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环境卫生的意识范文

环境卫生的意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21:4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环境卫生的意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环境卫生的意识

篇1

城市环境卫生是城市的窗口,卫生质量是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内容,卫生状况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但环境卫生未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制度不健全,管理跟不上,设施设备不到位等现象依然存在,现以大庆市区为例予以阐述。

一、市容环境卫生存在的问题

大庆市2014年完成省级卫生城市的创建任务,提升了大庆市市容环境卫生及城市形象。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不足的地方,环境卫生整体工作推进缓慢。

1.管理机制不完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建设与管理必须协调、共进。目前的城市管理体制存在许多缺陷,制约了城市环境卫生事业的发展。大庆市区环卫工作是以市环卫处及五个区城管局下辖的五个环卫管理站为主进行管理,但环境卫生管理职能尚未完全理顺,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导致偏远地段及城乡结合部存在卫生死角现象。

2.市民的环境卫生意识淡薄。由于多年形成的陋习,“六乱”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一是市民不按规定时间和地点投放、倾倒垃圾,扫垃圾出门、乱扔乱抛垃圾、乱丢乱倒垃圾现象经常发生;二是“城市牛皮癣”源头难以根治,清理后反弹现象普遍;三是交管部门、城建部门工作跟不上,城区内出现建筑工地车辆带泥上路和大货车散体物料运输污染道路现象;四是流动摊点、夜市摊点不按要求设置箩筐扫把,摊点周围乱丢杂物、乱倒油污、随意摆卖现象严重;五是宅基地乱倒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现象严重,致使卫生死角普遍存在;六是移动招牌、户外广告违规设置,乱摆放、乱吊挂现象难于管治;七是在垃圾清扫、保洁方面。从横向看,主街道较好,小巷道较差,从纵向看,在节假日、重要会议、领导视察时段较好。呈现出一种断层状态。

3.环卫设施设备陈旧数量不足。目前,以我站为例,有各种车辆17台,在使用过程中,经常维修,不仅增加运行成本,而且影响工作效率;垃圾运输车辆中无一台吊臂车,担负着全区4个主要街道的清运任务,工作量大,车辆老化严重存在安全隐患。

4.环卫工人的素质普遍较低且人员不足。环卫行业历来是社会弱势群体较集中的行业,环卫工人的工作又是最辛苦的,收入相对较低(我区环卫工人目前月工资1500元),工作积极性不高,文化程度低、家庭生活困难、再就业能力弱的人,就人数来看,人员严重不足,目前,我区环卫工人70人,涉及保洁街巷10条,火车站1个,广场1个,公厕1个,总面积20余平方公里。

5.机械化程度低。目前,我区一线清扫保洁人员的工作方式还很落后,机械化程度还是很低。环卫工人需在川流不息的车流中穿行,增大了环卫工人的危险性。

6.相关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城市市容和环境管理条例》规范了各级政府依法管理城市、建设城市必须遵循的原则。但是在具体的落实中,存在着市容管理人员不专业,不懂法,不依法的普遍现象。

7.城乡结合部存在卫生死角问题。给城区环境造成极坏影响,并对地下造成污染,对子孙后代健康贻害无穷,与建设现代化城市要求不相适应,与城市的文明发展与进步想背离。

8.运输粘带和撒漏问题。运输过程中超载、封闭不严或设备破旧造成撒漏;建设工地入口车轮碾压形成粘带。夏季垃圾运输车辆污水撒漏,雨污混合,造成城区环境二次污染,

二、原因分析

1.资金不足。资金来源不广,严重制约了我区的环卫事业发展。像环卫工人待遇不高,致使劳动积极性不强,责任感不强。同时也制约了环境卫生事业的机械化、科技化发展,设备维修跟不上,奖惩措施力度不够。

2.宣传不到位。一是对于群众的宣传工作不到位;二是对于管理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转变教育不足;三是环卫工人技能培训与思想认识提高不够。由于对他们宣传教育不到位,出现纰漏环节多。

3.处罚力度不够。由于大庆市对“六乱”行为处罚相对宽松,执法、处罚难以到位,而市民对这些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了解不深。

三、关于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问题的对策

1.进一步优化管理体制,深化市容环境卫生工作改革。一是要理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体制,细化责任区划。责任细化落实到人;二是进一步加强市场化动作的管理,增辟资金来源;三是加强环卫工作的规划。在空间和时间做出分析和规划。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依靠群众,清洁城市,化害为利,造福人民。

2.打造出一个人人理解、支持和关心环卫工作的和谐氛围。城市环境卫生离不开环卫工人的辛勤劳动,离不开全社会对不卫工人及其劳动的理解、尊重和支持。环卫部门应该立足本职工作,会同政府宣传单位和新闻媒体等,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宣传颂扬环卫战绩上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

3.群众参与环卫工作中有着决定成败的作用。要通过宣传,让群众能够充分看到环卫工作的切身益处。

4.管理工作是环卫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要让管理干部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环卫工作。通过培训,提升其专业性、技巧性、规范性的现代管理理念与行为。

5.抓好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素质。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大力倡导文明生活和环保意识,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社区市容环卫综合治理工作。

6.加大城市环境卫生科技投入,积极引进和培训环境卫生人才,提高环境卫生队伍整体素质。随着环境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行业内市场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要想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必须把行业队伍建设放到重要位置,着力于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吸引科技人才、复合型人才,提高行业作业的机械化、行业管理的规范化程度。

篇2

[关键词]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

大庆市八次党代会确定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宏伟目标,全市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着新挑战、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促进。不断加大流域治理和地面水环境整治力度,全力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工程,继续深化污染防治、农村环境连片治理和生态市建设等项工作,让大庆的天空更湛蓝、水质更清澈、空气更洁净、环境更优美。因此,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事关全社会、得益全社会的庞大系统工程,其管理水平是一个城市市民素质和政府形象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开放意识、文化水准和社会公德的集中体现。搞好城市环境卫生对于维护城市市容,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促进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市文明创建工作不断深入,市容环卫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市容环境卫生面貌大为改观,但是,日常环卫工作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如何攻克这些薄弱环节,以适应城市和谐发展与文明创建的客观需要,已成为我市当前市容环卫管理的首要任务。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发动公众参与管理, 提高市民环境卫生意识

城市环境卫生事业是全社会的公共事业,市民的参与是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基本条件。市容环卫部门应以市民需求为核心,以市民满意为目标,把市民变成消费者而非管理对象,经求市民对市容环卫公共服务的意见和要求。市民以主体身份参与整个市容环卫服务过程,并发挥决定、支配和主导作用,政府要建立与群众良好的沟通机制,将决策意图传达给公众,重视顾客对市容环卫服务提出的建议。发挥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作用,招募热心于公益事业的市民组成志愿者队伍参与管理、教育和引导社区居民养成卫生习惯,共同自觉遵守社区公约和维护街巷新村环境卫生。形成市容管理社会互动机制。我们要不断加强市容环卫宣传力度,广大新闻媒体和教育系统必须给予支持和配合。提高社会公众对市容环卫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市容环卫管理的积极性。引导市民自觉改变陋习,激发市民踊跃参与美化市容环境的积极性,使市民群众自觉地维护城市的整洁,避免各种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二、强化行政管理机制改革

在健全市、区、街道(镇) 三级行政管理构架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完善行政管理、市场管理、社会管理三大体系。管理实现高效能。即职责明确,机构精简,人员精干,运转高效,进一步明晰政府市容环卫管理部门的职责,精简和科学设置内设机构,配置适应岗位需要的人员,对环卫部门的中层管理人员实行竞争上岗,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并实行严格的工作责任制,将各项指标分解量化,做到“点、线、面”责任明确。进一步实行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向区县转移、下放具体事务和事权,实现市容环卫管理从以条管理向以块管理、区域管理方式转变,实行政事分开,管理与服务分离,进一步理顺政府、社会、企业、市场的相互关系。加快形成“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模式。实现决策权和执行权的分离。培育行业协会与中介组织,实现政府部分管理职能的下放和转移,把部分事务性、技术性、程序性、操作性的管理职能转移到中介,形成管理型、服务型和企业型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体系。

三、加速环境卫生的产业化进程

有计划的开放环卫作业服务市场,建立科学的“市场准入”标准和要求,凡是符合标准和要求的企业或个人都可以进入环卫服务市场。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继续鼓励不同经济成分、不同行业的企业从事环卫经营,放宽外资企业进入环卫市场的条件,引进竞争机制,开展公平竞争。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筹集市容环境建设资金,建立多元的社会参与机制,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产业化发展新格局近几年,我国加快了环卫作业市场改革步伐,培育和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环卫实体,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形成政府和社会资金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环卫事业单位企业化转制。二是扶持发展一批私营、个体、合资合作环卫作业实体。建立健全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允许和鼓励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外国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快环卫龙头企业组建,建成具有较大规模的、能跨地区跨行业作业的环卫企业,最终形成以垃圾收运处理企业为龙头的环卫产业链,实现环卫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建立和完善政策法规制度体系

市、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要分别建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督查机制,加强执法督查。要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参与监督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制度形成内外结合的执法监督机制不断提高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效率和水平。制订完善《城市环境卫生作业服务单位资质管理办法》、《作业服务市场准入和招投标制度》和《环卫作业服务质量标准》,以使环卫作业市场纳入法制化轨道。完善垃圾收费政策。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环卫作业服务定价机制,理顺收费机制,规范收费管理,探讨收费方式,降低收费成本。制定城市管理绩效评价考核体系,设立市、区政府城市管理工作绩效专项奖,对活动中的先进单位、个人实行表彰和奖励。建立城市管理新闻制度。市、区城管办要定期或不定期向新闻媒体通报城市管理工作情况。营造良好的城市管理工作社会舆论氛围。

五、结论

城市有人而兴,因兴而活,因活而宜,管理的目标不是制约而是规范,不是索求而是服务,加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不仅需要自身努力和社会各方面支持而且政府有关部门在政策上也应给予倾斜和扶持,形成合力,以推进城市市容环境卫生事业持续快速发展。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

参考文献:

篇3

经济结构对卫生事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对卫生事业的影响。其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人群职业结构的变化,人群职业结构的变化主要会对职业病的防治带来挑战。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导致我国非公就业人口增加,而我国传统的医疗保障都是针对公有部门人群,所有制结构调整产生大量非工就业者和一部分自由职业者,需要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

卫生事业发展经济环境

(一)经济增长速度快,医疗投入不足

2011年生产总值14246.11亿元,比2010年增长14.3%。2000年至2009年,内蒙古GDP年均增长幅度达到18.7%,位列西部12个省区首位。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更好促进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可能。但从全国来看,卫生事业支出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列23位,在西部12个省区中列第7位;2008年全区卫生事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为2.53%,低于全国5.1%的平均水平。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2001年至2009年6月底,国家投资达51亿元,要求地方配套27亿元,由于基本建设项目自治区没有安排配套资金,盟市、旗县也没有相应配套,造成一些项目工程进展慢,尾欠款较多,建设单位不堪负重。在城市,大型医院基本上依靠贷款发展建设。调研中发现,赤峰市医院年财政拨款只有32万元,通辽市医院年财政拨款只有200万元。由于投入严重不足,加之历史欠账太多,一医疗卫生单位运转困难,服务任务难以落实。

(二)区域经济失衡,卫生资源配置不均

在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状况也比较严重。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二元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呼包鄂地区遥遥领先蒙东和蒙西地区,经济比重占到全区一半以上,特别是呼包鄂地区在经济总量、经济效益、消费规模、投资规模、产业发展等方面全面处于领先地位。2010年,各盟市GDP数据显示,排名第一的鄂尔多斯市GDP总值为2643亿元,排名最后一位的兴安盟GDP总值为260亿元,两者相差10倍还多。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加剧了地区之间卫生发展的不平衡,这应是未来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

