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课外阅读的形式范文

课外阅读的形式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21: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课外阅读的形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课外阅读的形式

篇1

关键词:课外阅读 教师 时间 资源 方法

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时常感叹现在的学生:“现在的学生,读课文语不成句,背课文缺言少语,写作文胡言乱语,语文综合素质基础较为欠缺。”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对阅读的忽视。有关高中生阅读时间的调查表明高中生中每天阅读时间不足半小时的有60%,每周阅读时间超过两小时的不到35%,而高三理科的学生每周阅读时间小于两小时的居然达到75%。众所周知,课外阅读是高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一环,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很难想象一位高中生如果仅靠教材而没有广泛的课外阅读积累能学好语文,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下过这样的论断:“如果学生什么书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

如何才能让学生主动阅读并且能够收到一定成效,这是现在很多老师都在努力的方向。在这个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里,要使得好奇心强、持久性差的高中生养成阅读习惯,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几个字。

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寻求课外阅读的发展,需要的是老师的不断引导和学生的配合。下面就根据课外阅读的现状具体谈下关于老师课外阅读指导的设想。

一、阅读时间安排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对提高阅读兴趣很有好处,高中生学业负担相对较重,可以自由安排阅读的时间,但要保证短时间的阅读量和阅读时间,合理安排阅读计划,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增设阅读课,开设阅读课等于在一定程度上将课外阅读引入了课内,学生的阅读时间得到了一定的保证。也可以组建兴趣小组,有固定的老师进行阅读指导,每半月或一个月组织一次活动,和大家分享阅读心得。

二、阅读资源问题的解决

很多学校现在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小型图书馆,这样就应该充分利用有利的资源,鼓励学生多到图书馆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条件比较欠缺的学校也可以利用有限的条件发动学生自备或老师统一规划阅读内容。

三、教师指导方法

1.诵读法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感情地诵读文章是让学生进入文章的一个有效途径,尤其是戏剧,语言的艺术必须通过语言才能体悟得到。在阅读课外文章时可以鼓励学生多读,多表演,让学生真正融入到文章总去,增加他们对阅读的兴趣。比如在讲授戏剧和小说的时候,老师就可以截取一个情节,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让学生仔细揣摩人物心理和动作,真正融入到作品当中去,领悟作品的美。

2.兴趣小组

学校可以组建一个课外阅读兴趣小组,由老师统一安排活动时间,地点以及阅读内容,有计划地逐步推进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人数比较多可以按年级划分三个小组,人数较少可以先设置一个小组,力求能够达到局部影响整体的效果,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身心的方式,从而让学生爱上阅读。

3.读书笔记

阅读是感性认识在前,所以为了巩固阅读成果布置一些读书笔记是必要的。

4.摘抄积累

写作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很大程度上也是为写作做准备,所谓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鼓励学生将日常阅读的作品有选择地进行摘抄整理,以便为写作做准备。

四、教师指导课外阅读应注意的问题

1.坚持学生独立自主

在阅读过程中,坚持教师的能动性和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切忌采用教师完全不管的放任阅读式和教师绝对命令的阅读形式。山东茌平县杜郎口中学的校长崔其升就说“学生学习的最大敌人在于依赖,老师教学的最大悲哀在于包办”。教师在介绍书籍、分享经验、交流感受时应做到有的放矢,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给予学生自由的阅读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作品的闪光点,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形成自身对作品最真实的感受,在学生与书籍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2.以文本阅读为主

虽然很多名著都翻拍成了影视作品,但是这些还是和文本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文本阅读带给人的是无限的想象,这是影视作品的局限性。

3.教师抓好检查关

教师是阅读活动的指导者,除了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外,常规的阅读检查也是不能少的,像读书笔记,摘抄等都应该按时检查,常抓不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既督促学生完成阅读,又实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的目的。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因材施教,使以后的阅读活动能够实施得更好。

五、总结

篇2

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 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内容因其所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更具培养一代新人的优势。“大语文观”就是要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尊重真理,富有责任心的健全的人格。

一、阅读富有人文精神的读物,使学生内心世界产生震荡

我在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时,相机引领学生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学生从中不仅感受到了作者个性化的语言特色外,还体会到了文中渗透着的人文关怀,感受到法布尔的人性关照虫性,对渺小的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多读中国文学、优秀中华人物事迹更有必要:李白“安能摧眉弯腰事权贵”的傲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文天祥“留取心照汗青”的豪情到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几千年的民族精神,在这些文字中呼之欲出。学生在自己阅读课外书时,读懂其生动有趣的情节,心中再现栩栩如生的形象,体味关于爱、友谊、忠诚、勇敢、正直乃至爱国主义等永恒的人类精神,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的形成,离不开课外阅读。

