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2 17:21:5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村托管班的可行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5-182-02
一、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的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工作领域,他们的父母常年打工在外,使得这个弱势群体在遇到困难时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包括家人等自然支持体系的支持。在农村地区学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能够使得留守儿童这一群体遇到困难和需要支持体系时可以求助于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 此外,学校社会工作通常针对留守儿童的实际问题开展小组工作和个案工作来满足其需求,这能够与硬性的制度化的学校管理进行互补,从而更有效更全面的解决留守儿童学校教育所面对的问题,这表明了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具有必要性。
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分析
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介入的过程中秉承“助人自助”的核心价值观,其扮演的角色不单单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解决者,更重要的是扮演资源中介者的角色。本文通过对留守儿童自有的社会支持网络和学校教育的服务网络进行分析来寻找二者相契合之处,从而为社会工作的开展提供活动介入的意见和建议。
(一)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
学者们在针对少年儿童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时,多将其社会支持系统划分为学校系统、家庭系统、政府系统、社会系统。 本文借鉴已有研究的划分标准,将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主要细分为同辈群体支持、家庭支持、学校支持、政府支持这四个方面,它们从微观层面到宏观层面为留守儿童个体及群体提供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与服务。
1.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个体成长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留守儿童这一群体而言,他们的同辈群体多由学校同学和村里的同龄孩子构成。留守儿童作为单独的个体,在其社会交往过程中与同龄人群接触得最多并且互动得最频繁,在家庭支持缺失的客观现实下,同辈群体能够为个体提供感情支持。
2.家庭: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与普通家庭不同,父母在外务工无法长期陪伴在孩子身边,无形中增加了孩子心理问题和偏差行为的出现几率,但家庭给留守儿童提供的支持仍然不容忽视。留守儿童家中的隔代监护人对孩子进行生活照顾,为孩子提供生活需求的基本支持;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务工的收入是维持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
3.学校:学校是对留守儿童进行系统教育的学习机构,一方面学校教师能够向学生传授各个学科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学校也承担起了树立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责任。尤其在寄宿制的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校方不仅需要对学生提供生活方面的照顾与呵护,还需要对于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层面的指引和疏导。
4.社区:留守儿童个体所在的社区也是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中的重要一环,包括居委会,派出所,街道办在内的组织机构都担负着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的工作职责。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基础设施不完善,鲜有为少年儿童所服务的公共娱乐场,留守儿童的社区支持能力小,影响甚微。
5.政府:政府能够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来为留守儿童提供多种形式的保障与支持,这对于留守儿童的这一弱势群体而言是相当重要的。现阶段留守儿童在政府支持方面所面临的困境在于,受客观经济水平和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程度影响,中央政策和各级政策实施力度不够,大量的留守儿童及这一群体所在学校只能无奈的面临“僧多粥少”这一现实。
(二)学校教育服务网络
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是本文的中心点和立足点,学校教育组织网络是指学校为在校留守儿童提供服务的组织体系。本文选取贵州省绥阳县小关小学为例,分析农村小学的学校教育服务职能部门。该校学校教育组织网络主要由少先队、教务处、工会、总务处、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即留守儿童之家)、食堂这几个部分构成,分别对留守儿童的食、住、行、乐这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服务。对农村学校的教育组织网络的探析能够为学校社会工作针对留守儿童开活动开展寻求组织机构和场所。
1.少先队:少先队重点关心学生在课外的发展,针对在校的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以班级为单位,建立了留守儿童管理小组,由班主任或科任老师担任小组管理人员。对留守儿童在校实际生活中面临的衣、食、住、行、心理这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区分和整理。据学校老师介绍,该校在对于在校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和家庭经济收入等)进行了了解后,按照受助需求的急迫程度划分了个案,每个班级对班内的特别个案进行优先教育服务,内容包括家访、课下学业辅导等。此外,少先队还能开展大量的课外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课外的技能训练和感情疏导,这些活动往往颇受学生的欢迎。
2.教务处:教务处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管理机构,主要对学校各教师的教课任务、目标、进度及计划,学生的学习需求及考试各方面的事务进行处理,是学校的主要机构之一。小关小学的教务处针对该校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已开展的工作包括进行全校的留守儿童学习情况统计工作、组织教师对各自班级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并与监护人维持联系(已形成专门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个人的学习成长记录袋、制定不同形式的提高成绩的辅导策略,如小关小学晚自习辅导计划等。
3.总务处:总务处是学校主要的后勤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学校工程、财产、维修、保障、生活起居等服务的管理工作。一方面,总务处联系学校工会,为留守儿童联系社会各界的物资帮助,以保障所有活动开展都有经费支持,学校也制定了现阶段“从食堂出发”的对于留守儿童的关爱方式。另一方面,学校总务处挤出了部分资金对家庭困难的学生进行适量的资助,以保证贫困生不因为经济压力而落下学业。
4.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小关小学的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在2013年依托于学校建立,该留守儿童托管中心主要对在校学生的课后生活进行监督和管理,依托学校寄宿制的办学方式来开展中心活动。留守儿童托管中心还担任了关注学生行为养成的重要责任,留意儿童在生活中的个体需求和存在问题。
在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发展步入正轨后,2013年10月,在绥阳县小关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乡团委和妇联在原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的基础上创建了小关乡留守儿童乐园板房。乐园以“社会上有人关爱、生活上有人关照、学习上有人关心、心理上有人关怀、亲情上有人关切”的“五关”为宗旨,搭建提升留守儿童“兴趣、情趣、志趣、苦趣、奇趣”的五个平台。
5.食堂:由于小关小学是寄宿制办学,学校食堂供应在校师生的一日三餐,因此,食品的安全卫生尤其重要。学校食堂作为学校教育的辅助职能部门,在保证师生饮食健康安全的前提下,还应当关注留守儿童群体的饮食习惯养成。
(三)契合点:探寻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可行性
在前文对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具备必要性的前提下,将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与学校的教学服务组织网络进行比对不难发现,学校的多个教学服务组织的工作职责和组织特征与留守儿童在接受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各项需求环环相扣,学校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创新性的工作方法与思路,可对学校教育进行辅助与补充。因此,学校社会工作在介入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中具备现实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少先队:同辈群体影响下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处于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容易受到不良的同辈群体价值观误导而出现偏差行为,而少先队作为学校教育组织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思想品德引导的主要部门,有责任对留守儿童出现的偏差价值观进行引导。传统的少先队教育方式多采用校级文艺活动或者主题班会的方法来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宏观引导,这样的工作方法使缺乏在微观层面对留守儿童个体心理需求的观察和评估,从而导致学校教育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教学盲区存在。
学校社会工作可以补充学校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技能来协助教师,以留守儿童的某些心理活动过程为主题,组织留守儿童成立10人以内的成长小组来促进留守儿童的人格健康成长。
2.教务处:家庭教育缺失下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缺失是留守儿童所面临的现状,因而针对留守儿童所开展的学校教育便肩负着更多的压力,教务处作为对学校教学活动进行管理的主要部门更是承担着多重的教育责任。一方面,教务处需与留守儿童家庭保持联络,全力提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水平;另一方面,教务处需要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提高学校的教学能力和效果。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没有办法关注到在校的所有留守儿童,在现阶段无法全面有效地提升其受教育水平。
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与学校教师的区别在于,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对留守儿童开展个案或小组工作时,不受到教育大纲的限制,也没有应试的教学压力,专职社工更能够用发展的眼光来分析问题,用整体的视角来关注留守儿童所身处的环境,并对案主所处各系统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整体把握。
3.总务处:汇集资源以满足留守儿童各项需求:总务处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是与校工会一起,为需要帮助的贫困留守儿童寻求多方的物资帮助,这与学校社会工作的工作目标相重合。社会工作者作为资源联络的桥梁,针对留守儿童的具体需求,为其寻求社会帮助。留守儿童的每一个体因自身情况的不同,个体间的差异性决定了他们的需要也会不一样。因此,社会工作者在确定服务对象后,会对案主的生态系统进行评估并广泛收集资料,从而准确地确定服务对象所需资源,这使得资源收集的过程更精准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4.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社会工作活动开展的主要阵地: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的工作职能和学校社会工作相似,即通过一对一的“师生结对帮扶”活动对留守儿童的单个个体进行个案管理,通过开展书法、绘画等兴趣小组对受助儿童开展小组工作。
三、结语
通过将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与留守儿童学校教育服务网络进行比较能够发现多个契合之处存在。社会工作可以从微观、中观、宏观层面针对留守儿童群体面临的具体问题来进行介入,而学校的教学服务网络则为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服务的平台,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具备可行性。
注释:
农村教育一直是中国教育的薄弱环节,农村人口之众多,受教育人口之众多,农村的教育问题也必将长期困扰中国的教育。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流动人口也迅速向城市膨胀,农村教育也出现了许多新的诸如留守儿童问题,流动儿童入学的问题等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关系着中国的社会和谐,关系着中国软实力的提升。结合我国国情,立足于现实,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探索公私合作的道路,改变农村教育现状,实现共赢,是本文着重探讨的。最后得出结论:农村实行公私合作办学是可行的经济的道路,符合中央提出的建立节约型社会,合作方式也是多样的,前景可观。
关键词:农村教育, 留守儿童, 流动儿童, 资源配置, 公私合作
Abstract The rural education has been the weak link of China’s education. The rural educational problems will be the bitter-pills for a long time because most of people and school-aged people live in the rural area of China. Some new problems, such as left-behind children, migrant children in cities come out as China’s economy grows the migrant people flood into cities in an amazing speed. These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social harmony and the soft-power enhancing of China.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opic of that how to change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conditions of rural area under the consideration of our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he current conditions of rural area, use the resource allocation functions of market to optimize the resource allocation, to explore a way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to reach a goal of mutual benefits. At last this article draws a conclusion: The way of PPP is a feasible and economical way and it is catering for the conservation-conscious Society Building which proposed by central government. The modes of cooperation are diversified and it has a bright future.
Keywords: rural education,left-behind children,migrant children, resource allocation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目 录
摘 要 ....................................................................ⅰ
Abstract ....................................................................ⅱ
第一章 前言............................................................... 1
第二章 安徽省阜南县中小学现存问题.......................................... 2
2.1经费................................................................. 2
2.2设施................................................................. 3
2.3教师................................................................. 3
2.4学生................................................................. 3
2.5校园活动............................................................. 4
第三章 留守儿童问题........................................................ 4
3.1监护不力,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5
3.2缺乏关爱,身心健康难以保证........................................... 5
第四章 城市中农民工子女(流动儿童)入学问题................................ 5
4.1生活困难............................................................. 5
4.2入公办学校困难....................................................... 6
4.3城市中民办学校....................................................... 6
第五章 私人资本开办中小学及托管的现状:.................................... 6
5.1 私人资本开办中小学现状.............................................. 7
5.2 私人资本托管服务状况现状............................................ 7
第六章 家庭年收入及愿承担教育费用调查...................................... 7
第七章 公私合作办学模式探讨................................................ 8
7.1补充模式............................................................ 8
7.2补充模式+出租房主模式............................................... 9
7.3补充模式+出租房主模式+托管服务方模式.............................. 10
第八章 结束语............................................................ 12
注释...................................................................... 13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7
第一章 前 言
中国农村人超过八亿,我国80%以上的小学,64%以上的初中都设置在农村。因此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又往往是最难解决和最易被忽视的部分之一,长久以来教育投资不足,师资力量严重缺乏,资源紧缺一直以来困扰农村教育,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低廉的教学质量导致学生素质差,辍学率高,高中入学率低,大学深造更少,学生不能正真正的完成九年义教育,极少有真正基本掌握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大纲要求的知识。很多学生走向社会不但不能为社会贡献反而危害社会和谐与长治久安。因此,解决农村教育问题至关重要且任重道远。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已免除学杂费。但教师队伍素质低,师生比例低于标准,教学手段单一,设施不足,资源稀缺等问题依然存在,绝大多数学校没有计算机和计算机课,只有极少数学校有图书馆,藏书量少,书本陈旧,常期处于半开放状态,艺体课很少开。这些就导致了农村人才种类单一。
近年来随着农民进城打工的数量增长,流动人口的增加,城市中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被人广泛关注。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辍学率高,学习差,与人交往上以及心理都有问题。(Brenda S.A. Yeoh and Theodora Lam 2006:12)
这两类学生的教育成长问题是关系到社会安定和谐的大问题,。
