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2 17:21:5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技术托管服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乙方:_________
为规范乙方所提供的网络资源服务及相关客户服务的品质,使甲方能够有效监控乙方的服务,保证所获得的服务品质,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特签订如下协议。
第一条 网络联通性保证
“网络联通性”是指甲方托管于乙方数据中心的网络设备同chinanet是否联通。“网络联通”是指:乙方分配给甲方的网络端口可以与chinanet相联通;“网络不联通”是指:乙方分配给甲方的网络端口与chinanet不联通。
乙方保证甲方网络系统99.9%的联通性,即每月不联通时间少于44分钟。
乙方如果在任何一个月中不能达到第一条第2点的服务品质,乙方将免收甲方的当月租用费。
乙方可根据甲方要求,为甲方计算每月中“网络不联通”时间,“网络不联通”包括乙方造成的甲方设备不联通的时间(分钟数),但不包括网络不联通的5天之内甲方未向乙方报告的情况,以及以下原因所导致的甲方网络系统不联通:
乙方经甲方同意进行网络维护所引起的;
任何甲方的电路或者设备引起的;
甲方的应用程序或安装活动所引起的;
甲方的疏忽或由甲方授权的操作所引起的;
有不可抗力所引起的;
甲方导致的其它原因。
第二条 电力的持续供应保证
“电力的持续供应”是指:乙方向甲方提供的市电或ups电源具有电力;“电力中断”是指:乙方向甲方提供的市电及ups电源同时不具有电力。
乙方保证甲方网络系统的电力的持续供应99.9%的可用性。
乙方如果在任何一个月中不能遵守第二条第2点规定的服务品质,乙方将免收甲方的当月租费。
“电力中断时间”包括由乙方造成的甲方网络电力中断的时间(分钟数),但不包括网络电力中断的5天之内甲方并未向乙方报告的情况,以及由以下原因所引起的电力中断:
4.1 任何甲方的电路或设备;
4.2 甲方的应用或安装活动;
4.3 甲方的疏忽或由甲方授权乙方进行的操作;
4.4 由不可抗力所引起的。
第三条 初装保证
乙方的初装服务内容随甲方选择的服务项不同而不同,按照甲方的要求而具体包括:
1.1 整机租用服务
1.1.1 服务器硬件安装,调试
1.1.2 焦点标准系统软件安装,调试
1.1.3 电力供应的安装
1.1.4 网络联接的安装
1.2 主机托管服务
1.2.1 电力供应的安装
1.2.2 网络联接的安装
1.3 机柜整租服务
1.3.1 电力供应的安装
1.3.2 网络联接的安装
初装工作时间保证
2.1 整机租用:服务合同签定后3个工作日内
2.2 主机托管:服务合同签定后3个工作日内
2.3 机柜整租:服务合同签定后3个工作日内
若乙方未能按照上述规定完成初装工作,乙方将退还甲方该次初装工作收取的初装服务费。
第四条 紧急情况报告保证
乙方的标准程序将每5分钟ping一次甲方网络设备。如果甲方的网络社备在连续2次每次5分钟的ping过程中没有相应,乙方将认为服务已经不可获得,已处于紧机状况。
乙方将通过甲方选择的方式(办公室电话,手机,传呼机,传真,email)联络甲方指定的授权人。
在获得甲方正式授权前,乙方无权对甲方系统设备进行任何操作。
乙方可进行紧急情况监测的服务包括甲方网站系统中:
4.1 www应用是否正在运作
4.2 email应用是否正在运作
4.3 ftp应用是否正在运行
乙方的“报告保证”将在乙方断定甲方不能得到乙方服务的15分钟之内通知甲方。
甲方需负责向乙方提供指定授权人准确的联络信息以便乙方与其联络。
当由于甲方的疏忽造成甲方所提供的指定授权人的联络信息乙经过时或不准确或(在应用服务协议中所定义的)不可抗力的原因,免除乙方“报告保证”的责任。
乙方未能履行“报告保证”时将根据甲方的要求,扣减当月租费中1天的款项。
甲方每天最多只能获得1次扣减,不论乙方一天中有几次未能履行“报告保证”。
第五条 客户服务保证
乙方客户服务专员向甲方提供如下服务
1.1 服务项目和业务项目的咨询
初装工作处理和情况汇报
服务内容变更处理
投诉受理和处理情况汇报
缴费和续费咨询及处理
保证为甲方指定客户服务专员负责甲方的售后服务工作
第六条 技术支持保证
乙方技术支持工程思向甲方提供如下服务:
1.1 服务器系统状态监测,可根据甲方需要为其提供数据流量统计页面分析,对客户服务器进行实时监控,并在服务器上出现。
1.2 紧急情况通知
1.3 授权下的服务器操作
1.4 技术问题咨询
保证为甲方指定1名技术工程师负责甲方的售后服务工作。
乙方技术工程师每天24小时,每周7天,每年365日工作。
甲方需要乙方工程师直接对其服务器进行操作时,需要向乙方工程师书面授权。
甲方需指定甲方授权人,只有授权人有权利要求乙方工程师对其服务器进行操作。
书面授权必须有甲方授权人的签字。当甲方授权人无法以书面形式授权时,可以通过电话向乙方工程时授权,事后需立即补交书面操作授权书。甲方使用电话进行授权时,必须向乙方提供甲方的mrtg用户名和密码,经乙方工程师核实准确后,方接受授权并进行相应的授权操作。如甲方未能提供准确的mrtg用户名和密码,乙方将视其为非法授权,并有权拒绝进行操作。
第七条 技术操作保证
乙方工程师在得到甲方授权后方可对甲方系统进行授权的无责任操作。
乙方工程师在得到授权后30分钟内向甲方提供第一次反馈并在操作结束后提供一份书面形式的操作情况报告。
乙方不承担由于甲方授权操作而对甲方系统所产生的任何影响及其责任。
第八条 投诉保证
甲方可以书面形式对乙方及乙方某个员工投诉:
网络品质
客户服务质量
技术支持质量
乙方设立投诉专线受理甲方投诉。
乙方在受理甲方投诉后的24个小时内向甲方提供第一份书面形式的投诉处理情况报告。
第九条 机房开放保证
乙方数据中心机房向甲方开放,甲方可以根据需要在乙方技术人员的陪同下进入焦点机房进行合理的操作。
甲方进入机方时需由乙方工作人员陪同并向保安人员出示乙方配发的有效证件方能被允许进入。
