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竞技体育的魅力范文

竞技体育的魅力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22: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竞技体育的魅力,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竞技体育的魅力

篇1

关键词:足球魅力;竞技体育;商品;效用性

足球魅力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产生的影响十分深远。在许多国外的发达国家,对足球的热衷程度无法想象,受众群体十分庞大。在德国世界杯赛事上,比赛未开始之间则已经有国际大型企业开展相互之间的竞争,为了博得“眼球经济”的胜利。但反观一些不受瞩目的赛事,则竞争十分平淡。在上述的强烈对比中,发人深省。

一、探究足球魅力

1.观赏魅力

足球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项目,具备一定的观赏性,使得球迷为之疯狂。足球作为一项集体的运动方式,在长期的发展与演变中已经逐渐形成战术体系以及技术阵容,足球运动员在赛场上的竞争行为以及攻防关系,构成了一场精彩与激烈的赛事。评判一场足球赛事的精彩程度,观赏性的要求至关重要。精彩的比赛,进攻方精彩的传球、巧妙的配合以及进球的流畅度都能够令观众疯狂;防守者的围追堵截、断球等技术,同时令人叹为观止。只有在两者交替模式下,才能够体现出足球的观赏性魅力。

2.竞争魅力

足球比赛的对抗十分激烈,竞争性较强,具备一定的竞争魅力。参与比赛的双方球员不单单需要体力、技巧等方面的较量,更需要发挥出智慧,强化团队协作的模式,进而将其转变为一场激烈的赛事。但探究其本质要求,竞争魅力贯穿始终。竞争本就作为一种激烈的方式,将其放在足球比赛中,则能够将竞争之间的相互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

3.吸引魅力

吸引魅力,则主要是指能够紧紧的抓住观众的心理。足球是圆的,则说明足球比赛的结果不可预知,每一只球队不管是在实力层面还是在足球比赛方面,都具备无法预知的特点,经常会出现弱队战胜强队的状况,意外与惊喜贯穿足球比赛的全过程,这也是足球吸引观众的重要一点。

二、自足球魅力谈竞技体育的商品效用性

1.增强足球赛事结果悬念

结合足球比赛的实践分析可以发现,在一场足球赛事的进行中,实力相当的队伍之间实现竞争,比赛结果难以预测,这类别的足球赛事更能够吸引观众。并且一旦在足球赛事当中出现大逆转的状况,则该话题也将成为人们津津乐道谈论的话题。反之,足球魅力则无法得以展现。想要自足球魅力的视角,探索竞争体育的商品效用性,需要结合一个国家足球团队的本身进行分析。修改足球比赛的规则,增强比赛的不可预测性,最大限度上发挥出竞争强度。而作为强队而言,则需要调整自身心态,坦然面对规则的修改,将技术以及人才进行输出,使得该项运动得以快速发展,发挥出竞争体育的商品效用性,为比赛结果设置悬念。

2.比赛紧紧围绕观众进行

商品效用性的分析,应该将观众作为基础的切入点。足球比赛的开展,各个情节的紧凑性,能够最大限度上发挥出观赏性特点。当然,这一控制点需要具体把握,掌握节奏。一场比赛的进行,需要具备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例如我国古代的斗虫,一个回合之后,由经验丰富的高手进行“引草”。该方法的具体作用主要是针对领先者进行鼓励,使其能够保持良好的斗志。而对于暂时落后的对方,应该适时调整战术,控制比赛的结构。在美国NBA赛事中,则通过暂停部署的方式,使得比赛更加精彩。足球比赛中,暂停以及布置战术的方式也已经被采纳。

竞技体育的商品效用性,应该在竞技体育开展中将比赛进程紧紧的围绕观众开展与进行。商品效用作为消费者在商品当中获得的满意程度,比赛赛程与比赛结果以观众角度出发,安排激励的竞争赛事,为竞技体育的商品效用性奠定基础保障。

3.以服务市场为基础导向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逐渐完善,呈现出上升期。同时,市场经济领域当中的内在规律也已经逐渐的渗透到竞技体育领域当中。当前,竞技体育的发展需要财政进行拨款,实现基础设施的建设。但结合当前竞技体育的发展现状分析,不容乐观。竞技体育想要实现商品化改造,则需要充分的发挥出自身优势,以服务市场作为基础的导向。在整个市场当中,资源十分丰富,有助于竞技体育发挥出商品效用。竞技体育进入市场化的发展领域中,探究市场当中的不均衡。作为运动队而言,应该充分发挥出自身主观意识,面对市场化的改造步伐进行体制方面的创新,将其作为政府的附属单位,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同时,在主观层面上,还应该积极探索体制改革的途径,将社会资金引入竞技体育当中,积极的创造条件,为宏观管理的实效性奠定基础保障。以市场为导向,探究市场发展模式,积极探究市场运行机制,例如举办职业联赛等赛事,为竞技体育的商品效用提升奠定基础保障。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足球自身魅力的基础之上,分析竞技体育的商品效用性。自营造良好的比赛环境以及构建与市场为导向服务机制的基础之上,为竞技体育商品效用性的提升提供坚实基础。竞技体育关注度的提升,使其能够主动与市场构建良好的机制,为观众提供服务,增强商品效用性。

参考文献:

[1]古文东.当下竞技体育中异化现象的致因探析[J].体育与科学,2011,10(01):86-88.

篇2

关键词:职业化;竞技体育;大众传媒;互动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7-0897-02

Research on the Inner Impetu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Competitive Sports and Mass Media in

the Process of Professionalization

LIU Wei-jun, MA Xiao-li, SHAO Bin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The interactive relation between athletic sports and mass media becomes closer and closer at present. They depend on each other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one another. This paper makes a further analysis on the inner impetus which promot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mpetitive sports and mass media 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data and expert interview.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two sides have the same main inner impetus, that is to say, both sides need to get enough capital for their own further development.

Key words: professionalization; competitive sports; mass media; interaction

目前在职业化进程中的竞技体育与媒体在互动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一些竞技体育项目不知如何主动与媒体互动,如何互动才更有效。因此,本文对此进行研究,以为我国体育职业化进程中解决竞技体育与媒体之间的诸多问题而提供理论参考。

1 二者都需要获取发展资金

由于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化,积极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政府不再主动承担对传媒的保障,从而出现了对媒体“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鼓励,另外由于媒体数量的增加,从业人员的增加,提高技术水平所需费用的增加,政府财政也无力承担给媒体以经济保障的巨额费用。这样媒体在经济上逐渐没有了依赖,必须自谋生路。谋求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媒体在对产业化运营方式的探索中逐渐意识到自身所面对的是一个有巨大获利潜力的市场,并且在实际的运营中,广告、发行、多种经营等经营活动也为媒体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大众传媒越依靠自我谋生,就越需要更多地介入市场,这样,在媒体内部,产业化的动力就随着商业经营行为的发展而逐渐增强,直到产业化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今天,追求利益已经成为媒体以产业化方式谋求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大众传媒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对广告经营必然热衷与关注,但同时无论印刷类媒体还是电子类媒体,都在试图加强对受众的吸引力而力求有所创新,以往常被忽视的报道领域,如体育报道、社会新闻越来越受重视,这种日益关注受众的现象,除了大众传媒的自我觉醒外,还与广告客户面临更多的选择有关。而广告费用的上涨,迫使企业开始依据发行量、视听率等量化指标有目的的选择大众传媒,这些举措给大众传媒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可以说,当前在面临着国际、国内同行的激烈竞争下,媒体必须从市场中寻找机遇和发展的空间,“而一旦进入市场,媒体就必须把赢利写进工作目标。这不仅是一个经济要求,也是严肃的政治要求。从根本上来看,依靠政府补贴和扶植,不可能形成广阔而持久的市场和受众覆盖。仅有市场份额和社会影响力,不能实现赢利的媒体也是无法维持自身的长久生存的。作为一项事业,我们必须依靠自己为未来的发展解决造血功能。归根结蒂,不能实现赢利,我们的事业就只能是空中楼阁。”

而职业体育也是以职业体育市场为基础、为依托的。在大众传媒与职业体育共同的大市场中,双方都要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即:所有进入市场的经济行为者定然都是自身利益的追求者。因此,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市场主体的基本特征。

相对于政治新闻和经济新闻的报道,体育新闻的报道较少涉及舆论敏感问题,体育报道不像别的领域“”重重,可以说“体育报道是目前中国传媒领域中市场化最高,也是发展最充分的一部分”。体育传媒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大众传媒经济创收者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大众传媒与职业体育的结合是一种必然。

2 双方互动获得经济效益的途径

大众传媒与职业体育获得经济利益是建立在对于受众注意力成功争夺基础上的。首先是职业体育凭借自己提供的精彩体育赛事吸引了大量观众,这一社会现象又吸引了众多新闻媒体的报道和关注。“电视台、电台、报纸和杂志社通常都是体育产品在流通领域中的最大经销商,运动竞赛和表演的画面和与之相关的产品,通过媒体的窗口连接观众,连接广告商和赞助商,从而帮助体育组织实现最大的市场效益。” 媒体为职业体育的发展起到了有效的宣传作用,激发了社会对职业体育更多的认同感,培育和扩大了职业体育的观众市场,积极推动了职业体育的发展。

媒介对职业体育经营的介入使得许多企业更加支持职业体育,企业通过赞助职业体育而使自己的品牌和产品增加了在大众传媒上曝光的次数,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刺激大众购买自己的产品、提高销量、增加利润。因为媒介的特殊社会影响力使它成为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阵地,大众传媒对于职业体育的报道增加了企业产品与消费者接触的机会,对于树立自己的品牌是非常有帮助的,品牌无疑将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眼下,不少企业家已经认识到,体育运动可以很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特别是体育竞赛的广告效力,能将企业形象、产品名称“印痕"般地刻在千万观众的脑海中。对于名牌的建立和新产品的推介,体育比赛场合的广告效力几乎立竿见影!对着眼于市场的企业来说,体育可以成为其展示自我形象与推销商品的最佳“传媒"。

职业体育吸引了大量的赞助商出资赞助比赛,使职业体育获得了充足的发展资金,可以进一步提高竞技水平,并且有能力加强运作和策划,提升自身品质,吸引更多的关注;随着职业体育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吸引了更多更广的社会关注,大众传媒也能够从报道职业体育中吸引更多的受众,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和得到更多的广告收益。发行量或收听、收视率的提高又为媒体吸引了更多的广告客户,从而使媒体获得了巨大收益。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众传媒与职业体育就是在这样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中实现了双赢的结果。

