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范文

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5:25: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

篇1

关键词: 大学生文明素质 养成教育 高校教育管理

1993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分析21世纪人类面临的挑战时,被列为第一位的是人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的挑战。专家指出,高境界的理想、信念、责任感、强烈的自立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是21世纪人才规格的突出特征,这也为中国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当前,中国正处于大变革和社会转型时期,教育应从可持续发展出发,确立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学校要从为学生的升学与就业做准备,转向为学生的人生各个方面做准备,即全面的素质教育包括智能、品德、价值观、态度、情感和社会参与能力等方面,而这种合格人才所具有的文明素质,正是养成教育的历史使命。

大学生文明素质的养成教育是指以高校为主体,在家庭、社会的配合下,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形成和发展规律,运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对大学生施加系统影响,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1]重视养成教育是目前国内外高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共识,是大学生文明素质教育的重要教育理念,对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德和素养,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尝试从高校教育管理角度出发,谈谈对高校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理念的几点意见。

一、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提高制度执行力。

养成教育离不开规范的制约,它以制定科学完备的规章制度为起点,并以组织纪律、行为训练、严格管理等行政措施来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为此,首先,要建立健全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符合教育规律和培养目标要求的管理制度,使得养成教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要杜绝学生的侥幸心理和社会中人情关系在学生制度规范中的泛化,使学生对制度产生敬畏心理,从而对校园和社会上不成文习惯的敬畏甚至过渡到对校园和社会上复杂现象背后的基础性秩序的敬畏,形成制度文化的威慑力量。最后,制度执行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相联系,动之以情,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制度认同。在具体执行中,教育者要注意动态方法和静态方法的结合,随机应变地采用动态方法,增进执行主客体在相互理解基础上的协调,使得制度更加人性化。

二、扎实开展学生行为训练,重视良好习惯意识培养。

开展行为训练,促成习惯意识培养是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的重要手段。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在研究孩子教育时曾说:“应该利用一切实际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孩子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这就是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2]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也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高校在教育中需更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爱国意识、集体意识培养。

重视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表达爱国情怀,利用时事政策课、主题班会课,客观分析国情、政策和敏感问题,不断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和谐团结的集体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人、对社会的责任感。高校努力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班风,关注学生的个别性,使学生主动融入集体中,在集体中学习为人处世。

(二)责任意识培养。

高校要运用多种途径把大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并以“人人参与和谐校园文化创建”为抓手,开展责任感教育。一要通过高校课堂讲道理,明确责任重于泰山;二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担当;三要进行活动总结和心得体会反馈,深化体验,强化责任感。

(三)独立学习意识培养。

学生始终是高校工作的中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需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要继续推动课堂教学,教学内容的深入和可理解性、教学方法的创新等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需要;二要坚持学院、系部、班级三级管理制度,有效开展学生评教、教师评学,以此作为了解学生学风动态的直观依据;三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意识培养。

大学生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为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自觉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大学生实现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自我培养活动。[3]要按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予以适当的引导,充分发挥他们提高思想品德的自觉性、积极性,进行成就感和挫折感的激励教育,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理性的目标,引导他们把教育者的要求和道德教育的影响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规范。

(五)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职业意识培养。

要使学生能够与行业、企业实现无缝对接,就须进行职业养成教育,这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高校在理论教学中可结合本专业特色灌输职业教育理念,也需塑造职业意识养成教育的环境和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高校可以利用网站传递行业的前沿信息,引导学生了解最近动态;利用宣传栏、展板展示与行业相关的活动和知识;利用办公室和教室悬挂名人照片、语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利用课外活动期间邀请行业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也可以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就业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习岗位上将所学知识与工作紧密结合。

三、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调动各方因素,形成养成教育全程化、全员化。

养成教育需要依靠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合力。首先,养成教育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凝聚家庭教育力量。想方设法让更多的家长及时了解学校相关政策及学生在校表现,长期有效地与家长保持沟通,有问题要第一时间告知家长。

学校教育在整个大学生养成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和中心环节,是养成教育的重中之重。在高校,对大学生成长影响最大的外界因素,莫过于他们最值得信赖的老师。教师必须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努力做到用崇高的政治信仰和道观念去点燃学生的理想之火,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用良好的修养去做学生行为的楷模,通过言传身教给学生以文明的熏陶。同时,高校也要注意网络环境和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引导学生浏览健康网站,获取健康信息。

大学生生活在家庭、高校、现实社会和网络世界构成的四重社会中,其养成教育需要各方面密切配合,以形成教育合力,坚持反复抓,抓反复,方能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

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高校可从制度、教育、管理层面努力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环境,形成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诚然,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需要持之以恒,更需要文化理念的支撑,这将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徐柏才,李从浩.关于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2).

篇2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

文明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指一个人的语言方式、思想认识和行为举止等与社会道德要求相一致的程度。文明素质对大学生而言主要包括社会道德和校园公德等方面,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在大学生的工作和生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可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树立良好的大学生形象,同时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1]现在的大学生多为90后,90后大学生是指1990年到1999年年底出生的进入大学学习的中国公民。在2008年入学的大一新生中,绝大部分出生于1990年,这就意味着大学已经迎来了首批“90后”学生。据调查,90后的大学生个性张扬,有很强的自我意识,有较明确的目标,善于调试自我,乐于表现;但是他们的有些思想也需要引起高校德育工作者重视。本文旨在对整体90后大学生文明素质进行探讨,从而对大学生的文明素质教育提供可行的意见。

一、90后大学生文明素质现状

1、 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社会特征

要想分析90后大学生的文明素质现状,必须先了解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社会特征。心理特征方面:首先,90后的大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在“6+1”的家庭结构中长大,衣食无忧自我意识很强,做事不大考虑别人的感受。有些90后缺乏挫折锻炼,有很强的逆反心理,不易沟通。其次,90后的大学生个性张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也存在懦弱、自私、承受挫折能力差的问题。最后,90后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更独立也更功利。社会特征方面:90后大学生更利于释放内心的感情,善于自我调适,表现的较为阳光和乐观;90后大学生有参与社会事务的需要的期待,他们愿意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但是新鲜感过去,他们也会失去兴趣,缺乏持久性。

2、 90后大学生文明素质现状分析

(1)认识和实践不统一。大学生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但文明素质的修养却不够理想。一方面,大部分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有着较高的知识水平,有着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能正确地看待各类现象和事物;另一方面,大部分大学生却表现出较低的实践能力,遇到挫折容易退缩。

(2)自我约束能力较弱、自律性较差。大学阶段的90后学生正处在向成年过度的一个转型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情绪波动较大,做事缺乏持久性,自律性差,容易受社会各种价值观的诱惑。

(3) 诚信意识较差。近几年来,高校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越来越差,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现象越来越严重。除此之外,也存在着求职简历弄虚作假,伪造合格证书等现象,这说明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越来越薄弱。

(4)文明礼仪缺失、公德意识缺失。随意逃课,上课睡觉、玩手机,乱扔果皮杂物,穿拖鞋进教室上课,打饭插队,语言粗俗等不文明现象在校园内屡见不鲜。[2]

二、大学生文明素质缺失的原因

1、家庭原因

大部分90后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以及祖父母的宠爱下长大,娇生惯养,这无疑养成了孩子错误的思想,不尊重他人,不能吃苦,缺乏合作意识。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成绩而忽略了对孩子文明素质的教育。

2、社会原因

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丑陋的现象,这些现象容易对大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扭曲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网吧,KTV,台球厅,日租房等行业在学校周边日渐兴起,某些不文明现象开始在校园内流行。

3、学校原因

当前,各地中小学校把提高升学率作为教学工作的重心,轻视了对孩子道德修养方面的引导。

三、文明素质养成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加强大学生的文明素质修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日常文明行为的培养,优秀思想道德的教育等。[3]做好大学生文明素质教育工作是弥补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欠缺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做好大学生文明素质教育工作,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民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4]

四、做好90后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的意见

1、培养90后大学生良好的习惯

促进90后大学生习惯意识的培养是做好大学生文明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首先,要培养90后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和集体意识,利用主题班会课、各类实践活动等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引导学生把这种热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通过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班集体,在集体中学会为人处世。其次,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教育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自律、自省,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最后,培养90后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每个人都是社会一份子,他的行为也要对社会负责,对自己负责。高校要通过广播、橱窗、板报等途径把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中,多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通过各类的学习强化学生的责任感。[5]

2、突出文明素质的教育

一支思想过硬的辅导员队伍是实现对学生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大学生文明素质的重要保证。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是做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首要条件。辅导员在管理好学生的同时要突出文明素质的教育。首先,要把文明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并在学生管理中突出文明素质教育的地位;其次,组织班级成员开展各类活动,采取多种措施在实践中提高大学生的文明意识;最后,鼓励学生多参加院系的各类活动,通过与其他院系学生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3、丰富校园的文化活动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提高大学生文明素质的重要途径,它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发掘大学生的潜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养,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要注意以思想教育为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要以道德建设为主,提高学生的公共道德和社会公德。学校活动要以接触社会为主,开展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6]

4、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90后大学生的文明素质

在做好90后大学生文明素质教育的同时,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完善自我道德,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组织学生清扫校园道路,清除草地上的垃圾,打扫宿舍楼和教学楼的公共场所等。当学生们费力去清扫校园的垃圾,清除墙上的乱涂乱画时,他们一定会对乱扔垃圾、乱涂乱划等不文明的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们也许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这就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文明素质,这也是现实的自我教育的成果。[7]

【参考文献】

[1] 郭志俊,李永山.大学生文明素质现状与评价体系构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6).

[2] 赵悦平,赵书岗等.当前大学生校园文明的缺失与教育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3).

[3] 李祥,段汝和等.论大学生的文明素质与培养途径[J].高等农业教育,2001(1).

[4] 唐国华.试论加强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邵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

[5] 杨帆.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初探[J].文教资料,2011(4).

[6] 郭志俊,李永山.关于大学生文明素质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9(3).

[7] 王晓勇.当代大学生文明素质现状与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9(7).

