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金融情景分析范文

金融情景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5:25:4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金融情景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金融情景分析

篇1

关键词:企业集群 金融创新 经济发展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中小企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其中企业集群的发展无疑为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亮色和主要动力,其在缓解政府就业压力,活跃市场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许多成长型中小企业仍然面临着融资难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更需要不断加大集群企业金融支持力度,为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助推当地经济的发展。

L市产业集群基本情况

(一)区域内产业集群基本情况

依托产业和资源优势,近年来L市着力培育和发展以块状经济为特征的产业集群,目前省市级产业集群10个,省市级特色产业镇47个,具有一定规模非省市级产业集群26个,诸如平铝加工、钢管、轴承保持器、轴承、冷轧板、盐化工等一批产业集群欣欣向荣、茁壮成长,这些产业集群特色鲜明、结构优化、体系完整、市场竞争力强。

(二)L市集群企业融资困难矛盾突出

近年来,L市集群企业取得了较快发展势头,但在当前疲弱的经济形势下,仍然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本文从辖区内抽取了轴承生产、铝制品加工和冷轧钢板等三个集群特征明显的行业进行了调研。存在的问题有:

一是企业自身因素。生产经营出现重大滑坡,经营现金流不能覆盖未提折旧的销售收入,各自为政,不能抱团发展,市场销售额明显下降。全国最大的轴承交易市场成交额全年仅110亿元,同比下降16.38%,出口额12亿元,同比减少18%,应收账款大幅增加,企业经营现金流紧张,资金需求缺口较大,部分企业归还银行贷款困难。二是金融支持集群企业融资存在诸多限制性因素,随着经济下行程度的加深,银行大幅提高了企业的融资门槛和成本。三是银行金融创新推出的少,抑制了集群企业融资品种和规模。

集群融资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集群企业融资能力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经营规模、资本实力、管理水平、缺乏有效抵押物、缺乏信用中介的支持等因素,这些因素都对集群企业融资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此处从企业自身、金融机构、融资环境等方面选取23个主要影响因素。此23个因素具体如下:

集群企业融资效果(M1),企业规模(M2),资金财务状况(M3),企业经济效益(M4),企业成长与发展能力(M5),设备折旧度(M6),偿债能力(M7),领导者能力(M8),员工素质(M9),企业治理(M10),自身信用(M11),融资方式(M12),金融机构的数量(M13),金融机构服务质量(M14),金融产品创新(M15),金融机构对集群企业信贷额度(M16),信贷利率(M17),金融机构对集群企业态度(M18),法律法规(M19),政府宏观政策(M20),社会担保系统(M21),集群企业信用评估系统(M22),信息不对称(M23)。

根据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邻接矩阵A,判断每2个要素间是否存在二元关系,构建邻接矩阵A,邻接矩阵A的元素ija定义为:根据各要素相互关系,得出邻接矩阵。

可达集R(im)是指在可达矩阵中is可到达的诸要素所构成的集合。前因集A(im)是指在可达矩阵中可到达im的诸要素所构成的集合。R(im)∩A(im)=R(im)。根据可达矩阵S列出各要素的可达集R(im)、前因集A(im)以及共同集R(im)∩A(im),因素M1可达集等于它的可达集与前因集的交集,即R(M1)=R(M1)∩A(M1),要素M1作为层次结构模型的最高级,L1={M1};找出最高级M1后,根据R(im)∩A(im)得到:L2={M12,M13,M14,M16};L3={M15,M17,M18,M19,M21};L4={M11,M22,M23};L5={M2,M3,M4,M5,M6,M7,M9};L6={M10,M20};L7={M8}。

在进行层次划分以后,每级要素中可能有强连接要素存在,通过判断发现,在集群企业融资能力影响因素集合中,强联通块存在于要素{M11,M22,M23}、{M2,M3,M4,M5,M6,M7}及{M3,M9}中。根据层级划分以和强连通块的划分建立多级梯阶结构模型图,得出影响集群企业融资能力的多级递阶结构模型,此影响关系如下:

金融机构要素和融资方式是影响集群企业融资能力最直接的因素。金融机构数量的增多,会增大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必然会导致服务成本的下降,金融服务质量的上升,也为集群企业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使得融资方式多样化。金融机构服务质量会影响集群企业融资过程的时间和成本。

法律法规、信用信息系统、信贷额度等为影响集群企业融资能力的重要因素。法律法规是对集群企业融资活动最基本的规范和保障,信贷利率、社会担保系统、集群企业自身信用、集群企业信用评估系统、信息对称程度、金融机构对集群企业的态度、金融产品的创新,都直接影响着集群企业的信贷额度。

集群企业自身要素和国家宏观政策是影响集群企业融资能力的最根本因素。通过分析,可得出影响集群企业融资能力的最根本要素分别为集群企业自身要素和国家政策,而政策因素相对而言是恒定不变的,集群企业自身因素相对而言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决定集群企业的融资能力强弱的最根本因素在于集群企业自身。

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模式创新实践

(一)轴承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信用大联合体运作模式

某地地处L市西部,大小轴承企业 2000余户,基本以轴承锻件、轴承制造为主,集群特征明显。由于商业银行借贷准入门槛过高、贷款审批程序复杂且担保条件较为苛刻,大部分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满足需求的金融支持。为了支持集群企业发展,进一步开拓业务,深入发掘市场潜力,某商业银行率先开发了大联保体整体授信业务。

大联保体就是指由一定数量的个体工商户或中小企业组成联保小组,通过缴存担保基金和签署大联保协议为联保体内成员借款提供连带责任担保的业务模式。通过大联体发起人、联保体成员可以较好的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利用发起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组建大联保体变“零售”为“批发”,实现批量营销,可以更加有效的控制业务风险。

(二)L市浙江商会集群企业融资“一会一公司一联保体”运作模式

浙江投资企业商会L分会即“L浙江商会”是经省民政厅批准成立的法人社会团体,商会现有会员200余名。为了支持浙商集群企业发展,2012年,银行和浙江商会L分会紧密合作,由浙商成员出资成立专为会内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L浙商联合投资有限公司作为“担保池”资金的监管方。加入担保联合体成员由商会成员自由组合,经商会推荐,报银行审批。所有贷款企业追加个人财产反担保措施,推荐人一并提供,且联合体内企业之间相互担保;如会员企业银行贷款出现逾期或无法归还情况,由担保池资金代为偿还,银行债权债务转嫁入商会,确保会员在银行无不良信用记录,且由担保单位L浙商联合投资有限公司负责5日内补齐担保池金额。

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现实选择

要解决中小企业集群融资难的问题,必须充分发挥企业集群的优势特点,扬长避短,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营销模式创新

鼓励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加强对新型融资模式、服务手段、信贷产品及抵(质)押方式的研发和推广。要针对科研成果转化市场目标、产品上下游供销链条、物流运行环节、服务外包合同需求、农商对接市场衔接以及产业转移市场趋向等特点,设计各具特色的单一产品或组合产品。要根据集群客户实际,制定可靠、简捷、可供选择的多种担保形式,提倡集群中小企业最高额抵押循环贷款,集群客户联保融资、商贷通、网贷通等多种经市场检验证明行之有效的融资担保方式。

(二)加强产品研发

1.团体贷款模式。根据L市产业集群中小企业经营特点,商业银行可考虑尤里斯教授创立的Grameen 银行经营模式,改变单一客户的营销方式,开展集群整体营销。把产业集群看成一个团体,对团体企业采取集中授信,如此,既能节约银行业务成本,又能满足适合集群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数量小、频率多的特点。团体内任一单一成员在联保协议书上签字确认,团体内每一个借款人需对其他人的贷款偿还负连带责任义务,每个成员注重对各成员的生产经营、历史信誉等资信状况进行审查,成员之间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因而他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相互促进,有利于防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样既可以解决单个企业担保难的问题,又能有效降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2.互助担保融资模式。互助担保融资模式是指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联合担保向金融机构融资的模式。以某镇轴承加工企业集群为例,早在2009 年,该镇成立了以龙头企业为首,汇集近20家轴承企业的类似俱乐部制担保方式,服务于集群内中小企业。截至2012 年9月末,依托于该担保俱乐部共有4家商业银行向集群内多家中小企业累计办理融资100余笔,总计金额2.3亿元。

3.企业间融资机构模式。该模式是指建立基金,在中小企业集群内建立个体企业间的相互拆解的内部融资机构模式。内部融资机构采取会员制,各会员企业缴纳会费,形成小企业集群基金。基金建立模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共同投资设立股份制风险投资公司,为会员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临时急需流动资金而提供互借贷,帮有紧急资金需求的企业度过难关。

4.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融资券。根据当前国家对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政策,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成功发行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是借款主体还款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如何利用担保进一步增信的问题是中小企业集合发债成功发行的重要因素。中小企业集合发债,需要资本市场评级AA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提供担保;二是政府专项资金扶持。集合债券的发行离开政府的支持,参与各方会失去兴趣;三是企业能够承受的发债成本,目前发债成本大约在年息12%左右,成本过高,企业发债积极性就会下降。四是主承销商实力也是发行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企业集群化发展是我国中小企业降低自身经营风险、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区域竞争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

L市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按照地理位置的划分龙头带动形成了本区域不同特色的中小企业集群。为了促进本地区中小企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解决企业规模扩张过程中融资难问题,商业银行就有必要积极充分进行集群融资模式的制度创新,尽量避免劣势和风险因素,同时也要善于同机会相结合,走出一条具有L市特色的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高文兵.当前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存在的问题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0.2

2.梁嘉骅.一种新的经济组织形态.华东经济管理产业经济,2007.4

3.刘长全.国外产业集群发展状况与集群政策.经济研究参考,2009

4.蒋志芬.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与模式.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

5.谢一颗.我国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发展路径选择分析.现代商业,2009

篇2

关键词:重庆;金融生态环境;对策建议 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2)05-0042-07

一、金融生态界说

金融生态是个仿生概念。在国内,周小川博士最早将生态学概念系统地引申到金融领域,并强调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考察金融发展问题。他指出:应注意通过完善法律制度等改进金融生态环境的途径支持和推动整个金融系统的改革和发展。参照生态学对生态系统的分析,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构造原理以及自然生态系统长期演化的结构特征和功能特征,我们可以把金融生态系统界定为由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构成,两者之间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无疑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生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而优化地区的金融生态又是实现经济金融良性互动的必然要求。中国西部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相对滞后性又是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长期落后的重要原因。重庆金融发展对西部地区的中心辐射作用日益显现,对重庆的金融生态现状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金融生态的优化路径,对加强西部地区金融生态建设,促进西部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实现西部经济持续发展进而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重庆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证检验

1997年重庆直辖以来,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金融生态环境逐步优化。目前重庆市正在以总书记提出的314总体部署为契机,推动“加快”、“率先”发展,在全球化进程和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形势下,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此背景下,重庆市构建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必将推进重庆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加快“1小时经济圈”和“城乡统筹”试验区建设,促进生产要素积聚与经济布局要求,并促进重庆市和长江上游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大发展。

笔者以重庆市2000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和2008年的相关数据指标为依据对重庆市金融生态环境作出了纵向的客观评价,为相关部门制定金融政策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提供一定的现实参考。

(一)指标体系说明

在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根据目前掌握的数据资料构建了重庆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36个三级指标组成。每个指标从不同方面反映了重庆市金融生态环境在比较范围内的相对发展情况(表1)。

(二)指标权重说明

本部分所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各指标权重在一级指标中所占比例的大小重新计算各个指标在新指标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具体步骤如下。

一级指标的选取和权重分配:在分析影响金融生态环境具体指标的基础之上,将这些分散的指标重新进行分类和归纳,最终形成包括三方面的一级指标,即包括核心金融资源环境、实体金融资源环境、功能金融资源环境三方面。由于指标的选取数目和个体指标的具体内涵存在相互交叉等情况,在充分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一级指标权重的分配情况依次如下:核心金融资源环境为0.3;实体金融资源环境为0.3;功能金融资源环境为0.4。

具体指标的权重分配:具体指标个数较多,在每级指标内,根据各指标权重所占比例的大小重新计算各个指标在新指标评价体系中的权重,然后再与其一级指标权重相乘得到该二级指标最终权重(表2)。

(三)指标评分说明

进步指数评分:进步指数评分以时间序列为依据,通过重庆市2000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和2008年的数据进行比较,描述重庆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的进步。

计算方法:进步指数(Ri)=第N年重庆市指标值/第N-1年重庆市指标值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得出各指标进步指数得分情况(表3)。

总体进步评价指数。

计算方法: I=36[]i=1Wi×Ri(i=1,2,…,36)

其中:I为总体进步评价指数;Wi为第i个指标的权重;Ri为第N年重庆市第i个进步指数得分。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情况见表4。

(四)实证分析结果说明

由表4可知,重庆市整体金融生态环境表现良好,而且整体进步趋势明显。具体而言,从2006年开始各年总体进步评价指数明显增加,2006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进步24.7个百分点;2007年在2006年基础之上进步57.8个百分点;2008年在2007年基础之上进步15.1个百分点。从各单项指标来看,笔者以进步率来反映金融生态环境的具体进步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进步率=(进步评价指数-指标权重)×100%

计算结果见表5。

由以上计算结果可得到以下具体结论。

1.核心金融资源环境

篇3

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者的相关结论,运用最小二乘法对重庆市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重庆市;经济增长;金融发展

一、引言

1997年6月18日,重庆市正式从四川省分离出来,成为中国第四个直辖市。从成为直辖市起,重庆市的经济、金融迅速上升。2007年3月份两会期间,总书记参加重庆代表团讨论时提出了重庆新阶段发展的“314”总体部署。经济大开发、“314”部署、“民生十条”等政策使得作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重庆地位不断上升。2010年出台的保税港区,更是使重庆的金融业得到提升。重庆在此机遇下,快速发展金融业,而金融和经济是不可分割的,经济包含着金融,金融推动经济的发展,经济的稳步上升更使得金融业体系得到完善。

在重庆金融体系不断完善,经济环境不断改善的情况下,其金融业还面临了许多未知的挑战。本文将对重庆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为了更好地让金融业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本文为探讨重庆市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收集1996-2013年重庆市有关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对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关系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实证研究表明,重庆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线性相关,重庆金融发展能促进其经济的增长。

二、文献综述

自银行产生以来,人们就一直在思考金融和经济存在的关系。金融发展理论最早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但那时西方经济学家并没有对此进行专门的研究。最早,格利和E.S.肖分别发表两篇关于经济与金融关系的论文,从而拉开了许多学者对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序幕。在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中,他提出了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关性这一理论。他认为经济增长离不开金融的发展。Goldsmith[1]是进行两者关系实证研究的第一人,他对35个国家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论证了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是同步进行的,认为经济的飞速发展也会使金融发展水平逐渐上升。以列文曾经通过以跨国回归为主的方法得到了肯定的结论,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有必然的因果关系,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必要因素,也使人们加深了对整个金融业作用的认识。

