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2 17:22: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竞技体育的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作者简介:郑婕(1962-),女,山东日照人,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文社科。
摘要:针对近年来社会对竞技体育运动员培养成本的质疑,对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本构成内容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本核算方法,就降低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本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竞技体育运动员;培养;成本;核算
中圈分类号:C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5-0687-03
中国竞技体育投资作为众多社会投资中的一项,其成本该怎样核算?又该怎样降低成本?本文就此进行了研究。
1 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本构成内容分析
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本主要由运动训练、竞赛、文化学习和管理支出的公务费、业务费、在编运动员、教练员、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医务辅助人员、文化课教员、后勤保障人员、离退休人员经费、职工福利费等正常办队费用以及设备购置、基本建设等一次性费用,成本构成如[1]下:
运动员培养总成本:人员成本+公用成本+固定资产成本
人员成本是指运动员、教练员、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医务辅助人员、文化课教员、后勤保障人员、离退休人员经费的支出,包括在职人员工资、职工福利费、运动员医疗保险、社会保险费以及训练津贴、赛后奖励等;公用成本是指维持运动队正常运行所发生的各项管理费用支出,包括公务费、业务费、零星维修费及其他费用等;固定资产成本是只用于运动队发展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包括设备购置费、大型维修费和基本建设支出等。上述各项费用中,有些费用是直接用在运动员身上的,有些是用在别处,作用在运动员身上的,因此运动员培养的成本构成应为:
总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指直接用于运动员的培养费用。主要包括运动员在训练竞赛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如运动员的工资、伙食、福利(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服装、训练器材、训练场所水电费、参赛常规费用等训练竞赛费用开支。
间接成本是指对运动员进行培养时,其他人员的开支和所需的各项费用。主要包括:
1)辅助人员支出。教练员、科研人员、医务人员、文化课教员、后勤保障人员的工资、福利、公务费、社会保障费。
2)行政管理支出。
行政管理支出是指运动队各行政职能部门为了完成运动队的行政管理工作,保障运动队的训练竞赛活动正常运行所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行政人员工资、福利费、社会保障费以及日常办公经费、邮电费、水电费、差旅费、器具设备、车船保养修理费、机动车船燃料费、保险费和养路费、会议费等经常性费用等。
3)场地、器材资产折旧费。训练资产折旧费是指用于购建训练用的各类固定资产按规定提取的年折旧费,根据其可使用的年限,计算各成本核算年度应摊销的金额,计人各期成本。包括购置训练仪器设备、运动保健与恢复设施及兴建训练运动场所、教学实验设施建设投资。
4)行政资产折旧费。行政资产折旧费是指用于行政办公所使用的各类固定资产的年折旧费。
5)其他费用。其他费用是指与训练竞赛有关,但不能直接计入训练竞赛成本以及上述成本项目未包括的费用,如运动队与社会其他部门联系往来的公关费用等。为此专业运动员培养成本细分为:
总成本;运动员支出+辅助人员事务支出+行政管理支出+训练资产折旧费+行政资产折旧费+其他费用。
2 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本核算方法[2]
2.1 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本核算程序 1)设置各项目运动员培养成本明细账,对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中的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福利费、助学金、社会保障费、医疗保险、公务费、业务费和固定资产购建及维修中的费用、其他费用进行分类明细核算登记。
2)以各项目运动员为标的,能够明晰分辨发生各类成本的直接费用,应直接记入“运动员培养成本――各项目运动员成本”科目。不能够直接记人各项目运动员的共同费用,按各类人员所构成的权数进行归类分配,计算后转人“运动员培养成本――各项目运动员成本”科目。
3)不能直接记人各项目运动员培养成本的辅成本费用,由“运动员培养成本――辅助人员成本”等科目归集。年末,按各项目运动员人数及受益程度,计算后分配转入“运动员培养成本――各项目运动员成本”科目。
4)运动队行政管理部门和后勤管理部门发生的费用,由“管理费用”科目归集。年末,按各项目运动员成本的一定标准,计算后转入“运动员培养成本――各项目运动员成本”科目。
5)“运动员培养成本――各项目运动员成本”科目发生额合计,为各项目运动员培养总成本。各项目运动员总成本除以运动员人数为各项目运动员单位成本。2.2 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本核算公式 为了便于运动员培养成本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可运用如下计算公式:
本月(年)运动员培养总成本:该月(年)各项目运动员培养成本发生额合计
本月(年)某项目运动员培养总成本:该月(年)该项目运动员成本发生额合计
本月(年)某项目运动员培养单位成本:本月(年)该项目运动员培养总成本
该项目运动员人数
某项目运动员培养实际成本:该项目运动员培养单位成本×运动员人数
某项目运动员培养计划成本:该项目运动员培养计划成本×运动员人数
某项目运动员培养成本差异额:该项目运动员培养实际成本―该项目运动员培养计划成本
某项目运动员培养成本差异率:该项目运动员培养成本差异额该项目运动员培养计划成本
3 降低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本的思考
3.1 加强“体教结合”,谋求教育资源配合 除个别小龄项目外,运动员培养的启蒙阶段和早期训练阶段可以完全放在教育系统内的小学和初中进行,派教练或培养称职的教练到学校任教。第一,孩子放学后可以马上投入训练,减少了学生路途消耗的时间,延长课外训练时间,提高每天的训练效率。第二,利用学校的场地、师资和后勤保障,减少文化课教员、后勤保障人员、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开支,减少训练场所固定资产投入费以及场地资产折旧费和维修费、水电费、办公费等日常消耗费用。第三,延长选材时段,在基层教练的视野中,实施排查式“经验+科学”的选材。因为孩子运动潜能的展现并非在同一时间段,虽然我们目前的科学化选材已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基层教练也有了一定的经验,但有些运动基因的孩子并不一定在相应的时间段发挥运动才能,有些发育较晚的孩子,也许就错过了选材期。第四,以往发现了运动苗子,大多将其选走,到少年体校集训一段时间,感觉没前途了,便送回原学校,这种做法影响了孩子系统的文化课学习,家长一般持不支