欲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促进小学生独立、自然地成长,其效果远胜于教师口干舌燥的说教

二、不善于阅读,就不善于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在《必须教会少年阅读》一文中说:“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课外阅读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

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发展智能,提高语文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发散思维,使感知的内容立体化,思考能力和创新质疑能力都得到提高。应因而阅读是一种智能活动。阅读面广的人对世间的间接体验丰富,情感出更细腻敏感,其思维水平会日益提高。作为教师遵守语文教学的规律“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要课内课外相得益彰,让学生“课内精耕细作,课外跃马平川”。反之,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学生用课外学到的知识来弥补课内的不足与空白。既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成就感,又使学生增强了课外阅读的兴趣。同时还吸引学生课堂上注意力集中。记得我在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时,上课初始,当我问谁对蟋蟀有哪些了解时,学生除了介绍蟋蟀的生活习性,讲有关它的故事外,还有的学生拿出《昆虫记》为我们读了一首描写蟋蟀的小诗,当时就获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想此时,孩子们的情绪是高涨的,课外阅读犹如春雨般润物无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因此整节课学生的思维都是活跃的,敏捷的。他们除了从课文中体会到了蟋蟀的聪明,勤劳,专注,还融合了课外阅读的理解,认为蟋蟀还不悲观,有一种乐观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生的认识之所以这么深刻,正如教育专家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所说:“一个从阅读中经历了古今中外各种社会生活,经历了漫长历史发展,倾听了众多智慧的语言,分享了无数思考成果的孩子,他不仅在思想上更成熟,在价值观上也更完善。”

其次,写作需要阅读,阅读能发展人的心智,丰富人的情感,阅读的情景会激活人的不同体验,让人生成个性化的感悟。恰好现今我们倡导作文的个性化表述。什么是个性化表述?个性化表述是一个内容和形式统一下的概念,它的内核,一个是“真”:真情实感,真知灼见;一个是“特色”:是自己的感情和体验,是自己的观察和认识,是自己眼中的外部世界,是能承载这些内容的独特的言语传递。而这个“真”、“特色”依赖于作者本身的丰富——情感的丰富,认识的丰富,体验的积累和扩展。作文本该去陈述什么,显示什么,传递什么,但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认识中,作文仅是像数理化一样的作业,希望有一个套路,然后找一些东西填充。因为应试,更有空的假的充斥其中。选择阅读,就是选择感悟和体验。文字形成的空间远不止文学,它的世界很大,很丰富。在目前学生生活接触面普遍较窄,缺乏更丰富多彩的第一性的生活感受的情况下,阅读是写作个性化的最好的策动,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现在学生写作的真实性和多样性。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阅读对于写作的作用,就在于向文学艺术求援,力图从那里借取创新的激发点,激发起匪夷所思的想象力,摧枯拉朽的突破能力和灵感勃发的构思能力。”这段话道出了阅读对于写作特别是构思上的巨大援助力。

三、智育“学困生”,阅读是关键

目前,小学课外阅读越来越受到教育专家、一线教师及家长的重视。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显而易见,广泛的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读写能力,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极大的作用。另外,课外阅读促进个性健康的发展。把“学困生”束缚在题海里,连报纸也不让翻一翻的学生,其性格上孤僻忧郁,急躁畏难的情趣更严重,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为学困生提供良好的“智力”背景,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以读促思,以读促写,提高语文成绩。苏霍姆利斯基指出:学生学习越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不需要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所以,教师有目的,有组织地,有预见地引导学困生阅读课外书籍,能够丰富知识积累,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语文素养。为此,我做了如下尝试:指导学生读一些励志书籍或文章,谈感受,增强他们战胜学习上困难的信心;引导学生读一些儿童文学作品,仿写想象类的小练笔,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推荐阅读古典名著、科普类小品文,选喜欢的情节或段落写在笔记本上,背诵优美句段;找学生座谈,谈谈阅读的收获和感受。

