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文言文课外阅读特训范文

文言文课外阅读特训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22:10

文言文课外阅读特训

篇1

关键词:英语专业 ;英语阅读课;课程设置改革

一、引 言

阅读作为提高英语语言实践能力、获取英语语言知识、了解外部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学习背景”[1]。在缺乏外语语言环境的中国,阅读对外语学习者的重要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因此,一直以来英语阅读课都是各高校英语专业必开的专业技能课和基础必修课,它是学生听、说、写等能力提高和语感培养的基础课程,也是学生进行更高级语言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基石。

但近年来,随着交际教学法的盛行,各大学各课程都在追赶潮流,普遍主张听说先行,而“对学生今后受益终身的读写能力的培养却受到了轻视”(张绍杰)[2]。作为阅读能力培养重要课程之一的“阅读课”逐渐被边缘化,不受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只重听说不重通过阅读进行有效输入的教与学理念,导致目前英语专业阅读课教学水平下滑,学生语言基本功下滑,进而英语专业各课程教学效果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诚如董亚芬在回顾我国大学英语教育50年历程后所强调指出的,“广泛阅读……是学好外语不可或缺的条件,在缺乏自然语言环境的条件下企图将听说置于首位来弥补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3]。

针对这一现状,研究目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革阅读教学,进而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

二、英语专业阅读课存在的问题

1. 课程设置没有根据时代要求及时进行改革:笔者从部分高校外语学院的培养方案及从高校同行了解到,很多高校阅读课程设置还是原来的一至二年级四个学期连续的“英语泛读”(部分院校将其更名为“英语阅读”)1-4,或者再辅之以“英语快速阅读”,“报刊英语阅读”等,课程设置重复,费时低效。

2. 教材陈旧:在这种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下是一直沿用的一至四册一个模式编写下来的阅读教材。这些教材模式及内容陈旧单一。由于缺乏对当前国内外阅读理论和阅读教学的研究,教材编排中对阅读策略教学重视远远不够,阅读策略只作为补充内容简单予以介绍,针对阅读策略进行系统训练的内容很少或者没有。再加上教材内容编排零散,既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某些实用文体的集中阅读训练,同时学生的知识摄入也凌乱而不系统。阅读教学既起不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作用,也没有实现培养学生“广博”知识面的要求,阅读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制约和影响。

3.课堂教学模式单一:上述课程设置和教材方面的问题必然导致教学模式雷同,使学生失去兴趣。此外由于对课程的不重视导致的对教学设计的缺失,许多教师上课要么只重词汇语法教学, 将本应培养阅读能力的“泛读课”当作“精读”来上,失去阅读课的实质意义;要么以片面的“整体教学/语篇教学”观指导教学,没有必要的阅读策略指导,也没有语言分析,导致学生阅读流于形式,一知半解。不管哪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一直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走,学习主体性受到严重约束和压制,对阅读教学甚至阅读本身产生厌倦情绪。而后者则更会贻害无穷。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源头首先是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如何解决好英语阅读课设置问题,进而推动整个阅读课教学改革,提高阅读课课堂教学效果,“把这已成‘鸡肋’课程的时间部分调换为能激发学生思辨、又能使学生在实际的学习和运用中提高语言能力的专业课程”[4],是外语教学者的共同理想。如何将这一美妙构思落在实处,一直是我们努力探索的目标。自2009年起,我们对英语阅读课进行了改革。经过几年探索,已建立起一组相应的英语阅读课程,经过三届学生实践,其效果显著,现将我们的改革经验做一总结,以期业界同仁共同探讨。

三、改革后的阅读课框架

(一)改革指导思想:作为我院课程体系改革试点,我们选择从阅读课改革入手,本着既实现《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5]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又针对当前外语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探讨在阅读课教学中如何将语言技能训练、专业知识传播、学生人文素养及思辨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课程教学效益。希望通过改革,解决英语阅读课程1)设置陈旧,与综合英语课程模式雷同、重复教学、费时低效问题;2)教学内容(教材)对学生阅读实践能力培养针对性不强的问题;3)忽视阅读课特点和阅读策略训练,教学效果不理想问题;学生阅读实践不够,课外阅读无指导、无考核,课外阅读实践流于形式问题;4)传统阅读教学中专业技能培养与思辨能力培养、人文素养培养相脱节的问题等。

(二)课程设置:本着上述指导思想,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生源情况、以及阅读课程在本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我们将传统的四学期泛读课程改革为:第一学期:基于阅读策略训练的阅读教学:“英语阅读策略训练”;第二学期: “英语报刊阅读”、第三、四学期:内容依托阅读――“中国文化阅读”和“西方文化阅读”。四学期一直辅之以不间断课外背诵、课外阅读并撰写读书报告。

“英语阅读策略训练”课程目标主要通过英语阅读理论知识和阅读技巧方法的系统介绍,使学生掌握阅读策略,并以策略指导其进行快速准确的阅读,增强阅读理解能力。“英语报刊阅读”以训练学生对获取信息重要手段的英语报刊文体的阅读能力为目标,将阅读策略训练融入这一特殊文体阅读教学中。而“以内容为依托阅读部分”则通过大量阅读,培养学生对中国(英语材料)文化、英美国家文化的兴趣,扩大学生知识面和人文素养。通过阅读系列课程教学,为其他专业课程学习、以后的更高级语言学习和研究以及工作等打下坚实的基础。所有这些课程的设置都着力到一个落脚点上:尽可能将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思辨能力培养与人文素养培养融为一体,同步发展。

1.英语阅读策略训练

学习策略与语言学习的关系已经得到很多学者的广泛认同,很多研究者都发现,善学者与不善学者在策略应用方面存在很大差异[6]。策略培训对提高英语学习能力有明显效果[7],作为英语语言能力之一的阅读水平,一样也“完全可以通过阅读策略培训得以有效提高” [8]。

据此,我们参照Cohen的SBI“策略取向”(strategies-based-instruction) [9]教学模式,确立了第一学期的“英语阅读策略训练”课程。由教师向学生强调策略训练的目的与作用,并结合教学内容演示策略的使用,然后把策略训练融合到阅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使用阅读策略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增强学生的策略意识和策略调控能力,最终达到提高他们自我监控和调整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为了保证阅读策略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对比分析了多套教材,选定了外研社引进的美国资深阅读课教师John Langan主编的原版教材:Ten Steps to Improving Reading Skills。与国内教材编排不同,该教材编排新颖,由浅入深,其中涉及的十种阅读技巧照顾到了从篇章结构到词义推测等各种阅读策略的讲解与训练,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能够有效帮助学习者加深策略的理解与运用。其系统的阅读训练与启发性的思考活动贯穿全书,既能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同时又能增强对学生英语思维能力、推理、分析与判断能力的训练。

2. 英语报刊阅读

要真正掌握一门外语,需要大量的阅读实践。“通过阅读学习阅读”[10]已然成为共识。相对于其它语言材料,英文报刊有其独特的优势: 有利于优化学生的英语知识结构和知识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有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学以致用中提高英语学习兴趣等等。更重要的是国内有很多优秀的英文报刊,教学资源极其丰富。怎样引导学生利用这种便利而又可贵的资源,在EFL的条件下为自己创设语言环境,以最有效的途径――运用“阅读策略训练”中习得的阅读策略,通过阅读学习阅读,是第二学期设置“英语报刊阅读”的指导思想。

英文报刊鲜明的语言形式和文体特点及其特殊的新闻体词汇和新闻背景知识,对于从未或很少接触英文报刊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往往会成为他们阅读英文报刊的拦路虎。因此,通过系统的课堂训练,由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报刊的基本常识,如报刊文章的写法、用词特色、版面设计、标题特点等等,让学生对报刊文章的特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将会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当然作为阅读课程,教师的授课重点是放在介绍阅读报刊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掌握快速浏览、略读和精读等阅读方法,从而快速地获取信息和知识。

配合课堂的系统训练,加强对学生课外报刊阅读指导,利用“课前5分钟新闻”活动检查学生报刊新闻阅读情况。这种课外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给学生提供了学以致用的机会,课程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3.内容依托阅读――“中国文化阅读”/ “西方文化阅读”

《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从根本上来讲,外语是一种技能,一种载体;只有当外语与某一被载体相结合,才能形成专业。语言的学习是知识和技能的结合,语言技能和知识的学习是不可分的。但多年来英语专业学生普遍人文知识薄弱、思辨能力差,这一点不仅为外界所诟病,外语界对此现象也都忧心忡忡。如何将“技能课程知识化,知识课程技能化,实现专业教育与人文素养的同步提高”[11]是业内人士共同关心的课题。

另一方面,面对“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大潮,外语人才肩负的使命已经由上世纪的“把世界介绍给中国”提升到“将中国介绍给世界”。文化走向世界,语言是桥梁和纽带,更是基础。[12] 此形式下,外语更不应只片面强调对目的语语言和文化的理解与学习, 同时也要重视对母语文化的维护与传播。只有在外语教育中加强中国文化教育,将文化和语言有机结合,外语人才才能积极承担“把世界介绍给中国”和“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双重使命,使“我们的文化通过语言更好传播到世界各地,使世界优秀文化通过语言更好的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13]。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改革的第三步便是将大学二年级的英语泛读3-4调换为 “中国文化阅读”和“西方文化阅读”。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既能训练阅读基本功,又能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实现上述外语人才培养目标,“把世界介绍给中国”和“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双重使命。

