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2 17:21: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有效的课外阅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课外阅读需要指导。如何在关注学生课外阅读量化达标的同时实施有效的指导,确保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推荐课外读物是对学生实施有效指导的前提
小学生缺乏一定的识别选择能力。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和推荐,学生的课外阅读会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为了保证学生能吮吸到祖国优秀文化的“乳汁”,吸收世界文化的真正营养,需要教师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向学生介绍、推荐优秀的少儿读物,指导学生制定合适的读书计划。为学生开展有效阅读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为此,我们根据调查,结合朱永新教授为小学生推荐的100本书目,又精心挑选了100本图书,分成两类,一类为必读书目,一类为选读书目,再根据低、中、高不同年段分成三组,低年级多读儿歌,童话类书籍,中年级多读故事类,如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名人名言故事等,高年级则扩大阅读面,如小说、诗歌、散文、历史、游记、科普等,鼓励部分学生涉猎中外名著。
开展课外阅读以来,我们经常组织开展“好书推荐”活动,在活动中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书有不同的阅读价值,激发他们阅读的欲望和激情。
通过好书推荐读书交流活动,我们不仅及时了解学生读书近况,而且顺势引导,将好书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坎上,激发了学生扩大阅读范围的欲望,增强了阅读兴趣,心随好书行,情受好书牵,从而实现有效的指导。
二、开展交流活动是对学生实施有效指导的途径
开展课外阅读,不能仅停留在学生有书可读、阅读量达标的层面,还应密切关注学生的阅读状况,经常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以期实现真正的有效阅读。
开展课外阅读交流活动,我们的主要做法有:
1.评议人物,讲述故事
小学生的课外读物大多是童话、故事、寓言、散文、小说。书中有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让学生评议人物,讲述人物之间的故事,是引导学生有效阅读的好方式。
2.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小学生的阅读,大多被文中有趣、惊险、曲折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被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所感染,大多关注的看点是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还不懂得读书要去揣摩作者的表现手法,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意识地吸收语言、积累语言,这就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
在《笑谈三国》这节课中,
教师引导学生品读书中评人物的诗词,使学生通过诵读诗词,讲述诗词背后的故事,不仅更好地理解了诗词的意思,感受了诗词的魅力,而且强化了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感悟。
教师出示了关于董卓的两段文字:
“卓即命于座前,或断其手足,或凿其眼睛,或割其舌,或以大锅煮之。哀号之声震天,百官战栗失箸,卓饮食谈笑自若。”
“三次改葬,皆不能葬,零皮碎骨,悉为雷火消灭。天之怒卓。可谓甚矣!”
教师让学生反复品读这几段文字,并结合文字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读,仿佛亲眼看到了一个“残暴不仁、恶贯满盈、罪恶滔天”的董卓,情感就随着这些灵动的文字而憎恨、愤慨!
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品读作品,感受文字的魅力,同时也通过反复诵读,实现了吸收语言、积累语言的目标。这些简洁明了、高度概括的文言文语言,通过教师的这番引导,留给学生深刻的烙印。这就是有效的课外阅读的指导。
3.渗透方法,学会阅读
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是教师要相机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学会阅读。
有一位老师在指导三年级的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时,他让学生先看书的封面,阅读书名,再读前言,了解和本书有关的内容,然后读目录,初步了解书的主要内容,完成前面几项重要过程之后,再让学生用心去读书中的一个个故事。通过交流阅读心得,学生明白了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遇到不理解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去猜一猜,发现文中精彩的语言,要用笔画出来或摘抄到积累本上,或背下来以备写作文时候能用上……教师就是在交流过程中有机地渗透了读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了解别人的读书方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实现有效的阅读。
4.引申拓展,扩大视野
每个人的喜好不同,因此所选择的书目就不同。有的学生阅读范围比较窄,仅限于读自己喜欢的某一类书籍,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适当地引申拓展,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扩大他们的阅读视野。在交流一本书的感受之后,再向学生推荐作者的其他书目。也可以先简介某本书的内容或从这本书中节选最精彩部分、经典段落读一读,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介绍各类书籍的特色。
