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阅读教学的课外延伸范文

阅读教学的课外延伸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22:02

阅读教学的课外延伸

篇1

关键词 课外延伸阅读;阅读

课外延伸阅读是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展开的延伸面的相关读物。是要根据个体情况,发挥个人特长采取相适应的形式,从中获取有关信息,形成自身的一种学习习惯。从而进行知识积累。开展课外延伸阅读的类型很多,如看书,看电视上网等,但应当注意的以下几点。

一、选取适当的阅读材料

形式各样,易难适中,寓于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读,体味和欣赏,自然会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延伸阅读过程中,老师应当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的选择,内容广博,视角独道,既富于新鲜的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也可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

二、注意学生阅读的个体心理和个性差异

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爱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不同在阅读理解上,也会产生差异,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要对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作充分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各自差异性做到有的放矢,作为阅读教学的指导工作。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物点,选取和采用,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的趣味的阅读材料,认真阅读,提高效率。

三、明确目的,提高要求

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阅读的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使之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多更好的分类,分层级获得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在课外延伸阅读中教师必须明确阅读目的,提出相应的要求学生才能循序渐进,使阅读效率得到提高,阅读能力得到培养。

四、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教师在进行外课阅读教学时,要努力使课外延伸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贯穿于整个教学和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做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努力达到刘勰《文心雕龙》“操于曲,而后晓声,观于剑而后识器”的境界。

五、课外阅读与读书的笔记相结合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高中阶段每学期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这样可以使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教师要建议学生把课外中见到的和获取的知识部分摘抄下来,并随手写一些感悟,“积水成渊”。这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综合学科能力的提高会起到具大的作用。

篇2

    针对《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阅读教学部分,本文探讨了小学教师如何进行语文课外阅读的开展,并提出了六点看法。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1)这是《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给我们提出的目标。

    作为学生基本语文能力之一的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无庸讳言,我们现行的阅读教学存在着不少束缚学生手脚、抑制其阅读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听说读写的各项语文基本能力之间发展不平衡,“写”的地位过于偏重,迫使听说读的能力成为其附庸,失去了本身的独立性。阅读能力的训练未能落到实处,还其本来面目;②过重的学习负担,使挣扎于茫茫题海的学生失去了原本可以用来阅读的宝贵时问和形成扎实的基础知识、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的机会,久而久之,冷落了阅读训练,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③现行教材这个“例子”,就入选的课文来看,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诸方面存在着数量太少、视野太窄、单调划一的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知识渴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④阅读教学研究方面,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出现真正切实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训练有着较大的模糊性、盲目性,教学的目的不甚明了,特别是未能认识到现阶段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的重要性,使许多学生对缺乏活力和趣味的阅读教学敬而远之。信息竞争这一浪潮,折射到语文教学之中,促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为获取信息而进行的阅读,必然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语文能力,日益发挥其重要作用。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广泛而有序的课外阅读获取、筛选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应该引起人们的不断重视。

    课外延伸阅读,是指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自觉地在课外选择与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相应、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生发延伸开去的相关读物,并根据个体实际情况、发挥个人主观能动、采取适应的形式,从中获取有益信息、形成自身知识积累阅读。开展课外延伸阅读,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选取适当的阅读材料 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级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课外延伸阅读过程中,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材料的来源应该是多途径的,除了读各种各样的书籍,还可以“读”现代高科技产品,例如光盘、电脑网络中的相关信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高效率的阅读教学,首先得力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恰当的阅读材料。

二、要注意学生阅读心理的个性差异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的不同,阅读理解上也会产生差异性。黑格尔曾形象地表述这种情况:“正像一句格言,从年轻人(即使他对这句格言理解得完全正确)的口中说出来时,总没有那种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广袤性,后者能够表达这句格言所饮食的内容和全部力量。”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对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为充分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各自差异性,有的放矢,做好阅读教学的指导工作。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材料,搞好阅读、提高效率,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自我的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三、明确目的,提出要求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量急剧增加。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阅读的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多、更好地分类别、分层级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布鲁姆认为,人的学习能力是分层级的,可测量的,较高一个层级的能力,涵盖着它以下的一个或几个层级的能力。对于课外延伸阅读和理解的不同目的和要求,由浅入深,大致可分为复述性理解(只着眼于读物的表层信息、把握读物提提供的内容)、解释性理解(把读物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认识)、评价性理解(对所读材料内容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创造性理解(超越材料本身,产生另一种见解或思想,产生对正探索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新途径)等四个层级(2)。在课外延伸阅读中,必须明确阅读目的,提出相应要求,才能循序渐进,真正实现阅读效率的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叶老早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说:“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3)进行课外延伸阅读,要努力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贯穿于整个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得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达到 刘勰所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境界。

五、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

    新课标同时要求学生在中高年级每学期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这样使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见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并写一定篇数的感悟。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综合语文能力的提高的巨大作用,更不言而喻。视野的开阔、能力的提高、学生对于祖国语文的感情与日俱增,为学好语文创造了先决条件。

篇3

叶圣陶先生说过:“知识是教不完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孰练技巧。”教师若能结合课文教学进行课外阅读指导,使阅读教学向课外延伸,往往能收到最佳效果。

作为学生基本语文能力之一的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毋庸讳言,我们现行的阅读教学还存在着不少束缚学生手脚、抑制其阅读能力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发展等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听说读写的各项语文基本能力之间发展不平衡,“写”的地位过于偏重,迫使听说读的能力成为其附庸,失去了本身的独立性。阅读能力的训练未能落到实处,需还其本来面目;②过重的学习负担,使挣扎于茫茫题海的学生失去了原本可以用来阅读的宝贵时间和形成扎实的基础知识、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的机会,久而久之,冷落了阅读训练,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③现行教材这个“例子”,就入选的课文来看,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诸方面存在着数量太少、视野太窄、单调划一的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知识渴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④阅读教学研究方面,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出现真正切实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训练有着较大的模糊性、盲目性,教学的目的不甚明了,特别是未能认识到现阶段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的重要性,使许多学生对缺乏活力和趣味的阅读教学敬而远之。信息竞争这一浪潮,折射到语文教学之中,促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为获取信息而进行的阅读,必然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语文能力,日益发挥其重要作用。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广泛而有序的课外阅读获取、筛选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应该引起人们的不断重视。

课外延伸阅读,是指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自觉地在课外选择与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相应、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生发延伸开去的相关读物,并根据个体实际情况、发挥个人主观能动、采取适应的形式,从中获取有益信息、形成自身知识积累阅读。开展课外延伸阅读,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选取适当的阅读材料

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课外延伸阅读过程中,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材料的来源应该是多途径的,除了读各种各样的书籍,还可以“读”现代高科技产品,例如光盘、电脑网络中的相关信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高效率的阅读教学,首先应得力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恰当的阅读材料。

