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2 17:21:5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对社交礼仪的认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随着生活水平的发展,我国教育行业的要求也发生了相当程度的改变,对于传统的单纯的传授学科知识和模式化的知识理论的讲解的授课理念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对于人才的需求方面。单纯的靠分数来衡量人的综合素质,已经不符合现代的要求。加强学生们的心理认知能力,对于知识的认知加工过程以及形成这样的认知方式变得非常重要。
现代的展示教育利用现展迅速的多媒体功能,来进行全方位的、网络式的、多形式的、知识讲解丰富的形式来传授知识。这种丰富的形式更能够激发起学生对于学习的乐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发挥程度的提高。因此,利用此种资源对于学生们学习展示设计这门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展示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认知心理学,使得人们的头脑认知方式以及认知方式能力的提升与形成方面有了一定提高的同时,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和能力,为将来培养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打下基础。
2展示设计教学的现状分析
2.1教学模式固化
在现在的学校教学中,不管是中小学还是各个大学,就算多媒体技术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仍然是老师在讲台上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本没有一个提升空间。这一现象的产生,不仅仅是由于传统讲师的观念没有真正得到改变,也表现出了我国教育技术方面亟待改善。模式固化,一方面使得学生的知识是被动接受,理解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本得不到发扬,而在现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人才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2.2实践性较差
展示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只是把原本由老师写在黑板上的知识转而表现在展示工具上,没有对认知心理学深化理解,认知心理学强调有意义的发现学习,发现学习就是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和学习中发现知识的实用性,使得知识真正能够对生活实际产生有力的影响。但是目前学校所传授的知识仍然是是以理论为主,没法真正运用于实践,这就使得我们花费大量精力、财力学习的知识在实践中没有多大的用处,没有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有利的影响,对人的情绪有一个消极的后果,这就使得有时候听到关于现在学校学不到真正的知识这种说法,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学生接受的知识的实践性较差。
3认知心理学在展示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视觉冲击以加深印象
教学的过程涵盖了以下方面:对于教材内容方面的知识理论进行的组织、整合等等,在认知心理学的教育观点中,认为对于一些高提炼的概念定律的教学和传授比那些复杂繁杂的小知识的讲解更加的有效,更具有经济性。展示教学一般是教师利用PPT、Word等形式作为辅助工具来进行教学,教学过程更加的可视化,讲授的过程中更加的灵活、生动,在吸引学生眼球的同时,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能力的效率也大大提高,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3.2实践操作以强化专业技能
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利用认知心理理论来提高学生的认知结构。同时,要善于利用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和发现学习的理论,将学生知识的学习深化到其有意义的学习层面去,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深层次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将知识内化在自身的体内,在教学效果中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的教育方式,对于学生的信息加工方式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同的教学方式,学生便会有着不同的加工方式。良好的信息加工方式,有利于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巩固。另一方面,当遇到与之前相关知识有联系的知识时,能够有效地发现与之前知识的联系,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循环现象。在现代化的展示教学情境过程中,可以建立一个虚拟的现场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之后立即就解决这个情景中的问题而提出各种解决办法,然后加入自己的理解,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鼓励,从而使学科知识更好地内化。
3.3知觉与视知觉应用
展示教学设计的灵活的教学方式,极富感染力,能够更有效地传达相关信息,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另外,认知心理学把学生当成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他们具有鲜活的反馈主体,是能动性的群体,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在教学的课堂中,以更加积极的、活跃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更加的生动、形象,学生们在这样氛围中学习,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反馈、创新能力发挥着良好的效果。
4结语
