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语文课外阅读的方法范文

语文课外阅读的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21:5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语文课外阅读的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语文课外阅读的方法

篇1

关键词:阅读兴趣;个性化阅读;有效性;综合素养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的延伸,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将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事实上,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外阅读的确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手段。我们强调中学生多读书,更需要有卓有成效的阅读指导,笔者认为初中课外阅读指导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

语文课的成败,导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导得好能诱发出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阅读兴趣。例如用一张图片或一个故事等形式导入,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阅读课文中来,图片直观形象,而音乐能使学生心情愉悦,更能渲染气氛,更能感染学生,激发阅读的兴趣。例如我在进行《黄河颂》一文阅读教学中,首先播放《黄河颂》之第一、第二部,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本文教学重在朗读,安排学生齐读、领读、个别读、教师范读等。我在范读这一课文时,时而高亢激昂,时而抒情委婉,特别注重了重点词语的“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越读越激昂。这堂课,学生从读中感悟课文内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课文的表面文字,而是要通过课文作品的语言全面的审视和把握课文的显性意义,感悟文章的内在意蕴内涵,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注意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我观察发现,很多学生读书只是走马观花,泛泛而读,缺少深入的理解和整体的把握,还有不少学生没有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在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我们要通过有效的设置,“化整为零”,以周为单位,分“章回”来阅读。突破阅读障碍的勇气,以比赛或展示活动让学生找到阅读兴趣所在,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关注到全本书,体验到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的乐趣。我调查了本班40多名学生后得出:学生在阅读四大名著中,按学生阅读喜好由高到低依次为《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因其《西游记》生动活泼的语言、妙趣横生的情节、瑰丽丰富的想象符合初中生的阅读心理,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在一开始指导学生阅读时,一定要有层级,并以此定期的进行阶段性的分段阅读考级,遵循中学生实际学力、智力、心力的量力性原则,在读本内容的选择上,注意由易到难,由短到长,有中国名著到外国名著。

三、注重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语文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笔者认为第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而时下,我们经常看到,学生才初读一遍课文,有的字音还没读准,句子还没读通顺,词语没理解,课文还不熟,教师就匆匆忙忙地组织对话,交流。有的直奔重点,中心,谈感悟;有的急着用大屏幕出示重点句段或抓住一两句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感悟,体会,想象,如此,既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低。因为此时学生对课文整体还没形成印象,对课文的重点部分也不熟悉,就此拿出一词,一句进行重锤敲击,因火候未到必然造成学生体会不深,理解肤浅,泛泛而谈,不得要领。因此,有效的提高阅读教学的前提是在阅读过程开始之前,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明确地告诉学生读什么,为什么读,怎样读。这一环节的一个重要的必备条件就是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以便于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活动。

四、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

篇2

关键词 :指导阅读 培养习惯 汲取精华 塑造个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堂标准》对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学生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要读两三部文学名著”的要求,也对教师提出了要求:“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同时,还应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但目前,就教学本身而言存在着两个突出弊端:一是学生的阅读量、写作量太少,每学期不足30篇的课文和仅写七八次作文,很难形成能力,养成习惯;二是过分注重了课堂教学的读与练,忽视了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语文教学没有与学生的课外读写、课外生活有机结合。要改变语文教育“高耗低效”旧病,就要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同时,拓宽教材外延,增加课外读写量;丰富课外活动,密切课内外联系,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创设有利的大环境。作为课堂阅读教学延续与拓展的课外阅读是大语文教育的核心,扎实有效地抓好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

一、怎样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一)突出发展性,培养学生“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

新世纪语文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当是基础扎实、修养丰厚、思维活跃、志向高远、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型人才。他们应当精于读、长于写、敏于听、善于说,有丰富的人文修养,有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有敢于竞争、善于合作的生存胆识和才干,有自主自立、勇于创新、善于独创的个性品质。这样的人才必须用古今中外最优秀的人文精品来滋养熏陶,必须通过学生自主的、创造性的、大量语文实践活动来实现。然而,据了解初中学生,特别是农村初中生阅读过文学名著的仅有2%,98%的学生没有接触过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更谈不上外国名家名著了。这样的阅读状况很难达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堂标准》所规定的阅读要求 ,更不用说用人类最优秀的文化精品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人格了。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应特别注重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开展阅读活动,营造“读好书,好读书”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在亲身的阅读体验中,发展阅读兴趣,端正阅读态度,培养阅读习惯。对此可这样做:一是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知名人,读名著”活动,通过学生收集交流名人读书名言,如“读书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读书意味着利用别人的头脑来武装自己”、“读书不光能补充知识,还可以通过书籍使作者与读者在对话中产生生命的共鸣,共同去塑造人生”等,让学生在名家名言收集交流中,感悟课外阅读的真谛在于:开阔视野,培养阅读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滋养良好的品德,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以此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自觉性。二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阅读规律,定期向学生推荐优秀的畅销书籍,如《男生贾里》、《女生贾梅》、《哈里波特》等,结合作品畅谈自己的阅读感悟,通过“上行下效”,引导学生读书。三是结合课文延伸阅读内容,引导学生课外自读相关文章,定期组织作品阅读体会交流会。如学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组织学生欣赏《水浒传》,开展我喜欢的“一百单八将”讨论活动。这样,读与思结合,读与评相融,既保证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又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品位,培养了学生好读书的习惯。

(二)突出自主性,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学生“自主学习,自能读书”的学习过程。它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而,要使课外阅读真正取得实效,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习掌握一些切实有效的读书方法。

一是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的。把课内阅读教学过程训练的文字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技能,迁移、扩展和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可以弥补课内阅读教学的不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在课内阅读中,要充分发挥“课本的例子”作用,通过例子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通常可采用“初读感知,整体把握――细读品味,切己体察――精读吟诵,悉心涵泳”三步自读学习训练法。通过初读,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通过细读训练学生的读书思考习惯;通过精读,让学生学会感悟积累。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课内阅读获得的读书方法,去阅读相关文章。如学习《孔乙己》之后,让学生读《狂人日记》、《药》等小说,让学生在比较迁移中加深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学习《变色龙》之后,让学生读《一个小官员之死》、《套中人》,在比较阅读中,让学生深刻理解契诃夫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风格;学习了《生命的意义》,就引导学生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学生深入而全面地了解保尔的人格魅力。

二是精读与略读结合。人类文化典籍,浩淼如海;学生的课外时间又很有限。这样,在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就需要让学生学会如何选择阅读的“精品”,如何运用精读和略读的方法去读这些“精品”。正如著名美学家李泽厚所说:“读书既要精,又要博。有的书要细嚼慢咽,有的书要快读,有的书只要尝尝滋味就可以了”。

在指导学生正确选择阅读精品上,可采取三种方法:定期为学生提供精品目录;定期举行阅读精品讨论会;建立班级图书角,根据提供的必读目录,开展“献一本书,读百本书”活动,拓宽学生拥有精品书的渠道,把握学生阅读方向。

(三)突出实效性,促成学生的阅读积累和感悟

学生的课外阅读是一个文化积淀、能力提高和人格发展的过程。积土成丘,集腋成裘,知识只有不断积累才能成为学问;人格和能力只有在生活素材和语言素材的不断感悟中才能发展。因此,在课外阅读中,要特别强调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认真做好阅读的积累和感悟。

