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竞技体育重要性范文

竞技体育重要性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21: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竞技体育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竞技体育重要性

篇1

关键词:竞技体育;体育道德;重要性

1. 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体育运动员在名与利的驱动下,运动员、教练员以及观众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方面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体育道德现象在运动场上频繁发生,并愈演愈烈。例如“假球”、“黑哨”、“兴奋剂”、“高科技泳衣”、“”等体育社会问题,这些都属于道德失范,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产生了负面影响。为了使中国的体育事业健康,良性的发展,呼吁竞技体育参与者了解体育道德在竞技体育中的重要性、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是笔者的初衷。

2. 竞技体育道德的概念

道德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在这个意义上,竞技体育道德即竞技体育伦理所要关注的内容和对象,人们更多是在竞技体育道德的称谓上来认识和探讨竞技体育伦理的。周博[1]在研究中提出了竞技体育伦理就是体育工作者以及竞技体育活动参与者在从事体育竞赛、体育管理、和参加体育活动是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笔者认为,竞技体育道德就是指竞技体育活动的参与者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应具备的道德行为及品质。

3.当代竞技体育中出现的道德问题

竞技体育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迅速发展,但问题出现的也越来越多,道德问题尤为严重。王革[2]对21世纪竞技运动中的体育道德问题作出以下总结:(1)信息不平等现象将变相剥夺信息贫国的参赛权力;(2)竞技体育商业化、职业化与体育的“善”的背离;(3)竞技体育国际化与爱国主义及政治干预的矛盾;(4)新科技带来了新的道德问题;(5)兴奋剂问题将会愈演愈烈;(6)裁判员与观众的道德问题将日趋严重。孙卫欣[3]将道德问题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挑战极限威胁运动员的身心底限;(2)重复单一枯燥的训练;(3)兴奋剂和高科技运动装备的滥用;(4)竞技赛场被政治势力和民族主义者利用;(5)故意曲解规则、规避规则。张婷[4]认为有三方面引发了道德问题,(1)高新技术的异化;(2)竞技体育商业化;(3)人文教育的匮乏。刘相荣[5]造成的竞技体育实质性的道德问题,是一系列针对原始异化的出现,竞技体育的异化的目的;其二是竞技体育手段的异化问题;其三是竞技体育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笔者认为,这些道德问题的出现无一不影响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平衡发展。在专家学者的研究当中,不仅指出了相关问题,还给予了建设性意见及解决方法,由此可见,加强竞技体育道德建设迫在眉睫,同时,这也体现了竞技体育道德的重要性。

4.竞技体育道德的功能

功能即功效与作用。作为调节社会体育关系的一种提示形态,体育道德在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竞技体育道德的功能就是竞技体育道德对参与竞技体育活动的人进行教育、规范其行为,使得参与者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的功效。而竞技体育作为体育事业的重要的一员,竞技体育道德对每一个参与者都是尤为重要的,或关系着个人的比赛成绩、或关系着整个团队的凝聚力、亦或者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精神文明。竞技体育道德的价值正是通过其道德的功能来体现的。竞技体育道德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就是:认识功能、规范功能、教育功能及评价功能。

4.1竞技体育道德的认识功能

竞技体育道德的认识功能主要是通过竞技体育活动的参与者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来实现的,其目标是提高竞技体育道德的自觉性。竞技体育参与者对竞技体育道德的认识过程,一方面是根据体育道德准则,善、良知、荣辱等体育道德观念来分析和评价自己或者其他参与者的道德现象,从而判断道德行为的是与非;另一方面是通过自身实践对竞技体育道德规范和原则进行深刻理解,并凝结内心的道德信念,使得自己自觉的遵守竞技体育道德。

4.2竞技体育道德的规范功能

竞技体育伦理道德的规范功能是指它对从事竞技体育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于竞技体育相关人员的行为的导向与约束作用[4]。李克建[5]在研究中认为,竞技体育伦理道德的规范行为功能具体说来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导向作用,竞技体育伦理道德通过对道德行为的规范,为道德主体提供社会化的行为模式,即理想道德角色模型,引导道德主体在行为上追求一定的目标和方向,使其行为有章可循,而不会迷失方向;第二是一种约束,为道德的体育道德规范的核心,是道德行为的主体和定义各种约束而道德主体自身的道德意识和人格追求又直接对其自律品质的形成起指导、监督和自我评价作用。这种导向和约束作用,促使了竞技体育道德原则和体育道德规范转化为竞技体育参与者内心的体育信念,在头脑中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评价标准,从而自觉地按照竞技体育道德的原则和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自动调整个人与他人或集体的利益关系。

4.3竞技体育道德的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通过宣传、教育、激励等道德活动方式,借助社会舆论、竞技体育的传统习惯,特别是良知和高尚的品格的示范作用,培养竞技体育参与者的道德意识、观念、品质和行为。在实践活动中,可以通过正、反面教材让参与者懂得善与恶、是与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荣辱观,从而提高竞技体育参与者的道德认识,完善自身的道德行为。

4.4竞技体育道德的评价功能

在竞技体育道德中的好与坏其实就是善与恶。在竞技体育活动实践中,用竞技体育道德的善与恶来评价其行为,并进行对自身行为的衡量,从而达到弃恶从善的目的。我们可以通过“善”对竞技体育参与者进行激励,竞技体育的参与者不单单是独立的个体,团队的凝聚力在竞技体育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整个团队在参加竞技体育活动时可能代表着整个国家,整个民族,这时,爱国主义的道德情感、民族振兴的自豪感,成为激励参与者为发展国家体育事业贡献力量的强大动力。然而,我们亦可以用“恶”对竞技体育参与者进行谴责,谴责也是评价的一种方法,它是从批评、指责的角度教育竞技体育参与者,警示和告诫他们什么是符合体育道德的行为,什么是背离体育道德的行为。这种评价形式也能达到教育人的目的。

5.结语

众多专家学者提出,加强竞技体育道德建设是一件刻不容缓、迫在眉睫的事情。当“刻不容缓和迫在眉睫出现在众多的呼声里,还不足以说明竞技体育道德的重要性吗?当今社会已被“绿色”所染满了,在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道路上,也应该呈现出“绿色”、“无污染”的画面。我国应重塑新时期竞技体育道德价值观,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竞技体育道德价值观取向多元化,新时代,我们应加强以义利观、胜负观、荣辱观、公私观、苦乐观作为主要内容的竞技体育道德价值观的教育。重视竞技体育道德,加强教育、提高修养,使竞技体育参与者在实践中表现出“善”的言行、思想,使竞技体育能够健康积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博.当代竞技体育伦理问题分析及其建构[D].导师:赵忠祥.:河北师范大学,2007.

[2]王革,卓莉.浅析21世纪竞技运动中体育道德问题及对策[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03):100-103+109.?

[3]孙卫欣.浅析当前竞技体育伦理问题[J].中国证券期货,2013,(04):322.

[4]张婷.当代竞技体育伦理问题及其构建途径[J].体育与科学,2009,(05):74-76.

[5]刘湘溶,刘雪丰.当前竞技体育伦理问题及其实质[J].伦理学研究,2006,(03):88-91.

[6]周德胜.加强体育道德教育,促进体育事业发展[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2(6).

篇2

关键词:警察教育、重要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D52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警察体育成为我国警察群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推进警察教育学科的研究、创新、对于警察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明确警察体育在警察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维护警察队伍改革、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警察体育的概念

警察是指我国人民公安队伍和司法行政系统从事监狱、劳教单位工作的人民警察队伍统称人民警察。警察体育就是指人民警察的体育教育。警察体育是以增强警察体质,提高惩治违法犯罪实战技能和自卫能力为直接目的,丰富警察文化生活,促进文明建设而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身体运动和社会活动。警察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以增强人民警察的体质, 提高警察体育技能, 丰富人民警察文化生活,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体育运动和社会活动。它既有体育学的属性, 又具有警察学的属性; 它既是体育教育的一个分支, 又是人民警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警察体育的研究对象是人民警察体质的发展规律; 人民警察应当掌握的警察体育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教学训练的方法、手段; 人民警察应当具备的心理素质及其训练与培养; 与警察体育相关的其他学科。警察通过自身的运动,不仅可以增强机体的活动能力,提高心理活动的承受能力,还可以提高日常工作效率和生活的质量及延长寿命,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2发展警察体育的重要性

2.1警察体育是先进警察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进的警察文化以“立警为公、执法为民”重要指示为指导,反映警察根本性质和服务宗旨,体现公安队伍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要求,以培养“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执法公正”的公安队伍、全面提高民警素质为根本目标,为“打得赢”、“不变质”提供政治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警察文化。它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公安机关队伍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全国广大民警的精神支柱。

从先进警察文化的表现形式看,警察体育是先进警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体育文化是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综合各种利用身体锻炼来提高人的生物学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警察体育是以增强民警体质,提高公安队伍战斗力为目的的身体练习手段和方法的总称,它是由警察体育训练、警察体育健身和警察体育竞技运动三大支柱构成。它对于增强民警体质、提高民警身心健康水平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警察体育文化先进与否,直接制约着上述目的的实现。在具体内容和目标上,体育文化与警察文化在诸多方面高度重合。由此可见,警察体育是先进警察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 2警察体育在促进公安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警学与体育,已经以一种崭新的形式结合在一起,构建成独具特色的现代警察体育系统。它既与现代司法实践活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又是现代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先进警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为促进民警的全面发展和推动公安机关队伍建设起着重要作用。首先,表现在增强民警体质,提高体能水平,促进战斗技能的更好发挥方面。体育是

增强民警体质的最积极有效的手段,而民警的体能水平在执法战斗中是直接的战斗力,是对抗实力的一部分。巡逻、射击、缉捕、格斗、守侯、攀爬索降……,都需要体能。在现代执法战斗中,复杂的执法周遭环境严格的时间要求,精密的武器装备,要求作为一线指战员具有高水平的体能并掌握全面警务技能。其次,表现在培养意志品质、调节警营文化生活方面。体育对培养民警的集体意识、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有重要作用,是其它训练手段所难以代替的。

3发展警察体育的对策

发展警察体育的目标要根据现实行动需要而制定、依据警察文化发展方向而发展。警察体育是伴随着警察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面对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面对广大民警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们必须以先进文化为导向,大力加强警察文化建设,促进警察体育事业的发展。

3. 1保证警察体育发展的正确方向

我国警察体育的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发展都已经证明:我国警察体育只有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在党的四代领导核心关于“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要使“严格执法、热情服务”、“在全部公安工作中,队伍建设是根本,也是保证”“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等重要方针和科学理论的指引,现代警察体育的形成、发展和现代警察体育的改革与繁荣。党的四代领导核心关于公安队伍建设的思想和理论,是全国公安机关警察体育事业发展的理论指南,在正确的方针政策的引导下,警察体育才能健康、平稳、有序发展。

3. 2促进警察实用体育的繁荣与发展

警察实用体育,主要指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为提高体能素质的身体练习方法和手段。如攀爬与索降、警棍盾牌术、擒拿格斗等技术手段,这些也是警察需要掌握的基本手段。这些手段表明警察实用体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在手段的应用上需要与未来执法战斗所要求的警察体能相适应。这种特殊训练不仅要在特警、巡警等警种中开展,还应在刑警、治安警等其他警种中开展。人体的体质增强和体能的提高,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不能急功近利 ,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为此,要使警察的体质体能尽快适应未来执法战斗的要求,就必须按部就班地实施警察体育训练。通过经常性的、普及性、长期性的警察实用体育训练,提高广大民警的体质体能,对传统的警察体育实用项目进行改进和整合,不断引进新的方法和手段,使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使警察在现代执法战斗中具备适应各种环境能力、抗疲劳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执法效率得到不断提高,为警察竞技体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3. 3促进警察竞技体育的发展

加强警察竞技体育工作,(1)可以促进和强化民警的警体训练;(2)是可以为警察实用体育的开展和应用起到示范作用,从而使公安机关广大民警在学习和掌握警察体育的技术、技能上有其形象和直观的规范;(3)可以进一步激发广大民警认识警察体育、实践警察体育的兴趣,活跃警察文化生活,增进民警身心健康,有利于警察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

4结语

警察必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体能水平,直接为警务行动提供智力、体力上的支撑。

只有着力夯实警察体育事业的基础和大力发展警察体育教育,才能适应和打赢未来警察执法战斗。警察体育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这些人才是指导基层公安机关广大民警身体素质和体能训练的主要力量,优良的身体素质和体能水平是实现警察高素质的基本保证。因此,我们只有以先进警察文化为向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才能更好地促进警察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使之更好地为提高公安队伍战斗力服务。

参考文献:

[1]纪宝成.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2(3).

