均衡,体育竞赛表演业、健身娱乐业所占比重较小,体育用品制造业、销售业所占比重过大。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体育的支柱产业应该定位于体育竞赛表演业、健身娱乐业和无形资产开发经营业。举办奥运会,将对体育竞赛表演业、健身娱乐业产生明显而直接的促进作用。以平均门票收入占奥运会总收入的10%计算,体育竞赛表演业在奥运会期间将快速发展。由于收入预期的影响,未来6年,北京市体育彩票的销售将进一步走旺。体育彩票业要逐步增加种类、加大市场占有份额,并与竞赛表演市场、健身娱乐市场共同构成体育产业核心市场。北京市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场(馆)建设、健身娱乐业条件的改善,将促进健身娱乐市场发展。体育用品生产及销售业、体育会展业也将显著发展。可以预见,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健身娱乐市场的发展将快于体育用品生产、销售市场,并逐步成为体育产业的主流市场。

3.1.4北京市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是从整体、多指标来反映竞技体育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尤其是在综合评价和比较区域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犹如经济学中的综合国力的评价、区域经济实力的评价以及科技实力的评价等。

李卫(2001)认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是指影响竞技体育活动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以及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是生存力、发展力和协同力三者的有机综合,因此,实际上是一种开放系统的整和力量形态。实际上,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是综合反映区域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以及各种影响因素协同发展的竞争力。

李卫通过建立我国竞技体育综合实力评价体系,对我国各省域竞技体育综合实力进行研究,把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由表现得分、内部发展潜力得分和外部环境潜力得分3个亚系统组成。实际上,是从竞技体育发展的不同层面对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一种定量化描述。根据系统论理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系统的层次性首先表现在各个发展层或要素小整体结构中的层次位置和等级秩序。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系统同样具备一般系统的整体性和层次性特征。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的要素是多方面的,各个具有一定差异的要素共同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系统整体。李卫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竞技体育实力表现得分列全国第2位,内部发展潜力得分为第9位,外部环境激励得分为第2位,综合评价位居第3位(表2)。

表2我国各省(市)域竞技体育综合实力评价结果一览表位序

省(市)域实力表省(市)域内部发展省(市)域外部环境省(市)域综合评价值

现得分潜力得分激励得分

1辽宁100.00江西100.00上海100.00上海94.77

2北京99.64广东98.58北京83.20广东92.51

3上海96.31山东92.41广东81.18北京87.93

4广东95.60上海88.26辽宁66.55辽宁81.82

5湖北70.07福建86.81山东58.53山东72.37

6江苏67.60陕西85.97天津58.22江苏64.33

7吉林66.20山西85.57江苏48.59吉林54.06

8山东66.04吉林77.92吉林45.17河北51.06

9河北57.39北京77.43浙江42.23湖北50.55

注:此表依李卫的博士论文“中国竞技体育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2001。

从表2可以看出,北京市竞技体育实力表现和外部环境激励分别列全国第2位,而内部发展潜力只列全国第9位,由此不难看出,北京市竞技体育在实力表现、内部潜力和外部环境激励3个方面的发展还是极不协调的。北京在实力表现功能团中,在全国排在第2位,主要得益于其庞大的奥运军团和在奥运会上的得分。在环境激励指标中,北京紧随上海居第2位,这是由北京的优越的经济、社会环境和高比例的城镇人口决定的。今后,北京市应借助于环境激励的优势,努力挖掘内部潜力。北京市竞技体育在内部发展潜力方面,主要存在运动项目结构不合理和优秀后备人才缺乏等因素。北京市竞技运动项目总体结构不够合理,包括竞技体育队伍的总体结构不合理,项目布局“重点不重”,以及项目结构不合理等。北京市竞技体育

二、三线运动员人数较少,缺乏优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本研究对北京市区中、小学学生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8.5%的家长不支持孩子从事竞技体育运动,其原因主要是考虑到退役运动员的出路不好。一些参加业余训练的体育特长生也主要是为了升学加分或者考入名牌大学的高水平运动队。

