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2 17:22:0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和课外阅读活动相结合,是语文教学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语文教学赋予新的生命与活力,为学生的发展开阔了新天地。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尝试创建了单元整合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就是设法把“厚”书教“薄”,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时效,同时整合整个单元的学习资源,发现规律,发掘更大的教学价值,并以单元主题为牵引,在有序的主题挺进中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为了深化单元主题,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在教学中笔者有目的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提高人文素养,并让学生养成终身读书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素养的提高必须依靠大量的语文实践,仅靠课本的阅读量是肯定不够的,开展课外阅读是实施新课程的迫切需要。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和课外阅读活动教学根本宗旨和“语文性”是相通的,都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把它们结合一起,想不到是那样的相得益彰、效果显著!
一、在单元整合教学和课外阅读中开启智慧之门
智慧,可以说是潜藏在任何一个人生命里的一种能力和能量,她就像是一口悬挂在我们灵魂殿堂的巨大金钟,而书籍正是撞响这金钟的重锤,点燃这智慧之灯的火种。人要从蒙昧走向智慧,唯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而阅读是学习思考的重要手段,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读书学习的兴趣,启迪思维,开启智慧之门。在单元整合教学和课外阅读中,我们要求学生与书为友,与真理为友,阅读报纸,阅读杂志,阅读经典,阅读名著,从中读出思想,读出精神,读出智慧。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常常发现某些单元里的课文存在着很多共性,如第四册第四组的课文《动手做做看》《邮票齿孔的故事》《画风》《充气雨衣》都是围绕动手和动脑的主题选编的,笔者因势利导让学生从课文中受到启发,学会留心身边的事物,从利用身边的材料做起,经常自己动手做做看,或者互相协作做做看,学会独立思考、大胆创作。在课外阅读中,建议阅读的书目有:《爱迪生的故事》、《牛顿的故事》、《达尔文的故事》、《发明家的故事》等。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没有收到实效的。因此,开展写“读后感”、“故事会进行交流”、“优秀的读书笔记”评比、“比赛查阅资料”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阅读让学生结识伟大的发明家,体验了智慧的成果,超越时空,与智者对话,任心灵在浩瀚的思绪中飞翔。
二、 在单元整合教学和课外阅读中点燃亲情之火
亲情,自古就是人们讴歌的主题;家庭,历来被人们当的港湾。“黄香温席”、“卧冰求鲤”、“挨杖伤老”、“负米养亲”、、、、、、这拳拳的赤子之心,不知感动了多少炎黄子孙。第二册第二组《识字2》、《看电视》、《胖乎乎的小手》、《棉鞋里阳光》、《月亮的心愿》这组课文,它们体裁不同,题材多样,是进行情感教育、情感陶冶、培养美好情操的良好依托。通过单元整合教学,引领学生走进情境,充分发掘教材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感悟理解,懂得亲情的重要。为了让学生点燃亲情的火把,,学会关心体贴家里的每一个人。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围绕本单元体验家庭生活、感悟亲情的主题,学生阅读背诵了关于亲情的诗歌、故事,如:《游子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孔融让梨》、《探母》、《奶奶的白发》;还让学生听故事《乌鸦反哺》,念童谣《大乌鸦》,还进行了“心怀感恩,体验亲情”的片段小写。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收集资料,交流课外阅读成果,就容易读进课文,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获得更深层次的阅读体验,进一步激发起热爱阅读的积极情感。阅读让学生做到动其心,正其念;阅读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学会思考,学会感恩父母,以此点燃亲情之火。
三、 在单元整合教学和课外阅读中细品人间真情
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处处暖人心。如第七册第六组要学习的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人间真情。这组教材内容有较强的互补性、连贯性,它们都是以“真情”为线索,以生活为载体,以求在阅读、理解、运用中感受真情,表达真情、陶冶性情。为了更好地落实本组的教学目标,我们开展了相应的课外阅读,培养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把课内学到的方法迁移到课外去,让阅读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如让学生入情品读《永远的白衣战士》、《一个苹果》。阅读心理告诉我们:要使语言文字升华为自我感受,先将语言文字具体内化为可感形象,然后借助形象感悟进行理性提升。学生们在读书中明理,在书海中得到熏陶、受到浸润、得到净化,从而体会到了人间的真情,获得思想启迪。长此以往,浸润在这“润物细无声”般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得不到提高吗?
四、 在单元整合教学和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研究人员:
指导老师:
选题依据:
良性的阅读能提高人们的修养。对正处于心理塑造期的学生,阅读尤其显得重要。然而课业繁重的中学生,阅读情况究竟如何?什么书籍更受他们的青睐?对他们产生怎样的影响?他们又该如何选择课外书?为此,我们决定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调查。
研究意义:
希望对广大中学生及相关人士有所启发,为中学生的良性课外阅读起到积极作用。
预期效果:调查分析报告
调查方法:
调查分析法,由于初、高中生在阅历、时间等方面有差异,将分别分析他们的阅读状况。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思路:
1.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及影响阅读量的因素。
2.中学生喜欢读的书籍与他们赞成中学生应读的书籍的对比。
3.家长认为中学生应该读的书籍。
4.初中生和高中生从书中获得的感悟。
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
一、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及影响阅读量的因素
阅读量 很多 多 一般 较少 少
初中生 0 50% 50% 0 0
高中生 7.1% 7.1% 73.1% 7.1% 5.6%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初中生的课外阅读量比较适中,“很多”和“一般”各占50%,而高中生的阅读量差距很大。“很多”占7.1%,“少”占5.6%,而“一般”则占73.1%,约是“很多”的10倍。然而每个中学生的自我要求不同,他们判断阅读量多少的参照物也各不相同,不具有特别明显的对比性,但数据还是可以反映出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局限性。
从调查中得知,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时间的限制都成为他们课外阅读最大的一个障碍。它就像一口幽深的古井,只容深困其中的中学生观看稀疏的星。这就从侧面反映出中学生的学业繁重,书山题海之外,他们可以用来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尤其是对高三学子来说,课外阅读被家长禁锢,被高考封锁,成为他们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
整体来说,家长普遍支持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这个以学习、知识为主流的社会,阅读是必需品,家长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再调查中还反映出,部分初中生的家长不赞成孩子阅读课外书,因为家长认为,初中生自控能力较差,课外阅读会耽误时间,影响学习。但这种现象就像极光,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已不是主要限制因素。
二、中学生喜欢读的书籍与他们赞成中学生应读的书籍的对比
初中生:
书籍种类 励志类 名著类 青春类 青年杂志及漫画 科幻及武侠
所读 4% 21.6% 17.6% 7.9% 48.9%
应读 21.2% 33.3% 3.0% 27.3% 15.2%
高中生:
书籍种类 励志类 名著类 青春类 杂志及漫画 科幻及武侠
所读 14% 29% 16% 10% 31%
应读 34.2% 31.5% 0% 15.1% 19.2%
由上表反映的数据可得,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名著的阅读都成为他们的“主餐”,分别占21.6%和29%,位列第二的是青春小说,分别占17.6%和16%,名著是历经时代淘洗的精品,老师、家长都会竭力推荐这类书籍,中学生大量阅读名著,便也在情理之中。然而为什么中学生对青春小说也情有独钟呢?
据我们对中学生的采访,他们对青春小说的阅读做出了如下看法:
①用于放松心情,调节心理压力;
②可以获得友情、爱情上的情感启发;
③觉得青春小说欺骗中学生情感,不值一读。
对于青春小说,我们不能绝对、片面地判断它是好或坏,凡事利弊皆有,下面我们就对青春小说的利弊加以分析:
利:它符合中学生的身理、心理特点,容易打动中学生,引起他们强烈的阅读兴趣。对学习紧张的中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自我调节放松的好方法。部分书优美的语言表达,能提高中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阅读此类书籍,促使他们思考关于青春、友情、爱情等方面的内容。
弊:同样是因为符合中学生的身理、心理的特点,引起他们强烈的阅读兴趣,青春会勾起他们对于爱情的幻想,甚至陷入无法自拔的地步。书中一些偏激的、远离现实的爱情观也会影响到他们,驻下根深蒂的“恶种”加上有些书中所谓“流行”的语言,掩盖了中国文学的精美,淹没了中国语言的闪光点。
中学生处于一个特殊的心理阶段,他们喜欢阅读青春小说,但却认为中学生不应该读。上表显示出:初中生中3.0%的人认为应该读青春小说,而高中生却无一人赞同。学生们赞同读的书籍位居榜首的分别是名著类占33.3%(初中生),励志类34.2%(高中生),而真正喜欢读这两类书籍的却只占21.6%(初中生)和14%(高中生),中学生是如此矛盾,在赞成与喜欢之间存在着这么大的反差,究其原因,又是什么在影响他们的选择呢?