篇3

【关键词】经济伦理;市场经济;资源。

一、经济伦理的定义及表现形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对经济伦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对经济伦理的学科性质和定义形成了以下几种观点:(1)经济伦理学是关于经济制度伦理和经济行为伦理的学说。(2)经济伦理学是经济活动中的伦理精神、气质和看法的理论化形态,或者是从道德角度对经济活动的根本看法。(3)经济伦理学是研究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以及直接产生于人们经济生活和经济行为中的道德观念的科学。(4)经济伦理学是研究对经济行为的合理性的价值论证的科学。(5)经济伦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完善人生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基本规律以及明确善恶价值取向及其应不应该行为规定的学问。(6)经济伦理学是一门经济实践的道德科学,它以研究经济与伦理的关系、经济活动中的伦理道德的形成、发展规律以及经济行为的伦理正当性等问题为对象。(7)经济伦理是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生活中产生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以及对社会经济行为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这些观点基本上反映了国内外理论界的研究成果和认识现状。

任何学术的讨论都不应该离开现实的生活,经济伦理和经济行为是密不可分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伦理问题,那么经济伦理指的是规范经济学对经济制度和平等、效率等经济范畴以及个人消费等经济行为的价值判断问题,从伦理学的角度研究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经济伦理指的是经济活动、经济行为的道德前提和背景条件,人们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应该与不应该问题,它也涉及经济制度、经济秩序的合理性,经济主体的伦理关系性状以及经济范畴的价值判断。

二、经济伦理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过程中,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也随之共同发展,相伴产生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伦理已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经济伦理一旦形成就会对人们的经济活动产生作用,为人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提供基本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经济伦理是协调经济关系的重要手段。经济伦理对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的这种调节和协调作用,表现为用伦理规则调节和协调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即为经济发展提供一系列的伦理道德原则。从而调整人们的经济关系,维护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秩序,并促使人们的经济行为朝着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道德基础是经济伦理体系的基石,是经济伦理的第一层次。职业道德、经济信用即为这一层次的内容所在。

2.经济伦理是获取经济利益的重要保证。从“经济人”的角度看,其经济活动的目的只是获“利”,而不是讲“义”。但在全面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导致市场经济上确实存在着一只无形之手,这只手不管“经济人”的主观动机如何,它都会把种经济行为调整为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达到有效、合理地配置资源的目的。以经济活动中的交易行为为例,有交易活动就必然需要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关系所需要的成本。交易费用的增加或减少与经济伦理道德有很大关系。一个缺乏伦理道德规范的社会,将引发大量的交易成本,在没有伦理道德约束的条件下,交易成本是很高的,比如,定金和鉴定费等;而有了经济活动的道德规范,则可大量节约交易成本。当经济伦理引入经济活动中并要求交易双方都遵循道德规范时,就会产生一种彼此信任的关系,它意味着双方提供的关于商品、服务、工作效益的信息是真实和可靠的,双方对于合约的执行是严格的,因而经济风险相对就少,那么为此付出的交易费用自然就会降低,才会以较低成本实现自己利益上的最大化。

3.经济伦理是一种经济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一些明智的企业家之所以对经济伦理给予特别重视。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经济伦理可以带来效益,能够促进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经济伦理在主体经济活动中的价值和作用表现在多个层次和方面,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考察。如果从经济活动的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作简要概括,可以认为:在宏观社会层面,经济伦理是一种社会资本;在中观企业层面,经济伦理是一种无形资产;在微观个人层面,经济伦理是一种人力资源。经济伦理作为经济活动中的一种行为规范和价值精神,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它通过优化经济主体的素质,激发生产经营者的能动性,协调经济活动中的人际关系,营造经济发展的优良环境,促成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推进社会经济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转贴于  4.经济伦理是社会经济制度的精神要素,是一种社会资源。这种资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集中反映在儒家思想及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上,对市场经济伦理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包含:(1)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完备的法律体系构成现代社会秩序的框架。因此,守法是道德基础,是公民的基本素质。

(2)市场经济关系以等价交换为基础,反映在权利与义务对等的法律关系上。所以,一切包含等价交换关系的行为都是合乎道德的,并有利于激发社会成员的积极性。

5.经济伦理在经济活动中主要发挥作用的是其对象——人。人是创造一切经济价值的主体,通过激发人们的伦理意识、协调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改善社会的伦理状态,使主体的能力得到更为充分、更加有效的发挥,去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在此经济伦理研究的既不是生产关系,也不是道德问题,而是研究人们(或经济主体)经济行为与伦理道德的内在联系。同时在范围上,包括人类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行为规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改革开放为经济伦理注入了新的内容,它要求人们从观念上扫除阻碍经济发展的旧经济伦理,使人们伦理观念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三、建立伦理约束的必要性。

1.伦理约束对市场的经济建立具有重要作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经济一体化日益突显,而市场经济首先是一种竞争经济,竞争的前提是需要社会形成一种公平、公正的经营氛围。将来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全方位的竞争,现在和未来的竞争已不仅仅局限于资源、技术、产品、营销、人才等基础层面,更多的体现在管理、道德、文化的竞争上。伦理,作为管理的一种新趋势,对于规范市场经济行为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规范市场经济又是由法制和伦理两种手段完成的。因此市场经济又被称作“法制经济”和“伦理经济”。所谓法制经济是指要依靠立法与执法来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运用法律来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而伦理经济,是依靠信誉、人格、良知来建立相互交往的关系,保证人们的行为不仅合法,而且合情合理。

2.伦理约束的建立对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伦理观念在管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完全缘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它同样面临着一系列伦理问题。其中,诚信和道德是经济伦理最重要的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保持经济伦理天平的平衡,需要从他律与自律两个角度考虑。在他律方面,经营者一定要有法律与制度的约束。目前,在企业管理中,相应的法制建设需要跟上经济发展的过程,尽快地健全与完善,使不讲伦理的人没有可乘之机。但是任何法律制度都会有不足之处。这就需要人们借助自律的形式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自律方面,诚信和道德问题的实质在于文化。企业的诚信和道德要借助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企业经营中,不能取信于人,就会万事无成。以诚信为本的道就是商道,就是伦理的最基本要求。企业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最终获得竞争优势,无不得益于这种商道。这种道的核心在于人。企业的管理者要取信于自己的员工,取信于自己的顾客;同时也要指导员工取信于外部利益群体。就是说企业的管理者要将诚信和道德作为自己的管理价值观,用以指导企业的管理实践,彻底明确管理在于得人。

参考文献。

篇4

学校体育是我国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与感召下,学校体育的地位以及被重视程度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尤其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引导下,学校体育在教学的理念、内容、方法以及目标上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革。在此背景下,加强对体育教学中隐性课程的开发,对于完善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构建适应素质教育发展需求的学校体育教学体系而言,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及应用价值。

二、 隐性课程的概念与特征

1.隐性课程的概念

隐性课程的概念是由美国教育理论学家杰克逊,于1968年在《班级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源自于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附带学习”,意指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环境影响而学习到的计划外的知识,包括价值观念、规范意识以及学习态度等。我国在1998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中,对隐性课程的概念解释为: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

2.隐性课程的基本特征

(1)从存在形式来讲,隐性课程集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于一体;

(2)从影响角度来讲,隐性课程具有积极与消极并存的两重性;

(3)从内容构成来讲,隐性课程是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有机融合;

(4)从作用机理来讲,隐性课程是有意识性与无意识性的辨证统一;

(5)从行为目标来讲,隐性课程是非预期性与可预期性的统一;

3.隐性课程开发的依据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所存在的弊端得以日益凸显,而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于全面型人才的需求,我国开始全面推广与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理念所彰显的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提高其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教学目标,仅靠单一的显性课程是无法完成的,由此引发了对隐性课程开发与运用的思考与研究。隐性课程包含着构成非教学主体内容的各种相关要素,强调对学生的思维、意识、动机以及态度等心理活动的规范与导向,是人的文化底蕴、道德修养、精神境界、意识品质在个体身上的具体体现。由此可见,隐性课程的开发,是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与引导下,以培养全面型人才的目标为依据而开展的,是实现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发隐性课程的必要性

1.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与发展

学校体育教育是对社会体育所蕴含的文化元素进行有效的提取、整合与优化,而形成的一种具有规范化功能的社会文化活动,其自身所具备的文化功能与文化精髓伴随着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进程,而得到有机的传承。学校体育的文化功能是校园体育文化形成的重要内驱,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与完善提供必需的原动力。而隐性课程作为学校体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在的实质决定了对于学生体育文化修养、学校体育环境的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种基于内在的影响与熏陶基础上的“唤醒效应”与教育功能,能够有效地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2.为实现学生健康自主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由于隐性课程不具备统一规范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其作用的发挥完全取决于学生的自我意识。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所显现出的自我意识由自觉接受与自主抵触两方面构成。自主抵触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消极态度的具体体现,是制约学生正确学习动机建立的主要诱因。而隐性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意识与道德等相关因素的培养与促进的功能,是有效消除学生自主抵触意识的重要手段。因而,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加强对隐性课程的开发,不仅有利于学校体育教学功能的完善,还能够有效地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

3.为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确立,奠定坚实的基础

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学校体育教学,其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显性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传授学生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与技能,而隐性课程则注重对学生体育学习动机、自主意识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影响与引导。只有将两者有机地融合,才能够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因此,通过隐性课程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增强自主参与意识,是终身体育思想形成与确立的重要基础。

4.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隐性课程通过自身所蕴含的体育文化、体育精神以及体育价值观念,能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体育思想、体育道德以及体育理念的培养,使之形成与素质教育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体育学习的价值取向,并在其促进与引导下,激发体育学习的兴趣,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5.有效地弥补显性课程的不足与缺陷

