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2 17:22:0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课外阅读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激发阅读兴趣,使学生乐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求知的欲望和点燃思维的火花。这“欲望”与“火花”就是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师应利用各种资源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名人导航,熏陶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尽量寻找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点来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根据小学生仰慕英雄、名人的特点,教师可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高尔基、老舍、冰心等名人读书的一些事,启发学生热爱书籍,从中吸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精神食粮。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终成大志;杜甫指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林语堂坚信读书是一种享受,这些故事和名言都可以启发学生,促使学生主动阅读。
2.教材引路,丰富知识。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我在讲述课文内容时,巧设悬念、疑点,让意犹未尽的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答案,知其所以然。如学完《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等课文后,我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学完《观潮》后,我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喜看今日钱塘江》。学完《题西林壁》《饮湖上雨后初晴》等苏轼的古诗后,学生对苏轼的作品风格已有所了解,于是,我向学生介绍了苏轼被誉为“唐宋家”之一,他的诗词方面的成就为后人津津乐道,他的一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后人谱成曲的事情。学生的兴趣被充分激发了,他们纷纷吟诵起苏轼的其他古诗词。此法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又可加深学生对作者及其作品的理解。
3.巧用悬念,激发竞争意识。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讲一些曲折有趣的故事,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布满悬念的情境中。然后,教师故意不说下去,让学生自读原文寻找答案。这样,就能把学生从“听”引到“看”上来。
4.开展活动,有效促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活动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读书活动是反馈阅读效果,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有效方法。学生们在阅读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掌握了许多精妙的词句。他们非常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我们要提供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如定期开展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让他们编抄报,制作读书卡,写读书心得。教师还可以鼓励家长参与,开展“亲子共读”活动,使学生的阅读成绩得到肯定,心理得到满足,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教给阅读方法,指明阅读方向
“得法者如鱼得水,无法者如瞎子点灯。”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在课外的延伸。搞好课外阅读,关键在于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学生会读。
1.读一读。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可利用手头的工具书扫清阅读的障碍,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2.想一想。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要选择与学生的学习关系密切的或最能引起他们的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让学生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在令人感触深的地方圈划,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理由,哪些地方值得借鉴。
3.抄一抄。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可引导他们将好词好句或精彩片段分门别类地摘抄到读书笔记中,并熟读直至能背诵。这样日积月累,词汇丰富了,学生写起作文就能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了。
4.写一写。学生每读完一本课外书,教师就让他们仿写书中的精美片段,写一写心得体会,常练笔,常总结。
5.说一说。阅读后,教师可指导学生交流阅读心得,或举行课外知识竞赛,解决疑难问题。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全班交流、小组交流,也可以是学生个人发言,或者由发言者提出问题,其他同学通过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可举办课外知识竞赛,如读书演讲比赛、读后感征文比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取长补短。这样,既能使学生掌握到更多的信息,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关键词: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249-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果的进行课外阅读呢?
一、从兴趣入手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树立榜样。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平时,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是不言而喻的。
2、以身作则。课外时间,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快乐,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是怎么学习的,并给学生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这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3、随机指导。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型,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我毫不吝惜表扬的语言,这样便在学生中营造了乐于读书的氛围。
二、教给方法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活用读书方法。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3、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介绍竹子的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三、多搞活动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又一遍地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以至昏昏欲睡。寓教于活动之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们读好书。
1、开展听说训练。我班坚持每天 3-10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晨会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意到笔随。
2、组织办小报。组织学生自办手抄小报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手抄小报的内容广泛:国家大事、校园生活、环保教育、科学世界等。学生根据需求,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彩色插图。
3、举办比赛。为了使孩子的读书热情持之以恒,我利用各节日定期举办故事会、古诗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在探索语文课堂素质教育的同时,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是非常必要的。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此谈谈我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一些做法。
一、讲授一些课外阅读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尤其注意了课外阅读的学法指导。我从每周的语文课中抽出两节课作为课外阅读讲授课,对学生进行系统、有计划的课外阅读指导,使他们不仅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会阅读,在课外自己也会阅读。在指导中,我讲授了一些阅读法,如浏览法、泛读法、略读法、精读法及慢读与速读等方法,并设计了一些阅读训练。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自己的知识需要,选择阅读内容,然后确定相应的阅读方法。在读课外书籍的同时,指导学生去写读书笔记来积累知识。这样一来,学生既学会了摘抄、剪裁、编写读书卡、编写阅读提纲等方法,又可鼓励一些好的学生写读后感、读后评、心得体会等。让他们把零碎的知识集中起来,归纳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
二、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