据权威估计,目前我国城市农民工人数已超过1.2亿,而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有逾1500万,其中大部分是处在学龄阶段,而在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适应社会人口流动的接纳性教育体系,日益增长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需求已经对现行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城市中外来人口子女入学是很棘手的问题。然而这也就形成了市场,开发潜力巨大。
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推算,全国留守儿童规模已达到2290万。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地区集中了87%的留守儿童。在一些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的占全部留守儿童中的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但同时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农村教育市场。
市场是一种以商品交换为内容的经济联系形式。它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产物,是商品经济中社会分工的表现。
市场=人口+购买能力+购买动机(范伟达 2002:2)
教育并非是一种萨缪尔森意义上的纯公共物品(即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和服务) , 而是一种准公共物品(介于纯私人物品和纯公共物品之间,纯私人物品即为既具有排他性又具有竞争性的物品和服务) 。正因为它是准公共物品, 它可以部分由市场提供、也可以部分由政府提供, 或者可以在基础教育环节由政府提供(义务教育制) 。所以从国内外经验和历史经验看,教育产品既可以由公共部门提供,也可以由私人提供,也可以混合提供。而教育产品的生产也是可以由公共部门生产,或者混合生产。(何广文,冯兴元,李莉莉2003:75)因而如何能立足现有资源,吸引民资,游资进行优化组合,走出一条符合国情,既能大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又能使私人资本有利可图,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公私合作英文,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简写为PPP。PPP是指政府与民营机构(或更广义点,任何国营/民营/外商法人机构,下同)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授权民营机构代替政府建设、运营或管理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电厂、水厂等)或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如医院、学校、监狱、警岗等)并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公私合作是一种广义项目融资范式,成功实施PPP必须具备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有效竞争的市场机制,规范的中介服务体系和有效的资金和资本。
本文所指的公私合作办学是指在公办学校现有的基础上,由私人资本投资介入学校经营,利润由双方按投资比例分配。与现有纯粹的公办学校和私营学校比,“公私合作办学”模式的出现,具有历史发展必然性。从深化教育改革实践的角度来看,这种办学模式还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性和制度的优越性。(宁本涛,2004,9:22)
在国家投入不足,暂无力很好的予以解决长久以来形成的城乡教育公平问题情况下,发挥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来弥补教育公平问题,将对农村教育产生积极影响。
第二章 安徽省阜南县中小学现存问题:
通过对阜南县中小学的抽样深入调查,发现有以下问题:
2.1经费:
自2000年,安徽省率先实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以来,在教育面取消了教育附加与教育集资,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民负担。但在实际上也暴露了不少问题,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急剧减少,投资渠道不畅,基础教育严重失衡,广大农村区域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水平差距增大,继而导致农村许多薄弱学校的再度出现,广大农村学生正在失去公正、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农村税费改革后,致使农村基础教育经费大减少,贫困地区的县财政只能保证教师的“基本工资”(国家出台的工资五大块)乡镇财政更是举步维艰。加之学校实行一费制,连正常的办公经费都无法开支。( 李茂松 冯文全 黄育云2006:7)
2.2设施:
教室简陋,没有电教设备,课桌椅陈旧,年久失修,学校缺少图书馆,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体育设施。曹集镇三所中学只有一所有图书馆,计算机只有保庄圩有22台失去运行能力的计算机,多媒体为0台。
2.3教师:
教师数量不足,师生比高达1:31.5班级多,学生多,问题学生多,教师工作无热情;全县共缺四千名教师,县里通过招考招了部分教师(数据不详),但县政府以财政压力为由不分配。很多教师专业不对口,英语教学极少是英语专业教师带课,曹集镇100%没有英语专业教师。(通过对阜南县曹集镇保庄圩学校校长时建伟的采访得出)。教师知识陈旧,自身缺乏自主学习,不及时更新自己,很多错误知识误导学生。
图表(1)(廖龙龙2005:49)
2.4学生:
学生人数相对多,生师比例达1:3560%的学生家长进城打工,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及北京。这些学生缺少家长的关爱,或则与祖辈一起生活,被溺爱。学生长期处在学风差的学校,加上教师教学无热情,致使学生厌学,学习成绩差,学生期末成绩平均分达到及格线的只有6-8%,学生品质差主要有吸烟,酗酒,打架等问题,吸烟,酗酒无法统计确切数据,而打架的密度是平均每校每周二场,2006-2008每年致死人数1-2名(酗酒以后闹事)致伤人数34人。校园暴力事件已不容忽视。长期处在学风差的学校,加上长期的成绩不理想,致使学生对升学没有信心,继而影响升学率(全镇三所中学每年只有不到二十人考入县一中,升入高中继续深造的不足150人)3月12日-16日在班级里听课发现班级纪律很差,毫不在意老量,在对学生的采访中了解到他们陷入了一个思想怪圈就是初中毕业外出打工。以上种种就造成了曹镇镇教育的恶性循环。
2.5校园活动:
校园活动极少,学生放学后就无事可做。老师很少布置作业,或者不布置作业,课外作业时间平均在半小时左右,学校每天七节课,上午四节8:00~11:30,下午三节,2:30~5:05,除去吃饭1小时,睡觉10小时,作业时间30分钟,有至少6小小时空白时间。学校体育设施不足,整个曹集镇足球场个数为0,篮球场三所中学各有一块,共6个篮球架,乒乓球台为水泥台,且只有一所中学有两个球台并且对学生开放,但相对于全镇学生来说是杯水车薪,学校室内乒乓球只对教师开放;学校每年只举行两次大型活,分别元旦晚会,庆祝国庆;除此,学生再也没有其他活动可以参加。大量的空白时间使得不少学生沉溺网吧,游戏厅,参与赌博以消磨时间,甚至有人走上犯罪道路。
曹集镇共有五所网吧,全部是不具备网吧开设资格黑网吧,网吧离学校均不足一公里。在一家网吧包夜情况调查发现,网吧35台机器前坐有21名明显能看出是未成年的学生。所有进入网吧的人员均未有任何登记。
在一个叫闫圩的地方,一条巷,有15个未成年学生,每天放学开4个牌桌。校园活动缺少就致使以玩来消磨时间。
第三章 留守儿童问题:
留守儿童,译者将其英语翻译成Children Left-behind,但是跟美国的No Child Left Behind中的left behind是不同的。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留守儿童规模巨大,已形成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群体。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推算,全国留守儿童规模已达到2290万。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地区集中了87%的留守儿童。(段成荣,周福林 2005:29)在一些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的占全部留守儿童中的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研究表明,留守儿童主要有以下问题:
3.1保证是监护不力,义务教育难以
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这些老人一贯溺爱自己的孙辈,养成孩子任性的习惯。孩子个人卫生情况令人担忧,今年三月份阜阳市爆发的EV71疫情,再一次让人的注意力集中到留守儿童的身上。而农村学校也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现象。这些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辍学率都高于正常家庭儿童。
3.2缺乏关爱,身心健康难以保证
没有父母必要的心灵上的关怀与抚慰,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表现很差。(Cora Jung Bluth2007:8)他们的防护能力弱,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性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很难融入群体。而社会也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爱,于是留守儿童们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有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生活并发展自己,于学习偏差、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可。
第四章 城市中农民工子女(流动儿童)入学问题:
农民工是指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农民工子女是指随同进城务工的父母或监护人在流入地合法居住,应依法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上世纪末,人数开始剧增。这些孩子中有出生在农村后随父母来到城市里的,也有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的。( Shaoqing, Zhang Shouli 2004:57)研究表明农民工及其子女在城市中生活主要有以下困难:
4.1生活困难
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一般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大多在十小时以上),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在采访的农民工中有80%表示孩子影响自己挣钱,成为累赘。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水平无法与城市工人相比,差距很大,农民工基本上没有福利可言。以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很难支撑一个家庭在城市的生活(孩子学费3000元左右,生活费用高:孩子300元+父母300元×12=7200,)仅此两项费用就高达10,200元。
4.2入公办学校困难
中国的户籍制度与人民的社会地位,就业,教育以及生活条件挂钩,这就导到致了现今的流动儿童女的入学困难。学龄儿童没有当地户口就很难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Han Jailing 2004:30)在城市中,如果流动儿童女要上公办学校,他就不得不付一些额外的费用。在中央政府宣布城市中公办学校不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非法时,市政府就收取农民工高额的诸如“择校费”,“赞助费”等的借读费用,而不向城市中当地的居民收取。(Ingrid Nielsen, Berenice Nyland ,Chris Nyland, Russell Smyth, Mingqiong Zhang 2006:463)(北京市择校费规定不高于30,000元)这就让农民工子女就读公办学校成了奢望。所以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难承受高额的费用。4.3城市中私学问题:
城市中那些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基本上都是私人兴办的,其教学质量不仅无法和城市学校相比,也无法和农村学校相比。且费用很高,一定程度上可以用黑来形容。调查的曹集镇流出人口子女在北京就读的学校显示:流动儿童就读学校学费高,1000-7000元/生/年;校舍简陋(红砖起脊房);设施简陋,无体育设施或者只有简单几件;食堂饭食普遍质量较差(伙食费用均在10元以上/天)。师资力量不足,师生比高达1:35(由北京“读书学校”实际情况推算,后更名爱希学校,现因学生食物中毒而被勒令停办)教师素质普遍不高。办学质量明显与收费不匹配。
第五章 私人资本开办中小学及托管的现状:
5.1私人资本开办中小学的问题
此类学校的开办完全以赢利为目的,师资差,教师没有取得相关资格认证;设施简陋,费用高;国务院于2007年免除中东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许多乡镇私学应声而倒,大批学生回到公办学校。而县一级的私学却因为有着县城的优势,和旧名气的优势未受到太在冲击。许多稍富足的家庭仍不堪公办学校高昂借读费,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县城私学。但是这些学校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教学设施,教师素质均无法与公办学校相比。校方责任心普遍不强。
教师:据估计,县城私学聘请的教师70%公办学校教师,他们以代课赚外快为目的,这就分散了教师的教学精力,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而教师为保住公办学校的饭碗,就只牺牲私学的教学质量。不具备教学资格的人员也被聘请充数,以阜南县曹集镇新世纪文武学校为例,该校100%教师为不教师资格的人员,该校15名教师,有11名为公办学校解聘的不具教学资格的代课教师。
教学设施:教师简陋,多为出租民房,只有黑板,桌凳和简单的教具。这类均无体育,文娱设施。县城私立学校受地域限制,无体育场所,各乡镇私立学校操场只是空地,无设施。
5.2私人资本托管服务状况:
由于农村流出人口多,多数是父母同时流出,于是农村托管市场应运而生。但该市场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有关部门也缺乏对其监管。经深入调查,托管的开办者往往纯粹以赢利为目的,收费高(收费全部在3000元以上每年)。规模小,往往以家庭为单位,多数为教师开办,打着辅导学生功课的幌子招揽学生。托管服务质量差主要表现在,一,饭菜质量,一些托管中心附近称,食堂所用菜为低质廉价菜,更有从菜市场捡回来的烂菜,学生的饮食卫生问题令人担忧;二,住宿条件差,宿舍内只有床和桌子,三至五个学生挤在一间不足10平米房间内,卫生由学生自己负责打扫,十分凌乱,夏天蚊蝇滋生,冬季阴冷。近乎只托不管,没有从生活上,心理上去关心他们,从而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不利于成长。
第六章 家庭年收入及愿承担教育费用调查
(曹集镇,抽样调查50个家庭)附调查表。
图表(2)
第七章 公私合作模式探讨:
7.1 补充模式:
该模式是在学校原有的校舍,设施,教师的基础上,由投资方补充学校所缺的机房,图书馆,网络,多媒体宿舍及优秀教师。利润按投资比例分配给双方。
由图表2可知,在曹集镇开办此类学校收费可以为3000元/年。每班招收50名学生,共可收取费用为150,000元。按照国家标准师生比例(1:12.5)配备教师,即每班4名老师,工资以当地水平计算,四名教师工资共计为50,000元/年。计算机以每生每日两小时上机计算配备,即平?V每50名学生配备8 台,以每台单价3,000元标准计算采购,共24,000元,次年维护费用为5,000元,五年后更新;图书馆藏书以每班10,000元标准,每年增加1000元更新。网络光纤8000元/年;多媒体,20,000元,灯泡寿命为4000小时。宿舍,每室10名学生,共需五间,阜南县造房现均价为1100元/平方米,每间房造价为11,000,共需55,000元,住宿床铺200元/每铺,共5铺供10名学生住宿,书桌200元,凳子100元,简装修200元,共1500元/舍(使用期为10年),50名住宿生共需要7500元床铺装修费用。所以宿舍总造价为62,000元。
当年投资情况
项目
教师工资
计算机
图书
网络
多媒体
宿舍
合计
支出
50,000
24,000
10,000
8,000
20,000
62,000
174200
利润:150,000-174200=-24200(元)
次年投资情况
项目
教师工资
计算机
图书
网络
多媒体
宿舍
合计
支出
50,000
5,000
1,000
8,000
64,000
利润:150,000-64,000=86000(元)
此种模式充分的利用了现有资源,又能利用民资补充不足,实现了双赢。同时又能使学生全面发展,摆脱长久以来,农村人才种类单一的问题。近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投资回报率高,回报周期短,次年就可有丰厚的利润回报。
7.2 补充模式+出租房主模式:
在学校原有的校舍,设施,教师的基础上,补充学校所缺的机房,图书馆,网络,多媒体,及优秀教师。在此基础上,利用学校附近空闲房间,解决学生住宿问题。利润由投资方与校方共同分配,房主只获得房屋出租费用。
据调查,曹集镇中小学没有可供给寄宿学生住宿的宿舍,有40%以上的学生上学往往要骑自行车骑五公里或者以上,中餐还要回家吃,每天来回四趟,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这些学生大多家长进城打工,吃饭也只有孩子自己解决。因此,在学校里建供食宿的食堂和宿舍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要建宿舍对于一个农村学校这样的小单位来说是个不小的开支,况且县财政控制着开支,资金不易申请。如果投资方开建这样的宿舍,以目前农村的租价来说(10平米房屋均价为1500元/年,而阜南县房屋造价均价为1100元/平米)回报期较长。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自建房面积逐年增加,住房面积非常充足,而农村流动人口量大,这就闲置了大量住房。以曹集一中为中心点,一公里范围内,适合出租搞宿舍的闲置房300间以上,且连片。如果在学校附近租下这些房子做宿舍,由经营方管理,既能解决学生住宿问题,又能充分利用资源,使更多的人受益。再在学校开办食堂,雇佣当地农民在食堂工作,这也少量的转移了剩余劳动力,也解决学生食的问题。
曹集普通民房,租价为1500元/年,五间租金共需7500元,宿舍由投资方进行装修,添置。共需费用7500元。
当年投资情况
项目
教师工资
计算机
图书
网络
多媒体
宿舍
合计
支出
50,000
24,000
10,000
8,000
20,000
7500
119,500
利润:150,000-119,500=30,500(元)
次年投资情况
项目
教师工资
计算机
图书
网络
多媒体
宿舍
合计
支出
50,000
5,000
1,000
8,000
64,000
利润:150,000-64,000=86,000(元)
此种模式受益方更多,更加充分合理的利用了资源,解决了学生食宿问题,同时在没有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增加了学校附近出租房主的收入,且当年投资者就有回报。
7.3 补充模式+出租房主模式+托管服务方模式:
在学校原有的校舍,设施,教师的基础上,投资方补充学校所缺的机房,图书馆,网络,多媒体,及优秀教师,再加上出租房主。根据农村流出父母多,留守儿童多的特点,邀请专业托管开办者合作,为年龄较小生活不能自理的儿童提供全托服务,由校方及投资者对其服务标准化,从而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实现多方共赢利。
此种模式在以上两种模式基础上,加入托管经营者。费用的收取由托管经营者自定,另外向受托管孩子的父母收取。校方,投资方参与托管利润的分配。
收费根据阜南县托管经营者最低标准收取,为小学以下学生3000元/人,中学3500元/人。根据阜南县消费水平,小学学生每月伙食最低可消费100元,中学生为150元,每年最低消费分别1200元,1800元。以仍以50人为一班, 服务人员,以师生比国家标准1:12.5配比,每班为4人,服务人员工资每年支出为50,000元。
小学生托管服务
项目
服务人员工资
伙食
宿舍
合计
支出
50,000
60,000
7500
117500
小学生托管利润:3000×50-117500=32500元
中学生托管服务
项目
服务人员工资
伙食
宿舍
合计
支出
50,000
90,000
7500
147500
中学生托管利润:3500×50-147500=27500元
此种模式受益方多,更加充分合理利用了资源,除解决了第二种模式所解决的学生食宿问题还解决了留守学生托管的问题,扫除了流出父母的后顾之忧,有利于他们挣钱养家。
结束语
农村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的最主要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是维系社会和谐,长治久安的法宝。只有农村教育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才能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才能使我们国家的教育和谐,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因此,立足于现有的教育资源,开辟一条新的通往互利共赢道路是必要的。本文阐述了安徽省阜南县留守儿童问题,城市中流动儿童入学困难的问题,安徽省阜南县公办学校现存的问题及私立学校和托管服务的问题,列出调查分析的数据。提出几种公私合资办学的模式,进行数据,可行性的分析。得出公私合资办学是可行的。
注 释
① 一费制”的办法,是指在严格核定杂费、课本费(包括教科书、作业本费)的基础上,一次性统一向学生收取费用,收费项目包括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杂费包括学生家长或个人应分担的极少部分办学公用经费,还包括部分信息技术教育、北方地区冬季取暖的补充性费用。
②问卷调查表(扫描)
参 考 文 献
[1] Brenda S.A. Yeoh ,Theodora Lam. The Costs of (im) Mobility: Children Left Behind and Children Who Migrate with a Parent. [Z] Singapore November 2006
[2] Cora Jung Bluth. Children of Migrants Facing China’s Rural-Urban Divide [J]. PERSPECTIVES (Vol. 8, No. 1 Spring 2007):8~17
[3] Han Jailing, Survey Report on the State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Among Migrant Children in Beijing [J].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2004, (vol. 37, no. 5, September/October): 29~55.