持态度。第五,当学校成为某几个项目的训练基地后,必定带动整个学校的体育活动,调动学生的体育兴趣,当学生们个个都动起来之后,深入在学校内的教练员发现运动苗子的机率便会增大,扩大了选材面,由此教练员可以在众多的运动爱好者中,选择对象进行测试,并时刻进行跟踪训练。第六,目前许多高中、大学的体育场馆和硬件设施已经具备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条件,而且也有较雄厚的资金,将有些项目放到学校去,并给予教练支持,培养出来的运动员可参加体育系统比赛,让大学分担部分项目运动员的培养任务。总之,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选材训练工作大胆地交给教育部门的小学和初中,将主要精力投入中专以上层次的运动员培养,向各地方小学、初中输送大量的有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教练员,让竞技体育在初中、小学中普及,通过学校基层教练的科学训练,让竞技体育运动员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学校大环境中脱颖而出,使竞技体育运动的雏鹰不但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还具备承受专业训练的身体素质。也可以利用大学的资源分担运动员培养成本。为此决策部门必须制定好基层学校教练员的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学校教练员的积极性,对输送运动员的学校和教练员给予切实的奖励,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3.2 实施科学训练,提高成才率 以往,我们的运动训练方式基本上是全天候的,天不亮出早操,早操完后进入上午训练,午饭后,睡个午觉再进入下午训练,唯独晚间可以放松一下,长时间的超体力机能消耗,以及没有尚佳的恢复手段,使得运动员疲劳堆积,而产生持久的疲劳战,不但影响了训练效果,还导致了运动损伤的屡屡发生,不仅如此,过度训练使运动员机体的抵抗力下降,难于抵御器质性病变的发生,使运动员职业成为与健康无缘的职业。以国家羽毛球队为例,据统计,一线运动员的伤病率是100%,尤其是腰部、跺部、肘部、肩部等部位的伤病更为突出,如女单一组中的周密、龚睿娜、张宁等,女单二组中蒋燕枝、袁婷婷、朱晶晶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腰椎间盘病变,其中年仅16岁的朱晶晶腰椎间盘脱出现已回省队;而2001年中国青少年羽毛球队的伤病率几乎是200%,42名集训队员查出83处伤病,这是一组多么可怕的数据,才十五六岁的小孩已经每人身挂两处伤,如何让他们持续发展?其后果的严重性,不言而喻。目前专业运动雏鹰级的省市一级运动队每年的医疗费用大约是30万元左右,这笔费用只是用于治疗一些小的运动损伤,随着运动级别的不断升级,医疗保健费用将不断攀升。因此,科学训练,避免受伤,不但能节省医疗开支,而且会大大提高训练效益。
在探索刘翔成功的奥秘时得知,刘翔每天训练时间不超过3h,也就是说,他付出的训练时间成本并不大。还有一个事例也能说明缩短训练时间,提高运动成绩是可行的。国家田径管理中心派往美国得克萨斯州贝勒大学田径俱乐部的7人学习训练团传来的消息,根据在美国一个月的训练情况,蔡勇领队谈到美国的训练方法和中国的差异时说:“相比国内,美国的训练时间相对较短,每天只有1.5h,但是训练的节奏比较紧凑。从训练计划上看,训练的强度和训练量并不是很大,但是美国教练的训练要求运动员一直在积累,因此运动员每堂课都感觉比较累”[3]。至于训练效果,湖北籍的马时忍教练说:“训练一个月后,我们能发现运动员的力量在增长,能力有所提高,应该是初见成效”。当问到运动员们的体会时,运动员姜波说:“虽然每天的训练时间不长,但是每个练习却是环环相扣,几乎没有休息调整的时间,每次训练完我们都累得连话都不想说,而在国内,我们可以有充分的、松散的调整时间,看来美国人的效率就是高呀!但是我能感觉到我的肌肉块在明显地增大,跑步动作的协调性也有明显提高。”不仅是姜波其他运动虽也反映自己的能力和成绩在提高。看来,训练是可以缩短时间;提高效率的,时间缩短,机体恢复的时间变长,恢复就充分,就有充足的精力投入下一场训练,就不易受伤,就降低了健康成本,步人机体的良性循环状态。同时每天就会有大量的时间用于学习或从事训练之外的事,就会提升运动员群体的人力资本。
3.3 拓展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功能,提高投入与产出的效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竞技体育表演市场和健身市场逐步繁荣,竞技体育运动员有了用武之地,在役期间有市场运作能力的项目可以通过体育表演的广告效应完善自身的造血功能,自给自足,降低国家投入;无法进入市场的项目运动员在进行运动训练的同时应有意识地选择与体育相关联的、自己喜爱的职业方向进行职前教育和学习,体育运动学校和竞技体校中专、大专应承担起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与运动员逐级分流就业的双重任务,在培养运动员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主体目标奋进的前提下,做好退役后的再就业准备,专业运动队应与体育运动学校挂钩,体育运动学校要定位正确,瞄准社会所需,培养技能型体育人才。对于竞技体育运动员而言,专业运动队的学习、训练和生活期应该作为二次职业生涯的储备期,让职前教育和培训在不影响运动员为省市争光、为国争光的同时始终伴随着运动员,让运动员细水长流地掌握相关的就职技能,因为任何人都明白,竞技体育是一个极富竞争性的职业,冠军的惟一性演绎的拼搏场面有时是可以用残酷来形容的,冠亚军的差别只能让人欲哭无泪,要让运动员无论在竞技运动生涯的哪个层面退役,都能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找到自己继续为体育事业贡献力量的职业,如,体育管理者、体育经纪人、体育俱乐部教练、体育社会指导员、体育保健人员、体育健康指导师、体育娱乐陪练员、体育信息技术人员、体育新闻传播人员、体育医务人员、体育外交人员、裁判员、教练员、学校竞技体育教练员……随着小康社会的建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的需求量会不断增大,竞技体育运动员培养不能只有争金夺银的单一性目标,其附带值是培养一批又一批。
3.4 延长运动寿命,避免竞技体育人才浪费 竞技体育运动训练是要讲求规律的,在不破坏人体成长规律的前提下遵循运动训练的规律就能循序渐进,逐步积累提高。违背规律,不但会前功尽弃,甚至就此夭折。审视传统的竞技运动员培养体系,我们不难看到在许多运动项目上出现“仲永现象”[注Jo如我国的足球、篮球、田径等项目,在世界青少年比赛、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上都曾有过不俗的表现,取得过许多耀眼的好成绩,然而他们长大之后,在世界大赛上却表现平平,多数人甚至已早被淘汰而不见踪影。有资料表明,1980―1985年田径项目全国少年比赛前三名运动员共770人,成年后进人全国前10名的比例为14.1%,进入亚洲前10名的比例为2.2%,进人世界前10名的比例仅为0.26%。而看看印尼的王莲香,她可是在李玲蔚时代就出道的运动员,却一直打到了我们的龚智超时代,而世界冠军拉尔森、佐戈等也都在竞赛场上跨过了而立之年,乒乓球的瓦尔德内尔则更出名,他一人就顶我们四代运动员,反观我们的运动寿命,有多少运动员能坚
持到26岁?昙花一现的实在是太多了,出现这种情况,其重要原因是运动员在少年时过早进行专项训练,忽视身体素质训练,等到他们进入国家队后,随着训练强度的增大,其身体素质不过关和潜在的伤病等问题就暴露无遗。作为体育后备人才的教练员,总希望所带的队员出成绩,早出成绩,因为运动员的成绩与教练员的收入挂钩,与地方体育官员的政绩相连,如此评价标准,不得不让人们以急功近利的方式拔苗助长,不顾国家和小运动员的长期利益。以牺牲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为代价,置国家的《义务教育法》而不顾,忽略青少年的年龄特点,使运动员偏离正常系统训练的轨道,使本应用来打基础的基本功训练阶段,提前用来出成绩,用耗时、耗力、掠夺性的原始训练手段,早期开发运动员还未成熟的体能资源,以换取低层次、低水平的金牌。致使运动员的自然身躯受到创伤――伤病累累缠身,智力发育受到抑制――知识残缺浅薄,道德涵养受到摒弃――自我约束缺失。好端端一块运动材料,却因毁灭性的拔苗助长,断送了成才的希望,付出了高昂的积累成本。造成了极大的人才浪费。这些被淘汰的运动员,纵然持有被照顾得来的大学文凭,可因文化修养的缺失,无法挑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竞争,无法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急功近利摧毁的是正在潜心栽培的竞技运动人才的“半成品”。短期利益毁掉了运动员培养应有的长期效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竞技运动员成才至少需要8―10的时间,必须从长计议,科学规划,应在竞技运动训练的同时伴随基础教育、中高级学历教育和在职教育,实施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长期的运动员培养计划。