为了更好地促使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的学习,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与爱好,我们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在班中建立了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作为课外阅读的时间,并且定期与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信息交流,此外,还组织了故事会、朗读比赛、读书心得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将自己在课外阅读中得到的知识拿到课堂上来,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每人都有一种收获感,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得法于课内,发展于课外,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大幅度的提高,促进了课堂教学更好地进行。很多学生由原来的不爱读书变成喜欢读书,一些以前学习较差的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也开始爱学习了。现在,整个班级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同学们充分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三、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阅历不深,原有的知识较少,因此课外书的选择上有一定的盲目性,这样就要求老师要定期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书刊。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馆,我极力地鼓励学生积极借阅图书。除此之外,班级内还集体订阅了一些优秀青少年读物,这就形成了班内图书室,也加强了同学间知识交流。同学之间还可以进行相互推荐,交换阅读。
“教是为了不教”,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读书亦是如此。然而,初中生年龄小、阅历浅,阅读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因此,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也很重要。
一、指导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
“凡事预则立。”学生的意志、毅力与成年人有区别,应克服学生常见的好奇心和盲目跟进的心理,指导学生讲究阅读的先后,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
首先,阅读的内容由课内逐步向课外延伸。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中、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发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在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教师要引领学生接触各种类型的文章,由语言文字带他们进行时空的穿梭,领略风土人情,遨游艺术殿堂,充分感受祖国文字的奇妙与伟大。平时还可以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纪念日等,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
其次,阅读的时间,要见缝插针,要挤时间阅读。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允许学生将课外书籍带到学校,“早读”除了要求朗读所学课文外,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要求学生每日保证40分钟的阅读时间。双休日,节假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黄金时间,更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好。寒暑假时间长,安排篇幅较长的读物布置学生阅读。
二、指导有效的阅读方法
中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毕竟有限,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对阅读材料精耕细作,所以方法的指导就显得特别重要。
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最主要有浏览、略读、选读、跳读和精读等,学生应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对一般性的文章,只要粗略知道内容即可,可选用浏览、略读等方法;对篇幅较长的文章而又没有时间全文阅读的,可在老师的指导下跳读:有选择地读一些最精华的部分;而对一些名篇名著则需要用精读的办法。
三、指导学生学会积累
当前,不少学生读书,大都是读而不标,读而不注,读而不写,读而不摘。这样下去,即使读再多的书,也只是走马观花,收获不会很大。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 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是巩固加深课外阅读效果的良好方法。读到好的文章,对重点段落圈点批注,摘录有关的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
读书笔记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有四种:
一是摘抄。如抄精彩词语,优美名段,格言警句等,为读书作文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
二是列提纲。如写出阅读文章的要点,框架或故事情节,便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是写读后感。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一定要联系原文的思想内容,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实际。
论文摘要: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书籍的滋润,而孩子的大量阅读主要在课外完成,这就要求每一个家长要尽量成为孩子课外阅读的有益引路人。家长言行引导,使孩子爱上阅读;引领孩子的课外阅读,使阅读更持久;点亮孩子阅读的心灯,成就孩子的未来。
“当审视生命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总有一股力量在左右着人生,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一个人要构筑自己的文化力量需要做许多努力,但最重要的莫过于读书,不仅仅是读狭义的教科书,而是读一切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素养书籍’。让孩子们读书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方式,这不仅是老师、更是家长送给孩子们的一件终身受用的礼物。”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一年级的阅读要求是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而到了二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字数量急剧增加,校内完成不了的任务就必须由家庭来承担。一年级学生识字量不多,需要家长在一旁加以指点,这给亲子阅读提供了机会。
一、家长言行引导,使孩子爱上阅读
孟母的行为启迪我们,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千方百计营造最有利的环境。同样,我们作为家长也应该为孩子的阅读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场。
父母读书多的家庭,孩子也爱读书,这几乎成了规律。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父母的言行自然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喜欢读书的人一辈子不寂寞,不爱读书的人一辈子不知所措。
家长不妨可以设计家庭书架、阅读空间、读书座右铭、阅读成果展示台等等,让孩子的房间不仅是休息玩乐的天地,更是读书的好地方。再次,节假日多带孩子逛逛书店、图书馆。安排更多的时间带孩子去读书的场所,这些地方特殊的读书氛围就像气功的“场”,孩子去的次数多了也就产生了“场效应”。还要在平时留心孩子的交友,有意识地鼓励孩子和爱读书的同伴来往,同伴的言行也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
二、引领孩子的课外阅读,使阅读更持久
爱因斯坦说: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亲子阅读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学习活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不懈地坚持下去,实现量变到质变,更需要一个周期较长的过程,不能一曝十寒,半途而废。只有孩子想读、能读、爱读,才能培养起孩子稳定的、持久的课外阅读兴趣。时刻记住家长的终极阅读目标,如果孩子渴望阅读,那么家长就完成了人生中的一项重要使命。
故事是孩子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是熟悉世界的门户。课外应从他们最感兴趣的故事渗入,从听故事、读故事、说故事开始,逐渐培养他们的能力。
给孩子念书,教孩子阅读不仅仅在于训练他们的学习和思考能力。另一重要方面是,他们的性情和志趣可以从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同孩子一起看书,还可以调节家庭气氛,使孩子充分地感受母爱。 转贴于
三、点亮孩子阅读的心灯,成就孩子的未来
帮孩子选择好书,选择杂书。鲁迅先生曾经告诫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他还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会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的糊涂虫,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文章来也糊涂。”家长可以在家里孩子容易走到的地方放个小书柜,里头放着有趣的童话,安徒生或格林或中国童话都可以;有比较简易的世界历史、地理、名人传记、昆虫世界、水族介绍等,当然《金银岛》《格列佛游记》、童诗也是可以的,让他随时有机会就拿起来,开始读,发现了一个吸引他的世界。
孩子自发地爱书的时间极短,七八岁到十二三岁之间,他对文字只是单纯地好奇和喜爱,不能从唾手可得的书籍中得到启发满足,过了这个阶段,他的心思便要被许多其他东西所吸引,他的身心会被许多成长的烦恼所占据,父母能帮他建立的一个阅读启蒙,以及可能的终身读书习惯的机会,大概也就从此失去了。幼年曾因为偶然得到的一册《水浒传》而开启了他日后对中国小说的钻研;鲁迅因为一册《山海经》,从此不能忘情于神话世界的迷人。很多伟人在艰苦的童年都曾因为得来不易的几册书,丰富了他们的成长期,改变了他们一生的方向,甚至造就了他们未来的志业。现代父母不需要多少花费就可以提供孩子这些伟人曾经梦寐以求的阅读环境,何乐不为呢?