甲方需要进入机房时,需要先向乙方数据中心管理人员提前说明:
3.1 进入原因
3.2 将进行的活动(操作,参观等)
预计进入时间
预计辞出时间
所需协同作业(工具,软件,食宿安排等)
第十条 不可抗力
本承诺中规定的不可抗力包括:
1.1 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
1.2 战争,罢工,停电等不可抗力因素;
1.3 由法律法规及政府行政行为的原因而导致的中断;
1.4 电信线路被人为破坏或chinanet的线路,设备因调试,扩容所引起的中断;
1.5 其它非乙方原因而被第三者不法侵害所引起的中断。
当由于上述原因而试乙方无法履行保证时,以方不承担责任。
第十一条 本协议有效期一年。
本协议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盖章):_________乙方(盖章):_________
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地址:_________
邮码:_________邮码: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
电子邮箱:_________电子邮箱:_________
一、早期经济发展形态及图书馆的服务特证
1.农业经济时代与藏书楼
农业经济(Agricultural Economy)时代其经济形式主要体现为自然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主要依靠农业谋生,手工劳动为其主要的形式,并且较少合作,多为个体或极小规模的分散劳动形式,为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生产基本是自给自足,偶有集市供人们交换或出售产品,但产品基本上不存在增值。
中国藏书文化发展源远流长,在这个时期,唐代雕版印刷术以及宋代活字印刷术等的发明,无疑在物质和技术上,给予中华藏书文化重要的支撑。同时,众多藏书楼的出现对保存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形成私家藏书和皇家藏书等形式;建于明代(1561年)的“宁波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为上下两层结构,楼下主要用于阅览图书和收藏石刻,楼上用于藏书,藏书按照“经史子集”分为四大部类[1]。
2.工业经济时代与图书馆的发展
工业经济(Industrial Economy)时代其经济形式主要体现为商品经济,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生产呈现社会化,分散的小生产形式转变为社会的大规模生产,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其中,蒸汽机的发明是“生产体系组织结构,以及经济结构的飞跃变化”,解决了工业发展中关键的动力技术问题,实现了由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的重大转变,极大地提高了整个工业的生产效率,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18-19世纪,在西欧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业革命的进程不断向纵深发展,到19世纪 30年代,蒸汽机被广泛应用到各个工业领域,如采煤、冶金给、石油、纺织、航空、运输等,技术革命的浪潮蜂拥运至,生产面向社会,为社会整体服务。
新的技术使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引发新兴行业不断涌现, 愈发使社会对文献资料的需求不断增长,逐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图书馆藏和管理等流程,图书馆的类型呈多样性,中国悠久的藏书楼文化更加繁荣发展,在传递大量文献典籍的同时传播着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众多书院藏书楼以及公立图书馆的出现让图书的借阅与流通得以实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建于清代(1773年)的“北京故宫文渊阁”共有三层,其中二层是一个暗层,故不便于在此阅览,只为收藏之用,该藏书楼专为收藏《四库全书》而建,建成后《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也藏入其中,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分架放置,??籍可在阁中阅览,但不可以携带出阁,阅览者仅限于皇家及大臣官员[3];建于清代(1777年)的“抱经楼”是清代浙东著名的藏书楼之一,整体结构模仿天一阁藏书楼,该楼的主人卢址是著名的大藏书家,藏书丰富,楼下中间为大厅,楼上用于藏书并以大书橱分间[4];建于清代(1807年)的“五桂楼”为一幢两层结构的建筑,是著名藏书家黄澄量所建的私人藏书楼,楼中藏书多达6万余卷,黄澄量为充分发挥藏书的实用价值,制定了一套有别于其他藏书楼的藏书保管制度,一改藏书家只藏不阅的规定,把藏书对外进行开放,甚至在方便人们前来查阅时提供住宿等方便,因此也吸引了许多本外地文人驻足[5];建于1847年的“徐家汇藏书楼”(1956年并入上海市图书馆)是上海天主教会所建的修书室,用来收藏中西书籍,1860年和1897年两次扩建,形成独立的两层藏书楼,上层为西文书库,依照梵蒂冈图书馆进行布局和藏书拍架,下层是仿天一阁风格的中文书库[6];建于清代(1888年)的“玉海楼”占地8000多平方米,是清代著名学者、藏书家孙衣言所建的私家藏书楼,藏书十万卷,楼中的藏书依照《四库全书》的体例,按照“经史子集”编列书目,孙衣言打破旧律,乐于把藏书借人阅读[5]。
