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2 17:22:0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竞技体育的本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基本经验
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改革者也许并没有意识到最初的,以“放权让利”为内容的改革就是产权改革,当时也没有产权理论作为指导。但是,这场改革实质上就是权利关系的调整。这种选择也许是制度变迁的内在力量的推动和人们的本能选择。无论是农村改革,还是城市的改革,或者二者相关的改革,都是以责权利关系及其制度的调整为核心和主线。农村的改革主要包括:度的推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乡镇企业的建立、发展和改革,在家庭联产承包制基础上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农业产业化等。考察这一过程,我们发现每一步改革的实质都是“产权制度改革”或“产权关系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是产权制度改革,因为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经营责任制、股份制等改革,本质上都是调整企业和政府的产权关系。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实质也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责权利的界定和调整。
2、 以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从总体上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早是从农村的土地产权制度和生产组织制度开始的。为什么制度变迁首先发生在农村?我们认为这是适应客观需要而做出的理性选择。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价格剪刀差以及户籍管理制度,使农民蒙受了巨大的利益损失。政社合一的制度名为集体经济,实为变相的国营经济。与城市的集体和国营经济不同的是,国家对农村的集体经济基本上“管而不包”。这样农村改革的机会成本很低,农村对新制度的需求也就更加强烈。因此,农村相对于城市而言,旧的制度更容易打破,新的制度更容易产生,自发的制度变迁发生之后,更能够得到政府的迅速认可和支持。
3、允许旧体制外生产新体制, 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中国的经济体制,在旧体制的根本性变革难度较大的情况下,确实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增量改革、体制外突破来改革经济体制的结构和促进或倒逼旧体制的变革,这是渐进式改革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和主要经验之一,应该予以充分肯定。但是,不能因此而认为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和经济的持续增长靠的就是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无论体制改革还是经济增长,都是“两条腿”走路。公有制经济(包括集体经济和国有经济)的体制,一直都在改革,甚至比非公有制经济的出现要早。对集体农业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的改革,包括对土地制度的改革,都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了。而且,在强调体制外改革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决不应当忽视国有经济在改革和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与非国有经济相比,国有经济市场化的速度较慢,这固然不利于市场化的进程,但是可以使大量经济资源特别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部门处于政府直接控制之下,这不仅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有利于控制转轨过程中的各种矛盾,而且能够在市场机制很不完善的情况下,通过政府的调节弥补市场的不足,克服市场的缺陷,充分发挥政府导向的作用,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国有经济实际上也为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和非公有经济的发展承担着成本。我们假设:国有经济体制一开始就彻底变革,那么,非公有制经济能否发展到现在的水平?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能否顺利?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要改变。
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 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中国经济体制变迁过程中的初始主体可能存在比较大的差别,但是在制度的设计和变迁过程中,是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并不断进行着角色的转换。其中,政府作为多元主体中的一员在体制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以农村改革为例。前面已经分析,农村经济体制变迁包括许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股份合作制和与农业产业化相适应的正在进行的制度创新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主体扮演不同角色,起着不同作用,不同阶段的角色及其作用又是有所变化的。政府虽然不是在每一项改革或改革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充当主角或领域者,但是,它作为重要的制度变迁主体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家庭承包责任制作为制度创新在很短时间里向全国推广,则属于新制度的扩散。在这一过程中,中央政府是最重要的主体。它对的认可、支持极大地打消了广大农民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顾虑,使新制度以尽快的速度扩散。当然,最基本、最重要的事实是:这一变革除了触犯了少数人的既得利益外,于农民、于中央和地方政府、于城市居民都是有益的,基本上属于帕雷托改进,所在大家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支持改革的。
