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阅读教学的课外延伸范文

阅读教学的课外延伸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22: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阅读教学的课外延伸,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阅读教学的课外延伸

篇1

关键词 课外延伸阅读;阅读

课外延伸阅读是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展开的延伸面的相关读物。是要根据个体情况,发挥个人特长采取相适应的形式,从中获取有关信息,形成自身的一种学习习惯。从而进行知识积累。开展课外延伸阅读的类型很多,如看书,看电视上网等,但应当注意的以下几点。

一、选取适当的阅读材料

形式各样,易难适中,寓于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读,体味和欣赏,自然会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延伸阅读过程中,老师应当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的选择,内容广博,视角独道,既富于新鲜的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也可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

二、注意学生阅读的个体心理和个性差异

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爱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不同在阅读理解上,也会产生差异,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要对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作充分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各自差异性做到有的放矢,作为阅读教学的指导工作。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物点,选取和采用,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的趣味的阅读材料,认真阅读,提高效率。

三、明确目的,提高要求

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阅读的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使之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多更好的分类,分层级获得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在课外延伸阅读中教师必须明确阅读目的,提出相应的要求学生才能循序渐进,使阅读效率得到提高,阅读能力得到培养。

四、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教师在进行外课阅读教学时,要努力使课外延伸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贯穿于整个教学和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做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努力达到刘勰《文心雕龙》“操于曲,而后晓声,观于剑而后识器”的境界。

五、课外阅读与读书的笔记相结合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高中阶段每学期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这样可以使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教师要建议学生把课外中见到的和获取的知识部分摘抄下来,并随手写一些感悟,“积水成渊”。这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综合学科能力的提高会起到具大的作用。

篇2

    针对《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阅读教学部分,本文探讨了小学教师如何进行语文课外阅读的开展,并提出了六点看法。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1)这是《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给我们提出的目标。

    作为学生基本语文能力之一的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无庸讳言,我们现行的阅读教学存在着不少束缚学生手脚、抑制其阅读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听说读写的各项语文基本能力之间发展不平衡,“写”的地位过于偏重,迫使听说读的能力成为其附庸,失去了本身的独立性。阅读能力的训练未能落到实处,还其本来面目;②过重的学习负担,使挣扎于茫茫题海的学生失去了原本可以用来阅读的宝贵时问和形成扎实的基础知识、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的机会,久而久之,冷落了阅读训练,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③现行教材这个“例子”,就入选的课文来看,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诸方面存在着数量太少、视野太窄、单调划一的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知识渴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④阅读教学研究方面,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出现真正切实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训练有着较大的模糊性、盲目性,教学的目的不甚明了,特别是未能认识到现阶段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的重要性,使许多学生对缺乏活力和趣味的阅读教学敬而远之。信息竞争这一浪潮,折射到语文教学之中,促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为获取信息而进行的阅读,必然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语文能力,日益发挥其重要作用。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广泛而有序的课外阅读获取、筛选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应该引起人们的不断重视。

    课外延伸阅读,是指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自觉地在课外选择与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相应、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生发延伸开去的相关读物,并根据个体实际情况、发挥个人主观能动、采取适应的形式,从中获取有益信息、形成自身知识积累阅读。开展课外延伸阅读,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选取适当的阅读材料 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级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课外延伸阅读过程中,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材料的来源应该是多途径的,除了读各种各样的书籍,还可以“读”现代高科技产品,例如光盘、电脑网络中的相关信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高效率的阅读教学,首先得力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恰当的阅读材料。

二、要注意学生阅读心理的个性差异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的不同,阅读理解上也会产生差异性。黑格尔曾形象地表述这种情况:“正像一句格言,从年轻人(即使他对这句格言理解得完全正确)的口中说出来时,总没有那种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广袤性,后者能够表达这句格言所饮食的内容和全部力量。”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对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为充分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各自差异性,有的放矢,做好阅读教学的指导工作。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材料,搞好阅读、提高效率,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自我的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三、明确目的,提出要求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量急剧增加。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阅读的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多、更好地分类别、分层级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布鲁姆认为,人的学习能力是分层级的,可测量的,较高一个层级的能力,涵盖着它以下的一个或几个层级的能力。对于课外延伸阅读和理解的不同目的和要求,由浅入深,大致可分为复述性理解(只着眼于读物的表层信息、把握读物提提供的内容)、解释性理解(把读物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认识)、评价性理解(对所读材料内容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创造性理解(超越材料本身,产生另一种见解或思想,产生对正探索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新途径)等四个层级(2)。在课外延伸阅读中,必须明确阅读目的,提出相应要求,才能循序渐进,真正实现阅读效率的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叶老早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说:“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3)进行课外延伸阅读,要努力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贯穿于整个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得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达到 刘勰所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境界。

五、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

    新课标同时要求学生在中高年级每学期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这样使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见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并写一定篇数的感悟。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综合语文能力的提高的巨大作用,更不言而喻。视野的开阔、能力的提高、学生对于祖国语文的感情与日俱增,为学好语文创造了先决条件。

篇3

《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然而,审视我们目前的阅读教学,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其中,学生阅读量的严重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因此,做好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外延伸迫在眉睫。

一、合理选取阅读材料

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高效率的阅读教学,首先得力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恰当的阅读材料。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级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课外延伸阅读过程中,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材料选文要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阅读。

