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强国学习知识竞赛范文

强国学习知识竞赛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21: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强国学习知识竞赛,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强国学习知识竞赛

篇1

在全党上下共同庆祝建党98周年之际,幸福e家社区党委举办了“庆祝建党98周年”主题系列活动。

活动共有三大内容:

第一项:7月6日,在职党员活动日当天,南沙街道纪工委书记李玲玲和幸福e家社区书记郭海燕共同走访了党员梁红,李书记和党员亲切的沟通,了解党员的生活情况和身体状况,嘱咐她一定要保重身体,也感谢她工作期间的辛勤付出,并送去了慰问品。

第二项:走访后,李书记来到幸福e家社区参加清理铁路沿线的白色垃圾以及社区周边的野广告的活动,参加活动共17人,大家顶着酷暑,共清理出垃圾7袋,野广告30张,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奉献精神。

第三项:7月10日,由南沙街道党办主任王华为辖区企事业和社区党员颁发学习强国学习标兵证书并开展“庆祝建党98周年 做合格党员 知识竞赛”,本次参赛包括各网格支部代表队、正源物业党支部代表队和格致中学党支部代表队,以社区流动党课为载体,发挥区域化党建的作用,并发扬党员一面旗帜的精神,开展好党员教育,此次竞赛本着比赛第二 ,友谊第一的精神,通过竞赛用这种方式,让大家对《支部条例》有了进一步的学习。

篇2

关键词:小学生;国学;兴趣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日渐丰富与多样,但充裕的物质及便捷的交通,未能使人们更加幸福,如今,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严重的信任危机影响着社会和谐,主要是因人们缺少精神文化。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道德去哪儿了值得人们深思,而国学的流逝,加重了道德矛盾。因此,实践中应重视国学,积极开展小学生国学教育。

一、转变小学生对国学认识

兴趣直接影响着小学生学习国学效果,但经调查发现,小学生参加国学班,均具有明显的社会功利性,如:为了迎合父母期望,提高自身语文与写作能力,部分小学生均将国学学习视为语文的补充。在此情况下,一旦功能性目标未能达成,则极易出现放弃国学学习,甚至厌弃国学等情况。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关注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其兴趣爱好,由浅到深地讲解,并将国学知识和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借助先进教学媒体,发挥音乐、动画等形式的作用,将绕口的文言文转变成浅显、活泼的知识,从而使小学生明白其隐含的道理,并重新认识国学,其非老旧事物,而与自身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此外,小学生在学习国学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与冲动性,为了凸显个性,单纯认为穿汉服、行古礼便是国学,因此,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引导,使小学生对国学逐渐形成客观与准确的认识,避免其因厌学而全面否定国学,防止其出现跟风学习问题,在此基础上,小学生学习国学方能具有健康性及持续性[1]。

二、营造学习国学氛围

首先,学校。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便是学校,虽然校外辅导班提供了国学学习机会,但仅凭借此力量,难以使小学生全面、系统掌握国学。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其作为延续历史的一部分,并非凝固,而在不断发展。传统文化滞留于现实,而现实也终将成为他日传统,二者相互包容,随之形成了“文化流”。在此认识指导下,小学教育降低对升学率的关注度,加深认识传统文化,促进其传播。国学中涵盖诸多的传统文化,其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同时对小学生的身心均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小学学校教育要关注文化传承及精神传播,相关人员及团队深入研究国学,挖掘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国学内容,以此激发其学习热情。此外,国学教育作为树人工具,不仅要为其提供充足的课堂时间,还要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如:在公共设计中张贴名人名言、历史人物事迹等,传统节日中组织国学知识竞赛。

其次,家庭。小学生因年龄增长、知识面拓展,其对各种事物均充满的好奇,乐于模仿,但因其辨识能力较差,偶然地、不自觉第接受着家庭影响。家长作为第一任教师,其应正确认识国学,主动学习,以此影响小学生。为了调动小学生学习国学积极性,家长可购买相关书籍,日常生活中融入国学知识,通过沟通与交流,了解小学生对有关知识的认识度与理解情况,此外,还可陪同孩子参加国学讲座[2]。

最后,相关部门及人员。如今,多媒体对小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政府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等传播国学文化,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小学校加强国学教育,积极运用社会公共设施,宣传国学文化;此外,社会上的名流人士要主动开展公益讲座,为小学生学习国学提供机会;大众媒介作为传播工具,具有一定的高效性与广泛性,应主动开发与国学有关节目,使小学生感受国学魅力,在愉悦、全民学习氛围下,小学生学习国学兴趣将日渐增强。

三、丰富国学学习形式

为了培养小学生学习国学兴趣,教学中应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具体活动类型如下:第一,利用“诗意化”系列活动,常见的活动由跳诗文操、唱诗词歌、演课本剧等,通过上述活动展现了经典篇目,适应了小学生身心发展需求。例如:《悯农》、《江南》等国学经典,通过载歌载舞,释放了小学生情感、陶冶了其情操、抒发了其情怀,增加了其学习兴趣。第二,开展同诵同讲活动,小学生最长模仿的对象便是教师,因此,实践中教师应主动参与国学诵读,经齐读同诵,不仅便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还可激发学生诵读兴趣。第三,采用诵读比赛活动,小学生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便是争强好胜,因此,教师可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国学诵读比赛,可以为男女生比赛、班级间比赛、校级比赛等,经小组合作,培养了其合作意识,使其体会了国学学习的乐趣。第四,借助亲子共读活动,俗话讲身教胜于言传,通过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二者相互影响、共同成长,可为小学生学习打造良好的环境。第五,实施小榜样活动,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学校可组织小学生定期观看模范小年视频,从同龄人身上获取力量,进一步增加其学习国学兴趣[3]。

综上所述,小学生学习国学是必要的,不仅可提高其修养,还可使其明白做人道理,经潜移默化,从而净化其心灵、陶冶其情操,使其成为更纯粹的人。相信,在各项措施落实后,小学生学习国学兴趣将大幅度增强,进而利于保证其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孟学霞.培养小学生学习国学经典兴趣的几点思考[J].甘肃教育,2015,13(04):85.

篇3

以西湖诗会作为杭州学习节的重要内容,为G20在杭州召开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息

杭州学习节于2012年创立,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为使命,成为全市人民的“学习嘉年华”。2016年6月初启动的西湖诗会暨第六届杭州学习节,以“喜迎G20,诗话西湖”为主题,以诗歌作为媒介,讲好中国故事、杭州故事。在为期3个月的征集大赛中,共收到诗歌及文学爱好者原创作品11800余篇,参赛作者达6000余人。投稿者既有知名诗人、作家,也有各行各业的民间写作者。韩国国民诗人高银,国内著名诗人舒婷、欧阳江河、芒克等先后来到杭州,为杭州写诗,为西湖讴歌。西湖诗会和学习节不仅成为全国诗歌爱好者的“追诗”之旅,也向世界宣传推广了杭州,为G20在杭州召开营造了浓厚的书香气息。

以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为平台,分享杭州创建全球学习型城市的成功经验

杭州自2016年年初加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以来,以此为平台,向世界各国分享有中国特色的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经验。这些经验包括,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形成学习型城市创建格局;以政府主导的学习节为龙头,整合资源,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等。2016年11月15日,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第一届成员大会在杭州开幕。此次会议以“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城市建设”为主题,与会代表来自德国、英国、韩国、巴西等29个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会员城市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型研究所、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等国际组织以及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国内10个相关学习型城市代表。会上,杭州市长张鸿铭介绍了杭州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探索和经验。会议了《学习型城市建设杭州宣言》。此次大会是杭州的一次精彩亮相,也是中国学习型城市的一次精彩亮相,以学习为媒介传播了中国声音,加强了与各国家及其城市的沟通,扩大了交流,深化了合作。

篇4

关键词 小学生 课外活动 语言 快乐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101-02

不同的阅读作品蕴含着作者不同的思想与语言表达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充分品味语言丰富的内涵,采取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真正实现快乐阅读,体会语言真正的艺术魅力。在现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语文教育,重视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从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思想情操与阅读情怀。

一、小学生阅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真正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与学习成绩的有效方法,不在于给学生额外补习多少功课或是课后增加多少学生的作业量,而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小学生阅读兴趣。随着小学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进行,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进行了明确而具体的量化规定,要求小学生的课外文字阅读总量在一百五十万以上。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现在的小学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小学生中普遍对于国学知识和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不高,而对日本的动漫或者一些外国的动画片津津乐道;不喜欢读一些增长智慧的古代传统性教育经典书籍,而对相对格调不太高雅但浅显易懂的快餐文化内容爱不释手,尤其是对一些常见的笑话书很感兴趣,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二、培养小学生语言与阅读能力的方法