从以上具体操作中,可以明显感觉到个别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因为你会发现只要一有时间,他便会拿起课外书读。而且一些家长也说孩子在做阅读题时理解能力有所提高,而且也比以前会写作了。我想随着这些学生课外阅读量地不断增大,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会由浅入深,从而深入课堂,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可见,加强课外阅读,不仅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更是世界范围教育成功的经验。近两年的教学,使我真正理解了“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之外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轻任务’,而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3

论文摘要:建构课外阅读平台,提高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性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我们农村学校可从四个方面进行落实:完善书籍管理,提供书籍来源;保证阅读时间,创设书香班级;选择适当读物,提高阅读效率;创设展示平台,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贯穿人的一生,它对提高人们的语文素养乃至文化素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第四学段的学生要“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同时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可见,深入扎实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作为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为学生建构一个良好的阅读平台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下面就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与心得体会。

首先,完善书籍管理,提供书籍来源

有米才可炊,有书才可读,基于这种认识,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因地制宜,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提供书籍来源。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班级图书柜,举全班之力,集小流成大渠。建成班级图书角。采取的方法可以是:1,订。就是班级开源节流,学生运用出售班级收集起来的废纸和废品挣得的钱以及学校给予班级的奖金订阅书籍期刊,如一些经典的学生必读书籍、学习报、优秀作文选等。2,凑,就是发动每个学生一个学期将自己的课外书籍2-3本集中登记存入班级书库。3,借,即从学校图书室借来相关图书并定期更换。4,换,就是和别的班级交换书籍,大家合作,扩大书籍的使用面。为了保证妥善管理,一定要选出认真细心的同学负责管理,制定图书管理制度,登记好同学借阅情况。尽量避免图书的流失和损坏。

有了图书柜,开展读书活动就有了基础,大家在班上借书,省时、省力、快捷、方便。有了它,大家也就有了一个资源共享、自由阅读、讨论交流的平台,课外阅读也就有了保障。

其次,保证阅读时间。创设书香班级

1 安排读书时间,时间是课外阅读的保证,我们每周安排一节课定为自由读书课,学生从班级书角中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籍,不出班级自由阅读,看不完也可以带回家读;有时阅读课也可以到学校阅览室去畅游学校“书库”。为了不让读书课流于形式,一定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一花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可以分成几个小组,老师必须先培训小组长,让组长去组织、管理、督促,做到人人参与,个个读书。此外,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要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每周检查,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小组和个人,形成组内合作、组外竞争,全班合作、个人竞争的读书氛围。

2 减少课外作业,新课标指出“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多读整部书”的要求,据此,我们的作业应该做到精而少,尽量在课内完成作业,甚至可以“堂堂清”。以确保学生的阅读时间。当然,教师切不可盲目放任阅读,一定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习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推荐相应的读物,让学生的阅读循序渐进,以确保阅读的质量。

3 教会学生巧用时间,学校生活是比较有规律的,一天当中,有些时段,看起来短,如果忽略了,就是浪费,但如果懂得利用,用在课外阅读中,阅读量就大大增加了。农村中学生大多数都是住宿的。每天的午餐后和晚饭后以及睡前半小时都是在闲聊、散步中度过的,保守地算一算,假设每天用上半个小时,就能保证“每星期不少于2万字”的阅读量,这个时间完全可以看几个历史故事、几篇优秀作文、寓言、报纸亦或几十页名著等,这样日积月累,不仅能养成良好的习惯,也大大增加了阅读量,更是丰富了个人的内涵。

第三,选择适当读物。提高阅读效率

大文豪高尔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名言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个有文化、有知识、有修养的人,特别是想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学识和会做学问的“大家”,仅凭学会几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读好书、多读书,广泛涉猎,日积月累。中学生求知欲旺盛,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在当前浩如烟海、“良莠”并存的课外读物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阅读能力、兴趣爱好,选择一些思想内容健康,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的书,既要读一些谈理想、人生、思想品德修养、介绍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的著作,也要读一些具有时代精神、反映时代风貌的文章。教师要适时、适地地进行直观宣传,使各种题材的优秀作品,走进学生的生活,使他们认识到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书世界,从而激发他们的读书欲望和兴趣,让他们主动接近图书柜,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借阅各种书籍,加深阅读兴趣。

