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课外阅读的价值范文

课外阅读的价值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21:4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课外阅读的价值,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课外阅读的价值

篇1

一、从功利阅读向经典阅读回归

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交汇的时代,我们会发现许多孩子手中捧着卡通漫画、通俗故事、作文选编和流行杂志等。这种感性化、浅层次的功利性阅读,占据了他们许多课余时间。功利阅读的需要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放松,二是应试。放松是因为学生学习生活紧张,读一些轻松休闲的图文,可以调节情绪。为应试而读则更为明显一些。家长把作文选、作文辅导用书当作孩子最好的读物,认为对提高作文成绩有用,于是累案的作文书包围了孩子,最终导致他们阅读兴趣的失落。

功利性阅读是需要的,但绝不应该成为学生阅读的主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只有多读经典作品,才能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这已是形成共识了的。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品味经典的醇香,从功利阅读向经典阅读回归。

回归经典阅读,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新课标中推荐了一些经典篇目,还给教师留下了推荐的空间。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具体的经典作品阅读计划,提供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在实际阅读中,很多经典作品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不易读懂。因此教师要利用课外阅读指导,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赏析精彩章节,为学生阅读经典提供帮助。教师除了指导之外,还应创设一个阅读经典的氛围,如在班级张贴作品的插图,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摘抄作品中的名言警句等,让学生在这种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中成长。

二、从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跃迁

兴趣是阅读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是阅读动机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对绝大多数中小学生来讲,阅读活动主要表现为兴趣化的阅读。他们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而对一些虽然有意义、有价值,但不感兴趣的读物很少顾及。实际上,仅靠兴趣来维持阅读是不长久的,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而新课程标准以及教师推荐的读物,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感兴趣的;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学生不下一番苦功夫也是难以完成的。然而,这规定的阅读量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是必须完成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这就要求学生有高度的阅读自觉性、自制性,需要他们用意志来支撑,保证阅读任务的顺利完成。从这一点来看,阅读指导不能完全迁就于学生的兴趣,应该在激发兴趣的同时,注重阅读意志的磨练,促使他们从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跃迁。 转贴于

培养阅读意志,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将阅读量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个年段、每个学期,甚至每一天,让学生逐步达到规定的要求。其次是要运用阅读成果来强化意志的培养。阅读过程是艰苦的,学生很容易半途而废。因此教师要定期举行读书节、报告会等阅读活动,让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阅读成果,以成功的体验来补偿过程的辛劳,增强战胜阅读障碍的信心。三是要发挥阅读兴趣与阅读意志的相互促进作用。学生在阅读开始阶段往往受兴趣的支配,随着阅读任务的加重,困难越来越多,兴趣就渐渐失落。这时就需要意志来维持阅读活动的进行。学生在意志的支撑下,阅读取得明显成效的时候,又会增强阅读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阅 !""# 年第 $ 期读兴趣的激发,又要注重阅读意志的培养,充分发挥两者的互动作用,推动阅读活动持续深入地进行。

三、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共生

篇2

关键词:中小学生 课外阅读 发展价值

一个善于阅读的人必定是一个知识丰富的人,一个善于阅读的民族必定是一个智慧的民族,一个善于阅读的国度也一定是一个充满了无限发展潜力的国度。当今经济发展强国——美国,拥有数量众多的图书馆,日本人、法国人、英国人和以色列人都有阅读的习惯。总理在考察商务印书馆和国家图书馆时意味深长地说:“书籍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读书可以改变人,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为了中华民族的希望,我们要重视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力宣传课外阅读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价值,让中小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这是我们教育者的使命之一。

一、课外阅读是中小学生智力发展的钥匙

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托尔斯泰也说过:“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这两位名人的话是千真万确的。中小学学生课外阅读,看起来是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却是学生心理和古今一切民族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是学生大脑发展接受最佳刺激的过程。人的智慧发展需要丰富的知识营养和最佳的刺激,这种丰富的知识营养和最佳刺激,最好的来源就是广泛阅读。阅读既能丰富知识,又能促进大脑神经系统的良好发育,它是学生“智力生活”的基础,是学生智慧发展所必需的营养品,没有这种“营养品”,智慧的花朵就会慢慢地枯萎。课外读物内容生动有趣,变化多样,通过拟人、幻想来表达中小学生的生活世界,这就为活跃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丰富联想、促使学生不断按照书中提供的线索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了迅速发展。

阅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国语能力。美国科学家森·奥科纳博士对40万学生、工人和干部进行测验,然后得出结论:一个人工作能力的大小同国语能力是成正比的,国语的能力同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也是成正比的,在任何领域里,国语能力与成功之间都有惊人的密切联系。语言能力是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要想提高智力水平,就要发展语言能力。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最好办法之一,就是鼓励学生广泛地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迅速地提高语言能力、扩大词汇量。词是思维的工具,而阅读则是思维材料的供应仓库,阅读对于大脑的益处就像体育锻炼对于身体一样不可缺少,它是智慧发展最好的“体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

二、课外阅读是促进中小学生学业成绩优秀的条件

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整本的书”。广泛阅读是学习好各学科的基础,它能促使学生学业成绩优异。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业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他们都读过很多书籍。其中,《十万个为什么》《我的精神家园》《贾平凹散文选》《生活的艺术》等是他们普遍爱看的书。有的教育者不让学生阅读课外读物,认为学生看课外读物是看着玩的,看多了会分散精力,影响在校的学习。还有的教育者认为,学生只要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掌握好,考试成绩优良,就可以了。当然,学生首先要学好课堂上的各门课程,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阅读课外书籍和学校的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有不少课外读物可以说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补充,如《趣味数学》《物理在家中》等,学生看了这样的书,不但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加深他们对课堂知识的理解。现在高考特别重视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强的学生,考分普遍高。

科学家与艺术家,往往在中小学时代就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因从中偶然得到的感触或启迪而立下的志向,对他们一生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达尔文在学生时代,借到了一本名叫《世界奇观》的书,他一连读了几遍,爱不释手,幻想着有一天能到书中描述的地方实地考察,后来,他果然实现了自己的伟大理想。课外广泛阅读,开阔了知识视野,使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敏捷,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学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学业成绩自然就提高了。

三、课外阅读是扩展中小学生经历与交往的途径

宇宙苍茫,海洋浩瀚广阔,世界上的事情是如此的繁多复杂,人的生命又是如此的短暂。所以,人生不可能什么事情都要去经历,即使经历的事情往往又是不可能重复的,有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感叹道:“人不能够从80岁向1岁活,人如能从80岁向1岁活的话,那么二分之一以上的人类都可以成为伟人。”遗憾的是人生没有这种机会,当人犯过错误,走尽了弯路,经验丰富之时,人已进入了中晚年。那么,学生怎样才能最简捷地获得人生的经验,多快好省地扩大人生的阅历?最好的方法就是大量读书。阅读能在大脑里展现大量的再造想象,这些感受与过去亲身经历的感受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几乎是一样的。人的大脑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对现实经历的感受与想象中的感受难以区别。让学生大量阅读就能丰富人生的经验,增添生活感受。阅读永远是拓展各种经历的基本工具之一,它又是一种交往方式,通过阅读能使学生与古人、与现代各国人、与未来人交往,扩大学生的眼界,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特别在书中,与伟大人物沟通与交流,对中小学生颇有收获。如阅读伟大人物的传记和回忆录之类的书,这些伟大人物就会告诉学生如何去学习、去生活、去奋斗。伟大人物的苦难及喜悦、情绪的起伏、爱憎的交织、事业的成败,都会给学生一种启迪,从伟大人物一生的坎坷和光辉的历程中受到教益,理解人生与社会,有利于学生人生的成功与幸福。