阅读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更加能够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因而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从心底里爱上阅读,能够享受到阅读带给他们的快乐。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单单依靠课堂上的教材学习是不够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1.多彩活动,增强兴趣

可以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多增加一些和阅读相关的活动,鼓励学生们地积极参与到阅读中来。例如,在学校每周举办的文化周活动中,可以组织一些集体的活动,如指定一个主题后,让学生们去书中寻找相关的资料进行总结,简明扼要地以手抄报的形式表现出来各人所要表达的内容;还可以定期组织在校园内部开展“跳蚤”市场,让学生们将自己读过的书籍,用简练概括的语言对书中的内容进行大致的介绍,激发其他学生的读书兴趣;还可以举办阅读知识竞赛,积极宣传组织学生们踊跃报名参加;此外,还可以举行讲故事比赛,让学生们根据自己读过的故事书或是其他内容的书籍进行创造性地复述和改编。

2.良好习惯,提高能力

要想提高阅读的能力,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关键,必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每周三早上举行全校性的诵读活动,将全校学生分成高、中、低不同的年段,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不同的晨读内容,并强调在边读边看的过程中去思考其中的意义;还可以设立每周三第六节课为固定的阅读时间,班主任根据自己班上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阅读指导,注意引导学生们自主阅读,避免过多的教学干涉;此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方法阅读,指导学生们学做阅读笔记,带着品味语言的心态认真去揣度作者的思想与写作的意图,还可以针对学生所读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内容引申,避免出现过目就忘的现象。

3.创造环境,营造氛围

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良好的阅读环境,因而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好的读书氛围。例如,可以在每个班级内部安设本班的书柜,成立班级读书角,并选拔两名有责任心的班级图书管理员,主要负责登记和管理班级的图书借阅与归还的相关事宜;为了方便书籍的管理,还可以为学生每人发放个人专属借阅登记本,也方便学生们自己及时地了解和掌握自己在学校的书籍借阅情况,及时地修改图书借阅计划等;学校的图书室可以由中高年级的图书管理员搭档值日,由图书管理员莫阿姨做监督指导,并适当给予一些图书管理意见;可以在校园成立完全开放性的文化长廊,如和乐轩,让学生们在自己课余的时间可以进行阅读,而且学生可以自由的从书架抽取自己喜欢的书籍来阅读,之后自觉地放回原处,养成自觉、自主阅读的好习惯;此外,学校可以在校园的宣传栏或者校内的宣传标语上设计一些阅读标语,如“读书使人进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还可以在班级的黑板上每天写一些名人名言等。

三、结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想法设法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品味作品语言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持之以恒,才能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小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只有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小学生对阅读作品的欣赏能力,才能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质与内涵修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把我国从目前的经济大国转变为未来的文化强国,使中国文化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职 中外合作办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015-02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我国高校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使中外合作办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重要形式。2010年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的新途径、新模式、新方法,进而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使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审核批准及教育部备案,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与新西兰惠灵顿理工学院(以下简称WelTec)就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展合作办学达成协议,并于2012年9月开始招生。本文结合几年来的教W实践,就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中出现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进行探讨。

一、项目简介

我院与WelTec开展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合作办学项目招收对象为经高考录取的高中毕业生,采用经双方学分互认的课程体系开展教学,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系统掌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本技能,能够在建筑及相关领域从事施工、设计、项目管理、预算等工作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的高端技能人才。合作办学项目学制为3年,采取“2+1”模式,即前两个学年在我院进行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学习,有出国意愿并且雅思成绩达到出国要求的学生,第三学年赴WelTec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成绩合格者颁发我院与WelTec两个学校的专科文凭。两年后雅思成绩达不到出国要求或者无出国意向的学生将转入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普通班进行第三个学年的学习,完成相应学分后,颁发我院大专文凭。自2012年开始招生以来,该合作办学项目运行良好。

二、中外合作办学中的问题

(一)学生入学成绩偏低,学习动力不足

随着高校扩招的逐年深入,大学录取分数逐年降低,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质量影响越来越大。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来说,学生入学成绩相对较低,总分较普通高职学生低几十分甚至一百多分,尤其是英语成绩明显偏低,从而导致课程教学相对普通高职专业学生的教学难度较大,学生英语课程的学习尤为吃力。另外,进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大部分学生家庭环境相对优越,从小备受父母宠爱,欠缺吃苦耐劳精神,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部分学生是按照父母意愿来学校就读,只想混过三年拿个文凭,因而导致该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二)引进原版课程难度较大

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引进国外的原版课程,进而学习国外相对先进的教育理念。我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课程经双方协商后确定,由中外双方教师共同承担,我院主要负责英语基础课程、部分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实训课程的授课;外方负责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由于中外双方教育背景的差别,按照引进的部分国外原版课程的教学要求开展教学活动与国内课程相比具有一定差距,完全按照引进的国外原版课程开展教学所学到知识与国内就业所需知识具有一定距离,对于不出国继续学习,而是选择留在国内继续学习、就业的学生显得知识不够用。因此,完全按照国外原版课程开展教学具有一定难度,容易造成引进原版课程的水土不服。

(三)基础英语课程教学形式单一,缺乏有效吸引力

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实践中,为了使学生达到出国语言成绩的要求,以及出国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国内英语课程教学占有比较大的比重。按照普通高职专业学生进行基础英语课程的教学方式,对于入学成绩尤其是英语成绩偏低的中外合作项目的学生来说,英语课程的学习是比较吃力的,加上中外合作项目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在学习过程中甚至出现厌学、弃学的现象。因此,形式单一的基础英语课程教学对中外合作项目学生缺乏有效的吸引力。

(四)教师教学压力较大,高素质双语教师欠缺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师除了面对入学成绩相对较低、学习能力相对不高的学生外,还需具有较高的英语能力。同时为了保持与国外同行同步,则需要时刻了解国外专业的相关动态,因此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开展教学,承受相对较大的压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前两个学年的大部分课程由中方教师授课,对于引进的国外英文教材很难用英语全程讲授,即使大部分教师在读书期间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掌握并使用国外英文教材,开展双语教学以及同国外教师就业务问题进行流畅沟通的中方教师为数不多。同时外方教师进行授课时基本不懂中文,采取全程英文授课,学生接受能力有限,师生教学互动受限。因此,中外教师语言能力上的欠缺直接影响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效果。

三、中外合作办学中采取的对策

(一)抓生源质量,开展分层次教学

招生过程中,逐年不断提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生源的入学分数,同时对英语成绩提出要求,提高生源质量,为今后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入学后,对中外合作项目的学生进行摸底,将出国意愿强烈的学生和确定不出国的学生分班编制,开展分层次教学。对于有强烈出国意愿的学生,在加强英语及专业课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国外知识竞赛、国外人文讲座、英语专项培训等一系列活动,在外方教师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与外方教师沟通与交流,多渠道、全方位提升学生英语水平与人文素养。对于不出国的学生,则加强专业课程的教学,开展多样化活动,提高学生专业水平与技能。

(二)原版课程本土化,必需、够用两不误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为了保证出国继续学习学生知识的延续性,以及不出国留在国内继续学习以及就业学生知识能够满足需要,针对引进的原版课程,在保证原有框架体系不变的前提下,加入我院知识结构,使课程本土化,便于组织开展教学,以达到出国学生的知识必需和不出国学生的知识够用。同时根据合作项目专业知识需要,积极开发本土性较强的新课程。例如,针对国外多木结构建筑的实际情况,我院开发出了木结构建筑模型制作等实训课程,提高了学生对木结构知识的认知与实际动手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国外建筑形式。

(三)多形式、多渠道强化英语教学

对于确定出国学习的学生,除了基础英语课程学习外,加大雅思英语的学习力度。雅思考试是综合性的语言能力考察,为了达到出国语言水平雅思成绩要求,对于确定出国学习的学生,按照听、说、读、写分别展开英语教学,适应考试要求。为了提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英语水平,教学实践过程中,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开设了英语沙龙、英语角等,便于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学生在交流过程尽量使用英语进行说和写。同时,要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每学期读一本英文原版名著,并用英文撰写读书心得。通过全方位、多渠道地开展英语教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英语水平不断提高,学习兴趣逐渐加强,雅思考试成绩逐步达到出国要求。