一是指导写好读书笔记。《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初中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学期初,鉴于学生不会或不愿做阅读笔记,在阅读课指导上,教给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方法。读书笔记可以不拘一格:或分类摘录,或综合分析评价;有时可以摘录句子或部分章节,有时可以概括大意;有时可以对文章内容加以评点,也可以记录感想和体会。读书笔记或卡片写得多了,就可以编目录,分类,再进行综合比照。

二是引导学生“每读必写,读写结合”。在阅读过程中,特别是课内的自由阅读课,引导学生针对所读文章的某一方面,联系自己的经验、感情进行思考,或评论,或分析,或感悟,或议或叙,当堂写成完整的小段,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促成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和提高。

三是定时组织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在阅读进行到一定阶段内,学生必然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体会,这时就需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倾吐出来,畅谈读书的收获和遇到的困难,教师也可以借此时机了解阅读的效果,指导阅读的方法。在这方面可利用阅读指导课和阅读汇报课,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鼓励学生把自己积累的名言警句、精彩语段或感人文章推荐给大家,畅谈自己的读书心得,交流自己的读书方法。这样既可以博采众长,又可以激发学生课外自读的动力,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

二、汲取名著精华,塑造健康个性

对于学生课外阅读中所涉及的长篇文学名著,教师应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同时,还要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指导,使其汲取名著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寻找名著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下面就中学生必读的几部名著为例进行探讨。

1、从《西游记》看人的个性价值。

《西游记》分两部分。前半部分(取经故事开始之前)突出的是孙悟空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它背后隐含地集中了人类向往自由和个性精神的集体无意识。然而,如果全社会的人都像孙悟空那样无限发展自己的个性,到处“大闹天宫”,那就不仅会把社会搞成无政府主义的混乱局面,而且还会对他人的个性自由造成很大伤害。这说明人的个性自由要受到社会的一定限制。于是书的第二部分就形象地探讨了个性价值如何在社会意志中得到实现的问题,紧箍咒就起到了化解个性自由与社会意志之间的矛盾的作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西游记》对人的个性价值作了明晰而深刻的解释。“对个性而言,它既肯定了个性自由的尊严和价值,又指出了个性自由得以升华的价值和途径;对社会而言,它既指出了社会限制和规范过分个性自由的必要性,又提出了如何对这些过分的个性自由进行因势利导,使其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间言之,只有在一个人的个性自由服从于社会意志的前提下,他的个性才有价值。

2、从《水浒传》看“义”的人格观念

《水浒传》中以“义”为核心的“好汉”人格崇拜,是将这些绿林豪杰凝聚起来的重要因素。《水浒传》中的“义”主要表现在三方面: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和今天的“见义勇为”有着相同的实质。可以说打抱不平是梁山好汉的共同人格追求。鲁达拳打镇关西、宋江私放晁盖、李逵大闹忠义堂等个人行为是如此,江州劫法场、三打祝家庄等群体行为也是如此。②“仗义疏财”。这也是值得肯定并发扬额人格品质。如果说打抱不平是对被损害者生存安全的援助的话,那么仗义疏财是对他们物质经济上的援助。③“勇武阳刚”之气。从人格美感上说,这些绿林好汉崇尚的是一种勇武阳刚之气。作文一种文化因子,他们继承了荆轲、聂政、高渐离等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勇武气概,并予以发扬光大。在他们看来,是好汉就得勇武无比、豪气凌云,丝毫没有脂粉气。鲁智深怒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打闹野猪林;武松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等,都是这种阳刚之气的表现。在以上三个方面中,打抱不平和仗义疏财是好汉人格的外在之形,而勇武豪爽的阳刚之气则是好汉人格的内在之神。二者相互依存,构成了以“义”为中心的好汉人格崇拜系统。

3、从《简爱》看人格尊严的维护

小说的最动人之处在于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作者着力挖掘的是主人公精神方面的深刻内涵,这又主要表现在反抗逆境、维护人格尊严、追求独立平等上面。她就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自己的人格,从容自若地出现于罗切斯特府上,在那些即使是仪态高雅的贵妇人面前仍不失落落大方、不亢不卑的作派。由于她的自尊自重、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对于世事明达的见解,才使主人罗切斯特与之产生了强烈的思想共鸣。可以说,魔力般吸引罗切斯特的,就是简.爱的精神力量。“我是自己的主人”,这就是简.爱的性格。她总在竭力寻找一条能够于社会中不受歧视的、与人平等地行进的道路,为了它,不贪图眼前的或者永久的快乐,为了它,不在乎吃苦、流浪甚至牺牲和死亡。

4、从《边城》看人性之美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是他描写歌颂人情美、人性美的湘西小说中最优秀的代表作。这是一曲细致幽婉的乡村牧歌,已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小说中的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他是“边城”世界里的公仆,五十年如一日,在碧溪为来往过客摆渡,并把它看成是自己的天职,任劳任怨,鞠躬尽瘁。他为别人活着,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靠公家发给的三斗米、七百钱维持祖孙二人的清贫生活。我们从他对他人、对孙女的人伦关系中,可以看到他那充满人情美、伦理美的宽广胸襟,并对他这一纯真、至善、完美的人性的生命个体表示由衷的敬意。

(二)开辟名著塑造学生健康个性的途径

1、积极向学生推介名著,培养积极的阅读兴趣。既然是名著,就是“经典的”、“审美的”、“历史的”,就有其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的定性的高度评价。教师可利用其令人敬仰的高度的评价来向学生推介,打开他们的“期待视野”。

篇3

【关键词】阅读 指导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2-0126-01

一 让学生感到阅读是享受

新课标强调养成良好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要贯彻阅读教学的始终。依据这一准则,应采取如下措施:首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文章阅读,不必强行规定阅读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来选择,要让学生感到阅读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使阅读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和自觉行动。其次,教师要抛弃“和学习无关的书是杂书”的观念,把学生的目光从课本里引出来,引到广阔的生活中去。“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量不够,感性认识不足,就没有阅读水平的理性飞跃。教师要多向学生推荐一些贴近生活、短小精悍的美文,让学生在闲暇时阅读并从中得到熏陶。最后,在教师的推荐下逐步过渡到学生推荐,师生共同推荐,追求一种“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至乐境界,使读书成为学生在课余生活中最难割舍的一个项目。

二 让学生阅读自然社会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阅读不能局限于教材书本,可以阅读山、阅读海、阅读春、阅读秋、阅读清晨、阅读黄昏、阅读政治、阅读经济、阅读文化、阅读亲情、阅读友情,甚至可以阅读一棵树、阅读一只鸟、阅读一个人……自然、社会、生活是最广博、最丰厚的文本。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进自然、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在学生的心灵体验与生活的实践之间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交流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构建与提升。

三 让书声伴随着学生的阅读

朗读是语文课堂的一个表征,朗读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的过程。通过朗读,学生就能渐渐地形成语感,逐步学会把握语句的逻辑停顿和情感,并在朗读中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平日许多零星散乱的生活体验,并不自觉,但在放声的朗读中往往会被文本的言语所唤醒,凝聚起来,进而燃烧起来,把人带入一个全新的精神境界。