论文摘要: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在发挥人力资源本身作用的同时,不断地再造与重塑社会人力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重要的是她能够也应该引领社会的先进文化、选择与传承优秀的人类文明,从而区别于其他生产要素而为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最早源于西方。纵观企业管理的全部历史,大致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三个阶段,总的趋势是管理的软化。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在这一背景下兴起。中国改革开放后,对人力资源与社会发展的研究在理论上迅速与世界接轨,但在实践中还比较滞后。一个总的发展趋势便是更加注重个体的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的全面、科学的发展。
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稀缺资源,而教师人力资源位列所有人力资源之首,为社会再造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后备力量,而超出诸如石油等其他资源成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同时教师自身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将为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先进的文化理念和现实的生产力,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均衡与科学的发展。
一、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意义
人力资源强国思想将人力资源理论与强国思想相结合,创造了一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通过自身资源与能力开发谋求和平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在我国这样一个后发展的人口大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目的在于解决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将成为我国寻求和平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如何把我们巨大的人口资源优势变成人力资源优势需要一个踏踏实实的社会转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得到真切的尊重,即实现“人本位”而不是“官本位”,这就需要政府作出痛苦的抉择,接受外部的批评,自上而下地进行改革,由“官本位”转变为“人本位”。否则的话,目前大量的人才与资金外流的状况就不会改变。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不断增长,一些体育、影视等明星纷纷取得外国国籍,官员的家属与子弟的移民,所有这些都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表明这些人并不看好中国的发展,怀疑它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人力资源的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发展战略,对提升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是衡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指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怎样依靠人民、如何为了人民、如何由人民共享这些具体实施与操作层面的问题,必须有人来做详细的分解方案,扎扎实实地推进,否则只能流于形式和口号。而这些都是要由人来做,由有知识、有才能、有道德的人来担此重任。所以,要给予这些人位置、待遇与发展的平等机遇,要有一种环境和制度,以保障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中国今天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二名。人口巨大的中国自身的发展与进步就是对世界的一个贡献,但是我们一直号称的和平崛起却使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越来越出现与和平不协调的声音和行动。一方面,的多边化与国际化已经成为无法挽回的事实,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错失了很多机遇,这也说明我们在这方面人才的匮乏;另一方面,人才在泱泱大国没能有机会贡献自己的智慧,这是一种悲哀,其实我们有能力为人类和平发展提供创新模式。
人力资源强国思想将人力资源理论与强国思想相结合,创造了一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通过自身资源与能力开发谋求和平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在我国这样一个后发展的人口大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目的在于解决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这是我国有别于传统资本主义国家强国之路的重要特征。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将成为我国寻求和平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对社会的独特作用
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作用是通过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综合作用来体现的。最初象牙塔式的高等教育从社会的边缘走进社会舞台的核心位置,高等教育日益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更加开放的大学校园难免受到社会上不良习气的影响。日益行政化的高校管理很难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既有学生,又有教师。“官本位”依然会是主流的追求,学术权威往往会屈从于行政的权威。法国的狄德罗曾说过:“除去真理和美德,我们还能为什么所感到?”——那是一个单纯而美好的年代,大学是神圣的,曾寄托了多少圣洁的理想与期待。今天,当人们开始抱怨大学的世俗化的同时,也说明我们教师人力资源的积极作用没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大学作为先进的组织,其运行机制与文化氛围应该成为所有其他组织效仿的对象,这就是大学的文化引领与文明的选择与传承功能的发挥。