[4] Ingrid Nielsen, Berenice Nyland, Chris Nyland, Russell Smyth, Mingqiong Zhang. Determinants of School Attendance among Migrant Children: Survey Evidence from China’s Jiangsu Province [J]. Pacific Economic Review, 2006,(328) : 461~476
[5] Lu Shaoqing, zhang Shouli, Urban/Rural Disparity and Migrant Children’s Education [J]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2004, (vol. 37, no. 5, September/October):56?83.
[6] 段成荣,周福林. 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 [J].人口与研究, 2005年1月第29卷:29~36
[7] 范伟达. 市场调查教程[M]. 第1版,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7: 2
[8] 何广文,冯兴元,李莉莉. 北京农村教育融资问题研究[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决策咨询与参考 2003年5月:75~79
[9] 李茂松,冯文全,黄育云. 农村基础教育经济的现状及资源均衡配置的思考 [J] 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7期:7~9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对策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aging population in China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hot topic in all walks of life, due to population aging, but it also triggered a debate on a series of issues related to retirement age, pension security, and population policy, at the same time to solve this problem for the country various cities, and even the whole world has very great significance.Key words: population aging; social pension;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资料显示:人口老龄化将是中国21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而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了,而这将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影响。所以,从现在起我们要正确把握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规律,并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按照正确的思路和方向切实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本人着眼于所在县城――射阳县人口老龄化状况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进行了调研,并形成本篇调研报告。本报告包括射阳县人口老龄化现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与建议等三方面。
人口老龄化对射阳县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通常人们把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或者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率超过10%作为老龄化社会的标志。射阳县人口老龄化正处在持续增速期。从上世纪90年代末,全县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0%上升到2006年占14%以上,只用了8年左右时间,预计2012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6%,2020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9%以上,进入快速人口老龄化社会。在当前射阳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人口老龄化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相叠加,与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相伴随,这就使得射阳县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面临着日趋复杂的态势。概括地说,射阳县人口老龄化态势十分严峻,老龄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将对射阳县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抚养体系发生变化,地方负担重。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三普”时我县的总抚养比为56.27%,其中少儿抚养比为47.94%,老年抚养比为8.33%;“四普”时总抚养比为48.64%,其中少儿抚养比为39.39%,老年抚养比为9.25%;“五普”时总抚养比为41.27%,其中少儿抚养比为28.4%,老年抚养比为12.87%。虽然从总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看,都在下降,但老年抚养比却在逐年上升,而且到一定的时间,少儿人口相对稳定,其抚养比不会再下降,而老年抚养比仍在较长的时间内快速增长,势必加重国家或地方政府的负担。
家庭功能弱化,老人赡养问题突出。随着高龄老人的不断增多及老龄人口自身健康状况的变化,老人自我料理生活的能力不断减弱,而现代家庭不断“小型化”,老年人与其子女“分家”现象极为普遍,加之劳务经济的兴起使得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大量存在,这些老龄人口难以得到较好的生活照料或无法得到照料,主要靠老人配偶之间相互照顾或自我照顾。尤其是一、二十年以后,社会上将大量出现“四二一家庭”,届时家庭养老的模式将受到严重挑战,子女即使在主观上有十分孝敬老人的愿望,客观上却无照料老人的条件和能力。
老龄人口看病受限,福利设施无法满足需求。老龄人口大多患有与年龄相关的疾病,且1/3以上的老年人需要自己或配偶支付医药费。据统计,我县农村老年人患病率为60.42%,而且我县农村医疗网点设施落后、医疗水平不高,加之近几年医药费上涨幅度较大,许多老年人因医疗条件或自身能力的限制,无法得到较好的治疗。我县现有城乡福利机构21家,共有床位1600多张,容量十分有限。同时,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目前能供老年人活动的场所较少,已有的活动场所由于活动器具少、无人组织、内容枯燥等而无法较好地开展,仍以打麻将、看电视为主的老年生活单调而无味。
老人商品稀缺,供需矛盾突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人口的购买能力不断增强,对具有老年特色的商品(如拐杖、助听器、轮椅等)需求量越来越大,但目前我县范围内适合老年人的商品不多,需远远大于供,直接给老龄人口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同时由于老龄产品的缺失,从某种意义上缩小或削弱我县社会消费。
目前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射阳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把发展老龄事业作为经济社会事业统筹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老年人的经济供养、医疗保障、权益维护、优待服务、生活照料及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显著成绩。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初步确立,老年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老年文化、教育、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较好保护,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是,射阳县老龄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滞后。《射阳县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在完善惠老政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需进一步明确目标、细化措施。老龄事业总体上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步伐,养老服务供给不足、比重偏低、质量不高,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县和镇养老工作机构在性质、编制、职能、经费人员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理顺,基层、农村老龄工作机构建设还相对薄弱。
对老龄事业投入不足。面对人口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重大挑战,射阳县在老龄事业方面的财政投入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仅限于利用有限的福彩公益金发展养老事业很难有大作为。我县现有的养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建设不多,建设规模普遍较小,硬件设施条件较差,有的管理和服务不到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城乡综合性老年活动场所比较少,农村老年事业发展滞后,设施简陋,活动单一。政府有关部门所采取的“以奖代补”和“优胜劣汰”的政策,与政府当前财力有限、急需鼓励和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实际不相适应。
养老机构获得政策扶持不够。针对养老机构的土地、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落实不够理想,民办养老福利机构在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负担较重,新增床位补贴标准还不是很高。不管是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都存在着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少、人员素质偏低、专业人员缺乏等难题。目前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主要是下岗失业和农村务工人员,系统业务培训较少,其业务技能难以应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老人的多样需求。从业人员收入低,导致国家制定的“两规划一标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难以有效落实,直接影响到养老服务质量。
积极应对射阳县人口老龄化和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拓宽视角积极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是解决当前老年人问题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切入点。
社会视角:目前社会各层面对老龄化问题认识模糊,对老年群体存在明显负面刻板印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必须强调老龄事业的“社会参与,全民关怀”。有必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提高全体人员对老龄化问题的认识,树立正确和积极的观念。老龄化问题是整体性的社会现象。如果把老龄化看做生命周期中的结构变迁,那么每个人都身在其中,利益攸关。因为无论个人还是家庭,都会被搅进老龄化社会。尽管有一些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技术上是可以分开的,但它们的背景是一系列综合的议题,是属于全社会的议题。
决策者视角:改变老龄问题依然处于边缘位置的状态,将于老龄问题有关的议程和事项有效地纳入社会经济战略与政策,换言之就是“使老龄问题主流化”;老龄化不仅仅涉及有关老年人社会福利问题,而是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问题,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不能就事论事,需要跳出部门的局限,不能靠应急预案,不能靠临时突击,必须着眼全局、谋划长远,在所有相关层面,都必须采取协调一致的政策行动,通过清晰有序、多管齐下的方式应对老龄化;应对人口老龄化应是因地制宜,立足县情,以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充分考虑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承受力,使政策措施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可行性。
完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服务保障三大体系,是解决当前老年人问题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着力点。
继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制度规范化。探索实施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努力扩大覆盖面。要逐步构建城乡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是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积极做好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加大基金征缴力度,新增扩面人员基本养老金征缴率要达到100%。继续调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做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完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办法,根据射阳县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能力等因素,适时调整待遇标准。继续完善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的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国有破产企业及集体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启动居民超限额补充医疗保险,解决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以上所不能支付的费用。继续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做好资金安排,抓好平台建设,加强帐户管理,确保及时发放。
应把保障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放在重要位子,加快制度建设步伐。保障和改善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中之重。要加大农村为老年人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发挥家庭养老的基础性作用,落实家庭成员对老年人的赡养责任。积极发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养老服务方式。
在为老服务问题上政府不必大包大揽,注意调动和发挥多方社会力量的作用。充分运用多种社会资源,特别是社会慈善资源,为老年人举办和提供各种服务。在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和场所建设上,也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管理和服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导,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老龄事业投入机制。要把老龄事业作为公共服务建设的重点领域,通过政策扶持,引导社会力量投入老龄事业,拓宽老龄事业发展的资金渠道。
运用市场机制,推动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政府在承担相应政府职能的基础上,通过政策扶持,拓宽老龄事业发展的资金渠道大力培育和拓展养老服务市场,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老年服务设施和机构,把发展养老服务业作为产业去谋划和运作,政府除了行政审批、规范市场和检查监督之外,基本不予资源分配和资金资助,那些营利性的养老服务机构自己通过服务收费就可以实现自我价值补偿、自负盈亏和自我积累与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导,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发展多种特色的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消费需求。
着力推进农村困难家庭常年病人托管工作,加强农村困难家庭常年病人托管中心建设,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构建服务平台,创新运行机制,探索出一条解决农村失能、半失能老人社会救助和托养服务的新路子。
践行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的理念,是解决当前老年人问题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注点。
政府在发展老龄事业的过程中,要转变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帮助照顾的观念,更加注重提高老年人自身的健康水平,让老年人更多更长久地保持自理自立能力,从而把健康老龄化的理念真正落实到老龄工作中,推动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和自尊自立。
加强助老健康的硬件设施建设。建设社区老年活动室和老年健身广场、健身路径,并组织开展好各种活动,进一步扩大覆盖面,以此来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并推动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升。要将积极健康的老龄化理念融入到老龄工作中,努力调动老年人的自身潜能, 他们更加积极乐观地参与社会、参与生活,健康快乐地欢度晚年。鼓励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弥补劳动力不足并变一部分消费人口为生产人口变压力为动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要重视和加强农村老龄工作,完善农村老龄服务设施和文化体育设施,促进老龄事业全面、均衡、协调发展。
