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联系范文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联系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5:25:4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联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联系

篇1

关键词: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关联性;互偿性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01

一、概念层次

1.宏观经济

就以我们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宏观经济一般来说指的是我们全部的国民经济,也可以称为关于我们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也就是指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当然也包括哦过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各种经济现状的总和。就我们医院内而言,宏观经济便是指医院整体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整体的经济规划。宏观经济与我们的民生也是分不开的,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价总体升降,以及我们的总体劳动就业率的变化等情况。在对外方面,宏观经济可包括我国的货币发行规模大小,以及根据世界汇率的变化来控制我国对外汇率的变化,还有便是要严格的控制进出库的规模,严防各种金融渗透等阴谋,来维护我国的总体经济稳定。

2.微观经济

对于微观经济而言,其是相对于宏观经济而言的,微观经济一般指的是单位的经济体,在某种意义上也能说成是宏观经济的构成单位,一般可包括我们常见的一些经营中的公司,个别的单个企业的总体经济活动。在这些单个的生产单位中,微观经济具体可细化到这些公司中的生产,销售,经营,以及其价格的制定等经济活动。对于我们医院来说,微观经济便是在宏观经济统一的指导之下,各部门之间为了完成整体的经济发展,而完成自己分内的事,各科室,各部门之间具体操作,以保证宏观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这也需要我们医院的宏观调控上保持正确的方向指引,已保证整个医院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关联

1.经济活动是一个整体

就我们的经济学来说,整个的社会经济活动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因为在我们的经济领域中的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的这些维持市场运转必须的环节中,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密切联系的,即包含了微观经济的成分,又会是在宏观经济的调控之下。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还不是特别完善的今天,看得见的看不见的两只手相辅相成,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这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市场处于较为基础的位置,发挥着最基本的作用,宏观调控来弥补市场调节所带来的不足。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不管是国民经济还是我们医院的整提经济发展,都是同样的道理,医院整体经济的发展来讲,整个的宏观发展与个科室之间共同构成我们整个医院的经济状况。

2.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相互交融

由市场经济的整体性我们可以看到,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并没有较为明显的分界线,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可谓是互为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就以我们经济学中最为常见的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的经济活动过程中,就可看到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相交融之处。我们医院也是同样的问题,必须在我们整体的宏观经济大方向的指引下,微观上个部门之间沿着大方向走,共同促进我们医院整体经济的发展。当然只是宏观经济上来调控如何指定方向,而没有微观经济的各部门实施,也是不能促进整体的发展。说在此过程中,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是相互交融切不可分割的。

三、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互偿性

1.微观经济是构成宏观经济的基础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宏观经济是由微观经济所构成的。因为就是有了微观经济中各个具体的生产单位的具体工作进程,才共同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宏观经济中的整体国民经济。然宏观经济虽说在一定意义上指的是国民经济的具体发展状况,不过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体现在各个具体的经济领域中的,而在这些经济领域中,也是由各具体的生产单位具体的完成和构成,所以说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构成的基础,没有微观经济,也就没有宏观经济的存在性可言了。当然同样的角度适用于我们医院内部,没有各科室,各部门之间具体的实施工作,来保证我们医院的整体运转,也就不会有所谓的宏观经济整体的发展,所以说在我们医院中也是由各部门之间的微观经济为基础,共同构成了我们的大环境宏观经济。

2.宏观经济是微观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尽管是由微观经济中的各个具体生产单位为基础来构成的,然而并不是说微观经济单方面的决定了宏观经济的发展,因为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具有互偿性特点,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微观经济作为基础构成了宏观经济,同时宏观经济也是微观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宏观经济为微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的外部环境。并且微观经济的发展也是为了具体的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宏观环境的发展需求来指引和要求微观经济的具体发展方向。就我们医院的整体经济发展而言,只有宏观经济上确定了我们的发展道路在哪,我们应该怎样去发展,以及为微观经济体提供大的环境,微观经济上的各部门之间才能具体的实施工作,保证整个医院经济体的健康发展。

总结语

宏观经济与客观经济既包含着不同的研究对象,探索范围,他们之间又存在着不可或缺的关联性。一般来说微观经济是以单个客体,或是某一单一的单位结构作为研究的对象和目标,而宏观经济一般研究的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整个过程。所以,经过本文分析我们能过看到,不管是国名经济还是我们医院的内部经济发展,宏观经济也为客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正确认识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关联及其存在的互偿性,恰当处理其之间的关系,才能有力的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源长.推进电厂转型提高经济效益[N].中国电力报,2011.

[2]张义省,周军.白庄矿强化四个管理提高经济效益[N].经理日报,2010.

[3]王淑辉,曹培杰.提高经济效益 推进技术进步[N].黑龙江日报,2011.