3.5 实行网上办公,降低管理成本 目前各级政府基本实现了电脑办公,凡是在网下可以实现的政府职能工作,在网上基本都可以实现(一些特殊情况除外)。人们可以在网上查阅到所有向公众公开的相关职能部门的各项文件、资料、档案等,通过网络信息通道,实行网上办公,不但改善了工作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可以精简行政人员,节省管理开支、降低办公费用。比如,以往人们去管理职能部门办事,往往要跑到各部门的所在地去,如果涉及到各个不同部门,要盖不同的章,更是叫人跑断了腿,如果在外地,还要派人出差,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现在这些事情,可以在网上进行,节省了人们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办事费用,甚至有些会议,也在网上经过相互间的交流,形成了决议,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目前,竞技体育信息网中应增设所有项目、所有级别运动员竞赛成绩资料,便于选材跟踪,所有注册运动员的基本情况应相对详细,便于各省市在进行运动员交流的时候,能够尽可能多地了解到对方的资讯情况,有效地避免交流诈骗行为,保护引进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华琼.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成本构成内容探讨[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21(4):117-120.
关键词: 普通高校;辽宁省;竞技体育;发展途径;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 G 807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2-0147-04文献标志码: A
自1987年在普通高等学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以来,经历了试办、体教结合、高校竞技体育3个阶段,在20多年的实践与发展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以 2003 年之后教育部独立承担参加世界大运会及国际大学生体育竞赛等任务为标志,普通高等学校竞技体育进入“实现体育、教育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竞技体育队伍的综合素质,有利于高校拓宽人才培养领域”[1-2]的新阶段,确立了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竞技体育,既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又是国家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的崭新地位,这是时展赋予高校体育新的历史使命[2];然而,在普通高等学校竞技体育迅猛发展的浪潮中,身为全国体育大省、竞技体育强省的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竞技体育,却表现黯然,没能与时俱进,其问题何在,令人深思。为此,笔者撰写本文,旨在寻找辽宁省普通高校竞技体育发展途径问题,为辽宁省普通高校竞技体育有效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辽宁省办有高水平运动队普通高等学校为对象,选取沈阳市5所、大连市3所、抚顺市1所具有代表意义的普通高等学校,共计9所。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文献27篇,为本研究提供讨论依据。
1.2.2专家访谈法
同有关专家及相关学校主管领导、教师就有关问题座谈。
1.2.3问卷调查法
1)对影响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竞技体育有效发展途径问题的相关指标进行问卷设计,并采用克朗巴哈可信度检验方法,进行可信度检验,共向专家发放9份,回收9份,可信度检验系数为0.8。
2) 通过信度检验的同一份问卷,分别向辽宁省办有高水平运动队普通高等学校主管领导发放问卷9份,回收9份,回收率100%;向高水平运队教练员发放问卷20 份,回收19份,回收率95%;向高水平运动员发放问卷140 份,回收137份,回收率97.8%。
2结果与分析
2.1结果
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推动了普通高等学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提高了学校体育竞赛的竞争力,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活跃了校园生活。同时,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组织机构、教学、训练、招生和竞赛等规章制度是健全的。对此,我们从经费与场馆设施、生源和一条龙体系、体教结合、竞赛与训练等方面,对辽宁省办有高水平运动队普通高等学校主管领导、教师及运动员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经费与场馆设施是促进普通高等学校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途径,分别为37.2%、35.1%、48.1%,列首位。除此之外,前述三者调查对象对普通高等学校竞技体育发展的认识角度各有不同,领导与教师认为“体教结合” 与竞、训是促进普通高等学校竞技体育有效发展的途径,分别为21.5%和22.1%与30.5%和16.9%;教师还认为生源和一条龙体系也是非常重要的途径,占22.3%;而运动员的观点更偏重于教练员与系统性、生源和一条龙体系,分别占23.2%和17.3%。见表1。
2.2经费与场馆设施问题
2.2.1经费问题
经费与场馆设施是普通高等学校竞技体育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辽宁省教育厅对办有高水平运动队普通高等学校进行评估的结果表明,各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使用资金和科研经费明显不足,一般在15万至35万元之间,运动员人均在5 000元至10 000元之间。其中东北财经大学投入较大,为80多万元。另外,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学的投入也高于其他学校,运动员人均基本上达到近1万元[3],说明各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使用资金和科研经费不仅存有差距,且与清华大学400万元、北京大学150万元相比更差之甚远[4]。
其主要原因是各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使用资金和科研经费途径没有实现多元化,主要是由学校行政拨款,依靠企业或其他形式的赞助几乎等于零。而北京普通高等学校用于竞技体育发展经费的72.4%由学校自筹,企业赞助8%,其他17%,行政投入0.6%[5]。经费问题-直困扰着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竞技体育的发展,其原因是众所周知的,辽宁省是国内教育大省,而辽宁省的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在国内并不是大省,高校运动队人均经费还达不到4 000~5 000元。以辽宁大学为例,每年体育维持费15万元左右,一个篮球队参加联赛需30万元,全部由学校自筹,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因此,经费明显不足,出现严重的瓶颈态势,制约了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竞技体育的发展。
2.2.2场馆设施问题
通过查阅辽宁省办有高水平运动队的普通高等学校自检报告,从中获得了各校的体育馆使用情况。其基本情况分为2类:笫1类是依托体育院系办有高水平运动队的普通高等学校,其体育馆面积及设施配套极为完善,如沈阳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和大连大学。笫2类是普通高等学校,其中大连理工大学为最高,达1.4万m2,其他普通高等学校体育馆的使用面积明显不足,平均不足2 000 m2[3],如辽宁大学仅有一个不足2 000 m2的训练馆,每遇主场比赛不得不租用体育馆。这些学校与北京高校的3 000 m2平均数[4]相比明显有差距。
