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2 17:21: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竞技运动孕育着现代社会中多种多样的因素。它的魅力使世界上数以万计、亿计的人们为之倾倒。一个运动员为了一个世界冠军、为了一项世界纪录,可以不惜自己的一切;人们为了一场球赛而倾城、倾国而呼;为了一名优秀的选手,为了一个超级球星而如痴如醉……人们为一个竞技运动的记录的优异成绩而欢乐、激动,同时也感到人体自身正在不断完善、不断超越极限。因此为了能在竞技运动中取得优异成绩,运动员会斗智慧、斗意志,尽可能的表现出自己的最高能力,以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随着现代竞技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进行科学训练,因为运动训练使人体机能状态不断提高、完善,从而使人体处于最佳兴奋状态,发挥出优异的运动成绩。可见,对于了解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知识已成为人们进行科学训练的依据。那么,人体机能状态是怎样进行变化的呢?
20世纪初,奥地利医生费里斯和心理学家斯瓦波达,通过长时间的临床观察,发现人体工作能力存在周期性的变化:男子位28天,女子位23天,同时还发现“心理周期”和“感情激动周期”为28天。后来奥地利有位工程师又发现一种“理性周期”或称为“智力周期”为33天。
根据以上发现,学者们确认每个人从出生之日起,身体机能就开始发生节奏性变化,称为“生物节奏”。也就是在一个月中,每个人在身体、心理、智力三方面都存在期、临界期和低潮期。人体处于期时,体力充沛、情绪饱满、思维敏捷;处于低潮期时则易于疲劳、烦躁不安、记忆下降。临界期是过度状态,这时身体极不稳定,容易出现疾病,协调性差等
人体机能状态不仅在每个月中呈现着周期性的变化规律,而且在一天当中也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波兰学者指出,在接近傍晚时运动员的柔韧性增加,而身高缩减。克拉科夫的卡乌利别夫教授证实了运动员的神经兴奋性在11~12点和16~18点之间表现的最为强烈,而在8点、10点、14点这种神经兴奋性下降,笔者通过对本校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调查统计也得出如下结论:有80%的学生认为上午三、四节课(11~12点)和下午第三、四节课(16~18点)这段时间内神经兴奋性最高,最有利于学习和掌握动作。
法国医生拉波特研究了法国田径运动员近几年打破记录的时间。他指出:“从总体上看,除投掷项目和跳高以外,一般都在3点到19点破全国记录。奥运会跑步运动员,从短跑到中长跑,即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500米和100米栏、400米栏,破记录的平均时间为18点28分(14:05~22:15),奥运会跳跃项目(包括撑杆跳高、跳远和三级跳远)破世界纪录的平均时间为18点24分,奥运会长距离跑(5000米、10000米、3000米障碍)破记录平均时间为19点21分;超长距离跑(20公里、25公里、30公里)最初的记录是早晨创造的,而近年来往往下午14点40分到19点15分之间打破,平均时间为17点45分,另外,波兰专家还做过一次实验,他们将一个大学生班进行了田径运动项目的检查性比赛。专家们让参加者在同一天中的早晨和傍晚都检测100米、跳远和推铅球。然后仔细比较和分析每一个参加者早晨和傍晚各个项目比赛的成绩。结果令人信服的表明,运动员达到自己最高成绩的时间是下午。通过体操的比赛性练习或通过可判断动作准确性和表现能力的练习,亦可得出上述结论。”
通过专门的研究、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比赛从傍晚移到早晨,或者从早晨移到傍晚,这两种时间颠倒的情况,对运动员的影响是相同的。时间颠倒后所表现出来的运动成绩,其消极程度是一样的。
可见,现在教练员应注意到,如何使训练的习惯时间与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时间相吻合,或者相接近。如果临近比赛的日程已经知道了,而比赛时间有与平常运动员习惯的训练时间不相吻合,那么,就应重新建立运动员体能的昼夜时间节奏,即改变习惯的训练时间,以便于适应新的比赛时间。这种改变习惯训练时间一适应新的比赛时间的训练方法是切实可行的。例如,1952年,前苏联在准备参加第十五届赫尔辛基奥运会时,就出现过这种情况,过去曾是优秀运动员,后来成为著名教育家的奥单林教授当时为自己的学生尔・谢尔巴科夫在一定时期内重建了工作能力昼夜节奏,即改变了习惯的训练时间。他和运动员共同设计,并使运动员养成了在预测到的比赛时间内能够表现出最高成绩的牢固、可靠的训练“习惯”。结果,在第十五届奥运会上,这个运动员成了前苏联对中杰出的一员,并获得了奥运会三级跳远(成绩15.78米)银牌,创造了欧洲记录。
季节训练时间对运动成绩的影响
某些学者的观点认为,系统从事运动,可以提高机体主要机能的节奏性。他们指出,虽然人在夏天需氧量的水平下降,日平均体温也是下降的,脉搏频率加快,但此时人体却拥有相当大的能量储备。脉搏加快正是人用来使生命活动达到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
前苏联克・马・斯末尔诺教授领导的一批生理学家对人在全年各个季节中身体的工作能力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他们用普通的计步器研究了123人的运动积极性,用定量的体力负荷做专门的机能测试。定量的体力负荷采用上、下坡度不大的楼梯,直至脉搏不超过170次/分为止。根据实验中花费时间的长短来计算工作。研究的结果揭示指出,人在夏季身体工作能力水平比全年其他季节要高。正是这种原因,才使许多运动员在春夏时期和秋季表现出良好的运动成绩。在许多运动项目中,夏季的成绩要比在全年其他季节中取得的成绩高10~15%。虽然应当承认季节训练时间因人而异,但仍应当指出,在这一时期内,运动员弹跳能力、柔韧性、力量和耐力都是有所提高的。可见,不同季节的训练对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发挥仍有较大影响的。
总之,我们必须懂得,运动员在竞赛中的活动是处于人体的极限,而运动员在训练中就是要使自己达到这个极限。所以,只要我们在训练中了解人体胜利机能活动变化规律,合理的安排训练的时间、负荷等,那么,在比赛中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就有了保障。
参考文献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张力为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体育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黄汗升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233-01