[4]李婷.把好节能关口 提高经济效益[N].吉林日报,2010.

篇2

关键词:农村居民 消费结构 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7-0068-04

一、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特点

(一)消费倾向没有明显变化,温饱问题依然是农村居民所关注的根本问题

恩格尔系数是考察居民消费水平改善的一项指标,一般用食品支出与消费支出的比值表示,该系数值越高,即居民用于食品的消费越高,表示居民仍为温饱所困;反之亦反。从临汾市2001-2009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走势对比情况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09年恩格尔系数为33.9,2001年恩格尔系数为51.7,下降17.8个百分点,但恩格尔系数总体维持在35左右,表明农村居民对食品的依赖仍然很大,消费层次仍然落后。虽然近年来,在国家惠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农村居民的纯收入每年都有增加,但由于农村居民经济基础太差,农村居民收入还没有大幅度提高,绝对收入并不高。多数家庭还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对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的消费能力不足。

(二)农村居民消费的趋同性和从众心理比较突出

300户农村居民消费问卷以及实际调查情况显示,农村居民思想陈旧,农村居民消费的趋同性和从众心理比较突出。一是求实、求廉购买心理动机突出。受收入水平的限制,农村居民已形成一种“量入为出”、“攒钱养老”的思想观念,很少追求高档次、享受型的时尚消费,选购商品时价格仍是首先考虑的因素,“能自己种的不买,能凑合用的不换,能不花钱的不花”的基本消费思想已根深蒂固。99%的农村居民在购买商品时注重内在质量、实际效用。二是积累性消费突出。常常是多年积累,一次性大量消费。调查中,90%的农村居民平常积攒的钱,主要用于婚丧嫁娶、建房、子女上学等项目。三是趋同性和从众性心理比较突出。从调查结果看:经济落后地区90%以上的农村居民要买什么都买什么,而且都在同一地点购买品牌、品种相同的商品,农村居民消费的趋同性和从众性心理比较突出。

(三)教育、医疗、住房“三大”支出比重大,挤压了农村居民其他即期消费需求

近年来,居民用于教育、医疗、住房方面的支出大幅度增加,造成居民正常的消费支出被压抑,并对消费预期产生了明显的不利影响。其一,教育负担重。受教育收费高、就业形势差等因素影响,在部分农村地区出现新的“读书无用论”倾向;其二,医疗成本高。由于医药费居高不下,农村医疗保健型消费出现被动性大幅增长,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同比增长19.35%,是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增幅最大的一项。其三,盖房支出大。在农村,房子是体现一个家庭总体经济实力的标志,也是青年男女择偶婚嫁时一个重要考虑因素。盖房被视为农村居民的头等大事,是一生中最集中的消费支出。据测算,目前农村居民盖一栋普通住房要花5至8万元的费用。为了盖新房,农村居民要用去毕生的大部分积蓄,不少家庭还要为此欠下一大笔债务。

(四)家电下乡政策带来了农村新的消费增长点,但其持续性尚待观察

临汾市的农村消费目前已进入到了第二次产业结构升级的阶段,即家用电器消费阶段,家电下乡政策适时推出,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农村人口的消费能力的进一步提高,预期中低端产品将会成为增长动力。这些增长点给财政政策提供了作用空间和工作方向。临汾市从2009年2月起实行家电下乡政策,这是一个农村居民得实惠、企业得市场、政府得民心的政策。截至2009年12月末,临汾市家电下乡产品销量已突破71381台,实现销售额16528万元,直接补贴资金达1580万元。据市政府相关人员介绍,进入2010年,临汾市家电下乡产品销量持续走高,全市477个家电下乡销售网点已经实行了直补垫付补贴兑付方式,农村居民在购买家电下乡产品后,现场就可以从销售网点拿到补贴资金,大大简化了补贴领取流程,极大地调动了农村居民的购买积极性。统计显示,目前,冰箱、彩电、洗衣机这传统家电“老三样”仍牢牢占据家电下乡产品销售排行榜前三位。不过,这种格局正随着“新五类”家电(电脑、空调、热水器、微波炉、电磁炉)逐渐被农村居民接受和喜爱而打破,使过去潜在的市场空间转化为显性的市场消费。实施家电下乡,一方面实在地补贴了农村家庭,促进了农村消费升级,加快了农村向现代化生活迈进的脚步,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临汾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体系的升级,使农村销售网点的配送体系和信息网络建设更加完善,提高了相关行业的售后服务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临汾这个对外经济占比较小的城市,家电下乡成为促内需的一大有力举措,切实带动了相关行业的生产链条。与此同时,家电下乡政策效应的持续性如何,目前尚无确实的举证,这一政策的即时效应是明显的,因为在经济萧条和失业的前提下(2009年金融危机发生),增加消费可以使产出以一定的乘数进行增长。不容忽视的是,家电以其耐用性强的特征必然造成购买量在一定时刻达到相对饱和,产品升级换代、农村居民收入大幅提高才是消费的有力支撑。