二十世纪伊始,著名的教育家、目录学家和书法家邵章在1901年创办了中国第一座面向公众开放的“杭州藏书楼”(现浙江图书馆),拉开了华夏传统藏书楼朝公共图书馆方向发展的序幕;1902年创建的“古越藏书楼”(现绍兴图书馆)吸收了西方图书馆职能及理念,具有明显的对社会开放的特征,并被史学界公认为是中国最早的象征近代图书馆意义的公共图书馆;1904年中国第一所官办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开放,随后相继建立了“湖北省图书馆”等一批省立公共图书馆;1908 年清政府颁布的《京师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使得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有法可依,公共图书馆在全国得到空前的发展,同年“直隶图书馆”(现天津图书馆)开放;1909年 “江南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及西部地区最早的“陕西省图书馆”等竞相耸立,同年9月清政府筹建京师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并于1912年开馆对外开放[7][8][9]。
随着国家图书馆、各地方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等的逐步创立,在从封建社会的藏书楼到近代图书馆的历史变迁中,中国的图书馆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图书收藏的主要目的发生了转变,即收藏是为读者所用以及书的流通,图书馆通过为读者提供传统的纸质文献服务, 充分发挥图书的自身价值、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二、体验经济时代的图书馆服务理念
1.体验经济的概念[10][11][12]
体验经济(The Experience Economy)的思想源于上世纪70年代,社会思想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在他的著作Future Shock《未来的冲击》中预言――在未来经济发展中,体验业将是其中的一个支柱产业、通过商家提供的体验服务将占据优势、未来将由服务经济走向体验经济等理念。
1999年,约瑟夫?派恩(B.Joseph Pine II)与詹姆斯?吉尔摩(James H.Gilmore)的合著The Experience Economy《体验经济》,系统地阐述了体验经济理论的一些概念,提出体验经济是把以商品作为道具、服务作为舞台,把向消费者提供体验作为经济提供物所形成的一种经济形态。体验经济可以说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又一个经济发展阶段,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体验经济不同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划分和提法,强调体验经济提供的是“快乐”体验,它是一种独特的经济提供物,突出了人的主体中心地位。从逻辑学的角度,体验经济是人性经济,是一种注重提升心理生活质量的经济形态,若体验经济被定位为人类的第三种经济形态,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经济学的一种回归,因为早在1759年,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他发表的《道德情操论》中就有对人的关注。
2.以读者为中心的图书馆体验式服务
关键词:“互联网+”;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2
CNNIC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中国居民上网人数已过半。《报告》同时显示,网民的上网设备正在向手机端集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手机成为拉动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移动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互联网+”行动计划不断助力传统行业发展,互联网对于整体社会的影响已进入到新的阶段。现阶段各类型图书馆大都购买数字资源,开展数字图书馆服务,但就整体利用情况来讲并不尽如人意。文章从提升数字图书馆服务,需借力“互联网+”理念,目的是为图书馆服务带来新的活力,带动图书馆行业的发展。
一、“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用户需求特点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实践成果,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互联网+”背景所表现出来的是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支持的。“互联网+”数字图书馆是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创新发展图书馆,让图书馆更好的促进经济、技术、文化、科研和教育行业,互联网时代要求图书馆运用互联网思维与时俱进,与社会同步发展。“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表现出哪些新特点呢?