(三)结构性矛盾突出,医疗保障负担重

内蒙古的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单一,传统农牧业占主导地位、传统工业化特征明显,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增长主要靠第二产业带动。经济增长在产业上过于依赖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在需求上过于依赖投资。从产业结构来看,2011年全区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比例为9.2∶56.8∶34。就业人群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第二产业的各类企业,防治职业病的重点是在各类的厂矿企业;而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大量转移,提示职业病防治也需要更多地关注第三产业人群。原有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主要针对的是公有部门的人群,而所有制结构调整所产生大量的非公就业者和一部分自由职业者,其产生的问题对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特别是随着社会结构的调整,对于一部分游离于社会主体之外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医疗服务和保障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改善经济环境的对策

(一)着力发展地区经济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卫生事业发展的水平。治病救人、满足社会的基本卫生需求、促进全民健康水平提高是卫生事业发展的三个层次目标。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卫生发展这三个层次目标的实现程度。首先,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可以保证医疗技术和水平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每一个人解除身心痛苦,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其次,只有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府和社会才可能在预防保健、医疗服务等领域投入更多的社会资源,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基本卫生需求。最后,通过经济发展从而促进健康状况快速改善,并从根本上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从而实现全民健康水平提高的目标。

(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在对卫生发展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的时候,对各盟市卫生事业发展外部环境的分析是也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同样,各盟市内部各旗县的社会经济环境也各不相同。我们在关注整体水平的同时,一定要看到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发展的不平衡;在提高总体水平的同时,更要着力解决这种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卫生发展的不均衡因素,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卫生发展对策,促进卫生发展的均衡性,实现卫生公平发展。

(三)加大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篇4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 社区工作 行为 环境意识

一、生B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分为一般生态理论和系统理论,梅叶将生态论和系统论统称为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把人类的发展看做是不间断的适应环境并且与环境的很多层面进行系统交换的过程。人类与生俱来的拥有与环境进行交互沟通的能力,不仅可以从环境当中取得对自己相对有价值的信息,而且可以向环境表达自己的某些信息。而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要想设身处地的去帮助案主解决问题,就要了解其成长环境,因为一个人人格的形成是长期受环境影响并且影响环境的结果。

二、社区工作

当今社会,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出现,当遇到困境时社工理论体系会根据新的发展研究点,去摸索、促进相关体制的完善,进一步深化理论的内容,完善社会工作体系、充实社会工作实务内容。而社区居民的各种社区服务需求的出现促进了社区社会工作的诞生于发展。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活动。社区工作与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统称为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而社区工作不仅仅只是社会工作的专业工作方法,同时它也是一项社会服务。

(一)社区工作的特征。社区工作以整个社区为服务对象而不仅仅局限或者等同于其他社会工作服务方法。社区中的任何居民无论他们的特征有什么不同,只要生活在此社区中就可以共享社区所有设施与福利,并对社区环境进行保护,有良好的社区环境意识。社区工作的目标是鼓励居民一起参与社区建设,集众力解决社区问题,为社区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尤为重要的是社区环境的保护,没有一个好的环境,居民没有好的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怎么会有一个和谐向上的社区。

(二)社区工作的目标。社区工作可以促进社区居民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并且参与解决自己所出现的问题。出现问题或受社区问题影响的居民通过社工的鼓励可以主动的向社区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进而使社区资源权利分配到达一个相对合理的状况。社区居民应可以发挥自己的潜能,为营造社区安全美丽环保的社区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应有的权利。

三、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对环境和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环境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生存最关键的问题之一。社区工作中的环境问题也尤为重要,没有一个好的环境,怎么能建设出拥有良好素质与文化的社区呢?

(一)环境行为。这一专有名词被提出至今仍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对于这一的定义也至今没有一个标准性的定义,但无论定义是否标准化,他们的内在含义几乎是一致的,对各种发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动进行解决或预防此类问题的发生。社区中各业主对社区的环境行为有好有坏,当然,良好的环境行为也是社区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环境意识。所谓环境意识,这一名词至今也同样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结合众家对环境意识的理解,笔者认为环境意识即人与环境的交互认识与影响和人类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总和。人与环境是互相影响的,在社区中,一个好的社区环境会起到帮助居民往好的方向发展的作用,而良好的居民环境意识也会促进社区环境更加美好。

四、社区工作对居民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的影响

社会工作者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对社区居民进行社区工作,让社区居民懂得人与环境是交互影响的,人类做了哪些破坏自然、破坏环境的事情,自己本身也终将会受到影响。相反的,人类要懂得顺应环境,爱护环境,不对环境进行大肆破坏,环境终将有利于民。在社区工作中,要让居民领会到好的环境行为与良好的环境意识会对社区环境产生好的影响,以便居民可以更加自觉地、有意识的保护社区环境,让社区环境不受到破坏。

社会工作者在进行社区工作的同时要让居民深刻的了解到居民的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的重要性及其意义,何为环境行为?何为环境意识?懂得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的意义有哪些?懂得这些知识对居民本身有什么帮助或影响?是否会促进社区环境与居民生活更加和谐等。这些问题都需要社会工作者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在社区工作的过程中进行解决,以培养社区居民好的环境意识与行为,同时让居民懂得他们良好的行为与意识会帮助他们所在的社区更好更快的发展。

社区社会工作应对居民的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有着正向的影响,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有正确的环保观念,以身作则,爱护环境,人人有责。最终为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贡献一份力量,同时带动居民群体参与环保,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张玲玲.社区管理体制建设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苏州市金闻区X社区为例[D].苏州大学,2012.

[3]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篇5

一、设立“三道防线”:规范研究行为,引导教师从“务虚”向“实用”转变

欲流之远,先浚其源。认识教育科研的性质和任务,澄清模糊观念,掌握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走向“经济实用型”教科研的第一步。为此,我们通过系统培训、政策引导等方式,从源头上构筑起三道防线,促进了教科研与教学实践的对接。

1.两训一评:预防“有行动无研究”

行动研究是广大教师最为适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但调研发现,教师对行动研究的内涵理解得不够透彻:只是围绕课题搞一些连续或不连续的主题活动;只满足于“做了什么”,却没有深思“为什么这样做”;研究缺乏指向性,观察也不到位,研究结果的科研含量较低,起不到改进教育教学的作用。为防止这种浅层次研究再度出现,我们用“两训一评”的方式筑起了第一道防线。

“两训”指的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教师进行研究方法的培训。理论层面的培训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各学校教科室负责,主要以威海市教学研究中心编写的《实用中小学教育科研指导》为蓝本,自主地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第二阶段由我市教学研究中心教育发展调研室负责,瞄准行动研究这个热点和难点,分期对基层学校领导及骨干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实践层面的培训,主要由分管科研人员和相关学科教研员组成研究共同体,在基层学校针对具体课题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通过以上两个层面有计划、有重点的培训,将行动与研究合二为一,使“教师即研究者”成为可能。

“一评”主要是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教育行动研究征文”评选,激励教师对研究过程和方法进行深度反思,提高行动研究的效度。目前,全市性评选活动已经进行了三次。每次评选过后,我们都及时下发“引领式”通报,既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分析与建议,也对优秀的行动研究案例进行评析,引导教师遵循基本的研究规范。此外,我们还在乳山教育科研网上开辟了“行动研究”专栏,推介一线教师的日常研究收获及每学期获奖的优秀成果,供全市教师共享。

2.两项政策:遏止“盲目研究”

从本质上说,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在于通过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来实现教学行为的有效改进,应该定位为原生态、非专业性质。但由于定位不准,一些学校和教师却走了一条非专家非教师的研究路径:选择课题不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不立足于自己的研究能力,不注重研究的实效性,只是搜索和整理有关资料进行“作秀”,徒费心血而无功。这就是我们提出搞“经济实用型”教科研的背景所在。对此,我们出台两项政策,筑起了遏止“盲目研究”的防线。

政策之一:精选有效课题。为遏制“人人有课题,年年搞研究,年年无成果”的盲目行为,我们要求基层学校可在已立项的课题中,筛选出具有校本性和实效性的2-3个课题重点研究,力争出精品,并强调“只有极具校本性和实效性的课题,方能进入校、市两级重点研究课题行列”。教育发展调研室则从各学校申报的重点课题中,筛选出若干个对提高全市教育教学整体水平有实用价值的课题,给予重点扶持。正是这一政策的引领,府前中学的县市级课题《学生地理空间感的建立与应用》,超越了许多省、市级课题,当选本年度市级重点研究课题。

政策之二:杜绝功利课题。这一政策的目的,在于杜绝一些教师将拿到课题结题证书作为课题研究终极目标的不良现象。因而,进行评优选先,不以课题是否结题作为课题研究有成效的依据,而主要关注“研究成果通过何种手段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利用”,从而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并自觉运用研究成果,不再出现盲目研究现象。比如,我们在全市开展的“1121”工程(评选100名教坛明星、100名优秀教研组长、200名师德标兵、100名优秀班主任)中,对于科研成果一项,我们就采用了这一政策,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3.两步延伸:杜绝“一次性研究”

加强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化,是教育科研工作的核心环节。“一次性研究”使得课题结题之后,就没有了继续发展的空间。无论是将课题研究成果弃之不用,还是将研究成果复制到教育教学中,都将使课题研究得不到继续延伸和发展,这就严重背离了“经济实用型”教科研的本意。为此,我们采取“在实践中选择,在实践中完善”的措施,筑起了杜绝“一次性研究”的防线,实现了研究成果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步:在实践中选择

我们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工作的意见》两个规范性文件,从成果推广的原则、推广的途径和方法、推广的程序及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要求。教育发展调研室本着“成熟一点推广一点,成熟一个推广一个”的原则,精心筛选出已结题的、应用价值高、普适性强、再研究潜力大的课题,并吸纳自愿参加推广研究的学校,进行联合攻关。

第二步:在实践中完善

由于对某个学校或班级适用的成果在另一学校或班级未必适用,同时,对研究课题成果的应用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因此,各联合攻关小组在原成果单位的带领下,按照推广程序,有计划地开展了深化研究。比如实验中学的《初中物理教学行为研究》课题成果在威海市获二等奖,为深化研究,他们与另外七所自愿参与深化研究的学校组成了研究共同体,通过“区域联动研究”的方式,在研究中推广,在推广中深化,极大地丰富了原有研究成果,形成了联动共赢的局面。

二、坚持“两破两立”:完善管理和评价机制,实现教科研由“无序”向“有序”转变

高效是“经济实用型”教科研的灵魂。教育科研能否高效运作,关键在于管理和评价机制能否充分发挥其杠杆作用。针对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存在的缺陷,我们采用“两破两立”的措施,初步完成了从滋生形式主义到孕育“经济实用型”教科研的转轨。

1.科研管理体制:破除“行政垄断型”,建立“团队自主型”

以往的教科研范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运转模式,从课题的选择到研究计划的确定,从过程管理到课题结题,均是以行政管控为主。基层学校只是作为一个执行者,忠实而被动地遵照上级指示行事,尚未进入有目标、有计划的“研究主体”角色。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把教育科研工作的自下放到学校,采用“团队自主型”,还能者以广阔的自由驰骋空间。

(1)组建团队,集中智慧

我们的教科研团队完全由各学校自主形成,有强强联合式的,有异质互补式的,其目的都是通过团结协作,集中智力资源,提升团队效能。比如,以诸往中心小学为核心的《小学阶段国学启蒙与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整合的研究》团队,由11所实力较强的学校组成,而以府前中学为核心的《中学历史多维互动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团队,则是异质互补式的搭配。这样的结合,提高了执行力,有利于把课题做得更实、更强、更长久。

(2)自主发展,互利共赢

团队自主,指的是自主制定研究计划,自主确定研讨活动形式和活动次数,自主开展研讨活动,自主负责团队管理,自主确定通过何种方式展示研究成果,等等。但是,团队自主并不是搞“放羊式”教科研,我们要求行政和研究部门根据团队的需求,为其总体把脉、出谋划策、提升总结,完成指导、服务的职责和任务。这样,便实现了教师和行政研究人员各归其位、各司其职:教师不等不靠积极研究,行政研究人员减少指令性文件和检查次数认真指导。这样,就催生了自主研究的内部动力,为教师提供了展示个性和创新思维的空间,最终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2.科研评价机制:破除“虚评体系”建立“实评体系”