二、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消费与储蓄失衡

从消费理论的角度讲,引致人们进行储蓄的主要动因源自个人风险和系统风险两个因素。所谓个人风险,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可能遇到的会对消费支出造成较大影响的各种事故如疾病、失业、灾害等等。由个人风险的存在引致的储蓄属于一般性储蓄,对其进行分析可归入生命周期--持久收入的理论框架。所谓系统风险,是指制度环境发生变化对个人消费造成的风险。制度环境变化的过程实质是对人们之间的基本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过程,不能不对人们的收入与消费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而引致人们消费行为的改变。近年来我国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加快,大多数家庭为了规避风险,不得不调整支出结构,尽可能地减少现期不必要的消费,扩大储蓄的比例,以增强抵御各种不测事件带来风险的能力。据统计,近年来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总额急剧上升,由2001年的184.13亿元上升到2009年末的748.79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由2001年的4601元上升到2009年的17863元。

(二)消费品供需失衡

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滞后,消费市场产品结构与农村居民实际需求差异较大,延缓了农村市场化进程。一是随着国家“家电下乡”政策的出台,可以使农村居民花不多的钱享受到名牌产品。但由于补贴兑付手续繁锁,影响了农村居民朋友的购买欲望。并且,这些名牌产品的售后服务体系还只建立到县一级,在乡、村一级还没有售后服务点,农村居民考虑维修不方便就放弃了购买打算。二是由于一些农村用水受到限制,自来水定时供应,饮用水都很不方便,洗衣机很多都是闲置。三是由于广大工商企业多把生产、销售、服务的注意力集中在城市市场,使供应农村市场的许多商品在结构、功能、价格上没有考虑到农村居民的具体要求。一般说来,大部分农村消费者需要功能实用、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结实可靠、操作方便、一专多用的产品,那些功能上过剩,价格高、档次高、外观花哨、使用麻烦的商品是得不到农村居民青睐的。四是质量问题影响农村居民消费。通过调查显示,68%的农村消费者认为产品质量问题是当前农村消费市场最严重的问题,其次是假冒伪劣问题,种子、农药、食品仍旧是让农村居民最不放心的三大商品。产品的质量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消费。

(三)农村居民消费观念陈旧

由于大多数农村居民因为拥有土地等生产资料,不仅有生活消费支出,而且要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存在生产性支出。从农村居民家庭费用占比情况看,截至2009年12月末,临汾市农村居民用于生产性支出占总支出的27.3%。而生活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72.7%,低于城市居民消费支出比重近27个百分点,所以农村居民既是占有生产资料的生产者,又是进行生活消费的消费者,这种双重身分决定了农村居民在支出计划中必然要在生产与消费之间进行权衡:既要保证农业等生产性活动的开展,又要保证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因此,农村居民处置收入的过程要比城市居民更加复杂。尤其是近年来农村居民虽然获得一些补助(粮种补贴等),但是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不断上涨,生产性支出“被”动性增大,直接导致消费支出被挤占,从而影响了农村居民消费。二是农村固有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很难改变。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消费观念,尤其是农村盛行的攀比风,使农村居民辛辛苦苦积攒的钱大都用在住房、娶妻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消费上,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仍占主流,这必然限制了一些高层次商品在农村的销售。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的相对落后和陈旧的消费习惯抑制了农村消费的增长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

(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

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制约了其消费层次的提升。从调查的实际情况看,农业收入和工资性收入都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首先,农村居民收入跟自然环境的相关性很大。由于农业生产不仅存在遭受旱灾、洪涝等自然灾害的潜在风险;而且受城市化的影响,一些近郊农村土地遭到“掠夺式”征用,从而使农村居民丧失生产资料,又因补偿标准严重偏低导致大量失地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明显下降。其次,由于农民工普遍缺乏专业技能、工资谈判能力较弱,导致其工资收入稳定性差,工资水平多年来上升缓慢,所以,潜在的稳定性缺陷制约了消费层次的提升。

(五)农村消费信贷发展滞后,制约了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

金融在促进农村居民收入提高、扩大消费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缺少支持农村消费信贷的相关政策。虽然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试行)》,人总行出台了《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等,但目前还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指导农村消费信贷在内的综合性消费信贷管理制度;二是缺乏农村消费信贷的供应主体。国有商业银行从县城以下的乡镇“退出”,乡镇以下的农村金融服务出现“空白点”。目前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村金融市场上主要有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和农业银行发放消费贷款,主体较为单一,适合农村居民实际需求的消费信贷产品品种少,且贷款金额小,贷款利率高,不能真正满足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三是目前我国缺乏一套完善的农村个人信用制度,加之个人收入不透明和个人征税机制不完善,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财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还款意愿等资信状况做出正确判断,从而限制了个人信用消费范围的扩大。