1.信息需求的专门性和专业性
网络时代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大量信息,且信息内容行书多样,免费资源数量巨大,但是信息本身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缺乏考证,正是由于获得海量的信息,如何从这些海量信息中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也就是信息的精准度差,而人们对信息需求的要求却是更加专门化和专业化的,目的失去解决有针对性的问题。
2.信息获取的方便性和低成本性
“互联网+”背景下用户不仅可以从各种门户网站(比如雅虎、搜狐等)、各类搜索引擎(百度、搜狗等)获取信息,而且还可以通过各种论坛、社交网站(比如人人网、微博、微信)获取信息,并且这种获取信息的方式基本都是免费的,即使有的收取一定的费用、但是也是非常的低。
3.用户体验性增强
“以用户为中心”一直是图书馆秉承的宗旨,但用户体验实际上离这一口号的实现还相差甚远。图书馆的服务还基本围绕馆舍面积、空间、资源,尚未真正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业务模式。在“互联网+”背景下,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在图书馆业务流程过程中嵌入用户,特别是在传统图书馆学科应用领域,从采访、编目、典藏、流通各个环节都和用户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根据馆藏文献架构情况,合理结合用户阅读兴趣,从采访环节开始,以用户为中心来采购馆藏,以用户为需求中心为原则来购买,真正做到买用户所想,同时发挥学科馆员和领域专家的优势,通过网络互联网平台,领域专家推荐、馆员推荐以及用户推荐结合起来使得图书馆馆藏建设更加合理。
4.开放性和交互性
互联网的特点是平等、开放,以草根为主的网络世界,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用户的注册数、粉丝数、活跃度是互联网意义和价值的重要体现,在各个网站平台中,粉丝数成为衡量一个网站平台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用户注册数数量多少、参与程度多少,成为一个品牌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在传统图书馆时代,靠读者入馆率支撑图书馆,在互联网+时代已退出历史舞台,互联网+时代,我们利用互联网的开放平等的特点,来发挥图书馆的优势,将服务延伸到网上无线空间,寻求用户,进一步拓展用户群,寻找服务。
二、传统数字图书馆服务现状
随着网络的使用,各个图书馆纷纷建立了数字图书馆,而数字图书馆却在时代的潮流中遇到了发展的瓶颈,众多数字图书馆出现无人使用的现状,主要在于传统数字图书馆服务存在一定的问题:
1.传统数字图书馆开放面积小
目前,传统数字图书馆实际上就是一个数字信息资源库,虽然国内传统数字图书馆层出不穷,但是都在各自为政,每个图书馆都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自己的数据库当然还有一些是购买的数据库,重复建设情况屡见不鲜,而在浪费资源的同时,最重要的还会导致传统数字图书馆发展缓慢。此外,数字图书馆是公益机构,在未来的竞争中,数字图书馆必须具备一定的造血能力,才能真正良性发展,而开放性程度越高,面积越大,传统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成本就越低,节省下来的成本可以用到数字图书馆更多的业务建设中。
2.传统数字图书馆很难满足个性化需求
数字图书馆本身就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目前传统数字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不尽如人意,打着数字化图书馆方便快捷的名号,却一直提供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将大量信息资源数字化后却不能根据用户个性化需求提供数字化的服务。虽然有些传统数字图书馆也开发客户端进行个性化设置,但很多有名无实。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猛发展,用户对个性化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传统数字图书馆在提供信息时,并不在提供信息前根据用户行为模式进行分析调研并删除干扰信息,或者根据主题词进行聚类然后推送给用户。传统数字图书馆不能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个性化服务将是数字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最大障碍。
3.传统数字图书馆宣传力度不顾
传统数字图书馆的使用率一直都不高,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除了各大数字图书馆不开设对外窗口外,例如高校的数字图书馆就是针对大学生而不对外开放。另外传统数字图书馆的宣传途径不够多元化,大部分数字图书馆仅仅是用户有网上借还书需求时才会进行访问,而其它时间几乎是无人问津,然而数字图书馆的真正的价值在于打造一个资源平台,用户不仅可以享受到数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还可以通过数字图书馆获取更多新闻信息,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字图书馆在未来发展中产生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数字图书馆用户信用体系不完善
数字图书馆的线下借还书服务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用户借还书的信用体系一直被数字图书馆所忽略,导致很多图书不能够被真正有需要的人借到,而是被借书者遗忘或丢失,由于书籍损坏和丢失的赔付费用并不高,因此也不足以引起用户对所借图书的重视。数字图书馆用户信用系统的完善不仅可以使数字图书馆下线服务更优质,而且还可以对数字图书馆的线下资源得到很好的保护。
三、数字图书馆服务的拓展
1.基于“互联网+”创新数字图书馆服务手段