北京市政协委员调研发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目前竞技体育培育的是高水平、低文化素质的人,失去同龄人可以享受系统文化教育的机会,造成优秀运动员退役后二次择业很难与同龄人竞争。而在训学生一旦进不了优秀运动队,除了体育和极少数行业外,选择职业的本领也很低。

从现阶段北京市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来看,要实现构建一流竞技体育水平的目标,还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北京市运动员在奥运会参赛项目上还需要扩大、参赛人数需要增多、金牌项目需要拓展,尤其是在田径、游泳这两个影响大,又是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的基础性项目上还必须增强集团竞争优势;在群众喜爱、观赏性强,又广受重视的篮、排、足三大球上还需要有新的突破。

3.2北京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3.2.1北京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选择

根据当前中国竞技体育整体运行和发展的状况,区域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可选择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区域竞技体育非可持续发展战略。当前,我国竞技体育是以奥运争光为主要目标的发展战略,如果延续以金牌为主的发展战略,而忽视竞技体育资源的正常发展规律,这就有可能丧失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在世界体育文化迅速交融与同化的今天,过分追求竞技体育的金牌政治功能,必将使竞技体育陷入僵化和被动落后的局面,也难以介入国际竞技体育的国际化、市场化与职业化发展潮流。只要我们实行竞技体育开放政策,世界范围内竞技体育发展的思想、观念、知识、信息、产品和服务等就会一拥而入,竞技体育就必须适应竞技体育的发展潮流,否则就谈不上发展的可持续性。二是区域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国竞技体育现有运行体制下,北京市竞技体育在继续开展奥运争光计划的同时,逐步向满足社会需求转变,即变竞技体育以“金牌”单极政治目标向满足社会等多极目标的发展战略,这是竞技体育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需要。

3.2.2北京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是一个具有立体结构的目标体系,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动态的系统工程。北京市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时序包括近期、中期、远期的行动计划和目标体系。本研究以新时期中国“奥运争光计划”和“北京体育奥运行动规划”所规定的目标任务为基本参照,提出了北京市竞技体育近期、中期和远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北京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近期目标是:实现北京市竞技体育2004年第28届雅典奥运会新的突破,2005年第10届全国运动会位居全国前列,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有重大贡献。

北京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中期目标是:建立起较完善的竞技体育组织管理体系。竞技体育的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科学化程度等有较大程度提高。确立与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北京市竞技体育发展地位。基本实现竞技体育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北京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远期目标是:竞技体育能充分满足社会的体育需求。建成一套完善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组织管理体系和良性循环运行机制。实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竞技体育形成国家调控、依托社会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3.3北京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阶段目标逐渐提高并逐渐逼近最终目标的过程。它包括各种具体类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竞技体育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竞技体育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等等。由于国家和区域资源和社会能力有限,我们不可能在各个领域齐头并进,为此,北京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必须选择若干战略重点。而判定战略重点的依据首先在于这些要素是影响北京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影响北京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分为体制性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源因素,竞技体育的社会化、国际化、产业化要素等方面。

从竞技体育系统内部来看,北京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重点至少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建设可以作为整个战略阶段的重点;竞技体育的社会化、产业化、国际化是中期战略阶段的重点;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建设与完善则是远期战略阶段的重点。

篇2

(二)完成好“十二五”期间参加和举办重大赛事的任务。组织好2012年第七届省青运会、2013年全国第十二届运动会、2014年第十四届省运会的参赛工作,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确保备战工作顺利进行,努力实现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举办好年第十一届和2015年第十二届市运动会,力争实现办赛规模和赛会成绩都有新突破。

(三)调整项目结构,优化项目布局。实施金牌战略、精品工程,金牌总分并举。在项目设置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突出重点,扬长避短。优势项目继续巩固和保持,使其成为争分夺牌的中坚力量;对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要加大投入,促其向优势项目转化,成为争分夺牌的基础力量;积极创造条件填补空白项目,使其成为争分夺牌的新生力量。鼓励各县(市、区)根据自身特点发展与自身条件相符的优势项目,形成地方优势和地方特色。

