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2 17:22:0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小学课外阅读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学生有了课外阅读兴趣,自然就如花香引来了蜜蜂一样,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得到的知识和愉快的体验又会增加阅读的兴趣。1.了解学生喜欢读什么
据本人的调查研究,小学生选择课外书的标准依次为:a.由名作家写的。b.书名有趣的:c.借阅频率高的:d.看过改编而成的电影、电视的。“教师介绍过的”和“语文课本选读过的”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没有前面一些更能引起小学生的兴趣。
在内容上小学生喜欢情节紧张曲折的,或有趣好笑、通俗易懂的;在体裁上受欢迎的是童话、民间故事、少儿题材和历史题材的故事、科学幻想小说和惊险小说;从作品的表现手法看,小学生喜欢看叙述、描写的,不愿看议论的,喜欢看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的,不愿看静止的景物描写:在篇幅上他们喜欢像语文课本那样厚,一两天可以看完的;还喜欢图文并茂的书籍。了解了学生的这些特点,使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做到了有的放矢,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开展“活动”激发读
即经常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激动人心的“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置身于精神文明宝库的神圣感。在充分发挥校图书馆和阅览室作用的前提下,建立班级图书角,开展名作选读、文学鉴赏、小品演出、朗读会、故事会、读书报告会、课外阅读知识竞赛、要闻介绍、信息交流等语文活动,办好校园文化长廊和校班黑板报、学校校报,组织学生撰稿组稿,利用多媒体手段开展网上阅读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学生的阅读兴趣长盛不衰。
3.巧借“书本”引导读
让学生“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在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的今天,由课内向课外过渡,显得尤为重要,要有意识、有系统地课内外结合,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有效形式:一是扩大式。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是从名著中节选出来的,采用扩大式,就是要求学生将整本书读完。如学习完《江姐》,要求学生课外阅读长篇小说《红岩》。二是对照式。对照式对学生来说更有吸引力。如《小英雄雨来》中雨来在中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敢会令学生对其产生敬佩之心。此时,教师伺机拿此文与《小兵张嘎》作对比,要求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从比较中受益。三是荐读式。学完一个作家所写的文章,向学生推荐这位作家所写的其他书籍,可以达到加深认识、扩大阅读面的目的。二、检查评价促进读:“章”“查”“时”
“章”指规章制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依据不同阶段的学生不同的认知结构、心理结构、个性差异,制定包括数量、书目、掌握阅读方法的种类和阅读习惯的程度等的学期计划及个案计划,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学生也就有章可循。
“查”指检查阅读效果。对课外阅读要经常督促、引导、评价。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要经常检查,以督促学生形成习惯。
“时”指时间落实。固定课外阅读时间,是保证阅读质量和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条件,学校和班级可以每周开设1——2节课外阅读课,列入课表。到目前为止,我们共研究出了以下几种课外阅读指导课形式。
1、读物介绍课。说明为什么要介绍这本书,教师可简要地介绍书中的内容,有时可朗读书中精彩的片段,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然后说明阅读这本书的要求、方法和注意事项。介绍的书籍应是教师希望全班学生都阅读的,并且是准备好供学生阅读的书籍,介绍后马上可以发给学生阅读。
2、共同阅读课。每个学生都有同样的读物,教师就所要阅读的材料进行简单的启发性讲述或谈话后,全体学生就开始阅读。阅读时可以采取学生轮流朗读,其余学生默读的方式,遇到问题可以质疑、讨论或由教师略加解释。读完后根据所读文章的内容进行讨论。讨论的范围包括主要情节、主要人物及对他们的评价、作品的中心思想、自己的感受等。材料既可以在一节课中读完,也可以留下一部分,让学生在课外去读。这种方式适合于低、中年级。
3、读后讲述课。在学生读完书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话叙述读物内容。叙述可跟朗读结合起来。形式可有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等,也可让学生扮演书中人物进行表演。
【关 键 词】 课外阅读方法;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并提出了阶段目标:一、二年级,“喜欢阅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能利用各种信息渠道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课程标准不光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量的具体要求,也提出了质的提升。所以,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课外读物,是每所学校及每位教师应该共同努力的方向。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不深思: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纷坛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要完成此项任务光靠课堂阅读教学是不够的,应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与交流。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地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以渊博的知识去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挑战。对此,我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话题谈谈我个人的浅见。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读书
(一)故事诱发阅读兴趣