(四)加中外教师间交流,提高双语教学水平

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师资队伍水平尤其是双语教师水平是项目成功的关键。我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办以来,为了向外方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中方师资水平及人文素养,体验国外课堂教学,学院每年派遣专业知识扎实、英语基础较好的四位骨干教师赴WelTec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交流学习活动。在新西兰期间,教师深入课堂一线体验外方教师授课及学生学习氛围,参观实训基地,参与指导实践课程等,深入施工现场一线,体验国外施工技术水平与管理,多方位与外方教师沟通交流,提高自身英语水平与专业技能。在新西兰学习期间,我院教师利用周末时间,体验新西兰文化及参观人文景观,全方位提升教师素质。几年来,学院共计派出十二位教师赴新西兰交流学习,这些教师目前都活跃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一线,教学过程中将自己在新西兰的所见、所闻、所感传达给学生,激发学生出国学习的积极性,极大提高了合作办学的质量。同时,在外方教师来我院授课过程中,选聘赴新西兰学习交流过的教师作为外方教师助教,协助外方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与课后辅导,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外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得到了学生的欢迎,也促进了双方教师间的交流,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友谊。

我院与WelTec合作办学项目是学院中外合作办的重点,是学院迈出国门,走向国际的重要标志。合作办学项目自2012年开办以来,经过中外双方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项目影响力不断提升。只有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习国际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勇于创新,才能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高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贺瑜丹.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中问题及对策研究[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2]刘佳真.高职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中方英语课程与外方专业课程衔接对策研究[J].科技文汇,2014(9)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Z170)

篇6

【关键词】 礼仪 以“仪”促“礼”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早在周朝开始就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备而复杂的礼仪制度,从此礼仪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渊薮和基质也有着悠久的历史,“知书达礼”,“彬彬有礼”,“礼贤让人”,历来被视为做人的高尚情操和美德。所以从古到今,礼仪教育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礼仪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这实际上是处理好德育“知、情、意、行”的关系的问题,“行”一向是比较薄弱的,较强的往往是“知”,很多人认为,只要学生懂得了道理,就会自然而然去做。然而,现实的结果却是,我们把道理讲了很多,知识教了不少,但落实在学生行为上的却很少。德育具有“多开端性”,“知、情、意、行”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成为德育之端。但是,德育只有一个落脚点,那就是“行”。所以,在礼仪教育中我们要重视以“仪”为先,让学生不仅“明礼”,更要“达礼”。

1 重“仪”才能重“礼”

礼仪教育在我国民族教育中占有极其突出和重要的位置,而在当前,礼仪教育不仅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需要,而且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大力推进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工作,国家教育部在2010年12月颁发了《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实施途径等方面为礼仪教育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目前,各级各类学校都非常重视礼仪教育,也为此探索出了很多具体实用的方法,学生的礼仪知识也确实日渐丰富,但是,学生的礼仪素养并未随着年龄增长和知识增加而提高,反而让人感觉从幼儿园到高中、到大学,学生的礼仪素养不进反退了,以至于加强高中生、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比如,很多高中生包括优秀学生,见到父母,从不问候,碰到老师,也不打招呼;在安静的图书馆里,旁若无人大声喧哗;强烈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尊重别人。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事实上,素养是一种内在的修为和涵养,一个人良好的素养必须通过行为外显才能表现出来,礼仪素养也是通过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及其形象体现出来的,是一个人思想、道德、情操、修养的外在表现。

当“礼仪”二字并用时,人们往往只注意了“礼”而忽视了“仪”。其实,“礼”与“仪”是并重的。“礼”是观念、意识,“仪”是外在表现;“礼”是仪的内容,“仪”是礼的形式,它包括礼节、仪式,指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具体表现为仪表大方、举止文明、衣冠整齐、精神饱满,待人热情、友好尊重、说话亲切,等等,它体现出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情操。礼仪教育需要一定的仪式,在仪式中接受规范而生动的教育。礼仪本身就包含着仪式,仪式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方式,彰显了文化的品味。礼仪礼仪,有“仪”才有“礼”,因此,我们必须遵照“仪”的规范来表达“礼”,即所谓“行礼如仪”。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一些误解:一是有的人认为只有古人才会在礼仪上有那么多“穷讲究”,现代人有现代的作派,当代中学生不需要这一套。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礼仪的内容会有与时俱进的变化,这是肯定的,但是,一些必要的礼仪内容和形式在现代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讲究礼仪决不是思想守旧,行为迂腐。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无一不涉及礼仪。二是总有人认为“礼”是内容,很重要;而“仪”是形式,不重要;甚至认为注重仪是作秀,做表面文章。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举个简单例子,朋友间分别时相互招招手,说声“再见”,这显然也是一种仪式,是现代人生活中的仪式。如果认为不重要,是虚伪,是做表面文章,那么就既不招手,也不吭声,各自扭头就走。这样难道就很得体、很真诚吗?

“仪”有时候看似很小的一件事,却很能表现一个人的素养。金正昆教授在“百家讲坛”讲课时举过一个例子,说有的人比较洒脱,与人会面,往人家对面一坐,也不管对方是熟人是生人是同性是异性,很自然地把腿伸出去,有的男同志,还顺手把裤管往上一拉,露出一条“飞毛腿”。这是不注重“仪”的一个典型例子,所以人们常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尤其在一些比较重要的场合,不注重“仪”这种看似“形式”的东西,那不仅有失个人尊严,有时还会丧失国格,失去民族尊严。

“知”是“行”的基础,无“知”便无德行。“行”更是“知”的外在表现,无“行”则“知”就失去了依托。重视“仪”,就是重视“行”,只有通过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显现高尚的内在素养。

2 以“仪”促“礼”的方法2.1 教师的示范引领。

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他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要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要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守则,教职员要躬亲共守。”这就是说,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一定要做好表率,以自身的规范引领学生的行为。学生的“向师性”很强,老师是学生心目中最崇高、最有威信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的心灵上潜移默化地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在礼仪教育中,尤其是中常生活中的一些细微的礼节、仪式方面,老师的一点一滴、一举一动,都会熏陶感染学生,从而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良好效果。当学生向老师问好的时候,老师也应该向学生问好,有时点头微笑示意也是一种回应。校长给学生颁奖,双手将奖状或证书发给学生,并说一两句祝贺或鼓励的话。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但对学生的影响却很大,比严肃地给学生讲一百遍一千遍礼仪知识还管用。但我们有些老师往往觉得这是微不足道的细节,一点不注意,学生问好,视而不见;颁发奖状,一只手给学生了事。如此等等,就容易让学生会说不会做,懂知识缺行动,造成“知”“行”脱节的后果。

学生的良好习惯有些是老师教出来的,更多的是老师“润物细无声”的行为感染导出来的。学生帮我做了事情,比如我常常在下课后将无线鼠标忘在讲台上,学生帮我拿到办公室来,我都要真诚说一声:“谢谢!”我向学生借红笔或词典,都要认真客气地说:“请把你的红笔(或词典)借我用一下!”有的学生觉得老师何必这么客气呢,一些老师也觉得跟学生没必要这么客气,甚至显得关系生疏,但时间长了,学生感受了老师的真诚,并受到感染,他们在得到别人帮助后也就会主动道谢了。这就是老师示范引领的魅力。

要让每一个教师自觉地发挥自己的示范引领作用,还必须从建设现代教师队伍的高度,与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让每一个教师具有正确的教育理念、良好的职业形象、多元的知识结构、完善的能力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求真的创新精神,同时,让每一个教师具有大爱之心、忠诚之志、专精之业,只有这样的具有现代教育精神的教师,才会时时刻刻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以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为目标,重视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在礼仪教育中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2.2 活动的体验熏陶。

礼仪教育,尤其是“仪”的方面,必须坚持从“小事情、小细节”入手,强化实践、体验和养成,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知识竞赛、文艺演出、辩论会等形式,抓住重要节日、重大活动、校园典礼等契机,利用挂图、黑板报、宣传橱窗、校园广播、学校网站、图书阅览室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教育系列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养成好习惯,从而提升文明素养。