二、要注意学生阅读心理的个性差异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的不同,阅读理解上也会产生差异性。黑格尔曾形象地表述这种情况:“正像一句格言,从年轻人(即使他对这句格言理解得完全正确)的口中说出来时,总没有那种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广袤性,后者能够表达这句格言所饮食的内容和全部力量。”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选择的材料应避免模式化,鼓励灵活多样,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材料,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自我的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三、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

读写是语文基本能力,二者相辅相成,读是积累,写是倾吐运用,惟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语文能力的协调发展。新课标要求学生在中高年级每学期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这样使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见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并写一定篇数的感悟。这样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学好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4

1. 信息化环境下影响英语分级阅读课外延伸教学效度的因素分析

1.1 混淆了英语课外阅读(extracurricular reading)和英语分级阅读(Level Reading)

分级阅读主要是根据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智力与心理发育程度,为他们提供科学的阅读计划及有针对性的图书。分级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改进阅读策略和技巧,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享受阅读美感和激发阅读兴趣。分级阅读比课外阅读更具针对性,但由于国内的分级阅读标准并不成熟,导致分级阅读在操作上效度不高。

1.2 混淆了英语课外分级阅读和英语分级阅读课外延伸教学

英语分级阅读课外延伸教学是对课内分级阅读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可以帮助教师评价并跟踪学生的阅读进步情况,从而便于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它是紧密衔接课内分级阅读教学,并有教师、家长甚至专家的引导、监测及评价的动态过程。然而,简单地将学生推到课外分级阅读市场的做法还比较普遍,导致英语分级阅读课外延伸教学的效度低下。

1.3 混淆了英语信息化教学与英语信息化助学教学

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课外延伸分级阅读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协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使学生认知投入更加深入、阅读情感的体验更加积极鲜明、阅读策略的运用更加有效。但是,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不能建立教学相长的网络阅读环境、交流环境和评估环境的状态还比较严峻,导致良莠不齐的网络资源所带来的阅读损耗还比较大,也直接影响到学生课外延伸分级阅读的效度。

2. 基于信息化的提升英语分级阅读课外延伸教学效度的途径探究

2.1 Research

调查、分析和诊断学生的现有阅读水平和最近阅读发展区,然后在i+1阅读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制定分级阅读课外延伸教学目标。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i”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1”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i+1”阅读理论要求了解学生的现有阅读水平,定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阅读略高于学生现有阅读水平的分级材料。

2.2 Reading

在关联阅读理论的引导下,找准课内向课外延伸的切入点,并据此选择与课内文本内容相契合的课外阅读内容;并在窄式阅读理论的引导下,指导学生自主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开展主题阅读和深度阅读。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指导学生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下载并编辑相同或近似主题的内容,通过词汇的重复度和内容的相近度来提高英语分级阅读课外延伸教学效度。比如两篇关于感恩节的文章,可以在课内运用精读策略对Text A: The history of Thanksgiving进行深度研读,由词到句,由细节理解到文章整体把握,层层落实。而运用泛读策略对Text B:Thanksgiving进行课外延伸阅读,包括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等。

2.3 Responding

观察学生阅读反应,倾听学生阅读感受,在“互联网+”背景下借鉴信息化助学手段在阅读策略上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指导,构建分级阅读课外延伸教学的指导体系。

2.4 Reflection

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引领下,根据教学效果,对“互联网+”背景下信息化助学分级阅读课外延伸教学的设计进行提炼和理论升华,从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几个层面来概括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程序,形成信息化助学教学模式。

2.5 Realization

在“多重交互”阅读理论的引导下,利用自主研发的分级阅读网络信息平台,实现相应等级学生之间的阅读资源共享,以此来验证信息化助学分级阅读课外延伸教学的有效性和可推广性。

3. 基于信息化的提升英语分级阅读课外延伸教学效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延伸过度

适度的延伸阅读对课内阅读教学是有益的,但是过犹不及,延伸过度会导致分级阅读效度低下,表现在学生的学业负担加重而阅读兴趣减退,甚至连带家长一起疲于应付、怨声载道。

3.2 阅读损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是不是有了兴趣就能提高阅读效度呢?在网络知识大爆炸的年代,“碎片化”阅读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主流。这种快餐式阅读方式耗费了学生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然而阅读的效度却大打折扣,尤其表现在阅读缺乏思维深度。

3.3 延伸不力

由于学生个性阅读的最近发展区不好定位,也由于网络空间上的英语读物不好分级,学生找不准课内向课外延伸的切入点,不能有效将课内阅读策略和技巧迁移运用到课外阅读上,这导致分级阅读课外延伸教学名不副实。

4. 结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丰富的网络资源为英语分级阅读课外延伸教学提供了保障。在教学中,教学目标要充分体现时代性,加强英语分级阅读课外延伸教学的薄弱环节,激发学生兴趣,构建英语信息化助学分级阅读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要准确把握规律性,改进英语分级阅读课外延伸教学的关键载体,要立足课本,适当延伸,对学生搜索到的分级阅读材料作一定的整理和导航,鼓励和协助学生完成阅读任务;要大力增强实效性,夯实英语分级阅读课外延伸教学的基本保障,改进网络学习环境、交流环境和评估环境等。在“互联网+”背景下,笔者将继续借鉴国内外研究经验,持续开展基于《英语课程标准》的英语分级阅读效度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一线教学实践中去,进一步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推进前瞻性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 Stephen D. Krashen. The Case for Narrow Reading[J]. Language Magazine, 2004(05).

[2] 杨贤栋. 基于《英语课程标准》的英语分级阅读效度研究[J]. 校园英语(教研版), 2014(09).

