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2 17:21: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竞技体育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 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体育运动员在名与利的驱动下,运动员、教练员以及观众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方面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体育道德现象在运动场上频繁发生,并愈演愈烈。例如“假球”、“黑哨”、“兴奋剂”、“高科技泳衣”、“”等体育社会问题,这些都属于道德失范,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产生了负面影响。为了使中国的体育事业健康,良性的发展,呼吁竞技体育参与者了解体育道德在竞技体育中的重要性、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是笔者的初衷。
2. 竞技体育道德的概念
道德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在这个意义上,竞技体育道德即竞技体育伦理所要关注的内容和对象,人们更多是在竞技体育道德的称谓上来认识和探讨竞技体育伦理的。周博[1]在研究中提出了竞技体育伦理就是体育工作者以及竞技体育活动参与者在从事体育竞赛、体育管理、和参加体育活动是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笔者认为,竞技体育道德就是指竞技体育活动的参与者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应具备的道德行为及品质。
3.当代竞技体育中出现的道德问题
竞技体育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迅速发展,但问题出现的也越来越多,道德问题尤为严重。王革[2]对21世纪竞技运动中的体育道德问题作出以下总结:(1)信息不平等现象将变相剥夺信息贫国的参赛权力;(2)竞技体育商业化、职业化与体育的“善”的背离;(3)竞技体育国际化与爱国主义及政治干预的矛盾;(4)新科技带来了新的道德问题;(5)兴奋剂问题将会愈演愈烈;(6)裁判员与观众的道德问题将日趋严重。孙卫欣[3]将道德问题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挑战极限威胁运动员的身心底限;(2)重复单一枯燥的训练;(3)兴奋剂和高科技运动装备的滥用;(4)竞技赛场被政治势力和民族主义者利用;(5)故意曲解规则、规避规则。张婷[4]认为有三方面引发了道德问题,(1)高新技术的异化;(2)竞技体育商业化;(3)人文教育的匮乏。刘相荣[5]造成的竞技体育实质性的道德问题,是一系列针对原始异化的出现,竞技体育的异化的目的;其二是竞技体育手段的异化问题;其三是竞技体育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笔者认为,这些道德问题的出现无一不影响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平衡发展。在专家学者的研究当中,不仅指出了相关问题,还给予了建设性意见及解决方法,由此可见,加强竞技体育道德建设迫在眉睫,同时,这也体现了竞技体育道德的重要性。
4.竞技体育道德的功能
功能即功效与作用。作为调节社会体育关系的一种提示形态,体育道德在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竞技体育道德的功能就是竞技体育道德对参与竞技体育活动的人进行教育、规范其行为,使得参与者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的功效。而竞技体育作为体育事业的重要的一员,竞技体育道德对每一个参与者都是尤为重要的,或关系着个人的比赛成绩、或关系着整个团队的凝聚力、亦或者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精神文明。竞技体育道德的价值正是通过其道德的功能来体现的。竞技体育道德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就是:认识功能、规范功能、教育功能及评价功能。
4.1竞技体育道德的认识功能