随着国外这个方面的研究越来越热,而且国内也处于对经济增长研究的深入阶段,渐渐地也掀起了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热潮。谈儒勇[2]运用最小二乘法对经济增长和金融中介体进行了线性回归,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我国金融中介的发展会推动经济的增长。钟敦慧、张明举[3]对1981-2005年的有关数据利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JJ协整检验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进行分析,得出金融效率的提高会促进经济的增长这一结论。王晋斌[4]也对此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金融控制较强的环境下,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相反,金融控制较弱的情况下,如果提升金融控制,则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邱新国、陈源媛[5]以重庆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时间序列,探讨金融相关率、银行系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VAR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金融相关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明显强于银行体系,金融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作用要相对较弱。

三、研究设计

1、指标的选取

(1)因变量:GDP。通常,经济增长的指标是通过国民生产总值(GDP)来反映的,它不但反映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情况,同时还体现了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繁荣、发展的程度。所以本文采用重庆市近十几年的GDP来反映重庆市的经济增长情况。

(2)自变量: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S)、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L)及保费收入(BF)。保费收入是保险公司为履行保险合同规定的义务而向投保人收取的对价收入。

(3)控制变量:由于经济增长还受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为了控制其他影响的因素,本文选取固定资产投资总量(INV)作为控制变量。

为了消除存在的异方差现象,本文对一些变量取自然对数来代换。LNGDP为重庆市生产总值对数、LINV为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对数;

2、实证回归模型。

为探讨重庆市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以1996-2013年的重庆市各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L)、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S)及保费收入(BF)与生产总值(GDP)为数据进行分析,以GDP作为因变量,其余三项因素作为自变量,采用最小二乘法分别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表1 1996-2013年重庆市各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

余额、BF、GDP及INV(单位:亿元)

年份 LNGDP 保费收入 LINV

1996 7.1817 12.82 5.7706

1997 7.3197 19.52 5.9161

1998 7.3792 22.77 6.2109

1999 7.4165 25.39 6.3330

2000 7.4905 27.71 6.4859

2001 7.5893 33.72 6.6869

2002 7.7110 46.17 6.9034

2003 7.8461 57.93 7.1463

2004 8.0178 66.51 7.3914

2005 8.1513 73.10 7.6041

篇4

关键词:经济增长;金融贡献;贡献率

一、引言

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表现为动员储蓄、促进资本形成、增加就业以及提高生产技术和效率等方面。该贡献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衡量,即贡献度和贡献率。贡献度是指某一指标某一组成要素增加值在该指标基期总值中所占比重。贡献率是指某组成要素的贡献度在该指标总增长中所占比重。金融业的直接贡献,是将金融服务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核算其创造的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和份额。金融业的间接贡献,是从金融服务功能的角度考察金融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青岛市金融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

从生产角度分析,GDP等于各产业部门增加值之和。产业部门贡献是指产业部门增加值的增长所引起的经济增长率的增加额;产业部门贡献度即在经济增长率中各产业部门的贡献所占的份额。用公式表示为:

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金融业可比价新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可比价新增加额*100%

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拉动百分点)=金融业贡献率*国内生产总值可比价增长百分点

金融业的贡献率和贡献度两个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金融业增加值对GDP产生的直接影响及贡献能力。本文以上一年为基年计算各年的金融可比价格产值和GDP可比价格产值,进而计算出青岛市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贡献度。青岛市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贡献度在2000-2003年期间,不存在十分明显的变动趋势,波动性较高,甚至大部分年份的贡献为负值。但自2003年以来,二者呈现逐年上升之势,2004年二者均转化为正值,2006年发生了飞跃,金融业对GDP的贡献率开始突破5.0%,至2008年已经达到了7.93%。通过青岛市金融业对GDP贡献率和贡献度的走势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金融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逐年增强(见表1)。

表1青岛市金融业对GDP的贡献

三、青岛市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

资本形成、劳动投入、技术实现是经济增长的三个重要因素。各个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会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相应的变化,金融业通过上述三个要素的传递对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间接推动作用。

为了研究青岛市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引入两个参数ρ1,ρ2,其中ρ1的经济含义为资本形成投资资金来源中金融性资金供应总量与资本形成投资价值总额之比,ρ2的经济含义为技术实现投资资金来源中金融性资金供应总量与技术实现投资价值总额之比,由于数据来源的限制,本文无法对其进行具体的衡量,而是根据相关的资料取其近似值来表示。

(一)青岛市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间接贡献的度量

1、青岛市金融-资本相对形成量。为计量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金融业发展对资本形成的作用,引入金融-资本形成相对增量(d),同时引入储蓄率相对增量(s)、储蓄—投资转化率(β)、金融中介费用率(Φ)、投资-资本形成率(χ)和资本产出系数(К),资本形成投资资金来源中金融性资金供应总量与资本形成投资价值总额之比(ρ)。金融业与资本形成之间的公式可以表示为:d=ρ*

其中d表示金融-资本相对增量;储蓄率相对增量(s)=储蓄增加额/国内生产总值;储蓄-投资转化率(β)=投资增长额/储蓄增长额;投资-资本形成率(χ)=生产能力增长额/投资增长额;金融中介费用率用金融机构的法定存贷款利率差额如表2所示。

近10年来青岛市金融—资本形成相对量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0-2002年其值基本在1%左右,2003-2005年其值基本在3.5%左右,2005年达到最高值3.828%,但是2006年又下降到1.291%,随后连续两年上升,至2008年其值已经达到2.634%,资本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资本形成相对量的变化体现了金融业通过资本形成途径而间接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资本形成对于青岛市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步递增。

2、青岛市金融-就业相对增量。劳动力追随货币与实质资本,引入金融-就业相对增量(m)来表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金融业发展对劳动力就业的促进作用,将其定义为金融体系就业相对增量(e)与产业部门就业相对增量(n)之和。其中金融体系就业相对增量(e)等于金融体系就业相对增量除以总就业量(L),产业部门就业相对增量(n)等于产业基本就业相对增量(h)与由资本形成增长而引起的就业相对增量(j*g)之和。经验表明,金融体系就业相对增量与金融发展规模呈正向相关关系,产业部门就业相对增量在超过基本就业率以后与产业部门资本形成规模呈正向相关关系。在经济增长时期,产业部门资本形成与金融业发展呈正相关关系。从长期来看,金融-就业相对增量反映了金融与就业的基本联系。其公式表达式为:m=e+j*g

青岛市金融-就业相对增量,如表3所示。

青岛市金融-就业相对增量的波动性较强,2000-2008年的9年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0-2001年,这两年青岛市金融-就业相对增量都是负值,表明在这两年中金融业对就业的影响并不明显;第二阶段为2002-2004年,青岛市金融—就业相对增量自2002年开始呈现正值,并且连续三年上升,2004年达到最大值8.657%;第三阶段为2005年以后,青岛市金融—就业相对增量开始逐年下降,到2008年仅为0.244%,这一过程体现了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正随着经济的增长逐步趋于稳定。

3、青岛市金融-技术实现相对量。由于数据来源的限制,本文无法对其进行比较准确的衡量,根据相关数据假设其历年值为0.12%。

(二)青岛市金融业发展对经济增长间接贡献的衡量

1、经济增长要素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度量。金融业发展通过资本形成、就业与技术实现来实现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主要是通过加速资本形成,并利用先进技术,吸收就业,将观念上的生产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来实现的。因此,要研究金融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首先需要衡量经济增长要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依存关系。根据青岛市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研究可知,青岛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资本贡献率和劳动贡献率分别为46.7%、42.4%和10.9%。

2、青岛市金融业发展对经济增长间接贡献。采集青岛市经济自2000到2008年的有关统计数据结合青岛市经济增长要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依存关系对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进行计算,具体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四、青岛市金融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综合评价

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为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两部分,将二者进行加总便可得到青岛市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00-2008年青岛市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如表5所示。

青岛市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波动性比较大,在2003年以前,金融业贡献率较低,2000年和2002年甚至出现了负值,2004年以后青岛市金融贡献率比较理想,基本都在7%左右,只有2005年降到了3.35%,但2006年马上又开始上升,2006年和2008年青岛市金融业的贡献率都达到8%以上。青岛市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虽然波动性比较大,但在整体上青岛市的金融贡献率是在提高的。

参考文献

1、王广谦.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因素及金融贡献度[J].经济研究,1996(5).

篇5

【关键词】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 面板数据 实证研究

重庆市作为我国的直辖市和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近年来提出了大力发展金融业的措施。2009年,在“福布斯中国城市投资与发展论坛”上提出“用10年时间建成西部长江上游区域性的金融中心”。2012年,审议通过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长江上游区域性综合型金融中心的意见》:“力争到2017年,基本建成长江上游区域性综合型金融中心”。重庆市大力发展金融业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基于此,本文将研究重庆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文献回顾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经济学家对金融与经济的关系进行了研究。Goldsmith(1969)[1]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中提出金融结构的变化形成金融发展道路,金融发展能加速经济的增长。Mckinnon(1973)[2]提出并论证了金融抑制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和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因此,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论点,而我国的专家主要是验证西方的观点。谈儒勇(1999)[3]和曹啸等(2002)[4]效仿Levine的模型,考察了存款货币机构与经济增长、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以及存款货币机构与股票市场的关系。韩廷春(2001)[5]认为金融深化与利率政策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陈柳钦、曾庆久(2003)[6]认为金融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力度有限。王景武(2005)[7]发现东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正向因果关系,而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则存在相互抑制关系。王纪全等(2007)[8]从金融资源的角度进行了格兰杰检验,明确了二者间的关系。姜春(2008)[9]研究发现二者关系中存在明显的“门槛效应”和“时滞效应”。严太华,魏荣华(2009)[10]运用超外生性方法,得出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存在正向的控制因果关系,但在长期内存在经济增长到金融发展的逆向控制因果关系的结论。武志(2010)[11]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假说,即虽然金融增长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金融发展的内在质却只能由经济增长所引致。陆静(2012)[12]通过构建省际面板数据,认为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

二、指标的选取

(一)经济增长指标(EG)

目前国际上比较广泛地用GDP指标来衡量经济增长,本文为了更好地进行地区间的横向比较,考虑到劳动力扩张对GDP的影响,因此采用人均GDP指标来衡量重庆市经济增长,EG=■,PPR为地区常住人口数。

(二)金融发展规模指标(FIR)

(三)金融发展效率指标(FIE)

三、数据说明

本文选取了重庆市1999~2011年三大地区38个区县的统计数据,数据来源于《重庆统计年鉴2000-2012》。由于2011年底,重庆市设立大足县和双桥区为大足区,设万盛区和綦江县为綦江区,因此本文将这两个新区原有的数据求和处理。而且最终采用的指标一般是变量的比值,因此不做任何消除物价的处理。此外,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改变原来的协整关系,并能消除时间序列存在的异方差现象,所以对所有变量取自然对数。

四、单位根检验

五、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Pedroni检验和Kao检验进行面板数据协整检验。Pedroni检验方法共提供了7个统计量对残差进行平稳性检验,第一类4个是联合组内尺度描述,第二类3个是用组间尺度来描六、Hausman检验与协方差检验

从三大地区来看,金融发展规模的系数都为负数,即金融资产总量的增长会抑制经济增长。究其原因,本文认为是重庆市金融资产中的存贷差较大造成的,1993年存贷差为-108.85亿元,截止2011年底,存贷差为2831.42亿元。因为贷款能够进行再生产的投资,而存款滞于金融机构,属于闲置资金,创造不了产出,因此会抑制经济增长。同时,三大地区金融发展规模对经济增长抑制作用从大到小是:渝东南翼、渝东北翼、一小时经济圈。本文认为是贷款余额造成的,因为贷款余额能够抵制存款资金的负向作用。重庆市三大地区1999年贷款余额分别为75.84亿元、183.35亿元、1021.42亿元,截止2011年底,贷款余额分别为382.74亿元、714.00亿元、11879.00亿元。

从金融发展效率的系数来看,三大地区的系数都为正,表明金融发展效率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从大到小是渝东南翼、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翼。本文认为是增加落后地区一个单位贷款的边际产出要远远大于增加富有地区一个单位贷款的边际产出,正如增加穷人一个单位的收入,更能促进社会整体福利的增长。渝东南翼经济相对落后,城市化水平较低,因此只要有存款转化为贷款,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将会很大。

从重庆市38个区县来看,金融发展规模的系数除了巴南区、黔江区的为正,其余地区的系数都为负。金融发展效率的系数除了渝北区、城口县为负,其余区县都为正。表明重庆市整体上金融发展规模会抑制经济增长,而金融发展效率会促进经济增长。

八、对策建议

(一)继续深化金融改革,重视金融的转化效率

深化金融改革,首先不能一味地追求金融机构数量及资产规模数量的扩张而忽视了存款转化为贷款的效率。首先应该转变国有银行的主要贷款对象,适当降低放贷标准,将效益较好的中小型企业纳入贷款范围,使闲置的存款转化为能够实际产出的贷款,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重庆市必须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完善证券市场建设,完善现有的金融工具,开发新的金融工具,增加居民可选择的投资品种,促进证券市场活跃发展。

(二)培育区域金融增长极,促进经济发展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1950)在《经济学季刊》中发表的题为《经济空间:理论与应用》文章中创造性的提出了增长极概念。重庆市政府应该采用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投资,通过集聚效应优先发展金融基础雄厚的地区,培育金融增长极,具有直接幅射带动地缘的经济优势。可以渝中区为中心,一小时经济圈为金融圈,统一规划,形成金融信息产业功能区、区域金融机构总部区、金融研发区、金融服务中介区、金融配套服务区等若干个金融功能区。从而建立现代化的金融体系,辐射带动重庆市区域金融和谐发展。

(三)优化金融资产结构,提高证券市场的融资效率

重庆市以间接性融资的银行类资产“一家独大”,而以直接性融资的非银行类如股票、债券市场并不完善。所以重庆市相关机构部门,应该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鼓励股票、债券、保险业的发展,促进金融资产证券化,吸引国内外银行、保险、证券、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来重庆开设分支机构,促进地区金融机构多元化发展,打破现有国有银行垄断的状态,优化金融资产结构。

参考文献

[1]Goldsmith,R.Financ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9,155-213.

[2]McKinnon,R.I.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 ment [M].Brooking Instition,Washington,DC. 1973,121-145.

[3]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1999, (10): 53-61.

[4]曹啸,吴军.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格兰杰检验和特征分析[J].财贸经济, 2002, (5): 40-43.

[5]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经验模型与政策分析[J].世界经济, 2001, (6): 3-9.

[6]陈柳钦,曾庆久.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3, (10): 13-18.

[7]王景武.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 2005, (10): 23-26.

[8]王纪全,张晓燕,刘全胜.中国金融资源的地区分布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金融研究, 2007, (06A): 100-108.

