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课外阅读理论依据范文

课外阅读理论依据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21:4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课外阅读理论依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课外阅读理论依据

篇1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

1. 小学生课文阅读的主要问题。

前文分析了课外阅读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随心,课外阅读看什么是自由的;二是随时,课外阅读要在什么时候看也是自由的;三是随性,课外阅读想看多久多长篇幅更是自由的。但是,小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表现却是无知、无序。这无疑是摆在课外阅读实践面前的一组矛盾,而矛盾的焦点是“无序”。

“无序”引发凌乱。小学生课外阅读行为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就会出现盲目地挑选读物,不清楚自己的阅读兴趣,使阅读行为不能持久,这说明组成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结构的要素组成比较混乱,没有达成可体现能力的有序排列。所以说,“无序”会导致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减退,最终因没有获得阅读愉悦的体验而抗拒课外阅读。

2. 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

如何解释和解决这个矛盾呢?协同学的理论观点认为:事物的演化受到序参量的控制,演化的最终结构和有序程度决定于序参量。序参量的大小可以用来标志有序的程度,当系统是无序时,序参量为零。当外界条件变化时,序参量也变化,当到达临界点时,序参量增长到最大,此时出现了一种有序的有组织的结构。协同论揭示了物态变化的普遍程式:“旧结构——不稳定性——新结构”, 即“随机力”和“决定性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把系统从旧的状态驱动到新的状态,并且实现成为那个新的状态。

用协同论解释学生课外阅读行为,可以理解为:课外阅读就是外界的“随机力”,学生内在阅读能力即是“决定性力”,两股“力”在课外阅读实践中相互作用,将学生旧有的阅读能力无序结构引向有序,促成新结构的形成。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随机力”的构成对学生“决定性力”的影响至关重要。我们把课外阅读指导以及课外阅读内容组成外界“随机力”,影响学生内在序参量的“决定性力”,会更有效地推动学生内在阅读能力结构的发展。

3. 分级阅读理念的运用。

如何有效地利用课外阅读指导和课外阅读内容的影响呢?分级阅读的理念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拨开云雾。

分级阅读是近代在西方发展起来的阅读模式,国内有学者将其理论进一步发展,提出人一生的阅读从来就是分级的,分级阅读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就是为了儿童的发展,让所有儿童都获得阅读,让阅读成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让阅读成为儿童最广泛的学习实践。分级阅读提出“什么年级的孩子读什么书”,具体说就是从儿童的年龄(身心)特征,思维特征,社会化特征出发,根据其心智发展程度,选择不同的读物,什么年级读什么书。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分级阅读体现着人性的关怀,它是儿童本位论的践行者。

二、课外阅读分级指导策略的实践探索

协同论的观点为我们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提供了理论依据,分级阅读是在阅读内容上给学生进行分级,在阅读内容上帮助学生解决读什么的问题,但在阅读行为上,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分级或分层的指导。我们在此理念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行为进行分级指导的实践探索,具体的指导策略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从无知走向自知。

孩子的观察和认识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在认知的驱动下会自觉地寻找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观看和阅读,但行为多为无目的的,大多数学生仍不很清楚自己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阅读,表现出对课外阅读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的无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运用协同论的原理,通过外在的阅读行为的指导影响学生内在的阅读认识的发展,把学生的课外阅读认知从无知走向自知。

阅读行为指导需经历阅读实践过程,在实践过程中促进阅读心理变化,使之逐渐明确自己需要怎样的课外阅读。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学读。这是让学生从随意翻开书看两三页,到静下心进行阅读的过程。无论哪个年龄层次的孩子,只要进行课外阅读,都要经历静心读的阶段,不沉下心进行读,很难读出什么内容。这是一种阅读品质的培养。

第二阶段:学思。这是让学生从追求情节或满足认知的阅读,向边阅读边思考转变的阅读过程。在阅读中融入思维活动,进一步理解阅读文本的意思,体会作品的内涵,是提升阅读质量的重要步骤。这对已具有一定课外阅读经历的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一步。

第三阶段:学联。这是让学生从文本内容的阅读,联结到文本内容以外的事物,积极寻找对照点或理解点阅读的过程。如果说上一阶段的课外阅读,较多指向文本内容本身,那么这一阶段的课外阅读则强调让学生联结文本以外的要素,如作者经历、时代背景等,同时也可联结自己,对照自己或所处的环境进行联结阅读的过程。

第四阶段:学辨。这是让学生从接受阅读到批判阅读的转变过程。这是一种较为成熟的阅读活动,学生能用鉴赏的眼光、一定的观点评价所读作品的价值。这往往是学生阅读品质中比较欠缺的一点,这是课外阅读比较高级的阶段。

这四个阶段的阅读行为指导,使小学生从不知道怎样读到自我完成读的过程,从无知走向自知,甚至形成一种自觉的阅读能力表达。这种分级的课外阅读指导与学生的认识水平发展和成熟度相一致,使学生更快更容易促进内在阅读认识的形成。

2. 从无序走向有序。

篇2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我国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曾经谈到这样一种情况,少数读写能力强的学生无一不是“大量阅读”的有心人,他们谈学习经验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六年课外阅读不少于150万字,对于高年级(5―6年级)学生,要求他们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阅读的量,则规定了100万字的最低阅读总量。可是,实际情况表明:虽然大家都意识到大量阅读的重要,但其质量却不容乐观。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的阅读,提高他们阅读的质量已经成为摆在我们语文老师眼前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阅读心理学。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内发性的学习动机,是一种最积极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

(二)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如童话、寓言、故事、科普、诗歌、散文等,倡导课堂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内外,体现了现行语文教学对课外阅读指导的重视。

(三)人的发展理论。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教育的全部目的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从人的发展角度看,“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式。它涉及知识的处理,确定有关问题时知识的选择,以及运用知识使我们的直觉经验更有价值。”通过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活跃智慧,求得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点燃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渴望,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二)通过研究,使教师形成正确的阅读教学观,养成阅读习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亲历阅读的过程中实现多重对话,初步构建集字词句积累、阅读理解、情感体验、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等多维一体的语文发展体系。

(三)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将指导阅读和课外自主阅读进行衔接和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扩展视野,丰富积累,发展思维,提高阅读能力及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及写作能力。

(四)通过多种渠道创设学生阅读的场所,如班级组办“图书角”,实行“我捐两本、看书百本”活动;学校尽可能开放图书室,由专人管理并定期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定期召开家长会,给家长介绍并购买适合学生的读物并举办亲子阅读活动。

(五)通过校本研究和专家引领等途径,构建学习化教师团队,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教师主动成为行动研究者,研究并形成一定的课外阅读指导策略,从而形成学校教科研特色,使“课外阅读”成为学校的课改亮点,促进实验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专业成长。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做法

(一)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成立实验班级。

(二)家校配合,达成共识。

(三)固定时间,营造氛围。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 开展广泛调查。通过资料整理,问卷调查,口头调查等方式,掌握学生中存在的课外阅读的现状及老师、家长对课外阅读的看法,由此归纳出可操作的阅读基本策略。

2 搜集相关理论知识,如读书心理,读书理论方法,学习心理方面的资料,并阅读国内外有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探索与研究的文献、资料,开展研究探讨,做好理论积累。

3 制定研究方案,做好课题研究的准备。

(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 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实践研究。