二、要注意学生阅读心理的个性差异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的不同,阅读理解上也会产生差异性。黑格尔曾形象地表述这种情况:“正像一句格言,从年轻人(即使他对这句格言理解得完全正确)的口中说出来时,总没有那种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广袤性,后者能够表达这句格言所蕴含的内容和全部力量。”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对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作充分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各自差异性,有的放矢,做好阅读教学的指导工作。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材料,搞好阅读、提高效率,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自我的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三、明确目的,提出要求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量急剧增加。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阅读的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多、更好地分类别、分层级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布鲁姆认为,人的学习能力是分层级的,可测量的,较高一个层级的能力,涵盖着它以下的一个或几个层级的能力。对于课外延伸阅读和理解的不同目的和要求,由浅入深,大致可分为复述性理解(只着眼于读物的表层信息、把握读物提供的内容)、解释性理解(把读物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认识)、评价性理解超越材料本身,产生另一种见解或思想,产生对正探索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新途径)等四个层级团。在课外延伸阅读中,必须明确阅读目的,提出相应要求,才能循序渐进,真正实现阅读效率的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叶老早在《略谈学习国文》中就说过:“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进行课外延伸阅读,要努力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贯穿于整个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得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达到刘勰所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境界。

五、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

新课标同时要求小学生在中高年级每学期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这样使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见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并写一定篇数的感悟。这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综合语文能力的提高的巨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篇4

关键词:课外阅读 语文教学 指导方法 持之以恒

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主要有直接习得和间接习得两种。而阅读就是间接习得最为主要的方式,是获取知识最为主要的途径。在语文学习中,阅读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广意上说,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阅读的过程,因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是这样定义“阅读”的:“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段的阅读量有这样的规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也就是说,一个学期至少要阅读25万字。而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每学期只有30篇左右的课文,不过3万字左右而已,这就需要我们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那么,如何落实这课堂之外的学习呢?

一、以课文为例,拓展延伸

教材上精选出来的课文就象一颗颗晶莹的水珠,而这滴水珠的背后是小河,是大江,是海洋。我们在学习每篇课文时,可以把相关的时代背景,名篇名文引荐给学生。在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材中,有不少名篇节选,如《草原》摘选自老舍的《内蒙风光》,《蟋蟀》选自法国的法布尔的《昆虫记》等。在教这些课文的时候,可以把原著指给学生课外去学习,这样,学生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和感悟,还能更全面地感受大师的语言魅力。而《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这一类的课文,如果学生不了解时代背景的话,是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的,布置学生去阅读相关的时代背景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种阅读是课堂必要的延伸。

学生课外阅读需要教师的指引,我们应该从这一滴水珠出发,把这滴水珠映射出的知识海洋指给学生。

二、培养阅读兴趣,指导读书方法

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特点都有异同,教师要充分了解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在阅读兴趣上给予引导,努力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的阅读材料。因此,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他们乐于读书。

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点,给学生提供《海底两万里》等儿童文学的经典,也可以是《哈利?波特》等畅销书,让他们有所选择。有的学生热爱科学,可以指引他们去学《十万个为什么》,或自然科学,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喜欢社会信息、知识的学生,可以指引他们去观看电视新闻时事,阅读报纸,去关心国家和世界大事。

阅读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课外去阅读经典。我们并不期待经典名著能让学生在综合知识考试中考出高分,但它能温暖他们的心灵,打开他们美好而又人道的感受世界的心智。对儿童而言,经典名著并不仅仅是中国的或是国外的,他们也有自己的经典:《绿野仙踪》以及安徒生,甚至迪斯尼的故事等。这些都是学生一生受用无穷的精神食粮,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教师难道不更应该指引给学生吗?

在阅读量的要求上,更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一般的学生每天要求3千字左右,阅读能力好的学生可以在5千字左右,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哪怕每天只读百字,都应该对他进行肯定和鼓励。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指导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呢?作为教师,应尽量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读物,以打开学生视野。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指导帮助孩子寻找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他的第二本教材。让这些美文成为他们生活的向导,写作的拐杖,精神的力量,想象的翅膀……

首先,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我们不仅要选择好的阅读材料去激发孩子的阅读热情,还要想办法让孩子保持这种阅读热情,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最好的办法就是学校和家庭都有着良好的读书氛围,耳闻目睹,孩子自然也会是爱读书的。其次,对待孩子的阅读方式,要多些宽容。如果一本书,孩子翻了三页就不感兴趣了,你不能再强迫他一定要看完;如果孩子对一本书着迷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你不能因为它不在你的推荐范围之内而横加阻挠,你应该想想这本书为什么会有如此魅力,万一它真是儿童不宜的话,那就反省一下是否在引导方面存在着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指责孩子。

另外,有的孩子喜欢看注音的书,有的孩子喜欢看原著,有的孩子喜欢看有解释和评价的。不同的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同的,阅读能力好的孩子,一目十行;阅读能力差的孩子,可能连读懂意思都感到吃力。这些,我们都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和个性差异,不要动辄棒喝,也不要过份赞赏。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方法上给予指导,让课外阅读真正成为他们喜爱的事。

三、培养习惯,让阅读成为我们的影子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提倡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养成很大程度来自于学生时代的坚持。我们可以用一些活动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形成。

我觉得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单靠简单的表扬、奖励是达不到目的的。应该让学生真正从心里面爱上阅读,才能渐成习惯。

我们可以每天利用课前10分钟开展“我读了……”的活动。每天一点时间,让每个学生都用简短的话来说说自己昨天读的书或者文章,既交流了收获,开阔视野,又锻炼说话能力。我们的活动能够坚持多长时间,学生的课外阅读就能坚持多长时间。我们还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办读书手抄报、读书板报,开展读书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这样一个例子:

美国马萨诸塞州亨廷顿的盖特威区中学,1978年全校确定了持续默读时间,每周一和周五早晨,长度是25分钟。在这个期间,整个学校(包括校长、老师、学生等)都必须把“工作”放在一边,每个人都自由选择自己的读物,在整个盖特威区中学里只会听到一种声音,就是翻书页的声音――是非常渴望的翻书声,而不是原来那种不情愿的翻书声。这很值得我们借鉴。

课外阅读的延伸,尽管属于个体行为,但仍有其共同的目的――获取信息、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而采取恰当的形式,定期组织体会交流有其必要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收集材料、汇总信息,结合课堂教学。思想教育、时事教学、班集体建设等环节,让学生显露个人阅读情况、交流经验心得、展示精彩呈的知识信息世界,使课外延伸阅读反馈于日常教学,真正实现阅读的目的。

篇5

1. 信息化环境下影响英语分级阅读课外延伸教学效度的因素分析

1.1 混淆了英语课外阅读(extracurricular reading)和英语分级阅读(Level Reading)