三、适时检查是督促学生进行有效课外阅读的重要手段
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靠几次读书交流活动显然是不够的。它更需要我们教师关注学生阅读的整个过程,经常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督促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
在开展课外阅读的初期,我们设计一份课外阅读情况登记表,请家长或同学配合监督,及时了解学生每天的课外阅读情况。
教师定期检查评比学生的课外阅读表现,不定期地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本、读书笔记。开展评选“读书星”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形成浓厚的班级读书氛围。
1.认真过好拼音关和识字关
对于刚迈入校门的小学生来说,此时是学习拼音的关键时期。由于拼音学习相对枯燥,因此教学时要多运用一些激趣手段,让学生对拼音学习充满兴趣,这样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把拼音学好。过了拼音关,接着就是识字关。教师教学生字时,切忌每个字都帮助认读,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应让每个学生都备一本《 新华字典 》,并教会查字典的方法。至于字的结构和笔顺,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揣摩,鼓励他们相互交流。有了《 新华字典 》的帮助,学生的识字量就会大大增加,这就为他们进行课外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2.解决好课外读物的来源
过了拼音关和识字关,接下来就要让学生多读课外书了。现在虽然提倡“开卷有益”,但是小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毕竟有限,如果没有计划杂乱地读,只会降低阅读效果。当前,在一些贫困地区的学校,由于没有专门的购书经费,学校图书室的藏书非常有限,难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这让课外读书活动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另一方面还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据报道,内蒙古宁城县的一些学校,为了开展“高效阅读”教育工程,教师写了一份情真意切的《 致学生家长书 》送到每一个家长手中。信里痛陈孩子的阅读现状,倡议家长拿出十几块钱,让孩子一人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家长看完信后一致表示支持。有了学生家长的支持,学校得到了不少的课外书。这时,班与班之间开始互相借阅图书,定期开展“图书漂流”活动,这让学生得到了更多的好书来读,较好地解决了课外读物的来源问题。
3.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
要想让学生的课外阅读真正有效,需要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为了让学生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材料积累,必须引导学生把阅读中的好素材及时记录下来(包括名人名言、精彩的词语和优美的句子等)。要做好积累,不妨使用制卡片摘抄法,即把认为需要记录下来的东西抄到卡片上,随时翻阅。如果学生一星期制作出五张卡片,那么一年下来数目就很可观了。另外,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可以在班级里定期展示各人所做的卡片,让大家互相观摩,甚至可以每周抽1~2节课专门组织学生就某个专题进行阅读交流。这样做的好处很多,首先,可以在全班营造人人爱读书的氛围,增加课外阅读的自觉性;其次,通过课堂交流,可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再次,可以培养学生在公众面前发言的胆量,从而增强自信心。无论是积累素材,还是为了阅读交流,当学生带着任务去进行课外阅读时,他们就不会只是泛泛而读,而是带着一种探究、一种思考去读。
4.课外阅读时要带着愉悦心情去读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热爱读书,静心读书。为此,首先,教师要告诉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其意义,让他们知道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品质的铸就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阅读。其次,教师要努力提高教学的艺术。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要努力创造融洽的课堂氛围,力争让每一个学生愿说、敢说,积极参与交流,让学生觉得阅读是一件愉快的事。再次,教师应与学生一起读书,并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老师也是他们中的一员,并且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学生有了这种心态,自然在课外阅读时就会保持愉悦的心情了。
一、要充分认识课外阅读的作用