家庭联产责任制也有局限性。还是农民自己在实践中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自然地创造了一种扬弃、适应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的制度形式——股份合作制。毫无疑问,广大农民自己是主角,他们是制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基本上是认可、顺应、引导。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创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又拉开了帷幕。农民现在已经意识到家庭小规模经营对他们的种种不利。因此,农民们自己又在探索,他们仍然是创新的主角。
乡镇企业的发展既是中国农村的产业革命,又导致了整个农村经济体制的重要创新——可以与农业中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相提并论的制度创新。这一创新有一个过程,在过程的不同阶段,创新的不同主体及其相互关系是有所变化的。几乎在家庭承包制刚刚全面实施的同时,“社队企业”开始实行承包制,即由公社、大队包给一些“能人”。这些“能人”都是农民,是农民中的“基层干部”或原来就是“社队企业”的经营者。第一步制度创新,是由“基层干部”唱主角,集体代表——公社、大队、生产队及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广大农民共同参与的,几乎没有反对的主体,因为它对任何一个群体或阶层或国家,都是有益无害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显然支持,但不是创新的发动者和领导者,不是主角。
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经有些大胆的农民开始投资办企业了。有些单独办、家庭办,有些是农户合伙办,这就使乡镇企业自身的组织也出现了新形式——家庭企业和合伙企业。非公有的乡镇企业取得了超常发展。农民自己仍然是创新的主角。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起了一个“放”或“允许”的作用,即所谓“给政策”,例如国务院1984年的4 号文件认可、允许个体或联合投资。当然,“放”本身也是一种对创新的“参与”,它与阻挠或观望是不同的,与一般的“支持”也不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也是这一制度创新的重要主体。
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进行了更深层次的体制创新,目标是与现代市场经济接轨。最大的特点就是政府特别是县以上的政府基本上退出了“制度创新主体”行列。因为经过第一、二步政府“放”以后,乡镇企业走上了自我发展、自我创新
的道路。在政府跟乡镇企业没有产权关系,乡镇企业也不再需要政府“放”什么权、给什么政策的情况下,政府面对乡镇企业的制度创新,就显得没有什么可为了。进入9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从合伙制到股份合作制,甚至有些向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化的演变,都是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投资者和广大农民自己的事情,他们顺应市场、产业变化的需要,很自然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产权关系和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创新。这是由他们的产权及由此决定的经济地位和经济利益关系决定的,他们有产权,从而有谈判实力,能够左右制度变迁的方向,而且也必须左右,以维护其产权收益。 国有企业至今为止的制度创新,尽管地方政府、企业及企业员工等主体在不同阶段的角色或作用在变化,但是中央政府除了创新初期很短时期外,一直都是创新的主角,一直都是它主导,它决定创新的方向和方式,并组织试点和推广。
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 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
【关键词】虚拟企业 经济 特征 相互关系
一、相关概念
(一)虚拟企业的含义
国内学者将虚拟企业翻译为动态联盟公司。具体地说,就是企业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附加值高的核心能力即专利、品牌、专有技术等有形或无形的资产上,而将附加值低的其他功能“虚拟化”,即建立企业间的动态联盟以有效借助外部力量来实现其它功能。通过这种“虚拟化”的动态联盟,企业能够有效地克服自身资源有限性,不断加强和培育核心能力,从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增值型筹码。虚拟企业是在有限的资源背景下,为了取得竞争中的最大优势,仅保留企业中最关键的功能,而将其它的功能虚拟化。
(1)成本经济。虚拟企业独特的组织架构和组织形式使得虚拟企业的运营成本得到了下降和节约。
(2)信息经济。信息经济,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为物质基础,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虚拟企业不可避免的极度依赖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整个市场内和社会内的信息传递,来发展虚拟企业。可以说,信息经济是虚拟企业的核心经济特征。