分级阅读主要是根据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智力与心理发育程度,为他们提供科学的阅读计划及有针对性的图书。分级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改进阅读策略和技巧,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享受阅读美感和激发阅读兴趣。分级阅读比课外阅读更具针对性,但由于国内的分级阅读标准并不成熟,导致分级阅读在操作上效度不高。

1.2 混淆了英语课外分级阅读和英语分级阅读课外延伸教学

英语分级阅读课外延伸教学是对课内分级阅读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可以帮助教师评价并跟踪学生的阅读进步情况,从而便于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它是紧密衔接课内分级阅读教学,并有教师、家长甚至专家的引导、监测及评价的动态过程。然而,简单地将学生推到课外分级阅读市场的做法还比较普遍,导致英语分级阅读课外延伸教学的效度低下。

1.3 混淆了英语信息化教学与英语信息化助学教学

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课外延伸分级阅读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协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使学生认知投入更加深入、阅读情感的体验更加积极鲜明、阅读策略的运用更加有效。但是,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不能建立教学相长的网络阅读环境、交流环境和评估环境的状态还比较严峻,导致良莠不齐的网络资源所带来的阅读损耗还比较大,也直接影响到学生课外延伸分级阅读的效度。

2. 基于信息化的提升英语分级阅读课外延伸教学效度的途径探究

2.1 Research

调查、分析和诊断学生的现有阅读水平和最近阅读发展区,然后在i+1阅读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制定分级阅读课外延伸教学目标。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i”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1”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i+1”阅读理论要求了解学生的现有阅读水平,定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阅读略高于学生现有阅读水平的分级材料。

2.2 Reading

在关联阅读理论的引导下,找准课内向课外延伸的切入点,并据此选择与课内文本内容相契合的课外阅读内容;并在窄式阅读理论的引导下,指导学生自主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开展主题阅读和深度阅读。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指导学生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下载并编辑相同或近似主题的内容,通过词汇的重复度和内容的相近度来提高英语分级阅读课外延伸教学效度。比如两篇关于感恩节的文章,可以在课内运用精读策略对Text A: The history of Thanksgiving进行深度研读,由词到句,由细节理解到文章整体把握,层层落实。而运用泛读策略对Text B:Thanksgiving进行课外延伸阅读,包括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等。

2.3 Responding

观察学生阅读反应,倾听学生阅读感受,在“互联网+”背景下借鉴信息化助学手段在阅读策略上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指导,构建分级阅读课外延伸教学的指导体系。

2.4 Reflection

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引领下,根据教学效果,对“互联网+”背景下信息化助学分级阅读课外延伸教学的设计进行提炼和理论升华,从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几个层面来概括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程序,形成信息化助学教学模式。

2.5 Realization

在“多重交互”阅读理论的引导下,利用自主研发的分级阅读网络信息平台,实现相应等级学生之间的阅读资源共享,以此来验证信息化助学分级阅读课外延伸教学的有效性和可推广性。

3. 基于信息化的提升英语分级阅读课外延伸教学效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延伸过度

适度的延伸阅读对课内阅读教学是有益的,但是过犹不及,延伸过度会导致分级阅读效度低下,表现在学生的学业负担加重而阅读兴趣减退,甚至连带家长一起疲于应付、怨声载道。

3.2 阅读损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是不是有了兴趣就能提高阅读效度呢?在网络知识大爆炸的年代,“碎片化”阅读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主流。这种快餐式阅读方式耗费了学生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然而阅读的效度却大打折扣,尤其表现在阅读缺乏思维深度。

3.3 延伸不力

由于学生个性阅读的最近发展区不好定位,也由于网络空间上的英语读物不好分级,学生找不准课内向课外延伸的切入点,不能有效将课内阅读策略和技巧迁移运用到课外阅读上,这导致分级阅读课外延伸教学名不副实。

4. 结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丰富的网络资源为英语分级阅读课外延伸教学提供了保障。在教学中,教学目标要充分体现时代性,加强英语分级阅读课外延伸教学的薄弱环节,激发学生兴趣,构建英语信息化助学分级阅读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要准确把握规律性,改进英语分级阅读课外延伸教学的关键载体,要立足课本,适当延伸,对学生搜索到的分级阅读材料作一定的整理和导航,鼓励和协助学生完成阅读任务;要大力增强实效性,夯实英语分级阅读课外延伸教学的基本保障,改进网络学习环境、交流环境和评估环境等。在“互联网+”背景下,笔者将继续借鉴国内外研究经验,持续开展基于《英语课程标准》的英语分级阅读效度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一线教学实践中去,进一步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推进前瞻性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 Stephen D. Krashen. The Case for Narrow Reading[J]. Language Magazine, 2004(05).

[2] 杨贤栋. 基于《英语课程标准》的英语分级阅读效度研究[J]. 校园英语(教研版), 2014(09).

[3] 蔡容龄. 英语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外教育研究, 2009(07).

[4] 王笃勤. 英语阅读教学[M]. 北京: 外研社基础教育出版社, 2012.

[5] 王霈. 用分级阅读促进英语阅读教学[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12(07).

篇6

【关键词】背景 意义 现状 策略

课外延伸阅读是促进语文教学的一项具有重要作用的语文教学辅助手段,是随着社会变化和新课改要求逐渐推广开来的。研究阅读教学的课外延伸背景,发展意义,以及推行的基本情况,有助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好的展开课外延伸阅读教育的工作,有效提高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语文延伸阅读的提出也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课本内容的相对固定性不能满足学生强大的求知欲望,新课改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这就需要语文教育和教学能够向学生提供更加宽广的阅读范围和必读书目。由于语文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为了广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未来的工作能力能够更好地符合社会的要求,开展语文课外延伸阅读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开展语文延伸阅读的意义

语文课堂教学只是通过课堂学习以及相应的题目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掌握语文知识,这种教学方法虽然是教育教学方式的主体,但是毕竟范围有限,其拓展功能意义不大。而通过课外的大量阅读来实现语文阅读实践,不断增加语言的积累,掌握各种语言技巧与语言艺术,对于辅助主体的课堂教学,发展学生能力,增加学生知识都有重要意义。

1.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没有学习兴趣,学生就不会产生强烈的自主学习愿望,初中语文课文的选择安排虽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典型性,但是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深入探究欲望。学生在课外阅读的选择上,喜欢看一些具有趣味性、探究性的书籍,喜欢故事情节曲折、内容丰富的小说,但是在选择上漫无目的,而各种课外书籍良莠不齐,学生面对琳琅满目的图书往往无所适从,兴趣反而会大大减少。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意义,调动生活中相关的各种艺术作品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阅读欲望的不断生成,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欣赏能力。