三、家长认为中学生应该读的书籍
书籍种类 青春类
初中家长 0
高中家长 0
从上表反映出,初中生家长和高中生家长都非常不赞成自己的孩子读青春小说。据采访,初、高中生家长觉得中学生读青春小说是浪费时间,会影响学习,还可能会让他们过早陷入爱情旋涡,引起早恋等问题。
我们不得不说家长对中学生了解的片面性,他们忽略了中学生的兴趣,而着重时代的好书。初中生家长认为初中生应该读励志类与名著类(都是占43.75%),高中生家长则认为高中生应该读名著类与时事类(都占34.8%),其次是励志类(占21.6%)。从这可看出中学生家长对中学生寄托的巨大希望,他们应该读好书,立大志,关注国家大事,了解世界形势变化。
了解了中学生的阅读概况,那阅读又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对此我们做了较详细的统计:
四、 初中生和高中生从书中获得的感悟
青春 爱情 亲情 友情 人生 哲理 其他
初中生 10.6% 4.3% 10.6% 14.9% 21.3% 23.4% 14.9%
高中生 10.1% 6.4% 15.9% 16.8% 24.3% 13.1% 5.6%
上表反映出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启发与影响是多方面的。各种感悟所占比例较均匀。相比之下,关于人生方面的思考在高中生中显得尤为突出,占24.3%;而初中生则更多是关于哲理方面的感悟占23.4%;关于人生也很受初中生的青睐占21.3%。而关于爱情,却不那么倍受关注:初中生占4.3%,高中生占6.4%。这与学校,家长及社会道德的影响有关。大多数人认为:学习任务分繁重的中学生是不容分心于爱情方面的,应以学习为主,考上好大学为目标。可他们都忽略了一点,对于身理、心理都正在发育的中学生而言,正确的爱情观的引导十分重要。在家长、老师都不关注时,好的青春书籍便可以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而事实上,却是青春小说畅销,甚至泛滥。所以真正能读到一本好书,是极其困难的。因此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中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对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由于学习紧张,中学生的业余时间少,课外阅读也相对较少;
2.中学生热衷于名著类书籍,也同样钟情于青春小说;
3.涉世未深的中学生在阅读时汲取了很多关于人生、哲理的感悟,启发了他们的思考。
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校、家长甚至整个社会应倡导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阅读好书;
2.名著虽是文学的精华,但它们的内容包罗万象,所以中学生应学会有选择性的阅读,从中吸取符合自己年龄段的精髓;
针对以上情况,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成为当务之急。那么,教师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又应扮演怎样的角色呢?笔者想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
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以大量的阅读为基础的,它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不可以一蹴而就。学生阅读兴趣产生了,阅读量增加了,视野拓宽了,能力自然会提高。因此,教师不能因为看不到阅读的近期效益而轻视阅读,而应首先转变观念,身体力行,通过自身的探索和努力,为学生课外阅读谋求一些有效地指导,为改变当前课外阅读的现状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一、制定合理阅读计划
1.带领学生共同确定阅读篇目。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我们在选择阅读往上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阅读前,我们除了将课程标准中的推荐书目向学生详细介绍外,还要听取学生建议,将反映学生生活的精品(如《花季・雨季》)和好作品(如《哈里・波特》系列)列入推荐书目,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欲望。
2.由浅入深,指导循序渐进阅读。有些名著篇幅较长,内容艰深,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啃,会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影响其阅读的积极性。在计划实施初期,我们可先选择一些篇幅较短,文字浅显的名著,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读完,然后再推荐有一定深度的作品。这样有助于降低他们阅读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在阅读的乐趣中慢慢喜欢上阅读。
3.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及进度。课外阅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些学生可能会因为兴趣的转移或课余时间的不足而半途而废,也有些学生可能会因为单纯追求情节而盲目冒进。因此,我们要对阅读时间和进度作统筹安排。阅读可课内课外相结合,每周日安排一节活动课作固定的阅读课,其余利用课余时间自我阅读,各人根据情况采取精读、略读或浏览的方法一天读10至20页,长期坚持下去。
二、循序渐进,培养兴趣
叶圣陶在谈阅读时曾说过:“认为阅读好像还债务,那一定读不好。要保持着这么一种心情,好像腹中有些饥饿的人面对着甘美膳食的时候似的,才会有好成绩。”语文兴趣的形成涉及到多方面因素,最重要的是发挥主体的阅读愿望。在实践中,具体做法是:
1.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激趣。话题自定,可以讲成语故事,可以说我喜欢的格言,可以说阅读概要……这样,在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关注阅读。
2.赏析片段激趣。教师在阅读中撷取精彩片段,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空城记》等,把它们做成“美味佳肴”,师生共同诵读、品味、赏析,来激发学生对原著阅读的兴趣。
3.开辟阅读专题激趣。阅读专题内容多样:可以是课内到课外的拓展、延伸的内容,如亲情专题、专题等;可以是关于学习方法技巧专题;可以是关于热点话题的专题……专题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关联,学生只要听说专题阅读,没有一个不满心欢喜的。
4.组织活动激趣。利用各种集体活动、竞赛,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可更好地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开展诗歌朗诵会、故事会、出黑板报、成语擂台赛,等等。
三、创设阅读氛围
1.随文推荐,以图书籍为引子。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有的课文就是课外名著的节选,我们可以把它们作为阅读的引子,引导学生进入课外名著这神圣的殿堂。对这些课文,我们可用朗读、赏析、编演课本剧等形式,使学生感受其内在魅力,激发起阅读整本书的强烈愿望。有的教材设有“图书藉”,对所推荐名著的作者及时代背景、内容梗概、作品价值、阅读方法等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为学生阅读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这些内容,用好这把打开名著大门的钥匙。
2.创设阅读氛围,营造声势。“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与其督促学生阅读,不如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教室、图书室是学生阅读的重要阵地,室内可挂有关读书名言的条幅,出以读书为主题的墙报,以形成良好的读书环境。现代传媒产生了许多可以利用的资讯,这些资讯能拓宽学生的读书视野,便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阅读名著。如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前,可先让学生从网上查阅笛福的生平资料及作品的背景介绍材料,这样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就会深入一些。在活动课上,我们可以播放根据名著《西游记》和《骆驼祥子》等改编成的电视剧或电影,让学生与名著进行对比,在比较中理解名著的内涵。
四、鼓励探究创造
初中生的思维往往表面化,缺乏应有的深度,阅读只流于表象的理解,而仅仅停留在熟悉作品的故事情节等浅层次上的阅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组织各种语文活动,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展现作品的动人魅力。
1.要求学生撰写读书笔记。阅读时,学生总会有自己的感情和思考,应要求学生把独特的感受及时地记入读书笔记本。优美词语、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也可以作为读书笔记的重要内容。另外,教者还可根据作品情况出一些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写成读书笔记。如读《三国演义》后,我们可设计如下问题:试概述《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在作品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人物?说明理由。
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补充与扩展,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的形式。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教育者要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断“发展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生活的教科书,它往往能凭借丰富的思想内涵调节人们的精神生活,使人们的理想、信念、情感、意志等发生深刻的变化。作为一名中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味到了有效指导课外阅读是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的一条蹊径。
一、指导学生选择优秀课外读物,实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阶梯性目标控制
书海浩瀚,良莠不齐。中小学生辨别能力较差,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因此,推荐适宜的阅读内容,是课外阅读的心育艺术之一。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优秀的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并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只有多读经典作品,才能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所以、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以推荐图文并茂的彩色绘本为佳,如《猜猜我有多爱你》《犟龟》《爱心树》等等,中、高年级的学生,我会介绍一些如《火鞋与风鞋》《爱的教育》等有哲理性的心理故事类图书让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与作品的感情内涵进行交流,并产生程度不同的共鸣的过程,从中或产生美的享受,或激起某种崇高的感情,涵养情操,改进处世态度,疏导不良情绪,发挥书的摄人灵魂的魔力和魅力。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有必要向中学生推荐品位、格调俱高的作品,提倡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
二、指导开展阅读欣赏课,揣摩人物心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课外阅读的指导中,是在对文章开展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知的。它与教师的发现、挖掘、利用、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学生的学习、积累、感悟与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新课程标准、教材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着密切的关系。要真正在城市化背景下的课外阅读教学实践中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课外活动的开展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捉摸透学生,着眼于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外阅读指导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开展课外阅读欣赏课,从语言文字入手,争取采用多种阅读方式赏析词句,使作品中所描写的人、事、物在学生的头脑中具体化、形象化,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在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事件的思想意义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影响他们的思想行为。
在众多的阅读作品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文质兼美,在文理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情感上给人以情的共鸣,在思想上给人以思的启迪,在心理上给人以感染,有共鸣,或陶醉,或感悟,或启迪;有质疑,或批驳、或鄙视、或漠然,从中悟出做人道理,提高生活品味。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时,让学生体悟主人公的心理想法,进行换位思考显得尤其重要。