三、引导农村居民合理消费的政策建议

(一)以满足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为导向,拓宽消费领域和层次,引导农村居民合理消费与储蓄

一是紧紧围绕农村市场,根据农村市场的特点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特点,转变经营观念,探索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营销方式,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农村居民设计出功能不同的产品,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以满足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功能,开发生产功能实用、结实可靠、物美价廉的适销对路的商品。二是要改变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心理预期,促使农村居民树立现代消费观,增加对现代消费观念的认知程度(如对农村居民工银行卡的使用等)。激发农村居民通过勤劳致富,换取生活改善,提高生活质量,领略新的消费时尚,拓宽消费领域。同时,着重提高农村居民素质,引导农村居民追求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逐步增加文化、教育、娱乐、旅游等服务性消费支出,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档次。

(二)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切实解决农村居民消费品市场瓶颈

一是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抓住国家加大对农村交通、通讯、水利、电力等方面投入的历史性机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激发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二是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健全农村医疗服务体系。扩大社会保障、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农村居民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促进即期消费。三是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适度提高农产品价格,严格控制农资产品乱涨价现象,严厉打击坑农害农现象;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征地,通过立法大幅提高征用耕地、宅基地的补偿标准;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和养老制度。四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工用工制度,加强对农村居民工技能培训,适当提高农村居民工工资水平,继续严厉打击拖欠农村居民工工资现象,建立健全农村居民工伤残保障制度及法律援助制度。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环境,刺激农村消费的增长

一是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进一步改善农村地区在用水、用电、通信、互联网等方面的生活条件;改善农村医疗条件;继续发挥家电下乡政策作用,完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二是针对农村消费习惯和环境,开发品质优良、可靠实用、价格低廉的产品和服务,为农村居民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刺激农村消费的增长。三是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杜绝假冒伪劣商品,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同时完善农村售后服务体系,解决农村居民后顾之忧。

(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大惠农政策实施力度,多渠道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一是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积极引导广大农村居民大力发展高、新、特、优农业和绿色农业及农副产品深加工,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二是健全农业补贴制度,扩大范围、提高标准,特别要支持增粮增收,增加对种粮农村居民直接补贴。三是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农村居民增收途径。各级政府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各项技能培训,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体系以及配套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机制,为农村居民就业和增收创造良好环境。四是必须统筹城乡经济同步发展,通过加强城乡产品交流、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城乡联动的措施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五)拓展金融机构支农领域,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多层次满足农村居民金融服务需求

一是要从农村金融市场的新需求和新变化出发,开发针对农村的实用可行信贷产品,如农户住房贷款、农业机具贷款、家庭产业经济贷款等;创新具有农村资金流通特点、符合农村实际的支付结算工具,为农户提供更快捷、方便的结算方式,如惠农卡就深受农村居民青睐;配套推广一些适合于农村居民需求的负债业务、中间业务产品和投资理财服务等。二是要遵循农业生产规律,合理确定贷款期限,简化贷款手续,缩短贷款审批时间;三是适当降低农村贷款利率的上浮幅度,体现国家惠农政策;四是要进一步扩大金融知识和信贷政策的宣传和普及,强化银行与农村居民之间的沟通联系,消除农村居民认为“银行门难进、贷款找熟人”等畏难心理和错误认识。同时,加强农村新消费理念和消费信贷政策的宣传,帮助农村居民转变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树立新的消费意识,提高对信用消费的认知度,扩大消费信贷的客户群体。五是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依法开展大型农用设备、土地承包权、四荒地使用权等的抵押贷款和应收账款、专利权、商标权等权利的质押贷款。