健全助老健康的医疗服务体系。针对老年人多发病、常见病的防治方面应采取积极举措,应建立起宣传、教育、咨询、普查、主动介入服务等制度,在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病科和老年医疗康复专科。在全县的社区医院应建立辖区所有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设立保健康复室,对一些患病、失能、失智的老年人进行专门的功能康复训练。在一些贫困居民区开设流动医疗车,定期为社区老年人诊断治疗。
加强老年学研究。在统计、经济、金融等政府部门设立专门的老年资料采集部门,跟踪最新的老龄化进程和面临的经济问题,同时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定期对特定的老龄专题进行研究分析,为领导提供切实可行、有效的老龄问题决策依据。
加强老龄服务队伍专业化建设。加快培养老年医学、管理学、护理营养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社区及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要对队伍的专业结构和人员配比进行严格规定和要求。加强对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扶持和监管,加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和从业人员培训,推行持证上岗,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提高工资待遇标准,增强年轻人从业吸引力。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养老服务知识和技能的讲授,与国内的大学签约开设老人护理系和硕士课程,举办各种专业 人士的训练班。在养老服务机构的人员配置上,除配置管理和服务人员、医师以外,还应配置心理咨询师、专业社会工作者、保健专家、营养师和护师。只有加强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才能够使老年人的长期照护服务质量具可靠的保证。
一、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社会保险体系进一步完善
(一)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工作获得历史性突破
为全面加快推进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工作,我们积极组织业务骨干赴温州市局及兄弟县市取经学习,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工作的通知》,并以市府办名义予以转发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扩面工作的目标任务、方法步骤及工作措施等;在大张旗鼓开展宣传工作的同时,加强与国土资源部门合作,摸清全市各被征地村的被征地面积和人口等情况,耐心细致地做好参保对象的思想工作,逐一核定各被征地村应参加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的人数,并通过各乡镇将参保名额落实到各被征地村;以市政府名义下发两期《督查通报》,对各乡镇的扩面进展情况进行专门通报;9月份市政府出台《〈*市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管理办法〉的通知》,对20*年以后被征地农民政策进行补充完善;完成对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信息系统的升级改造工作,进一步健全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信息系统;根据我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和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因素,适当提高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待遇标准。截止12月底,全市共有37948人参加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其中,参加基本养老保障5639人,生活补助32309人),比上年净增34673人,增长率达到1059%,完成目标任务数2.6万人的146.0%。已有18188人享受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待遇,历年雷击筹集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基金11973.9万元,累计支出2216.14万元。
(二)工伤保险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深入贯彻《*市关于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工伤有关问题的通知》,实现工伤保险在我市全民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全覆盖。出台实施《关于全面推进工伤保险的通知》,畅通农民工优先办理工伤保险业务的渠道。根据销售额、行业特点及从业人数等状况,对全市1万多家企业的应保人数进行测算,以签订责任书及发放核定通知书的形式将温州市下达的全年净增12万人的任务全面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及企业。通过督促各乡镇召开宣传动员大会、开办业务培训班、深入企业讲解政策法规、在各项主要街道悬挂横幅标语、在《*日报》上刊登工伤保险知识问答等措施,大张旗鼓地进行广泛宣传,全面营造良好的扩面氛围。成立专门督查组,对各乡镇及企业的扩面参保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对未在规定时间内办理参保手续或拒不参保的单位,开展工伤保险专项劳动监察。截止12月底,全市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226655人,比上年净增128127人,完成温州下达任务数12万的106.8%。1-12月份基金收入1113万元,支出247万元,本年结余866万元,历年累计结余2292万元。同时,扎实做好工伤认定工作。面对日益复杂的工伤认定案情及成倍增长的案件量,我们一方面及时抽调人员,集中力量,切实提高工伤认定效率;另一方面按照《工伤保险条例》、《浙江省工伤保险药品目录》等规定,严把工伤案件审理、调查认定、待遇审核关,积极做好来访群众及用人单位的政策解释和业务指导工作,逐步建立以工伤补偿为主体,向工伤预防、工伤康复延伸的“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障体系转变。全年共受理工伤认定申请863起(其中11-12月份受理184起),已作出工伤认定563起,不予受理的案件93起,受理后主动撤回的69起,核定工伤保险待遇285起247万元。
(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面实现全覆盖
为实现20*年底我市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社区管理的目标,在乐成等五大集镇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基础上,针对五大集镇与其他二十六个乡镇不同的情况,采取分类指导,强化督导,全面实施:对五个集镇存在发展不平衡,有些社区(居委会)人员结构老化、管理松散、服务形式和内容过于简单等问题,除制定《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流程》,健全专人值班、走访慰问、会议、学习、文体活动等制度和台帐,督促乡镇调整机构、配齐人员、落实场地外,以规范经费的使用管理工作和丰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内容为重点,有计划有组织地做好力所能及的社会化服务活动,真正实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为全市其他乡镇树立学习典型;对其他二十六个乡镇,通过召开全市企业退休人员全覆盖工作现场会,交流推广成功经验,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手段大力宣传实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重要意义,营造良好氛围,督促各乡镇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强化考核验收,落实组织机构、人员和场地等措施,使26个乡镇及其社区(居委会)快速进入角色,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11月底,我市31个乡镇的企业退休人员已全部顺利纳入社区(居委会),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100%。
(四)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
6月份报请市政府出台实施《*市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稳妥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实现新旧政策平稳过渡。认真细致地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工作,在8月底前将符合条件的11608名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全部调整到位。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继续加大养老保险扩面力度。截止12月底,我市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人数为153414人,与上年底相比净增19*5人,完成温州下达任务数8800人的216.3%。全年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各项收入为36042万元,支出19063万元,本年结余16979万元,历年累计总结余7**万元,支付能力达44.3个月;全市12302名企业离退休人员享受养老待遇,社会化发放率保持100%。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着重抓好查漏补缺工作,截止12月底,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参保人数达28179人,其中在职参保职工22588人;全年共收缴养老保险基金11378万元,支出11715万元,本年结余-337万元,历年累计结余1*08万元。5591名离退休人员全部实行社会化发放。
(五)医疗保障体系取得长足进步
出台《*市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和《*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将灵活就业人员和老年居民、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低保对象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我市“三位一体”的医疗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调整参保人员的住院床位费支付标准,扩大特殊门诊病种范围,切实提高我市参保人员医疗保险待遇。认真做好企业医保证历卡的换发工作,并组织医疗专家对33名申请慢性病和122名特殊病种确认的参保公务员进行鉴定,对其中核定的27名慢性病患者和122名特殊病种患者发放特殊病种专用证历,方便医保患者及时就诊。增加北白象、芙蓉、白石等三家卫生院为定点医疗机构,合理调整定点医疗机构布局;联合市卫生、财政部门对全市8家定点医疗机构进行了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管理考核,促使其进一步加强服务质量和提高管理水平。按照“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狠抓非公企业医保扩面工作,正泰等几家深具影响力的民营企业率先实现了全员参保。截止12月底,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64700人,比上年底净增2*32人,完成温州下达任务数1.7万人的119.6%。全年医疗保险各项基金收入14828万元,支出8023万元,本年结余6805万元,历年累计结余20019万元。此外,进一步做好离休干部的医疗服务工作,全年共支出公疗费用2082万,有21位符合条件的抗战前机关离休干部的配偶、遗孀相继纳入公疗体系,继续推行每双月14-17日直接上门为离休干部提供住院医疗费报销服务的举措。
(六)失业保险信息化建设跃上新台阶
由于我市失业保险待遇支付信息化程度较低,致使不应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和隐形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的现象偶有发生。为此,我们于10月即着手失业保险待遇支付信息系统的建立工作。经过近半年的研究论证和调试后,于12月份率先在温州地区(除市区外)建立起失业保险待遇支付信息系统,进一步规范失业保险基金管理使用。切实做好非公企业的失业保险扩面和国有、集体改制企业职工的失业保险金发放工作。截止12月底,全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74305人,比上年净增19356人,完成温州下达任务数1.45万人的133.54%。1-12月份基金收入2656万元,支出946万元,本年结余1710万元,历年累计结余6931万元。共为对符合失业保险金发放条件的1881人发放失业保险金及医疗补助金等797.26万元。
(七)生育保险工作保持平稳推进
认真实施《*市职工生育保险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业务流程,完善业务档案,严把待遇支付审核关。在做好政策宣传和实施的同时,扩面工作继续与医疗保险协同推进。截止12月底,全市参加生育保险人数为30204人,比上年净增15001人,共核定生育保险待遇168起支付99万元。全年基金共收入302万元,支出99万元,本年结余2*万元,历年累计结余393万元。
(八)社保基金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
健全完善基金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社保基金财务、会计制度,除做好基金的自查及对各社保所银行帐、现金帐的检查等工作外,按照上级要求,积极配合审计部门完成了我市2006年度社会保险基金审计、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基金专项审计工作,并对社保基金管理、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建设、抵费资产、代管资金等情况进行了自查,确保基金安全与完整。
二、大力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就业再就业工作进一步深化
一是贯彻落实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建立健全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重点落实好小额担保贷款、岗位补贴等各种扶持政策,全年共为1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0万,共为41人次发放2006、20*年度公益性岗位补贴资金14.58万元,对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的,已核准(公示期内)5人。二是高度重视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通过开发各种公益性就业岗位等手段对其实施再就业援助,全年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在社区公益性岗位就业共24人。三是春节期间,对全市457名下岗失业特困职工发放生活补助费45.7万元。四是3月份在柳市盛金客运站内举行*市劳动力交流洽谈会,提供岗位5384个,进场求职应聘2320人,达成意向413人。五是分别于4月份和8月份开展“零就业家庭”和“农村低保家庭”调查工作,为全面掌握我市零就业家庭和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基本情况,制定有效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六是举办失业人员再就业指导培训班,全年共举办12期再就业指导培训班,有318名失业职工参训,完成目标任务数100人的318%。七是加强民办职业介绍机构的管理。10月份组织举办第四期职介机构资格认可培训班,共有56名职介人员参加培训,进一步提高职介人员的业务素质。现有职业介绍机构41家,其中分支机构5家,全年职业求职登记48311人次,介绍成功23550人次,成功率达48.75%。八是建立市外来机动车驾驶员管理中心,会同市公安部门出台《*市外来机动车驾驶人聘用备案登记管理办法(试行)》,以规范外来机动车驾驶人聘用管理和就业服务。九是为改制企业下岗职工提供免费人事档案托管服务,全年共接受档案2808份,切实解决失业人员档案管理的后顾之忧。
据统计,全年我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152人,完成目标任务数5800人的148.2%,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58人,完成目标任务数500人的131.6%,其中困难人员再就业人数2*人,完成目标任务数150人的135.3%,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2%。
三、切实规范劳动用工综合管理,劳动关系协调能力进一步加强
(一)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
今年以来,我市相继开展了一系列劳动执法和劳动用工专项检查活动:一是元旦春节期间开展为期40天以清欠工资为重点的“春雨”行动,重点检查了北白象、虹桥等乡镇生产密集型企业,并对慎海头盔业、白石橡胶业、北白象及磐石服装业、湖头胶木压铸业、北白象标准制造等家庭作坊进行重点排摸。共检查用人单位347家,处理案件82起,清欠工资63万元,清退押金6.1万元。二是3—4月份开展对全市劳动力市场进行专项整治的“春雷”行动,在检查的过程中,发现中介机构存在行为不规范、超标准收费、超范围经营、服务质量差等问题,当场责令整改。共检查了27家职业介绍所,取缔无证职业中介5家,并对4家存在违法问题的职介所进行处罚。三是5-6月份开展以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工时休假以及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等情况为重点的劳动用工情况检查活动,重点检查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非公有制企业。共检查用人单位200余家,对47家未办理用工手续、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发出限期整改指令书,并当场受理企业职工投诉案件29起,为劳动者追回工资24万元。四是5-7月份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劳动保障书面审查工作,对近2000家用人单位报送的上年度劳动保障情况的有关材料进行实地抽查和审核定级。以建立健全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信用档案。五是6月份开展摩托车头盔业劳动保障专项整治行动,共检查企业167家,同时对35家企业发出限期整改指令书,检查期间现场处理投诉案件15起,追回被拖欠的工人工资11万,清退押金3.5万,查处童工3名。六是8月份开展整治非法用工打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共检查企业362家(其中小砖窑、小矿山51家,小作坊和其他企业311家),查处童工4名。七是12月份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次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全面摸底排查。对招用农民工较多、纠纷较多的建筑施工、装饰装潢、餐饮服务和服装、头盔、橡胶制品生产等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进行重点检查;对曾经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投诉以及生产条件差、管理不规范的企业予以重点监控;对农民工反映的工资拖欠等问题依法从快处理,并制订切实可行的清欠工作方案。截止12月底,全市共检查用人单位3715家120519万名职工,发现存在拖欠工资现象的用人单位18家,涉及职工人数336人,涉及金额132.3465万元,共为251名职工清欠工资共91.15万元。
