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2 17:22: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阅读教学的课外延伸,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课外延伸阅读;阅读
课外延伸阅读是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展开的延伸面的相关读物。是要根据个体情况,发挥个人特长采取相适应的形式,从中获取有关信息,形成自身的一种学习习惯。从而进行知识积累。开展课外延伸阅读的类型很多,如看书,看电视上网等,但应当注意的以下几点。
一、选取适当的阅读材料
形式各样,易难适中,寓于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读,体味和欣赏,自然会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延伸阅读过程中,老师应当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的选择,内容广博,视角独道,既富于新鲜的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也可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
二、注意学生阅读的个体心理和个性差异
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爱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不同在阅读理解上,也会产生差异,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要对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作充分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各自差异性做到有的放矢,作为阅读教学的指导工作。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物点,选取和采用,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的趣味的阅读材料,认真阅读,提高效率。
三、明确目的,提高要求
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阅读的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使之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多更好的分类,分层级获得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在课外延伸阅读中教师必须明确阅读目的,提出相应的要求学生才能循序渐进,使阅读效率得到提高,阅读能力得到培养。
四、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教师在进行外课阅读教学时,要努力使课外延伸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贯穿于整个教学和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做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努力达到刘勰《文心雕龙》“操于曲,而后晓声,观于剑而后识器”的境界。
五、课外阅读与读书的笔记相结合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高中阶段每学期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这样可以使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教师要建议学生把课外中见到的和获取的知识部分摘抄下来,并随手写一些感悟,“积水成渊”。这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综合学科能力的提高会起到具大的作用。
针对《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阅读教学部分,本文探讨了小学教师如何进行语文课外阅读的开展,并提出了六点看法。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1)这是《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给我们提出的目标。
作为学生基本语文能力之一的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无庸讳言,我们现行的阅读教学存在着不少束缚学生手脚、抑制其阅读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听说读写的各项语文基本能力之间发展不平衡,“写”的地位过于偏重,迫使听说读的能力成为其附庸,失去了本身的独立性。阅读能力的训练未能落到实处,还其本来面目;②过重的学习负担,使挣扎于茫茫题海的学生失去了原本可以用来阅读的宝贵时问和形成扎实的基础知识、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的机会,久而久之,冷落了阅读训练,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③现行教材这个“例子”,就入选的课文来看,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诸方面存在着数量太少、视野太窄、单调划一的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知识渴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④阅读教学研究方面,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出现真正切实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训练有着较大的模糊性、盲目性,教学的目的不甚明了,特别是未能认识到现阶段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的重要性,使许多学生对缺乏活力和趣味的阅读教学敬而远之。信息竞争这一浪潮,折射到语文教学之中,促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为获取信息而进行的阅读,必然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语文能力,日益发挥其重要作用。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广泛而有序的课外阅读获取、筛选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应该引起人们的不断重视。
课外延伸阅读,是指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自觉地在课外选择与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相应、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生发延伸开去的相关读物,并根据个体实际情况、发挥个人主观能动、采取适应的形式,从中获取有益信息、形成自身知识积累阅读。开展课外延伸阅读,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选取适当的阅读材料 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级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课外延伸阅读过程中,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材料的来源应该是多途径的,除了读各种各样的书籍,还可以“读”现代高科技产品,例如光盘、电脑网络中的相关信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高效率的阅读教学,首先得力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恰当的阅读材料。
