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阅读课外书籍的方法范文

阅读课外书籍的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22:0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阅读课外书籍的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阅读课外书籍的方法

篇1

但从目前的教育现状看,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疲于应付作业和考试、升学,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同时阅读量的减少,又必然导致阅读能力的低下,形成不良循环。笔者在2009年起就关注这一研究主题,曾做过调查,结果显示,有22.3%的小学生认为不看或少看课外书的原因是作业多,没时间看。有此困惑的学生在三年级占15.6%,四年级占21.5%,五年级占30%,呈逐年级上升趋势。通过调查,我还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着阅读量小,阅读内容浅薄,情感淡漠,缺乏阅读兴趣等问题,同时教师方面也存在着指导、检查的方法不科学、时效性不强的问题。可以说,语文课外阅读普遍存在“浅阅读”以及“功利性阅读”的现状,课外阅读内容也显得混乱无序,同时又缺乏引导、梳理。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之中的习惯养成阶段,从小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式方法,将使学生一生受益。因此,教师要放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改变传统指导过程中出现的盲目性、随意性、跟风性,端正对课外阅读的认识,学习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方法。鉴于此,笔者提出基于书香校园建设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儿童是自主学习的主人,他们可以参与决定自己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方式;儿童是自我发展的主人,在阅读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理解、感悟与创作。

一、尊重个性,快乐阅读为基石

课外阅读的宗旨是“做快乐的读书人”。课外阅读研究应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当前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顺应学生的发展规律,了解小学生课外阅读愿望和兴趣,从快乐阅读入手,以快乐阅读引领学生去阅读属于他们年龄段的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亲近属于他们童年的经典。我们认为,唯有如此,小学生才能复其本性,还其好动、好奇的面目,从而快乐享受阅读,快乐感受童年。小学生不喜欢拘泥于现实的功利目的的阅读,不愿意过早地被绑到应试培训的“战车”上,他们认为读书只是丰富自己生活的一种形式,读书一定要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阅读,快乐地阅读,讨厌将阅读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一定要多读书”这类告诫的话语连接在一起。那种功利性阅读“不能替代我们的心被一本真正的好书真正感动,不能替代我们与主人公一起哭、一起笑的生活感悟”,学生更渴望在书海中心驰神往地交流与共鸣,渴望得到一种精神享受。

二、破除功利,素养提升为目标

“胸藏万卷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那是因为有了足够的语言量,量变引起了质变。阅读让学生拥有丰厚的语言,学生因此才能缜密地表达思想,构筑起语文大厦的“秦砖汉瓦”。课外阅读教学指导能让学生的心灵尽情地品味语文的醇香,在文学中尽情沉醉,甚至还能促使学生尝试在享受阅读的同时,也用稚嫩的笔写着从心灵里流淌出来的故事。我们的语文教育不一定要把学生都培养成作家,但我们可以让他们爱书、读书,让他们的心灵浸润墨韵书香,使整个人生都弥漫着文化的气息。通过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大量接触母语,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逐渐具备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课外阅读还能使语文课程更开放、更具活力,它拓宽了学生生活的内容,使学生能跳出课堂小圈,放大生活外延;跳出单科局限,放大信息视野。

三、搭建平台,全民阅读为主旨

要让学生爱上阅读,需要给他们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我们应该搭建平台,让学生有地方读,有时间读,有好书读,懂得方法去读。因此,我们可以开展“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等系列活动,让学生感受到阅读之旅是快乐、健全而灿烂的。我们可以建设好学校的图书馆、读书长廊、读书角等,让学生们徜徉在经典里,沐浴在书香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导,使我们的学生对书的热爱蔚然成风,不管走入哪个班级,不管走到哪里,他的书包里或课桌上都至少有一本正在阅读的课外书,让“小书迷”遍布全班、全校。我们还可以开展阅读竞赛、古诗词诵读比赛,读书演讲,让各类读书活动吸引着小学生,也影响着教师和家长。师生共读、亲子阅读,读书成了大家共同的语言,课外阅读自然就能滋养学生精神深处的东西,阅读的特质也能营造出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

四、尊重原则,科学引导为根本

阅读是有方法的,阅读指导更是有方法的。笔者认为,在指导过程中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一是长远实践跟与文本同步相结合的原则。与文本同步的课外阅读是完成小学阶段阅读任务的基石,而具有长远目标的课外阅读实践则是在这基石之上建构起来的摩天大厦,二者该是有机融合的整体。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有《最后一头战象》的课文,我们可以建议学生在课余去阅读沈石溪的其他作品,向学生推荐其他相关的动物小说,以便学生全景式地、深层次地理解作家作品的内涵、主旨。长远性是指新的课程标准、学校、教师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都有整体的要求,这些要求应该是贯穿于学生整个成长过程的。指导学生进行文本同步的课外阅读并不难,大多数教师都会在讲完课内作品之后布置一些课后阅读或拓展延伸之类的作业,这就算是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了。但仅凭这些并不能达到课外阅读的效果。课外阅读要有实效,还需要教师对新课标的整体要求和学生的总体阅读现状进行全盘了解,要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课外阅读。我们要坚决杜绝只重文本而缺长远性课外阅读的习惯做法,只有将二者完整结合起来,在完成文本同步阅读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学会追踪,要有定期与不定期的指导,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是要把握好经典传承与时代气息相结合的原则。将经典性和时代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防止学生毫无辨别地一味地去追逐形形的“畅销书”或另类的“时尚读物”。这就需要教师时时关心知识界、思想界的各种动态和新成果。

三是要遵循循序渐进与博览群书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在认真筛选、推荐作品的同时,还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把握作品的内在特性,逐步、有序、分阶段地指导学生阅读。坚持博览群书与循序渐进相结合,最重要的是要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贪多嚼不烂,囫囵吞枣,只注重了解故事梗概,忽略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等一系列不良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在对文学作品的生动感悟之中,在研究与赏析之中,提高自身的阅读与审美能力。在阅读过程中,要熏陶学生的感情、性格、人格,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正义感,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拓展视野,提高对真、善、美的欣赏和评判能力,丰富和净化学生的心灵。因此,课外阅读不能局限在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领域、流派或体裁之内,而是要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反映不同领域、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社会生活的风格迥异、题材多样的优秀作品。课外阅读本身即是为了给学生打开一扇扇窗口,学生要厚积、博览,才能稳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篇2

【关键词】课外阅读 影响因素 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人们的受教育水平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都表现得十分明显。特别是在农村的小学教育中,其受教育水平相对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受教育人数大幅度增加,教学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有所提升等。但在农村的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和思考,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办法予以解决。

一、影响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因素

第一,书籍资源的匮乏。农村普遍缺乏书籍,因此适合小学生阅读的、高质量并且受小学生欢迎的书籍更是少之又少。一方面是由于家长们只会给孩子买一些学习用的辅导书籍,书目单一,强迫孩子学习文化课程,扼杀了他们阅读课外书籍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课外书籍比较昂贵,使得很多小学生负担不起课外书籍的费用,只能望书兴叹了。

第二,读书时间的缺乏。由于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老师和家长经常给学生留过多的作业,让他们把时间耗费在复习资料的完成上面,面对如此紧张的学习局面,课外书籍的阅读成为一种难以实现的目标。

第三,读书兴趣的缺失。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普遍较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阅读兴趣的缺失,使他们不重视阅读课外的书籍。除此之外,电视、网络等传媒手段的飞速发展,吸引了小学生们的注意力,使他们觉得乏味枯燥的文字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因此他们的课余生活被电视和网络等牢牢占据。

二、提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措施

(一)培养阅读的兴趣

要激发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可以从几个方面予以解决。首先,可以通过外部环境的改变来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比如,可以在教室、图书馆等场所张贴读书的标语和名言,在学校醒目的位置设置推荐新书的专栏等,让学生受到熏陶,逐渐爱上阅读课外书籍。其次,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比如举办课外阅读的演讲比赛,或者举办课外阅读的手抄报比赛等活动,在活动结束后可以适当奖励学生,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也就愈加浓烈。第三,教师还可以在授课过程中,穿插一些热爱读书的名人轶事,树立榜样,也可以表扬一些热衷于阅读课外书籍的学生,同样也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四,家长也应该积极配合教师,在家里鼓励孩子多阅读,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兴趣。

(二)建立课外阅读的机制

首先,学校应该做好基础设施的建设,这需要有关部门给予财力和物力等方面的支持,比如图书馆、阅览室的建设,还有课外书籍的购置。除此之外,这些资源要充分利用起来,全面向师生开放,不能使其成为摆设。体现课外阅读的开放性。比如,可以有计划的安排学生到图书馆阅读,并且由专门的负责人做好日常的管理工作,使其条理化和系统化。其次,要营造热爱读书的氛围。学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并和教育、文化、法制等部门联手,当然还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读书的环境,形成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风气和氛围。在这里,家长应当发挥模范作用,保证学生每天至少有一小时的阅读课外书籍的时间,为学生营造全面的读书氛围。第三,应当建立和完善课外阅读的效果评价机制。效果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读后感、读书笔记或者读书心得等方面,使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养成良好的读书方法和读书态度,进而得到充分的肯定。通过效果评价,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读书对于人类的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读书应当有所选择,如果无选择性、无目的性的阅读,不仅没有益处,还会产生负面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当指导学生选择有益身心发展的书籍作为课外阅读的对象,比如可以选择与课本课文有关的文章进行阅读,或者班级统一订阅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报刊杂志,提高阅读的质量和效益。此外,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教师应当注重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比如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字句应当查阅工具书:遇到优美的语句标注出来并且摘抄下来;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综上所述,加强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并且艰巨的任务,需要教育部门、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多方面的配合。同时,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在阅读过程中接触到的名人轶事,对小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伟.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3):37—37.