据统计,全年共受理投诉案件1230起,结案1191起,结案率达到96.8%,涉及劳动者3641人,为务工者追回工资326万元,查处童工24人,清退押金16.1万,较好地处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关系,促进了我市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
2.加大劳动争议办案力度。在处理劳动争议案件过程中严格按照《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劳动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等规定,做到操作规范、程序合法、事实清楚。全年共立案处理劳动争议仲裁案件406起,已结案404起,涉及经济标的780.5万元,劳动争议处理结案率为99.6%。
3.加大劳动用工管理力度。大力开展劳动合同法宣传培训工作,通过召开实施动员大会、举办业务培训班、深入用人单位讲解、印发劳动合同书样本、在主要街道悬挂横幅标语和开辟专版专栏等措施,大张旗鼓地进行广泛宣传,使广大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真正做到懂法、知法、守法,从而为《劳动合同法》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基础工作,全年共签订劳动合同23.67万份,合同签订率达92.6%;7月份在大荆铸造行业率先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114家会员企业的7600多员工实行“同工同酬”,有效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5-7月份对全市部分企业的工资情况开展调查,并公布我市20*年度企业工资指导线和部分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为用人单位提供参考依据。继续做好国有企业的工效挂钩决算工作。积极配合民政部门做好退伍军人公开招工工作;做好10名干部随调家属的安置工作。
四、重视职业技能人才开发,尊重人才、崇尚技能的氛围进一步形成
一是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2月份会同市委农办组织经过培训的优秀选手参加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大赛;4月份与市教育局联合举办了第三届“培英林立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竞赛,全市职业学校计算机、电子电工、机械、餐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等六个专业373人参加了本次比赛,共有170名学生获奖,并对获得一、二等奖的选手颁发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三等奖的选手颁发初级职业资格证书。8月份开始与总工会联合筹办“*市首届技能运动会”,设立团体奖和个人奖,共有300多人报名参加,共有200多人参加比赛,对个人奖前6名颁发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前3名授予“*市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二是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根据农村劳动力及区域经济的特点,以就业训练中心为主导,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培训资源,在全市各乡镇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截止12月底共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6510人,转移就业4010人,转移就业率达61.6%;4-5月份协助温州市局做好我市200多名机关、事业单位工人的技术等级培训报名及初审工作;9月份举办机关事业单位技术工人线务员、机务员培训班,共64人参加;继续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服务行业进行拉网式的技能提升培训及高技能人才培训,培训人次分别达3358和820人(完成目标任务数800人的102.5%),社会反响良好。
三是加大技能鉴定考核力度。严格执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核发与管理规定,继续做好面向职校生的职业技能鉴定及面向社会的通用工种及电工、电焊工等特殊工种进行鉴定。截至12月底,共鉴定考核8517人次,完成目标任务数7000人的121.7%,发放职业资格证书7240个。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
(一)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努力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
签订了内容为“六个一”的双向转诊协议。尽管时间不长,活动双方均得到一定实惠,尤其是受援单位的综合服务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群众对此也深表赞同。
1、在全市率先开展公立医院支援社区活动。工作中,我区总结借鉴了省医院与辖区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的工作经验,全力促成了10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与17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对口支援关系,并签订了内容为“六个一”的双向转诊协议,即:帮助受援单位建立和完善一套规章制度;帮助受援单位相关科室每年开展一项适宜技术;帮助和指导受援单位建立一套家庭病床管理技术规范;每半年为受援单位免费培养一名技术人员;每半年至少到受援单位所在社区开展一次义诊活动;支援单位下派的医务人员在社区工作的时间不少于一周等,明确了双方的责任与任务。此项活动将大大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
2、进一步抓好示范点建设。安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首批五个省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示范点之一,在今年召开的全省社区工作会议上,被推荐为示范中心的典型,接待了各地的参观学习。年初,大胆探索平价药店进社区,与*医药集团合作,全市首家开展了药房托管试点工作,实现了医药分开管理和药品零差率销售。托管以来,药品由原来的70余种增加到160种,药品价格总体下浮40%,社区门诊量较去年同期增长20%,药品销售额由2000元/月增长到7000元/月,增长了250%。
3、创新开展牙防进社区工作。合区前,原香坊区和原动力区分别是全国牙病防治先进区。合区后,经过资源整合,牙防工作的基础更为雄厚。年初,我区制定了《香坊区牙病防治进社区活动方案》,在全市率先实施了牙防进社区工作。工作中,两个牙病防治所分工明确,互通有无,以全区4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阵地,以居民口腔健康教育与促进为内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的口腔健康教育。今年我区被评为唯一的省级牙防先进区,我区工作经验在全市牙防工作会上进行了大会交流并受到一致好评。
4、全面推行标准化建设。按照《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标准》,我区制定了《20*—2010年新建、改建、扩建及设备装备的整体规划》,并上报了20*年新建1个中心、2个站,扩建2个站,改建5个中心、7个站的相关材料,做到“地址、图纸、承办主体、资金、建设标准、项目启动时间、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报告”等“七落实”。
5、建立健全考评机制。我局组织基妇、计划免疫、健康教育、慢病、妇幼相关部门12名业务人员,按照《*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考核标准》和《*市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规定的十七项内容对17个中心22个站进行全面考核,并根据考核情况落实公共卫生服务经费。
(二)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努力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进一步完善新农合的管理体系。一是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参合氛围,20*年全区参合人数达到65,694人,参合率达92%以上,超出全市2个百分点。截止目前,农民住院人数2,299人,医药费补偿2,009,965.29元;门诊人数2,846人次,门诊报销104,522.10元;二是对参合农民实行“一站式”服务,采取设立咨询电话、公示报销程序、提供免费复印等措施,为参合农民提供了便利;三是完成了192名农村“五保户”、“重点优抚对象”的调查工作。
2、大力开展村卫生所的标准化建设。按照规划,2010年全省要实现一乡(镇)建一所标准化村卫生所的目标。为尽快转变农村卫生工作的落后局面,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区将力争在2010年前实现全区52个行政村建设52所标准化卫生所的工作目标。目前,已经完成了40%的建设任务。同时,加快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上半年各乡镇卫生院自筹资金63万元用于硬件改造。
3、加强乡村医生的培训工作。一是分两期组织126名乡村医生参加市局举办的乡村医生合理用药培训班。二是市六院与乡村医生签订了短期进修协议,目前已有10名乡医完成了进修。
(三)建立健全体系建设,公共卫生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1、加强疫情管理。上半年报告发病率150.91/十万,比上年同期下降0.57%;无二代病例发生。上半年在六顺、新城、铁东等办事处及成高子镇抽查200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出生的儿童120人,五苗覆盖率100%,超过95%全市标准4-5个百分点。
2、结防进社区成效显著。为从根本上扭转结防工作的落后局面,年初我区在全市率先制定并实施了《结防工作进社区实施方案》。按照方案,社区医生定期进行巡诊、转诊,督导辖区内结核病患者服药。上半年,我区超额完成了结核病防治工作指标,如:初治涂阳病人全年指标326例,现完成169例,完成率达52%;初治涂阴指标完成率66%;重症涂阴指标完成率76%。
3、抓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一步完善疾病防控联动机制,加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制定了《香坊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及4个配套预案,使卫生应急工作顺利开展,有效防范了麻疹、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侵袭。完成了食品生产场所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学校卫生、监测3244家次,发现异常单位(人)556例。
(四)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为群众提供安全的就医环境
1、严格医疗准入工作。完成了5家医疗机构的审批验收和36家医疗机构66人的首次变更注册工作,探索开展*纺织印染厂医院、电碳厂卫生所转型试点工作。
2、开展二级医院“医院管理年”专项督导检查。采取了上级医院指导下级医院的方式,抽调*省医院、*省森工总医院、*市五院共8位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家,对6家二级医院进行督导。通过检查,各单位均对去年存在的各项问题进行了有效整改。
3、开展了民营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对辖区内的9家民营医院、1家医疗美容门诊部、98家个体诊所进行了监督检查,共评出A级医疗机构11家、B级67家、C级4家。
4、医疗广告的监督管理工作。我局高度重视医疗市场的跟踪问效和监督管理。一是加强了医疗广告日常监管,对刊登违规医疗广告的6家医院院长进行了告诫谈话。二是向街道办事处和乡镇公布了各级各类医疗名册,进一步完善了投诉举报的接报、登记、批办、交办、反馈等程序,设立了举报投诉电话,建立了完善的举报投诉制度,制定了《香坊区受理举报和投诉暂行办法》设专人接待举报、投诉工作,印制了群众上访登记表、受理投诉举报登记及处理表,20*年上半年共受理各类举报投诉6件,全部予以解决,完成率达100%。
5、高质量完成全国卫生服务调查工作。全国性卫生服务调查工作每隔5年开展一次,这次我区代表*市迎接了省卫生厅督查组的检查指导,省厅领导对我区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6、医疗纠纷的处理工作。上半年共接待纠纷12起,向市医学会移交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材料3份,省医学会1份。鉴定结论下达后按照条例要求认真审核、及时送达至鉴定双方。
7、医疗机构管理信息核对工作。按照省、市对医疗机构管理信息核对工作的要求,于年初进行了驻区134家医疗机构基本信息、人员、设备、资金等方面的整理核对,并报市卫生局进行审核,现已进入补报材料阶段。
(五)进一步提高卫生执法工作质量
上半年,我局加强了卫生监督执法的工作力度,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整治活动,检查各类企业65*家次,在全市爱卫会春季卫生评比检查中,我区公共场所卫生工作获得全市第一。同时,加大了对医疗市场的监管,1—5月份对198家医疗机构进行检查,立案查处93家,发出整改意见书20份。在各项执法检查中,警告并责令改正764家次,责令停业42家,取缔48家,立案439起,罚款217,180元。具体工作情况如下:
1、加强节假日食品卫生监督工作。针对节日期间家宴等大型集餐活动增多的特点,对有能力承办大型集餐的餐饮单位,采取事先登记与到场监督相结合的原则,监督餐饮单位196家次,检查节日订餐276桌,特别对餐饮单位的牛羊肉来源进行了监督检查,监督员到达现场指导餐饮单位的卫生达到要求。节假日期间对全区大型餐饮单位进行突击检查,发现问题,现场处理,保障了百姓的饮食卫生安全。
2、加大公共场所卫生安全的监督力度。对73家公共场所,46家游泳、洗浴场所,41家集中供水机构,149家二次供水机构,87家美容美法机构,24家医疗机构开展了卫生管理方面的专项监督检查。我局对存在问题的单位依法进行了行政处罚。在今年5月份全市爱卫会春季卫生评比检查工作中,我区取得了公共场所卫生组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绩。
3、打击非法行医行动成绩斐然。我局一是对打击非法行医小分队成员进行了行政执法专项培训。二是建立了举报受理督办制度,将举报电话公布于众。三是继续进行“拉网式”清查和整顿,严格执法,绝不漏过一家“黑诊所”。五是落实责任制,实行责任追究,建立起长效机制。
4、预防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一是召开了香坊区防控食物中毒工作会议,特别邀请了市卫生监督所流通一科科长高铁夫到会讲课,辖区内餐饮单位、学校食堂、医院食堂的负责人共计206家餐饮业230人参加了会议,下发了300余张预防食物中毒宣传材料。二是继续开展小型餐饮业专项整治,率先制定台帐,强化食品卫生监督公示制度,强力推进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目前城区餐饮单位量化分级管理率己达100%,农村餐饮单位量化分级管理完成率己达76%。三是利用召开哈洽会的有利时机,我局与行政执法局采取联合行动,对赣水路附近非法卖盒饮的钉子户开展专项整治,严格执法,坚决取缔,对非法卖盒饭业户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进一步净化了我区的食品卫生市场。四是聘任了9名乡镇卫生监督员,充实了我区农村卫生监督力量,共出动了乡镇卫生监督员72人次,监督检查企业家数253家次,净化了农村食品卫生市场。经过努力,上半年我区未发生食物中毒。
(六)开展纠正医药购销不正之风工作
上半年,我区重新调整了香坊区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工作领导小组,主管区长亲自主持召开了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制定并下发了工作方案,进行了任务分解。具体工作有:一是加强宣传学习。二是以重点人群、重点科室为突破口,分别对各医院药局、药剂科、药品采购人员以及财务人员进行了自检自查,重点查四个方面:一查服务态度,二查工作效率,三查依法行政,四查组织纪律。三是走下去了解情况。我们印发200余张征求意见表,多次走访企业,广泛向企业征求意见。截止目前,先后出台优惠政策17条、服务措施23条,让利患者金额达5余万元,为企业和群众办好事办实事21次,接到企业和群众锦旗2面、表扬信3封。
(七)其它工作
1、成功建设了香坊区卫生系统网站“健康直通车”,网站设有通知公告、工作动态、卫生新闻、政务公开等18个文字栏目和1个图片栏目,在同级别的网站处于领先水平。实现了网上行政办公、健康咨询、求医问药、信息公示、法规宣传等,极大地提高了我区卫生工作效率和水平。
2、开展纪念“5.12”护士节系列活动。一是组织驻区一、二级医疗机构的200余名护士进行了知识竞赛。二是开展了以“练技能、强素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主题的系列纪念活动。三是评选了“十佳护理集体”、“十佳护士”,对工作业绩突出的十个护理集体及十名一线护士进行了表彰奖励。
3、“三、八”节期间,我局投入5万余元为全区工作在一线的573名女机关干部免费筛查了常见妇女病、多发乳腺疾病等,共检出患子宫肌瘤26人、宫颈炎138人、慢性阴道炎48人、乳腺小叶增生263人,采取了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切实保障了妇女权益。
4、红十字工作。在汶川发生地震后,我局迅速行动,一是号召全卫生系统的干部进行捐款捐物,募集资金42万余元、救灾物资折合人民币52万余元。二是立刻组织两支救援小分队,随时准备往灾区救援。
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政府投入严重不足。我区城区总人口为64.3万人,人口趋于老龄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增加,而政府对卫生投入相对滞后,卫生事业发展速度缓慢。此外,区级财政属吃饭财政,无法保证各项配套经费的投入。
二是医院补偿机制不健全,制约了卫生事业的发展。卫生服务收费标准几经调整,但大多数项目仍未能达到包含工资的成本收费。区级医院亏损经营,职工工资经常不能及时兑现,更无力发展事业。
三是药品集中采购招标价格应市场化。目前,我市药品集中采购价格偏高,使二级医院承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丧失价格竞争力。
四是卫生监督执法缺乏相关部门的配合,执法手段简单,执法难度大。建议全市形成一个至上而下的监督管理体制,使公安局、执法局、工商局等部门能够直接配合卫生执法。
三、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社区工作
1、按照市编委有关文件要求,完成区社区卫生服务指导中心组建工作和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编制核定工作。
2、按照省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示范点的建设标准,完成进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新香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示范点的创建工作。同时,做好17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新、改、扩建工作。
3、实行动态俱乐部成员管理。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对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低保户、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实行动态俱乐部管理制,建立电子档案。目前,我区已建成了4个俱乐部,其中2个肾病俱乐部、2个糖尿病俱乐部。
4、大力开展“家庭医生”进社区巡诊工作,采取社区医生包片责任制,落实责任到人。
5、积极协调落实*年社区卫生服务配套经费。
(二)农村卫生工作