2 整理、总结出适合中、高年级段学生读书的有效途径与方式方法,重点探讨课外阅读有效性的基本模式和课型。

3 向家长宣传读书的重要性,提倡亲子阅读,尽量能得到家长的配合,能支持孩子读课外书,陪孩子一起感悟读书的真谛和快乐,让阅读逐步成为家庭的一种生活方式

(三)第三阶段:实验阶段

1 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

2 坚持写阅读日志,不断总结,积极撰写教学案例及论文。

3 根据实施执行计划进行研究,进行课外阅读的第一轮实验,进行中期汇报并调整前期方案,使课题研究按预期目标发展有针对性地开展研讨活动。

(四)第四阶段:总结阶段

1 对班级中每名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评比,进行统计,并做好原始记录。

2 总结课外阅读有效性的方法,分析整理各种材料,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报告,进一步推广读书活动。

篇3

关键词:初一学生;语文教学;课外阅读;阅读课堂;有效指导

众所周知,初一的学生刚刚接触新的教师和同学,难免需要教师主动地指引和指导,不管是课堂上还是课堂外,教师要发挥自身的管理能力,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让他们的课外生活更丰富多彩,尤其是在语文方面,学生通常欠缺课外阅读的技巧与方法,所以,如何指导初一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变得愈发重要。

一、初一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出现的问题

1.学生选择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自主选择性不强,往往会因为课外书的知名度而选择所要读的书,因此无法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外读本,渐渐失去对课外阅读的兴趣。除此之外,学生在选择过程中有一定的片面性,忽视了自己的能力和阅读兴趣。

2.学习任务繁重,学生没有充足的阅读时间

在初中阶段,教师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训练,给学生布置了诸多的课后作业,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以及体会阅读的乐趣。这也严重限制了学生的阅读量以及阅读质量,使学生的阅读达不到最终的目的。

3.学生的自主性不强,过于依赖教师的阅读任务

在初一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往往会着重指导学生,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忽略了,没能让学生在初一阶段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以致让学生渐渐依赖教师的安排,使学生的自主阅读无法实现。

二、指导初一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策略

1.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是简单地安排课后作业,批改作业,这样会严重限制学生的未来发展,使学生在脱离教师的指引之后,完全丧失自己原有的学习能力,最终无法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享受不到阅读的。所以,教师要用合理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阅读环境,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的阅读能力越来越强。

2.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空间

初一阶段,学生受课后作业的压力,没有足够的课外阅读时间,这严重限制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适当地减少学生课后的作业压力,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支持,让学生在课下有充足的阅读空间,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得到提高,阅读兴趣才能更强,自主阅读能力才会得到提升。

3.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阅读指导

众所周知,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新的同学、新的教师,以及新的生活,他们对新的事物还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所以,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指导能力,给学生更强有力的支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热情,这样,学生就会渐渐地信任教师,教师也可以更全方位地指引学生。

在新的课程改革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注重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有效地提高了初中生的阅读水平,也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及积极性。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教学优势,指导学生在阅读方面更全面地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支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魅力,使阅读变成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阅读之风在班级盛行。

参考文献:

篇4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长期以来,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徘徊在“高耗低效”的艰难境地,阅读面窄、朗读水平差、语言表达能力弱成了农村小学生的“语文通病”。如何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困扰着我们每个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核心环节。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而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相当大一部分必须靠语文学习,靠阅读来完成,民族的精神、文化、智慧很多时候是在阅读中熏陶、浸染习得的。因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总量和各学段的阅读要求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个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第一学段就要求学生能“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由此可见,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对课外阅读的认识看,出现课外阅读不被重视的现象很严重。大多数语文教师对课外阅读的要求只局限于:多看作文书、多记好词好句、如何有效提高考试的作文分数。从目前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看,出现阅读兴趣不高的现象,“以本为本”死啃书本,不愿涉足到课外阅读;出现阅读盲目性倾向,没有目的,单凭兴趣,内容单一;出现阅读无思想倾向,读而不思,不懂阅读方法,囫囵吞枣,高耗低效。

二、探究的现实意义

柏拉图说:“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得到保证,自主学习习惯必须得到培养。给学生真正自由阅读的空间,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去探求、去寻觅、去掌握,从而感受读书的乐趣,激发更强烈的读书欲望,最终形成习惯。课外阅读应把追求学问变成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有助于实现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的目的。

对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的探究将有利于改变农村学校当前大部分学生对课外阅读不感兴趣,阅读量不足、面不广、质量不高,看书前没有计划,随意性极强,没有目的性;看书时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看书后不作读书笔记,不进行有意识的搜集和整理等阅读现状。从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方面看,这有利于语文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教学行为方式,提高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有利于语文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对学生在课外阅读内容、阅读方法上的有效指导,以及对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落实,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课外阅读促进了课内学习,而课内学习成绩的提高又刺激了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这样课外、课内便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尝到课外阅读的甜头,真切地感受到了课外阅读的意义。

三、探究的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为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落实这些基本观念,《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要扩大阅读面的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利用图书室,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规定了具体的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语文课程标准》也给我们提出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建议语文教学“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新课标的这一些理念,告诉我们语文学习内容再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了,语文学习再也不能仅仅等同于语文学科学习了。

四、探究的实施

1.开展调查摸底工作,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⑴学生课外阅读书籍中,辅导书、尤其作文书比例较大,名著少,阅读面较窄。

⑵学生课余时间(阅读随意性较大,大部分家庭缺乏读书氛围,家庭藏书不够或根本没有,学生借阅图书渠道不畅。

⑶学校图书馆图书资源还没有充分利用。(受学校硬件制约)

⑷学校开展的读书实践活动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完善,建议设立奖励机制,扎实检查,使每一项活动落实到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生。

⑸学生阅读习惯、能力还有待持续培养,进一步提高。读书笔记有待指导、完善。

2.结合实际采取的改进措施

⑴营造读书氛围、培养阅读兴趣。通过校内开展读书实践活动,如低年级的“亲子阅读”,中高年级的读书竞赛、读书交流、读书成果展示,阅览室的开放,校图书馆的定期借阅制度的建立,小学生必读课外书目的推行、展示等活动来营造读书氛围、培养阅读兴趣。同时利用家长会请专家讲座,宣讲课外阅读的必要性、重要性。这样校内引导、校外延伸,让浓浓书香萦绕校园、勃勃兴趣油然而生。

⑵完善“落实”机制。从很多学校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经验表明,建立、完善“落实”机制是多么重要。一是时间落实。学校安排的阅读课要落实,保证每周课外阅读指导课专时专用,不挪为他用;对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要落实,减少机械性抄写作业量,增加阅读时间。二是指导落实。教师的指导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兴趣,精美的散文可以朗诵一段;知识丰富的作品,可以讲一些学生闻所未闻的知识。阅读方法的指导也要多样化,从摘抄、批注、质疑、欣赏、写读后感等多种角度进行指导。三是活动要落实。活动形式要丰富多样:故事会、辩论赛、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评等。让每一项活动落到实处。四是检查要落实。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进展要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对学生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使学生养成习惯。并且及时表扬先进,扩大影响。

3.制定读书计划

篇5

分层教学的思想来源于孔子的“因材施教”,重点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促使学生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在理想状态下,分层教学应从课堂做起,延伸至课外,但实际教学中,受课时限制,只能根据中等或中等偏上学生的水平设定教学目标,以获得最优教学效果。因此,分层教学模式不妨先从课外抓起,从与英语教学密切相关的阅读抓起。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从三个方面简单阐述分层教学在课外阅读中的应用。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模式是指按照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把学生分成几组并区别对待,希望学生能在恰当的分层和合理的目标中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分层教育模式与掌握学习原则和持续进步原则之间是共通的,是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教育目标(掌握学习原则)和每一个学生都独特地发展(持续进步原则)的教育取向。教师可以将部分未能达到教育目标的学生分成一个小组,鼓励并督促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通过简单的英语课外阅读来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另外,持续进步原则认为,“每个学生为了完成他在有效时间内能够完成的所有一切,应不断地向着新的学习任务前进。”所以教师可以按照一定的策略将部分已完全掌握基础知识、想要向着新目标前进的学生分为一个小组,让他们学会合理地选择课外读物,并积极大胆地参加英语课外阅读、演讲等竞赛。