由于显性课程过于注重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在思想、意志以及品质等方面的培养效能则存有一定的偏失。而隐性课程能够从各种角度、不同途径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与引导,使得在显性课程中无法实施的内容,得到有机的补充,进而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功能趋于完整性、一统性和实效性。

四、 隐性课程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开发途径

1.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构建积极健康的体育环境

体育隐性课程重视体育环境潜在作用,强调对学生生理潜力与心理潜力的开发,进而在体育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感染下,实现自我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体育活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提高其认知水平,而且,还能够为体育隐性课程的开发,提供有效地资源。

2.加强学校体育教学显性课程的规范化管理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作为内容主体的显性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与决定着对隐性课程的开发,这是因为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两者间所具有的必然的内在联系。就存在形式而言,隐性课程依附于显性课程,并通过显性课程的开展来发挥其影响与熏陶的作用。因而,实现显性课程的规范化管理,势必会对隐性课程的进一步开发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由于在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所显现出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特征,也决定了加强对学校体育教学显性课程的规范化管理对于隐性课程的开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构建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一体化教学体系

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机顺延,是体育隐性课程开发的重要途径。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对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有效的巩固性练习,还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发展需求,而有针对性地选择体育运动项目,这对于维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主参与意识具有重要的影响。另外,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还能够促进学生彼此间的人际交往,形成情感与兴趣的互动。通过参与课外体育活动,还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发展,这对于学生实现自我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通过参与课外体育活动,能够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体育运动所具有的重要内涵,提高其认知水平,进而促进其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与确立。因此,应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与管理,使之与课堂教学形成有机的呼应,进而构建起具有同步发展功能、相互促进作用的课堂与课外一体化的教学体系,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与技能,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强化体育教师队伍素质能力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具有优秀品德与高度责任感的教师,能够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学习、思维、品德以及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而缺乏必要道德规范的教学行为,势必会对学生学习动机、价值取向以及学习热情形成严重的误导与制约。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道德规范体系,才能够通过自身的行为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与引导。同时,由于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隐性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其自身素质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隐性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因此,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感召下,本着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健康发展的目的,加强对体育师资的建设,是实现隐性课程有效开发,育人效应切实提高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 姚蕾.隐蔽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3] 毛振明,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篇5

(1) 金刚石是一种具有空间网状结构的原子晶体。每个C原子以共价键与其他4个C原子紧邻,由5个碳子形成正四面体的结构单元,由共价键构成的最小环结构中有6个碳原子(见图4),由于每个C原子拥有所连4个C-C键的1/2(2个),所以碳原子个数与C-C键数之比为1:2。

(2) 二氧化硅晶体可以看成是金刚石结构中,C原子被Si原子代替,且在C-C键之间插入O原子后形成的,即每个硅原子与周围的四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正四面体,构成二氧化硅晶体结构的最小环是由12个原子构成椅式环,键角∠(O-Si-O)=109°28'(见图5)。每个Si原子拥有所连4个O原子的1/2(2个)(见图6),因此si、O原子个数比为1:2,即化学式表示为SiO2。

3.干冰――分子晶体

干冰晶体中的CO2分布在立方体的顶点和面心上,分子间由分子间作用力结合形成晶体(见图7)。C02分子内存在共价键,因此晶体中既有分子间作用力,又有共价键,但熔、沸点的高低由分子间的作用力决定,影响分子间作用力的主要因素是相对分子质量,从晶胞的结构可知与一个CO2分子距离最近且相等的CO2分子共有12个。

4.石墨――混合型晶体

石墨晶体为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的作用力为范德华力,每一层内C原子间以共价键形成正六边形结构(见图8)。由于层内C原子以较强的共价键相结合,所以石墨有较高的熔点。但由于层间的范德华力较弱,层间可以滑动,故石墨的硬度较小。因此石墨晶体又称为过渡型晶体或混合型晶体。石墨品体中每个C原子只拥有其所连接的3个C-C键的1/2(3/2个),因此晶体中C原子与C-C键数之比为2:3。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作用力分析、轨道杂化和晶胞计算等知识,对考生观察读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

例2 氮化硼(BN)晶体有多种相结构。六方相氮化硼是通常存在的稳定相,与石墨相似,具有层状结构,可作高温剂。立方相氮化硼是超硬材料,有优异的耐磨性。它们的晶体结构如图12所示。

(1) 基态硼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_____。

(2) 关于这两种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a.立方相氮化硼含有σ键和π键,所以硬度大

b. 六方相氮化硼层间作用力小,所以质地软

c.两种晶体中的B-N键均为共价键

d.两种晶体均为分子晶体

(3) 六方相氮化硼晶体层内一个硼原子与相邻氮原子构成的空间构型为_____,其结构与石墨相似却不导电,原因是

(4) 立方相氮化硼晶体中,硼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_____。该晶体的天然矿物在青藏高原下约300 km的古地壳中被发现。根据这一矿物形成事实,推断实验室由六方相氮化硼合成立方相氮化硼需要的条件应是一。

(5) NH4BF4(氟硼酸铵)是合成氮化硼纳米管的原料之一。1 mol NH4BF4含有_____mol配位键。

解析:(1)基态硼原子核外有5个电子,分别位于1s、2s、2p能级,根据构造原理知其基态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1。

(2) a.立方相氮化硼N原子和B原子之间存在共价单键,所以该化合物中含有σ键而不存在π键,故错误。

b. 六方相氮化硼层间的范德华力较小,其质地软,故正确。

c. 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共价键,所以N原子和B原子之间存在共价键,故正确。

d.立方相氮化硼为空间网状结构,不存在分子,为原子晶体,故错误。

(3) 六方相氮化硼晶体层内一个B原子与相邻N原子形成3个共价单键,且B原子不存在孤电子对,所以构成的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该物质的层状结构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电子,所以不导电。

(4) 立方相氮化硼晶体中,B原子和四个N原子形成4个共价单键,所以B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sp3杂化,在地壳内部,离地面越深,其压强越大、温度越高,根据题干知,实验室由六方相氮化硼合成立方相氮化硼需要的条件应是高温高压。

(5) NH4BF4中的NH4r有一个配位键(NH),BF--中有一个配位键(FB),则1 mol NH4BF4含有2 mol配位键。

篇6

关键词:体育旅游;国民经济;体育产业

一、体育旅游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体育旅游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产生的新兴行业,并在人们旺盛的需求中逐渐发展为丰富人们生活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工具或者手段。体育旅游能有效地为国家的外汇收入、国际收支的平衡、缓解就业压力、引进国外投资做出贡献。

(一)体育旅游有效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国际之间的贸易往来一般是以货物作为中介进行的。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直接标志着该国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这也为其在国际贸易的交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为了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各个国家都在努力地开辟创收的新渠道,通过吸引国际投资者来发展自身的经济。国际支付能力在全球市场竞争中是关键的因素。体育旅游作为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在经济的发展势头上有着良好的表现力,与贸易创收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

第一,发展体育旅游成本较低。目前,国际上的经济竞争较为激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力相比发达国家而言较低,导致了在出口产品上的竞争力较低,产品本身的技术含量较低,高新技术产品更是短板,在对外贸易这一方面属于低端。而体育旅游的优点在于可以通过各种体育旅游资源和质量较高的商业服务来吸引全球各地的游客,通过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格局的转变。大多数的游客都可以便捷地在旅游景点获得想要的服务,进行满足自身需求的消费。而这种消费模式并不需要对能源产生太大的消耗,而通过商业服务即可获得周转资金,能够有效地实现贸易保护、弥补贸易逆差。以巴西为例,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举办2016年奥运会时吸引了千万游客前往,在观赏比赛的同时也对巴西各个地方进行游览,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巴西的旅游业贡献了力量,相应的巴西的经济也会有所增长。

第二,体育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一般不受贸易保护的限制,这就有利于弥补贸易逆差,平衡国际收支。体育旅游的过程中一般来说旅游者会有自己的消费需求,无论是去某个国家参加体育活动或者观赏体育比赛,通常不会受到关税的影响。这样的优势在于体育旅游者在消费的过程中不受限制,能够一直保持一个上升的态势,因此体育旅游也逐渐变成了无形贸易的最佳场地。根据世界旅游委员会的相关数据表明,西班牙作为全球旅游热门景点,人口却只有3,840万人左右,商品贸易在世界属逆差国家。而在注重发展旅游产业之后,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来西班牙的游客达到了5,600万人,而这之中体育旅游者人数就占据了六成。体育旅游主要是通过商业服务来获取大量的利润,而在旅游业发展成熟的国家,体育旅游的服务指标甚至达到了全球领先水平,这主要是因为体育旅游中提供的行业服务的附加值比较高,比如健身、保健、医疗等。

(二)体育旅游有利于回笼货币、平衡国内供求。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相关数据显示,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外的旅游者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体育旅游主要是通过商业服务来获取大量的利润,而在旅游业发展成熟的国家,体育旅游的服务指标甚至达到了全球领先水平,这主要是因为体育旅游中提供的行业服务的附加值比较高,比如健身、保健、医疗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缓解了当今蔓延全球的就业压力。当前,全球的旅游行业都在不停的制造就业岗位。而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虽然势如破竹,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然而在体育旅游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旅游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直接为就业解决了不少难题,为我国的就业和劳动力市场开辟了新的道路。以北京奥运会为例,不仅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很多当时建设的场馆后来都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

(三)体育旅游有利于环境的改善和资源共享。在体育旅游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可以发现不仅有体育专业的学者、体育专家,也有其他各行各业的人才,在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提供了最新的科技信息。通过他们提供的各种信息和资源,我们能把握一个大致的体育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此外,外国投资者也可以通过体育旅游来了解中国的投资环境,进一步巩固双方的合作关系,有利于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甚至比官方政府的方案更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进步。

二、体育旅游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一)体育旅游能促进国民身心发展和改善生活质量。体育旅游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进步,不仅显示了人类文明的本质特征,也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体育旅游的重要作用在于这一活动的外部条件和活动内容本身,其旅游资源尤其是自然旅游资源是人们参与体育旅游活动的重要因素,也是和一般旅游资源相区别的因素。体育旅游资源比如大山名川、江河湖海、草原、森林、海滨沙滩、天然温泉等都有利于人们健身强体。这种自然环境中进行体育活动,能很好地振奋精神、锻炼意志、培养情操。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说,体育旅游有利于满足人民的身体和精神需求,体现了其重要价值。

(二)体育旅游能促进世界和平和国际友好关系。在体育旅游不断发展的今天,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地区之间的人们相互交流沟通,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人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理解和交往,通过体育旅游的发展互相学习对方的文化和历史,在世界和平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奥运会是这一作用的典型代表,体育旅游在奥林匹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了全球人民沟通的工具和手段,让世界所有国家和民族,不分种族与肤色,不分贫富与大小,不分与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在没有任何歧视、相互尊重的和平、友谊、进步的宗旨下,聚会在一起进行竞赛,从而使人类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降低到最低程度。现代的体育旅游是世界不同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拉近了各国人民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矛盾和冲突的缓解,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外交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三)体育旅游能促进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不同的民族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等先天条件的差异而形成了形态各异的民族文化。体育旅游作为体育文化现象的有机组成部分,正是凭借民族传统文化所具的吸引力,来增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的。通过这种特殊的交流方式,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及其功能的发扬光大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大大促进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事业也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产业,体育旅游这一新兴行业的出现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举例来说,中国的武术、气功、龙舟竞渡、摔跤、围棋、舞龙、风筝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是通过体育旅游这一载体传播出去的。

三、结语

体育旅游产生的目的在于将体育和旅游的特征完美结合,以充分满足民众对于休闲娱乐的需求。体育旅游综合了商业化的运行模式和人们的生活需求,为旅游者提供了便捷的服务。体育旅游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和跑步进入发达国家行列贡献力量,推动经济的发展。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今天,伴随着全球经济化的经常加快,各行各业都在努力在市场竞争中提升经济效益。体育旅游是旅游业和体育业交叉融合的新行业,对于旅游业和体育行业都有明显的带动作用。要善于利用其优势,在适当的发展时机促进国民经济更上一级台阶,在全球化中占据领先位置。

主要参考文献:

[1]朱常麟,工肃.简论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2.