爱听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尤其是现在的独生子女,从小就伴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爸爸、妈妈的童谣、童话故事长大,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讲演,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有趣、惊险、奇特、感动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结局之际,教师戛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如何,请自读文章。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如教学《少年闰土》,就可引导学生阅读鲁迅的《故乡》;学了《卡罗纳》,就可指导学生阅读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学了朱自清的《春》,就可指导学生阅读朱自清的《绿》《荷塘月色》等风格相近的优美散文。这样,学生就可以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进而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做到“以课外带动课内,以课内促进课外”,使二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二)读物激发阅读兴趣
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材料, 要让学生喜欢阅读,首先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图书,让学生对书籍产生兴趣。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不同年龄的孩子阅读能力有差异。3岁以前的孩子大多爱看色彩艳丽、形象逼真的动物或物品的图画书;3~6岁的儿童爱看童话、幻想故事以及有关动物、日常生活行为的图画书;7~10岁的孩子爱看有一定情节的神话、童话及令人惊奇、富于冒险性的儿童图书;10~13岁的孩子爱看富于幻想、探险、神秘色彩的图书;14~16岁孩子的阅读倾向于思维、发明、论证、推理及人物传记类图书。然后要推荐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读物,如歌颂人类勤奋、善良、坚毅、进取、崇高人格方面的读物。根据小学生的文化基础、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老师们可以向他们推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少年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书籍。另外,课外阅读应配合课堂教学。读物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和课内阅读取得某种程度的联系,使课内外阅读得以相互促进。如我们课前课后布置学生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培养了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扩大了阅读量,也使课内外阅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二、阅读指导,让学生会读书
一位哲人说过:“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这就提醒我们要帮助学生掌握好的读书方法与技巧。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内掌握读书方法,才能使课外阅读得法、受益。课外阅读就能为学生复习、运用阅读方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要想使学生把课内学到的读书方法灵活地运用到课外阅读之中。就有必须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一些读书方法,使学生从“要我读”变“我要读”“我会读”。
(一)读与写结合
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广泛而丰富的语言和写作范例,从读到写,由仿到创,是指导学生写作的有效途径。我校历来都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如让学生给读过的故事续写结尾;把自己课外所读的一首古诗改写成其他形式的文章;给自己所读的课外读物中的主人公写一封信,摘录书中的好词佳句等等。不知不觉,学生在学会读书的同时,又积累了写作素材,提高了写作水平。
(二)读与讲结合
让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后谈谈自己的读书感受,交流读书方法。上课时还可组织学生讲讲读书后的收获和体会,谈谈自己对作品人物的印象,说出自己想说的心里话;模仿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自编一个童话故事讲给别人听,使学生知道如何读书,使之产生强烈的欲望。同时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从而学会读书。
三、成果展示,让学生爱读书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用榜样激励也是促进学生想读书的好方法,让学生把平时在阅读过程中感兴趣的报纸杂志上的图片或者语言收集起来, 做成剪贴报、手抄报在班级、学校的展示栏中展示。这个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质量,拓宽了知识面, 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这样不但能让学生积累材料,还能提高学生对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总之,只要让学生自觉阅读,乐于阅读,学会阅读,学生就能自由徜徉在书海中,就能亲近母语,积累语言,写作时自然也就能厚积薄发,让阅读过程真正成为了孩子们快乐的成长过程。
【参考文献】
[1] 黄华萍. 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4).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培养 兴趣 方法 交流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183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一项很重要的任务。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自然都是能够明白阅读是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的意义所在,也能够认识到课外阅读能力关系到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都是尽心尽力的。