篇3

加强课外阅读对学生积累丰富的词汇发挥着重要作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大都语言精练、妙语连珠、词汇量丰富。例如,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就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大师,学生多拜读他的作品,就会潜移默化地被其语言的魅力所感染、熏陶,久而久之就丰富了自己的语言词汇。我曾在我所带的一个班级中开展过阅读课外优秀作品的活动。具体做法是:每周我会利用一节语文课专门让学生阅读课外作品,并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将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一个学期坚持下来,学生们在上课发言,回答问题时明显有了改变,他们大都能做到表达准确、用词丰富、言简意赅。我曾在班级中开展过演讲活动,要求学生当堂即兴演讲,一节课中有50%的学生参与活动,每个学生在演讲时都能做到流畅表达,最让我惊讶的是他们的演讲内容没有重复,没有雷同,词汇量之丰富让我欣喜不已。这些成果得益于学生们在阅读课外书籍中的日积月累。而我带的另一个班的学生未采用这种方法,情况就没那么理想了,学生们不敢演讲不敢发言,即便有几人上台演讲,也是讲上几句之后就没词了。

加强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阅读领悟能力,解答课外阅读题发挥着重要作用。阅读文学作品,不仅只是读,学生们在读的过程中还有思考,这一思考的过程就锻炼了学生的领悟能力。许多作品是情理相融的,优美的语句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动人高尚的美好情感。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可获得情感共鸣。学生会对这些理解印象深刻,因为这是他们的个性体验,长此以往,他们就从阅读中获得了乐趣。当他们面对试卷上那长长的课外阅读文章时就不会再感到枯燥、厌烦、排斥,再加之读完思考已成习惯,此时完成阅读试题又有何难呢?我所带的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每周的一堂课外阅读课上,不仅安静地在书海中畅读,而且还能按照要求在读到精彩之处写下批注,久而久之,学生们感悟作品的能力就提高了,在解答阅读理解的试题时也就轻松了许多。两年前,我带的一个班的学生坚持了一个学期课外阅读,之后他们在语文期末考试中,课外阅读理解题拿满分的学生很多。而我带的另一个班的学生未开展过阅读课外优秀作品的活动,其考试情况就差很多了。

加强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写作是学生最头疼的事,不会写或者无话可写是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学生头脑空空,想说却无准确、精彩的词语表达。那么,多读课外书籍可以解决这一难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量的课外书籍蕴含着无止境的“活水”,它就是学生习作的资源。另外,写文章无论是如何谋篇布局,还是如何选材立意都非常的抽象,不像理科只要告诉学生解题的来龙去脉或者硬套公式便可以解决,它要靠学生的悟。从哪唔?还是书籍中,书籍中许许多多的文章就是学习写作的例子。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自然就会从这些文章中渐渐发现其中的奥妙。在我强抓阅读的一个班中,学生们的习作水平普遍较高。2012年这个班参加了“为学杯”作文竞赛、“校讯通杯”作文竞赛以及学校组织的种种作文竞赛,学生都能获奖,并且稳拿一等奖和二等奖。

篇4

关键词:农村中学;课外阅读;写作

G633.3

虽说是刚刚参加工作,但在两年多的教学生活中我深刻认识到农村学生课外阅读问题之严重。学生阅读的内容多限于应考的教辅读物,课外资料非常之少。课外阅读量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课堂内所提的一些问题因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此类知识而无法进行讨论,导致学生很多方面的潜能得不到挖掘。我在本校几个年级中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89%的学生没读过四大名著,59%的学生没读过一本课外书,每天读报刊、杂志的学生为零,63%从不读报、杂志的同学。

第二,非常渴望阅读课外书的同学仅占38%,而抱无所谓态度的却高达49%,不愿意阅读课外书的也有13%。

第三,家里能提供课外书、并支持课外阅读的都不到15%,不能提供课外书的却达到12%,不支持阅读课外书的更是高达31%。

从以上的调查中不难看出当前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现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的状况?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家庭条件的限制。大部分人认为学生只要学好课本内的知识就行,课本以外的书都是“闲书”,读课外书就是不务正业。使孩子只能望“书”兴叹。不买课外书籍,更不用说网络阅读了,学生面对的往往仅仅是教科书,有时就是想读也无书可读。

第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虽然现在提倡素质教育,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学习任务依然繁重。在他们看来,阅读小说、杂志等课外书籍,就是在白白浪费研究数理化难题的时间,学习中“唯书本而书本”,“唯成绩而定论”导致了学生课外阅读意识淡漠,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因此,为了考一所好的高中,更多学生宁愿花更多时间在数理化这些短效科目上,将课外阅读放在最后。

第三,学校教学条件有限。对于学校而言,大部分农村中学教育经费不足,学校对图书的投入很少。图书馆藏书量少,种类不多。有的学校虽有部分图书,也时隔久远,内容陈旧;同时,由于缺乏认识,管理不善,学校图书室形同虚设,平时不对外开放,仅在上级检查时作为备查项目,使学生课外阅读成了“空白”,学生的读写能力较弱。这不仅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也影响了其他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四,学生自身原因。在教学中我发现有部分学生对课外读物始终不感兴趣,因为他们在小学时就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大多数学习时间学习理科题目而忽略阅读。还有许多学生虽然也喜欢读书,可他们在课外阅读上重故事性,轻理论性;重随意性,轻摘记吸收。我经常看到有的同学看写武侠小说、故事会、民间传奇这些倾向娱乐性、故事性的书籍。

当这些问题一次又一次暴露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应该意识到:让农村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课外阅读的指导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我们新课标一直宣传要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孔子也说过要“因材施教”,因此针对农村教育教学,要走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在教学过程中我总结了以下一些提高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方法。

第一,创造条件,改善环境,树立观念。学校要尽可能的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生阅读有益的课外书。为学生创造好的阅读环境,培养阅读氛围。经常向家长宣传让孩子多看课外书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列出一些刊物名称供家长参考,使每位家长所购买的书能少而精。

第二,开放课堂,培养兴趣、转变观念。向学生说明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在学生心理上引起重视,在课堂上讲授课本知识时,把课外的知识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如在教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叙述鲁迅小时“早”的故事,介绍了他一生刚直不阿的高尚品德和不辍笔耕、不懈探索救国之路的革命精神,激起学生对这位伟大的崇敬热爱之情,进而引导他们读《朝花夕拾》、《呐喊》等书,自然而然地把学生从课内引向了课外,又进行了思想教育,真可谓一箭双雕。这对扩展学生知识面、培养课外阅读兴趣、转变观念是有很大作用的。

第三,多想办法,解决课外书的来源。建立班级图书角,同学们互相交换阅读,那样课外书的数量就会增加很多。学生也能读到许多别的课外书,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课外书的来源问题。每年报刊征订的时候,教师可筛选一些适合学生订阅的报刊目录推荐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订阅。也可由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作品,简短的美文,可打印张贴,让学生抄录,还可由学生轮流互相推荐,可开设美文欣赏课,让学生开展朗读、品味、交流等活动,放大阅读效应,展示阅读成果!