[2]司宏言.瑞士体育旅游收入增加[J].国外体育动态,2017.43.

篇7

摘 要 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带来福祉,但也不断随之涌现出新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感慨物质文明日益昌盛的同时,惋惜于人文精神的日渐衰落。而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这就对教育以及职业高中体育教学提出了迫切的新要求。

关键词 人文精神 职业高中 体育教学

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带来极大的丰富与飞跃。但步入21世纪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现精神世界却愈发贫瘠了,人类开始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

一、职业高中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一)时展与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早在1994年,我国政府公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中便已经明确地指出:“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竞争与合作,人文性与科学性,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都要以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来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可见,人文精神的弘扬早已被视为时代的主旋律。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全世界都在为进一步的飞跃与提升“整装待发”,我国也逐步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这一时期人的地位和价值被置于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人文精神的回归也理所当然地被视为教育领域的一大主题。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在振兴民族精神、增强团队意识、提高心理素质、完美人格境界等方面,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本身所蕴含着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更是不容忽视。

(二)新世纪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华东师范大学前校长袁远开同志提出了未来人的八方面素质要求:进取、创新精神;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跟上时代的发展;更高的思想品德和对社会、祖国、人类负责的高度责任感;扎实宽厚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适应科技发展趋势的合理知识;与科技发展相适应的能力结构;某些个人特长;国际交流的语言能力。在上述诸多所谓的人才标准中,除一定的知识与能力基础外,更体现出一种对人才在人文精神方面的诉求。

(三)学生自我发展的根本需求

人文精神的养成,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曾有研究表明:一个人事业的成功,80%取决于“情商”、“德商”等非智力因素,或者说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即便这个“80%”或许有夸大其辞的成分,但我们无法否认人文精神对于一个人的自身素质、社会适应性、个人竞争力乃至人生发展路径的巨大影响。

另外,目前我国在职业高中就读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人们口中所说的90后。他们普遍被人们认为是极具个性的一代,单纯的体育锻炼早已不能满足他们内在的自我教育理念,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更是无法使其个性得以充分的张扬与释放。他们所需要的,是在轻松愉快的体育教学氛围里,获得生理与心理上的全面提升。这都表明,人文精神的培养、特别是在职业高中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融入,是学生自我发展的根本需要。

二、职业高中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的可行性

(一)职业高中体育教学对人文精神的养成具有着实的促进作用

职业高中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这种促进作用集中体现在:有助于学生的人际交往。体育活动能够有效地增加人与人接触或交流的机会,进而促进彼此之间的情感沟通与人际交往,甚至有可能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主动与人交往的意识或习惯。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通过体育锻炼,不但可以增强学生体质、改善个人的生理健康程度,同时也有利于自我心理素质的完善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职业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如何面对困难与挫折、如何看待成功和荣誉、如何控制情绪、如何调整心态等都有机会一一得到真实的感悟与锻炼。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合作意识。诸如足球、篮球、排球等很多体育活动都是需要团队合作的,即便个人的技术水平再高,若要取得最终的胜利,依然需要其他团队成员的密切配合。正如俗语所说的“独木难成林”,现代社会更需要合作的精神,而不是单打独斗的英雄主义。而体育教学(特别是集体性质的体育运动)恰恰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出学生的团队意识、集体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当然,职业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促进作用并不局限于此,笔者在这里所列举的仅仅是较为突出的几个方面,只是“冰山一角”,仍有待于进一步挖掘或补充。这里想要说明的主要问题是:因为职业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具有着实的促进作用,所以在职业高中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具有可行性。

(二)职业高中体育教学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自身独到的优势

在职业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有其自身独到的优势,笔者亦将其概括地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职业高中体育教学“寓教于动”,以肢体实践活动为其主要方式,其强身健体、修身养性、调和节奏、增添情趣、审美育德、寓教于乐等功能是其他任何学科课程所无法比拟的。

职业高中体育教学能够自然地运用示范等直观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切磋也更为便利,切实体现出教育对人的主体性的关注等。

可见,职业高中体育教学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其内在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这更为在职业高中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奠定了坚实的可行性基础。

参考文献:

[1] 胡爱民.体育教学与人文精神[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5.

[2] 李迎春,陈帅.体育教学中应加强人文精神与情感教育[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4.

篇8

关键词 县级电视台;科技传播能力;现状;问题;创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3-0015-02

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和数字技术进一步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进一步深入,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元化。然而,作为传统的大众媒体,电视仍是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最主要渠道,据中国科协2016年9月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利用电视获取科技信息的公民比例为93.4%。县级电视台作为广电事业格局中的末端组成部分,具有覆盖面广、数量众多和整体实力不强的特点。在当前媒体融合的新形势下,县级电视台的科技传播能力一方面受到来自中央、省市等各级电视媒体的挑战,同时还面临着新兴媒体的冲击。在此情况下,正确认识县级电视台科技传播能力的重要性并认真思考县级电视台的科技传播创新途径显得十分必要。

1 县级电视台提高科技传播能力的重要性

县级电视台是我国科技传播的重要力量。县级电视台作为广电事业四级格局的重要组成,全国的2 800多个县,很多都有电视台,在全国2 500多个广播电视机构中大约占据了3/4。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据2016年数据显示,农村居民家庭的电视机的普及率为95%,而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33.1%。县级电视台由于覆盖面广、数量众多以及接受程度高等特点,在帮助公众特别是农村居民树立科学理念、宣传科学知识、提升科技能力、普及科技生产生活知识、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科技传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2 县级电视台在科技传播中面临的问题

2.1 发展空g狭小,影响力不足

长期以来,县级电视台处于广电事业的末端,国家级、省市级电视台以及卫星频道都对其生存空间进行了挤压。特别是近年来在网络媒体的强势冲击下,人们获取科技信息的方式和途径越来越丰富,使得县级电视台科技传播影响力更加弱化。

2.2 发展经费不足,市场运作较差

县级电视台的经费来源除了财政拨款外,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广告创收。据2014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广播电视总收入中,县级占据9.87%的份额;2013年全国广播电视广告收入中,县级仅占3.88%的份额,央视的广告收入是全国2 000多个县级电视台的6.3倍。因广告创收困难,导致对虚假广告监管不严,科技传播能力较差,对提升公众科学素质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2.3 体制机制僵化,人员素养不高

县级电视台一直以来垄断的经营性质和固有的体制机制导致了工作人员素养的普遍低下,一方面吸引不到高素质专业性强的人才,一方面内部也缺乏人才学习培养的机制和氛围,从而导致了节目质量不高,大大影响了县级电视台的科技传播能力。

2.4 内容形式单一,节目质量不高

当前县级电视台的节目形式普遍单一,科技信息来源较为缺乏,自身编创能力不足,资源更新率较低。特别是在农村栏目的设置中,大部分传播现代农村技术的内容,使用范围与具体内容与当地的实际情况较为脱节,失去了通过科学普及指导农民生产生活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传播能力。

3 县级电视台提高科技传播能力的创新途径

3.1 导向正确提升科技传播的引导性

在当前社会各种社会思想的影响下,县级电视台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要充分发挥基层宣传思想的核心作用,准确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节目内容既要注重对科学咨讯、科学技术的宣传,更要加强科学思想、科学理念的引导和构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积极健康的社会思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3.2 加强监管提升科技传播的公信力

县级电视台要提升科技传播影响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通过加强监管力度摒弃不具备科技传播效果甚至是起到反作用的内容,如未经核实验证的科技新闻、技术知识、生活常识、健康养生及违规广告等内容,都应是节目内容中必须摒弃的部分。应当制定并完善严格的审核制度,在选题制作、引进来源、广告经营、录制播出等各个环节加以严格监控,级级把关、层层负责,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和应急预案,保证节目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实用性,提升科技传播的公信力。

3.3 通过引进或联播形式丰富节目内容

对于一些没有能力制作高质量高水平电视节目的县级电视台,应当结合自身扬长避短,通过有针对性地引进一些适合当地的科普科技节目资源,或者通过联播的形式来丰富节目播出内容。例如山西的“科普大篷车”栏目就在全省61个市县电视台播出,其中的科普、技术、健康等知识为提升科技传播能力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

3.4 因地制宜聚焦公众科技信息需求

县级电视台的办台目标和覆盖区域,决定了其应当围绕当地的中心工作展开,努力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县级电视台应当因地制宜,立足本土,聚焦当地需求,遵循“三贴近”原则,深入基层,贴近群众,联系实际,创办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科技节目,提升科技传播的落地应用效果。

3.5 优化栏目设置提升节目制作水平

新形势下,县级电视台要提高科技传播影响力就要在优化栏目设置上做文章,变单一的科普新闻、科技咨询、技术宣讲等形式,通过创新栏目形式和内容,增加科技传播的吸引力。比如通过科普短剧、科普微电影等形式,将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通过浅显易懂、生动灵活的形式传播出去,不仅能够增加县级电视台的收视率和影响力,也能令受众印象深刻,起到提升科技传播影响力的作用。

3.6 运用先进技术不断提升技术水平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也给县级电视台技术的提升提供了条件。县级电视台应首先运用电视荧屏的传播方式进行科技传播,对已有传播资源和渠道进行充分利用,并可以加强热线、短信、微博、微信的栏目互动,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和黏合力。在此基础上,县级电视台也可将现代新型互联网技术应用起来,通过网络电视和网络直播等形式,能对公众进行随时的、即时的交流与互动。

总之,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县级电视台是广电格局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科技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当前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形势下,要正确认识县级电视台科技传播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发展现状和存才问题,并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引导舆论导向、加强监督管理、丰富节目内容、聚焦公众需求、提升技术水平、引进培养人才等方式,不断提高县级电视台的科技传播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运红.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如何应对新媒体挑战[J].西部广播电视,2016(7):163.

[2]杨筠.新媒体冲击下县级电视台的应对策略探究[J].新媒体研究,2017(3):155-156.

[3]李志刚,袁琳.立足本土,打造县级台特色[J].新闻窗,2017(1).