应当指出,为了提高课外指导的质量,首先,教师要多读,只有自己是家庭教育读物的读者,才能成为指导者;其次,要加强计划性,明确各个时期的指导重点,鼓励学生在节日假期多读一点课外书,丰富课余生活。
最是书香能致远,让读书支撑孩子的文化生命,让书香浸润孩子的美好童年,让他们踏上幸福的人生之旅。这是我们每一个做家长的衷心期盼和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语文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时间,通过自主阅读,发展个性特长,获取文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学习活动。新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随着时代的发展,阅读活动已经走进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小学生应从小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让阅读成为人生成长中的“终身伴侣”。学生自识字起,便有了课外阅读的基础。在低年级阶段应注重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为学生以后的广泛阅读奠下基础。
笔者从教多年来,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这主要表现在:第一,阅读时间得不到保证。学生受学习课业负担的影响,大部分时间花在作业上,课外阅读变成了“口号”,“自流”状态下的课外阅读没有任何效果。第二,阅读内容比较单一。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认识不到位,阅读功利性太强,过分强调背诵积累,单一的阅读内容扼杀了学生广泛阅读各类书籍的兴趣。第三,课外阅读引导不到位。家长对孩子的课外阅读不够重视,孩子受动画片、电视剧的影响比优秀文学作品的影响要大。此外,现在市面上学生阅读的书籍良莠不齐,学生缺乏辨别能力和选优标准,有限的课外阅读被《大话西游》《蜡笔小新》之类的书籍占据。鉴于这些现状,笔者认为,应从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入手,优化方法指导,通过多种途径,努力提升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
营造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不可否认,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学校应有浓郁的书香气息,通过宣传报栏、图书馆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读书天地。班级中,要规范图书角的建设,可采用“自给自足,资源共享”的形式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读书名人名言,开辟读书园地,展示学生创作的作品。这样,书香弥漫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学生乐在“读”中。在家里,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比如给孩子置办小书房(书橱),抽时间陪孩子去购买合适的图书,督促孩子读书,有条件的家长还可以与孩子共读一本书,交流读书情况。
学校、家庭要适时沟通交流,保持学生课外阅读信息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根据低、中、高不同年段,可给学生推荐不同的阅读书目:低年级以童话、科幻故事为主,侧重培养学生想象力;中年级可推荐读成语故事、百科全书、儿童作家作品等;到高年级可推荐读名人传记、中外名著等。这样从易到难,由点到面,在家校联合下,学生既能获得系统、连贯的知识,又能逐步丰富自己的课外阅读量,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
沟通课内外桥梁
阅读作为一项基本的智力技能活动,其习惯和能力的形成首先来自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合理运用迁移规律,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促进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提升。一方面,迁移阅读方法。进行课文教学时,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划出优美词句、精彩段落,并在旁边做批注。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将朗读与默读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学会与同伴交流。学生在课内掌握了这些读书方法,再运用到课外阅读的活动中去,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另一方面,迁移阅读内容。课外是课堂的延伸,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内容,拓展课外阅读,明确读书内容,在教师的指引下丰富课外阅读量。例如:学习了课文《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走近冰心”的读书活动;学习了《三顾茅庐》之后,学生中立刻掀起了阅读古典名著的热潮,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巧妙引导。
提高阅读效益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益。笔者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将精读、略读、速读相结合。一本书、一张报纸,可先进行略读,采用读标题、读导语、读摘要的方法,这样可以快速了解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从而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而一些名篇佳作略读后,所筛选内容则要进行精读,有必要进行圈画批注、认真研究、深刻体会。速读,即快速阅读,是为了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信息,是对自己阅读能力的挑战,所以应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之后再鼓励运用。此外,教师要教给学生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方法,记学习卡片,将书中好的词、句、成语记录下来,并标明出处,便于以后的整理和应用。
在活动中检验阅读效果
【关键词】课外阅读 阅读能力 阅读兴趣 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065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掌握语文这一门语言学科,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中获取大量的语文知识来予以实现。而正所谓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以一种较为轻松的方式来获取语文知识,那么阅读就是一个极好的选择。也正是如此,小学语文教师不得不在教学中进行深思,以便能够尽早的将学生引入到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之中,并教会学生如何去应对纷繁复杂的各类文体的阅读,让其整体综合素质得以有效提高,进而将学生的学习潜能全部激发出来。然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小学语文阅读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极为有限,教师留给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阅读的时间是很少的,而如果要让阅读起到应有的效果,那么阅读的量起码要多于语文教材的内容,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M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能够从阅读的量变转而向质变进行迁移,以求能够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起到有效的提升作用。
一、阅读品味的提升
“阅读”能够让学生及时有效的获取文章中的各种信息,而高质量的“阅读”则是对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特别是欣赏水平,有着极为明显的提升作用。具体而言,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要选择能够符合课程标准中相关阅读要求的文本,从学生的基本阅读需求出发来对学生的欣赏水平进行兼顾。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课外去进行高品位的阅读,以便在契合学生自身欣赏水平的同时,让学生的欣赏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一)丰富积累