第四,加强指导、提高课外阅读质量。首先,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会事半功倍。清代教育家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曾把书分为五类,认为“有当读之书,有熟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当备以查考之书。”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例如对经典性的书籍和文章,要品味其中的优美文字,体会真情实感,应用细读和精读方法。对于一般性书籍和文章,只想作一般了解,可让学生略读,或x读其中部分章节、片断进行阅读。其次,指导学生做好课外阅读的积累。初中生应学会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要写好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的方法不拘一格,可以分门别类,也可以是综合性的,或是索引式的,或是节本式的。做好摘录并作简单的评价,对自己订阅的报纸,也可以作剪贴分类,做成剪报本。最后,指导学生以读带说促写,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听说读写结合,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博览群书,博闻强记,开阔了视野,积累了。但这还远远不够,阅读积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综合运用,要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使阅读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结合课外阅读,可对学生进行一些语文能力的指导训练。例如,口语交际能力训练、写作能力训练、美文赏析能力训练等等。

篇5

教学应立足于课内,引向课外。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密切结合,达到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阅读量,运用在课内阅读学到的方法,养成自觉、自主阅读的好习惯。课外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扩展,作为学生自我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和学校教育的拓宽都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我于XX年6月年在西安市莲湖区机场小学三年级作了一项关于课外阅读情况的问卷调查,又召集了部分学生进行座谈,旨在通过这一扇窗口了解本地区的小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从而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更有效地展开提供一些依据和参考。

这次调查我从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态度、兴趣、时量、内容、习惯、方式方法入手,共发出98份份调查问卷,其中三年级五班学生48份,三年级一班10份,三年级二班学生10份,三年级三班学生10份,三年四班学生10份,三年级六班10份。收回98份,全部为有效问卷。

一、目前环境下小学生课外阅读乐观的方面: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尽管目前小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压力很大,但是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还有着比较正确的看法,主观认识的端正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提供了可行性。具体结果如下:

1、阅读目的较正确

在所调查的小学生中,75.5 %的学生认为阅读对自己的成长有很大帮助;23.5 %的学生选择一般;没有一名学生认为阅读对自己的成长没有帮助或有负面影响。

在所调查的学生中,74.5 %中生认为读课外书籍主要是为了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1.0%的学生认为读课外书籍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只是为了完 成老师的任务,看一些书籍;还有9.2%的学生认为看课外书籍纯粹是为了消遣,15.3%的学生完全出于兴趣。

2、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浓厚

28.6%的学生对课外阅读很感兴趣,60.2%的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比较强烈,有11.2%的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比较弱,对读课外书一点也没兴趣的学生没有。

45.9%的学生利用午休、放学后等这些边边角角的时间,阅读课外书籍。25.5%的学生充分利用周六和周日休息时间读书。21.4的学生是在放长假期间进行课外阅读,7.15%的学生随时都在读书。

3、阅读内容较为广泛

从调查显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种类繁多,有中外名着类、小说类、科幻小说、自然科学类、童话寓言、卡通漫画以及学习辅导资料等。多数学生兼爱几种,这反映了小学生的多方面了解社会的要求,学生们通过阅读这些读物,关注自然科学,了解科技发展等,对于他们的智慧、情操、审美趣味等的培养无疑是极大的帮助的。

4、家长对课外阅读的态度正确

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家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很支持的占77.6%;有时赞成有时反对的的占18.4%;家长不闻不问的占3.1%;反对的仅占到1.0%。家长虽然态度正确,但对课外阅读应遵循哪些原则,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怎样保证课外阅读的高质量、高效率等方面,还缺少实践。

二、目前环境下的小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词汇积累;重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词汇积累至关重要。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经过老师的正确指导途径,掌握词汇积累的有效方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成绩。

一、途径一:阅读课外书籍

在小学生的词汇积累上,最佳的途径便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外书籍的阅读。阅读课外书籍对于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帮助很大,尤其在学生完成作业这一块辅助最大。但是,小学生的年龄小,自控年龄和辨别年龄都不强,在词汇积累方面不会方法,需要教师的引导。

首先要进行词汇的分类整理,可以引导学生从写人类、写景类、写物类、写动物类等进行词汇整理。再者教师在学生课外阅读积累的基础上,依照课文内容的需求,选择性地进行词汇积累,以备课堂上学习之需。

二、途径二:强化词汇积累

我们在教学中会有这样的发现,许多的学生平时很注重词汇的积累,乐于阅读课外书籍,遇到好词佳句都会摘记下来,可就是他的作文里所用的词汇都是那样的匮乏。这是为什么?原因是这些学生所积累的词汇只是做到了积累而已,根本没有去使用,没有去消化、强化,被放在了那个被遗忘的角落里。针对这一方面问题,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在语文的教学中有意地去创设教学情境,由学生回忆课外积累的词汇,加以运用,这样时间久了,所积累的词汇就非常丰富了。

在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课文的内容合理选择强化方式,有看图用词,锻炼学生积累颜色、形状、味道等方面的词汇的积累。还有比较用词,锻炼学生正确、恰当用词的能力。再者就是体会用词及多种形式用词两个方面,使学生的课外词汇积累与课内词汇使用有机地结合,使学生改变积累词汇盲目使用的状态。积累的词汇经过细致的分类整理,贮存于学生的知识信息中,强化了学生的词汇积累。

三、途径三:内化词汇积累

篇7

关键词: 课外阅读 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读书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富有真理的书是万能的钥匙,什么幸福的门用它都可以打开。”我国的哲人云:“一日不读书,百事荒芜。”古今中外的人类文明史告诉人们:作为人类精神和灵魂的结晶,书籍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事物无法相比的。民间还有这样一句俗语说:“三代不读书,好比一窝猪。”这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在普通老百姓心中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反观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残酷的升学竞争已经把课外阅读挤到了悬崖边上。

我们先看一些语文工作者的调查结果。

①上高二中陈果川、伍晓锡、姜玉薇对上高二中高一年级1000名学生中进行了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情况。

②仙游私立一中的李新春对120名初中学生,包括居住在城关的学生41人(34.17%),居住在城镇的21人(17.5%),居住乡村的58人(48.3%)所作的调查情况。

由上列调查结果,我们不难发现,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对于中学生来说无论是从客观上还是从主观上都是少得可怜。那么学生的时间又哪里去了呢?不妨看一段笔者的采访录:

笔者:“请问同学们,课外时间你阅读一些课外书籍吗?”

初一年级:“以前在小学时读过,家长也不大问,可现在一拿起课外书,父母就会问,你作业做好了吗?”

初二年级:“想看,但没时间看。”

初三年级:同学一:“看课外书!我妈妈还不把书和我人都给撕了……”

同学二:“那么多的作业能做好,我就谢天谢地了。”

同学三:“这你们就傻了吧,我把书放在语文书下面,我妈妈看了还直夸我呢!”

......

笔者不知当我们的教师尤其是一些父母知道了他们的子女为了看一些课外书籍和他们打起游击来,他们心中是一种什么感觉。至少从笔者这个角度觉得心里是酸酸的,很不是滋味。

对于绝大数教师和家长来说“升学”才是学生的唯一的任务。这几年国家虽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很大,“升学”依然是高悬于教师和家长头上的一把利剑。学校方面要追求升学率,大部分学生仍处于题海中,以数量多作为取胜的法宝,虽说推行“减负”的呼声很高,但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很重,作业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课余时间,完成学业,学生的身心已经疲惫不堪了,哪有多余时间精力去看课外书籍。

学校是如此,那么家长呢?笔者曾经作过“关于家长对子女阅读课外书的态度”的一个调查,发现城乡竟然存在很大区别,不同知识层次的人也存在很大区别。而且结果是出人意料的。

我们发现一个让人惊讶的现象:知识层次越高的家长竟然对学生的阅读课外书籍越反对,而在农村由于大多数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是很重视,所以反而给一部分学生留下了一个较为宽松的空间。究竟是什么原因产生这种奇怪现象。家住海淀,本身亦是名牌大学毕业的许先生的一番话比较有代表性:“我对课外书籍是持‘有分寸的限制’态度,原因非常简单,怕孩子的学业受到影响。孩子年龄还小,自控能力差,不能按事情的缓急来分配时间,在升学和就业压力都如此巨大的今天,我们家长有责任监督他们在最重要的阶段做最重要的事情。虽然我也明知道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但孩子资质中等,如不将全副精力放在学习上,读名校的理想便成泡影,我这样做也是无奈之举。”