2.促进语文实践的效果。课外延伸阅读有利于将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方法推而广之,运用到语文教学之外的文本阅读中去。学习各种理论知识,就是为了更好的指导生活实践,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会了阅读、分析、总结文本内容的能力,就要用课外的延伸阅读来对更加广泛的课外作品进行理解和欣赏,并通过这种课外延伸阅读的实践,增加学生的词汇积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3.更好的理解课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教师在向学生进行课外读物推荐时,要根据课文的内容来推荐相关作品,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让学生有一定的阅读方向。比如,讲到课文《空城计》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诸葛亮智谋的了解,加深对司马懿多疑性格的认识,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全本的《三国演义》,由于原著较长,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诸葛亮与司马懿在军事斗智方面的相关章节,让学生通过课外的延伸阅读来理解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性格对比,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节选部分。

二、语文延伸阅读工作的进展情况

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在课外延伸阅读方面的工作做得还不足,问题突出表现在学校图书馆建设方面,由于图书馆图书陈旧,不能够与时俱进引进更多新书,所以也就无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还没有得到完善,热衷于阅读网络上各种没有文学水平、没有社会生活基础的网络文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审美情趣。由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他们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书籍的影响,扭曲人格和价值取向,这就需要学校、教师、社会以及家长展开广泛的合作,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正确的引导。

三、推进语文延伸阅读工作的策略

1.有效地联系学生家长,帮助学生创造课外阅读条件。课堂的语文教学是为学生打好语言基础,课外延伸阅读是对学生能力的拓展,通过课外阅读的延伸,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积极影响学生高尚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为了让学生展开广泛的、健康的、具有效果的课外延伸阅读,学校教师要和家长展开课外的合作,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和氛围,比如,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增加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推展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让家长与学校积极配合,通过学校图书馆、社会图书馆、书店、电子阅览图书、各种文学类报刊杂志的订阅等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力求质量高、花费少、符合学生的阅读兴趣。

2.制定阅读计划。课外图书的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扩展,教师要根据课程进展情况以及学习目标计划,来制定相应的课外阅读计划,让学生根据课程的进展来完成针对课文安排的相关文本阅读。这需要教师控制好课外阅读的篇幅和数量,不要占用学生太多的课余时间,否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不利于课外延伸阅读工作的展开。而且,教师还应根据这些课外阅读计划来建立相应的阅读效果监测和评价系统,比如通过短时间的交流和讨论,让学生对课外阅读篇目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谈一下自己在阅读中的感悟以及学习到的东西。另外还要注意将课外阅读计划与课程教学有效统一,安排合理的进度,让学生不会感到凌乱与无措。

3.制定推荐书目。推荐书目的制定有利于使学生的阅读有了一定的取向和范围,让学生觉得不会那么茫然,课外推荐阅读书目的制定要符合以下几个要求:符合学生的阅读兴趣;符合大纲要求和课程计划;推荐书籍具有一定的启迪性、科学性和艺术性;推荐书籍要有利于增加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等等。目前,教育部和人民教育出版社都根据初中生、高中生等不同阶段的学生制定了不同的课外阅读数目,教师可以结合本校本地的实际,来对这些数目进行筛选或增添,将这些有助于学生成长和智力发展的书籍推荐给学生。而学校图书馆也应根据这些书目来建立相应的书架或丛书,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有利条件和阅读环境。

4.对学生做好课外阅读的指导讲解工作。由于延伸阅读是在课后完成的,教师不可能即时为学生解答各种问题,所以,教师应让学生发扬质疑精神和探究精神,鼓励他们将课外延伸阅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师生一起展开讨论和研究,集思广益,加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不仅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也可以实现教学相长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促进和提高。所以,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方法指导,并不断学习,加强自己的相关文本阅读,以便更好地为学生解答在延伸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总之,初中语文的延伸阅读对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作出正确的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参考文献:

[1]孙成蕊.初中语文教学延伸阅读的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2]陈丽云.中学语文延伸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5.

篇7

一、重视拓展预习,增强小学生延伸阅读的意识

拓展预习是开展延伸阅读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顺利开展延伸阅读教学活动,必须先增强小学生延伸阅读的意识,激发出小学生阅读的兴趣,调动小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延伸阅读的重要目标。重视拓展预习,就需要发挥教材内容的重要作用,在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上,使教材内容与小学生的生活进行有效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小学生的共鸣,促使小学生真正参与到延伸阅读活动中。

例如在学习《詹天佑》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詹天佑这个人物,在开始课堂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求学生可以自行搜集相关信息,学生在搜集信息的时候,普遍利用计算机,通过浏览信息学生发现詹天佑12岁就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虽然这件事情在当代看来并不是非常稀奇的事情,但是在19世纪还是非常骄傲的一件事情,这些都与他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分不开,是值得学生学习的。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将学生收集的信息汇集到一起,通过对多角度信息的分析,学生就可以对课文中的主人公形成更加形象的认识。教师将人物形象展开,对学生形成教育意义,可以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

拓展预习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小学生延伸阅读的意识,小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不高,参与阅读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教师以目的式的课前预习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小学生带着任务进行阅读,长此以往,就会增强小学生的阅读意识,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为小学生进行延伸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拓展感悟,提高小学生的发现能力

延伸阅读的重要目标之一是通过阅读中的感悟,提高小学生的发现能力。延伸阅读与传统阅读教学不一样,传统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延伸阅读在阅读任务上进行了拓展,要求学生真正深入到阅读活动中,通过感悟阅读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发现能力。在素质教育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延伸阅读教学活动,加强拓展学生的阅读感悟,对提高小学生发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加强拓展学生对延伸阅读中的感悟,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阅读要求,结合学生的阅读水平,布置相应的阅读任务,并要求学生写出阅读启示或读后感。教师要求学生阅x经典名著《小王子》,并写出读后感;《小王子》的内容不多,适宜小学生阅读。学生的阅读感悟有“要在有的时间里珍惜,不要失去了才后悔”“人只能用心灵去观察,去感受。要知道,光靠肉眼,是不可能看到本质的东西的”等内容,通过学生的阅读感悟可以看出学生真正深入了阕读,而学生在阋读中提炼出来的道理和经验,’对小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提高小学生的发现能力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开展阅读延伸教学的另一重要且的就是通过感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所以,在小学阅读延伸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阅读感悟,引导学生对阅读形成正确的认识。

三、创造延伸阅读机会,实现延伸阅读的重要目标

篇8

[关键词]大学英语 阅读教学 教学改革 阅读的扩展与延伸

[作者简介]李冬莲(1966- ),女,广东龙门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及商务英语教学。(江苏 南京 211168)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商务英语专业课评价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T201142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6-0186-02

一、引言

阅读是人们通过视觉并借助于其他大脑活动来获取信息,从而了解、适应客观世界乃至改造世界的重要途径。尤其在当今这样一个变化万千的信息化时代,英语作为使用最广泛的国际语言,已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际手段。因此,研究英语阅读的方法,掌握英语阅读的技巧成为语言教育者和学习者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英语阅读也成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与研究的现状分析