用评价机制引领教科研、管好教科研,是我们建立教科研评价体系的目的。我市以往的教科研评价体系由管理保障、校本培训、课题研究、科研成果四部分构成,具体指标中也不乏“有健全的教科研制度,制定相关政策,采取得力措施,创造性地开展教科研工作”之类以听汇报、查资料为主的“虚”评价指标,从而助长了言不符实、弄虚作假之风的滋生与蔓延。为此,我们果断摈弃虚空条款,添加强化实效性指标,建立了务实的“经济实用型”教科研评价体系。

(1)关注成果获取的过程

因为我们的研究课题都来自教育教学实践,只有关注成果获取的过程,才能保证成果的含金量,才能使科研成果作用于教育教学不成为一句空话。为此,在摈弃无实效性指标的同时,我们又增添了一些关注“课题在课堂上是怎么研究的,每一阶段学生得到了哪些发展,通过哪些具体指标可以看出学生的发展,所留下的过程材料是否有价值”等硬性指标。明确的目标,引领教师真正将教研和科研联系起来,潜心于各种教学法的研究。

(2)关注成果在教育教学中的实用价值

进行教育科研,绝不是以降低教学成绩为代价的。因此,我们除了关注成果的研究过程,更关注成果的实践性和实用价值。根据研究过程和应用价值,以质论价,把研究成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紧紧捆绑在一起。这样的硬性指标,是彻底扭转教育科研由虚变实的强有力武器。比如对参与成果推广的各团队的成果评价指标是:参与推广研究的团队必须有一半以上在学年末的考试成绩比上年有提高,否则不得分。这一系列指标,都实实在在地把教育科研引导到促进教育教学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了。

“经济实用型”教科研虽尚处起步阶段,但响应之热烈、影响之大、成效之显著,足以证明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教师不再视教育科研为“鸡肋”,不再是教育科研的局外人,不再忙碌着做无用功,而是在享受着科学化和优质化的研究过程与成果。比如,我市黄山路学校进行的国家级课题《大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不仅研究出了识字、阅读、作文等教学法,而且编写了体现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学习理念的课内补充阅读丛书;以实验中学为核心的《生活物理教学行为研究》团队,提炼出了生活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编写了《生活中的物理》资源包,并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制作了相配套的课件;白沙滩镇大陶家区小学《生态性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构建了以五种方式(“生本”、“情境”、“体验”、“愉悦”、“合作”)和六个维度(“参与度”、“整合度”、“亲和度”、“自由度”、“练习度”、“延展度”)为主的生态性课堂教学模式,其中 9名教师的课题研究感悟在《山东教育》上刊发;乳山二中的《优化教材,探索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依据音乐鉴赏教材和学生的需要,编写了体现知识系统性的校本教材,易于理解,便于记忆,新的教学模式已经产生;海阳所初中的《政治新教材中“附件”的应用研究》,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将附件分类应用,优化了课堂教学模式,增进了政治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篇6

【关键词】广大师生阅读环境春联建馆人性化 场室环境文化学习氛围净化环境书画励志 规范管理和谐

【中图分类号】G6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118-01

我每逢春节都帮村民写春联,写了30多年了,有一副对联颇受老百姓欢迎,就是贴在门官神位两边的对联:"门从积德大,官自读书高"。这副对联内容虽然不尽完美,但却反映了老百姓对读书的重视,也反映了老百姓望子女成才的良好愿望。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由此可见办好图书馆的重要意义。要办好图书馆,藏书质量当然很重要,但如何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呢?这也是我们必须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科学建馆,合理安排场室

1.科学建馆

馆舍、馆藏、馆员是图书馆的三大要素。要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首先就要建好馆舍。建馆舍第一要选好馆址,选址要注意以下几点:(1)交通方便;(2)位于教学中心区;(3)有一定文化氛围;(4)防止嘈杂,尽量不靠近运动场、马路。第二是设计要人性化。要注意:(1)楼层高4-5米,减少压抑感;(2)防止建和用脱节。第三是建筑工程要保证质量。

2.合理地安排场室

图书馆安排场室要注意人性化。(1)既要方便读者,又要利于管理;(2)把图书馆多元化服务功能最好地发挥出来;(3)把最好的地方留给读者,把最适宜的地方留给管理者。

二、建设馆舍环境文化,营造浓厚学习氛围

1.培育花草,美化环境

花鸟虫鱼,皆读书人喜爱之物,在图书馆摆设盘栽,可以美化环境,使读者在读书学习的同时得到美的熏陶。但摆设盘栽一定有心思,要适可而止,不必太多,也不能太靠近书库。因为图书馆不能太潮湿,潮湿会使图书发霉变坏。我们在图书馆进门大厅内摆设了一盆巴西铁,四盘绿萝环绕四周,取意为图书馆工作目标是一致的,大家围绕同一个目标努力工作;上楼梯平台上摆放了两盘步步高,取意为进图书馆读书步步高升;在图书馆阅览室内摆放了一盘巴西铁和一盘绿萝,取意为绿(功名利"禄")在其中。这些植物既可美化环境,又引人深思,催人上进。

2.布置书画,涤心励志

阅读的目的是学习,影响学生阅读学习兴趣和效果的因素有外因和内因。美国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外界环境的刺激与有机体的反应之间建立联结或联系的过程。图书馆的环境文化就是影响学生读书学习效果的重要的外界环境。所以,在图书馆布置书画作品,可以刺激学生的内因,即学习心理,收到涤心励志的作用,更好地激励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提高阅读的质量。

三、净化环境,赏心悦目

清洁幽静的环境令人有舒适休闲之感,图书馆良好的阅读环境对读者是一种无形的感召,使人赏心悦目。因此,我们特别重视图书馆的卫生工作。

1.分工合作,从我做起。

2.发动学生,共同环保。

四、规范管理,提升服务

1.完善管理,促进和谐

要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就要提升服务品质,要提升服务品质,就一定要规范管理。只有管理科学、规范,才能促进图书馆的和谐。因此,六年来,我根据我校图书馆的特点,不断地修改图书馆的管理制度,并对员工进行教育,培养其良好的职业习惯,使规范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我还编印了《三乡理工学校图书馆管理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在图书馆的管理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2.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管理员是图书馆的"门面",管理员良好的形象是改善服务质量,提升服务品质的前提条件。要使员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就要加强学习。我们每周都召开管理员会议,进行业务学习及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要求员工加强自身的修养,尊重读者,发扬团队精神,分工合作。

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是复杂多变的,既然教无定法,管理方法也不可能永远不变。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管理方法也日趋现代化、人性化。以上只是本人对"如何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的粗浅的看法,写出来希望抛砖引玉。有不妥之处,请多多指教!

最后,我用几句诗和大家共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觉得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对阅读质量的影响就如诗一般!读书也如诗一般。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医院 固定成本 变动成本 本量利

在中国经济开放三十年以来,国有医院经营策略,经营手段已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在目前医疗体制改革环境下,要求国有医院在引进先进医疗设备,提高医护技能和服务水平的同时,还应引进现代化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加强医院内部经济管理,以成本管理和预算管理为主线,控制支出,降低医疗成本,以尽可能少的消耗取得尽可能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卫生事业单位加强医疗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是医院的业务收入(包括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和财政补助收入的增长相对缓慢。医院正常运营的缺口资金需要在提供的医疗服务中取得,而医疗服务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市场机制在医疗服务市场中不能完全实现。这就决定了医院不能像企业一样,以扩大收入作为自身经营发展的主要手段。医院如何维持正常医疗服务且能够健康持续发展,挖掘支出方面的潜力,强化成本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成本的特点及成本习性分析

医院属于服务性行业,服务对象和服务项目具有双重的多样性,由于自身行业的特殊性,使医院成本的构成具有一定的特点。

(一)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成本的行业特殊性

医院按照医疗、医技、后勤、管理科室划分成本管理单位,分项逐级分步结转成本。成本费用支出类科目包括医疗支出、药品支出、管理费用、财政补助支出、其他支出。成本构成包括: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家庭补助支出、不计入成本范围的费用。

(二)对医院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分析

1. 科学划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按成本变动与就医数量的相关性程度,可以将成本分为随业务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动成本和与其相反的固定成本。对固定成本进一步细分,可分为由医院生产能力引起的约束性固定成本与医院经营业务引起的酌量性固定成本两类。

2.根据某专科医院会计资料,按照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分析业务成本

(1) 某专科院医疗成本结构分析(见表1-1)。

(2)某专科医院05、06年固定成本构成的数据(见表1-2)。

一般医院固定成本比例基本在30%左右,该院固定成本比例05年32.96%,06年30.03%,说明该院前期的资产购置已经使医院具有一定的经营能力,在一定时期内固定资产购置的成本不会大规模提高,处于稳定的规模经营阶段。

约束性固定成本不管服务量的大小都会同样发生,主要受长期销售预测的影响,慎重的长期计划是控制约束成本的关键。该院约束性固定成本比例06年较05年提高2.06%,说明该院在经营过程中经济合理地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开发经营能力,并且注重医疗设备的更新。

酌量性固定成本是指非近期组织和管理生产必不可少的费用,可以由人们主观因素进行调节的费用。如办公费、招待费等。这部分成本在特定年份或医院资金紧张时,部分或全部紧缩。控制酌量性固定成本最普通的方法是协议静态预算。在预算开始时由管理者决定,选择目标、选择达到目标的方法、规定开支的最高限额,以及支出拨款总额。

(三)在医院成本管理中建立量本利分析模型

本量利(COST-VOLUME-PROFIT,简称CVP)分析,它是指在对成本按性态划分的基础上,就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三者之间的依存关系所进行的分析。以数量化的会计模型或图形来揭示价格、销量、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总额以及利润等相关因素间内在的、规律性的联系。量本利分析方法已被很多企业广泛运用与成本控制、产品销售预测等诸多方面,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建立本量利分析模型

(1) 本量利分析公式

保本收入=单位收费价格×保本量

说明:2006年该院每门诊人次收费467.24元,每床日收费704.62元,202399床日按每床日折合约当1.508门诊人次计算:202399×1.508=305218门诊人全院工作量为388320门诊人次。

2006年该院保本量=5786.51/(0.04672-0.03427)=46.478万门诊人次

2006年该院保本收入=0.04672×464780=21714.52万元

该院实际业务收入18381.28元,按本量利模型计算保本收入为21714.52万元,该院的经营处于亏损状态。在医院固定成本和收费标准不变的情况下,医院要实现收支平衡,只有降低变动成本,目标变动成本需降低为:

目标变动成本=单位收费水平×原业务量 固定成本

=0.04672×388320 5786.51

=12357.35万元

目前该院变动成本总额13308.42万元,也就是说,变动成本降低951.07万元,医院的业务收支才能达到基本平衡。

三、医疗成本过快增长原因及对策

(一)医疗成本管理存在问题

将医院业务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类,是进行成本规划和成本控制的前提条件。固定成本可控性差,变动成本可控性强且所占份额特大,而变动成本中材料成本又是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卫生事业单位降低成本的途径也就显而易见了。

(二) 加强财务预算和审计控制,抑制医院成本增长

1.使预算管理和成本管理有机结合,控制成本增长

编制行之有效的预算,充分发挥零基预算的优势,将预算目标层层分解,把变动成本中的卫生材料成本和其他材料成本作为重点监控对象。具体做法:剔除材料成本上涨的不可抗力因素(物价)和经济因素(门诊和住院人次增加),参考过去的成本分析资料,以业务预算(医院总的门诊量和住院量等)为基础,由各成本管理单元制订各自的预算指标,层层汇总,以自下而上的方式确定医院总的预算指标,最后由医院预算委员会自上而下审批下达,制定切合实际的医院变动成本目标。

滚动考核、动态运行。每月末,根据成本核算报表数据,对照各成本管理单元的预算数,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对于超出预算标准的核算单元进行深入分析和调研。如果是业务量增长造成的超标,财务部门应根据业务发展趋势,对预算适当做出调整;如果业务量没有显著增长,只是单纯预算超标,则要深究原因,责任到人。与成本核算单元的负责人共同探讨,提出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严格执行。