竞技体育道德的认识功能主要是通过竞技体育活动的参与者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来实现的,其目标是提高竞技体育道德的自觉性。竞技体育参与者对竞技体育道德的认识过程,一方面是根据体育道德准则,善、良知、荣辱等体育道德观念来分析和评价自己或者其他参与者的道德现象,从而判断道德行为的是与非;另一方面是通过自身实践对竞技体育道德规范和原则进行深刻理解,并凝结内心的道德信念,使得自己自觉的遵守竞技体育道德。
4.2竞技体育道德的规范功能
竞技体育伦理道德的规范功能是指它对从事竞技体育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于竞技体育相关人员的行为的导向与约束作用[4]。李克建[5]在研究中认为,竞技体育伦理道德的规范行为功能具体说来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导向作用,竞技体育伦理道德通过对道德行为的规范,为道德主体提供社会化的行为模式,即理想道德角色模型,引导道德主体在行为上追求一定的目标和方向,使其行为有章可循,而不会迷失方向;第二是一种约束,为道德的体育道德规范的核心,是道德行为的主体和定义各种约束而道德主体自身的道德意识和人格追求又直接对其自律品质的形成起指导、监督和自我评价作用。这种导向和约束作用,促使了竞技体育道德原则和体育道德规范转化为竞技体育参与者内心的体育信念,在头脑中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评价标准,从而自觉地按照竞技体育道德的原则和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自动调整个人与他人或集体的利益关系。
4.3竞技体育道德的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通过宣传、教育、激励等道德活动方式,借助社会舆论、竞技体育的传统习惯,特别是良知和高尚的品格的示范作用,培养竞技体育参与者的道德意识、观念、品质和行为。在实践活动中,可以通过正、反面教材让参与者懂得善与恶、是与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荣辱观,从而提高竞技体育参与者的道德认识,完善自身的道德行为。
4.4竞技体育道德的评价功能
在竞技体育道德中的好与坏其实就是善与恶。在竞技体育活动实践中,用竞技体育道德的善与恶来评价其行为,并进行对自身行为的衡量,从而达到弃恶从善的目的。我们可以通过“善”对竞技体育参与者进行激励,竞技体育的参与者不单单是独立的个体,团队的凝聚力在竞技体育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整个团队在参加竞技体育活动时可能代表着整个国家,整个民族,这时,爱国主义的道德情感、民族振兴的自豪感,成为激励参与者为发展国家体育事业贡献力量的强大动力。然而,我们亦可以用“恶”对竞技体育参与者进行谴责,谴责也是评价的一种方法,它是从批评、指责的角度教育竞技体育参与者,警示和告诫他们什么是符合体育道德的行为,什么是背离体育道德的行为。这种评价形式也能达到教育人的目的。
5.结语
众多专家学者提出,加强竞技体育道德建设是一件刻不容缓、迫在眉睫的事情。当“刻不容缓和迫在眉睫出现在众多的呼声里,还不足以说明竞技体育道德的重要性吗?当今社会已被“绿色”所染满了,在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道路上,也应该呈现出“绿色”、“无污染”的画面。我国应重塑新时期竞技体育道德价值观,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竞技体育道德价值观取向多元化,新时代,我们应加强以义利观、胜负观、荣辱观、公私观、苦乐观作为主要内容的竞技体育道德价值观的教育。重视竞技体育道德,加强教育、提高修养,使竞技体育参与者在实践中表现出“善”的言行、思想,使竞技体育能够健康积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博.当代竞技体育伦理问题分析及其建构[D].导师:赵忠祥.:河北师范大学,2007.
[2]王革,卓莉.浅析21世纪竞技运动中体育道德问题及对策[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03):100-103+109.?
[3]孙卫欣.浅析当前竞技体育伦理问题[J].中国证券期货,2013,(04):322.
[4]张婷.当代竞技体育伦理问题及其构建途径[J].体育与科学,2009,(05):74-76.
[5]刘湘溶,刘雪丰.当前竞技体育伦理问题及其实质[J].伦理学研究,2006,(03):88-91.
[6]周德胜.加强体育道德教育,促进体育事业发展[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2(6).