四、课外阅读是中小学生心理保健的工具

篇3

然而,课外阅读的主阵地在“课外(校外)”,主体是“学生”,教师施加影响是在课内(校内)。教师与学生教学关系相对松散,校外与课内时空跨度大的学习特殊性,造成了“课外阅读,课内指导”的难度:(1)文本篇幅大,问题琐碎不得法,缺少从整本书角度出发的指导。(2)学生交流的内容随意性大,浅层次思考,教师没有有效地引导与调控。(3)课外阅读指导的方法单一,没有读前、读中、读后的指导范式,没有合适的教学流程,没有具体的教学准备。(4)教学定位失度,把课外阅读当成语文教材。过细的讲读不能解决大篇幅课外读物的指导任务。(5)部分教师因为学生阅读进度、阅读差异大,畏难而放弃指导。(6)教师因反馈信息难以掌握,无法快速、准确获得学生真实的阅读情况,对阅读指导造成障碍。上述问题,其核心是课内指导与课外学习之间的脱节。

一、导读手册在课外阅读指导中的实践价值分析

“导读手册”是教师根据课外读物的内容、体裁特点、语言风格等设计的帮助学生完成该读物阅读的“配套手册”。它类似一本作业本,学生可完成练习;它类似一本说明书,提供读物的相关信息;它类似一份成果集,将学生阅读转化为具体图文;它还是一份思维导图,可反映学生的感想、思维过程。

导读手册能够应对课外学习与教师指导脱节的问题。老师可以针对课外阅读的学习特点和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认识规律,设计“导读手册”。

依托“导读手册”展开课外阅读的课内指导具有独特效果,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根据文本内容特点,研制好《手册》内容。无论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学生都可以从《手册》中找到相应的探究任务和方法导引。使手册、原著、阅读过程相互关联(联结),形成一种新的阅读活动,能发挥出“学程导航”的作用。

下面以《爱德华的奇妙之旅》导读手册为例具体说明:

1.用手册助自读。导读手册就是一本课外阅读“指导手册”,能够帮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兴趣、有重点地完成课外阅读。“我的阅读规划”栏目让学生制定阅读整本书的计划;“作家简介”“亲近作品”等栏目让学生了解作者与作品;“对话爱德华”“心随书动”等栏目让学生重点关注人物内心世界和故事情节变化。通过这样的内容设计,当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的时候,就能够借助导读手册的介绍、提示顺利地完成阅读任务。导读手册,就是孩子自主阅读这本书的拐杖。

2.用手册促理解。书中的难点,有的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时候没有意识到,有的学生关注到但是无法深入理解。导读手册的设计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例如根据小说尾声写到“爱德华放弃了”的情节,设计“对话爱德华”栏目――你认为爱德华为什么会放弃?如果你是它的心理医生,你会如何帮助它?导读手册用这个栏目引导学生在小说难理解处停留,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内心变化;通过书面表达的方式深化学生的思考。写下来的内容可以在同伴交流、课堂分享中不断修改、完善、深刻。不论是学生阅读过程中还是教师指导课上,导读手册都起到了帮助学生理解的作用。

3.用手册教读法。小说人物多、篇幅长、情节复杂,概括起来非常困难。概括情节恰恰是阅读小说重要的读书方法。导读手册“心随书动”栏目就以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为目的。“心随书动”(图1)要求学生绘制“爱德华的旅行图”,其实就是小说的主要情节。用绘图的方法,把主要情节直观表现出来,学生借助图,完成情节概括。通过课内指导,教师提炼总结,帮助学生掌握阅读这一类课外书(小说)的读书方法。导读手册在传授阅读方法上发挥了作用。

4.用手册晒成果。导读手册由教师设计,学生使用。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依照手册导引,完成各种阅读任务,如画出“旅行图”(图2),添加“人物标签”,记录“角色名字”,写下“个人体会”,摘录“妙语”……伴随阅读过程,一个个阅读任务相应完成,导读手册已经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导读手册,而成了专属于某个学生的“个人成果集”。学生可以拿出自己的导读手册相互交流、展示,在展示中取长补短,促进课外阅读能力提升,提高课外阅读兴趣。导读手册实现课外阅读评价方式的创新,其效果好于单一的试题内容考核。

5.用手册评与教。教师阅读学生的导读手册,能够准确掌握学生阅读情况,对他们的阅读能力、成效作出准确的评价,从而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展开课内指导。手册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凭借。学生读得好不好,可从手册上的“阅读任务”反映出来。情节图画全面了,整本书自然都读懂了;“人物标签”写了哪些词语能反映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程度……这些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依据。其次,学生的手册为教师提供了最鲜活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学生阅读起点。“爱德华的旅行图”其实就是这本小说的主要情节,教师利用学生绘制的旅行图,组织他们当堂介绍,同桌交流,完成对故事情节的梳理和概括,形成课堂多元互动。教师利用手册上的学生资源,发挥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二、导读手册的建构策略探寻

导读手册能用、能教、能学、能评,搭建了课外阅读与课内指导的桥梁。在设计导读手册时应如何发挥其教育功能,使之更紧密的联结阅读与指导呢?

1.功能:学程导航、方法习得。设计阅读手册的内容时,要突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功能,既包含阅读的一般方法,又有适合特定书目或者一类作品的具体方法。一般方法的指导可以从手册内容的框架上体现,大致围绕作家作品、故事人物、情节理解、阅读感受、语言学习五大块构筑。通过板块化设计,多次反复,帮助学生积累阅读经验,熟悉阅读流程,掌握读书的一般方法。具体方法的指导,要根据所读书目内容、体裁确定。如《爱德华的奇妙之旅》作为一本小说,设计“心随书动”栏目,让学生把故事情节用图表画出来,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梳理小说情节的读书方法。

2.内容:综合汲取、指向表达。一份导读手册常见内容主要包括“走近作家”“亲近作品”“人物传真”“人物印象”“心随书动”“话题探究”“思想启迪”“片段赏析”“妙语摘录”等。栏目的确定可以根据书目的特点、阅读者年龄特点有所调整,尽可能涵盖读前、读中、读后的阅读活动,从而使学生能依照手册的内容有耐心、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阅读任务。一般来说手册内容的设计主要关注作家、作品、主人公、情节概要等。需强调的是,小学生的阅读有一明显特征,重视情节,忽视语言。因此,手册内容应该关注内容,关注语言,关注形式。既有情节梳理,又有段落赏析,还有精彩语言归类等功能的板块,从而帮助学生关注文本讲了什么故事,故事怎么讲的,并且引导学生对文章如何表达形成一种敏感。通过综合汲取,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用。