3 双方互动互惠互利

媒介运作的实质是:媒介通过信息服务获得数量巨大的受众群,然后再利用受众资源与广告客户交换资金,而广告客户由此获得向媒介受众传达广告信息的权利。媒介所得的资金弥补媒介争取受众时在生产、发行成本上的损失,并为媒介带来收益。媒介营销的主要特点是二次营销:首先是媒介产品营销,在第一次销售成功的基础上进行广告营销,这是第二次销售。第一次销售是为了引发广告销售的潜能。因此,传媒对节目内容的选择是关键,选择拥有庞大观众群的职业体育,获得高收视、收听率或发行量,就会有效吸引各类企业加入广告大战中。

电视媒体利用体育诱人的魅力提高收视率并以插播广告获取回报。如美国观众喜爱的“超级碗”橄揽球比赛期间,每30 s一个电视广告段售价超过百万美元,NBA的广告也令人咂舌,如NBA1996-1997赛季总决赛插播广告的费用为每分钟80万美元,1997-1998赛季美式橄揽球总决赛插播广告的费用为每秒4万美元,1999年超级联赛的电视转播中30 s的商业广告费平均为150万~170万美元。1998年法国世界杯足球决赛期间,电视广告费暴涨,每30 s为150万法郎。

职业体育竞赛所具有的吸引力加上电视转播对大众的辐射力,使利用转播体育竞赛插播商品广告成为广大厂商竞相争夺的广告方式。

大众传媒对职业体育的热衷;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体育转播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纯粹是一种商业行为,传媒机构生存的出路就是要播出高质量具有观赏性的节目,以吸引尽可能多的观众。有了观众就有了市场,有市场就会有企业商家出钱做广告。观众或读者、听众数量越多,广告就越有价值。媒体所获得的广告收入就越高。企业进行强势传播,是短期制胜的最佳方法。因此电视、广播、报纸等各大媒体在赛季都将成为焦点,也成为商家竞争的真正舞台,有效的传播必将成为致胜的关键所在。从我国中央电视台1997年全年的广告收入情况可见一斑,体育频道广告收入为4亿元,而加上一套、二套的总收入为6亿元。

《南方都市报》在1998年法国世界杯期间,连续43 d每天拿出包括头版在内的前1/3版面,精编精制“世界杯特刊"。数据显示,世界杯特刊的成功,使《南方都市报》的发行量在当年底迅速从原有的18万份提高到38万份,当年实现广告收入2 000万元,是1997年(800万元)的近三倍。

而从世界职业体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在职业体育的发展过程中,要想获得充足的发展资金,企业赞助的费用和电视转播费是不可缺少的两大主要经济来源。

当前,由于体育赞助给企业和体育双方所带来的效益越来越明显,越来越诱人,因而这股风越刮越猛,如今已经席卷全球。问津体育赞助的企业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赞助的方式越来越多,声势也越来越大。

“1998年足球管理中心得到的赞助收入为6 745万元,相当于国家拨款143万元的47倍。此外,体育赞助还是我国各类体育俱乐部来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例如足球甲A俱乐部的冠名赞助在800万~1 200万元之间,篮球甲A俱乐部的冠名赞助平均为380万元,排球俱乐部的冠名赞助为100万~500万元不等。大多数俱乐部的赞助收入占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多年以来,电视转播费也是职业体育收入中最主要的一部分。

在英国,电视转播权收入目前已经成为英格兰足球俱乐部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1992年,天空电视与超级联赛签下一份3.04亿英镑的5年合同,大俱乐部的转播收入增至每年300万英镑。在短短10年时间里,大俱乐部的转播收入增长了100倍。英超1997-1998赛季的电视转播费和电台实况报道费在英超创建8年来第一次突破2亿英镑大关。2001年,曼联的电视转播权收入达到3 120万英镑,占总收入的24%,是仅次于门票收入的第二大收入来源。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在职业化进程中的竞技体育与媒体具有相同的主要内驱力,双方互动对双方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无论是职业化中的竞技体育还是媒体都要积极改变观念,以主动与对方互动的形式适应市场经济,只有这样,双方才能在互动中得到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刘忠,王芬,郑基松.市场经济与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2] 张华容.精神劳动与精神生产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3] 耿力中.体育市场――策略与管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篇3

赵德海教授、和淑萍副教授主编的《宏观经济学》一书已于2010 年 1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目前已经是第三版。该书基于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时引入大量具体的宏观经济管理案例、特别是引入了我国2008年经济危机前后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情况,以中国实际发生的经济事件为主要阐释对象,把新理论、新观点和新资料及时反映出来,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该书受到了哈尔滨商业大学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的资助。它的出版无论对于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还是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结构清晰,内容详尽,系统性强

全书共分为十二章。第一章是宏观经济学导论,主要介绍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定位、发展历程及基本研究方法。从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对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三个方面对宏观经济学所包含的最基本的理论作全面的介绍。从第五章到第十一章分别就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部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总供给和总需求、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等作了系统而全面的介绍。第十二章对当代西方的主流宏观经济学流派的的发展、基本观点、分歧及新近动向作了简单的介绍。从全书的目录可以看到,作者对其中每个部分的理论和实践案例部分作了若干详细划分,结构清晰。同时,对本学科每部分所涉及的核心知识点进行了深入、系统地阐述和辨析。这是此书区别于其他宏观经济学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语言通俗易懂,可接受性强

宏观经济学在进入中国的很长时间里,给人的感觉往往是高不可攀,不是一般人能够学得懂、听得明白的学科,认为那是政府官员的事情,和普通百姓生活没有关系。因此,很多的教材、专著对于宏观经济学的介绍基本上采用的是晦涩难懂的语言,让人敬而远之。读过这部宏观经济学教材后发现作者叙述的语言简练、直白,让读者看后能够感到宏观经济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是可以学得懂的。尤其是其中引入的案例,其语言直白、透彻,把经济中的问题用百姓的话说了出来,让人更容易接受。语言的通俗性是这本教材的一大优点。

三、反映了学科的重要进展与主流成果,具有前沿性

作者不但介绍了已较为成熟的宏观经济学基础理论,而且还加入了近期国内外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把新理论、新观点和新资料及时反映了出来。如在国民收入核算部分对当前热门话题绿色GDP的介绍,失业与通货膨胀部分对中国的通货膨胀水平分析等,这些都是目前政府关心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大量的这些前沿性研究资料的引用是本书的特点之一。有学者在讨论我国学术界的学术规范性时曾说过,判断一本学术著作或论文的价值之高低,资料来源的多寡和可靠性不能不视为一个重要的标准。从这方面来看,本书的资料是丰富、新颖而又可靠的。

四、宏观理论实践化,兼顾理论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宏观经济学真正的舞台是阐释现实中的经济问题,而这些问题本身也由于充满了理性而足以开发心智,令人乐而忘返。在对理论介绍的同时,书中在每一个重要章节甚至知识点之后,都附有相关的案例及分析。例如,为什么美国20世纪90年代末通货膨胀水平和失业率如此之低?亚洲金融危机的成因是什么?……这些案例大都分析透彻、精辟到位,能很好地体现出真实世界中所蕴涵的经济学原理。同时,书中出现的案例,大部分都是发生在中国国内的宏观经济问题,包括了一些作者对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所积累的成果。这就克服了时下不少翻译出版的国外宏观经济学著作在联系中国实际方面存在的不足。

现实中,要想从“我听说过”进入到“我懂得”的境界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翻阅《宏观经济学》一书时,给我感受深刻的是以赵德海、和淑萍为首的编写团队甄选相关案例的良苦用心。其实对读者来讲这更是抛给我们很多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相信此书无论是对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还是对政府工作管理人士,都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著作。

篇4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医院;经营与管理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强化医疗事业的各项建设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医院在实施各项现代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利用新媒体展开医院经营和管理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医院的实际管理体系,保证医院管理向着更加信息化、高效化、民主化方向发展。因此在医院的实际经营、管理工作中,需要积极的探索有效运用新媒体的方法,保证能够最大化地发挥出新媒体优势,以此有效提升医院经营、管理的工作效率,为医院实现长远、健康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新媒体技术概述以及对医院经营和管理工作产生的积极影响

1.1概述

新媒体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在其支撑下发展出了很多的媒体形态,如比较常见的数字广播、数字电视、网络、触摸媒体等。这些形式与传统的媒体相比,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被人们称之为“第五媒体”[1]。同时新媒体也具有非常明显的特点,尤其是其自身拥有的消解力量,能够真正消解传统四大媒体的分界线,消解各个国家之间的边界,消解消息发送者、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这种全新的媒体形式不仅能够实现不同人、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之间实时沟通,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应的新媒体软件将信息进行及时、准确的传递,其具有的准确性、及时性、有效性等特点,是其不断扩大发展范围的最主要原因[2]。

1.2积极影响

1.2.1医院内部工作

在医院中利用新媒体开展各项工作,主要有以下积极的影响:一是通过新媒体技术开发出来的各项软件,能够为职工之间的交流提供便利;二是通过交流软件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快捷、准确的传递各项指示;三是利用电子文件形式传递各种上级文件信息、最新医疗行业动态信息,减少了传递信息浪费的时间。

1.2.2与外部的联系

在当前网络平台下,基本上各家医院都有官方网站、微博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群众能够详细了解到各家医院的人员结构、医疗团队以及医院信息等。同时有需要的人还可以随时通过网站中提示的联系电话、在线客服与医院相关部门联系,便于人们提前了解医院概况,选择适合病情的医院治疗,提高治愈效果。除此之外,医院通过网站,可以随时将医院建设情况、专长、医学知识等展示给人们,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患者与医院的沟通效率,还可以提升医院形象,以此保证能够创建出全新的营销模式和服务形式。

1.2.3与患者的联系

在网络发达的当今社会,人们会通过各种基于新媒体技术产生的软件进行沟通和联系,医生和患者也在这种背景下,利用微信、QQ等与患者随时保持联系。方便患者能够随时了解自己的病情,也能使医生掌握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以及治愈情况,便于下一步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患者对医生的好感,还可以真正帮助到患者,发挥出医疗行业的社会服务功能,提升医生的职业责任感,保证其更加积极地为医疗事业服务。

