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2 17:21: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竞技体育政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4-0039-03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竞技体育快速发展,在近几届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上取得了优异成绩,金牌数、奖牌总数均名列全国前例。但在新周期,广东省竞技体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其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与整体发展水平、运行机制和管理水平,尚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和上海、辽宁、山东、江苏等体育强省还存在差距。根据竞技体育内、外部运行和发展规律,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根据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广东省竞技体育的现状和发展态势、项目设置与布局、人力资源结构、体育产业资源开发等进行分析,为提升广东省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和广东省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纵观当今世界竞技体育,已呈现出快速发展、交互渗透、全方位竞争、跨国界合作的态势。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深思,一是为什么世界的一些体育强国的竞争优势如此难以撼动?二是为什么一些国家已形成的竞技体育优势难以持续保持?我们认为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原因主要是在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上[1]。提到NBA,人们自然会想到美国篮球在世界的霸主地位;提到乒乓球,人们也自然会想到中国引领世界乒坛的辉煌历史。我们认为,成绩的取得不是偶然,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了难以撼动、难以模仿的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通过研究,可以把握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结构体系、特征、作用,制定广东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的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优化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建立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成长的运行模式,从而提升广东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的核心竞争力,保持竞技体育持续竞争优势,推动广东省竞技体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1 优势项目的确立
从本质上讲,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和其他项目一样,是一个能力的集合体,是多方面的资源、能力和运行机制的有机结合[2],是长期的训练和竞赛中形成的内在的、稳定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具有极强竞争力的竞技体育项目。我们在确立优势项目过程中采用比较的方法,第一,该项目在国际和国内的重大比赛中获得奖牌能力;第二,该项目的获奖牌能力与本省其他运动项目比较具有较大优势。由此可见,优势项目就是指那些在国际和国内的重大比赛中与其他运动项目相比较时,具有获得奖牌能力较强的运动项目[3]。对优势项目确立的量化标准借鉴区域经济学中界定区域优势产业的方法,即用比较优势指数来确立优势项目。
2 广东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分析
竞赛成绩是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最直接体现,在评价运动项目综合实力时不能仅仅以竞赛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还必须考虑梯队运动员储备、教练员素质、经济投入、项目布局及偶发因素等等[4-5]。本研究通过专家筛选的14项指标作为分析评价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指标。
影响广东省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因素前7项主要指标为:项目布局优化、一线运动员人数、一线教练员人数、竞技体育管理、运动员选材、经费投入、科研人员。这些指标实际反映了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因此,我们认为要打造广东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构建和实现这些指标的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完善核心竞争力体系,努力寻找符合广东省实际,更加科学地开拓竞技体育发展之路。为此,我们需在以下5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优化项目结构,努力把竞技体育项目做大做强。“水、轻、巧、快、小”非常形象地概括了广东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的特点,这些项目依然须牢牢抓住不放。在新的历史时期,竞技体育发展日新月异,竞争日趋激烈。一方面,以往我们的优势正在被其他省市“侵蚀”;另一方面,我省近年来通过引进优秀教练员,在赛艇、皮划艇、现代五项、举重大级别等项目上有所建树。这种“传统化”的削弱和“外延式”的增长,也在悄然改变着广东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的格局。但这种改变一定要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而不应该把自己传统的优势丢掉。只有在继续保持羽毛球、举重、跳水、游泳、乒乓球、田径、拳击等传统优势项目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潜优势项目,努力优化项目结构,广东省竞技体育才能真正做大做强,长盛不衰。