(四)建成完备的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网络。“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在“十一五”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国家、省、市三级后备人才训练网络。做好市体育运动学校下一轮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认定工作,继续保持其“国”字号的地位;在保证我市现有的两处“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顺利通过下一轮认定的基础上,力争新增加一处省级后备人才基地;结合第十四届省运会周期,开展第二轮市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业余训练基地认定工作,使基地数量从现在的20所增加到30所以上,从而建立更加完备的三级体育后备人才培训网络,推动我市的竞技体育实力不断增强。

篇3

[关键词]竞技体育 学校体育 体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146-02

竞技体育具有很强的竞技性和很高的观赏价值,是一种促进各国以及各民族之间团结的社会文化,拥有传播精神文明、丰富和活跃社会生活、振兴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竞技体育的基础是全民健身运动,而全民健身运动主要是由学校体育教育提供保障。因此,在学校里教育和体育发生了交叉和结合,所以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重点很大一部分落在了学校体育教育领域。在两者的相互关系上,学校体育教育不但培养了不少竞技体育人才,而且在体育教育过程中也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竞技运动项目,同时竞技体育的发展对于体育教学的促进也起了很大影响。

一、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体育是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出现和演进的,可以说人类最早出现的教育行为首先出现在体育领域,当时所传授的知识技巧不外乎劳动和竞赛两种。其实,不管是以教育为目的而进行技能传授,还是以竞争和对抗为目的竞技运动,其本质是相同的:首先,都是以人类的肢体语言作为共同的表现方式;其次,都具有比赛倾向,只是体育教育把比赛当做是一种手段,而竞技体育则是把比赛当做一种目的;最后,从哲学角度来说,体育教育和竞技体育分别以不同的方式描述人类未来的特征,体育教育侧重必要性,而竞技体育则侧重于可能性。

(一)竞技体育的主要特点

竞技体育是指一种以追求极限和竞争为主要目的的运动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体力、脑力、心理等方面的潜力会得到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可以这么说,竞技体育是由古代的战争和激烈的身体对抗演化而来,成为了一种和平而友好的竞技方式,但是蕴含在竞争中的征服感和悲壮情结却始终存在,同时又增添了竞争的愉悦和对自我的超越。因此,竞技体育所追求的是一种非功利的、高尚的精神境界,这是这种活动最有价值的体现。

(二)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基本分为竞技项目、亚竞技项目和非竞技项目三大类,其宗旨是不但要实现强身健体的目的,同时还要体现体育教育的多元化和现代化趋势。首先,随着我国体育改革方面“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等观念不断深化,中学体育教育理念也随之调整,开始着重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同时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其次,我国的体育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全民健身计划”中落实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学校体育教育不仅仅是限制在课内和校内,而更应该发展到课外和校外的体育锻炼,这也是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第三,在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进程中,学校体育开始发挥出其特具的优势,特别是广泛的、大众的学校体育活动为竞技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最后,竞技体育必须有良好的场地和完善的设备,同时还应配备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专业人员,除了专业运动队之外,只有学校具有这样的条件,因此,学校体育成为了竞技体育发展最基础的一环。

(三)竞技体育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影响

1.竞技体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近年来,我国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等一系列大型体育赛事,对于青少年形成终身体育观念和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因为青少年对于体育的认识的一个重要方式来源于各种竞技体育比赛,由此了解各种运动项目和竞赛规则,并引发模仿和参与的兴趣,进而形成锻炼习惯。

2.竞技体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

在现代社会中,要想拥有生存发展的优势,就必须有极高的竞争意识,这是我们高度重视青少年竞争意识培育的依据和出发点。而竞技体育所体现出来的进取、拼搏、向上的竞争精神,以及公平公正的比赛意识,对于体育运动和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都不断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把教学与竞技体育相结合,比如利用竞技体育的比赛方式和比赛精神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3.竞技体育有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

竞技体育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社会生活能力,包括锻炼强健的身体,由此而产生的自信心等,都是良好性格形成的基础。同时,竞技运动最重要的精神就是拼搏,这种精神可以培养人的毅力、耐力、自信、团结等心理品质。在当今高度竞争的社会中,如果想立足、要生存、求发展,就必须有一种力量去支撑人的学习和工作,而竞技体育则能充分地培养学生坚强的心理品质和拼搏精神。因此,体育精神是社会竞争和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精神动力。