纵观高等教育发展史,特别是19世纪洪堡创立柏林大学以来,教学、科研与服务构成了高等教育的三大社会职能,并至今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高等教育三大职能随着社会变革的需求在不断调整其内涵与外延。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质性的合作形成良性的互动,这已经为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所证实。比如,美国的硅谷就是以斯坦福大学等高校的教学(培训力量)、科研为依托形成了令世人瞩目的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一个增长点和加速器。而且,因此高校所形成和向社会传播的“文化生产力”氛围将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科学的发展注入更深的底蕴。这些作用的充分发挥要依赖于教师人力资源的言传身教,教师对社会的贡献不单是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量化指标,而在于教师是如何把孩子们引领上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热爱生命、关心他人等拥有良好素质和身心健康的幸福人生。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缓慢进行这样一个状态下,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知识的传播、道德的示范、创造力与心智的开启,所有这些美好的东西都是要由教师来完成的,教师能够做到这一点,但是前提条件是要让教师在学校得到尊重,让知识在学校得到尊重,学术的事情由学术的专家来决定,而不是屈从于行政权力,改变目前高等教育过度的行政化倾向。
今天,我们慨叹社会发展了,很多人富了起来,有了大房子,有了车,一天忙忙碌碌,但是幸福感并没有随着财富的增长而增长。如今我们面对的是:宽阔的大街上车辆的愈来愈多,我们呼吸的空气越来越污浊;酒后驾车造成的交通事故或逃逸或者更加令人发指的行为;毒奶粉与地沟油,加上各种激素、化肥的蔬菜水果,哪里还有安全的东西,人们无处藏身;道德的沦丧、学位的贬值……所有这些,有人把它归结为教育的失败,这是不公平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体制背景下,教育承担不了这么多的职能,仅靠教育解决这些问题,就像我们把官员的廉政寄托在官员自身的道德品质上一样是不靠谱的。
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在发挥人力资源本身作用的同时,他们是在育人,教师身上的任何瑕疵都会作用于学生的身上,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工作呢?教师人力资源不断地再造与重塑社会人力资源从而塑造民族的未来。同时,教师人力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她能引领社会的先进文化、选择与传承优秀的人类文明,从而区别于其他生产要素而为社会和谐与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作者简介:郑立新,副院长,副教授,从事教育文化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天翔.激励机制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
[2] 吴彩星,杜学元.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及意义的再认识[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3).
论文摘要: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在发挥人力资源本身作用的同时,不断地再造与重塑社会人力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重要的是她能够也应该引领社会的先进文化、选择与传承优秀的人类文明,从而区别于其他生产要素而为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最早源于西方。纵观企业管理的全部历史,大致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三个阶段,总的趋势是管理的软化。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在这一背景下兴起。中国改革开放后,对人力资源与社会发展的研究在理论上迅速与世界接轨,但在实践中还比较滞后。一个总的发展趋势便是更加注重个体的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的全面、科学的发展。
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稀缺资源,而教师人力资源位列所有人力资源之首,为社会再造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后备力量,而超出诸如石油等其他资源成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同时教师自身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将为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先进的文化理念和现实的生产力,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均衡与科学的发展。
一、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意义
人力资源强国思想将人力资源理论与强国思想相结合,创造了一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通过自身资源与能力开发谋求和平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在我国这样一个后发展的人口大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目的在于解决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将成为我国寻求和平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如何把我们巨大的人口资源优势变成人力资源优势需要一个踏踏实实的社会转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得到真切的尊重,即实现“人本位”而不是“官本位”,这就需要政府作出痛苦的抉择,接受外部的批评,自上而下地进行改革,由“官本位”转变为“人本位”。否则的话,目前大量的人才与资金外流的状况就不会改变。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不断增长,一些体育、影视等明星纷纷取得外国国籍,官员的家属与子弟的移民,所有这些都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表明这些人并不看好中国的发展,怀疑它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人力资源的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发展战略,对提升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是衡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指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怎样依靠人民、如何为了人民、如何由人民共享这些具体实施与操作层面的问题,必须有人来做详细的分解方案,扎扎实实地推进,否则只能流于形式和口号。