篇3

一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课程设置

1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现状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以基础英语为主。虽然经过近30年的努力,我国的公共英语教学在课程设置、教材、实践教学、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不少院校只看重四级通过率,忽视甚至取消了应用阶段的教学,因而使大学生无法完成从基础学习到应用实际的转换。《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稿)(以下简称《要求》)提出英语学习4年不断线,说明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只是完成大学英语教学的基础阶段,后面还应该有应用提高阶段,方能建构系统的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的课程体系。但由于一些原因,社会把四、六级的通过率作为衡量一个高校英语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以致各高校大部分的教学资源都运用在以提高四、六级通过率为目标的基础英语教学中。尤其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如果始终用四、六级通过率作为教学效果的检验标准,那就与我们的办学理念背道而驰,也与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学生毕业后的需求是不相符的。这种状况促使我们思考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整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2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课程设置

目前全国各高校专业英语教学的效果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其根本原因是没有解决好从大学基础英语到专业英语教学之间的过渡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过渡阶段做好衔接工作。专门用途英语(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并根据学习者特定目的和需求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它不同于语言教学,而是以讲授内容为主线(content-based)的教学。专门用途英语以专业交际的应用技能为教学重点,不同于以语言训练部分为教学内容的基础英语,也不同于以专业知识为教学重点的专业课双语教学。它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伸,是从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向英语应用技能培养的过渡,因而是大学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的有效接口。

目前,社会对复合型、实用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使得一些高校开设ESP课程,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影响,国内的ESP教学存在着师资问题突出、教学效果不好、缺乏协调性等问题。在遵循ESP课程教学特点的基础上,要积极探索ESP课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案。为优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大胆尝试在原来的大学英语总学时之内,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阶段和应用提高阶段。在基础阶段,按国家相关要求,开设读写课程和听说课程;在应用提高阶段,根据学生需求及其专业特点,开设“工程英语”、“商务英语”、“文秘英语”、“汽车英语”等ESP课程,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够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另外,在应用型教学环境下,教师有较大的自,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需求,自主增删教学内容。而且,在特定条件下,应用型高校应当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激发教师开发校本教材的欲望。在良好的研发氛围中,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开发出一些具有就业导向性的校本教材,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

大学基础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在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基础英语是ESP教学的必备条件,ESP教学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或扩展。两者都是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中必不可缺且密不可分的环节,两者都服务于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的主要目标。

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在基础英语阶段后开设专门用途英语课程,采取专门用途英语与基础英语的互补性、多层次教学模式,以确保整个大学阶段英语学习不断线,是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同时应注意进行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应用型课程设置改革,开设灵活多样、能满足学生不同需求、充分体现个性化的选修课,对大学英语课程标准、规格、教学层次进行教学优化调整。

二师资队伍建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用“五个因素和一个公式”来衡量外语教学质量。五个因素是:(1)国家对外语教学的政策;(2)学生的来源与素质;(3)教材的质量;(4)教学环境的条件;(5)教师的素质。五个因素中前四个是可变因素,而第五个因素即教师的素质是决定因素。一个公式指: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教法(3分)+环境(4分)]×教师素质。可见,教师素质的分值越大,则乘积越大,证明教学质量就越高。因此,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关键,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保证。能否迅速造就一批理论基础深厚、具备开拓创新精神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而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实力,是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完善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外语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同时着手培养:首先是教学能力培养,解决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问题;其次是进修,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第三是科研能力培养,解决教师自我发展的问题。目前我国各院校对大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基本分为3种:一是校内培训。校内培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学能力、教学理论水平、教学研究、科研方法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二是国内培训。国内培训的目的是培养骨干,为将来学科发展培养学科带头人。三是短期出国培训。组织部分英语教师到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的相关大学进行短期培训,让教师亲自体验英语语言和英语国家的文化。

经过多年的努力,大学英语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要配合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应该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改革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知识广度、结构层次也将面临一次全面的重新整合,无论是学科知识结构还是跨学科知识结构,都需要调整、充实、再提高。要实现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各个高校政策、资金、环境等各方面的支持。

三校园英语学习环境的建构

语言学习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它的运作效果优劣与教学活动成效息息相关,且直接影响语言教学活动的质量和进程。所以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创造语言学习环境,实现英语教学的最优化。本文所涉及的英语学习环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课堂英语学习环境,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环境与课外英语学习环境。

课堂学习环境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学习效果等因素构成。学习一门语言的最终目标是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我们在教学中应尽量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力求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巩固所学新知识,同时在语言的理解运用过程中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在养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除了关注自己传授的知识,更应该关注学生培养目标要求的修养情况和养成程度,学生也不应该只是关注教师传授的知识,而应更关注如何把养成要求转化为自身应该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环境,可以利用时空不限、资源共享、交互协作等优势,提供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学习服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环境的便利条件,可以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增加学生英语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课堂知识,从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必须注重学生课外英语学习环境的建设,努力创造浓郁的校园英语文化气氛,定期组织英语讲座、英语电台、英语征文大赛、英语演讲比赛、英文单词大赛、英文歌曲比赛、英语话剧表演、辩论赛、英语沙龙、外籍教师与学生联谊等活动,进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

课堂英语学习环境、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环境以及课外英语学习环境三者的结合,将会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为广大学生英语学习提供了实践的舞台,为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的养成教育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保障。

总之,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的建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我们必须注意各种要素的协调配合,课程设置继续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尽全力创造良好的校园英语学习环境,通过体系的构建促进大学生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以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尧学.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2(8):3-6.

[2]王海华,王同顺.双语教学与公共英语教学的接口问题[J].外语界,2003(1):49-53.

[3]杨兴林.应用型人才及其培养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6).

篇4

[关键词]工程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探析

中图分类号:D52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6-0250-01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高了全民素质。但也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方式,就业岗位趋于多元化。从而创新创业教育随之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一课。更重要的是我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大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工程素质的培养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工程素质培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

1、大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的意义

大学生工程素质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工程意识、工程素质是工程师必备素质之一。工程素质教育必须注重加强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的培养,切实培养适合现代工程需要的社会主义工程建设人才。我国高等工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工科本科教育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去工业生产部门,从事设计、制造、运行、施工、研究开发和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去科学研究部门、教育部门工作。”这就告诉我们,高等工程本科教育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线,也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培养工程师为主体,也培养科学家。

2、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创新教育是培养既有创新精神,又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是一个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的教育活动的过程。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能力等各种与创业相关的素质,并最终使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活动。创业教育是一个过程,它培养学生创业所需要的观念和技能使他们拥有洞察力和勇气抓住可能的机会采取行动。创业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大学生企业家精神,终极目标是培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工程素质培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

所谓工程素质就是指大学生在工程能力和知识应用方面的特性和品质。是指从事工程实践的专业技术人员的一种能力,是面向工程实践活动时所具有的潜能和适应性。工程素质的培养,一直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内容包括:一是广博的工程知识素质;二是良好的思维素质;三是工程实践操作能力;四是灵活运用人文知识的素质;五是扎实的方法论素质。

二、创新创业教育是工程素质培养的深化与升华

1、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的。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创新创业型人才,高校作为创新创业发展的新生力量,把培养大批量高素质的、创新创业的人才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树立全新的就业观,使他们既会“求职”又能“创造新的工作岗位”。二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从而达到“成人”、“成才”并努力“创业”的目标。

2、工程素质培养的核心内容

工程素质是一种综合素质,它是由工作能力,业务水平,文化修养,道德情操,良好的品格等要素组成。工程素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知识简单的叠加而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素质在工程实践中综合化、整体化和目标化。对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就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使他们学会认知,学会应世,学会做事。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学生毕业后职业工作所需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2)利用大学有限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积累经验,提高认识能力。

3、创新创业教育是工程素质培养的深化与升华

有良好工程素质的人具有独立分析工程实际问题和解决工程实践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知识创新的能力,还具有良好的政治觉悟,较高的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大学生进行工程素质培养的重要一环是进行工程训练。工程训练是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在工程训练中,注重对学生在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方面的培养,在同学们中打破大学生们对创新的神秘感,明确创新和创造发明的区别及创新的真正含义。

三、创新创业教育是实施工程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1、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

在高校首先改变传统的就业教育,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的意识和创业素质。其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重视创业实践活动,构建创业教育平台。再次加强师资培养力度,建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2、实施工程素质培养的途径

工程素质培养主要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学校就要像建设课程教学一样来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突出技能应用能力培养,不断完善学生工程素质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突出动手能力培养。建立认识实习与生产实习相结合的模式,以校内操作实习和校内、外实习基地为依托,加强工程实践教学和工程实践训练,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创新意识,时代意识,实践意识,经济和社会意识,管理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等。工程实践是工程意识的实施途径

3、创新创业教育是实施工程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和创业技能、创新和创业精神。开展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培养大学生的实践精神、探索精神和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创业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能促使学生毕业后自谋职业,以缓解就业的压力,开展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创业能力和生存能力,在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诚信意识、意志力和承担风险的勇气,在于增强学生领导与合作开拓事业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全社会的创业文化建设起到引领推动作用。创业教育并非专指激发学生开展个体创业活动,而是培养学生创新与创业型思维的教育活动,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一种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创业教育对于每个学生都有实际意义。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应当是具备宽泛的学识基础、适应多变竞争态势、敢于独立创新并具有坚韧意志等素质潜能的人。

参考文献:

[1] 王乐芝 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素质结构探析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32(2):87-88

[2] 胖华 创新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J].宏观经济,2010,(7):11-13

[3] 黄海,王勋,有祥君 .以科技创新活动提升大学生工程素质[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4):43-45.