二、分层教学的基本策略

分层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设定分层目标,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是尊重学生心理,淡化分层概念。分层教学虽然将学生分层,但其目的并非是要给学生贴上等级标签。研究表明,学生虽然个体存在客观差异,但与他们的智力(IQ)关联并不大,之所以在学习中有好、差之分,关键是因为学生在认知方式、学习习惯、生活环境、性格因素等方面存在差别。因此,在分组时要避开优、中、差的常用分类标准,从“认识”“情感”“技能”三个维度去分类,尽量淡化小组的界限。学生是敏感的,能够感受到教师教学策略的变化,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或教学方法的调整,避免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

二是适当分层控制,确定分层目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对于能力薄弱的小组,教师可以暂时避开枯燥的书本知识,利用英语课外阅读的趣味性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潜力。卢梭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因此,教师可以给能力完全达标的小组制定一些更高要求的学习目标。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教师可以公开一些小组选拔制度,以引起学生的奋斗欲望,在班内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氛围。

三、分层教学在英语课外阅读中的实践

笔者执教班级自英语教学初始年级(三年级)开始就实行课外阅读分层教学,有针对性地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学习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最为困扰学生的英语阅读试题失分率一直低于年级平均水平,数十名学生在《时代英语报》发表过英语文章。下面,就以实际教学为例,具体阐述分层策略。

在教学中,我注重观察学生查找、阅读、收集信息的能力,对于能力薄弱的小组,及时进行查漏补缺,并为他们准备了相对简单的英语课外读物(例如:Olivia系列,图文并茂,学生较容易理解),鼓励并指导他们查阅字典,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或知识点进行记忆与应用。

对于能力完全达标的小组,我主要是教授他们查找、筛选、整理所需信息的方法,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英语课外阅读、写作、演讲等比赛,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篇6

对学生来说,广泛阅读是适应未来社会成员对多元文化和丰富情感世界的需要;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与补充。通过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使之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可以进一步补充营养,写作和阅读能力都会有明显的突破。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也体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理念。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资源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课程资源的内涵伸展到社会、学生生活、教师、家长和每一个学生。从阅读的兴趣和目的来看,喜欢看卡通、漫画、言情、武侠小说的人数占60.70 %,其次为文学名著,占50.69%,而阅读科技类书籍及报纸杂志的学生相对较少,还有部分学生的阅读缺乏目的性、有序性,一般“有什么看什么”。

从阅读课外书的目的来看,有73.7%同学认为可以增长见识,说明学生阅读的出发点是好的;有55.08%的同学认为是提高语文水平,说明了学生读书还有较浓的功利色彩;有36.05%的同学认为是学会做人和处世,也有33.38%的同学认为是休闲娱乐,说明了部分学生还没有把读书当成一个人所必需的精神需求。从阅读时间来看,部分调查结果显示,决大部分学生平均每天看书的时间不到30分钟。

从阅读途径看,购买和借阅是农村小学学生阅读的主要途径,可见,农村小学学生阅读途径较为单一,特别是网络等新时代阅读手段没有得到充分应用。学生的阅读面较为狭窄,阅读的深度也不够。

由此可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方法,推进学生阅读,并切实达到相应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要求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需达到400万字以上,其中第三学段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并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具体建议。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及我们的阅读现状,我们应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同时又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立足课内,注目课外,依托智慧型课外阅读,点燃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课外阅读充满智慧的探险。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母语课程资源,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读书教育的研究。就美国而言,并非常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读书策略的指导。

不仅如此美国小学还十分重视提供条件、创造机会,让学生尽量扩大读书的面和量,并且让学生根据自我的意向自己选择书籍阅读,读书作业有两种组合类型,以“个人为主”的类型和以“读书俱乐部为主”的类型,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读书作业室工作。

他们所遵循的读书教学的思路是:读书的策略――读书的兴趣――讨论交流――讨论策略。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阅读比喻成“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并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要把握和实施“学习”和“课外阅读”两套教学大纲。这也是实验的理论依据之一。

实际教学我们应注意:

(一)让学生智慧地课外阅读

1、以兴趣诱导学生读书

全校利用部分中午时间开展语文兴趣课,试从学生的实际及兴趣出发推荐读书书目,进行个人藏书乐园、班级书架的建设,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以文化名人命名每个班级,诣在培养学生兴趣,因为它始终都是最好的老师。

2、以自主形式促进学生探究

利用晚自习进行自主阅读学习。要实现让学生“学会阅读”这一目标,必须要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我们在阅读课上努力做到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提倡阅读的自主性、开放性、创造性和主体性。

此外,也开设课外阅读课、读书指导课、读物推荐课、阅读欣赏课、读书汇报课进行分层指导,逐步实施,开拓学生读书空间,让学生享受读书乐趣,培养学生读书习惯。

3、以科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因此,我们应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技能。首先指导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跳读法、批注阅读法等。同时还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读书方法,如: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略读和精读相结合;做读书笔记,摘抄,平时“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积累习惯等。

4、以良好的读书习惯推进学生进步

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可以使人获取信息,汲取知识,还可以给人带来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机会,并且可以怡情养性,多一种丰富生活、享受生活的途径。所以我们在组织进行阅读时非常重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主要包括带着明确目的去读书、按计划读书、读写结合、读思结合、善用工具书等。

篇7

1、此刻,且让我们着眼于农村小学的阅读现状:课程资源的结构单一,教材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许多学校甚至将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阅读的内容方面贫瘠到了四大名著的作者都不明了,更不用说斯威夫特、罗曼·罗兰、海明威他们的作品了;据调查:从阅读的兴趣和目的来看,喜欢看卡通、漫画、言情、武侠小说的人数占60.70%,其次为文学名著,占50.69%,而阅读科技类书籍及报纸杂志的学生相对较少,还有部分学生的阅读缺乏目的性、有序性,一般“有什么看什么”。从阅读课外书的目的来看,有73.7%同学认为可以增长见识,说明学生阅读的出发点是好的;有55.08%的同学认为是提高语文水平,说明了学生读书还有较浓的功利色彩;有36.05%的同学认为是学会做人和处世,也有33.38%的同学认为是休闲娱乐,说明了部分学生还没有把读书当成一个人所必需的精神需求。从阅读时间来看,部分调查结果显示,决大部分学生平均每天看书的时间不到30分钟。从阅读途径看,购买和借阅是农村小学学生阅读的主要途径,可见,农村小学学生阅读途径较为单一,特别是网络等新时代阅读手段没有得到充分应用。学生的阅读面较为狭窄,阅读的深度也不够。由此可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方法,推进学生阅读,并切实达到相应目的。

2、人类的进步,离开了书籍便不可想象。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作为语文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阅读日益突现它的重要性。对学生来说,广泛阅读是适应未来社会成员对多元文化和丰富情感世界的需要;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与补充。通过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使之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可以进一步补充营养,写作和阅读能力都会有明显的突破。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也体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理念。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资源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课程资源的内涵伸展到社会、学生生活、教师、家长和每一个学生。改变了以往那种以教科书、教参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的做法,真正地把教材内容指向除书本以外的校内外的各个场所。