而这些都是要由人来做,由有知识、有才能、有道德的人来担此重任。所以,要给予这些人位置、待遇与发展的平等机遇,要有一种环境和制度,以保障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中国今天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二名。人口巨大的中国自身的发展与进步就是对世界的一个贡献,但是我们一直号称的和平崛起却使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越来越出现与和平不协调的声音和行动。一方面,的多边化与国际化已经成为无法挽回的事实,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错失了很多机遇,这也说明我们在这方面人才的匮乏;另一方面,人才在泱泱大国没能有机会贡献自己的智慧,这是一种悲哀,其实我们有能力为人类和平发展提供创新模式。
人力资源强国思想将人力资源理论与强国思想相结合,创造了一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通过自身资源与能力开发谋求和平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在我国这样一个后发展的人口大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目的在于解决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这是我国有别于传统资本主义国家强国之路的重要特征。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将成为我国寻求和平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对社会的独特作用
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作用是通过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综合作用来体现的。最初象牙塔式的高等教育从社会的边缘走进社会舞台的核心位置,高等教育日益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更加开放的大学校园难免受到社会上不良习气的影响。日益行政化的高校管理很难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既有学生,又有教师。“官本位”依然会是主流的追求,学术权威往往会屈从于行政的权威。法国的狄德罗曾说过:“除去真理和美德,我们还能为什么所感到?”——那是一个单纯而美好的年代,大学是神圣的,曾寄托了多少圣洁的理想与期待。今天,当人们开始抱怨大学的世俗化的同时,也说明我们教师人力资源的积极作用没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大学作为先进的组织,其运行机制与文化氛围应该成为所有其他组织效仿的对象,这就是大学的文化引领与文明的选择与传承功能的发挥。
纵观高等教育发展史,特别是19世纪洪堡创立柏林大学以来,教学、科研与服务构成了高等教育的三大社会职能,并至今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高等教育三大职能随着社会变革的需求在不断调整其内涵与外延。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质性的合作形成良性的互动,这已经为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所证实。比如,美国的硅谷就是以斯坦福大学等高校的教学(培训力量)、科研为依托形成了令世人瞩目的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一个增长点和加速器。而且,因此高校所形成和向社会传播的“文化生产力”氛围将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科学的发展注入更深的底蕴。这些作用的充分发挥要依赖于教师人力资源的言传身教,教师对社会的贡献不单是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量化指标,而在于教师是如何把孩子们引领上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热爱生命、关心他人等拥有良好素质和身心健康的幸福人生。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缓慢进行这样一个状态下,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知识的传播、道德的示范、创造力与心智的开启,所有这些美好的东西都是要由教师来完成的,教师能够做到这一点,但是前提条件是要让教师在学校得到尊重,让知识在学校得到尊重,学术的事情由学术的专家来决定,而不是屈从于行政权力,改变目前高等教育过度的行政化倾向。
今天,我们慨叹社会发展了,很多人富了起来,有了大房子,有了车,一天忙忙碌碌,但是幸福感并没有随着财富的增长而增长。如今我们面对的是:宽阔的大街上车辆的愈来愈多,我们呼吸的空气越来越污浊;酒后驾车造成的交通事故或逃逸或者更加令人发指的行为;毒奶粉与地沟油,加上各种激素、化肥的蔬菜水果,哪里还有安全的东西,人们无处藏身;道德的沦丧、学位的贬值……所有这些,有人把它归结为教育的失败,这是不公平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体制背景下,教育承担不了这么多的职能,仅靠教育解决这些问题,就像我们把官员的廉政寄托在官员自身的道德品质上一样是不靠谱的。
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在发挥人力资源本身作用的同时,他们是在育人,教师身上的任何瑕疵都会作用于学生的身上,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工作呢?教师人力资源不断地再造与重塑社会人力资源从而塑造民族的未来。同时,教师人力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她能引领社会的先进文化、选择与传承优秀的人类文明,从而区别于其他生产要素而为社会和谐与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作者简介:郑立新,副院长,副教授,从事教育文化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天翔.激励机制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
[2] 吴彩星,杜学元.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及意义的再认识[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3).