[3] 蔡容龄. 英语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外教育研究, 2009(07).

[4] 王笃勤. 英语阅读教学[M]. 北京: 外研社基础教育出版社, 2012.

[5] 王霈. 用分级阅读促进英语阅读教学[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12(07).

篇5

关键词:课外阅读 语文教学 指导方法 持之以恒

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主要有直接习得和间接习得两种。而阅读就是间接习得最为主要的方式,是获取知识最为主要的途径。在语文学习中,阅读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广意上说,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阅读的过程,因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是这样定义“阅读”的:“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段的阅读量有这样的规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也就是说,一个学期至少要阅读25万字。而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每学期只有30篇左右的课文,不过3万字左右而已,这就需要我们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那么,如何落实这课堂之外的学习呢?

一、以课文为例,拓展延伸

教材上精选出来的课文就象一颗颗晶莹的水珠,而这滴水珠的背后是小河,是大江,是海洋。我们在学习每篇课文时,可以把相关的时代背景,名篇名文引荐给学生。在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材中,有不少名篇节选,如《草原》摘选自老舍的《内蒙风光》,《蟋蟀》选自法国的法布尔的《昆虫记》等。在教这些课文的时候,可以把原著指给学生课外去学习,这样,学生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和感悟,还能更全面地感受大师的语言魅力。而《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这一类的课文,如果学生不了解时代背景的话,是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的,布置学生去阅读相关的时代背景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种阅读是课堂必要的延伸。

学生课外阅读需要教师的指引,我们应该从这一滴水珠出发,把这滴水珠映射出的知识海洋指给学生。

二、培养阅读兴趣,指导读书方法

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特点都有异同,教师要充分了解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在阅读兴趣上给予引导,努力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的阅读材料。因此,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他们乐于读书。

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点,给学生提供《海底两万里》等儿童文学的经典,也可以是《哈利?波特》等畅销书,让他们有所选择。有的学生热爱科学,可以指引他们去学《十万个为什么》,或自然科学,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喜欢社会信息、知识的学生,可以指引他们去观看电视新闻时事,阅读报纸,去关心国家和世界大事。

阅读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课外去阅读经典。我们并不期待经典名著能让学生在综合知识考试中考出高分,但它能温暖他们的心灵,打开他们美好而又人道的感受世界的心智。对儿童而言,经典名著并不仅仅是中国的或是国外的,他们也有自己的经典:《绿野仙踪》以及安徒生,甚至迪斯尼的故事等。这些都是学生一生受用无穷的精神食粮,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教师难道不更应该指引给学生吗?

在阅读量的要求上,更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一般的学生每天要求3千字左右,阅读能力好的学生可以在5千字左右,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哪怕每天只读百字,都应该对他进行肯定和鼓励。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指导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呢?作为教师,应尽量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读物,以打开学生视野。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指导帮助孩子寻找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他的第二本教材。让这些美文成为他们生活的向导,写作的拐杖,精神的力量,想象的翅膀……

首先,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我们不仅要选择好的阅读材料去激发孩子的阅读热情,还要想办法让孩子保持这种阅读热情,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最好的办法就是学校和家庭都有着良好的读书氛围,耳闻目睹,孩子自然也会是爱读书的。其次,对待孩子的阅读方式,要多些宽容。如果一本书,孩子翻了三页就不感兴趣了,你不能再强迫他一定要看完;如果孩子对一本书着迷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你不能因为它不在你的推荐范围之内而横加阻挠,你应该想想这本书为什么会有如此魅力,万一它真是儿童不宜的话,那就反省一下是否在引导方面存在着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指责孩子。

另外,有的孩子喜欢看注音的书,有的孩子喜欢看原著,有的孩子喜欢看有解释和评价的。不同的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同的,阅读能力好的孩子,一目十行;阅读能力差的孩子,可能连读懂意思都感到吃力。这些,我们都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和个性差异,不要动辄棒喝,也不要过份赞赏。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方法上给予指导,让课外阅读真正成为他们喜爱的事。

三、培养习惯,让阅读成为我们的影子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提倡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养成很大程度来自于学生时代的坚持。我们可以用一些活动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形成。

我觉得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单靠简单的表扬、奖励是达不到目的的。应该让学生真正从心里面爱上阅读,才能渐成习惯。

我们可以每天利用课前10分钟开展“我读了……”的活动。每天一点时间,让每个学生都用简短的话来说说自己昨天读的书或者文章,既交流了收获,开阔视野,又锻炼说话能力。我们的活动能够坚持多长时间,学生的课外阅读就能坚持多长时间。我们还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办读书手抄报、读书板报,开展读书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这样一个例子:

美国马萨诸塞州亨廷顿的盖特威区中学,1978年全校确定了持续默读时间,每周一和周五早晨,长度是25分钟。在这个期间,整个学校(包括校长、老师、学生等)都必须把“工作”放在一边,每个人都自由选择自己的读物,在整个盖特威区中学里只会听到一种声音,就是翻书页的声音――是非常渴望的翻书声,而不是原来那种不情愿的翻书声。这很值得我们借鉴。

课外阅读的延伸,尽管属于个体行为,但仍有其共同的目的――获取信息、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而采取恰当的形式,定期组织体会交流有其必要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收集材料、汇总信息,结合课堂教学。思想教育、时事教学、班集体建设等环节,让学生显露个人阅读情况、交流经验心得、展示精彩呈的知识信息世界,使课外延伸阅读反馈于日常教学,真正实现阅读的目的。