3.任务:梯度分层、呈现学情。阅读者的知识经验、年龄特点决定了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程度,因此,《阅读手册》的设计过程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知识经验与认识水平,根据年段选择合适的阅读任务,合理定位对学生的阅读要求,使学生的阅读有梯度,分层次。如中年段课外阅读主要侧重了解情节、理解内容、积累语言的阅读活动;高年段则侧重认识人物、感受主题、赏析写法等阅读活动。同样关于掌握小说的情节,如三年级读《夏洛的网》,指导学生了解小说的情节,导读手册中设计“画一画故事中出现过的蜘蛛网”“连一连小猪威尔伯生活的地点”两个低难度阅读任务。而六年级读《爱德华的奇妙之旅》定位于指导学生赏析小说情节的精妙并理解小说内涵,于是导读手册中设计“画出爱德华的旅行图,打上幸福指数”“对话爱德华――分析爱德华内心封闭的原因并开导他”两个有思维深度的阅读任务。同一阅读技能的培养,年级不同,难度也应有所差别。如认识人物,从易到难可以设计“找一找出现过的人物”“简要介绍喜欢的人物”“主人公的印象”“走进人物内心,说说人物变化”等阅读任务。阅读任务梯度分层,手册内容和形式相应变化,关键能呈现学情,为教师开展课内阅读提供第一手资源。

篇4

一、 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习心理学理论指出: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只有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使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成为一种自觉行动,读书成为一种需要。教师可以从正面阐述其意义,可以通过名人读书故事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可以用表扬课外阅读做得好的学生来激发其他学生的阅读兴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学生的作文中引用了新鲜生动的事例,借鉴了巧妙的构思和精彩的语言描写等,要着力表扬。当然,也可以通过各种语文活动让那些课外阅读丰富的同学脱颖而出,成为其它学生羡慕的对象、学习的楷模。

在激发阅读兴趣中,应该让学生以自主的、能动的心态投入课外阅读,变教师和家长的主观愿望为学生的主观要求。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喜爱的新的“自由天地”。明确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应视之为扩大视野、学习知识、优化品格、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途径。

二、 遵循规律,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只有让学生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作品,学生才有自觉投入的动力。但自由不等于放任,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对阅读材料进行自主选择,并根据不同年级安排好阅读量。既不让学生做阅读材料的奴隶,也能引导学生自觉远离言情小说、武侠小说、追星资料、卡通动画等地摊文学或快餐文学。正如别林斯基所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

教师应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完善他们的心灵和人格,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向他们推荐健康、积极向上的著作,展示人类生活的美好前景,鼓励学生热爱生活,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此奠定在人生道路上知识和情感的基础。教师推荐书目应遵循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的原则。

三、 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篇5

关键词 小班化 课外阅读 语文大课堂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强化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已经成为改革语文教学,积淀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能真正帮助我们的孩子“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因此,我校开展了《加强小班化课外阅读指导,开辟语文大课堂的行动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们以小班化语文阅读赏析课为基本点,以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载体面,以学校、家庭、社会为框架体,着力研究有效的小班化课外阅读的分级目标,实施途径,推进方法,评价体系等,让孩子用阅读来填充比天空更广阔的心灵大舞台,为孩子的一生着想,为孩子的生命奠基!

1 探索独特新颖的小班阅读方法

小班化阅读的指导,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我们如何发挥自己的小班优势,指导什么,怎样指导,我们的老师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1.1 校内指导

我们成立了阅读指导公关小组,针对小班化的课外阅读指导课型做了尝试和研究。我们把其分为以下几类:读书方法指导课、读物推荐课、阅读欣赏课、读后叙述课、交流评论课、读书笔记辅导课等。

1.2 分层阅读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精心筹划并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在阅读推广的深度、广度、渠道等多个层面进行创新,引领学生的有效阅读,促进他们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成长。

(1)书目推荐有层次。分层推荐,依据低中高年级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推荐不同类型的读物,比如低年级以童话为主,中年级以优秀校园读物为主,高年级以经典名著和人物传记为主。版本可以为注音版、少儿版、青少版、原著。同时,考虑到读物的可读性。根据不同学生的阅读基础作了纵向分层,分为核心层、紧密层和松散层,即把学生必读书目作为核心层读物,推荐读、拓展读的书目作为紧密层读物,旨在培养兴趣、鼓励冒尖,以趣味与个性阅读为主的作为松散层读物。(2)读书过程有层次。读书的对象和书目不同,我们把阅读的过程分为几个层次:浏览—通读—精读—研读—疑读—展读。(3)读书反馈有层次。学生读书反馈有很多种,我们也经过了分层,比如年级和班级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在反馈时按照从低到高的层次:诵读、背诵、表演、写读书心得、分析人物、分析事件、课本剧表演、辩论赛等。今天的展示活动,每个年级段的效果反馈的方式也是根据这个层次进行逐层推进的。

1.3 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研究式阅读,旨在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即收集、分析、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而课堂讨论是指在教师的指导或参与下,学生围绕某一中心论题,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共同研讨,发现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活动。因此,我们认为小组讨论,是促进中高年级学生形成研究式阅读的好方法。下面就以五年级阅读课外《三国演义》为例,谈一谈小组合作阅读的实施。

(1)小组讨论打开多项信息交流渠道。在阅读《三国演义》这本书时,我们给学生一个月的自主阅读时间,给了学生四个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一个议题,利用一周的时间从书本中梳理出自己的观点和依据,学生可以制作成PPT,可以讲故事,可以用表演的形式进行课堂反馈。

(2)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组讨论离不开语言,参与讨论的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既要透彻理解对方语言的意思,又要及时组织自己的言辞,务求清晰而富有说服力。比如有小组同学针对刘备这个人物发表自己的观点:有同学认为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例举其三顾茅庐时,为了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先后三次亲自前往隆重,他的诚心待人,持之以恒打动了诸葛亮;但是也有同学却说刘备虚情假意,论武艺不比关羽张飞,论谋略更不如诸葛亮,为了网罗人才辅佐自己当皇帝,大打亲情牌、眼泪牌,并例举出赵云救阿斗,刘备摔阿斗是假仁慈,不是堂堂男子汉所为。学生在小组中不仅能摆出自己的观点,而且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这种具有现场交际特征的语言运用,对学生无疑是最佳的语言训练。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小班课外阅读教学中更能体现小组讨论的优势。从学生角度看,每个小组的成员比较适中,不但有利于听取他人意见、向他人学习,更能保证在有限的时间里让每一位学生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比如读《三国演义》,有些小组为了充分地较为全面地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还自发地阅读了《品三国》和《曹操》等书籍,在小组讨论时,他们的观点新颖独到,思维的火花在不断地碰撞,唇枪舌剑,针锋相对,妙语连珠,他们的创造性诠释让听课教师也叹为观止。从教师角度看,班级中的组数减少,使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对每一个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不仅使学生个体得到语文素养的训练,而且有助于学生整体水平的发展。所以小组阅读的方式为学生形成研究式阅读起了“催化”的作用。