课题组组长:范淑莲

篇3

关键词:工商行政管理;宏观控制;微观搞活;职能;作用

一、工商行政管理的特征概述

1.综合性。工商行政管理具有综合性,首先管理的内容丰富和多样,管理的过程整体且统一。市场中各种商品的流通和交换,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联系都决定了市场关系的复杂和多样,进而决定了监督管理的多元化。而工商行政管理就是对市场的监督管理,对市场主体资格的审核和确认,包括市场主体的进入、竞争和退出。正因如此,工商行政管理具有综合性。2.程序性。工商行政管理是发挥经济监督职能的部门,必须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客观要求进行监督管理,尤其要严格遵循法律法规等条文,在工作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在监督管理活动中切忌主观性和随意性,要有严格的规范性和程序性,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科学规范的程序,严格进行行政管理的实施。在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和行政确认等活动中确立规范程序,保证工商行政管理的顺利完成。3.关联性。工商行政管理属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管理的范畴,通过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国家经济进行监督管理,从而维护和构建市场的秩序。工商行政管理并不直接使用经济手段进行调控,也不直接干预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和生产活动,而是通过对市场主体行为的监督来管理市场秩序,保护市场中各个主体的合法权益,因此工商行政管理将国家对于市场的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联系在了一起,使得它具有了关联性的特征。4.超脱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隶属于国家的行政机关,并不能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因此不会与市场中各个主体具有关联,也不会存在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能够依法行使对市场的监督权力,维护市场的经济秩序,正是因为它具有超脱性,没有利益纠葛,能够超脱于市场之上,因此才可以公正执法、严格执法,监督和维护国家的利益,维护市场中各个主体的权益。

二、工商行政管理中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的关系

1.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密不可分的,宏观是从国民经济整体的角度出发的,而微观经济是从个体的角度出发的,体现了经济生活中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他们具有一定的联系,能够相互影响。微观经济的运行需要宏观控制,而宏观经济的运行也要微观经济来保证。因此在行政管理中不能只注重宏观手段,总想着用行政手段进行宏观控制,而忽略了微观搞活。应当从大方面进行控制,小方面进行放开,才能使得市场经济既平稳有序的运行也能灵活蓬勃的发展。2.微观是基础,宏观是方向。微观经济是单位个体,而这些个体组成了宏观经济。宏观控制对国民经济高层次的管理,要想取得宏观控制的成功就必须增强微观经济的基础。没有宏观控制的引导就缺乏经济的方向,没有微观的搞活就容易导致市场经济规律的紊乱。因此实行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相结合才能使得经济市场管而不死活而不乱。3.加强微观搞活是实现宏观控制的保证也是宏观控制有效性的标志。微观搞活和宏观控制实质上并不矛盾,因为宏观控制并不是本身的目的,其目的也在于搞活经济市场,促进经济市场的稳定发展。首先微观搞活从单位个体出发,使得经济繁荣发展,市场昌盛,这样才能进行宏观控制。如果市场止步不前宏观控制也没有了意义。其次宏观控制是控制经济发展的方向,其目的也是繁荣市场,最终也落实到了微观经济基础上面,从微观上面才能检验出宏观控制是否有效。

三、工商行政管理在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中的具体职能分析

1.监督职能。工商行政管理具有监督职能,也是其最主要的职能。其作用是为了维护市场的稳定运行并且保证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公开。有了监督职能才能够减少非法企业的存在,减少经济市场中投机倒把的行为发生,保护合法企业的经营,避免其受到不正当竞争的危害。2.控制职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一些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来控制管理经济组织活动,对于经济发展的方向可以进行控制和纠正,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正常活动。并且对于市场的结构可以进行控制和优化,使其符合国家宏观政策的要求。3.协调职能。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使得经济主体增多,经济利益矛盾也不断增加,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协调职能进行各主体之间的协调,保证其矛盾能够得到有效的缓解,各主体之间的和谐发展才能使得市场和谐稳定。4.服务职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许多基层服务任务,对于一些证件的办理和核查都需要与基层打交道,因此其服务职能也是非常重要的,应当确保基层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素质,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态度,简化服务程序,提高服务效率,做到这些才能更好的发挥出服务职能。

四、工商行政管理在市场运行中所起的作用

1.有效调控市场机制运行。由于市场机制的运行,会让效率得到提升,但也会存在优者更优,劣者被淘汰的情况,这样将会拉大贫富差距,使得地区间发展越来越不平衡,富的更富穷的更穷,因此工商行政管理可以进行宏观控制,让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进行有机结合,再有效率的同时兼顾公平,通过一些行政手段来使得经济发展更加平稳更加有效,实现社会的公平,缩小贫富差距。2.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能够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由于市场失灵等原因的存在,还需要宏观调控进行市场资源配置的优化和改革。资源的稀缺性导致了必须把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使得其在正确的领域发挥出最大的功能,资源是否能在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工商行政管理中,能够通过宏观配置进行资源优化,通过微观搞活进行资源的有效利用。3.合理优化市场结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能够控制企业登记管理程序,对于国家支持的产业结构类型进行积极支持,对于生产污染大、消耗高、无销路产品的企业应该及时检查登记,让其早日转型、合并或者歇业。因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能够调节和控制行业结构,让行业布局向着合理化发展,在优化市场结构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4.弥补市场缺陷,依法维护市场秩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是监管,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进行监督和检查,对于合法的企业进行保护,对于不合法的企业进行取缔,维护市场秩序的有效运行。对市场缺陷进行弥补,避免市场失灵等现象的发生,严厉打击投机打靶和走私贩卖等违法活动,避免搭便车行为。