[4] 李敏.浅析高校创新教育对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意义[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7、8):67-68

[5] 苏玉波,梁莉,朱正威. 工科大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的培养.[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9(2):73-75

篇5

关键词:高职学生 职业素养 职教大学城 互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1(b)-0164-02

早在2009年12月31日时,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提出了用科学发展观来实现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策略,号召各地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开展职业教育园区建设,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在此指导方针指引下,各类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园区建设,通过整合资源,改善产业素质,既能提升教学水平,同时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现代职教大学城构建过程中,必须要重视互动机制的建设,要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为培育高质量人才奠定基础。

1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训练策略

1.1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训练的内涵

就高职学生而言,职业素养是在校学习期间,通过开展技能训练或文化熏陶,通过自我锻炼或自我陶冶,为了能够快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从业岗位需要必须具有的工作态度、职业操守、专业技能知识和相应的心理状态。

工作态度是高职学生毕业后对待工作所表现的敬业精神,高职学生的工作态度直接关系毕业后工作质量。职业操守是高职学生在从事职业活动中必须要遵守的行业规范及最低道德底线,职业操守具有职业性特性,关乎高职学生未来发展。工作心理状态直接表现为工作中的实际表现,毕业后需要独自面对社会活动,许多高职学生都因为没有相应的心理状态,导致工作水平无法提升。职业技能是从事某个职业的基本前提,可以通过专业知识培养来获得。职业技能属于显性因素,可以直接通过知识教育进行培养,而工作态度、心理状态和职业操守,并非依靠短短的课程知识可以提到提升,同时又属于隐形因素。根据冰山素质模型理论,在职业生涯成功因素中,仅有15%由冰山上的显性因素决定,85%由冰山下的隐形因素决定。正是由于职业素养对于高职学生未来就业、取得职业成功的重要意义,迫切需要在校期间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训练和培养。高职学生必须要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确定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养成勇于面对苦难、敢于应对困难的意志,培养学生主动创业、立业的主动性,从而提升学生综合就业竞争力。

1.2 赤峰市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训练策略

1.2.1 构建校企结合模式,训练高职学生职业素养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进行后天逐步培养和教化,达到适应岗位要求,具备胜任岗位能力的目的。为了能够显著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赤峰市通过构建校企合作机制,由高职院校联合企业共同合作,逐步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高技能、综合型人才。

近几年来,赤峰市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各大职业学院都纷纷开展校企合作活动,通过加强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构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训练体系,提升高职学生职业态度、职业道德、工作操守、工作意识形态,从而确保高职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社会环境,能够尽快进入工作状态。

1.2.2 帮助高职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立足于自我定位基础上实现自我突破

针对在校高职学生,辅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高职学生进行深入剖析,立足于本质基础上,设定高职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及发展目标。确定职业目标,订立发展方向,从而制定相应的职业提升计划、技能培训计划、项目开发计划。按照时间节点安排,督促高职学生用自主的积极行动去完成职业规划目标。在高职学习期间,明确个人兴趣、爱好、需要、动机和价值观,分析个人性格、气质和能力,按照个人特性确定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高职学生的自我定位,通过明确个人职业奋斗目标,有利于提升学生职业开发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

1.2.3 充分发挥社会实践作用,利用职业环境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赤峰市通过开展在校高职学生实习就业途径,鼓励在职学生自主创业、灵活择业,让高职学生勇于走出去,在工作过程中,培养职业素养。在高职学生的职业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专业技能,同时又能够在工作中得到成长和锻炼,在工作过程中感受、领悟职业道德,从而将高职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优秀职业素养的当代职业人。让高职学生在社会实`中对锻炼,才能真正提升个人职业素养。

2 赤峰市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训练与职教大学城建设互动机制

2.1 构建并完善职教大学园区项目运行机制

赤峰市开展职教大学城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充足的资金支持是确保职教大学城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赤峰市加大了政府财政投入,建立职业专项经费,加大城市教育附加费投入高职教育、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训练的比例,加大教育经费预算,构建以在校高职学生数量和就业数量为主的考核体系,促进高职院校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提高综合就业能力。

目前,赤峰市针对各大职教大学城采取税收优惠政策,构建职教园区企业投资机制,鼓励企业投资职教院校,充分利用企业先进技术设备和生产能力,将职教院校打造为科研基地、实训基地、就业基地。

2.2 构建并完善工业园区、职教大学城园区和生产产业的有效对接机制

赤峰市职教大学城面向市场和社会,开放办学,积极主动为经济建设而服务。利用多种手段、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构建不同的投资主体,实现校企深层次联合,满足企业职业人才需要。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坚持平等互利基本原则,搭设资源共享、人才共培的联合模式,在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同时,满足企业人才需要。作为企业来讲,必须要加强和高职院校的深入合作,对学生实习、就业给予资源支持,为学生提供学习和锻炼的平台。加大对研发资金的投入,为高职院校提供科研经济支持。

2.3 加强职教大学城和工业园区的互动

赤峰市将职教大学城和工业园区全方位融合起来,利用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产业区、特色工业园区作为高职学生实习、就业机构,充分利用现有平台,建立以职业素养培养为中心的人才锻炼计划,将职业教育行为纳入高职学生课程学习范畴,利用工业园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共建保障机制,采用共建共享的模式,加大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训练和培养,打造独具特色的工业园区。高职学生在参与实习过程中,既有机会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又能在良好工作环境中提升个人素养,有利于高职学生未来发展。

3 结语

赤峰市各大职教大学城通过开展校企深入合作、重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结合高职学生实际情况,开展职业生涯划指导,因材施教,为高职学生提供专业知识指导,同时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进一步提升综合竞争力,确保学生毕业实现就业,就业能够胜任岗位需要,能够促进用人单位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先卫,夏建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训练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49-51.

[2]杨艳.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综述[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3):1-2.

[3]李志军.以职业素养训练为中心的概率统计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3(17):140-141.

[4]杨艳.旅游高职学生职业态度及其影响因素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26):64-67.

[5]王振洪.确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系统格局[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23.

[6]周惠,曾红,陈剑利,等.基于云计算的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的研究――以“世界大学城”中湖南职教教学资源建设为例[J].职教通讯,2014(17):1-3.

[7]吴力佳.加强世界大学城特色建设重构会计教学课堂[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9):102-104.

篇6

关键词:古典人文教育;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

一、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1. 人文素质教育提出背景

中国曾因信奉“君子不器”而险些沦丧于西方科技进步带来的船坚炮利之下,“落后就要挨打”的意识使我国在建国后为迅速追赶国外先进的科技脚步一度效仿苏联采用专才培养模式。这一办学模式为当时大批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国民经济的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科视野受限、人文底蕴薄弱,人才成为促成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工具。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建立后,市场经济给大学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利:市场经济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重视现实追求忽视理想追求。一些大学生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困惑、迷茫甚至出现道德滑坡,知识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成为一些人实现物质利益和权利欲望的工具。现代科学技术对经济、国防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也日益加快。这就使得科技教育在大学教育中成为重中之重,而人文教育则日见势微;另一方面,人文教育自身在科技教育的影响下,出现了知识化的倾向,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针对这些弊端,1998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2. 人文素质与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指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各种因素结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人文素质是由人文科学知识、社会心理、文化修养、人文精神、人格等五个方面组成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结合人文素质五要素我们可把对大学生进行的人文素质教育理解为:通过各种教育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身实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形成牢固的人文科学基础知识、良好的社会心理与文化修养,树立人文精神及塑造完美人格的教育活动,是需要外在启迪、陶冶和内部省悟、修炼的教育活动。

3. 对当代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社会和大学在逐渐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后试图进行补课,于是教学计划里添加了文、史、哲方面的人文课程,增加了人文学科教师的工作,举办了一些人文方面的讲座,这些都是有必要的。但人文知识的教授并不等于人文精神的获得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人文精神的获得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也并不是仅以人文学科教师之力就能实现的。涂又光教授指出:近百年来,可谓“科学”阶段;正在发展为“人文·科学”阶段。[1]在“科学”大旗被高高举起的今天应当怎样让“人文”这面旗帜在大学校园里迎风飘扬?怎样才能使中国的大学真正步入“人文·科学”阶段?中国自己有几千年的人文,管灵魂,管德育……因为中国自己早有一套,这当然不是否定互相学习。中国自己的人文,我是说人文‘精神’,是中国民族、中国文化的‘灵魂’[2]这种以儒学为中心的人文教育,尔后成为中华传统人文教育的真主流。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这种人文教育的传统培育了一代代优秀的知识分子,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华人地区的人文教育,一旦失落了与中华人文教育传统的联系,也就失落了自身的根基和生命力。[3]与科技教育不同的是人文教育本身就具有民族性,因而必须重视中华传统人文教育资源,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以促进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4]

二、中国古典人文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历史悠久,源源流长,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活动,早在3000年前就出现了。本文所指的中国古代高等教育,上限始于西周。西周学校已有较为严密的体系,总体有国学、乡学两类。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时期孔子为了教化人性,除了主张学习“六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经以外,也教授“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经”自然是古代经典,事关人文素质的教化,然而“六艺”并非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实用技能。“六艺”中,礼乐射御四艺又称‘大艺’,而礼、乐为四艺及六艺之首。“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怪,恭敬而温文。”(《礼记·文王世子》)。可见,礼、乐是行为规范之“礼”与思想规范之“乐”,内外并举地塑造着一个人。“————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饰之以礼乐也。故事之尽礼乐,而可数为,以立德行者,莫若射。故君子务焉。”(《礼记正义注》)可见“射”在这里与狩猎或战斗无关,而只是一种身心修养的方式。为的是在此过程中培养射者立身立国的道德。“大驭掌驭王路以祀”(驭通御),“御”在此主要是指祭祀时礼仪的身心规范。“书”是文字,“数”是记数,也与古代巫史文化中祭祀、占卜的文化、礼仪相关。之后,儒学一派思孟学派更是在其著述的《大学》中明确的提出“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揭示了当时高等教育目的的人文素养要求。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设立太学。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董仲舒提出要通过教育“养成以仁义为内容、以礼为形式的风俗习惯”。太学的教育就内容说,是儒家五经教育(《诗》、《书》、《礼》、《易》、《春秋》),五经既载道又载艺,不仅是一种人文知识体系,本身还有道德教化的意义,是与孔子时代的人文教育一脉相承的;就目标说,是仁人教育,或君子教育、圣贤教育。也可以称其为现在通称的人文教育。