2新媒体背景下医院经营和管理工作中面临的挑战

2.1管理人员对新媒体不够重视

在信息技术、网络不断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开始改变企业的经营管理意识和模式,以求能够在时展的潮流中占有一席之地。很多医院也开始跟随发展的脚步,积极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促使医院能够在医疗行业中拥有良好的竞争力[3]。但是实际上,依然有一些医院由于经营者的创新意识不足,没有正确认识到新媒体对医院经营管理拥有的积极促进作用等原因,无法有效地将新媒体应用在日常工作中,导致医院在管理模式及理念上无法满足现时社会对于医疗事业的要求,从而影响其积极发展。

2.2新媒体技术宣传力度不够大

关于新媒体在医院日常经营以及管理中的应用,在当前医疗行业中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情况。一种情况是现时大部分医院已意识到新媒体对医院实现积极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且积极地引进各种全新管理和经营模式、方法,但是关于新媒体的真正功能、作用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缺少新媒体应用方面的专业人才,导致新媒体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很多功能都被闲置;另一种情况是很多医院对于新媒体的认知情况不佳,片面地认为新媒体就是简单的利用微博、微信平台等开展工作,在日常工作中还是利用传统的工作思维、方法开展工作,导致新媒体失去了应有的效果。

3加强新媒体技术在医院经营与管理中的应用对策

3.1提升相关管理人员认识,加强新媒体应用率

想要保证新媒体能够有效应用在医院实际经营或者是管理工作中,就必须要提高医院内部管理人员的认识,并且通过管理人员的支持,将新媒体真正利用在医院实际工作中[4]。通过这种方式保证新媒体能够真正被应用,提高新媒体的应用率,促使医院能够利用新媒体更加长远健康地发展下去。首先,需要通过合理的方式提高医院中各个管理人员的思想认知,使其能够了解新媒体对于医院工作产生的积极作用,并且加强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同时需要强化领导的使用意识,使其能够在日常工作中以身作则,多多使用新媒体技术与职工进行沟通,以此保证能够在医院内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新媒体文化,促使新媒体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出应有作用;其次,医院中的管理人员需要大力推动医院的官方微信平台、官方网站、官方微博的建立工作,并且及时的安排专业人员关注新媒体实际使用过程中,患者对于新媒体的各种建议。同时积极的使用新媒体宣传医院的先进医疗技术、普及各种医疗知识,以此保证能够拉近医院与患者的距离,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最后,管理人员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管理,促使医生能够通过新媒体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有效的为需要患者进行远程服务。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还可以提升医院形象。

3.2严格执行分级诊疗制度,减少医生门诊工作量

现下医院的一般就诊方式是很烦琐的:排队、挂号、就诊、再排队、缴费、做检查等,病人的就诊时间在重复等待中浪费,很容易出现患者满意度降低的情况,甚至还有可能造成医疗纠纷,这种影响对患者及医院来说,都是不好的。因此,首先,各个医院需要严格执行分级诊疗制度,减轻门诊医生的工作负担,更加有质量、有效率地开展工作;其次,实施分级诊疗之后,真正有需要的病人能够在专业的医生治疗下保证治愈率,利用新媒体技术减少由于等待而浪费的大量时间,将耽误病情的概率降至最低,提高整个就诊环节的效率;最后,新媒体技术还能够为患者提供一些与主治医生直接联系的针对,这需要鼓励医生多利用新媒体,如在时间及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患者提供一些咨询服务,就诊后也可及时跟踪患者的术后恢复,提高回访复诊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3.3加强新媒体技术的宣传,实现医疗信息的共享

保证新媒体能够真正在医院的管理和经营过程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就需要加强对新媒体优势的宣传工作,使新媒体的应用能够落实到医院中每个部门、每个人日常工作中,以此保证新媒体能够真正达到辅助医院经营、管理工作的目标。加强医院中各个部门、人员的思想意识,通过培训等教育方式,帮助医院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新媒体意识,使其能够通过了解到新媒体的真正作用,将其更好的应用在工作中。医院在积极使用新媒体辅助日常工作的同时,需要向患者和社会群众传递一种新媒体的使用意识,建立起医生和患者以及群众随时联系的平台,有效加强新媒体的重要性。这样人们就会从医院的努力中感受到医院对其的重视,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医院的声誉。

3.4加强内部交流效率,保证信息能够及时传递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4G、5G网络的普及,新媒体已经影响、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其已经发展成为人们联系和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现时医院内部都通过新媒体设计出了专属的内部交流、沟通软件,通过使用该软件对医院内部人员沟通、交流产生的改变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医院中的工作人员、管理人员能够通过该软件与员工实施及时有效的沟通,或者是传递一些上级下发的文件信息等,保证各种信息能够快速、准确的传递给对方,提高医院内部信息流转的实际效率;二是管理人员能够将一些医院管理、经营中需要传递的各种指示,通过文字、语言等形式传递给相关人员,以此减少传统交流过程中的障碍;三是使用新媒体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一般都是利用文字、文件或者语音的形式,减少了信息经由各个部门、人员传递浪费的时间,加快了信息传递时间;四是医院管理者在做各种决策之后,需要将医院的改变信息传递给职工,通过新媒体能够有效减少中间环节,促使医院中的职工能够更加准确、快速地了解医院动态[5]。

4结语

随着各种新媒体的不断出现,现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积极利用新媒体改变原有的工作状态和学习情况,与他人积极地进行交流。在这种背景下,医院积极地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利用新媒体,能够有效加强医院日常工作效率,提高管理工作质量。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保证医院与社会各界的人员随时保持联系,改善医患关系的同时,解决人们就医难的问题,以此促使医院更加健康、长远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巩阳.新媒体技术在医院经营与管理中的应用[J].饮食保健,2020,7(1):277-278.

[2]唐莉,杨培娟.新媒体技术在医院经营与管理中的应用[J].经贸实践,2018(3):253,255.

[3]王妍霖,刘虹.新媒体时代医院危机管理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2):138-140.

[4]于涵秋,王蕾,杜孟凯,等.新时期医院新媒体管理对策探析[J].中国医院,2019,23(11):78-80.

篇5

[关键词] 物联网 传播趋势 传播困境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又称传感网,简指“物物相连的网络”。移动通信连接的是人与人,物联网连接的是物与物,是一种将传感器和现有的互联网进行相互衔接的新技术。在这里,物体即媒介,物体即信息,物联网成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塑造着人们的思维习惯。

一、物联网的传播情况

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物联网的用户端可以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能够在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具体而言,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物联网借助互联网和传感器对现实物理世界各种物体进行感知和互联,因而其最显著的特点是“物物互联,感知世界”。物物互联是指使需要联网的“物”实现互联互通;感知世界则指网络系统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目前,世界各国均将物联网的发展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投入巨资深入研究。

物联网概念最初出现于1995年比尔・盖茨《未来之路》一书中。 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上,提出“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1] 同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明确提出“物联网”的概念,指出物联网是将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网络。

“泛在网”即广泛存在的网络,它以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都能顺畅地通信为目标。[2] 2004年3月,韩国情报通信部公布U-Korea战略,旨在使所有人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享受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2004年5月,日本总务省正式提出U-Japan构想,希望在2010年将日本建设成一个“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都可以联网的环境。2005年2月,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局“下一代I- Hub”的新计划,旨在通过一个安全、高速、无所不在的网络实现下一代的联接。2005年,互联网的全球权威组织――国际电信联盟(ITU)了题为《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的报告,对其涵义进行了扩展。报告认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信息交换,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3]

2009年初,IBM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智慧地球将带动信息产业与经济发展,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全球每个角落的电网、铁路、桥梁、公路等设施中,并被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2月,美国经济振兴计划面世,美国政府启动投资百亿美元用于智能电网的研究与改造。6月,欧盟委员会向欧盟议会、理事会、欧洲经济和社会委员会及地区委员会递交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7月,日本政府IT战略本部制定出了日本新一代的信息化战略“i-Japan战略2015”。8月,在无锡考察传感网产业发展时明确提出“感知中国”的概念。11月,又指出“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4]

二、 物联网的传播趋势

物联网的出现与发展,是继计算机及通信网络之后推动信息产业的又一次科技浪潮。国际电信联盟(ITU)2005年的年度报告《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描绘了“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回家前先发条短信,浴缸就能自动放好洗澡水等。[5]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管理、工业监测、食品溯源、智能家居、健康护理等领域,在人类生产、生活的各方面均能应用。未来“物联网”逐渐会跟电信网、互联网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泛在的、无处不在的网络环境。

物联网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它将极大地改变人类的生活。物联网把人们的生活拟人化了,物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无需人的介入。物联网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物联网期望把IT技术充分运用于各行各业,为每个贴上电子标签的物品提供信息交换的平台,对现有因特网的应用范围进行拓展,形成无所不包的广义互联网,使人们生活的环境具备智慧。物联网将会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环境的有效融合,建立起更紧密的、基于信息畅通的逻辑联系,从而实现对融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等进行实时管理和控制的目标。互联网只是将计算机连接起来形成网络,而物联网则能够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连接起来形成无所不包的庞大网络,实现信息无处不在和智慧地球的目标。

物联网为全球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变革性的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支持。目前物联网标准研究无论在国际和国内均处于初期阶段,各国之间有协作也有分歧,物联网标准建设未取得整体性突破,物联网的技术创新能力仍显不足,也尚未形成稳定的、可实现规模化经营的商业模式。物联网在全面应用后将有望成为超大规模的新兴市场,形成万亿元级规模的庞大产业,并将通过与传统产业的全面融合,成为全球新一轮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此外,物联网还将在极大程度上打破物体自然属性的困扰,实现物物相通、人物相融的传播梦想。物联网的传播使物体在不断进行人与物交流、物与物交流中传播信息与生产内容,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物体就是信息与内容本身。人类将会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去解读物体和自然,从而改变人的思维习惯与生活方式。

三、物联网的传播伦理困境

从传播角度看,只要信息对他人产生影响,伦理问题就会出现。物联网时代是“物”的时代,那么,物联网时代的“人”又在哪里?物联网突出的泛在性、商业性与开放性将使人类社会的传播伦理遭遇困境。

首先,物联网的泛在性可能引发人际传播的障碍。物联网将互联网的人际传播,拓展到了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传播的对象和范围。这种泛在性加强了人与物的信息交流,实现了更高的工作效率,节省了操作成本。受众在享受物联网带来的便捷时也将产生依赖与惰性。物联网的泛在性将会减少人际传播的途径,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沟通频度降低,人与人之间很可能会产生一定的交流障碍,人们之间的感情可能逐渐淡薄。