4. 强化背诵/课外阅读等语言实践环节,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大量实例证明,背诵是传统语言学习的一件重要武器,也是历经实践检验的学习语言的有效手段。在缺少英语语言环境,母语的影响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要想在大脑中建立一个新的语言反应区,必须记忆和储存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因此,背诵对学生学习英语是相当有益的。而大量的课外阅读实践除了帮助学生实践课堂所学的阅读策略外,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在读中积累语言,扩充词汇量,增加知识面。董亚芬曾谆谆告诫“千万别把背诵、翻译、复述、听写等传统学习方法视为落后的过时方法” [3]。

而这种课外语言实践活动固然很好,但必须长期坚持才能让学生受益。为了保证这一环节的顺利实施,我们将此两项课外语言实践活动列入教学计划,作为学生的实践必修学分规定下来。同时将学生分组,指定负责人,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指导与检查。

结合上述课程设置和教材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实践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新型课堂。采用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批判性阅读实践,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并掌握各种阅读方法,达到逐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与阅读速度的目的。

四、结语

黄源深在提到解决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时曾指出,“首先要做的是教学必须转型;其次,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次,教学方法必须改革” [14]。面对对专业英语人才需求空间日益缩小的现实,不积极主动进行改革,提高培养质量,英语专业学生的出路会越来越狭窄。如何冲破困境,探索英语专业成长的可持续发展,是英语教育界共同关心的主题。我们的阅读课程改革只是英语专业体系中很小的一部分,这一改革也只能部分地改变我校英语人才培养中的弊端,对改革的成效也有待做进一步量化研究。但这种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一定程度上能够为高校英语人才培养积累些有益的经验,有助于推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Nuttall, Christine. 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 (3rd ed.) Oxford: MacMillan. 2005: p. 6

[2]安琳, 王蓓蕾 着眼国家战略、立足外语教学现实――首届中国外语战略与外语教学改革高层论坛纪实 外国语2010,(1) :18-23

[3]董亚芬 我国英语教学应始终坚持读写为主[J] 外语界2003,(1):p2-6

[4]张冲 英语学科及专业改革的思路: 正名・固本・定标准[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7):p309-311

[5]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外语组.高等学校外语专业外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Ellis, Ro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Introductions to Language Study[M].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p108

[7]文秋芳,王立非 影响外语学习策略系统运行的各种因素评述[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9):p28-34

[8]Pearson, P. D. & Fielding, L. 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 [A] . In Barr,R. , Kamil, M. , Mosenthal, P. & Pearson, P. ( eds. ) . 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 [C] . White Plains, NY: Longman. 1991:p67

[9]Cohen,A.D.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 London:Longman,1998:p32

[10]Smith, Frank Understanding Reading: A Psycholinguistic Analysis of Reading and Learning to Read[M]. Routledge. 2004:p157?

[11]胡文仲 孙有中 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243-248

[12]仲伟合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中高等外语院校的使命与作用[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0月25号(第232期第8版)

[13]刘春艳 浅析外语教育在推动文化走向世界中的作用 [EB/OL]scio.省略/zhzc/3/3/201112/t1069178.htm 2011-12-21

篇2

一、教会学生不同文体的阅读要领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教育学生要把握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掌握各种文体的阅读技巧。比如,记叙文要把握它的六要素,尤其是人物和经过;要把握记叙文中的描写内容和描写方法;把握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等;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思想内容;说明文主要从说明方法、说明的顺序以及说明文的语文特点等方面来把握阅读;议论文主要从论点、论据、论证方式、论证方法、严密的语言等内容来理解;应用文体裁的文章,阅读时要从体裁特征、语言特点、文章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来把握。使学生掌握各种体裁文章的阅读要领后,在教学过程中加以适当的练习,学生的阅读能力会不断提升。

二、教育学生学好课本

课文是精挑细选的佳作,是很好的例子,是教师教授语文知识、培养阅读能力、提升人文素质的重要载体。语文课文学好了,理解透了,学生才可能利用所学知识去进行课外阅读,达到举一反三。如果脱离课文,单纯去做课外训练,那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就会大大折扣。在考试时,阅读题的材料虽然大多选自课外,但阅读题所考查的知识点与能力点,都在课内有所体现。因此,精细研读课文,有助于解答课外阅读试题,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课外材料的阅读能力

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范文,学生学习这些例子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初中毕业、升学试题如果只限于课本,范围狭窄,必然导致猜题、押题成风,死记硬背盛行,不仅增加学生的负担,而且难于考出学生实际阅读水平,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中学阅读考试,应以课外材料为主,教师要教育学生,一只眼睛盯在课内,一只眼睛盯在课外,在认真学好课内课文的基础上,努力扩大课外阅读范围,同时教师也应积极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美的课外阅读文章或一些适合中学生的报刊、杂志,达到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增强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应着重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的能力,即要在培养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对文章思路的理解上下功夫。关于文章的主旨,记叙文的主旨就是作者通过写人、叙事、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或情感;说明文的主旨是介绍事物的特征或说明的道理;议论文的主旨是集中表现为中心论点。关于文章思路的理解,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主要按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过程来考查文章思路的理解;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主要依据人物的思想、品行的发展变化的轨迹来理解;说明文主要从说明顺序的角度来考查对写作思路的理解。当然,文章的思路有时还具体表现为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所以命题有时从线索、结构来考查文文章思路的理解。

五、加强阅读训练

阅读是一种技能,它的掌握必须经过反复的训练训练要有计划、要全面、要有针对性、要有代表性。训练要合理安排时间,制定训练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训练要全面,从阅读题型来说,既要训练客观题,更要训练主观题,特别是开放性试题。从问题来说,记叙文、议论文要训练,说明文、应用文也要训练;另外,既要重视现代文阅读,又不能忽视文言文阅读;阅读要有针对性,要突出训练的重点和难点,应把初中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作为训练的重点;阅读训练的材料和试题要有代表性,做到精练、巧练、坚决不要搞题海战术。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篇3

一、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基本理论

高中英语大纲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单纯通过教科书中的课文教学是不够的,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定数量的读物。”这是因为:第一,现行的课文教学篇目少,篇幅短,不能保证充分的阅读活动;第二,精读教学担负着语言知识教学的任务,故课文生词和新结构的密度大,不适用于流畅阅读的训练;第三,精读实质上是综合训练,大量时间用于为语言点的复习掌握而安排的听、 说、写操练上,读的专门训练不够。因此,大纲实际上对我们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这里所指的课外阅读,首先是让学生独立阅读,但又不是“放羊式”的阅读,而是要在教师有计划的指导下进行的课外阅读。

二、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原则

(一)合理选择阅读材料的原则

1.阅读材料应思想性强, 内容健康,语言地道、规范。

2.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要注意多样性,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种体裁的文章。

3.注意选材的趣味性。有趣味的文章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控制好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太简单的文章会使学生失去阅读的兴趣,觉得没有挑战性;太难的文章也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他们会感觉阅读太难,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打击。

(二)自主性原则

课外阅读材料的阅读,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即自我阅读、理解、评价,以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三)循序渐进原则

课外阅读的训练,不急于求成,由易到难,由浅到深。

三、对高中生进行英语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课外阅读方法选择基于学生的阅读目的。如果学生的阅读是以消遣为目的,可以粗读;为查阅资料可以略读;要是为了研究则必须细读,不仅要了解内容,还要注意文字技巧。英语阅读常用的方法是泛读、精读和快速阅读。

(一) 泛读

泛读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大阅读量;二是阅读要有广度,也就是博览群书,阅读各种内容、题材、体裁的文章、书籍。通过广泛阅读,使学生加深对英语语言的理解。在阅读的目的、作用以及阅读方法上,泛读不同于精读。前者主要以理解为主,在保持适中的阅读速度前提下,对阅读文章不作细读,遇到生词时,如果这生词不影响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可以不必查阅词典。

(二) 精读

精读,就是要充分理解领会所读的英语语言材料。既要理解字面意思,又要理解文章中每一个句子的含义。而且要分析所读英语语言材料中的语言现象和规律,理解并掌握文中的词语,熟知语法结构并能运用自如。

泛读和精读并非相互矛盾,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精读是对少量的语言材料进行仔细研究、仔细分析,通过大量的实践来熟悉和掌握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对于打好英语基础固然重要,但远远不够。泛读可以巩固和升华在精读中所学到的基础知识,熟知并掌握词语的不同运用及各种搭配关系。总之,泛读和精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阅读方法。

(三)快速阅读

快速阅读是利用视觉运动的规律,通过一定的方法训练,在较短的时间里阅读大量书报资料的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它是人的一种技能。快速阅读的技能是可以训练培养的。快速阅读的内涵包括阅读语言材料的快速性、无声性与科学性三方面。

1.阅读语言材料的快速性。要实现快速阅读,眼肌的训练至关重要。要使眼肌控制灵活自如,达到视角、视幅、视停、视移等视觉最佳状态,达到视线移动如行云流水般的快速阅读,训练时可进行目光随着手指的方向移动、目光沿着图形快速移动等快速阅读的基本功训练。当眼肌训练达到一定程度后,可进行跳读法的训练。 进行跳读法的训练时,要求眼光从一个“字群”跳到另一个“字群”进行识读,眼球按“凝视—跳跃—凝视”的程序进行连续、不断运动,如:They talked about the things and persons/that they could remember/in the school.

熟练掌握跳读技能后,可进行扩大视力识读文字的单位面积的训练。以5个单词为单位进行练习,训练时主视区要置于句子中间的3个单词,两边单词用余光扫视。如:Jackson/delivered an exciting/speech.

