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成人教育托管服务范文

成人教育托管服务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21:5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成人教育托管服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成人教育托管服务

篇1

关键词:托管班;现状问题;对策

校外托管班是面向中小学、幼儿园学前班儿童及其家长,提供接送学生上下学、照顾学生中晚餐和午休,并进行作业辅导、照料、陪伴儿童游戏的一种服务机构,主要服务对象是由于工作繁忙而无暇照顾孩子的家庭,这种机构在大中城市尤为普遍。

一、校外托管班的现状

以本文的调查对象――襄阳市高新区四所中小学为例,笔者抽取小学学段1-6年级共计15个自然班、初中学段共计11个自然班作为调查对象,经过对调查数据整理发现,其中小学低年级学段(1-2年级)总体托管率为12.3%,小学中年级学段(3-4年级)总体托管率为17.9%,高年级(5-6年级)总体托管率为34.7%,初中学段七年级托管率为24.2%,八年级18.5%,九年级10.4%,在义务教育学段,接受校外托管班服务的学生比例随学段增加而呈现先快速增加再整体回落的趋势。同时在调查中也发现接受托管的家长的职业和知识文化水平差异较大,呈两极分化状态,主要是外来务工人员和企事业单位的中高层职员,外来务工人员的知识文化水平大部分为初中水平,而企事业单位的中高层职员的知识文化水平大部分为本科及以上水平。

为上述调查对象提供托管服务的机构共计45个,在这些托管机构中学业辅导老师共计94人,大部分为在校大学生,少部分为专职学业辅导老师;生活管理服务老师共计74人。机构之间差异非常大,最大的机构有28名学业辅导老师,5名生活管理服务老师,最小的机构只有1名学业辅导老师与1名生活管理服务老师。同时托管机构对小学生与初中生的服务功能差别明显,小学学段主要接受中晚间托管服务,以生活管理为主,初中学段主要接受晚间托管服务,以学业辅导为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的扩张,内地城市大量接受沿海城市的产业转移,对于外来务工人员以及产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反映在义务教育学段,这两类人群的子女接受托管服务的比例较高,同时校外托管班还存在着无序化的灰色成长状态,其机构性质、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在客观上满足了社会需求的同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急需社会各级给予高度重视。

二、托管班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社会流动需求和家长需求,校外托管班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但是目前社会对托管班的性质以及运作界定模糊,使得托管班处于“灰色地带”,也存在着无证经营、监管机构缺失、服务质量良莠不齐等诸多问题,笔者通过对调查对象的分析,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大部分校外托管班监管机构缺失、无证经营

在笔者调查的45个托管机构中,有37家托管机构属于无证经营,另外8家注册为文化补习学校或者艺术教育学校,无证经营率为80%以上。就校外托管班的服务内容而言,小学学段以生活管理为主,课业辅导为辅,其专业性并不强,而初中学段则与之相反。生活管理与课业辅导相互交融的服务内容使得社会对托管机构的性质界定模糊,校外托管机构注册为教育机构的审批通过率极低,又达不到商业机构的审批标准,托管机构长期在教育机构与商业机构之间徘徊不定,使得行政管理监督存在困难,虽然个别省份出台了相关的管理条例,但大多数地区并没有这方面的管理规定,而且我国也没有全国性的相关法律法规,教育部门、工商部门等都无法对其进行监管,托管班目前处于行政监管的空白地带。

(二)校外托管班安全与卫生堪忧

在笔者调查的45个校外托管班中,大部分托管班既没有相应的证件,如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等,也没有必要的安全设施。有的托管班还存在随意改造房屋、私拉乱接电线等情况,空间小、学生多、安全隐患多。对于饮食,大部分校外托管班提供的饮食是托管人员自己做的,而托管人员又不是专业的厨师,没有健康证,食品来源更是无法审核,卫生问题堪忧。既无许可,又无标准,一旦发现食品或是人身安全事故,如何追责也是家长们担心的问题。

(三)校外托管班服务水平层次不齐

在笔者调查的45所校外托管机构中,只有8所注册为文化补习学校或者艺术教育学校的机构拥有相对相对稳定的分科教学的专职教师,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课业辅导,还可以进行专项培优和转差,服务质量和社会反映都比较好,其余的37家校外托管机构的教师还是以在校大学生兼职为主,工作时间不稳定,随意性大,有些机构还存在学业辅导老师和生活管理老师一人身兼多职的情况,使得托管服务质量较低,但是这些校外托管机构由于收费相对较低,也拥有相当一部分的市场。

三、解决托管班问题的主要对策

(一)加强政府监管,引导规范经营

目前校外托管班最大的问题是性质界定模糊,在教育机构与商业机构之间徘徊不定,因此,政府应及时给予重视与关注,对其性质进行明确的界定,根据其服务性质和内容,设立相应的注册登记标准,鼓励其合理选择,以教育服务为主的注册为教育机构,以生活管理为主的注册为商业机构,并协调相关部门引导其规范经营,促进校外托管班健康、良性发展,更好地服务家长与儿童。

(二)加强从业人员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政府部门应当建立相应的行业标准,实行相应的职业准入制度,规范行业入口;校外托管班自身也应当建立托管班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管理,同时为托管班从业人员提供各类培训机会,使其能够不断提高自身水平,更好地提供托管服务水平。

(三)整合社区资源,主动服务家长

就本文的调查结果显示,外来务工人员与企事业单位的中高层职员是接受托管服务的家长群体,同时由于忙于生计或工作,与其所处的社区交流有限,也难以得到有针对性的社区公共服务,因此,有关部门如学校或社区,应当积极主动地挖掘整合该社区优秀的人力、物力资源,如退休老教师、厨师以及医护人员、社区场地等,开办社区专业化的综合性的托管服务中心,并与家长签署相关协议,为家长提供科学、安全健康的托管服务。

参考文献:

[1]于洁.试谈校外学生托管班的发展方向[J].成人教育,2008,11:83-84.