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去进行一定程度的积累,以便能够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及优美的语言进行积累。只有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获得丰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语言积累,才能够让学生在后续的阅读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使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享受到更多的乐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有效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并从中对语言进行进一步的感悟、积累及运用,从而催生出更多的乐趣。
(二)阅读能力提高
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阅读的能力是分为好几个层次的,每一个层次之间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果学生处于较低的层次上,那么就仅能对字面意思进行理解,根本无法从阅读中享受到太多的乐趣;如果学生处于中等的层次上,那么学生就能够在对字面意思进行理解的基础上,对字里行间所含的意思也有所了解,能够对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基本领会,这样可以从阅读中获得一定的乐趣;如果学生有高层次的阅读能力,那么学生对文章的阅读的就不光是停留在对字面意思的理解,也不仅是停留在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而是从审美层次去对文章进行阅读欣赏,从而在阅读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进而形成一种审美的愉悦感。在具体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积极引导,让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得到逐步提高,而不是仅停留在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之上。就前面提到的三个阅读层次而言,教师要先让学生达到第二个层次,就是能够理解字里行间所含的意思,并明确文章的思想情感,从而才能够让学生向着更高的层次进发,使学生向着审美层次努力发展。而要做到第二层次,教师就必须对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培养,养成学生严谨的阅读态度,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课外阅读中有所收获,培养起既能自主思考,又能兼顾作者思路的阅读能力。
二、阅读兴趣的激发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有专家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兴趣进行了深入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直接因素,同时也是最为活跃和现实的因素。也正因如此,绝大多数教师就常常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一句话挂在嘴上,小学语文教师也不例外,这是我们无法否认的,兴趣确实能够给予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动力。因而,学生要想从内心深处将课外阅读变成一种主动需要,就需要对阅读的兴趣进行重点培养。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手段对学生进行培养,从阅读中获取到有效的语文知识。
在实际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对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引导,如“故事悬念法”就是一种不错的方法。故事是每个人都喜欢听的,特别是小学生对此更是没有任何抵抗力,只要一听见教师要开始讲故事了,学习的积极性就立马被调动起来了,精神高度集中的投入到对故事的听取中来。随着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故事情节被情感进行了有效的渲染,将学生带入到了一个悬念重重的情感世界。正当故事渐入佳境之时,教师要能够果断取舍,让故事戛然而止,然后教师告诉学生:“后面的故事还很精彩,但是基于时间问题不能继续,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进行阅读”,并同时向学生展示与故事相关联的课外读物,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的在课外去进行阅读,以便将教师没有讲完的故事通过课外阅读进行补完。
三、阅读方法的指导
一、课外阅读的意义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各学科教育都是智育。”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
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用这些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料滋养青少年,就能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但是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学生的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他们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语文课外教育也不例外。很好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可以巩固学生课内阅读的成果,扩大阅读领域,提高阅读能力,锻炼其思维,陶冶其品德。课外阅读是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让学生直接接受书中的艺术鉴赏的角度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学生自发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助于作文能力的发展,增加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写作训练对帮助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忽略课外阅读致使学生囿于狭小的“课本”空间,成为“井底之蛙”;大多患有“贫血症”,从而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总是同样的答案,作文中总是同样的思路同样的材料,甚至是同样的假话、空话和套话,孰不知这一恶果的酿造正是我们自身的失误。张志公先生指出:“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他们不主张狭窄,主张广博。”“多读”“广博”正是课外阅读所承载的任务。
二、书籍是“自我教育”的老师
伟大的作品能引起心灵震荡,甚至能影响人的一生,改变人的命运。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并且表现为他能用那些英勇的、忠于崇高思想的人们的生活来衡量自己。只有自己对自己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从人类道德财富中给自己找到榜样的人,只有那希望从这些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的东西的人,才能达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
三、增强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促进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特别是名著阅读在初期阶段对学生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很大。相当多的学生一看见大部头的名著,就乱了方寸,产生畏难情绪。这种情况下,先不要急着向学生推荐巨著,而是推荐一些易于学生接受的文章,刚开始,我采取的是联读的方法,即立足于课本,在课外找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渐渐地,学生不再满足于和课文相关的几篇文章,他们迫不及待的想知道,课本之外丰富的大千世界是怎样的。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了一些文字优美的精致散文、道理浅显的哲理散文,使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美,还从中获得了为人处世的方法,从而逐渐的培养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认识到语文世界是如此的广阔,学生品尝到了乐趣,对课外书籍产生了亲切感。稍长一段时间后,我再慢慢加入一些内容比较全面、说理比较透彻的文章,这样循序渐进,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更加浓厚。