许多经典作品还要让学生熟读成诵,烂熟于心。《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文言诗文默写课内篇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篇目为50篇(段),而高中课程标准建议诵读篇目为14篇(段)。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让学生在课外每日诵读才是上策。每天设置一项20分钟左右的朗读,日积月累,学生不仅能背诵一定量的经典作品,还能逐步养成朗读的良好习惯。

四 引导学生进行辐射性阅读

课内阅读,有明确的阅读目的,有老师的指导,学生有章可循,而课外阅读范围广,如果缺乏指导,学生虽然有读书的热情,但无章可循,随意性强,就很难受到好的效果。因此,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固然重要,而教师有计划的课外阅读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以课本为基点进行辐射性阅读,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更好地联系生活,使学生的思维向课外延伸,能力和视野向课外发展,也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辐射性阅读做法有以下几点:

第一,以某篇名作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辐射。其目的是为了较系统地了解该作家的作品特点与艺术风格。

第二,以某篇作品为基点,向同一题材的作品辐射。其目的是使学生们明确,同一题材因取材角度的不同而形成不同风格的文章。

第三,以某作家作品为基点,向介绍这位作家的传记或评述性文字辐射。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作品思想意义的基础上,较全面地掌握作者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四,以某一作品为基点,向同一文体的其他篇章辐射。其目的是领会同体裁文章的异同。

第五,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作品辐射。其目的是通过对全貌的了解来加深对局部的深刻理解,这种辐射性阅读可以在阅读基点之前、其间,也可在其后。

五 以阅读激励学生作文

如果说读书是一个人有没有求知的标志,那么写作就是一个人有没有创造力和责任感的标志,读书是吸收,是继承;写作是创造,是超越。阅读的目的是积累、模仿、创作。阅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了学生的精神涵养,也不断地引导、激励学生感受生活,写出佳作。学生平时准备随笔本,摘抄精美文句,叙写读书心得,他们逐渐有意识地从他人的文章中吸取营养,积累写作素材,再也不会为素材而犯愁,从而养成了积累的良好习惯。有了阅读才有联想、有探究,要鼓励学生在阅读时探索、领悟作者的行文方法,引导学生对同一事物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与思考,从而写出既深刻又有创意的作文。

参考文献

篇4

课外阅读对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和获取生活知识经验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本文作了一些探讨。

外阅读课,它已成为综合活动的主要课程。

一、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阅读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1、“以讲诱导法” 。 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孩子建立一个有趣的课外书表象,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每周三的阅读课,我们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精典名着,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嘎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2、“以身示范法” 。 古语道:其身正,不令侧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次读书时间,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读书、笔记;每次读书展示周,老师和学生一起撰写读后感、共编阅读小报。我们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让孩子们在不知觉中爱上课外阅读。

3、“赏识激趣法” 。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孩子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我们还开展“读书小明星”、“课外知识小博士”、“书香小姐”等荣誉的评比活动。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激发阅读愿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的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了“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图书角的建设,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我们学校早已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表,每周三下午固定有一节课。

三、传授读书方法,让学生会阅读

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以下介绍三种:

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对于一本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地进行课外阅读的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作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慨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摘录批注法。此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做到读与思共,思与读随。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篇5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感情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此,笔者认为,教师在上阅读课的时候,不能以传统的满堂灌的形式进行,而应该开拓创新,研究探索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愿意去阅读,主动去阅读,在阅读中找到快乐,乐在其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吸收教师所教的方法技巧。

语文教学大纲特别强调“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在小学阶段,仅靠对课本上的文章进行阅读训练难以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独立阅读能力。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言:“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吕先生的话值得我们深思: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习能力,必须紧紧抓住课外阅读这一重要环节。

目前,素质教育的实施和课业负担的减轻为小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欢的好书创造了重要的契机。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呢?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采取以下一些形式是比较有效的。

一、增强学生学好阅读的信心,提高学生进行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做一切事情的动力源泉,有了兴趣,就有做事情的动力。因此,我们教师要想教会、教好学生怎样阅读,必须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兴趣先要从课堂开始。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感觉不到学习阅读的压力。在进行阅读的时候,教师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细心地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读出文章的味道,读出文章的情趣,读懂作者的感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深入地了解文章内涵,掌握文章内容,才能找到阅读的感觉,才能体会阅读的美好。这样一来,学生就对阅读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不管做什么事,人一旦对其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就会不由自主,就会“刹不住车”,自然而然地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吸收”了。

在研讨时,对于学生不能理解之处,教师可以讲解习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研讨过后,让学生再通过阅读把自己的感受抒发出来,师生共赏。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作为现代社会的教师,我们不能“啃老本”,仅仅按照传统的模式满堂灌,仅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来实现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而是应该与时俱进,研究和探索现代儿童的心理,摸索一条适合他们的新思路,抓住一切机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上每节课之前,我都要让学生自主地做好预习工作,查找将要学习的新课文的相关资料。学生在查找相关资料的过程其实也是丰富知识的过程。在阅读时,我注重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突破固有思维的限制,使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教师还要特别注意,要视学生为主体,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整节课,我们的任务就是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将师生互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我们的思路应该是:首先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渗透自主学习、创新教育、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其次注重信息的多项交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得到培养,学生的潜能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最终实现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篇6

1、故事诱“读”

即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故事情节的精妙处或关键处戛然而止,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读本书”的内驱力,从而把学生诱入妙趣横生的书海,情不自禁地阅读,欲罢不能。如我向学生推荐《鲁滨逊漂流记》一书时,我这样说道:“一天,我的爸爸拿来出一本书页发黄的书来对我说:“这是我的爸爸的爸爸在他十岁生日那天送给他的一份礼物,打开第一页,上面说样写道:这是孩子们必读的一本书!后来,在我十岁那年,我的爸爸又把这本书转赠给我,也写了一句话:你想读书吗?读这本书吧!”同学们想知道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吗?这时,赠言让学生产生了兴趣,继而捧起《鲁滨逊漂流记》想一睹为快,开始了快乐的阅读。

2、问题促“读”

问题是找开阅读快乐之门的金钥匙。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一些有思考性、趣味性、探究性的问题,促使他们“问然后知不足”,从而产生对课外阅读强烈的需要。

3、榜样激“读”

朱熹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唐彪也说:“文无他术,惟勤读而多为之自工。”杜甫的诗句更是妇孺皆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向学生介绍高尔基、鲁迅、岳飞、司马迁等名人博览群书的动人故事,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课外阅读的必要性。更通过同龄人中在说与写方面表现突出、或者在说与写方面有较大进步的同学,请他们谈课外阅读的收获,让他们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我班的刘凡同学学习成绩好,知识面广,在班队会时,我让她在讲台上畅谈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收获与体会,让其他同学谈听后的感受,以班级中的榜样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4、欣赏助“读”

许多书籍对学生没有吸引力,许多学生对书籍缺少有意注意,并非书籍之劣,而在于学生们没有尝到书之甜,味之香。为了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力,把他们的“眼球”吸引到书籍上来,我经常有意识地选取一些精彩片断,进行深情地朗读,让学生欣赏。如一次语义课上,我让事先准备好的、诵读水平高的几个学生诵读《三国演义》中的几个精彩片断,学生们被深深打动,听得入情入境。课后在班级出现了争读《三国演义》的可喜局面,连同学之间互相起绰号都用《三国演义》中的人名呢。