基于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目前,国内语言教育者对大学英语阅读课程教学的研究与改革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这些教学研究与实践无疑对我国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其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然而,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虽然这些阅读教学理论和方法对大学生英语阅读水平和能力的提高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种孤立的、为阅读而阅读的培养方式,并不利于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发展。许多大学生具备很好的阅读能力,但在听、说、写、译等能力的发展上严重地不平衡。

应该说,造成这种英语能力不平衡发展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大学英语四、六级测试阅读分数占总分数的40%,中学阶段英语阅读教学以学习语言知识为主等。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对大学英语阅读能力与其他英语能力关系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许多英语教师只是单纯地围绕阅读能力来进行阅读教学,没有把阅读能力与学生其他各项英语应用能力协同起来,也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些能力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通过不同的听、说、读、写模块训练来完成不同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而较少将几种应用能力综合起来训练。结果是阅读能力提高了,其他能力跟不上。反过来,其他能力的滞后,也会阻碍阅读能力的发展。英语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语言应用能力,只有通过综合的训练,才能更好地实现英语语言教学目标。

三、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改革――阅读的扩展与延伸

鉴于以上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必须对现有这种以单纯培养阅读能力为中心的阅读教学进行大胆改革,走出单一的教学模式,尝试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相应地扩展听、说、写、译等能力,并将阅读在时间和空间上向未来和课外延伸的新阅读教学模式――这就是“阅读的扩展与延伸”。

(一)“阅读的扩展与延伸”含义

1.“阅读的扩展与延伸”同“泛读”之间的区别。这里所说的“阅读的扩展与延伸”与阅读教学中的“泛读”(extensive reading)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泛读是区别于精读(intensive reading)来说的,是一种通过大量阅读,借助一定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来快速获取信息的阅读方式。而笔者所说的“阅读的扩展与延伸”是指一种阅读教学模式,是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兼顾听、说、写、译等应用能力的扩展,使阅读能力与其他几种语言能力平衡发展,并使阅读为学生的未来和现实生活服务的新的阅读教学模式,以摆脱过去那种孤立培养阅读能力、忽视其他能力培养的阅读教学模式。

2.从阅读过程的角度来理解“阅读的扩展与延伸”。在教学上,我们可以将阅读视为一个系统或过程,将阅读教学视为一个完整的过程教学。具体分为三个阶段:起点 (阅读的准备)―中点(阅读)―终点(阅读的扩展与延伸)。应该说,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前两个阶段做得较好,但大多数就止步于第二阶段,而忽视了最重要的第三个阶段――阅读的扩展与延伸,这一阶段是学生通过阅读内化的关键一步,也是语言教学的运用环节和终极目标。

(二)“阅读的扩展与延伸”的形式及其理论依据

通过多年不断的实践和研究,笔者在阅读教学中主要运用以下三种形式来实现“阅读的扩展与延伸”:

1.技能培养上,由单一的阅读技能向听、说、写、译等技能扩展。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听、说、写、译能力。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英语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是这个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包括输入和输出能力。而输入能力和输出能力又分别包含听、读和说、写、译能力。这些能力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只有将这五种能力同时进行培养,学生才能最自然、最灵活地将它们运用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运用英语进行口头或书面交流的目的。因此,在阅读课程中,适时地实施其他能力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新课程理论所倡导的课程综合化理念。

2.在时间上由现在向未来延伸。阅读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并理解这些信息,还要有意识地让这些信息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和职业服务。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和职业做准备,高校教师不应把职业教育仅仅看作高职院校或职业培训中心的任务,任何一所高校培养的学生最终都是要走向社会,进入工作岗位。因此,阅读教学也必须向未来延伸。

3.在空间上由课堂向课外延伸。阅读教学中,不仅使学生能在课堂上通过阅读理解文章所包含的信息,而且使学生能将课堂上所获取的信息运用到课堂之外,运用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去。知识只有通过不断地实际运用,才能内化为能力,语言教学才算是达到了最终目的。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在真实的情景中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探索精神和学习毅力,让学习变得更加有效。教学应该贴近生活,让学生置身于“社会化”的学习环境中,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良好心理品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阅读教学也必须在空间上从课堂内向课堂外延伸、向现实生活延伸。

(三)“阅读的扩展与延伸”实施方法。

“阅读的扩展与延伸”的实施方法总体上可概括为“实践活动”。以下将通过具体实例来阐述这些方法的使用。

1.阅读技能向其他英语技能扩展的方法。一是阅读技能向听、说技能扩展的方法。例一:陈诉活动。步骤:(1)在学生完成阅读的前两个阶段(即“预读”和“阅读”)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根据阅读过的材料写出10个陈述(statements)。要求这10个陈述中必须包含正确的陈述和错误的陈述。(2)每2个小组之间进行竞赛。先由一个小组的各个同学分别说出这10个陈述,由另一个小组的同学来判断这10个陈述的正误。例二:提问活动。步骤:(1)活动分组方法与例一相同。(2)将阅读过的材料分为几个部分,由各小组分别根据其中一个部分拟出10个问题。要求这10个问题必须包含一般疑问句、选择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要求特殊疑问句尽可能由不同的疑问词(如What,Who,When,Where,How等)来引导。(3)每2个小组之间进行活动。由其中一个小组的同学提问,另一个小组的同学来回答。二是阅读技能向写作技能扩展的方法。例三:问题扩展写作活动。步骤:(1)在例二中要求学生根据所读材料提出10个问题,现在要求学生将这10个问题写在纸上,每2个小组进行交换。(2)要求每个小组根据另一个小组所提供的问题,写出一个完整的段落,这个段落不能只是这10个问题的答案的简单叠加,而必须要有很好的逻辑关系,要用适当的信号词(signal words)来连接。(3)要求各小组将写好的段落誊写在A4 纸上,由小组长朗读完之后,贴在教室里。三是阅读技能向翻译技能扩展的方法 。例四:摘选―翻译―交换译文活动。步骤:(1)分组方法与例一相同。(2)要求各小组从阅读过的材料中摘选出5句最精彩的句子,并写在纸上。(3)每2个小组将精选的5个句子进行交换,并译成汉语。(4)2个小组再交换译文,进行对比,评价双方的翻译技巧。(5)每个小组将这5个句子及译文誊写在A4 纸,然后贴在教室里。