二是培养优秀教练员队伍,着力提升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管理人员、教练员和运动员,构成了专业队训练的人力系统,在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总目标下,发挥着各自的积极作用。其中,教练员的作用尤为显著,没有优秀的教练员就培养不出优秀的运动员,哪怕是再优秀的运动天才,如果没有优秀教练员的悉心指导,也不可能成为优秀的运动员。因此,教练员是竞技体育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是核心竞争力。目前,我省有一批年富力强的优秀教练员,从事业发展的高度和长远看,必须要重视中青年教练员的培养,特别是40岁左右教练员的培养。以岗位培训为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对退役运动员从事教练工作,必须进行脱产再培训,大力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竞赛阅读能力,取得教练员资格才准许上岗。对事业心强、有培养前途的年轻教练员,要大胆使用,在实践中不断锤炼,努力提高他们的执教水平和管理能力,鼓励中青年教练领军人才脱颖而出。
三是实施“强基拓优”工程,积极推进竞技体育发展的科学化进程。新时期,广东省竞技体育发展战略要秉承训练管理科学化进程的顶层设计理念,积极实施“强基拓优”工程。“强基”就是进一步夯实基础,即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高素质的竞技体育人才队伍、高水平的训练设施条件、充足的体育经费保障、有力度的激励政策和扎实的基础性工作;“拓优”就是不断优化竞技项目结构,巩固发展传统优势项目,不断开发新的潜优势项目,努力打造优势项目集群。实施“强基拓优”工程是体育职能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力举措,是探索竞技体育管理规律的创新之举,是实现广东省竞技体育“直道加速”和“弯道超车”的强力推手。
四是建立“训科医一体化”机制,有效形成复合型运动训练团队。现代竞技运动训练是科学化的训练,是多学科复合型的团队协同作业,刘翔的成功就是一个典型范例。以往只靠教练员的“单打一”,或靠“师傅带徒弟式”小作坊式训练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运动训练理念和要求,必须通过建立“训科医一体化”的机制,形成有管理人员、主教练、副教练、科研人员、队医、体能教练共同组成的复合型训练团队,推动运动训练科学化进程。
五是探索模式化训练规律,大力打造优势项目集群。竞技运动的训练,项目繁多、特点各异,但从科学训练的角度讲,每个项目的训练都是有其规律可循。通过备战北京奥运会,我国对模式化训练的认知已经比较成熟并积累一定经验。广东省水类竞技项目经过长期的探索,找到了一条适合项目运动规律的训练模式。这种具有工业化生产特点的训练模式,产生出了规模化的效应,使其在国内外各项比赛中获得冠军最多、发挥最稳定。同样的道理,其他项目模式化训练的内在规律也客观存在,关键是要组织力量,探索研究,理性归纳,量化指标,强化手段,形成一套比较有效的模式化训练理论与方法,大力打造广东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集群。
3 结论
一个竞技团体在大型竞赛中成绩因客观因素和偶发因素的存在可能大起大落,很不稳定。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告诉我们:要想在一个项目或一些项目中长期保持优势的稳定性——也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这个竞技团体必须在某个项目或某些项目中具有绝对控制能力,获得绝对优势,这种绝对优势就是我们所研究的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6]。
广东省在确立优势竞技项目过程中,根据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战略规划,科学调研,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持续竞争力优势,不断加强核心竞争力建设,才能在竞技场上取得好的竞技成绩。
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目前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环节,我们旨在通过对广东省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把握,寻找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促进广东省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使广东省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走向更加良性发展的轨道,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詹飞. 论竞技体育的核心竞争力[J]. 中国体育科技,2007,43(3):63-66.
[2] 刘颖. 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及研究[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3):1-3.
[3] 刘庆山. 广东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1):89-93.
[4] 詹飞. 论竞技体育软实力[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1(3):33-37.