二、竞技体育与中学体育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一)竞技体育与健康教育相辅相成

我国基于学校体育本质功能的认识,把“健康第一”确立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尽管多年来对于学校体育教育的思路及方向有过多种阐述,但其基本的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理念是没有动摇过的。这首先是基于体育这一活动的社会功能的反应,同时也是过去百年来我国由于民族体质孱弱而饱受屈辱的一种自强精神的体现。其次,健康第一也是一种人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强调的是人权和人道主义精神,而且对于未成年人保护也有促进作用。最后,健康第一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来讲,健康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放在首位的,因为这是他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学校对于学生的重要职责所在。

(二)竞技体育是培养学生运动能力的主要手段

中学体育教学的目标首先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学习运动技能,同时培养掌握各种运动技巧的能力,而不是培养专业运动员。因此,在体育课上,除了传授体育知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能力。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可以看到,单纯的身体素质训练固然可以有效增加身体强度和运动负荷,但是学生在这过程中并没有体验到技能的学习过程,而是单纯地被训练。课堂教学也证明,缺乏娱乐性和竞技性的单调练习并不受学生的欢迎,因为这既不符合体育运动的基本特征,也不符合青春期中学生的身心特征。

(三)竞技体育有助于培养终身体育理念

终身体育的理念主要是指欣赏和参与体育活动,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收获体育活动带来的益处。根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普遍喜欢参加的体育活动中,羽毛球、乒乓球、足篮排球等都获得了较前的排名和较高的支持度,这说明居民群众参与度高的体育活动主要是竞技性、娱乐性较强的体育项目。因此,我们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更加不能轻视各种竞技运动项目的教学,可以说,这些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给大众体育的参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教育的结合路径

(一)竞技体育大众化

在中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娱乐性和大众化逐渐成为一个受到重视的研究课题。首先,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旺盛的好奇心和充沛的精力,这种生理特点决定了部分形式内容单调的竞技体育项目很难得到学生的热烈反响,如长跑、跳高等田径项目,在学校体育中推广起来具有一定难度。其次,中学生的先天身体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有部分身体素质相对较弱的学生对于参与体育活动具有一定的抗拒性。因此,淡化竞技体育项目的竞技性,把更具娱乐性和参与性的活动项目引入课堂,成为了目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同时,也努力把一些对技术和身体要求都比较高的竞技运动往大众化方向发展,其目的也是在于让更多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强健身体,锻炼体魄。

(二)竞技体育兴趣化

中学体育教育发展的另一个重点是兴趣化。中学体育课是面向所有学生开展的,尽管有极少数具有运动天赋的学生会脱颖而出,进入专业运动领域,但学校的目的毕竟不是培养专业运动员,而是强健体魄,培养兴趣和习惯。在以往的体育课上,竞技体育观念在很长一段时间占据主要位置,但是过度追求高度、强度和对抗性,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学生的身体健康,这就违背了学校体育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因此,我们应该改变观念,在充分利用竞技体育竞争、公平的理念和锻炼身体的同时,开发趣味性和娱乐性,而不仅仅是强调技术的难度和动作要领的准确度,这样才能发展学生对整个运动项目的兴趣,提高其参与程度,达到中学体育教育过程与目的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卢元镇.论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的关系[J].体育科研,

2000(9).

[2]刘应.试论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相结合的可行性[J].四川体育科学,2000(6).

篇4

关键词: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构想

1前言

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奥运军团共获得了32枚金牌,排在金牌榜的第二位。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赛场上表现出来的顽强拼搏精神和良好体育道德,极大地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全世界炎黄子孙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为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但随着我国奥运金牌数的膨胀,我国竞技体育未来发展的压力急剧增大。一方面,世界更多国家竞技体育的崛起,不断侵蚀着我国的传统夺金大项;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潜能几乎用尽,难以支持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发展需求,并且作为一个不太富裕的发展中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全方位改善竞技体育也不现实。因此,我国竞技体育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外部矛盾表现为体操、游泳等传统体育项目的失利;内在矛盾表现为奥运会金牌榜的“倒宝塔结构”。本文从分析奥运会奖牌的一系列数据人手,进一步探讨我国竞技体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对策。