在活动体验教育中,要充分发挥“主题班会”的教育作用。我们每学期都要在各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主题班会活动,选出优秀的班会活动进行全校展评,并录像做成光盘,鼓励学生。在主题班会中,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一节课的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别是课本剧、音乐剧、情景剧、相声、小品、快板、歌谣等表演形式,让学生置身于生活真实的场景中,感悟和体验礼仪的内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们尝试改进升旗仪式的形式,每次升旗仪式上都安排一个学生进行主题演讲,参加演讲的同学由本人报名,学校团委和德育处选拔审定。演讲内容涉及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有关德性养成的各个方面,就礼仪教育来说,除了演讲内容有礼仪常识外,更要求每个演讲者,从着装、体态、语言等方面都严格遵守学校礼仪规范,起到表率和示范作用。

我们在利用校本礼仪教材《礼仪伴我成长》上好礼仪课的同时,开展“寻找身边的礼仪”“礼仪在我身边传递――学生论坛”“诵国学经典,习中华礼仪”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组织礼仪手抄报、摄影展览比赛,礼仪知识竞赛等有奖游戏活动;让学生收集礼仪名言、故事,编成小册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把礼仪教育纳入教室、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让学生时时刻刻在家一样的温馨中受到礼仪熏陶和感染。

在新课程改革中,充分利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的机会,进行礼仪教育。学生到社区参加实践、服务活动,需要自己去和相关单位联系,需要与有关的人打交道,需要懂得礼仪知识并外显为礼仪行为,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同时,在开展活动时,把礼仪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艺术教育等有机结合,共同促进。

2.3 行为的规范强化。

礼仪教育要常态化,形成一种学校的文化制度和文化特色。但是,在礼仪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也会有让我们尴尬的时候,那就是,礼仪教育活动不能说没有成效,也不能说没有作用,尤其是“仪”的教育,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常常感到学生往往一阵“兴奋”之后,效果就不那么明显了。以至于一些老师也觉得,这样就差不多了,够好的了,何必要求那么高呢,这就是师生对礼仪教育的“审美疲劳”,老师产生这种“审美疲劳”后对学生的要求就不那么严格了,学生产生这种“审美疲劳”后就对老师的要求产生排斥心理,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师生疲惫,礼仪教育就会陷入更为尴尬的局面,不做肯定不行,做又效果不好。

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确定不同的目标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避免让学生产生“礼仪教育年年都差不多”的感觉,起码应该是“似曾相识却年年不同”的感觉。而且考评要跟上,表扬奖励要及时,“文明班级”“礼仪标兵”等评选表彰,及时鼓励。因为说到底,礼仪行为习惯事关人生修养,不在于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也没有什么艰深的知识难点,关键在于行动难,成为自觉的行为难。所以,只有通过常态化的活动要求,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礼仪文化,才能在行动过程中把学到的礼仪知识转化为行为规范,外显为行为习惯,从而表现出良好的礼仪素养。

总之,只有“礼”“仪”并重,以“仪”为先,以“仪”促“礼”,才能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真正体会到礼仪的重要性,并时刻关注让自己的言谈举止符合礼仪规范,从而提高礼仪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中国德育[J],2011,(2).

[2] 周培植.好习惯成就精彩人生.中国德育[J],2011,(2).

[3]李霞. 谈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与礼仪教育.经济师[J],2009,(10).

篇7

【关键词】教学改革 实践 体育技能 锻炼意识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Countermeasures to Further Teaching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YANG Dao-fei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City, 400044,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Sixth National Student Fitness and health survey results" which was issued by the State Sports General Administration and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2010, it shows that physical health level of students has being still a trend of gradual decreasing and it affects on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The tide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is surging, but the reform is so difficult. Although the reform has achieved certain effect, it does not get rid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of physical education wholly, do not highlight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students; Unable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physical learning interest, so it impacts on the effec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eriously. How to deep? It analyses roundly the urgent situation of PE teaching refor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puts forward the guide to leach for students, force students to learn and publicize relevant sports content. The schools should establish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the sports system and perfect teachers' physical quality, and cultivate students to master one or two physical skills, and form the exercise consciousness of lifelong sports. At last, it can push forward the teaching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Reform in education Practice Sports skills Exercise consciousness

伴随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体育教学改革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也在紧锣密鼓地大力提倡和推行。然而由于受传统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影响和束缚,学校体育仍然存在滞后性、不合理性和改革的艰巨性。尽管国家政法规定颁布实施相关方案及学校体育界的有志之士在理论上进行大量研究提出许多意见,但实际工作中体育教学改革仍在小修小补的层面进行,重视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却在一定层面上忽视理论付诸实践的效果。如何深入?文章全面分析体育教学改革现状及深入改革迫切性,提出引导学生学习、强制学生学习、宣传相关体育内容、学校建立体育相关体制系统及提高教师的体育素质等手段结合,旨在为搞好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1.深入体育教学改革的迫切性

随着高度国际化、科技化、多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必须依靠教育。教育关系到我国现代建设人才的培养,而体育在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是人才全面发展的健康保证,从而我们不仅要注重体育教学的质量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锻炼的效果上,而且更要重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锻炼思想和学会锻炼的技能与方法。我国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有时候带来了更多的好处同时,也带来了它的副作用:一、现代社会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二、人体结构和机能退化;现代文明病的蔓延;人们体质呈下降的趋势;各国政府和国家越来越关注人类的健康。为了应对现代社会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体育课程必须进行深入的改革;三、教育部于2005年开展的第五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表明,自1985年以来,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处于逐渐下降的趋势,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体育教学改革浪潮汹涌澎湃,然而改革具有艰巨性,据2010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的《第六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研结果》中显示,学生体质健康总体状况虽有所改善,但大学生身体素质仍继续呈现缓慢下降,19-22岁年龄组,爆发力素质(立定跳)、力量素质(男生引体向上,女生仰卧起坐)2010年与2005年相比均进一步下降;耐力素质(男生1000米跑,女生800米跑。)与2005年相比城市男生、乡村男生1000米跑成绩分别平均下降3.37、3.09秒,城市女生、乡村女生800米跑成绩分别平均下降3.17、1.87秒;速度素质(50米跑)与2005年比,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女生50米跑成绩分别平均下降0.06、0.10、0.05秒。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处于逐渐下降的趋势,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人才培养质量,到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地步。青少年是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体质健康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人才竞争强烈的当今社会,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应从长远发展的战略中高度重视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的重要性。2012年10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2012]53号)文件。文件指出:"要充分认识加强学校体育的重要性,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生命力旺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体育锻炼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加强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学校作为体育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如何适应新时代体育发展要求,朝什么方向发展。多种形势呈现,加强体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如何搞好体育教学改革成为摆在我们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

改革步伐蒸蒸日上,为适应时代人才的要求,近年来,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在教学培养目标、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等方面不断进行尝试。改革的过程中取得一定效果,但仍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三段式(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仍占很大空间,没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没有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有效结合。教学方法单一,无法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严重影响体育教学效果。

2.1 教学目标的改革。

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变了传统的以传授运动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三基"与全面增强学生体质相结合为教学目标的改革。然而目前教学目标仍然没有一个量化标准无法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

2.2 指导思想的改革。

随着"个性化体育"、"快乐体育"、"素质体育"、"终身体育"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提出,不断推进体育教学改革的新热潮,提倡应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锻炼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提出教师应加大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认识,培养学生终身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重点改革放在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方面,而忽视了实际过程中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有效培养。

2.3 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

目前部分学校教学内容单调,例如偏重于球类、田径等日常体育项目,健身性、休闲性,娱乐性等项目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丰富性与时代性。它主动适应了体育社会化、终身化、生活化、多元化、个性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在这样一个时代,"适者生存,优胜劣汰"依然是一个永恒的原则,为适应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培养适合时代需求的优秀人才,各高校都对构建新的体育教学体系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在充分满足学生健身需求的基础上,发掘体育的文化性、娱乐性、生活性和实用性,使体育课成为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思想的阵地。[1]学校体育教学内容趋于多样化,注重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健身方法。

2.4 教学手段的改革。

近年来根据不同时期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为主,有针对性的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改革,然而三段式(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仍占很大空间,没能很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方法单一,无法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严重影响体育教学效果。

2.5 体育教学的评价系统的发展。

评价是在测量基础上的价值判断,没有评价就没有教育。教学评价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第二十一条提出: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和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2]。许多学校在评价过程突出学生年终"定性评价",忽视平时学习"定量评价",标准过分注重结果忽视了过程,没能真正落实学生体育素养和终身体育观念作为评价目标,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采用相同的评价标准,一定程度上身体素质差的学生无法看到自己的进步,信心受到极大挫伤,对体育失去兴趣。评价体系有待在教学实践中完善。

