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纪法知识竞赛范文

纪法知识竞赛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22: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纪法知识竞赛,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文\徐妮娟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充分运用新媒体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大力弘扬宪法精神,进一步调动全市干部职工通过互联网、微博等新媒体学习宪法和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宪法、尊重宪法、依法维护宪法权威的良好法治环境,云南省昆明市普法办在2014年12月初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百家网站暨中国普法官方微博宪法知识竞赛”的通知》,及时组织全市干部职工开展宪法知识竞赛活动。截至去年12月20日,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有3000余人参加了网络答题,并取得优异成绩。

此次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丰富了国家宪法曰暨全国法制宣传日、云南省法治宣传周的宣传内容,在全市掀起了学习宪法、宣传宪法、践行宪法的新,进一步增强了全民学习宪法的氛围,有效促进了全民学法用法守法遵法取得实际效果。

篇2

关键词:机器人竞赛 实训平台 方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TP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b)-0171-01

机器人竞赛是教育和高科技的结合,由于机器人自身的特点和对未来社会的影响,机器人不仅仅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好教材、好办法,而且是科普教育的重要园地。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普及深入,机器人教育及竞赛已广泛深入高校甚至中小学校,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设计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机器人竞赛实际上是高技术的对抗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信息与自动化领域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发展的水平。机器人竞赛使研究人员能够利用各种技术,获得更好的解决方案,从而又反过来促进各个领域的发展,这也正是开展机器人竞赛的深远意义,同时也是机器人竞赛的魅力所在。

1 项目分析与研究方案

1.1 机器人系统的组成

功能方面来分:机器人主要由构架系统、感知系统、执行系统、决策系统、能源系统等几大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构架系统:相当于人体的躯干和骨骼,它承载着机器人的所有部件,是机器人的根本和基础。感知系统:相当于人的眼睛、耳朵、鼻子、皮肤等,可以感知外界的各种信息,如:距离、声音、气味、温度、湿度、形状、颜色等。执行系统:相当于人的肌肉和四肢,可以使机器人具有行走、移动等功能,并完成特定的任务,如取物、灭火、营救、排爆、踢球等人们设计的各种动作。决策系统:相当于人的大脑,它将机器人从感知系统感知的各种外界信息进行处理、判断,然后做出决策,并发出信号控制执行系统按照程序预设的方式进行处理。决策系统常用的控制芯片有:C51单片机、PIC单片机、AVR单片机、高端ARM处理器等。能源系统:相当于人的心脏和肺,它给机器人的感知系统、执行系统、决策系统提供能量,如电能、热能、机械能等。

1.2 本平台研究的主要内容

(1)构架系统与执行系统。

结合人形机器人、轮式机器人及其他形状机器人的结构特点,开发一套花键式结构连接件。利用该套连接件可以搭建各类机器人机械平台。

(2)感知系统。

感知系统中,常用的传感器有:测距声纳、红外测距传感器、红外光电开关、姿态传感器、碰撞开关、声强传感器、光强传感器、声音传感器、颜色传感器、摄像头等。本项目拟开发模块化的上述组件(不包括摄像头)。

(3)决策系统。

决策系统将机器人从感知系统感知的各种外界信息进行处理、判断,然后做出决策,并发出信号控制执行系统按照程序预设的方式进行处理。决策系统常用的控制芯片有:C51单片机、PIC单片机、AVR单片机、高端ARM处理器等。

(4)能源系统。

2 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试验方案

2.1 研究方法

(1)调研法:通过广泛的调研,结合学院电信、应电、电气、模具等专业对开展机器人教育的需求及国际国内有关机器人竞赛的平台,分析技术细节、难点,确定平台建设架构。

(2)试验法:通过仿真、硬件搭接及调试等途径完成各电路模块的硬件设计,然后拼装各类机器人,运用数学建模知识、自动控制原理及有关软件技术,实现各类机器人的决策控制,并形成配套的技术资料。