2. 通过招标采购实现物资供应的质优价廉

医院成立以主管院长为首涉及所有边缘部门的采购中心,所有专用材料由中心统一采购。公开招标、议标,严格招标程序,规范招标操作,变一个部门的单一行为为多个部门互相牵制的行为,增强采购控制力度,降低采购成本。

3. 建立业绩评价和激励手段,全员参与变动成本的控制

制定完整的成本分析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将成本管理单元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比对,可比成本核算单元之间比对。各成本管理单元是变动成本最有力的控制者,因此成本报表使用者应定位为各成本管理单元,使成本、效益与每一个员工挂钩,对预算执行好、成本相对较低的部门进行奖励,激发全员节约成本的积极性。

4. 充分发挥内审作用,控制采购成本,执行奖惩制度

医院采购中心,应以内审部门为主,对订货时间、数量、付款方式进行专业性指导和监督。审计财务部门的核算,对各个单位进行业绩的评价。同时医院应赋予内审部门奖优罚劣的权利,使业绩评价和激励手段能真正发挥作用并持续有效地运行。

在医改环境下,要求国有医疗机构在提供一流服务和一流技术的同时,兼顾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国有医院加强成本核算促进宏观和微观管理目标的实现。宏观管理方面:国家对卫生事业调控目标,就是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卫生体制,遵循卫生事业的自身规律,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根本目的。微观管理方面:深化医院改革,强化医院管理,提高医院整体素质。如果医院长期经济效益不佳,医院就无发展后劲,没有资金培训人才、更新设备、改善职工福利条件,使医院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国有医院要生存、要发展,必须提高整体经济管理水平,进一步挖掘成本核算的潜力,强化内部“造血”功能,以较少的耗费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增强医院的发展能力,使医院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篇8

论文关键词:维吾尔人;生态意识;环境伦理

所谓生态环境意识是人类对自己所生存的生活和活动环境的自觉保护及使其美化的意识,即人们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适应和追求。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维吾尔人是生活在中亚和新疆这个干旱地区塔里木——吐鲁番盆地上的绿洲上的古老民族之一。他们自古以来,从追逐水草、土地和环境的游牧阶段逐渐地进入了稳定居住的农业——园艺经济阶段。该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养成了适应自己生存条件的生活方式和环境意识。维吾尔族的传统的生态环境意识在他们在原始时代的崇拜自然和万物有灵论的观点基础上形成并逐渐发展,与他们原始时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密切相关,在他们的生活实践过程中深深地生根发芽,并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发展,同时它在他们的生命意识、民间文化、道德观念和日常生活习俗中生动地表现出来。

维吾尔人从远古时代起就认为客观世界和生命由水、空气(风)、土地、火等四个因素构成的,并且对这些客观物质对人类生命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依赖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他们不仅把自己关于客观世界和生态环境方面的科学和人文性的观念,在自己创造出来的语言、文学、生活习惯道德和审美观点上具体地再现出来.而且把这种传统意识代代相传;与此同时把生存环境看作是对生命产生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性影响的重要因素,对其时刻予以维护。

一、维吾尔人对绿色植被的关爱意识

维吾尔人自古以来,在广阔的田野中自由生活。他们在长期的历史实践过程中,认识到作为自然界的资源的森林和植物不仅给人类提供物质能源和生活资料,还认识到它们在生态环境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把森林和苔藓看成生命的重要标记之一。维吾尔人的这种环境意识在他们的古代文学艺术遗产中表现得十分突出。比如在英雄史诗《乌古斯汗的传说》中,叙述了作品的主人公乌古斯可汗某一天在一个神秘的湖中的一棵树孔中看见了神性美女,并娶她为妻的情节,其中森林风景的描述特别值得一提。《牟羽可汗的传说》叙述了盖世英雄布谷出生于非常神秘的两棵树之间的土丘和他长大后与他的同胞弟兄们向这两棵树顶礼膜拜的情节。维吾尔人对树木和苔藓植物的爱护,甚至把它们与自己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的观念,在后来的农业和园艺经济阶段中表现突出。在维吾尔人的古代族源和图腾神话中,存在着有关崇拜树木的神话。如回鹘可汗被认为是从神树诞生的。据(元)募集<道园学古录》卷二十四《赤都护高昌王世勋碑》记载,多桑<蒙古史》(伊朗)志费尼所著<世界征服者史》引证:维吾尔人祖先居住的土拉河与色楞格河交汇的地方,并排长着两颗大树。一天,树中冒出一个土丘,一道亮光从天而降,照在土丘上。从此,土丘慢慢长大了。维吾尔人怀着敬畏虔诚的心情走进时,听到一种象唱歌一样美妙悦耳的声音,而且总有一道天光照射在土丘周围。后来,土丘裂开了,中间有5个帐篷似的内室,每间室内都坐着一个孩子。部落首领们以为他们是神,都来顶礼膜拜:当风吹拂到孩子身上,他们变得强壮起来开始走动。终于,他们走出了石室,被交给乳母照管,同时,人们举行种种崇拜的典礼。他们断了奶,能够说话,马上就询问他们的父母,人们把这两棵树指给他们看,他们走进树中像孝子对待父母一样跪拜,对生长这两棵树的土地,也表示恭敬和尊敬。这时,两颗树突然出声:“品德高贵的孩子们,常来此走动,克尽为子道。愿你们长命百岁,名垂千古!”

高昌汗国时期古维吾尔语诗歌中对树木和绿色环境的描述也十分突出。维吾尔人对绿色环境的爱护,甚至把它们与自己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的观念,在后来的农业和园艺阶段表现得更为明显。如:为了改良自己耕种的沙滩地和盐碱地并减少污染土地的物质,维吾尔族农民习惯于村庄和田堤上栽种胡杨、红柳、梧桐、垂柳、沙枣等树木。他们通过实践认识到这种树木有改良土壤.分解土壤中的各种有害物质并减少其危害等作用。

历史上生活于典型的内陆地区的维吾尔人在古代时用柏树、香树、骆驼蓬等树木点火或者点香,利用其香味给人治病或者表示对诸神的崇拜。这方面的一部分内容除在《突厥语大辞典》中有详尽的表现外,在维吾尔民间故事中也有所呈示。上个世纪8o年代我国考古学家们从新疆孔雀河一带挖掘出的“具有4千年历史古尸《楼兰美女》旁曾发现一捆麻黄和其他东西”,这说明古代维吾尔人的先民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认识到一些树木和植物具有净化环境和杀灭病菌的作用,因此把其看成是神圣树木并已知道多方面使用这些树木和植物的方法。由于维吾尔人历史上靠农业园艺业和畜牧业生活,他们便自觉地认识到树木和植物具有防风治沙,美化、净化生态环境的作用,因此他们养成在村庄和路边植树造林的习惯。他们无论在何处建房居住,都要在住房庭院内修造果园,种植葡萄瓜菜大搞绿化,还在农田周边种植桑、沙枣等果树,他们把这一作法看成是行善积德。维吾尔族聚居的南疆地区,各地人们特别重视果木园甚至有些乡村的名称也与果园有关系。例如:多来提巴格(幸福之园)、夏马力巴格(空气好的园地)、比依稀巴格(象天堂一样的园地)等。另外,维吾尔人的美化自然环境和绿化意识还突出表现在他们的传统服装和住房装修习惯上。如:维吾尔人的传统服装布料图案有的就采用了一些农作物和果树的图案(尤以在他们戴的帽衣图案表现得特别突出)。

维吾尔人古代时期特别崇拜自然。如萨满教就认为蓝色象征神理,崇拜蓝天和蓝色,同时还把绿色看成是兴旺和从政的标志。这种原始信仰和概念在他们创造的神话传说中表现得很明显。因此该民族农民至今十分倚重村庄,注重庭院的绿化,出现损害树木和植物的现象.就会受到谴责。

二、维吾尔人的土地意识

土地至高无尚是古代维吾尔人的主要信仰之一。这一信条在他们传统风俗习惯和多种原始宗教信仰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同时,伊斯兰教认为“人来自于土地,其生命与给养也跟土地息息相关”。他们对土地推崇的在萨满教流行的时期创作的一些神话传说中可见一斑。如在《艾司玛女神》神话中,讲述了这样一个内容:据说天上的天使之皇长得比所有的天使都漂亮,她住在七重天上。自然界的各种自然现象都是由这个天使的情绪变化中产生的。天使睁开眼睛,太阳光便普照大地;天使睡觉整个世界变得一片漆黑,天使哭了就会下雨,笑丁就下雪.天使呼吸便会刮风.天使张嘴便会狂风大作,天使翻眼皮天气就变坏.天使发火便会发生地震.天使皱眉头,天空便会出现彩虹。

维吾尔人对水和土地的这种推祟意识在鄂尔浑时期产生的碑铭上也有所表现。例如《阔特勤碑铭》上有“腾格勒(天),乌迈女神,土水神保佑我们”的字样。维吾尔人把人类和大自然看作是一个整体,而推崇大自然、爱护土地的意识,在伊斯兰教传人后出现的《福乐智慧》《先知者传》《君子神往》《世事记》等文学遗产中也有突出的表现,甚至认为这种精神是做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维吾尔人中自古以来就有类似“土地伟大,人也伟大”“土地吃不饱,人也不会吃饱”的谚语。古代维吾尔人还在发生旱灾时公众集中在某一地举行求雨活动。在历史上维吾尔族农民就是再穷也从不挖甘草、麻黄等这些保护土壤的植物去卖钱。就是到现在维吾尔人为死者送葬时将死者尸体放人墓穴并盖上后,就开始诵读《古兰经》,这时送葬的人,每人都抓一把土放在手里,当诵经完毕后,所有人手中土都被集中起来,向墓投去,表示人们向死者亡灵祝福,这些土被称为“崇敬土”。维吾尔族手工业经营者往往把刚开业赚到的钱扔到地上,让钱沾上地上的土后,然后再装进口袋。这样做是希望自己的生意越来越兴旺。当前在解决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减少其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之间的矛盾处于严峻形势的情况下,保护好土地和自然环境,这具有更大的科学价值。

三、维吾尔人的水资源保护意识

维吾尔人自古以来就认为水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之一,从原始社会阶段起,他们就把水看成是神圣的东西并将它神化,还把它看作幸福、兴旺的象征。他们把自己的城市和居民区建在河边。在古代夏季发生旱灾的地区他们搞求雨活动;冬季他们搞降雪庆祝活动,打雪仗。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维吾尔人推崇水的信仰观点具有悠久的历史.这一观点在英雄史诗《乌古斯汗传》中有突出的表现.史诗叙述了英雄乌古斯汗娶一个从湖中树上出现的女子为妻,还叙述了乌古斯汗,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海”(dengiz)的情节。维吾尔族民间故事《会破开的山》则叙述了一个受虐待的孤女的妹妹因喝了“神秘的水”而变成了鹿,而孤女本人在“水神”的帮助下摆脱了敌人的控制的故事。这种故事情节明显地彰显着古代维吾尔人对水的原始信仰。

历来把水看成无比神圣的先辈们在给子女们取名字时往往使用“阔力”(维文意:湖)这个词构成“阔尔特勤”“阔尔毕伽…‘阔尔塔尔汗”(koltarhan)等名字。维吾尔人居住的地方大多数是干旱地区,因此他们先民们特别崇尚水,保护水域和水源已成为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并认为可与人道主义精神联系起来。维吾尔人历来就有诸如“水伟大,人也伟大”“水是土地的血液”“一口水应得到四十年的敬意”等谚语或传统习惯。维吾尔人不仅禁止在沟渠湖边洗衣服梳头和带牧畜进渠堂饮水,而且还严禁向水中乱倒脏水、垃圾、炉灰等肮脏的东西,甚至把这种行为看成是罪孽,对少年儿童从小就进行上述教育。维吾尔人的英雄史诗《英雄勤钦木尔》中的主人公马合图木苏拉不听其哥哥劝阻去河边梳头.被卡力玛克人首领抓走及后来他的悲残生活遭遇就可以充分地说明这一点。现今水的问题已成为当今人类所经常遇到的世界性的大问题,我们为先辈们为保护水资源而作出努力的这种环境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而感到无比的骄傲。