[9]姜春.时滞、回归及预调: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 2008, (2): 198-206.

[10]严太华,魏荣华.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6):111-113.

[11]武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分析[J].金融研究,2010,(5):58-67.

[12]陆静.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协整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12, (1)177-183.:

[13].用金融存量指标对中国金融深化进程的衡量[J].金融研究,2002,(1):82-92.

[14]姚耀军.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经验分析[J].财经研究.2005,(2):50-60.

篇6

关键词:信用风险;压力测试;Logit 模型

Abstract: In order to find out in time the risk against medium-sized and micro-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Zibo caused by the economic downturn,monetary policy alteration and financial tsunami impact,this article analyzes and access the influences upon stability and steadines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Zibo because of macroeconomic adverse change and then come to the correspondent conclusions by taking one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in Zibo as an example and applying Logit method.

Key Words:credit risk,pressure test,Logit Model

中图分类号:F830.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09)12-0046-04

一、引言

在金融海啸冲击不断加深和外贸依存度过高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面临着诸多不确定风险因素,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发挥金融支持经济作用,2009年以来,全国信贷投放规模日益扩大,上半年贷款投放是2008年全年的1.5倍。从淄博市情况看,2009年上半年新增贷款是2008年全年的1.89倍。本文以淄博市某区某农村信用联社为例,分析评估宏观经济要素剧烈变动对淄博市中小法人金融机构稳健性的影响,测试其信用风险承受能力。

二、信用风险压力测试及方法应用

(一)信用风险

所谓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违约而导致的损失的可能性,发生违约时,债权人或银行必将因为未能得到预期收益而承担财务上的损失。信用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处于经济扩张周期时,信用风险降低,较强的盈利能力可使总体违约率降低;处于经济紧缩时期,信用风险增加,由于盈利情况总体恶化,借款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足额还款的可能性增加。二是对于公司经营有影响的特殊事件的发生。信用风险有四个特征:(1)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传染性,一个或少数信用主体经营困难或破产就会导致信用链条的中断和整个信用秩序的紊乱;(3)可控性,其风险可以控制到最低;(4)周期性,信用扩张与收缩交替出现。管理信用风险方法主要是贷款审查的标准化和贷款对象的多样化。贷款审查标准化就是依据一定的程序和指标考察借款人或债券的信用状况以避免可能发生的信用风险;贷款风险分散化是指信用风险的相互抵消,近年来多采用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的方式。

对于淄博市法人金融机构而言,贷款业务是其主要业务,其信用风险主要归集于信贷风险。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诸多不确定因素对实体经济影响较大,借款人因经营困难或破产不能及时足额还款的可能性增加,当前在信用扩张周期下,信用风险增大。本文将以贷款风险为分析对象,进行模型构建,对淄博某法人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做出评判。

(二)压力测试

压力测试是假设在国内国际经济最不利的情形下,评估金融机构可能遭受损失,并判断金融机构在此情况下,能否承受风险因子变动造成的影响。金融机构用以衡量由一些例外但有可能发生的事件所导致的潜在损失的方法。压力测试是为一个识别和管理那些可能导致巨大损失的情形的过程,它由一系列的方法组成。包括敏感性测试、情景测试等,可用于估计在极端市场环境下潜在的经济损失。压力测试有助于风险管理者主动降低不可接受或无法承受的风险程度,调险暴露的头寸和结构。目前常用的压力测试包括敏感性分析和情景分析两种方法。

1. 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旨在测量单个重要风险因素或少数几项关系密切的因素,由于假设变动对银行风险暴露和银行承受风险能力的影响。其最简单直接的形式是观察当风险参数瞬间变化一个单位量情况下,机构资产组合市场价值的变动。敏感性测试仅需指定风险参数变化,而无需确定冲击的来源,因此使用简单快速,而且经常是即时的测试。敏感性分析因其快速简单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交易前台和业务部门层面,一些机构风险管理者也用它来计算市场环境变化对机构冲击的最初近似值。

2. 情景分析。情景分析是假设分析多个风险因素同时发生变化以及某些极端不利事件发生对银行风险暴露和银行承受风险能力的影响,情景一般可分为历史情景和假定情景两种。历史情景分析实际上是利用特定历史事件中所发生的冲击结构测试类似事件发生时,市场风险因素在某一天或某一阶段的历史变化,将导致金融机构目前持有的资产组合市场价值的变化。其优点在于:一是测试结果的可信度高;二是测试结果直观易懂。然而,金融市场的冲击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且考察期公司的资产组合中可能包括历史事件发生时尚未出现的创新品种,历史情景分析的参考价值难免受到影响。假设情景是假设还没有发生的重大市场事件。假设情景分析则通过对机构资产配置和外部市场的分析,以及对历史经验的借鉴,预测发生概率极小的压力事件,据此构造冲击结构进行测试。假设情景与机构独特的风险特性更加匹配,能够使风险管理者对未来的风险关注胜于对历史事件的考量,但需要大量资源投入并涉及相当多的人为判断。因此,一些机构往往邀请资深经理、营销人员和经济学家来共同讨论假定情景设置以保证其有效性。实践中,大多数金融机构都同时使用历史情景和假定情景进行分析,如采用过去的市场波动数据作为参考,但又不必然与某一特定历史事件相联系的假定情景。因为对历史事件的使用,有助于校准价格变化的幅度和其它难以设定的参数(如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同时,风险管理者需要在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之间寻求平衡,因为情景表达得越清楚客观,内容可能会越复杂和难于理解。显然,敏感性分析反映了具体风险因素对某个组合或业务部门的影响,情景分析则评估压力测试包含的所有风险因素出现变动造成的影响,因此,更多的金融机构采用情景分析进行压力测试。本文主要采用情景分析对淄博市法人金融机构进行信用风险压力测试。

三、模型构建

(一)Logit 方法论介绍

我国银行业常用的风险因子为违约概率(Probability Default,PD)、违约损失概率(Loss Given Default,LGD)、违约风险暴露(Exposure at Default,EAD)。度量宏观经济对PD的冲击模型有很多,本文采用Logit 回归,主要是这个模型能够保证预测的PD 在0-1 之间。用数学公式可以表达如下:

(二)样本数据的说明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在此选取违约率(PDI)来衡量银行贷款的违约概率。具体定义如下:违约率= 新增不良贷款数/ 新增贷款数。考虑到获取相关数据的难度,我们选取了淄博市某区2004 年到2009 年每个季度的GDP、企业亏损面、固定资产投资额度、贷款利率(选取1 年期贷款利率为代表)、CPI等5个指标作为对宏观经济的描述,与淄博某法人金融机构相应时间段的PDI进行Logit 回归。具体指标和数据列表略。

(三)回归结果

通过对PDI进行LOGIT 转换 ,结果显示,在回归过程中筛选出了两个具有显著水平的宏观经济指标:季度GDP、企业季度亏损面,建立模型如式(2)所示。

经检验,其满足置信水平5%程度下的假设检验,拟合优度较好。(2)式中,K代表企业亏损面;GDP代表国内生产总值。

四、 结论

(一)假设情景事件的建立

参考国内外相关经济衰退数据,处于谨慎考虑,采用假设情景事件的方法建立假设情景。我们以淄博市某区2009年一季度的数据为基准,构建温和冲击( 基准数据±10%)、中度冲击(基准数据±30%)、严重冲击(基准数据±50%)三种情景。以温和冲击为例,温和冲击是指:GDP 衰退10%,企业亏损面增长10%。

(二)不同压力情景下银行违约率的测度

运用所建立的贷款违约率的模型,基于2008 年末淄博市经济金融数据,可以预测出各个压力情景下年度违约率PDI。根据预测,淄博市某法人机构所在区2009年二季度的GDP为49亿元,企业亏损面为6%。以此为基准计算,三种冲击情况下的淄博某法人金融机构的季度违约率分别为:5.61%、7.64%、10.30%。

(三)压力测试损失测度

假设某法人金融机构的LGD 为45%。根据某法人金融机构的财务报表显示,其2009年一季度的贷款余额为27.98亿元,贷款损失准备金为1.28亿元,核心资本为2.62亿元,净资本为2.84亿元。运用该数据计算压力冲击下的贷款损失,所得结果如表1 所示。

(四)相关结论建议

根据结果可以看出,在我们假设的压力情景下, 银行依靠损失准备金可以覆盖温和冲击和中等冲击, 但不能覆盖严重冲击,说明某法人金融机构损失准备金不足以弥补严重事件冲击下的贷款损失,在这种压力下可能会发生流动性风险。但通过动用核心资本与资本金能弥补风险损失,资本持有量在安全边际以内。通过对该法人机构开展的压力测试,再结合该行有关经营指标,具体分析其经营状况及潜在的风险点:

一是资本率充足率有所上升,但加权风险资产增加。2009年上半年该机构资本充足率达10.03%,核心资本充足率8.93%,均达到监管标准,资本充足率同比提高0.95个百分点;每股净资产比率同比提高0.05个百分点,表明该社通过增资扩股等方式充实资本,抵御风险能力增强。由于2009年贷款规模扩张,贷款同比多增3.1亿元,加权风险资产大幅增加,相应计提拨备增加,拨备覆盖率提高22.73%,总的资本率充足率有所上升,但核心资本充足率却同比下降0.16%,应进一步关注核心资本充足状况。

二是资产质量总体提高,但贷款形态有向下迁移苗头。自2006年该社成功进行票据兑付以来,资产质量大为提高,违约率由2004年末的13.88%下降为2006年末的7.64%,截至2009年二季度该机构违约率为6.62%,仍处于较高水平。从不良贷款的迁徙情况来看,正常类贷款向下迁徙比率为0.21%,关注类向下迁徙比例为0.28%,表明2009年上半年关注类贷款转为不良贷款的在增多。进一步分析,该机构最大十户贷款比例达70.96%,主要投向机械、纺织、化工等支柱性行业,不良贷款客户也主要集中于纺织、小化工等行业,而这些行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存在信贷集中风险,应加强对贷款贷前、贷后风险的审查监督。

三是存、贷款规模扩大,但机构盈利状况下降。该机构2009年上半年资产利润率、资本利润率同比分别下降0.54%、6.38%,而成本收入比率同比上升6.35%,表明上半年机构盈利能力同比下降。从其收入结构分析,贷款利息收入占总入的85.78%,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经营效益不佳影响到贷款利息收入,而随着存款规模的扩大,存款利息支出大幅增加,机构整体经营效益呈现下降。

通过以上测试及经营状况的分析,我们发现该法人机构应继续加强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提高资本营运水平,增强盈利能力,不断加大抵御风险能力。具体做到:

(1)增强风险意识,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首先要从观念上树立起科学发展观,使全体员工特别是管理者和经营者树立贷款质量第一的观念,把信贷风险防范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客观评价银行信贷风险,改变信贷营销观念,正确处理好防范风险与提高效益的关系,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创新力度,提高经营效益水平。

(2)坚持审慎经营,强化内部控制。应加强审慎经营理念,科学设计信贷产品,打好防风险的基础,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监控防线,在业务活动中加强岗位间的制约与控制关系,强化银行管理控制,通过授权管理有效控制信贷风险,规定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各个环节的工作标准,建立科学有效的授信决策机制,防范贷款审批决策错误。

(3)构建预警机制,建立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实际操作中,该机构没有建立数量化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为了把信用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应该建立包括信贷风险识别、信贷风险衡量、信贷风险监控与决策以及信贷工作流程管理四个部分组成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决策层(专门负责风险政策的制定、检查)、执行层(负责具体的信贷业务)和监督层(负责监察业务执行部门的风险控制水平)三个相互关联且相互制衡的层次各司其职,利用风险评级工具精确计量风险,有效地运用复杂的风险管理工具更好地防范风险,通过构建风险预警机制,把信贷风险的事后分析变为适时报警制度,一旦出现风险预警可以更为有效地防范和化解。

参考文献:

[1]李军民.赣州市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压力测试报告[N].科技创新导报,2009,(3).

篇7

[关键词] FSAP 稳定评估 压力测试

一、FSAP的提出及其目标

1.FSAP的提出

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金融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金融的脆弱和不稳定同样能够严重阻碍经济增长。有研究表明,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平均为GDP的8%。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韩国和印度尼西亚的损失分别占到其GDP的比重高达60%和80%。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金融危机之后,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高度重视维护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国际上对金融体系的优点和脆弱性的系统性评估的关注日益增多,其最终目的是形成促进金融稳定并刺激金融部门发展的适当政策。

金融部门稳健性及其表现与宏观经济和实体部门的发展之间存在紧密双向联系,在制定宏观经济和金融政策时要考虑到这一点。而且,尽管金融体系的发展及其国际一体化有利于吸引外国资本并促进经济增长,但一国金融体系的波动也会产生跨国溢出效应。对一国金融体系的有效监管,以及加强核心金融政策的国际协调与趋同,有助于将这类风险最小化,并促进金融体系更加有序地发展。由此可见,对金融稳定的关注和金融部门发展政策之间存在内在关联性。

因此,制定旨在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和促进金融发展的政策已成为世界各国政策制订者关注的核心领域。认识到维护金融稳定和促进金融发展需要更强有力的政策,一些机构―包括各国当局、多边开发机构、地区开发机构和各种标准制定机构―致力于开发金融稳定部门分析与评估的工具和方法。使用这些工具的目的是监测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和发展,分析金融部门和宏观经济之间的联系,评估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各个方面的有效性,并促进核心金融政策领域的协调与国际合作。

世界银行(World Bank,简称WB)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简称IMF)于1999年联合发起的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inancial Sector Assessment Programme,简称FSAP)就代表了对这种系统性评估的需求做出的反映。1999年5月WB和IMF推出并进行FSAP试点,9月对试点项目进行中期讨论。IMF在其公报中对该项目表示支持。2000年3月,全面总结试点工作经验教训,两董事会同意继续开展项目并扩大范围,并提出指导意见。2000年9月,项目进展汇报。2000年12月(IMF)和2001年1月(WB)对FSAP进行第一次评估。认为是“加强IMF双边监测体制下对金融体系进行监督的首选工具”。2001年3月起,向成员国推广。2003年进行第二次评估,2005年进行第三次评估。FSAP目的是在基金组织的双边监测和世界银行的金融部门发展工作中帮助成员国强化金融体系,全面评估和监测成员国和其他经济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和脆弱性。

2.FSAP的目标、评估框架及分析工具

FSAP的目标是对稳定和发展问题进行一体化的分析和评估,主要内容包括金融部门总体稳定性评估;金融部门执行和遵守有关标准、准则和良好实践情况的评估;金融部门改革和发展及必要性评估。