四、完成阅读积累,增强语感能力
好书是人生事业的忠实伴侣,每天阅读5分钟,这意味着你将一周读半本书,一年读24本,一生读1000本或者超过10000本,这是一个简单易行的博览群书的方法,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认真看书学习”“坚持数年,必有好处”,一旦学生养成读书习惯,这种习惯必定伴随他的一生,给予他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五、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变“苦学”为“乐学”
以“讲析”为主要特征的课堂阅读教学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就是把学生当成纯粹的“听客”或“看客”,消磨了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外阅读的性质就决定了学生本身是阅读的主人,老师即使“欲讲不休”也只能是“鞭长莫及”。无论是“喜欢一份杂志”“欣赏一个作家”,还是评《读者》演讲,推荐文章和选抄文章,都突出一个“自己”,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以学生自己“最喜欢”和“最欣赏”为标准,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决不替代学生,老师只做一个组织者和参谋者。
六、指导联系课堂
课外阅读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素养,我们应指导学生将课外阅读与日常的语文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不少便是中外名著节选,教学时,如能指导学生适时地阅读原著,便会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再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照有关原著,找出自己在观察生活、了解社会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指导他们学习使用课外阅读中积累的词汇,学习运用课外阅读中学到的写人记事的方法,这样,学生的作文水平便会稳步提高。
一、制定课外阅读计划
调查显示,现在许多学生钟情于武打小说、言情故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指导老师也有责任,试想:你不推荐好书,学生就只能读这类“闲书”。所以,读什么书,何时读,如何读,都必须有一个规划。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高中一年级开始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当然,这里所谓的计划是在完成课内学习任务的前提下选择一些好书读,要正确处理课内课外的关系,合理分配时间。我认为,学生在学习期间不妨读一些与课程有关的文章,即我们所说的“延伸阅读”,还可读一些报刊文章。如果时间充裕,名人传记、杂文、古典诗词、科普读物等都是宝贵的精神食粮。学生还可利用寒暑假阅读一些文学名著,如中外名作家的中长、短篇小说等。如此一来,既有长期的读书计划,也有短期的阅读安排,灵活机动,循序渐进,争取学生每学年都有相应的读书目标。
二、提高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外阅读也不例外。有学生说,我不是不想读书,实在是不喜欢读书。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唯一的办法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我的做法是三个字:选、谈、赏。“选”即选择,有选择性地给学生推荐阅读材料。一些文学素养较差的学生,如果一开始就让他读中外名著,他可能看不太懂,以致兴味索然。教师应根据学生层次和知识兴趣的不同,推荐不同的阅读材料。例如,阅读《老子》《庄子》,如果只是布置学生去读,估计很多人都会望而生畏。我的做法是先选择一些“老庄”的介绍材料,如通俗易懂的人物传记。对于那些没有太多阅读积累的学生,可推荐他们多看《读者》《杂文选刊》《语文报》等课外读物。“谈”,就是平时多与学生谈书,交流读书心得,不时地问他们——最近读了什么书或文章,感受怎样,对哪些内容印象深刻?谈得多了,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自然也就提上来了。“赏”即赏析作品。我常利用课前的几分钟带领学生进行作品赏析。看似简单的赏析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我曾在课前向他们讲述宰我的故事,其中提到孔子与他的关系。学生问,宰我的学问怎么样?做过什么官?孔子为什么骂他?我便趁机推荐他们去《论语》中找答案。
三、实施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有效的阅读要做到“动手、动口、动笔、动脑、动心”。首先是动手。遇到不懂的字词要使用工具书、参考书甚至网络“寻根究底”,尽量不让自己留下太多的疑问。其次是动口。阅读中的好句好段,或一些难懂的地方,最好是读一读、记一记,加强理解和记忆。第三是动笔。一些好句好段可用笔打记或抄下来,写下阅读感悟和体会。另外,教师应指导学生常写读后感,学生语言表达、情感体验、观察生活的能力在这里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写读后感的过程中,要避免写成“读后抄”。最后是动脑、动心。阅读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情感体验,也就是入脑、入心。当然,高中生学习紧张,时间有限,应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该精读的精读,该略读的略读。略读全文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选取感兴趣的内容仔细阅读,精彩部分要精读,其他内容可使用泛读、跳读、扫读等方法,也可根据具体需要而采取不同的读法。总之,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甚至高效阅读。
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高中生的课外阅读要“促”。用什么来“促”阅读呢?我认为,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例如,利用班会课开展读书分享会,让同学分小组进行阅读分享;举办诗朗诵比赛、国学经典吟诵比赛;组织全班学生开展“读书沙龙”等。丰富的阅读活动,让学生感觉“书到用时方恨少”。一位学生在参加班级“读书沙龙”后告诉我:“原来别的同学都读了那么多书,我很有紧迫感,忽然感到自己读书少,而且理解不深,以后必须重新制定读书计划,好好进行课外阅读。”我真实地感受到,每一次读书活动都能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进而掀起新一轮的读书。所以,语文教师千万不要吝啬给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时间,阅读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课外阅读的推动是非常有益的。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的因素。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如: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解,把学生带入一个或有趣、或奇特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学生们津津垂听之际,教师嘎然收声,并告之学生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吸引,纷纷主动阅读。教师还可利用师生交流读书感受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向学生讲述自己阅读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教师还可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这样学生就会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地阅读书籍。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地阅读,也是不行的。因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爱读书,还要引导他们会读书。
1.选读法
即选择适当的书籍。课堂学习是主要,课外阅读是补充。因此,必须选择适当的时间来阅读课外书籍,不能让课外阅读与课堂学习相互冲突,更不能喧宾夺主忽视了课堂学习。选择课外书籍主要依据应是:思维健康;内容与学科结合;适合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他们认真读书的好习惯。据此,课外阅读可主要采用捕鱼法和寻根法。捕鱼法即是:阅读时撒开“鱼网”,捕获阅读中所遇到的新知识新概念,这样有利于扩大知识面。寻根法即是:阅读中把握住知识概念,继而寻求对这些知识概念的阐释、运用等。这样可达到帮助理解学科知识的目的。
3.速读法
速读法就是对所读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浏览中,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4.写作法