(3)体验经济。体验经济是从生活与情境出发,塑造感官体验及思维认同,以此抓住顾客的注意力,改变消费行为,并为商品找到新的生存价值与空间。体验经济是以服务作为舞台,以商品作为道具来使顾客融入其中的社会演进阶段。由于服务经济也在逐步商业化,人们的个性化消费欲望难以得到彻底的满足,人们开始把注意力和金钱的支出方向转移到能够为其提供价值的经济形态,那就是体验经济。
(4)组织经济。从本质上说,虚拟企业与传统的实体企业不同,它是将经营的焦点放在不易被抄袭的核心能力上,具体地说,就是围绕核心能力,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通信技术与全球企业进行互补、互利的合作。
基于换联网,企业之间可以实现远程管理,可以实现远程资源共享,可以实现为了一个项目,有几个企业或各个企业中的部分资源重组为一个虚拟企业。
简而言之,组织经济指企业特别依赖组织的协调运作才能产生经济效益的经济性特征。
二、虚拟企业的成本经济、体验经济与组织经济
规模经济、集成经济、专长经济、组织经济、信息经济的共同作用下产生成本经济。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网络突破性地缩短了组织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打破了企业传统的组织结构和经营边界。面对信息多变性、需求复杂性和资源有限性的挑战,企业充分意识到在网络时代利用各种外部资源和外部能力的重要性。正是在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背景下,虚拟经营作为企业有效整合外部资源和借助外部力量的现代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到企业经营活动当中。
规模经济产生的边际成本下降,使得企业的成本降低。企业往往在自己的专长中能获得降低的成本,并且通过组织的各种行为的协调,尽可能广的获取情报和信息,集成其他企业的专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使得成本在整个虚拟企业联盟的力量下尽可能的降低。
集成系统在整合设计、制造、营销等各个业务环节的过程中,借助信息通讯技术对所产生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统筹安排,从而使产品或者服务具有新的价值元素,并使生产总成本远低于单个企业生产成本的总和,形成了企业联盟体式的成本经济。
(一)速度经济、集成经济、专长经济、智能经济共同服务于体验经济
专长经济和集成经济保证了产品的品质和性能,是体验经济的基础和前提;智能经济产生了强烈的满足顾客需求的体验感,就像苹果手机的给人高端,简洁,性能强劲的第一感觉,强烈的刺激冲刷掉其他手机留在客户心中的地位和印象;速度经济保证了能以极快的速度满足顾客的需求,而不是让顾客在等待中降低了体验感,甚至被其他企业捷足先登,抢走了顾客。
(二)组织经济是其他经济特性产生的必要条件
企业的组织行为牵涉到整个企业运作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其他的经济特性,或体现于产品,或体现于企业的运作,但都不可避免的要有组织行为的影响和干预。
作为虚拟企业最重要的矛盾,利益与权限分配,是制约虚拟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内部因素,如何解决这个关键问题,企业的组织运行起到关键作用,必须要组织的运行都到位了,妥当了,才有可能保证虚拟企业这种不稳定的动态联盟不会在关键的时刻解体,之后才可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由于其他成员企业并不直接受自己控制,需要通过自己在联盟中的地位进行博弈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资源和技巧,在资源利用上往往又受制于人。虽说如此,但联盟中的企业更多的是好处,微型企业能够依附于大企业,获得与其他同行大企业博弈的更多筹码。当企业觉得自己的收益变小时,也可以随时选择退出。如何利用这些利益和害处进行相互的博弈,是非常考验一个公司的组织行为能力的。
关键词:国际投机资本;风险预警机制;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9)03-0048-04
一、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面对2008年这轮金融海啸各国经济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压。近几年来,由于国际投机资本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中美利率倒挂大量热钱流入中国境内,给中国的股市、房市造成很大的泡沫。国际投机资本的“快进快出”特性无疑成为影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如果用“外汇储备-贸易顺差-外商直接投资=国际投机资本规模”计算国际投机资本的流量,2008年一季度流入中国的国际投机资本高达850亿美元,占外汇储备增加额的55%。二季度,国际投机资本流入下降到434亿美元,其中的6月份国际投机资本流入甚至为负数。自6月份以来的四个月里,国际投机资本共计流出了近800亿美元,其中9月单月流出大约145亿美元。
国际投机资本出现大规模回流,将给我国金融秩序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次贷危机正在继续加剧,在收入锐减的情况下,如果海外机构投资者、外资企业等为了弥补总部损失而大举出售在华资产,把资金调回母国,人民币汇率将受到沉重的向下压力。长期内,相信人民币兑美元仍呈升值态势,但在中期,只要上述机制启动,外逃的市场参与者达到一定数量,其余市场参与者也会跟着逃离中国市场,人民币汇率将会发生较大变动。面对国际投机资本挑战,为维护中国宏观经济稳定,保持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加快国际投机资本冲击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对于这一问题近年来学术界已有相关研究,杨元杰认为,跨境短期资本流动检测系统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外汇管制条件下,检测系统不仅能够检测资金流入的真实性,而且能够检测资金的异动。对我国而言,该体系的建设一方面在现有职能分工的基础上,建立部门之间制度化的沟通和协调监管机制,逐步实现商务部门、海关、税务部门、金融监管部门信息共享,形成监控跨境资本流动的联动机制。另一方面,在完善现有国际收支管理系统和提高现有系统兼容性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外资进入房地产市场、证券市场以及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统计检测分析机制,并将上述市场的监测系统与反洗钱系统联通,在投机资本流人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对大额可疑资金进行全方位监测。