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数字图书馆服务。“互联网+”时代数字图书馆阅读从最初的电子阅读器阅读,发展到现在以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为载体的移动阅读,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正在改变,呈现出移动化、社交化、碎片化、浅层化等特点此外,图书馆馆内无线局域网的全覆盖和移动设备的普及,到馆服务呈现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的趋势,越来越多的读者携带自己的移动设备(手机、平板电脑)到图书馆获取信息资源。新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移动通信和移动计算技术迅速发展,许多图书馆都通过短信、WAP网站、二维码、APP应用、微博、微信等形式提供移动服务。
“互联网+”时代数字图书馆主要以网站、移动终端、数字电视、短信等现代化服务方式,特别是加强交互性信息推送服务在数字电视进行相关端口的有效开发,连接数字电视与数字图书馆,使用户能够通过数字电视来享受数字图书馆所提供的便利服务,如检索资源、点播视频资源、查看书目信息等,充分发挥和用户之间的交互功能;在微信平台可以实现书目检索、图书续借、查询、部分馆藏、音视频资源的欣赏等功能。同时可利用微信平台开展丰富多样的读者阅读推广活动,实现在线活动报名参与各项活动,可讲座信息、线上图片展览、新书公告,同时还可以向读者推荐音频、视频资源,还可以开展专业馆员的一对一机器人应答和学科馆员咨询,真正做到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多形式、多层次移动服务模式。图书馆微博平台可以解答读者疑问,宣传图书馆理念,提高读者黏度,拉近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更好为用户服务,同时可构建微博生态系统,达到用户满意的效果在微信和微博、数字电视等新媒体服务提供时,注重用户为中心,融入社交互动、分享传播、位置服务、在线应答等内容,并不断调整服务内容以及交互界面,提升用户体验满意度,用互联网思维设计和管理这些新媒体服务内容和形式。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为数字图书馆的软硬件平台、资源建设和服务方式拓展等方面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数字图书馆呈现出基于新媒体服务的新业态。
2.嵌入式数字图书馆服务,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
嵌入式数字图书馆服务,指将数字图书馆融入用户环境和学科之中,使图书馆服务总是围绕在用户周围。目前主要嵌入式服务有学科馆员和虚拟服务等领域,嵌入式学科馆员是指融入用户过程和场景提供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的。但就图书馆员这方面,缺乏专业学科人才,还需有待大量提高。嵌入式用户虚拟环境指的是将图书馆服务嵌入用户常用的应用系统中,常用的技术有浏览器工具、RSS推动等。借助这些工具可将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嵌入用户的信息环境,从而使用户在最近熟悉的环境中方便地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使得图书馆的服务更加贴近用户,用户可不必登录图书馆网站,RSS服务在工作、学习、聊天的同时就可以了解图书馆最新的动态信息、馆藏信息和电子信息,用户可以方便快捷地享受图书馆的服务。
3.利用大数据分析功能,提升数字图书馆服务水平
图书馆有海量的用户行为信息,从搜索引擎记录,到读者借阅日志,读者WIFI使用日志、流量使用日志以及微博、微信后台读者信息、发帖日志等海量数据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对读者行为挖掘的依据,通过对各类数据手机、通过数据清洗,并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目前常用关联规则算法和聚类算法等,发现这些数据潜在的行为信息规律,进一步掌握读者使用的兴趣度,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精确化、专业性的服务,从而更好地体现互联网思维下的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作为数字资源的提供单位可以借助淘宝的大数据分析工具比如数据魔方、淘宝指数、小艾分析等,对数字图书馆涉及到的大数据进行分析,目的是进一步提升数字图书馆服务水平。
4.情景感知的数字图书馆服务
情景感知是一种新生代智能手机或可穿戴设备应用软件,它可以依靠收集到的信息对你的行为进行更细致的“猜测”,从而帮助你完成日常工作。情境感知主要是通过感知用户所处的情境信息,分析和判断用户当前的状况,为用户提供满足情境需求的信息和服务。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用户需求不断趋于动态化和情境敏感化,使得数字图书馆服务越来越需要情境感知技术的支持。将情境感知技术应用于数字图书馆服务,时刻感知图书馆用户的信息需求从而为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资源。
“互联网+”被引入数字图书馆,将更大地影响到图书馆的发展,促进图书馆服务的延伸,图书馆要适应从传统数字图书馆服务到“互联网+”背景下数字图书馆的转型,需要以WEB2.0的思维不断探索,打破传统的数字图书馆理念,建立真正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图书馆,充分挖掘数字图书馆大数据,发挥数字图书馆的优势,努力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水平,以用户体验为重点,创新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实现数字图书馆的变革和转型。
参考文献:
[1]叶莎莎,著.基于情境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研究[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1).