[关键词]竞技体育市场化;冬季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5 — 0089 — 02
核心竞争力是让对手在短期内无法模仿,是竞技项目长期拥有的,使本国竞技体育在竞争激烈的国际体育环境中稳定发展的可持续性竞争优势。〔1〕 齐齐哈尔市是我国冬季竞技体育项目的主要训练基地之一,冬季竞技体育项目是我市竞技体育发展的核心项目,他取得过辉煌的成就,先后涌现出宋丽、薛瑞红、王北星、付天宇、刘艳等世界名将。但近年来,我市的冬季项目竞赛成绩不理想,后备力量匮乏,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课题运用战略管理科学中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对我市冬季体育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进行细致研究,以及政府、社会如何支持我市冬季体育的发展等。冬季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研究,可以为政府决策部门制定长期战略性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所以,加强冬季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对于提升齐齐哈尔市冬季竞技体育竞赛水平,使冬季竞技体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体育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竞争力理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应用到竞技体育事业,对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黄卓和兰续章学者认为竞技体育事业核心竞争力包括核心技术能力、认识和普及程度、学习交流意识三个一级指标。其中核心技术能力函括后备力量分额系数、名次成绩再现系数、队员成才周期优势系数、设备投资优势系数、成绩实现系数和专项技术绝招优势系数等指标;认识和普及程度函括领导满意程度、大众满意程度、名次占有额和项目普及份额等指标;学习交流意识函括创新学习机会和信息传递机制两项指标。〔2〕梁建平、常金栋、董德龙等学者认为竞技体育事业核心竞争力源于竞技体育之间的竞争,竞技体育事业的团体或组织要想在某些竞技项目上保持长期稳定(即可持续性)竞争优势,保持处于一流的水平,那么竞技体育事业核心竞争力必须由一流的竞技主体、先进的竞技科研和广泛的竞技基础三个方面构成。其中竞技主体函括运动员专项技术绝招系数、运动员先天优势系数、教练员专项技术战术创新系数、教练员调配综合能力系数、成绩实现系数、运动员成绩成长周期系数、后备队员培养系数和名次成绩再现系数等评价指标内容;竞技科研函括科研队伍综合实力系数、科研设备综合实力系数、科研信息应用转化系数和科研信息传递交流系数等评价指标内容;竞技基础函括项目普及程度系数、大众认可程度系数、项目成绩系数和领导决策满意程度系数等评价指标内容。〔3〕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解,充分结合竞技体育的本质和影响竞技体育整体水平的相关要素,本研究认为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是指在长期的科学管理、运动训练和竞赛、体育科学研究、竞技人才培养、后勤保障、政策支持、裁判员培养、体育文化建设中形成的,建立在竞技体育各单个运动项目竞争力基础之上,具有自身特色的超越竞争对手,能支撑运动项目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内在超常整体竞争能力。它包括三个层面上的竞争力,即动力层竞争力、支撑层竞争力和环境层竞争力。
二、提升齐齐哈尔市冬季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分析
提升齐齐哈尔市冬季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各要素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并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在研究提升齐齐哈尔市冬季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对策时,我们必须根据冬季竞技体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仔细研究影响冬季竞技体育发展的各要素,依据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和形成机制,并结合齐齐哈尔市冬季竞技体育发展的历史以及现实情况提出合理有效地对策。
(一)改革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加快竞技体育市场化
制度保障是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又一根本来源之一。虽然“举国体制”一直是目前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成功的保障,但这种模式的弊端也是显见的。齐齐哈尔市体育管理部门应该在竞技体育管理上深化改革,加快冬季竞技体育市场化,逐步将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界资助为辅的竞技体育模式,发展转变为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并重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不断加强竞技体育社会化、产业化发展,走竞技体育产业化道路。齐齐哈尔市应当注重对竞技体育市场的培育和开发,吸引社会资金对冬季竞技体育的投入,利用竞赛商业化运作,达到增加运动训练和竞赛管理的经济收入,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总之,只有建立健全冬季竞技体育的管理制度,加快冬季竞技体育的市场化运作,才能有效提升齐齐哈尔市冬季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
(二)培育科技创新团队,为冬季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持