五、加强工商行政管理的对策建议

1.强化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为了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经济秩序,就要进行工商行政管理,实行有效的市场监管。为此要形成以监管职能为核心,其他职能为辅助的形式,使得相关职能推动监管职能,在工作中形成以监管职能为主导。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市场监管的作用,使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挥出其最大的效用。2.建立健全责任制度。为了确保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作用的发挥,就要对于部门内部的权责进行详细的划分,保证机构能够高效的运作,在发生事情时也能够追究到个人,而不是找不出具体的责任人。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其认真负责,对于市场监督不放水,保证其依法检查依法处理。3.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素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监督工作任务也变得更多,因此应当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素质,对人员进行培训和学习,使其能够适应新任务的要求。首先应当充实具有法律、经济等专业知识的人员。其次,应当组织专业培训或者专业讲座,帮助其提高业务素质。另外随着任务的增多,不仅应当提高人员的专业素质,还应当提高其服务素质。应当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进行微笑服务,并且将程序进行简化,从而提高办事效率。4.提高各类市场的规划统筹。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各个市场也进行了蓬勃发展,例如工业品消费市场、金融市场、劳务市场等,这些市场各不相同,不能运通统一的经验进行管理,而是应当进行调查研究,进行管理办法的完善和修改,在不同的时期和经济形势下进行不同的统筹规划,进行合理布局。另外也要进行科学的管理,及时掌握行情的变化,为企业提供有效信息,使其能够及时有效的做出正确的反应。

六、总结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市场经济主体的增加使得市场更加容易混乱,因此工商行政管理就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为了有效对经济市场进行监管,工商行政管理从宏观控制和微观搞活两方面着手,积极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于市场中的衰败企业和非法企业进行监管,让其转型和关闭,有效维护了市场的秩序,使得市场结构更加完善合理,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建立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作者:侯德林 单位:河南省安阳县民政局

参考文献:

篇4

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国有企业效率状况是一个“悖论”,即从微观财务角度来看国有企业不断恶化,是非效率的,但全要素生产率(TFP)却一直处于正增长状态,是有效率的;从微观竞争和经济比重的变化来看是没有效率的,但从宏观经济影响来看却是有效率的;从生存竞争指标来看是非效率的,但从宏观社会经济资源配置来看却是有效率的。中国国有企业的这种效率状况被世界银行称为“效率悖论”。许多学者对这种效率状况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包括:一是世界银行的早期解释,认为是中国市场竞争的加强促使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出现正增长,而产权的残缺和相应的委托关系导致了国有企业财务效率的恶化;二是李培林等人的解释,认为是国有企业过高的社会成本导致了这种效率状况;三是《中国工业发展报告(1999)》、诺顿、江小涓、卢获和陈鸿文、张军对国有企业的“效率悖论”进行的解释,认为是规模经济导致了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而宏观经济环境的恶化导致了国有企业财务状况的恶化(卢获,2000);四是Yoshio Wada的解释,认为“管理成本和融资成本的过高侵蚀了国有企业的赢利能力,从而导致了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与财务效率的背离”(Yoshio Wada,1998)。

上述四种解释都存在着问题。第一种解释是自相矛盾的,因为竞争既然可以通过压力改变市场主体的行为,使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出现正增长,但是,竞争的效率为什么没有反映在财务状况的改善上呢?产权的残缺使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最优,但为什么产权残缺的资源配置效应只体现在财务绩效的恶化上,而没有体现在全要素生产率的负增长上呢?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与财务效率的改善为什么没有直接的关系呢?第二种解释可以利用社会成本过高来解释国有企业财务恶化的原因,却无法解释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出现正增长的原因。因为社会成本过高并不能构成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原因。第三种解释有它的新颖之处,但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否能够完全归结于国有企业的规模经济?宏观经济的恶化是否是国有企业财务恶化的直接原因?都是值得商榷的问题。因为宏观经济的恶化很可能就是国有企业效率恶化的结果。同时,企业的规模经济为什么没有反映在财务效率的好转上?企业规模经济的形成与财务指标的恶化有何联系?这些问题都是该种解释无法回答的。第四种解释在本质上只给出了国有企业财务绩效恶化的部分原因,它与前几种解释一样没有给出国有企业生产效率提高的原因,以及“效率体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因此,国有企业“效率悻论”依然是一个没有得到真正解决的问题。