三、分层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在成功体验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儿童都有表现自我和得到别人赏识的欲望,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多让他们展示自我,教师经常予以鼓励和肯定,让他们不断尝到成功与满足的喜悦,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孩子们以后会读得更加自信。所以,在学生阅读了一定的时间,有了一些收获以后,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阅读感受,使学生在自阅中收到实效。同时,可以把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和自己的价值取向发生联系,把自我转化为文中人物,与其同爱共恨,在迁移中完成对思想的洗涤。
四、开展“亲子共读”活动,建立书香家庭,在亲情沟通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家校合璧,教育效果才会相得益彰。实践摸索中发现,书香正是连接家校的桥梁,多年来我全力推行“亲子共读”活动,以“家校联手打造学习共同体”为目标,以构建书香家庭为载体,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读书活动,小手拉大手,多次给家长印发《“亲子共读”倡议书》,引领家长参与到读书队伍中来;建立“亲子阅读”网络,开通家校联合的通道,一方面要求家长们给孩子们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气氛,另一方面要求家长做学生的“导读”者,在与孩子交流读书感悟的同时悄悄走进孩子的心灵空间,了解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和困惑,并及时给予疏导,精神方面的沟通越来越畅通了,“心育”的过程变得自然而亲切,如春风化雨润“心”而无声,他们一块儿从书中汲取着成长的营养,创造着共同的语言密码。学生的阅读过程也因有了家长的引领变得轻松、愉快又高效。
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3―0093―01
群文阅读是一种以特定主题为依托,在同一时间内对多篇文章进行初读、略读、跳读的阅读方式,在培养学生感悟能力、阅读速度、阅读理解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群文阅读是对传统阅读方式的一种创新,有利于规避传统阅读方式带来的枯燥、乏味、效率低下的弊端,成为当前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方式。
一、科学选择阅读文章,优化文章组合结构
在群文阅读中,文章的选择是开展群文阅读的基础。在选择文章时,应保持文章之间的联系,应将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文章的主题可根据体裁、作者、写作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来确定。如,在学习《麻雀》一文时,如确定其主题为鸟类,则可选择《翠鸟》《灰雀》《燕子》等文章进行阅读,提高学生对于动物描写的认识;如确定其主题为亲情时,可选择《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怀》等文章,增强学生对于亲情的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此外,还可将作者作为对象对文章进行组合,提高学生对该作者的认识程度;还可以记叙文、说明文、散文为主题,提高学生对该类型文章体裁的了解。另外,为扩宽学生的阅读范围,还可将文章的选择延伸到课外文章,从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选择好课内、课外的阅读文章后,需要对文章进行优化、重组,突出文章的阅读价值。可按照结构、层次组合文章,开展递进式、举一反三式及重复阅读法阅读,提高阅读质量。
二、指导正确阅读方法,奠定学生阅读基础
小学阶段的学生通常未掌握正确阅读的方法,因而阅读质量相对较差,再加上群文阅读篇目较多,学生认字能力有限,因而存在一定的阅读压力。所以,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如,在阅读《麻雀》《翠鸟》《灰雀》《燕子》《夜莺的歌声》等以鸟类为主题的群文时,首先对其进行初读,对于文中的生字、生词可采用上下文联系、猜想的方式大致了解其意思;其次,了解该文章描写的属于鸟类的特点;最后,分析麻雀、翠鸟、燕子等不同鸟类之间的不同,思考上述文章中的侧重点。如,《麻雀》虽以麻雀为题,但是侧重于描写动物之间的亲情,而《翠鸟》则侧重描写翠鸟的习性等,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此外,还应对学生的阅读速度进行培养,在进行阅读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再逐渐缩短阅读时间,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三、问题贯穿群文阅读,提高群文阅读效果
在群文阅读中贯穿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关键信息的提炼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提高阅读速度方面,问题引导也具有较佳的应用价值。因此在进行群文阅读时,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提问。如,以亲情为主题的《麻雀》《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怀》等文章为例,教师可提出“动物之间的亲情与人之间的亲情有什么相似之处”、“动物也有亲情,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等问题。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会以解决该问题为出发点,从文章中找寻相应的答案,从而提高阅读质量。在完成阅读之后,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感想,鼓励学生对该话题进行讨论,发表自身的不同看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人格、价值观的目的。
四、开展各种阅读活动,将阅读延伸至课外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 阅读规律 复习策略
中考语文试题中的“现代文阅读”历来是各地考查的重点内容,尤其是现代文阅读的选文一般来自课外,复习时好像摸不着边际,对“阅读”的复习的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感到困惑甚至茫然。
一、研究中考阅读规律,制定复习策略。
对阅读的考查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和阅读考查都有较多的陈述,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要从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等,这些都应看作是中考“阅读”考查选材和拟题的原则。
选材原则:三种基本文体,四种文学体裁;篇幅千字文;时代背景,内容理解适合初中学生阅读;体现人文性、工具性又能考察阅读能力;材料典范,并且与生活体验有机结合;选择阅读材料注意到考生对材料的认知程度,考虑到阅读材料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往往选择一些关于老师、关于父母、关于情感、关于学问、关于美德、关于习惯、关于成长、关于个人修养等方面的材料。这些材料贴近生活,具有亲近感,很多紧扣时展,有时代气息,具有新鲜感,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易于阅读能力的考察。
考点与题型:近几年“阅读”更注重对考生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阅读试题一般改变了前些年只注重“咬文嚼字”而造成的对材料支离破碎之感的弊端,为了更好地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试题已基本告别了客观性试题,而取而代之的大都是简答、举例、主观表达题,并且出现了不少有利于考生发挥和展示个性风采的开放性试题。这些试题不要求答案的确定性和规范性,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都体现了对考生能力和考查。
近两年现代文阅读考查注重情感体验。现在的试题越来越多地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段以后,对文中的事件、事物和情境作出自己的情感判断,说出自己的独特感悟。这类阅读材料出现的形式以记叙文和议论性散文居多,这类选文一般人文内涵内富,富有教育的审美价值,大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爱,有的表达关爱生命、关注健康;有的褒奖诚信、赞扬坚贞;有的赞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有的提倡思想解放、更新观念;有的关注自然,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等。这也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育教学理念。
具体到三种基本文体上,重点有不同体现:
1、记叙文与散文。要求:把握感受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分析作品思路,文章结构划分层次,概括要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表现手法;理解品析词句,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语境义、特殊含义、言外之意,以及渗透的思想感情;准确识别记叙的要素,顺序、详略、线索、感情基调,理解表达方式,基本写法与表现手法;感悟作品,个性解读,表达自身的感悟体会,并且能够迁移模仿。
2、说明文。要求:找准说明对象,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理解主要内容,筛选、概括主要信息;理出文章的基本思路,了解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针对相关知识进行质疑、探究。
3、议论文。要求:概括论点;概括论据分析论据的作用,并且能够补充论据;识别基本类型;指出论证方法,说明论证的内容;领会语言的严密性;并且附带考察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个性解读,对材料的观点有独到的认识。
二、阅读能力的训练与提高
1、以课本为宗,指导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课文是基础、是根本,中考阅读题虽然题型千变万化,选材天马行空,但所考查的知识点都是语文课上的,只要我们牢牢地把握住了语文课本这个“宗”,才能以不变来应万变。课堂要求知识与能力并重,注意重点突出,阅读方法的指导与训练贯穿始终,比如:整体阅读怎么按步骤进行;比较性阅读从什么角度进行比较,求同还是求异;说明文速读方法与技巧;议论文怎样找论点;如何找关键语句;在什么地方、以什么形式进行旁批……而且一堂课教师讲多少并不是目的,而学生掌握多少才是关键。注意及时反馈。讲、练结合,争取当天讲评,不要拖延。
2、以学生为主体,注重阅读体验与感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的过程中,应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我们只有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只有让学生有阅读的享受,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才能充分调动阅读的积极性,才会有积极的个性的解读,才会有深刻的情感的体验。读书受益的应该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向学生分配任务,使阅读变成一种负担。
3、以活动为契机,给学生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
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课后练习、语文实践活动、课前说话训练、进行课本剧的编排与表演、读书笔记展评、办手抄小报等活动,积极组织学生随时展示读书的成果,交流读书的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让阅读成为一种时尚的行为。
4、拓展阅读空间,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
从初一开始,要求每位学生制订一份课外阅读计划。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学生“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养成坚持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扩展视野,发展思维,增强阅读能力。
5、以训练为主线,让实践出成绩
阅读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训练、实践、摸索、感悟、总结出来的个性技能。精选阅读材料,坚持每课设置2—3篇阅读训练文章,使用好《语文报》、《阅读黑马》《课外名著阅读》等资料,课堂配置巩固活页阅读训练题。我们坚信只有实践,才能形成能力,才能取得成绩。
中考复习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作法:
1、时间安排:为期三周,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个专项。各为一周。
2、选择材料:《指南针》、《冲向满分》相关练习,配有专项阅读训练题。
3、方法指导:每个阅读专项先明确考点,讲解解题方法与技巧,当堂进行片段训练,专项技能训练,然后布置课后作业。每周进行一次模拟考试。及时批阅练习、试卷,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评,辅导。
4、语文复习的时间保证:每天至少每班两节课,周六、周日每班每天三节,晚自习一节辅导。学生必须保证每天30分钟的阅读时间。
5、模拟考试组织严密,答卷要求与中考看齐(书写工整、规范、美观,答案追求尽善尽美,语言简明、得体,层次分明)。每次模拟后都要及时阅卷,分析,总结,反馈,查漏补缺。