难道课外阅读和提高语文成绩真是的水火不容的关系吗?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内阅读教学只是教个阅读方法而已。因此,他特别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课外阅读,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所以,阅读课外书籍对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是有百益而无一弊的,归根究底还是人们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祟,教师要面对学校的严厉的考核,而考核又会和工资挂钩。家长要面临子女的考名校、考大学的人生转折,最终的分数又和金钱和学生的前途紧密联系。所以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我们的教师,讲必为考服务,做必为考服务,有的学校还专门指派老师研究历年升学试卷,企图从中摸出规律,考什么就讲什么,不考就不讲或简单地“过一遍”了事。而那些基本篇目或必考篇目则不厌其烦地讲了又讲,总之,一切围着考试转。孩子们热爱着的课外读物被挤走了,安徒生童话只剩下《卖火柴的小女孩》和《皇帝的新装》等几篇少得可怜的课文。课外阅读早就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什么时间想起来就应付差事、装潢门面似的走个过场。

篇8

关键词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氛围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8-0062-02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课外名著阅读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7FGS~FG9年级学生,要求更为明确:“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到三部名著。”

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到底如何呢?2012年秋季学期,我校语文教研组对本校三个年级的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出乎我们的预料。被抽查的800名学生中,经常阅读课外书的只有150名,占总人数的18.7%;不阅读课外书的有258名,占总人数的32.3%;无聊时阅读课外书的有312名,占总人数的39%;阅读过四大名著的学生只有48人,占总人数的6%。真正有阅读习惯的学生很少,加上现在的学生学习任务很重,我校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呈下降趋势。这种现状值得我们深思。我们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及能力呢?笔者在实践中做出以下几点尝试:

一、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去阅读课外书籍

语文课除了按照教学大纲把课本中的课文完成之外,还要以作业的形式安排学生完成一定量的课外阅读任务。这些任务必须与课文息息相关,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去阅读这些课外的文学作品。如教学《观沧海》一文,讲到曹操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时,就有学生问:“电影《赤壁》中的曹操是个大奸臣,文章中的曹操为什么不一样呢?”我马上向学生提出:“曹操到底是个小人、诗人,还是一代枭雄呢?请同学们到《三国演义》中寻找答案吧!”我成功激发学生探索三国历史、认识三国人物、阅读《三国演义》的浓厚兴趣。课后,学生中很快掀起了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热潮。阅读之后,学生兴致勃勃地讨论里面的人物、情节。这节课,成功激发了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

二、多角度打造阅读氛围

桂林阳朔街上的老太太都懂英语,这是为什么?因为到阳朔旅游的外国人多了,交流多了,氛围浓了,自然使老太太们的英语水平迅速提高。阅读课外书籍也一样,需要有氛围。于是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多角度地打造阅读氛围。

一带领学生去阅览室阅读

对于好动一些的学生,一个人安静地阅读坚持不了多少时间。于是我利用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带领我教的班级的学生去学校阅览室博览群书。在我长期不懈的努力之下,我所教班级的绝大部分学生都养成了去阅览室看书的习惯。特别到了周末,阅览室成为了人气最旺的地方。

二推荐使用电子书库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县城的中学,大部分学生家中都有电脑。电子书库的创建是为了弥补纸质书库的不足。我把学校电子书库里的优秀作品拷贝出来,让学生用U盘拷回去,在家里自行阅读。电子书库里面的书籍可以用多种形式去阅读。如它可以用播放器播放,让学生只要用耳朵去专心聆听就行,不需要看着屏幕,拖动鼠标。电子书库还配有一些精美的照片以及一些经典的电影,学生可以看电影、读书、看照片,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更浓了。学生自己家的书籍不看,对拷贝回去的电子书库反倒认真阅读了。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言:“隔锅的饭香。”

三利用QQ群平台进行课外阅读交流

鉴于现在的中学生都喜欢上QQ,我班学生在网络上建立了一个QQ群,由群主负责日常事务。学生加入QQ群的目的就是为了聊天,由一个小圈子组成一个大圈子。我则充分利用这个班级QQ群,让学生在群上发表读书心得或者推荐好书。如有读书的疑问与困惑,可以在线上与我交流,或者把读书心得发到我的QQ邮箱里,我会及时点评。班级网络QQ群的作用扩展了,不仅可以聊天,还为班上的学生和老师提供了长期坚持课外阅读的精神动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三、鼓励学生参加文学社团,邀请学生作家开讲座,开展读书征文活动

为了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在阅读中快乐成长,我结合学校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来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

一鼓励学生参加文学社团,发挥明星的作用

在我们县的文化战线上,活跃着一些文化名人,他们经常开展文学活动,并组建有文学社。我鼓励班上爱好文学的同学申请加入文学社,其中一个学生还成为了该文学社的成员。他经常在刊物上发表作品,引起我班学生的轰动。我抓住时机,邀请了我校毕业生叶可可来我校开讲座。叶可可是广西作协会员、广西朝霞工程少年文艺人才,出版发行了《我的梦》《风铃草》《彼得青蛙历险记》《阿贝的学习时代》《守林人散记》等五部书。在她的讲座上,我们请她谈了课外阅读对她写作的作用,阅读什么样的作品,以及怎么写作。讲座结束后,我及时把叶可可的作品发给班上的学生阅读,又一次激发了我班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二开展读书征文比赛

读写结合,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也能很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每个学期,我结合教育系统开展的各种读书征文比赛来培养学生的兴趣。这个活动每个学期都有,有的语文老师通常是让几个写作能力好的学生写几篇文章应付了事,这种做法会打击班上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开展课外阅读这项活动。如我校开展的“《感念亲情,点亮心灯》读书征文赛”“‘国学进万家’读书征文大赛”等,我都会把不同层次学生的优秀作品选送上去当这些学生在比赛中获奖时,就会获得课外阅读的成就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便更为浓厚。这会使整个班级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以上这些只是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并针对当前语文课教学的现状做出的一点点尝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正如著名作家赵丽宏在《为你打开一扇门》中所说:“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重要的途径。”我愿为推进素质教育,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竭尽全力。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初中生 阅读兴趣 广开门路 阅读环境 活动

从我国目前的教育实际来看,由于学校、家庭、社会对初中生的课外阅读兴趣问题没能引起足够重视,同时又缺乏有效的指导,从而使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发展受到了影响。广大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对策的研究必须具体分析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形成的规律,必须学习研究基于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的兴趣理论、阅读理论等,明确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策略的基本原则。我们认为,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应渠道多样、师生互动、选择延伸、循序渐进等。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的研究中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阅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进行特征分析和教育对策的研究。

首先,立足学生,广开阅读门路。教师要开动脑筋,创造条件,解决阅读材料来源问题。许多教师会采取在班级内设立“图书角”的做法,由班级或学校提供一定数量的书籍,使学生想阅读的时候都能拿到阅读的书籍。我们对这种做法进行完善,“开辟多渠道,寻求好书源”。第一,开展互借互阅,即学生可以将自己最近读到的好书放入“图书角”,限定每位学生在每个学期提供图书的最低限度;或者提供一些好的文章线索或书评,实现阅读材料的资源共享。这其中教师要安排学生对提供书籍和文章线索的同学进行记录统计和管理,并以此来确定每位同学的阅读权限。然后教师对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予奖励,以强化同学的参与兴趣。第二,发动学生办理市图书馆和徐州师范大学的对外借书卡和在线阅读卡,定期从中借阅一定数量的图书,确保学生有丰富、健康的书源。第三,结合课文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把课文内容作为一个点,把相关的课外阅读作为拓展的面。这样由点及面,点面结合,由课内到课外不断拓展,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逐步使学生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第四,设计“套餐”方案,多渠道跨学科阅读。语文教师要正确认识跨学科阅读对阅读兴趣培养的重要性,注意各学科内容的融合,鼓励学生阅读各类有益书籍,并引导学生感受时代气息。这样,学生阅读面广,知识越来越丰富,并在博览群书中逐步提高了语文能力。

其次,学法指导扎实、具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初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离不开教师适时适当的方法指导和循序渐进的技能引领,否则学生的课外阅读就会凸现其盲目性。我们以配套读物的方法指导为例:一般可指导学生分四步进行阅读:一为初读,整体感知,读通读顺,理解字词;二为细读,圈圈好词,划划佳句,标标不懂的地方;三为重点读,着眼于读读背背精彩片断;四为回顾读,想想读懂了哪些内容,谈谈阅读收获。这些措施强化了课文中所学的知识,对配套课外读物也起到了触类旁通的作用。又如,课外读物的推荐也是有法可循的,主要是指导完成填充式的文摘卡,引导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将课外阅读中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断及时摘录。开展阅读竞赛,奖励阅读量大、阅读时间多、阅读能力有进步的学生。学生学会了阅读方法,就会乐于读更多的书,兴趣的形成和强化就水到渠成了。还有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课外”与“课内”、“活动”与“学习”、“休息”与“学习”的关系。通过班内学生榜样教育、伟人故事激励等途径,他们正确地认识课外阅读是作为课内学习的延伸和补充,合理安排课外阅读的时间,从而摆正课外阅读的位置,以杜绝在课堂上或活动时看课外书的现象。