随后,可加宽视区进行练习, 视力识读文字的单位面积逐渐加大,延长目光移视长度,这样就能缩短凝视时间,达到快速阅读的目的。

篇4

关键词:阅读教学过程;语言文字训练;语文素养

作为语文教学的根基,语文语言文字训练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培养的基础。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改革课堂教学,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对语言魅力的认知和重视,实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一、目前小学语文语言文字训练中的问题

首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重视对阅读内容的学习,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不够重视。大量的时间,过多的精力,花费在情节、内容的讲解上,结构层次的分析上,没有严格控制多余的分析,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在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和熏陶都是通过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作为前提来进行的。

其次,教师在对学生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没有利用好阅读的优势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只是重视课本内容,没有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给出更多的指导。忽视了学生在实际阅读过程中语言的学习。

最后,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阅读内容分析过于琐碎和零散,教师把时间过多地浪费在琐碎语言材料学习上,没有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二、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1.从语言训练点入手,落实每课教学目标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要落实到具体。首先,要在每节课之前明确教学目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除了明确对学生情感教育以及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目标之外,还要明确语言文字的目标。例如,训练学生读,一定要给学生留出一定时间,进而通过朗读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另外,落实到写,学生语句连贯是必须的要求,不能定“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以及观察能力”空而且大的目标,要落实到具体步骤中。最后,教学目标还要包括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学生课外语言文字的训练要包括,阅读的指导、书面的练习以及写作等。要让学生能够从具体目标和任务中落实对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颐和园》一课,学习目标就有:“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思考.练习”要求学生学习中自己画出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的开头的第一个句子,再读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画出句子很简单,教学重点应在读中领会表达的方法上,教学要求也就是语言训练的点,“点”有了,关键是落实好以“点”为例,让学生习学习表达方式。那么,就必须把这个“点”贯穿在阅读文本的全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按“思考.练习”的提示,自主学习探究,再组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抓住游览点的变化,揣摩出作者是按空间变化顺序记叙的。然后再进一步指导学生在读句中思考作者是怎样写明地点的变化的呢?,一定要使学生做到潜心读文,去抓住“进了、绕过、来到、走完、登上、下来”这些写游览过程的动词,来领悟作者写文章是用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可以给学生几段语言(文字)材料,让学生用过渡句来组织材料,学会表达。

2.段落入手,加强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

加强段的教学对开发学生智力,发展思维,提高读写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加强段的理解与表达训练,为向篇的过度打下坚实的基础。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写夏天的一段,先指导学生理解这一段一共有几句话?(四句。)每句各讲了夏天的什么景象?(树、雾、太阳、花。)句与句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高处的树、雾、阳光,最后写地上的花,是按由上到下的顺序写的。)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作者什么?作者抓住了这些景物各自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上,在引导学生从思想内容上回到语言文字“挡住”、“遮住”、“浸”等动词使用的准确性,比较这些动词的异同,把“抽出”换成“长出”,把“封”换成“盖”,品尝、揣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晨雾升起时,森林浸在雾的情景,帮助学生确切的理解“浸”的意思。使学生体会到文中的优美的语言,从而想象出小兴安岭夏天树木茂密、郁郁葱葱的美丽景象。在引导学生感情朗读,熟读成诵,体会作者对祖国大自然赞美之情,同时也培B了学生的语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3.多种练习,学会语言的表达运用

语言运用的训练是较高层次的训练,是学习课文中具有规律性的语言现象的“迁移”训练,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精心选择典型性的句式或构段方式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第二自然段,作者采用先总写后分述的写法。在学生理解了本段的内容后,指导学生仿照这样的结构特点进行段的训练。先出示填空练习:这儿的公园更美。这里栽着( )榕树,一棵棵榕树就像( )绿绒大伞,树叶( )可以( )太阳,( )风雨。树下( )石凳,每逢休息的日了,石凳上( )坐满了人。再让学生围绕下面的总述句写一段话:我们的校园真美。这样有步骤地从理解到运用,有效的形成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结构。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语言文字的学习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点,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既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又可以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教师应该认真对待对学生语言文字技能和知识的培养,做到课外和课内两方面双管齐下,教学目标还要有长期性和具体性,让学生能够通过一次次的阅读课做到逐步的积累,最后实现跨越。

参考文献:

[1]刘大吉.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

篇5

关键词: 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技巧 语篇 体裁教学

一、引言

阅读作为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掌握语言知识、获取信息、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泛读课的开设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培养学生熟练地运用阅读技巧、快速而准确地从语篇中提取所需信息和正确理解篇章的能力。

泛读(亦称为英语阅读)是一门传统而且重要的课程,在新形势下要将这门课上好、上精仍属不易。纵观这几年对泛读课程的讨论,我们发现主要分为两个派系,一派着重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建立词汇和语言结构的知识,偏重对词汇、句子、语法等表层语言形式的分析;一派则强调对阅读材料实现完整及深层次的把握,主张重视语篇的整体性及内在结构特点,并将语篇与体裁分析理论应用于英语阅读教学。前者属传统派,后者属革新派。本文认为,英语阅读教学应该不仅仅拘泥于传统的讲解语言现象和培训阅读技巧,而应同时从宏观角度对语篇体裁进行分析实行体裁教学,重视语言信息在阅读中的积极作用。

二、系统的阅读训练

阅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是读者借助于自身的语言知识与经验、阅读策略与技巧、背景知识等,对新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和解释,以尽可能准确地获取作者的意图,实现阅读目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经过大量的阅读实践。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并运用各种阅读方法、策略及技巧,进行大量广泛的阅读,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就是大学英语泛读课的首要任务。泛读课堂教学大多仍然沿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精读教学模式,学习的主要目标仍然是语法、词汇及语言知识。他们尚未认识到将阅读作为语言技能的一部分,作为课堂必需的一部分,在课堂内进行系统的传授和训练。而事实上,我们认为,以语法、词汇和语言知识为目标的教学当属精读的教学目标,进行系统的阅读技巧和策略训练才是泛读课题的基础。没有阅读技巧和策略的训练,泛读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与精读无异没有特色的课程。

1.纠正学生不良阅读习惯,掌握基本阅读技巧。

阅读技巧的系统训练,当从纠正不良阅读习惯开始。尤其是刚刚步入大学的学生,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高中的阅读习惯。有些没有良好的阅读姿势,喜欢趴着或歪着看书写字,有些有着唇读、指读、回读、译读等习惯,但通病就是缺乏阅读技能,无论阅读什么文章,出于什么样的阅读目的,都采用同样的阅读速度、同样的阅读方式。在阅读过程中频繁地使用词典,潜意识地进行逐字逐句的默读或心读,细嚼慢咽,生怕有所遗漏,对所有语言点、所有信息不分主次,平均用力。这种阅读方式既费时又费力,阅读到的只是字面的含义,影响了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影响了整体阅读理解,也影响了阅读兴趣,对阅读效率的提高十分不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略读、寻读及猜测词义等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学会找主题句抓中心,培养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猜测、推断、概括等综合分析的能力,在阅读中进行自我监控和调节的能力。同时,我们要根据教师的风格和班级特点,形成一套科学有效、易操作,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体验参与,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教学方法。

2.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提高阅读速度。

泛读,简而言之,就是泛泛而读,要广而博。但泛读课程课时量一般都非常有限,在课堂上实现泛读的基本目标是不切合实际的,这就要求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同时,学生在掌握基本阅读技巧之后,还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才可能将技巧和策略应用于实际阅读中,千锤百炼熟能生巧,才能提高阅读速度。阅读速度的提高是技巧和阅读总量不断增加的自然结果。教师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的阅读材料,或者将材料选择的原则和方法教给学生,由学生自主选择符合自己能力并感兴趣的英语读物。在鼓励进行课外阅读的同时,教师还需要监督阅读进展,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给予学生以必要的指导。

3.注重文化差异,理解不同文化内涵。

英语阅读的障碍不仅仅存在于词汇和语法方面,语言所承载的背景知识和文化信息也是阅读理解的主要障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的语言是不存在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忽略语言传递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差异问题。而且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很多学生虽然对不同的文化内涵不能理解,但非常感兴趣。所以,教师宏观上应从不同的文化要素(包括民族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地理文化、民族心理差异等方面)切入,微观上可以通过文化内涵词、成语、典故和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加以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异域文化的内涵,扩大知识面,加深对国外风土人情的了解,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三、体裁教学法

近年来,无论是语言学家,还是人工智能专家都在阅读理解的理论方面,作出深入研究,从语篇的各个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体裁教学法是在体裁与体裁分析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为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体裁分析法以全方位多层次的语篇分析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1.语篇分析与体裁分析。

1952年,美国结构主义者Harris在Language(语言)杂志上发表了“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一文,被看做是现代语篇分析的起源。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语篇研究迅速发展起来。国际上《篇章》(Text)杂志的创刊,标志着语篇分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语篇研究受到如此的重视,这是将语言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近三四十年,应用语篇分析在四个层面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新加坡国立大学的Bhatia