造成体育馆使用面积明显不足的主要原因:一是用于体育馆建设和改造的资金不足;二是一些学校刚刚完成搬迁,相关配套设施正处于建设中。总之,辽宁省办有高水平运动队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加快完善体育馆及设施配套建设的步伐。
2.2生源与“一条龙训练体系” 问题
2.2.1生源情况不容乐观
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特长生的招收是在国家现行的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政策指导下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体育特长生的录取比例较低(不足1%);二是高水平运动员水平不高;三是优秀体育特长生严重流失。其原因:1)来自基层高中教师及家长反映,一所高中每年艺术类特长生被录取率甚至高于体育特长生,2006年国家对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政策的调整,一些退役运动员的加盟,使体育特长生的路子越加狭窄。2)对140名高水平运动员调查的结果是,健将占0.7%,一级运动员占44.2%,二级运动员占55.7%,其中30.7%来自专业队[3],其他均来自体校和高中。而北京来自专业队和退役运动员的人数占总数的87.8%[5]。3)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原本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辽宁省有着规模宏大的中、小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参加训练的学生累计47.5万人,每年有近1 000名的体优生[6];但是,由于地域经济发展问题,辽宁省的优秀体育特长生除输送体育专业队伍外,几乎全部流向北京、上海及经济发达的外省、市重点大学。
2.2.2“一条龙训练体系”有待建立
“一条龙训练体系”是科学系统培养运动员人才的体系工程,是体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在美国,体育人才体系是从幼儿小学中学大学形成的一贯制,将中学作为培养奥运会冠军的基地,高校是运动员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必经之路[7]。而在我国,高校运动员来源有3种渠道,即中学、竞技体校和专业退役队员。由此可见,在训练过程中,很难实现科学系统化。从另一个角度看,专业退役队员只是起到“借鸡取蛋”的作用。为此,在试办高水平运动队伊始,很多专家就提出了建立“一条龙训练体系”的理念。多年来,虽然被大家所接受,但全国仅有19.2%的学校建立“一条龙训练体系”[2],实际尚未起到大学“龙头” 的作用。就辽宁省而言,有中、小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 011所,参加训练的学生累计47.5万人,教练员3 842人[6]。其中有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学校69所,有辽宁省实验中学、沈阳31中学、沈阳28中学、大连2中、大连51中等一批高水平中学生体育队伍。而在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12所高校中,目前尚未建立起实质性的“一条龙训练体系”;因此,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建立真正意义的“一条龙训练体系”势在必行。
2.3大学生运动员竞赛问题
目前,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与体育部门的专业队伍隶属于2个行政主管部门[8]。 运动项目协会式管理还没有脱离政府的管辖,它们在运动竞赛的计划及组织上仍然以体育系统内部为主,因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隶属教育部门,大学生体育竞赛只能在教育系统内进行。调查结果反映出,仅有20%左右的运动员能参加每 4 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全国单项体育协会组织的比赛,而多数运动员只能参加省、市的大学生运动会,还有每年指定的1~2项的单项比赛,除此之外,基本上无其他比赛。有将近一半的运动员在1年内几乎没有参加过一场高水平的比赛。由此可见,体育系统并未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竞赛纳入其管辖范围,大学生体育竞赛,始终处于业余水平之间的竞争,无法融入国家竞赛体系,得不到大赛锻炼,制约了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提高和普通高等学校竞技体育的发展。
2.4科学系统训练与执教能力问题
运动训练的系统性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的过程。要求科学制订训练计划、训练方法,能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出运动项目本质属性,能够充分体现项目的运动规律及特征。
通过查阅辽宁省办有高水平运动队普通高等学校评估材料,了解到各校能够根据所办项目的运动规律及特征,科学制定训练计划和训练方法,但对运动员的调查却反馈有28%认为较不系统,有52%人认为一般,有20%认为比较系统。这表明各校普遍存在着缺乏科学训练的系统性与方法创新,其原因有以下3个方面。
2.4.1运动队人员流动性大
在调查的普通高等学校中多数是4年制,只有1所学校有预科(5年制)。而到目前为止,高水平运动队的学生被保研的只有5人,这就是说运动员在校一般稳定在4~5年之间,实际训练的年限不足4年。而这4年中,由于受学制限制,人员每年都有出有进,在人员的稳定性上与专业运动队对比是有很大差别的。专业运动队的队员一般都是由二线过渡到一线队伍,一般都稳定在10年以上。因此,各校高水平运动队特有的流动性,给训练水平的提高增加了较大的难度。
2.4.2学训矛盾突出
各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形式均以学训结合为主,一般寒暑假没有集训或很少集训;每周训练均在5~6次,每次训练时间为2~4 h,平均3 h左右,每周总时数在15~20 h之间。而运动员与正常考入的学生相比,文化基础有很大的差距,在完成学业过程中有很大的难度,表现为学习压力大,训练出勤率没法保证,往往出现运动成绩好的学生出勤率差,而二级水平的运动员出勤率较高,这是影响训练质量因素之一。
2.4.3教练员职业能力不足
各校担任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几乎清一色的是从体育院系毕业后即从事体育教育工作的人员,他们平均教龄为10.6年,最长20年,最短仅有2年,运动技术等级均为一级运动员,其教练职业能力及社会影响缺乏,缺少高水平运动项目训练经验与能力,而且许多教练员除训练外,一般每周还要从事3~4次体育课教学,加之早操和课外辅导等工作,工作量负荷重,必然会分散精力,影响训练水平的提高。
2.5“体教结合”是普通高等学校竞技体育发展的新途径
“体教结合”是体育和教育2个主管部门,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而共同建立的两部门间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分工合作、协同处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9]。“体教结合”是体育和教育系统以共同的目标为导向,其运行结构分为3个层面:1)在宏观(政府)机制层面,“体教结合”指体育和教育2大行政部门机制的结合;2)在中观(学校、运动队)执行层面,“体教结合”指体育学校和运动队与普通学校的结合;3)在微观(内容)层面,“体教结合”指运动员的运动训练与文化课学习的结合[10]。“体教结合” 是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和发展普通高等学校竞技体育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在“体教结合”方面作出一些尝试,如沈阳师范大学的乒乓球队在大运会和甲级联赛上都取得了骄人战绩,东北大学的男子篮球队曾冲进大超总决赛,对促进普通高等学校竞技体育发展和探索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途径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实际运作实践中,却因为体育和教育2部门的“真实目标” 不一致,体育部门是借助高校的学历,而普通高等学校是要在体育竞赛中获益,其结果是“同床异梦”。另一方面,由于“运动员大学生”的双重身份,产生了“学训”矛盾等问题,在-定程度上影响普通高等学校竞技体育的发展。