2.时间上由现在向未来延伸的方法。例五:讨论活动。步骤:(1)分组方法与例一相同。(2)教师在“阅读的扩展与延伸”阶段要求各小组根据所读文章,找出文中哪些观点和建议可能对未来生活和工作有帮助。(3)教师汇总各小组观点和建议。(4)全班共同讨论这些观点和建议的价值,并按对未来的生活和工作的帮助程度,将这些观点和建议进行排序,形成一个清单(即结论)。(5)请学生将清单誊写在A4 纸,然后贴在教室里。如该教材的第7单元的课文“Are You a Workaholic?”(你是工作狂吗?)一文谈到如何对待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在阅读的扩展与延伸阶段,教师可按以上步骤要求学生写出他们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分析这些职业可能带来的压力,并讨论如何解压。

3.空间上由课堂向课外延伸的方法。例六:问卷调查活动。步骤:(1)分组方法与例一相同。(2)教师要求各小组根据所读文章的主题,拟定一份问卷调查,以验证该文的思想观点的正确性或调查相关命题的现状。(3)教师要求各小组实施调查,并撰写分析报告。(4)各小组提交调查报告,并贴在教室里。以《新视野大学英语(写作教程)第二册》为例。该教材的第8单元课文“There’s a Lot More to Life than a Job ”(人生的意义不只是工作)一文,通过几个问卷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过于急功近利,学业过分以未来的职业或薪水为重,而忽视了生活中其他有意义的东西。教师在阅读的延伸阶段可布置类似的问卷调查活动:请各小组设计一份英文问卷调查(问题不少于10个);调查对象为本班或外班同学(不少于20人);并统计调查结果,比较调查结果与本篇课文的调查结果的异同,撰写出一份英文报告。最后,经全班评比,选出最优调查报告贴在教室里。

四、结语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信息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事实上,许多英语教育者多年来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阅读教学改革的必要性都有较深刻的认识和研究,但具体到改革的方法和思路等细节时,却往往成果不够。因此,笔者认为,目前对阅读的扩展与延伸方法等细节上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更具有现实意义。英语教师要适应教学改革的大潮,努力探索教学方法,使阅读能更好地为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未来职业服务,促进学生的英语技能全面、平衡、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廖诗艳,秦春黎.新世纪中国教育的振兴与发展[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2]刘为凯,余雪琳.浅谈大学英语阅读教学[J].南昌高专学报,2005,58(3).

篇9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拓展延伸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拓展延伸的必要性

1.阅读教学拓展,是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阅读,是孩子绝不能耽搁的一件事,也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来提高小学生吸取知识、体味情感、欣赏语言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小学生的阅读还处于启蒙阶段,首先要学会识字,然后才能学造词以及句子段落和篇章。加之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心理还不够成熟,他们更注重于感知而非抽象,他们的阅读具有易变性。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耐心地引导他们,采用符合小孩子阅读习惯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小学生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抓好这一教学环节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小学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阶段,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并注重情感体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有益的课外书籍,借助工具书加深理解,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拓展的必要性。所谓的阅读教学拓展,就是结合文本适度地拓展相关内容,如主题相同的短文、片段,或链接与文本关系密切的课外知识,将文本置于更广阔、更开放的知识体系之中,这样能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通过这一开放的过程,使学生直接接触更多的阅读材料开展阅读实践,从而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一般都以阅读为基础,听话能力的提高也要靠阅读来促进。作为语文能力基石的阅读,如果仅仅靠有限的课文,那只能是杯水车薪。

语文教学拓展表现在课堂教学上,就是老师由课内向课外、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适当的知识延伸,是学生在老师调动下进行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教学迁移环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是学生加深对文本理解、体验的关键环节。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采取有效的教学拓展,是提高孩子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之中进行有效的教学拓展延伸,不但能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而且还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效果。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拓展延伸的策略

1.拓展预习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通过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课前拓展预习能够让学生广泛涉猎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料,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构起属于自己的阅读理解构架。

2.拓展感悟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语文教学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注重将课外的学习资源纳入课堂,让学生超越课堂与教材的局限,搜集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料从而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当然,拓展延伸应该围绕课文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来进行。

(1)抓住语言,感悟文本。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把握教材资源,根据其特点组织阅读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去理解体会,同时安排练习,使拓展训练的创设不仅锻炼了学生积累词语的能力,也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2)突破难点,丰富文本。每一节课的教学难点往往是教材蕴涵深刻含义的地方,在难点处进行拓展,能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感悟教材所蕴涵的深刻含义。如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课件来突破教学难点,从而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也让文本更加丰富了。

三、延伸践行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法宝

拓宽学习语文的渠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应正确树立语文教学观,灵活拓展教材文本,实现学生自主搜集整合信息与课堂教学延伸、综合性学习深度拓展的有机结合,有效地拓展延伸阅读把学生从小课堂引向大课堂,让学生带着兴趣去阅读学习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应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广阔的空间

“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在学完了文本之后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在文本学完后,可开展主题延伸阅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与文本相关的课外知识,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1)编写主题手抄报。通过编写主题手抄报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已不罕见。手抄报形式多样,学生通过办报,可有效提高语文实践能力。但在学生动手编抄报前,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去提取及查找相关信息。如学习文本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编写与学习文本相关的手抄报,通过动手来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的超时空性,使得课堂之间、课堂与生活之间的割据状况发生变化,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课堂和学校的围墙,使得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最大限度地实现无缝连接,也使得学习环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与重构。学生开展拓展阅读中广泛搜集资料,网上网下的信息资源都成为学生阅读的对象。而同学之间的积极互动对话,又产生新生信息资源,形成信息资源的共同体。

任何学习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完成的,而各种学习空间都有其特定的结构。融合虚拟与现实学习情境的活动空间,也是实现拓展阅读教学的有效平台。学生通过学习平台,利用网络来传递声音、文本和图象等各种符号以此来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从而形成一个人际交流环境。这个交流环境不仅能极度张扬个性,而且重视竞争和合作,不仅能获取信息,而且还能达到学生、教师和信息的极致互动。

篇10

语文教师在唱好课堂教学重头戏的基础上,由此及彼,拓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沟通生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很重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阅读与说、写结合

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阅读文章,接触的只是文字,作者想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意境、情趣等,都蕴藏在文字里面,全靠读者自己凭借文字去理解,去体会。

那么,阅读怎样与说、写有机结合呢?

