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2 17:22:0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氛围;方法;激励;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209-01
阅读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之一。阅读能力的高低不仅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而且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质量。而再好的教科书和课堂学习是有局限的,处在知识激进时代的学生,尤其需要博览群书,汲取大量的知识信息,需要借助课外阅读来填补课堂学习中自己在知识与能力上形成的空缺。因此《语文课程标准》第四阶段分目标明确指出: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
课外阅读如此重要,但当前初中学生的阅读情况却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一下的问题:有的学生想读书,但是无书可读;有些学生的课外读物良莠混杂,阅读以后未必“开卷有益”;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阅读;学生没有把课外阅读当成学习任务来完成,所以随意性较大;缺乏相应的监督和激励,使学生只有三分钟热度。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语文老师任重而道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当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时,他们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进行阅读,不觉得阅读是一种负担。许多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是没有领略到阅读的丰富性、生动性和乐趣性,因此激发阅读兴趣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有个老师曾经在不着痕迹地却又非常成功地引导学生主动去阅读《西游记》原著。她先播放《西游记》的电视剧中的某个情节,提醒学生仔细观看,然后要求学生很详细去谈刚才所看到的内容,当学生把所有的内容基本找出来后,她再出示原著,让学生读,并且找出电视画面中所不能表现出来的地方,学生很快就能找得出如景物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细节描写等。老师再问,那这些描写,它在我们阅读时给我们带来了怎样不同的感受?学生很快就能谈他们的感受:原著中很多地方的描写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同时也留给我们想像的空间。老师趁热打铁,你们愿意去阅读原著吗?学生当然热情高涨。另外给名篇、名著编写导语也是个不错的办法。要编导语首先要读原著并且要写出既忠实原著又有诱惑力的导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饱尝各种角色的体验,既可以开发学生的阅读积累,又可以挖掘阅读中的兴趣点等。
二、营造阅读氛围
营造读书氛围,增加读书情趣。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学生自然对阅读有更浓厚的兴趣。
1、优化校园阅读氛围
名人名言是语言的精髓,是生活经验的高度提炼,对学生有强烈的启发性和教育意义。它是教育、启发、激励学生学习,锁定学习目标的钥匙。要让这把钥匙打开学生读书的兴趣之门,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将名人名言制作成条幅挂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另外,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也是优化阅读氛围方法之一。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衔接,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创造条件。
2、营造家庭阅读氛围
家庭是学生生活和接受教育的最初场所,家庭阅读环境对学生的阅读行为影响最为深刻。家庭阅读环境受到了家庭经济条件,家长文化水平,家长对阅读的态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条件的家庭,家长应该购买一些适合孩子特点的书籍,让孩子呆在家里的时间有书可读。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订阅一些相关的报刊杂志,让孩子不断地获取新的信息,培养孩子渴求新知识的期望心理。这样,慢慢地有指导性地用读书占用孩子的课余时间,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对读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初中生学习任务繁重,时间比较紧张,但每天还是可以挤出时间来阅读。不同阶段的时间安排不同的阅读内容,如时间长些的假期可以阅读名著,课间、午休前、晚睡前这样的零散时间读报纸、杂志等较合适。在阅读中,如果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读过了就像水过鸭背没留下任何的记忆,那也就没什么意义,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要多思。读了文章后要认真思考,思考这文章给自己带来哪方面的收获。另外还要多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记”结合印象会更深刻,在阅读中逐步帮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好习惯。读、记的最终目的是要学会运用,因此多写这环节也不能缺少,而且在写中要求运用上自己所积累的。这样长期的督促与指导,大部分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也逐渐得到提高。
四、开展读书活动,加强激励和评价
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教师有必要有计划地开展一些语文活动加以促进。(1)每个星期固定用一节课召开读书汇报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自己近期读过的文章或作品介绍给同学,谈自己的读书体会或复述精彩片段。
(2)班里举办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会。以投票的形式评选出最佳的读书笔记,并让获奖者介绍经验,与比较落后的同学结对子,达到共同提高。(3)年级里还可以举行阅读比赛,通过检测的方式进行。这样不单能检查到学生的阅读量,还可以检查到学生的阅读质量。学生为了能在比赛中获得好的名次,就会主动去阅读更多的作品,而且在阅读中做好积累。
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是靠一时的热情就可以收到好的效果,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努力,通过长期有步骤地指导下去,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课外阅读不仅对初中生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初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有重大影响。“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几乎每位初中生都有自己的榜样,如岳飞、诸葛亮、袁隆平、保尔・柯察金、霍金、凯伦・海勒等。这些令他们崇拜、学习的楷模相当一部分是初中生通过课外阅读所认识的。当初中生进行课外阅读时便会潜意识地将自己与人物形象进行比较,从而以他们为榜样,树立起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走出灿烂的人生之路。因此,初中生应“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
那么,如何培养初中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让初中生主动积极地遨游书海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名人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名言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格言就深入人心。名人热爱读书的事例也举不胜举,比如匡衡凿壁借光、王融废寝忘食,手不释卷,对于这些名人读书故事,我们可以利用“每日一言”“每周故事”向学生推荐。平时,有意识地向学生们介绍古今中外热爱热书的一些名人名家。如文学家高尔基、鲁迅,大作家老舍、巴金、冰心等等来激励学生,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效增强阅读能力,才能提高综合素质。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催化剂,能调动内在的潜力,所以要让初中生课外阅读,首先要激发兴趣。那么,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去激发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故事激趣。很多同学都爱听故事,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同学们往往情绪高昂、迫不及待,伴随着老师娓娓动听的声音,同学们早就身临其境了。正当同学们听得入迷之际,教师戛然而止,并抖出包袱: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书上分解。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初中生推荐出相关的书目,想知道结果就读某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等着你们呢。这样让同学们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新奇,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当然是不言而喻的。
2、网络阅读激趣。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已经进入到我们的生活,网络阅读的优势不言而喻,并且初中生对网络十分喜爱,我们应因势利导,列出书目,让初中生正确选择,进行网络阅读。我们注重引导,这样更有利于我们的语文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而不要“谈网色变”。
3、谈读书感受激趣。教师读书中的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是宝贵的经验,要适时的向初中生讲述。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初中生对书中人物的崇拜,这样初中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4、通过活动体验激趣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学习路上的探索者,同时更渴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这是每个学生的共同心理。针对学生这种心理,图书馆应创设各种机会,搭建多种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经常举办读书心得征文评选,选出佳作在校园橱窗中展示;开展手抄报比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收集素材,确定刊名,撰文画图,设计版面;组织学生参加故事剧本表演,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和展示自我的机会等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想、去做,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表现自己的才能,并在活动中不断积累成功的体验,腾起不断努力的希望,从而更加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
二、推荐方法,引导阅读
初中生有了兴趣远远不够。有的初中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马马虎虎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摘抄积累,吸取技巧,没注重方法。显然这样的读书是不可取的。我们还要进一步引导他们读,而且合理分配时间会读、爱读,读出效果。阅读的方法很多,这里仅谈常用的几种阅读方法: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针对初中生在课内学习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如:学习了《给巴特勒的信》一文,为了让初中生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作者,向初中生推荐了《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让初中生从作品中去了解作者。这样既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又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能力。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精读,就是精思熟读。读法和要求是:扫清文字障碍,弄清句段含义领会全文中心,这就是说,精读要从部分到整体,由整体到部分,反复研读,领悟精义。精读的目的是学习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为今后工作和深造奠定基础。朱熹说:“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要善于学会将厚书读薄。鲁迅先生读书坚持“五到”,即“口到、心到、眼到、脑到、手到”。他特别强调不仅要用心记,更要用脑思索,善于发现规律,勇于创造,从而标新立异。“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阅读的一种渐臻佳境的境界。学生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思考,在理解、消化的基础上善于将所读之书进行概括、浓缩、抽象等,找出知识的精华,培养阅读概括的能力。