5、因势导“读”

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还得见机行事,抓住机会,及时推荐。为配合语文教材内容,及时推荐优秀读物。如语义课学习了《海底世界》推荐《海洋》一书;学习了《装满昆虫的衣袋》,推荐《昆虫记》一书;学习了《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推荐《童年》等作品。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又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6、满足心理,倡导自主阅读

孩子的心理需求是有年龄特征的,小学阶段的孩子好奇心强,好表现自我,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等。新课程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强调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倡导自主、快乐地阅读。了解到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奇怪《海底两万里》、《哈利.波特》、《淘气包马小跳》等会成为孩子乐读的书籍,就不会去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进行干涉,更不会去“横刀夺爱”了。我在班级中定期举行“读书交流会”、“好书推荐会”等活动,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自主阅读方面的收获,向其他同学推荐自己认为好的书,让学生充分体会自主阅读的快乐,让学生的阅读兴趣日见浓厚。

篇7

一、读:激兴趣、导方法、荐书目

初中生求知欲强,先不要急着向学生推荐巨著,而是推荐一些易于学生接受的文章,刚开始,我们采用了联读的方法,即立足于课本,在课外找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有了兴趣,并且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后,还要掌握必要的阅读方法。如果从阅读时效来分类,阅读可以简单地分为精读、略读、快读三大技能。所以必须对所读之书进行选择、并进行系统的规划。我们以教育部推荐阅读的10部名著为突破口,与此同时,还注意注入时代的“活水”,补充介绍现当代中外名篇。

二、写:做卡片、写随感、编影视

为了加强阅读的针对性,巩固阅读的效果,我们借助写的方式,一方面将书中的精彩之处记录下来,另一方面引起学生的思考,写下自己的感想,甚至可以对一些经典作品进行改编,使其更具有可读性。做卡片这是阅读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一种积累方式。写随感的要求比做卡片要更高一层,它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要多思考。对于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我们还尝试着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些精彩的片段进行点评,或是改编。

三、展:编专题、出专栏、开讲坛

为了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课外阅读积极性,我们通过校会、班会、校橱窗、黑板报、墙报、校园网页等形式,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成果,如读书笔记、主题征文等进行展示。时机成熟后,举办全校性的读书报告会,由做得好的同学分享自己的读书成果,向身边的同学推荐自己最喜欢的书等。这样的主题活动,不但丰富了课外阅读,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创造力,学生的收获很大。

四、演:述内容、谈感受、演故事

对于一些大部头的名著,通过概括、复述内容,谈阅读的感受等形式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在阅读时,不给学生任何心理暗示,让学生尽情地放松地阅读,然后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畅谈自己的阅读心得、体会或收获。不少文学作品有很强的故事性,有的作品还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思考空间。这样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将其进行改编后,由学生通过舞台表演的形式将课外阅读材料中的人物形象或精彩片段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展现。

五、评:逛名胜、品名人、评名作

江宁不但有很多的名胜古迹,还有名人留下了精彩的文字,而且离省城近,社会名人、知名作家也非常多。学校先后邀请省作协副主席毕飞宇、《青春》杂志社王成祥、诗人屏子等来到校园为学生进行文学讲座,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以这些名家的作品为主要对象,引导更多的学生去品读,去评论,然后再与作家进行交流。这样做不但扩大了自己的阅读面,而且能对作品有更准确的理解。

六、赛:观投入、看积累、比效果

篇8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钟爱阅读或者可以随性地钟爱阅读。当滚滚不息的人流挟裹着我们匆匆前行时,好多时候我们已无法让自己的脚步停歇下来独处一隅去捧读书籍,因为我们单调而可怜的生活圈栏需要我们劬劬勤勉不辍。对这一点,身为一个语文教师,尤感无奈和悲情。

古人说,“书尤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于永正说:“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可见,阅读是何其重要。当我们学校图书馆的书籍可以码放在教室的书架上,当校园图书角一块块地开辟出来,当阅读的热情风帆高涨,当书香开始在校园四溢时,我们在欣喜之余,依然摆脱不了这样的困惑——我们的学生在读什么,怎么读,读得怎么样,会读了没有?为什么学生喜欢阅读,却无法亲近语文课堂?我们应该怎样实现对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兴趣与能力的引导?我们又该怎样创设一个书香满园的良好阅读氛围?

也许,我们在强调阅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阅读的时候,却忽视了引导他们如何阅读,忽视了让学生通过阅读而爱上阅读的初衷,忽视了语文课堂教学对于学生阅读的重要作用,以致使得学生离我们所期望的阅读越来越远。

《普通高中语文的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要求髙中生应“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新课标的这一要求,把课外延伸阅读真正纳入了阅读学习的领域。语文教育家刘国正曾多次指出:“课堂上就那么薄的几本书,极其有限,要想教好、学好语文,必须大力开发课外阅读,并进行延伸和拓展。”可见,课外延伸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扩展和补充,对于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完善健全人格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高中阶段,语文学科的特点、课外阅读的现实作用等都决定了高中生课外延伸阅读的必要性。

笔者以为,这里所说的课外延伸阅读,就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引发个人主观认识,进而自觉、愉快地在课外选择与课堂所学知识相关的读物,釆取适合自己的形式,从中获取有益信息,积累并形成自身知识体系。课外延伸阅读不是单纯地为阅读而阅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么,在开展课外延伸阅读时,作为语文教师,又该怎样做才能确保我们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呢?

根据笔者这些年来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跟踪观察和了解,认为开展课外延伸阅读时要确保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阅读环境,营造阅读氛围

学校环境不仅是全校师生的生活空间,也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文明素质的载体,更是师生共同成长、发展的幸福磁场。笔者认为,一个真正充满文化氛围的校园,应当以人的精神指向为核心,应当随时随地可以让师生看到文化“风景”,并能从这些文化“风景”中有所领悟和思索,时刻督促自己热爱读书。

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使一墙一板、一草一树、一花一果都能说话,都能成为立体环境文化,都能起到启迪心智、教育做人的作用。

学校应及时充实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图书,各科经典著作都应齐备,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甚至使喜欢数理化的学生都能在图书馆里读到那些经典科普著作。学生只有找到了符合自己认同感的书籍,只有读到了自己喜欢读的书籍时,他的阅读兴趣才会勃发,阅读热情才会激增。

确保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做任何一件事情,要想干得更漂亮些,时间是第一要素。譬如整理同一个房间,花一个小时来整理和花三个小时来整理,其整洁效果无需作比便可知晓了。我们在观察中不难发现,很多时候,学生的阅读时间非常凌乱。有的学生由于阅读目标模糊,自控能力弱,很难静下心来读完一本书;有的每天在繁重的课业题海里,无法自由拥有阅读时间。所以学校可通过开设阅读课的形式来保证学生每天至少有1个小时的课外阅读时间。阅读时间有了保障,阅读质量自然就会提高。

学校还可以每天在一定时间里通过广播台解读一些格言警句的出处、来历、寓意,或者结合时事新闻大事,培养学生时代青年感,激发学生学习成才的责任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悄然得以提高。此为在“听”中阅读。