[2]鲍静.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图书馆创新服务策略探究[J].兰台世界,2016(6).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继续教育;服务功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9-009-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绘就了未来1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蓝图,即在过去继续教育的理念实践发展基础上,明确了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成员的教育,把继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新的高度,不仅要稳步发展学历教育,而且要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纲要》的颁布使我国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各校纷纷进行继续教育资源的整合、调整,继续教育中的成人高等教育、现代远程教育、非学历教育由传统的各自为政逐步走向一体化的整合。高校图书馆、实验室和师资共同构成大学生存的三个重要保障因素,它们是师生科研、学习和查阅现代信息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成长和教师教学的重要渠道,是培养终身学习者和开辟终身教育的课堂。所以高校图书馆必须转变观念,适应高等教育和学校发展的需要,抓住图书馆在继续教育中的发展机遇,充分依托自身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专业人才的优势以及技术和设备等优势,采取多种措施实现新的跨越,拓展图书馆在继续教育中的服务功能,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所有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和文献信息服务。
一、影响高校图书馆拓展继续教育功能的因素
(一)主观因素
多年来许多高校对图书馆在成人高等教育、现代远程教育、非学历教育等继续教育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并没把培养和提高继续教育学生的信息素质,为他们提供有力的文献信息保障列入图书馆工作的议事日程,这限制了图书馆教育功能的发挥。比如,成教院的经费大多是独立核算,师生也是单独管理,因此,为继续教育学生的服务工作大都不在学校的计划之列,高校图书馆也大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工作重心主要放在为本校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信息服务,根本不重视学校中继续教育的学生信息服务。如图书馆没给他们办理借书证,因而也影响图书借阅、电子阅览室使用等,制约他们使用图书馆的权利,影响了图书馆继续教育服务功能的延伸和发展。从学生个人主观因素上说,他们对信息素质的认识也不够,继续教育的学生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只关注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对信息的需求片面化,尤其是满足于短期学习任务的完成,希望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却往往忽视了能使他们受益终身的信息素质的提高。
(二)客观因素
图书馆的资源有限。学校没有根据继续教育的学生数配备图书经费和人员,只好挤占本来就紧张的资源。如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藏书约30万册,在校生5628人,达不到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拟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规定,生均藏书100册以上为合格的要求;电子阅览室座位仅200个,远远无法满足学生需求,这些都大大制约了图书馆的积极性。大多数继续教育的学生没有进行过系统而专业的图书信息素养教育,仅凭一些简单的信息检索技能,在信息检索中遇到困难又无法解决,从而影响了他们学习信息检索方法的兴趣。另外,继续教育的学生是非全日制学生,他们既要工作又要学习,没有充裕的时间接受信息素质教育。这些也进一步影响了高校图书馆继续教育服务功能的延伸和发展。
因此,要减少这些影响因素,图书馆要重视继续教育服务,继续教育学生应享有和本校学生同等的信息服务权利;要让继续教育的学生了解图书馆服务继续教育的功能,图书馆在继续教育中的作用,了解获取信息的重要性,掌握信息的检索、收集、利用的技巧是提高学习能力,完成继续教育的保障。
二、拓展高校图书馆继续教育服务功能的必要性
(一)转变观念,抓住图书馆在继续教育中的发展机遇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主要包括成人教育、远程教育、自考教育以及各种非学历教育形式的培训,它们是学历教育的延伸和发展,是高校教育一体化的部分。如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与西安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等合作办学,专业多达十几个,学员有三千多人,所以继续教育的学生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对继续教育的学生拓展继续教育功能是图书馆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图书馆应转变观念,抓住图书馆在继续教育中的发展机遇,发挥和拓展图书馆在继续教育中的服务功能。
(二)高校图书馆拓展继续教育服务功能的信息资源优势
继续教育学习的主动性、目的性、灵活性等特点,决定了继续教育学生离不开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信息资源也是图书馆拓展继续教育服务功能的优势。目前,福建省高校图书馆拥有收藏范围广、数量庞大的纸质文献资源,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范畴,是继续教育师生获取知识最为便利的知识宝库。高校图书馆在不断完善纸质文献建设的同时,还拥有庞大的数据资源,如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维普资讯网、中数图综合图书资源、福建高职高专图书馆联盟、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等,数据库丰富的信息资源是继续教育师生科研、学习不可缺少的助手;还重视对网络电子文献的收藏和利用,图书馆还依据学科需求,大量收集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做好信息资源的利用配置,构筑虚拟馆藏文献。纸质信息资源建设与电子信息资源建设相互补充,构成较为完备的馆藏体系,这种多样性的信息资源为继续教育提供信息服务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使满足师生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有了保障。