3 特色与创新之处

“创意之星”机器人竞赛及实训平台是一套用于高等工程创新实践教育的模块化机器人平台,可通过数百个基本“积木”单元的组合,搭建出各种发挥想象力的机器人,并可为自己搭建出的机器人编程。因此,无论是机械、电子还是电气专业,都可以基于该平台,根据需要选择自己的侧重点,承载学生的实验、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技能竞赛。

4 结语

实践证明,该平台可靠性高,灵活性强,解决了目前机器人系统不能灵活拼拆组合,实现既可“独立”又可“复用”的技术问题并且可适用于各类大众机器人竞赛,节约了竞赛和培训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篇3

(一)国家宏观统筹,地方积极响应,高职院校踊跃备战

为了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国家有关教育部门立足于整个职业教育,宏观统筹职业技能竞赛,旨在通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各省教育部门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职业技能竞赛政策,结合各省的实际情况制定省级职业技能竞赛政策,鼓励高职院校、企业积极参与,深化校企合作。通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培养一大批优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高职院校是职业技能竞赛中最大的受益者,参赛院校可以通过国赛、省赛这样一个平台,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在比赛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教师职业技能水平,同时一旦获得了国赛、省赛优秀奖项,还可以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有利于学校的宣传。职业技能竞赛是职业教育的指挥棒、师生交流的平台、校企合作的窗口,有利于形成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逐步形成了“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国家有大赛”的局面。

(二)竞赛覆盖地域广、规模大,行业牵头、层层选拔

教育部自2002年先后在长春、重庆、天津等地举办全国性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参赛学校来自全国各地,参赛选手逐年增加、比赛规模越来越大,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界的一件盛事。比如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共98个。其中,中职组11个专业大类,47个赛项;高职组12个大类,51个赛项。大部分赛项都将中、高职组分开竞技,突出各自培养特点。与前些年相比,高职赛项大幅度增加,使中、高职赛项平衡,有利于中、高职协调发展。赛程由学校初赛、省内复赛再到国赛,层次选拔。也就是说参赛的各支队伍首先经历院校内职业技能比赛,选拔出优秀选手参加省级层次的技能比赛,经过省级激烈角逐的优胜者才有资格参加国家级的职业技能竞赛。国赛是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风向标,代表着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最高水平,具有引领高职院校技能竞赛发展方向的指导作用。近几年的大赛项目中,过半的大赛项目由行业组织牵头,并且聘请行业专家全程参与全部比赛项目。以企业需求作为出发点,赛项的设计、组织、命题、裁判标准等遵循行业的职业规范,比赛场景布置与生产环境相同,实现了大赛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

(三)诱人的大赛评选表彰举措激发参赛者的热情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办公室组织全国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工作。按照大赛的赛项下达的名额和要求,在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组织的、跨行业(系统)、跨地区的国家级一类技能竞赛中,获得各工种前五名的选手,在由国务院有关行业部门或行业(系统)组织牵头举办的国家级二类技能竞赛中,获得各工种前三名的选手,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并颁发证书和奖章,并在职业技能等级上提升一个级别。对于国家级技能竞赛获得优秀名次的其余选手,也可获得相应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省级比赛中获奖的团体或个人,统一发放奖状、奖杯,并且全省通报。获奖单位一般会针对国赛、省赛获奖的部门、教师和学生给予物质奖励,享有评选推优、职称晋级优先权。获奖的学校一般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优秀的师资、完善的管理体制和雄厚资金支持,国家级、省级的奖项在学生招生、就业中占有绝对的优势。

(四)职业技能竞赛存在的不足分析

纵观近几年职业技能大赛的发展,貌似职业技能竞赛形势一片大好,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助推职业技能竞赛迅猛发展,大赛制度日益健全,赛项结构趋于合理,评选表彰举措深得人心,大赛规模越来越大。事实上仍然存在诸多不足方面,部分参赛学校过分看重职业技能竞赛结果而忽视竞赛过程,挑选最优秀的学生作为参赛选手,不惜巨资买进职业技能竞赛的全套仪器设备,参赛选手全天候地只针对大赛赛项进行强化应赛训练。参赛时选手间配合得天衣无缝,动作规范、娴熟,就像机器按照既定程序流畅地运作着,这样的参赛队伍一支又一支,像是复制出来的。这样劳民伤财的应赛训练偏离了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的初衷,忽视了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参赛选手来自不同职业院校,大赛没有开设系统性的赛前培训,参赛选手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学校只是针对赛前公布的评分标准进行针对性训练,训练缺少科学性,违背职业能力培养规律。大赛过程中,评分统一标准过于粗线条,评委评分差异性大,受人为因素影响比较大。