篇9

跨境资本流动有多种分类方式,按照流动主体可分为官方资本和私人资本;按流动周期可分为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国际上测度跨境资本流动状况,主要沿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不含储备资产变动)。

直接投资。直接投资通常是指以获取有效发言权为目的的投资,其显著特点是一经济体的居民对另一经济体的居民实施管理上的控制或重要影响。根据中国的法律,外资比例必须不小于25%才算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统计中,直接投资的门槛为10%或以上。直接投资方式包括股权、实物、无形资产、不动产等。

证券投资。证券投资是指以购买证券(包括股票、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等)的方式进行的跨境投资,这是机构投资者常用的投资方式。其跨境交易均未达到10%的表决权。例如,当股票投资从去年的9%增持到10%时,需要在国际收支平衡表减记证券投资9%,同时记直接投资10%。

其他投资。其他投资为资本和金融项下的剩余类别,是指没有列入上述渠道以及储备资产的跨境交易和头寸,包括长短期的贸易信贷及融资、国际贷款、货币和存款以及其他类型的应收应付账款。其中,贸易信贷(或称“商业信贷”)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供给者与需求者间的信贷或是预先付款而形成的短期资本流动;贸易融资是指银行对进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结算相关的短期融资或信用便利。国际贷款是指通过银行等中介机构进行的借贷。

需要说明的是,跨境资金流动具有严格的定义和规范的统计标准。投机性资本流动(即俗称的“热钱”)是指为追求最小风险下的最大收益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跨境资本,是跨境资金流动的一部分,有理论上的定义,但无严格意义的统计规范和标准,这种投机性的资本流动往往并不采取特定的流动形式和渠道,有时甚至混同在贸易和服务贸易等账户中。

中国三套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数据

国际上,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主要靠采集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目前编制标准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拟于2015年过渡到第六版。国际收支平衡表按权责发生制记录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所有经贸往来,能够全面反映一国与世界经济交往的基本状况和基本趋势。2012年,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达到7.5万亿美元。

为了保证国际收支统计的准确性,中国实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制度,主要通过1996年建立的国际交易报告系统采集对外资金收付数据。在此基础上,中国建立了跨境资金收付统计体系。跨境收付数据按照现金收付制反映企业、个人等主体在境内外之间的资金划转。与此同时,1994年汇改建立的结售汇制度催生了结售汇统计。2012年,企业、个人等主体通过银行办理的跨境收付交易达3500多万笔、金额5.1万亿美元;结汇和售汇总额2.8万亿美元。以上三套数据基本涵盖了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的交易、收付和兑换全过程(见图1)。

相对于单一的国际收支统计来说,当前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所依赖的数据体系具有如下优势:首先,统计频率更高。跨境收付数据基本的统计和监测频率为月度,实际上可以按日采集逐笔数据。结售汇数据基本的统计和监测频率也为月度,可以按日监测总量数据(即不区分交易性质、交易主体等)。其次,口径更加广泛、维度更加多元。跨境收付和结售汇统计数据不但参考了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交易项目进行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直接投资等不同交易性质的统计分类,还可以区分外资企业、内资企业、居民个人、非居民个人等不同的交易主体,以及国内的地区和银行分类,等等。此外,跨境收付统计还可以按照境外对手方国别、跨境收支交易币种等标准进一步分类。最后,更加全面地呈现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状况和外汇市场供求压力。国际收支、跨境收付、结售汇和补充统计分别反映境内主体涉外交易及资本流动的不同环节,各环节的数据比较还可以反映外汇存款、贷款、人民币结算等很多与外汇相关的问题。

从进出口、跨境收支和结售汇等流程图(见图2)看,各环节数据差异反映了企业在贸易中的财务运作行为。例如,企业出口后收款可能是外汇,也可能是人民币。企业收到货物贸易项下的外汇货款后,可能存入银行,或偿还银行外汇贷款,或卖给银行(即货物贸易结汇)。

海关进出口和货物贸易跨境收付不一致

出口与货物贸易跨境收入的差异可以反映企业出口收款周期,以及相关的贸易信贷等情况。从海关进出口和货物贸易跨境收支的对比看,2007年以来,中国企业的出口收入率和进口支出率总体上有所上升,说明中国企业的外贸货款结算速度有一定改善,这也反映了企业外贸订单短期化、规避外贸外汇风险倾向。

出口收入率和进口支出率的明显波动,还可以反映国内外宏观环境对企业收付款的影响(见图3)。例如,2008年底2009年初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期间,境外交易对手资金紧张,对中国进口的付款要求提速。同时,由于人民币存在贬值预期,企业尽快支付进口更加合适,进口支出率大幅攀升。此外,当时中国企业出口收款难度有所加大,出口收入率下降。总的影响是,当时货物贸易跨境净收入的资金规模远小于进出口顺差。再如,2010年年初和2011年年初中国都出现了出口收入率上升、进口支出率下降的情况,导致货物贸易跨境净流入超过净出口,主要是因为当时外部流动性比较宽松,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为避免汇兑损失或者获取汇兑收益,企业出口后尽快收取货款的意愿较强,进口后推迟购买支付外汇的倾向增多。这又得益于银行提供远期信用证承兑贴现、进出口押汇、海外代付等跨境贸易融资。

货物贸易跨境收付和货物贸易结售汇数据不一致

从货物贸易跨境收支和货物贸易结售汇的对比情况看,企业货物贸易跨境收入结汇率的波动没有支出售汇率那么明显,说明企业主要通过支付进口货款时的财务运作,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人民币升值预期高涨,企业都不愿意通过从银行买外汇的方式(即售汇)支付进口,而是使用了很多外汇贷款支付进口,导致支出售汇率很低。在此情况下,企业结汇稳中有升,但购汇明显减少,最终增加了外汇储备。危机爆发期间,人民币出现贬值预期,银行外汇贷款资金紧张,企业更多从银行购汇支付进口,使得支出售汇率大幅增长,外汇储备积累放慢。危机以来的几次波动也都与市场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对结售汇差额和外汇储备变动造成较大影响(见图4)。

根据图2,货物贸易结售汇和货物贸易收付汇之间的关系如下式:

货物贸易结售汇差额=货物贸易收付汇差额+境内贸易融资净额+货物贸易人民币净支付+其他因素

根据上述公式,我们可分析出2013年前10个月货物贸易结售汇3349亿美元(见表1),除了货物跨境收付净额1263亿美元外,其他渠道还有境内贸易融资推迟购汇(占38%)和人民币净支付替代购汇(占31%)。

结论

中国跨境资金流动以稳定的实体经济资金为主。长期来看,进出口和直接投资是中国主要资金净流入渠道,占2008年至2013年上半年非银行部门结售汇顺差1.8万亿美元的77%。因此,需要继续贯彻“扩内需、减顺差、调结构、促平衡”的战略。

长期来看波动性跨境资金流动净额占比较低。稳定的资金流动除了外贸和外商直接投资外,还有境外投资收益和境内企业境外上市筹资,上述四项总额2001~2012年合计32730亿美元。同期外汇储备增量(32611亿美元)与其差额(119亿美元),可称为波动性跨境资金流动净额,也可视为热钱的一种算法。总体看,热钱的比例较低。当然这也不绝对是热钱。2012年流出较大是由于企业持汇意愿上升实现了“藏汇于民”,而不是卖汇给央行(见图5)。

企业财务运作加大了跨境资金的短期波动。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经济复苏进程、债务危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等对国际金融市场时有冲击,导致人民币双向波动加大。同时,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断推进,境内机构和个人对汇率、利率等价格信号日益敏感,更加善于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调整财务运作,如通过外汇贷款、贸易信贷管理进出口收付款周期、资金配置等,规避汇率风险或者套取收益(见图6)。2008年以来,货物贸易进出口和直接投资顺差相对稳定,其他跨境资金流动多体现企业的这种财务运作,是结售汇差额波动的主要影响渠道。

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操作主体在境内而非境外。我国跨境资金流动主要是外贸企业在境内银行帮助下的财务运作。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主要渠道在明而非在暗,主要是通过银行跨境融资和外汇信贷套取利差和汇差。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长期动因是实体经济而非单纯市场套利,外贸顺差、外商直接投资、境外上市筹资和境外投资收益占绝大多数。

篇10

【关键词】化疗;PICC;并发症

本科2007年1月至2009年2月对静脉应用刺激性化疗药物治疗113例患者,采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穿刺法,对出现的外周静脉炎和药物外渗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应用6种(5Fu、长春新碱、表阿霉素、长春瑞滨、多西紫杉醇、紫杉醇)刺激性化疗药物治疗患者113例,其中肺癌29例,恶性淋巴瘤27例,乳腺癌23例,胃癌17例,大肠癌14例,食道癌3例。男61例,女52例。年龄31~72岁,平均52.2岁。化疗前KPS评分60~80分。PICC化疗输注155例,其中使用5Fu100例,长春新碱15例,表阿霉素13例,长春瑞滨13例,多西紫杉醇9例,紫杉醇5例。

1.2方法贝朗公司生产16G套管,管长45cm,肘关节下2~3cm穿刺,其中贵要静脉113例,头静脉27例,中正静脉15例。选择穿刺静脉上方扎止血带,消毒皮肤2次,范围>8cm,操作者左手固定皮肤,右手拇指和食指持针翼,针尖斜面向上,以15~30°角进针,同时观察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将穿刺针沿静脉走向推进少许,以保证外套管在血管内。左手固定针芯,以针芯为支撑,右手将外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内。对于静脉炎和外渗的发生情况,从用药开始持续观察7~10d,出院患者电话随访。

1.3判断标准外周静脉炎的分级标准。0级:注药静脉走向皮肤及血管无任何改变;I级:沿静脉途径疼痛5d,局部发红或肿胀或水疱,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Ⅳ级:疼痛不能耐受,停药。

1.4临床护理

1.4.1用药护理①用药前向患者做好健康教育,包括化疗药物的应用方式及毒副作用,如对静脉、局部组织的刺激性及骨髓抑制等;输注时尽量不要活动穿刺侧肢体,不能自行调节滴速,如发现局部肿痛等不适立即告知;②静脉应用化疗药物前后,均需滴注250~500ml的等渗液体,并使用止吐药物,确保静脉通畅;③用药期间护士加强巡视,发现药物外渗或疼痛不适及时处理。

1.4.2并发症的护理①发现输注部位药物外渗或患者疼痛、不适,立即停止输注,用注射器尽量回抽药液,外渗部位用0.5%的利多卡因5~10ml+地塞米松5mg做局部环形封闭,并间断性冰敷12~24h,严密观察48~72h。禁止热敷[2],以免加速组织吸收致局部坏死;②静脉炎护理:I~Ⅱ级:局部间断冰敷12~24h,次日改25%的硫酸镁湿敷10h,持续2~5d,或用中浓度的茶叶水将金黄如意散调成稀糊状涂在表面,范围略大一些,外包保鲜膜持续湿敷,每天更换4~5次。11例经及时护理,3~7d恢复。Ⅲ~Ⅳ级:用无菌注射器抽干水疱,0.1%利凡诺持续湿敷,外包无菌纱布,每天更换1次,禁止用金黄如意散糊剂外敷,严格无菌操作;3例经及时护理,5~13d恢复;③药物外渗护理。3例药物外渗发生于置管2个月后,分别在置管侧的腋下和胸壁外侧,经X线证实导管头端分别位于腋静脉分支和胸外侧静脉,考虑长期留管后发生导管异位所致,拔管并同法护理。