关键词:警察教育、重要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D52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警察体育成为我国警察群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推进警察教育学科的研究、创新、对于警察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明确警察体育在警察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维护警察队伍改革、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警察体育的概念
警察是指我国人民公安队伍和司法行政系统从事监狱、劳教单位工作的人民警察队伍统称人民警察。警察体育就是指人民警察的体育教育。警察体育是以增强警察体质,提高惩治违法犯罪实战技能和自卫能力为直接目的,丰富警察文化生活,促进文明建设而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身体运动和社会活动。警察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以增强人民警察的体质, 提高警察体育技能, 丰富人民警察文化生活,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体育运动和社会活动。它既有体育学的属性, 又具有警察学的属性; 它既是体育教育的一个分支, 又是人民警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警察体育的研究对象是人民警察体质的发展规律; 人民警察应当掌握的警察体育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教学训练的方法、手段; 人民警察应当具备的心理素质及其训练与培养; 与警察体育相关的其他学科。警察通过自身的运动,不仅可以增强机体的活动能力,提高心理活动的承受能力,还可以提高日常工作效率和生活的质量及延长寿命,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2发展警察体育的重要性
2.1警察体育是先进警察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进的警察文化以“立警为公、执法为民”重要指示为指导,反映警察根本性质和服务宗旨,体现公安队伍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要求,以培养“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执法公正”的公安队伍、全面提高民警素质为根本目标,为“打得赢”、“不变质”提供政治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警察文化。它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公安机关队伍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全国广大民警的精神支柱。
从先进警察文化的表现形式看,警察体育是先进警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体育文化是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综合各种利用身体锻炼来提高人的生物学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警察体育是以增强民警体质,提高公安队伍战斗力为目的的身体练习手段和方法的总称,它是由警察体育训练、警察体育健身和警察体育竞技运动三大支柱构成。它对于增强民警体质、提高民警身心健康水平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警察体育文化先进与否,直接制约着上述目的的实现。在具体内容和目标上,体育文化与警察文化在诸多方面高度重合。由此可见,警察体育是先进警察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 2警察体育在促进公安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警学与体育,已经以一种崭新的形式结合在一起,构建成独具特色的现代警察体育系统。它既与现代司法实践活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又是现代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先进警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为促进民警的全面发展和推动公安机关队伍建设起着重要作用。首先,表现在增强民警体质,提高体能水平,促进战斗技能的更好发挥方面。体育是
增强民警体质的最积极有效的手段,而民警的体能水平在执法战斗中是直接的战斗力,是对抗实力的一部分。巡逻、射击、缉捕、格斗、守侯、攀爬索降……,都需要体能。在现代执法战斗中,复杂的执法周遭环境严格的时间要求,精密的武器装备,要求作为一线指战员具有高水平的体能并掌握全面警务技能。其次,表现在培养意志品质、调节警营文化生活方面。体育对培养民警的集体意识、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有重要作用,是其它训练手段所难以代替的。
3发展警察体育的对策
发展警察体育的目标要根据现实行动需要而制定、依据警察文化发展方向而发展。警察体育是伴随着警察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面对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面对广大民警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们必须以先进文化为导向,大力加强警察文化建设,促进警察体育事业的发展。
3. 1保证警察体育发展的正确方向
我国警察体育的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发展都已经证明:我国警察体育只有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在党的四代领导核心关于“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要使“严格执法、热情服务”、“在全部公安工作中,队伍建设是根本,也是保证”“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等重要方针和科学理论的指引,现代警察体育的形成、发展和现代警察体育的改革与繁荣。党的四代领导核心关于公安队伍建设的思想和理论,是全国公安机关警察体育事业发展的理论指南,在正确的方针政策的引导下,警察体育才能健康、平稳、有序发展。
3. 2促进警察实用体育的繁荣与发展
警察实用体育,主要指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为提高体能素质的身体练习方法和手段。如攀爬与索降、警棍盾牌术、擒拿格斗等技术手段,这些也是警察需要掌握的基本手段。这些手段表明警察实用体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在手段的应用上需要与未来执法战斗所要求的警察体能相适应。这种特殊训练不仅要在特警、巡警等警种中开展,还应在刑警、治安警等其他警种中开展。人体的体质增强和体能的提高,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不能急功近利 ,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为此,要使警察的体质体能尽快适应未来执法战斗的要求,就必须按部就班地实施警察体育训练。通过经常性的、普及性、长期性的警察实用体育训练,提高广大民警的体质体能,对传统的警察体育实用项目进行改进和整合,不断引进新的方法和手段,使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使警察在现代执法战斗中具备适应各种环境能力、抗疲劳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执法效率得到不断提高,为警察竞技体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3. 3促进警察竞技体育的发展
加强警察竞技体育工作,(1)可以促进和强化民警的警体训练;(2)是可以为警察实用体育的开展和应用起到示范作用,从而使公安机关广大民警在学习和掌握警察体育的技术、技能上有其形象和直观的规范;(3)可以进一步激发广大民警认识警察体育、实践警察体育的兴趣,活跃警察文化生活,增进民警身心健康,有利于警察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
4结语
警察必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体能水平,直接为警务行动提供智力、体力上的支撑。
只有着力夯实警察体育事业的基础和大力发展警察体育教育,才能适应和打赢未来警察执法战斗。警察体育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这些人才是指导基层公安机关广大民警身体素质和体能训练的主要力量,优良的身体素质和体能水平是实现警察高素质的基本保证。因此,我们只有以先进警察文化为向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才能更好地促进警察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使之更好地为提高公安队伍战斗力服务。
参考文献:
[1]纪宝成.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2(3).