赵哲、阚景阳针对短期资本的管理问题指出,我国应该坚守资本管制底线。1994年IMF成立时所制定的章程并没有“资本账户自由化条款”,IMF还赋予各国资本控制的权利。按照IMF分类的43个资本交易项目中,目前我国只剩6项是严格管制的,为有效控制国际短期资本冲击,必须坚守资本项目管制的底线。应当指出,在这个问题上,上世纪90年代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J,EdwardsTM,赞成在发生危机时实施资本管制,并将其定义为“治疗性管制”(Curative Controls);托宾1972年首次建议对所有与货币兑换有关的国内证券和外汇即期交易征收税率统一的国际税。即通过交易成本的上升降低全球资本的流动性和各国汇率的波动性。
刘放通过实证分析了影响中国市场短期资本流人的因素,认为影响的主要因素是汇率、资本市场投资收益和利差因素。但就影响力大小而言,人民币预期升值的影响比其他因素重要得多。要真正抑制短期资本的异常流动,必须积极寻求治理人民币汇率内外部失衡的长久发展战略。
在以往对风险预警机制的研究中,Frankel和Rose的FR单位概率模型,Sacha、Tornel和Velasco建立的STV横截面回归模型,Kaminsky、Limndo和Reihart建立的KLR信号分析法得到广泛使用。但是根据实证结果分析来看,KLR信号分析法的预警效果最好。
二、国际投机资本冲击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国际投机资本冲击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投机资本往往热衷于流入那些经济开放程度高、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这是因为这些国家经济增长率较高,使潜在的巨大市场日益成为现实,消费品和投资不断膨胀,产业不断更新,为国际投机资本的流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这些国家的经济持续发展,可能导致投资膨胀,出现资本缺口;同时,这些国家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程度较低,与发达国家的利率差较大。为赚取利差和汇差,国际投机资本频繁出入这些国家。
1 对实体经济的冲击。热钱羊群效应,即国际投机资本典型的“套利投机性质”会通过影响一国汇率造成经济的不稳定。国际投机资本大量流入国内是赌人民币升值。如人民币在短时间内快速升值,国际投机资本就会在短期内完成外币一人民币一外币的转换,在这个过程中以外币计价的资产将大幅增加,外资的大进大出会严重影响本国经济的稳定。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索罗斯就是通过引起东南亚诸国汇率震荡,使得这些市场外汇储备大量流失,外汇兑换比例严重失控,最终造成货币大规模贬值,直接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构成威胁。
2 对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冲击。国际投机资本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房地产市场。国际炒家们投资房地产,可以脱离实际地把价格哄抬到很高,在这个价格背后,却没有实质性的、兴旺的房地产业作为支撑,给一国经济造成虚假的繁荣。又由于房地产业通常是一国的支柱产业,具有极强的波及效应,房地产业的剧烈起伏也必将冲击整个实体经济。此外,国际投机资本在股票市场往往以其规模上的相对优势,通过快进快出在短期内获得较高收益。这种操作风格对其他投资人会产生示范效应,进而使国际投机资本对股票市场产生的负面影响被放大。
3 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在一国实施固定汇率政策的情况下,境外资金的持续大量流入,引发了国际收支大量顺差和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外汇占款已成为央行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明显增加了被动的基础货币供给,对货币政策形成倒逼机制,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给国家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带来挑战。
(二)国际投机资本冲击风险预警指标的选择
1 预警指标选取的原则。指标的选取对预警系统发挥精确的预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危机的发生是国内外各种经济状况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预警指标的选取要具有全面性,既要包括内外部的均
衡,又要包括内部经济体系的变化。借鉴国际金融预警指标体系并结合我国的基本情况以及数据的可得性,选取12个风险监测指标,并确定其阀值以及该指标在整个系统风险测度中的比重(见表1)。
2 系统风险的界定。系统风险状态可分为安全、基本安全、风险、严重风险四个等级。系统安全状态下,各项指标均在安全区间内,市场稳定运行,国家经济保持稳定的增长速度;基本安全状态下,部分指标接近预警值,经济运行比较平稳,货币可能存在贬值的压力;系统风险状态下,明显表现为有大量企业倒闭、严重失业、货币大幅贬值等;系统严重风险状态下,国家大批金融机构倒闭,经济严重萧条,社会动荡不安。本文给各风险等级划分的值域分别是(0,20)、(21,50)、(51,80)、(81,100)。这里为各个指标划分各个风险等级状态的临界值,得到各个状态下的指标取值区间,在指标值一定的情况下按区间比例计算该值的风险得分,再给某一年度的各个指标数值加权求和即可得到该年的风险得分。