2 维护个性张扬的小班阅读效能

2.1 尊重个性差异

人的先天差别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理解个体发展的需要,尊重和认可学生个性化的价值取向,做到“因材阅读”。比如,我们在五(3)班做过一次调查,以读《水浒传》为例,阅读调查涉及到 “喜欢读哪个版本(少儿版、青少版、原版)的《水浒传》”“阅读时是否有自己的真实感受”“是否能大胆地质疑”“能否对人物形象提出自己创新性的观点和感受”“是否经常和同学进行有意义的争辩”“喜欢哪一种阅读检查方式(朗诵、写读后感、表演课本剧等)”等发现这个班级共有32人,其中3人阅读能力突出(可以阅读原版,有自己独到的观点),14人阅读能力强,13人阅读能力较强,而有2人阅读能力较差(只能阅读少儿版的读物,阅读反馈只选择朗诵片段)。以上的调查给了我们启示: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他们“量身定做”适合自己的阅读,我们让学生根据自己需求来自己决定阅读书目的版本、感悟和反馈方式。

2.2 倡导个性感悟

心理学研究表明:感悟的程度(即阅读的深度)高,学习的效率就高,学习的把握就大。课外阅读如果不加以反思,阅读无非只是一种经历,永远不成为经验,这就是我们平时观察中发现有的学生课外阅读兴趣高语文水平却不高的原因。

3 建立科学合理的小班阅读评价体系

从小班个性化阅读的特点出发,我们通过多元化评价的途径来反映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1)日常阅读:关注记录;(2)活动阅读:关注表现;(3)课堂阅读:关注方法;(4)终结性测试:关注结果。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04-01

一、加强课外阅读指导的重要性

1、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熟练运用

阅读中对学生的直接的感官刺激有字,词以及语法和修辞的运用。小学生在小学结束时要求要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并且要求认识3000字会写2500字。这种对基础知识的硬性要求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得到锻炼,但是在阅读中不经意的浏览会记住更多的汉字。

2、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

小学生已经可以熟练的运用语言和抽象号合理地表达他们内心的想法以及所经历的事情。课外阅读量增加,多读书,读好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识字能力等基础知识的水平,也可以使学生在说话时更具有说话的艺术,使学生所学的语法知识和修辞技巧可以在阅读中体现并能够让学生在写作中熟练的运用。

3、有利于学生读书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拓展阅读之所以能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在于它本身的性质,因为它是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它的内容和形式都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 在课外阅读中极大地拓展了孩子们的知识面,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从各种书籍中吸取营养找到符合自己兴趣的书。有了感兴趣的书,习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4、有利于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

学生不仅在学校的教学环境中受到道德教育,在家庭环境中与父母交往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同样对他们来说都是道德行为养成的一种方式。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内心更加丰富,抵御负能量的能力增强,对学生的影响是积极一面大于消极的一面的。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为社会做出的贡献都是有重要作用的。

二、现阶段课外阅读指导的问题

根据新课标增加的“提高阅读品味”教育部充分认识到了阅读内容不精的这个事实。书籍选择的好坏对于学生们性情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但是现阶段图书市场上出现的书籍层出不穷。孩子们在选择图书时,大部分都喜欢漫画那种插图较多故事情节性强的书籍。这种书籍适合放松心情,对愉悦身心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没有明确的作用。学生在阅读时应该选择名人传记、中外名著、自然科普类书籍作为阅读对象。

学校教学没有为课外教学提供良好的读书位置,额外供学生读书的时间和可供外借的丰富的书籍。过重的学习压力使学生们没有精力阅读课外书。学校教学没有充分的关注孩子自身个性的养成以及兴趣的培养,父母和学校一样功利性的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认为兴趣需要在学习成绩面前让路。在不耽误课程的同时阅读课外书是提高孩子们阅读兴趣,释放学习压力的重要途径。

三、加强课外阅读指导的措施

1、创设课外阅读条件

学校和社会应该多多提供可供阅读的书籍,供孩子们借阅和传看,鼓励学生每年订阅报刊杂志各种书籍,扩大知识面。学校应该建立健全借书制度,并且注重课内教学和课外阅读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让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读书方法很好地阅读课外读物。 使学生在阅读中不但对所阅读的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扩大了知识面,在不耽误课内学习任务的同时又能够反复运用上课所学的方法分析作品内容。

2、监督下的阅读

在选择阅读内容时,既可以阅读教材后面的推荐书目也可以阅读童话故事,给小学生留下一个善良美丽的心灵,也可以阅读名人传记等书籍,在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的时候给孩子们的心灵注进力量。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有积极作用的书籍时,要布置可行的阅读任务,督促学生们形成坚持阅读的习惯。教师在布置课外阅读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年龄特点和各自的喜好。教师除了布置课外阅读的任务还要采用多种检查方式。要指导学生学会默读,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效率,采用形式多样的检查方式促进他们高效的读。

父母也可以帮助学生们阅读,并且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有所奖励。通过不断的奖励激励孩子们坚持阅读,在阅读中陪伴他们共同成长,有促进孩子独立阅读能力的提高。

学校的教学仅仅是引领学生走入学习世界,了解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通过老师的讲解掌握基础知识的环节。更加重要的是通过读书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学生在书籍中汲取营养,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知识面的扩展有重要的作用。把每一个地方打造成一个书斋,再此基础上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在社会中形成一个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都在用文字充实自己的内心的良好读书氛围。

参考文献:

[1] 陈淑华.《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研究》.[D].2012(10)

[2] 孙庆春.《改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个案研究》.[D].2013(06)

[3] 胡也红.《浅谈如何加强课外阅读指导》.[J].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第1卷第3期;54

篇7

关键词:闲暇;阅读;评价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在校时间越来越短,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如何让学生的闲暇时间过得有意义?实践证明,课外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学生闲暇时间的最好选择。课外阅读是一种最经常、最直接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有利于学生提高认识、陶冶情操。但如果没有相应的评价机制,那么学生闲暇时间的课外阅读最终将成为空谈。合理有效的评价,能巩固阅读成果,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那么,如何评价小学生闲暇时间的课外阅读呢?