二、要注意学生阅读心理的个性差异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的不同,阅读理解上也会产生差异性。黑格尔曾形象地表述这种情况:“正像一句格言,从年轻人(即使他对这句格言理解得完全正确)的口中说出来时,总没有那种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广袤性,后者能够表达这句格言所饮食的内容和全部力量。”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对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为充分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各自差异性,有的放矢,做好阅读教学的指导工作。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材料,搞好阅读、提高效率,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自我的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三、明确目的,提出要求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量急剧增加。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阅读的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多、更好地分类别、分层级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布鲁姆认为,人的学习能力是分层级的,可测量的,较高一个层级的能力,涵盖着它以下的一个或几个层级的能力。对于课外延伸阅读和理解的不同目的和要求,由浅入深,大致可分为复述性理解(只着眼于读物的表层信息、把握读物提提供的内容)、解释性理解(把读物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认识)、评价性理解(对所读材料内容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创造性理解(超越材料本身,产生另一种见解或思想,产生对正探索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新途径)等四个层级(2)。在课外延伸阅读中,必须明确阅读目的,提出相应要求,才能循序渐进,真正实现阅读效率的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叶老早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说:“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3)进行课外延伸阅读,要努力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贯穿于整个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得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达到 刘勰所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境界。
五、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
新课标同时要求学生在中高年级每学期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这样使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见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并写一定篇数的感悟。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综合语文能力的提高的巨大作用,更不言而喻。视野的开阔、能力的提高、学生对于祖国语文的感情与日俱增,为学好语文创造了先决条件。
《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然而,审视我们目前的阅读教学,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其中,学生阅读量的严重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因此,做好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外延伸迫在眉睫。
一、合理选取阅读材料
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高效率的阅读教学,首先得力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恰当的阅读材料。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级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课外延伸阅读过程中,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材料选文要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阅读。
二、要注意学生阅读心理的个性差异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的不同,阅读理解上也会产生差异性。黑格尔曾形象地表述这种情况:“正像一句格言,从年轻人(即使他对这句格言理解得完全正确)的口中说出来时,总没有那种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广袤性,后者能够表达这句格言所饮食的内容和全部力量。”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选择的材料应避免模式化,鼓励灵活多样,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材料,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自我的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三、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
读写是语文基本能力,二者相辅相成,读是积累,写是倾吐运用,惟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语文能力的协调发展。新课标要求学生在中高年级每学期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这样使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见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并写一定篇数的感悟。这样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学好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1. 信息化环境下影响英语分级阅读课外延伸教学效度的因素分析
1.1 混淆了英语课外阅读(extracurricular reading)和英语分级阅读(Level Reading)
分级阅读主要是根据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智力与心理发育程度,为他们提供科学的阅读计划及有针对性的图书。分级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改进阅读策略和技巧,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享受阅读美感和激发阅读兴趣。分级阅读比课外阅读更具针对性,但由于国内的分级阅读标准并不成熟,导致分级阅读在操作上效度不高。
1.2 混淆了英语课外分级阅读和英语分级阅读课外延伸教学