其中,GDP增长率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反映了经济增长的状态,从世界范围看,公认经济增长的最佳速度是在6%~8%,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多年来持续在9%以上,有些地区甚至超过10%。此外,我国的经济体制并不健全,产业结构也存在很多问题,过快的经济增长从长远看不利于我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健康发展。M2/GDP和通货膨胀率反映一国币值的稳定,如果货币供给多,会导致货币的价值下降,购买力变弱,造成市场的通货膨胀;如果货币供给少,会导致货币的价值上升,购买力变强,造成市场的通货紧缩。另外,货币供给对于汇率有较大影响,进而会影响进出口。财政收入/GDP和财政赤字/GDP反映一国的财政风险,财政政策被称为经济社会的“内在稳定器”,能够调节经济、稳定经济发展。偿债率、短期外债/外债总额、债务率、负债率、短期外债/外汇储备反映一国国际收支平衡情况,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会引起本国货币汇率下浮,如果逆差严重会造成外汇储备的枯竭,从而严重削弱一国的对外支付能力;另一方面会导致国内通货紧缩,促使利率水平上升,影响本国经济的增长,从而引致失业的增加和国民收入增长率的下降。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固然可以增加其外汇储备,加强其对外支付能力,但也会使本国货币汇率上升,而不利于其出口贸易的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收支顺差形成往往是由于出口过多形成的,这意味着国内可供使用资源的减少,也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
三、国际投机资本冲击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统计分析
通过整理我国1996~2007年的各指标数据,并根据表1计算各年度的风险得分,整理得到表2。
从表2述数据分析结果看,1995年以来我国一直处于基本安全状态,但2004~2007年这三年的风险呈增加的态势。由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最重要的原因是通货膨胀因子带来的风险为系统风险加分。追溯通货膨胀的原因考虑到国际收支顺差矛盾持续积累后有向物价上涨扩散的趋势,并且国际投机资本的大量进入也推高了我国通胀的压力。综合国内外因素判断,当前物价上涨并非仅受偶发或临时性因素影响,通货膨胀风险趋于上升。而根据菲利普斯曲线理论,GDP的过快增长会导致高通货膨胀。国家统计局2008年4月公布修正后的2007年GDP比2006年增长11.9%,说明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较强。而短期内全球增长前景的不确定性,促使投机资金还会进入并不断追逐短期套利机会。
【关键词】建筑工程;经济预算;成本控制;存在问题;措施
随着建筑工程施工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工程建设施工企业的经济成本管理重要性日益凸显。针对施工项目经济成本控制与管理工作的需求,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正确认识经济成本控制的意义与作用,通过针对性管理工作的开展,实现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管理目标。结合我国目前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精英管理现状,以完善的经济成本管理体系为基础、以管理工作重点控制为中心,实现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管理目标。
1 建筑工程经济预算与成本控制的认识
1.1建筑工程经济预算与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建筑工程中的经济预算与成本控制管理是建筑企业科学合理的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前提保证,成本控制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做好建筑工程成本控制与预算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能够帮助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成本控制与预算指标的准确性,决定了建筑企业的财务成果,直接关系到建筑投资方的效益。如果建筑成本预算过高,在会使建筑企业利润获得变少,如果建筑成本预算过少,虽然建筑企业经济利润表面上是增加了,但是建筑工程质量、工期等方面均无法得到保证,会出现虚增实亏的问题。因此,建筑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的科学性、准确性,是确保建筑企业提供经济效益、实现消耗资源合理性以及工程质量、进度的基础。
1.2建筑工程经济预算与成本控制的作用。经济预算与成本控制管理在建筑企业经济核算阶段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筑预算造价一般是由建筑工程预算与企业工程定额所决定,因此预算结果可以作为建筑企业管理成本的标准。要求建筑工程各相关部门必须依据工程预算和成本管理的要求进行工程材料的采购、选配等各项准备工作。其次,建筑企业可以根据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的要求制定出相关管理规定,加强对建筑工程材料、人员的管理。有效推动建筑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第三。建筑工程预算具有较强的经济性和政策性,可以使建筑企业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费用规定,将工程成本控制在科学合理的范畴内,为建筑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工作提供了正确的数据基础。第四通过工程预算起到了进一步加强了对建筑工程成本因素完善管理的作用。