四、维吾尔人对住房和生活环境的改善

追求美、爱护美和再创美是人的本质,也就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表现方式。维吾尔人特别重视住房建筑设计和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盖房前考虑房屋的位置、阳光、空气等环境。维吾尔人在古代就认为空气是构成世界和生命的重要因素。过去他们的传统居住环境主要是“露天、自在的环境”或“半野外环境”。农民在建房前要充分考虑建房环境,房前要修建前廊,庭院内要栽种果树和花卉。任何~处住房的门窗都要认真、周密地设计,以确保光线明亮,空气流通。维吾尔人中有“新鲜空气治百病”和“清洁环境使人健康聪明”的谚语箴言。因此在维吾尔人中早晨起床后立即开门窗换气已成为他们的习惯,他们甚至在冬季的白天开窗换气。他们认为“在清新的空气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将成聪明的人”“在清新的空气中生活的人是健康的人”。著名学者麻赫穆德·喀什葛里在《突厥语大辞典》中提供一部分维吾尔人居住的古代城市的信息时,对这些城市的环境特别是空气质量作了详尽的论述。维吾尔人一般除了院落外还特别重视房内装饰和室内卫生,他们用图案、雕刻和各种饰物将住房装饰得很漂亮。历史上维吾尔人不仅重视美化自己的住房环境,而且还特别注重清真寺或大礼拜堂的装饰。维吾尔人中还有“不看女人的眉毛而看她的碗边”的谚语。这里的“眉毛”是指女人的外表美,而“碗”的引申义则是指女人所拥有的住房及家具的卫生和质量。平时维族妇女每天很早就起床,先把房内和院子收拾好了以后,再做其他事情。他们在传统的日常生活中禁止周边随地倒污水和垃圾的行为。

五、维吾尔人的动物保护意识

动物是大自然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永远的朋友。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动物界的作用。维吾尔人的生态环境意识和教育以及他们保护动物和鸟类的传统美德和风俗习惯在民间文学作品里表现突出。维族古代神话传说故事绝大多数都是与动物有关的标题,他们都以人和动物的亲密关系作为主题。例如维吾尔文学早期出现的《狼的图腾神话》中.描述了一只母狼将一个古代部落中遇难的十几岁的男孩救了出来,后来这个男孩与这只狼结成伴侣后.狼生了九个男孩.使维吾尔人不但没有绝种.反而继续得到发展的情节。《属相的传说》中则描述了传统的属相年鉴中的12种动物的名称及称呼的原因。在维吾尔民间文学中关于动物的传说故事中.描述人将一些野生动物或传说中的凤凰等救出,后来这些它们做好事报答人类的情节也是较多的。当今维吾尔族传统乡镇居民除了养殖牛羊外还有用鸡、兔、狗、猫等与人作伴的习惯。认为大自然与人类生活同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于是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的宠儿——动物和鸟类就成为维吾尔人的传统美德和生活习惯。维吾尔人不管在佛教、摩尼教或是伊斯兰教文化的环境下.都没有为满足消费和谋利的需要而随意猎杀捕捉部分飞禽走兽的习惯(边远地区例外)例如在古代西域除了《投身饲饿》《舍头施人》《挑眼施人》《割肉贸鸽》等故事外,还广泛流传《金光明经》等佛教文学作品宣扬佛教禁杀生的教义。伊斯兰教文化环境中产生的巨作《先知者传》也具体表现出爱护动物和鸟类的人文思想。维吾尔人给已去世的亲人扫墓时,为了鸟类的食用或出于行善积德的用心,往往在墓前撒上麦粒、玉米粒或大米等谷物。另~方面他们认为墓前撒上的麦粒、玉米粒对死者来说起到减少罪孽的作用。在维吾尔人居住的农村普遍禁止捕杀猫、兔、狗等家养小畜,也不得捕捉各种鸟类尤其是燕子、麻雀等。维吾尔人认为无故的虐杀动物是一种造孽行为。在维吾尔族民间神话传说故事中描述人将一些野生动物或凤凰、山鹰救出,后来这些动物飞禽做好事报答人类的情节很多。维吾尔人保护树木、将土地视为至高无上、崇拜和保护水资源、保护动物和鸟类等古代民俗习惯起源于他们祖先原始时代的万物有灵论和萨满教的影响。现代科学更进一步证明动物和鸟类在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

从哲学观点来看,社会存在物决定于人的社会意识。因维吾尔人历史上生活在典型干旱地区,而他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具有与悠久的民族传统,长期以来这种意识不仅表现在他们所创造的民间文学遗产、生活习俗中,而且这种意识在历史上他们所创造的有文字记载的文献上也表现得较突出。例如根据关于在塔里木河流建立的楼兰王国去卢文文献看,大约2千年前维吾尔等民族中曾有正式的保护森林法和关于管理水利的规章制度。

因古代维吾尔族具有高度的生态伦理思想,这种伦理思想在古代民问歌谣和书面作品中形象地表现出来。如:在《突厥语大辞典》中有这样一首民间诗:“小鸟从你处逃掉.燕子停栖在我这儿。百灵鸟甜甜啼叫.雄与雌并飞相合”。尢素甫·哈斯·哈吉甫在《福乐智慧》第四章中关于春天的描写就表现出了这样的意境:“积雪消失大地充满馨香,脱去冬天衣世界又穿上新装。春天的和风搞走了严冬,明媚的春天又调好了幸福之弦”。

篇9

关键词:创新驱动;保护生态环境;经济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23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1.145

经济发展的历史,事实上就是人类和环境相互作用、相互限制、相互促进的历史。从使用自然的棍棒到自己制造石器,从发明使用火、弓箭、陶器到驯养家畜,从单纯的农业生产到手工业、商品及城市经济的出现,直到后来的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经济发展到今天,体现了人类高度的智慧,彰显了科学技术对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影响。

但是,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不但影响甚至已经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亮出了红牌。一个自然环境恶劣、空气污染严重、交通拥堵的城市或地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受到牵制和压抑,因为这样的自然经济环境,不可能吸引投资商和大量的消费群体。可以说,自然用它必然的规律和铁的事实,在提醒人类,疯狂发展经济的结局将会使人类与自然玉石俱焚。

要使经济呈现出新常态,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可以说,通过创新驱动保护生态环境,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唯一出路。

一、只有创新驱动才能从根本上降低资源能源的消耗,减轻经济发展对自然的破坏

(一)新能源是经济发展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根本保证

纵观2016年新能源领域十大创新关注点,归纳起来,新能源有四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新的能源管理观念,像能源互联网智能技术,就是新观念新技术背景下的能源管理,就是通过互联网这一电子新技术,实现能源分布使用等信息的及时反馈和科学的选择控制;二是新的能源利用系统,像智能户用分布式光伏系统、光伏应用终端、大规模风电消纳技术和电动汽车的动态无线充电技术,这些新的利用系统将促进能源的科学利用;三是新的能源来源,像自主第三代核电技术、太阳能薄膜电池、氢燃料电池汽车、锂―氧电池等,这些环保性能高的新能源将逐渐取代旧能源;四是新的能源回收系统,像动力电池的系统管理技术,能源回收将从另一端实现能源的节约利用。不难看出,新能源中的这些创新热点对环保的重视。

(二)新材料将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与自然相协调

新材料被称为“发明之母”和“产业粮食”,可见新材料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新材料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生态环境材料”是新经济形势下产生的新提法,是指那些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和优良的环境协调性的材料,它主要是针对旧的材料使用过程提出的。旧的材料使用过程,就是“将大量的资源提取出来,又将大量的废弃物排回到自然环境”,这种过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人类已经吃到了苦头。

(三)新工艺将节省能源并减少污染

提倡绿色新工艺,从根本上消除污染。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不但可以改善生产过程中产生废气废水的状况,还可以节省能源,降低能源的消耗。所以说,新工艺对保护生态环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需要国家相关的部门和单位花大力气进行改造。

二、只有创新驱动才能从根本上彻底解放生产力,有条件和精力正视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一)创新能够提高劳动效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只有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下的劳动生产,才能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彻底解放劳动者,为劳动者创造培训、提高的环境和条件。如果劳动者总是疲于奔命,根本不会有时间和精力去提高素质,而素质低下的劳动者,不可能关注生态环境。

(二)改进和创新生产工具,能够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对生产工具进行新一轮的创新改造,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须完成的新课题。那些严重破坏和污染环境的旧生产工具,必须从生产活动中退出,新一轮生产工具的变革,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

(三)重新认识劳动对象,能够使劳动者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充分表现在劳动对象的扩展程度上。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的劳动对象从陆地、海洋、天空一直扩展到了外太空,这是人类对自然的胜利,也是人类盲目扩张的结果。人类必须重新科学地认识劳动对象,强化人与自然共存共生的思想观念,才能进一步提高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三、只有创新驱动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形成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新优势,引导世界经济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健康发展

(一)创新强国,可以在国际竞争中倡导保护生态环境的新经济常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才能在经济发展中引导新的方向。要想在国际经济生活中有发言权,就要创新发展自己的经济实力。

(二)在“一带一路”的国际产能合作中,把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推向全球。

“一带一路”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国家级顶层战略”,它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寻求共同发展的国际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和平、发展、互信、融合、包容”的经济合作和政治发展中,必然会把这种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推向世界范围。同一个地球,同一个梦想,在保护生态环境这一点上,在经济合作中更容易达成共识。

(三)创新观念,以人为本取代以物为本,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引领世界经济的新潮流。

旧的经济发展观念过度重视经济的发展,片面强调GDP的高速增长,忽视了人的需要和利益,甚至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损害,这种损害直接表现在破坏环境给人类的正常生活带来的威胁。因此,要想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回到以人为本的轨道上来。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健康经济的新常态,也是世界经济的新潮流。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到科技日报社考察时强调,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主旋律,全面推动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局面。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解决这个问题,是发展“以人为本”的经济新常态的首要问题。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将从根本上清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束缚和桎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是实现县域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惟一出路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而经济、资源、环境都是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大系统中任何一个子系统的改变,都会引起其他系统发生变化,并对整个大系统的状态产生影响。长期以来,由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意识,违背了可持续发展规律的要求,人们只考虑经济增长而忽视其他相关系统的健康发展,使县域经济、资源和环境之间存在着极不协调的关系,造成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甚至已经威胁到人们的生存。

首先,县域经济产值的增加靠消耗大量资源来换取,以至于乱采滥挖、浪费严重,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自然资源不断退化,资源基础持续减弱,一些主要自然资源已出现严重短缺,保证程度下降,对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构成严重制约,资源供需前景不容乐观。

其次,随着经济的增长,大部分县域的水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污染、固定废弃物及土地污染日益严重;而过度砍伐,盲目开垦,乱杀乱捕,使县域自然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野生动植物品种数量不断减少,濒危及面临灭绝的物种数量急剧增多。这些情况的存在已经成为县域经济持续增长的制约因素。

因此,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自然资源,保证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惟一出路。

一、实现县域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弱化、消除它们之间的消极关系,同时充分利用和发展其积极关系,从而实现它们之间的良性循环。这种良性循环的总要求就是县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即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可更新资源的利用要以不破坏其再生机制为前提,使自然资源基础得以维持和加强。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资源相对丰富的县域也将逐渐面临资源不够的压力,资源供需矛盾会日益突出,为了保证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势在必行。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认识,要改变过去那种认为资源无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旧观念,增强资源的人均意识,认识到资源相对短缺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实现县域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全面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

针对在资源开发利用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采取有力措施,通过各种协调配套措施,大大降低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延长资源的开发利用期,全面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这是保护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措施。

一要进一步完善自然资源管理法规,深化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的资源管理职能,落实资源产业的生产经营权利义务,建立各类资源管理和协调机构,并形成内外结合的资源监督机制,防止对资源的无偿占有、掠夺性开发和毁坏浪费。

二要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使资源开发与产业建设协调发展,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分阶段地开发各类矿产资源,防止乱采滥伐,造成浪费。