同时,要注意配合语文教学,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我们要把读书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阅读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托,强化基本读法的训练,“授人以渔”,做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所谓拓展性阅读,就是在阅读教学中。以语文材料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学习与本文有关的课外读物,把原著推荐给学生,学生可以由整体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体地进行阅读。这样不仅能立体地理解课文。而且能激发起读名篇、名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如:学了《蚊子和狮子》一课向学生推荐《伊索寓言》;学习《社戏》一课,引导学生看鲁迅的小说《朝花夕拾》;由《出师表》到《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由《范进中举》到《儒林外史》;由《荒岛余生》到《鲁滨逊漂流记》等。在这一系列的介绍与推荐中,使课内的阅读教学成为课外阅读的凭借和依托,让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扩展与补充。 转贴于

第四,创设展示平台,激发阅读兴趣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实现的。即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不仅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且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知识构建的指导者。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课外阅读成果的平台,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因此。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品味人生。在展示中感受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1 展示读书笔记

定期把优秀的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挑选出来。粘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

2 开展课前小演讲

让学生把近期读的文章、新闻或阅读感悟等用演讲的形式展示出来。

3 开展征文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征文比赛活动,在本校也定期开展征文活动。

4 举办“我读书,我快乐”的手抄报比赛

展现学生阅读个性的手抄报比赛在我校几度掀起,学生参加非常踊跃。

实践证明,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促进了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建设,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课外阅读不单是学生求取知识、开发智慧的便捷手段,还是提高学生素养、培养人格精神的有效途径,农村课外阅读的有效开展,虽然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工程,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千方百计拓宽渠道,设法为他们搭建阅读平台,充分利用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阅读的氛围,引导良好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长此以往,就一定能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提升思想品德。让阅读成为他们终身受益的好习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2001版

[2]《教育科研专题研究与指导》,华龄出版社,高长梅

[3]史建国,《教育科学研究》第二期,2007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外阅读;教学策略

有人说,每个人只有一个人生,而阅读可以让你拥有几个人生。也有人说,阅读过程就是我们穿越时空与古今与中外作者交友的过程;热爱阅读是教育成功的标志等等。这无疑证明了阅读对一个人的重要作用。阅读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语文成绩,更关系到他的成长,关系到他以后的人生。但是,怎样才能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甚至是真正让阅读影响学生的人生,确实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而又繁重的任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几年中,我在利用语文课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方面做了以下尝试。

一、结合所学的课文,推荐课外阅读书目

新教材选编的很多文章都是名家名篇,文学色彩很浓,涉及的作家及文章的题材很广泛,这些足可以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具体做法是,如果是节选自某作家的一部书,就指导学生去读全书。例如《小王子》一课,课文只节选了两节,我在课上就让学生去想象酒鬼、灯夫、爱慕虚荣的人及地理学家等等这些章节的内容,并让学生进行练笔。课后,我布置学生去读《小王子》一书,他们急于想知道自己的想象和书中的内容是否一致,于是读书兴致很高涨。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读的书还有《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昆虫记》等等。如果不是节选的文章,那么就布置读这个作家的其他文章,如张晓风的散文、宗璞的散文、周国平的散文等。

二、 利用影视节目和阅读进行比照

看电影、看电视永远是学生的最爱,于是我就利用这种形式,让它为阅读服务。如播放电视剧《西游记》时,我就布置前一天看过的内容,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读一读原著,让大家讨论,原著好在哪里。通过讨论,学生发现了语言的魅力,感受到了原著的艺术美,很多学生开始读原著。《百家讲坛》栏目热播以来,特别是于丹的《〈论语〉心得》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我们六年级就曾学习过《论语十则》,我充分利用这个机会,让学生边看电视边读《论语》,讲到的内容,就让学生阅读。利用这种方式推荐阅读的还有四大名著及《围城》等等。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让学生置备卡片盒,制作时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像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创造口头交流信息机会,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不动笔墨不读书”,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评出优秀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样,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此外,学校或教师要适当地提供学生把阅读的感受和习作展示出来的场地。

四、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十分重要,这样就会让他们读有所得,比如,平时在让学生阅读新闻报道、小说、故事等体裁的文章时,一般采用略读法,读这类文章,只需对文章内容大体了解,不需要深入分析;在阅读优美的散文或文章中精彩的段落时,一般采用精读的方法,要边读边想,边分析边思考,反复地读,可以理清情节,评论人物,可以欣赏语言写作方法等。久而久之,让阅读的方法上升为阅读技能。又如,每天要求学生看一点书,做一点摘抄,定期在班上互相交流。充分利用教室一角,每天写一则名人名言,开始教师带写一个头,然后让学生写,以学号为序每人负责一天,这就促进了全班同学的阅读积极性,每个同学都想去找最有水平的东西展示在老师同学面前,同时这也是积累作文素材的好方法。