将其概括为:利用能学派的语域理论对语篇进行语域分析(register analysis);语法修辞分析(grammatical rhetorical analysis);交往分析模式(interactional analysis);语篇的体裁分析(genre analysis)。前三种模式基本上还停留在对语篇进行表层描写的阶段,而体裁分析恰恰是从语篇的体裁角度解析特定语篇所具有的特定认知结构,对语篇的宏观结构和交际功能进行深层解释。语篇分析中的各种研究成果为建立语篇语言学为基础的语言教学,尤其是外语教学方法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随着篇章语言学、文体学和话语分析等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体裁已进入语篇分析领域。体裁分析从语篇的体裁角度解析特定语篇所具有的特定认知结构,对语篇的宏观结构和交际功能进行深层解释,其最为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它的解释性。它能够回答人们在创作特定语篇时为什么都倾向于这样而不是那样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体裁作为语篇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语篇的产生具有约束力。在对语篇进行解析时,如果仅仅重视语篇的衔接手段或句际关系,忽略体裁分析,就很难对语篇的宏观结构及其交际功能进行深层探讨,对其语篇所具有的特定的认知结构的认识就更无从谈起。

2.体裁教学法。

体裁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运用语篇和体裁分析理论而产生的一种教学方法。不同的文章都有着独特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不知其体裁,往往使阅读带有盲目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体裁分析法,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体裁结构、篇章模式和篇章类型,分析作者谋篇布局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手法,抓住典型文章,分析体裁框架及写作特点,让学生通过不断的阅读实践,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体裁分析入手分析语篇的宏观结构模式虽然复杂,但还是有章可循的。下面我们结合语篇实例谈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通过体裁教学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问题解决模式(problem-solution patterns)是比较重要和普遍的体裁模式,一般可以分解为“情景―问题―反应―评价/结果”(situation―problem―response―evaluation/result)四个组成部分。以我校英语专业学生使用的泛读教材《新编大学英语》(浙江大学编著第二版)第二册Unit 7 Passage A为例。我们来看第一、二段,作者在第一段就开门见山指出自己“as an American,I constantly found myself tongue-tied when it came to seeing guests off at the door”,并指出问题在于“an abrupt goodbye would not do,yet that was all I had ever learned from these books”。那么作者对此是何反应呢?当然是潜心学习勤学苦练了,在第二段我们就可以看到作者勤学苦练的结果是“with a feeling of mission not only accomplished but surpassed”。下面列出其模式:

(In what situation?)?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Situation(情形)

I constantly found myself tongue-tied when?摇?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

it came to seeing guests off at the door.

(What happened next?) Problem(问题)

Chinese textbooks don’t tell how to see people?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off in real life but start out with the standard phrase.

(What is her response?)Response(对策)

Listening to others,picking up the phrases that ease?摇?摇

relations,studying up on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What is the result of this?) Result(结果)

I can see the guests off with a feeling of mission

not only accomplished but surpassed.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种体裁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好、更全面的了解,有助于学生掌握常见的体裁结构和认知模式,在掌握基本的体裁知识后,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培养体裁分析能力,更好地理解甚至创作出符合特定体裁惯例的语篇。

四、结语

通过上面一系列的论述,我们发现,前面提到的泛读课程两大派系其实各有侧重各有千秋,但我们认为,如果仅仅强调阅读技巧训练,英语阅读课程就容易陷入反复枯燥的阅读做题训练,同时让学生只注重表面语言现象和语言要素,忽略了篇章中千丝万缕的逻辑、语义、整体结构和认知各方面的联系。把握篇章的整体框架是英语阅读教程的基本目标,但如果缺乏系统的阅读技巧训练和大量阅读基础,强调篇章和体裁,强调超越语言平面的表层描述对语篇的宏观结构及其交际功能进行深层探讨,并试图解析特定语篇所具有的特定的认知结构,就成了空洞的口号,成了阅读过程中不可奢望、不可企及的高度。

因此,系统的阅读技巧训练和语篇体裁教学,犹如雄鹰之左右翼,都应是英语泛读教程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将传统的阅读技巧训练和革新的体裁教学相结合,将“自下而上”的词汇教学与“自上而下”的语篇分析相结合,宏观把握和微观剖析兼顾,突破教学瓶颈,任雄鹰展翅飞翔。

参考文献:

[1]Bhatia,V.K.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London:Longman,1993.

[2]胡曙中.英语语篇语言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潘文晋.体裁教学法与大学英语教学.三峡大学学报,2009,(1).

[4]秦秀白.体裁教学法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1).

[5]任晓菲.体裁分析法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华北工学院学报,2003,(1),

篇6

【摘 要】要教好阅读课文,我认为应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根据阅读课文在语文能力形成中的特殊作用,确定它的教学原则。二、根据阅读课文在阅读训练中的一定优势,选定它的训练项目。三、根据阅读课文同教学单元中讲读课文的关系,确定教学重点。四、根据每篇阅读课文自身的特点,考虑它的教学方法方式。

【关键词】阅读课文;教学方法;教学原则;训练项目;教学重点

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方面一项主要的能力之一,是学习、吸收知识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能力,也是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怎样教好阅读课文,语文教育界还缺乏成熟经验,因而探讨阅读课文的教学方法方式,是很必要的。我想从四个方面,就阅读课文教学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发表点肤浅的议论。

1. 根据阅读课文在语文能力形成中的特殊作用,确定它的教学原则 阅读课文的教学不能背离语文学科中一般教学原则,诸如文道统一、听说读写并重、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课内外配合等。但是阅读课文教学本身还应当有自已的原则,我以为那就是:自读与辅导相结合的原则。这是由阅读课文在语文能力形成中的独特作用所决定的。它的独特作用是什么?就是在讲读课同课外阅读之间,在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三者之间,起桥梁作用;而且这种桥梁作用不能仅仅理解为过渡作用,因为学生学习阅读课文本身就具有很大的语文实践的意义。

当前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存在的两种偏向:一种是把阅读课文一律视同讲读课文,进行所谓“精讲”,时间不够用,就把作文课部分地甚至全部地挤到课外去;另一种是把阅读课文视同自由参读材料,只要求学生自已看看了事。这都是必须纠正的。前者剥夺了学生的自读权利,后者放弃了教师的指导作用,都偏离了正确的原则,不能发挥阅读课文在语文能力形成中的独特作用。在讲读课文的教学中,不是也要求学生自读、教师指导吗?那与阅读课文的教学又有什么区别呢?我认为,讲读课文固然也让学生自读,但那只是精读活动的一部分,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教师还必须进一步教读;而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自读应当是教学过程中的最主要活动。讲读课文的指导,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而且要指导得比较周祥,在很大程度上仍如叶圣陶所说的“扶其肩”“携其腕”的;而阅读课文的指导,虽也要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但只是给以提示,“提纲挈领,期其自得”,只是辅导,只“去扶携”而“翼护之”了。

2. 根据阅读课文在阅读训练中的一定优势,选定它的训练项目 阅读能力的结构是多侧面、多层次的,阅读训练项目也包含许多类型和方面。仅就阅读方法而言,注有诵读与默读、详读与略读、精读与泛读、慢读与速读以及摘读、跳读、猜读、美读等等。虽然阅读方法的选择主要决定于读者及其阅读目的,但在进行阅读训练是地,不同的读物对各种阅读方法的适应性并不完全相同。例如,讲读课文一般地说更适于进行详读、精读的训练,而阅读课文则往往在略读、泛读、速读、摘读、跳读的训练中表现出一定优势。特别是速读能力的训练,是一个很重要的阅读训练项目,在阅读课文教学中进行这一训练是很适宜的。

3. 根据阅读课文同教学单元中讲读课文的关系,确定教学重点 语文教材是把课文编成单元,每个单元包含讲读课文和阅读课文两类课文。但我认为二者的关系却有类比型、对比型、补充型、印证型、混合型(即具备以上两种或更多的类型特点)等多种。其中类比型、混合型最多。类比型的阅读课文,教学重点应定为比较相同点;对比型的阅读课文,教学重点应定为比较相异点;补充型的阅读课文,教学重点应定于相互补充处;印证型的阅读课文,教学重点应定于相互发明处。混合型的单元情况要复杂些。

4. 根据每篇阅读课文自身的特点,考虑它的教学方法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我主张各种教学方法方式的最优结全中,并且把这种最优结合的一般形式叫做“研习法”。所谓“研”,是指钻研、研讨、研究;所谓“习”,是指练习、复习、实习(也就是实践)。运用“研习法”,在教师则是指导学生钻研、研究、研讨和练习、复习、实习;在学生则是教师指导下进行钻研、研究、研讨和练习、复习、实习。阅读课文的教学也不例外,只不过是在自读辅导过程中来实现研习罢了。但是在阅读课文教学中怎样使各种具体的方法方式实现最优结合,则要根据教材、学生、教师三个实际以及由此而定的目的要求来确定。由于学生、教师两个因素,一般说来,对讲读课文或是阅读课文没有什么变化,所以阅读课文本身的特点便成为选择配合教学方法方式的重要决定因素了。现行课本里的阅读课文各有特点,如:

(1)文章典范性强,又适于学生模仿的。如吴晗的《谈骨气》、李庄的《任弼时同志二三事》。这种阅读课文,一般可以让学生根据提示,按照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研究它的某些写法,然后模仿。

(2)文章典范性虽强,但学生不易模仿的。如赵树理的《求雨》、贺敬之的《回延安》等等,这类文章很多。教这类阅读课文,主要为了丰富学生语言,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认识能力;可以组织学生进朗读(包括美读)、评点课文、摘录佳句,或进行评价鉴赏,有的可就课文某些内容填写表格(如《求雨》填写“开渠”“求雨”交错叙写的表),等等。

篇7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积累”,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只有不断熟悉语言,积累语言,才能把古今中外的语言精华据为己有,从而能恰当、灵活地运用积累知识的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人的语文水平和素养。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语言的积累。那么在教学中,我们怎样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呢?