6、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阅读要从本校、本班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次开展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复习效率。首先要面向差生、关注偏科学生,课堂复习教学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快反馈”的方法。其次,要要面向中档学生,这部分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太牢固,解题时常丢三落四。因此,对他们要求要严格,使他们减少常规题失分太多。再次,应注重对尖子的培养。在他们答题过程中,要求他们尽量走捷径、出奇招、有创意,注重逻辑关系,力求答题完整、完美,以提高中考得分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
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带动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变革。现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都重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就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来说,其目标在于“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作为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合理地调整教学方案与内容,拓展其范畴,开放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促使每位学生能够充分体验和感受阅读文本,从而提升自我综合素养。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
一、读写整合活跃学生阅读的独立思维
阅读和写作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两者关系密切,相互促进。只有大量的阅读积累才能够促使学生写作的顺利进行。从某种角度来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则是对阅读体验的一种延伸与表现。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读写整合教学,借以来活跃学生阅读的独立思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阅读过程中典型的句子、自己的体验、感想等等常常会在自己的作文中得到启发和应用。笔者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读写相融合开展,即: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摘抄好句、好词;归纳阅读文本类型;书写感想或者体验、评价阅读文本等等,借以来深化学生的阅读,强化学生的独特感想和体验,与此同时,也可以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写作和积累素材能力。此外,开展读写整合阅读还有助于激发学生深入阅读的欲望,强化其对语言或者情感的共鸣,为学生的创作思维给予广阔的空间。如:在学习“荔枝”教学内容时,笔者采取阅读加鉴赏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维,即:独立的阅读文本,体验阅读文本中母子感情,感受作者描写人物的手法等等,并以自己的方式来对阅读文本提出自己的鉴赏感想,其中有的同学以评析的方式展示,即:边阅读边在空白处进行批注;有的同学则是通篇来谈自我的阅读心得;有的则通过阅读文本来进行亲情的写作等等,这在强化学生阅读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写作、口语表达能力等等,取得了一举多得的良好效果。
二、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2011年新课程标准就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放在首要位置。这也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个体为中心,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定为教学的起始点和终结点,即:要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作为个体对阅读文本的感受、体验,对语言的积累和运用等等。所谓个性化阅读指的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进行阅读、直接与阅读文本进行对话。这是新课标较为倡导的一种阅读取向,重在凸显学生有效的主体性地位。“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的情感不一样、性格不一样,他们的阅读体验、感悟也会不一样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自主阅读探究教学模式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即:让学生以自己的兴趣、个性特征等综合能力来自主选择阅读方式,进而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表达自我、交流阅读的动态平台,借以让学生充分地认知自我,丰富自我情感,从而更好地与阅读文本对话。如:在学习《金色的鱼钩》教学内容时,笔者让学生自主阅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学体验到的是战友之间的情感、有的学生体验到的是当时岁月的艰苦、有的学生体验的则是阅读文本中人物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等等。这样让他们自主阅读之后进行自由、开放的交流,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突出学生个体对阅读文本的情感,能够深化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三、强化网络阅读教学
科技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教学设备、教学途径的现代化发展。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通过网络人们可以收集到很多知识,对于阅读来说,其拓宽了收集信息的途径,方便了学生阅读。鉴于这种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教师可以灵活运用网络,强化网络阅读教学,即:教师引导学生以网络环境为平台,从网络的大量信息,形式丰富多样的资源中获取情感体验,在这个平台上得到体验。在观念、价值观上受到启发,再认知,从阅读交流中反观自己,从而达到阅读的最终目的。如:在学习《蛇与庄稼》教学内容时,笔者首先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关于蛇与庄稼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的食物链内容,引导学生感受动物与庄稼之间的奥妙关系。之后引导学生自主结合自己收集的信息画出:猫、田鼠、土蜂、苜蓿之间的关系图并总结事物之间有哪些关系,掌握这些事物关系的作用是什么等等相关内容,让学生尽可能地通过网络来自己掌握相关的阅读信息,进而,教师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阅读信息,实现阅读信息的共享,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总结问题、收集信息、综合推理等能力。这样,通过开展网络阅读教学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促使阅读教学实现质的飞跃。
四、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我国小学语文新课标针对高年级阅读教学提出了具体的提阅读要求即:“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小学生年龄较小,对于课外阅读文本的选择还缺乏自主性,对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运用一切机会、资源来促使学生实施课外阅读,拓展学生阅读的范畴,增强学生的阅读知识。笔者在教学中善于以我国的纪念日或者阅读本文内容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如:在学习《草船借箭》时,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相关内容;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笔者引导学生阅读作者其它的文章;再学习《少年闰土》时,引导学生阅读鲁迅小说的相关内容,诸如《故乡》;在3月份引导学生阅读“雷锋事迹”的相关文本;父亲节、母亲节等等都可以找到相关主题的阅读文本,这样,有机地运用身边的素材来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此外,笔者为了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提升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还开办一系列的阅读活动,即:为学生提供展示阅读的平台来激励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如:“我喜爱的作者”交流会,“阅读故事”角落,“阅读心得”口语表达比赛、“阅读知识大比拼”等等,学生还自主运用班级板报开办了“课外阅读”板报,即:每天更新板报内容,其内容的选择主要是刊登优秀的阅读心得、阅读随笔、优秀的课外阅读文章等等。这样全班学生在课余时间都忙于阅读、收集信息、写稿等,拓展了阅读教学的范畴,从而提升了阅读课堂教学的质量。
总的来说,阅读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着学生写作、口语表达等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多渠道、全方位的探究阅读教学模式,进而让学生在开放的、多元化的阅读教学环境中不断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赵景瑞.我的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思想与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和交流的动态过程,其间相关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取向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而构建阅读的基本过程,教给学生阅读的科学方法,更具有举一反三,促进其终身发展的深远意义。阅读过程中由传授知识向传授方法过渡,这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确立的素质教育观。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和学习能力。它的实质是变重教为重学,变获得为获取,变被动为主动。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就等于获得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做到事半功倍,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所谓“授人以鱼,只供一饭所需;教人以渔,方为终身之用”的道理也正在这里。这也是未来的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语言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从文字系统(包括具有一定意义的其他符号、图表等)中提取信息的过程。也就是说,通过视觉器官接受文字符号的信息,再经大脑编码加工,从而理解课文的意义。
阅读教学要使学生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运用已有知识、技能解决阅读实践问题。具体程序如下:排障碍、抓中心、读全文、想内容。
通读课文(或选文)后,首先要引导学生排除文中障碍,利用工具书解决阅读过程中所遇见的疑难字词,只有文章读懂,才能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只有文章读懂,才能准确地提炼出所蕴含的信息;只有文章读懂,才能精确地提炼出文章的中心;只有文章读懂,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细读文章要借露求藏,好的文章往往好在“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让读者在阅读中驰骋自己的想象,在“再创造”中去充分领略作品的意趣,读、细读文章才能透过表面现象看到其本质,精炼地概括其中心思想。读完文章之后,要先想一想文章是记事为主的,还是写人为主的,是状物为主的,还是以抒情为主的,是写个人的还是写集体的,究竟是第几人称,想一想文章的中心思想,想一想,哪一段是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重点段。理清思路、了解大意、透析框架。抓中心,读通全文之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揣摩作者为了实现自己的写作意图是怎样谋篇布局即理清作者思路,把握全篇的基本结构,要了解文章大意,进一步透折框架,如何给文章分段,著名教育家丁有宽分段歌给我们提示:学文边读边思,理清文路下工夫;切头去尾得中间,认真分析中间层;围绕中心来划分,段意前后要联贯;小标题意明言简练,文章结构眉目清。认真学习分段歌,理论在实践中产生,同时也指导实践,通过长期的实践归纳出理清作者思路即整理分段的几种方法:
a)按时间发展顺序分段。如《一定要争气》一文中明显是按照童第周“童年、上中学、去留学”三个时期分段的。
b)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如《飞夺泸定桥》一文明显是按照夺取泸定桥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来分段的。
c)按空间(地点)游览顺序分段。如《颐和园》就是按地点的变化来分段的。
d)按照叙述方式分段。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按总、分、总的叙述方式来分段的。
e)按事物性质分段。如《海底世界》。