3、教学实验的纲领性文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要求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需达到400万字以上,其中第三学段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并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具体建议。

4、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及我们的阅读现状,我们应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同时又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立足课内,注目课外,依托智慧型课外阅读,点燃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课外阅读充满智慧的探险。

智慧就是“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智慧是由智力、知识、方法、技巧、意志、情感、个性意识倾向、气质与美感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智慧阅读就是读书有道,一凭勤奋和毅力,二靠规律和方法。凭勤奋和毅力可以水滴而石穿,靠规律和方法能够事半而功倍。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综述

1、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母语课程资源,这是一个全球性的实践研究课题。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读书教育的研究。就美国而言,并非常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读书策略的指导。不仅如此美国小学还十分重视提供条件、创造机会,让学生尽量扩大读书的面和量,并且让学生根据自我的意向自己选择书籍阅读,读书作业有两种组合类型,以“个人为主”的类型和以“读书俱乐部为主”的类型,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读书作业室工作。他们所遵循的读书教学的思路是:读书的策略——读书的兴趣——讨论交流——讨论策略。

2、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阅读比喻成“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并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要把握和实施“学习”和“课外阅读”两套教学大纲。这也是实验的理论依据之一。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有读书能力,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使学生具有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读书中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

2、探索以课内阅读为本,拓展链接课外阅读的教学策略和课内外阅读链接的途径。

3、全面提高农村小学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拓展视野,丰富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阅读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及研究方法与策略

课题研究的对象:通元小学五年级学生

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让学生智慧地课外阅读

1、以兴趣诱导学生读书

全校利用部分中午时间开展语文兴趣课,试从学生的实际及兴趣出发推荐读书书目,进行个人藏书乐园、班级书架的建设,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以文化名人命名每个班级,诣在培养学生兴趣,因为它始终都是最好的老师。

2、以自主形式促进学生探究

利用晚托课进行大阅读自主学习。要实现让学生“学会阅读”这一目标,必须要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我们在阅读课上努力做到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提倡阅读的自主性、开放性、创造性和主体性。

此外,也开设课外阅读课、读书指导课、读物推荐课、阅读欣赏课、读书汇报课进行分层指导,逐步实施,开拓学生读书空间,让学生享受读书乐趣,培养学生读书习惯。

3、以科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因此,我们应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技能。首先指导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跳读法、批注阅读法等。同时还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读书方法,如: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略读和精读相结合;做读书笔记,摘抄,平时“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积累习惯等。

4、以良好的读书习惯推进学生进步

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可以使人获取信息,汲取知识,还可以给人带来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机会,并且可以怡情养性,多一种丰富生活、享受生活的途径。所以我们在组织进行阅读时非常重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主要包括带着明确目的去读书、按计划读书、读写结合、读思结合、善用工具书等。

5、以丰富的外延吸引学生不断提升

鼓励学生积极向图书室借阅资料阅读、订阅《南湖晚报》、《少年儿童故事报》、《小学生时代》等刊物杂志,像学生介绍可读性较强的作品等,让他们感受课外知识的广、深及读书的迫切感。

(二)进行课内外链接阅读

充满智慧的课外阅读总不会脱离课内文本而孤立存在。课内外阅读要链接好,应以课文为基点辅以课外读物,最终形成以课文为中心向周围呈辐射式阅读的方式。这样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拓宽了视野,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上《赤壁之战》时就可以向学生介绍三国鼎立局面,同时辅以各人物性格及相关故事,推荐学生看《三国演义》,要《钓鱼与放虾》时则介绍《故乡》《少年闰土》等作品,鼓励学生走进鲁迅。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前置性、比较性、拓展性阅读,在联系中,对比下获取知识。

(三)创建大阅读学习型校园文化

阅读的还有一种大智慧,是创设阅读大情境。大阅读进校园,我校确定了《三字经》、《千字文》、《唐诗》、《宋词》、《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古文观止》等校本教材,把“我读中华古诗文”、“世界优秀儿童文学”等传统经典篇目作为学生必修校本课程。我校努力建设校园文化环境,设有《古诗长廊》,不断充实图书室、阅览室的藏书。学生诵读时间有保障,清晨,校园广播播送经典诗词,感受经典环境;中午“习字一刻钟”,让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晚托设有“读书时间”,让学生在书海漫步。教师方面,努力打造学习型教师队伍,并制定了相应的科研教育制度,在竞争中求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过程

起始准备阶段(2005.9——2006.5)

1.搜集相关理论知识。如读书心理、读书理论方法、学习心理等方面的资料,并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培训,方法指导明确课题组成员分工,开展研究探讨,整理读书策略,做好理论的积累。

2.开展广泛的调查。通过资料整理,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手段,掌握全校一至六年级的学生读书现状及心理状态,由此筛选整理出小学生常用的一些具体阅读方法和喜爱的书籍,提炼归纳出可操作的阅读基本策略,筛选、整理出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并以此作为读书教学的基本内容。

3.编写校本教材及组织订阅小学生课外系列丛书。组织开展课外读书活动并指导,根据学生的建议及普遍兴趣点精选内容编写校本教材。开展读书交流会、名著述评、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积累感性材料。

课题实施阶段(2006.9——2007.9)

1、整理、总结出不同年龄段(低、中、高)适合小学生读书的有效途径与方式方法。(需要每位任课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进行观察和记录。)

行动研究法展开研究,重点探索和研究开展课外读书指导、探讨有效的基本模式和课型:

2、导读书方法开设读书指导课。

(1)、开拓读书空间开设读物推荐课。

(2)、提高读书品位开设阅读欣赏课。

(3)、享受读书乐趣开设读书汇报课。

3、在全面展开活动的基础上,对各校学生的课内外阅读链接活动开展情况定期进行交流;对原始感性材料进行目标检测、分析、筛选、综合,及时调整,使活动有效开展,课题深入研究。

课题总结阶段(2007.10)

1、将研究结果运用于本校各年段,使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基本掌握适用的读书策略,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并对对本学期班级中每名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评比,进行统计,并做好原始记录。

篇8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资源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课程资源的内涵伸展到社会、学生生活、教师、家长和每一个学生。从阅读的兴趣和目的来看,喜欢看卡通、漫画、言情、武侠小说的人数占60.70 %,其次为文学名著,占50.69%,而阅读科技类书籍及报纸杂志的学生相对较少,还有部分学生的阅读缺乏目的性、有序性,一般“有什么看什么”。从阅读课外书的目的来看,有73.7%同学认为可以增长见识,说明学生阅读的出发点是好的;有55.08%的同学认为是提高语文水平,说明了学生读书还有较浓的功利色彩;有36.05%的同学认为是学会做人和处世,也有33.38%的同学认为是休闲娱乐,说明了部分学生还没有把读书当成一个人所必需的精神需求。从阅读时间来看,部分调查结果显示,决大部分学生平均每天看书的时间不到30分钟。从阅读途径看,购买和借阅是农村小学学生阅读的主要途径,可见,农村小学学生阅读途径较为单一,特别是网络等新时代阅读手段没有得到充分应用。学生的阅读面较为狭窄,阅读的深度也不够。由此可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方法,推进学生阅读,并切实达到相应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要求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需达到400万字以上,其中第三学段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并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具体建议。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及我们的阅读现状,我们应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同时又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立足课内,注目课外,依托智慧型课外阅读,点燃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课外阅读充满智慧的探险。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母语课程资源,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读书教育的研究。就美国而言,并非常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读书策略的指导。不仅如此美国小学还十分重视提供条件、创造机会,让学生尽量扩大读书的面和量,并且让学生根据自我的意向自己选择书籍阅读,读书作业有两种组合类