一、在熟读背诵中积累语言

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提高,离不开语言的积累,而语言的积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背诵。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义教阶段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段),并在附录中推荐古诗文120篇(段)。《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小学阶段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在教学中,我就要求学生对课文中的诗、词、文段一定要读背熟记,就是没有要求背诵的那些文章,凡是贴切的比喻句,生动的描写句,优美感人的抒情句,以及名言、警句、短诗、格言、成语、谚语、歇后语及精彩片段……无不成为提升语言的材料。把这些优秀的语言积淀在记忆里,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就可以对所背诵过的材料进行“反刍”,重新理解、重新感悟、重新整合、进而内化运用。

二、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

学校教育目的是什么?培养终生读书人。身为语文教师,自己读书,自然也带着学生们读书,于是这乐趣、光彩与才干,便因为分享而具备了双重的快乐。因此,我除了上好阅读课外还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我采取了以下四方面的措施:

1.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使其在读中积累语言。我是从三方面引导学生的:①《学生应背古诗》,是积累的好材料。②订阅少儿刊报。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除了帮助他们订阅一些刊物外,还结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的推荐书单,推荐了一些优秀的书籍让学生自行借阅或订阅,并组织学生交换阅读。③结合学校、班级开展的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借阅。

2.指导学生养成爱读书摘记的良好习惯

读书,要训练学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最终落实到“心”上。我的学生每天都有固定的课外阅读时间――午餐和午自习之间,并且学习任务完成之余都可以在书的海洋之中遨游。实际上学生确实阅读了很多内容,但是真正留在记忆中的却不是很多。所以,“好脑瓜比不上烂笔头。”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但对低段学生而言,摘录好词佳句是最见效的办法。我不仅让学生把课本中学到的好词佳句整理下来,而且把阅读其他内容的精词好句也试着整理。一个单元进行完之后再对整理的内容加以熟悉。这样不仅扩展了积累的范围,而且强化了记忆内容。

3.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掌握了许多的精妙词句,他们就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我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才华”。我的做法是:①每天早上设“精彩十分钟”时间,把他们阅读的故事、诗歌、绕口令等内容讲下来。②在班级的墙报、板报中,我专门开辟了“梦笔生花”专栏,发动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精词妙句、百科知识等摘抄上去,并结合写话、习作要求,展示精彩片段或文章,以促使学生间的互相启发、交流、学习。③班队会中,结合语文单元主题、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的具体要求,我设计了不同的主题活动,如:成语接龙,讲名人故事,诗歌朗诵比赛,歌颂美丽富饶的祖国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成绩获得了充分的肯定,展示使他们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更加激发了课外阅读的热情。

三、在作文训练中积累语言

篇8

高中语文教学担负着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任,阅读与写作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但在实际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据大量课时,而写作的课时却相对较少,阅读与写作训练脱节,导致学生不能在阅读的同时提升写作能力。因此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将阅读与写作训练有效地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将阅读中积累的素材、学到的语言表现手法、文章的布局构思,能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激发写作兴趣,让学生乐于写作

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甚至不少学生害怕作文,这与我们语文教师对作文的重视程度和引导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不少语文教师将语文教学的大部分时间是花在阅读上。这样无形之中造成了重“读”轻“写”的教学格局,致使无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拓展阅读与写作训练的有效对接”不仅做到立足于“读”,更着眼于“写”。以学习的课文为依托,除去读的教学目的外,教师必须充分解读课文,深度挖掘课文中有利于“写”的因素教师,让学生在读懂理解课文后,进行自我创作的写,这样才能将“写”的训练目标落实好。

这对语文教师提出了要求,首先老师要熟悉把握课文,其次要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和心理,组织引导学生初读、读通、读透的阶梯递进,最后在学生有所感悟和体会的基础上指导进行“写”。经过“读”的铺垫,对素材有所借鉴、有所感悟和体会后,自然对“作文”也能有话说。有感而发,真实的语言感悟,经过多次的训练,看到做成的文章成果,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信心也就培养起来了。

二、拓展学生的写作思维

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作为训练语言的最为重要的方式阅读、写作的教学活动,是最离不开思维训练的。阅读、写作活动是一项心智活动,写作的模式也不拘泥于一种,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打开作文思路。常见的方式有续写、补写课文空白。续写可以是对课文情节的发展,高中生对小说、电视剧都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让学生自己当编剧、写故事,通过发挥合理想象进行写作。这种训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培养他们的想象思维。其次,还有反题意写作,反题意就是打破常规,反其道而行之的一种作文方式,可以从选材别具一格或是立意标新立异,教师需要发现学生写作中的闪光点,进行肯定和个鼓励。指导这种训练,可以充分调遣学生的逆向思维,培养他们全面缜密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以读代讲,以读促写

在现实中,很多学生对许多文章都能熟读成诵,但是却不会学以致用,我们教师一定要积极传授给学生从文章中获得积累的方法,培养学生养成仔细、勤于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会感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在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语言因素,通过字词句理解文章思想内含,指导学生掌握遣词造句的方法,学生要学会通过朗读和背诵掌握语言文字的材料积累。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特点,开发教材资源,灵活采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通过“读与看相结合”、“读与思相结合”、“读与说相结合”等多方位训练,帮助学生积累材料。

另外,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让学生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还可以让学生摘录好词佳句,作必要的摘记与注释。

四、勤写勤练,以写引读

要使学生能较独立的创设新的语言环境,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只有经常动笔,反复运用,不断探索,才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去。首先,训练的内容是全方位的,字词句篇,有机地贯穿教学全过程。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时,根据教材特点、重点、难点,寻找恰当的读写结合点,设计听说读写的训练活动,在阅读教学中发展自己的语言。其次,语言训练要注意阶段性、层次性适度、适量,要把握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实际。依据教材重点训练项目和学生实际结合课标要求确定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训练目标。有了明确的训练目标,教师就按计划、系统地进行训练,训练中努力做到练习方式的多样化。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练习方式有续写,扩写,改写等,教师精心选择那些具有明显特征的片段,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

篇9

语言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中学英语阅读表达能力。学生英语教材语言训练量不足、题材少制约了中学英语阅读水平的提高。寻找轻松愉快、新颖的语言训练方式是中学英语阅读训练的关键。这就需要在语言训练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中学英语阅读训练教材外,还应该广泛订阅课外读物。下面我就课外读物的优势、在语言训练中的作用,以及指导中学英语阅读训练的做法谈谈体会。

一、英语课外读物语言训练材料特有的优势

1.英语课外读物题材宽泛,信息超前。

课外读物涵盖了社会、文化、体育、娱乐、天文地理、科技知识、生活常识等不同的方面,为英语语言训练提供了全方位的材料。学生通过课外读物能够最迅速及时地了解社会和文化。学生在进行英语课外读物语言训练时选择余地很大,哪怕只是随便翻翻,也总会有适合自己的内容可读。课外读物给中学英语阅读训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材料,大量的英语图片又为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英语课外读物内容新颖,时代感强。

统编学生英语教材通常比较规范,内容一般几年一成不变,某些内容相对有些过时和陈旧,这样就很难迎合学生追求新鲜事物的心理,很难引起学生的语言兴趣。而英语课外读物大多每周一期或半月一期,周期较短,时效性强,能够满足学生猎奇心理需求,难易程度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又可以增强学生学语言的自信心。

3.英语课外读物图文并茂,版面鲜活。

英语课外读物内容丰富,通俗新颖,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课外读物不断接触大量的新事物,如科技的、国外的、超前的,等等。课外读物排版式样各异,配有大量图片,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为了能更好、更持久地激发学生的英语语言训练兴趣,课外读物还经常不断改变排版形式、栏目、色彩,迎合学生的口味。由于形式各异,加之灵活的版面和生动的插图,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语言训练欲望,也激发了他们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二、英语课外读物在英语阅读训练中的作用

英语课外读物图文并茂、内容新颖、贴近生活、时代感强,能激发学生的语言训练欲望,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可以了解世界,了解人们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学生还可以学习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法律、宗教、文教和科技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国内外、各领域的最新动态与信息;有利于扩充学生的语言词汇量,提高表达能力,他们可以模仿课外读物上的一些动作、语言,游刃有余地表达出来。

三、引导和指导阅读英语课外读物的做法

1.激发语言训练兴趣。

语言训练兴趣是提高英语语言训练水平的关键。对于学生语言训练兴趣的培养,我认为可以穿插到学生活动和游戏中,把阅读课外读物作为一种必要的语言训练材料,通过阅读课外读物使学生生对语言训练产生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并使这种情绪不断发展,进而使学生自觉地翻阅读物。

2.做好读物的推荐工作。

图书馆员和英语教师应向学生推荐书报室和读书角里学生适宜的图书,对学生还不了解的而我们又希望推荐的课外读物给予重点介绍,通过揭示课外读物内容和主题激发学生兴趣而促使学生自觉地阅读。教师要及时引导,如给学生讲故事或让学生讲故事。让学生了解语言训练的好处,激发他们的语言训练兴趣和热情。

3.积极引导。

用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影响教育鼓励广大的学生,让活泼可爱,爱表现的同学作为他们的示范与楷模,以此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激发语言训练兴趣。教师要持之以恒,率先垂范,自己要做语言训练课外读物的典范。课外读物中新的内容不断涌现,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为指导学生掌握第一手资料。

4.营造良好的语言训练氛围。

优美、和谐、健康和人性化的语言训练环境,对语言训练质量和优良素质的形成都会起到较好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开设专门的英语课外读物阅览室,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舒适的语言训练环境,还应为学生提供一些自由交流的空间,交流心得,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和谐互动,一起分享语言训练的感受和体会。