小学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能力的通常做法是先立足课内,然后适当地延伸到课外。在课内,语文教师往往会通过介绍作者、时代背景,教授生字词,组织学生朗读,抓住重点段落着重示范分析或是加强阅读语段训练等等教学手段来训练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在这一方面,可以说小学语文教师做得很好。可是在延伸到课外,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就未必都能做得很好了。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现象的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认真地考虑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在时空上的差异。正因为如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正视二者之间的差异,在指导方法上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只有这样,从课内较好地延伸到课外才能实现。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做好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工作呢?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一句老生常谈的话了,知道这句话的人都明白要让一个人对某项工作或任务有深入了解甚至是研有所得首先需要的是激发起他的兴趣来。可是在科技发明极大发展,电子产品不断更新换代的今天,教师如何才能成功地把学生从丰富的视听之娱的诱惑中解救出来,让他们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安静的阅读中去呢?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首要的、效果最佳的当属小学语文教师的以身作则、现身说法了。语文教师如果能够结合自身的阅读经历或是一些古今中外名人喜欢阅读的故事向学生做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用自身渊博的学识、完善的人格来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阅读习惯。那么,久而久之,在这位爱阅读的语文教师身边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小书虫”,一个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阅读小团体就会形成。
古今中外的典籍浩如烟海,让学生信马由缰地胡乱阅读是不可取的,这样会造成学生没有阅读目的,阅读效果低下的局面。所以,较好的办法是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做适当的延伸、拓展阅读。或者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近阶段社会热点话题甚至是热播的电视剧等引发学生相关阅读的兴趣。
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读物有短有长,其中会有不少中长篇的文学作品。这些中长篇的文学作品要么是人物众多,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要么是时间跨度长,故事情节曲折绵长;要么是时代特征明显,社会意义深刻……所有的这些对于小学生现有的阅读能力和基础来说确实是太难了。正因为如此,在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是离不开语文教师的悉心指导的。也只有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在方向上和效果上才能得到保障。那么,在小学阶段,小学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什么样的阅读方法呢?笔者以为,以下三种方法是必须掌握的。
(一)把握住故事的线索
抓住了文章的线索对于理清文章的脉络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对于那些篇幅很长的作品,小学生如果没能理清文章的脉络的话就会出现看到半中间就忘了开头的现象,这样的话,对于阅读的质量甚至是阅读的兴趣都是有不良影响的。所以,语文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从时间、空间、人物的经历或是人物的感情线索等来理清文章脉络的方法。
(二)精读与泛读相结合
精读和泛读是两种最常用的阅读方法。在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教学中,更多使用的是精读的阅读方法。可是如果在课外阅读中还是这样要求学生的话就不妥当了,因为课外阅读的很多是大部头的作品,学生都精读的话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是不够的。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要求学生学会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办法。通常而言,我们可以要求学生首先对读物进行泛读,对作品先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根据行文的需要或是个人的喜好确定精读的内容。这样就能够相应地提高阅读的效率。
(三)批注与心得相结合
古人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话说得有道理。在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除了要注意吸取文学作品的养分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要能够持有自己个性化的见解而不是尽信书,唯书至上。只有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敢于去质疑、去求证,我们才能在阅读中获得思维、情感等方面的提高。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注意教与小学生批注与心得相结合的读书方法。让他们在写批注和心得的过程中去加入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在质疑和反思中提升。
三、组织学生阅读交流
学生长时间地进行课外阅读,由此获得个性化的体验,这是一个“读进去”的过程。但是,学生“读进去”的东西深度、广度如何,有没有遗漏,正确性如何都是一个未知数。所以,为了验证学生的阅读成果甚至是深化他们的阅读成果,小学语文教师很有必要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后的交流活动。在阅读交流会上,学生可以各抒已见,大胆亮出自己的观点,让自己的思维和其他学生进行碰撞、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阅读的正确性就得到了验证,遗漏的东西得到了补充,深度和广度也会得到相应的拓展。特别是在学生的感受、体验这方面,他们的个性化的东西在经过综合、比较之后会有一个更全面、更理性的提升。
在学生进行阅读后的交流活动的时候,我们提倡小学语文教师做好倾听,不要轻易地给学生下评语,尽可能地让学生把阅读所得的东西全盘托出。遇到学生有争执的时候做好必要的引导,注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而不是把自己的阅读所得强加在学生的头上。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够在交流活动后对阅读的作品有一个更准确、更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万国琴.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报,2006.
[2]郑三福.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J].吉林教育,2010.
[3]朱小燕.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有效性研究[J].语文学刊,2011.