1、加大村卫生所(室)标准化建设工作力度,年底前完成70%的建设任务,力争2009年在全市率先实现全区52个行政村建设52所标准化卫生所的工作目标。
2、制定实施《香坊区农村卫生所(室)建设考核标准》,对村卫生所工作按基础设施、人员配备、业务工作三个方面进行细化考核,对不合格的村卫生所进行整顿。
(三)公共卫生工作
1、继续做好以防治手足口病为重点的传染病防控工作。
2、强化计划免疫工作:一是组织专家对1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接种门诊进行验收。二是继续加强学校和托幼机构新生入学查验接种证工作,下半年开展一次集中检查。
3、组织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综合演练。
4、我区食品卫生网络化管理工作处于筹备阶段,现正在采集业户的电子档案信息,网络化管理软件即将开发完毕。
(四)医疗管理工作
1、针对驻区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制定出台《香坊区综合医院管理评估标准》,建立医疗机构改进自律的权威标准。
2、举办一次由驻区一、二级医院的内、外、妇、儿四大专业住院医师参加的病历书写比赛,进一步提高病历书写质量。
(五)其它工作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我们比较圆满地完成了上半年的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
(一)招商引资势头强劲
我们充分利用区位、资源、存量资产优势,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作重点,取得了一定成效。元至6月,全镇招商引资引进项目8个,其中,工业项目7个,计划总投资额116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5480万元。全镇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98亿元,销售收入7.04亿元,同比增长8%,利润2640万元,同比增长6%,税收2400万元,同比增长6.1%。
(二)城建城管工作规范有序
今年以来,我们投资45万余元,完成了205米深新井钻探工程,日新增供水能力1200吨,同时完善了新井管网与电力电线配套工程。投资3.6万元,配套完善了3号井63吨泵管的更新改造工程。延伸改造花园新村二区供水主管网400余米,__河大桥东端320米,建新电器500米,新增用户60户。同时,我们完成了《__河城区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__镇文墩村20__年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项目》、《修建__河花园大桥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申报工作,大力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积极探索长效管理机制,村镇服务中心、环卫所、近郊各村强化路段管理,对重点路段进行整治,抓好经常性的管理,使我镇环卫和城管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三农”工作稳步推进
我们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及时组织镇机关干部、农技服务中心人员深入村组,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督促农户及早落实春耕备耕所需的种子、化肥和农药等春耕物资,并大力宣传各项涉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种田积极性。今年全镇早稻种植面积2.6万亩,中稻种植面积3.8万亩,西瓜面积5000亩,蔬菜面积20__亩。一是发展种植业。我们重点抓好“优质稻、双低油菜、无公害蔬菜”三大板块建设,全镇形成了以长寿、文墩、同兴、西赵、城南、城北六个片为主8万亩优质稻板块,以长寿、城南、城北、西赵等片为主的5.3万亩双低油菜板块,以周黎、红花堰、花园、笑城、湖田等村为主的20__亩无公害蔬菜板块。二是发展畜牧业。我们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在养鸡、养鸭、养猪、养牛上实行重点突破。如刘集村扩大蛋鸡养殖小区规模,存笼蛋鸡20.2万羽,年产鲜蛋2830吨,创年产值2200万元,纯收入430多万元。温岭村引进的__市红雨畜牧有限公司,可实现年出栏优质良种猪2.2万头,创年产值2.6亿元。泉堰村积极做好畜牧招商,引进的肉牛养殖项目合同已签,第一期工程牛舍已建成,该项目占地500亩,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可实现年出栏肉牛1000头,年创产值1200万元。团山、泉堰、鲁新、高堰、温岭、笑城等村充分利用河滩、水库、堰塘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蛋鸭养殖。据统计,全镇共有各类规模养殖专业户135家,其中养鸡专业户75户,养鸭专业户38户,养猪专业户25户,猪单元4个,养鸡小区1个,养猪小区1个,在建养牛小区一个,存笼家禽130.5万羽。三是发展水产业。我们按照“合理开发、创新养殖、保护资源、规模发展”的思路,建立优质、高产、高效的水产结构。全镇“三建一改”面积4600亩,形成了湖田的甲鱼、邱桥的虾稻、笑城的罗非鱼、韩王的草鱼、泉堰的鮰鱼、文墩的鲈鱼六大特色水产养殖基地,养殖面积达14860亩,其中精养鱼池6945亩,特种养殖1723亩,虾稻面积 6390亩,罗非鱼养殖面积140亩,水产品总量8500吨。四是发展林果业。我们按照“改良品种,提高单产,深度加工,搞好营销”的思路,大力发展经济林和果品业,全镇经济造林面积达2万多亩。五是培植龙头企业。我们一方面通过扶持现有企业,做强做大。鼓励__市天龙粮油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000万元扩规上档,增设一条糠油加工生产线。目前,已经正式投产。另一方面招商引进的__市宇丰米面有限公司已开始扩规生产。该公司总投资180
0万元,固定资产投入1000万元,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日加工大米150吨。目前,该公司已和4个村签订了订单农业的种植合同。
(四)新农村试点统筹发展。
一是抓规划。重点是编制土地利用、土地开发、产业布局、村庄建设、安全饮水、水利建设等规划,全镇40个村的村域总体规划编制已全部完成。通村公路计划20.6公里,已完成10.4公里,占计划的50.5%。二是抓发好开放开发,打造城乡一体化亮点。我们主要做好“五个依托”。一是依托土地流转,建好农民集中居住区,泉堰村的黄湾,牌楼湾社区已完成规划设计,正在建设之中,还有上付、温岭、白土山、段新等村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也正在规划建设之中;二是依托汤池温泉,在湖田村打造“天湖甲鱼”,发展特色餐饮,让休闲、观光、旅游的游客品尝野生甲鱼等鱼类;三是依托武荆高速公路互通,在泉堰村打造“天上街市”,围绕泉堰水库做文章,修沿库路,挂红灯笼,装霓虹灯,做六角亭,搭垂钓台,建星宾馆,划木式船,打娱乐牌,品陆羽茶,画风景画,享受“人间天堂”;四是依托特色种养殖,在笑城、鲁新、白土山等村打造“长寿绿园”,种无公害和野生蔬菜,养绿色蛋鸡和土鸡,建桃子和桔子生态园,发展乡村旅游,开展果蔬、禽类托管代种代养、自由采摘及农事体验等活动;五是依托清洁工程,打造城乡亮点,泉堰村清洁工程拟投资130万元,其中政府奖励资金20万元、部门捐资40万元、镇政府补贴50万元、村农户自筹资金20万元。项目工程为:硬化5米宽道路835米;修建下水道1670米;建树池350个;建花坛68个等工程。截止目前,该工程已拆除居民房前的遮阳棚56个,铺设下水道1670米,新增垃圾池6个,增设垃圾桶90个,落实保洁员8名,植景观树350棵。
(五)财经财贸工作势头良好
截止目前,国税完成223.7万元,占年计划的54.3%;地税完成132万元,占年计划的82%;卷烟销售825箱,占年计划的44.6%;生猪屠宰4862头,占年计划的68%。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不断巩固,村级“双代管”逐步规范有序,镇预算外资金管理进一步加强。
(六)两个“一票否决”扎实推进
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有效。20__年10月1日至20__年5月30日止,全镇出生385人,符合政策生育率98.18%,比市布规划指标高0.18个百分点。综合性别比为134。元至6月,全镇发生种类刑事案件32起,破获27起,与去年同期相比,破案率上升了15.8%;发生治安案件12起,查处率达100%;受理各类矛盾纠纷76起,调解结案69起,调处率达100%,经过严打整治和开展专项斗争,共刑拘4人,打击处理12人,妥善处理了“6. 2”交通事故,整个治安形势好于去年。
(七)机关效能建设初显效果
我们率先在全市成立的阳光服务中心运行两年多来,在制度建设、规范运行上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正在完善制度建设,积极探索长效运行机制。我们围绕创建学习型、和谐型、实干型、规范型、创新型机关的要求,以人为本,坚持制度管人,每月初安排主要工作,月中督导进度,月底小结通报,制定了机关管理若干规定,从考勤、上下班纪律、小车、进餐、财务、言行举止等方面进行严格规范化管理,有效地提高了机关办事效率,转变了干部作风。
二、20__年下半年及近期规划和工作措施
20__年下半年,我们将继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新要求,实施大开放、大开发战略,统筹城乡发展,牢牢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镇域经济,创建湖北经济重镇。
(一)以招商引资为中心,加快工业化进程
下半年,全镇力争引进资产总额1.5亿元,过500万元项目8 个,其中工业项目7个;过1000万元以上项目7个。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亿元,同比增长 10.5%,销售收入19.2亿元,同比增长15.1%,利润7316万元,同比增长16%,入库税收6888万元,同比增长9%,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家,使我镇规模企业个数达到30家;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8亿元。
强化引导,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我们要立足__产业优势,围绕龙尾山工业园和火车站工业小区的建设,突出产业定位,坚持产业高新化、管理高效化的理念,推进产业向规模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
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工作进程。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与在外务工人员的联系,提供各类信息,将各类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施全方位招商战略。一是围绕平台建设抓招商。我们要依照总体规划,加速启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围绕产业优势抓招商。以龙尾山工业园区为切入点,围绕陕汽集团与江汉特车合作项目,搞好工业园区的产业规划调整,着力引进产业带动性强、项目规模大、能提升企业层次、符合外商投资趋向的大项目,实现优势产业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带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三是瞄准大企业、大集团抓招商。进一步解放思想,千方百计攀高结贵,靠大联强。突出重点区域招商,瞄准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加强合作与交流,以资源整合的优势和重点发展的产业项目建设为导向,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对接,重点抓好江汉三机与陕汽合作项目,五华建材与葛洲坝水泥集团合作项目,建兴电器与鲁能公司、电力公司合作项目,力争引进1-2家中国500强企业落户。
(二)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为目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不折不扣落实党的惠农政策。今年,国家将大幅度提高支农惠农补贴。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折
不扣的做好各项补贴资金的管理和发放工作,不在农民的补贴上做文章,打主意。所有补贴资金及项目要公示公告,所有惠农资金必须按规定向农民发放,不得截留挪用,不准用补贴款抵扣任何收费和债务。
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一是稳步发展高效种植业。加大农业种植板块建设,重点发展以种粮为主的农业主导产业,扩大优质稻种植比例,建好四大板块。二是大力发展畜牧业。以刘集蛋鸡养殖小区为龙头,发展蛋鸡养殖;以温岭红雨种猪养殖场为龙头,发展养猪大户;以泉堰养牛小区为龙头,发展肉牛养殖业。三是积极发展特色养殖业。以湖田的甲鱼、邱桥的稻虾、笑城的罗非鱼养殖为主,形成特色养殖基地。四是大力发展路水林模式。以通村公路为基础,积极探索路水林模式,重点建设好武荆高速公路__连接线绿色长廊。
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围绕高产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和丘岗地整理项目,认真落实《市农村水利建设8年规划》,各村至少要上报并完成一个小农水建设项目,水利部门要做好联村水利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全面改善和提升农业生产条件。二是加强村级道路建设。实现村村通公路目标,抓好循环路的规划和建设,优化村级路网,建立乡村公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三是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对毗邻镇区的村庄,依托水厂,进行管网延伸。对距镇区相对远的村组,兴建小型水厂,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四是加快农村能源建设。结合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计划在长寿、刘集等村新建沼气池、改厕。五是实施清洁工程。泉堰作为市级统筹城乡发展试点村,尽快完成总投资130万元的清洁工程,对835米小区道路进行加宽,建设下水道1670米,落实保洁员,在推进两个集中方面率先突破。镇级试点的笑城、湖田两村率先在道路绿化,改善人居环境,清洁家园上有新的突破。
进一步健全农业服务体系。一是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全面整合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健全推广体系,重点推广节水灌溉、测土施肥、免耕种植等技术。力争创建科技示范场1个,特色专业村5个,着力培养科技示范户700户。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面积5.1万亩,机防面积达85%以上。二是努力提高农业装备水平。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大力推广水稻插秧、土地深松、桔杆还田等农机化技术,拓展农业机械化作业和服务领域,建设农机化试验示范基地。实现机插秧面积120__亩,油菜机播面积2500亩。三是大力开展农村服务培训。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扩大新型农民技术培训规模。要加强企业与农民工的有效对接,发挥镇、村(社区)阳光服务站队的作用,促进就业服务常态化。要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壮大劳务经济。四是加强农村经营机制建设。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争创特色优质品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力争引进2个家庭销售收入过500万元的农业企业,注册“长寿鸡蛋”、“天湖甲鱼”2个商标,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6个。
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鼓励一部分条件较好的村先行试点,积极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通过对现有村办企业、机器设备、鱼塘、林场、闲置校舍等村级集体资产和荒山荒坡等资源进行拍卖、租赁承包经营权、产权入股等办法进行经营盘活。要结合土地整理项目,推进空心村的改造,复垦开发增加的土地可以归村集体所有,不断增加村级积累。
积极稳妥化解村级债务。我们要选择基础好、村级组织战斗力强、化解债务积极性高的村进行试点,非试点村要坚持以往的控债办法,继续锁定,不得擅动。试点村要在依法清收历欠外,积极创新化债办法,拓宽化债渠道。可以用集体资产经营性收入有计划的还债,鼓励农户之间通过协商实行债权债务结对冲抵。对既有债权又有债务的农户要进行账面冲抵结算。严禁以当年惠农补贴款抵扣债务和当年负担,严禁村级举新债。
(三)以开发型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城镇化进程
认真制定和完善各项规划。一是高标准编制火车站开发建设规划,做好新老城区对接项目的规划。二是做好长汀河分期建设规划和2公里综合治理详规。三是编制__物流中心和泉堰汽车服务城详规。四是抓好杨秀地热温泉的重新勘探和白龙寺旅游配套建设规划。
积极探索城镇管理的长效机制。一是以省级文明城镇、卫生城镇为新的起点,积极争创国家级文明卫生城镇。二是认真落实“门前四包”责任制工作,以环卫所和95名协管员为主体,实行镇区全天候保洁制度。三是完善网络,常年抓好镇容镇貌的综合整治工作。四是抓好环境保护工作,着力解决沙隆达问题,改善人居环境。五是加强耕地保护,规范农村建房秩序。
(四)以解决民生问题为落脚点,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发展现代农业和第二三产业,开展全民创业,以创业推动就业。计划培训劳动力20__人次,要做好农民工和企业的对接服务工作,力争在镇区企业解决就业岗位250个。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和保障体系。加快中小学寄宿制学校改造,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完善广电网络建设,开展社区文化和体育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要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探索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确保两个“一票否决”工作争创先进。全镇计划生育工作要全力争创全市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示范镇。综合治理工作主要是做到“四个
确保”,即确保不发生赴省进京上访事件,确保不出现群体性上访闹事事件的发生,确保不发生重大治安案件,确保辖区社会和谐稳定。
一、客观评价我市建材工业发展
近年来,全市建材工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以水泥、工业陶瓷、电瓷、玻璃为主导的建材工业体系。建材企业达500余家,其中水泥企业38家,工业陶瓷企业176家,电瓷企业80家,玻璃生产企业2家,化学建材企业6家,化工管材企业1家,新型墙体材料企业120家。主要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浮法玻璃产品占全省的90%以上,工业陶瓷占全国的70%以上,电瓷占全国的30%以上。建材产品产量不断增长,仅去年水泥就增长15%,工业陶瓷增长了17%,混凝土外加剂增长了20%,新型墙材增长了12%。大量新工艺、新技术被采用,水泥行业发展了新型干法水泥;工业陶瓷采用了隧道窑、梭式窑等新工艺;电瓷企业推行了煤改气工程,普及清洁能源。“十五”期间,取缔了浪费资源、影响环境的55家小水泥、小玻璃、小陶瓷企业。