3. 深入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3.1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加强学生体育意识培养。

为更好地推进体育教学发展,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要转变体育课只注重技术学习和课堂锻炼,忽视学生主体学习意识培养的观念,充分引导学生发挥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观念,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首先,在教学观念上,要敢于打破教师与学生主体与客体关系的传统观念,消除学生在传统教育下形成的惰性思想,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明白体育的真正含义,懂得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以此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顺应学生个性发展,要学会理解、运用学生的思维方法,肯定他们自发的活动内容,鼓励他们积极创造更多的活动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最后,在教学内容上,除了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3.2 通过手段强制、制度保证促使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

为深入体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改善学生体质健康,面对现阶段已然失去锻炼兴趣与习惯的学生群体,除了在体制机制、培养锻炼兴趣以及增加体育娱乐性等方面下功夫外,不妨为锻炼加点"强迫"。利用一些强制手段,保证每天锻炼一小时,培养学生掌握一到两项技能,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例如:规定一个锻炼时间让学生出来活动,为避免一些不自觉的行为,通过"指纹识别"、"心率测量"等强制监控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强化学生锻炼意识,提高他们的体质。同时除了技术手段上的"强迫"外,提升学生锻炼意识和体质还需制度保障。需把学校体育和学生的体质健康纳入教学评估和学校建设标准体系中。例如:不同程度的将体质健康、体育成绩与学生的综合评价等挂钩。从而使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锻炼,一定程度促进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推进体育教学有效开展。

3.3 通过宣传体育相关资讯感染学生学习。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除了在教学过程对体育教学法、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教学手段等内容进行优化重视外,对各种社会时尚,学生们一般都存有浓厚的兴趣,体育也不例外。应重视宣传手段的感染力,对体育时尚进行宣传有利于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形成运动爱好。人们存在爱屋及乌的心里,自己偶像喜欢的运动他们也会倍加关注,我们可以通过体育健将、明星、伟人等鲜明的形象及其巨大的感召力吸引他们的眼球,让他们意识到体育的强大功能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激起人们体育锻炼的行为,形成体育锻炼意识。之外,可以通过举办有关体育的各种专题讲座、墙报、知识竞赛、交流活动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运动为时尚的社会潮流。积极调动他们的参与运动的细胞,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3.4 完善体育评价体系加强学生的责任心。

为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完善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根据《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高校体育教学大纲》为标准,各个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评价内容和目标,把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评价标准设置不同。强调学生锻炼的过程评价,在学校网页上建立学生体质系统,做一个排名统计,随时更新学生的体育锻炼和体质健康情况,让学生能随时看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为了使自己不再落后,学生会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锻炼完善自己。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懒惰的心理,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成就感,增强体育锻炼的决心。

3.5 提高教师的体育素质。

在深化教学改革中,教师是改革任务的第一线承担者,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本保证,影响着体育教学的发展。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训练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职业修养等综合素质。目前教师的体育素质较低与当前的教育需求是有差距的,体育教师应该利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条件和方法,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深入理解和正确处理学习知识, 训练技能与培养能力,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定期培训提高和完善教师的教学能力、组织能力等综合素质。只有提高和完善教师业务水平才能满足日益高涨的体育教学需求,才能保证体育师资力量的提高,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人才。从而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结语

总而言之,希望在于教育,机遇在于改革,想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遏制学生体质下降情况,就必须深入体育教学改革。深入体育教学改革,要做到以下这个方面:一、要重视付诸实践的过程,将体育贯穿学生的生活中,使学生掌握一到两项体育技能,培养学生终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二、要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完善与体育多样化体育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习体育兴趣,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成就感,增强体育锻炼的决心;三、要通过手段强制、制度保证及宣传感染等方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体育的多功能,自觉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和学习,增进学生体质健康。四、要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育素质,只有提高和完善教师业务水平才能满足日益高涨的体育教学需求,才能保证体育师资力量的提高,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人才,从而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魏东明,王海春,孙振杰.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30年的回顾[J].体育科研,2009(30):6.

[2] 法规文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中国学校体育,2002(4):4-5.

[3] 陈剑锋.对我国大学生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 学校体育学,2013(3).

[4] 李玉华.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的几点思考[J].体育科学,2011(15).

[5] 杨欣.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探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2).

[6] 刘超.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研究[J].体育科学,2008(3).

[7] 赵玉梅,曹守和.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三十年历史回顾[J]体育文化导刊,2008(3).

[8] 赵晓红.新时期体育课程标准对体育课程理念构建的影响及意义[J].浙江体育科学.2008.30(3).

篇8

【关键词】通识教育;国防教育;课程建设

“通识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是区别于“专业教育”的一个概念,它译自英文“General Education”,19世纪以前,“General Education”一词一般是中小学教育的总称。第一个把它与大学教育联系在一起的人是美国博德因学院( 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Packard) 教授[1]。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是我国最早提出通识教育的人,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强调“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 [2]。我国学者李曼丽在综合了国内外关于通识教育概念的各种认识之后,用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类型”方法,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维度构建了通识教育的概念: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3]。

国防教育是国家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增强国防观念和履行国防义务为目的,以教育为手段的一种活动,反映了国防与教育的有机联系,在国家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其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大多数学生认为国防教育课程对个人的成长与成才的意义不大,上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修学分。从通识教育对国防教育课程的改革进行认识,无疑是提高国防教育实效性的可行之路。

1.通识教育成为国防教育课程建设的新视角

当前,国内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有关必修课程的设置基本趋于一致,涵盖思想政治理论、英语、计算机、体育与军事等五大类传统课程[4]。但是国防教育课程的设计并没有反映通识教育的理念,因此需要从通识教育的视角认识国防教育课程的建设。

1.1 通识教育追求的是“全面发展的人”

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无论是个性、道德、情感还是身体和心理,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现代社会要求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注重培养大学生鉴别、选择、吸收新知识的能力,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以健全的心智来了解整个世界。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旨在通过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索质的提高。这个目标与通识教育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国家的公民等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1.2 通识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自觉意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一种唤醒学生的主体性的一种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觉醒教育” [5]。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前提下,通识教育不是单纯地向学生进行教授、灌输一些思想、价值观、人生观以及道德方面的知识,而是引导和唤醒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力和选择能力。国防教育课程中关于战争的正义性问题的探讨,可以利用当今叙利亚问题进行分析;对于战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对的战例进行分析;同时对于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则可以利用当今领土的热点问题进行辩论。从而揭示正义、人权、责任的真正内涵。

1.3 通识教育是培养国家公民的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细化,我国高等教育过多注重培养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致使现今这批90后的大学生过分强调个人的技术能力和专业水平,从而导致了其缺乏“社会人”的意识,缺乏国家公民必要的素质。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在社会上有责任感的公民。这为改革国防教育重理论教育轻公民教育、重政治教育轻德育教育提供了客观依据。

2.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不足

自1985年高校军训试点开始,经过20多年的持续教育,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较以前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通过国防教育,让大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国防知识与技能,有效地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但是,在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观认识不足

对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居安思危意识较差。部分教育工作者认为高校的主要工作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国防教育是军事部门的事。这种观点认为国防教育在高校中可有可无,与人才培养没有很大的关系,简单地开展一些军事理论教学也就算开展了国防教育。

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没有意识到世界各种矛盾正在蔓延和滋长,和局部战争仍继续存在,就我们国家内部而言,各种国家分裂势力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活动,同样外部敌对势力对我国领土的侵犯也逐渐频繁,严重影响着我们安全稳定与发展。虽然世界的总体趋势是和平与发展,但这并不是说战争的危险己经远离了我们的国家。

2.2 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

2007年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又修订并下发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教体艺[2007]1号文件),其中对国防教育课程的性质、目标、要求、内容以及课程建设和评价也都做出了具体的要求。但是,部分高校借口由于学生数量多、经费紧张等理由,使国防教育变得简单化。

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训练内容单调等情况。随意缩减国家规定的理论教学计划,重军训、轻理论教学等,难以保证国防教育的连贯性。高校国防教育课程由于教学时间很短,缺少系统全面的教育,军训成果难以巩固持久。军训完成以后就意味着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就己经基本完成。