3、速读法。速读,就是快速阅读,整体把握。做法和要求是:筛选重点,把握重点语段,总观整篇要旨,不断提高速度的能力。速读的目的是拓展视野,丰富知识。
4、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都说明了笔记的重要性。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好储备。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三、读书活动,展示成果
这种情况的出现,自然是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固有的地理环境的限制,交通不够便利,信息不够通畅,经济不够宽裕,图书市场不够活跃。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九年级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7―9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农村初中生的课外阅读量远远达不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农村初中教师应该怎样应对呢?我觉得,我们可以结合农村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该问题。
一、首先从思想上改变对课外阅读的偏见
做任何事情,指导思想至关重要,思想转变了、跟上了,事情也就好办了。农村初中因受地理环境和应试教育机制的影响,从学生到家长,从老师到学校,在思想上对课外阅读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见,一些人的传统观念和一些学校近似杀鸡取卵的做法,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不应只知埋怨学生的阅读水平低、读书少,而应该放眼时代教育的发展,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下对课外阅读的要求,肩负起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的重任。如果教师自己的思想意识转变了,就能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去影响和带动学生、家长,通过学校研讨会、家长会、告家长书等形式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形成共识,齐抓共促,全面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
二、发挥群体力量,改变无书可读的现状
影响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无书可读。大多数农村学校的图书馆藏书很少、书籍陈旧,又受管理因素的影响,学校图书馆不能全面服务于学生,有的农村学校甚至根本不向学生开放图书馆。没有图书,学生纵然有再大的阅读兴趣,也无可奈何。
在这种条件有限的农村初中里,学校除了要加紧建设图书馆外,我们师生更要积极行动起来,发挥群体的力量,人人献出一本书,人人享用60本,建立班级图书角,号召学生把诸如《红楼梦》《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等传统中外名著捐献出来,也可以建议他们捐献诸如《读者》《杂文月刊》《小小说》等一些优秀期刊。因为这些书刊都是不少学生家里有的,也是大家普遍喜欢读的。这些课外书有的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的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有的可以锻炼学生的情节构思,好处多多。
同时,教师也可以用自己的私人藏书来丰富班级图书角,这样一来,在无形之中能对学生的阅读起一种导向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三、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因农村学生从小接触课外读物的机会相对较少,得来一本课外书就会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读起来,所以教师的指导至关重要。传授课外阅读方法,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哪些课外读物要多读,哪些书该泛读,哪些书该精读,不同体裁的书关注点又在哪里等,都需要语文教师帮助学生去灵活掌握。
四、指导学生养成“收仓入库”的习惯
读书既不能走马观花,更不能不动笔墨,课外阅读更是如此。古人读书“手不停批,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及时做好读书笔记,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符号系统作好批记、写好心得体会,并注意将它们分门别类地收仓入库。这样我们就可以在任何时候欣赏品味这些好词佳句、优美片段、动人情节等“库存”内容,享受文学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五、在交流中提升课外阅读质量
农村初中的学生因胆量较小,同学之间缺乏交流,有什么心得体会也不会说出来,各看各的,看完了事。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以多种方式来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可以开展“课前5分钟演讲”(演讲可以复述概要、推荐书目、谈心得体会等),可以举办“我喜欢的一本课外书”征文活动,可以发动学生自己动手创办班级“手抄报”,也可以在课内留出一定的时间开展“课外阅读交流会”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锻炼学生交流、发言的胆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六、发挥广播站的作用,将读、写、听相结合,促进课外阅读
【关键词】初中生 课外阅读 教育资源
进行一定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人类的思想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国内外的大文豪无不是进行了大量的阅读才能有骄人的成绩,因此,课外阅读对初中生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必要性分析
(一)知识的全面补充
课外阅读不仅是提高知识水平的重要途径,还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必要补充。高效的课外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课本知识,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对初中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来自课外的源源不断的知识来弥补课堂教学中的空白,让学生的知识形成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避免造成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过程中偏科严重和理解运用难的现象。
(二)人格的良好塑造
健康的课外阅读对健全中学生心灵和人格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教师大多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然而,初中生对老师的教育具有普遍的抵触心理,他们更愿意相信来自同龄人和课外书本的知识。因此,我们可以提供给初中生健康的课外书籍,引导初中生关注生理的变化,教会他们如何应对青春期面临的第二性征的变化以及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等,有利于健全初中生的人格,让初中生能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三)个性的长远发展
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初中生只有在获得大量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做到创新。另外,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活跃思维的过程,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判断与推理等有规律的思维活动,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过程。因此,加强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使学生能够辩证地看事情想问题,避免盲从随大流,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审时度势,保持自己的个性。
二、初中生课外阅读的主要障碍
初中生要想获得全面的知识,必须进行必要的课外阅读,但是由于图书设备障碍、压力等原因,我国初中生的课外阅读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一)基本设备仍然是瓶颈
在我国大部分的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特别是图书资源严重匮乏,让农村初中生几乎没有进行课外阅读的条件。而对于城市而言,由于学生升学压力大等原因,藏书丰富并且对学生开放的图书馆并不是很多,部分学生只能到书店阅读或相互传阅,但这样的时间和资源毕竟不多,这就成了限制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客观条件。
(二)主观能动意识的缺失
教育资源的稀缺,使得初中生的升学压力增大,加上学校和家长的不支持,使得看课外书必然会耽误学习,考不上高中今后就没有出路等错误观念成为人们的共识,让学生从心底对课外阅读产生排斥心理,从而缺少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很难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这种学习的不自觉性对课外阅读的危害是致命的,不仅难以取得实际的效果,反而会加重中学生的课业负担,适得其反。
(三)应试教育下升学难
在我国,考试是进入上一层级学校的通行证,为了进入教育资源更好的学校,学生千方百计想取得好成绩,于是,各种辅导资料应运而生。在各大书店,辅导类资料占的比例也是相当大的,在这种形势下,即使有学生要选择课外读物,也逃离不了选择课本辅导类书籍的怪圈;而作为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精髓的诗歌等优秀读物,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冷漠,学生不能自主选择课外书籍,这有时代的原因,也有制度的因素。
如何着手解决这三大问题,需要家庭、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一起努力为初中生的阅读提供更好的条件,努力提高初中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以及知识的覆盖率。
三、初中生课外阅读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制度保障
在制度和管理方面,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有时间读有益的课外书。另外,学校应该制定一套适合本地区的完整的图书管理办法,规范图书管理,安排专人采购健康读物、检查图书配套设施。应将数量是否齐全、书目是否实用和过时、图书质量是否过关、专项资金使用细则等情况,作为重点督导内容。每周推荐优秀书目,指导初中生如何选取适合本年龄段的读物。
(二)完善评价机制
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要注重过程,更要关注结果和效益。只有对阅读的效果进行考核,才能知道哪些方面还有待提高。为此,需要完善学校的评价机制,一是开展具有特色的阅读活动。二是在平时测验和正式考试时加大课外阅读知识在总分中的比重,让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使他们对自己的阅读效益产生全面的了解。
(三)净化阅读环境
关键词:初中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初中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阅度量、课外阅读的类别和范围、家庭对于课外阅读习惯的影响、图书馆的作用、学生对于课外阅读得到指导的期待等几个方面,笔者用了问卷调查法、提问法对目前课外阅读现状进行调查,并做了一些数据统计。
一、课外阅读现状初析
1.课外阅读的量与课外阅读的时间偏少
(1)关于阅读量的分析。国家根据中小学生发展的需要,通过《语文课程标准》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规定了“不少于”的底线标准,其中初中生不少于260万字。实际情况怎样呢?