3普通高等学校竞技体育发展途径的探索
3.1实现多元化经费途径
为了解决好辽宁省办有高水平运动队的普通高等学校竞技体育发展中经费不足的问题,必须转变观念,树立“高校品牌”意识,拓宽融资途径,开发高校体育赞助市场。各校应从以下途径入手:1)除教学经费中的体育经费外,尽可能争取财政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的专项经费;2)以企业冠名或者广告的形式,争取企业的赞助,如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与华旗资讯联姻,以北京爱国者大学队争战中甲赛场;3)通过比赛交流或表演的形式,走向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争取企事业单位、社会和个人的赞助;4)可采取教委、体育局、学校三位一体联合投资训练。此外,为加快辽宁省办有高水平运动队普通高等学校体育馆及设施配套建设的步伐,应采取吸取社会资金联建等办法。如借鉴高校由资方建设,联合办学的方法,就是由学校出场地,企事业单位、社会或个人出资建设,学校除正常训练、教学外,其经营权属出资建设一方,合作一定年限后由校方收回所有权。各校还应借第12届全运会由辽宁省承办之机,通过引入政府资金的办法,改善体育馆及设施。总之,辽宁省普通高校竞技体育应扩大市场影响,实现经费多元化。
3.2生源与“一条龙”训练体系途径
3.2.1保障运动员水平途径
为解决好辽宁省高水平运动员水平不高的问题,首先是优化生源,建议每年通过举办冬令营、夏令营等选秀赛的形式,将优秀中学体育特长生展示于招生学校和社会,选拨优秀中学体育特长生;各校招生过程要在相关部门的监督、监察下进行,使体优招生工作更加公开、公平、公正。其次,为防止体育优秀生流失,对参加重大国际体育比赛或全国性体育比赛取得前6名的体优生采取破格或者提前录取等办法,对有发展前途的优秀苗子重点培养,并且采取提前签约的办法加以限制,同时,还应以减免学费或给奖学金的办法吸引高水平运动员入学。再次,就是对某个项目取得一定成绩的学校,鼓励其适当扩大体育优秀生的招生比例,使更多的体育优秀生进入高校。这些办法,都是保障运动员水平的有效措施。
3.2.2“一条龙”训练体系途径
建立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一条龙”训练体系,是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是运动训练长期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的保障。首先,由大学、中学、小学成立联合机构,负责协调“三校”的招生和训练工作,即招生工作“一条龙”。如沈阳市规定,对在教育局及省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主办或参办的体育比赛中,取得单项前6名或集体项目前3名的小学毕业生,初中升高阶段参加市教育局或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主办或参办的体育比赛,取得单项前6名或集体项目前3名且担当主力运动员的初中毕业生,在校期间因故未能参加市级以上体育比赛,但具有较高的运动能力且能达到优秀运动员标准的初中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功底和较高的艺术水平的初中毕业生,分别由各初、高中按传统项目录取。当然,这一定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必要的制度保障。其次,“一条龙”训练体系应建立由小学、中学到大学组成的金字塔型结构,应以中、小学体育传统项目点校为基础,以各个单项为纽带,形成项目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条龙”训练体系。最后,体系内应实行“三校”相互协作、支持、联合组成训练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3.3大学生参赛途径
解决大学生参赛少的问题,有关部门应统一组织协调。解决的途径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注册。中国境内的高校,不但以独立会员单位身份加入各级大学生体育协会或大学生单项运动组织,参加全国或省级大运会或大学生单项运动比赛。同时,为增加大学生参赛机会,锻炼队伍,提高水平,还应注册于体育总局各单项协会,参加省级和全国综合运动会。如复旦大学男子排球队参加A组比赛、北京理工大学男子足球队征战中甲。其次是赛事安排。目前除每4年一届的大运会和每年的大学生单项比赛外,别无赛事。因此,大学生各单项运动应组织分区赛或全国的A、B组的联赛。其“级别”按运动水平或竞赛成绩的高低划分。如CUBA大学生篮球联赛的参赛形式,实际上已经走到了前列。最后,是其他形式比赛。针对某些项目特点,举行田径、游泳项目的通迅赛,艺术体操、健美操、武术等项目的表演赛。
3.4提高教练员能力,解决学训矛盾的途径
教练员的执教经验和能力是运动队发展的关键所在。提高教练员的执教经验和能力,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教练培训制度,分批分项对教练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训,使他们及时了解新的动态,以便改进训练方法,同时,还要强化对教练员进行业务考核和监督。另外,普通高等学校对教练员的工作考核和职称聘任应与训练水平、竞赛成绩挂勾,甚至在教练员的职称评聘上走“双轨”制,除按教师系列条件评聘外,还应参照体育系统教练员的职称评聘办法执行,以此来调动教练员的积极性,促进训练工作的开展,提高竞技水平。
提高教练员能力的另一个途经是促进教练员的交流,聘请国内外的著名教练员来校执教,如北京理工大学聘请国内著名教练员金志杨执教,把该校男足带入中甲。目前,辽宁省的东北大学、辽宁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学校都在作这方面的尝试。
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与训练之间的矛盾,需要在制度建设上得到妥善解决。目前采取的预科制及教师下队补课等办法,都是解决学训矛盾的有效途经。同时,还应把运动成绩奖励与学分挂勾,对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给予适当的学分奖励或者在运动员之间实行奖学金评比,以此鼓励运动员积极训练和努力学习。另外,高水平运动员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抓住一切时机努力学习。如复旦大学男排教练评价他的队员外出比赛,除服装外,包里都是厚重的书。
3.5体制改革与“体教结合”的发展途径
3.5.1体制改革措施
从宏观意义上讲,体制改革应提倡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元结构的管理模式,以及由国家、省、市三级教育部门、体育局和共青团组成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委员会的普通高等学校竞技体育三级管理体制。就辽宁而言,应改革现有的由省教育厅艺体处独家管理的现状,设立主要有教育和体育部门组成的,具有实质性职能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委员会机构,下设训练部、竞赛部、市场开发部等部门,分别负责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和训练工作的监督,赛事的组织、协调、管理工作,广告、宣传、冠名等市场开发工作。
3.5.2“体教结合”措施
“体教结合”是我国竞技体育改革的新举措和探索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新途经。为能实现这一新的举措,首先,要使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做到真正意义的“结合”,当然包括领导层思想意识的转变、相关政策制定、联合机构的组成和资源共享等方面问题。其次,运动队与学校的结合,走运动队与学校联合办队的途径,如“沈阳师范大学的乒乓球队模式”“北理工足球队模式”。还可以采取由体育局和学校联合招收青少年运动员的方法,这些运动员既是学校的预科或本科学生,同时,又是省、市的二、三线运动员,如“华东理工乒乓球队模式”。最后,运动员的训练与教育的结合,是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的新途径,它事关运动员的切身利益,有助于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