图书馆是国家公益性事业单位,传播先进文化,提高公民素质是其重要的使命之一。现今各级、各地、各类图书馆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加强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包括服务范围、方式、内容、项目等。公益剧场作为一种新型的图书馆服务社会的活动平台,是图书馆打造文化精品,共享灵魂盛宴,让袅袅书香滋润心灵,用高雅艺术回馈读者的崭新服务方式。
1 公益剧场与“星期六剧场”活动的开展
公益剧场的发展是与公益剧种的演出相伴而生的。1954年美国人约瑟夫?派普在纽约创办了莎士比亚戏剧节。当时所有的演职人员都是志愿者,整个戏剧节预算只有150美元,而1991年纽约莎士比亚戏剧节已成长为一个非营利职业戏剧王国,年预算额度已达1 400万美元[1]。美国的非营利职业戏剧即是公益剧场里的演出品种。它在美国戏剧界存在的理由是提高戏剧艺术质量,坚持低票价,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戏剧艺术,为儿童排演剧目等。公益剧场定位于公益免费或微利演出,对于文化部门,这是文化民生工程;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没有或低廉的费用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时间、地点选择满足自己需求的演出作品;同样对于演员也是实现社会价值的平台。
2013年8月24日沈阳市图书馆推出了充满时念和人文关怀的服务项目“星期六剧场”。“星期六剧场”演出内容涵盖小剧场话剧、相声、曲艺、朗诵、器乐演奏、中国戏曲及名著改编剧目等,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健康的能够传承各类文化艺术的休闲场所,让老百姓在欣赏中品味文化,在书香中感受休闲。沈阳市图书馆“星期六剧场”开办后,吸引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扩大了图书馆的社会影响,丰富了图书馆提供服务的人文内涵,并使得读者到馆人数增加。如每周六、周日到馆的读者数量有百分之十五以上的提升。2014年著名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宋丽、于琪及沈阳师范大学艺术团、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团、京剧票友团、鼎泰乐和艺术团等艺术团体分别为观众呈现了校园剧、民族器乐、相声、评书、京剧等公益演出50余场,参加读者人数达13 600余人。表1为沈阳市图书馆2013年8月―2015年2月“星期六剧场”演出情况表。
表1 沈阳市图书馆星期六剧场服务情况表
(2013年8月―2015年2月)
2 图书馆拓展服务模式的新探索
2.1 基于大文化视角,提供图书馆服务活动化模式
图书馆文化所处文化生态环境由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组成。这两个层次之间交互影响、交互作用,在生态上有一种供存关系[2]。区域的传统、人文、环境、经济、民俗等自然因素影响着地区图书馆的发展状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理论、图书馆学规律、图书馆实践的科学结晶等对地方图书馆事业发展起着指导作用。着眼于“大文化”背景,图书馆要服务于时展主旋律,开辟多样化的满足读者需求的活动,来体现图书馆与时俱进的风范。
服务活动化是现代图书馆服务的新特征。从借剧本到观看现场版话剧,从听唱片到欣赏音乐会,从借励志书到听名家现场演讲,图书馆的服务方式进步到了更高层次。现场演出的真实感、煽情性是荧幕观映所无法比拟的,除却对人视觉的变幻冲击,对人心灵的直接震撼是各类艺术形式中首屈一指的,尤其适合历史性、励志性、真实感的戏剧情节,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及广大试听接收者的教育、感染是强烈的、持久的。美国奈特基金会将音乐、演唱和歌舞带进图书馆,适时直接在阅览室进行歌舞表演,读者乐于接受,活动也吸引路人进入图书馆[3]。山东省图书馆依托国家图书馆和山东省图书馆丰富的数字资源,为读者开设公益电影专场,2010年为读者放映公益电影58场,观影人数3 117人。纽约布鲁克林图书馆节目展览策划部有一份很长的名单,列出127位艺术家组成的132项大型的文艺活动,供各分馆挑选征用,其中不乏知名作家、音乐家、舞蹈家、动物学家、魔术师、话剧演员等,各分馆预订节目到馆内上演[4]。
2.2 立足公益本位,深耕图书馆宣传推广内涵
公益性是图书馆社会价值的根本特征,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需体现其公益的属性。《北京图书馆条例》(修改稿)明确规定:公共图书馆的基本文化服务实行免费服务,免费参加图书馆组织的各种读书活动和文化演讲、作品展览、欣赏活动[5]。公益性的服务活动践行了图书馆的社会责任,在服务读者的同时,提升了图书馆的文化形象和凝聚力,同时也是图书馆本身宣传推广的重要手段。
宣传推广工作是图书馆各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理念、环境、氛围、阅读、服务、职能等方面的推广。宣传推广工作对于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完善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发挥图书馆的效益有重要作用。推广方式有“宣传周”推广,媒体(新媒体、传统媒体)推广,活动推广等。目前普遍的活动推广有作品展览、专家讲座、项目培训、馆员推荐、知识比赛等,基于舞台艺术的常态化剧场演出则较少出现。一方面受图书馆环境、场地等硬件设施限制,另一方面剧场演出的高端性也使一些图书馆在认识上望而却步。沈阳市图书馆奉行“艺术惠民”的方针,积极推广图书馆用书籍教育人、引导人,用艺术形象感染人、熏陶人,用人文环境陶冶人、温暖人,充实图书馆工作内涵,为市民打造文化精品,烹调精神盛宴。这些活动都提升了图书馆工作的人文内涵,为社会营造和谐温馨的氛围,从而提升图书馆的美誉度,使更多的人利用图书馆,享受图书馆。
2.3 强化社会教育职能,提升读者文化素养
素养是人的素质与涵养的统称。科学素养给人以理性和理智;人文素养是向善,抑恶扬善,倡导生命关怀,给人以情感;艺术素养求美,诠释美的规律与境界,给人以感性与激情[6]。文化素养是人文素养与艺术素养的综合。图书馆开展的服务活动中,都是为提升读者的素养而设计的,如展览、讲座、专业演出、公益剧场等。
素养是人的素质与涵养的统称。科学素养给人以理性和理智;人文素养是向善,抑恶扬善,倡导生命关怀,给人以情感;艺术素养求美,诠释美的规律与境界,给人以感性与激情[6]。文化素养是人文素养与艺术素养的综合。图书馆开展的服务活动中,都是为提升读者的素养而设计的,如展览、讲座、专业演出、公益剧场等。