要想使高校体育教学得到有效发展,对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加以明确显得非常重要。从某个角度来讲,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两者的密切程度可以看做是点与面或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体育竞技最为直接的一个表现就是运动训练,但进行运动训练还要基于对体育相关知识熟悉掌握的基础上,而熟悉了运动训练也有利于提升体育教学质量。所以,对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加以掌控,同时做到优势互补,便是当今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需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运动训练及其体育教学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高校运动训练现状
现在的高校运动竞技机制还不够完善,在对高校运动员招生、选拔、及训练与管理上面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标准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运动训练的发展。高校运动训练还存在学习与训练关系处理不当的现象出现,从而导致学习与训练的时间分配缺乏合理性与平衡性。体育特长生与其他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但学校忽视了这些人的个性差异,学校没有组织专项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只是将特招运动员与普通学生同等对待,并且在教学策略及管理方法上也没有做任何改变,进而使得许多运动员跟不上文化课程的学习进度,影响了训练的积极性。目前许多高校的体育教练是由学校的体育老师来兼任,体育老师虽然有较为专业的专长,但在怎样教育具有体育专长的学生方面还是存在一些经验不足或缺乏实践的现象。缺乏专业性的运动指导训练老师是一个方面,还有另外一方面就是学校缺乏大量的资金来建设完善的体育基础设施,没有购买完备的体育训练器材,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训练积极性的提升。
(二)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具有单一性强、针对性差的特点,在教学程序与内容的设置方面也缺乏新颖及实践性。还有就是体育教学的评价机制的设置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而达不到养成学生良好的训练习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目的。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的教学模式开始发生变化,教学体系也开始逐渐趋于完善与成熟。终身学习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体育教学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末流位置分离出来,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另外,虽然在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是,其发展的趋势及改革的方面是正确的。只要合理兼顾与处理好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关系,就能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从而推动高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高校运动训练及其体育教学的发展前景探析
(一)通过加强运动训练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发展人的自然素质是体育教学的主要表现,这是由于人的素质结构中最为基础性的就是自然素质。自然素质本质上就是身体素质,而且身体素质可以通过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来进行锻炼与提升。高校学生在体育观念、兴趣爱好、身体素质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因此在体育水平上也存在一些个性差异。所以,体育教师就要运用合理的运动训练方式,通过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体育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稳步的提升。
(二)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充分融合,并形成优势互补
要想使高校体育教学得以顺利开展,需对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的融合充分重视。高校体育教学一旦脱离了实际运动训练,就会缺少必要的实践与美感,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动训练离开了体育教学的指导,也会让运动训练缺乏必要的方向性。所以,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必须做到同步协调发展,充分利用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各自的特点来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与运动训练水平,培养综合性、全面型的高素质体育人才。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体育竞技来加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进而促进高校体育事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从而培养全面型、综合性的高素质体育人才。要想高校体育教学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就需要学校进一步加强对体育教育的改革,建立高效完善的体育机制,大胆进行实践与创新。合理利用好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融合优势,让体育事业更为规范、合理,从而为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打下良好的现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志宏.浅谈高校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J].当代体育科技,2015(09).