此外,赢得家长支持,改善家庭阅读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萌发,既受生理心理条件的制约,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有关的调查材料表明,兴趣的形成和迁移并不是偶然的、不可知的,父母、兄弟姐妹、老师和朋友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有较多的影响。汉森(Hansen,1969)曾经对家庭阅读环境的四个方面进行了测量,即:家庭中所拥有的阅读材料的数量;父母与孩子一起阅读的次数;父母进行阅读指导和鼓励的次数;父母作为榜样并参加到阅读中去的程度。我们的做法是,一方面和家长进行沟通,努力转变家长们认为看课外书是浪费学生学习时间的片面认识,使家长认同课外阅读兴趣和习惯对学生学业成绩提高和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要不失时机地与家长沟通交流,使其尽一切可能为学生的阅读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并多抽时间与自己的孩子一起阅读。通过这样的环境熏陶与感染,我们的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变得喜欢阅读,乐于阅读。另外,在家长会等场合将学生中这方面的成功典型向学生和家长介绍,同时推选优秀家长介绍自己引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优秀经验,借助优秀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巨大收获的榜样作用,让实实在在的学习经验打动家长,让他们真正从思想上对课外阅读有足够的重视,让他们自觉地为孩子创造阅读环境,从行动上配合教师督促孩子多读好书。

最后,以活动为支点,把课外阅读推向。教师要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才能激励和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因此,在课外阅读时,应善于在活动中运用激励机制,让学生在激励中主动地发展,从而让阅读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在实际的教学中,阅读课教学形式的单一至今仍是一种普遍现象,有的教师从校图书馆或阅览室借了一摞书,不进行筛选取舍地“丢”给学生,下课了收上来。试问,这样的阅读课对学生阅读兴趣、方法和能力的提升方面能有多大帮助!?用巧“阅读课”,组织学生进“行猜谜比赛”、“成语接龙”、“故事大王比赛”、“朗诵会”、“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并使其将课外知识内化、积累,扩大信息储蓄量,培养课外阅读兴趣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尝试在班级和年级中“成立读书合作小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进一步扩大信息交流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再有,可以凭借阅读积分卡、文摘卡、手抄报等第一手材料,评选课外阅读先进并计入学生成长档案袋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评价。阅读积分卡由家长监督填写,根据所读字数进行打分,要求学生天天读,天天记。文摘卡由教师亲自检查,数量多、质量高的为优秀。手抄报由学生动手编,稿件内容自己搜集,编好的手抄报全班同学互看互评,内容健康、书写端正、设计美观的为最佳小报。因为小报的内容大多来自于课外书籍,它必定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篇10

【关键词】增加 农村初中学生 课外阅读量

在农村,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很少,导致学生作文能力低,从而影响了语文成绩。与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发现信息”等课外阅读要求相差甚远。

那么,造成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量少的因素有哪些呢?据调查大致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想多读书但没合适的书可读

在农村学校,图书室的藏书比较少,加上有些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手头的课外书无非是一些作文选。大量的农村初中生喜欢阅读却没有能激发他们阅读兴趣的书籍,从而降低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他们课外书籍的阅读量大大小于同年龄段的城市孩子的阅读量。

二、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受大环境的影响,农村初中学生只对漫画、卡通、游戏、电视等直观的图文感兴趣,不爱读原著,更谈不上认真做读书笔记了。因为学生不爱读原著,因此我曾试图地让学生通过看相关原著的电影来了解原著内容,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原著的电影他们也没兴趣看。有一次,我想让学生了解《海底两万里》的内容,我就试图给学生播放《海底两万里》的电影,但有兴趣看的学生并不多,很多学生无精打采,有些学生甚至伏台睡觉,后来我应他们的要求给他们播放卡通片《七龙珠》,一放《七龙珠》,学生马上两眼发亮,个个神采奕奕。

三、有些学生不爱读名著,他们只喜欢看言情、武侠小说

有些学生也喜欢看课外书,但他们喜欢的课外书是从街上小摊买回来的那些武打、言情小说。

四、部分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禁止学生看课外书

由于部分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不但不鼓励相反还阻止学生去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他们认为看课外书会导致其他学科成绩的下滑,他们经常训斥学生或没收学生的课外书,这也是导致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家长不赞成学生阅读课外书

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农村家长不赞成学生阅读课外书。他们对于“课外阅读”这一概念表示不解,觉得孩子考出好分数,考上好学校才是正道,对课本上的知识都没吃透,还要阅读课外书,实属“多余”, 他们经常训斥孩子或没收孩子的课外书。据调查,农村家长对孩子课外读物阅读的态度大致有以下几种:(1)明确表示不允许孩子看与学习无关的书;(2)以不影响学习为前提才允许孩子看课外书。这就人为地限制了农村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增加农村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拓宽学生课外阅读资源

1. 通过鼓励学生在假期中利用自己的劳动所得购买一定量的图书,比如:《读者》《意林》《青年文摘》《故事会》等,并在班内成立一个读书角,通过交流阅读这种做法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2. 鼓励学生多去学校图书馆借阅课外读物,尽量利用学校的有限资源。

3. 将自己订阅的报纸借给学生看,拓宽学生的阅读资源。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把学生的兴趣从漫画、卡通、游戏、电视和武侠、言情小说转移到经典名著上来,要让学生喜欢经典名著胜过喜欢漫画、卡通、游戏、电视和武侠、言情小说。如何培养呢?我认为,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应在学生阅读名著时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如对作家作品的介绍,写作背景的介绍,对作家语言的剖析,写作技法的点拨等,适当降低阅读的难度,弥补学生阅读知识的不足,舒缓名著给学生带来的阅读压力。另外,还可利用学生喜欢的漫画、卡通、游戏、电视等资源消除学生对名著的畏惧感,以增强名著的亲和力。

三、向学生灌输阅读原著的好处

告诉学生原著有很多经典的描写电视电影是没办法拍出来的,拍出来是没那种效果的。

四、要求班主任和科任老师配合

和班主任、科任老师沟通,通过班主任的管理让学生能够自觉地在适当的时候阅读课外书。同时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时间来阅读,学会科学有效的阅读方式和养成好的阅读习惯,要科学地处理好课堂和课外阅读的时间安排问题。

五、要求家长配合

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要求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家长要多带孩子到书店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总之,家长要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六、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

我的做法是:

1. 每节语文课拿出10分钟来让学生阅读课外书,每节课阅读10分钟,我相信初中三年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会增加不少。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但增加了,更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很多学生都渴望上语文课。

为了达到最好的阅读效果,每节课我再用10分钟让学生进行写作。这10分钟的写作我不作太多的要求,可以写自己的感受,也可以记看到的内容简介,也可以摘抄好词好句。这个10分钟的写作环节就是让学生尽量写,最终是否写完并不重要。三年坚持下来,学生的写作素材会积累不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提高不少,学生写作能力也会大大提高,反过来又改变了部分老师、家长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偏见,激发了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进而扩大了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量。

篇11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学好语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阅读。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谁不善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这就说明,学生单凭阅读在学的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从广泛的课外书籍中去大量猎取。有科学数据表明,正常人的一生的知识来源,主要不是靠教科书上获取的,近70%来源于教科书之外的书籍中获得的。可见,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课外读物,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在校学习的质量,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课外读物,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激趣,点燃阅读之火

如果你想让孩子喜欢课外阅读,那就千万不要直接要求孩子“读书去”,也不要总拿阅读说事,或作为教训的谈资,而要在有效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上下功夫。也就是说,把“要他们去读”的负压的、被动的状态改变成他们的“我要去读”的自愿的、乐意的、主动的状态,引导他们不知不觉地陶醉其中。