二、 理论解释框架

上述四种解释之所以无法正确地说明中国国有企业“效率浮论”的形成原因,其关键在于它们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存在着问题:①在“次代世界”中不能简单地以新古典效率标准为准,不能只从微观的角度来处理效率问题。因为“次代世界”中的各种外部性不但决定了帕累托效率标准的失效,而且也决定了微观效率与宏观效率的不一致。而上述解释中的“竞争论”和“产权观”从本质上都是以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为基础,所采取的财务指标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标也都只是微观指标,并隐含了帕累托效率判断标准。②国有企业的制度性质决定了我们在处理国有企业效率时不能把它放在一般的市场环境中进行分析,必须从中国的特殊环境出发,充分考虑国有企业的战略定位和效率定位,才能对其效率状况做出全面的理解。因此,充分考虑中国转型期、过渡期和后赶超期国有企业的性质和定位才是解释中国国有企业“效率悻论”的关键所在。

我国国有企业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在理想经济状态下的国家所有制企业,必须把国有企业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背景下进行分析。而这意味着:①必须将国有企业与在生产力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施赶超战略相联系;②必须把国家所有制当作一种全面的社会经济制度安排,而不是西方社会派在先进生产力水平下推行简单社会竞选和社会福利政策的工具之一;③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保持不变,而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化的过渡时期,必须把国有企业与现代生产力发展模式的变革以及经济与政治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

1. 后赶超战略时代国有企业的定位

乔安·罗宾逊夫人对现实社会主义的性质做出过精辟的概括。这就是,社会主义不是“超越资本主义的一个阶段——(而是)一种没有进行产业革命的国家可以用来效仿产业革命的技术成就的手段,一种在一套不同的游戏规则中进行快速积累的手段”(Joan Robinson,1960)。一套不同的游戏规则主要是指国家控制下的计划体系,它肩负着实施“技术效仿”、“技术扩散”和“技术赶超”的战略任务。但是,当这些国家初步建立工业化体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进行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现代高新技术的模仿、移植和赶超时,社会主义计划体系已经不能胜任这种“后赶超”任务了。因为落后国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技术效仿”、“技术扩散”和“技术赶超”不再像传统的技术赶超那样,其方向和发展都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国家只需要集中各种资源,通过计划控制以克服“技术移植”中的市场失灵问题,就可以快速建立工业化体系。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新技术模仿、移植以及赶超在某种程度上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它需要良好的激励机制、信息传导机制和风险分散机制以克服国家计划体系在激励、信息传递和风险分散方面的缺陷。但是,政府主导下的技术赶超体系的失灵并非就意味着单纯地利用一般的市场体系就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因为赶超中的技术移植、模仿虽具有不确定性,但它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有着本质的差别,有相当部分的技术发展依然具有确定性,依然带有强烈的公共品属性。如果依赖一般市场机制又会产生大量的市场失灵问题,具有确定性的技术就会因为其公共品或半公共品的性质而不会得到有效的供给。如何解决“市场失灵”与“政府计划失灵”在知识经济时代实施后赶超战略所面临的两难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最好的制度适应性创新,而其核心就在于国有企业制度安排。利用国有企业作为“技术移植、技术模仿、技术赶超和技术扩散”的主体,有利于克服“国家失灵”和“市场失灵”,并利用国家与市场的各自优势实施后赶超战略。一方面可以利用国有企业与政府间的关系,把技术投资和技术发展作为“半公共品”提供给社会,以克服一般市场的提供公共品不足的缺陷,推行国家的产业政策,促进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则可以利用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引入竞争和激励约束机制,克服单纯政府控制公共品和分散风险方面的缺陷。

2.国有企业宏观经济效率的定位

W·布鲁斯曾经论述过应当将社会主义所有制从整体层面来进行把握的思想。他谈到,“在马克思看来,在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的基础上,把互相分离的经济活动单位一体化为一个社会整体在这里起着首要的作用。奥斯卡·兰格一直特别注意社会主义的这种属性,认为它会提高从个体到社会规模,或者换句话说,从微观水平到宏观水平的合理行为的标准。这种联合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外部性的内化’,即不仅仅在于有可能把微观单位活动之外的成本和收益计算在内,而且在于可以消除由于追逐只是从微观经济的角度看才合理的目标而引起的宏观范围无效率”。“通过把合理行为的标准从微观经济水平提高到宏观经济的水平,社会主义被假定应当显示出较之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Bruce,1998)。因此,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定位的立足点按照经典理论的解释就不仅仅在于微观的资源配置,社会主义制度的设计更重要的是要克服微观经济组织配置资源的非效率问题,从整体上达到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

虽然现在的资源配置以市场为基本手段,但是社会主义的性质同样决定了它宏观经济效率的定位。而实施这种宏观效率定位的途径就从传统的计划资源配置方式让位于国有企业这种介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制度安排。国有企业制度安排依然是国家对整体宏观资源配置效率实施控制的根本手段之一。在过渡时期和转型时期这种宏观效率的定位就体现得更为明显,因为市场的不完全和经济结构的转换决定了以较为完善的市场制度为实施前提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缺乏实施的基础和传导机制。所以,国有企业的效率定位不仅仅是单个组织的微观效率,更重要的是社会经济宏观效率。其具体体现是,国家利用与国有企业的特殊关系把它作为宏观经济调控和产业政策的直接传导工具。