型,以“个人为主”的类型和以“读书俱乐部为主”的类型,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读书作业室工作。他们所遵循的读书教学的思路是:读书的策略——读书的兴趣——讨论交流——讨论策略。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阅读比喻成“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并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要把握和实施“学习”和“课外阅读”两套教学大纲。这也是实验的理论依据之一。

实际教学我们应注意:

1、以兴趣诱导学生读书

全校利用部分中午时间开展语文兴趣课,试从学生的实际及兴趣出发推荐读书书目,进行个人藏书乐园、班级书架的建设,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以文化名人命名每个班级,诣在培养学生兴趣,因为它始终都是最好的老师。

2、以自主形式促进学生探究

利用晚自习进行自主阅读学习。要实现让学生“学会阅读”这一目标,必须要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我们在阅读课上努力做到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提倡阅读的自主性、开放性、创造性和主体性。

此外,也开设课外阅读课、读书指导课、读物推荐课、阅读欣赏课、读书汇报课进行分层指导,逐步实施,开拓学生读书空间,让学生享受读书乐趣,培养学生读书习惯。

3、以科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因此,我们应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技能。首先指导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跳读法、批注阅读法等。同时还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读书方法,如: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略读和精读相结合;做读书笔记,摘抄,平时“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积累习惯等。

4、以良好的读书习惯推进学生进步

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可以使人获取信息,汲取知识,还可以给人带来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机会,并且可以怡情养性,多一种丰富生活、享受生活的途径。所以我们在组织进行阅读时非常重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主要包括带着明确目的去读书、按计划读书、读写结合、读思结合、善用工具书等。

篇9

关键词:语言输入;语言输出;语块;内化;输入假设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186-01

语言输入是为语言输出服务的,反过来成功的语言输出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输入的语言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增强。提高课堂语言输入有效性的最大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输出,从输入到输出还需要经过大量的辅助和措施,也就是说,输入和输出之间还要经过“内化”这一重要环节,如何有效促“输入”为“内化”,本文以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假设”关于理想“输入”的四个特点为依据,从词汇、语法和阅读输入的策略角度出发,从语言输入的有效途径入手分析,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一、理论依据

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假设”认为,学习习得语言通常是首先接触大量易懂的真实语言(输入语),并通过情景与上下文理解其意义。

二、语言输入原则

(1)注重有语境的语言输入原则:提供背景或相关语境,或者加入有情节的故事事。

(2)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和“输如内化提取输出”的语言输入原则:零散的单词和句子不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不是简单地操练词汇,而是在尝试着运用词汇。语言学习过程是“输如内化提取输出”的循环往复过程。随着输出能力的增强,输入需求的目的性更强,语言学习的自发程度就越高,可通过话题,语块组建起不同层次的知识网络。

三、语言输入的教学策略

(一)词汇教学的输入方法――“输入假设”理论的运用。理想的词汇教学应当在轻松快乐多大的氛围中进行,让学生体会词汇学习的快乐,因此,在词汇教学中,输入的主要形式是例句。应该在例句中注入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理想的例句应采用这类例句:1.难度适中;2.能激发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或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能引起共鸣,让学生学以致用;3.自然地道,真实生动,在教学中可以引入听说素材、视听材料、故事、动画片、电影、对白、科普短片、短剧、英文诗歌、韵文等,在低年级可采用连环画、短剧、小短文、小故事等形式增强语言的人文性。4.注重信息交流的多元化: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地、不时地向学生输入“超过一点他们的语言能力”的话语信息,丰富课堂教学的言语信息,促进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发展。

(二)语法教学的输入策略――注重语块教学。由于语块本身就是语法和词汇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语法化的词汇”,所以语块可以看作是理想的语法教学单位。语块大都是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生成的语言单位,使用时不需要有意识地注意语法结构,缩短了从理解到产出语言信息的时间,因而可极大提高语言使用的正确性和流利性。语块的作用包括:意识语块有利于使词汇的语法变简洁。学习外语实际上是在构建一套新的词汇网络系统,也就是一套新的词汇思维系统。Wilkins对词汇知识在语言使用中的重要性已有精辟的论述:“没有语法,很多东西无法表达;没有词汇,什么东西也无法表达。”由此可见,词汇是语言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在外语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语块有助于句法的可接受性和实用性,三是语块有利于语篇语法的正确性。语篇是指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是一次交际过程中的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它可以是对话,也可以是独白,也是语境中产生的任何自然语言的延伸。语篇语法是相对于以句子为中心的语法而言,主要描述语篇的组织体系,即语篇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如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有意义的语篇的。

(三)阅读教学策略――读写结合。上好每单元的阅读及读写结合课。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每个单元的语言材料都是围绕一个话题编排的。教师可以利用单元课文体裁及篇章结构,进行话题的表达训练与篇章结构的模仿写作。在每单元的Reading 和Uing language 这一板块里,都含有一个基于reading 的对阅读文本的缩写、改写、仿写或续写等方式的写作训练。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几点:

(1)要合理分配读和写的时间,既要保证有足够的有效的输入,但同时也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输出,也就是说,在对Reading部分通过Pre-reading ,Reading, Post-reading的教学程序后,对Post-reading 的处理不能太快,因为在这个时候,学生刚掌握了新的词汇,新的句式,新的文本,感觉读懂了,看会了,简单的复述了几句,也做了阅读练习。但事实上,他们才对阅读的文本在表面掌握了,才是输入的开始,还没有内化。语言学习过程是“输如 内化提取输出”的循环往复过程,应给他们内化和提取的空间和时间。在输入环节中,注重提取阅读文本或本单元的重点词块、有用句式和语篇结构供写作备用,达到真正的输入。

篇10

关键词:阅读教学;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041-01

语文阅读教学往往远离现实,学生固定在教室里,框定在教材里,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课堂上的阅读被教师的繁琐分析和提问占有,多数学生除课本,几乎无课外阅读。

1.感受阅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自身表情、形体动作以及直观教具、现场时境等,创设情境化的教学环境,营造宽松和谐、愉快活泼的学习氛围,引导孩子观察并参与各类情境活动,多感官地感知和理解语言,从而激发阅读热情。如安徒生童话作品《丑小鸭》,它的画面色彩鲜艳,形象可爱,意境优美,对话生动,内容也极其富有教育意义,通过阅读很容易激发孩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孩子产生关爱与同情。故在教学时可以指导阅读为教学突破口,阅读指导时结合故事图片内容,创设诸如草堆、池塘、农舍等情境。教师与个别孩子一起在轻柔舒缓的音乐背景衬托下完整讲述和表演故事,孩子无论是扮演角色,还是在座位上听赏,都会借助情感去体验、感受、思考。其次,为了更好地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让孩子直观地感受丑小鸭遭遇哥哥姐姐、小伙伴们欺负、嘲笑的悲惨童年生活,教师也可以通过排图讲述的形式来理解或深化读本内容,如将一张张角色图片随着情境的推移逐一呈现,让孩子一目了然;再投放一些"开心"与"伤心"的表情娃娃,让孩子自己动手,一边将不同的表情娃娃贴在丑小鸭不同经历的图片上,一边和同伴讲述自己的心情和感受,以此来深化体验丑小鸭在不同遭遇下的不同心境,从而产生关爱与同情的心理。在这样情境化的教学中,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被大大地激发了,他们会情不自禁地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脑子去想,用行动去感知,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故事内容,领悟内在的哲理。