一、改革阅读评价的形式,让学生快乐地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在头脑中树立了强烈的课外阅读意识,才会积极主动地阅读书籍。因此,我们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采用了活动式评价。

1.资料促读评价。每周我们请同桌学生互查一次课外阅读自我评价表、读书心得、读书记分卡等书面材料。教师每学期抽查4次,普查2次。成绩在四颗星以上的作品,可以复印放进成长记录袋。如教师在教室墙壁上悬挂一张设计精美的“踏上阅读快车”评比台。评比台的底部写有全班学生的名字,名字上一辆漂亮的卡通小车正整装待发。车上依次画着20个小格,教师告诉学生,读一本好书,小车就向上行驶一格,大家可随时将自己读过的好书,可以是教师推荐的书目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文章、书籍、报刊交给小组,然后由教师复查,在小方格中登记书名,记录字数。期末累计阅读量,评选小书迷。

2.展示激励评价。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把一些好词好句,独特感受以随笔形式记录在本子上,这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为了鼓励学生深入阅读,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写随笔的活动,我们充分利用图书角、黑板报、学习园地、班报等媒体,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时展示学生课外阅读成果。通过作品展示评价学生的阅读成果,使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

3.活动展示评价。学生在广泛的闲暇课外阅读中搜集奇闻轶事、生活常识、历史传记等,有急于告诉他人的愿望。因此我们每月开展一次阅读活动,如读书交流会。每学期开展2~3次具有专题性的课外阅读活动课或阅读经验交流。班级内根据所读书目的内容,定期举行与阅读有关的语文活动。我们先让学生前后桌四人互评,把评价结果用星级显示在墙上的统计表上,看谁读的书多,谁背的诗多,谁的手抄报最漂亮。从四人中推荐一名选手参加班级比赛活动,评出优胜者,然后授予“演讲小明星”“最佳创意奖”“阅读之星”等称号,并发给家长一张喜报,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品尝成功的喜悦。在活动中评价学生的闲暇时间课外阅读情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

二、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让学生愿意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所以,在课外阅读评价中,我们除了采用教师评价以外,还采用了学生自评、同组互评、教师点评、家长查评的全体参与的多元化评价。

1.学生自我评价。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逐渐学会独立评价自己的言行。学生自我表现评价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自我表现完善的过程。对于学生的闲暇时间课外阅读,我们采用学生课外阅读自我评价表的方法,进行自我评价。

2.学生相互评价。在研究中我们采取多种方法,如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全班互评以及自由配对互评等。学生进行互评时,我们引导学生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生生评价,我们采取每周五的课外阅读时间评,以四人一个学习小组互评方式展开,用小卡片的记录方式将自己小组里的伙伴这一周闲暇时间的阅读行为如实记录下来,提出建议或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3.家长评价。闲暇时间的课外阅读主要是在课外,更多的时间是在家里,那么整个评价活动必须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使评价活动成为真正的“亲子阅读”,让家长能有效地监督孩子进行课外阅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采用了“家校课外阅读联系卡”来监督学生的闲暇阅读。

三、举行评价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尽情地读

1.日常展示阅读常查阅。日常展示由学生自己或同伴、教师推荐。在教室的一个角落设立展示台,学生将自己的“采蜜本”展示给大家看。每天展示两三本,一周下来评出“每周之星”,一学期下来,累计获得的“每周之星”,评出“学期最佳”,颁发“阅读之星”。

2.家长会展示树榜样。在期中、期末的家长会上展示每个学生的阅读记录本或记录卡以及相关的材料。家长通过这样的展示清楚地看到自己孩子闲暇时间课外阅读成长的足迹,并根据自己的标准给孩子的阅读记录作评定,和孩子一起交流协商。学生也和家长一起观看自己、同学的课外阅读记录,找到榜样,明确目标,进一步提高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活动展示促阅读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示自己课外阅读的进步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形式。

一是围绕学生共同阅读的内容进行的师生读书讨论会。学生就文章内容、写作方法各抒己见,交流感想体会,而教师则注意聆听并给出反馈,在阅读方法上予以指导。

二是形式多样的读书汇报。每月定期举行读书汇报活动,形式多样。每次学生自愿报名,自己主持开展。根据汇报情况,评选故事之星、朗诵之星、表演之星等,并设立好书推荐奖、读书用心奖、记录创意奖等,让学生在成果展示中遨游书海之乐。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指导

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品尝阅读的甜头,进而养成读书好习惯,这样,学生就会在阅读能力、语文素养上和学习潜能上有所发展和提高。

一、巧设悬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师要巧设带有悬念的故事情节及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例如,教师先声情并茂,娓娓演讲,孩子们被激化了,被渲染了,故事情节把孩子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有惊险、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融,期待大结局之际,戛然收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更精彩之处,欲知后事如何,请你自读原文。此时,教师向学生推荐读物,孩子们兴趣盎然,全身心地投入到原文中,还不时地用笔勾画出文中的精美词语及好词佳句,并随着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在原文中找到了答案,从而主动地进行阅读,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此拉开了帷幕。

同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可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革命导师列宁狱中看书、将军看书时竟把墨水当油吃、闹市中安然看书的故事给学生一种心灵的撞击。同时,教师的言行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榜样作用。

二、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和时间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教师应转变观念,减少学生的书面作业,减少学生机械重复的劳动,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家中、学校中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学生早上一到学校就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让学生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而不是到校后忙着抄作业、对答案。一周中有二个中午,教师让学生去阅览室看书,充分享用一个小时的时间,他们可以在柔和的音乐声中,也可以在蓝天白云下的操场上,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同时,教师还提倡学生在起床后、睡觉前、等车时,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只有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和时间,才能让课外阅读真正得以实现,否则一切都是空想。

三、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引导学生阅读方向

对正处于发展中的小学生来说,选择合适的书籍十分重要。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向学生推荐好书。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阅读现状和阅读兴趣,在每学期的开始,老师要做的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调查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这项调查可以成为未来一年里,引导孩子读什么书的重要依据。教师除了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同时,还要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方向。

(一)根据课文内容,引出相关文章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对学习课文的需要在课前或课后布置学生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文章,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秋天的雨》一文时,让学生通过反复地朗读找出体现秋雨特点的重点句子,学生兴趣盎然,阅读之后还动手画出了秋天的美景图,布置了教室,接着便向学生出示了唐代诗人杜牧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秋景诗《山行》,学习诗人以乐观的情绪描写深秋时节寒山、枫林的美景,表达了对晚秋风光的喜爱之情,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美好情感。又比如,学习了《新型玻璃》一文后,教师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有关创造文明之类的故事,培养孩子的好奇心理,同时也丰富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二)根据著名作家,介绍系列作品

在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在课内已学习了某位作者的文章后,教师便及时地向学生介绍该作者在这一时期所写的系列作品,让学生到课外中去阅读。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又可加深学生对这位作者、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他写作风格的把握。例如,学生在学习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教师便向他们介绍了《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等童话故事,以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知识面。

(三)与时俱进,点燃学生阅读激情

篇9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续和巩固,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仅靠课内课文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有经验的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还统一安排,有机结合学生课外的阅读活动,使课内外阅读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较快的提高。

一、掌握课外阅读的原则,科学对待课外阅读

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自愿参加的活动。学生可以根据本人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阅读内容。它完全不受语文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约,上下五千年,中外古今未,均可涉猎,有集体的、小组的、个人的各种形式。

(一)兴趣――课外阅读的前提

兴趣是有选择地、愉快地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一种意识倾向。兴趣能使大脑皮层经常处于兴奋状态,有效地掌握客观事物。在学习上,兴趣就叫求知欲,是学习最重要的一种动力。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由此可见,兴趣是探索知识的“激发剂”。作为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课外阅读时,应该有意识地去调动学生的兴趣。

要调动学生的兴趣,必须首先使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目的。明确的目的是产生兴趣的源泉。教师在组织课外阅读时,必须首先晓之以理,使学生明确目的与方向。其次,要开展一定的阅读活动。活动越多样,随之产生的兴趣就越浓厚。如果在活动中取得了成功,心情上感到愉快,心理上产生满足,就更能激发出强烈的兴趣。