二、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发展趋势分析

(一)构建高效率职业技能竞赛组织架构

高效率职业技能竞赛组织架构为政府主导、企业承办、高职院校全员参与。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对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统一领导、规划、协调、管理,按照校赛、省赛和国赛,层层选拔,把职业技能竞赛纳入财政预算、职业院校与企业发展规划,对职业技能竞赛起主导作用,促使企业承办、高职院校全员参与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最终目标是达到社会和企业的要求,职业技能竞赛倡导的理念应该是企业所需要的,由企业承办职业技能竞赛,赛点可以选择在企业进行,这样在赛场设计上可以更多地融人企业文化,在比赛要求上可以紧密结合企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要求,在赛项的选择上可以更多地体现企业新技术应用,实现企业岗位需求引领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除此之外,企业作为非参赛方,承办职业技能竞赛有利于保证比赛的公平性。职业技能水平是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高职院校组织校赛时,应该倡导全体学生参与相关专业的技能竞赛,实现职业技能竞赛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在省赛、国赛期间,组织教师、学生观看技能大赛的实况录像,取长补短,引导广大师生关注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应用情况。职业技能竞赛以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主,同时关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职业技能竞赛的平台,洞察社会和企业的最新需求,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主动适应企业的需求。

(二)规范职业技能竞赛项目和评价标准,实现竞赛培训的常态化

职业技能竞赛的基本属性决定了必然对参赛选手进行排名,参赛选手在大赛中的名次是倍受关注的。参赛选手分数是按照大赛评价标准对参赛选手在规定项目中的表现进行评判的,职业技能竞赛项目和评价标准几乎成为历年大赛争论的焦点。应组织企业技术专家、职业院校专业带头人共同设计比赛项目,建立科学的评判标准和打分体系,将其形成职业技能大赛纲领性文件,下发各个高职院校,减少人为因素对评选的影响。职业技能竞赛不是部分高职院校的赛项,应该是所有高职院校的赛项,因此应组织各级技能大赛培训班对参赛的教师、学生进行全员培训,实现竞赛培训的常态化,保证每个职业院校的学生都可以共享竞赛培训资源,整体提高全国高职教育水平。无论校赛、省赛还是国赛都以此作为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依据。每年大赛竞赛项目和评价标准文件有修改或增补内容,可以有相关补充文件说明。职业技能竞赛是职业教育教学的指挥棒,具有引导参赛者向举办技能竞赛的目标无限接近的效能。

(三)团队协作开放式的职业技能竞赛模式

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 经济法 教学方法 “做乐赛”模式

现今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下,经济法的地位显得愈加重要。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以培养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的经济管理类高技能型操作型应用人才为目标。这就要求在经济法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律知识,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为首要的教学目标,务必从注重理论教学,灌输理论知识,转变到注重实践,培养经济法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需要创新教学模式,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而科学的教学理念是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前提和关键。因此,本人结合自己切身的经济法课程教学经验,特提出专门针对经济法课程的“做乐赛”新型教学模式。

一、“做乐赛”新型教学模式简析

关于“做乐赛”,其是一种强调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其高度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学生的学习由原来的被动的“听”变为在“做”中主动的“学”,学生在做中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学生在做事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增长知识,提高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承担“工作任务”的设计、活动的发起和引导、教学的组织和为学生“做”与“学”提供指导和咨询。所谓“做”,也就是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行动中学习,带着兴趣去学,享受体会学习、追求知识的乐趣,并通过竞赛的形式鼓励激励学生学习,“赛”也继而成为评价学习效果的方式。“做”、“乐”、“赛”三者是同步的,是相辅相成的。其目的是使师生在欢乐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打破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模式,让学生真正的在实践中领悟理论知识,学懂,会用,并在竞赛中激发求知、探索的欲望,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将枯燥的学习转化为一种快乐的过程。