2建筑工程预算经济与成本控制的原则
在建筑工程预算经济与成本控制管理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2.1贯穿性原则,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应当贯彻于整个建筑工程的全过程,因为建筑工程各项工作涉及到物资采购、人员选配、设施维护、财务管理以及建筑施工安排等等,因此预算与成本管理不能仅仅停留在建筑生产环节,而应该从项目谈判开始、到招投标、资金准备、材料采购、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
2.2综合性原则,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建筑企业不能把它简单当做费用支出与管理,它包括了支出成本、质量管理、工期管理、无形资产管理等方面,因此建筑企业要提高认识高度,综合I生实施控制与管理。
2.3全员参与原则,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不是单独一个部门能够做到的,需要全员参与。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各项方案的制定需要建筑企业各个相关部门共同完成,在建筑企业中树立全员成本的意识,提高员工的积极性,确保预算控制指标的完成。
3建筑工程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3.1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方法和制度不够完善。这几年来,我国的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在制度建设方面通过不断补充与完善,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制度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健全。尤其在市场竞争的建筑市场,技术、工艺、材料等更新速度较快,由于目前工程预算实行为定额换算,在现行制度和计算方法方面无法与市场变化相适应,存在明显的滞后性,严重影响了预算目标和结果的准确性。
3.2对质量成本管理重视程度不足。某些建筑企业没有真正意识到工程质量管理与成本控制之间的关系,有的建筑企业过于强调工程质量,而忽视了工程成本,使得经济效益低下。有的建筑企业则盲目追求低成本,导致工程质量和工期无法得到保证,出现经济效益虚增实亏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建筑企业对工程成本控制重视程度不够造成的。
3.3成本控制的局限陛。在建筑企业中成本控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工程施工部门只负责施工质量和工程期限,材料采购部门只负责材料价格和材料管理,工程技术部门只负责技术,表面上看似乎是各负其职,实际上成本控制需要各部门之间相互联动,互相协作,这种各扫门前雪的行为,很容易影响到工程成本核定的准确性。
4加强工程中的经济预算和成本控制措施
4.1加大建筑工程预算监督管理力度。为了确保建筑工程项目预算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建筑企业应当首先做好工程项目预算监督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机制,明确开发商、造价部门、预算部门、施工单位等相关部门的职责范围。制定预算监督的原则和规范,避免监督过程表面化、形式化,将预算管理落实到位。
4.2实施全面性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在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应当组织工程建筑相关部门加强沟通与合作,全面做好控制与预算工作。
4.3加强对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的重视。建筑企业管理人员积极转变“重生产,轻管理”的错误观念,真正认识到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管理对建筑企业的重要性,依据建筑市场的变化与预算、成本控制的标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科学的对工程质量、材料采购、工程进度等方面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建筑企业获得最大程度的利润。
结束语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化进度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有效的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近几年来,我目建筑行业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矿建筑,居民建筑以及商业建筑等需求量与日俱增,建筑企业如同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起来。建筑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工程经济预算与成本控制管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工程经济管理的重要环节,是确保建筑企业合理、科学的获得更多经济效益的基础。在现代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施工项目经济成本管理是影响施工项目日常经营、影响施工项目经济效益的关键,是关系到施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高锦霞.浅谈我国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阴.现代经济信息,2010(15):188.
[2]郝志良.刍议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与管理叨.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256.