(二)自主――课外阅读的基础

所谓自主性,就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语文教学活动都必须坚持自主性原则,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尤应如此。因为整个活动的效果要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学生不通过自己的自觉努力,是无法增长知识和能力的。所以,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外阅读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才能真正实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目的。

当然,也不能完全排斥教师的“导”,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去阅读。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只不过是课外阅读的组织者、指导者而已,像打篮球一样,教师仅是“场外指导”,而学生是登场打球的主角。开展课外阅读,必须让学生自己动口、动脑、动心、动手。

(三)灵活――课外阅读的关键

课外阅读不受课堂的限制,不受其它约束,旨在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增进学生的语文素质,因此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各种内容、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通过课外阅读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语文生活,扎扎实实地实现课外阅读的目的。

二、探索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

吕淑湘先生指出:“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不能放任自流,要加以适当指导。例如什么书值得看,什么书不值得看,这本书有什么长处,那本书有什么缺点,等等。多少指导一下,学生得到的帮助就很大。”课外阅读指导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学到一些指导的方法。

(一)指导好阅读的方法

要提高阅读质量,收到好的阅读效果,指导好阅读方法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总的来说,要教育学生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要指导学生边读边思,学会质疑、鉴别、吸收等。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泛读,可以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鲁迅先生就曾多次谈到泛读问题,无非是要求读书人要了解知识大厦的全貌,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但泛读决不能蜻蜓点水,马马虎虎,不求甚解,而应该广泛涉猎,抓住要点,得其精神。精读要求选择读物,细读精研。因此,精读必须明确目标,做到熟读、深思,甚至背诵,真正有所得,可以用。在指导学生精读时,可以安排几次精读指导课,采用课堂教学形式给以具体指导。

2.多思考、多动笔。读书如不思考,就会读无所得,读书也就成了无效劳动。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本领。课外阅读的“动笔”,不是指写有头有尾的文章,而是指读书过程中做记号、摘记等,通过这些来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扩展课外阅读的效果。

3.计划性。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指导学生订出课外阅读计划、确定课外阅读篇目,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阅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制订好计划,然后付诸实施。在订计划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各类读物的比例,以防只读某一类读物的“偏食”现象。

(二)选择并推荐好适合学生阅读的有益读物

学生的阅读兴趣具有很显著的年龄差异。不同年龄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读物的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低年级对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到了中、高年级,对于这类读物的兴趣随着年龄而递减,转而对战争题材、英雄人物的故事产生很大的兴趣。同时那种文字晦涩、内容深奥的读物会降低学生阅读兴趣,而文字通俗、内容深入浅出、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科学小品、历史人物故事等读物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缺乏社会经历,认知能力差,鉴别能力也较低,所以我们应当指导他们选择读物。

1.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读物。提供这类读物很重要,因为这类读物可以进一步充实阅读内容,丰富学生的课内知识,使学到的知识得到程度不同的迁移。例如,教了《美丽的南沙群岛》、《桂林山水》等课文后,可以推荐有关描写祖国大好河山文章让学生阅读。又如,学习了《郑和远航》、《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可以推荐《中华上下五千年》;学习了《金蝉脱壳》,可以推荐《十万个为什么》等。

2.反映祖国历史面貌和大好河山的读物。这类读物可以促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和现实,激发学生为祖国努力学习。

3.某些介绍杰出人物的传记、故事一类读物。这些读物可以帮助学生比较系统、完整地了解杰出人物的生平、事迹,学习杰出人物的高贵品质。例如《雷锋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等。

4.富于教育意义的寓言和童话故事。这类读物一般故事性强,趣味性浓,具有启发作用,容易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启迪。这些形象化的读物对学生产生的作用是很明显的。

篇10

一、将“以人为本”作为中职德育的重点工作

1.把握好中职德育的“度”

中职德育中,一般教育者往往不太重视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其实,教育者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思想的指引者和精神的领路人。现代教育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已经没有了吸引力,学生更希望的是在教学活动中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他们可以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并与教师形成一种沟通和交流的互动状态。这就要求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好德育工作的“度”。教师在德育教学工作中,如果对学生要求太严,近于苛刻,就容易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使他们不愿意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和意愿,了解不到学生心中真正所想,教师的德育工作自然也就无法展开;如果在教学中表现过于宽厚,则会使学生产生骄纵心理,使课堂秩序混乱,无法保证教学目标的真正完成。这就要求教师特别注意严宽的适度结合。

2.把“爱”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育事业处处体现着爱,是一种人文化的教育。作为中职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爱为先”的教育理念,把对学生的爱贯穿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在中职德育工作中更应该时刻为学生着想,服务于学生的需要。在教育活动中,应做好学生思想的引导和疏通,消除他们内心的自卑和顾虑,把注意力转到学校丰富的活动中来,关心他们的成长,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教学活动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3.实行校企合作,促进中职德育工作的“人本化”

“人本化”的教育理念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在中职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将社会上的一些发展因素融入教学活动中,促成教育教学工作的“人本化”。这种活动最好的方式就是实行校企合作。“就业难”已经成为大学生毕业后的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中职学生毕业后的情况更加令人担忧。这就迫使中职与一些社会企业进行合作,在学生在校期间将一些企业文化知识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输送给学生,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融入一些企业的文化因素,从而达到中职德育工作的“人本化”。

二、完善中职德育评价体系

1.建立健全多元化学业评价体系

实践教育是评估中职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应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学业评价体系,使教学形式更加完备,形成强有力的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对学生学习内容成果的考核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也可以运用多种形式的考核方法。在德育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既要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之处有所关注,同时也要关心教学成果,即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在学习上产生困难的学生,不能进行嘲讽,而应给予温暖和鼓励,通过不断地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走出误区,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2.健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课堂教学是给学生传播知识的主要途径,将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多元化能够将学生学习知识与拓展能力有效地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课堂教学的多元化需要采用课堂中学生学习评价的多元化以及教师教学评价的多元化相结合的形式。课堂上学习评价的多元化可以采用多媒体,将教学内容以视频、动画、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将理论知识生动化,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利用问题场景,让学生主动思考、自己演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教师的互动能力。

在中职德育教学评价中,教师应多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关注最后的结果。关注过程的评价是一种对学生学习更加全面的考量方法,是将最后的量化结果与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相结合的一种评价方法。相比于只重视最后结果的考评方法,它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对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周兴平.人本主义教育观的两种认识取向――苏霍姆林斯基与卡尔・罗杰斯人本教育思想比较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10,(6).

[2]鲁 洁.做成一个人――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J].教育研究,2007,(11).