为了使“做乐赛”突破传统教学,弥补其存在的不足,根据教学实践经验,本人对“做乐赛”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实施初步探索出几种方法。如:案例分组讨论、任务设计法、问题分组辩论。从表面上看来,其类似过去的教学方法,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势必是不同于以往教学方法的,就可操作性,系统性,教学效果方面,都较之以前具有更强的实践意义,下面我会以实践为例,阐述“做乐赛”在课堂中的具体实施。

二、“做乐赛”教学具体操作模式

(一)“做乐赛”模式的准备工作

首先,分组。将班级学生分组是“做乐赛”模式的首要步骤,分组的用意在于为了能让更多的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有利于配合竞赛模式。因此要首先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平均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例如60人的班级,平均分为十组。根据每个班级具体情况,每组分配人数不宜过多,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性。

其次,借助多媒体。在“做乐赛”过程中所需要呈现的一些文字、图表、影音资料信息,需要借助多媒体来实现。

(二)“做乐赛”的具体操作方式

(1)案例分组讨论。案例分组讨论是“做乐赛”的首选方式,在每次课堂上都可以进行,案例分组讨论法,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面对困难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与他人沟通的社交能力。

每次课上,当教师将理论课讲授完毕,根据当次课的内容,设计相关案例。关于案例,首先,一定要有针对性、目的性,案例选择要难易适度,贴近工作生活。其次,将案例可以设定多个小问,布置给每个小组,再由组长带领,将问题分配给组员,分别解答;也可以集思广益,要求每个成员解答所有的问题,最后一起集合答案。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每个组最终统一一个答案,并做出书面答案,讨论作答时间一般控制在30分钟以内。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一名成员发言,可以将书面答案作进一步详解。

(2)任务设计式。任务设计式主要针对个别课程内容而设计,依然由教师在完成理论教学后,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任务。

以学习《公司法》为例,教师要求学生分组模拟完成“申请设立一个公司”的任务,假设每一个学生为公司的发起人,为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依据所学知识主动去进行“市场调查”,选择确定设立哪一类型的公司,讨论确定公司名称,学习了解公司设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准备制作哪些申请文书、经过哪些程序等等,教师可以对各学习小组的整个工作过程进行引导、辅导、指导和教导;在整个任务完成过程中,各学习小组进行相应任务分工、伙伴交流、资料查阅、教师咨询、文件制作、作品展示和小组讨论等,每个学生亲历亲为,对工作印象极为深刻,做乐赛效果极佳。

(3)问题分组辩论。“问题分组辩论”在三种方式中,是最难操作的一种。尤其对于学生而言,需要扎实系统的掌握相关法学基础理论知识。而对于高职非法学专业学生来说,法学理论比较薄弱,能达到这种水平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没有实际意义。但是,这种方式能让学生体验辩论的乐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很多学生也积极反映希望能经常参与这种活动,这是令人倍感欣慰的。因此,该方法对教师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对教学的控制能力以及教学现场的随机应变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

“问题分组辩论”的选题依然要遵循依据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所选择的论题应与学生的基本经验和已经达到的经济法律水平相一致。可以借助多媒体,选取《经济与法》、《今日说法》中的某些具有代表性、公众知晓的热点案例展开辩论,如涉及税法的辩题“征收个人所得税是否能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就是一个比较适合会计专业学生辩论的题目。在组织辩论的时候,事先留给学生至少两周的准备时间,供其搜集资料或是对其进行辅导。学生在辩论的时候,要求也不宜过高,要求观点明确,能利用所学知识支撑自己的观点即可。

三、“做乐赛”的评价、考核方式

“做乐赛”的评价、考核方式突出反映在“赛”中,既然是竞赛,那就有评价、奖惩,以此作为经济法课程的考核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激励学生“做”好,形成三者的有机统一。