大范围统计初中生课外阅读字数是困难的,因为谁也不会在阅读之后计算一本书的字数。笔者采用了以“本”为单位的办法,按照这个底线标准,一个学生每学期应当读至少5本书。调查的数据显示,每学期读1~4本的学生占47.33%,5~10本的占24.33%,10本以上的占22.19%,另有6.15%的学生一本还不到;认为自己的课外阅读量很充足的占13.64%,明确表示不充足的占25.40%,说不清楚的占6.68%,认为自己阅读量一般的占54.28%。也就是说,大部分初中生对自己每学期课外阅读数量的评价不满意。
(2)关于阅读时间的分析。调查显示,学生们每周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超过三小时的约占36%,有64%的人不到三小时,甚至其中有16.84%的学生不到1小时。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第一黄金时间是寒暑假,首选者占62.83%。其次是双休日,占21.12%。选择这些时间的理由是时间相对比较充裕。但双休日的时间,有11.50%的学生没有余暇,忙于做作业;有34.76%的人用于上补习班;有20.86%的人用于上网等娱乐;有11.50%的人用于劳动或运动。只有约两成的人能够在双休日看看书。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平时学业繁重,作业量比较大,根本没有多少业余时间;要么是一旦有了点时间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放松,比如打游戏、听音乐等,而不是用于看书。
随着年级升高,学生的课外阅读率逐步走低,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课业负担加重导致阅读量和读书时间都在下降。目前初中生学业负担较重,课余时间几乎全被作业、考试、辅导班占据,有的学生业余时间只能用于各种补习班的学习。甚至更多的同学认为课余忙于做作业,根本就没有时间看课外书。
2.课外阅读的内容比较多元化
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和科学体系的多元化使得阅读动机和价值取向变得多元化,这也决定了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内容的多元化。调查问卷中几个选项的人数比较均衡,没有明显看出有什么特别集中的阅读趋向。从中也看出近一二十年来初中生阅读流行的趋向有了很大的改变,比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一时的武侠言情小说,似乎并不受当今的初中生的追捧,选择这一项的人仅占6.15%。
名列第一位的是文学名著,约占29.14%。从积极的意义去理解的话,可能是新大纲对课外阅读不遗余力的倡导,大环境的文化氛围整体提升了,一些经典的文学名著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看这一类书的人大部分都是高年级的学生,出于应试的目的和老师的要求所开展的被动阅读,阅读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名列第二的是玄幻类,这一项之所以被列出来,是因为近年来在初中生中比较流行。选这一项的人占17.65%,似乎有些惊人。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可以在玄幻类书籍里,追随着那些主人公天马行空,体验到成功的,逃避过于平凡的现实生活和过于激烈的竞争氛围,冲破道德、律法和科学的局限,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这其中有些作品确实很有想象力,语言新颖独特。但还有很多都是粗制滥造之作,情节雷同,有些描写场面也过于暴力和血腥,似乎都是出于商业目的而炮制出来的。看多了,一些自制力不足的孩子可能“走火入魔”,整天神思恍惚,产生逃避现实的幻想。
名列第三的是科普类,占12.83%。
男孩子比女孩子还要多些,喜欢科普类的孩子似乎对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学科更加钟爱一些。这应该与这一二十年来科教兴国的社会氛围息息相关,也与近年来教育理念的放开,教育的内容更注重实用性和科学性是分不开的。
漫画类书籍,被学生列在第四。有12.57%的被调查者喜欢这类图书,这一数据在初一的学生中更是惊人得高达44.44%。这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漫画、童话及卡通画类的通俗文化作品图文并茂、幽默诙谐、紧贴生活、浅显通俗,能够吸引青少年的眼球,打动他们的心弦。我们给青少年提供精神食粮,要注意内容的科学性,也要注意文字的生动和形式的活泼。同时,这一现象也警示我们:青少年课外阅读有由读“文”转向读“图”的倾向。学龄前后的儿童可以借助图画来弥补对文字理解的不足,但如果初中生在阅读时只注重看画面,忽略看文字的话,这样的行为就过于低幼化了,这样的阅读习惯会使得青少年的逻辑思维退化,想象能力退化。还有,文字阅读的缺失容易造成对文字的解读能力和感悟能力的下降。正因为有这样的一些弊端,老师和家长应有意识地加以引导。
总体来看,男生是以科技、科幻类图书为第一喜欢阅读的书籍,女生却是以散文类图书为第一选择;学习成绩优秀和良好的学生都把科技、科幻类图书列为第一喜欢阅读的书籍,而低年级的、学习成绩一般和较差的学生都喜欢把漫画类图书作为首选的阅读书籍。从这些现象的背后,可以看出社会环境、年龄、性别和性格特征等因素对于阅读内容的影响。诸如此类多方面的影响,必然带来阅读内容的多元化趋向。
关键词:课外阅读 调查 分析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增加知识,提高修养,陶冶情操,学会处世,培养良好的心态,形成独特的风格。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外阅读更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课外阅读,能够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的成果,更快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更好地达到语文教育目标。课外阅读如此重要,那学生们是否在进行课外阅读?特别是在办学条件相对比较薄弱的农村初中,学生在读些什么书?他们是怎样读书的?他们读书的过程中有哪些潜在问题?而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一、调查过程
我们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了解初中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调查结果表明:
1、大部分初中生经常看课外书。43%的同学平均每2周去1次书店,29%的同学每周去1次。只有6%的同学很少去书店,在被调查人群中,只占了小部分。
2、现在初中生的课外阅读面很广。体裁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喜欢小说,因为小说贴近生活,但对诗歌、散文等也有一定的阅读量;内容上,文学、历史、地理、军事,包罗万象。另外,外国名著对农村初中生吸引力较小;对中国名著、名家精品的阅读还不够一定的数量。学生接触名著的机会比较多的是在暑假中的电视剧场,阅读整部名著的人较少。
3、大部分学生是自己挑选课外书。可见,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课外读书比较理解、支持,也不会干涉孩子选书的自由。但有一部分学生的书是由家长、老师挑选,排除师长“参考”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些学生对读书缺乏主动性,学生挑选的课外书主要集中在辅导书上,否则得不到家长的支持。
二、总结原因
首先,大语文教育观尚未确立。大语文教育观要求改革单一的语文教学模式,建立一个课堂内外相互结合的新的语文课程体系,实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把“小课堂”与“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多渠道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学会学习。但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和教师未能真正确立这一点,对课外阅读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重课内灌输,轻课外阅读。 除此之外一些学校忽视了语文环境建设,没有一定的图书配备,加之社会上公共图书馆的开放率低以及影视作品的冲击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外阅读的开展。
那么,怎样才能改变目前的现状,切实开展好课外阅读呢?