2.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语文的阅读的教学在于培养学生的自能读书,自能作文,教的目的就在于达到不需要教的效果。可见,一个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养成是进行阅读的神圣使命,也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培养阅读习惯的方法之一就是,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的阅读,而要把阅读目标延伸到课外的阅读材料上。但是,要把书本的阅读材料作为基础,结合以相应的课外材料,与课文内容有关联的文学作品,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学生对课外的材料的阅读,能够扩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沉淀,从而对事物有一定的自己的判断力,有自己的是非观和价值观。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语文的阅读的素养不够高,主要的问题就是做阅读时的理解力不够并且速度慢。究其原因就是阅读量太少,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的阅读的习惯的养成,首先需要教师的引导,其次也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潜能。作为教师要做到重视学生的初读感受,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对于文章的领悟,并能准确的提出一些启发式的问题,注重对学生的预习情况的了解。教师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使阅读成为学生每天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种负担。

3.传授学生学习方法,使提高教学效率不是教师唱的一场独角戏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要激发其学习兴趣。真正有兴趣,学习语文就无"愁苦"可言。而兴趣并不会无故产生,心理实验证明,成就感对兴趣有诱发作用。学生在语文上很少有甚至没有成就感,就打击了他们学语文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对语文也就淡漠了。反过来,若能使其有所成就则能使其兴趣增加,兴趣增加则学习状态就会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那么,效率自然相应提高。

成就感从何而来?它来自于学生的进步,而要想取得进步就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许多学生抱怨语文记忆太多太难,教师不妨以教授记忆方法,提高学生记忆力为突破口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一词多义是文言词语的常见现象,可让学生通过记住例句去记住词义,这是理解记忆法;解题方法多如牛毛,学生记了这条忘了那条,教师可将解题思路编成口诀,让学生分组记忆,这是口诀记忆法;音近字、形近字易混淆,可将其分类,采用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等联想记忆法。

4.以扩展阅读突破僵化的语文教材

扩展阅读分两条线进行:一是假期课外阅读,一是日常课外阅读。入学前的暑假和寒假,我们都留了课外阅读作业,共有中外名著2部、《古文观止》12篇、唐诗宋词鉴赏文章13篇。其中文学名著只要求泛读,不做检测;古文和诗词鉴赏则要求精读,并做考查。日常课外阅读,我们选择了《中学生阅读》为教材。每期《中学生阅读》都是在老师指导下阅读的,大体分自读篇和教读篇。自读篇凭兴趣读,靠悟性品,课外独立完成;教读篇,按要求读,靠毅力啃,在老师 帮助下完成。教读篇大概有三类:《中华名句》,要求语文课前常常背诵;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给予点拨;语体文阅读能力训练,则选作补充教材,先练后讲。例如,我们曾删掉了《崇高的理想》一文,补充了周国平的《救世与自救》;配合学习《琐忆》,补充了纪念鲁迅逝世60周年的《大哲与大洁》。

篇11

摘要:高中英语阅读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英语学习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语篇模式教学,构建课文整体教学观;运用阅读策略指导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课外阅读量,增强语言的输入量,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拓宽英语知识面和间接生活经验;借助于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再现相关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丰富学生的内容图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其理解、分析、推理和鉴赏力,提高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因素 策略探究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因素

1.理论指导缺失。相当多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把阅读当成精读课文逐字逐句分析。有不少的教师只在学生阅读后公布答案就了事,学生只关注对与错的答案数,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语篇结构、中心思想、优美词句、写作技巧与修辞手法等/漠不关心。有些教师认为没有必要运用理论去指导学生阅读,因为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那样根本就完不成教学任务。许多教师对英语阅读教学缺乏深入的钻研,未能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方法去指导学生的阅读。

2.缺乏语篇分析。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语法、词汇分析,轻语篇结构分析的倾向。他们习惯在语法和词汇层面做详细的分析、解释和造句,而对篇章的段落划分、篇章的主题及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等宏观结构的分析常常是蜻蜓点水,甚至根本不作分析。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常常导致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理解性的偏差,甚至出现错误,而教师却常常疏于引导。

3.背景知识介绍缺失。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常常忽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英语阅读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学生要真正理解所读材料的内容,不仅要掌握足够的语言知识,还要了解一些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宗教等,这样才能在阅读中理解。实际上,学生出现的理解性错误大多是由于缺乏文章相应的主题知识而造成的。教师如果不给学生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识介绍,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领悟文本材料的内涵,更谈不上顺利完成阅读理解。

(二)学生因素

1.阅读习惯不良。学生平时做阅读理解练习时总是喜欢逐词逐句地阅读,甚至用手笔或尺子指着文章,生怕漏读了单词,过分依赖视觉信息,以求完全读懂文章为目的。他们常常不断地回读前面已经阅读过的内容,寻找已知信息;喜欢把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地心译一遍,用汉语的思维来理解文章的内容;一遇见有不认识的单词就显得心烦意乱,不停地查电子词典或纸质词典,忽视了对文章的整体性理解。

2.有效阅读量不够。阅读是一种智力技能,要熟练地掌握这种技能,单靠讲授讨论来学习有关知识是不够的。它要求学生必须进行大量的输入,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联系实际,加以联想,以巩固加深所学的知识,使阅读理解能力逐渐提高,阅读技巧逐渐熟练。阅读量越大,储存的信息就越丰富,可供选择的相关因素就越多,学生便可利用这些因素对作者的意图做出分析判断,使阅读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二、阅读策略探究

1.注重语篇模式

我国的英语阅读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按照从部分到整体的步骤进行,忽视对文章整体篇章的综合理解。随着语篇模式理论在西方的兴起,语篇分析广泛应用于阅读教学,为我们分析篇章结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有效方法。语篇模式是语篇组织的宏观结构。Hoey将组织模式定义为构成语篇(部分语篇)的关系的组合0[15](P31)。语篇的组织模式作为语篇组织的宏观结构是人们语言交际中互相遵守和期待的/语言组织,在语篇的生成与理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把语篇分析引入英语阅读教学,能引导学生超越句子层面更好地把握语篇的内在规律,培养学生从宏观上驾驭全文的能力,有助于更好地厘清文章的脉络框架和主题思想。语言学MichaelHoey, EugeneW inter以及MichaelMccarthy和Ronald Carter等认为英语中可能存在许多语篇模式,归纳起来常见的模式有:问题)解决型、概括)具体型、主张)反主张型和提问)回答型四种。

2.增加阅读量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比过去的大纲高出许多。阅读能力是通过一定数量的阅读实践才能培养和提高的,若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学生所学语言的复现率就自然很低。因此,除课文外,教师应当给学生补充一定数量的课外读物,引导和组织学生持之以恒地阅读,教师要帮助学生选好阅读材料扩大他们的阅读视野。阅读材料的题材应尽量多样化,涉及日常生活、传说、人物传记、幽默故事、风土人情、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体裁避免单一化,应包括记叙文、描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阅读内容应从易到难,逐步提高,使课堂内外相结合。通过课外广泛阅读,可以培养学生阅读英语的兴趣和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语感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促进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逻辑推理属于主观理解的范畴,是阅读理解的深层阶段,它贯穿于整个阅读活动的始终。深层理解的推理判断是阅读理解中的难点,要求学生根据已知的信息以及文中的内在联系,去挖掘文本中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的隐性意义。可见,教师只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才能真正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体。

3.借助多媒体

将多媒体运用到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体现了信息量大、生动直观、备课灵活、资源共享等优势。阅读理解要求读者不断揣测作者的意图和思路,不断提出假设并加以验证。阅读是读者理解文字,融入意境,感受作者心声的认知过程。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引领学生比较容易地进入文本的意境,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增强理解能力,促使学生运用简化策略根据语境分析测难句中的生词词义和整个句意,有助于学生生成复述策略,对所阅读的材料进行浓缩、摘要,易于做出口头或书面的梗概描述。

三、结束语

高中英语阅读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英语学习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对阅读教学理论研究不足,缺乏语篇分析意识、缺失背景知识的介绍、缺乏必要的阅读技巧指导。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丰富学生的内容图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其理解、分析、推理和鉴赏力,提高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中学英语大纲[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王佃进.对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分析[J].教学与管理, 2009, (3): 115~116.