篇6

课外延伸阅读,是指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自觉地在课外选择与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相应、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生发延伸开去的相关读物,并根据个体实际情况、发挥个人主观能动、采取适应的形式,从中获取有益信息、形成自身知识积累阅读。开展课外延伸阅读,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选取适当的阅读材料

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级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课外延伸阅读过程中,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材料的来源应该是多途径的,除了读各种各样的书籍,还可以“读”现代高科技产品,例如光盘、电脑网络中的相关信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高效率的阅读教学,首先得力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恰当的阅读材料。

二、要注意学生阅读心理的个性差异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的不同,阅读理解上也会产生差异性。黑格尔曾形象地表述这种情况:“正像一句格言,从年轻人(即使他对这句格言理解得完全正确)的口中说出来时,总没有那种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广袤性,后者能够表达这句格言所饮食的内容和全部力量。”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对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为充分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各自差异性,有的放矢,做好阅读教学的指导工作。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材料,搞好阅读、提高效率,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自我的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三、明确目的,提出要求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量急剧增加。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阅读的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多、更好地分类别、分层级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布鲁姆认为,人的学习能力是分层级的,可测量的,较高一个层级的能力,涵盖着它以下的一个或几个层级的能力。对于课外延伸阅读和理解的不同目的和要求,由浅入深,大致可分为复述性理解(只着眼于读物的表层信息、把握读物提提供的内容)、解释性理解(把读物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认识)、评价性理解(对所读材料内容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创造性理解(超越材料本身,产生另一种见解或思想,产生对正探索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新途径)等四个层级。在课外延伸阅读中,必须明确阅读目的,提出相应要求,才能循序渐进,真正实现阅读效率的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叶老早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说:“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进行课外延伸阅读,要努力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贯穿于整个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得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达到 刘勰所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境界。

五、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

新课标同时要求学生在中高年级每学期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这样使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见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并写一定篇数的感悟。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综合语文能力的提高的巨大作用,更不言而喻。视野的开阔、能力的提高、学生对于祖国语文的感情与日俱增,为学好语文创造了先决条件。

篇7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有效途径;提升

“教材是语文学习的载体,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例子。”(赵景瑞:《探索语文教学的真谛》)教材中的课文篇数虽然有限,但却是学生积累和吸收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然而,新的课程标准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大阅读的理念,强调阅读不只是课内,还在课外,既要读有字书,还要读无字书。这就要求每位语文老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努力拓宽语文课程资源,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堂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之间融合的语文资源体系,以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应在教授教材时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中存在的这样那样的联系点,全面辐射,把小学阅读教学向课外延伸。下面就将自己的一点实践总结如下:

一、由兴趣点延伸,提升兴趣

教学《海底世界》之后,学生对课文所介绍的海底世界的知识了解还是有限,同时对海底的奇异景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时,教师可借机引导他们去看《海洋深处的秘密》《海底两万里》等书,激发学生对大海的向往之情,对科学的探求之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语文老师如果能让孩子们喜欢上阅读,有着浓厚的阅读兴趣,就已经成功了。

二、由疑点延伸,提升兴趣

学习了《恐龙的灭绝》《活化石》之后,很多学生对自然和社会中很多的事物产生了好奇之心,教师可适当引导他们阅读这方面的书刊,如《侏罗纪公园》等,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的欲望。

三、由写法比较延伸,提升兴趣

同样都是写人经历磨难的,《鲁宾孙漂流记》《海伦・凯勒》以及《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等都表达了相似的主题,但写法却不尽相同,让学生尝试将此类作品对比阅读,从而通过分析比较,认识各种表达形式的不同作用,懂得恰当地选择写作方法为写作内容服务。这样既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培养分析比较能力,也是学生学习写作方法、提高文字表达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四、由欣赏品味延伸,提升兴趣

如在教学古诗两首《村居》和《宿新市徐公店》后,让学生体会这两首诗中对儿童生活的描写,再试着找一些描写儿童生活的诗歌(如《小儿垂钓》《池上》等)。

当然,阅读教学向课外延伸最重要的是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不断扩大学习语文的空间。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手段、多种方式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拓展,广泛的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读写能力,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极大的作用。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365-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加强阅读教学,切实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本文作者在此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同仁共同探讨。

一、适当选取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

选取适当的阅读材料 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级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课外延伸阅读过程中,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材料的来源应该是多途径的,除了读各种各样的书籍,还可以“读”现代高科技产品,例如光盘、电脑网络中的相关信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高效率的阅读教学,首先得力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恰当的阅读材料。

二、注重开放性阅读教学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要这样来理解。开放性阅读教学要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开放思维的空间,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因素,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使其或独立思考,或互相质疑,或大胆想象,或相互争议。特别是要鼓励学生不断生疑,大胆发问,对问题,新知识始终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对问题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

三、营造好的读书环境

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的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了“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图书角的建设,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评出优秀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学校或教师要适当地提供学生把阅读的感受和习作展示出来的场地。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而且更是大语文课堂所必不可确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教会学生阅读积累

语文教师应当在精心选择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增加课文中要求学生必须会读、会写、会用的词语数量,指导学生长期不断收集课内外词汇;要注重培养学生勤摘抄、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摘抄是阅读积累的一种有效方法,持之以恒地做好这个工作,会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的效果。而做读书笔记有一点难度,但是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先从简单的做起,如写批注、心得、作评价等,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来阅读理解文章。

五、课外阅读延伸

课堂阅读教学不可缺,它是基础,是前提,但仅限于此是不够的。阅读教学还必须向课外延伸,那么,教师应怎样指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呢?