同时,物联网的泛在性也可能造成人的异化。在最一般的意义上,人的异化指人被自己的创造物所奴役和控制,使创造物由工具上升为目的的一种状态。[6] 物联网时代人的异化可能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信息焦虑”。人被大量的信息所淹没,人们只需使用标准化的操作程序而逐渐丧失了自己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脱离肉体效应”。人们对物联网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导致某些器官和能力的退化。也许未来的人类只剩下大脑工作,其他器官将失去作用。

其次,物联网的商业性可能会冲击传播的人文精神。国际众多权威机构预测物联网将是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十大技术之首,其产业规模远远超出现有的互联网市场。物联网的商业性极其显著,可广泛应用到各个行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潜在的巨大的市场价值。商业性会诱导人们利用物联网的技术谋取商业利益,漠视人文精神崇尚的人的生命、尊严、情感、价值、自由等意识。这种商业性与人文性之间的冲突将会在物联网传播发展中不断加剧。

此外,物联网的开放性还可能导致传播伦理失衡。物联网在革命性地推动人类社会信息化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传播伦理问题。由于物联网的技术与覆盖特性,其所带来的社会伦理问题比互联网更广泛更严重。物联网具有互联网的开放性,在网络中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一个终端连接进入,网络中的恶意攻击可能导致信息的泄漏,计算机病毒的侵入可能导致网络系统的瘫痪。物联网目前最主要实现的是一个全球性的商品互动网络,经济安全更为人们所关注。因此运营商、各行业在应用时都应慎重,项目应用前期做大量的测试来验证系统的安全性,确保物联网中商品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安全保密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物联网中,个人隐私将受到更大的威胁。目前,隐私权保护中日益严重的个人信息数据的网络泄漏,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一大热点问题。如果物联网被恶意地入侵和破坏,那么个人隐私和信息就会被窃取,其所造成的隐患将是巨大的。物联网还让国家信息面临威胁,因为它涵盖了电网、铁路、公路、桥梁、供水系统等众多领域。

综上所述,物联网传播旨在拓展物的智慧,但无论多么智慧的物体也仅是媒介而已,永不能也不应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体。这种“物对物”的信息传播,实质还是为“人对人”的信息传播服务的,不能脱离人际传播的框架研究。物联网不能脱离人类社会而凭空存在。因此,在任何人类社会的传播图景里,传播技术的革新都应促进人际交流,体现人文精神,符合传播伦理规范。

注释:

[1]Anon.21 ideas for the 21stcentury[J].Business Week,1999(8)

[2]参见“什么是泛在网”,中国物联网网站

[3] [5]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EB/OL]. itu.int/dms_pub/itu-s/opb/pol/S-POL-IR.IT-2005-SUM-PDF-E.pdf

[4]: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科技部网站most.省略/yw/200911/t20091104_74048.htm

篇6

1 参与式档案管理模式解读

参与式档案管理模式的内涵,是涵盖在管理学之内的。其核心意义在于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在高效的工作环境下进行积极的个体创新,将个体的作用激发出来,创造出整体绩效,并且体现个体的价值。参与式管理的思想内核,即从档案管理从业者的角度,进行参与式档案管理模式的创新,是通过将档案管理从业者放置在自媒体环境中,由于档案管理机构提供平台和技术,个体活动介入了档案管理平台,彰显出管理者的个体效能,实现系统的个体的档案管理[1]。

2 参与式案管理模式的特质

参与式档案管理模式是具有个性化的鲜明特质的。同以往的档案管理工作模式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媒体环境中,将个体作为档案初始的生成者,对自我信息进行整合,将档案的初始生成者整合为档案管理的工作者,其具有受教育的精力,拥有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知程度。并且能够通过个体的工作体现出对档案的管理的水平。而且不同的档案管理的工作者,还具有个性化特质的差异性,能够在工作中呈现出不同的外在方式。

此种特质依托自媒体技术创设的参与式档案管理模式中,自媒体的技术的协同参与理念的体现,表现在参与式档案管理模式中,形成了对社会资源的资源的最大化的态势,档案的管理机构以及政府机关以及科研结构,在公众参与的的状态下,档案信息资源的互动形成了档案管理工作的系统化参与和整合,使得自媒体技术自身秉承的理念得到了政府机构以及社会组织的支持,产生了档案的信息资源互动[2]。

3 参与式档案管理模式的管理理念

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和自媒体的技术和平台的情况,参与式档案管理模式的构建应该遵循下述管理理念。

首先,按照档案管理的原则,档案的管理从业者在从业过程中,将有效的管理模式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进行有效的贯彻。如何遵循管理理念,将构建过程作为参与式管理模式的保障,是需要进行考虑的。档案文件在信息数字时代,核心的信息资源就是档案文件,其原始性、真实性、完整性是珍贵的价值,使得档案文件能够在核心信息资源地位中得到与理论实践结果的有效的衔接。档案文件的原始性和真实性依托自媒体进行自我信息管理,在从业过程中,实现了对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将相关的信息在档案属性的保护下形成了从生成到利用过程的保障,使得社会层面的利用价值得到了体现。

第二,档案管理工作同自媒体的的契合包含的理念包括,遵从人文主义理念,将自媒体平台创设的虚拟社区与使用者的兴趣点契合起来,信息共享被作为基础,在档案的管理机构和社会组织以及??体介入的新型档案管理模式中,形成了依托自媒体技术创设的平台和相关的技术手段,借助云空间对信息文件的归档等进行了实现[3]。

4 自媒体技术对参与式档案管理模式的催生

(1)自媒体技术创设的虚拟的互联网空间,依托了自媒体工具,将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等活动通过参与的过程进行了记录,由于自媒体工具使用者的数量巨大,众多自媒体工具的使用者在社会实践中生成了档案的价值,这些价值被记录下来并且在社会实践中被运用。

自媒体技术的信息传播的高速性和便捷性,带来了传播与互动的便利,使用者通过对自身的活动信息的记载,将这一过程中生成了活动信息的一手记载,自媒体技术以及相关的工具生成了原始性的特质,这种情形涵盖在自媒体的活动中,借助互联网技术与数字信息技术,构建成了自媒体技术创设的虚拟数字空间,呈现出特定的影射性,并且在现实空间中,伴随着自媒体技术对公众现实生活的影响程度的加深,逐渐发展成为了现实世界的平行的虚拟资源,经过社会资源记忆层面的发展,自媒体技术表现出了社会属性的档案资源,为各类组织和个人共享所用。

自媒体技术创设的设计网络环境中,档案管理模式的产生需要参与式模式的运行。信息技术的催生下,自媒体平台运行过程中,各类形式的文档管理模式遵循着档案管理模式的时代要求,在正规的自媒体技术的传播中,顺应社会趋势的变迁,创设了自媒体参与式档案管理模式,以应对时代的变化[4]。

(2)自媒体的使用者通过海量信息源和智能媒介的使用,将档案管理文档予以整合,对社会个体在应用自媒体平台上进行归档和管理,应对档案管理工作负荷增加的问题,进行了了个体档案的效度化管理。

(3)档案管理主题的构建,要考虑公众对自身社会实践活动的记载的构成分值,满足公众对档案信息的诉求,将自身定位在档案信息资源的提供者和协作者上,依照开放分享的理念,允许第三方介入档案管理机构中,实现技术写作,将法律政策融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中,在外延上扩大管理模型,实现对个体档案的整体利用,在内部将个体纳入到系统化的档案继承管理活动和总,生成标准化的档案要求,保证档案管理管理工作的规范性。

篇7

关键词:煤矿 后勤管理 经济效益 关系

引言

近年以来,煤矿后勤管理工作系统紧密围绕着全矿整体的工作目标,以做好后勤工作、安全保障、共同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着重突出对医疗卫生、环境整治、供热供暖、房改工作等加强管理,使全矿后勤整体面貌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同时也让全矿员工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强调后勤管理工作应在做好保障的基础上,努力的提高经济效益,凸显重要性,明确目标,建立奖惩机制,并且同时要加强制度与队伍建设,真正实现煤矿后勤管理的科学发展。我们通过分析总结,不难发现,对煤矿后勤管理工作的完善,可以直接或者间接提高经济效益,为全矿谋得福利。

一、煤矿后勤管理与经济效益关系

从经济学角度上来说,所谓企业的经济效益是由管理效率,资金资本流动效率,企业高层结构运行效率所构成,也就是说,管理者应当有所建树,换句话说就是,每一个企业如果要想赢得最大经济效益就必须要对企业内部实施有效管理,其中后勤管理工作尤为重要。企业不仅仅拥有物质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还存在着必不可少的管理资源。所以对于煤矿产业来说,将管理作为一种资源来看待,强调并注重后勤管理,对有效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1 煤矿后勤管理的概况

长久以来,我国煤矿企业受到计划经济的严重影响,生活方面、后勤服务上都面对较重负担,这都严重阻碍了煤矿企业的发展,曾提倡“主副分离、主服分离”两分离的办法,其主要是为了划清后勤管理服务的界限,从而以最大限度的提高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至于怎样实施新体制、新方法,才能搞好后勤工作并创造经济效益,这就是每个煤矿企业的共同目标。

煤矿后勤管理服务,不单单为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领域提供各种服务,而且还为满足全矿工人以及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供保障;与此同时,更要为振奋全矿职工信心,鼓舞职工斗志,营造浓厚的和谐氛围,帮助企业在面临金融危机时能够实现平稳过渡,竭力为打赢经济增长保卫战鼓舞士气。后勤管理服务工作对于促进煤矿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煤矿后勤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让全矿职工吃的放心、吃的安心、吃的健康;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让员工住的舒心;要有专业的医护团队,保护全体员工的健康;对矿工作业的地点仔细勘测,保障其全体矿工在作业时的人身安全。

1.2 煤矿后勤管理的特点

我们常用特殊的战斗群体来形容煤矿工人,的确,煤矿业属于高危行业,煤矿工人们不仅仅需要积年累月的在八百多米的地下进行工作,其中遭受着难以想象的辛苦、艰险以及自然灾害如水、火、粉尘等的侵蚀,而且还不得不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为人类的生活奉献其光和热。这就要求煤矿后勤管理部门必须要妥善处理好相关工作,以保证煤矿工人可以做到安心工作、正常生活。

煤矿企业地处山区,远离城市,所以企业的后勤服务对象较为定向,服务内容也相对固定,服务形式也相当较为单一,因此,作为后勤管理者应有针对性的开展各项服务工作,并且应考虑到煤矿企业职工的自身特点和个性需求。煤矿后勤工作必须做到切合实际、因地制宜。煤矿企业后勤服务主要工作事实上就是把工人们洗澡、吃饭、住宿和休闲等搞好。这些貌似简单而且每天重复的服务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好的工作。我们必须要时刻为矿工着想,急矿工之所急,做矿工之所需,不能忽略任何一个细节。我们要搞好每项服务工作,最重要的是营造好后勤工作周边的环境氛围以及相互的衔接,这样才能体现出后勤服务工作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从而提升整个煤矿企业的外在形象以及企业的潜在内涵。