参考文献:
[1]冯建中.体教结合:国家视野中的认识与行动[N].中国体育报,2004-03-11(6).
[2]何志林.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现状及发展策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5(33):73-76.
[3]辽宁省教育厅,艺体处.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学等辽宁省普通高办高水平运动队学校自检报告[R].2006.
[4]贾书申,姚建军,徐文泉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基本资源情况分析的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8(32):92.
[5]高斌,骆秉全.竞技体育在北京高校发展中瓶径问题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1(1):114-117.
[6]李喜平.辽宁学校体育50年汇编[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153.
[7]丁玲娣.谈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技体制模式改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2(31):7-9.
[8]郑国华,熊晓正,尹国君,等. 论我国竞技体育模式的认识基础[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1(31):1548-1550.
竞技体育问题队伍建设1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1竞技体育的项目失调
竞技体育发展项目比重失调,在我国实际情况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我国在羽毛球、兵乓球等小球竞技比赛项目发展得很好,而且取得的成果也相当明显。但是,在其他一些比较冷门的体育竞技项目上,发展情况很不尽人意,甚至一些项目根本就无人问津。一直以来,国家都将注意力都聚焦在自身实力雄厚的项目上,而且对其投入资金力度和提供的相关扶持政策也比较多。但是,对冷门项目的关注却很少。所以,造成如今体育项目发展严重失调的局面。
1.2缺乏优秀的训练人员以及管理团队
随着新的竞技体育思想观念不断涌入,不仅竞技体育项目的内容得到很大程度扩展,而且还增加国民对竞技体育的认识,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竞技体育运动当中来。但是,由于引进的竞技项目大多都是直接沿用了其他国家的经验和训练模式,再加上国内对开展项目具备的相关条件不是很充分,就连训练必须有的管理和训练方面的人员都是直接从国外聘请而来,而且训练的科技化水平也不高,同时还缺乏相应的监控和医疗保障。
1.3竞技体育后备运动员缺失
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当中,面临的最大的难题就是运动人员的缺失。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却找不到几个优秀的运动员,这无疑是最大的笑话。对人才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它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从我国实际的国情来看,我国一直将人才的文化培养视为发展国力的重点,相对于“体”的培养重视力度很不够。所以,在运动员方面一直面对后备人员不足的问题。
1.4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经费不足
目前,我国竞技体育虽然取得了很好成就,但是我们不能不面对这一切都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产物的事实。一直以来,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都高度依赖政府,其资金方面也大都是靠政府拨款而来。拨款在项目上也只是更加偏重于实力强的运动项目——经常在国际赛事上获得很好成绩的比赛项目。如此一来,就使其一些冷门项目的发展受到限制。因冷门项目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甚至连运动的场地和运动设备都没有,更不用谈及相关的管理和体育训练人员了。然而在某些地方,当地政府在制定本地竞技体育发展计划时,大多只是注重体育项目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其真正的价值作用,尽管花费一定数量的人力和财力来大理推广竞技体育项目,结果却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造成竞技体育资源大量浪费。我国发展竞技体育金费安排是国家最有钱,省级有钱,地区级有点钱,最基层没有钱。基层是选材的摇篮,不重视基层体校的建设和投入。
1.5运动员退役后的安置工作滞后
作为一名竞技体育方面的运动员,其运动生涯是有限的。一旦运动员过了自己职业生涯的黄金期,就不得不面对退役的事实。搞好运动员的退役安置工作,直接关系到运动员的个人前途和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的稳定,甚至影响到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受我国体育发展的模式的影响,以往运动员由于长期超负荷运动,不得不长期饱受伤病的困扰,也致使他们对自己的体育事业心生倦意。所以,他们一旦到了退役的时候,大部分都不愿意再从事体育方面的工作。然而,自身具备的科学知识和社会技能又相对的缺乏,就更加大他们择业的难度。曾经在大型赛事上获得好成绩的运动员,退役后生活陷入困境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
2解决我国竞技体育发展问题的具体措施
2.1科学合理地调整竞技体育项目的结构
合理调整竞技体育的结构,在发展重点项目的时候,搞好其他竞技体育项目发展。
2.2加大力度对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要使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科学有效的发展,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我国竞技体育的先行体制入手,尽快转变先行的体育运行机制,完善其管理体系。
2.3加强竞技人力资源建设
重视教练队伍建设,提高竞技体育教练人员的执教水平。高度重视基层体校建设,加强国内竞技体育与国际间交流,引进国外优秀的教练员,发挥其优势,吸收他们先进的思想理念,强化国内竞技体育的实力。
于此同时,还要注重对竞技体育管理人员的培养,让他们更好地为体育事业服务。竞技体育的科研工作当然也不能放松,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的科技水平含量是体现我国竞技体育实力的重要方面。随着时代的变迁,国际竞技体育的环境已经与原来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仅比赛的形式出现了多样化,连竞赛的观念和比赛的规则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对运动员训练方面更加注重训练的科学性。
2.4搞好退役人员的安置工作
解决退役运动人员的安置问题,是保障我国竞技体育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发展我国的竞技体育,只有在运动员退役后的生活得到更好保障的前提基础上,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安置退役运动员要结合其自身具备的特点,合理安排。比如,可以给他们提供进入高校继续进行学习深造机会,以便提高自己文化知识。退役后可以向竞技体育方面的管理层方向发展,为我国的竞技体育的管理层储备人力资源。
2.5加强对竞技体育行风的建设