科技进步已经成为体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支撑,特别在竞技体育方面,无论是运动器材、医疗水平还是训练手段等等,其科技含量已成为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关键因素。现代奥运会的竞争,已经成为参赛国家科技发展的竞争,从运动器材、服装到竞技技术等等无不充分地体现出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只有形成高水平的竞技体育科技创新团队,才能实现持续高效的竞技体育知识的创新和积累,而知识不断的的积累和创新是提升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来源之一。齐齐哈尔市应该将体育科研机构、学校、职业运动俱乐部和运动队的科研人员有机整合起来,形成有效的竞技体育科技创新团队,增加竞技体育科研经费,把冬季竞技体育训练中发现的难题进行立项研究,充分发挥体育科技人才的智慧,有效利用科学技术去指导训练,强化齐齐哈尔市冬季竞技体育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冬季竞技体育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来提升齐齐哈尔市冬季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
(三)增加经费投入,确保冬季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
经费投入是竞技体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市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市财政投入来推动冬季竞技体育的发展,这种单一的经费来源渠道,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很难保证冬季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因而,需要大胆的制度创新,多渠道增加体育经费来源,积极吸引和鼓励民间和企业资金投入到竞技体育之中,从而保障体育经费的充裕,为冬季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提升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重视优秀人才引进
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关系着冬季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培养出优秀的体育竞技人才,确保冬季竞技体育走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齐齐哈尔市冬季竞技体育应当坚持两条腿走路,即加强本土优秀人才的培养,同时重视引进优秀的冬季竞技体育人才。其中包括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管理者、体育科技人员等等。以优秀冬季竞技体育人才的引进提升当前的冬季项目竞技能力,确保我市冬季项目在全国的优势地位,加强本市冬季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一提升我市冬季竞技体育持久的竞争力。体育人才的培养要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不仅运动员能通过专业训练取得好的竞赛成绩,更要他们自觉努力接受高等教育,确保他们将来不再从事竞技体育活动后,也能很好地在社会上实现自身价值。因此,我们需要改变以往竞技体与文化教育分离造成的种种人才培养弊端,加强与高校的联合办学,让运动员接受高等教育,全面提升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另外还要切实做好退役安置工作,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人才积极参与到竞技体育事业当中。
(五)把齐齐哈尔市打造成我国重要的冬季体育竞赛举办地
通过举办十一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亚洲冰球对抗赛,全国花样滑冰、速度滑冰、短道速滑、冰球锦标赛等重大竞技体育竞赛活动,齐齐哈尔市冬季竞技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比较完善,赛事管理能力也得到了不断提升,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通过举办各类重要竞赛活动,将对冬季竞技体育文化的培育,冬季竞技体育知识技能的交流,以及冬季竞技体育发展环境的营造等等,带来积极的影响。齐齐哈尔市已经具备了成为全国重要冬季体育项目比赛举办地的条件。
(六)积极参与各类冬季竞技体育竞赛活动,提升冬季项目竞技水平
竞赛活动不仅是检验成绩的重要方法,也是提升竞技水平,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不仅要重视全运会、省运会等大赛,更要加强市内各类冬季项目竞赛活动的开展,通过增加参赛次数,达到锻炼运动员,提升冬季竞技体育竞争力的目标。因此,要争取机会积极参加各种冬季项目的比赛,并以全运会和黑龙江省运动会为重点,制定竞赛、训练计划。通过多参赛,来检验、提高训练水平,促进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脱颖而出,保证齐齐哈尔市冬季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七)找准突破口,积极打造冬季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和核心人物
从齐齐哈尔市冬季竞技体育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身的地理环境、经济环境、运动员和教练员水平等等因素,以及潜在优势项目的内在规律,大力打造和发展适合现有冬季竞技体育实情的优势项目,加强冬季竞技体育项目的整体布局研究,合理布局,确保优势项目优先发展,达到在省运会、全运会上增加金牌、奖牌增长点的目标。这就需要我们要重点加强对优势项目核心人物的培养和保护,努力提高其竞技水平,达到以点带面。各项目领军人物的培养,可以在队伍中形成榜样效应,激发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小队员看到了今后的发展方向,使全队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势头,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市冬季项目整体竞争力的提升。重新科学界定我市冬季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和潜在优势项目,在此基础上,强化优势项目,扩大潜在优势项目,合理进行布局,以达到增加齐齐哈尔市冬季项目在全运会、省运会上的夺金点。
〔参 考 文 献〕
〔1〕施兰平,白刚.后奥运时代提升我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策略研究〔J〕.运动,2009,(02):51-53.