5.有针对性地订阅课外读物。

学校和班级都要订阅若干种英语课外读物,满足中学英语阅读训练的需要。订阅报刊要根据学生的语言训练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推荐订阅不同的课外读物。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费用,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发放订阅卡,指导学生自己订阅英语课外读物。

6.语言训练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课外读物语言训练方法的指点和辅导,是增强语言训练效果的重要举措。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等情况,指导学生制订出有一定弹性的个性化计划,量力而行,使语言训练活动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其次要学会阅读技巧。

实践证明,将课外读物引入英语教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而且使传统的中学英语阅读训练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阅读能力 指导方法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笔者以为优化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紧扣教材,把握特点,指导方法,强化训练。下面就优化阅读方法

一、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结合教学的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二、在读中结合看图训练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小猫钓鱼》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看后说说插图中介绍了小猫是怎样钓鱼的?最后有没有钓到鱼?由于学生在幼儿园时早就听到过这个故事,况且课文的插图就是故事情节的体现,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小猫钓鱼的?就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同时又理解了课文内容。这样安排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创设阅读环境,激发学生喜爱阅读

3.1 营造阅读氛围;首先,在墙壁上悬挂一些名人读书成长的挂图、诗词、名言等,让孩子蕴育在浓浓的书香中。其次,我不仅发动学生向班级捐献图书,还定期向学校图书馆借阅一定量的图书,利用节日建议家长带孩子买书,建议家长买书给孩子当生日礼物……把班级的四个角落都设置成图书角,教室墙壁上也挂满了各种课外书、报刊,让学生在任何一个时刻,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拿到自己喜欢的书,找到自己需要的一切。

3.2 激发博览群书的兴趣;学生的个性不同,年龄不同,也就各有偏好,低年级学生都特爱看童话故事,而猜谜、科技、名人传奇、歇后语、寓言等之类的书却极少问津。鲁迅曾说过,读书正如蜜蜂采蜜,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因此,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尽所能激起学生阅读多种书籍的兴趣。

拓宽阅读空间,激发阅读兴趣。教完书上的一些课文外,可介绍学生阅读相应的课外书。如:学完古诗后,推荐学生选读《唐诗三百首》,在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可读《安徒生童话》……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读小学生版的"四大名著",读儿童报刊及科普读物。帮助学生随课文选择一些文学性、趣味性强的课外儿童诗、歌、谣、趣味故事、优秀作文等,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巧设阅读契机,激发阅读兴趣。我精心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有一种看书的需要。如大部分学生都乐于猜谜,却又没有较系统的猜谜知识,这时,我教学生猜谜的一些方法,告诉孩子老师是从哪一本谜语书中学到的,自然地把谜语书推荐给学生。最后提出两周后将继续开展猜谜,并将要推选出几名"猜谜大王",孩子果真顺着老师设的梯子争相抢看谜语书,偶尔还会自己出几个较简单的谜面。

四、在读中结合说话训练

篇11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外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推进,全国各省市在教育教学上掀起了一阵改革浪潮,在语文教学中,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一直是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问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适应时代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标准》前言部分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指明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很大的不同在于,语文课不仅仅是一门传授知识的课程,而更是一种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门径和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果忽视课外阅读想单靠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困难的,而现阶段高中语文课外阅读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更是需要我们直视。

一、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现状

(一)升学压力导致缺少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经过初中三年学习进入高中后,学生面临的最大压力由中考变为高考,而在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之下,大部分教学都围绕着高考来进行。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受到部分教师、家长、学生的忽视。面临升学压力,与学生“打交道”最多的不是课本、不是教材而是各种各样的练习册。以重庆普通高中为例,高一分文理科之前学生学习的科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八个主要科目,在八个科目之外还要有音乐、美术、体育等科目。就时间分布而言,高中学生百分之八十的时间被课程安排所占据,在周末学生时间也被各种作业、补习班锁占据,剩余百分之二十的时间还要用于各种生活琐事,这就导致了学生的时间不够用,基本无法安排时间进行课外的阅读。

(二)课外阅读低效甚至无效

笔者通过对部分学生经行访谈,并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了解到。在少部分有时间经行课外阅读同学中,课外阅读是低效,甚至无效的。造成低效和无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个方面,首先是阅读时间不够充裕,大部分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基本处于“浏览”状态,并未对阅读文本经行细读精读;阅读后未进行总结和反思,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学生缺少时间和兴趣对阅读问题进行总结性的反思。

(三)阅读内容不适合青少年学生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学生的阅读文本主要来自于网络,大部分以“玄幻”“言情”“武侠”为主,只有极小的一部分阅读中外名著。来源于网络的阅读文本,尤其是充斥着暴力色情的网络文学不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部分教师个人素质不高,学生缺乏起码阅读方法、习惯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许许多多认真教学、努力育人的语文教师,但其中也有一小撮人并不具备语文教师资质的教师。个别语文教师本身缺乏语文学习、教学的素养,这样的情况尤其表现在部分欠发达地区的落后学校中,教师无法给予学生相应的阅读指导,使学生不懂如何阅读,导致学生课外阅读效率低下。

二、关于课外阅读的几点建议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课外阅读“腾出”时间

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合理安排自己的教学时间,不必将全部的时间用于课程教学,还当留出一部分学生进行适当的自主阅读,以弥补缺少时间进行阅读的缺憾,在时间上保证学生能够参与自主阅读。合理的组织课堂之上的课外阅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

(二)多方面解读阅读文本,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内心深处迸发出“要读书”的内驱力。因此,对于一些引不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的文学作品,但它们的确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很有帮助,这时,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在引发阅读兴趣上下功夫。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风格、个人魅力等因素都影响着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由于学生个人知识、经历有限,无法对文本进行多方面解释,教师就当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文本进行细致讲解,让学生对阅读文本产生兴趣,课外进行主动阅读。例如在讲解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就需要教师仔细描摹图景,将感情融入诗意的语言中结合自身经历向学生讲解文章,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三)选择合适阅读文本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中说:“学生在一段时间里专注地读好一两本书,会终身受益。”这一表述是针对选修课程的内容和实施方式而言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明,新课标对课外阅读特别是名著阅读是有明确指向的。自2010年重庆实行新课改后,大部分学校开始使用新教材,高中人教版新教材将语文教材分为了“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作为教师应该为学生选择合适阅读文本进行推荐,让有兴趣进行课外阅读的同学能读到好的文本。例如在《必修2》中讲了《诗经》的《氓》和《采薇》后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古诗十九首》这种篇幅短小适合学生阅读的篇目;而《必修3》中学习了宋词后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王国维《人间词话》,推荐与语文学习相关的书目。在实际情境中,推荐书目不宜过多,教师应当把握尺度,推荐的书目既要“经典”又要“短小”。

(四)强化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篇12

摘 要:汉语阅读课是对外汉语课程中一门不可或缺的分技能课程,它是学生学习第二语言时语言输入方面的重要补充,所培养的阅读能力也是汉语语言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教师在教授阅读课时,一定要紧紧把握阅读课教学的原则,并不断调整和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将阅读课上好。本文从课前准备(包括第一节课的准备、背景教学法、语言的准备)、教学步骤、作业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几个方面表达了对阅读课教学法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方法;教学步骤;背景教学法

从文字中提取信息的过程,我们称之为阅读。阅读能力不仅是语言能力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而且在语言学习尤其是缺乏目的语环境的第二语言学习中,阅读也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输入。有人指出,Literacy是指利用出版的信息在社会上生活、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扩展知识以及技能的能力。过去,我们把不识字的人称为文盲,而这句话表明,阅读时不能将文字中的信息加以提取利用就可称之为没有读写能力。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就变得举足轻重。

一、阅读课的特点和目的

阅读课正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主要执行者,贯穿于整个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阅读课是一种分技能课,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词汇以及提高阅读的速度和准确度。这就要求教师从词汇句型、阅读技巧和理解文章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

1.词汇和句型的训练是最基础的,没有词汇和句型的积累,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无从下手;2.阅读技巧的训练其实就是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需要在学习中逐渐养成。在对外汉语的课堂上,阅读技巧集中反映为答题技巧。这项能力不同于其他两个方面的能力——词汇句型的掌握和理解文章的能力都是要长期积累的,而阅读技巧形成习惯后便可以一劳永逸;3.理解文章的能力需要依靠中式思维方式的培养,了解了中式思维方式后,就可以从作者的思路出发,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这突出了阅读课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总之,阅读课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使其汉语语言能力的提升。

二、课前准备

(一)第一节课的准备

心理学有一种现象叫做“首因效应”,就是第一印象的效应。人们接触一个陌生人后获得一些信息,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对方的印象,进而对对方的为人及其未来行为进行假设,最后开始用这个滤色镜观察对方。第一印象相当于一个标签,一经形成,对某人的认识就具有了一定的主观倾向性。在对外汉语的课堂上,如果老师第一节课讲得很成功,使学生特别喜欢,就能建立起学生对于自己的信任,之后的课程就更容易顺利进行;反之,老师的教学能力就不能使学生信服,之后课程的进行就举步维艰。因此,第一节课前,教师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应该对学生的国别、年龄、汉语水平等基本信息有所了解。不同的国家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模式、学习习惯等,再加上年龄和汉语水平的差异,特别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课堂用语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整。