2结果

静脉炎发生14例,其中Ⅰ级6例,Ⅱ级5例,Ⅲ级2例,Ⅳ级1例,发生率9.03%;化疗药外渗发生3例,发生率1.94%。

篇11

关键词 体育舞蹈 竞技能力 因素

1研究对象

体育舞蹈选手的竞技能力。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专家访谈法 、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体育舞蹈选手竞技能力的构成

竞技能力是指选手有效的参加训练和比赛所具备的物质条件。竞技能力是选手参加竞技比赛,创造运动成绩必须具备的能力。体育舞蹈选手像所有运动项目的运动员一样,竞技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心理能力和艺术实力构成。

3.2影响体育舞蹈选手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研究

3.2.1体能因素

体育舞蹈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项群,对选手身体形态的要求比较高,它不但要符合美学的特征,还要有利于比赛动作的完成。影响体育舞蹈选手竞技能力的体能因素按照重要性的排序依次是运动素质、身体机能、专项形态、健康水平。运动素质是运动员体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下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基本运动能力。体育舞蹈专项身体机能是指体育舞蹈选手满足于体育舞蹈专项需要的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水平,它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结构、感官功能及神经系统的功能。体育舞蹈选手的健康水平是指选手的机体水平能够适应体育舞蹈专项训练的需要,能够保证运动技术持续、正常的发展,满足于比赛负荷对身体条件的需求。

3.2.2 技能因素

影响体育舞蹈选手基本竞技能力的技能因素重要性的排序依次是身体姿态控制、平衡能力、时空能力、准确判断音乐、动作编排结构合理。体育舞蹈技能是保证选手完成动作时足部配合身体在运行方向、步法、脚位、旋转角度上的准确性,运行中的稳定、控制,髋部摆动,躯干部位向侧延伸,髋部与躯干部位用力的衔接以及手臂的摆动与躯干和髋部动作的配合等等。

3.2.3心理因素

对于优秀运动员来说,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比赛取得胜利的关键。对于体育舞蹈技术水平相当的选手来说,心理因素就成为选手比赛时是否能够战胜对手的关键因素,正确地了解影响体育舞蹈的心理因素,有助于提高选手的发挥能力。对影响体育舞蹈选手发挥能力的心理品质因素重要性的排序依次是自信心、意志力。自信心是选手在拉丁舞训练及比赛中自我肯定、敢于挑战自我的竞技状态。在竞赛过程中选手只有具备充足的自信心、高昂的激情和精神状态,才能出色的将自身所具备的实力正常或超常发挥出来,取得良好的运动成绩。

3.2.4艺术实力因素

对影响体育舞蹈选手基本竞技能力的艺术实力因素重要性的排序依次是动作技术技巧、气质与性格、对成套动作编排的理解力、综合艺术素质的创造性表达能力、运动智能。随着体育舞蹈的飞速发展,艺术实力将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体育舞蹈动作的技术技巧是以最大的准确性完成动作的能力,即选手高规格完成动作的准确性、创造性表达成套动作的能力,它是获取较高完成分的重要保障,也是影响体育舞蹈选手艺术实力的重要因素。

3.2.5竞技能力内部各组成要素的关系

体育舞蹈选手竞技能力是运动员的“硬件”,是体育舞蹈选手的核心因子,直接决定运动成绩的优劣.体育舞蹈的竞技能力包括体能、技能心理能力和艺术实力。体能是专项素质,技能是动作技术掌握的程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比赛取得胜利的关键。艺术实力是动作的表现形式、风格特点、个性魅力以及运动员综合艺术素质得以彰显的创造性表达能力,它与编排有关,与音乐有关,与理解程度和表现的技巧有关,四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体育舞蹈基本竞技能力的发展。我们只有在比赛中全部提高并其内在关系达到一定协调和整合,这样才能使体育舞蹈选手场上的基本竞技能力涌现到极致。只靠某个因素的提高是不能代表整体的提高的,只靠各个因素的总和叠加也是达不到涌现的。

4小结

体育舞蹈选手竞技能力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专项体能因素、技能因素、心理素质因素、竞技智能因素。良好的专项体能能为体育舞蹈选手艺术表现力的展现提供基础保障,为提高体育舞蹈选手的专项体能,应对其力量素质、柔韧素质、耐力素质、速度素质及协调性进行科学系统的培养。精湛的技术需要过硬的心理素质作保障,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提高体育舞蹈选手艺术表现力的关键要素,应采用模拟训练法、自我暗示法等方法培养舞者的心理素质,使选手形成长期高标准训练的习惯和较强的竞争意识。

参考文献

[1] 毛进红.我国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制约因素的分析及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4.

[2] 黄俊雅.艺术体操专修学生表现力培养的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5(2).

[3] 何忠.论影响体育舞蹈选手舞蹈表现力的因素[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3).

[3] 熊文.拉丁舞选手应具备的身体素质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6).

篇12

关键词:竞技体育 后备人才 选材 研究分析

1.前言

在现今的世界体育竞争中,竞技体育可谓是体育事业最为核心的部分,也是一国综合实力的体现。而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选拨作为体育人才培养的最为关键的部分,作为保持体育事业生命力根本所在,往往会对整个竞技体育的核心竞争力产生影响,也直接会关系到整个竞技体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所以,在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要意识到后备人才选材的重要性,要意识到选材是整个竞技体育发展的根本之所在,也是提高竞技体育总体成绩的核心部分。往往只有重视后备人才的选材,才能够让竞技体育的发展有着源源不断的动力,也才能够保证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有着强大的后劲。

2.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材现状分析

2.1研究对象及方法

2.1.1 研究对象

以我国14个省市竞技体育运动员的选材状况为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查阅法:

通过对国内外的学术期刊以及一些相关著作进行文献的查阅以及整理,对我国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材在总体上做了一个把握。

访谈法:针对我国14个省市的相关竞技体育管理人员以及教练员进行后备人才选材相关问题的访谈,针对具体的选材进行了解。

问卷调查法:针对14个省市的部分竞技体育相关管理人员以及教练员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当面填写问卷的方式。其中总共发放问卷400份,有效回收350份,总体的有效回收率为84.5。其中管理员问卷168份,有效回收149份,有效回收率为88.7%,教练员问卷232份,有效回收201份,有效回收率为86.6%。

2.2结果及分析

2.2.1后备人才选材方法

通过调查表数据统计可以看出,我国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材中有62.2%的人才选择方式是经验、测量指标以及一些比赛成绩相结合综合性的选材。而其中16.4%的选材是将经验与指标测量相结合,有10.4%是依赖于单独的经验选材。

教练员一般在选材的过程中一般会考虑到运动员的自身条件补偿性、各个竞技项目之间的差异、竞技运动的变化以及运动员的心理状况。通过表2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材中,教练员在选材的时候考虑到的首要因素是竞技体育的变化,占到考虑因素的92%,再根据运动员自身的补偿性以及心理状况进行后备人才的选拔。

2.2.2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材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上面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材中,虽然说选材的方式具有多样性并且对于项目的互补性也有着很大的重视。但是不可避免的在后备人才的选材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下面的几个方面:

第一,在选材中对于测量指标的运用程度相对来说比较低

测量指标主要是在选材的时候进行远动员的身高、体重、肢体的比例以及运动能力、个性等方面的了解,并运用一些技能对运动员进行一些生理以及生化方面的测试,以此来提高选材的科学性以及准确度。但是在竞技运动员的后备人才选材中,对于测量指标的运用程度并不高,更加注重的是对经验的运用。并且在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虽然说有些教练员觉得测量指标对于选材很重要,但是由于竞技项目更多的是实践与理论的脱节,所以很难实现科学的选材。

第二,在选材中出现盲目性

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很多的竞技体育教练在进行后备人才选材的时候,基于有些项目的特点,比如说体操竞技项目,更多的是对后备人才的身体形态以及生理特点为选材基准,对于后备人才的运动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的重视度比较低。并且有的教练员在进行后备人才选材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没有选择的余地,因为想要从事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过少,所以在教练员目测之后没有什么明显的缺陷的时候就会直接选入训练。这样的选材有着很大的盲目性,不利于优秀的后备人才的选择。

3.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材相关对策

3.1建立优化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材与评价系统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不应该仅仅是以经验以及观察为主。所以在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材中,应该建立起科学的人才选材以及评价系统,提高后备人才的成材率。在具体的做法中首先各个单位应该充分认识到选材的重要性,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选材;其次,在选材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后备人员的身体素质、生理特点、运动能力等各个方面,并重视测量指标的选材,运用综合性的手段提高选材的质量;最后,还应该注重对选材结果的追踪,在测试登记归档之后,要对后备人才的成长进行时刻的观察评价。

3.2提高教练员选材的科学意识以及创新思维

在竞技体育的发展中,竞技规则在不断的变化,体制也在不断的改革。这就需要教练员在选材的过程中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转变自己的观念。在不断丰富自己竞技体育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于比赛规则以及选材思维也要进行更新,以此来让自己的知识技能、思维等都能够有利于后备人才的选材,促进选材工作更好的进行。

3.3加强体育与教育部门的联系与合作提升人才质量

竞技体育人才的选材以及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部门的支持。在竞技体育选材工作中,体育相关部门应该加强与教育部门的联系以及合作,主动的与之交好,以此来扩大竞技体育选材的范围,选到优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从而提升竞技体育人才选材质量,促进我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曰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目标市场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

篇13

论文摘要:针对“体育与智育并重、力量与知识并举”的完人教育理想既促成了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繁荣,又维护了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纯洁性的说法,通过对完人教育理想的本体溯源以及在古希腊竞技体育发展中的转变过程,发现古希腊竞技体育发展的现实选择是完人教育理想的破灭与重塑,而能够与其保持一致的“非功利性”和“非职业化”的古希腊竞技体育独有特征只不过是古希腊竞技体育发展与完人教育理想矛盾对立的产物,直至柏拉图等哲学家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个矛盾,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独有特征亦随之丧失,与现代竞技体育也就相差无几了。

古希腊竞技体育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如:宗教祭祀、祈福避祸、纪念英雄、政权更迭、战争和外交等等,由于年代久远,文献遗失,如今已经无从考证了。不过,与此相关的另一种说法,即古希腊的体育旨在施行体智并重,心身并举的完人教育的说法却广为流传,日益深人人心。这是由于现代竞技体育存在的一些弊端与恶习,诸如职业化所带来的过度训练,功利化所带来的只重视成绩,商业化所引发的暗箱操作、金钱交易等,一些学者据此证明,现代竞技体育已经偏离了古希腊竞技体育的正常轨道,丧失了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精神,要想克服这种弊端,必须复兴希腊奥林匹克竞技会的精神,重塑体育与智育并重、力量与知识并举的完人教育理念。

事实上,我们对古希腊竞技体育和完人教育理想的理解存在偏差。因为,这种理想在古希腊从未成为现实,而且在这种理想指导下的古希腊竞技体育,也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完美无缺。应该说,古希腊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发展,使其与完人理想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是柏拉图等哲学家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个矛盾,此后,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独有特征亦随之丧失,与现代竞技体育也就大同小异了。