二、正确认识我市建材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尽管我市建材工业近年来发展较快,但整体上是“大而不强”。即产量大、企业数量大、职工数量大、能源消耗大,但在规模、技术、产品结构上与国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数量多,龙头企业少。全市现有建材企业500余家,但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很少。38家水泥企业中,只有日江、正大等2家年产100万吨以上,兰丰、久久等2家年产60万吨以上,达到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年产200万吨以上规模的只有1家在建企业印山台水泥,其余均是年产10万吨左右的小企业。239家工业陶瓷企业中,年主营业务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只有42家,目前还没有一家上亿元的龙头企业,缺乏采用自动化流水生产线,年产值上亿,甚至5亿、10亿的龙头企业支撑。规模达不到,成本降不下来,利润上不去,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被淘汰的可能性大。
2、产品销量大,销售利润小。由于国家基本建设加快,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产品供需两旺,价格稳中有涨,但企业的利润并未随销量上涨而上涨。一是因为煤、电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挤占了利润空间;二是我市建材行业内部恶性竞争竞相压价,两败俱伤,造成建材产品市场份额大利润少。
3、低档产品过剩,高端产品短缺。一方面中低档产品大量积压,供过于求;另一方面高端产品严重短缺,供不应求。目前全市38家水泥企业中采用立窑生产的有35家,由于国家对建筑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低标号产品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少,这类企业的市场也会越来越萎缩。同时,根据国家有关政策,20xx年换发水泥行业生产许可证,这35家立窑生产企业很可能拿不到新的生产许可证。工业陶瓷行业中,80%的企业都在生产化工填料,20%的企业都生产研磨瓷球,产品相似度在90%以上,属低水平重复生产,“人无我有”的个性化产品几乎是空白,而且200多家企业仅有4个商标。
4、节能减排压力大,可持续发展空间小。建材工业是环境污染的大户,每年排出的大量废气、废渣、废水对环境影响很大。建材工业又是资源消耗大户,我市水泥每年要消耗石灰石600万吨,工业陶瓷每年消耗瓷土45万吨。除此之外,资金、能源、交通方面也制约了萍乡建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建材企业贷款难问题突出,很多企业“不缺技术不缺市场,就是缺少资金”。工业陶瓷因本地煤炭达不到技术要求,需要从山西、内蒙古等省区购进,成本大幅度增加,削弱了市场竞争力。交通运输成本较大,据测算,年产100万吨的水泥厂需要700辆次/日的车流量,20xx年全市水泥行业发展的目标是1000万吨,仅此一项就需要7000辆次/日的车流量,工业陶瓷、电瓷、玻璃等都是对交通需求较高的产品,目前的铁路运力满足不了需求,大部分产品还是通过高成本的公路运输。
三、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做优做强我市建材工业
(一)推进“生产基地化”,提高产业聚集度
1、科学布局建材产业,引导企业向基地集中。一是科学布局产业。根据各县区现有产业实际,综合考虑建材行业的各方面要素配置,在全市科学布局水泥、电瓷、工业陶瓷、玻璃、管材等产业,为块状发展、集群发展、规模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实行“抱团”发展。充分发挥生产基地化便于集中管理、集中服务的优势,实现政策、服务等资源共享,降低成本、减少投入,开展企业集中与合作,加速产业集聚、专业化分工,不断完善产业链。三是培育基地支柱产业。水泥行业应根据其运输成本高、销售半径小的特点,综合考虑资源、 交通、环保等条件,在各县区培育发展一户上规模、上档次的龙头企业;工业陶瓷要以安源区(含经济开发区)、湘东区为主要生产基地,安源区(含经济开发区)依托管理、技术优势,走“高”、“精”、“尖”的发展道路,湘东区依托湘东陶瓷产业聚集区,吸纳企业聚集,五年内引进企业150家,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电瓷业应抓住芦溪电瓷整合扩产的有利时机,靠大联强,组建航母级企业上市融资;玻璃工业围绕安源股份新型浮法玻璃,新型墙材围绕武冠实业,实行聚集式发展。
2、积极引进配套产业,形成产业链。一是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充分发挥建材工业消化工业废弃物多的优势,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充分利用陶瓷生产中的煤灰、陶瓷废泥、破碎残次品以及煤矸石等废料生产空心砖,利用粉煤灰生产水泥,产生的余热建热能发电厂,根据我市粉煤灰、煤矸石、炉渣等工业废弃物多的实际,建议把这类相关企业纳入建材工业生产基地,充分、有效地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是引进上下游产品。引进高岭土、石英砂等要素企业为玻璃、陶瓷提供原材料;引进焦化企业解决陶瓷企业的能源问题。依托工业陶瓷企业引进陶瓷化工、瓷土开采加工、彩印包装、耐火材料等相关行业;依托玻璃工业引进发展玻璃深加工和应用企业。三是集成配套服务。在生产基地内集成研究中心、设计中心、会展中心、物流中心、营销中心、信息中心,通过发展研究所、创意园、试验基地等,提高生产基地对企业的吸引力,增强建材企业的内在实力。
3、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着力打造建材“航母”。一是着力调整结构。水泥产业要重点支持和发展日产5000吨的上栗印山台、日产4500吨的湘东兰丰和日产2500吨的莲花惠金;工业陶瓷和电瓷要重点发展绿宝陶瓷、中天化工、新景特陶瓷、神马实业、五星陶瓷、强联电瓷、高强电瓷等企业;玻璃行业要重点发展安源股份新型浮法玻璃;新型墙材及化工建材要重点发展以武冠实业以龙头,联友建材和众大高新材料为骨干的企业。二是实行强强联合。以芦溪县强联电瓷共铸企业集团为契机,鼓励干法水泥、高压电瓷、工业陶瓷等行业的企业强强联合,让资金实力强的企业联合起来,组成既分工又合作的联合体,避免无序竞争,共同解决发展难题。三是大力招商引资。陶瓷产业要盯紧佛山陶瓷产业转移,水泥行业力争引进能够提升产品档次,形成规模效应的水泥巨头,芦溪电瓷大力引进中国中材集团的投资。四是鼓励并购重组。对市场竞争力弱的小企业,鼓励以“大鱼吃小鱼”的方式并购,扩大企业规模,整合优势资源,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实施“品牌特色化”,提高核心竞争力
1、发挥特色优势,做优做强传统产品品牌。一是发挥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萍乡境内石灰石品位高、资源丰富,高岭土抗拉力、高绝缘,粘土性能好的优势,加大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力度,关停一批资源浪费大的小企业,做好节能降耗文章。二是发挥劳动力优势。充分发挥我市建材工业起步早,培养了大量熟练工的优势,主要培养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建议在萍乡高专设立材料专业,将其作为萍乡建材工业培养输送专业人才的基地,同时,从外地引进工程师、研究人员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在技术学校、职业学校等设立建材专业班,培养熟练工人;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相结合,与各建材企业联姻,加大对农民工的建材专业知识的培训力度,形成建材产业大军。三是发挥市场优势。建议设立萍乡建材产品展销市场尤其是设立工业陶瓷产品展销市场,做大做强萍乡建材品牌,让全国乃至世界认可萍乡建材,形成“买建材到萍乡”的共识。要发挥传统建材产品在省内外、国内外的“知名”优势,做好品牌,除继续打造“青峰”、“久久”等省内知名品牌外,要充分发挥“武冠”这个萍乡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的带动作用,全力打造“中国工业陶瓷之都”,对外统一推介“萍乡电瓷”证明商标,着力培养一批在省内、国内甚至国际上都能叫得响的品牌。
2、加快新产品研发力度,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一是加大科研投入,鼓励有条件的建材企业设立技术研发中心,安排不低于年销售收入3%的资金用于研发,省、市的科研资金要向有新成果、新产品的企业倾斜。二是加强与科研院校联合。针对企业规模较小,研发资金不足的普遍情况,促成产学研联合,利用中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市校合作院校的科研资源,研究新产品,开发新技术。三是组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针对我市中小企业无力组建科研机构的实际,建议组建重点企业或重大关键技术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鼓励行业协会、行业龙头企业组建研发平台,发挥服务平台一头联系企业,一头联系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引进消化科技成果、提供高端检测和行业信息等方面的服务,有效解决建材行业的共性问题。
3、加快科技创新,打造发展平台。一是积极采用新技术。水泥行业要重点发展干法水泥,20xx年干法水泥的比例要达到70%以上。工业陶瓷要向环保、蜂窝、电子等高科技陶方向发展,全面淘汰倒焰窑,大力发展燃气窑烧成技术,积极采用静压、热压注成型等先进的成型工艺。电瓷行业要向“高电压、高强度、高等级”的大套管、大棒型电瓷方面发展。玻璃及其他建材要重点开发和生产优质浮法玻璃、高档工程玻璃、钢骨架复合管、安源管道、腾飞新型塑料管材等产品。二是建设“三个中心”,壮大“一个市场”,即建设“人才培育培训中心”、“国家级产品研究开发中心”、“国家级产品检测中心”,壮大“萍乡建材大市场”,以此为平台扶优扶强,做大产业。同时,整合市硅酸盐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资源,加大科研力度,为建材产品推陈出新发挥作用。三是创新营销方式。利用三维图像进行产品的整体效果展示,利用互联网进行与顾客的互动营销,设立“萍乡建材网”,集中宣传萍乡建材,发展网上营销。
(三)实行“管理规范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打造“诚信平台”,破解恶性竞争难题。建材行业内部恶性竞争问题,特别是工业陶瓷长期以来互相压价、相互拆台的问题,成为制约行业发展壮大的一大顽疾,有关部门要摸清情况,找准原因,提出可行性意见,破解难题。一是加强调查摸底。各县区、乡镇街有关部门尤其是主管部门要深入企业,了解情况,推广建立企业“诚信档案”,提倡企业打造诚信平台,良性发展。二是统一税收标准。实行以销定税,严厉打击企业偷税漏税行为,严格禁止县区、乡镇街降税让利,使企业在同一起步线上竞争,自然优胜劣汰。三是鼓励企业错位竞争。恶性竞争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容量有限,产品相对过剩,根本的解决措施就是减少过剩产品。要通过加强产业调控,引导过剩产业、产品的生产企业转产。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优质品牌,提高科技含量,开发高端产品,避免在同一层次上拼杀。四是加大监管力度。成立包括公安、检察院、法院、工商、建材行业办等执法、职能部门在内的专项机构,对在竞争中“耍小动作”、不按规则出牌的企业,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该罚款的罚款,该吊销执照的吊销执照,该判刑的判刑,同时在相关媒体上公布,降低客户对该企业的信任度。
Abstract:First the feasibility of community care for the urban empty-nesters is discussed, and then the strategy to the community care for urban empty-nesters is proposed.
关键词:城镇空巢老人;社区照顾;现状;策略
Key words:urban empty-nesters;community care;current situation;strategy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4-0091-03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以及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工作变动日益频繁,人口流动和迁移加速,产生了许多空巢家庭。老年空巢家庭的成员是社会人口中相对脆弱的群体,特别是城镇空巢家庭,在保障方面没有发达地区的经济实力做保证,也没有农村保障的传统性,全社会都应对其关注。其中空巢老人的养老护理问题更是所有空巢问题的热点与焦点之一。
1 对城镇空巢老人进行社区照顾的可行性研究
1.1 社区照顾的概念
“社区照顾”在西方国家是一个被广泛运用的概念。苏珊・特斯特认为:最广泛的社区照顾,包括室内保健、居住地保健和福利机构服务、家庭外医疗服务、日间照管服务,以及有助于保证老人生活质量的社交的、休闲的和教育的设施等等,换句话说,社区照顾包括了对居家老人的所有照顾。[1]
在完整的意义上,社区照顾是“社区内的照顾”和“由社区来照顾”两方面的结合。它既包括由政府、社区甚至市场化的企业等各种非营利和营利的社会服务机构提供的专业服务,也包括由社区内的居民提供的非正式服务。我们可以将“社区内接受照顾”看作是动用外来的专业人士提供的正规照顾,而“由社区负责照顾”则是依赖家人、朋友、邻居及社区内支援者提供的非正规照顾。理想的“社区照顾”应该能够同时融合“社区内接受照顾”及“由社区负责照顾”两种概念及策略。[8]
在我国,一些学者对老人的社区照顾这样界定:在国家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下,以社区为依托,为满足日常生活自理有困难的城市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而提供的养老服务,包括建立和发展老年福利设施、开展居家照顾、日间托老服务等一系列的照顾项目。包含两层涵义:(1)不使受助者脱离他所生活所熟悉的社区,在本社区内进行服务;(2)动员社区力量,运用社会人际资源开展服务,终极目标是协力让受助者尽量维持在社区内,过最大程度的独立自主的生活。[8]
1.2 城镇空巢老人社区照顾的优势
在我国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社区照顾模式,是解决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照顾困难的主要出路。强化社区照顾服务功能,建设和发展社区照顾,对于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1.2.1 符合空巢老人及其家庭需求的客观要求。社区是空巢老人的聚居地,是老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衰老,空巢老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对社区的依附性越来越强。依托社区构筑养老护理服务体系不仅具有方便易行、针对性强、参与面广等特点,而且还能给空巢老人带来认同感和归宿感。因此,社区照顾符合空巢老人及其家庭需求的客观要求,是解决空巢老人养老护理问题的最佳途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1.2.2 完善了社会养老护理保障体系。近年来,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有了比较大的进步,但养老护理规模和能力还是严重不足。目前我国老年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滞后,老年福利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与现实需要有很大差距,现有社会养老护理机构照料老人的能力远不能满足要求。只有大力发展好社区照顾,才能更好地保障空巢老人的生活。
1.2.3 提高了空巢老人生活品质。完善的社区照顾服务应该包括衣食住行、医疗保健、学习教育、健身娱乐、心理疏导、法律咨询、生活援助、参与社会等职能,而不是单一的养老护理。要满足和改善空巢老人对物质生活的特殊要求,更要不断满足和丰富空巢老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特殊需要,为空巢老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好的社区照顾可以使老人们在一种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中安度晚年。
1.3 城镇空巢老人对社区照顾有需求
1.3.1 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凸显。“空巢家庭”是指无子女共处,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据了解,在发达国家“空巢家庭”出现较早,现在十分普遍,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只占10%至30%,除了日本,大多数老年人均与子女分居。在我国,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最近10年来我国空巢家庭一直呈上升之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单身独居老人在老年人口中的比例,由1999年的3.8%上升到2003年的11%,即增加了两倍。另据有关部门对60岁以上老人抽样调查表明:10.9%的老人生活在单身家庭里,29.1%的老人生活在夫妇二人家庭里,即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已占老人总数40%以上。[6]
就个体老化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心理功能会逐渐衰退,甚至会患有各种慢性疾病,从而降低独立生活的能力,对他人的依赖程度就会提高。一般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老年人超过 75 岁以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会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会上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往往就会下降,从而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对日常照顾、生活护理等各种服务的需求。
1.3.2 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在整个空巢老人的照顾系统中,虽然家庭是满足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照顾需求的主体,但受社会变迁的影响,家庭照顾能力已经受到严重削弱。
(1)从家庭的结构和规模来看,传统的几代同堂的大家庭正在日益减少,而由两代人组成的核心家庭正在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家庭结构的主体模式。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最新数据显示,有80.23%的家庭户为四人及四人以下户。一人户和二人户的比重分别由“四普”时的8.29%、14.59%提高到“五普”时的13.13%、22.33%。[2]
(2)由于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家庭养老护理功能日益削弱。庞大的老年人口加上在21世纪必须面对的由于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仍在完善之中的社会保障制度,打破了固有的家庭养老模式。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老年父母可能不再与他们的成年子女住在一起。居住上的代际分离倾向虽然并不一定妨碍成年子女照顾父母,但地理上的隔离在客观上会给成年子女照顾老人带来一定的困难。
(3)从家庭照顾者的状况来看,许多调查发现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照顾者主要是配偶和子女,但提供主要照顾的老年配偶本人的健康状况也十分令人忧虑。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传统上作为照顾老人日常生活主力的子女大规模地加入了劳动市场,这使子女为老人提供的照顾越来越少。此外,工作的流动性和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不少子女陷入了“事业人士”的社会角色和“孝顺子女”的家庭角色的冲突,许多子女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根本无暇照顾老年的父母。[7]