写既可强化记忆,又可进行知识积累。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及时地把课外阅读中所遇到的新知识新概念,佳词妙语等摘抄下来,还可以写下学习体会、感想评论等。阅读文学作品后,还可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模仿性、创新性作文练习,以切实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交流活动是推动学生广泛深入开展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增强自己阅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还可以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如:通过举行故事会,让学生把在课外阅读到的精彩内容向大家作介绍,进行交流汇报。佳作欣赏会就是通过优秀诗文朗诵、竞背、内容分析等形式,让学生对课外阅读中搜集的优美文章和精彩片断进行赏析交流,这样可以深化阅读理解,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编辑、评比手抄小报是学生对课外阅读知识的归理,梳理,还可以激发阅读的热情,锻炼学生编辑、选材能力,促进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读书知识竞赛从推荐的课外读物中,选取知识性、趣味性强的内容编成知识竞赛题,让学生在竞赛比赛活动中促进知识的内化,巩固阅读效果。
一、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良好的读书环境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只有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条件,才有可能促进学生的有效阅读,保证学生的阅读质量。为此,我在班级建立了一个“图书角”,并写有“读书乐,乐读书”的激励性语言,以此激励学生读书。图书角的图书一部分来自学校图书室,一部分由学生自带,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基本上能够实现图书的“自给自足”,保证人人都有书读。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我们规定的学生的必读书籍:《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时代广场的蟋蟀》、《豆蔻村的居民与强盗》等,与此同时,我们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学生作品,以此创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从而保证了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另外,我们将每周三下午最后一节开设为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课,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每月确定一读书主题,月末组织读书交流课,让学生及时分享读书的收获与乐趣。
二、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
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高效率的阅读教学,首先来自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恰当的阅读材料。
实践表明,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则难以收到良好的阅读实效。因此,开展,我们通过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查比赛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在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在上述课外活动形式中,最让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就是“讲故事”。因此,我们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故事迁移”,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以此来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的延伸发展,激发学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
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小学生,一听老师要讲故事,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兴奋的目光,嘴角露出甜甜的微笑,听得津津有味。所以,当老师讲完故事,向学生推荐课外书时,这效果肯定比任何说教都有效。但是,仅仅靠老师讲故事,不可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讲故事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老师可以讲,学生也可以讲,还可以师生、生生之间比赛着讲。这样,学生有了“发言权”,自身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他们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感人……每一个故事,都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让讲述者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爱课外阅读;让听者在讲述者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感受课外阅读的诱惑。
三、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很多学生都喜欢读课外书,但他们往往只对生动的故事情节感兴趣,而对故事情节之外的内容走马观花,不懂得积累知识,更谈不上汲取相应的写作技巧。如果长期下去,不仅学生得不到具体的收获,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使他们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老师一定要替学生挑选那些与学生年龄和兴趣相称的有益的书籍。一般低年级的学生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应该选取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让他们读;中高年级的学生其思维已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逻辑性、说理性较强的读物给学生阅读。
那么,怎样的书籍才是有价值的呢?对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这就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指明了方向。
(1)由课文延伸。在教材里,有很多课文是名人名篇,或是从名著中节选的,这些经典的著作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好材料。比如《美猴王》就节选自《西游记》,《景阳冈》就选自《水浒》。教师可以在学习课文时,把课文内容相关联的前后内容给学生做简要介绍,激发学生想了解整个故事的兴趣,然后向学生推荐读整本书籍。
(2)由《日积月累》延伸。在每个单元的《日积月累》学习中,经常会有一些名人名言,好词好句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名言,读名人著作。比如读到“只有为别人而活着,生命才有价值”时可以问学生:你知道哪些人物具有这种品质?然后推荐他们读雷峰、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人物的书籍和介绍他们的故事,这样也能不断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四、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关键词】语文阅读;课外阅读;重要意义;指导方法
语文课外阅读作为素质教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领域,是语文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深入思考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提升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并主动带领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读书了解世界、开拓视野,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
1认同课外阅读意义重大