二、了解学生的阅读个性差异,指导适合他们自身的阅读方法

每个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家庭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等不同因素使得他们之间的阅读能力有差异,又由于个人阅历、知识体系、领悟能力的区别,使得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有差别。这就要求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延伸阅读时,要对学生的阅读个性有充分地了解,针对这些个性差异,合理推荐,避免阅读素材单一化,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个性阅读的读物。自然,最得益的课外延伸阅读是围绕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的,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丰富课内阅读。每个学生只要找到了适合自身的阅读方法,才会在阅读中找到快乐和自信,才会在阅读中成长和发展。

三、阅读要持之以恒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熹)等,无不强调了坚持读书广思集益的好处。良好的阅读习惯绝非是一朝一夕即能养成的,而是要经年累月持之以恒。清人萧抡谓有一诗:“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苗以水泉溉,心以理义养。一日不读书,心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萧抡谓用一个浅显的例子阐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一读书的益处和不读书的害处,且告诫我们,读书一定要持之以恒。其实,世界上没有哪一本书一读完就能赋予你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只有长期坚持阅读,才会慢慢收获各种能力,在阅读中积累,在阅读中提高,在阅读中完善自我。

四、重视阅读评价,及时开展评比活动

“不动笔墨不读书。”如果把课外延伸阅读简单地理解为纯粹的阅读,显然是不够的。真正的阅读,应当是在把阅读内化为己有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才会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而这种“创造”,需要我们学校为学生提供一条绿色通道。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课外延伸阅读看似是一场个体读书活动,但实际上每个阅读个体之间都希望能从同龄中获取更多的阅读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髙自己的能力,所以学校可以为学生的阅读搭建一个交流平台,每年可以举办一个“读书月”活动,让他们彼此间共同学习,分享阅读成果,也可以定期举办读书节系列活动一“我与书的故事”征文比赛、“我的摘记感悟”征集、“我与一本好书”的推荐、“我是阅读之星”成果展等,让学生用手中的笔把在阅读中的收获和思想以文字形式表达出来,在彼此交流中提高自己的读写能力,从而保证了阅读的实效,使阅读真正实现“事半功倍”的目标。

篇9

一、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受应试教育模式的长期影响,教师和学生的功利性都比较强,唯“考试”是图,将分数看成是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对高中来说,通常会认为课外阅读是浪费时间,对提高成绩没有益处,因此忽视课外阅读。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观念是错误的,语文是一门开放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知识面和视野宽度的要求很高,仅仅是课内阅读难以达到这个要求。语文学习最重要的两块内容是阅读和写作,这两方面对学生阅读量的要求都很高。只有阅读丰富的材料才能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答题和写作的时候才能更加得心应手,成绩也更容易提高。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鼓励学生多阅读一些课外资料。并且教师在课上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课外阅读,让学生增加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自觉增加课外阅读量。

二、结合课内阅读,增大学生阅读范围

高中生扩展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配合课内知识学习,帮助学生理解课内知识点。因此教师应该注意不能盲目扩展学生阅读量,而应该结合课内知识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补充课外阅读,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根据课内主题进行延伸阅读。例如教师在讲授《北国的秋》的时候,可以在讲完后让学生总结体会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然后教师为学生推荐两篇同此篇文章表达主题相同的文章让学生在课下进行赏析。二是根据文章体裁进行延伸阅读。例如教师在讲授《长歌行》的时候,在学生消化理解这首诗歌后,教师再为学生推荐两首其他的歌行体诗歌,让学生从中总结歌行体诗歌的特征,在以后遇到歌行体诗歌的时候能够自如进行分析。

三、尊重学生个性,制定差异化的阅读方案

正如这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这世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由于其家庭背景、受教育背景以及自身的性格特点等一些因素,每个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偏好都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在布置阅读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差异性,不能对所有的学生一概而论布置相同的阅读任务。在一个班级内有些学生喜欢阅读,在课下会阅读大量的资料,而有些学生不喜欢阅读,课下阅读量很小甚至没有。有些学生喜欢阅读小说,有些学生喜欢阅读散文……教师在布置阅读任务的时候应该结合每个学生自身的阅读量和阅读偏好,例如在布置阅读文学名著《红楼梦》的时候,有些学生在课下可能已经阅读过这部作品了,有些学生可能正在阅读,而有些学生从未阅读过。教师在布置阅读这部作品的时候就应该首先调查一下班内学生对这部作品的阅读情况,对于已经全文阅读过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其选择其中喜欢章节进行精读或者安排其阅读一些其他作品,对于正在阅读和尚未阅读的学生要求其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作品。

四、采用多样教学,提升学生课外阅读质量

教师在扩展学生课外阅读量的时候要注意多样化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尝试使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在班级内设立一个小书柜,在书柜内放置各种文学名著或者其他名家散文、小说,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平时看到的一些比较好的课外书拿到教室放在书柜内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二是可以鼓励学生随身携带一本课外阅读资料,利用等候公交车的时间、坐车的时间等一些零散时间进行翻阅,教会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三是要经常在班级内举办一些读书交流活动。例如教师可以每学期都为学生布置阅读一部名著,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或者在寒暑假为学生布置阅读名著的作业,开学时在班级内部举办一场读书交流会,让每个学生都谈一下自己阅读的情况和阅读的感受。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阅读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篇10

关键词:课外阅读;阅读现状;新课改;对策;语文

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可以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规定了不同年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保证他们在交流时有话可讲,写作时有词可写,语文素质进一步提升。但是,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外阅读处于一个尴尬的情况,社会、学校、教师、家长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一直无法完成指标。笔者为了有效推进《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整体推进的行动研究》的课题研究,更好研究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而进行长达一个星期的问卷调查,本校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的态度,结果如下:

37%的小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表示喜欢,25.6%的小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表示不喜欢也不讨厌,37.4%的小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表示了明显的不喜欢。由此可见,大多数小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不感兴趣,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还处于一种无意识的状态。其实,小学生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五个方面:一是教师在语文基础建设时,对语文课外阅读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的兴趣不高,还间接影响到班级的阅读环境。二是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一般只是简单进行阅读,既不动笔进行摘记,也不动脑进行思考,根本起不到丰富阅读量的作用。三是小学生在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时,多数选择阅读故事书,对文学类、科技类、生活类等书籍置之不理,十分不利于学生扩大阅读面。四是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学生只专注于从电视或电脑获取信息,大大减少了课外书本阅读的时间。五是阅读目的不明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但有的学生却是为了功利而阅读,严重曲解了阅读目的。

二、解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问题的有效策略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需要不断创新,丰富导读模式,让学生慢慢地喜欢上语文课外阅读,从而激发小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的兴趣。

1.设疑诱读,激发学生好奇心

设疑诱读法一般应用于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教师可以利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设置意想不到的悬念,从而引起小学生对文章的好奇心。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读《鲁宾孙漂流记》时,可先讲述故事开头:内心渴望航海的鲁宾孙,前几次出海都平安归来,后来有一次出海时遇到风暴,船上所有人都遭遇了不幸,唯有他一人存活,并漂流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岛屿上,一直养尊处优的鲁宾逊将如何生活下去?面对食物匮乏、野兽泛滥的孤岛该何去何从?还有,故事主要告诉我们怎么样的一种精神?通过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会不知不觉地进入深度阅读的状态。