FSAP提出的金融体系稳定性评估框架包括三个方面:宏观审慎监管、金融体系监管效率的评估、金融基础设施健全与否的分析。

FSAP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1)标准和准则评估。根据国际标准和准则,评估一国金融部门执行标准和准则的情况。FSAP项下涉及的标准和准则目前最多涉及9个领域。(2)金融稳健指标。金融稳健指标是基金组织为监测一个经济体金融机构和市场的稳健程度,以及金融机构客户(包括公司部门和居民部门)的稳健程度而编制的一系列指标。它包括核心指标和鼓励指标两大类,用以分析和评价金融体系的实力和脆弱性。(3)压力测试。压力测试是通过分析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动可能对金融体系稳健性带来的影响,来对金融部门的风险和脆弱性进行评估。FSAP评估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利率、汇率、信贷、流动性以及资产价格的变动。压力测试是FSAP中主要的分析工具之一,通过定量分析测试金融机构甚至整个金融体系抗击冲击的能力,从而判断、监测金融机构出现风险的可能性。

二、压力测试及其在FSAP中的运用

1.压力测试的概念

压力测试是FSAP中主要的分析工具,是指用各种技术评估金融机构或体系对特殊事件的脆弱程度的分析过程的总称。

压力测试结果是一个粗略估计,即如果大幅度改变资产组合的某些风险因素(例如资产价格),组合价值将发生多大变化。对压力测试的最好描述是,这是一个发现脆弱性以及粗略地估计资产负债状况对各种冲击的敏感程度的过程。侧重于体系的压力测试旨在制定出前瞻性的宏观情景,然后评估一系列机构对于经济和金融环境中的重大变化的敏感程度。

2.压力测试的基本步骤

在FSAP过程中,压力测试一般包括如下步骤:

一是确认数据的完整性、正确性及实时性,衡量判断风险类型:市场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以及其他风险。

二是建立合适的压力情景,由于真实的压力情境是未知的,因此尽可能的多建立几个压力情景进行分析。

三是选择执行压力测试的方法。进行压力测试的方法,一般有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以及其他分析等。

四是依照新压力情景重新进行资产组合评估。有了影响资产组合的风险因子及其变动大小后,便可依此数据重新对资产组合的各标的进行评价程序,计算出各种不同情景下资产的价值,再与资产组合原先价值比较,便可得出当目前资产组合面临此类压力情景下,无法立刻调整资产组合所会发生的最大损失。

3.压力测试的分析方法

根据冲击因素的多少分为:敏感性分析(单因素)、情景分析(多因素)、资产组合压力测试以及加总的压力测试

(1)敏感性分析

此方法是利用某一特定风险因子或一组风险因子,将因子在所认定的极端变动的范围中逐渐变动,以分析其对于资产组合的影响效果。敏感性压力测试最简单直接的形式是观察当某个风险参数瞬间变化一个单位量,如下跌10个百分点或上涨50个基点的情况下,机构投资组合市场价值的变化。敏感性测试仅需指定风险参数变化,而无需确定冲击的来源,因此运行相对简单快速,而且经常是即时的测试。

(2)情景分析

情景分析是在假设多种风险因素(如股价、利率、汇率、信用等)同时变化时,投资组合、金融机构、金融系统出现的脆弱性情况。情景划分为历史情景和假定情景。

①历史情景分析是指根据特定历史事件判断其所引发的冲击结果。例如考虑1987年美国股市大崩盘,计算当时历史变动幅度,并依此基础分析评估对资产组合之影响。此方法具有两大优点:一是具有客观性,利用历史事件及其实际风险因子波动情形,在建立结构化的风险值计算上较有说服力,且风险因子间的相关变化情形也可以用历史数据作为依据。二是测试结果易于理解。但是,这种依赖于“历史会重演”的方法也存在一定缺陷,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金融商品的不断创新都会使新风险层出不穷。因此,只能将历史极端事件作为构造未来极端情境的一个基准,而不能完全用其替代。

②假定情景分析是指根据某种可预知的、发生概率极小的事件来判断其引发的冲击结果。此类分析方法可自行设计可能的各种价格、波动及相关系数等的情景,但这种技术需要相当多的主观判断,故在实践操作中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

情景设计是压力测试中难度最大、争议最多的一个环节。实际上,历史情景和假定情景常常被同时使用,如用过去的市场波动数据作为参考但是又不必然与某一特定历史危机事件相联系的假定情景。理想的压力测试应当与被测试资产组合(或机构)相关、包含了有关市场利率的变动、考虑到潜在的体制变化和市场流动性,考虑到不同风险(如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相互影响。这些要求大大增加资源成本,涉及到参与各方的大量的实际专业知识和判断。但实际上,压力测试往往由于计算复杂且数据不足而难以达到这样理想状况。

(3)资产组合压力测试

就某一资产组合而言,最简单的压力测试是一种根据一套不同的假设来为资产组合重新估值的方法。目的是了解该资产组合对各种风险因素所发生变化的敏感度。可以对组合中的资产和负债进行压力测试。可针对资产组合在几乎任何方面特殊变化进行压力测试。压力测试的结果通常是资产组合变化的估计数。这种变化经常表示为某种尺度衡量的资本所受到的影响,以了解所涉及机构的净值对有关风险的敏感程度。

(4)加总的压力测试

压力测试既可针对投资组合进行,也可针对一组金融机构进行,即加总的压力测试。加总压力测试的目的是,帮助监管者识别金融体系中可能引发市场混乱的结构性脆弱性及总的风险暴露情况。加总的方法:一是自上而下(使用汇总数据或宏观数据来估计冲击的影响);二是自下而上(以具体的投资组合数据为基础进行估计,然后汇总)。

4.压力测试所测算的风险类型

压力测试所测算的风险类型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其他风险及第二轮影响。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交易对手或债务人无法履行合同责任的风险。它指一项资产的现金流无法根据合同协议完全得到支付的风险。

通常情况下,信用风险压力测试从收集信贷资产质量开始,如监管部门将其分为正常贷款和不良贷款

具体方法:(1)准备金法:预期信用损失,新的CAR=(原资本-增提拨备)/(原资产-增提拨备);(2)不良贷款法:未预期信用损失,将NPL对一些宏观经济变量回归;(3)合并:调整后的CAR=(原资本-增提拨备-未预期损失)/(原资产-增提拨备-未预期损失)

(2)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利率变动可能影响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及表外项目价值的风险。

利率风险可用重定价缺口模型、到期日缺口模型和久期模型进行研究。

重定价缺口模型:资产的利息收入和负债的利息支出的差异,即净利息收入=GAPi*Ri

到期日缺口模型:到期日缺口=资产的加权平均到期日(MA)-负债的加权平均到期日(ML)

如果利率上升同时金融机构的到期日缺口为正(MA>ML),那么该机构资产价值下降幅度将大于负债的下降幅度,从而减少其权益或净财富。可见,加权平均到期日可以提供利率风险暴露方面的有用信息。

加权平均到期日也不是衡量利率风险的最佳方法。一家银行的资产与负债的到期日是匹配的,但如果它的资产和负债的现金流的产生时间是不一样的,仍有可能面临利率风险。

久期模型:久期缺口=资产久期-负债久期

久期是衡量资产的利率敏感性的指标,它既考虑到了资产的到期日,同时也考虑到了现金流的产生时间(即,以现金流的现值为权重,对到期日进行加权平均)。

(3)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是指汇率变动可能影响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及表外项目价值的风险。

汇率风险可能是直接的(金融机构买入或持有外汇头寸),也可能是间接的(金融机构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持有的外汇头寸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信誉)。甚至,汇率风险还有可能来自于本币头寸(如果该本币头寸与汇率有关)。

最常用的外汇风险暴露测度指标是机构净敞口外汇头寸(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推荐,应包括净即期头寸、净远期头寸、确定会被要求履行且可能无法撤销的担保、尚未记入但已全部进行套期保值的未来收入/费用、以外币计算利润或损失的其他任何项目等 )。

由于外汇风险暴露变化频率高且幅度大,因此压力测试的结果很容易过时,尤其是当压力测试基于监管报告或金融机构的年报时。为及时掌握汇率风险的新情况,必须用金融机构提供的新数据,同时补充以从各种渠道获得的历史数据。

(4)其他风险

流动性风险:资产流动性风险是指无法按照当前市场价格变现资产的风险(如减价出售)。筹资流动性风险是指无法获得足够资金来及时履行支付责任的风险(缺乏筹资流动性经常被看作银行面临严重财务困难的关键信号)。

商品风险:因商品价格变化而产生的银行资产、负债及表外项目的市场价格变化所导致的潜在损失。

股票价格风险:指股票价格变动影响金融机构资产、负债以及表外项目价值的风险。

(5)第二轮影响

如果某个假设情景或冲击的时间较长(如超过一年),资产组合的行为将会发生变化,组合结构也会重新调整。

第二轮影响可能表现为交易对手违约所造成的直接信贷损失、受冲击银行的更高融资成本、以及对总需求产生影响的资产组合调整。

5.压力测试的运用范围

(1)测量异常但是可能发生的巨大损失事件对于投资组合的冲击。

(2)评估机构的风险承受特性,即风险容忍度。机构可以使用敏感性测试来计算其投资组合对于风险因素变化的敏感性水平。一些机构还使用压力测试来验证其VAR模型假设的概率分布是否适当。

(3)优化并检验经济资本配置,检验公司各类别投资组合所分配的资本是否充足以及相应的资本配置的限制是否合理。

(4)评估业务风险。压力测试的创新用途之一是应用于长期经营计划。一些机构不仅考虑压力事件对其资产负债表内及表外各项目价值变化的影响,而且还考虑到压力事件发生的随后几年收益来源所受到的影响。据此管理层能够了解这种类型的压力事件对其长期经营是否是潜在的严重威胁,进而判断其支撑长期业务经营的资本配置是否合理。

三、FSAP以及压力测试在中国的实践

2004年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成立了FSAP自评估小组,评估小组对银行业、证券业及保险业分别开展了压力测试。自评是正式参加FSAP的第一步。

1.银行业压力测试

在银行业方面,从两个层面上评估假设的宏观经济变量变动对于银行体系稳健性的影响。这两个层面为:(1)在微观层面上由单家机构各自进行压力测试;(2)在宏观层面上由银监会进行整体的银行体系的压力测试。

目前,对银行业进行的压力测试主要采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具体冲击因素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2.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压力测试

在目前的经营环境下,我国证券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有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政策法律风险等。我国对证券业的压力测试主要考虑了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选择对证券经营机构资本、盈亏和流动性有较大影响的情形进行压力测试,即股票价格下降、市场交易量下降和客户交易保证金下降。

保险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由于保险公司可投资证券投资基金,基金收益的波动也会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的稳健性。我国对保险机构的压力测试情境主要是假设上证基金指数下跌,从而分析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的变化。

四、FSAP及压力测试的应用前景

经过几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FSAP目前已经成为被广泛接收的金融稳定评估框架,它也成为基金组织加强对成员国监督的重要工具。截至目前,有115个IMF成员国和地区(含香港特区)已完成了FSAP评估(62%),10个国家正在进行评估,14个国家承诺将参加。总数占成员国和地区的74.6%。

基于我国维护金融稳定的客观需要、FSAP框架的应用价值以及IMF不断推广FSAP的现实,我国于2003年~2005年开展了首轮FSAP自评估工作。

面对经济金融全球的日益融合,加入FSAP并运用压力测试技术来监测和评估我国金融体系的风险已成当务之急。尽管存在各种困难和挑战,我国一些金融机构已经开展了压力测试的探索和实践,这必将大大推动我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水平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相信通过对FSAP和相关评估方法的学习和实践,能为我国尽早加入FSAP奠定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金 琦:金融稳定评估报告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2]张 新:金融稳定理论与实务[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3]The World Bank and IMF. Financial Sector Assessment: A Handbook[M].2005

[4]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 (FSA). Stress Testing[R].Discussion paper 05/02. 2005,May

[5]李 娜 李 敏:压力测试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4):66~67

[6]蔡燕华:压力测试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1):43~46

[7]BLASCHKE W, JONES, MAJNONI G, PERIA MARTINEZ. Stress Testing of Financial Systems: an Overview of Issues, Methodologies, and FSAP Experiences[R].IMF Working Paper, 2001,June

[8]JENKINSON NIGEL. 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stress testing of financial stability risks[J].BIS Review 81, 2007: 1~8

篇8

由于金融市场学课程涉及到各类金融子市场的运行机制以及参与各方的情况,这就要求学生既要了解金融市场上的各方当事人的具体职责以及每个市场上金融工具的特性,又要掌握每个子市场特有的运行机制,这样才能在金融市场上进行操作。而且,当今世界各国金融市场形势瞬息万变,传统的金融市场学教学由于教学方法的局限性,使得理论与现实结合不够紧密,已不能适应市场对金融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在金融市场学教学中采用情景模拟法的优势

由于目前金融市场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改善的,其结果也很难达到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虽然传统多媒体教学中也常采用金融模拟系统,让学生体验金融市场的操作,但是学生对于金融市场的成交过程仍然很难理解。因此要探寻一种更加科学、合理且操作性比较强、比较符合金融市场人才培养目标的现代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法因其具有实践性、探索性、互动性、综合性等特点,所以是金融市场学课程教学中采用的一种较好的现代教学方法。所谓情景模拟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模拟金融市场情境中担任不同的角色,运用所学知识在模拟的场景中开展各种相关金融市场业务的操作,并进行自我分析与相互评价,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进行引导,并在最后作出分析与总结的一种教学方法。本学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在金融市场学教学中采用情景模拟法有很多优势,是可以解决传统金融市场学教学中各种问题的重要途径。1.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在情景模拟法的课堂上,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充当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例如,在货币市场的章节中,带领学生模拟同业拆借市场。由于同业拆借市场的参与者有中央银行、各大商业银行以及证券机构,因此,将全班同学分成7组,其中一组充当中国人民银行,四组分别充当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另外两组充当证券中介机构。对四大商业银行每天的存贷款额进行了设计,连续七天每天都有变化。根据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四大商业银行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账户中的余额也每天变化。四大商业银行在央行账户中的存款准备金额是盈余还是短缺,由证券中介机构进行信息的搜集和供求的调节,并以双方均可接受的利率成交。在这样具体的情境下,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是参与者,因此,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自然而然的获得了提高,且课堂参与度的增加也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2.模拟金融市场、与现实结合紧密的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实践能力。情景模拟法可以使学生置身于接近现实的模拟金融市场环境中,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度,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金融市场学知识解决市场操作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实践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例如,在衍生市场的章节中,带领学生用情景模拟法体验期货市场。期货市场的操作与现货市场不同,是双向的操作,相对难于理解。于是,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期货合约,并公布现货市场上该期货合约标的物的走势与现价,在所有学生中挑出10名学生作为期货交易所的工作人员,接受期货合约的买入委托与卖出委托并实时进行报价。挑出9名学生分成三组,一组作为综合证券商,另外两组作为经纪证券商,其他学生均作为投资者。每位投资者给予一定的虚拟资金,进行期货市场操作,并最终核算盈亏。这种模拟,既让学生了解了期货市场的运行机制,又能与现实紧密结合,而且通过接近现实的模拟操作,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3.实施手段多样化、应用灵活。情景模拟法有丰富多样的实施手段,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做出调整。如在同业拆借市场、期货市场、期权市场等的章节可以采用分角色模拟;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等章节可以采用仿真系统模拟操作等多种实施手段,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提高教学效果。由于情景模拟法实施手段的多样化,在金融市场学教学中应用该方法是非常灵活的。