关键词:体验经济 价值基准 核心竞争力 竞争策略
体验经济的产生背景及其核心特征
体验经济产生的时代背景
1998年,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B.Joseph PineⅡ)和詹姆士・吉尔摩(James H.Gilmore)全面分析了体验经济(Experience economy),他们指出:体验经济是“以商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以体验作为主要经济提供物的一种新经济形态”。因此,可以说,体验经济是一种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经济,正如20世纪70年代从工业经济转向服务经济一样,我们步入体验经济同样也是经济价值形态自然演进的结果,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将成为大势所趋。
体验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的核心特征
体验的实现与员工参与无必然联系:参照美国市场营销学会(AMA)对服务的定义,服务强调的是员工参与,没有员工也就无所谓服务产品;而体验强调的则是顾客参与,没有顾客也就没有体验商品,员工只是体验过程的配角,而且体验现场不一定需要员工的参与。
顾客成为体验商品的主要构成部分:体验型企业出售的是独特的体验商品,对体验的需求源自顾客内心的期望。由于体验是顾客的个人主观感受,所以企业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形成体验价值的环境条件,真正对体验价值的产生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顾客本身,顾客成为了体验商品的真正主体。
体验价值表现为顾客精神状态的改变:体验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价值主要体现为顾客精神状态的“改变”。从本质上讲,消费体验商品所获得的不再是物质效用,而主要是精神效用。体验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顾客精神状态的改变程度与所付出的成本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越明显,则顾客感知的体验价值越大。
顾客对体验付出的经济成本相对不敏感:体验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是顾客的个人感觉(体验的感知成本)。由于顾客消费体验产品主要表现为对个人价值的超越与精神意义的追求,他们往往愿意付出较高的经济代价,因此对经济成本的感知相对不明显。在体验经济时代,一杯经过特殊体验场景包装的咖啡,其价格卖到普通咖啡的几十甚至上百倍仍然会吸引大量的顾客。
体验经济的价值基准及价值链生成
体验经济的价值基准点分析
知识经济的推崇者在互联网热潮中过分强调了技术、信息之类客体的决定作用,而忽视了消费主体的价值,迷失了人类的主导性。约瑟夫・派恩认为:体验经济最终将会取代知识经济,因为体验是一种独立的经济提供物,而知识提供的只是信息,只有独立的经济提供物才能构成经济形态。将消费者的主体价值置于经济的第一位,从主体需求本身来推导供给,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把握了新经济盈利的关键,而这正是体验经济的价值基准点。
不同经济形态的价值链对比
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的生产、物流等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过程,它们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特有的价值链,在不同的经济形态中实现价值的组织流程具有区别(见表1)。
体验经济的价值链生成过程
体验经济的价值链是围绕顾客体验的过程而生成的,具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体验前――价值设计阶段:针对顾客的个人价值与体验期望来设计体验剧本,从而形成体验活动与价值创造的主题线索。
体验中――价值生成阶段:整合企业核心资源有效地控制体验现场,创造独特而美好的顾客体验,实现具有强烈冲击的体验感知价值。
体验后――价值维持阶段:超越顾客期望,实现顾客的全面满意(态度―行为―认知三个维度),建立企业的顾客忠诚,维持企业的长期价值链。
基于体验价值创造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构建体验型企业竞争力的意义
体验经济时代的竞争焦点就是对顾客体验感觉的争夺。区别于传统经济时代“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的竞争法则,体验经济时代企业竞争的法则将是“美鱼吃丑鱼”、“感觉至上”。以体验价值为核心来构建企业的竞争力,将有助于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设计出令顾客满意的独特体验,不断提高企业附加值,从而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