篇11

一、改革阅读评价的形式,让学生快乐地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在头脑中树立了强烈的课外阅读意识,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书籍。因此,我们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采用了活动式评价。

1.资料促读评价

每周我们请同桌同学互查一次课外阅读自我评价表,读书心得、读书记分卡等书面材料。教师每学期抽查4次,普查2次。成绩在四颗星以上的作品,可以复印放进成长记录袋。如教师在教室墙壁上悬挂一张设计精美的“踏上阅读快车”评比台。评比台的底部写有全班同学的名字,名字上一辆漂亮的小车正整装待发。车上依次画着20个小格,老师告诉同学们,读一本好书,小车就向上行驶一格,大家可随时将自己读过的好书,可以是教师推荐的书目,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文章、书籍、报刊交给小组长查阅,然后由老师复查,在小方格中登记书名,记录字数。期末累计阅读量,评选小书迷。

2.展示激励评价

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把一些好词好句,独特感受以随笔形式记录在本子上,这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为了鼓励学生深入地阅读,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写随笔的活动,我们充分利用图书角、黑板报、学习园地、班报等媒体,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时展示学生课外阅读成果。通过作品展示评价学生的阅读成果,使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

3.活动展示评价

学生在广泛的闲暇课外阅读中搜集奇闻轶事、生活常识、历史传记等,有急于告诉他人的愿望。因此我们每月开展一次阅读活动,如读书交流会。每学期开展2~3次具有专题性的课外阅读活动课或阅读经验交流。班级内根据所读书目的内容,定期举行与阅读有关的语文活动。我们先让学生前后桌四人互评,把评价结果用星级显示在墙上的统计表上,看谁读的书多,谁背的诗多,谁的手抄报最漂亮。从四人中推荐一名选手参加班级比赛活动,评出优胜者,然后授予“演讲小明星”、“最佳创意奖”、“阅读之星”等称号,并发给家长一张喜报,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品尝成功的喜悦。在活动中评价学生的闲暇时间课外阅读情况,极大的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

二、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让学生愿意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所以,在课外阅读评价中,我们除了采用教师评价以外,还采用了学生自评、同组互评、教师点评、家长查评的全体参与的多元化评价。

1.学生自我评价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逐渐学会独立评价自己的言行。学生自我表现评价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自我表现完善的过程。对于学生的闲暇时间课外阅读,我们采用学生课外阅读自我评价表的方法,进行自我评价。

2.学生相互评价

学生互评在研究中我们采取多种方法,如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全班互评以及自由配对互评等。学生进行互评时,我们引导学生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生生评价,我们采取每周五的课外阅读时间评,以四人一个学习小组互评方式展开,用小卡片的记录方式将自己小组里的伙伴这一周闲暇时间的阅读行为如实记录下来,提出建议或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3.家长评价

闲暇时间的课外阅读主要是在课外,更多的时间是在家里,那么整个评价活动必须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使评价活动成为真正的“亲子阅读”,让家长能有效地监督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采用了“家校课外阅读联系卡”来监督学生的闲暇阅读。

三、举行评价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尽情地读。

1.日常展示阅读

日常展示由学生自己或同伴、老师推荐。在教室的一个角落设立展示台,学生将自己的“采蜜本”展示给大家看。每天展示两三本,一周下来评出“每周之星”,一学期下来,累计获得的“每周之星”,评出“学期最佳”,颁发“阅读之星”。

2.家长会展示树榜样

在期中、期末的家长会上展示每个学生的阅读记录本或记录卡以及相关的材料。家长们通过这样的展示清楚地看到自己孩子闲暇时间课外阅读成长的足迹,并根据自己的标准给孩子的阅读记录作评定,和孩子一起交流协商。学生也和家长一起观看自己、同学的课外阅读记录,找到榜样,明确了目标,进一步提高了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活动展示促阅读

篇12

关键词:家校社会视野;小学生课外阅读;实效指导

目前,国家对九年义务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优化,中小学教育水平不断提升。中小学生应试成绩已经不再作为考量中小学教学水平的主要指标,九年义务教育正在逐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而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与宽广的课外阅读知识已然成为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基石。课外阅读越来越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在家校社会三位一体空间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亟待得到实效性指导,以更好地明确小学生课外阅读读什么、怎么读、怎么有效地读。

1 家校社会视野下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1)校内课外阅读。随着专家的呼吁以及语文教育工作者自身的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被广泛地接受,课外阅读已经逐步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更能够陶冶学生的性情,全面立体化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校内的课外阅读氛围比较良好,教师与学校对课外阅读的指导比较到位,对课外阅读要求比较明确。很多中小学校已经普遍认识到课外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在这种状况下,学校语文教学扎实地开展组织系列课外阅读活动。

(2)家庭课外阅读。学校课外阅读能够在学校、教师以及相关的规定下有条不紊地开展进行,但是家庭课外阅读的情况却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呈现良莠不齐的现状。通过调研走访以及与家长沟通,能够发现家庭课外阅读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家庭课外阅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阅读兴趣,在学校有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学生能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回归家庭,学生的惰性开始滋生,在没有良好阅读习惯形成之前,家庭课外阅读很难有效的实施。另一方面,学生家庭课外阅读受到家长的影响,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速,家长面临方方面面的问题,很多家长自身已经没有阅读的习惯和能力,并且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会不断放松,在学校要求的情况下,家长会为学生购置阅读设备与书目,在具体阅读过程中,家长很难有效地融入学生的阅读环境。

(3)社会课外阅读。学生课外阅读不仅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学生自身素质提升的需要,同时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阅读是教育中最本质的一个活动,而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所在,纵观那些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毫无例外地都十分推崇阅读。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教育成就,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一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国民的整体阅读水平。因此,社会课外阅读氛围的营造也很有必要。

2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指导策略

古语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空间主要在学校和家庭,但是在没有相关规定出台之前,学校教师忙于俗务不读书,家长忙于工作不读书,却要求学生读书,这种情况很难有效地推进学生课外阅读。

(1)家校社会的有效对接。纵观整个社会,我们不难发现,书香门第的学生自然散发一股书香气,这不一定是遗传,但一定是学生耳濡目染,家长润物细无声的结果。因此,从阅读氛围和环境上来看,要想实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必须构筑良好的阅读环境。要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必须进行明确的阅读对接,让学校阅读、家庭阅读和社会阅读相互影响、相辅相成,让教师和家长在学校和社会的支持下双管齐下、共同作用,让学生在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大环境中快乐阅读、兴趣阅读、有效阅读。

(2)家校社会的实效指导。教师在课外阅读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容忽视,是保证课外阅读有效进行的基石,因此教师要做到实效指导,必须讲究方法重视策略。如表1所示是教师在实效指导课外阅读的阶段性实施方案。

家长在实效指导过程中,更多的是全力执行,能够在自况下对学生课外阅读产生影响,要警钟长鸣,做到持之以恒、有始有终。社会的实效指导更多的处于宏观层面,如对课外阅读书目付梓的支持等等。

(3)多维度阅读沟通。在阅读过程当中,沟通也是极其重要的,怎样做到有效地阅读沟通,是衡量阅读是否有效的一个关键因素,以往的阅读沟通主要集中的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在大阅读环境下,这种层面沟通相对比较片面。在构筑家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课外阅读空间中,阅读沟通也有必要进行升级和调整,应该将之前的生生、师生沟通上升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家长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多维度沟通。这种多维度沟通能够将之前的沟通从平面转向立体,形成一个循环体,更好地执行和改进课外阅读现状。

3 结论

在构筑家校社会的大阅读空间的基础上,教师分步骤按策略实效指导学生,并辅以家长和社会的支持保证,在实施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的阅读沟通,能够有效地促进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进行,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提升小学生整体阅读能力,丰富其课外知识,提升其审美能力,陶冶其审美情操。

参考文献:

[1] 邵晓娟.对课内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思考[J].今日中国论坛,2014(B5):2426.