【关键词】经济伦理;市场经济;资源。
一、经济伦理的定义及表现形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对经济伦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对经济伦理的学科性质和定义形成了以下几种观点:(1)经济伦理学是关于经济制度伦理和经济行为伦理的学说。(2)经济伦理学是经济活动中的伦理精神、气质和看法的理论化形态,或者是从道德角度对经济活动的根本看法。(3)经济伦理学是研究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以及直接产生于人们经济生活和经济行为中的道德观念的科学。(4)经济伦理学是研究对经济行为的合理性的价值论证的科学。(5)经济伦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完善人生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基本规律以及明确善恶价值取向及其应不应该行为规定的学问。(6)经济伦理学是一门经济实践的道德科学,它以研究经济与伦理的关系、经济活动中的伦理道德的形成、发展规律以及经济行为的伦理正当性等问题为对象。(7)经济伦理是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生活中产生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以及对社会经济行为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这些观点基本上反映了国内外理论界的研究成果和认识现状。
任何学术的讨论都不应该离开现实的生活,经济伦理和经济行为是密不可分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伦理问题,那么经济伦理指的是规范经济学对经济制度和平等、效率等经济范畴以及个人消费等经济行为的价值判断问题,从伦理学的角度研究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经济伦理指的是经济活动、经济行为的道德前提和背景条件,人们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应该与不应该问题,它也涉及经济制度、经济秩序的合理性,经济主体的伦理关系性状以及经济范畴的价值判断。
二、经济伦理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过程中,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也随之共同发展,相伴产生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伦理已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经济伦理一旦形成就会对人们的经济活动产生作用,为人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提供基本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经济伦理是协调经济关系的重要手段。经济伦理对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的这种调节和协调作用,表现为用伦理规则调节和协调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即为经济发展提供一系列的伦理道德原则。从而调整人们的经济关系,维护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秩序,并促使人们的经济行为朝着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道德基础是经济伦理体系的基石,是经济伦理的第一层次。职业道德、经济信用即为这一层次的内容所在。
2.经济伦理是获取经济利益的重要保证。从“经济人”的角度看,其经济活动的目的只是获“利”,而不是讲“义”。但在全面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导致市场经济上确实存在着一只无形之手,这只手不管“经济人”的主观动机如何,它都会把种经济行为调整为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达到有效、合理地配置资源的目的。以经济活动中的交易行为为例,有交易活动就必然需要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关系所需要的成本。交易费用的增加或减少与经济伦理道德有很大关系。一个缺乏伦理道德规范的社会,将引发大量的交易成本,在没有伦理道德约束的条件下,交易成本是很高的,比如,定金和鉴定费等;而有了经济活动的道德规范,则可大量节约交易成本。当经济伦理引入经济活动中并要求交易双方都遵循道德规范时,就会产生一种彼此信任的关系,它意味着双方提供的关于商品、服务、工作效益的信息是真实和可靠的,双方对于合约的执行是严格的,因而经济风险相对就少,那么为此付出的交易费用自然就会降低,才会以较低成本实现自己利益上的最大化。
3.经济伦理是一种经济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一些明智的企业家之所以对经济伦理给予特别重视。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经济伦理可以带来效益,能够促进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经济伦理在主体经济活动中的价值和作用表现在多个层次和方面,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考察。如果从经济活动的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作简要概括,可以认为:在宏观社会层面,经济伦理是一种社会资本;在中观企业层面,经济伦理是一种无形资产;在微观个人层面,经济伦理是一种人力资源。经济伦理作为经济活动中的一种行为规范和价值精神,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它通过优化经济主体的素质,激发生产经营者的能动性,协调经济活动中的人际关系,营造经济发展的优良环境,促成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推进社会经济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转贴于 4.经济伦理是社会经济制度的精神要素,是一种社会资源。这种资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集中反映在儒家思想及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上,对市场经济伦理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包含:(1)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完备的法律体系构成现代社会秩序的框架。因此,守法是道德基础,是公民的基本素质。
(2)市场经济关系以等价交换为基础,反映在权利与义务对等的法律关系上。所以,一切包含等价交换关系的行为都是合乎道德的,并有利于激发社会成员的积极性。