理清作者思路之后,就要概括段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归纳概括段意的方法如下:
有些文章的段落中心是围绕一个中心句安排的,中心句在段首,如《济南的冬天》的第三段的段首:“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就是它的段意。有的中心句在段中,如《济南的冬天》的第一段中的“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有的中心句在段尾,如《为学》中的第二段中段尾的“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是它的段意。
过关斩将,读通全文,沉着镇定理清作者思路,进一步理解文章而且能够借露求藏;进一步精炼文章的中心;进一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思路、写作的最终目的,我们就可以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句子和段落,从而把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达到这种境界就要看问题即依题看文、归纳总结、围绕中心不下笔千言万语尚未点明主旨,一定要像地球围绕太阳一样,答题时要围绕中心切莫发生偏转远离主旨,俗语说得好“换汤不换药”“万变不离其宗”要牢记于心。
把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思维方法的训练有机的统一起来,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相渗透、相互促进。良好的学习方法,必须以科学的思维方法的掌握为前提,只有思维方法的科学性才能保证学习方法的正确性。
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个普遍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相当一部分中学生重视课堂教学,忽略课外阅读。这些学生错误的认为,只要课本知识掌握好了,考试就“胜券在握”“万无一失”了。但事实上,往往事与愿违,在语文众多考试中,不少自认为课本知识掌握不错的同学常常大失水准,尤其是阅读和作文,很难得到理想的分数。这种“出乎意料”的失败使学生一筹莫展,也让一些教师困惑不解。究竟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人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呢?那就是这些学生平时忽略了课外阅读,长期把自己封闭在“课本”这个狭小的天地里。以“井底之蛙,观大千世界”。加强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课内与课外关系决定的。课内是基础,是先导;课外是课内的继续和扩展。课内指导方法,带动课外:课外知识的运用和迁移,又促进课内的提高,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才能使中学生的知识面更宽、更全面。因此,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提高中学生的语文水平。就不能拘泥于课本。拘泥于课堂,只有既立足于课堂教学,又注目于课外阅读,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下面就“课外阅读的目的”“课外阅读的内容选择”“课外阅读的方法”谈一点看法。
一、课外阅读要有明确的目的干任何事情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的
明确的阅读目的,可以避免阅读的盲目性,在阅读的时间和数量上有所控制,克服在课外阅读中,有兴趣时,废寝忘食;无兴趣时,搁在一边现象,在阅读的内容上避免只拣喜欢的读,对那些枯燥乏味但却对自己的学习和认识有用的书籍却不大喜欢的偏向。有目的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开拓视野,丰富知识,而且可以提高认识,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中外文学作品以其绚丽的艺术技巧,表现出荡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不仅反映了某个历史时期的生活本质,而且渗透着作者的爱憎和观点,渗透着作者的生活态度和理想。比如,在阅读鲁迅的小说时,就要特别注意他笔下形象的多典型、多侧面性。鲁迅是如何通过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揭示当时黑暗的病态的社会现实的。使学生对鲁迅在典型形象创设上的精妙和鲁迅小说的特有风格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通过课外阅读,启示学生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必须反对的,什么是应该追求的,什么是必须鞭笞的。作品中正面人物都是中学生学习的榜样;而其中的反面人物,群丑形象,也能使学生从中记取种种有益的教训。因此,每本书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莽的宇宙。课外阅读能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态度潜移默化,其思想教育的作用和效果,是其他德育渠道很难达到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延伸。阅读是吸收知识,写作是运用知识。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写作起着正向迁移作用,喜欢阅读文章和文学作品的学生,在他写作的过程中,口语和书面语反复转换、筛选的思维活动十分频繁,他们常常自然而然地把那些在阅读中吸收的丰富词汇,巧妙的构思,丰富的联想运用到习作中去,有时使人耳目一新。而那些阅读量少的同学,其作文的思维的主要意向却仅仅限于字词追索回忆,其中不完整、不准确的概念出现较多。例如:写有关课间操片段,有一位同学写道:“在音乐中,五星红旗慢慢升起”。例中的“音乐”一词概念太大,含义不明确。如另一位学生写道:“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很明显,后者的形象思维丰富,这与平时阅读量有很大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必须加强课外阅读,以“读”为本。书刊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生活素材,为学生提供了借鉴的各种需要,有力地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课外阅读要正确选择内容读什么书,如何读书,这是一个人的语文能力,文学修养,审美水准的体现,另一方面也直接对人们的思想道德起着重大的影响
阅读文学作品时,当作品中的人物在人们的脑海中树起了值得效仿的楷模,当作品的情境感化了人们的心灵,当作品宣扬的某种哲理,在人们的心境中得到回射,作品就对人们起到了巨大的教育作用。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半成熟半幼稚时期,虽然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在认识问题上依然处于模糊状态,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开始思索,富有激情,但缺乏理智,所以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有很大的随意性。社会上的精神污染对学生影响很大,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容易往反方向发展。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考尔德说:“仅次于选择益友的,就是选择好书”。中学语文教师不应只盯住几本课本,而应密切关注学生课外阅读的热点,引导学生读好书,精心挑选好书。选取适合中学生年龄特征,思想水平的读物。从篇幅上可由短到长,从散文、短篇小说入手,然后发展到长篇小说。从内容上由浅入深,可以先阅读一些故事味性强的童话、寓言等作品,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然后逐渐过渡到情节复杂、含义深刻的文学作品。选取与课文相关或节选编入课本的中外文学名著,让学生立足于课堂,而放眼于整个文学宝库。在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的同时,又能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感化。通过课外阅读,加深对课文内容,作者生平,创作思想,艺术风格以及时代背景的理解。对课堂教学可以起到补充作用。选取已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的文学作品。由于电影电视的普及,影视剧往往成为热门的话题,中学生无法拒绝影视作品对他们的影响,及时介绍学生阅读已被搬上影视舞台的文学原著,会使学生兴趣倍增,理解也会更形象,更深刻。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报刊杂志,科技读物,使他们关心社会,了解时代,热爱科学,不断提高阅读政论,科技书籍的能力。2000年7月7日上午,全国高考语文学科考试刚刚结束,河南郑州《中学生阅读》编辑室的电话铃就响了起来。电话里面传来的是一个教师十分激动的声音,他说今年高考作文题的材料,就取自《中学生阅读》,这则材料他刚刚让学生训练过。
学生从考场出来,个个喜笑眼开。这种有趣的现象提醒人们:广泛的阅读与学生的语文素养乃至应试能力的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阅读有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应试能力的增强。这种看似偶然的现象,又包含着一定的必然性,学生不得益于这次的“偶然”,也会得益于另一次的“偶然”。要提高语文素养,要增强应试能力,广泛的阅读是行之有效的手段。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而我们又不可能不断地把日新月异的新的概念和规律补充到中学教学大纲里去。因此,引导学生阅读现代前沿科学方面的科学著作和科普读物就成为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对阅读科学书刊的兴趣,在讲解大纲规定的新教材时,就应当用大纲以外的知识的火花来照亮某些问题。
三、课外阅读要有科学的方法
讲究阅读方法、读法随文体而变化,是阅读技能成熟的标志。名家精品,精彩篇章,重要文献,用咬文嚼字,深思广虑的精读法;一般欣赏性的作品,多数用“观其大意”的略读法和“一目十行”的快读法。精读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泛读是要达到博览群书的目的。把握阅读角度。
尽管试卷的一、二部分都是一些基础题,但大多数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所暴露的一些问题和弱点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1、字音、字词。从得分来看,学生对字音、字词的掌握较好。部分同学失分的主要原因,一是答题时粗心大意;二是对字音、字词掌握得不牢固,答题时出现判断的错误。
2、积累与运用。
积累与应用部分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日积月累的掌握情况,学生大体情况较好,部分学生成语积累与运用能力失分率原因为:一是积累的量少,错别字太多,可见学生平时的积累习惯没养成;在积累方法上只注重背,忽略写,因此教师在指导上要讲究方法,使学生掌握要领,训练的广度上和灵活性上要加强,不能只做教材上的练习,浅尝辄止。
3、阅读。
本试卷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既考查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掌握情况又进行了延伸。课内部分学生得分较高,但错别字较多。课外阅读的短文学生虽然没有接触过,但文章篇幅不长、浅显易懂,学生阅读起来没有什么困难,阅读短文后,要回答的问题也比较简单。从试卷上看学生在分析、概括、语言表达能力三方面失分率高,最集中的表现是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句子的能力薄弱,一是对词语体会不准确,意义完全不对;二是体会句子的意思还停留在表层意义上;三是根本不做答。反映出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欠功夫,学生缺乏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阅读重在过程,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是在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教师要注意过程中读、悟、用、说、写、等方法的指导;另外学生阅读态度不认真,文章浏览一遍即开始作答,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不去认真揣摩,体会,感悟。
5、作文。
从阅卷情况来看,好的方面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学生都有话可写,都知道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亲情、友情的可贵;二是内容丰富多彩,语句生动流畅;三是中心明确,结构比较完整。但学生在考场作文中反应出来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选材上多雷同之处,视野不够开阔;二是语言积累不多,语言表达不完整,缺乏遣词造句的能力;三是写作技巧欠缺,有的作文层次不清,语言颠三倒四;四是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错别字多。
五、对今后教学的几点看法
1、重视字词教学,夯实语文基础
2、提高阅读能力,引导个性阅读
3、激发习作兴趣,抒发真情实感
4、丰富语言积累,注重语文实。
本学期教材分析
教材 名称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 单元数 八 需用教
学时间 本学 期主 要教 学内 容及 重难 点和 关键 教学重点:
1.养成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和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3、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6、能够珍视自己的个人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修能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7、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做简单的发言。