对于“案例分组讨论”,在学生完成讨论、发言,教师对每个组的答案进行评价,打分,并将案例答案公布。这时候,学生关心的不仅是自己小组的分数,更会针对自己的答案提出疑问,“为什么自己会做错,错在那里?”然后教师针对理论知识再对案例进行答疑解惑,解析总结,这样以来无形中使学生加深巩固了对知识的理解,对于案例更是印象深刻。

对于“任务设计式”,各组学生将本组的任务完成情况以书面形式提交,并由小组代表附发言说明,然后可以采用由各小组相互打分的形式进行评价。评选出任务完成最优组。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评定。

关于“问题分组辩论”,可以采用传统正规的辩论模式评出优胜组、最佳辩手;或者由其他组投票打分评出获胜组。

对于今后的经济法课程考核,笔者认为应当注重应用能力测试。传统的闭卷考试不一定是经济法课程的首选。以上“做乐赛”的成绩可以作为学生平时的考核成绩,与最后的期末成绩一起作为学生的经济法课程的总成绩。假如在过去平时成绩占最后总成绩的30%,那么实行“做乐赛”模式后,应该相应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这样更有利于“做乐赛”的推广,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样的考核模式注重学生分析能力测试,用于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促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为日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这也是和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训练为基础,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

参考文献:

[1]陆中宝.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及其挑战[J].当代教育论坛,2009,(02).

篇5

竞赛项目逐届增加,竞赛过程三层递进

广州市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竞赛是由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广州市职业技术教研室承办的活动,两年一届。

2011年举办首届,专题是教师教学能力竞赛,项目设六个专业大类,分教学设计、说课和展示公开课三个竞赛阶段。

竞赛主题为“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提升教师综合职业素养”,通过系级、校级、市级三个级别的层层选拔和竞争,以一体化课程的学习任务为载体,解决教什么和学什么、如何教和如何学、教得怎么样和学得怎么样的三大问题,逐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主体观、综合能力观和有效教学观,从而提升具有技工院校办学特色的师资队伍水平。

2013年举办第二届,专题为专业建设能力和教学能力竞赛。其中专业建设能力竞赛包括专业设计、说专业与答辩、展示专业建设成果三个竞赛阶段,具体项目分机械加工、电工电子、信息技术、交通运输、文化艺术、商贸服务和综合等七个专业大类别;教学能力竞赛仍分教学设计、说课和展示公开课三个竞赛阶段,竞赛项目在专业竞赛七类基础上增加了公共文化类。

竞赛主题为“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教师综合职业能力”,通过系级、校级、市级三个级别的竞赛,不仅评价教师个体在课堂教学层面上的综合职业能力,而且评价专业团队在学校专业层面上的合作能力与专业建设能力、专业带头人的综合职业能力与素质水平,检验专业建设的专业化水平。

竞赛难度逐届递增,参赛规模逐届扩大

首届竞赛仅限于教师教学能力的展示和检阅,要求教师以一体化课程学习任务为载体进行教学设计,从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生学习活动与教学流程安排、教学方法、重难点处理、学业评价等方面充分展示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展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风教态等,内容要求详见下表。

广州市属技工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竞赛评价表

学校: 课题: 时间:

教师姓名: 职称: 性别:

评价

项目 评 价 内 容 评价分数

10~1

教学

设计 1.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与手段、教学环境和评价方式方法等教学要素完整,教与学的关系清晰

2.学习目标能够反映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培养,并能结合学生实际,明确、具体、完整且可操作性强

3.学习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及工作的各项要素,学习过程能够体现较完整的工作过程

4.学习资源设计能体现学生在问题引导下的学习,学习环境设计能达到与工作环境尽可能相一致

教学

实施 5.学生学习活动。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形式灵活多样,教学能够提供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6.教学流程安排。教学思路清晰,衔接过渡自然,教学难度、教学容量、教学强度分布较为恰当合理