一、企业改制与社会保险相互促进
社会保险制度是伴随着企业改制而变化的,从长远来看,企业的改革与社会保险的发展是互相促进的:
第一,在文艺企业改制的过程中,是伴随着清产核资、资产清查等方式而进行的资源优化配置,通过改制,使企业通过一定规模的经营,提升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而从实现其有效的经济效益,企业的效益好了,员工的工资水平才会得到相应的提升,企业和职工才有支付购买社会保险的经济实力。
第二,文艺企业在进行转企改制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就是从社会的约束中脱离出来,如何做到独立运营,国家的保险部门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也为社会保险事业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第三,在文艺企业转企改制后,社会保险部门要较以前更多地从企业和职工的角度去思考如何为他们服务的问题,从而让社会保险部门与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关系更密切,更有利于社会保险部门自身形象的再塑。
第四,社会保险制度对企业的改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企业改制的过程中,如果没有配套的社会保险制度,那企业的改制很难深入下去,甚至可以说现代的企业制度难以建立,所以说,做好社会保险制度,完善保障体系,是加快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社会保险在文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
(一)保障水平低,购买险种不全
如今在我国的社会保险体系中,普遍存在保险水平偏低的情况,这与我国目前的国情、经济发展水平和职工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改制前的文艺单位属于事业单位,身份是国家的干部,其经济来源主要是通过财政供养,单位也是财政的拨款来进行运营的,再加上单位自创的演出收入,在社会保险方面给员工购买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较好的保证了职工的经济利益。而改制后,文艺企业由原来的事业单位变成了企业,员工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且改制后的文艺企业只能享受一部分财政拨款,企业主要是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员工只能依靠一部分财政拨款,主要靠自创演出来增加收入,因此,为员工购买保险对于保障员工生活的意义更大。但是,在改企后,文艺企业依然只给员工购买先前所提到的三种保险,并没有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益众所周知,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险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作为有固定工作的职工来讲,养老保险更是其买保险的最终目的,为的就是在老年时生活能有保障,而且,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口老年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购买养老保险更是未来保险工作的重点。所以购买养老保险是每个文艺改制企业迫切面临的问题,这就要求人力资源部门配合社会保险部门为职工做好这个工作。
(二)企业缺乏对社会保险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在我国的很多企业实现转企改制后,在给员工购买保险方面并不是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员工的实际需求出发去为员工购买保险,而是将西方企业或者大中型企业的管理经验直接照搬过来,从而导致保险工作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相脱离,只顾眼前而忽略了员工的长远利益,并对员工提出的保险要求也是以各种借口进行推脱,甚至是想尽办法尽量为员工少缴或者不缴保险。
(三)社会保险管理手段落后
也有一些文艺企业,虽然认识到了给员工购买保险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运作中,没有有效地将保险与企业的激励机制结合起来,最终导致出发点是好的,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造成参保率不高的现象。此外,也有不少企业为了节约人力成本,不是让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员去办理保险事务,而是让财务部或者其他行政人员去代办保险事务,导致保险工作因办理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而效率低下,管理水平低而无法起到激励的作用。
三、社会保险在文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社会保险能够降低企业用人成本
有一些企业降低员工的保险缴费基数或为员工少缴险种,这种做法实际上最终的结果是企业比员工承受更大的风险。比如,有一些企业为了节约保险金额,在员工的试用期不购买保险,如果员工在试用期期间出现了工伤或者事故,则结果全部由企业自行负担,而如果企业为员工购买了社会保险,则保险的费用将主要由社会保险部门来担负。所以说,企业为了小的利益付出了更大的代价。
(二)社会保险是重要的激励手段
社会保险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辅助手段。比如养老保险,从人的生理发展来看,每一个人都有老的那一天,如果企业不为员工购买养老保险,员工在企业中工作就觉得没有保障,没有安全感。但是如果企业能为每一位员工购买养老保险,那员工的这种安全感就增加很多,从而在工作中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因为这份养老保险让员工对自己的老年生活有了保障,从而提升自己未来生活的幸福指数,因此,在现在的工作中也会更加努力。
(三)社会保险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力保证
此外,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要想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员工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才可能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提升效率的目的。那企业为员工购买五险,并让其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了保障,那员工才有可能全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从而提升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效益。