一、“我要读”――激发英语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的学习,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在一个优雅的氛围里,人的言谈举止也会不由自主地优雅起来。要孩子喜欢阅读、自主阅读,有效阅读,读书氛围的营造非常重要。我们首先要加大宣传的力度,如在班级墙壁的醒目处张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有关阅读的名言警句,平时经常在学生面前大力表扬爱读书的孩子。“书非借不能读也”,很多家长反映,给孩子买了许多书,可他就是不爱看。我们在班级中设立图书角,虽然这是一个很老土的办法了,但对现今时代来说,它仍不失为一个有效阅读的做法。保证课外阅读的质量,给予充分的课外阅读时间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课外阅读的时间主要在课余,但把所有任务都放到课外是不合适的。因为小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时间通常是无法保障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自我约束和抵制诱惑的能力实在太弱了。因此,需要我们挤出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二、讲授一些课外阅读的方法
在英语教学中,我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尤其注意英语课外阅读的学法指导。我从每周的英语课中抽出一节课作为课外阅读讲授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课外阅读指导,使他们不仅在老师的指导下会阅读,在课外自己也会阅读。在指导中,我讲授了一些阅读法,如浏览法、泛读法、略读法、精读法及慢读与速读等方法,并设计了一些阅读训练。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自己的知识需要,选择阅读内容,然后确定相应的阅读方法。在读课外书籍的同时,指导学生去记笔记来积累知识。这样一来,教学生学会了摘抄、剪裁、编写读书卡、编写阅读提纲等方法,让他们把零碎的知识集中起来,划归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
三、拓宽阅读空间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都较差。因此,当学生兴趣被激发后,要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内容健康,有利于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思想教育,又符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的书籍或篇章,以达到“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的目的。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如《朗文》、《快乐英语》、《the little match girl》,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巩固拓展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四、开展多种多样的英语课外阅读活动
为了更好地促使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的学习,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与爱好,我们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在班中建立了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并且定期与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信息交流。此外,还组织了故事会、朗读比赛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将自己在课外阅读中得到的知识拿到课堂上来,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每人都有一种收获感,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一、培养兴趣,诱发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可见,学生的阅读兴趣需要老师的努力培养。
1.经验介绍,树立信心。兴趣是激发创造性思维、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才能收到好的阅读效果。如利用学生身边的人或事对学生进行引导,每个学期请班上语文成绩优异的,尤其是写作文、讲故事水平较高的学生介绍自己阅读课外书的体会,这种典型介绍直观形象,让学生看到课外阅读对提高语文学习成绩大有帮助,从而使学生树立自信,萌发阅读课外书的兴趣。
2.故事引路,体验阅读。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小学生。当教师讲完故事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课外书时,效果比任何说教都有效。学生只要爱读书,都会读到自己喜欢的故事,或有趣,或感动,或惊险,或奇特……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剂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催化剂,让学生在情节体验的喜悦中领略课外阅读的乐趣。
3.课外延伸,推荐阅读。课外阅读,是获取信息、丰富知识、提高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收集材料、汇总信息,结合课堂教学进行课外延伸,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阅读书籍,进一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如课内学习了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可补充读《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学习了《草船借箭》,可推荐读《三国演义》;学习了李白的《赠汪伦》后,就根据《赠汪伦》这首送别诗的特点,延伸阅读《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别董大》两首送别诗等,从而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营造课外阅读的良好氛围。
二、广开渠道,挖掘书源
鲁迅先生对读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必须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学校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广开渠道,挖掘书源,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1.选购新读物。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同时,鼓励学生为班级图书角捐赠书籍。教师也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刊和书籍。
2.建立图书室。图书室是学生的第二个课堂,学生能从中汲取营养,张扬个性。发掘图书室的资源,使图书室成为丰富学生课外知识的主要渠道。通过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开设课外阅读课程,指导学生交流阅读收获,提高读书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图书室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好场所。
三、加强引导,形成习惯
目前,不少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还不尽如人意,主要是由于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和家长要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让学生读好书、会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积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掌握读书的方法。读书的方法有三种:浏览、略读、精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讲多读,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运用迁移规律,让学生把课内所掌握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之中。课外阅读应以略读为主体,精读是补充。对重要内容要指导学生精读,“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意。”对一般内容要采用浏览的办法快速阅读,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了解全书主要内容,然后寻找知识要点,最后进行摘要。在略读中要筛选重点章节精读,同时在精读中穿插略读。如小学生背诵的70首古诗词、名人名言类可用精读,童话故事类可用略读,可浏览一些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做到:一是“定书”:阅读的书一旦选定,要养成选一本就要读完一本的好习惯;二是“定时”: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三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一个读书计划,还要做到保持正确的读书姿势,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开展活动,体验乐趣
小学生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农村小学生要做到不但爱“读”,而且会“读”,就需要教师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一些平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的质量,展示阅读的成果,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性。
1.举办故事演讲会,提高阅读兴趣。选择一些故事性比较强,便于学生讲述的故事内容,像“寓言故事”、“动物故事”、“历史故事”等来举办故事演讲会。活动前,先确定一个阅读范围,让学生自由地搜集材料进行阅读,然后确定一个时间进行比赛。比赛时,先是组内进行选拔赛,学生将课外读物中的故事在组内讲给同学听,每组再选拔两名学生参加班级比赛,由学生组成评委,最后决出名次,老师再给予适当的奖励。这种以讲促读的课外阅读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