7.教学方法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能够有效支持学习活动的开展

8.教师能够引导学生面对各类学习问题,及时为学生提供解决学习问题的指导,并有效组织教学实施

教学

评价 9.学业评价与学习目标相呼应,评价的方式方法合理,易于操作,能有效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文本

规范 10.所提交的教学设计文本体例规范,内容全面,文字通顺,图表清晰(教学设计评分)

授课

技艺 11.教师语言规范、简洁,仪表大方、教态自然(公开课教学评分)

答辩

情况 12.准确理解评委的提问,回答问题所陈述的观点正确,内容全面,层次分明,逻辑思路清晰(说课与答辩评分)

总评意见: 评价

总分

评价者

签名

第二届竞赛增加了专业建设能力内容,竞赛的层次与难度骤然提高。专业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问题,它涉及专业基本信息、专业定位、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学习资源、师资建设、学习环境、教学组织、专业管理和质量效益等多方面综合因素,属专业的顶层设计,与教学能力要求相比,更能反映学校内涵发展的深度,内容要求详见下表。专业建设能力竞赛能反映学校内涵发展所应该达到的高度,体现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同时也是院校办学的质量保障。

广州市属技工院校教师专业建设能力竞赛评价表

学校: 专业: 时间:

专业带头人姓名: 职称: 性别:

评价项目 评 价 内 容 评价分数

10~1

专业

设计 1.专业定位。专业建设调研充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符合本地区产业发展需求,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清晰准确,符合职业岗位群需求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

2.校企合作。按照专业发展要求建立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和管理架构,校企合作开展专业的课程建设、学习资源、师资队伍、学习环境、教学组织及顶岗或生产实习、专业管理和企业员工培训等建设

专业实施 3.课程建设。依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遵循职业能力成长规律的要求开发课程,课程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等教学文件齐全,形成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4.学习资源。合理选用教材与学材,充分配置工具书、维修手册和技术通报等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合理开发工作页、多媒体课件和仿真教学软件,提供丰富的基于网络的专业学习资源

5.师资建设。专业师资的建设规划符合专业发展需求,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的结构合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一线教师的结构合理,师资队伍的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教学能力和教科研能力强

6.学习环境。建设具备专业特征的行业、企业文化氛围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环境,具备符合专业教学需求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数量和功能的配置恰当,设备设施有一定的技术先进性,安全运行

7.教学组织。依据课程类型特征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倡导体现工作过程的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做”合一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8.专业管理。建立校内外结合并符合专业全部课程实施要求的管理制度,管理规范,落实到位,有效监控,教学管理人员配备合理

专业效益 9.质量效益。学生满意度、专业认同度和对口就业率与就业质量高,企业、家长对学校的专业办学和学生的满意度高,专业规模与专业群发展好,专业的社会美誉度高,对外培训量大和技术服务好

文本规范 10.所提交的专业设计文本体例规范,内容完整,文字通顺,图表清晰(设计专业方案评分)

答辩情况 11.答辩者素质。准确理解评委的提问,回答问题所陈述的观点正确,内容全面,层次分明,逻辑思路清晰(说专业方案与答辩评分)

总评意见: 评价

总分

评价者

签名

在首届竞赛时,参赛人数仅200余人,但每一个选手后面都聚集着一个“众星捧月式 ”的团队。正是通过这种团队式的参与,锻炼了专业教师、教学管理和科研教改三支队伍。经过两年的努力,第二届竞赛参赛人数多达500多人,其身后还有更大规模的拉拉队。第二届竞赛选手在教学能力竞赛上基本可以独立应战,而专业建设的竞赛团队则普遍抱团奋战。这种教师个体“独立应战式”与专业团队“抱团奋战式”相结合的备赛和竞赛形式,对院校来说是一个极具难度、也极具影响力的挑战。

竞赛组织科学严谨,竞赛指导逐校进行

竞赛组织方面。抓住区域性竞赛时间长、涉及面广、参与对象多、工作环节多、容易出现薄弱环节的特点,以科学、严谨的原则为指导,从以广州市人社局名义文件开始,直至最后的颁奖、总结,每个环节都考虑周详,体现竞赛过程的规范、严谨性,评审过程的公开、公平性以及评审结果的公正性。