5.经济伦理在经济活动中主要发挥作用的是其对象——人。人是创造一切经济价值的主体,通过激发人们的伦理意识、协调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改善社会的伦理状态,使主体的能力得到更为充分、更加有效的发挥,去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在此经济伦理研究的既不是生产关系,也不是道德问题,而是研究人们(或经济主体)经济行为与伦理道德的内在联系。同时在范围上,包括人类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行为规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改革开放为经济伦理注入了新的内容,它要求人们从观念上扫除阻碍经济发展的旧经济伦理,使人们伦理观念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三、建立伦理约束的必要性。
1.伦理约束对市场的经济建立具有重要作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经济一体化日益突显,而市场经济首先是一种竞争经济,竞争的前提是需要社会形成一种公平、公正的经营氛围。将来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全方位的竞争,现在和未来的竞争已不仅仅局限于资源、技术、产品、营销、人才等基础层面,更多的体现在管理、道德、文化的竞争上。伦理,作为管理的一种新趋势,对于规范市场经济行为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规范市场经济又是由法制和伦理两种手段完成的。因此市场经济又被称作“法制经济”和“伦理经济”。所谓法制经济是指要依靠立法与执法来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运用法律来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而伦理经济,是依靠信誉、人格、良知来建立相互交往的关系,保证人们的行为不仅合法,而且合情合理。
2.伦理约束的建立对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伦理观念在管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完全缘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它同样面临着一系列伦理问题。其中,诚信和道德是经济伦理最重要的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保持经济伦理天平的平衡,需要从他律与自律两个角度考虑。在他律方面,经营者一定要有法律与制度的约束。目前,在企业管理中,相应的法制建设需要跟上经济发展的过程,尽快地健全与完善,使不讲伦理的人没有可乘之机。但是任何法律制度都会有不足之处。这就需要人们借助自律的形式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自律方面,诚信和道德问题的实质在于文化。企业的诚信和道德要借助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企业经营中,不能取信于人,就会万事无成。以诚信为本的道就是商道,就是伦理的最基本要求。企业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最终获得竞争优势,无不得益于这种商道。这种道的核心在于人。企业的管理者要取信于自己的员工,取信于自己的顾客;同时也要指导员工取信于外部利益群体。就是说企业的管理者要将诚信和道德作为自己的管理价值观,用以指导企业的管理实践,彻底明确管理在于得人。
参考文献。
学校体育是我国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与感召下,学校体育的地位以及被重视程度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尤其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引导下,学校体育在教学的理念、内容、方法以及目标上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革。在此背景下,加强对体育教学中隐性课程的开发,对于完善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构建适应素质教育发展需求的学校体育教学体系而言,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及应用价值。
二、 隐性课程的概念与特征
1.隐性课程的概念
隐性课程的概念是由美国教育理论学家杰克逊,于1968年在《班级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源自于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附带学习”,意指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环境影响而学习到的计划外的知识,包括价值观念、规范意识以及学习态度等。我国在1998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中,对隐性课程的概念解释为: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
2.隐性课程的基本特征
(1)从存在形式来讲,隐性课程集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于一体;
(2)从影响角度来讲,隐性课程具有积极与消极并存的两重性;
(3)从内容构成来讲,隐性课程是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有机融合;
(4)从作用机理来讲,隐性课程是有意识性与无意识性的辨证统一;
(5)从行为目标来讲,隐性课程是非预期性与可预期性的统一;
3.隐性课程开发的依据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所存在的弊端得以日益凸显,而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于全面型人才的需求,我国开始全面推广与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理念所彰显的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提高其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教学目标,仅靠单一的显性课程是无法完成的,由此引发了对隐性课程开发与运用的思考与研究。隐性课程包含着构成非教学主体内容的各种相关要素,强调对学生的思维、意识、动机以及态度等心理活动的规范与导向,是人的文化底蕴、道德修养、精神境界、意识品质在个体身上的具体体现。由此可见,隐性课程的开发,是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与引导下,以培养全面型人才的目标为依据而开展的,是实现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发隐性课程的必要性
1.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与发展