重视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在广大的群众当中树立起全名参与与运动的风气。发挥传媒的作用,增加大家对竞技体育运动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要与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进行密切的合作,在社会中树立起全民体育的观念,转变大家对竞技体育的认识,让其明白重视竞技体育运动并不是为了获取利益,而是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提高生活的质量。
3结束语
竞技体育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系统的发展过程。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我们只有着力于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勇敢地向问题提出挑战,才能保证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张晓聪,张晓会,赵先卿.“十一运”后安徽省竞技体育发展对策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10,31(3).
[2宋德海.2012伦敦奥运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1,(6).
关键词:体育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一、前言
回顾改革开放走过的30年中,中国在经济方面的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体育经济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部分,也在这轮经济增长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其他经济部分一样,在发展的同时也会遇到瓶颈,许多不可预知的问题接踵而来。遇到问题不可怕,只要正视这些问题,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相信勤劳智慧的中国体育人一定会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本文详细分析了中国体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出了一些办法。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中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二、体育经济的重要性
体育原本是人们强身健体的需求,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电视直播技术以及商业的全球化发展,使体育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被精明的商人发现,并将之一步步发展为一个系统完备的经济体。比如欧洲足球联赛、NBA,世界杯,奥运会等等都是其中的典范。首先积极的开展这些体育赛事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还能提供许多工作机会,从而缓解就业压力。最重要的是,大力发展体育经济的同时,必定会带动喜爱体育运动的人们去参与其中,这不但增强了国民的身体素质,也对我国大力建设的和谐社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三、体育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体育经济的需求不够
就对我国城市居民对体育的消费调查看来,除了北京、上海、深圳、大连这些文化体育事业开展较好的城市以外,其它大部分城市的居民在体育方面的消费还停留在较低层次上,据统计这些消费以运动服饰为主,占到所有体育消费的81%。这说明我国在体育经济领域的开发还很不足,首先是体育经济人的开发力度还不够,这也直接导致了国民对于体育经济的需求度也较低,很多人只愿意在电视里看看体育赛事,却不愿意在体育活动方面投入更多经费,实际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
2.对体育经济的投入不足
按照经济的分类,体育经济应属于第三产业,是一项服务性的经济,是建立在第一、第二产业的基础之上的,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大。根据经济学理论,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助于优化国民经济结构。因此,西方发达国家在体育经济的发展上都采取了很多措施,大力扶持其发展。比如,给予减少税收、增加贷款等金融优惠政策。反观我国的现状是,国家政府对体育经济的漠视,给予的政策和关注都极少。思维还停留在开展体育活动是为国争光的政治层面上,没有意识到体育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没有制定保障体育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对体育产业化的各种配套服务落后。在政界如此,在商业上更是如此,我国涉及体育事业的企业往往只重视商品的生产、销售,而没有把体育事业向更深层面去发展,忽视了对体育消费的咨询和执导。在这些方面也有做的好的例子,比如广州恒大足球队的经营模式,重视投入,重视体育赛事极大的宣传效应,重视对体育相关附属产业的开发。这些都是我国发展体育经济的宝贵经验,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3.受到体制的影响
上文说到国家对于体育事业更多的从政治角度出发,与我国在体育方面的制度是有关的。我国的体育事业一直是采取国家体委这样的政府机构来管理,这种管理在建国初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成就,在世界舞台上为国争光。但是随着发展的深入,国家也意识到发展体育经济的重要性,但旧有的计划体制始终阻碍着体育经济的发展。国家也尝试了改革,比如将体育有政府主导,逐步向企业开放,引入市场经济。但是企业在和体育部门合作的时候,往往不能自主,开展的体育赛事企业投入多,却得不到应有的经济效益,长此以往,企业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体育经济也随之萎缩。中超联赛萎靡就是最好的例证。
4.专业化程度不高
最后,任何事业的开展都离不开人。经营体育事业人员的素质是体育经济能否开展好的核心问题。结合国外经验分析,中国的体育市场缺乏两类经营人才,一类是懂得体育经济发展之道,管理能力全面的体育企业家,一类是有体育背景又有实际营销经验的销售人员。而目前纵观我国的体育经济人大多是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这批人只懂体育,不懂经济,面对大好的市场却不能抓住机遇,只一味追求成绩,最终在体育经济的发展中迷茫。因此,加强体育经营人才的培养是我国体育产业市场化急需解决的大问题。
四、体育经济发展对策
1.制度的完善与市场化引导
首先在国家开展积极引导和宣传全民体育概念的同时,政府需要给予充分的财政拨款加强全民健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公共足球场、篮球场等来培养体育人口,然后企业要多开发体育物质产品和体育信息产品等,扩大销轨道售渠道。两方面结合来积极引导我国公民的体育消费走向合理正确的轨道。各级体育部门要将那些观赏性强的体育竞技项目,如足球、篮球等推向市场。让行业内的人主导这些体育项目的发展,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运行。同时要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障体育经济的良好有序发展。对于那些观赏性较差的体育项目,其经费的来源要开辟多种渠道,以国家拨款为辅,筹集社会资金为主,这样主要依靠社会的力量,政府只起到一个引导和规范的角色。
2.加大对体育经济的扶持力度
我国政府还应该借鉴国外发展体育经济的先进经验,一切按照经济规律来办事,尽量少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功能。但少干预的前提是我国要首先做好立法工作,从法制的角度上帮助体育经济的发展,比如出台体育投资法规来规范体育市场中的财务运作,以保护体育投资者以及运动员教练员的合法利益。与此同时,还要改革体育产业的税收政策,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从金融角度来给予支持。综合以上几点来帮助体育经济的发展。
3.增强体育经济的专业性