2.精彩片段赏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小学生一般缺乏耐心,对于一些文字过多的名著,他们很难对其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从名著中选取一段优美的章节或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情节,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名著讲述的内容,又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一举两得。例如,《水浒传》中最经典的章节是《武松打虎》,教师就可以截取该章节进行课外阅读教学,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一边示范朗读,一边用肢体展示,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引导学生乐学,培养阅读兴趣。

3.竞赛促读,提高阅读能力

竞赛促读法是最能调动小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可以组织一些诗歌朗诵、三分钟速读等竞赛活动。教师在明确目标的情况下,要求学生竞赛朗读。这个竞读,可以是同桌,也可以是分别代表两个小组的同学,还可以以打擂的方式进行挑战性竞赛阅读……通过这些竞赛阅读的方式可以促进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这种策略的优势在于能够极大地激发小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自主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和表现欲,同时促进学生之间阅读经验的交流,从而达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目的。

总之,课外阅读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务必引导学生完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的课外阅读量,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 中学语文 课外阅读教学 模式构建 新课程标准

一、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模式构建研究的现实意义

1.当前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面临的窘困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为语文的阅读带来了一片新天地。初中生三年课外阅读260万字的规定,激荡着广大一线教育者的心灵。然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由于受传统观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及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等因素影响,语文课外阅读基本被教师和学生抛弃,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被割断。尽管,近年来有关教育主管部门一再强调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许多教师和学生也不同程度地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教者们仍然心事重重,他们不知这260万字如何打下去,如何使学生内化它,如何检测学生阅读的数量、质量?因而,在课外推广阅读这一想法始终不能真正落到实处,最终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分析、理解、感悟的能力较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迟迟得不到提高。

2.语文教师、学生及家长对课外阅读价值的认识偏差

在当前的部分语文教师心中,课外阅读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而已,做不做,抓不抓都一样,有的甚至把学生看课外读物,当成违反学校规章制度。在广大学生心目中,课外阅读是软任务,可做可不做。而且,由于没有得到教师恰当指导,学生随便捡书而读,加之教师无科学的评价标准与恰当的检测手段,使学生漠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一部分学生直到初中毕业后,都没有原原本本地读过课程标准推荐的一些阅读书目。在较多家长心中,应试教育现状使他们也很难放开手脚“纵容”自己的孩子去接触经典名著,甚至有家长把孩子捧读小说视为“毒瘤”。

3.国内外对语文课外阅读研究的不足

有资料表明:虽然国外对课外阅读策略研究较早,但大部分仅从阅读技巧与方法上作列举式的阐述,对怎样引领学生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掌握自己的内驱学习力,却研究不足。国内的研究范围主要局限于外语领域,且大部分研究者来自于大学,研究内容多为外语课外阅读策略教学,而对语文课外阅读的研究却未曾过多地涉及。

4.体现了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就是阅读,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从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我国阅读专家曾祥芹和韩雪屏提出新世纪人们必须迎接三个挑战:一是无限的书籍对有限的阅读时间的挑战,二是呈几何级数膨胀的信息对读者原有接受能力的挑战,三是大量新知识对读者理解能力的挑战。这就迫切需要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同时,我国的教育正由原来的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变,这对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加之考试题中把考查阅读能力作为重点改革,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越来越被摆在一个突出的地位上加以关注和研究。

二、构建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1.把握课外阅读的特征

(1)趣味专题性

阅读兴趣是学生对阅读活动产生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条件。所谓“专题性阅读”是指为了解决某个课题而进行的有计划、有选择的研究性阅读,要求学生以研究探索的方式去阅读课文,去收集、分析和处理与课文阅读专题相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在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的同时,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促进个性的最优发展。学生对某一阅读材料产生兴趣后,就会萌生“一路追问下去”的念头,进行所谓的“专趣味题研究”。

(2)灵活开放性

语文课外阅读的灵活开放性表现在:阅读时间上,不受课内阅读一节课四十五分钟的限制;阅读环境上,打破了课堂或教室的限制,阅读地点可根据阅读的需要灵活选择,如阅览室、路边等;阅读内容上,它的外延可以无限扩展,可扩展到各门学科,以及自然、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3)自主合作性

语文课外阅读的自主性表现为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对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的选择拥有自主选择权,因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合作性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课外阅读是读者个性化和社会化行为的统一过程,学生在充分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要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2.明确课外阅读教学的目标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目标: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出发点,激发兴趣,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指导学生阅读方法。以教改实验为基础,倡导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构建课外阅读基本教学模式

(1)分析课外阅读意义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地向学生渗透课外阅读的意义,讲清课外阅读对于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培养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明白加强课外阅读教学既是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需要,又是新世纪对人才的需要,也是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

(2)营造课外阅读氛围

课外阅读氛围的营造需要我们为学生创造环境幽雅的阅读环境,如安静整洁、光线较好的阅览室等,同时运用激励性的语言,通过自身榜样、同伴榜样的树立,逐步在班级中形成争相阅读的浓厚氛围。

(3)构建课外阅读小组

信息论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同伴。因此,组织好阅读小组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而成,人数可在4―6人之间,组合前要考虑到阅读学习的方便性、相似性、补偿性等因素。

(4)推荐课外阅读读物

我们在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读物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读物的篇幅长短、内容深浅,如中国四大名著、外国名著及贴近学生生活的青春类书籍等就可以推荐。此外,也可让学生根据个人喜好自己来推荐,教师把关。同时教育学生在阅读时不能好高骛远,要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5)指导课外阅读方法

科学的阅读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著名学者郭启宏先生提出四种读书法:①信马由缰法,②蜻蜓点水法,③囫囵吞枣法,④改弦易辙法。阅读时,我们应指导学生根据读物的内容及自身的阅读需求,灵活选择阅读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精略结合法、读写结合法等。

(6)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组织系列的课外阅读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强化阅读习惯的形成,如竞赛类活动、讲座类活动、读书交流活动等。

篇12

【关键词】语文 课外阅读 思考

进行语文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进行终身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良好的语文素养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大量阅读积累形成,因而中学教师必须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相应的《语文课程标准》当中要求学生的阅读要具有挑战性,尤其是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明确指出其是进行个性化阅读的重要基础,所以中学生必须强化语文课外阅读。我国新课标规定:“中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每学年阅读2~3部名著”。所谓的课外阅读,就是学生课外独立进行的阅读活动,为课堂阅读的扩展及继续,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课外阅读为语文课独有及必须的,决定于语文课自身性质。中学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积累大量的文学知识,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所读的东西的领会取决于阅读过程的情绪色彩:如果一个人渴望读书,阅读的时刻给他带来欢乐,那么所读的东西就会深印在他的意识里”。所以,如果学生们缺少“我要读书”的内在渴望及需要,那么就算读很多书,也很难实现增长学生知识的目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外阅读当中探求相应的知识并获得一定的能力。

兴趣为学生们学习的先导,也是学生需求动力,因而中学教师必须积极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现阶段,学生不仅有巨大的课业负担,而且还会面临很多不良诱惑,如果教师不积极引导并激发学生广泛的阅读课外书籍,那么学生就会远离读书、远离书籍。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也可以在阅览室或者教师粘贴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激发学生们读书兴趣;还可以鼓励学生将相应树种的格言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时刻警策自身读好书、多读书。此外,教师还应将课内课外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讲解某位文学家的作品的时候,可以多介绍一些文章或书目,从而让学生们在课后阅读。阅读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及阅读兴趣,建立学生阅读的信心,从而使阅读真正成为中学生优先选择的精神活动。