2我国竞技体育面临的困难

2.1个别传统优势项目滑坡

我国的传统夺金大项是射击、羽毛球、举重、跳水、体操、乒乓球、柔道、游泳8个项目,历届奥运会中这8个项目的金牌数都占很大比例,从而保证了我国的金牌数在金牌榜的位置步步高升。可以说这8个传统夺金大项能否稳定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奖牌总数量。尽管在第28届奥运会上,我国拓展了跆拳道、田径、摔跤、网球、皮划艇、排球6个夺金项目,但游泳和体操两个传统夺金大项的优势却丧失殆尽,每项只有1枚金牌入账。

随着各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我国其他传统夺金大项也很难继续维持其优势地位。一旦这种危机同时出现,势必对我国的“奥运争光计划”形成严重威胁。

2.2奖牌的“倒宝塔”结构

在第27届奥运会上我国金牌总数突飞猛进的同时,奖牌的“倒宝塔结构”也13益凸现。这种“倒宝塔”结构是一种整体实力不稳定的表现,与其他各竞技体育大国相比,这种现象是我国特有的。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在第28届奥运会上我国的“倒宝塔”结构又有所加剧。

有这样三个原因直接导致了这种到三角结构:首先,金牌数量和增长率增长幅度过大。我们可以看到(表1)我国竞技体育l2年来,也就是从1992年的第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到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金牌数量大幅增长。第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上的16枚金牌已经是不小的基数,在第27届奥运会上75%的金牌增长率更是让人惊叹,在第28届奥运会上又是14.3%的金牌增长。其次,银牌和铜牌数量的增减有所波动,但总体处于减少状态。第28届奥运会比第25届奥运会的银牌数减少了5枚,铜牌数减少2枚。第三,奖牌总数的增长并不明显。以第25届奥运会的奖牌总数为基数作比较,第26届奥运会的奖牌总数略减少,第27届和第28届奥运会的奖牌总数都小幅度增加。总体来看奥运会的奖牌总数是增加的,但是增加的幅度很小,平均每届的增长率为6%,奖牌的增长数目是9枚,而金牌的增长数目是16枚。

3对我国竞技体育未来发展的两种构想

3.1“根基填充”构想

3.1.1构想方案“根基填充”构想就是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大力发展竞技体育,通过宏观调控的作用,主动而有序地发展群众体育,建立良好的竞技体育选材培养体系,扩大体育人才的培养面,最终在保持我国竞技体育优势不下滑的情况下,实现竞技体育向产业化过渡,让“倒宝塔”实现“软着陆”。其理论依据是:竞技体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可以超前发展,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根基填充方案,只有通过政府强大的政策力度才能得以实现。

3.1.2如何实施“根基填充”构想

3.1.2.1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对广大国民进行广泛的体育文化教育,推进运动训练和学校体育一体化。培养人民群众的体育兴趣,增加体育人口数量,无论过去还是眼前,这都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它既可以拉近人民大众和奥运大赛的距离,促进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的协调发展,又可以为体育产业化提供广泛的消费人群,还能为竞技体育提供广泛的人才选拔范围。

3.1.2.2建立广泛的、系统的运动选材网络。我国现有的选材和培养体系显然不能够满足当前体育发展的需要,其缺陷主要是覆盖面不广。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这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选材基础,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充分发挥这个优势。相对而言,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运动人才开发比较好,而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还几乎没有开发。经统计:2004年雅典奥运会我国的冠军得主共50人,有32人籍贯是大城市,8人来自中等城市,6人出于县城或县级市,仅有4人出自乡镇。我国有13亿人口,80%在农村,如何普及广大农村的运动选材和人才培养,将是我国竞技体育长远发展的根本。

3、1、2.3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的教练员。一名优秀的教练员可以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运动员,一批高水平的教练员可以保证运动项目的持续发展。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教练员的短缺,广大农村几乎没有体育教练员的涉足,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即便是城市有一定的教练员储备,但高水平的教练员仍然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在增加教练员数量的同时,更注重教练员的质量培养。