其次,第一次上课建议教师先不要讲课。第一节课的主要目的是建立老师的威信,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学生信任老师、喜欢老师,从而喜欢上这门课、学好这门课。因此,上课之前,老师最好至少提前10分钟到教室(以后每节课也是这样),站在讲台上等候学生,树立教师的威严感。上课以后,教师可以针对阅读课对学生做一个调查,比如“你觉得汉语阅读最难地方在哪里?”或“你喜欢这本书里的哪些文章?”通过这样的调查,可以了解到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和兴趣所在,从而对症下药,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之后,老师提出自己上课的要求:如“不预习”“有问题随时提问”“按时上课”“不查字典”等,然后一一明确。“不预习”是因为阅读练习要在课堂上完成,所以不需要学生提前知道生词的含义和文章内容;“不查字典”要求做阅读时禁止使用字典,培养猜词能力。可以安慰学生:“有不认识的字或词没关系,因为你不是中国人。”

接着,展示出一学期的计划和安排,包括要学的课文,考试的次数和每次的时间,期末总成绩的核算方法等。

最后,简单地介绍本学期需要训练的阅读的技巧方法,给学生建立信心,让学生觉得阅读其实很简单。

(二)背景教学法

1.文化学理论

萨丕尔指出:“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一个民族的语言本来就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一种基本形式,文化对于语言的制约性是显而易见的。在阅读课中,文化通常体现在文化词语、民俗文化、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最常遇到的就是文化词语。如“赡养、谦虚、孝顺”等英汉意义非等值词语和“小康、晚婚晚育、精神文明、天伦之乐、户口”等汉语国俗词语都分别体现了价值观念和民俗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思维模式是针对阅读中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结构的。比如,中国人写作的思维通常是归纳式的,倾向于先分析例证,再由此推出自己的观点,而西方人通常是演绎式的,即先开门见山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再进一步分析论证。把握汉语的思维模式,对于汉语阅读能力的提升也裨益良多。然而文化教学只是作为语言学习的辅助,不应过分强调。

2.语块教学理论

语块(chunks of language)理论是由Nattinger和DeCarrico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的。他们把英语学习中,学生对一些使用频率和接受程度很高的短语词汇(lexical phrases)称之为语块。所谓的语块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语块理论,对汉语中一些固定词语、固定组合和固定用法等语块加大教学力度,让学生掌握其语法、语境和语篇意义。得到语块理论的启发,在对外汉语阅读课中,是否也可以将同一情境下的的词语归类学习呢?

因此,在此倡导一种结合文化教学和语块理论的“背景教学法”,即对文章中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讲解,然后将同一情境下的词语和句型归类串讲,将词语搭配成常用短语整体记忆。比如《婚礼进行曲》一文,就可以先介绍中国婚礼的相关背景知识:古代婚礼、新中国各时期的婚礼以及现代婚礼的特点和流程,涉及到的“婚期、婚纱、婚庆公司、影楼、拍摄、新人、浪漫”和“预定、酒店、价格、豪华、费用”等词就可以分别放在一起串讲,便于学生归类记忆,而介绍了“婚期、婚宴”之后,“婚车、婚房、婚纱”的意思学生就可以自己推断出来。“大喜的日子”可以作为与结婚相关的常用短语整体记忆。又如,对于《中国家庭》这篇文章,就可以先介绍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然后让学生讨论独生子女的优点和缺点,接着介绍和中国家庭相关的一些现象:“独生子女夫妇去哪过年、失独老人、老龄化”等,涉及到的词语包括“独生子女、抚养、赡养、经济、精神、孤独”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展开讨论,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这样一来,当遇到和结婚或中国家庭有关的语言情境时,学生就比较熟悉了解,并可以马上反应出来相关的词语、短语以及文化知识。

背景教学法的优点十分明显:第一,它符合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的结合性原则,可以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只做阅读训练,课堂很容易变得枯燥沉闷,学生也容易疲劳;第二,有助于克服词语使用过程中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负迁移;第三,有助于词语的归类和比较,便于记忆和运用;第四,有助于增加汉语文化知识,培养汉语思维习惯。

(三)语言的准备

对外汉语的课堂用语不同于其他学科,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汉语水平、国别等进行调整。特别要注意的是,对外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不同于教小孩子说话,教学对象一般是成人,因此教师在教学方法和课堂用语上应避免低龄化,而对于一些年长的学生,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行为是否尊重他们。另外还需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准确性和提问的有效性,在此着重谈一谈提问的有效性。

提问需要有明确的目的才能产生效果,有效的提问可以令课堂充满活力,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问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快、更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具体要注意的是:提问的语言要简洁明了,使用学生已掌握的词语,最好再运用一些刚学到的词语;提问时明确关键词和关键句;问题尽量新颖有趣;提问要有顺序,问题之间要有逻辑关联。

三、课堂教学的步骤

(一)初期

1.背景教学。作为导入,介绍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上课的状态。在此过程中,可以使用并简单地解释课文中的生词,作为生词的第一遍学习。

2.学习生词。展示生词,个别生字标出拼音,用语素释义法引导学生猜测词义,然后详细地讲解生词的含义、词性、相关短语、用法(配合例句),最后引导学生用生词造句。讲完所有的词语之后,再次展示生词(此时不需要标注拼音),让学生朗读,这是生词的第二遍学习。

3.阅读文章,做题。阅读应在课堂上进行,当堂阅读文章,学生可以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教师可以及时指导,帮助学生将阅读方法投诸实践;并且,教师一定要限定学生阅读的时间,到时间就停止阅读,训练阅读速度。

影响阅读的因素主要包括语言水平、阅读方法和知识量三个方面,阅读方法的培养至关重要。阅读的步骤即:读标题读题划信息(定位)读文章,找答案。其中,读文章的标题可以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大概的了解;读题利于学生有目的地寻找信息点,增加阅读的效率和兴趣;划信息就是划出题目中的关键词,然后在文章中定位,便于快速寻找答案。

另外,题型不同,做题的顺序也不同。一般来说,先做细节题,因为容易找到定位词,例如下面几道题:

填空:

快到高考的时候,家里人就不在小文面前说考试的事情了,怕给她增加 。考试那天,妈妈很早就起床给小 ,但她没有送女儿去考场。小文的 学得最不好,但今天考得不错,所以心里 了许多。

判断:

北京的王先生有7个兄弟姐妹。

再做词义和句义题,做完题之后已文章稍有了解,出错率会比较低,例如下面几道题:

选择:

下面哪个词语中的“化”和第2段第2行“简单化”的“化”意思一样:( )

A.文化 B.融化 C.美化

词义配对:

A.不简单

逐渐(第2段第1行)B.和……结婚

结构(第2段第2行)C.没有家人

特征(第2段第2行)D.没有结婚或者男/女朋友

复杂(第2段第3行)E.嫁娶的事

婚姻(第3段第1行)F.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点

独身(第3段第2行)G.各部分的搭配和安排

H.慢慢地、一点一点地

最后做涉及到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的题,这时对文章的了解已经比较透彻,对文章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正确率就大为提升了。如:

判断:

这篇文章可能是一个中国人写的。( )

选择:

这篇文章是关于( )的:

A.亲情 B.爱情 C.友情

4.讲解题目。按照阅读的步骤讲题,在讲题的同时讲文章,进一步培养学生先读题,再读文章的习惯。

讲解题目和文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轮流讲解。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进行纠音,这一点很重要,有的词语学生口语经常使用,但对于相应的汉字比较陌生,因此如果学生读音正确的话,阅读时认读相应的词语,就能马上反应出它的意思,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让学生轮就讲解是为了检验学生的阅读方法是否正确和熟练。

在讲解的同时,老师再将生词复习一遍,作为生词的第三遍学习。

(二)后期

课堂教学的步骤不是一成不变的,进行几节课阅读能力的训练之后,就可进行适当的调整,变为:背景教学学生阅读文章并完成习题讲解习题讲解生词讲解句型写一写(设计几个关于文章内容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运用所学生词和句型写出答案)。学生在几节课的训练后已经熟悉了阅读的步骤和猜词的方法,就不用再提前讲生词,而是让学生自己练习猜词。另外,阅读和写作应该联系起来一起训练,在阅读能力训练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可以试着让学生写一写,在检测阅读效果的同时,也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

四、作业

作业不宜过多,一般是一周一到两篇的阅读练习加上用所学重点词语、句型造句。目的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进一步熟练阅读方法和掌握所学生词、句型。由此,作业中的阅读最好和本节课主题相关,题型也要和课堂上练习的相一致。作业的形式也不拘泥于此,倡导学生阅读书籍和报纸,上网阅读新闻或者和朋友网上聊天,之后再分享读书心得或做阅读报告都可以。

五、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经常与本班其他课型的代课老师沟通,确保教学内容的衔接和连贯。比如,精读课上所讲的主题,就可以在阅读课上通过阅读相关文章进行知识的扩展和补充;精读课上的生词和句型,就可以呈现在阅读课的文章里进行复习和巩固。

第二,增加和学生的互动。不仅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还可以走下讲台讲课,学生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写出听到的生词等等。

第三,教师一定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语言水平而学习能力,为学生量身订做相应的教学计划。比如欧美学生的汉字读写能力一般弱于日韩学生,那么就应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第四,测试。测试一定要定时定量,同时也要紧紧把握测试的原则,保证测试的有效性。教师每次阅卷结束后,不妨在试卷上写一段评语,包括学生的优点、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对策等,但要以鼓励为主。这样做可以进一步增加师生之间的信任、增进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对外汉语阅读课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分技能课程,它是学生学习第二语言时语言输入方面的重要补充,所培养的阅读能力也是汉语语言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教师在教授阅读课时,一定要紧紧把握阅读课教学的原则,并不断调整和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真正将阅读课上好,使学生在乐趣中提高阅读能力,学到语言知识,掌握语言技能,从而促使其汉语语言能力的提升。(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注解:

① 吴平:《浅谈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年,3

② 马媛渊:《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及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文学教育,2008年,12

③ 亓文香:《语块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4

④ 结合性原则是指阅读课上应适当辅之以"听说",以"听说"来帮助阅读、巩固阅读。马惠玲:《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原则初探》,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5

参考文献

[1]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年

[2] 吴平.浅谈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 [M].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年

[3] 马媛渊.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及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 [J].文学教育,2008年

[4] 马惠玲.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原则初探 [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

[5] 亓文香.语块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

篇13

一、阅读教学中几种忽视写作能力培养的情况

(一)以考试为导向,偏向语文知识的传授

中、高考试卷中,阅读理解题均是必考题。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不自觉地把课文作为阅读训练的载体,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讲解人物背景、叙述方式、描写方法、说明方法、修辞手法、文章结构之类的知识。这种为了考试的阅读是一种浅阅读,蜻蜓点水式讲解的文章和知识,是种静态的知识,没有探讨课文“由文到心”的动态过程,割裂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并不能使学生学会将其迁移到写作活动中去。

(二)过度解读文本,缺乏言语形式的探究

语文教学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不仅重视文本写了什么,更要重视文本是怎么写的。在提倡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大环境下,出现了一些有争议的阅读教学案例。韩军老师的《背影》教学实录,引起学界对阅读教学的讨论。韩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抽象地从文本中剥出祖母死、父亲老、儿子壮等人伦关系,进而得出文本讲诉生死主题的结论。韩老师学识渊博,对《背影》做了一番创新性解读。然而,联系文章创作背景和文本的重复叙述,不难发现,韩老师对文本是过度解读的。课文的最后一段,道出写作缘由,父亲向朱自清诉说自己离大去之日不远,引起他反省自己与父亲的关系。原来,朱自清与父亲之间是有矛盾冲突的,长期没有得到真正地和解。老父亲看到这篇文章后,非常欣慰。“《背影》的结构中交织着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一条存在意识文本中,是歌颂父亲慈爱的线索,一条在无意识潜文本中,是现实儿子内心焦虑的线索”[1]。因此,《背影》写的不是生死,而是父子。

(三)训练流于形式,没有培养写作能力的意识

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能注意到写作训练的重要性,遗憾的是这种写作训练往往流于形式。一是课堂言语活动,忽视对课文语言表达技巧的模仿。例如,郭初阳老师教学《愚公移山》时,他假设愚公死后,世代挖山,一直到现在还没有成功移山,询问学生如何重新评价愚公。这样的课堂训练,重视课文内容的解读和阐释,忽略对文本言语形式的探究。课文一般是优秀的习作范例,将课堂练笔与课文言语形式的探究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二是课外练笔,缺乏监督与指导。语文学习得法与课内,提高于课外。课堂练习与课外练笔是相互促进的,虽然有不少老师要求学生写日记,但却没有给予有效指导。

二、关于阅读教学中写作能力培养方法的探讨

(一)转变观念,重视写作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往往占据大部分课时。那些为了考试而阅读,或者把课文作为话题材料,对文章进行过度解读,往往造成阅读教学耗时低效。转变旧有观念,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意识,是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只关注课文内容,还要关注文章的语言艺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表达之美。

(二)读写一体,重视言语形式的探究

陈日亮先生认为,“‘读’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写”……“写”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读’”[2]。阅读和写作是融为一体的,它们统一于言语活动之中。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过度解说和发挥课文的思想内容,割裂了读写之间的关系。由文见心,从语言形式入手,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精妙,探寻文章表达的心灵轨迹,体会写作章法之美,有利于将文本解读引向深入,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写法,为个体写作实践提供借鉴。李镇西老师在教学《荷花淀》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对话的语句,体会妇女们的心理,让学生从语言表达中,品味文章的心理描写。在分析作者孙犁的语言风格之后,李老师又介绍孙犁的《关于<荷花淀>的写作》,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创作过程。李老师的教学,重视言语形式的探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举一反三,发挥选文的例文功能

语文教材是由文质兼美的选文组成的。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每单元的选文大致是按照文体的特点编排的。可以说,每篇课文是一种文体写作的典范。教师在阅读教学时,重视对文体特点的分析,引导学生模仿习作,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人教版语文必修1教材,第一单元是现代诗歌。在教学《再别康桥》时,引导学生体味“轻轻地”“新娘”“挥一挥”等词语,标出诗的韵脚,讲解新月派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由文见心,体悟诗人用诗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鼓励学生模仿创作新诗。这种将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的做法,也符合这一单元教学的要求。

(四)读写结合,坚持有效的读写训练

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陈日亮老师认为,写作是重视“写什么”的教学。通过阅读,让学生与文本产生思想共鸣;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表达心中的所思所想。事实证明那些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满分作文、牢记人物事例的方法是不可取的。这种训练方法忽视了教学“写什么”,封闭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能够培育学生的思想境界。读书笔记,记录了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心灵变化的轨迹,充实了学生的情感世界,是架起“读”与“写”之间的一座无形的桥梁。陈日亮老师介绍一位高中生的阅读笔记,让笔者认识到课外阅读对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积极意义。教师可以采用读书笔记这种有效的读写训练方法。

(本文系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与实践项目[项目编号:2014yks025]研究成果。)

注释:

[1]闫苹.中学语文名篇的时代解读[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32-33.

[2]陈日亮.仿佛若有光――由一位高中生的阅读笔记思考语文教学[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2013,(06).

参考文献:

[1]陈日亮.当前语文课改三个重要教研话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4,(9).

[2]彭红兵.阅读与写作互促论[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07).

[3]钱理群.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M].漓江出版社,2012.

[4]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篇14

一、重视文本解读,加强引导

一段时间以来,许多教师多注重教学形式、方法,对文本缺乏精深的研读,这样出现了一些表面热闹而效率低下的课堂,要想课堂效益高,教师要重视文本解读,甚至是细读,文本解读是教材二次开发的途径。教师就必须把教材研读透,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我们只有更多地关注文本解读,立足于生活和人性的立场,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去体会和思考,将字里行间的许多深层的东西破译出来,引领学生进入别有洞天的境界,察觉不同寻常的细节,引领学生从生命的角度领悟、探索和发现,课堂教学才会有充满真情实感的体悟,才会高效。

例如窦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窦老师将教学主题由“母爱”升华为“好好活”,这是教师独具慧眼的解读。她把“好好儿活”作为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主线,教学思路清晰而简明地分成三个板块即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探究“兄妹俩”的“好好儿活”;(三)思考“我们(读者)”的“好好儿活”。通过阅读产生体会,再把自己的体会“送回去”,读出来。整个课堂将朗读和感悟、语言和思维有机的结合起来,真正地实现了个性化阅读。文本在师生的对话中生成为一个新的立体的文本,一个经过师生创造性感知后赋予了新意义的文本。

二、创设阅读环境,加强“读”的训练

阅读课堂要创设一个利于学生阅读的环境,真正让学生读起来。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x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要善于做一个“朗读者”,教师要通过朗读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通过朗读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三、注重思维训练,有效提问

阅读教学中,教师问题设计一定要让学生从文本中去寻找答案,训练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对文本进行概括和筛选,从文本语言的字里行间寻找解决问题的阅读习惯。

课堂问题设计做到目标明确,有效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问题应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适度地超越学生当前的发展水平;教师要找准提问要点,扣住重、难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努力提高问题设计质量,围绕重、难点求“精”、求“新”;课堂问题设计能扣住重、难点,目标明确,问题设计有梯度、深度、广度;话题开放,尺水兴波,有效地引领学生阅读,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多维度展开思考,创造性地重建课堂。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适时追问,在关键处、精要处适时点拨。

还以窦老师的《秋天的怀念》为例,本节课以朗读贯穿始终,老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教与学始终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整节课听完,我仔细回想,老师真正的提问并不多。窦老师精心地抓了这句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把这句话作为贯穿整个课堂的主线,把指导对这句话的感受和朗读作为教学重点,当然,问题设计也是围绕这句话中的关键词。

而窦老师的问题是这样的:

(教师出示课件文字: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窦老师这样问道:请你们默读这句话,注意这几个动作。母亲“扑”下去的会是什么?

“母亲抓住我的手”,“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

之后窦老师一而再,再而三地追问母亲“忍”住的还有什么。

窦老师的问题都不是孤立的,是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用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感悟。学生从“扑、抓、忍”“悄悄地”等词语中体会母亲的心,再把体会到的情感放进语言中读出来。通过阅读产生体会,再把自己的体会“送回去”,读出来。通过有效提问,语言和思维,朗读和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立体的阅读。

四、寻找读写结合点,加强训练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写法,模仿课文进行作文。依据每篇课文的写作特点,确立作文专项训练的内容。注重让学生在典范文章的阅读学习中从感性上认识作文布局谋篇的要点,了解基本的写作技能。例如: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后,指导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学习《春》《济南的冬天》后训练学生“抓住景物特点写景,做到景中抒情”;学习《我的母亲》《藤野先生》后进行“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专项训练……,如此梳理,我们不难构建出阅读促写作训练序列。此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充实自己的文章内容。对课文进行分类,引导学生储存一定的语言和写作素材,生成写作资源库。这样,学生在经典美文阅读中,既提升了阅读能力,又学习了写作技巧,生成了写作智慧,可谓双赢。

五、课内外相结合,海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