1.3 透过煤矿后勤管理,分析其与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

后勤管理工作是煤矿企业生产经营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这直接关系到全体职工群众吃、穿、住、行等实际问题。由此可见,只有保证落实完善好煤矿后勤管理工作,才可以实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换言之,煤矿后勤管理即提供经济效益的基础保障。

以塘村煤矿为例:唐村煤矿作为后勤管理改革的一个试点单位,自1999年下半年,立足于企业经济效益发展的实际,针对后勤工作杂、战线长及发展失衡等问题,积极利用现有的有利条件,坚持体制创新,严格遵循“市场化服务,多元化经营,物业化管理”的“三化管理”思路,对后勤管理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先易后难,多元化设计,分步骤实施,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由此可见,煤矿后勤管理工作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深远影响。

二、完善煤矿后勤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通过上述对当前我国煤矿后勤管理以及后勤管理工作与企业经济效益的紧密联系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只有做到落实完善好煤矿后勤管理工作,才能保证有效提高煤矿企业经济效益。为了做到有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我们必须仔细思考并总结如何做到最大限度的完善创新煤矿后勤管理工作。

2.1 实施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行

峰峰集团梧桐庄煤矿推行国有民营机制,使后勤管理步入了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轨道。内容具体为:每月向矿方交纳租赁费及水电费,体现了市场化运作;交纳租赁押金,体现了经营风险;由承包人向服务对象收取服务费,体现了有偿服务;自行招聘临时工,体现了自主经营;于承包期内,对承包范围内的所有设施负责维修、保证设施完好使用,体现了经济责任。通过这种机制上的创新,员工们的工作积极性被充分调动,竞争意识也被唤醒,便于管理,使后勤管理工作质量大大提高,搞好后勤工作也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提高煤矿企业经济效益。

2.2重视并合理的进行煤矿安全投入

煤矿安全投入,是为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经营活动中正常进行的全部人力、物力、财力活动费用的总和。安全投入的增加,能够提高煤矿作业人员的安全素质以及防灾、救灾能力,从而奠定安全生产的基础,当然还可以改进劳动环境条件,实现本质安全化。煤矿安全投入属于隐性成本,通常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有时甚至感觉不到它们的好处。因此,许多小煤矿,甚至有些大煤矿都不愿意对安全保障方面给予足够投入。据调查,根据对少数煤矿企业事故经济损失资料的统计,我国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的比例约为1: 10。近些年来,据各地对煤矿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的不完全统计,每起造成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约达20~150万元/人,并且呈逐年增长的势头。

由此可见,我们应对后勤煤矿安全保障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并给予合理煤矿安全投入,这也间接的提高并维护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2.3进行科学化有效管理,使创新机制有效实施

管理不仅是一种资源,更是企业的灵魂,所以一定要注重煤炭企业后勤管理工作,使其踏上科学化、创新型的轨道。例如我们可以从这些基本工作做起:首先,明确每位后勤员工具体工作内容,责任到人,每个员工要按区域划分,承担相应的工作责任,尽量做到岗位无重叠、无空白;后勤管理工作中,加大各项工作服务的透明度,自愿自觉的接受每位员工监督;职工食堂工作人员必须持健康证上岗工作,严禁患传染病的人员进入食堂,进行严格操作管理,必须形成严格的卫生作业链;后勤管理工作要做好对居家防火、液化气防爆、电路防漏等一系列的问题的安全保障;职工宿舍管理上可以出台一些类似承包摊点相关的管理制度,并制定了宿舍管理制度、宿舍工作标准等以便于宿舍管理工作;为了保障后勤管理工作的完善,每一名工作人员都应该接受岗前培训,学习相关制度,掌握相关技能,通过考试合格后才可以上岗。以上所述,均有效的保证了煤矿后勤管理的工作质量,而且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结语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管理现代化,加上煤矿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都将促进着当代煤矿后勤管理工作的深入完善,通过分析煤矿企业后勤管理的特殊性,我们发现其正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我们只有通过对煤矿后勤管理部门实施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行;重视并合理的进行煤矿安全投入;进行科学化有效管理,使创新机制有效实施,这样才可以真正做到完善煤矿后勤管理工作,从而实现有效提高煤矿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刘 文. 对煤炭企业后勤管理的几点思考[J]. 中国矿业,2008,17(6):109.

[2] 崔 皓,田野. 关于对唐村煤矿后勤服务改革的调查与思考[J]. 煤炭企业管理,2001,(4):39.

[3] 彭昱. 峰峰集团梧桐庄煤矿后勤管理方法的实践与思考[J]. 煤炭经济研究,2005,(2):86.

篇8

>> 基于社会化媒体的公益广告互动传播构想 基于社会化媒体的品牌传播研究 社会化媒体的传播启示 微博:基于信任链传播的社会化媒体 基于社会化媒体的手机新闻摄影传播分析 基于国外社会化媒体的西安城市形象传播策略探析 基于互联网的社会化媒体企业品牌传播研究 基于社会化媒体的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平台框架浅析 社会化媒体对传播方式的影响分析 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大公关传播 病毒营销的社会化媒体传播动力挖掘 对社会化媒体的传播学思考 论社会化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 社会化媒体的传播模式分析 社会化媒体与全球传播 基于社会化媒体技术的社会化电子商务 社会化媒体的传播特点对广告传播的影响 基于社会化媒体的沟通管理研究 基于社会化媒体的营销沟通策略 基于AISAS模型的社会化媒体营销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8] 鹤丁.“罗尔事件”:公共与法治的双重考题[N].济南日报,2016 -12-01.

[9] 曹文星.基于微博平台的微公益传播研究[EB/OL].人民网,2012 -02-24..

[10] 高燕.微公益的伦理审视[D].重庆师范大学,201:30.

[11] 陈东利,邵龙宝.当下中国慈善文化困境与原因探析[J].兰州学刊,2011(11).

篇9

关键词:网络环境 图书馆 多媒体资源开发 管理

随着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应用技术的发展,在图书馆多媒体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方面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众所周知,多媒体技术具备将计算机处理过信息扩展到从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因而多媒体技术将读者带入了多媒介融合的环境中,让读者能够在动态学习中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享受深刻的视觉享受体验。本文主要从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多媒体资源入手,说明面对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如何对其进行开发与管理。

一、图书馆多媒体资源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把文本、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各种存储载体融合到一体的一种数字化、超文本的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以往信息单向传播的形式,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双向化和多向化。这种特点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而目前图书馆多媒体资源主要包括随书光盘、音像资料、互联网信息资源、图书馆自身的信息资源库等。在图书馆中,随书光盘是最常见的一种多媒体资源。随书光盘作为图书的附件,对图书起到补充、延伸说明的作用。因此,通过随书光盘能够提高图书的利用价值。尤其对于语言类的图书来说,随书光盘能够帮助读者更好掌握发音。音像资料则是信息的高度浓缩资料,包括DVD、VCD、CD、磁带等,在图书馆的馆藏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音像资料能够给读者带来丰富的视觉、听觉体验。

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在图书馆的多媒体阅览室中,可以利用互联网,选择合适的信息资源库进行网上阅读、资料查询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的多媒体资源中包括了图书馆的自身馆藏书目及其数据资料,在自建数据库中,读者可以访问数据检索书目、实现网上预约、续借等服务。我馆在以上多媒体资源的基础上于2013年增添了电子读报机,进一步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便利。

二、图书馆多媒体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经过图书馆的整理,可以收藏、加工形成具有本馆特色的多媒体资源。一般而言,图书馆多媒体资源开发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对图书原件或者页面的原样存储,一种是对网络资源的直接应用。另外在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多媒体资源开发还要创建多媒体阅读环境。首先要建立多媒体文献资源,其次要构建读者依托网络进行多媒体文献的环境。在图书馆中,可以开放局域网更加方便读者利用网络阅读。

在图书馆多媒体文献资源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对图书馆多媒体素材库、作品库、VOD视频点播系统、网络文献资源库的构建。多媒体素材库中要建立包括文字材料、图片、图表数据、动画、声音、视频等的创建。读者可以从图书馆的多媒体素材库中下载、观看各类多媒体作品。读者还可以通过VOD视频点播系统检索所需的电视片、影视片等。

另外,还要建设多媒体文献资源库的使用平台,为了方便读者在图书馆多媒体素材库中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图书馆应建设多媒体素材库使用平台,方便读者在网上检索多媒体素材。多媒体素材库使用平台必须具备较强的交互性。并且通过图书馆数据库管理软件对多媒体素材库进行数据管理和应用。在图书馆多媒体文献资源开发过程中,还应创建独立阅览的环境。在图书馆内部开放局域网方便读者通过网络阅读、浏览图书馆资源。从而避免因为图书馆网络浏览室的空间不足,影响读者使用计算机上网浏览。

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多媒体资源具有大量的信息含量,对于读者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多媒体资源开发要进行合理的管理。在图书馆多媒体资源库中,图书馆要注意作品的来源,尊重版权。比如,在图书多媒体资源素材库中包含了大量的多媒体素材、图片、网络资源等,但是图书馆要尊重他人的作品,标注出作者,避免因版权问题造成的法律问题。

另外,图书馆还要对读者组织培训,针对读者的需求进行相关的培训,例如在多媒体资源库及自建的资源信息库中如何查询资料,更好的运用多媒体信息。从而帮助读者熟练地运用多媒体资源的检索方法、筛选网络环境上的多媒体信息。从而提高图书馆读者对图书馆多媒体资源搜索的综合能力及对多媒体资源的利用率。

三、小结

综上,随着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应用技术的发展,在图书馆多媒体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方面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计算机处理过信息扩展到从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在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多媒体资源库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读者带入了新型的学习环境中,让读者在动态学习中获取更多、更丰富的信息。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利用信息技术及互联网技术开发多媒体资源构建图书馆多媒体素材库、作品库、VOD视频点播系统、网络文献资源库等让读者可以在图书馆中获取更加丰富的图书资料并享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孟利兵.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管理及利用[J].科技情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3(09):22-23