三、情景模拟法在金融市场学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步骤

根据教学实践经验,情景模拟法在金融市场学教学中的应用是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具体操作程序可分为教学准备、角色分配与任务下达、情景模拟、评价与总结四个步骤。1.教学前的准备。情景模拟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创设一定的场景,在场景中设置角色,通过学生参与角色,体验过程,获得感性认识,并在模拟操作中发挥其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情景模拟法的教学准备既要求学生积累和掌握基础知识,又要求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以股票交易市场为例,在进行情景模拟之前,首先通过4个学时的理论讲授以及必要的信息指导,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股票交易市场的理论知识,并了解本次情景模拟要达到的目的与各个角色的任务。根据股票市场的教学目的对整个情景模拟过程进行设计,对可能发生的所有情况进行预计,以便情景模拟顺利实施。对于股票交易市场的模拟,主要安排的是证券交易所内股票的交易。通过这次模拟可以让学生了解证券交易所内股票交易的各方当事人,掌握股票交易的过程,体会股票竞价的原则以及如何判断股票的买入与卖出时机。基于本次情景模拟的目的,将教室一分为二,教室前半部分包括讲台都为证券交易所内,教室后半部分为证券交易所外。证券交易所从业人员以及证券中介机构入市代表可以进入交易所内,证券中介机构的其他人员与投资者均在交易所外。投资者通过证券中介机构进行股票的买卖,且买入委托和卖出委托均为限价委托。从业人员根据竞价的原则,在黑板上进行买入委托和卖出委托的排序,并实时报价。投资者根据实时报价进行投资决策,最终对比投资收益。同时也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股票交易市场的理论知识,才能在情景模拟中将理论灵活运用。2.角色分配与任务下达。没有明确的角色分配与角色任务的下达,情景模拟将无从进行。同样以股票交易市场情景模拟为例,将全班学生分成7组,每组5人。一组为证券交易所从业人员,一组为经纪证券商,一组为综合证券商,其余四组均为投资者。证券交易所从业人员接受证券商的委托,将各种买入委托与卖出委托撮合成交,并实时报价。经纪证券商接受投资者买卖委托并收取佣金。综合证券商接受投资者买卖委托收取佣金以及自己买卖股票,所有投资者均可以以设定的虚拟资金通过经纪证券商或综合证券商进行股票的买卖,最终以小组为单位核算收益。明确的角色分配与任务下达有助于情景模拟环节的顺利进行。3.情景模拟。在角色分配与任务下达之后,进入情景模拟环节。根据情景模拟设计安排,模拟证券交易所场内股票交易。根据证券交易所交易时间与运行机制,模拟股票交易经历开盘前的集合竞价与开盘后的连续竞价。整个过程模拟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某一只股票某一个交易日的交易,以十分钟模拟现实中的一个小时,体验一个交易日从开盘到收盘的过程。一个交易日体验完毕,互换角色再次体验一次,目的是让所有学生对股票交易市场的各个参与者均有一定的体验。在整个情景模拟环节中,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并对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要求全体学生均充分参与、融入角色,充分体验并各自发挥智慧和才干,最终对各自情景模拟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4.评价与总结。在情景模拟结束之后,要及时对情景模拟全过程进行评价与总结。学生要对情景模拟中自己所担当的角色有更深刻的体验并进行综合性的总结。教师要对学生的情景模拟过程进行评价或总结,分析并指出优缺点,为下次情景模拟作铺垫。比如在股票交易市场情景模拟中,学生能迅速进入角色,并明确自己的职责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然而,担当证券交易所从业人员的学生对竞价的原则不能熟练掌握,以至于在模拟的过程中出现投资者新发出来了委托不能及时准确的撮合成交;投资者在发出委托时对于给出什么样的价位才能迅速成交没有较好把握等问题,均属于理论知识掌握不牢所造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情景模拟环节进行之前需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四、情景模拟法在金融市场学教学中应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篇9

关键词:厚尾事件;压力测试;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02-0043-05

一、引言

目前正在上演的、被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认为是“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各类投资机构普遍对次贷衍生品的风险生成与传导机制漠视而采取盲目乐观的创新行为所引发的。这场危机就连曾经令无数世人神往、声名远播的华尔街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华尔街上五大投行中的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三大投行相继破产,高盛和摩根士坦利两大投行也不得不变身为银行控股公司,至此,华尔街前五大投行尽数沉没。与此同时,世界经济也备受牵连。这场危机固然有诸多方面的原因,但其根本原因在于:一方面是宏观经济力量发挥作用,因为低利率促使全世界的投资者在更低的信用质量上追逐收益率,高增长率和低波动性导致他们过分乐观地评估面临的风险。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市场需求,金融体系开发新的结构,创造新的金融衍生工具,力图提供更高的经风险调整的收益率,事实上却潜藏了更大的风险。在这一背景下,随着乐观情绪盛行,市场纪律失灵,尽职调查被外包给了信用评级机构,市场参与各方都没有意识到整个经济中信贷增长、杠杆作用和房价的趋势形成了代价很大的“厚尾事件”风险。

事实上,对于现实市场而言,厚尾事件甚至是极端事件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一旦这样的事件发生将有可能导致个体公司的损失、危机甚至破产。本文旨在分析厚尾事件度量及压力测试方法的基础上,研究压力测试在中国的适用性,并就我国商业银行运用压力测试提出具体对策建议,从而为中国银行业提高整体风险管理水平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厚尾事件及压力测试方法

1 厚尾事件与压力测试

金融风险度量的理论和模型通过多年来的探索和发展,对处于正常波动范围的金融风险估计已经比较可靠,但现实市场中的非正常波动事件时有发生,金融风险因子或金融资产价值的变化分布往往呈现出明显的“厚尾”特征。

“厚尾事件”是正态分布中的异常现象,指观测到的结果对正态分布理论分布的实际偏差。换句话说,极端事件发生的频率比从理论预测的频率更频繁。从图形上说,它较正态分布图的尾部要厚,峰处要尖。因为市场由人类的行为所主宰,而对各种数据和指标过于迟钝或过分的反应,以及其他市场参与者的羊群跟风本能,有时会把观测结果推向极端,这就解释了这类极端事件的存在性而在现实中又并不常常发生的原因。本文将金融风险因子变化或金融资产价值变化呈现出厚尾分布特征的事件称为“厚尾事件”。该事件出现于峰度比正态度分布高的分布中,如t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广义误差分布和混合正态分布等。因此,不能简单地用正态分布去拟合这些厚尾事件的分布并进行统计推断,在这种情况下压力试验则是度量厚尾事件的有力手段,它是在模拟或构造未来可能出现的极端情景的基础上,对极端情景及其影响下的资产组合的价值变化做出评估和判断。

2 压力测试方法

巴塞尔银行全球金融系统委员会(Basel Committee on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BCGFS)将压力测试定义为“金融机构衡量潜在但可能发生异常损失的模型”。压力测试有情景分析法和系统化压力测试两种主要方法。

(1)情景分析法

情景分析方法是最常用的压力测试方法,主要用于评估一个或几个风险因子从当前市场情景突然变化到某些极端情景的过程中对资产组合价值变化的影响程度。情景分析法主要包括典型情景构造法、历史情景模拟法、VaR情景构造法、Monte Carlo情景模拟法和特殊事件假定法等。一般来说,情景分析法包括确定测试对象、识别影响该组合的主要风险因子、压力情景构造、计算并评估压力情景下相关指标的可能变动、根据测试结果制定相应政策等几个步骤。其中风险因子识别、情景构造和情景评估是情景分析法实施中的三个关键步骤。

作为度量极端变动对资产组合价值影响的度量方法,情景分析法是对正常波动范围的金融风险度量方法的有益补充。此法可以使金融机构的高层管理部门以及风险管理部门能较为准确地评估和把握极端事件的影响,从而将大大提高风险管理策略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此外,VaR情景构造法能够用来评估风险因子波动率和相关系数发生极端变化时对资产组合价值的可能影响,这也是经典的VaR模型所难以做到的。

(2)系统化压力测试

系统化压力测试的基本原理是在一定条件下对影响资产组合价值的风险因子采用数学或者统计的方法生成大量的市场情景,然后评估这些情景对资产组合价值变化的影响,从中搜寻资产组合的最坏情景,即导致资产组合价值损失最大的压力情景。此方法针对一系列不同的压力情景,在考虑到资产组合内部的风险特征、风险因子在历史上的极端变动的同时,又考虑到未来潜在的所有可能的压力情景,因此,系统化压力测试与情景分析法相比更彻底和更系统化。

3 压力测试方法的适用性

作为一种度量极端市场风险的简单方法,压力测试具有许多良好的特性,能为风险管理部门提供比对正常波动范围的金融风险度量方法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压力试验已在美、英等国金融机构中得到广泛和深入的应用,而且涉及的领域也十分广泛。目前,压力测试不仅仅应用于极端市场风险的度量与管理,还被广泛运到极端情形下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极端风险的度量和管理之中。

另一方面,压力测试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其结果完全依赖于所构造的压力情景,而压力情景构造又会受限于实施压力测试者的主观判断及其经验,这就要求压力测试实施者必须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很高的判断力。其次,压力测试一般采用全部估值法,因此计算量往往很大,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再次,压力测试没有给出每一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这就要求风险管理者必须对压力测试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和测试结果(如果发生)所导致的破坏性之间做出权衡和判断。为此,Berkowitz于2000年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即对第一个压力测试情景赋予一个概率值,从而将压力测试与传统风险度量方法较好地融合起来。由此产生的风险度量模型具备了传统风险度量方法的概率分布特征,又融合了压力测试的结果。另外,Bouchaud和Potters在2000年提出的占优因子方法(Dominant Factor Method)等也对测定压力测试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做出了很多重要探索。

三、国内外压力测试的实施与进展

近年来,不论是金融机构还是金融监理组织都十分重视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实施压力测试。2001年6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详细介绍了压力测试的概念、基本技术、框架和金融部门评估规划

(FSAP),通过压力测试、金融稳健指标、标准与准则评估三个分析工具对各经济体的金融体系进行了全面评估和监测,旨在减少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其中压力测试居于核心地位。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of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BCBS)于2004年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强调,如果监管机构准许银行以内部风险模型(Internal Model)为基础计算风险性资本需要时,必须进行压力测试,以识别可能的不利事件出现时需要增加的资本额,监管当局可根据测试结果,要求银行持有一定数量的超额资本。BCBS于2009年5月《稳健的压力测试实践和监管原则》,针对业务复杂的大型银行提出关于压力测试和风险治理一体化的15条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对监管当局提出若干建议措施。

2009年初美国监管机构要求资产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的19家银行控股公司进行压力测试,这些银行的资产占全美银行资产总额的大约2/3。此次压力测试是在假定经济收缩程度超出预期、住房价格进一步下滑的情况下,检测银行资本水平的变化。压力测试要求银行业对2009年和2010年的信贷损失和收入做出预测,还包括到2010年底时需要为2011年的预期损失计提的准备金。测试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在经济条件恶化时所导致的投资损失,从而在掌握可能损失的前提下对银行资本做出进一步要求,以保证银行业巨头有足够的资本应对更糟的经济环境。此次压力测试结果已于2009年5月公布,19家接受压力测试的银行中有10家需要增资,增资总规模为746亿美元,其中美国银行338亿美元、富国银行137亿美元、Regions Financial 25亿美元、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115亿美元、花旗银行55亿美元、Sun Trust 22亿美元、摩根士坦利18亿美元、KeyCorp 18亿美元、Fifth-Third 11亿美元、PNCFinancial 6亿美元,而高盛、美国运通和摩根大通则资本充足。结果还显示,2009--2010年度所有测试银行可能亏损6000亿美元。美联储认为,通过此次压力测试将极大提高了美国政府对银行危机的管理效率。

此外,2009年5月,欧洲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欧洲22家领先银行进行压力测试,受试22家银行的总资产约占欧盟银行业总资产的60%。本次压力测试是在假定欧盟经济于2009年和2010年分别萎缩5.2%和2.7%的基础上检验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欧盟27国的银行监管机构将把本国银行的系统数据向各成员国财长和欧盟执行机构进行报告。与美国的压力测试不同,欧盟的测试将主要评估银行风险,而不是决定银行的资本需要。本次压力测试的结果已于2009年10月1日对外公布,结果表明欧盟22家大银行2009年和2010年两年资本金将保持充足,即便是在欧盟经济萎缩的情况下,22家银行仍可以维持资本充足,其总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依然超过8%,没有任何一家银行会低于6%,全部高于现行巴塞尔协议要求的下限4%,完全可以应付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但如果未来经济形势比测试条件还要恶化,这22家大银行可能产生的信贷和交易损失将达4000亿欧元。

我国商业银行在压力测试的运用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金融危机之后,我国银行业也逐步关注厚尾事件所隐含的潜在威胁。银监会于2007年7月下旬要求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规模500亿元以上的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在华外资法人银行对自身房地产贷款情况展开“风险自查”。2007年12月25日,银监会再次制定下发了《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的通知,督促各银行积极进行风险排查,完善自身的资本状况。2009年6月份,银监会就要求各家商业银行,根据GDP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率、CPI增幅等多种宏观经济情景,分别测算本行在多种情景下的客户违约率、预期损失以及不良贷款率的变化情况;并开展房地产贷款专项压力测试,重点就房价、利率变动、居民可支配收入可能对个人住房贷款质量的影响进行压力测试。银监会还向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深圳、宁波等七省市银监局发出了《关于开展重点地区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的通知》,将以往由各银行自愿进行的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变为由地方银监局组织,加强了测试的广泛性。此次压力测试的机构范围为上述7个银监局辖内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测试目标是评估重点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房地产市场价格下降10%、20%和30%,以及基准利率上升54个、108个和162个基点的情况下可能损失情况,并进一步评估其对银行体系稳健性的影响。根据《关于开展重点地区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的通知》要求,压力情景假设为辖内房地产价格及利率水平发生高、中、低不同程度变动的情况,重点测算在压力情景下银行房地产贷款质量变化可能对银行带来的损失,并了解掌握压力测试方法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管理的应用情况。另外,国内的各股份制银行也在加强经济金融形势研判,对“尾部风险”进行预测并实施压力测试。