1. 阅读重在自学。光读课本内容不行,还应多读课外书籍,以提高阅读能力,扩充视野。阅读贵在积累。量变促质变,只有积累大量词汇和佳句,才会使说写用词恰当,语句生动,形象有趣。

扩展阅读分两条线进行 :一是假期课外阅读,布置课外阅读作业,中外名著10部, 唐诗宋词及鉴赏文章等。其中文学名著只要求泛读,不做检测;古文和诗词鉴赏则要求精读,并做考查 。二是日常课外阅读。可分为自读篇和教读篇。自读篇凭兴趣读,靠悟性去品,课外独立完成。教读篇,按要求读,靠毅力去啃,在老师帮助下完成。

2. 阅读巧在运用。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一些作者非常重视艺术空白的作用。这些“空白”的设置正因为是在“无字之处”“无声之处”,因此,就带上了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可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联系课文展开丰富想象进行续写,表现出多种主题;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种心理现象反映到作品上往往“言”不能尽“意”,读者必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身处地去还原;文章的结尾是门艺术,一个好的结尾往往让人产生意犹未尽之感,给读者留下无穷的遐思。

要“以读促说”“以读带写”。阅读不是鹦鹉学舌,照本宣科。阅读是春蚕吃桑叶,沙沙有声,消化了叶面,吸取了养分,吐丝能织锦,裁剪能成衣,破茧可化蝶,飞腾向天地。

二、 课内与课外结合

探索语文教学最佳效果,是将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内容上要力求新鲜化,在教学手段上要力求多样化,在课外活动内容安排上尽量丰富化,使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并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源头活水”。

那么,究竟如何把课堂教学与课外的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起来呢?

1. 教学内容要力争新鲜化。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取舍,重在指导,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将精讲的内容新鲜化,打破传统思路。教师可作课内外比较,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内外组合,进行专题教学。

2. 教学手段力求多样化。传统的语文教学一般都是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手段单一,很难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积极主动地去掌握。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效率是低下的。我认为课堂教学应紧紧围绕学生,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乐于接受,乐于掌握。教师可适当举行默写,速读,朗读对抗赛,接力赛,让学生在愉快活泼的气氛中学习;结合课文内容组织课外表演;适当举行教师学生角色换位,让学生做实习老师。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课文教学内容从社会生活中来,应回到社会生活中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引导学生,从无字处读书,读社会这本活书,从中体会人情冷暖、生存法则、道德准则。

三、 教本与读本结合

苏教版教材包括必修、选修和读本,读本须与教科书配套使用,且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

那么,怎样较好地使用好教本与读本,使教读两本有机结合起来,进而落实教师指导呢?把读本中的文章当作理解教本文章内容的背景资料来阅读,跨文本比较人物性格、探究人物成因,把读本选文与课本选文进行比较性阅读,语文读本为教本提供了大量的比较阅读的材料,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问题,解答问题,这才是教材编写者的真正意图。把读本中的文章当作课本内容升华的文本来读,跨文本拓延文章主旨,跨文本建构知识体系。

语文读本除了能够给学生提供辅助、升华、拓展的契机外,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解社会人生,走向社会人生的平台,其富于时代性、生活性、人文性的选文,大大地缩短了学校与社会、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为他们理解人生、把握人生提供宽阔的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说,把握了语文读本和语文教本的关系,也就把握了具有“革命意义”的课程改革的要义。

四、 化有限为无限

课外延伸仅靠课堂是十分有限的,要想借助课外延伸这条渠道真正达到开辟语文天地的目的,必须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进行课外延伸的同时,更要让学生体会到延伸的妙处,懂得怎样去延伸,向哪个方向延伸,延伸的目的是什么,然后自觉地、津津有味地向课外不断扩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寻觅。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一方面要激发学生向课外延伸的兴趣,一方面还要进行合理指导。如摘抄精彩片段、评析佳作、记录有意义的事、主持辩论会等各种有益的活动。长此以往,积少成多,变不能为能,变少能为多能。

篇11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课堂的拓展和延伸部分,课堂气氛相当热烈。在集体诵读《横渠四句》时,说是“群情激奋”也不为过。下课时,学生对教师报以热烈的掌声。我相信,这堂课一定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这种印象是不是我们所希望留下的印象呢?

一 文言文教学中进行拓展与延伸的必要性

课堂拓展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许多教师在课堂拓展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因为语言的隔阂和时代的距离,对学生而言,文言文词句、文章内容以及作者情感无一不是理解的难点。适当的课堂拓展能恰到好处地化解难点,拓展学生视野,增强课堂趣味性。但在文言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拓展和延伸?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文言文的课堂拓展常常从补充文章背景、补充同类文章、补充相关教学内容、补充相关情节几方面展开。不论哪一个角度的拓展和延伸,都应以化解难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为目的,不能是盲目的、漫无边际的拓展。因此,文言文的拓展和延伸不应淡化语言或脱离文本。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唐宋散文的选修教学给出了这样的建议:“在阅读中体会作家的人生追求和胸襟怀抱,进步的社会理想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理解散文作品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入思考,学习用现代的正确观点和思想方法来分析作品的内涵和思想倾向,认识其意义和局限。可从各种渠道搜集相关资料,适当联系作家的生平和思想、作品写作的具体背景,以及前人对作品的品评,来加深理解。”虽然是选修教学,但唐宋散文的阅读重点还是文本本身,而课堂的拓展应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为目的。而在上文所提到的那节课中,虽然执教者进行了广泛的拓展延伸,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但这些拓展和延伸对学生加深理解并没有太多的帮助。

二 文言文教学中进行拓展与延伸应注意的要点

文言文的拓展和延伸如何做到有效,要注意的地方很多。陈婷在《建构主义理论在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拓展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提出了文本拓展要遵循的三个原则,即必要性原则、文本性原则和适度性原则,这是非常正确的。将三个原则与文言文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我总结出在文言文的拓展和延伸中要注意的几个要点:

第一,紧密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拓展与延伸。也就是说,文言文的拓展和延伸的内容必须与课文紧密相连,拓展和延伸的首要目的在于利用丰富的教材文本,引导学生就课文本身的语言、情景、立意、写法等方面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阅读和分析,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文言文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从而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文本的能力。例如,在《游褒禅山记》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课后阅读与此题材类似的其他文人游记,如苏轼的《石钟山记》等。

第二,必须注重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文言文的拓展和延伸可以在课堂上结合教学进行,也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或布置为课后作业,不论采取哪种形式,都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这也是文言文拓展和延伸的第二个目的。拓展和延伸的内容应有利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且从“言”和“文”两个角度,切实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例如,在《留侯论》的教学过程中补充《史记·留侯世家》中的相关段落,既补充了相关材料,又增加了文言语段的阅读。

篇12

【关键词】课外阅读;语文;教学拓展

从教学形式上看,课堂教学是主导,课外阅读是补充,就效果来看,课堂教学是热身,课外阅读却是实践。语文教师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注重将课外的学习资源纳入课堂。让学生超越课堂之外,跳出教材本身去搜集、阅读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料,这些对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课外材料的拓展,必须做到:

一、拓展不能脱离课本

课堂拓展应立足课本,并对课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拓展延伸应该围绕课文的主题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们要始终记住,只有文字才是教学之本,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凭借,也才是最好的课程资源。拓展延伸是为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服务的,不能让内容为拓展延伸服务。正如朱熹所说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以教师在对课文拓展延伸时,首要的就是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