[2]赵海燕.图书馆多媒体资源建设和服务工作解析[J].数字与缩微影像, 2012(1):10-11

篇10

关键词:自主组织理论;参与式预算;集体行动困境

一、研究背景和理论框架

(一)奥尔森和集体行动困境

曼瑟尔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通过对囚犯困境相关的模型进行考察,认为理性的和寻求自身利益的个人是不会为集体利益而寻求行动的。这种逻辑和公地悲剧、囚徒困境的某些地方类似,其中心论点都是搭便车问题。因为“任何时候,一个人只要不被排斥在分享由他人努力所带来的利益之外,就没有动力为共同的利益作贡献,而只会选择作一个搭便车者。” [1]与之相关的传统理论认为,公共资源的开发时无法依靠使用者或占有者独立组织起来使用的,而是必须依靠外部的力量进行组织,比如利维坦和私人企业。

传统集体理论的前提很关键,首先人们是理性的,这种理性被奥斯特罗姆称为“冷酷无情的”,其次,人们拥有的信息量是设定的。但近年来公共参与式预算成为地方治理中的一种主要形式,公共预算的核心问题是资源配置,尤其是资源的优先顺序确定问题,在以往的行政过程中,预算通常是在议会和政府的各种程序中定型的,而公共参与式预算将公民参与纳入预算决定的过程中,如美国、巴西等国。美国在地方政府一级,基本上是在市一级近年来兴起了参与式预算,这样看来,人们对于公共事务的参与式可以突破集体行动困境的。

(二)理性选择、利益博弈

自主组织理论的中心内容是研究“一群相互依赖的委托人如何才能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治理,从而能够在很多人都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形态的情况下,取得持久的共同受益。” [1]换句话说,是研究个体是如何进行理性选择和利益博弈,以超越集体行动困境的。

与传统集体理论中“冷酷”的理性人假设不同,奥斯特罗姆教授认为人是有主动性的,是愿意取得更好的受益而去积极改变的。在此前提下,复杂环境中影响个人理性选择的内部变量有四个,即预期收益、预期成本、内在规范和贴现率。人们选择的策略会共同在外部世界产生结果,并影响未来对行动收益和成本的预期。个人所具有的内在规范的类型受处于特定环境中其他人的共有规范的影响。“如果这一规范成为与他人共享的规范,那么采取被其他人认为是错误的行动所要受到的社会非议便会对他形成制约”。贴现率既受个人所处的自然和经济保障程度的影响,“那些对过了当年是否还有足够的食物抱有怀疑的占用者,在对生存可能性的增长进行权衡时,会给予未来收益很高的贴现率。同样,如果无论当地占用者采取什么行动、公共池塘资源都会被其他人的行动所毁坏,那么即使那些多年来一直对自己获取公共池塘资源的量加以限制的人,也会开始给予未来收益很高的贴现率”。除此之外,贴现率还受居住在特定社会或地方社群的人们在比较未来与当前的相对重要性时所共有的一般规范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实际生活中影响人们做出选择的并不是简单的利己心理,而是受个人在外部任何特定环境中所拥有的机会影响的,这种影响是多因素而复杂的。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这些内部的和内心的主观的总和变量很难有精确的汇总方法,所以判断理性个人的策略选择应该把重点放在影响总和变量的可以观察到的环境变量上,比如说制度供给、可信承诺和相互监督的机制,奥斯特罗姆认为,复杂的和不确定的环境下的个人通常会采取权变策略,即指根据全部现实环境变量灵活变化的行动方案。“我会遵守承诺,只要大多数人也都这么做”是权变策略的基本写照。这是可以观察到的,也是可行的。

自主组织理论认为总是要有足够的动力产生合作的念头,比如对确切受益的不确定性。那么为什么会放弃运行多年的代议民主式的公共预算呢,在实现参与式预算的国家中,绝大部分实行的是代议制,由民主选举出来的议员监督着政府的预算,根据塞姆森和罗宾斯( simonsen&robbins,2000)的研究,美国地方政府公民参与式预算出现的主要原因包括: [2]

1.人民对联邦政府的信任降低,民主选举没有很好地实现公民的利益。政治家是民主选举产生的,但是,公民越来越感觉到,一旦选举结束后,公民是很难对这些政治家进行控制的,这些选举产生的政治家将他们自己与选民越隔越远,在政治活动中,他们经常关心的是其他的利益而忽略了公民的利益。[2]正如格雷德(grieder,1992)批评的,美国的政治结构越来越倾向于为公司和有钱人的利益服务[2] 。从“全国选举研究”的一项报告中看到,在20世纪60年代,有60%多到70%多的美国人信任联邦政府。但是,到90年代,只有30%左右的美国人信任联邦政府[2] 。因此,对“利维坦”,也就是联邦政府的不信任,导致了参与式预算的产生。

2.人民的政治参与率降低,这直接影响了民主制度的运行基础。这一结果是由于人民对政府的不信任感增强产生的,不仅表现在对联邦政府,近年来还表现在对地方政府上。例如,高新军在《美国地方政府治理案例》中提到地方政府选举中市民投票率降低,尽管有分析表示是因为美国公民认为不论是选择谁当市长,结果仍然是民主的,再坏也坏不到哪去,但是这种冷漠依然侵蚀了美国人引以自豪的公民文化,为了重新确立民主制度所需要的公民参与和公民文化,美国地方政府引入了参与式预算。

3.“搭便车”的困境。“搭便车”困境也就是集体行动困境,传统集体行动理论认为,理性的个人组成的集体是不会为集体利益行事的。但如前文所说,奥斯特罗姆认为这个理论是有两个前提的,“冷酷无情”的理性和信息不全的博弈,更进一步说,信息不全的博弈是在做单一维度的,单线性质的博弈,在纷繁复杂的现实条件下,这是不科学的。所以要突破“搭便车”的困境必须让博弈者清楚地了解到外部的、内在的、现在的和未来的等多方面情况,而不是单纯地以为不需要付出努力就可以轻而易举得享受公共资源。同样的,地方政府只有让公民参与到政府预算制度的过程中,给予这样的制度安排,使公民去了解各种选择和各种成本,在各种机会中去博弈,才能认识到政策和执行的整个过程。这样不仅进一步培养了公民素质,更重要的是使得公民形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因为他们明白破坏规则的成本有多大。 

自主组织理论是围绕三个关键问题展开的,实际上,供给问题与承诺、监督问题是相配合的,在解决了由谁来供给、为什么要供给的问题后,承诺和监督的良好运行也保证了持续地供给。正如参与式预算制度,当从政府到公民都需要一种新的预算方式产生时,怎样的具体运作成了关键。

二、参与式预算的具体运作  

公共支出可以分成两类:日常支出和资本支出。前者主要用于维持公共部门的日常运行,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后者主要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目前,许多国家都将这两类支出在预算上区分开来,编制单独的资本预算。美国的绝大部分地方政府都采用一个相对独立的资本预算过程来确定固定资产投资[3] 。公民参与预算的主要范围是资本预算,有些地方政府把日常支出也纳入例如预算范围。

(一)参与方式

以“公民是否参与分享政策分析和制定”这一标准可以把参与预算的具体方式可以分为“非政策分享”的公民预算参与和“政策分享”的公民预算参与。在前者,虽然公民发表了意见,但是,他们可能并不能进入决策过程,政府虽然收集了公民的意见,但是并不一定会考虑这些意见。在后者,公民参与对政府决策产生的影响要更大和更有确定性。公民问卷和公民论坛或公民会议属于“非政策分享”的公民参与,公民陪审团属于“政策分享”的公民参与。许多地方政府吸纳公民代表“直接地”参与对资本项目进行排序和打分的具有决策权的委员会。[4] 传统的听证制度和咨询顾问委员会也是“非政策分享”的公民参与,但是,与公民问卷和公民论坛或公民会议相比,它们的参与面更小,参与程度也更低。

(二)具体运作

识别和优先选择项目是进行资本预算的主要内容,也是公民参与预算的核心内容,之所以选择这一部分,是因为资本预算主要是用于建设、维护一些对于社区公共服务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这对于公民的日常生活有切身的影响,至于公民是如何参与预算的,以俄亥俄州戴顿市为例。

20世纪70年代,戴顿市委员会正式成立了公民优先顺序小组(citizen priority board),其主要职责是为市政府提供关于社区需要和优先顺序的反馈以及如何提供服务的信息。该城市有7个区,每个区都成立了公民优先顺序小组, 每个小组有26到45个席位,任期2到3年,包括选举产生的成员和社区团体代表。半数或三分之一的成员每年选举一次。市政府的人力和社区资源部门负责监督公民优先顺序小组的选举。每个公民优先顺序小组每月召开一到两次会议。公民优先顺序小组的预算由戴顿市的社区发展补助金和市资源来提供,并雇佣专门的工作人员。每个小组都在戴顿市的社区发展补助任务小组中有一个席位,并且可以向市政府的部门一样申请资金。

美国是一个先有社区后有政府的国家,尽管在确定预算优先顺序过程中多扮演的角色并不是官方的,但公民优先顺序小组的实际影响力是非常大的。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制度保障影响力的持续存在,比如每个区的公民优先顺序小组会把优先考虑的实现列入年度需求报告中,这项报告会交给市经理,对预算结果有重大的影响;再比如,在预算年度中,公民优先顺序小组通常会召集一个包括政府各个部门代表的行政理事会会议。在该会议上,各个部门要听取公民的意见,接受他们的请求,回应他们关心的事。

在戴顿市的案例中,我们看到,公民组织和政府之间,公民与公民之间达成了行之有效的协议,通过制度安排确保公民们的权益不受侵害,也保证了拥有话语权的公民代表选举的公正,比如在案例中提到的“市政府的人力和社区资源部门负责监督公民优先顺序小组的选举”。

三、自主组织理论维度下的参与式预算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参与式预算下为什么能够存在

1.良好的制度安排。首先,从宏观说,有健全的法治保障地方治理的有序进行。比如具体以美国来说,美国地方政府治理的民主传统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稳定下来,这一民主传统也是美国宪法的核心,宪法确定了地方治理的法律地位,并形成一套稳定的法治系统。其次,在微观上,美国的地方政府无论是市镇级还是县级,都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咨询会和委员会,与政府形成两套班子的体制,在预算等多方面对政府事务起着重要的影响,这是一项长期的制度保障。

2.公民文化的培育。公民文化在参与式预算模式的运行着也起着重要作用。自由、平等和自治是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托克维尔就曾经用“心灵的习惯”对于美国人的理想有这样的描述。近年来美国很多地方政府常年来开设各式各样的培训班,以提高公民的政治素质和参政能力。这样一来,合理的治理模式增加了公民的信任感,反过来,公民们更加愿意以理性的态度去投身地方公共事业。

(二)参与式预算的借鉴意义

在自主组织理论维度下看美国地方政府的参与预算不是生硬的理论解释,而是一种思路。自主组织理论认为小范围的集体组织更了解自我需求,高高在上的政府反而并不了解小集体的需求。“用较大政治系统中较小单位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的理论来解释行为和结果时,必须明确地把周围政治系统的活动考虑进去。” [1]其中,政府作为外部权威对自治组织内部规则的认可和支持是自治组织得以产生并长期续存的重要保障。今年来,尽管我国公民社会的培育有了较大发展,但是从总体上来说依然是“大社会、小政府的”局面,因此,政府理应在发展社会自治组织,提高社会自主治理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发挥重要作用并不是说政府越俎代庖,简单地以行政命令去处理事物,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一个理性、引导性的政府。因此,政府为社会自主治理提供一定的直接意义上的制度支持和政策引导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时,政府作用的发挥更应放在促使社会自我治理能力增强的政治、法律和社会环境的构建上。

参考文献:

[1][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m].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2]simonsen ,william & mark d . robbins .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resource allocation [m].boulder:westviewpress,2000.