三要对现有产业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大力推广节约资源、降低原材料、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改进产品质量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科技成果,使一批重大的工业共性技术广泛地进入企业的技术改造,对那些耗能、耗水高的重工业,应重视提高矿山的采选冶炼水平,扩大生产能力,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和资源回收率。

四要实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包括对煤炭、木材等的综合利用和生活垃圾的再生处理,对伴生、共生的矿产资源加强综合勘探、综合开发和深度加工,重视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和循环利用。

五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把节约资源推向市场,建立健全项目管理、投资效益评估、环境影响评价、监督实施、独立核算及检查验收等制度,使项目的节约效益及时得到反映,确保效益好的节约项目获得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六要实行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维护资源的国有权益,防止由于资源无偿开采所导致的资源浪费和国家经济权益大量损失。

三、实现县域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大力加强环境保护与整治

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更新思想,树立和普及生态观念、环境意识,我们脚下的土地,头上的天空,地上的河流,山上的一草一木,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我们无权浪费和毁坏子孙财产,也不能留给子孙一个无法生存的环境,加强环境保护与整治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特殊责任。

在发展部署上,必须明确地把环境保护与整治作为县域经济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高度重视,使经济开发与环境治理同步协调进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除了要使资源的开发、利用、生产维持在环境容量所允许的范围内,采用先进技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变普遍的资源浪费为资源节约外,还要特别抓好污染治理和生态整治工作。

一是在新建、扩建、改建项目时,技术起点要高,尽量采用耗能量小、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洁工艺,要根据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布局,实行资源优化配置。政府在审批项目时要严格把关,凡是采用落后工艺、布局不当、污染环境的工业项目,一律不得批准建设。

二是现有企业必须明确治理污染的责任,坚持“谁污染谁治理”、“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加强对自身污染的治理工作,大力开展综合利用,最大限度的实现“三废”资源化。

三是城镇要实行以工业污染防治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环境综合整治,使污水、固体垃圾、生产垃圾、噪音等减少到最低程度。

四是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必须加强环境污染防治技术推广,各科研部门要加强对治理环境污染方面的科学研究,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在生态环境整治方面,县域特别是山区县要坚持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的原则,大抓植树种草、封山育林,严禁乱砍滥伐,恢复植被,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资源。

篇11

【摘 要】随着科技发展水平的逐渐提升,各行各业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在医学中的很多领域也有了根本性的进步,本文结合当下的调查数据,对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是对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的主要疗法之一,在国际医学领域内,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终末期肾衰竭患者都以MHD 方法来进行维持性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主要作用就是以维持为主,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但是却不能够将肾脏的工作完全代替,如果需要对MHD 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系统的调查,那么就需要采用与MHD 不同的治疗方式进行调查,这项研究是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性进步。本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分析,并研究了不同血液净化方式的不同影响,希望可以推进医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血液灌流;生活质量

本文所选案例为某医院血液透析室中病例数据,所选区间为一月到五月的MHD患者共七十例,并且将这一批数据按照血液净化方式分为两组:单纯血液透析组和杂合型血液透析组。单纯血液透析组内的患者需要进行每周三次的血液透析,并且透析时间为四小时,杂合型血液透析组内的患者需要进行每周两次的血液透析,以及一次血液透析滤过或者一次血液透析加灌流,每次的透析时间为四小时。通过对患者的健康状况问卷量表以及实验室内的资料进行系统性的处理和统计分析,将两种血液净化方式下的患者进行比对,比较患者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引起的生活质量的差异。根据对两次案例的比对可以观察到两组患者的区别,在白蛋白以及总体健康状况上的差别对数据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对体能、疼痛、社会功能、精力状况、前白蛋白、血磷、甲状旁腺激素等七个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对数据产生较大影响。而肌酐、尿素氮、血钙、血红蛋白等七个方面,对患者的体力没有明显的影响,对患者的工作生活、情感生活、以及二者之间影响都没有大的改变。因此MHD 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会由于病情影响而普遍较低,但是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干预,就可以对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功能能方面都有改善,并发症的患病率也降低,因而从根本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 基本调查资料和操作方法

1.1 患者基本资料

根据对某医院学业透析室中的病例数据进行整理,可以得出结论,同年内一月到五月内的七十例病例可以再进一步的细分。单纯血液透析组共37 例,男性27 例,女性10 例,年龄区间为26~78 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四十七岁左右;杂合型血液透析组为33 例,男性20 例,女性11 例,年龄区间为23~77 岁,平均年龄为四十四岁左右。而进行选择的标准,第一点是患者的透析时间是否大于三个月,第二点是患者身体内不存在心脑血管并发症,并且患者没有严重的残疾和感染性疾病,第三点是必须确保患者的思维正常,能够具备正常的沟通能力和思考能力。

1.2 透析方式

我国现阶段的透析方式大都采用外国先进的技术,如采用的是德国生产的费森尤斯4008S 血液透析机及4008S 血液透析滤过机,碳酸氢盐透析液,日本生产的东丽合成膜透析器,丽珠公司HA130 血液灌流器,透析液钠浓度为138mol/L,透析流速为500ml/min,透析温度为36~36.5 摄氏度,血流量为200~300ml/min,每次治疗时间为四小时,采取前置换,置换液流量60~100ml/min,均应用自体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

1.3 调查方法

普遍的调查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对患者进行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然后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记录测评,但必须要在征得患者同意后,由患者独立填写。健康状况问卷量表内包括三十六个基本问题和八个维度。第二种方式,对两组净化方法所得出血红蛋白、前白蛋白、尿素等多项内容,最终得出患者的基本健康数据。

1.4 统计学方法

在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采用的都是spss 方法对患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数据处理也采用了相应的计量方法进行,得出最终结论。

2 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科技在不断的进步,医疗技术也在随着高新科技的引进而逐渐增强,因此对患者的血液的净化方式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进行细分,血液透析滤过、血液灌流、高通量血液透析等方法在我国现阶段的医疗环境中应用的比较频繁。大量的数据表明,不同病情采取不同的透析方式,毒素的清除力度是不同的,也会对病情产生正面的影响,并且,MHD 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许多因素有关,例如年龄、家庭情况、并发症、经济条件等等。在研究者的研究结论中指出,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主要与患者具备的并发症有关,而并发症的起因大都是透析而来,因此不同的透析方式是会对患者产生不同的影响的。

篇12

关键词:次生环境;抗浮设计;工程事故;后处理措施;防治方法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可开发的土地资源越来越有限。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工程已成为城市发展的趋势和重要组成部分。如今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的不断出现,其基础埋置深度较大,开发利用其基础面至地面的这段浅层空间做为地下停车库、地下商场等已越来越普遍。这些地下空间工程由于埋设于地面以下且埋置的深度较深,容易受到地下水浮力的作用。因此,在设计、施工及使用过程中都要考虑地下水浮力的影响,否则将有可能造成抗浮不足引发建筑物上浮甚至结构破坏,导致工程事故的发生。

将建筑物所处位置的地理环境、地质构造、地下水文情况及气候条件定义为“大环境”;而将施工时对建筑物周围产生的深基坑、回填形成的局部土质结构、局部地下水文情况以及建筑物周围新生成的区域环境定义为 “小环境”或“次生环境”。

“大环境“是自然界经过长期的沉积演化生成的,其存在状态相对稳定。在工程设计前期阶段,通过钻探、采样、试验等方式收集大环境的各个要素及技术参数;设计阶段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做为工程设计的依据。因此,能够有效预见并避开大环境对建筑物抗浮的影响。“小环境“或”次生环境“是在施工阶段或使用阶段人为造成的,随着施工条件、施工工艺、施工方法以及使用功能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在工程设计阶段很难准确掌握小环境或次生环境的存在状态或影响范围。因此,往往对小环境或次生环境估计不足甚至忽略了其对建筑物抗浮的破坏性。本文主要通过某在建工程在抗浮设计中没有考虑小环境或次生环境的影响,导致设计抗浮不足引起建筑物上浮以及基础冲切破坏,并通过其处理方法探讨相关后处理措施及防治方法。

1 工程实例

南宁市某在建工程,是集办公、健身娱乐及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楼。总建筑面积约为1.2万平米。地上三层(局部两层),地下两层,基础埋深9.5米。该建筑物地处丘陵地带,西侧为一狭长的沟谷,南面及西北面均为土坡,东面及东北面地势较为平缓。《地质勘察报告》显示地下水位很低、局部有煤层且煤层分布不均匀等。设计阶段考虑地下水水浮力不足以造成建筑物上浮或破坏。因此,采用的基础形式为独立承台加筏板基础,筏板厚300mm;对于局部遇到煤层的,将煤层挖透并且采用人工级配砂石换填,压实系数≥0.94。

基础施工时发现2~6轴线承台底标高处出现煤带,且贯穿南北。施工单位按设计图纸要求将煤层挖透,采用砂子和河石按一定比例进行拌和后换填压实,最大换填厚度在4轴交D轴处约为1.5米深。装修后期阶段进行地下室土方回填。此时,西面景观水系正在进行修坡施工,在靠近建筑物一侧正好形成一个大缺口。回填后不到1个月即2009年5月20日,当地雨季提前,连下2天小到中雨总降雨量约为60毫米。此时建筑物屋面结构板出现裂缝,建筑物开始上浮;5月28日下午至29日上午再次出现强降雨,一次降雨量高达100毫米。结构局部上浮变形量超过结构自身的极限变形量,造成4-D承台冲切破坏。此时,室外地下水通过基础破坏处涌入地下室约3500立方米。浮力瞬间释放,建筑物迅速沉降,沉降量超过上浮量。原结构裂缝绝大部分闭合,同时局部砌体出现反向裂缝。造成严重的工程质量事故。

2 事故原因分析

该工程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是由于忽略了小环境或次生环境对建筑物抗浮方面的影响造成结构设计抗浮不足从而引发的工程质量事故。事故发生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原因:

1、深基坑工程。本工程基础埋置深度为9.5米,采用钢管桩及挂网锚喷方式进行基坑支护。对周围土体形成封闭的不透水层,导致回填土土体内沉积的地下水不能自然且迅速的流走而形成小范围内水位上涨超过设计时的地下水位。

2、基础底部出现透水层。该工程2~6轴线超挖部分采用人工级配砂石换填且贯穿建筑物的南北向。在无水环境下,级配砂石经过碾压夯实其承载力可满足本工程对地基土承载力的要求。但是,由于砂石易透水性使得一旦基坑内有积水,积水很快就能透过基础底部而形成向上的水浮力。

3、建筑物周围存在大范围的汇水面积。工程施工过程中,在基坑周围没有设置有效的排水沟或阻水围挡。导致西面、南面、东北面约4万平米的雨水迅速汇集到建筑物周围并渗入基坑回填土内部,形成超高水位。

以上三个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本工程结构抗浮设计不足,从而引发基础局部上浮,且上浮变形量超过结构自身极限变形量后发生基础冲切破坏的工程质量事故。

3 事故后处理措施

通过对事故产生的原因分析,我们知道这类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地下水浮力大于建筑物自身重力或局部结构的承受力造成的。根据这类工程事故的性质,我们可以从降低地下水浮力的影响或者增强建筑物自身抗浮能力这两个方面入手。确实保证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

(1)、降低地下水浮力的影响。降低地下水浮力的影响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有效降低地下水位或者阻止地下水透过基础底板的方式达到降低地下水浮力的目的。其常用方法如下:

①、井点降水在建筑物周围按一定密度布置井管,使土壤中的水渗透到井管内,再通过抽水设备将地下水从井管内抽出地面并有组织排走。操作时,可根据土壤的渗透系数、降水深度来计算确定选用的设备型号、管井的深度及布置的密度等。这种方法降水效果明显,常被用做事故过程处理。如果长期使用,管理难度大、成本较高且影响室外其他使用功能。

②、泻水孔降水在地下室外挡土墙上或底板上按一定密度及数量进行开孔泻水,使地下水通过这些泻水孔排入地下室内以达到降低室外地下水位的目的。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基坑周围或底板底部回填土的渗透系数计算确定开孔的数量及分布情况。并在地下室外墙内侧设置排水沟,将泻水有组织排入集水井内再抽出室外。对于底板开孔的,可以在底板的排水沟内开孔,如排水沟密度不够可多开设排水沟。注意定期检查泻水孔滤网,防止滤网堵塞影响排水。