构建体验型企业竞争力的原则
构建体验型企业竞争力的基本原则就是以顾客体验为中心。体验价值的创造必须以顾客体验为参照标准,从了解顾客的体验期望出发展开思考,将企业价值生成过程与顾客体验感受的意识流过程对照起来加以管理。顾客对理想体验的心理需求与体验价值的感受将成为体验型企业竞争力设计的重点。
体验型企业竞争力的框架设计
体验型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在于企业与顾客交往方式(场景剧本的设计)、顾客关系维持方式,以及由此提供给顾客的整体感知价值。它包括企业在四个方面的竞争能力:
体验设计能力。体验经济是一种人性化经济,能够针对顾客实现自我的心理期望来实施大规模定制,设计出相应的体验剧本将成为企业首要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企业创造体验价值的起点。体验剧本设计的独创性以及具有能够满足顾客期望的鲜明主题是关键。
现场控制能力。体验现场是顾客参与体验剧本、实现体验期望的舞台(场景),它可以是体验型企业自己拥有的,也可以是企业对外部资源进行整合的结果。
现场控制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到体验剧本的实施效果,影响顾客的体验感知和满意度。
客户沟通能力。企业通过与顾客的沟通可以影响顾客对企业的认识和感知,同时还可以引导体验过程中的顾客行为。愉悦的沟通氛围将会提升顾客对体验过程的感知价值。
关系维持能力。顾客是体验型企业的核心资源,能够有效地维持顾客关系将成为体验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体验现场经历心灵洗礼的顾客会对体验效果与体验期望作出比较,通过比较,满意的顾客会产生关系维持的倾向,忠诚的顾客则会将这种积极付诸行动。
基于体验价值链的企业竞争策略思考
定位策略
围绕体验价值链阶段分工,准确定位企业的核心能力。体验型企业是以提供体验型产品为主的企业。体验价值链将体验型企业的价值活动进行了有序分解,使企业能够更清楚地发现自己参与体验价值创造的关键环节。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资源,围绕体验价值链的阶段分工,选取相关业务领域对自身参与体验价值创造的核心竞争能力做出定位,从而有针对性地长期培育本企业的体验供给能力。(见表2)
创新策略
立足体验价值的个性化,创建灵活的学习型组织。具有灵活适应能力的学习型企业会不断更新自我,从而针对顾客需要适时整合内外部资源,创造新的体验方式来满足顾客体验的个性化需求。体验经济时代将会出现大量的具有快速市场反应能力、拥有特色核心专长的虚拟型组织:它们或负责体验产品设计与开发,或负责调度体验产业资源;或负责顾客调研与关系沟通,或承担体验外包服务等等。
沟通策略
以了解和满足顾客期望为主线建立新型商业沟通。顾客体验价值的创造来自多个环节的协作,由于体验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感知价值,所以顾客的“期望―满意”评价将贯穿其参与体验的全过程。企业在提升自身实际的服务绩效外,应充分利用顾客沟通来有效地影响顾客的总体感知:在沟通范围上开拓泛客户,以了解顾客体验期望和创造体验价值为主线来重新审视客户关系,将有可能把上下游企业或业务也纳入到企业客户的范畴之中。在沟通特征上体现人性化,企业在对客服务过程的各环节中,充分体现“以客为尊、以人为本”的理念,沟通方式更为细致化和个性化,沟通效果更注重顾客的愉悦的心理感受。在沟通方式上呈现多样化,最大程度地体现顾客导向,根据不同类型的顾客实施针对性的沟通方案,有效地引导顾客的体验价值感知过程。
总之,在体验经济时代,企业的主要精力将投入顾客沟通,企业惟有以了解和满足顾客体验期望为主线来建立新型商业沟通,才有可能确立起自己的独特竞争优势。
成本策略
增加企业产品与服务的体验成分,发掘企业利润的新增长点。当咖啡厅因为增加了令顾客倍感温馨的体验氛围而将一杯普通的咖啡买到成本价的几十倍时,服务型企业的成本―利润结构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其盈利模式也出现了新的飞跃。体验经济内生于服务经济,当服务型企业为增加的体验成分而收取额外费用时,体验的边际价值由此实现了最大化。
伴随顾客需求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的不断飞跃,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正从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演进。体验经济是一种人性化的经济,以顾客为主体来审视体验价值链将有利于企业从价值创造角度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在企业经营的各环节不断发掘出产品与服务的独特体验成分,可以强化企业独特的核心能力和市场竞争优势。当我们不断从传统经济的企业经营哲学向体验经济时代的企业经营美学演进之时,我们将会惊喜地看到:企业的魅力与日俱增,企业新的利润中心会象源泉一样不断涌现!