另一与私学相关的重要高等教育机构是书院。书院始于唐末,成于五代,大兴于宋,一直延至清末。书院由名师主持,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自由讲学,注重教与研的结合,倡导门派间的交流,追求道义和积极入世的精神。体现了教育必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了以德育人和对人性关怀的人文精神。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主教张栻明确提出了书院的办学宗旨是,“传道而济斯民”,即书院不是官学那样科举仕进之地,也不是专于文辞技艺之处,而是传承圣道、接续道统,提升道德人格,匡时济世,拯救黎民之所;朱熹进一步说明,圣王设教立学,为的是使黎明普遍受到居家爱国而明大小之序的教育,儒生应当是:“一,有修齐治平的大志;二,以‘致君泽民’为己任,有为天下献身的精神;三,有亲民爱民的胸怀”。[5]从中可以看出儒生并不是泛指一般的读书人,而是对儒学有造诣,并且又具有良好政治道德品质的读书人。书院的培养目标饱含了中国传统人文教育的意蕴,即对人性、道德修养的关注,教育人要修身养性,重视道德。

三、古典人文教育对当代大学人文教育的启示

1. 教育者自身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蕴

从孔子、孟子到朱熹、张栻他们作为教育家有着渊博的人文知识和高尚的人格情操,他们以自己的人文深度高瞻远瞩的指导着学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有许多学校的经验证明,搞好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校长与各级领导的重视。……经验还证明,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靠课程与活动,还有教师的“身教”。许多人文素养很高的学者、专家的成长历程中都有一些难忘的“领路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家长与老师。教师在做人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但又是强大的。[6]教师要使学生耳濡目染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这不仅是人文学科教师的工作也是每位大学教师的职责。中国老一辈科学家在拥有高深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拥有深厚的人文修养。人文修养培育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造就高尚的灵魂。作为科学大师,他们的成就不仅是科学成果,同时彰显了蕴涵深厚人文精神的人性光辉。

2. 重视人文素质的形成

不仅重视人文知识的掌握,更重视人文素质的形成,通过各种教育内容、教育活动的开展进行人文熏陶。孔子以六艺教“礼”,学生通过六艺学习“礼”、实践“礼”。古代书院鼓励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辩论和讨论。人文课程的教授应当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心理学认知派的主要代表柯尔伯格就曾明确的指出:“灌输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7]论者认为这同样适用与人文教育。人文课程的开设重点不在于学生对人文知识掌握的多少,而在乎通过课程的学习与研究将具体的知识内化,上升为指导自己做人处世、接人待物的原则与准绳,成为自身品格、精神和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要既能“晓之以理”,又能“动之以情”,做到“润物细无声”。

3. 高等教育要坚守自己的理想,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古时书院不以科举仕进为目的而以匡时济世为己任。现在市场经济和网络时代给高校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教育的一元价值倡导与现实社会多元价值取向产生剧烈碰撞,我们在埋怨外部社会给大学造成不良影响的同时,是否反思过大学为适应市场经济所做的调整、转变是否适度,这些调整、转变是否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负有一定责任,大学作为一个特殊的机构在接受社会影响的同时又应该对社会施以什么样的影响。

4. 对文、史、哲的重视

由于人的生命存在在本质上是文化生命的存在,文化生命的存在以价值为轴心,因而人是有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的.人文科学探求人的本质,就在于揭示、确立具有历史合理性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批判、解构以往的过时的价值体系,建立一个民族在一定时代的价值体系。文学、史学、哲学,都以各自的方式负担着这一任务。从12世纪至19世纪后期,中国高等教育机构的传统课程即儒家经典与注释(经)、历史与相关学科(史)、哲学(子)、和文学(集)。按照欧洲大学课程的划分,中国知识的四种分类(即,经、史、子、集)均可归为人文学科。也就是说,中国的古代、近代高等教育都是以这些人文学科为基础的。中国古典人文教育以经、史、子、集(着重“四书五经”)作为教育内容,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尊崇与推广的程度有所不同,但却是封建统治者和百姓自始至终都认可的经典知识。教育具有社会分层的功能,古代人文教育凭着这一功能滋养出中国古代一个独特的士人阶层。中国古典人文教育就内容而言,是道德教化;就培养目标而言,是培养君子、圣贤。中国当代人文教育就其内容而言,是素质教育;就培养目标而言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者。

参考文献:

[1][2]涂又光.论人文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1996.5.

[3]李维武.大学人文教育的失落与复兴[J].高等教育研究,2000.3.

[4]毛礼锐.中国古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篇7

论文摘要:养成教育是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对养成教育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进行系统研究,有利于养成教育的开展与深入推进。有序推进高校养成教育,应从学校发展战略高度全面部署,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学风建设为主线,整合各美教育资源,通过目标激励,在整体规划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养成教育是指对人的基本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健康体魄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它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综合素质。养成教育是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它在人的教育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早已被人们所公认。但养成教育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特征与要求,需要人们长期实践并不断探索。高校养成教育,是教育者为使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素质、能力及行为习惯,而对受教育者长期反复进行教育、疏导、训练及培养的过程。高校养成教育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规范教育,促进大学生的言行规范化、标准化;二是纠偏教育,是禁止性、限制性的教育,其教育对象是有思想行为偏差的个别大学生;三是陶冶教育,即熏陶教育,属于巩固教育、提升教育,是精神引领的感染教育,旨在增强大学生德性“免疫力”。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型走向大众化的背景下,推进高校养成教育有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

一、高校养成教育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1.高校养成教育的历史渊源

我国古代有养成教育的优良传统,许多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及学者都对养成教育有所论述。“知”、“情”、“意”、“行”是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四大要素,也是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在我国古代,教育的目的和任务集中体现在全面培养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上。

“知”指道德观念和道德认识,这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思想基础。孔子、孟子强调“知仁”、“知礼”、“知言”、“知天命”……为的就是要解决学生的道德认识问题。宋代程朱学派把“格物致知”看作是立身之本。他们指出:“学莫大于知本末始终,致知格物所谓本也,始也;治天下国家所谓未也,终也。治天下国家必本诸身”(《粹言》卷一),其主旨在于从日常生活中来践行道德规范。

“情”即道德情感,指人们对事物的好恶态度。通过道德情感的培养,可以使人爱憎分明。孔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为美。”(《论语·里仁第四》)“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矣。”他强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还有流传久远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名句(《孟子·梁惠王上》)。

“意”指一个人的思想和志向。良好品德与坚强意志是密切联系的,构成了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一个重要方面。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孟子称扬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质,并强调“恒心”,认为“荀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梁惠王上》)。孔子和孟子的主张表现了古人为追求崇高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的一种意志和精神。北齐颜之推以“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勉学》)为例,教导子孙立身处世之方。

中国传统的养成教育尤重“知”与“行”的统一。“行”即道德行为,先秦儒、墨、道、法诸家都于分重视“行”。“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墨子强调“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孟子也主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由上可知,中国古代养成教育的核心就是教人学会做人,其实质是一种人格养成教育,是塑造理想的完美人格的教育。儒家学者理想的完美人格就是“仁人”,从而也决定了中国古代养成教育的基本特点必然倾向于道德化、伦理化和政治化。具体而言,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前赴后继的顽强奋斗精神;二是谦逊谨慎、友善和睦、与人为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博怀和正义品格;三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

2.高校养成教育的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的养成教育强调从小抓起,很早就提出“早喻教”的主张,提倡“蒙正于蒙”,认为人生童蒙、心智未开,少受社会外界干扰和污染,心地纯真,易于受教,但也强调“早施教,学到老”。当前高校实施养成教育,有着特殊的理论基础。

学者柳国强、刘春魁认为,养成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方面。现代教育学注重教学的可接受性原则,养成教育形成学生较高层次的习惯,发展高级思维,使学生能更有效、更充分地接纳新信息、加工新信息。从心理学来看,通过养成教育形成的良好习惯,将使学生不仅在学校而且在社会能凭借其内部需要的强大力量自动地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达到高效率,为成功的人生奠定基础。社会学也强调,为使学生原有的思想意识明确起来,进而在其原有心理模式的基础上有目的地传授社会文化和言行规范意识,用基础文明武装新一代,使之与时代要求相适应,需要通过养成教育,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使之形成自动化了的合乎规范的行为。从哲学角度看,养成教育是量变到质变规律的运用。也有学者从微观意义上进行分析后认为,个体的养成教育是促进其“自我”发展的教育,是为了实现自我整合的教育。自我整合不仅表现为个体内部各方面的和谐共存、融合、渗透,也表现为个体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相互吻合。

3.高校养成教育的现实依据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与矛盾:有些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会学习、不善学习、不能自主学习的情况,容易自暴自弃,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许多人从小受家人宠爱、溺爱,规范教育缺失,进入大学后,在生活与学习过程中,组织纪律性较差,缺乏文明的生活习惯,自理能力差;高等教育趋向于有偿教育,也产生了许多道德误区,如用等价交换取代奉献精神,用个人主义取代集体主义,用竞争取代协作,用物质追求取代精神追求等。另外,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的伦理道德体系在不少方面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道德理论、规范体系又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作为社会生活中一个特殊群体的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在心理调节方面与现实存在种种偏差,导致心理错位与扭曲,无法适应和融入社会,出现了道德评价紊乱的现象。

显然,高校实施养成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十分重要,对大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以及综合素质的形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事实上,高校倡导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日标对养成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强的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刻苦钻研、团队协作等精神,因为养成教育的核心,就是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成人意识。

二、高校实施养成教育的对策

由于教育对象、内容、目标、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高校养成教育具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高校养成教育不仅包括大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更注重培养大学生走向社会后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如专业技能、行为养成、心理健康、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等。随着大学生在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上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高校养成教育功能由单一强调社会政治功能向社会性功能与个体性功能的协调一致转变,更加注重主体性教育,具有“提升人的地位”、“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等鲜明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同时,高校养成教育更加侧重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白我养成,通过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发展大学生在教育实践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大学生成为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主体。高校实施养成教育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从学校发展战略高度全面部署,并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养成教育具有综合性、长期性和全面性。因此,养成教育不是一种应急策略和临时战术,应该从学校发展战略高度全面部署、全体动员、全方位推行养成教育。每一所高校都以特色立校、以特色强校、以特色取胜,因而在制定高校发展战略规划时,都会围绕着学校长远利益、核心价值设计核心问题的解决方式、方法,选准突破口,发展特色,强化特色。在养成教育上应下足功夫、寻找路径、探索模式,从而能够为学校的创新发展和品牌创建带来帮助。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和保障。高校养成教育必须以科学完备的规章制度建设为前提和保障,通过建章立制和说理明德等方式使大学生的言行规范化、标准化。如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制定了《大学生养成教育管理手册》,具体包括《大学生行为守则》、《违反文明行为规范处理细则》、《大学生园区管理规定》、《早、晚自修考勤办法》、《班级工作条例》等14项内容,让大学生明确规范、形成规矩。尤其是将重点放在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形成上,加强早、晚自习和课堂考勤等学风督查。