篇13

关键词:课外阅读课内指导;必要性;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325-01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体的书。”新《语文课程标准》不光对各年段的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明确的数量要求,更列出了一系列小学生课外阅读必读书籍。课外阅读是学生课堂以外进行的独立的自由的阅读行为。它能克服课内阅读数量有限的不足,是拓展学生阅读视野,积淀优秀语言文字,丰富情感体验,获得心灵熏陶,最终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内指导”的必要性

1、放任性阅读的弊端

正是明确了课外阅读对于每一个孩子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所以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十分重视对孩子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习惯的培养。推荐适合孩子看的书、培养孩子每天阅读的好习惯。我们不禁要问:课外阅读是否只要做到这种程度?课外阅读是否主要工夫在“课外”?

事实远非我们想象得那般乐观。我们发现,一味地放任孩子进行课外阅读会造成课外阅读尴尬的局面:阅读的喜好程度参差不齐,阅读的质量良莠不齐,阅读呈现明显的性别差异,许多孩子的课外阅读种类单一、品位不高……

可见,放任阅读无法真正实现课外阅读对学生语文学习的真正价值。这样的阅读还浮于表面,程度还不够!

2、指导性阅读的必要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可见要使课外阅读收到一定的实效,离不开教师正确的“课内指导”。“对于阅读的指导者的教师来说,所做的应该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训练中,掌握阅读的一般要领,进而找到适合于个体的阅读方法,以求得最佳的阅读效果。”我们期望通过教师的指导,给予学生例如泛读、精读、品读的一般性阅读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运用这些方法,让课外阅读能在“课内得法,课外用法”,从而提高阅读质量,提升阅读品位,让适切的指导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再创造活动。

二、“课型”研究的价值

“课型”,顾名思义:“型”即类型,课型是指课的种类或模型。这是一种泛化的理解。其实,课型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凡是一门成熟的学科,一定会有相应的科学的系列课型。但如果将课定型化了,教学是否就僵化了?对于课外阅读的指导,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方法,是否需要上升到“课型”的高度?其实,这是对于课型理解的偏差导致的错误理解,“课型就是为了帮助学生进行结构化的学习,围绕序列化的教学目标或教学对象而形成具有规律性的操作体系的某一类型的课。”

1、课型研究对于教师的意义——教是为了不割裂地教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言:语文也是讲逻辑的。长期以来,“数学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模模糊糊一大片”成为普遍现象。课型的研究就是要建立起“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通过对学情的分析确定序列化的目标,整体思维,步步为营,建立联系,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螺旋上升。

2、课型研究对于学生的意义——学是为了结构化地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将涉及到包括知识的、方法的和过程的多种意义结构的建构,而促进学生掌握这些多重意义的结构,是最有效地达到学生学会学习的途径,课型之于学生的价值自然是帮助其获得语文学习的“渔道”,建构起语文学习的知识结构、方法结构,在“学结构、用结构”的过程中实现语文学习的“自能”。

三、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型”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

基于对以上课型研究价值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到课型研究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这个领域中的独特育人价值:

1、在一类书籍的阅读中建构螺旋上升的方法结构

课外阅读的指导与课内阅读的指导是有差异的。第一,受到个性、阅历、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存在阅读体验的差异;第二,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会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会存在阅读表现的差异。因此如果要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上下功夫,仍应立足文本,回归文本,依托文本,通过该课型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读:泛读、精读、品读、研读,通过有向的指导,从读懂文本到读好文本,从表面读到内涵,逐渐构建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方法结构。

2、在多类书籍的阅读中运用结构,完善结构

篇14

一、农村高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

在农村地区,由于种种原因,高中生语文课外阅读依然存在着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1.对课外阅读的价值与意义认识不到位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而农村学生不但认识不到课外阅读的价值与意义,反而由于语文短时间内效果不明显,成绩阶段性差距拉开不太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语文学不学都一样的念头。在高考各科中,语文科成为学生时间投入最少的科目,更遑论什么课外阅读了。

2.文化氛围与阅读风气不足

相对而言,农村地区长期以来经济、文化落后,一些地方地处偏远,较为闭塞,社会、学生家长整体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在社会经济大潮冲击之下,人们更为注重劳动与生计。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势必难以形成积极浓厚的阅读风气。

3.课业负担偏重,学生无暇顾及课外阅读

受应试教育功利性影响,在繁重的高考压力下,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学生课业负担更重。为了提高分数,他们往往整天埋头于课本、题海而无暇他顾,根本无心也无力进行课外阅读。他们往往认为只要好好学习课内知识,提升分数,考上好大学,走出闭塞、落后的乡村,就能实现人生理想。而对于课外阅读,他们则认为于提高高考分数而言没有太大意义,可以暂时搁置一边。

4.课外阅读缺乏保障性条件

第一,文化设施相对薄弱。课外阅读需要一定的资源保障,由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差,长期以来教育投入偏少,农村高中图书馆存书量少,如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必读书书目存量明显不足。

第二,课外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保障,而在农村地区,由于高考压力大,学生学业负担重,各科功课被安排得满满的,加上频繁的各种考试,就连周末也全被安排来补课,学生几乎没有自己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课外阅读。

第三,个别学科教师缺乏全局意识,一些自然科学学科教师不怎么支持学生课外阅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5.缺少有效指导,课外阅读放任自由,效率不高

农村高中个别语文教师本身都没有研读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读物,也就谈不上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既没有学生的课外阅读计划,也无意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或开展与语文课外阅读有关的各类活动,学生课外阅读基本上处于放任自由状态。

二、农村高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突破策略

农村地区高中生语文课外阅读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我们加以改进。为了促进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提高课外阅读效率,我们应该探索出一些突破的策略。

1.转变课外阅读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转变观念,切实贯彻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明确课外阅读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价值和意义,积极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感受与鉴赏能力。

2.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条件保障

农村高中学校应积极增加资金投入,为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添置图书,尤其是重点增加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读物的库存量;设立班级图书柜,鼓励学生踊跃捐献,相互借阅,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图书,变孤立隔绝为协同联通,解决学生无书可读的问题。

3.制订课外阅读计划,教师进行有效指导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是众多语文教师推崇的教学成功经验之一。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着眼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方法上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课堂教学,为学生制订课外阅读计划,推荐阅读书目,介绍读书方法,指导学生写读书札记、写阅读心得。

4.营造课外阅读氛围

农村地区的文化氛围与课外阅读氛围薄弱,是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为此,学校应努力营造一片“书香校园”的氛围,向学生、教师和家长大力宣传读书的意义,介绍读书的方法、推荐阅读的书目、推介古今中外名人的读书经验等,创设优美的校园阅读环境。

5.搞活课外阅读,提高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