学校体育教育是对社会体育所蕴含的文化元素进行有效的提取、整合与优化,而形成的一种具有规范化功能的社会文化活动,其自身所具备的文化功能与文化精髓伴随着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进程,而得到有机的传承。学校体育的文化功能是校园体育文化形成的重要内驱,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与完善提供必需的原动力。而隐性课程作为学校体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在的实质决定了对于学生体育文化修养、学校体育环境的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种基于内在的影响与熏陶基础上的“唤醒效应”与教育功能,能够有效地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2.为实现学生健康自主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由于隐性课程不具备统一规范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其作用的发挥完全取决于学生的自我意识。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所显现出的自我意识由自觉接受与自主抵触两方面构成。自主抵触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消极态度的具体体现,是制约学生正确学习动机建立的主要诱因。而隐性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意识与道德等相关因素的培养与促进的功能,是有效消除学生自主抵触意识的重要手段。因而,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加强对隐性课程的开发,不仅有利于学校体育教学功能的完善,还能够有效地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
3.为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确立,奠定坚实的基础
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学校体育教学,其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显性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传授学生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与技能,而隐性课程则注重对学生体育学习动机、自主意识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影响与引导。只有将两者有机地融合,才能够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因此,通过隐性课程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增强自主参与意识,是终身体育思想形成与确立的重要基础。
4.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隐性课程通过自身所蕴含的体育文化、体育精神以及体育价值观念,能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体育思想、体育道德以及体育理念的培养,使之形成与素质教育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体育学习的价值取向,并在其促进与引导下,激发体育学习的兴趣,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5.有效地弥补显性课程的不足与缺陷
由于显性课程过于注重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在思想、意志以及品质等方面的培养效能则存有一定的偏失。而隐性课程能够从各种角度、不同途径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与引导,使得在显性课程中无法实施的内容,得到有机的补充,进而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功能趋于完整性、一统性和实效性。
四、 隐性课程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开发途径
1.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构建积极健康的体育环境
体育隐性课程重视体育环境潜在作用,强调对学生生理潜力与心理潜力的开发,进而在体育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感染下,实现自我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体育活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提高其认知水平,而且,还能够为体育隐性课程的开发,提供有效地资源。
2.加强学校体育教学显性课程的规范化管理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作为内容主体的显性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与决定着对隐性课程的开发,这是因为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两者间所具有的必然的内在联系。就存在形式而言,隐性课程依附于显性课程,并通过显性课程的开展来发挥其影响与熏陶的作用。因而,实现显性课程的规范化管理,势必会对隐性课程的进一步开发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由于在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所显现出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特征,也决定了加强对学校体育教学显性课程的规范化管理对于隐性课程的开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构建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一体化教学体系