摘要 本文对北京体育大学2009级至2011级本科男子篮球运动员的体能现状与专项训练中的体能训练部分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我校男子篮球运动员对体能理论知识理解十分缺乏,并分析了影响篮球专项体能训练的影响因素,针对篮球专项的特点提出了加强体能理论知识学习与改进体能训练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 高校男子篮球 体能训练
一、前言
作为全国高等体育学府之一,北京体育大学在体能方面的研究处于国内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并将“体能训练”的理念融入到本科学生的篮球专项训练当中。本文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2009-2011级本科男子篮球运动员对体能理论知识的了解程度及专项体能训练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体能理论学习及专项体能训练的优缺点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加强体能理论知识学习及体能训练的建设性的改进方法和建议。
二、结果与分析
(一)运动员体能理论知识的了解程度的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得出,竞技体育学院中只有16.67%的运动员对“体能”的概念完全理解,教育学院为10.00%,综合理解正确率仅为13.33%,少数运动员理解比较完全但不完整,绝大多数运动员理解是片面的,而完全不理解或理解错误的也只有一例,出现在教育学院的运动员中。这说明我校男子篮球运动员对体能理论知识的了解还基本停留在单一的运动素质的理解上,即运动员的速度、耐力、力量、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而很少把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理解为“体能”的一部分。
(二)体能训练的内容
通过表2可以看出,竞技体育学院男子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中,以力量练习为主,其次是耐力训练、速度和柔韧练习,再次是协调练习,最后是灵敏练习;而教育学院男子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中,依然以力量练习为主,其次是耐力和柔韧练习,再次协调练习,随后依次是速度练习和灵敏练习。综合来看,力量练习在体能训练中占的比重最大,其次是耐力练习,柔韧练习位居第三,随后是协调练习、速度练习和灵敏练习。我校男子篮球运动的体能训练内容客观地反应出体能训练主要以力量练习为主,相对不注重其它身体素质的提高,这不利于运动员的整体身体素质的提高与各项身体机能的协调发展,同时为运动损伤的产生埋下隐患。
(三)影响体能训练效果的因素
1.体能训练状态监控情况
北京体育大学男子篮球运动员在体能训练的过程中,竞技体育学院中有50%的运动员依靠自我主观感觉监控训练状态,另外33.3%的运动员听从教练安排,16.7%的运动员参考专业书籍;教育学院中有53.3%。教育学院中有53.3.%的运动员依靠自我主观感觉监控训练状态,36.7%的运动员听从教练安排,其它10%参考专业书籍。可以看出,在北京体育大学男子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中,教练对运动员对体能训练的重视程度不高,监控力度不够。运动员训练盲目,是影响训练效果的原因之一。
2.参加体能训练的积极性
北京体育大学男子篮球运动员在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对体能训练比较迷茫的问题比较突显,占所有问题的36.0%,感觉体能提高缓慢占28.0%,感觉训练手段单调、训练过程枯燥无味的占25.6%,而感觉大训练量后恢复缓慢的占10.4%。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很多,大多因为教练的训练计划安排不合理,而本文最开始讨论的运动员对体能理论知识的缺乏也是影响运动员参与体能训练积极性的因素之一。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北京体育大学男子篮球运动员对体能理论知识的了解渠道比较单一,大多数通过课堂知识,很少结合亲身训练经验进行再次理解与学习。
2.北京体育大学男子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主要强调力量练习,相对不注重其它身体素质的提高,这不利于运动员的整体身体素质的提高与各项身体机能的协调发展,同时为运动损伤的产生埋下隐患
3.由于每个运动队的教练员数量有限,使北京体育大学男子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缺乏监控;一部分学生对专项体能训练的重视程度不够高,使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积累了一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影响了训练效果和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
(二)建议
1.加强运动训练理论课的学习,有助于提高运动员对体能训练的认识,增强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的信心,确定训练目标,进而加快训练水平的提高。
2.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应与专项需要的优先发展素质与全面性素质相结合,并针对每个运动员的特点,激发其参加体能训练的积极性,合理利用课时时间及训练场地和设施,完善目前训练计划,提高体能训练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博姆帕,著.马铁,郭小艳,等译.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23.
[2] 列巴.马特维耶夫,著.姚颂平译.竞技体育理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167.