三、解决方案
首先,要加大考试评估制度改革的力度。考试内容、命题方法对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制约和导向作用。要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必须改革考试方法和教学评估工作。首先应从拓宽考试内容上突破,要对听说读写进行全面考核,将课程标准推荐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经典篇目纳入考评内容,以利于课外阅读的引导;同时要从改革评估手段上深化,用知识、能力的综合考评结果取代唯学科分数的结论,可着重考查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为课外阅读的开展提供正确的导向,从而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
其次,要切实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既具有内在联系又各自独立,因此,必须把课外阅读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内容,进行认真的组织与科学的指导,从而实现课外阅读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最优化,促进语文教育教学效率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1)制定计划,统筹安排。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课堂教学,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紧密配合、统筹安排,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包括课外阅读的目的、要求、步骤、方式、书目等,以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这是开展好课外阅读的前提。
(2)加强引导,激发兴趣。初中生兴趣广泛,感情充沛,但自制力不强,分辨能力较差,课外阅读上易受情感的支配,往往沉湎于武侠、言情小说,或迷恋于情节离奇的卡通读物,也有一些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缺乏读书的兴趣。因此,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阅读心理,引导学生多选择一些健康有益、贴近学生生活的读物来读。同时,对读过这些作品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促使其他同学产生向往之心,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
(3)配合教材,推荐书目。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因此,为了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适时向学生推荐有关的书目,以解决“读什么”的问题。
一、课内课外超链接,一石激起千层浪
1.巧借课文,以点带面
叶老曾经说过,课外阅读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初中生阅读的《水浒传》《三国演义》《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童年》等文学名著大多与教材有所链接。因此,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挖掘兴趣点,适时向学生推荐适合阅读的名著。如教学《杨修之死》时,我不仅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品析了杨修锋芒毕露、恃才放旷的性格,曹操心胸狭窄、阴险奸诈的本性,杨修之死的原因。还向学生提出问题“曹操真是个小人吗?为什么他能够成为当时实力最强大的军阀呢?请同学们到《三国演义》中去寻找答案吧!”以此激发学生探寻三国历史、了解三国人物、阅读《三国演义》的浓厚兴趣。课后,学生中很快掀起了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热潮。
2.名著导读课,抛砖引玉
课外读物良莠不齐,初中生因心智尚未成熟,在选择课外读物时容易误入歧途,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我在教学实践中专门开设了名著导读课,形式上可以由教师介绍名著的精彩片段,也可以请学生来谈读经典名著的心得,还可借用多媒体抛砖引玉。目的只有一个:向学生推荐名著,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如在教学《十则》后,在名著导读课上,我先播放了百家讲坛中《于丹心得》之《人生百年,孰能无憾》,学生们顿时被其精彩的内容深深地吸引。我抓住时机对同学们说:《论语》博大而精深,富含生活哲理,能给人以智慧和启迪。同学们不妨在课外去读一读《于丹心得》这本书,肯定会获益匪浅。
二、营造班级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靠后天培养起来的。环境造就人,耳濡目染的力量是巨大的,班级中浓厚的书香氛围毫无疑问会对每一位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产生很强的感染激发作用。我每接手一个班级,都会从以下几方面去营造阅读的氛围。
1.精心打造教室图书角
在教室里设置一个图书角,图书角只摆放报纸杂志,一般来说,《环球时报》《重庆日报》《读者》《意林》是必备的,另外学生自己还可推荐报刊。报刊由语文科代表专门负责购买、更换,经费源于班费。课余饭后,图书角往往是人气最旺的地方。假以时日,那些原来不爱看书的学生也慢慢成为了图书角的常客。
2.创建班级图书库
班级图书库分为纸质书库和电子书库两部分。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城区重点中学,学生家中都有一定的藏书。因此,创建纸质书库的办法就是在做好学生及家长的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对学生家中的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藏书进行登记造册,作为班级图书角的备借图书,并公诸于众。学生想借书时,向语文科代表申请,由科代表出面向该书所有者收取,然后借出,并做好登记,同时要求借书人按时归还,保证书的完好无损。电子书库的创建是为了弥补纸质书库的不足。其具体做法是:班级注册一个公共邮箱,在网络上下载纸质书库中缺少的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目,放入邮箱网盘中,供学生查阅。
3.组建班级网络读书沙龙
班级网络读书沙龙是一个课外阅读发烧友的协会。鉴于现在的中学生都喜欢上QQ,我班在网络上建立了一个阅读QQ群,推选出群主,负责日常事务。课余时间,班上热衷于课外阅读的发烧友们都可利用这一平台进行课外阅读交流:畅谈读书的收获与感受,提出读书的疑问与困惑,相互推荐好书。班级网络读书沙龙的组建,为班上学生提供了长期坚持课外阅读的精神动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学生中打网络游戏者锐减,课外阅读之风盛行。
三、开展系列竞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竞赛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之一。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经常在班上开展一些竞赛活动,让学生快乐地阅读,在阅读中快乐地成长。
1.开展箴言积累竞赛
在教室后的班级文化墙上开设一个专栏,每天由值日生板书,推荐自己认为最好的经典箴言,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爱人者人恒爱之,恨人者人恒恨之”“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等,同时,要求全班学生人手一本箴言积累册,每天都将张贴栏中的箴言摘抄下来。当一轮展示完后,由全班学生打分,取其平均分作为学生语文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依据。这种竞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也促使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用心品读,提高阅读的质量。此外,全班学生每天都能摘抄一条箴言,日积月累,这也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2.举办故事演讲比赛
初中生很喜欢听故事,也很喜欢讲故事。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每学期都会在班上举办一次讲故事比赛或演讲比赛。七年级举办讲故事比赛,八、九年级举办演讲比赛。全班学生既是参赛选手,又是比赛评委,取其平均分作为学生语文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依据。这种竞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广泛阅读的兴趣。
3.开展读书征文比赛
论文关键词:课外阅读,调查,分析,教学的质量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增加知识,提高修养,陶冶情操,学会处世,培养良好的心态,形成独特的风格。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外阅读更是提高学生素质的1个重要途径。通过课外阅读,能够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的成果,更快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更好地达到语文教育目标。课外阅读如此重要,那学生们是否在进行课外阅读?特别是在办学条件相对比较薄弱的农村初中,学生在读些什么书?他们是怎样读书的?他们读书的过程中有哪些潜在问题?而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1、调查过程
我们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了解初中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调查结果表明:
1、大部分初中生经常看课外书,43%的同学平均每2周去1次书店,29%的同学每周去1次。只有6%的同学很少去书店,在被调查人中,占了小部分。说明在当今社会里,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许多学生都积极地从课外书中汲取新知识。但是,有些学生不经常看课外书,认为忙于学业、游戏,没有时间。
2、现在初中生的课外阅读面很广。体裁上,有相当1部分学生喜欢小说,因为小说贴近生活,但对诗歌、散文等也有1定的阅读量;内容上,文学、历史、地理、军事,包罗万象。另外,外国名着对农村初中生吸引力较小。对中国名着、名家精品的阅读还不够1定的数量。学生接触名着的机会比较多的是在暑假中的电视剧场,阅读整部名着的人较少。
3、大部分学生是自己挑选课外书论文的格式。可见,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课外读书比较理解、支持,也不会干涉孩子选书的自由。但有1部分学生的书是由家长、老师挑选,排除师长“参考”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些学生对读书缺乏主动性。学生挑选的课外书主要集中在辅导书上,否则得不到家长的支持。
2、总结原因
首先,大语文教育观尚未确立。大语文教育观要求改革单1的语文教学模式,建立1个课堂内外相互结合的新的语文课程体系,实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把“小课堂”与“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多渠道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学会学习。但有相当1部分学校和教师未能真正确立这1点,对课外阅读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重课内灌输,轻课外阅读。
其次,有些学生家长往往认为课外书是“闲书”,读“闲书”是不务正业,会影响考试分数,因而对学生看“闲书”也大多持否定态度(当然,这也有唯恐学生缺乏分辨能力而误入歧途的考虑),也给课外阅读设置了障碍。即使“通情达理”的家长,这也往往局限于让学生读“作文选”之类,岂不知这不仅无益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反而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
除此之外,1些学校忽视语文环境建设,没有1定的图书配备,加之社会上公共图书馆的开放率低以及影视作品的冲击等,也1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外阅读的开展。那么,怎样才能改变目前的现状,切实开展好课外阅读呢?