2.3 组织结构和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大多数高校的军事教研室都依托于武装部、学生处和保卫处等行政部门,使其在高校的军事教育中难以发挥其自身的职能,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将武装部行政职能等同于军事教研室的职能,忽视了军事教研室的教学功能、学术研究功能和科研功能。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因素,教师队伍现状如何,将直接关系到课程的教学与今后学科的发展。根据某项针对高校专职军事教师的调查统计,在学历结构中竟然有无学历的转业军人员担任国防理论教师,情况则令人担忧。国防教师缺乏系统的岗位培训,科研状况不容乐观。

3.通识教育视角下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路

3.1 以通识教育为标准,提高认识,完善课程设置

在国防教育课程的设置上,首先是要具备“通”,即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现代国防教育要通过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探究和认识,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现代国防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精神力量的综合体,是渗透各个领域的“大国防”。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应从综合的视野出发,对教育对象进行基本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培养与训练。课程的设置要力求包容性而不是专业化,从而达到“通”的目标。同时还要达到“识”,即认识、了解。包括对科学、社会、文化、历史等的认识。国防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围绕爱国主义的主线,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学生的理性,让学生了解自身的政治责任。因此国防教育教学内容的设置中应突出国家安全观、利益观和领土观等“大国防观”,让学生能够做出道德判断,去维护民族、国家、公众的利益,从而拥有健全的人格。

3.2 立足通识教育,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军事理论的教学时数为36学时,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系统的掌握军事理论的知识体系,必须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达到教学目的。

3.2.1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多种形式开展国防通识教育

课堂教学还是国防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将声音、文字、图像、影像等信息融为一体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运用到理论讲解中,从而提高国防教育的质量。同时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资源和应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国防教育课程应建立网络平台,将课程教学内容信息通过网络技术实施教学,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吸引军事爱好者积极参与,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扩大学生视野,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广博性,达到“通”的目标。

3.2.2采用传统讲授和不同内容不同教法相结合开展国防通识教育

由于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课时较少,因此不能讲解过多、过细、过全,而应该讲思路、讲要点,并为学生的思考留下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例如在国际战略环境一章中采用专题授课的方式,针对战略格局和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进行深层次探讨。同时也给学生留出讨论的时间,采用问题研讨和辩论方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文、理科学生进行交叉知识传授,如对文科类学生重点讲解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等知识,而对理工科学生重点讲解国防概述、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环境等知识,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独立的理性思考和正确的分析能力。

3.2.3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多渠道开展国防教育活动相结合

要积极探索和挖掘新的教学资源,如举办国防教育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国防教育展览和国防教育基地;针对特殊的日子进行国防教育宣传,通过广播、板报以及专刊等进行广泛的宣传,开展以国防教育为内容的知识竞赛和征文比赛。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军事兴趣社团,定期组织学生走访老战士、到革命老区慰问学习、到军营中重温军训的过程;有条件的还可以开展野外生存训练等活动。使学生真正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类,增强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感。

4.结语

在这个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社会的时代,更新传统观念已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要的动力。国防教育课程在高等教育中地位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培养的是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国家公民,这关乎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公民素养、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行,更关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因此,高校国防教育理论研究应该成为社会特别是国防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而通识教育将为课程改革提供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 蔡则祥,张维.高校通识教育的演变与课程改革创新[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3):89—94,99.

[2] 陈晓辉.通识教育与促进当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36—38.

[3] 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 96—101.

篇9

[关键词]泰国;华文民校;汉语教育;汉语教学;汉语热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9-0062-04

[作者简介]刘惠(1971―),女,辽宁本溪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贺月婷(1987―),女,广西龙胜人,硕士,泰国东北部四色菊府甘平埠侨南学校汉语教师。

前言

在全球“汉语热”的背景下,泰国是亚洲地区乃至全世界汉语教育最具代表性的国家之一。2005年,泰国教育部考虑到汉语教育对泰国各方面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制订了《促进汉语教学,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战略规划》的五年计划,将推广汉语教学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同时,教育部还制订了泰国公立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从政策上保障汉语教学的顺利推进。2006年,泰国第一所孔子学院在泰国东北部的孔敬大学正式挂牌成立。之后的几年里,泰国先后成立了孔子学院13所,孔子课堂11所,成为亚洲拥有孔子学院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一直以来,中国一直保持与泰国在汉语教育事业上的合作。自2003年以来,中国国家汉办先后派出11批、近6500名汉语教师志愿者前往泰国任教,极大地支持和促进了泰国汉语教育的发展。截至2012年5月,由中国国家汉办派出,现在泰国任教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多达1200余人。但泰国教育部仍表示本国汉语教师供不应求,希望中国国家汉办能加大派遣力度,增派500名汉语教师志愿者赴泰,争取2013年在泰国任教的汉语教师志愿者达到1700名。

泰国华文教育的历史已有一百多年。虽然20世纪90年代之后,泰国不少公立学校、国际学校、高等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都争相开设汉语课程,但华文教育的主要阵营仍然集中在各所华文民校。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初,全暹罗(泰国旧称)已有华文民校99间。泰国按行政区划分为中部、南部、北部、东北部、东部五个区域,每一个区域都开设若干所具有区域特色的华文民校。泰国东北部的华文民校大多建于20世纪40年代,侨南学校(Kiawnum School)即是其中之一。侨南学校从最初的纯汉语教学发展到现在的“三语”(泰语、汉语和英语)教学,从最初的几十名学生发展到如今的1700多名学生,从只有1名汉语教师发展到如今有12名汉语教师,其间经过坎坷的办学历程,从侧面反映出汉语教学在泰国华文民校的艰难发展及其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也正是泰国东北部华文民校的共同特点。因此,选择侨南学校作为研究的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便于将来与其他区域的华文民校作对比研究,通过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促进泰国汉语教育的整体发展。

近年来,研究泰国汉语教育的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层出不穷。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总结归纳,发现当前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宏观地阐述泰国整个国家或某个区域的汉语教育现状。这类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有:《泰国北部地区高校汉语教学现状及质量控制研究》(郝琳琳,2011)、《泰国中小学华文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王宇轩,2008)、《泰国华文教育若干问题管窥》(尉万传,2007)、《泰国南部汉语教学现状及其存在问题》(严钰,2007)、《泰国高校泰籍汉语教师及汉语教学现状》(〔泰〕黄汉坤,2005)。另一类是以泰国某个具体的地区或学校为例,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泰国的汉语教学现状。这类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有:《泰国乌汶大学汉语教学现状与思考》(〔泰〕曾金枝,2011)、《泰国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泰国庄他武里府他迈中学为例》(范亮,2011)、《泰国汉语本土教师培训的实证研究――以曼谷市教育局汉语教师培训为例》(朱华,等,2010)。

由此可见,自2005年泰国实行《促进汉语教学,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战略规划》的五年计划,开始大力推广汉语教学以来,研究泰国汉语教学的著述日渐丰富,基本涵盖了汉语教学发展策略、汉语本体知识、汉语教学法、汉语教学课堂管理、汉语教材等各个方面。但是,泰国东北部相较于其他区域而言,地理位置偏远,社会经济发展落后,汉语教学发展缓慢,研究该地区汉语教学的文献也相对匮乏。为提高泰国汉语教学的整体水平,有必要对泰国东北部的华文教育发展史进行梳理,分析、思考当地华文民校的汉语教学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积极、有价值的对策和建议。

一、四色菊府及乌吞蓬披赛县的汉语教学概况

位于泰国东北部的四色菊府,北接泰国乌汶府、黎府、益梭通府,南邻柬埔寨,东连乌汶府,西毗素辇府,总面积约为8840平方公里,距首都曼谷约571公里。泰国东北部土壤贫瘠,降水稀少,农业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89.1%,是泰国最贫困落后的地区。在泰国《地区开发第五个发展规划》中,东北部的城市发展被划分为六个等次,四色菊府位列第三等,下属的乌吞蓬披赛县(UthumphonPhisai)则被列为农村开发部分,由此可见,四色菊府的经济发展状况处于低等水平。由于地理位置、社会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的原因,四色菊府的汉语教育发展缓慢,远不及附近的乌汶府、呵叻府、孔敬府这些一、二等城市的教育水平。四色菊府共有小学185所,中学23所,所有学校都开设中文课,但均同韩语、日语等并列为选修课;四色菊府有3所大学,分别为Chalermkanchana university、SisaketCampus和四色菊皇家大学,后两所大学设有中文专业。