3.1.2.4最终完成向体育产业化的过渡。体育产业化是加速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体育作为第三产业,应建立充满活力的自我发展机制,从而加速体育产业化进程,逐步走向市场,推动体育事业全面、快速地发展。

3.2“改变思维”构想

3.2.1构想方案“改变思维”构想是克服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在体育界的影响,用辩证的“发展观”看问题,放弃一切对竞技体育的催化手段,不过于追求奥运金牌的数量增长,而让竞技体育自然发展,最终使竞技体育和社会经济文化协调统一。

3.2.2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对竞技体育的危害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生活上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发展”这个词已经深入人心。但在竞技体育领域,“发展”常被曲解,人们往往只看重运动成绩的“发展”而忽视“发展”的过程,用金牌数量上的增长来衡量我国竞技体育的收获,用奥运会奖牌项目的增多来评价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潜力。这样,在平面化的“发展”观的影响下,“只能进,不能退”,逐步将我国竞技体育逼上绝境。许多体校和教练员不以人才的长远发展为目的,偏重于创造成绩,进而违背运动训练规律,拔苗助长。即此一斑,足见这样的发展观对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3.2.3辩证的“发展观”与“社会——竞技体育平稳点”“改变思维”就是要改变对竞技体育固有的认识,开发新的思路,进而改变整个体育事业不合规律的发展倾向。改变思维,主要是改变人们对竞技体育发展的形而上学的认识,把社会发展、群众体育发展和竞技体育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而不是将竞技体育从整个体育事业中孤立出来。“改变思维法”的理论依据是:体育作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体育的发展不能无限制地超越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果超过了与社会发展相对应的平衡点,将受社会规律的支配而波浪式地向平衡点靠拢。改变思维法的关键是结合我国的政治经济现状,对我国竞技体育正确定位。换句话说,就是找到一个点——我国现有的经济基础对应的适应的竞技体育状况这样一个点。在此我把它称作“社会——竞技体育平衡点”。

3.2.4美国、俄罗斯和德国所提供的借鉴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近期以来经济一直保持着稳定状态,体育产业化程度也很高。我们从表2中可以看到美国在近四届奥运会的奖牌数和金牌数有增有减,有波动但幅度不大。总体而言,美国并没有一味要求奥运会金牌数量的不断膨胀,而是基本上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这个平均值就可以体现美国现有经济水平所对应的奥运会竞技体育水平。

俄罗斯的奥运战绩受政治风暴、经济萎缩的影响,有所波动,整体上与其经济的浮动呈正相关;德国在统一以后,经过体制改革,综合国力提高了,但奥运奖牌榜的排名却呈下降趋势,第25届奥运会上,德国的奥运奖牌榜排名足第三,到今年的雅典奥运会排到了第六位。对德国来说,以往奥运会叱咤风云的形象也是超前社会经济的虚高表现,奥运排名的下降和奖牌数量的减少本在情理之中。相反,德国的体育产业化水平在逐步提高,其竞技体育的沉浮倒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结果。对此,我国今后不妨引以为鉴。

4结束语

经济是体育的基础,竞技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济的发达程度直接影响到竞技体育的发展程度。竞技体育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应当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竞技体育发展的关系,使竞技体育为经济的发展推波助澜。

扩大竞技体育人才选拔范围,建立广泛的、系统的运动选材网络,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的教练员等措施,可以保证“奥运争光计划”在北京奥运会上的顺利完成,从而,有利于向广大国民宣传体育文化,加速我国体育产业化进程。应克服形而上学的“发展观”,用辩证的“发展观”分析我国的“社会——竞技体育平衡点”,使竞技体育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相协调。这样,可以根本解决竞技体育超前发展所带来的多种矛盾,有利于体育事业长期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Z].1995.

[3]国务院.奥运争光计划纲要[Z].1995.

[4]国家体委.体育法附件五: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速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Z].2004.

[5]朱佩兰,钟秉枢,左琼.教练员——中国体育腾飞的关键[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6]徐金华.关于我国体育体制特点及其发展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6):44—46.