篇12

关键词: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阅读在英语学习的四项技能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语言学习的主要输入方式之一。《就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来看,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阅读教学。不少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思想、方法和方式上存在着误差,仅仅把阅读作为应付高考而进行的一项阅读训练,以练代读、以讲代练,甚至教师包揽的做法处处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词汇和阅读教学要求

1.新课改对词汇和阅读的要求。

《课标》对词汇量的加大自然对阅读有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课外阅读量方面,要求毕业生达到33万词以上,高一和高二年级学生的词汇量分别应达到19万和25万词以上,相当于每天要求学生读五篇阅读文章。《课标》要求高中生能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能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文学作品,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电子读物或网络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

2.高考对词汇和阅读的要求。

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考分值凸显了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就全国各省区高考试题而言,阅读理解主要测试学生是否能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以及用以说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实和细节。既理解具体的事实,也理解抽象的概念;既理解字面的意思,也理解深层含义,包括作者的意图、态度等。也要求能理解某句、某段的意义,能把握全篇的文脉,即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并能据此进行推理和判断。由此可见,阅读不仅是重要的语言输入途径,它还可以丰富知识,发展人际和自我反省智能。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1.教师因素。

(1)理论指导缺失。据笔者对某市国家级、省重点和一般普通高中三个层次的15名高中英语教师随机抽样调查发现,多数教师在阅读教学时没有运用相关的阅读教学理论指导学生的阅读,他们不知道有图式理论、主-述谓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相当多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把阅读当成精读课文逐字逐句分析。

(2)缺乏语篇分析。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语法、词汇分析,轻语篇结构分析的倾向。他们习惯在语法和词汇层面做详细的分析、解释和造句,而对篇章的段落划分、篇章的主题及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等宏观结构的分析常常是蜻蜓点水,甚至根本不作分析。

2.学生因素。

(1)阅读习惯不良。学生平时做阅读理解练习时总是喜欢逐词逐句地阅读,甚至用手、笔或尺子指着文章,生怕漏读了单词,过分依赖视觉信息,以求完全读懂文章为目的。他们常常不断地回读前面已经阅读过的内容,寻找已知信息;喜欢把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地心译一遍,用汉语的思维来理解文章的内容;一遇见有不认识的单词就显得心烦意乱,不停地查电子词典或纸质词典,忽视了对文章的整体性理解。

(2)有效阅读量不够。阅读是一种智力技能,要熟练地掌握这种技能,单靠讲授讨论来学习有关知识是不够的。它要求学生必须进行大量的输入,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联系实际,加以联想,以巩固加深所学的知识,使阅读理解能力逐渐提高,阅读技巧逐渐熟练。阅读量越大,储存的信息就越丰富,可供选择的相关因素就越多,学生便可利用这些因素对作者的意图做出分析判断,使阅读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三、阅读策略探究

1.注重语篇模式。

我国的英语阅读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按照从部分到整体的步骤进行,忽视对文章整体篇章的综合理解。随着语篇模式理论在西方的兴起,语篇分析广泛应用于阅读教学,为我们分析篇章结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有效方法。语篇模式是语篇组织的宏观结构。Hoey将组织模式定义为“构成语篇(部分语篇)的关系的组合”。

2.运用阅读策略。

阅读策略(readingstrategies)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能够直接有助于英语阅读技能提高的学习策略之一。Olshavsky认为,“阅读策略是读者为了理解作者思想所采用的手段。”Pritchard把阅读策略定义为,“读者用来进一步理解作者思想而采用的方法”,“是阅读者有目的、有意识用来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的过程。”鲁子问和王笃勤认为,“阅读策略是读者有意识地使用,用来解决阅读问题的技巧。”

本文通过图式理论、语篇分析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与英语阅读的相关性研究后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语篇模式教学,构建课文整体教学观;运用阅读策略指导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课外阅读量,增强语言的输入量,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拓宽英语知识面和间接生活经验;借助于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再现相关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丰富学生的内容图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其理解、分析、推理和鉴赏力,提高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篇13

一、阅读在学习中的重大意义

长期以来阅读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人们认为历史教学不需要进行针对性历史阅读能力训练,阅读是语文课的事,学生只要认识字就会阅读。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没有认识到阅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阅读,它是通过视觉认识书写的文字符号从中获取思想的程序,即借助视觉感官,通过思考来理解文字、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和意义的一种智力活动。它是我们获取知识、掌握信息的最基本途径之一。阅读最主要的载体是语言,通过阅读可以无形中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对阅读内容的概括提炼和浓缩。所谓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意思。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中学生阅读后的记忆率要比听讲后的记忆率高出1.66倍。实验证明,靠听觉获得的知识3天后可保留15%,而靠视觉获得的知识3天后可保留35%。

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我们高中阶段的历史教科书,由于学习时间、教材篇幅的限制。教材编写得十分简练,过于强调知识性,不够生动有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材的可读性,满足不了高中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如果教学也是以本为本的话,容易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

阅读有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简单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具有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长保罗・郎格朗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当今,国外教育发达国家,特别强调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新的教学大纲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一项基础工作就是搜集、查阅和分析资料。历史研究性学习所进行的收集资料、寻找史实论据和理论依据等工作,都离不开阅读。因而加强历史课外阅读也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

二、高中学生阅读方面的现状

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阅读方面的情况不容乐观。学生对历史的阅读大多数还是局限于对教材的诵读和记忆,阅读量和阅读方法都有待提高。我认为,现阶段高中学生在阅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阅读量少,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窄、知识储备量小。这种状况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历史学习,而且会影响到其他学

科的学习,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提高。

2.具有针对性的阅读训练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历史教学中,不少历史教师为了教学方便,一贯采用“讲―听―默―练”的教学手段。人是轻松了,但学生应有的历史学习思考能力却没有得到锻炼,在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题便成了教师和学生的梦魇,大多数历史文科生成了人们眼中没有思辨能力的书呆子。

3.阅读训练过于急功近利,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结果导致学生不仅不会爱上阅读反而会讨厌阅读,尤其在历史方面的阅读,这样离教育目的就越来越远了。记得朱永新教授曾经这样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三、阅读能力训练的途径和方法

阅读的分类方法有很多,这里仅从阅读材料的种类和历史阅读能力来划分:按历史阅读的材料分为历史课本、历史档案、历史著作、历史评论等的阅读;按历史阅读能力来划分为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历史知识的整理能力。接下来我以历史阅读的材料分类来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整理能力的培养。

四、对历史课本的阅读训练,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历史课本即教材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材料,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依据,所以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历史教材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基本途径之一。这主要应在讲解前用大概5―10分钟时间完成。阅读教材要做到带着问题去读教材,教师要明确阅读的任务,设置疑问。学生要带问题阅读,切忌走马观花、漫无目的。要做到“四读”,即一读前言,二读正文,三读插图、地图,四读注释。其中最关键的是读正文,做到“读”、“思”、“划”共举,眼、手、脑并用。