1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特征与思想基础

1)非功利性。考古的发现与相关的研究不断证实,古希腊的体育竞技与今天大不相同。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非功利性,不但竞技的承办方不会从活动中牟取任何收益,就连竞技的优胜者,亦不会从中获取某种物质好处,而更多得到的是精神奖励。这种非功利性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古代奥运会的纯洁性,因为,功利性因素的涉人,难免会带来一定的腐败机率。现代奥林匹克的创立者顾拜旦对此亦深有感触,因而主张抵制奥运会的商业化,并把商业化与奥运会的变质腐化联系起来,而力图维护其非功利性。但别具讽刺的是,第1届现代雅典奥运会因为出现了资金紧张,雅典政府为此不得不进行商业操作,靠民间募捐和发行纪念邮票等方式才勉强度过了难关。可见,所倡导的非功利性只是古希腊竞技体育的一种理想礼。

2)非职业化。古希腊奥林匹亚竞技会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坚持业余化原则,拒绝接受职业运动员的参与。业余化的好处非常明显,首先,运动员无需仅仅参加某一项或某几项运动,因而不会导致体育技能的畸形发展;其次,运动员参与比赛的目标在于娱乐性和参与性,而不必过分在意比赛结果;最后,非职业化可以吸纳更多的体育爱好者参与比赛,彰显古希腊竞技体育的基础。不过有一点需要指出,古希腊竞技体育在其初始阶段,更多是贵族精英内部的自娱自乐,而极少吸收平民阶层的参与,贵族阶层的闲暇亦是促成这种非职业化的重要原因。

3)完人理想。一般人认为,现代竞技体育的诸多弊病与不足,主要发端于商业化(功利化)和职业化(专业化)因素。因此,为了克服现代竞技体育的弊端,有必要复兴古希腊的体育精神,倡导古希腊的“完人”教育理念。古希腊人认为,要将竞技体育教育与知识教育一道,作为培养完善人格的必需环节;形体美和心灵美对于造就个人的美德同样重要。所谓完人理想就是体育与智育并重发展的理想,而这种体育与智育并重的“完人”教育理念在价值层面上体现为古希腊崇尚健全思想寓于健全身心、尊重生命、追求公平、和谐发展的体育精神,于竞技体育活动中表现为“非功利性”和“非职业化”的特征,可以说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繁盛,离不开古希腊人对完人理想的无限追求。

2《荷马史诗》与完人教育理想的幻觉

古希腊历史因其结构复杂而令人眼花缭乱,仅就现今考古的发现已经证明,它至少是克里特、迈锡尼、希腊城邦以及东方古代4种文明交错混合而成的结果,因此,详细考证其“竞技体育”和“完人理想”的各自的发展史及两者的关系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从《荷马史诗》中可以约略地看出“完人教育理想”与“古希腊竞技体育”的基本形态。《荷马史诗》是以古希腊迈锡尼时期的特洛伊战争为背景,塑造了古希腊的一大批英雄人物。他们可谓是古希腊完人教育理念的最初起源与标准样板。本来,把完美人格作为教育的榜样,这在古代是通行的做法,是无可厚非。但是古希腊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不仅把这种完美人格作为榜样,而且把这种完美人格作为现实的目标,期望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与培育程序,把每一位希腊公民都塑造成这种完美人格范本一样的人。不过,因为伴随着竞技体育和智育的各自发展深化,这种完人的教育不是在体育与智育之间顾此失彼,就是对两者浅尝辄止,因而既不能造就真正的运动员,也无法培养伟大的哲学家,雅典教育的实际结果是只培养了运动员,而无法在智育方面取得大的成效。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错位,根本原因在于希腊人未能分清《荷马史诗》是介于半神话与半史实的作品,从而以信史的态度完全接受了《荷马史诗》中虚幻的“完人”理想。古希腊人一旦接受其为信史,同时把其中的“完人”理想贯彻到现实之中,就有混同想象与现实之虞。换句话说,如果泛泛地讲体能与智慧并重,可以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但是如果把体能提高到以一挡万,把智慧说成了神人不及,那么这样的两相并著,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因为古希腊人为自身设定了一个太过高远的目标,因而导致其在实践之中,不是过于注重了体能的培养,就是太过偏向于智能的提高,而很难在二者之间保持平衡。所以古希腊人对《荷马史诗》的盲目推崇,导致其确立了过于高远虚幻的教育理想。

3完人理想的幻觉与古希腊竞技体育发展背道而行

从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特征及完人教育理想的来源考察来看,古希腊竞技体育的“非功利性”和“非职业化”两大特征,正好可以映衬“完人”教育理念,并与这种幻觉保持一致性。但从历史上来看,应该说古希腊竞技体育与完人理想之间的根本矛盾,使得这些特征失去了不断发展的土壤,不可能在现实中长久存在,即使存在也只是在古希腊竞技体育的初创阶段。因为,古希腊人较早确立的身心并重、体智并举,培养卓越之完人的教育理念,有更深刻的内涵。他们所谓的体育,并非我们现代泛泛所讲的身体运动,而更多地特指竞技运动,也即体育比赛;他们所谓的智慧,也并非今天所说的文化教育,而更多的是指智慧教育、哲学教育。按照这样的考证,真正的完人既是运动竞技场上优胜的运动员,亦是学园中通晓智慧的哲学家。这种理想的设定是很高的,也只有在少数贵族,才可以做到这种既研究哲学,又进行竞技的体智并重。这就难怪在公元前500年至480年期间举行的奥林匹亚竞技会上,优胜者或都是贵族,或都是职业竞技者,而真正的业余竞技者实际上就是这些贵族,他们之间才真正体现着“非功利性”和“非职业化”的竞技体育理念。 伴随着古希腊的竞技体育活动越来越被重视,获胜者的奖赏越来越丰厚,体育与智育各自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竞技体育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就再所难免,竞技者要想获得竞赛的胜利,必须很早就跟从专业教练,进行相应的训练;训练的种类几也从以前的无所不包,变为专门修习其中的一两种;而训练的方法,则愈加专业化。其中既包括具体的竞技技艺,还包括相应的饮食学、卫生学等知识;因而一些优胜者为了提高自己的成绩,不断提出新的方法、发明或改进锻炼规则,接受特殊的饮食制度,遵守卫生条例。比如,公元前460年和456年两届奥林匹亚竞技会长跑冠军德洛麦就发明了肉食食谱,以补充竞技者的营养。所有这些均进一步促进了竞技体育继续朝向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优胜者所获奖赏的不断提高,古希腊的竞技体育亦愈加难以保持早期的非功利性。竞技体育的功利化倾向不断增强。比如,雅典的梭伦就曾经颁布了一项法律(元前580),规定每个奥林匹亚竞技优胜者可获得五百德拉克马的奖励,折桂的竞技者免除赋税,且终身由城邦供养,仅此一点,就足以断送雅典长久以来在竞技体育方面所维持的非功利性特征。此外,商业化操作跟着也兴盛起来,最初是商业庙会与节日庆典,其次是负责供应事务的妇女或,再次,竞技学堂及竞技馆,也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在这种情况下,体育不断强大,智育不断孤弱,所谓体智并重、身心并举的完人教育理想已经名存实亡了。

因而,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繁盛,根本称不上是其完人教育理念的必然结果,应该说是竞技体育本身与完人教育之间固有矛盾的特有产物,而始于古希腊竞技体育草创阶段的“非功利性”和“非职业性”特征也只能在古希腊竞技体育发展中如昙花一现,随着竞技体育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商业化倾向增强,这些特征便愈加岌岌可危了。

4完人理想的重塑与古希腊竞技体育发展的相向而行

在古希腊竞技体育职业化与商业化之后,非功利性和非职业化的理想已名存实亡,但希腊人仍然对完人理想不离不弃,并根据这种完人理想的幻觉对新兴的职业化竞技体育加以指责,认为古希腊竞技体育的职业化过分强调了体育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智育的必要性,背离了完人理想的初衷,因而必须加以遏制。这样的要求层出不穷,却从未得到实现。法国历史学家瓦诺耶克指出,“从色诺芬尼时起,体育课和思想文化课的苛求似乎是二律背反的”,但是,这种矛盾一直延续下来,却始终未能得到克服。

过去在谈及古希腊的体育与智育并重的完人教育理想时,论者经常引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相关的论断,柏拉图r5,曾说:“神赐给人两种艺术:音乐和体操。神不是赐给灵魂和身体的……而是让它们在灵魂和身体之间融合,达到张弛有度。因为,单方面沉迷于体操的人难免失之粗野,只注重音乐的人则会流于柔弱。”就表面来看,柏拉图似乎同样是在强调智育的重要性,要求增加智育在教育中的比重,以便复兴古典时期的完人教育理想。但这只是表面而已,究其实质,柏拉图等人的批判在实际上非但没有扭转,反而促进了古希腊竞技运动职业化、专业化的进程。就他们的理论而言,他们业已放弃了古典时期的“完人”教育理想,转而主张“专业人”的教育理念。具体来讲,柏拉图所作的工作大体可分为以下3个方面:

1)他区分了竞技体育与一般体育。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目标是成为奥林匹亚运动会的优胜者,获得物质利益与精神荣誉;一般体育的目标在于强身健体,为精神活动奠定物质基础。大体说来,柏拉图所作的这种区分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职业竞技与大众体育的区分。这在今天来说已成为常识的区分在古希腊却极有重要意义。正因为缺少这种区分,古希腊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把完人理想的内容规定为竞技体育与智育兼举并重,要求教育在这两者之间实现兼收并蓄,然而,正如前文所述,古希腊竞技体育的专业化,使得这种并重化为一纸空文,结果造成教育对竞技性体育的单方面强调,而忽视了智育的重要性。或者说由于竞技体育的专业化,使得教育无法在体育与智育之间维持应有的平衡。所以柏拉图对竞技体育与一般体育所作的区分,一方面部分地挽救了古典希腊的完人理想,另一方面也促成了竞技体育的独立化与专业化。古希腊竞技体育从此摆脱完人理想的束缚,无需再在体育与智育之间藏头露尾,也无需理会外界的指责,走上了与现代竞技体育相似的发展道路。

2)他区分了完人与职业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人分为卫国者、战士和农民,这3类人的分类,实际上是在向专业化作妥协,前文之所以说他只是部分维护了古希腊的完人理想,原因即在于此。承认单个人不能既是智力突出的卫国者,同时又是擅长体育的战士,即承认卫国者与战士必需由不同的人分别担任,必须进行职业化与专业化。但是要想具体地在同一个体身上,把体育和智力活动均达到极至,即既要在竞技赛场上成为佼佼者,又要在课堂中堪比哲学家,则始终是不可能的。柏拉图关于3种人的分类,恰恰解决了古希腊长久以来所面临的难题,把古希腊竞技体育从完人理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有利于推动古希腊竞技体育的专业化与职业化进程。当然,由于柏拉图对智慧或智育的偏爱,造成其对古希腊竞技体育的评价不高,甚至有时过激地主张取消古希腊竞技体育,但是这些并不能抹杀其理论在客观上促进了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独立发展这一事实。