教师应积极调整教学策略,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鼓励学生多读书、少做题。有效培养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兴趣,是读书成为学生们的业余乐事及幸事,只有学生们有了较高的兴趣,才会产生主动阅读的需要,而学生的阅读兴趣通常都是被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所调动起来的。因而,鼓励学生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

二、积极将课外阅读课程化

受应试教育影响,很多人都觉得语文课外阅读是课堂以外的事,所以并没有把课外阅读有效纳入到相应的语文教学计划当中,在语文教学当中也就没有课外阅读。部分语文教师根本不理会课外阅读,部分语文教师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保证课外阅读质量。实际上,要想充分达到新课标中的关于“课外阅读”的相关要求,就必须抓住新课程这一契机,将课外阅读课程化,开设相应的课外阅读指导课,设计出探究性课外阅读的作业,通过综合性的指导是学生们积极进行课外阅读。

一般情况下可以把课外阅读分为六种:诗文朗诵课、读物推荐课、读物欣赏课、阅读辅导课、读书笔记辅导课、读书汇报课等。相应的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来安排相应的内容,在课堂上向学生们推荐相应的读物并进行欣赏和评析,指导学生们如何进行阅读,确保每周一课时,从而有效将课内阅读过渡为课外阅读。

我国著名的现代语文教育专家魏书生有效的将课外阅读引入到了课堂。他把相应的短篇时文、人物传记、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国内外的科技动态能等学习方法,只要是可以让学生们长见识、感兴趣的文章,他都拿到课堂上。通过大量阅读时间,可以有效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组织语文活动,保证阅读质量

相应的语文教师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一些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其达到的效果有三个:一方面,语文教师能够有效把握学生们进行课外阅读的状况,例如学生们课外阅读的进展及内容等等;另一方面,语文教师为学生们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能够有效锻炼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们感受到课外阅读的成就感,充分享受进行课外阅读的乐趣;最后,通过课外阅读交流,学生们也可以更好的相互学习,实现资源共享。

语文活动既可以是讲故事比赛、朗诵比赛、观察景物等,也可以为短剧表演、读书交流会、记者招待会等,语文教师一定要在现场对学生们进行科学指导,因而那些要求学生阅读的书籍教师首先要进行认真阅读,如果是以前读过的,印象不深也要重读。指导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时候,语文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保护学生们的读书热情,以宽容的态度接受学生们阅读中的缺憾及错误,利用教师及学生之间的追问及质疑方法,促进学生进行反思,最终提高阅读质量。

结论

篇13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外阅读;阅读目标;阅读量;阅读书目;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4-0090-02

课外阅读活动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加强语文的课外阅读教学也成为题中之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生提出了如下要求:应积极扩大阅读视野,具有较为广泛的阅读兴趣。除此之外,还应学会如何自主、正确地选择课外阅读材料,通过课外阅读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虽然有这样的要求,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课外阅读并未真正引起高中生、家长及语文教师的切实关注。进入高中阶段后,由于沉重的学习压力和高考负担,大部分高中生及语文教师均将目光集中于语文教材的W习及相关练习上,学生根本无暇顾及课外阅读,语文教师在课外阅读方面也极少对学生进行指导。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中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变得越来越不乐观。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的阅读方式变得多元化,学生的阅读内容也变得纷繁多样。这些变化,使得语文课外阅读的价值重新被发现,使得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必要性重新被认定。基于此种情况,相关教育者需对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策略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与研究,从而有效促进高中生的课外阅读。

一、有效确立课外阅读的目标

要想真正开展好课外阅读,首先必须确立有效的课外阅读目标。课外阅读目标,一般可分为学生课外阅读目标与教师课外阅读教学指导目标两大部分。第一,学生课外阅读目标。高中生的课外阅读目标应为:通过课外阅读,掌握科学的课外阅读方法与技巧,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充分体验到课外阅读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对外界进行认知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外阅读获得审美素养的提升。第二,教师课外阅读教学指导目标。高中语文教师的课外阅读教学指导目标应为:在对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进行充分调查与了解的基础上,发现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过程中,应逐步总结与探索有效的课外阅读教学指导策略。要稳步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的课外阅读要求。设立上述课外阅读目标之后,学生可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可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二、提高师生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高中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与教师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未形成切实、准确的认识与理解。应该怎样提高师生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识呢?第一,要提高高中语文教师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识。对高中语文教师而言,首先必须充分认识高中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教师唯有真正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除此之外,学校对高中语文教师也应提出一定要求,要求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广泛、有效的指导。教育局在组织高中语文教师进行培训时,也应引导高中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予以一定重视,并积极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指导。第二,要提高高中生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识。高中生进行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更能扩大对外界的认知,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审美素养等。高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需经常提醒高中生要不断进行课外阅读,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当高中生和高中语文教师都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后,高中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方能稳步开展与实施。

三、有效确定课外阅读量与时间

高中生的课外阅读量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假如高中生的课外阅读量过大,无疑会占据过多的学习时间,不利于高中生正常课业学习的开展;若高中生的课外阅读量过小,则无法取得预期的课外阅读成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的课外阅读量进行了明确规定:高中生每年的课外阅读量应不低于一百五十万字,每年至少要阅读五部以上文学名著或者其他文本。因此,高中生应严格依据该要求积极进行课外阅读。高中语文教师在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方面,也应给予科学指导,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进行十五分钟的课外阅读,每月至少阅读半本书,每年至少阅读五本书。如此一来,就可以轻松实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的课外阅读量要求。除此之外,高中语文教师还应在每周单独抽出一节课作为课外阅读课。从高中语文的具体教学时间与任务安排上看,高中阶段抽出少量时间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是具备条件的。

四、积极为学生推荐阅读书目

从古至今,优秀书籍不计其数。其中,有优有劣。为更好地引导高中生开展课外阅读,避免一些劣质书籍影响高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中语文教师必须积极为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高中语文教师在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时,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高中生阅读的二十部作品必须积极推荐。在此基础上,还应积极推荐其他一些优秀书籍。值得注意的是,高中语文教师在向学生推荐相关课外阅读书目时,应与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课文有效结合起来。例如,执教《边城》一课时,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完整的《边城》小说;执教《雷雨》一课时,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完整的《雷雨》小说;执教《荷塘月色》时,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完整的《朱自清散文》等。这种课外阅读书目推荐方式,不仅可以扩大高中生的课外阅读量,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高中生加深对相关课文内容的理解。另外,高中语文教师在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时,应对一些经典名著进行推介,诸如《围城》《文化苦旅》《冰心文集》等。与此同时,还应向高中生积极推荐一些知名报刊,比如《读者》《意林》。

五、结合多种方法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高中语文教师应在课外阅读方法上对高中生进行有效指导。在具体的课外阅读方法上,学生应重点把握好如下几个方面。