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语文课外阅读以其在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和开展素质教育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已然成为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想要加强语文课外阅读,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首先都应该在思想上高度认同课外阅读具有重要意义,老师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鼓励和指导W生阅读课外读物,增强学生阅读能力。阅读是获得知识最有效也是给人留以最深刻印象的手段,对于学生来说,其课外阅读的能力决定了未来在社会上竞争能力的高低。部分家庭的学前教育为孩子的阅读历程创造了良好的开端,一部分家长会在孩子学习语文课程之前就给孩子买一些儿童书籍,引导孩子去读,这也培养了孩子后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课外阅读习惯。在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课外阅读在其中起到了很大一部分作用。但是,学生课外阅读数量较少、阅读面狭窄、阅读内容与课外阅读目标有偏差、课外读物良莠不齐、没有充足的课外阅读时间等问题层出不穷、亟待解决。
2主动推荐课外阅读材料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过程中,要求老师不仅要通过培养学生开卷有益的思维提升其语文阅读能力,而且要筛选出能够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阅读材料。在选择语文课外读物时,语文教师应脱离传统语文教学标准的桎梏,结合当前学生的诉求,寻找符合学生审美观点并且有较高阅读兴趣的课外读物,将其推荐给学生,通过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进一步吸引学生去阅读;课堂教学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途径,但其知识获取量有限,学生的阅读速度和质量还是要依靠课外阅读得以提升,所以,通过增加课外阅读来扩张课堂教学的知识面,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学生课外阅读为辅助的语文学习体系是学生提升阅读速度和质量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老师应综合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现状,广泛寻找能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但不局限于语文学习方面的书籍,做好课外读物的推荐工作,减少学生寻找课外读物的压力和偏差;按阶段确定阅读主题,保证每个阶段的主题都与现阶段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呼应,让学生能够有的放矢的同时紧密联系自己的生活自主阅读理解课外读物所讲述的内容,降低了阅读难度,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这样相对轻松的阅读环境也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能够更专注于吸收阅读文章的知识和养分,为以后其他知识的学习以及更好的工作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学生语文学习教育的同时实现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知识的积累。老师在挑选推荐读物时应注意其他知识学科与课外读物之间的关系,将其他科目的内容以喜闻乐见的形式穿插其中,综合科普知识、天文地理、历史人文等读物的选择,最终达到健全学生的知识体系的目的。
3科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增强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能力的关键是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而兴趣是学生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前提,应通过充分有效发挥语文课外阅读内在机制在阅读时的重要作用,实现所读书籍和学生之间产生共鸣的目的,让学生认可所读书籍的内容并为之吸引,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思想认识进一步得到升华,教师应做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拓展其阅读视野使其对新事物有更加成熟的看法。进一步通过开展行之有效的课外阅读活动,深入挖掘学生思想深处的创作火花和创新意识,尽可能激发出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为以后的发展拓宽道路。语文教师在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起着指引和监督的重要作用,这意味着语文教师应率先垂范,自己多了解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并定期与学生交流已经推荐的课外阅读文章,从中获取学生的需求,寻找出既满足学生需求又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素质的课外读物;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实现教与学的共同进步,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阅读课外书籍的肯定和重视,激发他们对语文课外阅读的信心和兴趣,让他们更乐于去读书、去体会课外读物所创造的世界的奇妙,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方式时,语文教师首先应做好相关功课,充分了解所推荐阅读文章的内涵和外延,推荐合理的阅读策略,不能平均用力,要做到精读的地方不能泛读,泛读的地方不能精读,一个标准要求终将导致阅读一些篇幅过长的文章时,学生阅读压力增大,失去阅读兴趣。通读目录、分析段落大意、理清文章结构、概括主要内容是提升课外阅读的质量和速率的有效阅读方法,教师应结合实际文章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这种方法,达到单位时间获得更大效果的目的。要高度重视那些经典美文以及在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有重要促进作用的文章,应要求学生精读、细读,并且采取课后提问、阅读辅导、研究讨论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那些经典的语句或者段落要及时背诵出来,促进写作能力的稳步提高,达到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升的作用。
4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实现学生由“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我爱读”的目的就必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激发其阅读兴趣。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坚持从学生最感兴趣的阅读领域入手,如教师在推荐书籍时以一种充满悬念的语气讲述出来或者声情并茂地讲述推荐的阅读文章,营造出一种有趣的氛围,当学生都进入到故事的场景中并且对故事的发展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时,此时教师戛然而止,推荐出所讲述的书籍,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阅读去发现想要的答案。阅读感悟是学生读书效果的重要体现,教师可开设图书交流课堂,鼓励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悟表达出来,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之间可以互相鼓励互相进步。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课余活动提升他们的思想意识,而且能够提升学生语文成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学生通过将语文课堂上的一些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不仅加深了学习方法的使用而且使读书过程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杨喜军.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与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1,(01):139.
[2]李娟.宁鸿彬中学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培养经验研究[D].导师:朱贻渊.首都师范大学,2009.