关键词:体育运动;训练竞赛;疲劳类型;解决途径
疲劳是体育运行训练中常见的一个问题,运动后容易产生疲劳这时众所周知的,运动性疲劳的主要特点和运动项目有密切的关联性。运动引起的疲劳容易使人机体功能低下,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段额恢复才能继续运动。体育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掌握正确的疲劳缓解很方法,以便提高训练质量,本文主要分析体育运动训练竞赛中疲劳类型及恢复。
一、体育运动训练中疲劳类型
(一)按疲劳部位划分
在体育运动中产生的疲劳,按照疲劳发生部位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3类:内脏性疲劳、肌肉型疲劳以及神经性疲劳等。内脏性疲劳是指运动员训练时产生的疲劳,主要表现是呼吸量变化和呼吸氧量降低等,此类疲劳出现时运动员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均出现疲劳症状:而神经性疲劳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大脑皮层出现的亢进情况,从而致使运动员出现反应迟钝和精神疲劳等症状,肌肉型疲劳主要是指运动员在超负荷运动下产生的肌肉力下降情况,这种疲劳会严重影响运动员肌肉系统调能力,使肌肉出现疼痛现象。
(二)按疲劳表现划分
在体育训练中根据运动员产生疲劳后的表现特征,可以将运动员产生的疲劳分为生理性疲劳和心理疲劳,生理性疲劳主要是由身体互动引发的一种疲劳:心理疲劳主要是由于运动员心里活动导致的一种疲劳现象,主要表现为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思维反映迟钝、记忆力差、注意力难以集中等,行为表现主要有准确性不高、操作不灵活、动作迟缓等。
(三)按疲劳病程划分
从医学方面老看,按照运动性疲劳产生时间的长短,可以疲劳产生时间的长短将其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机型疲劳、另一种是慢性疲劳。机型疲劳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超负荷运动后产生的一种疲劳现象,形体和脏腑出现的疲劳症状。慢性疲劳主要是由于运动员在机型疲劳还没有得到完全的恢复时,又进行超负荷训练,加重机体疲劳症状。这两种疲劳的恢复主要依靠营养补充和休息等得到恢复,或者通过良好的睡眠均能够有效恢复运动员体力。
二、解决体育训练竞赛中疲劳的主要途径
(一)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体育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运动型疲劳,疲劳产生以后运动员必须进行一段时间的修正才能恢复体能,继续训练。为了加快运动员恢复体能,高从饮食方面对运动体能进行恢复分析。饮食治理能有效该生由于过度劳动而产生的疲劳现象,所以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要吸收足够的营养,合理按安排膳食,饮食方面要做到搭配合理,样式丰富,以便补充充足的营养。运动员饮食原则一般是多摄入糖类、和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以便为自身补充体力和营养。另外,运动员要合理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以便使自身的机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二)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
运动员训练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体能,必须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才能促进体力的恢复。所以运动员要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作息时间,在保障充足睡眠的前提下保证健壮的身体质量,以便应对运动型疲劳的耐受力。另外,运动员还可以采用音乐治疗法、散步治疗法等缓解疲劳,使运动员身心得到很好的锻炼,从而到达较好的缓解疲劳的效果。
(三)心理缓解法
【关键词】初中 课余训练 田径队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160-01
一 运动员训练的动机
动机是指推动运动员从事田径训练的内部动力。运动员都是怀着对未来成功结果的美好愿望参与田径训练活动的,渴望成功的动机给运动员以鼓舞、激励,使他们能够自觉地、积极地投身于田径训练当中。对于田径运动训练这一需要运动员做出相当大的努力和付出,但是最终的结果又充满不确定性的事业来说,只有激发了强烈的运动动机,才能吸引成千上万有天赋的青少年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训练与比赛之中。运动员的参训动机如何,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训练努力程度,进而也直接影响训练的效果。从表1可以看出,总计排在第一位的是为学校争光,说明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强,训练动机也很直接,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状态,也体现了社会价值。排在第二位的是个人爱好,这和教育学理论中的发展学生个性是一致的,初中生介于感性与理性之间,有些学生出于爱好就决定参加运动队,往往这样的运动员训练认真,也不怕苦,容易出成绩。排在后两位的是为了能特招入高中和为将来考大学做准备的。说明他们对自己的长远打算考虑不够,可能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才会慢慢体会训练给自身带来的益处。
二 运动员的训练量
适宜的训练量在初中业余田径训练中是很重要的。训练量太少,训练的效果不太好,不容易出成绩。训练量过多,那么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可能承受不了,产生不良的影响,而且由于过度训练可能会导致运动员身体的损伤,影响他们成绩的提高和今后田径生涯的发展。适宜的训练量还应兼顾训练与学习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查发现,温岭市大部分学校课余田径训练大致分为两个时间段,一是早晨,在早餐和上午第一节课之前;二是在下午第四节课期间,这节课大部分学校都是自习课,训练不会影响文化课学习。由表2可以看出,训练时间在1.5~2小时的人数比例最多占到了48.71%,其次是1~1.5小时的人数比例是31.73%也相对较高。训练量在1小时以内和2小时以上的人数比例只有8.12%和11.44%。由此可以得出温岭市初中课余田径训练量大部分在每天1~2小时,个人认为这样的训练量还是比较合理的。
三 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