8、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教学难点: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3、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4、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5、让学生学写活动总结。 课标 对本 学期 的教 学要 求 1、通过本册课文的学习,要使学生受到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思想教育;受到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学生的爱美的情趣;还要使学生从一些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学习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正确思想方法。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学会140个生字,复习查字典的方法,养成自觉运用字典的习惯。
4、进一步提高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能力。 注意积累词语,初步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5、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默读课文有一定的速度。进一步训练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6、阅读适合程度的课外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本学期阅读不少于20万字。
7、乐于参加讨论或辩论,稍作准备,能讲清楚自己的意思,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8、能抓住重点进行观察事物,养成勤于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事情真实,有一定的条理。 学 期 教 学 目 标 知识领域
(1)借助汉语拼音识字,会写80个,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并能正确书写。
(2)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文段。
(3)背诵20篇以上的优秀诗文,课外阅读不少于15万字(完成课文配套课外阅读30篇)。
(4)学习浏览,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根据需要搜集相关的信息,并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5)学习用钢笔和毛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
(6)学写简单的记事作文、想象作文、简单的读书笔记、关于自己的事。
(7)在阅读中学习一些读写方法: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继续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
(8)学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能力领域
(1)会使用字典、词典进行识字,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
(2)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汉字的优美。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5)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6)在阅读中能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
(7)会读诗歌,初步掌握阅读方法,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
(8)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9)能写简单的记事作文、想象作文、读后感等习作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10)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通过了解自我、阅读报刊、书籍及采访等途径,小结自己的小学生活和成长足迹,能够写简单学会活动总结。 情感领域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使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让他们受到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家乡的教育,受到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思想教育;增强环保意识,陶冶爱美的情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热爱科学、敢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在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本 学 期 采 取 的 主 要 教 学 措 施 教学改革的设想、实施计划的具体措施: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中既注意总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2、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120个字。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和书法爱好。
3、阅读教学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习作的能力。
4、口语交际教学
注意激发兴趣,引导互动交流。本册教材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有的专题中口语交际提供了多个角度,给定一个话题的,注意拓宽话题范围。教师要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交流主题和话题范围,使学生的交际能够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有话可讲。还要根据每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为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交际、展开互动交流创造条件。交际目标要明确。教材安排的交际话题类型不一,每堂口语交际课的交际目标也应各有侧重。要注意从倾听、表达、应对等各个方面考虑,提取需要重点训练的方面,教学时做到心中有数,适时给予点拨、指导。对于辩论、演讲等需要专业技能的口语交际话题,要根据教材安排给予一定指导,但不能拔高要求。有些口语交际与习作合在一起,要注意处理好口语交际和习作指导、讲评的关系。总之,在口语交际课上,要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5、习作教学
对教材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教学中既要注意体现要求,又要注意活用教材。在习作前的指导和习作后的讲评中,注意渗透习作要求,落实教学目标。同时,还要结合学生实际,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
修改能力是习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真修改也是一种良好的作文习惯。讲评中要重视修改,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6、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把握阅读材料的学习要求。教学中要落实要求,背诵相关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了解相关知识。有的诗歌后附了注释、赏析,教学中要把这些内容运用起来,引导自主阅读、欣赏诗歌,并教给学生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情感的方法。
1、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及语言交往能力,引导学生讲真心话,要从小培养学生健康、良好、诚信的语言表达能力。
2、扩大学生的视野,不能把学生封闭在传统的课堂和课本当中。
3、开拓和开发利用课堂资源,创造丰富的学习环境。
4、尊重儿童。因此在语文评价中,从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进行较全面的考核。 小课 题研 究 (一)研究主题:关于课外阅读的教学研究
(二)活动目标:1、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喜欢读书,和书成为好朋友,让书成为学生的终身伴侣。
2、通过引导学生诵读经典美文,积累优秀范文,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积累之后,形成良好的语感。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
1.培养学生热爱汉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汉语具有明白、精确、富有灵性的特点,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之一。汉字的字形不仅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想像力,它的创造能力也非常强,数量有限的汉字却组成了无穷的词汇,而以汉语言为载体的中华文化更是魅力无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汉字的美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汉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
2.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科学思想教育。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所精选的篇目,不少都蕴含着浓郁的爱国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一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懂得将自己的未来和祖国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形成时代所需要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科学思想教育也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科学思想,让学生信仰并追求科学真理,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
3.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初中语文课本中描写亲情的文章也不在少数,教师可借此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比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里面记叙了他与父亲之间的真挚感情。在教学中,可让学生默默地去理解和感受作者对父亲的那份深深的爱。继尔,让学生感受自己父母对自己的爱,学生的思想情感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对父母产生感恩之情。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在课堂教学应注意德育与智育的统一,把德育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例如,讲课文时,可使学生在学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深入领会课文的内容,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还可以配上与课文相适应的资料,用朗读制造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获得更真实深刻的体会。这样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十分有效的。
2.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德育教育。课外阅读也是语文德育实施重要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可给学生推荐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课外读物,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激发学生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进而使他们在阅读中受到各方面的思想教育。