1、与课堂教学的互补作用。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自己的阅读天地,可以自由思考,自由发表见解,使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内化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从而既拓展学习的空间,积累写作的素材;同时又可以自觉不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加以实践应用――印证、对照、比较、揣摩,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有助于自学能力的形成,达到“不待老师教”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课外阅读又可以促进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学习一些阅读的方法、技能等,寻求一把开启阅读天地的金钥匙,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强化课堂教学,做到课内带动课外,课外促进课内,二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2、有助于落实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要求。语文课外阅读以其实践性、自主性的特点,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带来的不足,同时又有其相对独立的价值,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健全的人格,从而使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的目标共同指向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3、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智力背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智力和思维发展的源泉,因此,应多读课外书籍,以提供良好的“智力背景”。他说:“如果我们想减轻学生的负担,那么就应当让他所阅读的东西比要记住的多数倍……如果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读,那么他就连教科书都读不好。如果学生其他书读得较多,那么他不仅能学好正课,而且会剩下时间去满足其他方面的兴趣。”
二、要加大考试评估制度改革的力度
考试内容、命题方法对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制约和导向作用。要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必须改革考试方法和教学评估工作。这首先应从拓宽考试内容上突破,要对听说读写进行全面考核,将课程标准推荐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经典篇目纳入考评内容,以利于课外阅读的引导;同时要从改革评估手段上深化,用知识、能力的综合考评结果取代唯学科分数的结论,可着重考查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为课外阅读的开展提供正确的导向,从而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
三、要切实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
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既具有内在联系又各自独立。因此,必须把课外阅读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内容,进行认真的组织与科学的指导,从而实现课外阅读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最优化,促进语文教育教学效率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1、制定计划,统筹安排。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必须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课堂教学,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紧密配合,统筹安排,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包括课外阅读的目的、要求、步骤、方式、书目等,以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这是开展好课外阅读的前提。
2、加强引导,激发兴趣。初中生兴趣广泛,感情充沛,但自制力不强,分辨能力较差,课外阅读上易受情感的支配,往往沉迷于武侠、言情小说,或迷恋于情节离奇的卡通读物,也有一些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缺乏读书的兴趣。因此,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阅读心理,引导学生多选择一些健康有益、切近学生生活的读物来读,当然,教师也应通过课堂教学或举办讲座、专题介绍等形式,对有关的文章、作品等进行精当的点评,留下一些思考的问题,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通过阅读课外书籍以寻求答案的兴趣。同时,对读过这些作品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促使其他同学产生向往之心,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
关键词:课外;阅读;通俗;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264-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常言说,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
一、让学生读自己喜欢读的书
1、尊重自主阅读权,激发阅读积极性
我们要准确把握选择的尺度,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还不具备独自一人读书的能力,所以我们提倡的是亲子共读,由父母陪同一起,目的是引领孩子进入书的世界。进入三年级,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独自欣赏图书。不过他们还缺乏选择合适书籍的能力,就需要我们教师进行适当的推荐。我们应推荐适合孩子阅读的图书。小学生读课外书,与一般成年人的喜好不同。我们在为孩子们选择课外读物时,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以孩子的兴趣为中心,因为爱,所以爱,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2、创设合作阅读的氛围