③、止水帷幕对于建筑物基础及底板落在不透水层上,但由于其他原因造成局部区域有回填形成透水层的情况,可采用止水帷幕的方式将基坑外地下水隔离开,使之形成封闭的区域。这样可以避免地下水渗透到基础或底板底形成向上的水浮力。其做法为:在回填区域与地下室外墙交接处进行高压注浆使周围土体固结形成不透水的屏障。操作时要注意计算好注浆孔的间距、排数、水灰比等。

④、土体固化其做法与止水帷幕的做法相似。就是将基础及底板底的软弱换填层全部注浆固化,如有必要也可将基坑回填土进行固化形成不透水层。但是固化的质量及效果很难把握,同时全部固化体量较大、成本较高。

(2)、增强建筑物自身抗浮能力。由于地下水位较高,水浮力大过建筑物整体或局部的自重时,引起的整体上浮或者局部上浮。为了抵抗地下水浮力,可以采用增加结构自重或借助外力的方法抵消或克服地下水的浮力,使结构达到新的稳定状态。其常用方法主要有:

①、加载在建筑物结构安全许可的前提下,可采用加层的方式增加建筑物的自重。也可以在其地下室采用底板加厚的方式增加自重。但是,加层的方式难度较大、手续繁杂往往不被采用。而增加底板厚度的方式可能会影响地下室底层的使用空间。所以,加载做为过程处理方法常被采用,即临时增加一些活载,待处理完成后撤掉。而一般不优先考虑做为最终的处理方法。

②、抗拔桩在建筑物抗浮不足的部位设置一些抗拔桩,通过抗拔桩与土壤的摩擦阻力来抵抗地下水的浮力。这是建筑抗浮设计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可以通过机械成孔或人工挖孔的方式完成。但是,做为事故后处理措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地下室空间小机械成孔操作难度大;其次,人工成孔危险系数高。

③、锚杆法锚杆法和抗拔桩的性质相似,都是利用摩擦阻力来抵抗浮力。但是,所不同的是锚杆法是事先给锚杆施加一定的预应力,通过钢绞线将预应力传递给深埋于土壤中的砼锚杆。利用预应力抵抗地下水浮力。这种方法的使用寿命较短,随着预力的减弱而逐渐失去作用。且由于钢绞线埋置于地下,受地下水的侵蚀受损也会慢慢失去传力功能。

以上提到的各种处理方法均有其优缺点,以及不同的适用环境。因此,在选用时一定要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根据需要可以同时选用其中的一种或多种方法。本文中提到的工程案例就是多种方法相结合使用的成功案例。即1~7轴线在地下室挡土墙内侧底板采用止水帷幕将大部分地下水堵住,在换填区域内对底板进行开孔泻水,并对承台底的换填层进行注浆固化。另外,还在地下负二层的周边挡土墙上开孔泻水,有效降低了室外水头。同时,将底板面300mm厚的建筑做法进行调整,将煤渣找坡改成素混凝土找坡增加底板自重。既满足使用功能要求,又保证结构安全同时比较经济实用。

4 事故防治方法探讨

在了解了此类工程事故的事故性质及其发生的诱导因素后,我们可以从设计、施工到使用过程的各个阶段做好必要的防治工作。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

(1)、设计阶段除了要考虑大环境条件下建筑物最不利的抗浮验算,还要考虑小环境或次生环境条件下建筑物的最不利的抗浮验算。因此,建议在抗浮验算时,将地下水位的高度假定为基坑顶面高度来进行验算。同时,对于基础底板底部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出现有软弱土层或煤层需要换填的尽量采用素混凝土或毛石混凝土进行换填。

(2)、施工阶段在基础施工时,如果控制不好造成土方超挖,严禁私自采用松土或砂石回填。须采用经设计单位同意的材料进行回填。施工过程中,如果建筑物的自重还没达到设计抗浮荷载时,建议先不对地下室基坑进行回填。同时,在建筑物周边的景观工程或辅助工程未完成前即地面雨水排水系统没有形成之前,仍有必要设置临时排水系统,避免地表水灌入基坑回填土内形成高水位。

(3)、使用阶段做好日常雨水及生活污水的收集及排放工作,经常检查维修建筑物周围排水系统运作是否正常。避免大量雨水或生活污水排放入建筑物周边土层内形成高水位。注意建筑物周围园林景观或辅助工程等配套设施的完善及保持。如周围小环境有重大改变时,需先做好对建筑物危害程度的评估及验算。

篇13

(武汉轻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23)

摘 要:大学生创业是拓展大学生就业途径的有效方式。以武汉市为例,采用PEST分析法,从政治、经济、社会和科技四个角度对大学生创业所处的宏观环境进行剖析。指出武汉市大学生创业的有利环境因素以及面临的阻碍,提出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对策,以推动武汉市大学生就业和经济发展,并对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创业环境;PEST;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1.010

作者简介:项意(1990-),女,武汉轻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战略与创新管理;项喜章(1956-),男,武汉轻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及管理;吴素春(1983-),女,武汉轻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技术经济与创新管理。

收稿日期:2014-11-07

1 研究背景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子可以走进大学校园接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普及提高了大众文化水平,同时由于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社会各界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但是工作岗位依然是供不应求。为此,必须鼓励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改变大学生传统的单一就业模式,开辟多元化就业渠道。世界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对美国 1965-1984年间的就业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就业机会都是由中小型企业创造的,并且几乎全都是由创新型和创业型企业创造的。大学生创业不仅可以解决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而且能推动经济发展,产生更多的工作岗位。

影响大学生创业的既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外在因素主要表现为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会影响大学生的创业热情甚至创业的成败。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利用PEST分析法对大学生创业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PEST是一种企业所处宏观环境分析模型,包括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和科技(Technological)环境,这些环境因素一般不受企业掌握。通过大学生创业环境分析,摸清大学生创业所处环境的积极因素,找出现存环境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调动大学生创业热情,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区域经济发展。

2 大学生创业的政治环境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制度、体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因素常常制约、影响着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和风险投资对大学生新创企业的投资行为,政治环境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具有直接性和不可逆转性。

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下达的“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任务指标的通知”,湖北省2015年要实现引领大学生创业人数1.2万人的目标,2017年则要达到1.5万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武汉市作为大学生高度集聚的省会城市,积极打造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政治环境,制定出了一系列政策来引导和支持大学生创业(见表1)。

武汉市营造的政治环境对大学生创业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①通过对孵化器的优化来增加在孵企业的数量,进而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②政府直接对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缓解大学生创业筹集起步资金的压力;③新增大学生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基础设施保障;④简化注册登记审批手续,使得企业在武汉“出生”更加顺畅,经营成本进一步降低;⑤建立企业改制上市和挂牌的“绿色通道”,帮助企业解决在上市和挂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便于大学生创业获得风险投资,增强创业投资者顺利退出的信心。总之,武汉市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点燃了百万大学生的创业激情。2014年1季度, 武汉市就培育扶持了自主创业人数3 461人,创业带动就业人数1.5万;2季度培育扶持了自主创业人数上升到1.3万人,创业带动就业人数5.9万人。

3 大学生创业的经济环境

影响大学生创业的经济环境是指一个地区的经济政策、经济结构、产业布局、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未来的经济走势等。由于大学生新创企业是处于宏观大环境中的微观个体,经济环境决定和影响其自身发展战略的制定。

2013年武汉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9 051.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5.40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4 396.17亿元,增长10.3%;第三产业增加值4 319.70亿元,增长10.0%。年末企业数21.48万户,其中,私营企业数18.90万户,个体工商户44万户。全年公共财政总收入1 730.65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地方公共财政收入978.52亿元,增长18.1%。其中,税收收入793.49亿元;非税收入185.03亿元。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4%。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2%,比上年末下降0.29个百分点。可见,武汉市有扎实的经济基础,而且经济呈现较稳定的发展,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武汉历来是商贾云集之地,也是中国近代工业重要发祥地。以扎实的经济基础支持创业创新,创业创新反过来带动经济发展。武汉市市长唐良智曾说,“产业是就业之源、创业之机。产业不兴,就业无门;产业不兴,创业无路。”武汉市自身的经济发展给予了大学生创业经济方面的支持,在经济环境优越的武汉,大学生创业会更加容易。

4 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

影响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人口因素、教育水平、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等。人口因素对企业战略的制定具有重大影响。例如,人口总数直接影响着社会生产总规模;人口的地理分布影响着企业的厂址选择;人口的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的需求结构和产品推广方式,进而影响社会供给结构和企业生产结构;人口的教育文化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文化传统是一个地区在较长历史时期内形成的一种社会习惯,它是影响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价值观是指社会公众评价各种行为的观念标准。不同的文化环境,决定了人们对于创新创业行为的不同态度以及对创新创业成功价值的不同评价。

武汉是座“大学之城”,拥有普通高校80所,在校研究生10.74万人,在校本科及大专生96.64万人,每年毕业大学生30多万人。数量众多的高素质人才为创业企业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储备,形成人才聚集效应。

推进创新创业,人才是关键,文化是支撑。一个地方创业环境重要的决定因素是该地区社会和文化氛围是否适合创业、是否能激发人们创业、是否给予创业者精神鼓舞。武汉的城市精神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武汉东湖技术开发区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它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业史。在创业文化的熏陶下,大学生更有决心和信心创业。武汉市通过举办“挑战杯”、“自强杯”、“青桐汇”、“大学生创业先锋”评选等一系列活动营造社会创业氛围,“湖北青年创业网”、“武汉大学生创业网”、“创业武汉网”等创业网站相继成立,并不断更新维护,在很大程度上鼓舞和引导了大学生创业。

5 大学生创业的科技环境

科技环境是指社会科技总水平及变化趋势,科技变迁、科技突破对企业的影响,以及科技对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表现等。科技不仅是全球化的驱动力,也是企业的竞争优势所在。科技可以降低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并提高质量,为企业提供一种与消费者进行沟通的全新渠道。科技环境除了要考察与企业所处领域的活动直接相关的科技手段的发展变化外,还应及时了解国家对科技开发的投资和支持重点、技术转移和技术商品化速度、专利及其保护情况,等等。

武汉科教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和上海。2013年年末武汉市拥有政府部门属科学技术研究机构101所,全年R&D经费支出255亿元。承担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2 500项,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 019项。专利申请25 680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2.03件,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220亿元。年末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8家,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 10个,高新技术企业900家。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 604.47亿元,增长23.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 700.19亿元,增长25.6%。武汉坐拥三个国家级开发区,特别是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是继北京中关村之后国家批准的第二个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武汉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业提供了机遇。

在武汉光谷,科技型企业层出不穷,3D打印、地理空间、机器人、物联网、北斗导航、大数据、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不断发展,为武汉经济增长提供内生动力。在历届的“挑战杯”、“自强杯”、“青桐汇”、“创业湖北”、“大学生创业先锋”评选、“创新创业大赛”中参赛获奖的项目往往都是科技创新方面的项目,大学生在科技方面的创业较为活跃。

6 结论与对策

通过运用PEST分析法对武汉市大学生创业环境进行分析,可知武汉市极具创业发展潜力与空间,在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科技环境等方面有利于大学生创业,但是武汉市大学生的创业效果还不尽如人意,创业参与度不高,创业成功率低,创业过程还有诸多障碍,这与武汉市的创业教育、创业服务体系和创业文化缺陷密切相关。武汉市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创业课程设置还不完善,创业导师缺乏,创业演练不足;创业服务体系与现有的创业规模不匹配,创业资金难以落实,创业设施供应紧张,创业的具体措施还未落实;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文化价值观中缺乏企业家精神和冒险精神,制约了大学生创业。

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创业,进一步提高创业绩效,还应在大学生创业环境建设上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积极开展创业实践。一是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实现创业课程的体系化和制度化,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二是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使创业教师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好地将创业知识传授给学生。三是各高校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或组织大学生创业实践,使产生在大学生中的创业想法付诸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给予大学生指导和扶持。