英语分级阅读课外延伸教学是对课内分级阅读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可以帮助教师评价并跟踪学生的阅读进步情况,从而便于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它是紧密衔接课内分级阅读教学,并有教师、家长甚至专家的引导、监测及评价的动态过程。然而,简单地将学生推到课外分级阅读市场的做法还比较普遍,导致英语分级阅读课外延伸教学的效度低下。
1.3 混淆了英语信息化教学与英语信息化助学教学
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课外延伸分级阅读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协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使学生认知投入更加深入、阅读情感的体验更加积极鲜明、阅读策略的运用更加有效。但是,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不能建立教学相长的网络阅读环境、交流环境和评估环境的状态还比较严峻,导致良莠不齐的网络资源所带来的阅读损耗还比较大,也直接影响到学生课外延伸分级阅读的效度。
2. 基于信息化的提升英语分级阅读课外延伸教学效度的途径探究
2.1 Research
调查、分析和诊断学生的现有阅读水平和最近阅读发展区,然后在i+1阅读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制定分级阅读课外延伸教学目标。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i”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1”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i+1”阅读理论要求了解学生的现有阅读水平,定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阅读略高于学生现有阅读水平的分级材料。
2.2 Reading
在关联阅读理论的引导下,找准课内向课外延伸的切入点,并据此选择与课内文本内容相契合的课外阅读内容;并在窄式阅读理论的引导下,指导学生自主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开展主题阅读和深度阅读。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指导学生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下载并编辑相同或近似主题的内容,通过词汇的重复度和内容的相近度来提高英语分级阅读课外延伸教学效度。比如两篇关于感恩节的文章,可以在课内运用精读策略对Text A: The history of Thanksgiving进行深度研读,由词到句,由细节理解到文章整体把握,层层落实。而运用泛读策略对Text B:Thanksgiving进行课外延伸阅读,包括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等。
2.3 Responding
观察学生阅读反应,倾听学生阅读感受,在“互联网+”背景下借鉴信息化助学手段在阅读策略上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指导,构建分级阅读课外延伸教学的指导体系。
2.4 Reflection
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引领下,根据教学效果,对“互联网+”背景下信息化助学分级阅读课外延伸教学的设计进行提炼和理论升华,从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几个层面来概括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程序,形成信息化助学教学模式。
2.5 Realization
在“多重交互”阅读理论的引导下,利用自主研发的分级阅读网络信息平台,实现相应等级学生之间的阅读资源共享,以此来验证信息化助学分级阅读课外延伸教学的有效性和可推广性。
3. 基于信息化的提升英语分级阅读课外延伸教学效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延伸过度
适度的延伸阅读对课内阅读教学是有益的,但是过犹不及,延伸过度会导致分级阅读效度低下,表现在学生的学业负担加重而阅读兴趣减退,甚至连带家长一起疲于应付、怨声载道。
3.2 阅读损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是不是有了兴趣就能提高阅读效度呢?在网络知识大爆炸的年代,“碎片化”阅读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主流。这种快餐式阅读方式耗费了学生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然而阅读的效度却大打折扣,尤其表现在阅读缺乏思维深度。
3.3 延伸不力
由于学生个性阅读的最近发展区不好定位,也由于网络空间上的英语读物不好分级,学生找不准课内向课外延伸的切入点,不能有效将课内阅读策略和技巧迁移运用到课外阅读上,这导致分级阅读课外延伸教学名不副实。
4. 结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丰富的网络资源为英语分级阅读课外延伸教学提供了保障。在教学中,教学目标要充分体现时代性,加强英语分级阅读课外延伸教学的薄弱环节,激发学生兴趣,构建英语信息化助学分级阅读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要准确把握规律性,改进英语分级阅读课外延伸教学的关键载体,要立足课本,适当延伸,对学生搜索到的分级阅读材料作一定的整理和导航,鼓励和协助学生完成阅读任务;要大力增强实效性,夯实英语分级阅读课外延伸教学的基本保障,改进网络学习环境、交流环境和评估环境等。在“互联网+”背景下,笔者将继续借鉴国内外研究经验,持续开展基于《英语课程标准》的英语分级阅读效度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一线教学实践中去,进一步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推进前瞻性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 Stephen D. Krashen. The Case for Narrow Reading[J]. Language Magazine, 2004(05).
[2] 杨贤栋. 基于《英语课程标准》的英语分级阅读效度研究[J]. 校园英语(教研版), 2014(09).
[3] 蔡容龄. 英语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外教育研究, 2009(07).
[4] 王笃勤. 英语阅读教学[M]. 北京: 外研社基础教育出版社, 2012.
[5] 王霈. 用分级阅读促进英语阅读教学[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12(07).
关键词:课外阅读 语文教学 指导方法 持之以恒
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主要有直接习得和间接习得两种。而阅读就是间接习得最为主要的方式,是获取知识最为主要的途径。在语文学习中,阅读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广意上说,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阅读的过程,因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是这样定义“阅读”的:“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段的阅读量有这样的规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也就是说,一个学期至少要阅读25万字。而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每学期只有30篇左右的课文,不过3万字左右而已,这就需要我们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那么,如何落实这课堂之外的学习呢?