在学习伙伴间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让阅读成为像游戏一样的童年生活,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境界。一个共同阅读的气氛,一种共同阅读的集体舆论,胜于老师的无数教育。另外,教室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阵地,我们应善于利用这个学习的阵地,让学生这个的舆论的氛围中进行共同的阅读。第三,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交流,定期召开家庭读书交流会。让家长的读书兴趣及热情给孩子以最佳引导。
3、保证课外阅读交流的经常性
课外阅读交流活动,能激活学生的心理状态,满足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的交际性情感需求,为学生提供表达自己读书收获的机会。所以,我们要保证课外阅读交流的经常性。在课外阅读实践中,我们的交流活动,既有在全班进行的交流,也有分组交流。交流的方式可以是个人发言(或将书拿回来,读一段和大家分享),或由发言者向其他同学提问,或组织读书演讲比赛,组织读后感征文比赛……让学生主体唱主角,自在地、愉悦地表达读书心得与体会。教师只在交流过程中必要的时候进行简要的、肯定性的评价,从而使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情感、审美、思维方法等多重收获。
4、与影视作品同步阅读或比较阅读
联系生活,抓住阅读机遇,利用影视作品营造阅读氛围,是一个很投机的办法。因为现在已经有很多的名著被搬上银幕或电视了,比如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隋唐英雄》、《封神榜》等,还有动画片《大闹天宫》等,孩子们都会特别喜爱的。看这些电影电视对阅读兴趣很有帮助,但如果能和热播中的影视作品同步阅读或比较阅读,效果会更好。
二、鼓励学生多读,重视阅读积累
多读,是我国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只有多读,才能形成“独特的阅读能力”。多读,首先阅读的品种要多。从语文的角度看,古诗词的神韵,有怒发冲冠的报国志,也有窗前明月的故乡情;有独上西楼的长相思,也有草长莺飞的梦江南;有春光乍泄的蝶恋花,也有斗霜傲雪的一点红……诗歌中的韵律美、节奏美以及优美的意境、深邃的哲理,让人余音绕梁,回味幽长;散文中的词藻美、意趣美给人的精神喜爱;小说中的人性美、人情美以及情节伏跌的美,给人的心灵以陶冶。常识性文章中,作者以形象生动的笔调描绘科学奇观、自然奥秘给人的思想的启迪。凡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古今中外各种文体,各方面内容的报刊书籍都可让学生多读多看。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这些作品,就可以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从多方面吸收营养,从而增加学生人文素养的底蕴。
多读,还要特别强调诵读。诵读,也是我国古代语文学习的优良传统。与朗读比,它更强调个人体验,更强调内化。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语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所以,叶圣陶先生要求我们:“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因此,对于一些精彩片断,名篇佳作,要鼓励学生多吟咏、诵读,这样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语感,形成富有成效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 课外阅读 有效性
一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师都在很努力地教学生读书写作,可现实是怎样的呢?面对老师布置的作文,许多学生总是一筹莫展,总是会把所有作业做完了,再慢慢来啃“作文”这一大难题;在各项检测中,也总是会发现:阅读一项得分率不高,这难道真的是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出了什么问题?我想:并不以为然。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既重视课内又重视课外”“不要注重知识的记忆,而要重视培养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因此,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靠课本上的几个范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学会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因为只有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只有厚积才能勃发,因此,抓好课外阅读无疑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其作用举足轻重。
请看这样的两个案例:
案例一
记得前年我刚接手一个五年级,在一次阅读课上,我手拿着《红楼梦》正准备向学生介绍这本书,我问学生:“‘曹雪芹’你们知道吗?”这时一名男生赶紧插话说:“徐雪晴”。我一时没有听清他说的话,于是我又重复了一遍:“曹雪芹”。他又大声告诉我:“不是,是‘徐雪晴’”(“徐雪晴”是我班一名女同学的名字)此时全班安安静静的,没有一名同学提出异议。
案例二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篇习作的题目是《秋天的树叶》,一名学生在对秋天的树叶进行了简单的描写后(大约100多字),结尾为了表达自己对树叶的喜爱,连用了2个这样的感叹句:“秋天的树叶,我爱死你了,我爱死死你了!”
从刚才的两个案例中不难看出:第一,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实在是有待提高,一个五年级的学生,不知道“曹雪芹”,不知道如何表达对秋天的喜爱。第二,阅读的有效性值得怀疑。可以想见,这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在这五年中,他也一定读过一些课外读物,可他为什么一点课外阅读的痕迹也没有呢?阅读的有效性值得怀疑。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呢?