1、教师应该向学生推荐介绍各种文学刊物,如《散文》《小小说》《微型小说》《中篇小说》以及报刊上刊登的优秀文章等,并向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方法。

篇9

【关键词】背景 意义 现状 策略

课外延伸阅读是促进语文教学的一项具有重要作用的语文教学辅助手段,是随着社会变化和新课改要求逐渐推广开来的。研究阅读教学的课外延伸背景,发展意义,以及推行的基本情况,有助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好的展开课外延伸阅读教育的工作,有效提高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语文延伸阅读的提出也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课本内容的相对固定性不能满足学生强大的求知欲望,新课改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这就需要语文教育和教学能够向学生提供更加宽广的阅读范围和必读书目。由于语文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为了广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未来的工作能力能够更好地符合社会的要求,开展语文课外延伸阅读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开展语文延伸阅读的意义

语文课堂教学只是通过课堂学习以及相应的题目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掌握语文知识,这种教学方法虽然是教育教学方式的主体,但是毕竟范围有限,其拓展功能意义不大。而通过课外的大量阅读来实现语文阅读实践,不断增加语言的积累,掌握各种语言技巧与语言艺术,对于辅助主体的课堂教学,发展学生能力,增加学生知识都有重要意义。

1.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没有学习兴趣,学生就不会产生强烈的自主学习愿望,初中语文课文的选择安排虽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典型性,但是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深入探究欲望。学生在课外阅读的选择上,喜欢看一些具有趣味性、探究性的书籍,喜欢故事情节曲折、内容丰富的小说,但是在选择上漫无目的,而各种课外书籍良莠不齐,学生面对琳琅满目的图书往往无所适从,兴趣反而会大大减少。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意义,调动生活中相关的各种艺术作品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阅读欲望的不断生成,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欣赏能力。

2.促进语文实践的效果。课外延伸阅读有利于将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方法推而广之,运用到语文教学之外的文本阅读中去。学习各种理论知识,就是为了更好的指导生活实践,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会了阅读、分析、总结文本内容的能力,就要用课外的延伸阅读来对更加广泛的课外作品进行理解和欣赏,并通过这种课外延伸阅读的实践,增加学生的词汇积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3.更好的理解课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教师在向学生进行课外读物推荐时,要根据课文的内容来推荐相关作品,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让学生有一定的阅读方向。比如,讲到课文《空城计》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诸葛亮智谋的了解,加深对司马懿多疑性格的认识,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全本的《三国演义》,由于原著较长,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诸葛亮与司马懿在军事斗智方面的相关章节,让学生通过课外的延伸阅读来理解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性格对比,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节选部分。

二、语文延伸阅读工作的进展情况

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在课外延伸阅读方面的工作做得还不足,问题突出表现在学校图书馆建设方面,由于图书馆图书陈旧,不能够与时俱进引进更多新书,所以也就无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还没有得到完善,热衷于阅读网络上各种没有文学水平、没有社会生活基础的网络文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审美情趣。由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他们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书籍的影响,扭曲人格和价值取向,这就需要学校、教师、社会以及家长展开广泛的合作,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正确的引导。

三、推进语文延伸阅读工作的策略

1.有效地联系学生家长,帮助学生创造课外阅读条件。课堂的语文教学是为学生打好语言基础,课外延伸阅读是对学生能力的拓展,通过课外阅读的延伸,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积极影响学生高尚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为了让学生展开广泛的、健康的、具有效果的课外延伸阅读,学校教师要和家长展开课外的合作,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和氛围,比如,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增加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推展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让家长与学校积极配合,通过学校图书馆、社会图书馆、书店、电子阅览图书、各种文学类报刊杂志的订阅等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力求质量高、花费少、符合学生的阅读兴趣。

2.制定阅读计划。课外图书的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扩展,教师要根据课程进展情况以及学习目标计划,来制定相应的课外阅读计划,让学生根据课程的进展来完成针对课文安排的相关文本阅读。这需要教师控制好课外阅读的篇幅和数量,不要占用学生太多的课余时间,否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不利于课外延伸阅读工作的展开。而且,教师还应根据这些课外阅读计划来建立相应的阅读效果监测和评价系统,比如通过短时间的交流和讨论,让学生对课外阅读篇目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谈一下自己在阅读中的感悟以及学习到的东西。另外还要注意将课外阅读计划与课程教学有效统一,安排合理的进度,让学生不会感到凌乱与无措。

3.制定推荐书目。推荐书目的制定有利于使学生的阅读有了一定的取向和范围,让学生觉得不会那么茫然,课外推荐阅读书目的制定要符合以下几个要求:符合学生的阅读兴趣;符合大纲要求和课程计划;推荐书籍具有一定的启迪性、科学性和艺术性;推荐书籍要有利于增加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等等。目前,教育部和人民教育出版社都根据初中生、高中生等不同阶段的学生制定了不同的课外阅读数目,教师可以结合本校本地的实际,来对这些数目进行筛选或增添,将这些有助于学生成长和智力发展的书籍推荐给学生。而学校图书馆也应根据这些书目来建立相应的书架或丛书,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有利条件和阅读环境。

4.对学生做好课外阅读的指导讲解工作。由于延伸阅读是在课后完成的,教师不可能即时为学生解答各种问题,所以,教师应让学生发扬质疑精神和探究精神,鼓励他们将课外延伸阅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师生一起展开讨论和研究,集思广益,加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不仅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也可以实现教学相长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促进和提高。所以,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方法指导,并不断学习,加强自己的相关文本阅读,以便更好地为学生解答在延伸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总之,初中语文的延伸阅读对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作出正确的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参考文献:

[1]孙成蕊.初中语文教学延伸阅读的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2]陈丽云.中学语文延伸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5.