四、压力测试在我国银行业的应用建议

压力测试作为金融体系监测风险的有力工具,自2007年爆发由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以来,已在国际银行业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应用,并逐步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鉴于此次金融危机的经验与教训,本文认为在我国金融体系和监管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压力测试应该常态化、规律化和制度化,国内银行在实施压力测试时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 压力测试应成为银行整体治理和风险管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业银行应定期进行压力测试,并应综合考虑银行内部各方的意见采纳一系列不同的视角和技术,以便促进风险识别和控制,弥补其他风险管理工具的不足,改善资本和流动性管理,加强内部与外部的沟通与交流。同时,制定书面的压力测试目的、具体方法和流程,对测试过程进行记录和归档,定期维护和更新压力测试框架,评估压力测试项目的有效性、全面性和稳健性,从而形成适合本银行独立的压力测试体系。

2 商业银行使用内部模型法计量风险资本时应进行相应的压力测试

商业银行应当识别可能会对其构成重大不利影响的风险因素(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进行压力测试所用的压力情景应涵盖可能会令其产生重大损失,或会引致风险事前或事后管理相当困难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应包括各种主要风险类别中的厚尾事件。同时,应定期评估在压力情况下的风险状况,特别是对压力测试所揭示的主要风险点和脆弱环节应予以特别关注。若压力测试显示本银行受某种特定情景的负面影响很明显时,应当通过降低风险暴露或分配更多资本的方式进行管理。

3 商业银行应详细制定压力测试方案中的定性与定量标准

压力测试方案应得到商业银行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的批准,并进行定期评估和修订。压力测试结果应定期向高级管理层及董事会报告,同时应在制定市场风险政策及评估资本充足程度时予以考虑。压力测试应同时具有定量及定性标准。其中,定量标准应根据当前的经济状况明确商业银行可能会面对的压力情况(如房价下跌、经济萎缩等),并能够涵盖不同的严重程度(如房价下跌10%-30%等)。定性标准应强调压力测试目标是评估本银行资本吸纳潜在大额亏损的能力(如现有拨备吸纳亏损的能力、计提拨备对以后年度利润的影响等),以及寻求可以采取的减低风险及保存资本的措施。

4 商业银行应选择运用最适合其业务规模及复杂程度的压力测试技术,包括敏感性测试及情景测试

商业银行可以根据本行持仓总量规模、结构特点和复杂程度,自行设计压力测试情景的具体内容,并涵盖不同的严重程度。例如,商业银行可选择其每季度5个最大单日损失的信息,或选择以往金融市场的重大事件(如1997年和2008年金融危机等),或从资产组合特性出发识别出最不利的情况(如油价剧烈变动等)作为模拟的压力测试情景。

5 商业银行应制订完备流程以实施全面的市场风险压力测试方案,并定期审核压力测试方案,评估压力测试所使用的基本假设是否仍然有效

篇10

金融部门评估规划和压力测试简介

金融部门评估规划简介

由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于1999年联合推出并通过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inaglCialSector Assessment Programme,缩写为FSAP),该规划是通过对金融部门的稳健性、金融监管结构的效力和能力以及金融部门基础设施的健康性进行全面的评估,旨在找出金融体系的优势和薄弱环节,进而使金融体系在短期和长期的运营过程中能够更有弹性地应对冲击,并确定发展的优先顺序和设计合适的应对策略。

一个稳健的金融体系包括充分的宏观审慎监测、有效的监管和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三大要素,FSAP就是从这三大要素来评估一个经济体的金融体系是否稳健。具体如下:

宏观审慎监测评估。FSAP对宏观审慎监测的评估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宏观经济因素的评估,即识别影响金融体系稳定的潜在宏观经济风险,如经济增长下滑、国际收支不平衡和外部经济脆弱、通货膨胀、利率和汇率的急剧波动、信贷和资产价格上涨、金融市场的传染效应及其他因素(如指令贷款和投资,政府对银行体系的隐性补贴)等等。二是通过对金融稳健性和市场指标的分析,来衡量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以及消化损失的能力。其中金融稳健性指标(FSIs)包括资本充足性指标、资产质量指标、稳健管理性指标、盈利性指标、流动性指标、市场风险指标等;市场指标(MBIs)包括股票价格(或收益率)、利率、汇率、住房价格(或收益率)等指标,同时也包括居民和企业部门的健康指标(如负债股本比率)等。虽然FSIs是宏观审慎监管分析的基础,但由于其是以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为基础的,因此具有时间追溯性、低频率和仅能反映表内信息等局限性,而MBIs涵盖了市场参与者对于特定资产或衍生品价格的判断和理解,其前瞻性、高频率和对金融动态的市场判断和预测是对FSIs很好的补充。三是压力测试,即分析极端但可能发生的市场冲击给金融体系资产负债表造成的影响(详见表1)。

有效监管评估。FSAP对有效监管的评估是对银行、保险、证券市场的关键性监管标准进行评估,具体的评估标准主要有:巴塞尔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国际保险监管协会(IAIS)保险核心原则和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证券监管目标核心原则等。

金融市场基础设施评估。FSAP对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评估包括对货币和金融政策透明度、支付体系、反洗钱、会计准则、公司治理和安全网等方面的评估。具体的评估标准主要有:货币和金融政策透明度的良好实践准则(MFP)、支付体系核心原则和证券结算体系建议(CPSS)、反洗钱与反恐融资(AML-CFT)法律准则、会计和审计标准等。

压力测试简介

根据IMF(2004)的定义,压力测试(Stress Testing)是指一系列用来评估一些异常但有可能发生的宏观经济冲击对金融体系脆弱性影响的技术总称。压力测试是在FSAP框架下对FSAP的评估进行的补充,可以进一步证实FSAP的一些结论。在微观领域,一方面压力测试具有能评估某些小概率事件对银行经营或其所拥有的投资组合可能造成的影响的优势,可作为金融稳健性指标(如CAMELS)中风险度量工具VAR的重要补充;另一方面压力测试能帮助金融监管者更好地监管个别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因此,发达国家监管当局都要求所属银行遵循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规范建议进行压力测试的工作,并在银行业年报中加入压力测试分析,使投资者对银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及风险,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以达到资讯透明化和公开化的原则。

2009年1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了《稳健的压力测试实践和监管原则》征求意见稿。该文件是巴塞尔委员会首次的专门的压力测试监管文件,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对银行和监管机构的压力测试要求。文件要求银行开展覆盖全行范围内各类风险和各个业务领域的压力测试,提供一个全行全面风险的整体情况,以便促进风险识别和控制,弥补其他风险管理工具的不足。

压力测试的风险类型和运用领域。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压力测试在国际银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其测试的风险类型、可能的冲击和运用的领域如表1所示。

压力测试的步骤和方法。实施压力测试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步骤:一是根据金融体系面临的外部环境确定风险暴露情况及内外数据的可得性,定义纳入压力测试的机构和资产范围;二是以可能发生的经济冲击为基础,假定相应的冲击类型,并进行压力情景设计与校准;三是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定期进行压力测试;四是对压力测试的结果进行分析并进行解释,主要分析每一种相关的经济冲击为什么会对金融体系产生不利影响以及如何改进;五是采取监管行动,即根据分析结果决定采取的预防补救措施,以处理测试中发现的潜在风险。

压力测试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敏感性分析方法和情景分析方法,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还可能运用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分析,如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等。敏感度分析即单一因素分析,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利率的变动以及汇率的变动,各国对于上述因素变动幅度的设定是不同的。情景分析即多因素分析,主要考虑资产(股票、房地产)价格下跌以及GDP下降造成的冲击,表现为多种因素同时发生的情况下,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盈利情况、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情况等。情景分析又分为历史情景和假定情景两种类型:历史情景运用在特定历史事件中所发生的冲击结构进行压力测试,假定情景使用某种可预知的发生概率极小的压力事件进行测试。实际上,大多数金融机构都同时使用历史情境和假定情景测试。

金融稳定评估与压力测试的国际比较

FSAP的评估标准和结果

截至2007年,FSAP已对115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体系稳定性进行了评估,还有25个国家或地区完成了更新评估。参与FSAP首次评估和更新评估的国家数目及区域分布见表2。IMF中规定的FSAP的评估标准和准则包括BCP、CPSS、IAIS、IOSCO、CPSS-IOSCO、MFPT、AML-CFT等,虽然各国在参与FSAP评估过程中采用的标准和准则有所不同(见表3、表4、表5),但从评估的结果来看,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各项评估标准和准则的

遵守和合规方面的情况均好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压力测试的国际比较

国际典型的压力测试系统和实践。在FSAP项目的协助下,压力测试方法成为其成员国政策当局金融稳定性分析中广泛使用的工具。2007年7月“压力测试和金融危机模拟”(Conferenceon Stress-testing and Financial Crisis SimulationExercises)会议在法兰克福召开,IMF和欧洲各国央行官员就各国(或地区)压力测试的经验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交流。

比较典型的宏观压力测试实践系统有IMF和世界银行的FSAP压力测试系统、英格兰银行的TD压力测试系统、奥地利央行的SRM测试系统。其中后两者都是在FSAP压力测试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FSAP框架下的压力测试主要由信贷、利率、汇率、流动性、操作风险及风险传染模块组成。风险情景、影响指标的设计依赖于各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数据可得性。根据IMF对各国金融稳定报告的统计,截至2005年底,各国金融稳定报告中包括压力测试的占总体稳定报告的百分比为55%(见表6)。各国开展FSAP压力测试覆盖的机构也有所不同,有的国家是针对所有银行,有的国家只针对大银行或具有系统性重要性的银行进行压力测试,还有的国家压力测试的机构包括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见表7)。

英格兰银行的TD系统比较成熟,该测试系统强调由上到下法,强调对多重金融风险传染渠道的分析,研究市场微观主体(居民、企业、政府、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相互作用,但实践中对数据要求很高。本次金融危机中对北岩银行的倒闭具有一定的预警作用。奥地利央行的SRM测试系统采用银行间双边头寸网络模型来描述传染效应,在实践应用中对数据的要求不是很高,可操作性较强,但是该模型只考虑了银行间简单的相互关系,对传染机制考虑不多,也没有考虑反馈效应。

目前,各国在运用各种系统进行压力测试的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趋势:一是国家当局和单个金融机构在设计和运用压力测试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二是对金融机构的覆盖范围已经增加到包括非银行的金融机构;三是数据的可得性经常会决定使用的方法和测试的复杂程度;四是各国和地区越来越多的使用宏观模型来校准相适应的宏观经济情景。

中国的实践

随着FSAP已逐步成为被广泛接受的金融稳定评估框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加强对其成员国监督的重要手段,中国也在积极推进相关工作。2003年9月,中国银监会响应FSAP项目要求在国内各商业银行开展利率变动、汇率变动、准备金调整、不良贷款变动对商业银行资本金和盈利的影响四个子课题的压力测试。其模型设计分别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负责,银监会汇总修订后,发各银行自主开展压力测试,并撰写压力测试报告上报银监会。内容包括测试的目的、方法、数据口径和来源、结果、原因、对策和对抗风险能力的评估等。并在2004年实施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中明确了有关压力测试的设计、实施等方面的技术指标。其后实施的相关部门法规中压力测试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2007年次贷危机发生后,银监会再次要求各个银行对房地产贷款进行了地产贷款综合风险和个人贷款专项风险两方面的压力测试。2008年又选择部分中小银行对流动性进行压力测试的跟踪监测。同时,对于2009年底实施新资本协议的9家试点银行来说,压力测试更是有严格的要求。

但受限于国内银行风险管理技术和人才的不足,对压力测试的推广工作收效不大。2007年银监会再次组织各大商业银行到普华永道接受压力测试技术培训。同年由中国人民银行和IMF在大连又联合举办了“FSAP和金融稳定分析国际研讨班”,组织各省市分行系统学习FSAP和压力测试的原则和操作方法。2008年初,总理接见IMF总裁卡恩时,表达了中国加入FSAP的意愿。虽然我们在压力测试方面已经有了一个新的开端,但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系统稳定性报告(2008)》的内容仍缺少压力测试内容,这不利于我们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做出正确评价,并据此制定出符合实际经济金融情况的政策。

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压力测试的过程中,主要面临着以下问题:一是数据的可得性和数据质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压力测试的开展;二是我国目前尚缺乏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严谨的、能够通过各种统计检验的宏观经济模型,因此在进行压力测试的情景设定时通常套用他国模型,很少加入我国特殊的因素变量,情景设定的偏差会影响后续压力测试的质量;三是人才储备方面有待加强,鉴于FSAP和压力测试的复杂性和系统性,无论是中央银行还是金融机构,都需要有雄厚的人力资本才能完成,而我国当前金融行业中从事风险管理的队伍仍然比较薄弱。在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要顺利加入FSAP和有效开展压力测试,必须尽快解决好以上问题。

经验借鉴和政策建议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金融体系都处于不断变化和成熟的阶段。尽管到目前为止亚洲金融危机和本次经济危机对我国的金融系统都没有造成太大的冲击,但是必须正确的认识这种幸免的根本原因不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超出国际先进银行,而是相对独立和保守使然。但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创新是未来发展的主流,中国银行业必须面对这一挑战,没有先进的风险管理系统和方法是绝对不行的。FSAP项目和FSAP框架下的压力测试为金融部门的稳定和发展问题提供了一个综合而客观的分析方法,有助于识别金融体系的发展优势、弱点和潜在的风险,明确发展需求和需要改善的金融基础设施,帮助制订并实施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以增强金融体系应对冲击的能力,提升金融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所以,已经在规模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银行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在风险管理方面应该积极地参与国际金融稳定和风险管理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结合目前推行的新资本协议(Basei II)的试点工作,按照国际标准建设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系统,包括压力测试系统,从技术层面上加强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另~方面在时机成熟时积极加入FSAP,这将会给金融部门一个客观的评价和综合的审视,有利于识别金融部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对于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和银行业的监管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在国际相关规则的制订中反映中国的声音。但是也要注意到FSAP的评估建议不能完全考虑到国家的特殊性,因此,在具体实施中,应该尤为注意以下几点:

关于新型风险管理技术应用的规范化。尽管压力测试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要立足于我国的微观金融机构,但监管当局应协助金融机构树立风险管理理念,积极学习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逐步使压力测试等新型风险管理技术的应用规范化。这需要政策当局结合金融实务界现行的需求与做法,制订符合本国金融业发展要求的规范标准,要求各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风险特点制订各自的压力测试方案,并建立定期检查和汇报制度。由监管当局出面组织压力测试的相关培训,帮助各金融机构建立压力情景所需的风险因子模型。

关于数据可得性。商业银行要尽快着手建立压力测试数据库,积极推广压力测试技术。数据库的建设属于基础性工作,它是展开量化分析的前提条件,对于开展压力测试而言更是不可或缺。要尽可能长的收集经济金融时间序列数据,对口径发生变化的,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调整。

关于宏观经济模型。加大宏观经济模型的开发力度,构建和完善中国金融稳健性指标体系(FSI)和早期风险预警指标系统。在积极借鉴国外压力测试技术的同时,要努力消化吸收,进行技术创新,开发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宏观压力测试系统。建议由中央银行和银监会牵头,组织金融机构、高校、研究机构等部门的专家学者,成立课题攻关小组,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尽早开发出我国的宏观压力测试情景和结构模型。构建和完善中国金融稳健性指标体系(FSI)和早期风险预警指标系统,加快中国金融稳定与金融监管数据库建设,为我国宏观压力测试提供技术保障和数据支持。