1、开展“好书大家读”活动。孩子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争强好胜的心理具有进取、向上的良好特质。利用他们这种有利的心理因素激发他们的兴趣,符合学生的心理特性,也就能够产生良好效果。开学初,我在班会课上问学生:“谁看过《三国演义》?说来听听。”大部分学生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我接着说:“听说诸葛亮神机妙算,不知他到底‘神’在哪里?我们下次班会课来夸夸‘诸葛亮’好不好?”第二天,有几个学生就把《三国演义》带到学校,课外也偶见他们三五一群地聚在一起谈诸葛,我借机在班上大加赞赏。在预定的下一次班会课上,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谈论着“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言语中,他们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随后,我借故说没时间看《鲁滨逊漂流记》,但很想知道其内容,不知谁愿意告诉我。接下来的几天里,陆续有学生来找我聊鲁滨逊。几个月下来,教室里常常能看到学生们读课外书的身影,也经常能听到孩子们热烈的讨论声。之后,我在班级板报上推出了“好书推荐处”一栏,由班长组织同学把阅读到的好书目写在上面,并定期更换。很快,班上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推荐的好书目越来越多,他们的阅读量也在不断地增加。

2、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幼苗需要浇灌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刚刚点燃起来的“阅读之火”要在学校里得到保持,还要有家庭的呵护,使之蔓延。为此,我专门召开一次专题家长会。在家长会上,我建议家长朋友们共同来支持孩子的阅读。①与我们当老师的保持一致的要求,用“我有心你无意”的心态,提出一些孩子能够做到的、又愿意做的、能引发学生去阅读的话题促使他们投入课外阅读。②创设物质情境,就是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或尽量创造条件,给孩子提供或特意制作一个专用的书架(可大可小,哪怕简陋也没关系),不断添置孩子喜爱的课外书籍。同时,要创造一个可行的、能让孩子去经常阅读的机制,不让专用的书架成为摆设。图书要经常更新。这样一来,既有书籍的来源,又提供了阅读的方便。③有机会常带孩子逛书店,让孩子去接触书籍,去感受“书籍海洋”的博大、深邃,去陶冶其中的意境和情怀。比方走进漳州新华书店,你很快会让一群可爱的“小书虫”感动。书店里静极了,许多孩子手捧着书,有的站着,有的蹲着,有的坐着,都陶醉在知识的海洋里。投入这样的“大染缸”,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受益匪浅。

3、不断拓展激发学生热爱阅读的渠道。采用“开展‘好书大家读’活动”、“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虽说是好办法,但还远远不够,不断拓展激发学生热爱阅读的渠道才是长远之计。学校及家庭还要根据孩子的个性,通过各种渠道加以引导,让孩子形成喜欢阅读课外书籍的良好习惯。如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我们可抓住学生喜欢和电脑打交道的特点,指导其上网查找资料、阅读好书。又比如,培养孩子剪报的兴趣和习惯等等。一句话,凡是有益于促进孩子多读课外书籍的方式方法都可以采用。

二、指导,教给阅读之法

掌握阅读方法,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对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很大的帮助。

1、要求“速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常要求学生细读课文,把课文读懂,那是对作为范本的文章进行示范性的学习的需要,但作为“速读”的养成,一直是需要的,特别对于课外阅读,更是需要。“速读”在于强调加快阅读的速度。阅读的速度加快了,将会大大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如果具备了这样的略读能力,阅读一本周刊或一份报纸的时间,能比你用一般方法看它们所用的时间少了许多。此外,略读还是复习以前看过的资料的绝好办法。又如“组读”。组读要求眼睛能够在一瞥中同时看到3~4个字。如果组读时没漏掉很多,那么阅读速度和技能就已经提高了。

2、在乎“读量”。身处教学一线的教师都知道,学生阅读量的多少与其知识能力息息相关。只有多读书,读足够的书,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孩子读更多的书。

3、提倡“面广”。当前,为了提高孩子的作文成绩,不少家长只是热衷于给孩子买作文选,订作文报。他们认为:看看作文选,学学人家怎么写,才能学会写作文。其实不然。我认为,作文选自有它的长处,但小说、历史、传记、散文、随笔等更有其营养价值。后者不仅能丰富孩子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更能激发他们的读书热情。因为阅读是需要兴趣相伴的。只要有了兴趣,他们就能广泛阅读,博览群书,也就能形成良好的文笔,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三、督促,保证阅读之事

篇12

“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主要环节,但多数语文教师不够重视朗读教学,因为“读”在各类考试中应用的比较少,没有一个严格的衡量标准,所以对这个教学过程往往马虎应付,在备课、教学过程中忘却了“读”这个环节。而对于“听、说、写和理解、分析”等比较重视,因为在考试中,这几项内容运用的比较多,教师就采用多种方式加强这几个方面的教学。人们常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读”在语文教学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重视读书呢?我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重视早读课。早读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前是每天早晨让学生读半个小时,学生放声朗读,有表情读,自由读,校园中的气氛活跃。古代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读,在教师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读,常说的校园内传出朗朗的读书声就是这个道理。从古代的教学实际情况看,这种教学方法所收到的效果十分明显,也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人才。所以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开设早读课就是一项比较好的办法。我从教小学一年级就重视了这一环节,直到六年级从未间断。所上的课文要求学生至少读上十遍,教科书上要求会背的课文,我要求全班所有学生必须会背,教科书上没有要求学生会背的,我也会选一些好的内容,在可能的情况下要求学生会背。六年的坚持,收到了理想的效果,到学生小学毕业时,他们能背几十篇课文、诗歌,也可谓满腹经纶,为今后继续深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重视课外阅读课。要使学生的知识面广泛,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外,还要求学生阅读大量课外书籍。解决这个问题我采用了开始课外阅读课的办法,每天下午开设一节阅读课。一二年级的时候,我在班级内设立了图书角,用班费、也自己掏钱买了一批适合少年儿童读的图书,还号召同学们把自己的好书拿到学校来,供大家阅读,班级的图书角有图书300多本。同学们如饥似渴的阅读,增强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到了三、四、五、六年级同学们开始到学校阅览室阅读课外书籍,凡是课程标准要求阅读的课外书籍,同学们都读过。阅读大量课外书籍,使学生的眼界开阔,表现在写作文、说话等方面,同学们的语文能力提高显著。为了培养同学们的阅读能力,我除了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朗读比赛、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活动外,还在我所教的班级内开展一系列朗读比赛活动,把朗读作为一项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充分调动全班同学读的积极性。通过阅读培养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的情操,一个爱读书,常读书的热潮在我所带的班级贯穿始终,可以说对学生的终身都有影响。

三、重视语文课教学中的朗读教学。在语文课教学中,朗读所起的作用不能小觑,教师有感情的朗读,有时能催人泪下,把学生深深的吸引住,让学生随着课文的情节和内容去思考、去享受喜怒哀乐。教师的范读、学生的范读、全班同学齐读,分角色朗读,分小组朗读,分男女同学读,种种读的方法我全部使用上,真正是朗朗的读书声在校园回荡,一走进校园给人一种神圣的感觉。有些课文就是通过读让学生去感受,去体会,去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课文的深刻含义。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分角色朗读的时候,有很多同学能把人物在某一个环境下,某一种思想情感读得入木三分,活灵活现,这比教师在那里讲的效果要好的多。现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朗读是让学生参与的一项最好办法,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当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朗读,该讲的教师还是需要去讲,读只是“听、说、读、写”中的一项内容,其它三项内容也不能荒废。

四、教师要为学生有目的选择课外读物。现在的课外读物五花八门,不一而足,教师必须把好学生的阅读关,不能让学生读一些影响健康成长的书籍。要做好这项工作一是教师可以向学生有目的推荐一些书籍,当然推荐的书籍是具有教育意义和艺术水平较高的书籍;二是通过开展某种读书竞赛或感受来启发学生有目的的读某一种书籍,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三是教师通过自己的读书体会启发学生读有意义的书籍,教师谈读书体会感想,那对学生的影响则难以想象。

篇13

一、调查的背景

学科大背景:2011版新课标在初中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对阅读的表述是“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1]2016年9月部编版新教材注重拓展课外阅读,新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多次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要“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教材中构建由教读、自读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

区域学科背景:白云区初中语文科在三年前开始推行“与学生同读一本书活动”,我们集合了一批骨干教师的力量,制定并逐渐完善了三个年级的课外阅读书目,通过以考促读的方式进行大面积的阅读推广,但是在推行过程当中遇到许多障碍:老师认为教材教不完,课堂上没有太多时间进行阅读指导和阅读分享;学生喜欢浅层次阅读,对阅读略微有深度的书籍和不熟悉的文体存在畏难情绪;家长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关注课本和学生考试成绩,不支持学生买课外书;学校为中考压力不堪重负,大多数学校不敢放开手脚,没有设置阅读课。

二、调查的目的

笔者试图通过调查研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帮助区内一线教师了解白云区初一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做好小学与初中的课外阅读衔接工作,分析本区初一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引发区内语文教师对课外阅读的思考,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为进一步改进本区初中生课外阅读状况提供依据。