2.通过目标激励,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

养成教育必须强调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因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是个人主体性的形成与发挥。而大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一种自然生成,需要通过目标教育与引导,进而激发与促进。激励目标的选择要以学校培养目标与个人目标关系的协调及与社会对人才需要的整合为标准。

高校开展目标教育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程、职业生涯规划、专业课程等方式实施目标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人生目标、职业目标、学业目标,或者举办目标教育系列培训与讲座活动,激励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激情;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使之能站在相当的高度筹划自己的人生目标。二是建立“目标教育导师制”、“目标教育团队制”、“目标月汇报制”和“目标激励制”等制度,有效促进活动的开展。三是设计与实施《大学生目标周志》,督促大学生每天对自身行为进行检验与反思,促进导师对大学生的熟识、了解,从而对大学生进行更好的管理与指导,形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有效地保障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以学风建设为主线,在与校园文化的互动中推进养成教育

学风建设是养成教育的观测点,更是养成教育的着力点,以此出发构建以学风建设为主线的养成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风建设必须加强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同时把养成教育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共同推进。

许多高校通过创新爱心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新方式、新载体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的学校还建成了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大学生服务大厅,为大学生提供从入学到毕业所涉及的学习辅导、生活指导、助学解困、技能培训、留学深造、就业创业等各类个性化服务,甚至帮助学生应对考研、考公务员、考证等多样性发展需求。

校园文化最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砒砺意志、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等积极作用。学校可以通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各类学生社团,举办学术讲座、辩论赛、征文赛、科学报告会、科技节、艺术节等文化活动,使规则和纪律内化为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行为习惯。

4.有序推进“横向一体化、纵向系统化”的养成教育整体规划

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按大学生养成教育中的“序”由易到难地安排内容、制定计划,使养成教育的实施更科学、更完善。在实施养成教育中,必须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安排内容,将日常行为养成教育作为最基本、最初步的教育内容,在大一阶段,就将思想政治理论和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作为重要教育抓手,提高大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增强其人格意识,以保持其心理健康,逐层跃进。专业意识养成教育处于养成教育的较高层次,进行专业意识养成教育是为了促进大学生职业能力素养的全面形成,最终激发大学生对事业和理想的追求,把个人的价值追求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从而促成自我的完善。因此,大二阶段应着重开展大学生专业意识教育,大三阶段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而大四阶段以就业指导为主要内容。

篇8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科技的飞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素质养成教育已成为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新的重要使命。着重探讨了信息素质养成教育与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关系以及实施策略。

知识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等已成为新世纪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信息及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成为衡量大学生是否具备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标志之一。高校图书馆作为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收集、整理、存储、传播、开发与利用文献信息的教育机构,理应适应时展的需求,承担起大学生信息素质养成教育的使命,使高校图书馆真正成为大学生信息素质养成的主要场所,成为社会发展所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

一、信息素质养成教育及其内涵

(一)信息素质与信息素质养成教育

国内外关于信息素质的定义多种多样,对其内涵和本质的理解也不一致。信息素质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给美国政府的报告中提出来的。他认为,信息素质是指:“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美国国会图书馆认为,信息素质是人们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找到、评价及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1996年,美国教育部指出:“信息素质已成为一个人的基本技能,正如读、写、算等技能一样。”20世纪90年代,这一概念传入我国后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人们在介绍和利用这一概念的同时,普遍认为信息素质表现为在信息社会中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和能力,是人们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培养而获得的素质。

养成教育一直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特色之一。养成教育是对学生行为与习惯的教育,是一种素养和人格的教育。信息素质养成教育是指: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和网络工具及技术教育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使学生把获取、整理、选择和加工信息作为日常生活的习惯。这是一种在“授之鱼”的同时又“授之以渔”的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根本途径。

(二)信息素质养成教育的内涵

笔者认为,信息素质养成教育的内涵包括四个层面:其一是信息意识的养成。“意识”是人的头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自觉反映,是感知、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新信息的敏锐度,以及获取新信息的自觉程度。其二是信息获取技能的养成。这是一种信息汲取能力的培养,即通过书目索引、文摘等检索工具以及计算机系统查找相关信息。要求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与研究中不仅掌握纸质文献的检索技能,同时也要具备熟练获取电子文献的技能。其三是信息评价能力的养成。这种能力主要是指对已获得的信息与知识进行逻辑思辨和判断的能力,只有具备了对信息的逻辑、推理、识别、判断能力,才会有合理有效的信息行为,开发出更多、更有价值的文献信息资源。其四是信息道德意识与行为的养成。通过传授在信息社会中应遵循的法律法规、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能够自觉运用一定的信息理论与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能偏废。信息素质的养成决不仅是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养,是包括和信息与知识有关的心理、品质、思想、知识及能力的培养,目的是培养学生在面对自然界和社会各种信息时,能够快速而自觉地作出反映和确切定位。这是研究型和创新型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高校图书馆与信息素质养成教育的关系

首先,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特点决定了它将是实施信息素质养成教育的重要场所。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图书馆也实现了信息化转型。纸质的图书、期刊已不再是文献信息的唯一载体,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和网络图书馆正快速地成为研究的对象,并日益成为现实力量。新时期图书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使文献信息提供方式将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图书馆已成为数字化、自动化、开放式图书馆或“无围墙图书馆”。时代的变化使图书馆员工的角色也相应地发生了转变。除了具备传统角色的定位之外,还要具备广泛的学科知识、敏锐的信息意识和高超的信息技能,通过对读者检索心理的把握和引导、对读者需求的分析和满足,直接为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教师、学生、专职科研人员提供经过加工的文献信息,在工作过程中提高读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使大学生掌握获取信息与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大学生捕捉和组合信息的能力,使其能以良好的信息素养来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时展的需要。高校图书馆所具备的综合优势是其他任何课堂教学都无法代替的,它理应成为大学生信息素质养成教育的基地。

其次,信息素质养成教育的实施将促进图书馆其他功能的全面发展,大大提升高校图书馆的社会价值。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大学生信息素质养成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承担大学生信息素质养成教育的重任是高校图书馆提升自身生存价值的重要手段。它表现为:(1)具有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功能。终身教育是提高整个民族文化知识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目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都认识到培养全民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拓宽知识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图书馆在实施信息素质养成教育中,可以通过提供各种形式的信息获取途径,来培养学生利用信息的兴趣和能力,为大学生走向社会制定适合自己的终身学习策略打下良好的基础。(2)培养大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功能。新世纪的人才智能结构包括扎实的知识功底、高水平的信息智慧以及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和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高校图书馆的素质养成教育不仅可以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和人格,而且可以帮助他们掌握信息社会中应遵循的信息规范,提高他们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为他们养成良好的信息道德品质,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3)推进高校教育改革的功能。高校图书馆通过对信息与知识的收集、整理、存储、传播和开发,提高高校师生应用信息与知识的能力,为高校的文献信息咨询、科研课题查新、论文查新和查引工作提供大量整合有序的动态信息,对高校的教育改革有着直接的巨大影响。

三、高校图书馆实施大学生信息素质养成教育的策略

大学生信息素质养成教育是新时期摆在高校图书馆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要想出色地履行使命,应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从自身做起,提高信息素质养成教育的使命感

首先,要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加强开展大学生信息素质养成教育的使命感。随着信息网络建设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文献信息咨询服务所面临的文献信息资源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身兼教育和信息两种服务职能,开展信息素质养成教育是本身职责所在,是时代赋予高校图书馆的神圣使命。其次,新时期的高校图书馆员工要树立与高教改革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服务育人观念,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为此:(1)要努力掌握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科学专业知识。这是图书馆员工胜任本职工作的前提。(2)要提高自身的外语水平。这样有利于网络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有利于跟踪与获取国内外最新的信息资料,满足读者的更高要求。(3)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熟悉本馆各种文献载体的信息分布规律、内容特点和使用特点,通过自身广博的学科知识,及时发现并解答读者的疑点,从易逝的文献信息中发现和收集有用的信息提供给读者。

(二)积极主动地参与课题研究

对各院系实行跟踪对口服务,使高校图书馆成为信息素质养成教育的教学实习基地。()要针对教学与科研的需要以及大学生全面素质养成教育的需要,及时补充各学科、各载体的文献资料,尽可能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的种种需要。(2)要结合学校的教学需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有针对性地揭示馆藏,让读者熟悉馆藏,并让读者学会检索馆藏书刊以及全文数据库。(3)要积极主动地向读者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专题检索、信息研究等高层次服务。(4)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导读工作。图书馆是大学生课堂教学以外求知的主要场所,要有针对性地编写“导读目录”、推荐目录”和“导读小报”等宣传资料,积极调动学生利用信息资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要开设“信息素质基础”课程,主要学习印刷、电子信息资源的组织、查找和评价,社会信息法规和知识产权等内容,通过听课、讲座、讨论、实习及个别咨询等方式,帮助学生制定信息检索策略,使学生掌握信息的获取和评价技能,养成良好的信息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大学生信息素质能力的评估机制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大学生信息素质养成教育具体标准与方法,分等级进行。建立科学可行的评估体系,将学生信息素质能力的评价、学业成绩和毕业生就业情况相结合,其目的是及时了解学生信息能力的全面性和发展性;经过前后对比,检查学生是否达到素质养成的目标,哪些方面还有差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培养措施。还可以利用评估,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信息能力,提高信息的自我教育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积极参与本系统有关信息素质养成教育课题的研究和交流

篇9

论文关键词:养成教育;行为习惯;教育手段

当代大学生在个性心理特征及思想道德等方面,与以往大学生相比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首先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自我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不强,依赖性强;其次,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自主学习意识;第三,生活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不强;第四,价值观念的急剧变革导致了大学生在行为取向上的诸多变化,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增加了学生思想的不确定性。