乌吞蓬披赛县为四色菊府下属的22个县之一,共有小学48所,中小学(包括小学和初中)13所。这61所学校中只有3所开设中文课,分别是:Kiawnum School(侨南学校)、Nondang Nonmuang School和Fapha School。侨南学校是这3所学校中唯一的华文民校,是由本地侨商成立的教育慈善机构,受政府教育部资助。

泰国现存在汉语教学规模和水平的区域性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历史、经济等原因造成的。但如何改善泰国东北部这一相对落后地区的华文民校的汉语教学状况,促进东北部各地区汉语教学均衡发展,需要汉语教育界人士根据目前的实际状况进行自觉独立的思考。

二、侨南学校及其汉语教学现状

(一)侨南学校概况

侨南学校位于泰国东北部四色菊府乌吞蓬披赛县甘平埠,原名“培新学校”,1947年重建并更名为“侨南学校”。该校是本地侨商为让子弟能够接受华文教育而集资建立的“教育慈善机构”,也是泰国教育部资助的华文民校。2004年,该校学生人数还不足200人;到2006年,上升至400人左右;到2008年上升至接近800人。几乎每两年,学生人数就增加一倍(见图1)。截至2013年,学校共有教师72人,其中中文教师12人;学生1717人,其中幼儿园417人,小学909人,初中391人。

(二)生源以及师资力量

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附近的农村地区,极个别学生来自四色菊府。有95%的学生来自贫困家庭,其中,少部分学生来自单亲家庭,少部分学生患有先天性疾病。政府若不提供义务教育,这些家庭基本无力供其子弟上学。学校现有华裔学生人数少于5人,学生入学前的汉语水平几乎为零基础。在侨南学校成立之初,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华侨资助,学校所有课程均使用汉语授课,并且教授中国历史、中国地理等科目,是名副其实的华文学校。现侨南学校受泰国政府教育部资助,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泰国文化教育为主导,实行泰语、汉语和英语并行的“三语”教育,汉语已丧失原有的主体地位。尽管中文仍然是学校的必修科目,但实质上并不影响学生升学。

侨南学校自建校以来,一直开设中文课,由中文教师任教。以前由于学生人数太少,对中文教师的需求并不大,执教教师多为泰国本土的汉语教师;但随着侨南学校的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学校对中文教师的需求量也随之增长。2007年,学校聘请中国潮汕人士郑卫强先生为中文校长,以加强学校的汉语教学管理工作。同年,中国国家汉办派遣1名中国汉语教师志愿者(下文简称“汉办教师”)前来支教,开启了侨南学校汉语教学的新面貌。此后,侨南学校的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从未间断,汉办教师在中文教师队伍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见图2)。

由上图可见,侨南学校中文师资的中坚力量是汉办教师和泰国本土汉语教师,侨办教师则是近两年才开始加入的新生力量。本土教师的数量呈现出逐年稳定增长的势头,汉办教师总数增加,保持着一定的稳定性。侨南学校汉语教师人数在2012年达到新高,这从侧面反应学校汉语教师的需求逐年扩大。据了解,侨南学校在2013年将有2名汉办教师离任,学校决定再申请增加侨办教师1名。预计2013年侨南学校将有本土汉语教师4名,汉办留任教师2名,侨办教师4名。

(三)汉语课程设置情况

侨南学校汉语课程的设置每年会随着师资力量和学生人数的变化而调整。校董会的原意是要保证每个年级每个班级每周上5节汉语课,但由于学生人数和汉语教师人数不断变化,除小学一、二年级能保证每周5节汉语课之外,其他年级目前基本稳定在每周3节,小学和初中每节课50分钟,幼儿园每节课40分钟。由于学校汉语课程的设置并没有明确的分类要求,也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标准,汉语课程的教授长年处于衔接不良的状态,没有形成完整的螺旋渐进式体系。

(四)教材使用情况

多年来,侨南学校汉语教材的选用全凭教师根据个人的意愿和喜好自行选择。迄今为止,由中国国家汉办赠送以及汉办教师自购的教材有:中国国家汉办规划教材《体验汉语》,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的《汉语乐园》《开开汉语》《成长汉语》,暨南大学出版社的《汉语》《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乘风汉语》,商务印书馆的《世界少儿汉语》,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跟我学汉语》《快乐汉语》。这些教材均为汉泰对照版。侨南学校历届汉语教师较常用的教材有:《体验汉语》《开开汉语》《汉语乐园》《跟我学汉语》《快乐汉语》。

侨南学校虽然拥有的教材种类多样,但是种类繁杂,缺乏针对性,而且大部分教材数量不足,无法保证学生人手一本,只能作为参考教材。2008年,侨南学校中文教研室拟定全校汉语教学统一使用汉办教材《体验汉语》新版。《体验汉语》是一套注重听说能力的教材,配有汉字部件教学,课堂练习部分生动有趣,较受学生欢迎。但因为侨南学校购书数量不足及其他各种原因,目前为止仍无法真正做到统一使用《体验汉语》,教师们依旧各自使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教材,或者使用自编教材,导致学生长期处于上课“无本可依”的状态。

(五)中国文化活动与交流情况

侨南学校极少正式开展专题性的中文活动,唯一一次大型中文活动在2010年举行。泰国本土汉语教师张志宏邀请了八九个在曼谷的台湾中文教师来校,举办了为期三天的中文夏令营活动,以集体授课的形式为主,辅以中文游戏和问答,获得了很好的反响。以往汉办教师和侨办教师很少单独开展中文活动,他们一般只在泰国的节日活动(例如儿童节)来临之际,跟随全校的泰国文化活动开展一些小型活动,如展板展示、游戏互动等。而在2013年新春佳节之际,全体中文教师(12人)组织策划了侨南学校历史上第一台由中国教师主办的春节联欢汇演。整台汇演由中文教师和所教授的学生联袂出演,共有12个节目,包括歌舞、太极、书画、饮食、走秀等多种形式,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在全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今后学校举办中国文化活动开了个好头。

此外,侨南学校每年都会有少数人参加个体文化交流活动。例如:2011年国务院侨办文化司主办、泰国华文教师工会协办的“海外华校校董、校长访华”活动,在六十二周年国庆之际,邀请本校17位教师到中国北京、山东等地进行文化考察,参观教育学院,听取文化讲座。再如:由侨办组织赞助的中国“寻根之旅”,自开办以来,基本每年都会分配一至两个名额给侨南学校的学生。参加这个活动需要24000铢的费用,一般由学校出资12000铢,学生自费12000铢,只有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才有机会参加这样的文化交流活动。

(六)中文竞赛的参加和举办情况

2009年正式开办的“东北部华文民校中文学术比赛”,每年举行一届,从未中断。这个比赛主要包括演讲、讲故事、唱歌、舞蹈、抄写、朗读等项目。每次比赛,东北部各所华文民校都会积极参与,侨南学校也不例外。此外,侨南学校参与得较多的汉语比赛还有:四色菊府皇家大学中文知识竞赛、曼谷中华会馆中小学生汉语比赛、曼谷全国学科竞赛等。但是根据历年的赛事纪录,侨南学校参加次数和获奖次数最多的是每年由东北部各类学校承办的“东北部华文民校中文学术比赛”,学校在这个比赛中获得的奖项约占获奖记录的90%;而且就参赛获奖者的名单来看,参赛者一般都有固定的人选,这些人通常每年都要代表学校去参加各种中文比赛,直至毕业离校。由于本身条件的限制,侨南学校只承办过一些区内的小型比赛,相当于区内的选拔赛,尚无实力承办大型的中文比赛。

篇10

〔论文摘要]根据网络时代用户需求和利用情况,分析了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从网络知识、信息素质、网络道德及信息服务等方面探讨了中专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应如何发展。

间题的提出:我校是一所市属中等专业学校,始建于1985年,在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发展中,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学校的重点扶持,特别是近几年,学校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我馆得到了迅速发展,无论是在基础设施、馆藏建设、技术设备、读者工作以及队伍素质上都得到了进一步改善,逐步具备了一定规模。随着学校条件的好转,老师每人配备一台电脑,图书馆建起电子阅览室,相应的问题也出来了,师生们使用电脑打字,做课件,玩游戏,但是作为互联网的最重要功能,网络信息的利用,绝大部分师生都不会运用,或者未充分利用。中专图书馆作为中专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对配合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开拓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全社会已进人网络时代之际,中专图书馆又该如何面对此网络环境?