国家图书馆强化教育职能新举措,国家图书馆艺术中心2014年进入试运行阶段。艺术中心建筑面积达5 000余平方米,包括音乐厅、电影厅和培训中心三个部分。音乐厅可容纳1 008人,拥有世界一流的舞台、音响、灯光设备。2014年国家图书馆艺术中心将与中国歌舞剧院等四大院团合作推出40场专业演出。公益剧场可以作为专业的演出场所,也是群众自娱自乐的舞台。北京市西城区图书馆的“老年音乐合唱团”,石景山图书馆的“古诗词合唱团”等市民自己组建的团队也成为舞台上演出的主角。图书馆的这些专业与业余的演出对扩大文化的影响力,形成高品位的图书馆人文景观,对提升图书馆人文氛围,增强市民的文化素养起到了推动作用。
2.4 律动经典脉搏,构筑市民第三空间
作为公共场所的图书馆,成为市民自由穿行的空间,以城市会客厅的面貌出现,这些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可。公益剧场打造大众经典剧目,展现舞台艺术魅力。在国务院公布的首批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戏剧占了92项,由此可以看到传统戏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位置。在星期六剧场的演出名录中,京剧、评剧等国粹剧目占了一定比例,这既得益于戏曲的传统和历史,更在于它是现实的源,文化的根,是民族精神记忆的宝贵财富。以戏剧为代表,优秀剧目的无门槛展演,对推动都市文化繁荣有重要意义。
笔者为了解读者对图书馆第三空间认知度和公益剧场的认可度进行了调研。采用现场调研与问卷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20张,回收有效问卷110张(表2)。通过调研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市民不了解图书馆,但对公益剧场认可度较高。这说明图书馆在经典活动打造、第三空间推广方面有许多工作要做。
3 公益剧场模式的反思
3.1 探索剧场联盟建设,建立巡演制度与长效运行机制
主流的公益剧场活动是免费活动,也取得了较好的效益。随着公益活动的深入开展,免费模式与微利模式同样是使活动持久开展下去的有力保证。现今社会政府主导、企事业单位参与的合作机制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在条件成熟时,对活动项目在策划、执行等环节实施政府采购,严格招投标管理,推进活动项目的管办分离,最后让利于民,并产生社会效益[7]。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可以在策划筹备、组织实施、质量监控等环节予以科学管理,有效控制活动的总体成本和运作效益,使之建立科学、高效的运作机制。在德国,戏剧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公益事业,不以赢利为目的。伦敦通过政府补贴支持公益剧院的发展。北京市石景山区“周末剧场”源自2010年由北京市石景山区政府出资购买演出服务的文化项目,采用市场补贴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低价售票,凭票入场的方式,由专业文艺表演团体在北京市城区大小剧场为观众提供高品质演出服务。广大市民因此尝到“艺术惠民”的甜头。
创建基于资源共享的公益剧场联盟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社会系统、文化系统、学校系统的公益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有效整合这些资源是大势所趋。深圳市的形象工程“戏聚星期六”,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北京石景山“周末剧场”,杭州图书馆市民合唱团,沈阳市图书馆“星期六剧场”,石家庄市的“明博相声沙龙”等这些品牌的公益活动,在本地区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影响力,为了整合这些优质资源有必要组建跨系统、跨行业、跨区域的公益剧场联盟,以提升公益剧场艺术形式的服务能力。
筹建“公益剧场联盟协会”等组织机构,进行公益剧场联盟平台建设,构建公益剧场联盟的管理模式与活动机制,制定《公益剧场联盟章程》;建立公益剧场人才培训机制,进行公益剧场的绩效评估。公益剧场联盟要为用户提供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的服务。建立巡演制度,进行剧目的多媒体及数字资源建设,制定在著作权法规内进行工作和尊重知识产权的操作规程;进行网络个性化服务的工作内容。
3.2 加强社会宣传,夯实品牌建设的影响力
品牌是一种识别标志,一种精神象征,一种价值理念,是品质优异的核心体现[8]。图书馆公益剧场的品牌可以展现图书馆的服务能力,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星期六剧场”的品牌建设注重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演员。剧团的专业性与业余性相结合。演员有著名表演艺术家刘兰芳、相声前辈于琪、梅花奖评剧表演艺术家宋丽等。市民可以零距离和艺术家接触,感受艺术家风采。“京剧票友团”由图书馆文化志愿者组成,经常排演优秀历史剧目选段,成为群众艺术展演舞台的主角。二是剧场设施建设。沈阳市图书馆多功能厅有400余座位,工作人员在剧场环境、灯光、音响设备、舞美场景等方面重新设计、装修,达到了专业剧场的环境要求,确保了各场演出的成功举办。三是宣传。星期六剧场开办后,得到中央、省、市等各级媒体的大力支持。《新闻联播》《中国文化报》《辽宁日报》《沈阳日报》《沈阳晚报》等都对剧场开办后读者活动的盛况,市民的积极反响,图书馆读者工作的开展予以报道和传播,对树立沈阳市图书馆的“星期六剧场”品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3.3 深化科技装配活动力度,丰富图书馆网络服务的内涵
信息技术、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从出行、购物到读书、欣赏演出,由于数字化的传播与互动,一切变得近在身旁。传统的剧院模式也悄悄向“网上剧院”“移动剧院”发展。着手构建公益剧场资源网络服务平台,已成为新形势下深化公益剧场服务活动的工作内容。第一,整合社会、校园、文化系统等领域公益艺术形式数字资源,建立平台资源数据库。第二,尊重著者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科学传播作品内容。第三,采取平台搭建图书馆推送和用户选择两种服务方式,保证图书馆公益剧场资源的可用性与有效性。第四,通过建立SNS社交网站,将一群对艺术感兴趣的人集中在某个在线社区,便于社区成员进行信息交流和分享。服务平台最终以网页的方式呈现,通过网络将资源、用户、服务团队联系起来。网站的设计要增强互动性,规范栏目设计,使公益艺术资源能方便、快捷到达用户手中,以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