1.3.3 许多老人并不青睐社会养老机构。社会养老护理机构在现实中并不受老年人的青睐。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大多数老年人希望在家养老护理;二是社会养老护理机构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养老护理条件好的收费就高,而条件差的服务质量又不好。许多调查显示,老人一般只会在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而身边又无人照顾的情况下才选择去养老护理机构,只要不是迫不得已,首选的还是家人照顾和社区上门照顾。[4]
2 目前我国城镇空巢老人社区照顾的发展现状
2.1 我国城镇空巢老人的社区照顾
现在我国许多地方都开展了针对空巢老人的各种形式的社区照顾,如家庭护理、护理专家门诊、社区卫生服务等。有的地区还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上门服务。各种有关空巢老人社区照顾的研究相继展开。社区照顾可以明显改善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促进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的恢复。
2.1.1 社区照顾领域不断拓宽。提供了例如文化体育等服务,利用文化广场、公园等公共休闲娱乐场所,安装健身器材,为老人们提供活动场所。还提供安全服务,利用社区联防协同、社区单位共同参与等的社区治安方式保障安全,广泛动员社区居民开展“邻里守望”,营造了良好的社区治安环境。同时提供救助服务,对社区内空巢老人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对伤残或贫困老人实施重点救助。
2.1.2 社区照顾方式呈现多样。为提高社区照顾效率,不断创新服务形式,初步建立了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体系。一些社区还构建了信息化网络,在社区服务中心普遍配置了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设备,并通过互联网络与各社区和辖区有关单位网站联网,实现服务信息的集约化管理,推进信息化服务。
2.1.3 社区照顾环境日趋优化。随着社区建设工作的不断拓展和深入,各种矛盾日益显现,单靠社区居委会的力量和设施不可能解决群众生活的各种难题,必须有效地整合社区内的所有资源,实现社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积极动员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创建社区照顾的新型物质载体,初步形成了面向社会、辐射社区、服务群众的综合服务设施网络。通过社区共建,培养了社区单位、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为空巢老人的社区照顾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2.2 存在的问题
社区照顾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2.2.1 各种服务资源之间利用缺乏协调。虽然社区照顾整合了许多资源,但同时也带来了各服务主体间的协调问题。有些服务主体隶属于不同的体系、不同的领域,加大了彼此之间协调服务的成本。由于缺乏协调,容易造成服务内容和项目出现重复或不全面,致使服务效率的降低。目前,社区居委会与属地单位、物业管理公司、环卫等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管理体制不理顺的问题。如物业管理公司应是服务性法人实体,居委会对其应有管理、协调的职能。但是,目前物业管理公司分别归属建设开发公司和区房管部门,各有各的上级,居委会对其没有约束力,形成了管理与服务“两张皮”现象。再如医疗卫生保健和社会福利服务之间的协调问题,两者各自有不同的主管部门,且资金来源也互不相同,故在开展服务时容易“各自为政”,造成服务内容和项目出现重复或不全面,致使服务效率的降低。
2.2.2 服务队伍不够专业。社区照顾,特别是对空巢家庭的照顾,需要特殊对待。但目前社区工作的在岗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而且专业知识普遍不足,真正社工出身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对社区照顾的认识水平和专业化管理水平处在很初级阶段,导致有的服务不是很令人满意。另外,受社会工作从业者职业地位不确定,社会地位不高等原因影响,很多社工系学生毕业后又都不愿从事社会工作;而许多一线的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又缺乏专业教育和训练。
2.2.3 资金问题。资金不足是制约社区老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街道一级社区资金的来源基本上是以街道自筹为主、政府拨款为辅,加上部分社会赞助,相对来说要好一点。居委会所需资金基本上靠自己创收、便民利民服务网点收入和社会集资,基本上没有专项经费,每月的办公经费也很少,为了增加经费,居委会人员忙于创收而不能专一于社区管理工作。但他们创收所得的资金还必须交给上级政府部门管理,不能“费随事转”,加上财政投入太少,使居委会连基本的日常开支都难以维继,对包括老人服务业在内的社区建设受到极大的限制。
2.2.4 服务不规范。个别社区居委会对社区照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投入的精力和工作的力度还不够大,工作中比较重视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对属地单位了解不多,对社区居民服务不够。个别社区工作者素质不高,认为抓社区服务是多余,特别是对开发小区的居民主动服务的自觉性不强,认为开发商赚钱,我们搞服务搭钱不值得,影响了社区工作的深入开展。另外,社区志愿者队伍作用发挥不够理想,个别街道和社区虽然成立了党员、老年、青年、大学生等志愿者队伍,但活动不经常,内容单一,不能贴近群众生活,使得许多志愿者队伍徒有虚名。
2.2.5 对社区照顾的认识存有差距。个别属地单位参与社区的意识不强,由于社区居委会管理职权不明确,对属地单位没有约束力,造成属地单位对社区服务工作配合不够、支持不力、工作不到位,街道、社区召开会议、开展活动、安排工作很难进行,存在门难进、事难办的现象。部分居民社区共建的意识不强,调查问卷显示,对于制约社区服务发展的主要原因,认为“居民认同感、归属感不强”的占51.2%,认为“缺乏资金”的占88%。[11]部分单位居民,特别是购房户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应担负的责任和义务,把参与社区活动看作是份外的事情,“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思想观念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
2.2.6 服务范围还很狭窄。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区服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内容、手段、机制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就范围而言,我们目前的范围还很狭窄,特别在对空巢老人照顾方面还处在探索阶段。[9]由于受人员、经费等问题的制约,虽然开展了一些服务,但是老人们最迫切的服务还没有开展起来或开展的不到位。如社区保健服务工作,由于市场、条件、人员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在提供保健设施和保健讲座等方面还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这主要体现在项目创新活力有限。部分社区工作人员片面依附政府计划项目,社区工作项目创新兴趣不大;单纯追求项目创新效益,社区环境维护注重不够;工作创新过分独立化,团体之间、内部工作融合、适应性差。
3 社区照顾发展策略探讨
3.1 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照顾模式
西方福利国家的社区服务已经走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回溯西方社区服务,给我们展示了一个非常好的社会照顾服务的榜样。
3.1.1 非营利组织为提供服务的主体。由于社区服务的内容,是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丰富多样,因此,光靠政府管理机构来专职行使社区的服务,必然会带来成本增大、效率不高和服务机制难以适应的弊端。因此,政府也力求寻找能够胜任这一角色的机构。这是非政府组织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同时,政府提供的社区服务具有统一性和单一性的局限,很难为不同社区生活的人们所接受。因此,不少社区为了某些共同的社会问题或者同一的利益,自发组织一些非政府机构,替代政府的服务机构,并愈来愈被人们所普遍接受。这是非政府组织产生的一个重要社会基础。非政府组织通过其功能的发挥,推进了社区建设对社区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健全,对沟通政府与居民之间的关系等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1.2 多渠道的经费来源与责任分担机制。国外社区照顾经费的来源大致可以分为几种情况:一是由政府拨款。也就是社区内部的公共设施的日常经费由政府提供,在少数国家很多社区服务都是政府资助经费,居民无偿获得服务。二是来源于个人和组织捐款。现代社会中,国外政府对社区公共事务,主要通过契约方式向社区组织购买服务;通过低息贷款和税收减免政策鼓励民间组织参与社区服务;通过拨款数额的增减,体现政府关注的重点,达到控制社团行为的目的。政府除对社区进行必要的资金资助外,还主要进行广泛的动员,吸收更多的社会资本为社区治理服务。因此,社区公共事务治理资金筹集的基本原则是政府引导、社区动员,社会资本支持。在国外社区照顾的各种经验和模式中,社区照顾的责任由原来政府单独直接负责提供,转为政府、社区、社会其他组织共同负责。这样,不仅扩大了社会责任的覆盖面而且大大激发了民间的创造性潜力和建设能力,开发利用了高品质的社区资源。不过,责任分担并不表明政府减轻了对供给社区公共服务的责任,更不意味着政府可以放弃责任。这要求政府必须以监察者和指导者身份,通过制定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的目标、标准、原则去监督各个市场主体的承诺与运行状况,审视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社区公众权益和福利的扩大,并致力于发动一切力量,为社区提供有效的、经济的、高质量的公共事务和公共服务,给飞速发展变化的社区增添新的生机和活力。
认真研究国外社区照顾的经验,将会开阔我们推动中国社区照顾发展的思路。同时也要结合我国国情,建立符合我国社会的社会照顾模式。
3.2 对完善我国城镇社区照顾发展的一些建议
3.2.1 加强部门协调,整合照顾资源。社区照顾的开展不能只局限于社区内部的服务资源,而应同时加强与民政部门、卫生部门的沟通协作,在社区层面搞好与民政福利服务资源和国有卫生保健服务资源的整合。可以充分发挥各级级养老机构与综合性医院对社区居家照顾、日间托管照顾、社区机构照顾的指导和辐射作用,促进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养老院与托老所之间的密切合作,促进上门护理服务与设置家庭病床服务的紧密结合,全方位地搞好在家老人和入院老人的照顾工作,使有限的照顾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8]
3.2.2 建立公共服务的多元化供给模式。首先,要合理划分社区服务。根据实际,科学界定社区服务项目的范围,社区服务中的有偿服务,通过市场机制来提品和服务,主要是私人物品,诸如家政服务、美容理发、快餐配送、日用百货等;低偿服务和无偿服务面向特定社会成员,通过市场机制、行政机制、志愿机制来提品和服务,主要是混合物品和公共物品,诸如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其次,要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社会中介组织是社区照顾不可或缺的生产者和安排者,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是建立多元化供给模式的组织基础。没有社会中介组织的充分发育,“政府包办”的局面仍将继续,难以实现资金的多元化和公共服务供给的多元化。政府应在公共管理中起催化作用,掌舵而不是划桨,即决策而不是执行。政府应退出私人物品和服务的商业性生产,主要从事公共产品的生产和公共服务制度环境的建设。通过制度建设推进社会中介组织的发育,由目前政府包办过多,逐步转向由政府与企业、社会中介组织等联合供给。[11]第三,要建立社区服务准入制度。制定相关优惠制度和社区服务监督办法,规范社区服务类行业标准,创造更加宽松的社区服务业发展环境,鼓励企业和个人提品和服务,推进社区服务组织的实体化和服务的产业化,逐步建立起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并存、服务门类齐全的社区服务体系。
3.2.3 建立专业化技术化的工作人员队伍,提高社区服务管理的专业化水平。社区服务需要大量的社会工作者,目前在民政系统内社会福利领域内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有大量工作者,面临着技术的培训和提高专业化水平的问题。社区工作作为专业性、科学性很强的管理工作,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只有专业化才能使社会照顾得以生存发展,才能有利于提高社区照顾的水平。因此,要对社区照顾人员尤其是专职人员进行老人护理知识和照顾技能的专门培训。在培训对象与内容上要分门别类,对新招募的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有关社区工作基本概念、活动发展情况、志愿服务宗旨、发展目标、信念、志愿服务的有关规定、管理制度、相关道德法规等知识的培训。对于一般成员要培训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社区工作文化理念、人际交往能力、专业服务技能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和系统培训。志培训导师以资深人士担任为主,同时邀请相关专业人士和专家、学者、领导担任培训导师。在培训方式要不拘一格,注重对工作人员开展服务前和服务中的跟踪培训。培训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包括举办培训班、介绍经验、分析案例、观摩考察等。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社区服务的专门培训阵地,同时依托各种培训基地进行培训,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坚持培训的经常化和规范化,对培训次数、培训时间进行合理的硬性规定,把社区工作人员初次培训、阶段性培训和临时性技能培训结合起来,不断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促进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向正规化、专业化方向发展。[3]
3.2.4 加大对社区财政投资。一般来说,社区照顾资金主要来自四个渠道,即政府财政拨款、社区单位捐助、社区居民捐助、社区经济收益。目前,政府投入是解决资金不足的主要途径。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政府要把社区建设费用纳入财政预算,提高投入比例。在政府财力不足的情况下,要积极探索建立社区照顾资金的筹集办法,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可以建立社区照顾发展基金,接受企事业单位、居民捐赠,制定捐助办法,对于企事业单位、个人捐助的资金给予税收减负等优惠政策,积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到社区照顾中来。还要积极探索落实费随事转的有效途径。要明确各职能部门在社区的工作任务,而不是把自己承担的工作推给社区,确需社区协助完成的工作,各职能部门要在下放任务和责任的同时,应给足社区权利和利益,确保“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对空巢老人的管理工作,职能部门应将工作下放到社区后,要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凡已列入财政预算的,有关部门要将足够的经费补助给社区,用于落实社区专兼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和办公经费。要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将相应的事业经费,足额及时拨付到社区。
3.2.5 提高和加强地方政府对社区照顾的重视管理。国家已经提出了推进社会工作的一系列的方针,这些提法给社区服务事业以极大地推动,无疑是最好的动力机制。在西方国家,包括北欧和英国,社会服务都是地方政府管理。国家提出方案、政策,地方政府出资兴建。所以,地方政府是否重视是关键。例如,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政府自2003年以来,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力度、整合协调各种社会资源、培育发展民间组织力量等社会化手段和方式,从政府购买特困居家老人的养老服务、扶持社会办养老福利机构和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三个方面同时入手,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网络体系,发展老年社会福利事业。目前,一个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网络体系正在鼓楼形成。
3.2.6 扩大宣传,提高人们对社区照顾的认识程度。利用一切机会,向社会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让公众认识到一些专业机构照顾的局限性和社区照顾的意义,了解空巢老人的处境与需求;让主流社会更多地倾听弱势群体的声音,关注空巢老人及其家庭的困难;说服权力部门及决策人士运用国家立法的手段制定相关政策,引导社会支持和参与社区照顾。还要积极动员年轻人和年轻型老年人自愿参与社区助老服务,进行自我养老的积累。
4结语
如前所述,中国社区照顾工作的任务是重大的,对我国空巢老人的保障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有着传统的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的精神,这是我们进行社区照顾的主要精神和道德基础;另外,我国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历年导致和资本主义完全不同的福利价值观。所以我们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同时,要注意我们国家自己的社区特点,在我们自己文化遗产与社会传统的基础上,创建一个有现代管理方法、拥有大量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和现代社会主义组织网络的,覆盖全体居民的,由社会多方投入,包括大量志愿者队伍的有中国特色的空巢老人社区照顾体系。
参考文献:
[1][英]苏珊・特斯特.老年人社区照顾的跨国比较[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Z].
[3]侣传振.城市社区工作志愿者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上海青年志愿者,2007.
[4]丁美方.社区照顾:城市老年人的赡养方式新选择[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6(6).
[5]周伟文,严晓萍,赵巍,等.城市老年群体生活需求和社区满足能力的现状与问题的调查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1.
[6]丁海霞.空巢危机悄然逼近[N].工人日报,2004-10-20.
[7]陈树强.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问题初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3).
[8]徐祖荣.城市社区照顾模式探析[EB/OL].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2007-12-25].mca.省略.
[9]潘屹.从北欧、英国的社会照顾看中国社区照顾服务业的发展[EB/OL].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2008-03-26].mca.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