针对这些特点,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不能把握养成教育工作的特殊性,未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及对其思想道德要求的层次结构,不能恰当地确定养成教育的内容、目的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二是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特点,针对性不强。三是养成教育的内容不能与社会现实进行同步互动。四是养成教育不能有效挖掘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潜能,促进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调发展。

一、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养成教育:

(一)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

道德品质是人们进入社会道德生活以后,在不断地处理围绕着他本人而发生的种种道德关系,不断地进行各种各样的道德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的,反映为具有独立、理性、自为、自由的人格。学校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中要做到:其一,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创造适用于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实践活动,在社会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和道德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的实践过程中,发挥创新能力、感受社会道德生活、加深道德认识、主动自觉地进行道德评判和选择,实现自己道德人格的不断发展和递升。其二,应有效地运用榜样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树立先进典型,宣传典型的先进事迹和思想。其三,培养学生抗诱惑的能力,以积极的态度加以引导,使他们实现和认识自我,形成对集体、社会、他人的责任意识和普遍的自律道德意识。其四,既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监控,还要鼓励学生运用学习、自省、见贤思齐、慎独等方法主动提高自己。

(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行为习惯是具有后天性、稳固性、自动性、情绪性的特点。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曾说过:“播种思想,收获行动;播种行动,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良好行为习惯因得到强化而不断地趋于定型稳固,因而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以后,就不需要专门的思考和意志的努力,即可进行。

(三)创新思维的养成教育

在大学教育阶段,学生要取得持续稳定的良好成绩和研究成果,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开拓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既依赖于教师的教,又依赖于学生的学及自我培养,应将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应更注重培养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学生要富有开拓创新精神,首先应认清自己的特长,争取在某方面显现出自己的优势。在绝大多数领域,建立优势的前提是拥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二、养成教育应正确运用的教育手段

养成教育要注意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需要遵循心理学原则,服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育。养成教育要有层次性、个别性,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运用教育手段。

(一)教育和管理相结合,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保障

深化养成教育,严格管理是前提,它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的实施和监督来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科学规范的管理有利于促成大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要把校规校纪进行反复的宣传并通过检查反复落实,促使它由强制养成变成学生的自觉养成。凡是要求大学生达到的行为要求和思想品德要求,就要在日常教育中有内容、在管理中有措施、在制度上有保证。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塑造人文精神,是养成教育的基础

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与一个人的文化素质修养关系紧密,我们既可以用古圣先贤们提出的“明德知耻、尚礼守信”、“舍生取义”、“改过迁善”、“格物致知”等有关道德修养、伦理教化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格理想、行为规范与精神素质。也要在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渗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成才道路、民族自尊、治学态度、工作作风、思想方法等内容,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塑造人文精神,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内在动力

所谓自我教育,就是启发和引导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着其它教育因素不可替代的作用。将道德教育的影响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规范,才能使之成为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并以此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我们要注意完善大学生民主管理,重视大学生自我教育,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培养学生的“慎独”精神、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适的能力,创造有利的条件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开展广泛的自我教育活动,以达到让学生塑造自己、规范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篇10

论文摘要:养成教育是我国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体育专业大学生有其不同于其它专业学生的特征,高校教育者在对其实施养成教育过程中,需要有的放矢。本文从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入手,分析了体育专业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内容和开展养成教育的几个重要环节。 

 

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公民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大学阶段是人一生的重要阶段,养成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笔者以从事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辅导员工作实践来看,加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养成教育非常必要。 

 

一、养成教育的内涵 

 

养成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养成教育是指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及其教育。广义的养成教育是一种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教育,是使人具备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技能的教育。养成教育的内容广而细,它不但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指导,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生活、学习、个性和社会行为等方面的指导。  

总的来说,养成教育一种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是教育者通过一系列教育训练活动,将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身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养成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如培养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等。 

 

二、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特点 

 

体育专业大学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群体,既有普通大学生的共性,又有其不同于其它专业学生的特征,高校教育者在对其实施养成教育过程中,需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具体来说,体育生明显表现出以下特征: 

1.自理能力强,但缺乏自律性 

体育生由于长期参加大强度的体育专业技术训练,比较能吃苦耐劳,绝大部分的体育生进入大学后自理能力很强。但同时又比较自由散漫,不善于约束、控制自己的行为。迷恋电脑游戏、满口脏话、无故旷课、打架斗殴等现象时有发生。 

2.文化理论水平较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体育生从事专业技术训练挤占了文化理论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而忽视文化理论课的学习,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刻苦精神。上课迟到、早退、注意力不集中,上课说话等现象非常普遍。 

3.个人主义思想严重,集体观念比较淡薄 

体育专业学生大多争强好胜,喜欢表现自我,独立性很强。但是有些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则表现出我行我素,而忽略他人感受。如有的同学因为个人的不良习惯,直接影响寝室成员的学习和生活。也有的凡事只考虑自己的得失,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4.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但缺乏坚持性 

体育生外向活泼,反应迅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适应新环境的速度也很快。他们好奇心强,有激情,做事积极,但又缺乏坚持性。如大一之初,很多同学加入了学校各级社团组织,但新鲜劲一过,面对一些琐碎的具体事务时,很多同学往往不能持之以恒而选择了放弃。 

 

三、体育专业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内容 

 

养成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养成教育状况反映出其个人的综合素质水平,也反映出高校的整体风貌,更反映出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水平和文明程度。高校的养成教育,由高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手段和育人环境所决定。教育者需要充分考虑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实施有效的养成教育。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确保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繁荣发展的迫切需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使其明确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社会主义法制和校规校纪教育 

高校是大学生接受系统的法制教育的重要渠道。当前大学生法制观念较淡薄,法律素质较差。高校教育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此外,还需做好校纪校规和安全常识的教育工作,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学生的纪律观念,养成遵纪守法、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的良好习惯。 

3.文化素质教育 

较好的文化素质是学生未来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体育专业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在学习中又重专业轻文化。但要想在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文化素质非常重要。因此,对体育专业学生的养成教育中,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4.身心素质 

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是衡量体育专业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标准,也是现代人才的必备条件。身体健康,才能有足够的体力、精力;心理健康,才能有坚强的意志力、适应力、自信心和稳定的情绪等去完成专业学习,掌握专业技能。 

5.礼仪规范教育 

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教育,是学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现代大学生,自身拥有良好的礼仪规范行业非常重要,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成功的社会交往的前提。礼仪规范涉及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如仪容仪表、举止谈吐、待人接物等。体育专业大学生,要从日常生活小事入手,行为文明,培养自身修养,提升个人形象。 

 

四、把握体育专业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几个重要环节 

 

1.入学教育 

新生入学阶段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入学之初,学校积极开展校纪校规学习、法制安全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特别是通过新生军训,引导学生增强法制安全意识、组织纪律观念,使学生从思想上、生活上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 

2.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高校教育的重要方式,目前已经开设了一些养成教育课程,如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大学生社交礼仪、心理健康教育等,有的课程在教学中,涉及到了很多养成教育的内容。不论是否专门的养成教育课,教育者都要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心理、学习和行为习惯。 

3.课外实践 

养成教育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统一体,实践训练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通过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提供校内外社会实践机会等方式,注重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将养成教育的理论,深刻内化为自我行为,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个人修养及行为习惯。 

4.网络教育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教育者要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宣传,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形象,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高校教育者应该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同时也应认识到,高校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只是一个方面,学校、家庭、社会必须要做到协调一致,共同教育,才能形成养成教育的良好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春魁.养成教育的含义、特点、功能及本质[j].邢台学院学报,2004(2) 

篇11

关键词:体育专业大学生;养成教育;重要环节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1-0356-01

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公民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大学阶段是人一生的重要阶段,养成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笔者以从事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辅导员工作实践来看,加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养成教育非常必要。

一、养成教育的内涵

养成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养成教育是指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及其教育。广义的养成教育是一种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教育,是使人具备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技能的教育。养成教育的内容广而细,它不但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指导,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生活、学习、个性和社会行为等方面的指导。

总的来说,养成教育一种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是教育者通过一系列教育训练活动,将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身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养成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如培养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等。

二、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特点

体育专业大学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群体,既有普通大学生的共性,又有其不同于其它专业学生的特征,高校教育者在对其实施养成教育过程中,需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具体来说,体育生明显表现出以下特征:

1.自理能力强,但缺乏自律性

体育生由于长期参加大强度的体育专业技术训练,比较能吃苦耐劳,绝大部分的体育生进入大学后自理能力很强。但同时又比较自由散漫,不善于约束、控制自己的行为。迷恋电脑游戏、满口脏话、无故旷课、打架斗殴等现象时有发生。

2.文化理论水平较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体育生从事专业技术训练挤占了文化理论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而忽视文化理论课的学习,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刻苦精神。上课迟到、早退、注意力不集中,上课说话等现象非常普遍。

3.个人主义思想严重,集体观念比较淡薄

体育专业学生大多争强好胜,喜欢表现自我,独立性很强。但是有些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则表现出我行我素,而忽略他人感受。如有的同学因为个人的不良习惯,直接影响寝室成员的学习和生活。也有的凡事只考虑自己的得失,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4.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但缺乏坚持性

体育生外向活泼,反应迅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适应新环境的速度也很快。他们好奇心强,有激情,做事积极,但又缺乏坚持性。如大一之初,很多同学加入了学校各级社团组织,但新鲜劲一过,面对一些琐碎的具体事务时,很多同学往往不能持之以恒而选择了放弃。

三、体育专业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内容

养成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养成教育状况反映出其个人的综合素质水平,也反映出高校的整体风貌,更反映出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水平和文明程度。高校的养成教育,由高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手段和育人环境所决定。教育者需要充分考虑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实施有效的养成教育。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确保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繁荣发展的迫切需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使其明确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社会主义法制和校规校纪教育

高校是大学生接受系统的法制教育的重要渠道。当前大学生法制观念较淡薄,法律素质较差。高校教育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此外,还需做好校纪校规和安全常识的教育工作,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学生的纪律观念,养成遵纪守法、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的良好习惯。

3.文化素质教育

较好的文化素质是学生未来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体育专业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在学习中又重专业轻文化。但要想在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文化素质非常重要。因此,对体育专业学生的养成教育中,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4.身心素质