如何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如何对他们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方法指导,如何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自主阅读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专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进行了有侧重性的培养,现在就简单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激活学生读书的欲望,使学生人人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1.创设班级阅读环境,催生阅读兴趣
环境的创设在阅读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会给儿童带来阅读的激情,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如在教室建立图书角,在教室的黑板报上,专门为读书开辟专栏,内容为“我喜爱的名人名言”“本周推荐书目”“我喜欢的词句”等,这些内容不定期地更换,源源不断地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参考和引领。
2.发挥课内阅读作用,指导学生选择读物
要选择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好,文质优美、内容精彩的读物才能吸引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可以和课内阅读联系起来。如学习《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向学生推荐《爱的教育》,学习《蜜蜂引路》,向学生推荐《昆虫记》,学习《阿德的梦》,向学生推荐《科学王国里的故事》。
3.定期开展阅读汇报课
让学生谈课外阅读情况、谈体会,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兴趣。如比一比谁读的书多,谁了解的故事多,谁认识的人物多,并结合各类文学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兴趣。
二、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1.指导学生选择健康的、有益的课外读物
课外阅读好处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所以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
(1)教师可以统一指导读物。充分利用好与我们现行教材相匹配的自读课本,在课堂教学中,点拨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
(2)支持学生自由选择读物。对于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我也给予宏观上的指导,教会学生选择内容积极的读物阅读。我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家庭、查阅资料、亲临书店等方式搜集了大量适合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目。这些书目又分为必读和选读书目两种,开学初将书目印发给班级每个学生。
2.着重指导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
(1)运用迁移。指导学生把从课堂学到的理解词句、概括内容、归纳中心的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和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
(2)教给学生“三读法”。①浏览性的泛读法: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②进行速读训练:一是“遮盖速读法”;二是“限量速读法”,在阅读前确定阅读的数量,限定时间读完。③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好词佳句,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3)教给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①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②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遗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③写读书笔记。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④做卡片。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段、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三、推动班级阅读活动
1.规划班级图书角,定期充实图书
学期开始,就开了一次主题班会――“图书角益处大”,调动每个同学为充实图书角献计献策,并定期鼓励学生充实图书角。
2.善用阅读课
我们每周有一节阅读,我将这一节阅读课分阶段地根据需要安排了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外阅读汇报课及课外阅读活动课。
(1)阅读指导课。教师选择一本书,首先自己认真阅读,写好读书笔记,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然后指导学生阅读。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时,要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来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
(2)评选书香小学士、小硕士、小博士。根据学生图书阅读量的多少及阅读卡的填写,定期评选书香小学士,颁发证书。下一阶段没评上小学士的学生继续评选,然后再从小学士中评选小硕士,以此来激励学士。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外阅读 有效方法
“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现在有一种现象,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孰不知,这就切断了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重要通道,也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刘国正先生的这段话十分清楚地阐明了轻视课外阅读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产生这种结果正是弱化课外阅读所付出的最惨重的代价。
一、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俗话说得好:“水不激不活,人不激不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要提高学生对课外阅读作用的认识,激发其对课外阅读的渴望。要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是相辅相成的,课外阅读不仅不影响学生的语文及其它学科的学习,还可以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培养兴趣,活跃思维,陶冶性情,发展智力。充分利用课外阅读资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丰富各科知识的重要手段,更是他们未来生活中受益无穷的文化积淀。其次,要注重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要以身作则,在情感上感染学生,使学生感到读书不是繁重的学习任务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另外,在阅读的层次上应遵遁先易后难,先短后长的原则,不要让学生一开始就产生畏惧情绪。让他们尝到阅读的甜头后,再逐渐提出更高的阅读要求,同时还可以利用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到课外阅读的乐趣。
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每个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问题是绝大部分的初中学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作是一种消遣调剂,而有一部分的教师、家长把课外阅读看作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这样的阅读就难以发挥书本应有的作用,体现出阅读的力量。相反,有时还可能对学生形成负面引导,会让学生养成功利性阅读。因此,必须注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一种自主、投入、清醒的的良好的氛围。
在实践中,笔者发现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地点,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抓住学生对机械的抄写、无聊的练习深恶痛绝这一心理,在经过必要的准备以后,尝试在本该进行的语文训练或考试中突然宣布让学生到阅览室去读自己喜欢的书,并要求学生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并要求学生想想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内容。事实上笔者的这一步已经让所有的学生都喜出望外,他们十分珍惜这节不同寻常的课,选择自己爱看的书后,个个都像“饿汉”一样扑在书上,边看边想,边记边抄。课后,我还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展览出来,供同学在课余时间中互相欣赏,口头点评。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时又评点他人的摘抄,取到动口、动手,又动脑的效果。在这样的氛围下,坚持一段时间以后,不仅要读书的学生学有收获,而且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同学也受到了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批评的意识。这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来说是一种可喜的变化。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这是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质量呢?笔者认为著名学者的论述对于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具有借鉴作用。他说,读书要有效果就要做到“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眼到:“眼到是要个个字认得,不可随便放过,”“眼到对于读书的关系很大,一时眼不到,贻害很大,并且眼到能养成好习惯,养成不苟且的人格。”
口到:口到就是要句句念出,好的作品要背出。他说:“念书的功用能使我们格外明了每一句的构造,句中各部分的关系。往往念一遍念不通,要念两遍以上,方才能明白。”
心到:心到就是要弄清每章每句每字意义如何,何以如是。用心不是叫人枯坐冥想,而是要靠工具书及思想方法的帮助来思考。
手到:读书“必须还得自己动动手,才有所得”。“自己必须做一番手脚,或做提要,或做说明,或做讨论,自己重新组织过,申叙过,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了,DD那种知识思想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我们可以说,没有动手不勤快而能读书的,没有手不到而能成学者的。”
这样,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体验到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给学生推荐适宜的阅读书籍
初中学生由于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识别能力较差,他们喜欢追求新奇,崇尚时髦,其选择书刊的主要依据是是否有兴趣,是不是流行的,他们的阅读往往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和趋时性。课外阅读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就会陷入误区,被社会上的一些低俗的、不健康的东西迷住眼睛,从而会背离“好读书,读好书”的课外阅读的宗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成长需求,一方面鼓励学生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所推荐的文学名著,另一方面还应向他们推荐一些品位、格调俱高、文质兼美的时代作品,如科普科幻读物,政治、历史、文化等各类读物,让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积淀在课外阅读的促进下均进一步得到提高。
“哪里有生活,那里就有语文” 。课外阅读要从生活吸取营养、广辟蹊径,开拓天地。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时候,也要把阅读和写作等结合起来,让学生的语文能力有一个全面的发展。这些丰富多彩、意义非凡的课外阅读活动若能坚持下去,相信必定会有丰硕的收获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