通过调查研究,让老们对自己学生的阅读状况有清晰的认识。在问卷完成后,力求了解学生的家庭对学生的影响;了解语文教师和学校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力度;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选择倾向;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了解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相关性;了解初一学生课外阅读水平的起点。

通过调查研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课外阅读建议。在区域内开展“教师与学生同读一本书活动”,搭建课外阅读分享的平台,形成读书的氛围,转变教师与学生“一切以教材为中心”的观念,形成“课内外相结合”的阅读教学观。

通过调查研究,推动“课外阅读课内引导”,用“课内学习”引领课外阅读,并成为课外阅读的一部分。在区内的学校设置每周1-2节课内课外阅读课,用固定的课程设置促使学生形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行之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方法和评价体系。

三、调查的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在查阅国内有关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研究编制,以线上调查为主,线下调查为辅。有网络支持的学校利用问卷星网站下发调查问卷,无网络支持的学校下发调查问卷文本,学生填涂作答。

四、调查的对象

广州市白云区2015―2016级初一学生。白云区初中学校共62所,其中公办学校36所,民办学校25所。总共回收问卷8544份,占2015级初一学生总人数14426的59.23%,其中男生4538人,占参与调查的总人数的53.12%,女生4005人,占参与调查的总人数的46.88%。区域生源状况:白云区教育发展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区内初中教育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初中学校发展极不均衡。区域内对课外阅读的认识水平和执行力度各有不同。

五、调查问卷的内容

与其他调查问卷有所不同,本调查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阅读情况调查,此部分共18题,其中单选题13题,多选题4题,主观题1题,这个部分主要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和现状;第二部分为阅读能力调查,此部分先设置了一个阅读文段,再依照文段设置了5题单选题,目的在于通过文段阅读的结果寻找阅读现状与阅读能力之间的关系。

六、调查结果分析

(一)影响阅读的因素

对学生课外阅读造成影响的因素很多,但多数来自家庭、教师、学校。(这里把教师和学校分为两类。在我的调查中,教师代表的是语文教师的个体,而学校代表的是学校教育的整体。)现在我们就这几个方面依次进行分析。

(1)家庭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影响

你家除了课本外,还有多少本藏书?[单选题]

你父母经常在你面前看书吗?[单选题]

分析:区内大部分家庭不具备良好的阅读氛围,学生的父母有接近七成只是偶尔或从不在学生面前看书,家庭中藏书匮乏,只有10%左右的家庭拥有藏书300本以上,藏书只有50本以下的家庭却占34.57%。大部分的家庭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都缺乏正面影响。

(2)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影响

你平时在什么情况下会读课外书?[多选题]

如果老师向你推荐一本经典名著,你通常会采取怎样的态度?[单选题]

分析:从数据来看,“老师要求”对学生阅读的影响远远大于“家长监督”,但是比起学生的“主动阅读”和“同学推荐”来,老师的影响又远远不够。只有4060位(占总人数的47.51%)学生对老师推荐的名著会认真从头看到尾,其中男生2025人,占男生总数44.62%,女生2035人,占女生总人数的50.8%。总体来看,老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影响不够理想,但同学的推荐却能够引起较大的兴趣。

(3)学校课程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影响

你每周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平均是多少?[单选题]

你在小学阶段有上过单纯的读书课吗?[单选题]

分析: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有限,从上面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有67.35%的学生每周只有两小时以下的时间看课外书,其中每周只有一小时以下的学生也占16.34%,只有14.4%学生每周有四小时以上的课外阅读时间。而对于校内读书(阅读)课的统计,只有34.81%的学生表示学校有阅读课而且老师能保证阅读的时间。只有48.26%的学生反映学校开设了校内读书课,其他学校只要求学生在课间或自习时阅读,有16.9%的学生反映学校没有读书课。

(二)学生阅读的目的

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多选题]

你怎样对待你喜欢的书?[单选题]

你平时读书时一般最关注书中的什么呢?[多选题]

当你在阅读课外书时遇到许多不懂的地方会怎么办呢?[单选题]

分析:大部分的学生阅读以“开阔眼界、提高修养、陶冶性情”为目的,也有半数学生把课外阅读的目的和“提高语文成绩”联系在一起,只有少部分学生是无目的地打发时间。对于喜欢的书籍,有六成学生会经常翻阅,还有三成的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书籍十分熟悉。从“你平时读书时一般最关注书中的什么呢?”一题的数据可证实有半数以上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的时候能够关注语文知识。有近七成的学生会想办法解决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这几道题综合而言,有半数学生的阅读目的比较明确。

(三)学生的阅读兴趣

你最喜欢读哪方面的书籍?[单选题]

以下书籍,你仔细读过几本?

《城南旧事》《狼王梦》《绿山墙的安妮》《草房子》《格列佛游记》[单选题]

从识字起,你印象最深刻的书名是什么?请写出一本。[填空题]

分析:有48.33%的学生最喜欢看名著,但也有不少同学最喜欢漫画、网络小说和各类杂志。在题目选项中给出的大部分小学都会推荐学生阅读的五本书当中,只有44.31%学生读了三本以上。而从学生印象最深刻的书的统计来看,排名前20位中有超过五成的学生选择了名著,但是在8544位初一学生当中,也有37位学生填写“没有”,表示没有任何课外书籍给自己留下印象。除有54位学生所填写的书为历史类书籍,107位学生所填写的是自然科学类的书籍,大部分学生印象深刻的都是文学性的书籍。侧面反映出我们在小学阶段阅读指导偏向于文学类的作品,学生对非文学类的作品兴趣不大。

(四)关于学生课外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相关性

将问卷第8题“你每周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平均是多少?”作为自变量,把阅读能力调查部分的第19-23题作为因变量,进行交叉分析,结果如下表:

分析:从表中数据可知,每周阅读时间为“三到四小时”和 “四小时以上”的学生,答对阅读题占人数的比例与阅读时间为“一小时以下”和“一到两小时”的学生相比略高。并且,随着阅读时间的增加,比率也有所增加,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每周阅读课外书时间越长,学生的阅读能力越强。

将问卷第4题“你家除了课本外,还有多少本藏书?”作为自变量,把阅读能力调查部分的第19-23题作为因变量,进行交叉分析,结果如下表:

将问卷第5题“你父母经常在你面前看书吗? ”作为自变量,把阅读能力调查部分的第19-23题作为因变量,进行交叉分析,结果如下表:

分析:从上表可见,在藏书越多的家庭中,学生答对阅读题占人数的比例越高;在父母(双方或一方)经常在孩子面前看书的家庭中,学生答对阅读题的比例也相对较高。

七、问卷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课内语文学习任务较重,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不足,还有很多学生并没有形成“读好书”的兴趣。

(二)学生有较好的阅读愿望和目的,但课外阅读的选择比较单一,多数学生倾向阅读文学作品而极少涉猎非文学性的文本。

(三)家庭成员的读书习惯和读书参与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有较大影响,但大部分的家庭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正面影响。

(四)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力度不够,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不均衡,教师在课外阅读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比较有限。

(五)很多学校在校时间没有设置读书课,学校对落实“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够,在阅读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方面没有统一的规范。

八、建议

(一)课外阅读制度化

1.设置阅读课。每周设置1-2节阅读课,让学生在课上进行课外阅读。把课外阅读的引导、指导、分享放在课内,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带学生在学校图书馆上阅读课,为学生创设更好的读书条件。就广州市白云区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而言,教师们仍然在以传统的“基础+阅读+写作”的形式进行教学;而就阅读教学而言,阅读的教学又是以课内为主,课外为辅,有的教师甚至只讲教材。而从某种角度来看,我们所用的文选式教材相对落后于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不确定的教学内容也使得课内阅读教学缺少章法,教师们对教材的处理也是各有各的倾向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给学生补充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才能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

2.布置课外阅读作业。温儒敏先生提出的“少做题、多读书”是义务教育阶段切实减轻学生课内及课外学习负担的有效措施。教师们的确应当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培养学生“读好书”的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用好语文教材,认清好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对语文学习的不同作用,明确任何语文教材都只是语文学习的一个例子。少布置课内文本配套练习,多布置“课外阅读作业”,让学生在宽广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分。还应当充分利用寒暑两假,把课外阅读作为固定作业布置给学生,开学时通过阅读分享,逐一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