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是衡量体育专业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标准,也是现代人才的必备条件。身体健康,才能有足够的体力、精力;心理健康,才能有坚强的意志力、适应力、自信心和稳定的情绪等去完成专业学习,掌握专业技能。

5.礼仪规范教育

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教育,是学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现代大学生,自身拥有良好的礼仪规范行业非常重要,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成功的社会交往的前提。礼仪规范涉及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如仪容仪表、举止谈吐、待人接物等。体育专业大学生,要从日常生活小事入手,行为文明,培养自身修养,提升个人形象。

四、把握体育专业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几个重要环节

1.入学教育

新生入学阶段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入学之初,学校积极开展校纪校规学习、法制安全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特别是通过新生军训,引导学生增强法制安全意识、组织纪律观念,使学生从思想上、生活上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

2.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高校教育的重要方式,目前已经开设了一些养成教育课程,如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大学生社交礼仪、心理健康教育等,有的课程在教学中,涉及到了很多养成教育的内容。不论是否专门的养成教育课,教育者都要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心理、学习和行为习惯。

3.课外实践

养成教育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统一体,实践训练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通过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提供校内外社会实践机会等方式,注重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将养成教育的理论,深刻内化为自我行为,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个人修养及行为习惯。

4.网络教育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教育者要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宣传,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形象,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高校教育者应该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同时也应认识到,高校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只是一个方面,学校、家庭、社会必须要做到协调一致,共同教育,才能形成养成教育的良好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春魁.养成教育的含义、特点、功能及本质[J].邢台学院学报,2004(2)

篇12

改革开放至今,高等教育普及程度也有较大的提高。可是随着大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其道德素质和文明修养方面的缺失也越发凸显。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不成熟趋于成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是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当下社会转型时期,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养成教育,也是民办高校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民办高校;养成教育;创新

一、养成教育的概念及意义

养成教育的含义在学界没有统一,但内涵大同小异。养成教育是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长期培养和训练,借助于受教育者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而形成不需要任何外部监督就能自然表现出来的良好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模式。在高校实施养成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基本的礼仪规范和优良作风,还可以让高校学生保持身心健康,愿意参与创新,投身实践。具体地讲,养成教育是一种使高校学生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教育。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而是需要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让受教育者从被动接受逐步转变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一种行为规范,由外力监督转变为内驱动力,从而拥有足以适应社会、适应环境的思想品德素质和行为规范。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这是重要的一部分。

二、高校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1.理论基础不足

由于近年来,大学生在社会上表现出了“有知识,没素质”的现状,所以高校的养成教育越发受到广泛关注,理论研究也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养成教育脱胎于教育学,和传统的德育教育、素质教育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许多高校通过各种形式开展了养成教育,如开设课程、讲座等。学术界也有专家对养成教育的理论体系进行了研究,成果显著。可是至今关于养成教育的含义、内涵及理论体系仍没有统一,也没有具有权威性、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教材问世,许多概念等也多借用于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教学方式也比较传统,导致现在养成教育前进缓慢。

2.90后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90后的大学生生长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年代,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生活的环境更为优越,家庭的经济压力较小,父母亲对其的照顾也更为周全,导致他们没吃过苦、没受过罪,对家庭的依赖依旧很大,自力更生的念头萌生较晚。同时,他们也生活在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网络充斥各种各样的信息,对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有利也有弊。

3.家长在教育作用上的缺失

许多家长以为学生进入大学后就自然而然地转变,完全没有想到孩子在初入大学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心理上出现的变化容易遭到忽视和区别对待。家长们把孩子交到老师手里后,并没有了解熟悉学校相关规定,更没有主动跟学校老师沟通联系,使得大学新生养成教育失去了重要力量。还有部分家长对学生溺爱和过分保护,希望学生能得到特殊对待,在面对问题时不能理性客观,让学生没有良好的教育基础,失去了锻炼沟通和人际交往的机会,在大环境中容易随波逐流,迷失自我。这些都对高校的养成教育有较大的阻碍作用。

三、高校的应对措施

高校的养成教育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应该积极应对社会要求,及时做出响应和调整。

1.高校应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建立育人规范

管理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手段。加强高校学术管理是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的规章制度建设,要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特点出发,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个性特征、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结合社会形势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并通过检查监督,促使制度由强制养成转变成学生的自觉养成。在建立规范制度的基础上,还应建立学校家长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在学校开展养成教育的同时,通过和家长的沟通,取得家长的认可和配合,希望家长能在家庭教育中加入养成教育的因素,巩固学校养成教育的成果,帮助学生尽早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2.改革传统形式为多种形式相结合

传统的养成教育主要以教师授课形式为主,内容偏理论化,学生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甚至容易产生反感。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基本上是“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式,活动范围以校园为主,所以这些场所都是高校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可把一部分课上的内容转移到课下,采取多样形式如宣传海报、标语等,让学生随时随地接受教育。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学校的基层管理中,使之在实践中亲身感受到有良好行为养成的重要性。

3.加强师德建设,树立榜样

篇13

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目标的制定有其现实依据、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1现实依据

(1)依据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这是确定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目标的直接依据。养成教育所培养的人一旦进入生产过程,他就会构成社会生产力的要素之一,并且还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活的要素。在网络时代中,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对现代人来说,最大的威胁是被新的科学技术甩在后面。

(2)依据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

这是确立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目标的根本依据。无论哪个时代或阶级,都要通过各种教育来造就合格的社会公民和政治统治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备本阶级所期待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思想意识。各种教育的目标总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服务,并且集中体现统治阶级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3)依据我国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

这是制定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的核心依据。根据我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我国的道德养成教育应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应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公民,只有这样的公民才能承担起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

2理论依据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重大理论成果和思想贡献,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追求和进步的目标,也是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强大动力。当今中国,包括高校道德养成教育在内的一切教育,都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的,它必须能够不断体现出“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因此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依据确定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的目标。

(2)科学发展观理论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必然要求建设者的全面、和谐发展,必然要求一切教育包括道德养成教育必须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的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是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制定目标的重要理论依据。

3实践依据

(1)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这是确立网络时代青少年道德养成教育目标的重大实践依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高校道德养成教育一定要把握实践要求和需要,使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的目标和功能与伟大实践过程相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和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的全面互动。

(2)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这是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的重要实践依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自然延伸和升华,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新的创举,它对这个建设过程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人做起,从人的素质做起,从培养更新更高素质的人才做起。

(3)发展网络社会的要求

这是确立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目标的实践依据之一。网络社会是一种全新的人类生存的社会形态,它对人们的心理和道德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个体特别是大学生能尽快完成网络社会化过程,使自己成为能适应网络社会环境、参与网络社会生活、履行网络社会义务的网络社会人。加强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思想政治觉悟是网络社会完善和发展的要求。

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目标的特点

在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目标体现出指导性、预期性和时代性三个特点。

指导性。道德养成教育不可能没有目标,无目标的道德养成教育是不存在的。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的教育目标指明了道德养成教育所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教育目标对教育原则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方法的采用,以及全部教育活动过程的组织都具有指导性。

预期性。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的目标具有预期性,它是指社会或个人对大学生未来发展状况的期望,所展现的是一种预期的状态。教育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是超现实的,具有预期性和理想化色彩,这是由目标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时代性。任何一个教育目标都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客观条件下所作出的主观选择,任何一个教育目标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那种绝对普适性的超越时空的教育目标是不存在的。当今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目标具有鲜明的“网络”气息,具有时代性。

对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目标的理解

对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的目标,可以从定性、定向、定位、定点四个方面进行理解。

1定性理解

定性即指明道德养成教育目标的性质。教育目标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时代性,从来就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德养成教育目标。因此,在道德养成教育目标之前加上“网络时代”、“高校”的限定词,以区别于我国过去的、前网络时代的、以所有受教育者为对象的道德养成教育目标。

2定向理解

定向即对道德养成教育的价值取向作出凝炼概括。目前我国已经跨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神圣使命。因此,在网络时代,旗帜鲜明地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奠基”作为当今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的总体价值取向,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三观”教育。

(1)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指的主要是思想认识和政治态度方面的教育。道德养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各有其相对稳定的内涵和要求,不能把道德养成教育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等同起来。但是道德养成教育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是难以分割的,甚至可以说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在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目标应包括思想政治教育。

(2)“三观”教育

“三观”教育是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道德养成教育和“三观”教育实质上同为“如何正确做人”的教育,两者的一致性很强;而且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接受“三观”教育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目标也应包括“三观”教育。

3定位理解

定位即要确定道德养成教育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要求。毋庸置疑,根据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道德养成教育的目标应定位为“促进网络时代的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包括道德素质得到全面、充分和统一的发展”。这种定位理解包含以下具体目标:

(1)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性

在网络时代,特别是当大学生面对虚拟的网络世界时,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已经处在一个无人监督的时空当中,他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此时对大学生的自主、理性、自律的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性,形成健康强大的人格可以说是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的终极目标。

(2)指导大学生学会选择

在网络时代,当大学生面对着充满正义与邪恶、美善与丑陋矛盾的网络,在天使与魔鬼、圣殿与地域之间徘徊时,需要他们自主选择。然而,自主选择并非是大学生天生的本能,它主要源于教育的引导和自己的生活实践。通过教育,指导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学会选择,做网络社会的主人,引导他们明确网络使用目的并据此来选择内容,帮助大学生适时地走进和走出网络。学会选择是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的重要目标。

(3)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

在网络时代的虚拟社会中,在一个无人控制、干预、过问、监管的自由空间中,学会负责显得尤为重要。道德养成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首先是对自己的责任感、对自己长远利益的责任感,学会如何处理和解决环境中出现的问题;其次是对他人的责任感,培养利他之心,与他人分享生活经验,诚信合作,互相帮助。

4定点理解

定点就是对大学生的人才质量作出简洁明确的具体规定。对于道德养成教育的人才质量,要结合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来理解。

(1)重视创造性

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必须关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作能力,创新能力是现代人才素质的核心。网络时代把经济推向了一个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高科技的经济,是全球化经济,也是创新经济,是道德经济。在这样的经济面前,需要知识,更需要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需要精确数字,更需要创新的意识;