【关键词】工会工作;能力与素质;思想政治;措施
一、前言
我党“十”的顺利召开,对我国以往取得的辉煌成就作了精要总结,也为新形势下我国发展指明了方向。企业工会工作作为社会建设与管理的组成部分,新形势下必须谨遵“十”会议精神,加强社会管理的创新性,与时俱进,将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根据企业自身具体特点,在保证劳方合法权益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改革创新活动,从多个渠道落实企业工会工作。
二、工会工作的主要特点与重要意义
(一)主要特点。企业工会是各企业中的工人阶级组织,其工作特点主要集中为以下几点:一是工作量大。企业人员众多,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不同人员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准则,而每一个思想问题的背后又都有其一定的原因与解决方法,由此可知工作量之巨大;二是工作影响深远。工会人员对职工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与引导,将直接影响其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觉悟,不仅能够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改善工作态度,还有助于缓和内部矛盾,并对于企业长远、和谐发展大有裨益。
(二)重要意义。“十”报告明确指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必须加强社会建设”,企业工会作为劳资双方调解矛盾与互换意见的重要机构,是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工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为此工会应积极,贯彻学习党的十工作报告内容,将十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结合时代特点与企业自身发展特点进行解读,树立创新意识,开创企业工会新局面。
三、工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及素质
(一)思想政治能力与素质。思想政治能力与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工会人员工作的态度和方法,影响职工利益维护程度。因此,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工会人员更应该具备正确的思想政治素质,切实做好本职工作,让职工深切感受到党的关怀,拥护党的领导。
(二)政策法律能力与素质。法律是维护人们权利的重要保障,工会人员的工作与法律同样息息相关。换言之,工会工作的开展需要结合相关法律规定,方能以正确、合法的方式,最大限度维护职工利益。
(三)专业技术能力与素质。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与素质是对工会人员的基本要求,在当前企业组织形式、职工工作条件等先后发生变化的同时,职工利益维护的范围、形式、方法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故而工会人员日常处理的事务较之从前变得更为复杂,要想高效地解决问题,全面维护职工利益,处理好劳动纠纷,提高个人专业能力素质至关重要。
四、提高工会人员能力与专业素质的具体措施
(一)强化民主管理。企业的建设与发展要以职工为重要基础,企业工会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围绕职工实际所需,通过宣传不断使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得到强化,使其明白积极参与企业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热情投身与企业建设之中;同时,工会可通过构建“民情民意”沟通平台,强化民主管理,立足于职工的视角考虑问题和作出决策,勇于探索与开拓,进而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升工作效率与质量,实现长足发展。
(二)完善各方面素质能力。首先,工会人员要坚定的政治立场,把维护职工利益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党的领导,并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其次,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维护职工利益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在工作中积极努力,认真负责。再者,工会人员要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树立明确的法律意识,以合法的方式和途径,保障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要认真学习《工会学》等相关专业的知识,定期组织成员集体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考核,以确保工会人员的专业知识过关;此外,还要全面培养沟通协调能力,同时组织和动员职工参与,以逐步引导职工不断提高自身劳动技能。
(三)提高自身号召力与亲和力。此举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工会人员要切实地为职工办事,让职工的利益得到最充分的维护,职工才会信赖工会,继而提升相应的权威和号召力;另一方面,工会人员要善于发挥带头作用,用自身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职工、感化职工,但必须抱以平等的姿态,公平的对待每一位职工,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反复摸索解决问题、促进职工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各种形式的工作与活动,组织职工一起学习、参加讨论,以实现团结群众、凝聚力量、共促发展的根本目标。
(四)切实发挥主观能动性。经验是以往工作成功案例的总结,能够为工作提供依据,但其毕竟是过去,且主体也已发生变化,仅仅依赖过去的经验,缺乏创新的思维将会阻碍工作的有效性。面对客观世界和纷繁复杂的问题,工会人员在工作实践中既要学会积累经验,又要懂得摆脱经验的束缚,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新的方法和形式解决问题;积极接触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比如通过阅读纸质的或者电子的书籍、观看有关科学知识的电视节目、听讲座等,积极提高自身人文科学素质,在工作中多进行一些价值性的判断和思考,以进一步提高工会工作的预见性和高效性。
五、总结
综上所述,培养和提高工会人员的素质能力,不仅要积极展开专项业务培训,以夯实其基本素养,同时要切实推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以磨炼和提高工会人员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督促其不断学习新知识,整合新思维,全面提升综合管理能力,从而为各项生产和经营目标实现提供有力保障,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