参考资料:
1.(美)B・约瑟夫・派恩、詹姆士・吉尔摩,体验经济,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的经济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些变化突出表现在:(一)社会财力结构和社会积累职能日趋复杂化。具体 表现为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的下降,以企业资金为主体的预算外资金 的急剧增长;(二)在社会财力的运用上,出现了控资来源的多渠化,投资决 策的多极化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三)社会财力的日趋流动化和社会资金融 通关系的广泛化、市场化。这些新变化,客观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财政政策与 货币政策的协调要求。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特征,要求财政和银行更多地使用经济手段调节经济的 运行。但财政杠杆较之金融杠杆作用的发挥,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为条件, 相互补充的。财政杠杆较之金融杠杆具有更强的控制性和时滞性,而金融杠杆 则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时效性,财政杠杆对调整产业结构更为有利,而金融杠 杆对调节企业行为更为有效;财政杠杆偏重于解决分配的公平问题,而金融杠 杆侧重于解决分配的效率问题。两种经济杠杆不能单打一,要综合运用,扬长 避短,以发挥交叉效应。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是由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所决定的
一方面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具有一致性。两者都要求达到货币币值 的稳定,经济稳定增长,劳动者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以推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现手段具有交叉性,财政 政策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效果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 也是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客观基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需从以下几方面 入手:
1、坚持“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和均衡性的货币政策,做到财政分配总规模 的大体平衡。
2、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包括:税收杠杆、补贴杠杆 、预算杠杆、公开市场业务和利率杠杆等。
3、加速包括金融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在内的市场建设,使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建立在市场行为之上。
现阶段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套模式
现阶段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套模式的最佳选择应是适度从紧的财政与货 币政策,即紧中略有松的财政政策和松中略紧的货币政策的组合。
(一)实行紧缩财政政策的依据是财政面临困难。当前财政所面临的困难主要 体现:(1)财政收支不平衡。1979—1995年,财政几乎年年出现赤 字2540亿元。据估计,这种收不抵支的财政状况今后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2)财力分散。由于在国家与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上处理不当,财政收入 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1994年约11.8%,是历史上的最低点。特 别应当指出的是,虽然实行了分税制,但中央和地方分配关系仍未理顺,中央 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依然很低,1994年,这一比例仅为33% ,而同期市场工业化国家这一比重多在70%—90%之间,相对而言,我国 属于“弱中央”的国家行列。(3)财政补贴过大。1993年财政的价格补 贴、亏损补贴分别为300亿元和400亿元,如此巨额的财政补贴已成为财 政的沉重负担。(4)债务规模大,依存度高。1995年,中央发行债务达 1350亿元,债务依存度为53%,1996年,中央已发行1950亿国 债,沉重的债务负担有可能导致中央财政陷入借新债还旧债的危机之中。(5 )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现在全国有三分之一以上国有企业亏损,这说明,财政 收入的来源基础受到动摇。上述五个方面均表明财政陷入困境,如果不实行较 紧的财政政策,巨额赤字和巨额债务将使人民丧失对将来经济增长的信心,从 而导致财政危机和信用危机,进而对经济造成破坏性影响。
总需求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供给方面,而供给方面则是由产业结构的不 合理造成的。紧中有松的财政政策可以对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行灵活调节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财政政策对产业结构的调查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搞活是 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两大工具实现的。对于国家要优先发展的部门、行业或地 区,一方面,国家可以采取低税率、税收减免等措施来提高这些部门、行业或 地区的盈利水平或经济效益,引导人力、物力和财力流向这些部门、行业或地 区,从而增加相应产品的供给;反之,对于国家想要限制的部门、行业或不优 先发展的地区,可以采取高税率等措施来降低这些部门、行业或不优先发展的 地区,可以采取高税率等措施来降低这些部门、行业或地区的盈利水平或经济 效益,从而减少相应产品的供给,最终实现总供需平衡。另一方面,财政支出 本身就是社会总需求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财政资金在各部门、行政或地区的 倾斜投资或优化支出结构本身就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可见,财政支出在确保 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需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上都具有 很强的调节作用。
(二)实行松中略紧的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包括如下几点:
一是促进经济高速发展和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需要。我国经济仍存在着资金 不足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即要靠社会内部积累,也要积极吸收利用外资。 据调查,当前企业资金短缺,产品积压情况严重,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在这种 情况下,必须适当放松货币政策,通过降低存款准备率、利率、增加再贷款等 措施来增加整个社会的货币供给量,从而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尽管财政政策 也是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的有效手段,但由于财政政策调节的力度太大且直接 ,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也力不从心。货币政策的应用则可以发挥较好作用,避 免经济出现急剧波动的运行情况。