篇5

【关键词】高职高专 金融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48-02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我国对经济类人才需求与日俱增。高职高专学校紧跟时展步伐将金融学作为基础课程之一纳入财经类学生学习的范畴。金融学教学改革以适应国际经济发展趋势为前提,以加强与其他各类学科联系为目标,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重点,在打破以往教学模式的束缚下,不断创新理念,为培养高素质、高专业技能的财经类人才而奋斗。但到目前为止,我国高职高专学校的金融教学仍十分的落后,因此,针对这一情况,如何尽快提高改革步伐就显得尤为关键了。笔者在总结自己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下研究讨论,以便同仁相互借鉴。

1.现阶段高职高专金融学教学特点

⑴金融学作为现阶段一个热门专业,其学科涉猎范围十分广泛,与众多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使金融学具有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则是目前金融学教学改革的一大重点。

⑵在如今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但是,金融信息的传播占据了信息的主要部分,当很多学生从媒体、杂志等看到有关金融方面的信息时,基于不懂的原因,就想进一步加深了解,由此可见,为何金融学已发展成为一大热门学科。

2.进行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⑴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在以教师教学为中心的前提下,形成的一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而这种模式会造成学生思维定式,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学生的这种学习习惯、学习情趣也会影响到课堂教学气氛和教学效果。由此可鉴,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趋势。

⑵在传统金融教学中,常常以研究宏观经济模式为重点,而忽视对微观经济的研究,但在脱离微观经济的基础上研究宏观经济未免会显得十分泛泛,缺乏实际的支撑。

⑶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高专学校的金融学教师大多实践能力不强,对金融信息的获取不及时,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教学内容过于落后,陈旧,不能让学生掌握最新的金融动态。另一方面,学校过于注重理论课程的讲授,而忽视实践课程的设置,从而造成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强,缺乏自主性。

3.如何更好地推动改革步伐

3.1改革教学内容

所谓高职高专,就是在提高专业素质的基础上大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此教学内容的改革将更加具有针对性。应该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实践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尽最大努力培养出一批适应岗位需求的金融高素质人才。

3.2 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实行改革时要关注这一问题,创新教学方法。

⑴问题教学方法。此种方法以小组合作为主,由教师设置问题或由学生自主设置问题,然后大量的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并由小组代表上台汇报本组研究成果,接受其他学生的提问,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这种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间的团队合作精神。

⑵模拟教学方法。模拟教学方法意在模拟真实的金融环境,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这种方法的运用,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教程模拟方案。例如:企业沙盘模拟实验。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然后由学生自由竞选公司职位,待确定各自职位后进行公司的运作,如何运作生产线、生产何种产品、何时注册公司开发新型产品等,都需要学生的合作讨论。这种教学方法是在课程基础上生成的一种实践课程,它在培养学生金融思维方面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⑶竞赛教学方法。学校应多组织一些类似学生职业规划的竞赛,设置相应的奖项。这种竞赛的举办会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也会使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得到发挥。

3.3 改革考核制度

教师不再为学生勾画考试重点,而是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总结;考试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开卷、实践考试、课堂测验、口试、提交论文等,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4.改革教学模式的建议

⑴以学生为中心,制定一种适合学生自身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提高的教学模式。例如:学校可以丰富课程的设置,开设一些公共选修课、业务素质课、实践课等,多角度、多方面地满足学生的要求,为学生学习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提供便利条件。

⑵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企业间的合作,实现双导师学习模式,学生可以在学校学习基础课程的同时到企业等用人单位实习,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专项能力。

⑶以往的课程设置主要以宏观经济为主,因此,要一改以往的教学模式,在以宏观经济学为重点课程的基础上补充微观经济学内容,让学生全面地学习经济学知识,掌握全面的经济运行模式。

⑷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建设,高职高专的大部分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很难有时间去补充自身的专业知识,不能做到及时了解经济的最新动态,从而造成知识内容陈旧,思想落后,并最终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对教师队伍的培养至关重要,学校应为教师多提供一些外出学习的机会,也可以聘请一些外籍教师及金融专业人士为学生教授金融课程。为学生了解最新金融动态提供有力保障。

5.总结

随着改革的不断加快,金融经济的发展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由此高职高专的教师应时刻关注金融动态,更新金融理念,丰富金融知识,使教学模式在创新的基础上获得较快的进步,使教学模式在改革的基础上不断培养全新金融人才。在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尽最大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质,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导学生形成一种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学质量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