3.在写作中渗透德育教育。作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课中的德育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作文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习惯和能力,训练学生运用书面语言及一定的章法技巧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学生在整个作文的过程中,通过认真观察、感悟,必然会触发各种情感,对所写事物表达出一定的见解或评价,因此能收到很好的德育效果。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要潜移默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不应像政治教育那样明确和直接,而应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出现,这样也较能为学生们接受。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首先应当在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要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思想,讨论问题,用自己真挚的感情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观念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其次,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浓厚的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正确思想感情的熏陶;再次,语文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实际,对文字蕴涵较深的细微之处作适当的点化,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唤起学生自身潜在的情感,使之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2.德育教育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遵循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规律。初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相比小学时期都有很大的变化,因此语文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了解每个学生的特殊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这一阶段,德育活动要体现导向性、益智性、实践性、趣味性,坚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使德育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关键词】读文本 发现美 拓展阅读
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人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实践证明,在回归文本的教学中,如果能有效地引领学生从文本中找到共鸣点和文本的“美”点,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大大提高学生阅读的自觉性。下面就文本激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做法谈谈个人的见解。
一、紧扣文本,营造审美氛围,拓展学生阅读的宽度和广度
在文本的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营造适当的审美氛围,让学生尽快入境。具体做法可因文因人而千差万别,常用的有下面几种:音乐晕染;诵读旧作,导入新作;感性话题导入;抒情语言导入;寓氛围营造于阅读环节……例如教学《沁园春?雪》这首词,就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诵读,读出立志超越前人,开创美好未来的豪迈情怀,引领学生展开想象,从文中描绘漫天飞雪、白雪皑皑、红妆素裹的壮阔画面中感知作者作为一代伟人的眼界与胸襟,吸引学生对诗词的喜爱。学习小说《孤独之旅》,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阳光总在风雨后》感受成长中的痛苦与快乐,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励学生阅读其他励志的文章,从多方面感受阅读的快乐和吸取精神的营养。
二、让学生与文本尽情对话,激发阅读的愉悦度和共鸣度
在阅读教学中能让学生与文本尽情对话,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并从中得到共鸣,就能享受到阅读的快乐,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文本阅读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好以下策略。
1.平等阅读策略。教师应该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阅读体验。例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学生对文章的主题提出异议,说作者只是通过回忆自己童年生活来排遣现实的苦闷,并不是批判封建的教育制度。我非常重视学生的意见,指引学生阅读了鲁迅的《朝花夕拾》和相关的历史背景和写作背景。因为得到老师的充分鼓励、帮助和指导,学生的“挑刺”热情高涨,阅读就成了自觉的行为。
2.真实阅读策略。作品的魅力往往吸引着读者,使读者“自失于作品独特的思想、内容、情感之中”。这就是真实的阅读,就是原汁原味的阅读。例如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时,我就曾与学生一起与文本真诚对话。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我因为贪睡不起来上学被爸爸痛打”和“爸爸要我银行寄钱给陈叔叔”所引发的讨论。我请学生回忆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感受与作者描述的是否相同。至于文中“爸爸”说的那一句“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学生就深有体会。根据讨论的情况,我顺势推荐学生阅读《傅雷家书》、《李嘉诚传》、《乔布斯传》,让学生了解更多名人的成长故事,得到更多的启示。学生的阅读兴趣果然有所提高。
三、引导学生潜心阅读课文,培养学生阅读的高度与深度
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读”是一种功力强大不可替代的必用手段。“而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恰恰是忽略了这一点,把整个教学变成纯粹的意义阐释,而且是意识形态化的、及其繁琐的分析。”首先,在课堂上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时间。第二,发挥各种读的作用,重视语感的培养。第三,让学生放飞想象,投入身心。第四,随时记录和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如:《散步》一文中对主题的理解,有理解宽容,有家庭的和谐,有爱和责任等。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反复朗读品味语言文字,挑破语言文字后面的潜台词。
四、品味文本的“美”,感受经典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的趣味度和能动度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经典的作品,通过阅读去感受、领悟、体验文本语言美、意境美、人性美,从而唤醒学生个体的审美注意,积累审美素质,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更多经典作品的兴趣,提高课内外阅读的主动性。
拓展阅读,一是从内容上拓展。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针对课本文本的阅读,更是针对广阔的文学文本的阅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阅读审美经验的积累。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并经常推荐优美的文学作品给学生。二是从了解上拓展。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更重要的是理解文本。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朱自清的《背影》时,应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走进朱自清的内心世界。《背影》中所塑造的亲情是感人的,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之中,还会体会到《背影》不仅写出了对父爱的真挚感情,而且也体会到了家庭亲情的纯真之美。
如何使青少年懂得树立生命意识,自觉爱护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我想,学校作为青少年学生成长教育的主阵地,必须承担起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的重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用我们民族和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一代代年轻学生,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让他们树立生命意识,自觉爱护生命,重视生命的价值。
一、挖掘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些素材,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解读生命,领悟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教授七年级上册《蝉》一文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其中的一段话:“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我告诉学生,小小的蝉的生命转瞬即逝,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不惜等待17年。我们每一个人也应该懂得,不管生命如何短暂,都必须要好好地活着,因为生命来之不易。
《斑羚飞渡》一文中,面对死亡的威胁,“一对对斑羚凌空跃起,在山涧上空画出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老斑羚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道路的壮举,又何尝不是一种敬畏生命的体现呢?
在教授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时,我让学生讨论“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这句话的生命意蕴,学生进一步领悟到当生命美丽绽放却没有人欣赏和认可时,紫藤萝没有选择埋怨和自暴自弃,却满树闪光地开着,给人带来启示:生命是为自己而绽放的,并非为他人而存在;人在生活中要避免迷失在别人的评价和眼光中,要明确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教学接近尾声时,我结合文章的主旨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告诉学生人亦如花,时代的洪流总会冲走种种令人不快的过往,只要你也加快脚步,张起生命的风帆,在这闪光的时代中航行,你也会再次盛开,你也会是组成那灿烂瀑布的一朵浪花。
教材中还有很多课文都闪耀着哲理的光芒,带给学生许多关于生命的思考:当身处逆境、遭遇坎坷时,《落难的王子》一文告诉学生:“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当面临两难的抉择时,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告诉学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二、拓展延伸,在课外阅读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他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利用课外阅读来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也是一条非常好的途径。我国古代的屈原、司马迁、杜甫、范仲淹……现代的鲁迅、冰心、史铁生……国外的高尔基、雨果、托尔斯泰等人的作品中,都闪耀着生命意识的光辉和生命价值的体验。在每星期的课外阅读活动课中,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从而适当地进行生命意识教育。指导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名著时,我发现学生对海伦·凯勒身残志坚的顽强生命品质反应漠然,似乎缺少一种特别感受。对此,我想空洞的剖析肯定无济于事,于是在指导阅读时因势利导:海伦·凯勒毕竟离我们比较遥远,我们能否从身边的生活中补充一些像海伦·凯勒这样有顽强生命意识的人物事例呢?没想到学生们对这个脱离书本的问题非常感兴趣,发言很踊跃。
一位学生说:“我的一个堂哥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了父母和弟妹,当时他正在读高二,突然的沉重打击让他心情无比灰暗,甚至一度想过轻生。但在心理医生的心理干预和亲友的安慰下,他受伤的心灵得到了安慰。最后他振作起来了,第二年还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这个学生一说完,下面的同学议论开了。这时,我进行引导:“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挫折和不幸。在逆境中,应该学会坚强,活着就是对生命的最大敬畏和尊重。同时,活着还要讲究质量,不能碌碌无为,要让生命有价值。”这样一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意义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走近心灵,在语文综合性实践中渗透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人教版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实践大都围绕“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体系编排。教学实践活动中,我利用教材编排的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又走一步》《蝉》《贝壳》《紫藤萝瀑布》侧重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感悟,回答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该怎么办。我要求学生跳出文本进行扩展和联想,用言简意赅的话将文本和我们的生命进行一次虚拟的联结,对生命意志进行深层次的反思,以引起心灵上的强烈颤动。有一位学生写道:“短暂而又精彩的人生,未必都是坦途和顺境。当身处逆境时,我们会因脆弱而哭泣吗?”还有学生写道:“鲜花和掌声会在前方等着我吗?”“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第二单元课文《理想》《第一次真好》《人生寓言》《我的信念》侧重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有的讴歌理想,有的阐述信念,有的论说人生价值。学习完本单元后,我指导学生结合学习这些文章的体会和感悟,对生命进行以下相关内容的探究。如课文中的人生价值观、由落难的王子引发对生命的思考、有关生命的名人名言研究等。学生围绕这些内容展开研究性学习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关注到生命的问题,进而对生命有更清楚、更全面、更准确、更理性的认识。