关于压力测试分析报告及其保密性。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借鉴发达国家先进风险管理经验,将压力测试部分分析结果作为金融机构财务报告的项目之一。对于保密性要求,可参照英国及加拿大的现行做法,动态清偿能力及动态资本充足性测试的结果被列为机密文件,测试结果报告仅交送监管机构及董事会,并不对外公布。动态财务分析及其他方面的专项压力测试报告,可列入公开财务报告,使股东及其他社会各界对金融机构的未来发展前景及风险,有更深的认识。

篇11

过去的二十年,我们看到全球金融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些变化当中:金融业越来越依赖于风险转移策略;大量的让人眼花缭乱的新产品正被提供给消费者。随着新投资产品的开发以及可选择投资的持续增长,如对冲基金,据估计其总额目前已达1万亿美元,消费者的投资选择日益丰富。

总体风险管理

目前金融企业和政府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是应对未来五年世界变化的准备不足。请注意,我说的是对变化的“准备”,而不是“预测”变化。以特定方式预测变化是非常投机的,但为必然的变化做好计划则是审慎管理。一个关键问题是你们的机构是否具有应对必然变化的工具和风险管理流程。作为信托投资风险管理经理,你们都非常重视量化和监测你们机构所面临的风险,并管理和控制这些风险。你们还可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以跟上财务管理和风险管理的最新发展。如果你仅与大多数风险管理经理一样,你会发现要跟上你同事和竞争对手的步伐将越来越困难,因为我们身处的世界,特别是那些受科学技术影响的方面,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发生变化。在这方面,风险管理经理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对未来没有做好有效的准备。正如yogiberra曾经说过的:“未来不再是过去的样子”。因此,风险管理经理面临的挑战,就是确保其机构对未来任何事情都要有充分准备。

尽管我们不能用特定方法预测未来,但如果说过去发生的事件对我们具有某些指导意义的话,那就是可以乐观地预期新技术能够使我们解决在今天看来难以逾越的问题和挑战。然而,与此同时创新将(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会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作为风险管理者,我们要回答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最好地应对不可避免的巨变和挑战?”准备是显而易见的答案,但预见和约束同样是必要的。最基本的要求是,风险管理经理要确保其机构具有到位的能够恰当量化、监测和控制风险敞口的风险管理政策、流程和技术。除此之外,风险管理经理还必须履行的职责是深思未来。更确切地说,风险管理经理需要进行情景分析和情景计划,这是一个有时容易被忽视或未能认真对待的风险管理领域。要做好情景分析和情景计划是困难的,但必须扎实地进行。

对于许多金融机构而言,情景分析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对特定风险因素(如利率或信用价差变化)风险敞口的定量分析。但要想从情景分析中充分获益,就必须超越定量分析。一项全面的情景分析应该包括对经济、政治及社会领域潜在且可能的主要变化进行详尽的分析:这些变化是什么?它们如何影响你们的业务?如果它们发生,将如何应对等。这类分析是风险管理的首要责任。

但情景分析并不是最终目标,对于分析结果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为了对不久的将来可能出现的情景做好准备,管理层必须考虑是否需要调整其资产负债结构,或者修正其目前的风险管理战略。这种战略制订是有效情景计划的核心。作为情景计划的一部分,需要考虑的一些关键情景应包括,诸如持续的全球化进程、技术进步、产品创新方面的竞争等各种力量是如何影响你们特定的业务条线的。例如,全球化可使金融企业在集团管理和风险积聚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日益增强的信息技术在创造新机会的同时也会产生新的风险。另外,新产品和新分销渠道也可能影响你们的业务及其风险状况。

控制失效导致的问题在信托投资领域同样不可避免。共同基金管理公司延迟交易和择时交易的公开报道及其相关调查,已经影响到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许多公司。此类合规失败不仅导致处罚和财务损失,而且给公司声誉和特许经营权价值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我们看到全面合规风险管理体系正日益受到重视。

金融服务企业的业务条线和经营活动可以横跨多个法律实体,这使得一家监管机构在单独判断问题症结所在及哪些流程需要改进方面更为困难。在一些共同基金案例中,美联储作为有关银行业机构的联合监管机构,与银行首要监管机构、证券交易委员会密切合作,共同调查控制失效问题。各监管机构之间相互交换信息以比较各自发现的情况。证券交易委员会通过检查经纪交易员、投资顾问及共同基金分销人员发现的情况,与美联储和银行首要监管机构对银行持股公司和银行实施有针对性联合检查所发现的情况综合起来进行分析。银行业监管机构检查的重点在于全面合规的做法以及银行放贷的做法。

据我观察,共同基金实践中的重大缺陷源于几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以及控制的失效。首先,共同基金的经营活动没有受到共同基金董事会的有效监督。第二,某些共同基金管理公司为增加盈利而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务激励,但这些激励措施的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却并没有受到恰当地关注。第三,缺乏足够的职员培训导致职员为了迎合某些大客户而违反标准程序。比如,在一些案例中,职员常规性地免除重要客户的赎回费,以损害其他基金持有者利益为代价,任由这些客户从事择时交易。一个强有力的公司合规方案可使当地合规经理识别这些问题,并提请公司更高一层管理者予以关注。

根据我们对这些共同基金控制失效事件调查的经验,我想强调几点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最显而易见的一点,就是要严格评判要求偏离标准程序的不正常客户关系。如果单一客户的利润贡献度较高,则更应提高警惕。此外,金融机构在建立客户关系的初始阶段应有一套审查和批准独特产品、客户和服务的正式流程。最后,对历来被认为是“低风险”的领域给予一些关注以证实原先的评判总是有益的。经营活动发生损失的低概率不应成为评估风险时唯一考虑的因素。

合规风险管理框架

以上经验教训表明,当金融机构未能遵循法律、监管规定或行为准则时合规风险就会产生。但庆幸的是,有各种模式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更为有效地管理合规风险。许多银行业机构都已建立,或正处在强化全面合规风险管理职能的过程中。许多金融机构还通过合规管理信息系统的升级,实现更为整合和透明的分析和监测,以支撑其合规风险管理方案的实施。全面合规风险管理方法在下列领域已经被证明是很有价值的,这些领域包括:银行保密法(bsa)和反洗钱方面的合规、信息安全、隐私保护、关联交易和利益冲突等。

大型金融企业和小型金融企业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趋势,即合规方案正由“以任务为中心”向“以流程为中心”转变。以流程为中心的合规方案要求将合规建立在持续测试和验证的基础上。此外,局部的、重复的合规管理活动正被那些能够促使整个机构全面了解合规的管理活动所取代。然而,这并不是说各业务单元自身的合规管理活动已经过时了,而是指这些合规管理活动应当成为全面一体化合规方案的一部分。这能促进合规管理活动的预期、文件以及合规风险评估和报告等相互保持一致。

有效的全面合规风险管理方案不但要具备应对变化的灵活性,而且要依据一家机构的公司战略、业务经营和外部环境来量身定制。此外,有效的全面合规风险管理方案还需要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实施强有力的监督。

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确保一家机构全面合规风险管理方案取得成功方面,发挥着不同但却互补的作用。董事会负责确立强有力的合规文化,以使合规成为日常经营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董事会还要将此责任委托给机构的各级管理人员和职员。强有力的合规文化鼓励雇员提高对合规风险的关注,以及对增强或改进控制必要性的认识。

篇12

【关键词】金融稳定 金融风险 房地产

本文以威海市房地产金融情况为实证样本,通过对房地产业诱发金融风险的路径传导、识别方法及防火墙体系构建等问题研究,提出防范区域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对策。

一、房地产行业风险诱发区域金融风险的路径传导

(一)集中度风险传递

2014年末我国房地产开发资金70%以上来自银行,房地产贷款余额17.37万亿元,是2004年的6.6倍;国民经济大行业分类中房地产业的贷款余额和占比排名均居榜首;加上钢铁、建材、家具等关联行业贷款,房地产贷款规模更大、占比更高。

(二)关联度风险传递

据对山东省30户骨干房地产企业融资结构调查,86%的房地产企业存在多渠道融资情况,除主要依赖银行贷款外,民间、信托、债券、理财等融资种类均为房地产业的多项选择。房地产业的高杠杆化经营,极易因某环节资金链断裂最终引发多米诺古牌效应。

二、构建房地产金融风险防火墙体系择优路径

(一)建立量化指标监测(指标及阀值见表1)。

(二)进行风险压力测试识别。

1.选取承压模型变量(包括承压变量和压力因子)。选取房地产贷款不良贷款率(NPLR)为承压对象、即承压变量;选择“房价(HP)、地区生产总值(GDP)、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IR)”等与房地产金融风险关联度较高的数据作为风险压力因子。测试对象为威海市房地产金融业,样本数据时间为2006~2014年32个季度。

2.进行实证检验分析。

①变量平稳性检验

采用扩展的单位根检验法(ADF)对变量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NPLR、GDP、CPI、HP、IR 的一阶差分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平稳的。

②变量协整检验

通过对NPLR、GDP、CPI、HP、IR等变量进行回归,得到残差序列resid。对新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由表3检验结果可知,在5%的置信水平下,NPLR与GDP、CPI、HP、IR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3.设置情景模式。将情景压力测试模式设为轻度(房价下跌10%、利率上升27bp)、中度(房价下跌20%、利率上升54bp)和重度(房价下跌30%、利率上升108bp),分别选择房价(HP)和利率(IR)作为主要压力因子,假定GDP7%、CPI1.5%计算,代入回归方程进行动态情景压力测试,分别冲击未来8期内房地产不良贷款率的变化。

4.开展压力测试。通过轻度、中度和重度情景压力模式,分别计算出未来8期内GDP、CPI、HP、IR以及DGDP、DCPI、DIR 、DGDP(-1)、DCPI(-1)、DIR(-1)相关数据,带入回归方程(2)得到不同情景压力下房价对不良率的冲击结果(见表4、表5)及趋势变化图(见图1)。

5.压力测试结果分析。表5显示,房价(HP)在轻度、中度和重度情景下对房地产不良贷款率冲击分别在未来第3期、2期和1期末达到1%的橙色预警线,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011%、1.203%和1.075%;在第7期、4期和2期末达到1.5%的红色预警线,分别为1.591%、1.793%和1.562%。通过上述压力风险测试,监管部门可对未来第3、2、1期的房地产金融风险作黄色预警;对未来第7、4、2期作红色预警,并根据预警级别采取相应防范措施。

三、建立房地产金融风险防火墙体系建议

(一)构建防范区域房地产金融风险长效监测机制

对房地产行业及房地产金融指标进行监测,将可能引发区域性金融风险的房地产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定期开展区域房地产金融风险压力测试

及时评估房地产业风险对区域金融风险的冲击程度,对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及早防范。

(三)进一步加强房地产金融风险信息共享

加强职能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实现辖区房地产金融业信息共享,为防范区域性金融风险提供信息支撑。

(四)继续加大对房地产金融业务的监管力度

篇13

关键词:宏观压力测试 银行体系 信用风险 实证分析

一、引言

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表明,金融市场一体化的格局已经形成,金融风险的传染效应和溢出效应日益强化,现代金融体系呈现出高度复杂性、结构性以及同构性的特征。在严峻形势下,各国金融管理当局不断研发评估金融体系稳健性的工具。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2009年5月正式的《稳健的压力测试实践和监管原则》中强调了压力测试的独立地位,它应成为验证计量经济风险模型准确性的重要工具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ICAAP)的组成部分。压力测试也是金融稳定评估规划(FSAP)中基金组织量化评估成员国金融风险的重要工具。此次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主要国家加大了运用宏观压力测试评估金融体系稳健程度的力度。2009年2月,美联储等美国金融管理部门联合对19家美国银行控股公司(BHCs)的资本情况展开全面压力测试(SCAP),以期在经济发展形势不确定时,督促BHCs持有充足资本缓冲,降低银行体系可能遭受的不可预期影响,并确保对有承贷能力客户的信贷需求。2010年7月,欧洲银行业监管委员会(CEBS)公布了91家银行压力测试结果,目的在于揭示欧洲银行体系面对冲击的准备程度,在经济不佳以及欧洲债务出现危机的背景下,压力测试结果显示超九成银行达标,为稳定债权人信心,促进市场快速恢复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国内开展压力测试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进程也在快速推进,银监会于2007年12月了《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督促商业银行加大开展压力测试的力度。但纵观国内压力测试的开展情况,总体呈现出“宏观压力测试少,微观压力测试多;自上而下的少,自下而上的多”等特征,表明宏观压力测试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有非常广阔的拓展空间。

二、研究设计

(一)压力测试的基本理论巴塞尔银行全球金融系统委员会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压力测试定义为利用一系列方法来评估金融体系承受罕见但是仍然可能的宏观经济冲击或者重大事件的过程。Berkowetz(1999)认为压力测试是关注于“尾部”事件的一类特殊风险模型。在微观领域,可以作为风险度量工具VaR的重要补充,帮助金融监管当局更好地监管个别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在宏观领域,可以通过研究银行间市场的传染效应、反馈效应以及信贷衍生品市场发展引起的风险问题来对金融系统稳健性做出评估。将压力测试方法引入实务领域加以运用是我国近年来才展开的内容,相关学者对此做出了积极探索。其中黄学元等(2006)提出了一个信用风险的宏观压力测试实证架构,利用其检测了香港银行体系受到宏观经济冲击时的抗压能力;徐明东、刘晓星(2008)详细分析比较了国内外主要宏观压力测试架构及方法;徐光林(2008)运用线性模型,重点测试了GDP增速等指标恶化时,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扩张的受影响程度。张志暹、边永平(2008)运用VAR模型和蒙特卡罗模拟分析,揭示了甘肃银行体系在面临经济冲击时所暴露出来的脆弱性及其承受冲击的能力。华晓龙(2009)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利用假设情景定量分析了宏观经济波动对中国银行体系贷款违约率的影响。本文在研读压力测试文献和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的基础上,尝试设计了“极端且合理”的宏观压力情景,并构建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宏观压力测试实证分析模型,试图从数量关系上刻画在宏观压力情景下银行体系信用风险水平的变迁情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政策实践性。

(二)压力指标的选择 本文选取代表银行体系信用风险的不良贷款率(NPL)作为承压指标和被解释变量,选取具有重要影响的宏观经济变量作为压力指标和解释变量,通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反映解释变量(压力指标)和被解释变量(承压指标)之间的映射关系。实证模型设定如下:

NPLi,t=αi+βj, t+λx, t+y, t-1……+εi,t(1)