3、解决方案
首先,要充分认识课外阅读的作用。
1、与课堂教学的互补作用
1方面,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自己的阅读天地,可以自由思考,自由发表见解,使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内化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从而既拓展学习的空间,积累写作的素材;同时又可以自觉不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加以实践应用--印证、对照、比较、揣摩,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有助于自学能力的形成,达到“不待老师教”的目的。另1方面,通过课外阅读又可以促进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学习1些阅读的方法、技能等,寻求1把开启阅读天地的金钥匙,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强化课堂教学,做到课内带动课外,课外促进课内,2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2、有助于落实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要求
语文课外阅读以其实践性、自主性的特点,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带来的不足,同时又有其相对独立的价值,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健全的人格,从而使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的目标共同指向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3、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智力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智力和思维发展的源泉,因此,应多读课外书籍,以提供良好的“智力背景”。他说:“如果我们想减轻学生的负担,那么就应当让他所阅读的东西比要记住的多数倍……如果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读,那么他就连教科书都读不好。如果学生其他书读得较多,那么他不仅能学好正课,而且会剩下时间去满足其他方面的兴趣。”而博览群书也正是1个人汲取文化知识,丰富人生经验的手段。课外读物本身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熔铸了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探求。学生在阅读中不仅可以获得广阔的生活空间和生活阅历,还可以被引导着回到生活中去观察、体会和求证,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和当前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助于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的源泉。
其次,要加大考试评估制度改革的力度。
考试内容、命题方法对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制约和导向作用。要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必须改革考试方法和教学评估工作。这首先应从拓宽考试内容上突破,要对听说读写进行全面考核,将课程标准推荐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经典篇目纳入考评内容,以利于课外阅读的引导;同时要从改革评估手段上深化,用知识、能力的综合考评结果取代唯学科分数的结论,可着重考查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为课外阅读的开展提供正确的导向,从而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
最后,要切实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
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既具有内在联系又各自独立。因此,必须把课外阅读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内容,进行认真的组织与科学的指导,从而实现课外阅读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最优化,促进语文教育教学效率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1、制定计划,统筹安排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必须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课堂教学,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紧密配合,统筹安排,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包括课外阅读的目的、要求、步骤、方式、书目等,以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这是开展好课外阅读的前提。
2、加强引导,激发兴趣
初中生兴趣广泛,感情充沛,但自制力不强,分辨能力较差,课外阅读上易受情感的支配,往往沉湎于武侠、言情小说,或迷恋于情节离奇的卡通读物,也有1些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缺乏读书的兴趣。因此,1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阅读心理,引导学生多选择1些健康有益、切近学生生活的读物来读,当然,教师也应通过课堂教学或举办讲座、专题介绍等形式,对有关的文章、作品等进行精当的点评,留下1些思考的问题,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通过阅读课外书籍以寻求答案的兴趣。
同时,对读过这些作品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促使其他同学产生向往之心,从而营造1种良好的阅读氛围论文的格式。
3、配合教材,推荐书目
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因此,为了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适时向学生推荐有关的书目,以解决“读什么”的问题。学习节选的课文可推荐全文让学生去阅读,通过阅读全文,能加深理解课文,如果是小说,则更能够完整、深刻地认识人物形象,如学了《分马》可读读《暴风骤雨》,学了《杨修之死》可读读《3国演义》等等。这样配合教材,与课本内容对接,从而带动学生广泛阅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更能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
学期或年度书目的推荐,1定要根据课外阅读计划,配合教材的学习,认真审慎地选取高品位、高质量的读物,开列1个比较适量系统的清单,不能仅局限于与课文关系密切的内容,仅局限于书籍、报刊,应注意“杂1点”,广播、影视作品等不妨也列入1些,以利于学生全面提高,尤其应引导和鼓励学生多阅读1些科普读物。 4、指导方法,培养习惯
培根说过,有的书浅尝即可,有的书可以狼吞虎咽,少数书则须咀嚼消化。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课外阅读的指导很重要。”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效果,浏览、精读、略读、读书笔记,必须从实际出发,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切实解决“怎么读”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而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方法的指导既可结合课堂教学进行,也可开设专题阅读方法指导课。
5、组织交流,检查督促
在课外阅读中组织好学生之间的交流至关重要,学生间的相互影响产生的作用有时比教师的指导更大。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新书推荐、书评、朗诵会、讨论会、专题墙报以及小型征文比赛等等,可结合有关的语文活动来进行。通过此类交流,学生阅读的兴趣往往大增,对于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大有裨益。
同时,对于课外阅读也要及时进行检查督促。检查的方式也应灵活多样,如召开课外阅读调查会、检查读书笔记或书面总结阅读情况等等,并及时公布结果,总结经验,予以表扬,找出不足,加以改进,以促进课外阅读的进1步开展。
总之,当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为了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切实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必须大力加强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并实现最优化,而绝不可忽视和放任自流。
关键词:激发;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中指出,
“让学生在图书世界里生活,这是当今学校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他还说:“我把人类宝库中最优秀的图书给自己的学生们读。”可见,阅读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对中小学生课外名著阅读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7~9年级的学生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目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令人堪忧,一项调查显示:有阅读课外书习惯的同学占28.7%,无聊时才看课外书的同学占43.2%,极少阅读课外书的同学占2.6%。而且这里的课外书还包括一些不值得阅读的卡通漫画、言情小说、网络小说等书籍,由此可见,真正有文学阅读习惯的初中生确实太少,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近些年,笔者就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做了如下尝试。
一、以课内文章为基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借助课文,以点带面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就必须具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具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从而不断地走向大语文课堂,走向较为开放的语文教学境界。
比如教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文中讲到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我随即一转,问道,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下这个讲故事的长妈妈的故事?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其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在讲完看社戏这个情节时,我又适时地问学生,在鲁迅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除了去看戏,还有没有其他的好玩的事情了呢?大家去《朝花夕拾》中找答案,看看谁了解得最多!课后,很快掀起了课外阅读《朝花夕拾》的热潮。
2.结合节选,抛砖引玉
叶圣陶曾经说过,课外阅读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在7~9
年级的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每册书均有一部名著入选,比如《汤姆索亚历险记》《西游记》《水浒传》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中仅节选其中的一两个篇章,不可能全部放入教材中。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挖掘兴趣点,适时向学生推荐这些相关的名著。
比如讲到书中《西游记》的节选部分——孙悟空两调芭蕉扇时,我课前给学生几个问题:①铁扇公主为什么那么恨孙悟空?
②孙悟空为什么称铁扇公主为嫂嫂?③孙悟空最后怎么借到芭蕉扇的,是靠他自己吗?这些问题节选部分或有(但不详细)或没有,需要学生去名著中找答案。课堂上让找到答案的同学给大家讲解,其他同学看他讲得对不对,并进行补充。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会自觉地去阅读《西游记》。其他的名著阅读也可以这样安排。
二、以营造班级阅读为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地方,良好的班级阅读氛围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受熏陶,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班级中浓浓的书香氛围毫无疑问会对每一位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产生很强的感染激发作用。我在自己的班级,一般都会从以下几方面去营造阅读的氛围。
1.精美的图书柜
在我们教室的后面,有一个由我们学校统一订制的精美的图书柜,图书柜的上面两层排满了文学、地理、科技以及历史等各类图书,下面挂着一排报纸或摆着一些杂志。《环球时报》《苏州日报》《扬子晚报》《读者》《青年文摘》《小说月报》等读物。这里是一个小型的班级图书馆。由大家统一负责整理、更新,课间饭后,图书柜的读者很多,大家边读边交流。原来那些不爱看书的学生也渐渐地成了图书柜的常客。
2.办公室读物角
如果教室里的图书不够用,还可以到我的办公室里来选。在我的办公桌后面,还有一张桌子,专供摆放一些优秀书籍。这些书籍大都是学生从家里带来的,还有一些是我家里的藏书。我把这些书都编了号供大家借阅,并制订了阅读细则,比如爱护书籍、及时归还等就是其中内容。
3.阅览室阅读课
我们学校每周有课外阅读课,我经常带着学生到学校阅览室去阅读,这里整洁明亮,图书种类繁多,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爱读的书籍。在这里,大家安静地享受着这里的资源和环境,是个不错的阅读之地。
三、以开展系列活动为辅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经常在班上开展一些读书比赛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1.开展课前演讲
每次上课前5分钟,我们都邀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演讲,内容不限,可以播报一则新闻,可以评说见到的一种现象,还可以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讲明理由。其他同学从姿态、语速和内容等方面为其打分,差不多一个月一轮(我们的班级大都二十几个人),分数前面的十个人会得到一个小惊喜(小礼物)。当然,有些人有扭捏之态,不愿张口,我们平时就多鼓励他们,还为其设了个进步奖。
2.举办故事演讲比赛
初中生大都喜欢听故事,也很喜欢讲故事。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们每个学期都会在班上举办一次讲故事比赛或演讲赛,让班级同学做评委来打分。这种竞赛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进行广泛阅读的兴趣。
3.摘抄评比