(2)完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一是制定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法律法规。大学生创业政策法规涉及教育、科技、人事、计划、财政、金融等诸多部门,要求政府做好统筹和协调工作,制定统一的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二是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创业扶持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咨询,创业项目平台、创业培训等全方位的服务。三是构建大学生创业信息体系,重点分析和预测社会经济发展对创业的影响,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信息服务。

(3)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一是从舆论导向、社会宣传、价值观念上鼓励创业,崇尚创业,弘扬创业精神;宣传大学生中的创业典型,鼓励大学生向先进人物学习;宣传创业政策,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在创业上的优惠政策,并把这些优惠政策切实用好。二是把握成功企业家、企业高层管理者和社会知名人士在创业教育和创业资助中的作用。学校要邀请创业成功的校友到学校指导大学生创业,解答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三是校企合作建立创业实习基地,使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了解到企业的现实情况,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创业方向。

参考文献

1 高晓杰,曹胜利. 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J]. 中国高教研究,2007(7)

2 刘永宾. 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D]. 山东经济学院,2010

3 于建秀. 保定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文化环境创建探究[J]. 保定学院学报,2013(3)

篇14

论文摘要:医生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患者的医疗消费状况。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医生处于信息优势地位,极易引发道德风险。医生行为扭曲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医生存在诱导需求、患者自身对医生行为的约束作用不够以及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时医生行为约束不足。控制医生的诊疗行为,是从根本上建立医生声誉机制、建立医患长期的合作制度和建立有效的第三方激励与约束机制。

医患关系是基于医生诊疗行为和患者就医行为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医患关系受到经济、社会、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医疗卫生事业自身的特殊性,医生和患者之间拥有不对等的信息,双方掌握的医疗技术或服务的价格、质量等信息不一致,存在天然的信息不对称。本文基于北京市医生与患者对医生职业行为特征的认识差异,探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医生行为的激励与约束问题。

一、医生职业行为与信息不对称

(一)医患双方时医生职业行为的认识

医疗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服务的职业性行为。医生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存在,它首先是一种职业。那么,与其他职业相比较,医生职业究竟具有哪些特点?2007年“医患关系的经济学研究”课题组在北京市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别向医生和患者做了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医患双方都认为医生职业具有高技术的特点,但是他们在医生职业的风险、压力、收人等方面的认识差距比较大(如图1所示)。

与其他行业不同,医疗行业具有进人壁垒高、专业知识要求高、人才培养周期长等特点。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医疗技术,而且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经验积累。从图1可以看出,患者对医生职业具有“高技术”性也是非常认同的,甚至比医生的认同度还要高,患者医疗需求只能通过医生的诊疗来得到满足,所以,患者也非常期待通过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然而,患者对医生职业高风险、高压力的认识明显不足,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医疗行业存在高风险以及由此给医生带来的压力。调查数据显示,医患比例平均相差大约40个百分点。由于疾病千变万化,不同患者身体素质存在差异,即便是对已经有丰富临床经验的疾病,在治疗手段上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的结果。此外,医生职业是否具有高收人也是医患双方之间认识差距最大的一个特征。在社会现实中,患者就医成本高、医院药品收费高以及红包、回扣等问题都会使患者认为医生属于高收人群体。

(二)医疗体系中的信息不对称

医疗职业的特殊性、疾病的复杂性、不可预见性、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以及医学技术的局限性,必然造成医疗职业具有其他职业所没有的高风险性,也造成医患双方对于病情和诊疗方案的信息不对称,医生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患者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医患双方对医生职业行为的认识差距以及信息不对称,在中国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尤其是社会浮躁、利益导向严重、缺乏信任的状况下,医生职业行为可能发生扭曲,患者也会怀疑医生玩忽职守,激化医患矛盾。

在医疗体系中的三方主体中,除了医患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外,医疗保险机构作为医疗费用的筹集和支付主体,它与医生和患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当医疗保险机构介入医疗服务市场后,相对保险机构而言,患者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更加了解,患者相对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保险机构处于信息劣势地位;患者参加医疗保险之后,保险机构就会充当人的角色代表患者向医生购买医疗服务。在这两者之间医生同样处于相对信息优势地位,而医疗保险机构相对处于信息劣势地位。

二、医生职业行为发生扭曲的原因分析

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医生处于信息优势地位,极易引发道德风险。在医患关系中,医生具有双重身份,他既是患者的人,又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患病治疗时,首先由患者选择医生,然后由医生代替患者选择治疗方法。然而,人的利益与委托人的利益往往不一致。当两者利益不一致时,在一定的激励和约束条件下,人可能利用信息优势,采用对自己有利的行为进行诊疗活动,如重复检查、乱开大处方、延长住院时间和防御性医疗等。

(一)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医生诱导需求

诱导需求理论认为,医疗服务市场有需方被动而供方垄断的特殊性,供方医生对卫生服务的利用具有决定作用,能左右消费者的选择。在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医生可以创造需求,于是就出现这样一种现象:随着医疗供给的增加,医疗需求也呈上升的趋势。一项研究表明,平均每人受诊数与一定人口拥有的医生成正相关的关系。国内外的很多研究也都证明医生具有诱导需求的动机。

这些研究主要是从客观的人口因素、医生供给量(人口比例)、医疗供给价格等方面来证明引致需求的,即医疗服务量的增加会引起医疗需求的增加,在医疗这一特殊的市场上,供给决定需求。从理论上讲,这些现象在我国的医疗卫生行业也可能存在,但在我国现实中,供给诱导需求更多地是由激励与约束机制扭曲和医疗道德滑坡的因素导致的。

医生的诊疗方式和诊疗行为是医疗费用产生的根源。由于医生具有专业技术,掌握着患者没有掌握的健康信息,具有信息优势,而患者对于医疗服务的内容、质量、效果、价格等信息不是很了解,这给医生选择什么样的治疗方案留有很大的余地,医生就有可能产生道德风险,从而做出对自己有利的行为。

我国现行医疗保障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医疗供方扮演着提供医疗服务和完成医疗消费的双重角色,而医疗卫生事业的产业化、市场化使得医疗机构为了自身的利益,利用其在信息资源上的优势改变病人的偏好,诱导病人需求,创造消费和提供过度医疗服务。在现有的“以药养医”医生激励体制下,医生提供高质量、高价格的治疗方法或提高患者的医疗消费量会增加医生的收人,而且采用先进设备进行检查有利于降低医疗诉讼风险。在我国某些医院,医生诱导需求的程度还取决于医院承包经营情况,因为医院与科室、科室与个人都签订了承包合同。在承包合同中经济指标多为硬指标,并且科室和个人的收人往往又同这些“硬指标”直接挂钩,谁创造的“经济效益”越高,谁的奖金就越多,谁的“收益”也就越大。在这种经营机制下,医疗过程中医生在众多诊断和治疗方案中常会选择较复杂、档次较高的办法,甚至产生乱收费、扩大住院标准等清况。

(二)患者自身对医生行为的约束不够

在当前的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下,患者虽然是医疗服务的接受者或者消费者,但是对医生行为的监督和控制作用并不明显。在医疗保险制度的作用下,患者对医生行为的激励与约束主要是通过医疗保险机构和医院来实现,而这个过程包含患者对医疗保险机构、保险机构对医院、医院对医生等多重委托关系,而委托问题本身存在一定的效率损失,这样就极易减弱患者对医生的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作用,合理的医生激励机制很难形成。另外,我国医疗资源普遍分布不均,社区医疗卫生水平低,真正意义上的“守门人”制度还未建立,医患之间基本上是一次性的随机配对的短期关系,这给医生道德风险的发生提供了契机,医生不能很好地代表病人的利益,许多医生想做的仅仅是,在避免医疗事故的前提下,为病人消除或控制病情,而不是根据患者的实际患病情况努力寻找在医学和经济意义上的最佳治疗方案。

(三)费用支付方式对医生行为约束不足

医生行为扭曲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医疗费用的支付手段不健全,医疗保险机构谈判能力较低。目前,医疗保险机构向医疗机构支付医疗费用支付手段,依然采用以按服务项目支付和按服务单元支付为主要内容的后付制,尽管这种方式操作比较简单,适应性和灵活性强,而且医疗机构的管理成本低,有利于医疗机构因病因人施治,有利于医学科技成果的及时应用和服务项目的不断更新,但是这种方式对医疗费用开支的约束力最弱。

约束力较低的后付制往往会引发医生采取分解住院、二次住院等手段,增加就诊人次,获取更多单元;或采取降低医疗服务、超“单元标准”停止治疗的手段,节约单元费用留作己用。而且,医生往往也不会严格执行“三个目录”。以药品目录执行情况为例,因医生治疗过程涉及复杂的医学知识,医疗保险机构无法对其进行干预,该用哪种药,不该用哪种药,主治医生才有最终的决定权。因此,医生往往会增加自费药、乙类药的使用比重,甚至在同等药效的情况下,也不会选择使用甲类药。这种做法,一方面会增加患者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会降低保方在调整费用结构方面所做出的努力的效果。

三、医生职业行为激励与约束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医生声誉机制

良好的声誉和形象是医生巨大的无形资产,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潜在的经济效益,对医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声誉能起到激励与约束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医生为了赢得声誉必须不断在医疗技术和医德等方面做出积极努力,起到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医生为了不败坏自己声誉或保留其既得声誉,必然会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减少败德行为的发生。所以,在当前整个社会比较重视经济因素的社会氛围中,只有将医生的职业行为与其声誉这一对其有长远利益的因素相挂钩,才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激励和约束效果。

进行声誉机制建设,需要社会、政府、媒体和医院等多方的共同努力。首先应该在医院内部得到足够的重视,医院管理者应把声誉建设制度化作为一项重大的工程来抓。给医院和医生各项荣誉,并扩大其社会知名度,可以给优秀医生授予各种荣誉称号。对医院的荣誉来说,当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行定点医疗制度,医院取得医疗定点资格就是对其各项工作能力的充分证明和肯定。其次,要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对于优秀的医院和医生要树立榜样,并在媒体进行宣传,将其作为同行业学习的典型。对于医疗事故频发的医院或医生也要在一定范围内对其进行披露,从职业道德和医疗技术这些根本层面约束其不良行为的发生。

(二)建立医患长期合作制度

在医生和病人之间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可以使医患之间的信息更透明,相互更了解,医生的诊疗方案也更迅速,更有针对性,使医生的优质服务能够在未来得到可以预见的回报,从而促使医生产生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改善服务质量的动机,有利于医生行为的约束与激励,最终形成医生、病人和社会“三赢”的局面。

建立医患长期合作制度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全科医生制度以及双向转诊制度等。建立医患长期合作关系需要医患长期的相互沟通和相互了解,这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疑会为医患沟通提供一个天然的平台。通过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的功能,使广大群众小病不出社区即可得到最大的医疗卫生服务。有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患者患病后首先找社区全科医生,小病尽量在社区解决,大病再逐级转诊到大医院,确诊后再转回社区医院慢病治疗和康复。这样,患者与社区医生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医患之间的合作将是长期的,患者可以通过对医生诊疗行为的多次观察来推断医生的努力水平,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医生道德风险的产生。

医患之间长期建立关系实质上是通过合约的形式来约束双方行为,尽管这种合约关系在法律上还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基于声誉等方面的考虑,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促使医患双方各尽所能。这样,医生与患者之间,在患者对医生的信赖和对生命健康的渴望基础上,才能建立配合与合作的关系,共同完成对疾病的诊疗过程。

当然,建立医患长期合作制度并不是说把医患双方固定地捆绑在一起,患者在就医时仍拥有充分的选择权,只有患者具有充分的选择权,才能促进医院之间、医生之间的竞争,有利于从整体上降低医疗服务价格,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三)建立有效的第三方激励与约束机制

在医患关系中,医生的主导地位决定着病人的医疗消费,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医疗机构很可能在利益驱动下提供过度服务,达到增收的目的,由此引起医疗资源的浪费和医疗费用的增加。而且当前预付制的缺陷使医疗保险机构并没有发挥出其作为购买第三方的真正作用。所以要从医疗保险机构的角度,加强与医方行为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