一、以课文为例,拓展延伸
教材上精选出来的课文就象一颗颗晶莹的水珠,而这滴水珠的背后是小河,是大江,是海洋。我们在学习每篇课文时,可以把相关的时代背景,名篇名文引荐给学生。在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材中,有不少名篇节选,如《草原》摘选自老舍的《内蒙风光》,《蟋蟀》选自法国的法布尔的《昆虫记》等。在教这些课文的时候,可以把原著指给学生课外去学习,这样,学生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和感悟,还能更全面地感受大师的语言魅力。而《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这一类的课文,如果学生不了解时代背景的话,是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的,布置学生去阅读相关的时代背景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种阅读是课堂必要的延伸。
学生课外阅读需要教师的指引,我们应该从这一滴水珠出发,把这滴水珠映射出的知识海洋指给学生。
二、培养阅读兴趣,指导读书方法
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特点都有异同,教师要充分了解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在阅读兴趣上给予引导,努力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的阅读材料。因此,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他们乐于读书。
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点,给学生提供《海底两万里》等儿童文学的经典,也可以是《哈利?波特》等畅销书,让他们有所选择。有的学生热爱科学,可以指引他们去学《十万个为什么》,或自然科学,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喜欢社会信息、知识的学生,可以指引他们去观看电视新闻时事,阅读报纸,去关心国家和世界大事。
阅读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课外去阅读经典。我们并不期待经典名著能让学生在综合知识考试中考出高分,但它能温暖他们的心灵,打开他们美好而又人道的感受世界的心智。对儿童而言,经典名著并不仅仅是中国的或是国外的,他们也有自己的经典:《绿野仙踪》以及安徒生,甚至迪斯尼的故事等。这些都是学生一生受用无穷的精神食粮,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教师难道不更应该指引给学生吗?
在阅读量的要求上,更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一般的学生每天要求3千字左右,阅读能力好的学生可以在5千字左右,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哪怕每天只读百字,都应该对他进行肯定和鼓励。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指导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呢?作为教师,应尽量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读物,以打开学生视野。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指导帮助孩子寻找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他的第二本教材。让这些美文成为他们生活的向导,写作的拐杖,精神的力量,想象的翅膀……
首先,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我们不仅要选择好的阅读材料去激发孩子的阅读热情,还要想办法让孩子保持这种阅读热情,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最好的办法就是学校和家庭都有着良好的读书氛围,耳闻目睹,孩子自然也会是爱读书的。其次,对待孩子的阅读方式,要多些宽容。如果一本书,孩子翻了三页就不感兴趣了,你不能再强迫他一定要看完;如果孩子对一本书着迷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你不能因为它不在你的推荐范围之内而横加阻挠,你应该想想这本书为什么会有如此魅力,万一它真是儿童不宜的话,那就反省一下是否在引导方面存在着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指责孩子。
另外,有的孩子喜欢看注音的书,有的孩子喜欢看原著,有的孩子喜欢看有解释和评价的。不同的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同的,阅读能力好的孩子,一目十行;阅读能力差的孩子,可能连读懂意思都感到吃力。这些,我们都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和个性差异,不要动辄棒喝,也不要过份赞赏。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方法上给予指导,让课外阅读真正成为他们喜爱的事。
三、培养习惯,让阅读成为我们的影子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提倡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养成很大程度来自于学生时代的坚持。我们可以用一些活动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形成。
我觉得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单靠简单的表扬、奖励是达不到目的的。应该让学生真正从心里面爱上阅读,才能渐成习惯。
我们可以每天利用课前10分钟开展“我读了……”的活动。每天一点时间,让每个学生都用简短的话来说说自己昨天读的书或者文章,既交流了收获,开阔视野,又锻炼说话能力。我们的活动能够坚持多长时间,学生的课外阅读就能坚持多长时间。我们还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办读书手抄报、读书板报,开展读书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这样一个例子:
美国马萨诸塞州亨廷顿的盖特威区中学,1978年全校确定了持续默读时间,每周一和周五早晨,长度是25分钟。在这个期间,整个学校(包括校长、老师、学生等)都必须把“工作”放在一边,每个人都自由选择自己的读物,在整个盖特威区中学里只会听到一种声音,就是翻书页的声音――是非常渴望的翻书声,而不是原来那种不情愿的翻书声。这很值得我们借鉴。
课外阅读的延伸,尽管属于个体行为,但仍有其共同的目的――获取信息、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而采取恰当的形式,定期组织体会交流有其必要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收集材料、汇总信息,结合课堂教学。思想教育、时事教学、班集体建设等环节,让学生显露个人阅读情况、交流经验心得、展示精彩呈的知识信息世界,使课外延伸阅读反馈于日常教学,真正实现阅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