五、开设形式丰富的阅读课

篇5

【摘要】我们鼓励儿童阅读,只因阅读是件快乐的事。只要有了兴趣,孩子就会热爱阅读,就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进而发现另一个美丽缤纷的世界。

读书是学生学习语言、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读书,喜爱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语言积累的过程。”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常常发现一些教师的课外阅读指导有严格的规定性,内容统一,进程同步,管理划一等,不能照顾学生的水平差异和个性特点。结果阅读能力强些的孩子把它当作一项作业,阅读能力差点的孩子根本就是勉强抓了个头,最后不了了之。这样的做法使得学生在认识上对阅读的概念与行为“拘谨”起来,把它视作很“专业”的东西敬畏起来,不会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进行阅读,最终导致许多孩子不爱看书。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情:作者的儿子在美国上学,一天在路上遇到邻居家的小孩,只比他儿子高一二个年级,他儿子想跟那个小孩子一起玩,那个小孩兴高采烈地说,他很忙,要去图书馆。教师布置了一个题目,让学生们列出自己身边的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名称,查出它们的化学成分,并写出一些基本的化学元素的名称。至于具体选择哪些日常生活用品,并没有具体要求,比如厨具类就有铁锅、不锈钢锅,糕点类也有奶油蛋糕、巧克力蛋糕、苹果派、草莓果酱夹心饼等,名目繁多,教师并不作统一的要求,只要你有理有据就可以。后来听说,这项作业孩子们做得五花八门,觉得好玩极了。他们通常都先选自己好奇的东西,然后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通过这项作业孩子们读了大量文章,某些方面的知识远远超过了大人。听了这个故事,我对孩子阅读价值取向的认识发生了变化,阅读的指导原则和方法也随之改变。

1.阅读目标的选择性

课外阅读不是我们原有的阅读教学的延伸和加强,所以目标的确定不应以培养阅读能力为首要,更不应违背孩子的个人喜好而做统一的要求,要尊重孩子,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特点自行确定其阅读的内容。这样的阅读才是一种无负担的享受,还了生命多彩的真面目,又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孩子们的阅读能力。

2.阅读材料的广泛性

课本上的材料大多是文学类的,偶尔有些其他材料也是不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的,更何况有一些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因此,需要让孩子阅读报刊杂志,补充些科技类读物。如:生活小常识、自然知识、人类未解之谜、科技类读物等;另外也可以让孩子看看通讯报道、时事评论、人物传记等。科技的发展使阅读媒介大大扩大,网络使孩子可以进行更有趣、更立体、更复杂的阅读。因此,应该充分运用这个有效的工具,让孩子在自由选择中驰骋,在自由阅读中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这样说,并不是任孩子自己选择,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教师还是要进行宏观调控。我在选择阅读内容方面注意了以下几点:(1)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一致原则。随着教学的进行,学生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进步很快,教师编选内容时要注意学生的识字量、识字能力等因素,内容应尽量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一致,文字覆盖面应稍稍大于学生的识字量。(2)趣味性原则。所编、选的内容应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图文结合的图画书,情节离奇的故事,令人称奇的太空知识、动物知识等。(3)高尚情趣原则。文章能给学生一些心灵的启示,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4)适于朗读原则。朗读最大的特点是能再现文章的节奏和韵律,让学生能从中感受到语言文字所传达出来的美和感染力。当然,教师优美的朗读是促进孩子阅读兴趣的强化剂。

3.阅读的实践性

在课外阅读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学生自主阅读的反馈者和服务者。这个实践的过程可以是个体学习,互不干涉,拿着自己的书本甚至是其他实践材料躲起来,不受干扰地钻研。这样的阅读是人性化的,是很多孩子需要的。也可以是小组学习,共同讨论,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这种形式可以帮助孩子们共同提高。当然,如果家长有时间,我们也非常赞成各年龄阶段的亲子阅读。因为,一个温暖情境的组成,不只是一个地点和一本书。人,才是引导孩子学习“与书对话”的关键。在阅读情境中,父母可以成为孩子阅读的引导人,引导孩子选书、看书、读书,引导孩子发问、讨论、思考,进而引导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场地可以是教室、阅览室、操场、花坛边、卧室、书房……哪里适合就到哪里去;时间可以是课间,可以是放学后,可以是周末假期,什么时候方便就在什么时候。这两方面的选择就更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