1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特点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已突破了传统文献资源范畴,扩展、延伸为一个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的新型图书馆馆藏体系,信息资源已从单一的传统文献资源扩展到包括传统文献资源、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信息资源等多种媒体在内的、涵盖范围较广的各类信息资源。

1.1广泛性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不仅拥有传统文献资源,包括印刷型的图书、期刊、报纸、档案、标准、图谱、研究报告、会议资料、学位论文、专利说明书、产品说明书等;缩微型胶卷、缩微平片、缩微卡片等;视听型的录音带、录像带、胶片、唱片、幻灯片、电影胶卷等,而且还拥有电子出版物,如磁带、磁盘、光盘、芯片型出版物(CD.LD}CD一ROM),更有虚拟馆藏的网络信息资源,包括一次文献型的联机/网络全文库、电子期刊、电子书报等;二次文献型的图书馆馆藏目录数据库(OPAC)、商业联机/网络书目数据库等、三次文献型的各类型网上电子参考工具书等以及零次文献型的电子论坛及各种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学术团体、教育机构、企/商业部门等单位在网上的信息等。这些物理/现实和虚拟馆藏的信息资源涵盖范围极广。

1.2特色性

网络信息资源类型繁多、时效性强、检素便利、超文本链接和多媒体、多语种、分布式储存、超国界传输、成本低、交互式反馈机制便于信息交流、完善;但是,其信息无序、分散,检索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深度、广度较低,导致检索结果难以控制。

1.3不可替代性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各类信息资源由于其各具特色,它们在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中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性。

网络信息资源是指因特网上所提供的各种有关学科信息、会议信息、政府及公司信息以及电子论坛、电子邮件、科研动态和科研成果等等非正式出版的网络信息资源,它们可以提供给用户具有很强时效性的一些事实和数据以及某些信息的线索,是用户及时的、快速查找相关专业信息、了解政府政策法规,掌握市场信息,以及阅读新闻、娱乐等的有效途径。这是图书馆传统信息资源,甚至电子出版物难以做到及做好的。但这类离散的、高度变动的网上信息,图书馆必须对此加以有效的开发和有序化组织,才能使之真正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供用户使用。

1.4共享性

在网络环境下,每一个图书馆只是网络整体的一个部分或一个节点,这时网络对信息资源整体协调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共享性必须得以强化,当一个图书馆收藏的信息资源转化为一个个数据库并提供网上信息服务时,其它图书馆完全可以拿来直接使用,不必再把相同的资源进行加工上网,共享避免了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

2开展网络知识教育,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21世纪是信息网络的世界,在网络世界,用户不受时空限制和围墙障碍,却拥有一个全球性的网上图书馆,使资源共享成为现实;网络改变了学生围绕着老师、教材和课堂转的传统教学模式,利于发挥学习积极性和个性潜能,网络融文字、声像、动画于一体,使用户在获得所需信息的同时能得到美的享受;借助网络,学生们可在瞬息之间领略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事情,其交流与沟通也不再受时间异步障碍的影响,既开拓了视野,又扩大了生存和发展空间;网络还将教学由课堂扩展到图书馆以至宿舍,由校园延伸至社会,学习者可永不毕业,从而促进了教育的社会化和终身化。网络的这些作用强烈地吸引着当代的青年学生,使得校园的“网络热”不断升温,上网正逐渐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的趋同行为。

但目前我国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和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网上活动多为娱乐、消遣及通讯聊天,而较少用于学习和研究,有的甚至不会上网。即使是学习与研究,许多用户缺乏必要的信息网络环境,不了解数据库,不会制定检索策略,不能正确地选取检索网点、路径、方法和标识,不知道对信息如何分类、筛选,加之网上信息数量庞大、类型多样、重复交叉,代谢频繁以及网上信息的无序性和不规则性,无疑增加了信息获取和利用的难度。解决用户使用中的上述问题,正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新发展。为此,图书馆应通过授课、讲座、印发使用指南、举办知识竞赛、组织网友沙龙、开展网上导航等活动对在线用户进行宣传和培训,提高学生对网络的认识.激发学生的上网热情,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

3重视信息素质教育,提高上网能力

所谓信息素质是指人们获取、评价、利用和创造信息资源的能力。这一概念由美国人波耳(Paul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如日本已将信息素质教育纳人教学体制,并注重从小学就开始培养;美国制定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也明确要求学生对各种信息的理解及信息的检索、收集、组织、处理都应达到相当高的水准;在我国,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质,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图书馆是为读者服务的,可以说,没有读者.图书馆就没有生存的价值,没有高素质的用户,图书馆就缺少发展的动力,况且,图书馆具有信息资源、学术环境、信息人员及信息技术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堪称学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和最佳场所,因此,在中专学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是网络环境下中专图书馆的职责和义务。信息素质的培养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3.1增强信息愈识

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需求的自我意识,是人们在信息活动中,在与外界信息环境的交往中对信息的反映。它包括人们的信息需求心理,对信息的认识水平和敏感程度,对信息环境的了解,对信息道德准则的态度和对信息资源的评价等。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首先要转变学生的观念,明确信息是重要的社会资源和财富,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竞争力的强大动力,是知识经济的命脉。懂得没有信息意识就不能有效地利用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和开发信息。此外,要改善信息环境,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要通过信息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能从大量繁杂的信息中及时捕捉有用信息,排除无用和有害信息,进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3.2提高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人们在信息活动中获取、加工、利用和输出信息的能力。信息能力教育是信息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信息能力的培养,一要提高学生的网络操作技能,如能正确、熟练使用搜索引擎和主题指南,自如地点击特定的网站、网页及内容,能在网上熟练发送电子邮件和进行远程登录、开展馆际互借等。二是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利用技能,包括帮助他们识别信息源,制定检索策略,选取最佳检索途径和方法等,使学生能从图书馆、电子出版物、数据库和网络资源中迅速有效地获取各种信息并作出正确评价和及时加工、整理、筛选、下载。提高信息能力的手段可通过网前辅导、网上导航和检索课等形式实施。特别是信息检索课本身是一门方法课和技能课,如果我们将教学目标定位在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技能上,以数字化信息资源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网络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并增加上机和上网机会,必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

4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建设网上文明

互联网的应用为中专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良好条件,也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展示了广阔的前景,然而网络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网络在其广泛的积极作用背后隐含着使人精神堕落的陷阱,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网络,作为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建设网上文明,既是信息时代赋予图书馆新的使命,也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建设网上文明,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网络应用价值观,端正上网动机。其次,要加强监控,筑牢“防火墙”,击退人侵者,提高网络的安全性。第三,必须从严治理,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中专生的网上行为.把所提倡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标准融于各项管理中,实现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统一。第四,要主动出击,精心制作图书馆和校园主流网站,用积极健康的思想和文化信息占领网络阵地。第五,要针对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及学生的思想动态,正确引导,积极沟通,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及时化解学生中的偏激情绪。第六,要综合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网络文化素质,把学生的网上活动引人学习和研究,形成文明上网,学习用网的新学风。

5搞好信息服务,拓展情报职能

5.1信息服务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由之路

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较传统的中专图书馆服务有了全新的变化。伴随着信息用户的多层次决定了他们信息需求的多元化,即要求:信息内容的综合性、信息搜集的广泛性、信息载体的多样性、信息提供的有序性、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和信息利用的准确性。图书馆的情报职能也相应由对文献资料的收藏和提供变为对信息资源的研究、加工、开发,并主动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图书馆的社会形象则由人们索取知识的“宝库”升华为“知识喷泉”和信息集散地。在新的环境下搞好信息服务,满足用户新的信息需求不仅能实现图书馆工作重心的转移,充分发挥图书馆“信息库”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而且能促进生产,振兴经济,增强国力。因此,强化信息服务职能,是图书馆进人知识经济时期的重要标志,更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由之路。

5.2信息服务策略

(1)深化服务内容。传统的文献信息服务是以馆藏资源为依据,以印刷型文献为主体的一种文献提供服务,而网络环境下不仅要继续提供文献借阅服务,更要做好网上书刊预约、馆际互借、文件E-mail、原文的FAX传送等工作,同时,建立一个内容丰富、界面友好、链接完善、操作方便的图书馆网页,并把国内外图书馆及热门网点与网页链接起来,帮助用户方便、快捷地利用网上资源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一个重要内容。此外,图书馆还应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数据库为用户提供信息导航、信息检索及信息开发服务,利用网络通信功能为用户提供远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