篇2

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困境:社会排斥、心理失衡

社会适应、城市融入、学习适应、心理健康、人格发展,是流动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与教育不公平问题同样严重,对儿童的影响非常深刻。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课题组的《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报告中称:为数众多的流动儿童长时间生活在城市中,却不认可城市;他们充满不公正感,既无从寻找自尊,又无从释放自卑,由孤寂而趋于内向冷漠;他们生活于城市中,常常感觉受到歧视、低人一等,与周围人群疏离。不安全感、疏离感、不适应感、孤独感,成为流动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

引发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城乡二元体制所形成的社会排斥。打工子弟学校的大量存在、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居住空间的区隔、流动人口社会交往与社会网络的封闭性,就是社会排斥的典型表征。

社会排斥使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中普遍遭遇“社会化困境”:他们不能顺利融入城市生活,缺乏与城市同龄群体的交往,缺乏社区的支持与关爱。在流动儿童中间,文化失范和心理失衡行为普遍存在。他们情绪敏感而易于波动,社会认知较为褊狭,自信心偏低,自卑感较重,人格结构呈现出矛盾和冲突的状态。

在身份标签的作用下,在异样的目光中,一道无形的壁垒横亘在城市居民与流动人口之间,阻断了流动儿童与城市人群的正常交往,也阻断了他们从城市社区获得必需的社会支持。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如果少年儿童长时间处于文化失范和心理失衡的状态,就会诱发各种越轨行为。据上海市青浦区青少年保护办公室统计,2004年,青浦区不满16周岁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参与刑事作案的人数,已占到当地未成年人犯罪的62%。如果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不能顺利进行,不仅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而且可能衍生一种对立意识和情绪,这种情绪长期郁积则会滋生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社区支持:促进流动儿童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营造一种宽容、接纳、融洽的社会氛围,减少直至消除流动儿童城市融入的种种障碍,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政府、学校、社区、家庭等多方面的协调配合,以收全面综合之效。在这方面,社区处于一种独特而重要的位置,它是连接学校与家庭、个人与社会的纽带,也是消除社会歧视、营造友爱融洽氛围的社会主体。

市民对流动儿童的态度、看法与评价,往往透过社区互动表现出来。大量调查资料显示,在影响流动儿童心理感受的诸多因素中,社区居民的态度、社区同龄群体的交往占有重要的地位。社区理应担当起援助流动儿童健康成长的主要角色。

社区支持的实质是一种社会教育与社会服务,是政府通过社区对各类弱势人群实施生活辅导、行为调适和文化整合的一项社会工作。社区支持的主要方式是社区教育。

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区教育在欧美各国得到迅速发展,如美国的“社区学院”、日本的“公民馆”,以及北欧诸国的“民众教育”,都是不同形式的社区教育。其宗旨是终身教育,以普通民众为对象,以青少年辅导、成人教育及各种社会教育为主要形式。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社区教育活动已开始显现巨大的社会效益。

我国香港地区的社区教育很有特色。例如为儿童及青少年提供的教育辅导机构,有育婴园、幼儿中心、儿童住宿服务、课余托管服务、青少年中心、学校社会工作、青少年综合服务队、小区支持服务等等。另外,还有针对社区内不同人群的社会生存而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岗位培训、行为矫正、感化教育、拓展训练等等,总的目的在于帮助青少年儿童克服生活困难、渡过人生困境、调适精神情绪、增进社会技能、提高适应能力。

20世纪80年代后,大量非洲和亚洲移民及外籍劳工流入法国,当时法国社会针对移民者的“社会性排外”情绪十分严重。为此,法国地方社区组织“青年与文化之家”等社团,专门针对移民和外籍劳工的后代进行援助,同时还对各种文化背景的失业青年实施社会援助和职业指导。社区支持还围绕法国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开展各种活动,增进不同族群的沟通与理解,促进了社会文化的整合。

社区支持内容:关爱、教化、整合

流动儿童要融入城市,首先必须融入社区。近年来,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相继创办了“社区学院”、“社区志愿者小组”、“大学生社区服务站”、“社区流动儿童之家”等组织,广泛开展针对流动儿童的社会工作。通过志愿者与流动儿童结对帮扶、开放社区阅览室、举行社区文体娱乐活动、举办互动性主题活动等方式,丰富了流动儿童的课外生活,舒缓了他们的心理紧张状态,增强了他们对城市生活的适应性。

关爱是社区支持的特色所在。它体现了社会友爱互助的精神,传递着社会对弱势人群的关怀。譬如针对流动儿童的心理辅导,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对话与真诚的沟通,是一种情感的传递、行为的感召、道德的示范。

教化既是社区支持的原则,也是社区支持的方式。它是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为流动儿童提供成长所需的生活援助、心理疏导、技能训练和文化辅导,促使流动儿童对所在社区、城市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