3)他提出智育高于体育。苏格拉底明确把知识等同于美德,这在古希腊是第一次。在此之前,希腊人更多地是把力量与知识并重的人称为具备美德。柏拉图继承了这一发明,进一步提高知识在美德中的比重,认为卫国者、国王的美德全在于智慧,在于懂得如何治理国家。卫国者固然也需要进行体育训练,但这种训练更多的是出于健康方面的考虑,而非出干美德和竞技方面的要求。就这一点而论,柏拉图不仅否定了完人教育的理想,确立了专业人的方向,而且在3种不同的专业人之间确立了在智育、美德和竞技体育3方面选择上所表现出来的高下优劣关系。

篇14

关键词:竞技体育;现状;因素;河北省

中图分类号:G812.7

文章编号:1009 783X(2012)02-0157一04

文献标志码:A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各地区竞技体育的发展程度也有较大的差异,河北省竞技体育在全国处于中上等水平;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河北省在计划经济时代的许多传统优势项目经受着严峻的考验。本文对河北省竞技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因子分析,期望为河北省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1 河北省竞技体育发展现状

全国运动会是检验各省市竞技运动成绩水平的最高级别赛事。纵观历届全运会,河北省基本上保持在中上游的水平。在第11届全运会上,河北省取得了13枚金牌,排名第13位;共取得45,5枚奖牌,排名第12位;总分1 305分,排名第9位的成绩,在全国34个省市中排名中等偏上的位置。十运会河北省取得金牌15枚、奖牌35枚,均排名第12位,总分排名第9位。九运会河北省取得金牌12枚、奖牌33枚,排名第11位。从近3届全运会成绩来看,河北省无论是金牌数、奖牌数,还是总分排名基本稳定在9~13位的水平,均值分别为12、11.3、10.3。

从获得奖牌的项目分布来看,在第11届全运会上获得的13枚金牌中,田径2枚,自行车2枚,跳水、柔道、射击、跆拳道各1枚。银牌中田径2枚,自行车3枚,赛艇、射击各2枚,跳水、跆拳道、武术各1枚。铜牌中田径4枚,自行车4枚,国际式摔跤4枚,射击、赛艇各2枚,短道速滑、游泳、举重各1枚。由表2可知,河北省在第11届全运会中,优势项目为自行车、田径和射击3项,分别夺得金牌2、2、1枚,奖牌9、8、5枚。潜优势项目为跳水、柔道、跆拳道,各获得金牌1枚,奖牌2枚。赛艇和国际式摔跤均获得4枚奖牌。武术、短道速滑、游泳、举重均获得1枚奖牌。如何巩固优势项目,提升潜优势项目,加强弱势项目是河北省竞技体育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从全运会成绩看,河北省竞技体育的整体发展势态良好,但事实上,成绩的背后还有许多问题差强人意。个别项目的突出并不能掩盖许多传统项目的衰落,尤其是职业化开展较好的项目更是不尽如人意。河北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象棋等传统项目纷纷降级,而这些项目都曾经取得过优异的成绩。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地区经济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通常来说,一个地区的竞技体育水平与经济水平息息相关,基本成正比。据2010年数据,河北省GDP全国排名第6位,但人均GDP仅列第12位,这与河北省竞技体育在全运会上的成绩非常接近。具体到竞技体育经费的投入,客观地说,河北省在近些年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从2007年开始,每年拿出500万元用于基层的教练、运动员身上,支持优势项目,重点抓后备队伍的建设,尤其解决市、县两级经费不足的问题;但是竞技体育的开展不能仅靠政府投入,如何利用社会资金办体育才是河北省亟待解决的问题。

另外,体育体制改革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河北省体育体制的改革落在一些发达省份的后面。旧有的省、市、县三级竞赛、训练体制被打破,而新的、适合河北竞技体育发展的竞赛、训练体制却始终没有跟上来。以河北省篮球项目为例,1998年河北省篮球将二线队下放到省体校,埋下了人才断档的隐患,缺少了青年队的锻炼,从省体校直接进入一队的队员在甲B和乙级联赛中暴露出基本功不扎实、技战术素养薄弱、缺乏比赛经验的弱点。河北省篮球曾经辉煌的成绩得益于河北篮球扎实的梯队建设,从业余体校到市体校到省体校再到省队二线队、一线队,各级训练单位联系紧密,分工明确,队员到一线队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素质;但到了1998年,由于全运会战略和金牌效益,河北省篮球的二线队被下放到了省体校,河北省男女篮原来人才培养的阶梯被“隔断”,由此产生了人才断档。常年徘徊在甲B和乙级联赛中的河北篮球无法吸引好苗子留在河北省,于是河北省篮球人才流失严重,例如,现在河北籍篮球国手孙悦,曾入选国家队的张松涛以及八一队的李可、陕西队的李萌等。人才的流失导致球队战绩不佳,球市不振,也无法吸引赞助商,这就导致资金短缺,更加无法吸引和留住人才,导致恶性循环。这就是河北省篮球十几年来的真实写照。十几年来,当中国篮球职业化开展逐渐步入正轨,昔日的篮球强省纷纷成立正规的篮球俱乐部,河北省篮球仍然停留在体育局出人,企业出钱赞助的职业化初级阶段。其他项目,如排球、足球、乒乓球、象棋等也遭遇了和篮球项目一样的窘境。事实上,这种情况也出现在辽宁省等体育大省,但河北省的情况更为突出。

2河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现状

竞技体育的发展与竞技体育体育后备人才的发展息息相关,而最能体现一个省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水平的比赛莫过于省运会。刚刚结束的河北省第13届运动会是河北省最高水平的赛事,是各市青少年展示竞技实力的舞台,同样也是为省专业队输送人才的重要渠道。本届省运会共设22个大项,11个市参加比赛。其中,省会石家庄以248.2枚金牌、675.5枚奖牌和总分1336.44分取得了金牌、奖牌、总分3项第一的辉煌战绩。保定以161.25枚金牌、509.9枚奖牌、1万980.81分取得了金牌、奖牌和总分的3项第二。唐山以138.05枚金牌、8961.98分获得金牌和总分第3名的成绩。这3个市历届在省运会上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河北省乃至国家队输送了一批优秀人才,其中现役跳水运动员郭晶晶、著名110 m栏运动员史冬鹏、前乒乓国手牛剑锋均来自保定;全运会上打破28年全国跳远纪录的李延熙、前篮球国手马健、梁达均来自石家庄市。

下面具体分析项目的分布。田径和游泳向来是大型综合赛事中奖牌最多的项目,如果在这个项目中取得优势,则很容易在总体上取得好成绩。田径项目石家庄以31枚金牌、25枚银牌、29枚铜牌位居金牌和奖牌榜首位,唐山在河北省素有“田径之乡”的美称,以23枚金牌、22枚银牌、14枚铜牌紧随其后。保定在田径项目上获得7枚金牌、10枚银牌、15枚铜牌获得奖牌数第3名,但金牌数第3名,被邯郸市以12枚金牌夺走。游泳项目则是保定市的天下,保定市游泳基础雄厚,曾经培养出钱红、郭晶晶等我国游泳和跳水名将,其中郭晶晶更是现在我国跳水国家队的领军人物。保定市也因此以23金、19银、19铜在游泳金牌和奖牌榜上傲视群雄。石家庄市、唐山市分列游泳金牌和奖牌的第2和第3名。

从各市的优势项目分布来看,石家庄在田径、射击、武术套

路、羽毛球、乒乓球、跆拳道、篮球、排球、皮划艇等项目上保持优势,保定的优势是乒乓球、跳水、游泳、射击、柔道等项目,唐山则在田径、男子自由跤、女子举重、艺术体操、游泳等项目中有一定的优势。邯郸的优势项目是国际式摔跤,再有就是摔跤、男子竞走、女子中长跑以及水上项目。廊坊在摔跤、跆拳道、自行车、拳击、网球等项目上显出一些优势。秦皇岛的传统优势项目为跳水、皮划艇、射击和重竞技。沧州、张家口、邢台、承德、衡水5个市的优势项目不明显。

从以上数据看出:石家庄、保定、唐山市这3个地市在历届省运会上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河北省乃至国家队输送了一批优秀的人才,是河北省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的主力军。同时其他地市也各具特色,拥有自己的优势项目。

目前,河北省体育局有12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23个省级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基地,60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河北省竞技体育人才总量近14万5 000人(包括省、市、县、区的传统项目学校),在全国排前10位。具体到体育人才的质量,国际级运动健将22人,占0.02%;国家级健将149人,占0.1%;国家一级运动员268人,占0.18%;国家二级运动员3 900人,占2.7%;三级以下的运动员14万1280人,占97%。各层次运动员比例为1:7:12:177:6420,虽然呈金字塔型,但依然显示出河北省竞技体育高水平人才偏少,以及后备力量不足的现状。3河北省竞技体育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河北省竞技体育的发展由多种因素构成,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市场因素、文化因素、地理因素、科技因素、管理体制因素、竞赛训练体制因素、后备人才培养因素等。初步选取影响河北省竞技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26个,通过调查问卷、电子信箱2种形式向20名河北省范围内竞技体育方面的专家发放专家问卷,专家涉及河北省高校的相关领域的教授、省体育局官员、专业教练员、运动员,以及国际级、国家级裁判员。

在问卷发放前,先对问卷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信度检验采用重测法,从20名专家中选出9名专家进行小范围的2轮重测法,时间间隔为2周,得到信度为0.852;效度检验采用专家逻辑法,认为问卷效度非常高的专家占11.1%,认为问卷效度比较高的占77.8%。

经过信度和效度检验后,向专家发放问卷,让专家对26个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进行选择(重要性分为5级,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不重要、非常不重要),当达到或超过2/3的专家选取某项影响因素为比较重要或非常重要时,该项影响因素入选。经过问卷回收,26项影响因素中有14项影响因素被达到或超过2/3的专家认为是比较重要的因素,这14项指标如下:

运动员正式竞赛参赛次数;

运动员文化教育;

地区人均GDP;

教练员业务水平;

竞技体育经费投入;

运动员人数;

教练员科研意识;

运动员训练与科研的结合;

运动员选材;

竞技体育普及;

媒体宣传;

管理体制;

教练员人数;

退役运动员的安置。

把这14项影响因素再反馈给20名专家进行重要性打分,重要性越高分数越高,满分为20分,回收问卷后将结果输入计算机统计软件spss 12.0对这14项影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如下。

从14个因子中若取4个因子,累计贡献率为81.668%,不到85%,若取5个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93.708%,后面再多取几个因子效果也不会很大,因此取5个因子。

高载荷变量为普及程度、媒体宣传、管理体制、教练员科研意识,都与地区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环境有关,媒体宣传为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行为层次环境,管理体制为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制度层次环境,普及程度、教练员科研意识则涉及到人们的价值观念,为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精神层次环境,因此^可命名为竞技环境因子。

高载荷变量为教练员业务水平、教练员科研意识、运动员训练与科研的结合、运动员正式竞赛参赛次数、运动员选材,涉及到运动员的选材、训练、竞赛等运动运竞技水平提高的主要要素,均与竞技体育发展的竞技质量高低有关,因此可命名为竞技质量因子。

高载荷变量为地区人均GDP、竞技体育专项经费投入,均与经济因素相关程度较大,因此,可命名为经济因子。  高载荷变量为退役运动员安置、运动员文化教育,退役运动员安置状况就是运动员的出路状况,运动员进行文化教育的主要目的也在于将来的出路,因此,可命名为运动员的出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