一、指导学生选好书
课外阅读仿佛是一片五彩缤纷的辽阔原野,哪个孩子不愿在原野上奔跑、徜徉、嬉戏,可是,作为老师的都知道,辽阔的原野有鲜花,有绿树,但也有毒菇腐木,课外读物也是一样,有精华,但也有糟粕。如果不加选择地、随意地让学生阅读这些作品,并且不能进行正确的引导,我认为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反会有很大的危害。因此,我会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程度的课外读物。我在学生中进行了调查,一般低中年级学生爱看绘图、童话、儿童诗,神话等,高年段学生爱读人物传记,小说类校园文学,寓言,历史故事和通俗科学读物等。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再结合我平时经常深入学生中间,与他们交流,打听他们平时爱看什么书,然后再有选择地向全班学生推荐,这样一个选择的过程,不仅保证了学生看书的质量,更能了解他们读书的现状。
凡是我推荐学生读的书,我都尽量自己先进行阅读,即使没有时间细细阅读的书,我也会对书的大概内容做一个了解,然后才能推荐给学生。这样,学生避免了在选择书的阶段就浪费了时间,况且小学生年龄小,他们还无法区分什么书是能读的,什么书不适合读。因此,这一环节教师必须做好,才能保证阅读最初的有效性。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因此,我觉得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内容要广泛,各种内容的书籍,要广泛涉猎,不拘一格,只要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影响的作品,都可以让学生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因此指导学生选择好的书来读,就是为了保证他们的独立航行能更加顺利,更能迅捷地到达彼岸。
二、引领学生好读书
要想让一个学生养成好读书的习惯,绝非易事!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正处于活泼,好动、好玩的年龄,要想让他们安静下来,作为教师,真的需要下一番功夫,而且从我个人的读书经历来看,一个人能养成读书习惯的最佳时期就是童年时期,因此,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还就得在这一阶段进行。
(一)、轻松阅读,兴趣引路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的学生每天有大量的作业要去完成,学生想要阅读的时间总是少得可怜,他们也根本建立不起阅读的兴趣,更谈不上说主动去买些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觉得首先做的就是要如何建立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兴趣。我想从以下几封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晨会、早读等零星的时间几乎都被我运用上了,我常常会带着一本书走进教室,笑眯眯地对学生说:我给你们读篇文章听听吧!或是讲个故事等,当学生津津有味地听完后,他们兴致盎然,有的就会问我书是从哪里买的。有时我故意将故事讲到一半就停下了,因为故事非常吸引人,许多学生放学后就会迫不及待的要求家长去买书。这样坚持下去,全班的许多学生就会主动地去买书,看书,然后进行交流,这既是教师的一种有效地引领,也从根本上激发学生探究新书的欲望,这样主动读书的风气也在班级中逐渐形成。
本学期,我向学生介绍了金波的《乌丢丢奇遇记》这本书,我自己买好了这本书,利用一天的晨读课,我对学生说:“今天老师要给你们介绍一位新朋友,它的名字叫‘乌丢丢’。”学生奇怪地问我:“它怎么叫这样的名字啊?”我说:“它呀,名字和你们不同,身世和你们也不同,乌丢丢是布袋老人的小木偶丢失的一只小脚丫,是珍儿给了他脑袋、身子、手,才使他成了一个完整的“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存在,他从来没有体验过快乐和悲伤,无意中,他闯进了吟痴老人的家中,在这里,他认识了一群可爱的朋友——“诗篓子”、木头娃娃、小泥猴、鬃人、不倒翁……”话说到这里,有的学生看我手里就拿着这本书,一个调皮的男生说:“先借给我看看吧。”我说:“如果其他的同学也想看,怎么办呢?”这时许多学生说:“我们自己去买。”我愉快地对学生说:“那我们就一起阅读这本书,一周后,我们交流,好吗?”
一段时间以后,我惊奇地发现:以往常常有各种理由拒绝看课外书的学生少了,记得我们班有一位学生,每次我布置他进行课外阅读,他总是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借口,要么说:“我妈从不给我买书。”要么说:“昨天作业多,我没时间读。”等等。现在,我经常能看到他一个人下课后静静地坐在位置上阅读呢。因此,可以这样说,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在阅读过程中就会处于高度自觉状态,会以你无法想到的毅力去阅读。因此,用讲故事、推荐新书等手段来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对于学生来说: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也许有的老师会说,这样的手段我也用过,但到了最后,学生又不爱阅读了,我想,这一定是教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给了孩子许多的条条框框,比如说:要写读后感,要做摘抄,要把看过的内容讲出来等等,还有的家长也会给孩子施加压力,甚至用语言进行暗示,比如说:“他是爱读,可是作文总也写不好,光读,也没看他把好词好句用到作文里,读也白读。”孩子听了这样的话,刚刚培养起来的兴趣又慢慢地消失了,因此,我认为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初始阶段,一定不要给孩子更多的限制,就是让他自由自在地阅读,没有要求,没有批评,没有指责,多加鼓励,给予引导,甚至与他一同阅读,一同谈感受,把他当成你的朋友一样的交流,这样的久而久之,他就会觉得:阅读是轻松的、快乐的,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你能说:如果你这样的坚持下去,孩子能不爱阅读吗?