(四)社会保险具有稳定团队人心的作用
社会保险为员工的生活提供保障是其存在的最主要的价值,因此,员工即使有想离职的想法,也会因为保险的问题而有所顾虑,从而不辞职或者暂缓辞职;而对于一些不给员工购买保险的企业来讲,要想稳定企业的团队那就更难了。如果企业不给员工购买养老保险,对于那些有优秀的业务能力的人,完全可以跳到能为自己提供更好福利的企业去工作,那骨干业务人员的流失,对企业来讲,损失将是巨大的,同时,核心员工的离职,对于团队人心的稳定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文艺企业中,大多数人员都是从事艺术表演工作的,人才队伍的稳定至关重要,因此,文艺企业在如今独立经营、市场竞争又如此激烈的背景下,只有运用完整配套的保险制度才能留住人才、招揽人心,企业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剧目,实现企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
四、如何做好社会保险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促进文艺企业的发展
(一)加强社会保险的规范化管理
对于文艺企业改制后的保险制度,要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为企业的员工购买五险,特别是养老保险,并要加强养老保险金的缴费激励机制,以扩大员工的参保人数,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其次,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对于我国的员工来讲,生病可谓是一件大事,特别是大病,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讲都是一个重大的考验,因此,企业为员工做好医疗保险的工作,对员工来讲是解决了一个很大的后顽之忧。第三,对国家来讲,要完善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将失业救济扩大到各类人群,以保证社会的稳定。最后,企业要与社会的政府劳动部门合作,对于一些失业的人员进行一定专业能力的培训,为其谋生创造一定的条件,以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二)加强社会保险的透明度管理
企业为员工购买保险的真正目的是要为员工提供一份保障,增加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满意度,从而提升企业的效益。那为了将这一目的有效地进行强化,企业可以让保险的管理工作透明化。比如,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的各种方式将缴费的情况进行公布;也可以通过对员工的培训,增加其对保险的了解,不仅让其了解保险的内容,也让其对保险的方式有一个详细的认识;此外,社会保险的相关机构也可以为员工提供查询和缴费记录的服务,以保证员工对与自身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的知情权等。通过以上这些方式,可以有效地将社会的管理工作透明化、公开化。
(三)加强社会保险的程序性管理
社会保险的工作也是一项很复杂的事务,因此,企业一定要让专门的人员为企业员工的保险工作进行规范的管理,保证企业保险工作的及时申报、及时变动,满足企业不同员工的需求。企业员工的保险工作最好由单位统一进行管理,并按规定的日期及时核报,对于新进员工和离职人员也要及时做相关的申报和停交工作,以保证企业和员工双方正当的权益。并在单位与相关地方劳动部门确认统一缴费后,对于企业和员工各缴的部分作出明细,该员工支付的部门从员工的当月工资中进行扣除。此外,对于每年缴费基数的变动要提前向员工通知,以保证保险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人本主义德育 高校 核心价值观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025
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是当代西方国家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德育学说。它脱胎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其心理学的研究中结合道德教育实践阐发的一系列教育见解。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中叶,是重视人的本性、动机、潜能、经验以及价值的心理学研究,代表人物有卡尔・罗杰斯,戈登・奥尔波特,亚伯拉罕・马斯洛等。人本主义德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很有启迪意义。
1 重视人的自我发展与健康人格的价值追求
人本主义德育理论注重人的内在价值,主张人性向善,尊重人的生命价值,注重人性潜能的发掘。“自我实现”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最核心概念。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原为哲学和伦理学中的概念。在哲学上主要指实现人自己的本质;在伦理学上则主要指人的德行在个人行为中的实现,以达到“内在的我”与外在事物的完美统一。最早自我实现概念是由德国医生哥尔德斯坦在他的《机体论》中提出的。在此基础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各自都提出了自我实现理论。马斯洛自我实现心理学是由人性观(性善论)、价值观(潜能论)和动力观(动机论)三大理论支柱。性善论说明人性是积极的、有建设性的、乐观的;潜能论说明人的价值是内在的、固有的、有倾向的;动机论则说明人的活动是有追求的、有动因的并有内驱力的。三者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的直接基础是他的动机理论。他把人类需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本需要,指个体不可缺少的普遍的生理和社会需要;一类是成长需要,指由个体自身的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趋向所激励的需要。他认为如果人的生理需要基本满足之后,更高一级需要将会起主导作用,作为主要动机支配人的行为。马斯洛为了揭示这种自我实现的机制,把人的需要自下而上分为五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他又增加了认知和审美两种需要,将这两种需要安插在尊重需要之后,自我实现需要之前。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许多情况下不仅某些需要的先后顺序会出现逆转,几种需要会同时起作用。自我实现在马斯洛看来就是完满人性的充分实现。罗杰斯提出了人类有机体最基本的动机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的观点。他认为自我实现倾向不仅是人类所具有的本性,在更具普遍性的意义上,是一切生物都具备的基本倾向,是最能体现生命本质的生物特性,人的各种不同需要的满足也是自我实现需要的部分满足。每个人都以独特的方式知觉世界,自我概念的形成一方面取决于个体直接的机体经验,另一方面取决于别人的评价,所以说一个人的思想价值观念、直觉、态度等实际上是一个人自己的集体经验和别人对他的行为评价相结合的产物。