其中,αi代表常数项;j、x、y为表征压力指标的宏观经济变量,β、λ、为模型回归系数。考虑到宏观压力指标(GDP同比增速,M2同比增速等)对银行体系资产质量存在滞后期影响。因此,模型中引入解释变量的时间滞后效应t-1;εi,t代表随机误差项。一般认为,为避免解释变量之间的同期相关性、保证模型处理的有效性,纳入模型的压力指标不宜过多,因此本文将对银行体系不良贷款率影响最为显著的3个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这三个指标经过模型独立性检验和相关性检验以后筛选得到,筛选过程从略)纳入模型,包括:一是GDP同比增长率(GDP)。GDP是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景气程度的核心指标,理论及实践表明,GDP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有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二是M2同比增长率(M2)。近年来,由外汇占款规模不断扩大引发的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深刻影响着银行的经营行为和实体经济融资的可获得性,从而对投资、消费等实体经济活动产生明显的制约或强化效应,由此使得M2与实体经济的景气循环及发展形势有着紧密的关联性,并最终影响到银行体系的信贷资产质量。三是商品房销售价格平均增速(FJ)。房地产行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房地产贷款在银行业贷款中的占比近年来不断提高,以开发贷款为例,2009年银行信贷资金已占到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的34.48%。因此房地产贷款已成为影响我国银行体系稳健程度的重要因素,有必要关注以房价为主的宏观经济变量对银行体系信贷资产质量的影响。

(三)宏观压力情景的设计 为体现压力测试的主旨及意义,设计宏观压力情景应符合“极端且合理”的原则,这要求情景中既要体现引发金融风险的小概率事件,将测试目标定位于尾部风险,又要保证情景发生的可能性,使测试结果具有参考意义。由于平衡上述两方面的难度较大,因此压力测试诸多环节中,关于设计压力情景的讨论和争议总是最多的。在设计方法方面,成熟市场经济的金融管理当局或IMF等国际性金融组织一般运用宏观经济生成器(如一般均衡动态方程组)进行测试;普通实证分析或业界实务采取历史情景法或专家设计法(即假设情景法)较多;本文采用历史与假设结合的方法设计压力情景。根据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内外部主要矛盾和主客观方面因素,本文对有可能产生大量银行坏账的极端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分析如下:实体经济方面,2009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持续。外部经济低迷使我国外贸出口行业继续萎缩,此外,节能减排压力也将成为牵制GDP增长的重要力量;货币政策及价格调整方面,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为刺激本国经济,继续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泛滥在造成我国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同时还引起严重的资产价格泡沫;政策措施方面,为防止流动性过剩带来的信贷猛增、通胀引起的“负利率”以及资产泡沫,央行将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回收过剩流动性的力度,甚至采取加息等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同时,迫于来自贸易逆差国的压力,人民币重启升值通道。此外,为保障民生,政府将会加大平抑房价的政策力度。在上述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经济增长出现失速,加之2009年贷款增幅过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过大等影响银行业稳健运行的隐患尚未消除,银行体系信贷资产质量面临严峻考验。将上述宏观压力情景转换为GDP、M2和房价3个压力指标的冲击强度,需进一步分析3个指标时间序列数据的历史变迁情况,计算出分位数及其所代表的发生概率(表1)。参考上述压力指标历史数据的统计参数及其所反映的发生概率,结合当前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认为GDP、M2具有“极端且合理”的特征。对于房价平均增速,本文认为借鉴银监会于2010年初部署的压力测试冲击强度较为合理,即房价较2009年底下降10%、20%和30%。据此设计出量化的压力情景如(表2)。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近年来,由于商业银行内在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外部经营环境的优化等多种原因,17家银行的汇总不良贷款率数据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图1)。图中显示出不良贷款率的时间序列数据呈现出较强的单边下滑趋势,以2005年3季度末为分界点,之前呈现快速的下降趋势,第4季度小幅上升, 4季度末又重启下降通道,但趋势明显放缓。由于整体趋势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因此在认为整体趋势是由银行经营内外部条件趋好的前提下,以分段线性函数拟合不同阶段不良贷款率趋势线的结果如(图2)。为保证实证结果更加拟合现实状况,首先需要对趋势项进行剔除,处理方法为不良贷款率减去趋势(NPLM= NPLyi),最后得到的是能够反映宏观经济对不良贷款率影响的波动情况。由于波动的绝对数值较小,且假设在具有足够长时间序列的情况下承压指标(NPLM)和压力指标(GDP等)服从标准正态分布,为了获得更好的拟合结果,进一步将其标准正态化,方法为:(X-期望)/标准差。

(二)回归分析运用标准化处理之后的承压指标与压力指标,运用最小二乘法(OLS)建立线性回归模型。考虑到GDP、M2和房价影响信贷资产质量的滞后效应,在回归时对3个压力指标均加入1-4期的滞后项。在保证宏观经济对不良率影响的意义与主观判断一致的前提下,剔除不显著的回归结果,系数估计见(表3)。总体看,模型的拟合度较高,且一般检验效果较好。3个压力指标中,滞后4期的GDP、当期M2的回归结果显著,对于不良贷款率变化的解释度较高。而商品房销售价格平均增速对于不良贷款率的解释相对较弱,但该指标的滞后效应非常明显,滞后3期的显著性明显增强,且标准误差值达到最低。三个指标的回归结果都符合一般的经济学意义,即滞后4期的GDP、当期M2和滞后3期的房地产销售价格平均增速与不良贷款率呈现负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模型回归结果可知,3个压力指标中,M2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GDP,房价对银行体系信贷资产质量变迁的解释力相对较小。运用线性回归模型的拟合结果,建立如下方程实施压力测试:

NPLM=-0.253*GDP-0.362*M2-0.095*房价(-3)-1.33

(-1.99) (-2.11) (-1.59)

将宏观压力情景代入上述方程,得到的压力测试结果如(表4)。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仍然存在诸多有待改进的方面,一是实证分析数据仍然较短,虽然理论上作为承压指标的宏观经济变量服从标准正态分布,但收集的建模数据较短不支持此假设,影响了模型估计效果,此外有关数据的时间序列还未经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拟合效果。二是本文采用经典线性回归模型,尽管估计效果较好,但仍不能很好地反映现实中复杂的经济关系。基于上述几方面问题,应对压力测试结果持一定的审慎态度,在此前提下,本文实证结果分析如下:首先,压力指标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通过估计系数判断,M2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最大,GDP次之,房地产销售价格平均增速的影响最小。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解释:一是流动性的充裕程度与GDP、房价存在密切关系,间接影响信贷资产质量;二是由于主动(金融危机以来实施的积极货币政策)和被动(外汇占款)增加的M2深刻影响着银行经营决策的审慎性,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信贷资产质量。其次,宏观压力测试结果显示,重度冲击下的不良贷款率达到6.05%,低于自2003年以来不良贷款率的平均值,一方面表明近年来银行体系不良贷款率的下滑主要源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和经营审慎性的提高,宏观经济循环对于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影响程度相对次之;另一方面假设压力情景下形成的信用风险损失对银行体系的影响相对有限。最后,压力指标对不良贷款率的滞后影响各不相同。其中M2、GDP的影响是当期的,房地产销售价格平均增速的影响滞后三期。这一结果说明M2、GDP的先验关系尚不明朗。凯恩斯理论认为货币当局通过控制M2影响GDP,但由于近年来我国M2处于被动超发局面、金融危机产生的救市效应等其他因素影响,M2与GDP对信贷资产质量的影响未符合预期。而房地产市场波动产生的财富效应首先影响人们的心理因素,继而影响开发商的投资决策,随后影响钢铁、水泥等上游行业的生产与库存,因此对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传导时滞较长。

(二)建议 实践和理论证明,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变化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结合压力测试的实证分析结论,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商业银行应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及其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采取一定程度的逆周期经营策略,例如在M2大幅增长以及经济增速较快时,应能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强化放贷的审慎原则、提高贷款审批标准,以此确保信贷资产质量。此外,应前瞻性的根据经济形势把握好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节奏与力度,提前制定和调整本行的信贷政策。如在房地产价格快速增长时,应能及时控制对房地产行业及其密切联系的上下游行业的信贷投放力度。二是央行作为管理流动性的政策主体,虽然不直接制定和实施银行监管措施,但应运用相关法定职责参与银行体系资产质量的控制。宏观上应确保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大对过剩流动性的回收力度,维持资产价格以及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商业银行提供稳健有序的金融运行环境;微观上应加大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定向票据、窗口指导等政策的实施力度,加强对银行体系的结构化调控,确保金融机构贷款的合理有序增长。三是银监会应探索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风险预警体系,关注在信贷高速增长、宏观调控政策调整以及经济形势突变之后银行的集中度风险、行业信贷风险等重要的风险源头,及时分析风险的发生机制和传导机制,加强对银行的风险提示。此外,除了组织商业银行开展微观压力测试以外,还应常态化开展宏观压力测试,从宏观审慎管理的角度及时评估和揭示银行业运行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脆弱性,以增强出台和调整监管政策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黄学元、蔡家辉、方荣:《检测香港银行信贷风险的宏观压力测试架构》,《香港金融管理局季报》2006年第12期。

[2]徐明东、刘晓星:《金融系统稳定性评估:基于宏观压力测试方法的国际比较》,《国际金融研究》2008年第2期。

[3]孙连友:《金融体系压力测试:概念与方法》,《济南金融》2006年第2期。

[4]高同裕、陈元富:《宏观压力测试及其在我国面临的问题》,《南方金融》2006年第7期。

[5]张志暹、边永平:《宏观压力测试在区域金融稳定评估中的应用研究――基于甘肃实证》,《金融研究》(增刊)2008年。

[6]华晓龙:《基于宏观压力测试方法的商业银行体系信用风险评估》,《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4期。

[7]郜利明:《经济的周期性与压力测试中假定性压力情景的设定》,《金融管理与探索,金融管理与研究》2009年第2期。

篇14

从调查情况看,县域法人金融机构主要采取两种方法来衡量流动性风险状况,一是通过对上述指标的分类并分别计入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负债,计算出流动性比例,据此来衡量其流动性状况。二是通过存贷比、备付金比例来评价流动性状况。从实际操作层面看,除部分可以从资产负债表取数的指标外,对诸如短期内到期的应收利息、应收款及一个月内到期的向中央银行借款均没有据实填列,因此流动性监测流于形式。从技术层面看,此类监测方法由于未对客户存款等重要指标做详细分类,无法识别稳定的资金来源。从理论层面看,随着金融市场格局的变化,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导致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逐渐复杂,不同市场的相关度不断提升,依赖单个指标的良好表现已不能全面反映其面临的流动性风险状况。

二、流动性压力测试的推出及对风险的度量

流动性压力测试是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风险分析方法,通过测算商业银行在遇到假定的小概率事件等极端不利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从而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指标的脆弱性做出评估和判断,进而采取必要措施。分析方法主要是结合资产负债表逐笔分析,并按照流动性对资产和负债重要项目排序,抽取风险因子,分析资金流入流出情况。现结合海东市县域法人金融机构近两年的业务经营数据,抽取相关指标进行分析。

(一)风险因子的选择通过调阅有关资产负债表分析其有关业务,目前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业务仍以传统的银行业务为主,因此可以从资产负债表负债方抽取存款的相关情况,从资产方结合监管报表抽取贷款环比、贷款集中度、行业分布和正常贷款到期违约。并考虑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政策因素。

(二)情景假设及风险因子权重设计为方便统计,本文将风险因子的施压权重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情景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流动性的影响。2013年以来,由于宏观层面资金供应量适度,中央银行大幅度、大范围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现象减少,定向调准的趋势明显。目前,全市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经人民银行考核统一执行13%的存款准备金率。考虑1984-2012年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幅度为0.5%-2%,因此,认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施压权重为轻度0.5、中度1、重度2。目前,可以暂定所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权重为0.5。如果因经营情况变化导致政策调整,将赋予不同施压权重。情景二:存款对流动性的影响。受政策、行业景气度等宏观因素影响和地方经济产业布局及经济环境影响,金融机构存款会出现波动,本文对6家法人金融机构2013年1月—2014年9月的存款月环比、最大十户存款客户占比数据分析其存款的稳定性(见表1、表2)。综合上表分析,B机构由于存款稳定性较好且存款结构多样化,获得施压权重0.5,A、C、D机构由于存款平均减幅等因素影响,获得施压权重1,E和F机构由于存款负增长次数占抽样月份的比例较高(47.8%和47%)、幅度出现大幅度波动(最高达24.67%),获得施压权重1.5。情景三:贷款对流动性的影响。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用于当地贷款比例较高,但也存在因有效信贷需求少等因素导致贷大贷集中和区外放贷的现象,导致资金流动性降低。为此,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贷款月环比增速和2014年9月末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及所在行业进行分析(见表3)。综合上表分析,B机构由于贷款增速、最大十家客户贷款占比较低和投向行业分散且行业景气度较高,获得施压权重0.5,A、C、D机构由于最大十家客户占比高获得施压权重1,E、F机构由于贷款集中度高、最大贷款增速大获得施压权重1.5。情景四:正常贷款到期因违约直接影响流动性状况。因此对此情景进行施压。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贷款质量报表,重点分析由于资产质量变化导致贷款到期不能正常偿还导致的流动性问题。上表分析,A机构由于正常贷款到期占比低(1.87%)和月均占比低,获得施压权重0.5,B、C、D机构由于正常贷款到期违约在10%左后,月均存款低于5.07%,获得施压权重1,其余机构获得1.5的施压权重。

三、测试结果及结论

B机构在各施压因素共同作用情况下,获得3个施压权重0.5,显示出流动性压力较小,A、C、D机构由于获得2-3个为1的施压权重,流动性压力适中,E、F机构由于获得3个为1.5的施压权重,其流动性压力较大,应引起经营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从单因素来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由于区域政策因素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影响十分有限;存款流失及波动过频对流动性影响较大,同时存款结构是否优化也直接影响流动性;贷款增速过快将对流动性产生直接影响,贷款投放行业的景气度直接影响信贷资金的周转速度,对流动性产生间接影响;正常贷款到期违约将对流动性产生不利影响。对流动性压力较大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应考虑多因素的叠加效应可能给流动性带来的破坏性影响,提前制定预警方案,如向中央银行借款或与交易对手提前约定借款协议以应对流动性危机。

四、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存款稳定性的认识一是逐月分析存款月环比下降的原因,对可能预见的存款流失采取事前手段予以干预。二是进一步优化存款结构,在保证储蓄存款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应进一步优化公司存款和财政存款的结构,防止因行业、政策等因素导致存款大起大落。

(二)合理调整贷款投放进度和结构一是合理匹配存款增速投放贷款,防止因贷款投放进度加快而存款大幅度下降导致流动性问题。二是进一步改善贷款投放结构,对大额贷款投放应合理设置上限比例。三是密切关注宏观和微观经济形势,分析贷款特别是最大十家贷款客户的经营情况及前景,预见性地采取措施优化贷款结构,从而缓解流动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