篇10

2016年福建省又重新回归到了全国高考的模式之下,比较福建省高考的语文卷和全国新课标卷,虽然在很多板块上都有区别,但细细比较应该看到,在阅读量上两卷有着巨大的区别,篇幅变长,阅读量变大了,难度也与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有所不同。教师的指导拓展渐渐让位于学生的自主拓展,而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在鉴赏中成为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导师,引导阅读的方法,引导阅读的思维,引导阅读的评价,引导阅读的鉴赏。

【关键词】

新高考 有效延展阅读 文学素养

2016年福建省又重新回归到了全国高考的模式之下,比较福建省高考的语文卷和全国新课标卷,虽然在很多板块上都有区别,但细细比较应该看到,在阅读量上两卷有着巨大的区别,篇幅变长,阅读量变大了,难度也与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有所不同。因而如何有效提高高考阅读的水平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便是其中两个极为重要的内容,所以在如何进行阅读,如何有效延展阅读上做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期提高新高考下的教学质量。

一个教师仅仅把阅读局限于教科书,学生的视野难以想象。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我们必须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可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仅靠课堂上的时间进行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延展阅读教学,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教本走向名著经典,提高学生的阅读赏析品评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有效延展阅读是很多语文教师研究的课题,但如何提高阅读的有效性才是关键。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延展呢?下面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谈。

一、正确认识高中语文课外有效阅读的重要性

新高考之下,语文阅读是重点课程。仅靠教学范围内的若干语文课内的文章,确实是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此时课外的有效延展阅读就显得极为重要,因为课外有效地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地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素养。高中生正处于求知若渴的阶段,活泼的性格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关注,课内的知识满足不了他们的广泛兴趣。但是,高中生的性格特点和文学素养却个体差异较大,因而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育的时候,课内的学习必须要向外延展,教师的培养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才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课外的有效阅读是对课内阅读的补充,不仅打破课本内容的阅读局限,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只有不断地延展阅读,才能领略不同领域的知识,品味不同风格的作品。当然,有效地延展阅读还能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正确认识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急需改善的现状

于漪老师曾说:“当前,图书市场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我们青少年要学会选择经典的文学作品来阅读:学生应该将有限的时间精力用在人类精神文化的精品上,因为经典是那个时代对人类、对自然、对社会的最高认知。”面对当代高中生学业负担重,时间精力都有限的现状,我们教师应当怎么去面对课外延展阅读的问题?

当今媒体高度发达,阅读的途径多样,纸质书籍的阅读不再是唯一的选择,网络在线、电子媒体的阅读已经随手可得,面对可自由选择的众多阅读资料,高中生虽然已经将要成年,但还没有准确选择定位的能力,基本处于盲目的状态,多选择地是休闲娱乐类,少的是经典的阅读,多选择地是心灵鸡汤类,少的是名著的阅读。加上目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学生的课外阅读并没能真正发挥有效补充作用,因而进行适当地延伸并有效地拓展都极为重要。

另一方面,高中教师在课内教学的任务中,升学压力山大,语文教师常常忙于课内,轻于课外,甚至是无暇顾及,课外阅读更多的成了学生自主的阅读行为,使学生的课外的阅读仅仅是读,课外阅读中的教师指导能力不足,无法提高课外能力发挥作用。加上教师对于学生课外阅读不进行考查,教师自身文学素养的水平不高,读学生应试能力水平过于关注,忽视了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的重要。

三、立足课本,由课内向课外,拓展阅读的能力

高中学生虽然已有了较强的语文基础和自主意识,但还是对课外阅读缺乏选择性,为了提高课外阅读质量,可以采用教师推荐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让学生自主拓展和教师指导拓展可以两者并存,互为因果。为了发挥课外阅读的补充作用,可以帮助学生选择与课内阅读材料的主题相一致的阅读素材,当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多方面选择与课内阅读题材相同或者相近的作品。进行自主阅读。以在课上讨论,学生如果能把所阅读的材料重点连贯讲述,赏析,说明课外的知识已经留存在学生的脑海深处,并已经形成自己的理解。教师的指导拓展渐渐让位于学生的自主拓展,而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在鉴赏中成为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导师,引导阅读的方法,引导阅读的思维,引导阅读的评价,引导阅读的鉴赏。