自我概念直接影响个人对世界和自己行为的认知。一个人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越接近,他就越感到幸福与满足,这是人格健康发展的标志之一。罗杰斯认为教育就是培养“完整的人”,即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灵力量融会一体的人,也就是知情合一的人。这种“完整的人”就是“自我实现的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从哲学的角度审视“价值”,它是存在于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范畴,是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客体的存在、属性、作用及其变化与主体需要相一致、相适应的性质和程度。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需要,同一主体在不同的阶段和状态下也会产生不同的需要,因此价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客体固有的属性对价值起着客观的决定作用之外,主体的需要往往影响其对客体价值的判断。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形成的对客体价值的认识、态度和观点,它支配和影响着大学生在实践中的决策过程和行为选择。在高校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不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多完善,如果把教育过程仅仅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价值影响的过程,所灌输的价值内容和方法缺失人性的本质内涵,把价值观教育的“理解”过程等同于智育的“认识”过程,忽视了德育“它还要经由人的自我意识建构才得以凝聚形成个体的德性”,那么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就流于形式。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既不能把它单纯地看做外在的施加影响的过程,也不能单纯地理解为仅仅是内在的需求而引发的动机而致,应该把它放在人性的维度或者说人的发展角度去理解。人本主义自我实现理论启示我们,重视个人的需求、满足合理的需求、引导高级的需求是价值观教育的不容忽视的重要方法。“高层次需要是教育对象在社会实践、环境影响和教育培养中形成的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的需要系统,它具有相对稳定性、持久性、不变性,不断地向上向前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我们在分层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既有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纵向有机整体,也需要从横向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引发学生的高级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需要与社会要求、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把个人需要与社会要求、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统一起来,要把个人的需要和利益融入到社会要求和利益中,在满足社会要求的过程中满足个人需要,体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2 主张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就是把外在的价值观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在的价值观认识,再由个体内在的价值观认识转化为个体外在的行为,然后再作用于社会的循环往复的运动过程。在价值观的内化形成过程中,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主体的认知因素,二是主体的情绪因素。认知因素强调主体对价值观内容的接受能力,而情绪因素则是主体对价值观内容的情绪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需要。这种需要直接关系到主体对价值观接受的意愿程度及行为取向,因此是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否有效的关键和难点。价值观教育要促使个体形成一种稳定的价值观,不仅要重视其理性层面的提高,更应加强其情感层面的认同,唤起其情感的需要。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首先从感情上关心或者关注某一事物,才有可能运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进行衡量和判断,进而才能把价值判断变为自己的行动。因此,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增强实效性,就必须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人本主义德育理论倡导的正是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的结合,发展出人本主义的课程,主张开设“并行课程”,包括:一是学术性课程,是指理解和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术知识的课程。二是情感课程,是指健康、伦理及游戏这一类旨在发展人的非认知能力的课程。三是体验课程,是指通过人事与情感的统一旨在唤起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探求以实现整体人格发展的课程。主张认知学习必须与情意、情感相结合,心智发展必须同情绪发展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态度、品德、价值观念等。同时在教育中建立一种接受气氛,让受教育者在情感体验中表达自我情感,教育者接受并理解各种情感。然后,组织受教育者鉴别和追求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实践中实现情感参与和渗透。最后,受教育者主动探索自己所爱的事物,并做出选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要把握理性教育和情感教育的辩证关系,对于割裂或忽视某一方面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一方面,要注重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精神实质;另一方面,要把握大学生的情感的特点与表现,要充分调动和激发大学生愉快、信任、感激、热情等积极的情感体验,将这些积极的情感体验融入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中,意识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行事,能为自己成长成才起到指引和推动作用时,大学生才会在情感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唤起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并将正确的认识转化为自觉行为。