体育部门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针对现在的人才缺口着重建设体育经济人才的培养制度。首先要引进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然后选择有体育背景的年轻人参与到管理体系中,让他们在这样良好运行的环境中茁壮成长,逐步建立一支既掌握体育发展规律,又懂得经济发展规律的体育经济人队伍。
4.建立健全体育经济体系
要想体育经济健康发展,除了做好以上几点外还要大力建设体育市场。按照市场经济的理论,市场是经济健康发展的载体和导向。要搞好体育市场经济,就必须先制定好规范、保障市场运行的各种法律法规,然后是开辟多个市场来辅助体育市场的发展。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法制建设都不健全,体育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就更加薄弱,因此立法部门要结合我国体育发展的实情,出台相关法律来维护市场秩序,有力规范体育市场。其次,还要建立体育市场的二级市场,如体育用品市场、观众市场、劳务市场、人才市场、信息市场等打好其发展的基础。
小结
面对我国体育经济发展中产生的诸多问题,相信只要我们本着发展的良好愿望,合理借鉴国外经验,积极的投身到体育市场的建设中去,我国的体育经济一定能进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体育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我们按照以上几个方面问题,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改革,我国体育经济的春天并不遥远。
参考文献
[1]刘建,体育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反思[J],中国外资,2011年22期
一、体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外源融资能力弱,政策倾斜力度小。我国体育赛事以前一直都是由国家体委包办,体育经费完全靠国家拨款,形成一种法定的计划运转,并完全承担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责任。随着体育经济发展的加快,体育产业对资金的需求也迅速扩大,以目前体育组织的资金存量将难以满足其需求,这就需要挖掘体育产业融资的潜力,解决体育经济发展的金融瓶颈。因此,一方面要建立体育金融中心市场,必须摆脱计划经济的限制,使得资金能自由流入体育产业内;另一方面政府对如何强化体育金融机构没有给予充分、明确的政策支持,比如对体育部门举办的体育比赛、体育场馆的经营收入、修建体育场馆可以享受土地征用的优惠政策和低息贷款等方面扶持力度还很不够,缺乏对体育产业发展上的激励制度和优惠政策。
(二)体育产品缺乏竞争力,市场占有率低。目前,我国的体育产业主要是一种“家庭作坊式经营”模式,产品技术含量低,体育企业缺乏品牌意识,使得体育的发展失去了产业化支撑,进而导致中国的竞技体育缺乏经济动力而走入死胡同。正如,有一位日本商人曾向他的同行感慨地说:“中国乒乓球称霸世界乒坛30年,为什么商界不借乒乓强国之光,搞借光经营呢?”就是用一些体坛名人、名物、名事的影响力来扩大产品、企业的知名度,进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趋同严重。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没有任何一种行政力量能够左右产业布局,企业生产什么,不生产什么,其最终的决定力量还是市场。产业分工不是能够通过政策来调控的,而是由市场竞争决定的,由于以往计划经济的限制,导致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有些地方体育产业同构,体育资源重复建设,导致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因此,在发展中处理好地区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问题,是提高体育产业规模和效率的根本之路。
二、加快发展现代体育经济的必要性
(一)体育经济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协调推进。加快体育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尽快使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有效缓解资源短缺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迫切需要,是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式、实现综合国力的有效途径。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因此,发展成果不能仅仅看增长速度,还要看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能否随之提高。体育在培养人的健康、活力、精神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体育产业,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体育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和消费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已经逐步由供给驱动型转向供给和需求共同驱动型。在许多行业,需求驱动已成为经济继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我国的体育不管在投资方面,还是消费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有学者通过对中国13个省份的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大部分省份城镇居民家庭年体育消费支出在100元以下的占各省份总家庭人数的40%~70%,其中,以河南家庭最多,占71.6%,江苏较好,占47.2%。各省份城镇居民年人均体育消费在50~350元之间,城市居民人均年体育消费最低的是陕西,仅有56.8元,最高的是内蒙古,为322.52元。可见,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年体育消费占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非常低。所以,加快发展体育经济,有利于促进生产和消费的协调发展。
(三)发展体育经济有利于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如,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奥运会,为洛杉矶创造了2.5万人的就业机会;1988年在汉城举办的奥运会,为汉城创造了30万人的就业机会,盈利4.9亿美元;1992年在巴塞罗那举办的奥运会,盈利0.4亿美元,为巴塞罗那创造了2万人的就业机会;1996年在亚特兰大举办的奥运会,盈利0.1亿美元,为亚特兰大创造了8万人的就业机会;2000年在悉尼举办的奥运会,盈利7.65亿澳元,为悉尼创造了10万人的就业机会。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轻易的看出体育经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三、体育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要转变观念,强化金融发展观念,加大对体育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体育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关乎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景和格局,政府要解放思想,认识到体育与经济的关系。目前,体育产业金融发展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各级政府都应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理清金融、体育、经济之间的交互关系,增强金融意识,对于体育部门给予积极的协调与帮助,并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