积累是学生课外阅读的首要任务。“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课外阅读的积累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要做的摘抄,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摘抄一些优美的有哲理性的语句,还可以在所摘语句的下面写写自己的心得体会,或从修辞的角度加以鉴赏,这也是对自己阅读的整理巩固。我会不定期检查摘抄,评出一些优秀摘抄,并把它们复印下来,张贴在教室后面的语文园地里,以供大家品味、欣赏。如此一来,学生们为了自己的摘抄能上墙,更加积极阅读、摘抄。摘抄评比无疑是对名著阅读的一个有效的检查方法。
关键词:加强;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
笔者在农村初中任教语文学科多年,深深体会到农村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如何加强课外阅读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实践,提以下几点意见。
一、多渠道为学生创设课外阅读条件
(1)学校方面。为了让学生有个良好阅读环境和氛围,学校图书室应尽量配齐《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读物,合理安排图书馆阅览室的开放时间,充分发挥图书室阅览室的功能,最大限度地解决读书难、借书难,无书读的问题。这也是增加学生阅读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2)家长方面。家长也应支持孩子的课外阅读,应该努力地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丰富孩子的读书量,为孩子的发展奠定人文基础。
这样,学校、家庭联合起来,为孩子的课外阅读创造条件,让我们的学生有书可读,乐于阅读,将会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老师加强指导,使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课外阅读应该是一种独立的学习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独立自由地进行课外阅读,但教师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与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保证阅读质量,提高阅读效率,顺利达到阅读的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
1. 指导学生制订读书计划
为了克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随意性,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制订课外阅读计划,督促学生坚持阅读,每天不少于30分钟的阅读时间,并每天给予检查登记,养成良好的勤读书习惯,提高阅读欣赏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2. 指导学生选择阅读材料
每个学生的语文基础与阅读能力不尽相同,审美趣味、性格特点也存在着差异,在阅读材料的选择方向上应各取所需,各得其所。指导学生扩大阅读的广度,提高阅读效率,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
3. 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查阅资料的习惯
使用工具书、查阅资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教师要教给学生使用工具书、查阅资料的知识和方法,在课堂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渐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4. 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质疑在学生课外阅读中非常重要,清学者陈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为什么、怎么样的过程。所以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包括文句是否流畅,立意是否新颖深刻,思想是否健康积极,知识信息是否准确合理,感情是否真诚高尚。教给学生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其他的阅读习惯,如爱护书籍的习惯,阅读卫生的习惯等。
三、开展有效的课外活动,提高阅读效果
为了提高课外阅读效果,教师要善于创设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互相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如:开展制作手抄报和读书笔记展评活动、故事会、诗歌朗诵、口语交际课等。这样学生的课堂学习得到巩固,自主学习得到了延伸,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练习,多活动,增长知识,开拓知识视野的平台,发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
总之,通过对农村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笔者发现农村学生的语文阅读量、语文能力发展很不平衡,而阅读面窄,知识储备少是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根本因素。我认为,课外阅读虽为一种独立的学习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独立自主地确立目标、选择读书、制订计划、控制进度,但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与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四学段,即七年级至九年级,学生要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并且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一课程标准跟以往的相比,显现了对课外阅读的重视,不仅规定了阅读的总量,还对分段阅读目标做了具体的量化规定,也对课外读物的选择做出了提示。
然而,不管是大城市学校的调查,还是城乡一级学校的调查,无论是外校的调查,还是本校的实际问卷、访谈等调查都显示:由于多种媒体的冲击,特别是电视、电脑、手机等对学生的影响,课业的增多,初中生对课外阅读渐行渐远。调查中显示:学生阅读时间少,氛围差;阅读没有深度,目的呈功利性;阅读内容单一,阅读面狭窄;阅读习惯没有养成,阅读作用无法体现,等等。因此,语文教师在注重课内阅读的同时,还必须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督促、检查工作,坚持长时间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养成教育。这样,语文教学才会走出死角,才会让学生腹有诗书,才会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如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养成教育呢?
一、“诱惑”学生读课外书,感受课外阅读的好处
人教版七年级第二篇课文是冰心的《忆读书》,文中冰心通过回忆自己年幼、年少、中年时的读书经历,给青少年朋友提出了“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希望。学习这篇文章是引导学生读书的好时机。学生刚上初中,觉得什么都是新鲜的,教师讲的话、提的要求,他们都愿意接受,积极响应,都想着给教师留下好印象。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提出初中生的课外阅读要求、必读书目,介绍适合他们阅读的各种杂志等,要求学生每天的阅读量达到2000字以上,并能坚持做一些读书笔记。然后在每一节课前用3~5分钟的时间介绍一些有关读书的故事,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如犹太人家庭中引导孩子读书的故事:在每个犹太人家庭里,当孩子稍稍懂事时,母亲就会在《圣经》上滴几滴蜂蜜,然后叫小孩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种仪式其用意是犹太家长告诉孩子书本是甜的,要多读书。可见犹太人爱书如命。犹太人的聪明与他们多读书分不开。又如,中国孩子李路珂的读书故事:多年前,出生在一般家庭的15岁的李路珂考上清华大学,20岁攻读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当人们用看待天才的眼光来看这个孩子的时候,她的父亲却说:“女儿并非智力超常,她与别的孩子的区别只是在于,当别的孩子正在拼命去读、背一些无关紧要的、最多只是供翻翻而已的文字(主要指语文课本中的一些课文)时,我在让孩子读《论语》《孟子》《古文观止》等经典作品。课外阅读对孩子的成长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还可以介绍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教学故事:魏老师在中学教语文时,虽然肩上有学生升学的压力,但他总是在开学的第一个月内就领着学生把课文学完了,剩下的时间进行广泛的阅读和相关的学习活动。他这种做法却能把普通校的“差班”教成考试成绩超过重点校的“实验班”。
以上的读书好处帮助学生解决了成绩与阅读关系的问题,也让学生放下了“课外阅读会影响学习成绩”的包袱。“诱惑”学生阅读,还可以阅读的好文字“相诱”,以阅读的有趣情节“相诱”,以成功人士的阅读经历“相诱”,达到让学生喜欢阅读,营造阅读氛围的目的。
二、营造阅读氛围,培养学生自主积极的阅读态度
初中生求知欲旺盛,精力也旺盛,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关键是大部分学生常把课外阅读当做是一种消遣,为消磨时间而进行浅阅读;而有一部分教师、家长的阅读功利心太强,把课外阅读看做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如果一段时间不见效果,教师、家长往往不再坚持,这样的阅读就很难发挥课外阅读的作用,不能体现阅读的力量。因此,必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自主、积极、投入的阅读态度。
在教学中,笔者感到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这也是心理学中所说的“首因效应”。如给学生一个自主阅读的空间(图书室),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书,要求他们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内容。这节课让学生喜出望外,他们十分珍惜这节不同寻常的课,选择好自己喜爱的书后,都像饿汉一样扑在书上,边看边想,边记边抄。课后,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做一份简单的手抄报展览出来,供学生在课余时间欣赏,互相点评。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时,在点评他人的摘抄时,动口、动手又动脑。在这样的氛围下,坚持一段时间后,不仅喜欢课外阅读的学生学有所获,而且原来对课外阅读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受到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批评意识。这对学生课外阅读来说是一种可喜的变化。理性能够使学生辨别是非真伪,独立会让他们的思想更自由。当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去阅读时,阅读的良好态度已初步形成,再引导他们选择适合的读物,有计划地阅读就可以水到渠成。
三、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读物,做好阅读计划
刚刚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仍爱幻想,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可推荐他们读一些探险和探秘的故事,如童话、科幻小说、民间故事、寓言等,还可以向学生推荐《爱的教育》《伊索寓言》《繁星》《春水》《童年》《昆虫记》《鲁滨孙漂流记》《哈利・波特》等具体书目进行阅读。在初二年级阶段,学生的思维已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特别是初二下学期及初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已占较大比例,他们的审美情趣、审美水准已有较大发展,对事物的认识水平也有较大提高。此阶段主要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千古传诵的经典美文,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中国的四大名著,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还可以在上课的过程中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文章或书籍。如教学《山中避雨》时,就让学生看丰子恺的《缘缘堂》;教学《风筝》时,推荐他们阅读《朝花夕拾》,等等。这样,学生从这些书中扩大视野,增长知识,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尝到了课外阅读的甜头。
为了让学生感受时代气息,便于近距离赏析模仿,可以推荐他们阅读一些期刊,如《读者》《青年文摘》《科学》《国家地理》《军事武器》《意林》《小小说选刊》等。
向学生推荐了书目后,很有必要让学生做一份阅读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不做计划,阅读就会随意,随意的态度就会造成阅读可能流于形式。让他们自己或是阅读小组制定好计划,并按计划执行,小组定期向教师汇报阅读情况。教师也要勤于过问,了解在阅读中学生碰到的问题,指导他们作深层的阅读。
四、引导学生组成高效的阅读小组
初中生喜欢在活动中竞比,喜欢交流。阅读小组是一个学生竞比、交流的平台。竞比可以是组员之间,也可以是组与组之间。所以,组织好阅读小组是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阅读小组可由学生自由组合,人数在4~6人之间,可考虑方便性、相似性、补偿性等因素。这样,组员之间往往是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补的情况,个性的互补可以发挥小集体的相互教育力量,实现小组成员智、情、意等方面的共同提高。小组定时交流阅读过的书目、内容、感受等,达到互相介绍好书、阅读争论、共同认识提高的目的。
五、引导学生保证阅读时间,养成良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做过一个估算:初中生1个钟头可以阅读1万字,即使费点心思的,1个钟头也可以阅读5000字,一本大约10万字的书,每天只读1个钟头,20天就可以读完,一年可以读18本,中学3年可以读54本,再加上两个假期,以8个星期算,每天读3个钟头,3年又可以读24本,总共78本,7800000字。这样,我们不仅能完成上面所列的阅读内容,还有时间反复咀嚼精华,不断深化。如果学生没有那么充足的时间,可以保证每天30分钟的阅读时间,阅读课外书不少于2000字,做1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摘录自己认为写得好的精彩语段、章节,并让家长、同学监督、评赏。把这项工作当做阅读的“基本功”,进行长期的养成教育,日积月累,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引导、培养学生动笔读书的习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0041-01
在语文课外阅读方面,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阅读能力的提高源于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实践,这就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呢?