(1)粗精结合,提高阅读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在指导高中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应积极指导高中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学生尤其应做好粗读与精读相结合。比如,阅读《红楼梦》时,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故事情节时应快速浏览;在理解人物塑造手法时可逐字阅读、细细品味。只有将粗读与精读有效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提高高中生的课外阅读成效。目前,很多高中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或仅采用粗读方式,或仅采用精读方式,这样的阅读方法均是不科学的。因此,高中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应指导高中生做好区别对待,有的放矢地进行粗读与精读,将粗读与精读有效结合。

(2)做好笔记,提高阅读能力。高中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应积极做好阅读笔记,做阅读笔记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成效。高中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经常会遇到一些经典名句,这些经典名句对高中生的文学素养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学生若能在阅读时将这些经典句子记录下来,并在之后进行反复阅读、揣摩,定然会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在指导高中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应重点提醒高中生做好读书笔记,做好读书笔记能帮助高中生更好地提升文学素养。

(3)定期交流,提高阅读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为高中生搭建课外阅读的交流平台,如建立QQ群或微信群等,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学生交流课外阅读心得、交流课外阅读方法。在QQ群或微信群中,学生要积极分享自己在课外阅读中摸索出的一些好的阅读方法,供其他同学借鉴。对于一些在课外阅读中摘录的经典句子,也可与大家进行交流。除此之外,教师通过QQ群或微信群,可以及时指导高中生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并教给学生一些好的阅读方法。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中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4)持之以恒,提高阅读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对高中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必须做到持之以恒。只有做到持之以恒,高中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才能得到持续不断的提升。除此之外,高中语文教师还应在日常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督促高中生进行持之以恒的课外阅读。高中生只要长期坚持课外阅读,必将会由量变发生质变,产生理想的阅读成效。所以,无论是高中生还是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外阅读及课外阅读指导方面,均应做到持之以恒。

(5)阅读展示,提高阅读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督促高中生写课外阅读心得。学生写的一些较为优秀的阅读心得,教师应将其张贴在班级阅读栏或学校的公告栏中,让其他同学进行阅读、体悟,从中获得更多有益的课外阅读体验。这样的做法,对那些阅读心得写得较好的高中生而言,是一种积极的鼓励,可以鼓励他们在今后以更加积极的心态进行课外阅读。同时,也可鼓励其他高中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外阅读、写课外阅读心得,从而不断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6)鼓励发表,提高阅读能力。S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报刊的发展也步入一个新的台阶。高中语文教师在指导高中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同时,应积极鼓励高中生根据课外阅读所得,撰写文章发表在相关报刊上。学生在报刊成功发表作品之后,他们无疑会增添更多的成功体验和动力,会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入到课外阅读活动中,会更愿意将读书心得写出来形成文章,这势必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目前,很多高中生的写作能力并不强,这样的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进而促进高中生更积极地参与课外阅读活动,不断提升课外阅读能力。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促进更多高中生积极地参与课外阅读,不断提高高中生的课外阅读成效,教师应重点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有效确立课外阅读的目标,提高师生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识,有效确定课外阅读量与时间,积极为学生推荐阅读书目。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结合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粗精结合,提高阅读能力;做好笔记,提高阅读能力;定期交流,提高阅读能力;持之以恒,提高阅读能力;阅读展示,提高阅读能力;鼓励发表,提高阅读能力。只要能认真完成上述要求,高中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就必然会不断提升。事实上,有效促进高中生课外阅读的策略并不仅仅局限于上述方面,在具体过程中仍有很多方面的内容需要注意和把握。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参与到高中生课外阅读策略的研究中,不断丰富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为高中生的课外阅读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延平.反思与开拓――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语文学刊,2004(06).

[2]邹金桃.手机阅读引入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摭谈[J].课程教学研究,2012(02).

[3]秦俊巧.论语文课外阅读教学重要意义及指导方法[J].语文建设,2012(14).

[4]张健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篇14

关键词:阅读教学;指导;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239-01

在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指导学生形成并保持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使学生在多次的反复、强化中逐步把课外阅读当成自己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从而自觉地、主动地去进行阅读。在形成和保持小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指导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教学

1、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要让学生学会选择。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另一方面,还要教学生在有益的读物中学会选择自己有用的信息。

2、在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给学生以适当的“强制”。 通过适当来自于教师或家长的外部强制,逐步使学生过渡到自我“强制”,即强制自己按照良好的课外阅读态度、方法去阅读。这样,天长日久,习惯成自然。

3、严格要求,持之以恒。 在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要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重视抓好开端,由易到难,逐步养成。

二、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课外阅读观

1、教师首先要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一,根据不同学段孩子的年龄特点,为孩子提供其所喜好的读物。教师应引导学生多看电视新闻、多读报,为学生提供富有哲理的历史故事或人物传记等,并让学生阅读部分经典的传统着作。 第二,应根据不同学段孩子的身心特点,组织适合孩子的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第一学段的孩子识字少,注意力集中不长久,自主阅读能力较差,这期间,教师可采用为学生读故事,再让学生复述的方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第二学段的孩子,教师应以学生个体阅读为主,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并组织各种读书比赛或故事演讲等,保持学生旺盛的课外阅读兴趣。第三学段的孩子教师可以组织读书比赛、演讲比赛等,给学生展示自己课外阅读成效的机会。

2、教师还需要注重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阅读主体的作用 。在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释疑的策略,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本身便是极具创造因素的活动。教师在组织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要努力创设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民主环境,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独特见解的平台,使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文本所表达的内容,积极倡导“标新立异”,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法

1、比较阅读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阅读过程中对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发现矛盾,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具体有同中求异比较法和异中求同比较法。

2、逆向阅读法 。 如在阅读《驳“实惠”论》一文之前。同学们先对“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有的说“学雷锋,做好事,不收钱不留名可谓‘名利双失’,对自己来说不是太吃亏了吗?”有的说“邵逸夫做好事捐给咱们大陆那么多钱造图书馆建医院,对大陆来说不是挺‘实惠’的吗?”有的说“倘若当‘张亚奇’在路边苦苦挣扎时,有一位雷锋式的好人,热心把他送进医院,对亚奇来说,难道仅仅用‘实惠’二字能概括吗?不,因为雷锋为她挽回的是用金钱所无法换回的性命……”在大量的个人观点发表后,再去阅读课文,审查作者巍巍的论证思路,发现巍巍正是从逻辑上,从人生观上,从揭示“实惠”论的本质是“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三个方面来层层驳斥“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与刚才同学们自己的想法比较,其差别是明显的。在大量的个人观点发表后,再去阅读课文,审查作者巍巍的论证思路,发现巍巍正是从逻辑上,从人生观上,从揭示“实惠”论的本质是“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三个方面来层层驳斥“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与刚才同学们自己的想法比较,其差别是明显的。这样的阅读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留下的印象也更强烈。

四、指导学生形成和保持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

在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指导学生形成并保持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使学生在多次的反复、强化中逐步把课外阅读当成自己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从而自觉地、主动地去进行阅读。在形成和保持小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要让学生学会选择。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另一方面,还要教学生在有益的读物中学会选择自己有用的信息。

2、在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给学生以适当的“强制”。 通过适当来自于教师或家长的外部强制,逐步使学生过渡到自我“强制”,即强制自己按照良好的课外阅读态度、方法去阅读。这样,天长日久,习惯成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