因此,我们要遵循大学生情感心理过程的规律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才能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情感、情绪倾向和状态,才可能启动其情感,才可能强化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使自身政治认知和道德认知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并升华为相应的政治信念和道德信念,同时外化为政治行动和道德行为,避免出现因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导致出现认知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情绪抵制的现象。
3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促进作用
人本主义德育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教育者的促进作用。罗杰斯认为学生都具有内在的学习动力,教育应该是鼓励而不是压抑,就好比给予求知的种子以自由舒展的土壤、阳光和空气,一旦条件具备,就会自主地发芽生长,而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营造这种促进学习的气氛。教师不是专家,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的促进者”。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不取决于教师“教”的水平,也不取决于教学的客观条件,而取决于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态度特征,其中最核心的几条态度就是真诚、关注和同理心。真诚意味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相互间的以诚相待,对方都应将其真实的思想、情感坦率地显露出来,促使学生获得真正的自我意识和他人意识(即对他人的理解)。关注意味着教师必须对学生有根本的信任和认可,教师对“作为具有他自身价值的一个独立个体”的学生的完整性应给予充分的尊重。同理心意味着教师不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道德品性作判断,不对学生作定性评价,而只表示同情、理解和尊重。在创造这种新型的气氛和人际关系中,还要有一套具体的措施和方法,主要是:第一,主动倾听。对学生表达思想或情感作出积极的反馈,使学生觉得教师正在倾听、关心、理解着他的感受。第二,理解和把握教育过程。教师必须设法保持教育过程的自然性,从而使对学生的教育和学习成为仿佛是碰巧发生的事,教育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作出过分的指导和过分地作出概括、总结和结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有着丰富内容的价值体系,如果直接照搬这种“非指导性”的教育主张,缺失了价值内容,必将会陷入道德相对主义。那么这种模式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意义何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更重要的影响体现在关于人的行为、教育目的、学习过程、师生作用、师生关系等一系列新观念中。罗杰斯曾指出,“非指导性”教育“不是一种方法或教学技巧”,它代表的是一些普遍原则,是“一些并不那么容易获得的价值观念。它强调个人尊严、个人选择以及责任的意义和创造的乐趣。它是建立在民主和个人权力基础上的哲学”。因此,人本主义德育对于我们的启示在于要积极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在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知识信息爆炸、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时期,学生越来越多地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知识,主体性在日益增强,教育者的权威感正在日益受到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应该与这种民主平等的时代特征要求相呼应,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需要教育者成为“促进者”而不是“道德执法官”,建立一种真诚、关注、理解的人际关系。罗杰斯认为,在教育中坚持这样的关系是十分困难的,但教师如果坚持真诚的态度,与学生襟怀坦白,真诚相待,教师与学生之间就会出现珍贵难忘的心灵交融。教师借情感的基础,以完整的人格、整体的精神,参与到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之中。这样,教育的力量才能真正地作用到学生精神的整体发展上,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得到发挥,有助于完整的人的培养。
4 结束语
当然,对于人本主义德育理论的探讨和研究并不是主张对其理论的回归和追随,而是在可操作的范围内,汲取营养以发展当下的教育。因此我们在对人本主义德育的借鉴中也要认清它理论流派的不足之处,如它以存在主义哲学和现象学作为理论依据,具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色彩;过分强调个体,难免具有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自由化的教育,忽视计划性和领导性,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等。因此,我们在价值观教育中借鉴西方教育模式应该要有选择性。
参考文献:
[1]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论评[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53.
[2]袁桂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224.
[3]张兴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4]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7).
[5]许平.当代大学生需要心理的对策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2).
[6]何齐宗.现代外国教育理论流派述评[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