一、激发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要获得良好的课外阅读效果,教师就要善于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师可以尝试采用讲小故事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针对七年级学生,教师可以每天利用半小时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并请学生回家后将故事复述给父母听。如此坚持一段时间后,教师在讲故事时可以稍微改变一下,在讲到故事的精彩部分时就暂停下来,请学生课后自己读完故事的剩余部分,也可以尝试让学生续编故事。
教师还可以利用“读书导航”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读书导航不是书本内容的简单介绍,而是教师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特点,从书本内容、书本价值、书本的语言特点等方面介绍相关的书目,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小王子》一书的“读书导航”可以这样写:“小王子来自一颗遥远的星球,游历了分别住着国王、爱慕虚荣的人、酒鬼、商人、点灯人、地理学家的6个星球。你想知道小王子的游历过程吗?”当学生看到如此有趣的导航语时,会对这本书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二、有效引导,引领学生把握阅读的方向
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还不够,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挑选课外读物,并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方法,使学生维持对课外阅读的热情。
首先,依据学生的需求,推荐所要阅读的篇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提高阅读品位”,强调有品位的阅读。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名家名著。对于中学生而言,由于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引导他们阅读《少年维特之烦恼》等名著,比起他们阅读那些青春类的杂志报刊要好得多,因为在阅读名著时,他们更能从中获得道德的感化、情感的熏陶。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将阅读与学生的个性、爱好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找到合适自己阅读的书目,促进他们的长远发展。如,有的学生喜欢冒险,我们可以推荐他们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们》等,有的学生喜欢天文地理,我们可以引导他们阅读《时间简史》《海底两万里》等。
其次,教会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阅读的方法有精读法、略读法、默读法、速读法和做读书笔记法等。阅读长篇小说时,可以采用跳读法、写提纲法进行阅读;阅读短篇小说时,可以用精读法、圈点勾画法来阅读;阅读诗歌、散文,可以采取朗读法……
有效的阅读引领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找到阅读的方向,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归纳能力和写作能力,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同时,教师也可以透过学生的阅读笔记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
三、加强实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实践活动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土壤,因此,教师要多开展一些读书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课外阅读。
首先,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定期开展“好书推荐”活动、“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等,学生参与大量的阅读实践活动,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次,开展评先评优活动,推动学生阅读活动的开展。开展各种评先评优读书活动,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读书习惯,激励学生走向深入阅读。如可以开展评选“优秀读书笔记”活动,从书写、内容、数量、质量等方面评出学生的优秀读书笔记,然后进行展示;也可以开展评选“小小读书迷”活动,在活动中介绍小读书迷们的读书内容、读书习惯、读书数量等,为学生树立榜样。读书实践活动会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阅读,深刻理解课文的内涵,增强探究的欲望,爱上阅读。
“阅读指一种从书面语言和其他书面符号中获得意义的社会行为,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 对于学生而言、阅读可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其本质是对语文教材的分析和学习,即指课本阅读,而课外阅读是指教材以外的各种阅读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但凡喜爱看书、阅读大量的孩子,学习语文都比较轻松;而老师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并引导得当的,其语文教学效率就高。而近年来,不断进行的教育改革,也让人们逐渐认识到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的重大意义。但在教学实际中,课外阅读教学依然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指导方法与实际练习的脱节
北京师范大学刘锡庆教授指出:“编课本的初衷,我想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以示范引路,这只是‘一掬水’,课本之外还有大量可读的‘江河湖水’。” 由此可以看出,课本只是起到“纲”的作用,更多丰富具体的内容要到课外读物中寻找,二者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一方面,课堂教学中所传授的知识和一些阅读的方法、技能等,可以通过课外阅读促进理解和把握,强化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学生的思想是自由的,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会内化为他们自己的精神世界,并自不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知识与方法课外阅读中进行实践和印证,由此可以促进知识的拓展、能力的迁移。因而,大力提倡课外阅读,无疑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语文老师已经开始意识到课外阅读对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重要性,但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自己去读,有时能围绕考试要求推荐一些书目,或者讲一些“阅读有种种好处”的一些空泛的大道理,而缺乏在阅读方法上的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基本处于放羊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学生从中汲取的养分能有多少、收获能有多大,我们都无从知晓。由于教师在课外阅读中作为指导者这一角色的缺失,导致课外阅读的效率必然低下。
(二)监督与评价机制的匮乏
《语文课程标准》在7―9年级“阅读目标”部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当下对于读书的方法,语文老师并没有进行系统的整理,有条理的、浅入深出的传授给学生,而是东一榔头西一棒,遇到相关问题说两句,零零碎碎,学生也只能零散接受;而老师对于自己所布置的课外阅读作业,往往缺少及时、有效的检查,实践中,经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兴起时提两句,检查一下学生的阅读情况。这种没有完善监督和评价机制的课外读物,学生会逐渐失去兴趣和热情,最终半途而废。
(三)阅读的功利性
语文教学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延伸、阅读是吸收知识,写作是运用知识,号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写作起着正向迁移作用” 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喜欢阅读文学作品的学生,习作中语言优美、构思巧妙,且联想丰富,常使人耳目一新。而那些阅读量少的学生,作文内容空洞无物,通篇皆是口语。
中学生这一时期的世界观还没定型,心灵处于逐渐丰富的阶段,那些内容健康、思想积极的读物可以完善他们的心灵和人格,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量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中。“榜样”的形象栩栩如生,丰富多彩,潜移默化中,他们会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从而净化心灵,陶冶情趣。当代著名作家王蒙曾说过:“一个懂文学的人比不懂文学的人感情世界更为丰富多彩,心里结构更加完善,通过文学阅读,人们可以为自己建立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更好地调节自我的心理素质。” 鼓励中学生热爱生活,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从此奠定在人生道路上知识和情感的基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问题的提出及原因分析
初中生的课外阅读问题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包括考试内容的改革(现代文取消课内语段)和《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阅读能力及阅读数量的明确要求,以此观之,在教改方面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依旧存在上述课外阅读教学中的种种弊端,现分析原因如下:
(一)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许多初中教师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大量地读课外书没用,一是浪费时间,见效慢。二是与考试内容不会有太大的关系,对提高成绩帮助不大,实际上也确实如此,在各级考试中,文学名著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比如盘锦市的中考吧,考纲规定:学生在初中阶段,阅读十部名著,分值是3-5分,但考法相对比较简单。学生无需阅读作品,只要看一看故事梗概或根据作品改编的电影和动画片,记住作家、国籍、主人公和主要情节就可以了。这种考试方式,再加上初四要面对应对中考的铺天盖地的模拟题、分类题,老师还哪有时间让学生读课外书、只求题海挣扎之后中考取得好成绩,让更多的学生走过通往重点高中的独木桥,至于对文学兴趣的培养,只能靠学生自己了。而在没有升学压力的初一、初二阶段,学校的周考、月考不断,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依旧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为准,学校、家庭逼得学生课余时间都去了数理化补课班,理科可以立竿见影得高分,对课外阅读这种长线工程自是无暇顾及,语文这一科也自然要被打入冷宫了,要想让大多数的学生能真正进行有效地课外阅读,让孩子真正在快乐中提升自己的能力。需要彻底改革教育和教学评价体系,但这不是靠一个或几个语文教师的个人行为所能达成的,而是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大力支持。
(二)成功经验探索的缺失
现在我们经常听到“要倡导大语文教育”,所谓的大语文教育,即把语文课堂教学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把学校与家庭,社会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全面、整体的培养和训练,具体说来,就是让学生走上课堂,广泛阅读。对于如何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寻求探索,且有一些经过不断地实验、完善,已经形成比较系统地训练程序。学校几乎每年都要对老师进行各种各样的培训、学科也要举行年会,但大多数是听课和参加一些流于形式的报告,很少有关于指导课外阅读的经验交流会,如果我们能多听多看一些成功的案例。那我们也会站在巨人的肩头。否则仅靠那几名特级教师,惠及的也不过几千学生。希望教育部门、学校领导能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训练,定期地对语文教师进行成功经验的介绍,专业知识的指导,我相信,会激起更多的教师投身科研的行列,不断地尝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那样我们的课外阅读教学会更加行之有效,取得丰硕的成果。
(三)教师的自身条件受限
语文教师应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引路人,要担负起这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需要老师有渊博的知识,能够与时俱进,积极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及文化现象,但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因为种种原因却根本达不到上述的阅读要求。
首先,语文教师的负担过重,就以我所在的盘锦市第一完全中学为例,我们学校只能是主科教师当班主任,因此大多语文教师都是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并兼任班主任。每周一般都在18节课以上,除了日常的作业批改,月考、监考、批卷等教学任务,还有繁杂的班级事务。这样一来自由支配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却还要经常应对上级部门的各项检查,参加各种培训和考试,相当一部分教师一天下来身心疲惫、心力交瘁,回家还有家庭琐事,哪儿还有心思去读课外书,可是教师若不能先饮“弱水三千”,如何能自如地给学生一瓢饮。
关键词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氛围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8-0062-02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课外名著阅读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7FGS~FG9年级学生,要求更为明确:“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到三部名著。”
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到底如何呢?2012年秋季学期,我校语文教研组对本校三个年级的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出乎我们的预料。被抽查的800名学生中,经常阅读课外书的只有150名,占总人数的18.7%;不阅读课外书的有258名,占总人数的32.3%;无聊时阅读课外书的有312名,占总人数的39%;阅读过四大名著的学生只有48人,占总人数的6%。真正有阅读习惯的学生很少,加上现在的学生学习任务很重,我校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呈下降趋势。这种现状值得我们深思。我们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及能力呢?笔者在实践中做出以下几点尝试:
一、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去阅读课外书籍
语文课除了按照教学大纲把课本中的课文完成之外,还要以作业的形式安排学生完成一定量的课外阅读任务。这些任务必须与课文息息相关,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去阅读这些课外的文学作品。如教学《观沧海》一文,讲到曹操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时,就有学生问:“电影《赤壁》中的曹操是个大奸臣,文章中的曹操为什么不一样呢?”我马上向学生提出:“曹操到底是个小人、诗人,还是一代枭雄呢?请同学们到《三国演义》中寻找答案吧!”我成功激发学生探索三国历史、认识三国人物、阅读《三国演义》的浓厚兴趣。课后,学生中很快掀起了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热潮。阅读之后,学生兴致勃勃地讨论里面的人物、情节。这节课,成功激发了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
二、多角度打造阅读氛围
桂林阳朔街上的老太太都懂英语,这是为什么?因为到阳朔旅游的外国人多了,交流多了,氛围浓了,自然使老太太们的英语水平迅速提高。阅读课外书籍也一样,需要有氛围。于是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多角度地打造阅读氛围。
一带领学生去阅览室阅读
对于好动一些的学生,一个人安静地阅读坚持不了多少时间。于是我利用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带领我教的班级的学生去学校阅览室博览群书。在我长期不懈的努力之下,我所教班级的绝大部分学生都养成了去阅览室看书的习惯。特别到了周末,阅览室成为了人气最旺的地方。
二推荐使用电子书库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县城的中学,大部分学生家中都有电脑。电子书库的创建是为了弥补纸质书库的不足。我把学校电子书库里的优秀作品拷贝出来,让学生用U盘拷回去,在家里自行阅读。电子书库里面的书籍可以用多种形式去阅读。如它可以用播放器播放,让学生只要用耳朵去专心聆听就行,不需要看着屏幕,拖动鼠标。电子书库还配有一些精美的照片以及一些经典的电影,学生可以看电影、读书、看照片,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更浓了。学生自己家的书籍不看,对拷贝回去的电子书库反倒认真阅读了。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言:“隔锅的饭香。”
三利用QQ群平台进行课外阅读交流
鉴于现在的中学生都喜欢上QQ,我班学生在网络上建立了一个QQ群,由群主负责日常事务。学生加入QQ群的目的就是为了聊天,由一个小圈子组成一个大圈子。我则充分利用这个班级QQ群,让学生在群上发表读书心得或者推荐好书。如有读书的疑问与困惑,可以在线上与我交流,或者把读书心得发到我的QQ邮箱里,我会及时点评。班级网络QQ群的作用扩展了,不仅可以聊天,还为班上的学生和老师提供了长期坚持课外阅读的精神动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三、鼓励学生参加文学社团,邀请学生作家开讲座,开展读书征文活动
为了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在阅读中快乐成长,我结合学校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来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
一鼓励学生参加文学社团,发挥明星的作用
在我们县的文化战线上,活跃着一些文化名人,他们经常开展文学活动,并组建有文学社。我鼓励班上爱好文学的同学申请加入文学社,其中一个学生还成为了该文学社的成员。他经常在刊物上发表作品,引起我班学生的轰动。我抓住时机,邀请了我校毕业生叶可可来我校开讲座。叶可可是广西作协会员、广西朝霞工程少年文艺人才,出版发行了《我的梦》《风铃草》《彼得青蛙历险记》《阿贝的学习时代》《守林人散记》等五部书。在她的讲座上,我们请她谈了课外阅读对她写作的作用,阅读什么样的作品,以及怎么写作。讲座结束后,我及时把叶可可的作品发给班上的学生阅读,又一次激发了我班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二开展读书征文比赛
读写结合,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也能很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每个学期,我结合教育系统开展的各种读书征文比赛来培养学生的兴趣。这个活动每个学期都有,有的语文老师通常是让几个写作能力好的学生写几篇文章应付了事,这种做法会打击班上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开展课外阅读这项活动。如我校开展的“《感念亲情,点亮心灯》读书征文赛”“‘国学进万家’读书征文大赛”等,我都会把不同层次学生的优秀作品选送上去当这些学生在比赛中获奖时,就会获得课外阅读的成就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便更为浓厚。这会使整个班级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以上这些只是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并针对当前语文课教学的现状做出的一点点尝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正如著名作家赵丽宏在《为你打开一扇门》中所说:“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重要的途径。”我愿为推进素质教育,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竭尽全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