3.建立健全课外阅读的评价制度。在学校层面,一线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的学情采用灵活有效的评价方式,促进课外阅读的顺利展开。如建立阅读档案,将阅读表现纳入学期评定;还可以设立阅读专项评价,评选班级“阅读带头人”。在区域范围内,则可以以期末学业评价为抓手,适当进行指定阅读内容的考查。就白云区实践的“指定课外阅读纳入期末考试”(指定课外阅读的权重占全卷分值的10%―15%)的经验而言,这种区域性的期末测试能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师生的重视。

(二)课外阅读活动化

1.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利用家校合作的方式,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与监控。通过三年多的阅读推广实践,我们发现,家长和学生一起进行亲子阅读是推动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在本区推广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亲子阅读开展得好的家庭,孩子参与和坚持阅读的热情明显比学生独自阅读高。值得一提的是,性别不同的孩子阅读主动性存在差异。加拿大最近的一个研究报告表明,12岁女孩的阅读成绩比12岁男孩高出30%[2]。而英国的“阅读带头人”项目也极为重视“招募男性工作人员”,让更多的男性(学校教师、家庭成员、志愿者)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以达到带领男孩更好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的目的。

2.开展班级阅读比拼。阅读的推进需要在阅读氛围建立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可以尝试在班级设置阅读小组,进行阅读数量和阅读质量的比赛。阅读数量的小结以周为单位,分基础阅读量(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的阅读量,如一本书从第1页到第50页)和超前完成量(学有余力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提前完成的阅读量,如从第50页到第100页)。阅读质量的小结以书为单位,一本书的阅读完成后就在班级内部进行读书分享会,让每一个小组都有总结阅读收获的机会。

3.借助社会力量开展阅读活动。阅读推广不是一朝一夕、一年两年的事情,每年都有旧的学生毕业,新的学生加入,光靠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努力,有时难免会有倦怠感。在《阅读推广理念・方法・案例》一书的“经典案例分析”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美、俄、德、加、日、韩等许多成功的阅读推广经验都说明了社会机构对阅读推广的介入能使学校的课外阅读形式更多样,更有活力,也更持久。如果能够争取到社区图书馆、民间公益阅读推广机构、甚至医疗领域的助力,阅读活动一定能摆脱一成不变的现状,变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更具吸引力。

(三)课外阅读体系化

1.确定适合学情的分级课外阅读书目。就白云区而言,目前的课外阅读,只停留在刚刚起步的阶段,但阅读体系的构建还远远没有开始。从调查问卷的情况和推广践来看,我们的学生阅读的种类是相对单一的,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参差不齐的。初中学生仍然以阅读文学类书籍为主,较少涉及历史、哲学类书籍。所以,很有必要确定适合区情的、操作性强的分级课外阅读书目。阅读能力一般的学生只读基础书目,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在读完基础书目后可以按兴趣选读、进行深度阅读。

不论是还在使用的人教版教材还是即将大面积铺开的部编版教材,其中推荐的书目都并不适用于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生。所以我们对教材推荐的书目要进行必要的筛选,在考虑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情补充一部分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书目,使书目具有“学生乐读、老师爱教,读后有益”的特点,这样就能减少课外阅读推广的阻力。

2.根据书目建立教师适用阅读指导体系。教师的课外阅读指导对学生开展阅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大部分教师对于阅读指导“该怎样指导”没有头绪。如果能建立以基础书目为范例的阅读指导体系,为教师提供课外阅读指导操作指引,教师的阅读指导才能有章可循。如在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课本第61页“名著导读”栏目中,以“《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为题,指导学生进行鲁迅经典作品《朝花夕拾》的阅读。教材中的“读书方法指导”一栏写到“为消除隔膜,可以查阅作者传记资料或相关评论,了解作者作品的一些情况,或者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注意课内外学习的沟通”,[3]这就给了师生明确的阅读方法指导,让学生有可能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单篇阅读到《阿长与》、《五猖会》、《狗・猫・鼠》的群文阅读,再到《朝花夕拾》的整本书阅读。值得一提的是,鲁迅作品毕竟有深度,学生的年龄和阅历必然制约其对整本书的理解程度,但是不要紧,教师只要循序渐进地指导,不必给学生制定硬性的阅读目标。

说明: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得到了白云区大部分初中学校2015级初一语文教师和学生的支持,但因调查问卷发放时间有限,区内部分学校不具备上网填写调查问卷的条件,所以部分学生未能参与调查问卷的填写。此调查问卷的所有数据分析均以参与调查的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为依据,属于不完全统计。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赵俊玲,郭腊梅,杨绍志.阅读推广理念・方法・案例[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

[3]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北京教科院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中学生课外阅读状况调查研究”项目组.北京市中学生课外阅读状况调查报告[J].北京教科院2010年学术年会,2010.

篇14

书籍,是人类的“益友”,更应该成为少年儿童的“良师”。有知识有教养的家长,都应该拥有茅盾的父亲一样的前瞻性的目光,在家庭里给孩子营造一个阅读空间,让读书成为孩子从小就有的一种生活情趣。

然而,在越来越关注家庭素质教育的今天,笔者发现,仍然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阅读课外书籍仅是看“闲书”,会造成学习上的分心,这种偏颇的看法令人堪忧。如果说知识是一片浩瀚的海洋,教科书所承载的内容只是一个小小的港湾;如果家长仅仅让孩子抱住教科书不放,孩子即使学习成绩不错,所得也非常有限,他们的目光“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他们的志趣和才能受到了压抑和窒息,将来就只能成为孤陋寡闻的浅薄庸人。

读书能改变人生。有位专家统计:19世纪20年代47位名人的传记中,34人在青少年时代均有好读书的特点。无论是醉心文学的茅盾,还是其他成就卓著的学问家,他们的成才都与读书密切相关,孩提时广泛的阅读情趣和宽广的知识面,奠定了他们走向成功的基石。由此可见,一个人将来有没有发展,向哪个方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青少年时代所读书的多少和读书的类别。对于信息化时代的孩子来说,课外知识丰富了,更有益于课堂内的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提高学习的悟性和效率。

对于思想、知识、修养、才能各方面处于关键提升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阅读课外书籍、获取丰富精神食粮是他们心灵深处的渴求。据一项调查表明,初中一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各类教科书的阅读量为70万字,而课外阅读量却达到700万字;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各类教科书的阅读量为130万字,而课外阅读量竟高达1000万字。不难看出,少年儿童是很舍得花时间和精力去阅读课外书籍的,问题在于我们的家长有没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远见,有没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气度,有没有为了未来事业“少抽一包烟,多买一本书,撑起一片家庭阅读晴空”的行动。

有个品学兼优的中学生,除了平时的课堂学习,她还坚持利用每晚两个小时的时间阅读科技书籍和唐诗宋词、收看电视台的知识性讲座,并参加课余书法兴趣小组,利用节假日走上社会,亲近自然,开阔视野。她说:“这些事情看起来庞杂零碎,但坚持了几年,我感到自己确实增长了不少见识,加深了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做到了相得益彰。而且我相信,未来社会需要的正是知识丰富、兴趣广泛、有活力、会创造的人才。”相信从她――这位众所周知的哈佛女孩刘亦婷介绍的学习经验和心得中,家长们一定能获得生动的启迪。而这位成功女孩所倚靠的,正是像茅盾的父亲那样的智慧的家长。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无数鲜活的例子可以证明,好书在手,终生受益;家长的正确引导,则是保证孩子在课外读有所得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清楚:不同类型的书籍自有不同的功能,知识性的书籍可以拓宽视野,增知长识;娱乐性的书籍有益愉悦身心,陶情冶趣;修养性的书籍则有利于完善人格,励志奋发。正如鲁迅所说,读书像蜜蜂采蜜,要采很多很多花,才能酿出最甜的蜜。家长不妨“因人制宜”,有针对性地指导孩子涉猎广阔的阅读领域。

对孩子课外阅读的指导,包括要辅导孩子学会读适合其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的经典名著,让民族文化的精华浸润纯洁的心灵,对一些不健康的书报刊物则要毫不留情地抵制、清除,保护身心健康,同时要帮助孩子养成珍惜书籍的好习惯;还可以开展“家庭图书漂流”活动,让小伙伴相互交换阅读,不仅“以一读十”,也学会交往,促进交流;更要让孩子掌握一项最基本的学习技能――充分利用图书馆这个知识库以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网络资源;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自主阅读的好方法,如学会快速阅读、带着问题阅读、边阅读边批注、阅读后写读书笔记等。

当然,如果孩子一味青睐“闲书”而弃主要的学习任务于一边,那就是本末倒置了。这种“失重”现象同样要引起家长高度重视,防患于未然。家长要教会孩子合理安排好读书时间,让孩子懂得只有自觉地搞好课内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课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