[7]高雪峰.论竞技体育功能多元化与政府之间的关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3.

篇5

关键词:竞技体育 体育文化 互动发展 高校

高校竞技体育是校园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竞技体育与校园体育文化两者之间良性的互动、互促,不仅能够促进两者之间的发展,而且对于整个校园文化,对于在校的每个大学生都有积极作用。

1、高校竞技体育与校园体育文化概念的界定

1.1高校竞技体育的界定

高校竞技体育是指:“在国家特定招生政策允许范围内,高校通过招收部分体育基础较好,有较高运动发展潜质的学生和(或)拥有较高竞技运动水平的专业运动员,组织他们进行长期科学系统的运动训练和文化教育,促进其专项竞技能力、认知能力及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继而参加各类高水平运动竞赛,从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获取比赛优胜的一种教育活动过程。

1.2校园体育文化的界定

本文所研究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定义为:师生通过以身体锻炼作为基本手段,以丰富多样的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在高校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下共同参与体育活动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是在长期体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出的精神、物质和制度的总和。

2、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结构划分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由内、中、外三层结构组成的,即外层的物质文化、中层的行为制度文化与内层的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的文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以体育物质文化为依托,体育行为制度文化为表征,体育精神文化为核心。

(1)精神形态

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主要包含校园人的体育观念、体育意识、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情感等文化形态。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具有文化所拥有的特性,一旦形成就会长期存在,影响和规范着每个校园人。

(2)物质形态

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发展的最基本保障,主要包括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标识、体育服饰及相关体育建筑等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校园体育部分。

(3)行为制度形态

校园体育行为制度文化通常以人的行为活动或行为化的方式表现出来,既是高校体育的组织形式,也是体育意识的体现。它主要涵盖了体育规章制度、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队的管理、各种体育组织、体育知识普及和体育交流等全方位的制度的确立。

3、高校竞技体育与校园体育文化互动发展的途径

3.1高校竞技体育对于校园体育文化影响的途径

表1 高校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作用的途径

围绕高校竞技体育的开展,主要可通过三个方面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产生积极影响(表1):

首先,高校竞技体育能在高校之中开展,首先就得具备相应的物质条件作为发展的基础,而体育场馆则是这些必备条件的首要条件。在高校内修建体育场馆设施不仅满足高水平训练的需要,而且对于体育教学、体育科研以及课余体育活动也是非常有利的,这极大的丰富了校园体育物质基础,美化了校园体育环境;

其次,高校竞技体育的开展必须要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如高校运动队从招生、训练到比赛都有相应的制度,还有教练员的管理等等,这些规章制度对于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高校竞技体育不同于学校的一般课余体育,它具有学校体育所缺少的特性。竞技体育具有更高的竞争性,在比赛的过程中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团结协作、不放弃精神,深深感染着身边的观众,使他们能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且在校园内也会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3.2校园体育文化对于高校竞技体育影响的途径

校园体育文化主要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制度文化三个方面,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也就包括了这三个方面的建设,在其建设的过程中,它的各个方面对于高校竞技体育的都会产生相应的影响。

首先,高校校园的体育场馆、设施、体育标识是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它的发展会直接影响到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其中,体育场馆的构建都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从外观设计到其综合利用价值都会考虑在内,有些学校的场馆建筑经成为师生津津乐道的标志性建筑物。所有这些物质基础的建设为高校竞技体育的开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

其次,校园体育制度是校内各种体育行为和体育事务实施和开展的基本准则。相关的体育制度能够对校园内的各种主体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保障各项体育事宜有序的进行。高校竞技体育的开展更加离不开这些体育规章制度,从运动员的招生、教练员的聘用、训练竞赛的奖惩等,都需要以规章制度为准则,所以校园体育制度文化的不断完善,对于竞技体育在高校的开展提供了严格的保障。

最后,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整个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它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过程,而且一旦形成将会长期存在。校园体育精神以体育价值观为灵魂,而体育价值观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体育行文了。良好的体育精神能够使运动员不断受到激励,敢于拼搏,培养他们不怕吃苦、团结协作的精神,对竞技比赛产生很好的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