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机顺延,是体育隐性课程开发的重要途径。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对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有效的巩固性练习,还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发展需求,而有针对性地选择体育运动项目,这对于维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主参与意识具有重要的影响。另外,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还能够促进学生彼此间的人际交往,形成情感与兴趣的互动。通过参与课外体育活动,还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发展,这对于学生实现自我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通过参与课外体育活动,能够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体育运动所具有的重要内涵,提高其认知水平,进而促进其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与确立。因此,应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与管理,使之与课堂教学形成有机的呼应,进而构建起具有同步发展功能、相互促进作用的课堂与课外一体化的教学体系,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与技能,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强化体育教师队伍素质能力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具有优秀品德与高度责任感的教师,能够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学习、思维、品德以及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而缺乏必要道德规范的教学行为,势必会对学生学习动机、价值取向以及学习热情形成严重的误导与制约。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道德规范体系,才能够通过自身的行为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与引导。同时,由于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隐性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其自身素质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隐性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因此,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感召下,本着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健康发展的目的,加强对体育师资的建设,是实现隐性课程有效开发,育人效应切实提高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 姚蕾.隐蔽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3] 毛振明,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1) 金刚石是一种具有空间网状结构的原子晶体。每个C原子以共价键与其他4个C原子紧邻,由5个碳子形成正四面体的结构单元,由共价键构成的最小环结构中有6个碳原子(见图4),由于每个C原子拥有所连4个C-C键的1/2(2个),所以碳原子个数与C-C键数之比为1:2。
(2) 二氧化硅晶体可以看成是金刚石结构中,C原子被Si原子代替,且在C-C键之间插入O原子后形成的,即每个硅原子与周围的四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正四面体,构成二氧化硅晶体结构的最小环是由12个原子构成椅式环,键角∠(O-Si-O)=109°28'(见图5)。每个Si原子拥有所连4个O原子的1/2(2个)(见图6),因此si、O原子个数比为1:2,即化学式表示为SiO2。
3.干冰――分子晶体
干冰晶体中的CO2分布在立方体的顶点和面心上,分子间由分子间作用力结合形成晶体(见图7)。C02分子内存在共价键,因此晶体中既有分子间作用力,又有共价键,但熔、沸点的高低由分子间的作用力决定,影响分子间作用力的主要因素是相对分子质量,从晶胞的结构可知与一个CO2分子距离最近且相等的CO2分子共有12个。
4.石墨――混合型晶体
石墨晶体为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的作用力为范德华力,每一层内C原子间以共价键形成正六边形结构(见图8)。由于层内C原子以较强的共价键相结合,所以石墨有较高的熔点。但由于层间的范德华力较弱,层间可以滑动,故石墨的硬度较小。因此石墨晶体又称为过渡型晶体或混合型晶体。石墨品体中每个C原子只拥有其所连接的3个C-C键的1/2(3/2个),因此晶体中C原子与C-C键数之比为2:3。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作用力分析、轨道杂化和晶胞计算等知识,对考生观察读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
例2 氮化硼(BN)晶体有多种相结构。六方相氮化硼是通常存在的稳定相,与石墨相似,具有层状结构,可作高温剂。立方相氮化硼是超硬材料,有优异的耐磨性。它们的晶体结构如图12所示。
(1) 基态硼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_____。
(2) 关于这两种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a.立方相氮化硼含有σ键和π键,所以硬度大
b. 六方相氮化硼层间作用力小,所以质地软
c.两种晶体中的B-N键均为共价键
d.两种晶体均为分子晶体
(3) 六方相氮化硼晶体层内一个硼原子与相邻氮原子构成的空间构型为_____,其结构与石墨相似却不导电,原因是
。
(4) 立方相氮化硼晶体中,硼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_____。该晶体的天然矿物在青藏高原下约300 km的古地壳中被发现。根据这一矿物形成事实,推断实验室由六方相氮化硼合成立方相氮化硼需要的条件应是一。
(5) NH4BF4(氟硼酸铵)是合成氮化硼纳米管的原料之一。1 mol NH4BF4含有_____mol配位键。
解析:(1)基态硼原子核外有5个电子,分别位于1s、2s、2p能级,根据构造原理知其基态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1。
(2) a.立方相氮化硼N原子和B原子之间存在共价单键,所以该化合物中含有σ键而不存在π键,故错误。
b. 六方相氮化硼层间的范德华力较小,其质地软,故正确。
c. 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共价键,所以N原子和B原子之间存在共价键,故正确。
d.立方相氮化硼为空间网状结构,不存在分子,为原子晶体,故错误。
(3) 六方相氮化硼晶体层内一个B原子与相邻N原子形成3个共价单键,且B原子不存在孤电子对,所以构成的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该物质的层状结构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电子,所以不导电。
(4) 立方相氮化硼晶体中,B原子和四个N原子形成4个共价单键,所以B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sp3杂化,在地壳内部,离地面越深,其压强越大、温度越高,根据题干知,实验室由六方相氮化硼合成立方相氮化硼需要的条件应是高温高压。
(5) NH4BF4中的NH4r有一个配位键(NH),BF--中有一个配位键(FB),则1 mol NH4BF4含有2 mol配位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