竞赛指导方面。为了使各校参与竞赛的方向不偏、程序不歪、步骤不乱,竞赛的组织部门需要深入到各参赛单位巡回指导,开展必要的培训,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与指导,详细解答参赛者的各种咨询。在两轮竞赛方案下发前后,作为组织方,我们有计划地举办了三期培训班,每期2天,培训人数达200多人。从技师学院到普通技工学校,培训面日益扩大;培训对象从教学副校长、教学科研管理中层干部逐步下移到骨干教师、一线教师,培训力度日渐加大;还举办了两期竞赛方案解读专题讲座,参加人员达700余人。

连续推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培训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发挥了积极效应,观念、理论逐渐被接受与认同,方法积极被运用,师资队伍的职业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逐步提升。这种以项目为载体立竿见影的培养方式,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很多经过培训并参加了竞赛的教师在竞赛中取得不俗的成绩,并成为学校专业建设和一线教学的骨干力量,带动教师团队的集体进步。

评委多元化优化组合,评审开放式团队进行

为了体现评审的公开公平公正,同时也为了从评审视角锻炼一批高水平的评审专家,确立了评委人选多元优化组合的原则。聘请了国内有名的职教专家、省内院校著名的老校长、中职和高职院校的专家、省市两级教育部门教研机构的专家、人社局市级专家、参赛学校教学副校长和教科研骨干共七类人员。

这样的评审队伍覆盖面广、影响大,尤其是让参赛学校的人员参加评审工作,在采取有效措施促其严格遵守评审纪律、公平公正评审的前提下,通过内外结合的开放式团队评审,使他们体会到不同参赛者、不同参赛团队的差别,学会专业建设的技术路径和工作方法,领会教学设计竞赛的核心要义,领略竞赛对于推动院校内涵建设的意义。他们普遍反映:既更深刻地领会了竞赛标准,客观地评出了优胜者,又充分学习了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有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这些参赛学校的评审专家即将成为院校内涵发展的一支生力军。这,也是组织区域性院校竞赛更为重要的目标。

广州市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竞赛的三点感悟

首先,竞赛可成为推动学校内涵建设的一种力量。

竞赛对学校内涵建设的触动力度远超设计者预料。竞赛既是学校综合竞争力的较量,又是学校实力、魅力的全面展现,必然会形成一种吸引力,吸引着广大同行的眼光,引发业界的广泛关注。竞赛期间,要求观摩的业界同行络绎不绝。作为组织方,我们在适当的范围内开放赛场。仅教学展示课环节,一天观摩人数可达上千人。同时竞赛过程成为同行之间交流、学习的平台,竞赛的功能效应明显扩大,参赛者的收获也远远大于参赛本身。这种竞争、交流与合作必将进一步促进学校内涵建设,推动学校内涵建设的进程。

其次,竞赛过程是树立全市内涵建设标杆的过程。

两届竞赛的项目和设计思路既与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的建设一脉相承,又与国家人社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相吻合。竞赛设计上融入了人社部《关于印发〈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编制指南〉(试行)和〈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试行)的通知》(人社职司便函[2013]10号)文件精神。这样,区域性竞赛的有效性和吸引力就得到明显增强。通过竞赛,不仅可以促进示范校建设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而且评审出了优秀专业建设团队13个、专业带头人13人、全市教学能手28人(首届12人、第二届16人),树立了专业建设与课堂教学典范,成为全市各学校专业建设、课堂教学改革、队伍成长的标杆。

再次,竞赛过程是促进学校内涵建设的提升过程。

只要参赛,学校就一定会在不同程度上加快内涵建设步伐。全市性竞赛等于晒学校家底、比学校实力,正是这种形式能有效地促进院校在竞赛目标、任务的指引下进行并加强内涵建设。从参赛人数的变化和结果看,用竞赛方式推动专业团队及教师个体专业化水平发展、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理念被普遍认同,促进学校内涵建设的主体教育价值观迅速获得普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