课内的作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向课外延伸,从阅读主题、阅读内容、阅读文体等等角度都可以有效的向课外延展阅读。比如,在学习必修二课文《游褒禅山记》的教学时,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度阅读,从文中挖掘可用的写作素材,并布置几道阅读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外查找、阅读与本文作者相关的阅读材料,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库,培养多角度解读人物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让学生得到更多的人文滋养。大一点的,比如之前福建卷要求学习《论语》,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从主题入手,挖掘礼义,去探讨有关的文化底蕴。可以从内容上去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结合于丹的《论语解读》,进一步的结合生活的,展开对作品的思考。可以从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入手,去领略国学大师们的经典解读,引导学生读南怀瑾老先生的《论语别裁》。课内作品的有效延展阅读,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课外需求,也能在教学之外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四、课外向课内的有效转化,需要正确的引导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课外的阅读,适时拓展了学生的有关知识,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巴班斯基说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教师引导的有效课外延展阅读是必要的,但还需注意正确的做好引导工作。首先,必须把握好阅读适量的原则。拓展延伸不是越多越好,其实语文课本内的作品都是经过专家认证的经典名篇佳作,所以语文课外的延展还是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精心的选择,不要以无限制的拓展延伸代替课堂,拓展延伸的关键在于适切,要把握好适量的原则。其次,还要把握好适度的原则。拓展也不是越深入越好,范围越大越好,适当合理,才能不流于形式,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有效帮助学生学习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外延展阅读有效为课内服务。

“语文综合性学生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新课程标准》)。课外有效延展阅读就是这样一种自主的活动。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课外世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积累。我们常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树立大语文观,将课内与课外的阅读有机的结合起来,将课外的知识和课内的知识结合起来,才能加强教学的横向联系,实现课内向课外的横向迁移。

【参考文献】

【1】于漪.走近经典――语文阅读新视野.上海教育出版社

【2】毕养赛.中学语文教学引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篇11

一、强化教师新课程改革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提出已经有一段时间,并且随着其教学理论的不断深入,大部分教师已经从传统的应试思想中解放出来,通过在实践中采用多样化教学策略,一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面貌,让如今的教学面貌焕然一新,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新课程改革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给予其必要的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克服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有待提高的地方,致使新课程改革的力度打了折扣,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传统的应试教学思想过于根深蒂固,一些常?r间受到应试教学思想影响的教师很难从其中抽身出来,为了改变这一个别教学面貌,一方面,笔者建议,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将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精心研读;另一方面,校方也应当对此高度重视,通过开展语文教学研讨会或者座谈会等,强化小学语文教师的新课程改革思想,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得到凸显。

二、落实语文“双基”,强化阅读训练

所谓“双基”,指的是语文学习中的字、词、句、章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听、读能力,通过强化小学生的语文“双基”,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效率,让小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文章的主旨和内涵,这一点无论是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还是对于其他学科来说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简言之,提高了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这种能力会伴随小学生,在阅读其他文学资料时也大有裨益,因此,从整体上看,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但要想让小学生的双基得到有效强化,教师就应当改变以往的语文课“三段式”教学倾向,以“导读课”“讲练课”“练评课”等不同课型,确定以学生为阅读主体,教师为辅助教学的模式,做到有目的、有重点、有层次、多形式地进行训练。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因材施教,灵活、客观地对学生指导和传授学习方法,使之达到思之有序,行之有法,习而得之,提高学习效率。

三、拓宽学生语文知识面,让阅读教学向课外延伸

篇1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意义;现状分析

自古以来,教育家们就十分重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是阅读教学的两翼,缺少一翼,阅读教学就不能起飞。只有两翼并举,阅读教学才能起飞,飞得高,飞得远。

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意义

1.课外阅读体现了语文学科教学社会性与实践性的特点。语文教学如果只是要求学生积累知识,就不能形成应有的语文素质。语文素质的形成,需要实践和反复历练,需要与社会声息相通,发挥语文的交际功能。“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深刻地揭示了语文学习所具有的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阅读教学,由于受到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的限制,不能满足学生阅读实践和面向社会的要求。因此,课外阅读就成了课内阅读教学的继续和补充,是课内阅读引向广阔社会的扩展与延伸。

2.课外阅读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使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众所周知,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要求是全体性、全面性和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从阅读来说,就是“自能读书”的能力,就是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有关阅读的知识,正需要到课外去演练,去大显身手,课外阅读就为学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及其内容与课内理解课文有密切的关系,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往往直接而明显。可见,课外阅读是学生主动求知和发展的广阔天地,学生在那里可以获得阅读的自由,从而得到主动的发展。所以课内课外阅读要同时抓,正所谓“课内得方法,课外得营养”。

3.课外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阅读是智力和思维发展的一大源泉。多读课外书籍,足以提供良好的“智力背景”。课外读物本身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熔铸了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探求。学生在阅读中不仅可以获得广阔的生活空间和生活阅历,还可以受其引导而回到生活中去观察、体验和求证,从而使学习和当前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及改变措施

笔者所教的学生80%来自农村和郊区,究竟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如何呢?笔者以四年级三个班117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其结果有如下三方面的问题应引起重视:

首先,需要教师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语文教学改革多年来的一个重要收获,广大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效率低效益差必须改革”已形成共识。语文教改出路何在?我们不能只把眼睛死盯住“课内”, 同时应把视线投向语文教学的“另一半”——课外阅读。调查结果显示,能经常阅读课外书籍的学生为21.4%,经常摘抄词语的学生为11.3%,老师对课外阅读的经常检查评价为“0”,很少检查评价为34.3%,没有检查评价为65.8%。不难发现:老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还是停留在“放羊”阶段,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更没有把它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因此为它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极其有限的。教师必须摆正“课内”“课外”两者的关系,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篇13

一 注重沟通语文课内外

教材是一个根据地,尽力拓展教材空间,就是尽力扩大语文学习的根据地。但是仅靠这个根据地还远远不够,应由此走向外面的世界,加强与外面世界的联系。“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语文学习与生活的沟通,与实践的沟通,与学生心灵的沟通,主张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既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也丰富语文教学的内涵。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语文教学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具体来说,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在全球都在呼唤“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当今,语文教学的这种封闭状态必须改变。必须通过课内拓展阅读,扩大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陶冶情操,培育人文精神,积淀民族文化。