因此,我认为,兴趣的培养是使得阅读具备有效性中最为关键的一步。
(二)、树立表率,榜样引路
我始终认为小学生1-4年级这一阶段都应该是纯粹的培养兴趣的阶段,一种纯阅读阶段,教师不给孩子增加任何压力,只要他喜欢阅读,你就成功了。到了五年级也只能提些非常简单,不会对他的阅读兴趣产生阻碍的要求,比如说:我认为最好的就是适当地布置些小小的摘抄而已。到了六年级,可以以榜样引路,指导他慢慢的学习运用,而非一定要学会运用。要知道,阅读后吸收再到运用,这已经是阅读的高级阶段,要求一名小学生非得把自己所读过的运用到自己的书面表达中,这是不切实际的,也是非常愚蠢的做法。因此,我把它定位在“学习运用”,至于能达到什么程度,那就要因人而异。
我曾经教过一名学生,他的语言感受能力特别好,不仅喜欢看课外书,而且还能准确地运用自己所积累的课外资料。每一次阅读,他都是如饥似渴,他的习作、阅读题的回答,都是十分出色。因此,我常常就他的作业进行讲解,并鼓励、赞扬,渐渐地他就成了班上学生学习的榜样,许多的学生也就有意识地去学习运用自己在课外阅读中所积累的内容。榜样的影响是巨大的,这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有效的引领。
三、课内课外相结合。
袁珞老师曾经说过:“阅读教学、课外阅读指导、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学科中的几项重要教学活动。阅读教学能使学生掌握理解文章内容和表达思想的工具,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课外阅读和作文是学生独立运用知识的过程,就是把阅读课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和巩固,同时又使阅读教学的成果得以发展。因此,这三方面的教学活动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大力改进阅读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和改进作文教学,巩固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并能熟练运用,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是的,既然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我们不能进行过多的干预,那么在课堂上来进行或者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活动,并加以指导,课外阅读的有效性一定会更加显著。
最近,我在阅读金波先生的许多作品,我觉得儿童诗实在是太有意思了:每周一节语文阅读课,我就把阅读课的指导有机地融合到学生的习作教学中,以实例教会他们如何运用在课外阅读中所吸纳的知识。《笋》是金波写的一首小诗:
悄悄地
拱出大地
想来打听
春天里
树绿的秘密
花开的消息
这首小诗简单而又质朴,学生很容易就会背了,于是,我就让学生进行了想象,仿写的练习:笋还会向春天打听什么呢?
学生稍加思考后,答案就出来了,有的说是想来打听青蛙醒来的秘密:有的说是来打听小草发芽的秘密……这时,我就对学生说:把你们刚才说的放到诗的最后两行,你们不就是诗人了吗?有一个学生高兴地对我说:“老师,创作诗歌那么容易啊!”看,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课外阅读既是一种享受的过程,习作的能力又得到了提高,这样的阅读不就是有效的吗?
因此课内阅读、课外阅读相结合,不仅会提高学生课内的阅读水平,更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每学期,课本内只有二十来篇文章,数量是极其有限的,只有把它延伸到课外阅读的领域中,才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越来越强。阅读的有效性也才能得到落实。
课外阅读,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长久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的有效指导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三年来,在我的指导与引领下,孩子的课外阅读已成为他们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会继续在课外阅读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和研究,让阅读启迪智慧,发挥潜能,提高素养。真正实现阅读的目的,真正提高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崇妹,《小学课外阅读教师指导策略的探析,关注》,2007年3月,
2、胡存武,《新课程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2007(01),
3、张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组织形式的探索与思考》,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4月第19卷第4期
4、网络电子文章:《文化视角中的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实践例谈》南京市汉江路小学许彩霞
5、网络电子文章:《浅谈个性化阅读》周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