篇11

【关键词】煤矿通防事故;隐患监控;隐患预警;应急处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TD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049-01

煤矿中的所谓通防,也称为“一通三防”,其中的“一通”指的是通风,“三防”指的是防瓦斯、防煤尘、防火灾。防瓦斯主要是防止瓦斯爆炸,防止瓦斯浓度处于爆炸限度内并与火源和足够的氧气接触;防尘主要是防止煤尘爆炸,应有效降低煤尘的爆炸危险性并避免其与足够能量的引火源接触;防火灾就是将引起火灾的三个基本要素热源、可燃物、氧气相互分开。

据《中国煤炭工业年鉴》的统计数据,近6年来我国煤矿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中,通防事故的人员伤亡比例占到了其中的4成。通防事故虽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根据相关事故分析,其也具有显著的因果性、规律性和可预测性,深入了解通防事故的发生机理,对事故隐患进行有效的监控和预警,能有效地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同时,建立有效的事故应急处理体系也能在事故发生之后采取有力措施,尽量挽回损失,将人员与财产损失降到最低。

一、煤矿通防事故的隐患监控

相当多的煤矿通防事故调查报告都指出,除了极其特殊的情况,煤矿生产中发生的通防事故都属于可监控或可预知的范围内。因为事故的发生都存在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任何事故都是由事故隐患发展而来的,在任何事故的萌芽阶段直到事故发生的临界状态,都是有迹可寻、有所端倪和征兆的。这种迹象、端倪和征兆都可以划归为隐患信息,使用科学合理的隐患监控预警方法和先进、可靠的隐患监控预警系统,事实上完全可能避免通防事故的发生,至少能够把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实践经验证明,煤矿通防事故的隐患监控,主要需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矿井的生产运行条件、井下的工作环境、操作矿工的业务素质、安检人员的安全工作行为以及所有生产相关的技术、设备为对象的监控技术体系。事故隐患的监控中,主要应针对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机器设备的不安全运行状态、生产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等进行全面地实时评价和监控分析,保证隐患信息获取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从而进行科学的隐患管理,以便在隐患程度超过临界值时发出预警信号,提示相关工作人员及时处理或做好应急准备。

二、煤矿通防事故的隐患预警

煤矿通防事故的隐患预警体系应当包括几个子系统:预警信息系统、预警指标体系、预警准则及方法。

我们知道,预警的主要依据是信息,预警信息系统的作用就是起到事故隐患信息的信息搜集、统计和传输的作用,这些信息里可以既包括事故隐患的过往历史信息,也可以包含当前的即时信息。现在的预警信息系统主要是借助计算机来实现各种隐患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存储和传输的。而预警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为了使信息定量化、条理化和可运用化。根据预警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预警指标体系应进行必要的判断,并针对不同类型的煤矿企业和不同类型的事故隐患,相应地调整对应指标,以便预警指标体系能够真正反映煤矿所面临风险的实际情况。预警准则及方法指的是一套判别标准或原则,用来决定任不同的情况下,是否应当发生警报以及发生何种程度的警报。预警准则的设置要把握尺度,如果准则设置过松,则会使得有危险而未能发出警报,造成漏警,从而削弱了预警的作用。如果预警准则设置过严,则会导致不该发警报时却发出了警报,即造成误警,多次误警会导致煤矿对警报信号失去信任,降低预警系统的效用。

三、煤矿通防事故的应急处理

除了良好的事故隐患监控与预警之外,煤矿安全管理部门还应建立起有效的事故应急对策,以便在未能防患于未然时,做到亡羊补牢。

应急对策方案由专项应急救援预案、避灾路线和救灾路线及其他辅助信息组成。专项应急救援预案是相对于某一事故隐患的针对性措施,是隐患控制工作中直接实施的技术方案。避灾路线是针对某一事故发生后, 为危险范围内的员工及时脱离危险区而制定的避灾技术方案,因为一旦发生煤矿通防事故,井下工作人员快速、安全地撤离至地面生命才能得到保障。其他的辅助信息是根据通防事故的不同性质及严重程度,通过外部援助的形式进行更好的事故控制。根据国家针对煤矿企业应具备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配备的要求以及给出的标准模版,制定详细完善的煤矿通防应急救援预案,并进行试验、存档、培训、和演习。

四、结束语

综合来看, 建立运行有效、制度完善的煤矿通防事故隐患监控预警与应急处理体系,运用基于事故隐患信息的新技术,制定事故应急对策,是降低煤矿事故发生及降低事故损失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学科竞赛;现代传媒实验室;管理体制;运行机制

现代传媒实验室是国内高校实验室的一种,一般涵盖新闻、广告、传媒等专业,仪器设备较多,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在管理与运行方面有很大研究空间。本文以吉首大学的现代传媒实验室为研究点,整体观照此类实验室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一、学科竞赛背景下的现代传媒实验室开放现状

实验室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是科技创新的摇篮,是社会服务的窗口。实验室是高校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场所,实验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组成部分,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它具有直观性、实践性、探索性和启发性等特点,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学科竞赛是推动学院学科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方式,以竞赛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校的共识。随着学科竞赛项目的增长,实验室的功能也在这变革中悄然发生了变化,它除了实践教学功能,还增加了竞赛作品“生产车间”的功能。

二、现代传媒实验室开放形式的特殊性和实验室管理方面存在的困难

现代传媒实验室不仅承担常规教学任务,而且因为涵盖的专业都为应用型专业,对开放的程度要求较高,各种竞赛、练习、实践形成了实验室的特殊开放形式。实验室的特殊性给管理带来了困难,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管理工作量增加。从上表统计数据来看,实验室每学期因为竞赛增加课时21941个,占总课时36.7%。实验室每周开放6天,每天开放12个小时,管理者投入的工作量明显增加;二是管理难度增加。摄像机、照相机的正常教学使用与管理与课外不定期的借用导致借还时间长,使得实验室管理人员要协调好教学与课外开放的关系。学科竞赛给非编室的管理难度加大,周末、晚上学生借用设备的频率高,管理难度大。三是设备的老化和损耗增大。各种竞赛以及大学生创业团队孵化工程,给创业团队提供设备、场地支持,设备的使用率明显提高。设备使用率提高后,设备的损耗增大,维护压力增大,设备的存量不够,需要增加设备投入。

三、现代传媒实验室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实际运行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现有的实验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进行研究梳理,发现其已经不适宜现在的实际运行情况,需要做出修订完善。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管理体制陈旧残缺,内容不够。目前沿用的管理制度是在学生规模不够大,仪器设备数量少,各种竞赛少,课外活动少的时代背景下制定的,适用于当时的实验室。实验室制度的内容上主要针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实验室教师的管理、实验室卫生等方面,对课外竞赛等方面的管理未纳入制度,甚至新建的一些机房都没有专门的管理制度,因此,对比当下的情况,沿用的制度是陈旧残缺的。

二是管理体制过于死板,对课外开放限制过严。因为设备少,经费紧张等多种客观原因,以往的制度对仪器设备、场地的管理做了很多严格限制,譬如为确保教学的使用,原则上禁止学生课外使用设备,周末一般不向学生开放。为减少设备的损耗,延缓设备的老化,对学生的借用都做了限制,不鼓励学生积极外出练习,更谈不上主动和校外单位进行合作,共享设备和人力资源。

三是缺少新的科学的运行机制。以往的管理制度以限制和封闭为导向,其运行机制自然是围绕教学中心转,新的制度以开放和鼓励为导向,需要新的科学的运行机制,需要从人力投入、管理经费投入、设备投入等方面形成科学的运行机制。

四、在实验室配套改革和制度完善方面的几点意见

一是解放思想,重视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实验室的建设方面决策层领导尤其需要解放思想,正如北京工业大学前校长、教育部高校实验室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左铁镛院士所说:“我觉得第一位的还是理念、观念上需要进一步提升,正确认识实验室的作用。而这个提升首要的是领导,各级领导都要提高认识。”

二是以育人为本,发挥实验室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将传统意义上的以教师为主导的实验教学合理过度到以学生为主导的综合实践应用可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全国广告艺术大赛首届颁奖典礼上讲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育人为本。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是扩大实验室开放,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竞赛和实训。竞赛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而且能加强高校之间交流,检验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校级以上的各种专业竞赛,对学生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极其有效,现代传媒实验室可以成为竞赛作品的生产工厂。应用型专业对课外实训的要求非常高,从制度层面鼓励学生课外借用仪器设备,宁可让设备使用坏,也不可让设备存坏。实验室不仅面向本专业学生,而且要面向其他专业的学生开放,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为人才培养、科技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四是加大经费投入,确保实验室高效有序运行。如今,各种竞赛越来越多,已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自发地、积极地参加到高校承办的各类学生学科竞赛中来。对竞赛组织者而言,参赛人数的增加意味着工作量和经费的增加。随着竞赛的常态化,实验管理人员只有将竞赛这一部分工作量纳入到教学安排中来,并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才能确保实验室开放与学科竞赛的良性互动循环。

五、结语

现代传媒实验室已经进入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在2014年教育部大力推动职业教育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更应解放思想,对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改革和完善,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充分扩大实验室的开放度,为实验室的科学高校运行提供各种保障。

参考文献:

[1]徐德龙,张美玲.关于高校新建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1(4):259.260.

[2]左铁铺.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的作用与思考 [J].实验室研究探索,2011(4):1-5.