不少专家认为,语文教材阅读,其实是不分课内外的,现在一些教材普遍都有阅读“链接”,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书目,应当好好利用这种“链接”资源,促进课外阅读。老师要明白,从长远来看,学生有课外阅读需求是非常值得珍惜的,不要因为考试而扼杀这种兴趣,对学生课外阅读应当有所关心和指导,但没必要过多干涉。学生有他们的“语文生活”,也有他们的语文“圈子”与表达形式,包括他们课外书的阅读交流、上网、博客、QQ等,这些都是语文能力成长的重要方面,语文教学的效果好不好,不是看课内或考试,而要看课外。

语文教学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其范围很广泛,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纸、杂志、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表演、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纪念馆、布告栏、报栏、各种标牌广告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课程教学的资源。

确实,语文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是我们如何去认识开发利用,重视沟通课内外阅读,提倡组织多种活动推进课内外交流。

二 注重情感体验

要想极大地拓展教学空间,还必须引导学生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让教学向学生的“前阅读”延伸,向学生内在的感觉、思维和想象延伸。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而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品质都不同。我们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表达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不要去刻意追求“标准答案”。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如果教师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阅读的功能就会减少,如果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有深刻印象,更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阅读教学的任务也就不能完成。

真正的文学作品是作家用心浇灌出来的,用情发酵出来的,具有丰富的情感价值。如老舍先生的《猫》和《养花》,心细的学生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老舍先生在《猫》中说:“它们到院子里来了,院子的花朵可遭了殃,它们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到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们,它们是那么的生气勃勃,天真可爱。”在《养花》中又说:“我爱花,所以爱养花,在我的小院中,到夏天,满是花草,小猫们只好上房去玩耍,地上没有它们的运动场……”他是更爱花,还是更爱猫呢?当学生把学过的老舍先生的《林海》、《草原》、《趵突泉》等文章和《猫》、《养花》放在一起读时,学生不难品出老舍先生作品的风格——强烈的生活气息弥漫在字里行间,字字句句透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体验,所表达出的最朴实、最真实的情感,让学生明白,这才是最美的文字。

篇14

一、利用课文“留白”,激发想象,进行审美创造

课文中的“留白”是指课文中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为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留有余地。笔者从教数年,发现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无字处皆有其意”的留白,例如诗歌。语文学习最终是要将课本上的语言文字化为自己的语言。因此,在教学诗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在读中体会诗歌里的“留白”,为课后的拓展“补白”埋下伏笔。教学时还可以充分利用课文配有的插图,让学生观察图画并联系自己的情感、生活、社会、阅读等经验,把课文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头脑中生动鲜明的形象,进而读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情调和韵味,让课文还原成生活。在学生感知文本,读透诗文的“留白”之后,教师可设计适当的创编练习让学生课后完成。通过这样由课内到课外的语言实践创造活动,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独特感悟,展开各不相同的想象,去填补空白,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利用课文“留白”练“说”。就是在学生感受美和理解美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仿照文中的句式进行重组提炼,创造出又新又美的艺术形象。例如,一次儿歌课中,学生说出了“歌声会领您走进树林,听到布谷鸟欢快的歌声。歌声带您飘进花园,想起牡丹花艳丽的笑脸。歌声会领您飞向太空,看到祖国壮丽的山河。”这般美丽的诗句。

而对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训练他们创造文字美(即作文)的过程,就是审美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利用课文“留白”,引导学生多模仿,多实践,促进其审美创造能力的提高。如《珍珠鸟》一课的最后一句“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为学生留下了巨大的思索空间,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人鸟相亲的美好境界后,播放一组人与动物、人与人和谐友好的画面,请学生课后写出自己对“信赖”的一点感觉,一点滋味。这一补白练笔,可以使学生直接触及文本的灵魂,深刻领悟课文所蕴涵的人文精神。

二、通过延伸阅读,提高审美品质

将美育融入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还意味着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审美品质。

(一)养成延伸阅读的良好习惯

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有助于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提升阅读审美品质。通过有效的语文课外延伸阅读活动,笔者班里的很多学生由原来不喜欢阅读到喜欢阅读,从喜欢阅读到一有时间就阅读,在阅读中获得到了美的享受。课外延伸阅读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笔者班里的学生从两年级起就自备一本“采花酿蜜”本,他们习惯于在课外阅读时摘抄优美的词语、动人的语句,此为“采花”;而将摘录的好词佳句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则为“酿蜜”。课外延伸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课堂教学的空白,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延续性,体现了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审美品质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延伸阅读的有效方法:“三圈结合”法

课文为一圈,引申为一圈,课外阅读为一圈,三个圈围绕同一圆心,层层扩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如学完《草船借箭》这一课后,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去读一读《三国演义》的少年读本,然后利用课外活动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阅读、讨论中感受到作品中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使学生爱上我们中国的文学名著。在学生的审美情感被激活以后,教师可建议有兴趣的学生去读读中国四大文学名著的另外三本。

(三)选择适当的读物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读物。“适当”是指读物在内容上要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学生的精神世界息息相通,与人性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情感息息相关。低中年级应以童话、寓言、成语故事等感性读物为主,比如教师可以推荐低年级的小学生阅读《格林童话》《木偶奇遇记》等,使这些读物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因为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一般都渴望纯美、神秘、冒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