(2)强化劳动素质

道德养成教育与劳动素质培养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同一过程。我国《宪法》规定对公民要进行“爱劳动”的教育。这主要是指培养劳动观点、劳动感情;同时,还要求学习一定的劳动知识、培养一定的劳动技能,这些都是劳动素质的培养。

(3)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由于全球生态环境受到日益严重的破坏,甚至已经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已越来越成为道德养成教育的重要目标。我国提出“环境道德”的概念,认为人不仅在处理与他人、社会、国家的关系方面存在有道德的问题,而且在处理与自然和人类生存的环境方面也有道德问题。将道德养成教育与环境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是高校道德养成教育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孝红网络时代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篇14

关键词: 大学生养成教育必要性途径

养成教育对大学生来讲,可以起到明是非、识良莠、辨善恶、知荣辱、修德行、定心志的功效,促进大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使道德得以内化,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生存发展观,进而促进大学生的终极关怀。养成教育最终目的以求达到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育化功效,使当代大学生成为自觉、自律、自立、自强的新型大学生。养成教育意义重大,一方面,从学生个人角度讲,可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另一方面,从整个民族的视角来看,可促使精神文明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协调发展。

一、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基本内涵

所谓“养成”不是指单纯追求绝对化的知识及其讲授上、片面追求学科知识逻辑的简单的“线性教育”,而是在生活中、与人交往中、社会实践中对知识的的咀嚼、消化、融汇、升华,自觉地修养自己的德性,使道德成为直觉的意识、自然的习惯、自动的行为,使个体成为道德自律、内外兼修、品行高尚之人。所谓“养成教育”,狭义上单指人良好道德品行和规范行为习惯的养成;从广义上讲,其指人的基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涉及知识结构、思维方法、生存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其着眼于人的基本素质,通过外在教育的教化和自我内化,经过“外育”和“内修”形成内外结合完善的系统的教育。

养成教育是使“自然人”到“社会人”的教育,是个体由“自在”到“自为”的过程性教育,是实践性、实效性强的持续教育。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即指以高校为主体,在社会、家庭、自我的配合下,根据大学生身心形成和发展规律,运用各种途径和方式对大学生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大学生具备生存发展的基本素质和生存发展技能的教育,以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相对于传统的社会本位教育、精英教育,大学生养成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方面是人本主义价值导向更加明晰,更加突出强调提升人的内在价值,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养成教育的目标追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从知识性、原则性向能动性、实践性迈进,从道德规范教育、道德知识教育向品德培养和行为训练方面转化。诚然,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内容也随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文明的行为习惯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促进自我和谐的养成教育不仅包括孝敬父母、勤俭节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勤奋学习、谦虚礼让、诚实守信、热爱祖国、乐于奉献,而且包括实事求是、依法办事、善于合作、公平竞争、开拓创新、自立自强、善于交往、发展个性、保护环境、恪守生态文明、信诺网络伦理道德等内容。

二、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是践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1]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民族的希望,是主流政治思想的能动接受者、积极传播者、模范实践者。但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实用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小团体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的价值观和不端正的政治立场通过各种形式滋生。再者,由于大学生思想活跃、鉴别力差、自我约束能力弱,在众多的价值观面前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易受各种思想的侵扰,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错位和倾斜,实际行动与价值认知不相一致的情形。

因此,我们应加强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重对大学生个人良好履行习惯的培养,从“教”和“养”两个维度来磨合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默契,引导大学生坚持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从的政治立场、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正确认知社会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本质,坚持不懈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我们应引导大学生深化对我国历史和国情的认识,对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认识,对建国六十周年以来伟大功绩的认识,充分认识和体会我国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即将举办上海世博会的大国格局、大国心态,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大学生弘扬抗震救灾的精神,以及学习“长江大学10・24英雄群体舍己救人”的精神,强化大学生见义勇为、以他人和集体利益为重的价值取向。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航天精神,学习和坚持科学发展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作灵感、创造兴趣。

(二)加强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促进个人健康成长的必要手段。

大学生人格魅力的塑造源自于养成教育中人文素质的积淀,审美情趣的提高,高尚思想品德的确立,健康心理状态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当下,为数不少的大学生表现为时代感强,文化品位低;认同感强,践行能力弱;从众速度快,辨别能力差;主体意识强,集体意识薄;接受速度快,自理能力差;个性特征强,承受能力弱,缺乏个性精神、创新精神。更有甚者,部分大学生出现道德素质低下、人格不健康、行为能力偏弱等综合性危机。时下,新问题也日益凸显:第一,不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不遵守信息法律法规,沉溺于不良游戏、不良的信息的泥淖之中,以致滑入网络犯罪的深渊。第二,环保意识淡薄,对“生态文明”置若罔闻,生态行为不良。第三,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出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学生的态势有增无减。针对这些现状,加强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势在必行。

大学时期是培养青年人才的关键性阶段。一般来说,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已经具备了成年人应有的基本素质和生存能力。这群特殊的“成人”呈现出体质增强、心理机能活跃等特点,但是,这种“初熟”更多地表现为人的“自然属性”,要促进大学生由“成人”走向“成熟”并迈向“成才”,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尤其是强化大学生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综合教育,使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情商,成为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学生。

(三)加强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培养健康合格的现代公民,促进社会进步的有效载体。

促进大学生个人成长,促进社会进步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导脉络。曾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是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大学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在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更需要具有素质全面、道德高尚、行为习惯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强的现代公民。大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是一个相对的高素质群体,符合社会的所求和所需。

大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经济、社会活动,一切行为直接影响个人、集体、国家、社会的进步发展,欲实现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大目标”,确保国家复兴后继有人,把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最明智之举。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项根植于现实生活世界的系统工程。我们应通过显性的器物浸润教育、制度规范教育,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对复杂事物的能动接受的逻辑规律,对其进行“知、情、意、行”过程性教育,同时建立起以家庭教育为起点,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社会教育为辅助,以自我教育为纽带的教育网络,只有发挥各自优势的合力,才能建立起立体的、科学实用的教育模式。

(一)注重构建物质文化,优化育人环境。

美国著名的“新文化地理”学家詹姆斯・邓肯曾把文化景观肯定为人类储存知识和传播知识的三大文本之一。校园物质环境是整个校园文明的载体,“大学的环境景观,通常是作为学生真实的生活环境而成为学生认知和学习的最初起点。引导学生对环境景观进行认知和观察,对生活环境进行体验和反思,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具有重要的作用”。[2]文明、健康的校园物质环境对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校园物质环境要遵循思想性、艺术性、整体性、实效性的原则。建筑、广场、植被还有雕塑等构成整体后,对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才有深刻的浸润意蕴;建筑要求空间丰富、风貌典雅、格调和谐、亲和力强,广场要求简单而不单调、宽广而不宽泛;植被要以“绿色・人文”为目标,雕塑要有特定的文化底蕴;卫生环境、展览橱窗、板报海报、标语横幅等均要以高标准、严要求形成良好的学习知识和陶冶情操的氛围,使学生在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心灵得到润泽、文明意识得以内化,使大学生把隐含的客体精神转化成自我情趣和自我感受,以求达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隐性育化功效。

(二)加强制度规范教育,奠定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基础。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中,必定联系到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纪律规范、伦理道德规范。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管理,把道德规范软约束硬化,督促大学生学习掌握制度的内容,使规定的内容成为大学生反复践履的行为,循序渐进,使道德在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中形成无意识的存在。

制度规范教育要具有科学性、针对性、时效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将制度赋予一定的文化符号,将“他者”的制度文化转化为学生“自在”的内在律令和外显行为。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听取学生的意见,使学生成为制度的制定者之一,这样有利于制度得到真正的落实。在制度的执行上,养成教育要与思想教育工作相联系,做到晓之以情、动之以礼。

(三)遵循大学生行为形成规律,强化过程性教育。

从行为学的角度讲,人的任何社会不是凭空产生,而是有一定规律的。个体社会的最终形成,一般要经历对事物的认知、情感、意志到行为的均衡发展。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即使道德认知得以形成,道德情感得以升华,道德意志得以锤炼延伸至持久道德行为履行。一般情况下,知、情、意、行不是各自的单步迈进的简单“量化”,而是在水平上由平衡到不平衡,再由不平衡到平衡的矛盾的对立统一过程的“质化”。

道德认知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认识前提。对以思想品德为内核的养成教育不仅要知之深,而且要知之切,使大学生明确“是什么”“为什么”,逐步培养大学生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的认知能力。

道德情感是对相应的思想道德品德规范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情感是道德意志强化的道德行为的催化剂。大学生情感教育有很大的可塑性,需要正确的引导、指向与督促。

道德意志是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最终黏合物,是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关键所在,没有稳固的信念难以产生持续的思想品德行为。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磨练自己,形成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道德行为的训导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养成教育最“实”的部分,是个体包括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价值导向和主体社会化的的综合体现。

(四)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在驱动力。

所谓自我教育,是启发和引导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充分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将道德教育转化成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强化大学生“自律修身”“内省”“慎独”品行的培养,从而达到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目的。

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这里的“不教育”即指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模式。自我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讲是教育的最终结果。当然,自我教育不是“自由教育”而是以道德内化和行为示范为方向的有控影响。

自我教育要确实转变学生角色,即从“受教育者”转化为“教育者”,有效启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真正的认识到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行为习惯是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必然诉求,从而进一步激发大学生自身潜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五)整合统筹各种教育资源,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教育作用。

家庭、学校、社会以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占据大学生的整个生活。就大学生社会属性而言,大学生处于家庭、学校、“社会”的三重社会之中。这三者以不同的社会学特征构成了学生养成教育的“亚社会”。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个体性和社会性教育的双重教育的意义。

家庭教育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父母要身体力行,根据大学生所处年龄段的特殊性,加强对子女的个体教育,引导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自觉践行道德规范。

学校在整个大学生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居于中心环节。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参教人员的人文素养,使教师发挥“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作用,利用好学校在养成教育中“主阵地”的地位,充分发挥实践在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变呆滞的理论教育为灵活多样的体验教育,做到知行统一。

社会教育在养成教育中处于特殊地位。大学生最终要回到社会的“大熔炉”中,为使其成为有益于他人,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的有用之才,社会必须优化舆论环境,利用各种健康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