二、拓展要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读物

拓展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包含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认知水平、知识积累、学生能力发展水平、地区差别和特征等,做到切合学生实际。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适当变换内容或改变难度,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到很亲切,都有话可说。因此,拓展延伸时教师应注意照顾学生个性差异,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多设置一些难度各异的学习内容,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训练项目,以供学生自由选择,各取所需。立足课堂实际,考虑时间、场地、情景的限制。教师要通过对读物内容作生动、有趣而简明的介绍,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和意向,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千方百计找书看,争分夺秒地看书。这时教师就要控制学生的阅读倾向,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读物。可以紧密配合课文,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有关的文章作品。这样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开阔他们的眼界;可以根据读写要求,从立意构思、选材组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各个角度向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文章,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从中汲取营养,提高写作能力。

三、拓展要巧妙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课堂上恰当地选择拓展的内容,适当地选择拓展的时间,则有助于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拨动学生内心的感情之弦。在课堂导入时,教师不露痕迹的运用拓展教学往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整个课堂教学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课内外的适度拓展延伸,可以让语文更加充盈和丰富!这样的拓展方式,是对课文的延伸和拓展,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结和提升,进一步丰富了课文的内涵,使学生在拓展中了解了课文的写作特点,使学生在情感体验和人文感悟的同时,语言也进一步得到训练,在教学中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四、通过拓展指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

篇13

这是确保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必要前提。我们常说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教学亦是如此。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如何直接影响着上课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首先要精心组织备课,深入钻研教材,解读教材,吃透教材,以确定教学目标,从而使阅读教学有的放矢,详略得当。具体地说,就是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明细化,然后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层层落实。它包括:1、教学对象;2、学生的行为;3、确定行为的条件(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的规定的限制);4、程度。

二、善于激发兴趣

我们认为阅读兴趣很大程度上可以在语文实践中逐步培养。因此,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针对学生年龄特征和教材实际,运用更多的课堂教学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趣味横生的教学情境,使之进入一个“乐读爱读”的境地,从而自觉地投入到阅读中去。

为此,我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1.开设大阅读课。

我把每周一节自习课改为阅读课,将“主题学习”丛书作为主要书目发给学生;与学校图书馆联系,允许学生定期借阅;要求学生自费订立至少一种读物,并在班内轮流交换,实行大循环阅读;在此基础上举办每月一次读书报告会,要求人人上台汇报。同时,不定期举行读书知识竞赛、有奖竞猜等活动。这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2.开展“经典精读”、古诗文朗读等活动。

外国经典名著、古诗文是世界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瑰宝。精读外国经典与诵读古诗文,可以穿越时空,与古今中外的大师、圣贤展开对话与交流,可以极大地增强他们的文化底蕴,提升他们的文学情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方式。

课堂上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既可以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体验、积累和培养语感,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达到一箭双雕之功效。

另外,男女比赛朗读、分角色朗读等都不失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总之,朗读方式多种多样,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以提高阅读之有效性。

三、营造和谐氛围

1.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

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没有也从来不可能有人对事物的强烈追求和热爱。”在课文里,作者常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天衣无缝地融入作品的字里行间。阅读情感则是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感情和学生阅读体验的双向交流,彼此碰撞而产生的阅读“内动力”。当学生有了情感的参与,就能触动其兴奋点,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并与作者达到情感交融。

2.创建平等对话的和谐气氛。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教师的职责只在于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良好阅读氛围,倡导阅读民主,提供交流平台,排除阅读障碍,让学生积极主动直接参与到自主阅读中来。同时教师还要善做一个“引导者”,多用“说出你的独特的感受”、“你想说出什么就说什么”、“你的发现真是与众不同”等富有启迪的语言,引导鼓励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与理解。

四、合理拓展延伸

所谓拓展阅读,是指语文阅读教学对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某一主题,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整理与阅读,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某个特定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一般地,这种拓展包括让学生去读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去读同题材的作品,去读同一种风格的作品,去读同一时代背景的作品,去读关于作者作品的有关资料等等。

1.从作者资料入手进行拓展延伸。

作者的相关背景资料,作者的其他作品以及创作风格等都是拓展延伸的重要内容。如在教学鲁迅《故乡》一课时,我们可以插入有关作者的生平介绍、阐述作者情感的一些资料,引导学生走进文章,深入理解作者对童年、对故乡、对友情的无限追思与怀念之情。此外,让学生去读一读鲁迅其他一些代表作品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2.从作品内容入手进行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应立足于文本,因为它是教学之本。于漪老师指出:“那种文本的内涵还未掌握,就延伸拓展远离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因此,真正的拓展,应强化教学主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3.从写作手法入手进行拓展延伸。

篇14

关键词:语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349-01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完成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重要使命。但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语文不仅是重点,而且是难点。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虽然抓住了重点,但没有很好地突破难点,教师讲得精疲力竭,而学生则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由此折射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就这些问题,提出几点思考。

一、语文阅读教学要走出三种误区,即“窄语文,泛语文和非语文”

在实际操作中,有的教师将语文课偏狭为文学作品欣赏和研讨,窄化为文学课;有的教师将语文课泛化为大文化课。或是成为班会活动,综合实践课,以活动和生活中的体验化简了语文学习;有的教师则将语文课安排过多的非语文活动,内容冗赘,形式繁多,令人眼花缭乱;有的教师则在语文课内设置了大量的课外内容,课堂成了成果展示厅和资料交流会,弱化了语文本身的学习,却美其名曰“延伸拓展”。殊不知这样做,曲解了“延伸拓展”的真正含义。

二、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两个板块,两件大事,三个层次

语文教学的两大板块,一是学习语文知识,语文知识又分为语言本身的知识和语言材料所反映的大千世界的知识。语言本身的知识包括文学常识、语法修辞、逻辑知识、文章的谋篇布局等;而语言材料反映的知识则包括社会、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二是培养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教学应注意把握的两件大事是:一是思路,也就是文章的立意、选材和组织材料;二是口味语言,即领悟文中语言运用的精妙。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和产生的效果。语文教学应注意的三个层次,即写什么,怎么写,用什么语言表达的。

三、语文阅读教学要紧紧抓住文本。

抓文本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感悟与理性”的关系。感性即注重情感体验,感受形象,理性是建立在感性基础上的,要注意文本,关注背景,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的概括和归纳,否则就丢失了文章中富含的情意。二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宏观把握,微观深入。对局部的处理必须在整体的框架内,抓住文眼,品味语言,切不可脱离课文,偏离课堂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细心体会作者为表情达意而独具匠心的组材,从分析篇章结构中自然地归纳中心思想,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三是“朗读与默读”的关系,朗读是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章感情,而默读则是让学生思考。在语文阅读中,朗读技巧的知道不能代替学生默读时的体验和品味。默读可以使学生潜心读书,静思默想,沉浸浓郁,含英咀华,因而,我们一定要注意朗读与默读的关系。

四、广元课外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