作者简介:

梅黎,硕士,助理经济师.

篇13

关键词 媒体和技术;情境学习;数字化校园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1-0058-02

1 时代背景

媒体和技术这两个概念,好像孪生兄弟,总是走在时代的前沿。特别是对信息化社会中所衍生的“数字土著”们,媒体与技术对他们而言再熟悉不过了。每一次媒体变化,随之而来就是技术的变革;每一次技术的革新,媒体却又是日新月异。它们不断地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最终改变人类的学习和认知。

对于科学技术而言,从最初西方工业革命蒸汽机时代到现在的原子时代的整个发展历程,人们对科学技术发展观已经不陌生了。而媒体与信息技术的的确确又成为新时代的宠儿。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Mcluhan H M)是当代系统论述媒体问题的最有影响的人物,他曾经在《理解媒体:人体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 of Man)一书中提出三个关于媒体的观点:首先是媒体就是信息;其次,他认为媒体是人体的延伸;此外,他认为媒体有凉热之分[1]。这些观点在西方学术界引起过强烈轰动,尤其是第二个观点,正如他告诫人们:“现在充分认识人体延伸所带来的影响已经显得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重要了。”特别是在当今,信息和知识成为社会的基本资源,对他们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正是由于这种社会的需要,1993年9月,美国政府推出一项引人瞩目的高科技系统工程――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计划,实质就是高速信息电子网络,为了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祝智庭,2001)[2]。这之后美国先后四次“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反映了美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重心经历了基础设施建设(1996年计划)、学习资源建设(2000年计划)、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2005年计划)和促进教育变革(2010年计划)的发展途径。直到今天,这项巨大的工程已经开始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成为了载体与典范,做到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以最好的方式(图、文、声、像、数并茂)进行相互间的交流。

2 教育媒体多样化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从传统的教学方法到新颖的教学设计,都是不断地适应社会大众的需求而逐步向前发展的。从最初视觉教育、再到视听教育、以及视听传播和现代教育技术,对媒体的正确使用逐渐成为合理使用教学模式的关键。在诸多经典视听教育的研究者和研究文献中,前美国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主席戴尔及其名著《教学中的试听方法》描述的“经验之塔(the cone of experience)”是当时以及后来试听教育的主要理论依据。

如图1所示,“经验之塔”提出了视觉教具层级分类模型的发展,它将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各种经验依照抽象程度,分为三大类十个层次,说明人类学习经验可以由“塔”底部做的经验,再到中部“观察经验”,最终能上升到顶部“抽象的经验”,甚至发展到最简单的语词或数字符号的布鲁斯・乔伊斯等人在其《教学模式》(Models of Teaching)中的定义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长时间学习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3]

总得来说,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最终达到教学目标,促使教育功能良好地发挥作用。换言之,是对具有特定教育目标的教育任务,找出现存的教育媒体的优化选择和组合的问题。一般说来,按照教育媒体使用的物理特性,它分成五大类:

第一类是所谓传统常规教育媒体,有印刷材料、图片、黑板、实物和模型等;

第二大类是所谓的光学投影教育媒体,主要指幻灯、投影和电影;

第三类是所谓的电声教育媒体,主要指扩音、无线电收音、录音等;

第四类是所谓的电视教育媒体,包括电视接收和监视、电视和摄像等;

第五类是所谓的计算机教育媒体,有程序学习机、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计算机教育网络。

现在的应用主要是将计算机与前述各类媒体的功能都整合起来,构成多媒体教学系统。

3 情境学习理论

对情境理论要从生态心理学和人类学两种视角下来进行分析。Young(1993)和Greeno(1998)曾讨论过情境学习理论的生态原则,那就是,人的头脑中存在无需中介性变量的直接感知;其次,作为对结构主义的二元论和唯物主义的一元论的补充,人们提出了功能主义,它假定心智状态作为系统一个功能而存在;最后,关键是系统的组织方式,而不是组成系统的材料,因而使系统(不一定是人脑)可以产生心智状态(Fordor,1994)[4]。

一般说来,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有启发式、探究式和情境式这三种。那么,在情境学习理论下如何来引导教学模式正常地运行呢?例如,当代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知识载体的自由学习模式,它强调的是有机体―环境之间存在交互和互惠的关系。应用到学习理论,就是莱夫和温格的合法边缘参与(Lave和Wenger,1991)。这种假设也更加说明了媒体是传递信息载体,同时媒体也是人体延伸,特别是体现在现代教育技术领域尤为突出。因此,以现代化媒体为载体的数字化技术无疑成为整个社会文化关注的焦点。

4 数字化校园

中国国内的数字化模式,主要是用技术创造和支持教学资源优化配置、合理使用和高效开发,来完成数字化环境下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从而促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多媒体数字化技术是以网络为载体,将多媒体信息资源处理为数字资源,同时开发和利用其数字资源的一种现代化信息技术。数字化校园来源于“E-Campus(数码校园)”,要求网络基础、环境(设备、教案等)、资源(图书、课件)和活动(教学、管理、服务和办公等)全部数字化。在数字校园这四大系中,应用支持系统是校园数字化的核心[5]。目前内许多高校已经开始研发基于最新、最具发展前景的分布式计算模式――云计算,建设基于云环境中的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

与此同时新的尝试已经开始。由于手机通信已经发展到4G时代,它在传输声音和数据上大大超过前代,同时也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无线漫游。正是新通信技术的革新,使新的传播媒体也迅速进入校园及社会方方面面,如微信。特别是高校已成为整个社会最重要的数字化社区的组成部分。

5 结束语

从2005年开始,中国绝大部分中小学已经开始了最基础的信息应用技术建设,直到今天,数字化校园已经开始同教学和管理活动融为一体。但是新的教育技术和教学媒体却没因此止步,中国的教育现代化仍然处于不断的变革中。整个社会在这种趋势的推动下,实现终身学习、自主学习和自由学习,对任何年龄和背景的学习者已经不再是梦想。与此同时,任何媒体和技术都有自己特定的周期,可以称作冷热媒体与新旧技术的交互,但是整个周期内人们使用他们所积累的经验都是十分宝贵的。在新的周期内,新的技术和新的媒体如何支持中国现代化进程稳步前进,是值得继续深思的。

参考文献

[1]章伟民,曹揆申.教育技术学[M]//瞿葆奎.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丛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黄荣怀,杨俊锋,胡永斌.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

18(1):75-84.

[3]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14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多媒体网络环境 英语听力

在网络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之下,多媒体技术以多样的表现形式渗透到高职院校的教学之中,并在不断更新人们教学理念的同时,促进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当前在高职院校的英语听力教学领域,传统的以课堂、课本和教师为中心的高职英语听力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教学改革和时代公共英语发展的需要,而适应网络发展并优化英语听力教学模式成为改革的重要环节。因此,笔者结合当前高职院校英语听力教学特点,着重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角度,对如何行之有效地开展听力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当前环境下高职英语听力教学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多媒体设备与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到高职英语听力教学之中,然而,网络环境下的听力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完善高职院校的听力教学与研究仍然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当前听力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教学方面,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均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层面没有表现出足够的重视,导致教学应用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其次,高职院校教师能力仍需提高,特别是在对多媒体教学的掌握方面,无法有效实现对多媒体教学的优化设计,从而影响学生的听力学习效果;第三,外部环境的制约,一方面表现在硬件方面的管理、使用的不合理,另一方面表现在对软件开发的消极对待,严重影响英语听力教学效果;最后,在多媒体环境下的听力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单一,师生仍缺乏有效互动,学生主动学习意愿不足,也在很大程度上令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多媒体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听力教学的应用

伴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与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对于英语能力的掌握尤其是听力日益成为教学的核心,因此,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有效开展听力教学就变得日益迫切。本文根据当前形势下英语听力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调整,并提出应用策略。

(一)提高认识,更新教学理念

对于教师而言,首先要充分熟悉多媒体设施,认清其优势,并能够在必要的领域进行合理的运用,以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其次,要以教学目标为基础,结合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利用多媒体网络,通过教学方式的优化,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师生互动。另外,要更新教学理念,可以用更加多样化的方式,如情景对话、课堂游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听力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要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增强自身对于学习的兴趣,但必须要将更多的精力聚集到知识的掌握层面,提升听力水平,而娱乐性则是次要的。

(二)注重教学能力提升,实现多媒体优化设计

多媒体为英语教师在听力教学效率的提高上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同时它也对教师自身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提高英语教师的听力教学技能,实现对于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熟练掌握,并根据各个学生的自身特点实现有针对性的应对,为广大高职院校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良好条件,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创造性地开拓教学思维、改革教学模式,在促进自身信息化素养提升的同时,带动教学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要优化多媒体设计水平,广泛利用各种资源,充分了解学生意愿,通过收集、重构、整合,在多媒体教学中提升设计标准,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接触新型教学模式的机会,从而在优化多媒体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听力水平。

(三)改善外部环境,实现有效管理

作为高职院校,要规范并更新多媒体设备,让多媒体网络技术真正发挥教学优势。有针对性地对教师开展培训,学习相关的设备使用方法、技巧,保证听力教学的连贯性。同时,要实现对于多媒体教室的有效管理,在管理中探索最优教学模式,满足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听力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也应在软件的建设方面入手,建立听力教学素材库,方便教师在课件制作中可以有更多的参考与选择。值得注意的是,在构建素材库过程中,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质”的把握上,有选择性地对相关资料进行设计、组合、扩充、更新,真正在有效管理中创造优良教学环境。

(四)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师生有效互动

作为教师,应认识到多媒体课并非简单等于英语视听课,而是一个认识、练习并力求掌握的学习平台。要优化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坚持在课堂授课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与教师互动,如英语对话、游戏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提升其听力水平。要建立并完善网络平台,课前对听力教学内容进行,供学生下载练习,而课后师生间应积极交流,进行在线答疑,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掌握与巩固。要创建网络小组,因材施教,在网络空间内实现同组间的交流、讨论与相互学习,甚至是进行作业布置与批改。

三、结语

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的英语听力教学,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在当前形势下,充分认识并改进传统教学方法,坚持与时俱进,实时更新,将会推动其发挥出更多更大的教学优势。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多媒体技术,并应在未来的教学中努力研究并探索更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为学生更好地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听力水平、掌握专业技能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也为我国英语教学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徐燕.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高职公共英语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大家,2011(2):177-178.

[2]刘佳.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研究[J].创新教育,2011(3):224.

[3]任小帅.多媒体环境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9.

[4]彭娟.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高职英语听说教学[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0):3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