关键词:产业集群;企业竞争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9-0067-02
一、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
产业集群理论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一种西方经济理论。产业集群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的竞争战略和国际竞争领域研究权威学者麦克尔·波特创立的。产业集群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具有高度集聚化和专业化特征,是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提升产业整体水平的重要渠道,也是当今产业组织的发展方向。在发达国家,产业集群已十分普遍和成熟,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大多也是依靠产业集群效应而在经济上获得迅速发展的。
1982年,义乌市率先在全国建立小商品市场,从而使义乌小商品市场获得先行之利,产生先发效应。围绕着小商品市场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义乌初步形成了以家庭工业和个体私营为基础,以专业市场为纽带,以小城镇为依托,以小商品为主体的专业生产基地。义乌小商品生产基地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众多“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化生产的典型,这是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雏形。学术界以各时期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动力为依据,将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自然条件促成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市场需求拉升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后期)、外商投资推动阶段(20世纪中后期至21世纪初期)、产业转移和升级阶段(2000年至今)。
从产业集群的地域分布来看,其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如辽宁、山东、江浙以及广东地区,而且这些地区有着发展产业集群的区位、资源等优势,所以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发展起来了,典型的集群如广东省的玩具、食品、服装、电子、家电和陶瓷等产业集群,浙江省的温州电器和皮鞋、义乌小商品、海宁布艺、宁波袜子、平湖服装等产值超亿元的产业集群。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情,并且主要属于政府推动型产业集群,这样的集群发展势头近年来出现了“升温”态势,例如成都高新区2012年通过《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关于加快推进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意见》,推动5年打造2 000亿移动互联产业集群,就是典型的政府推动型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产业集群具有的吸引力使得这一地区的优势逐步由区位优势转向产业优势,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也进而促进了集群内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二、产业集群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效应
产业集群对企业竞争力是有很多帮助的,因为集群化带来的整体攻击力,可以为企业减少很多单体资源投入,通过共享资源,可以节约很多成本和实现快速创新,对于战略规划在主业上做精做强的企业而言,是很好的选择。
1.集聚资源优势,发挥集群内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区位产业优势,就会产生对资源的集聚力。与区域产业发展相关的人才、科研机构、国内外投资者就会向集群区域聚集。当前,跨国公司考察投资环境时不仅关注优惠政策,而且更为重视当地的产业配套能力等方面。集聚效应体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规律,资源的集聚又将进一步强化该优势产业,并形成该产业的基地地位。有资料表明:新的竞争格局将是以产业集群为主体的竞争,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利用产业集群,可以集聚资源优势,发挥集群内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2.多方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由于集群内企业布局的相对集中,形成了一个高效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从而使企业获得了明显的成本优势。一是环境成本降低,集群内企业因地理接近而节省相互间的产品转移费用,并实现公共设施平均使用成本的降低;二是信息成本降低,集群内形成了功能发达且完善的专业市场,如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集群内企业容易通过市场的变化灵敏捕捉各种最新的市场信息,可以节省企业搜索市场信息的时间和费用;三是配套成本降低,产业集群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专业化经营,集群内各个专业化企业处于同一区域内,有利于降低企业之间配套产品的采购、运输、库存和人才招聘成本;四是交易成本降低。从这几方面降低了费用、成本,就必然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敏捷制造,加大企业产品竞争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范围内市场竞争的加剧,一方面,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另一方面,顾客对提品或服务的时间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企业对顾客需求的变化作出敏捷的反应。集群产品一般具有技术的可分性,使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劳动分工高度深化,存在着大量工序型企业和中间产品交易市场。这种技术的可分性,既降低了创办企业的资金要求,使单个企业承担某个特定的工序成为可能,又为集群产品的差异化创造了条件,使集群能够以较低的转换成本和较短的转换时间满足顾客对产品的多方面需求,加大了整个集群内企业的产品竞争力。
4.激发创新优势,保持企业的长久竞争力。集群不仅有利于提高生产率,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创新,产业集群本身就是一个创新体系。这种创新具体体现在观念、管理、技术、制度和环境等许多方面。相互竞争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刺激企业不懈地致力于创新。任何一个竞争对手的创新都会给其他企业产生压力。同时,在集群中,新工艺、新技术能够迅速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易于被接受,从而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由于各企业基础条件类似,压力与机会并存,要想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必须依靠旨在差别化的创新,创新就在集群体内的这种机制下得以迅速扩散,只有不断创新的企业,才能保持持续增长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