阅读教材要达到以下几个目的:第一,了解教材内容的全貌,大致了解本节或者本章内容在本章或者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了解并掌握基本知识点;第三,了解设问所揭示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和知识间内在的联系,初步找出或得出正确答案,并明确自身学习上的障碍,以备教师讲解时做重点突破;第四,锻炼和培养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教材、驾驭教材、处理教材的自学能力。

五、对历史史料的阅读训练主要是培养历史知识的整理能力

包括对历史有效信息的发现和提取、对历史信息的概括归纳、对历史信息的加工表达。历史档案、历史著作、历史评论在高中阶段学生没有时间去读原著,但是历史学科的材料解析题会大量引用这方面的内容,因此这方面的训练可以通过做历史材料分析题来完成。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来加以训练。

读:带问阅读、审清题意。读题是解题基础。阅读材料时,学生除了要读懂材料的中心内容外,尤其要注意文字(包括图表、图示等)展示给我们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对于有多则材料的题型,阅读时要认真读懂每一则材料的中心内容,要注意其内在联系性,为下一环节的思考作准备。

读题不仅要认真地阅读材料,而且要认真地审读设问,在读懂了材料后,就可以读设问了。对于一些较难懂的材料,也可以先读懂一个大致梗概、轮廓后再读设问,然后带着问题细读材料,这样阅读材料就有的放矢了。

阅读时学生一定要注意文字的出处、注释、出自何人之口,图片、图表、图示一定要先读标题。这些内容往往能提供一些背景知识、提示,好比行路时看路标一样,不可视而不见。

思:建立联系、找准中心。读完或读懂了材料后,这时就要根据从材料中提取的有效信息,比如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子,或者一段材料的主要内容;材料与材料之间有何内在联系,材料反映的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外历史之间的一些联系等,就是我们阅读材料所要找的中心内容。根据这些中心内容,建立与教材的联系,查找相关的知识储备,为后一环节答题做铺垫。

答:按问作答、直奔主题。必须坚持“问什么答什么”的原则,要紧扣题意回归教材,语言精炼准确、逻辑严密,对问题作出准确的说明,严密的论证,并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感悟,并有意识地反映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要避免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死抠课本,希望从课本中能够找到现成语句、段落成为理想答案;一种是信马由缰、漫天飞舞,不懂得紧扣题意回归教材,在作答时根本不管课本里的知识点,材料的中心也把握不准,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不得要领,答非所问,或者虽与所问有联系,但只是沾沾边而已,不能抓住实质,有如瞎子摸象。这两种现象虽然不同,却有着共同的原因,既有读题、思考环节不到位的原因,又有答题没有养成按问作答,直奔主题的习惯。

六、课外阅读训练指导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综合阅读能力

很多人认为高三学习尤其是复习阶段,时间紧、任务重,要禁绝一切课外阅读。其实,只要引导得当,完全不必视高三学生的课外阅读为洪水猛兽,相反还会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研究认为历史课外阅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奥秘的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巩固和深化课堂学习内容;加强学科间的知识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终生受益;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的能力等好处。

课外阅读要注意对学生阅读量的把握和阅读内容范围的把握。课外阅读的不同之处在于不需要背负太多的目的性,阅读量不要过大,以免影响正常复习。要做到休闲性、兴趣性、主动性的统一,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沉浸到历史的氛围里。

首先,教师推荐的读物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太学术化;形式要多样化、通俗化;紧密联系学生的所生活的时代、给学生一定的选择权。如可以向学生推荐经典史学名著如《史记》、《左传》等;热门畅销书:如《易中天品三国》;专门史如人物传记、口述历史等;历史纪录片的整理文稿如《大国崛起》;电视节目及其文稿如凤凰大讲堂、历史解读、百家讲坛。其次,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不能漫无目的地随意推荐。最后,教师要提出阅读的规范和要求,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总之,阅读是历史学习也是其他各科学习的基础能力之一,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要加以重视。教师应认真探讨总结阅读能力培养的模式和经验,圆满完成高三历史学习复习任务、提高学生历史高考成绩,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快乐、汲取智慧。

参考文献:

[1]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篇14

【关键词】阅读教学 背景知识 图示理论

背景知识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能忽视。

一、背景知识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背景知识是指学习者业已习得的知识。背景知识包括人们所学的语言知识,对所学语言材料的体裁、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等的理解以及与所学语言材料内容相关的社会文化方面的知识等。

理论依据是图示理论。图示理论认为,任何语言材料本身并无意义,只能由读者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其意义。图示一般分为三种类型:语言图示(linguistic schemata)、内容图示(content schemata)和修辞图示(rhetorical schemata)。

图示激活有三种模式,即自下而上模式、自上而下模式和交互模式。教师应采取各种方法建立联系,培养学生运用图示的能力。

二、激活背景知识在阅读教学中的意义

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可以使其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更加透彻,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这种知识的积累又为其以后阅读活动中背景知识的激活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三、激活背景知识的策略

1.提问法。关键是使所提内容紧密联系课文内容,在它们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例如、SERC Book 1B Unit 13 Reading We Are What We Eat部分Pre-reading中的问题如下:(1)How many meals do you have every day? Which meal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Why?(2)What kind of snacks do you take?

问题(1)中引出的结论是:一日三餐为我们身体提供了充足的营养。针对问题(1)再对问题(2)展开讨论。

2.小组讨论法。例如,在教学SERC Book 1a Unit 1 Reading Chuck’s Friend前,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

If you have to live on a deserred island,and you are allowed to live with one of the following characters,whom will you choose, Wang Xifeng,Zhu Bajie,Little Swallow,or Liu Huifang(注:《渴望》中的女主角)?And why?

学生的兴趣高涨,积极设想,各输己见。

3.预测课文内容。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思考,大胆预测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或结构层次。这很容易将文章中的内容与其已有的背景知识联系起来,使其阅读变得轻松。

4.使用网络视频或图片资料。多媒体能为学习者创设真实的情境,能够生动直观地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教学挂图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建筑设计师能够设计出如此美丽的建筑,而后再引导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预测。

5.叙述与主题相关的故事。叙述一个与本课主题相关的故事,并作针对性的提问,可以充分激活学生的相关背景知识,使其对课文内容及结构方面的知识理解更加深刻。

6.设置阅读目标。设置阅读目标,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我在SDFC Bool 3 Unit 14 Reading

The Language of Honey-bees的读前活动中设计了几个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回忆和思考他们所见过动物的行为、习惯和交流方式等。

(1)In what ways do honey-bees convey information?

(2)How did Von Fnsch discover the ways in which honey-beescommunicate?

(3)What can you learn from Von Frisch?

在完成阅读目标时,获得了新的知识,激发了阅读兴趣。

7.使用概念图。概念图将某一领域内的知识元素按其内在关联性建立起了一种可视化语义网络,因此,它也是图式表征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其作用在于构建对于某个事件、某个客体或某种情形的解释。

8.辩论法。教材中收录了大量探讨某一事物利与弊的小品文。可以安排读前展开辩论,充分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例如,在SEFC Book 3 Unit 5 Reading Advertising教学时,组织关于广告的利与弊的小型辩论。学生踊跃发言,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了广告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辩论后再作小结。在此环节中,学生对主题作了深入的思考,并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背景知识。

综上所述,背景知识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否有效地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是阅读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激发其阅读动机,加深其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程度,为英语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Carrell, P.L. and Eisterhold, J.C.1983.Schema theory and ESL reading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

[2]陈立军.阅读是一种美丽的享受――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0(25).

[3]赵小萍.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电教.2009(0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