一、激兴趣,教方法,广阅读,引领学生走进书的世界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世界对他们来说,一切都那么新奇、那么有趣,他们渴望了解世界,而书籍正是他们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
1. 读故事,让学生爱读书。小学生喜欢听故事,听故事时注意力最集中。入学之初,利用这一特点,每天给学生读一个关于亲情、诚信、感恩等积极向上的小故事。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故事中的内容,用故事中感人的情节来感动学生、激励学生,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受到启迪和教育,阅读的兴趣也被激起,这时老师再顺水推舟向学生介绍这些书籍,学生就会以高涨的热情自觉主动的阅读。
2. 教方法,让学生会读书。阅读是一种较复杂的智力活动,为了提升阅读效果,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可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阅读方法训练。如:陈善的“出入法”;朱熹的“三到法”;孔子的“学思结合法”;伏尔泰的“再读法”;冰心的“创新法”;侯外庐的“热处理法”;孟轲的“独立思考法”;顾炎武的“新旧法”等。科学读书方法的掌握,使学生们的阅读如虎添翼,进步神速。
3. 广泛阅读,让学生多读书。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因此,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向他们推荐适合的书籍,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的书籍,皆可推荐给学生阅读,以便扩大其阅读量。
二、立足课内,延伸课外,实现课内外阅读整合
1. 立足课堂教学,提升学生阅读兴趣与能力。良好的课堂效果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劲风,教师应用自身丰富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扎扎实实地搞好每一堂课的教学,在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当学生对语文课感到兴趣盎然时,就会激发他们继续读书的欲望,使读书变为自觉的行动,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课前自觉地预习课文,把握学习重点,了解学习难点,带着疑问进课堂。课堂上要求学生做到:边听边想。要专注地听老师讲,边听边动脑思考;听同学发言,汲取优点,指出存在的问题,交流完善。精心组织学生与课文进行对话。让学生把自己的读书所得、读书感悟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并进一步反思。注重背诵。背诵是发展学生的记忆力、提高理解文字能力、积累语言、培养读书习惯的有效途径。通过背诵,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辞妙句,精美篇章,并从背诵中领悟作者的用词造句、谋篇布局、感情的表达等写作技巧。
2. 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与落实,引领学生在书海中遨游。培养学生课外学习、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已成为当今语文教学的新任务。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去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教师则进行必要的指导与跟踪:(1)保证时间。提倡学生每天至少保证1小时的读书时间。(2)推荐读物。为学生制定“课外读书推荐表”。如,古诗词、现代优秀诗文等;阅读名著,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西游记》等。(3)教会方法。如,浏览、跳读、品读、旁注、摘录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享受读书的乐趣。(4)跟踪落实。可以设计“一周读书回眸”,从“每天的读书时间和内容,本周最大的收获,家长评价”三个方面来了解学生的读书效果。
三、读写结合,丰富阅读积累
学生读书是吸收的过程,其最大目的是为了写作,因而只有读写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1. 写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质量的重要措施。要求学生把看到的精彩片段、名言佳句、好的开头和结尾等摘抄下来;还可以写自己的读书体会;作一些简单的书评。读书笔记每周查阅一次,以便交流学习。进行优秀读书笔记展览,让学生品尝到读书的快乐。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现状与问题;教学方法
个性化就是非大众化、非均一化,它强调要充分尊重个体的特殊性,并给予个体展现自己、发展自己的舞台。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人文学科,其本身就是一个个性化学习的过程。它不像数理化学科一样,答案唯一,解题方法固定,而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的独特性应该得到重视和包容。就阅读教学来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因此,不仅阅读教学的本意是个性化的,它的目标也应该是个性化的。而在小学语文教育阶段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对于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他们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然而在现阶段的阅读教学中,仍旧存在一些忽视个性化的现象,比如,教学重点向老师的讲倾斜,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时间,忽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阅读答案唯一化依旧存在,至使学生思维受到标准答案的禁锢,不能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学生普遍存在不爱阅读的习惯,学生阅读量不够,只要在做练习或者考试的时候才进行阅读训练,没有把阅读当作一种乐趣,仍旧是为了考试而阅读等。同时,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设计中也忽视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虽然教师让学生课下阅读,但是不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检查,进而放纵了部分不爱阅读的学生,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渐下降。那么该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个性化教学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点改进教学方法的建议。
一、要让学生在阅读中自我感悟
感悟在阅读中尤为关键,学生在感悟和领悟中,才能够理解文中所传达出来的感情,才能形成和作者在心灵上的共鸣,从而在这种情感的熏陶中启迪思想,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感悟不应该是教师的感悟,应该是学生的自我感悟。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感悟时间,并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感悟,而不是将自己的感受直接告诉学生。笔者认为,学生如果对文本有了兴趣,有了期待,那么就会产生阅读的冲动,从而能够走进文章中,领悟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比如,在教《荷花》这一节时,我从作者的用词推敲中引导学生细细体味作者的用意,感悟各种滋味:“课文中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那么你觉得这个‘冒’字用得好不好?还可以换成别的词吗?”学生你一句我一句地讨论起来,有的说:“不可以换成别的词,因为‘冒’字能够让我感受到荷花的生长力量。”有的说:“可以用‘钻’,因为这能体现荷花刚长出来时羞涩的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都大胆发言,畅谈自己的感想,在用词的推敲中,领悟了阅读的魅力。总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阅读的自我感悟十分重要。
二、要在交流中探讨研磨
探讨和交流是学生获得进步、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阶梯,教师要能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研读,在探索中发现和进步。教师在阅读训练时,可以通过交流和探讨的形式与学生一起进行学习,把死板的阅读变为活跃的讨论,打破学生对阅读的枯燥感。教师还可用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和探讨,提升学生对阅读的理解以及学生自身阅读能力。必要时教师需要学生自主思考问题,不能一味地讨论,而缺乏了学生对一些阅读信息的独立思考。总之,将师生间的交流、学生间的交流,以及学生的独立思考相结合,来提升学生对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比如,在学习《军神》一课时,我围绕“为什么沃克说堪称军神?”这一个中心问题,让学生通揽全文,进行自主的探究式阅读,让学生找到沃克是如何描绘他眼中的军神的,以及军神身上有哪些特质,并且体会其中所蕴含的精神,以及他被称作“一块会说话的铁板”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每位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取长补短,自己的个性和想法也得到了展现的舞台,教学效果很好。
三、在创新教学中给予学生独有的体验
每一位学生都是千差万别的个体,他们的个性不同,生活经历不同,阅读方法和思考的角度也不同。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灵活舞台,让他们在获得尊重和鼓励的前提下,自信地去阅读。尤其对于较为随性的阅读教学,教师则要创新教学形式,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其中,将文字阅读、听力理解、自我表达等方式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独特的自我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教师要能够充分挖掘阅读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让学生进行再创造、再感悟,动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的阅读体验。比如,在讲《一碗馄饨》这篇文章时,学生知道了作者把对亲情的赞美通过这一碗馄饨表达出来,于是我就趁热打铁,对学生说:“在你的生活中,什么能够象征你的亲情呢?”于是我首先和同学们分享了我的“一把雨伞”的亲情故事,然后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他们在思考片刻后,纷纷举手向大家讲述自己的亲情故事。在这一节课中,学生收获的不仅是作者的感动,还有属于自己和其他同学的感动。
四、在课外阅读中“悦读”
阅读不应该是为了读而读的,应该是为了喜欢而读的;阅读学习也不应该是为了考试而学的,应该是为了收获阅读之美而学的。语文课本中的阅读教材固然重要,但不应该当作阅读教学的唯一,教师应适当地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阅读资料,或者为学生提供与学生能力相对应的阅读参考和一些既能锻炼学生阅读能力又能熏陶学生文学修养的课外读物,让学生饱读书籍,领略不同文学、不同文学家的魅力,在“悦读”中获得阅读体验。比如,我专门在班级内设置了一个“图书角”,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由借阅。除此以外,我还会向学生推荐一些名篇佳作,让他们自主阅读。新闻中曾报道过某大城市中的某个小学语文暑假作业的创新布置――作业不是别的,就是让学生读课外书,并撰写2篇阅读报告。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作业方式,不仅给予了学生充分的个人时间,而且这种灵活的作业方式能够让学生摆脱阅读的任务感,真正地放开心去投入到好书、好文之中。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个性化教学,离不开学生阅读的自我感悟、交流探讨、创新体验、“悦读”修养等,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语言表达、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潜力,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映梅.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化学习[J].教书育人,2009(S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