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课外阅读计划书范文

课外阅读计划书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21: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课外阅读计划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外阅读;立体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集声、影、文、图为一体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它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习活动在生动、形象、直观的环境中进行,既提高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了学习效率。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巧妙地融入小学课外阅读的指导中,不仅能在某种程度上减轻教师前期的准备工作,同时也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课外阅读积极性,同时使阅读课的容量无限增加,阅读的层面更深入,获取的信息更加“立体化”,主要表现在:

一、信息技术让课外阅读的内容“立体化”

(一)提供背景资料,增加阅读主题的“厚度”。

在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指导学生根据阅读主题进行分类查询,如故事简介、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人物分析、书籍评价等方面,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境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借助网络的信息功能,搜寻到丰富的原始资料扩充课文所不及之处,自然加深了阅读内容的厚度。

(二)开展相关阅读,改变阅读的“高度”。

利用网络功能,与学生们一起上网搜索课本中介绍的作家的简介,了解他们的写作风格,认识他们的其他作品,进行相关的阅读。

(三)围绕阅读主题,拓展阅读的“宽度”。

语文是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阅读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外,还应常常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增加阅读量。特别是围绕阅读主题,进行主题阅读,如:感恩专题、环保专题等。让阅读不能只局限于课本介绍的几个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主题系列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加知识的容量和密度,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信息技术让课外阅读的形式“立体化”

(一)从文本阅读转向超文本的阅读。

从单纯的阅读文字转向阅读多媒体电子读物,增加了文本的形象性,使阅读效果达到事半功倍。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教学手段的不可替代性,它能使“静态”变成“动态”,使“抽象”变为“直观”,使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变为有“声”、有“色”、有“形”。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能优化课堂教学环节,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二)通过听觉感受,感悟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课外阅读中有很多篇目都是名家名作,枯燥无味的文字常常令小学生望而却步,我们便利用小学生喜欢卡通片和动画的特点,下载根据文章内容制作的生动有趣的课件,让文字动起来,活起来,然后再进行阅读指导,看课件,听录音,让学生体味语言文字的美,从直观的多媒体课件中,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增加视觉感知,吸引阅读注意力。

多种形式多媒体教学的合理使用,是教师完成传递知识、培养情感及反馈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运用多媒体形式的展示,能够使孩子更直观地获取对他们有益的知识,比起教师空口说白话的方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信息技术让课外阅读的交流“立体化”

(一)丰富阅读成果的展现形式。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育方式,是让学生完成相关的读书笔记来起到监督学生阅读的作用。然而,这种传统的抄抄写写的方式对现代的学生来说,已经变成一种应付教师的作业,并无起到其应该有的效果。可是,对于科技发达的现代,这样传统的方式不是所有人都能适应的。因此,我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入学生的阅读反馈中,我让学生们利用多媒体资源制作自己的阅读成果,学生对这样的方式都比较感兴趣。在做了相应的指导后,学生都能从书籍介绍、人物分析、片段赏析、阅读感受、自我评价等方面制作阅读小报,电子小板、PPT展示等。通过学生们的阅读成果展示,不难发现学生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能够更加全面地获取跟书籍有关的知识,对阅读的兴趣也大大地提高,在阅读后也能够积极主动地制作阅读成果,反馈自己的阅读体验。

(二)分享阅读资源,学会共享。

建立QQ群或阅读主题网站,通过设置师生共享的文件夹,将每位学生搜寻的资料,分门别类地陈列于其中,大家可以方便地共享资源,交流信息,互动互学。指导学生合理有效地使用网络资源来辅助阅读。

(三)交流阅读心得,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网络“在线交流”为每位学生提供了发言的均等机会,同时为同学间提供了一个交流观点看法的信息平台。特别是平时在课堂上羞于发言的同学,在网络的空间里也“大胆表白”,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观点。只言片语的“留言”真正体现真情实感,比起长篇大论的读后感更真实、更贴切。网络的交流还不受时空的限制开展交流、辩论,让思想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将多媒体信息和网络手段融入课外阅读之中,让信息技术成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的良好桥梁,让学生通过网络这个平台获取更多的知识,找寻到最宽阔的外延。但在利用网络进行课外阅读时要防止泛化,要恰当地把握使用的“度”:一是不能轻文本、重网络,一定不要丢了“语文味”;二是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防止学生沉溺网络。也只能这样,才能称得上“阅读”,也才能叫“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张友斌.信息技术在课外阅读中的运用[J].新课程(小学).2010年12期.

2.何明达.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01期

3.付裕. 浅析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途径[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12期

4.郭显炜.扩大学生阅读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J].新课程学习(综合) .2010年08期.

5.乐锋庄. 丰富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养[J].教师.2010年16期.

篇2

关键词:课外阅读 高效 快乐 书香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97-01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有专家研究证明:一个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的4-5倍的时候,才会形成语文能力。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倍受关注,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因此,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有效课外阅读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如何培养课外阅读习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营造班级书香文化呢?

1 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聆听智者的声音,明确课外阅读的好处

同学们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在摘抄本――“采蜜集”里,在阅读课上老师组织大家进行评说、欣赏,男女同学比赛着说出读书的好处 。

写作明星罗安迪一马当先,说道: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告诉我们,凡是作文写得好的同学,都是喜欢课外阅读的,因为我们可以从课外书中学到一些好词佳句、写作方法,还可以积累一些写作素材。

阅读小明星温馨语不甘示弱,孟德斯鸠的“我从未知道过有什么苦恼是不能为一小时的读书所排遣的。”告诉我们读书可以增加自己受挫折的能力,减少心理上因无知而造成的恐惧感。因为阅读能学习他人成功、失败的经验,做事的方法,幽默的态度,待人处事的方式,久而久之自然能充实个人的内涵。

小博士韩咏谋自豪地说道,夸美纽斯“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告诉我们多读书可以可以刺激大脑神经的发展,使你的大脑不会退化,增强思考能力,医治愚蠢,提高智商。

智多星黄英霞幸福地说道笛卡儿的“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告诉我们读书可以结识许多良师益友,可以学习很多做人道理,加强和帮助人际沟通的学习!

同学们在赏析中明白了许多读书的好处,最后老师语重心长地总结到,正如孟德斯鸠所说“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阅读是一种乐趣,在纯享受的同时,可以丰富和补充知识,了解时事,增广见闻 。最重要地是,有了别人偷不走,抢不掉的知识武装大脑,我们就是一个最有力量,最幸福无边的人!

2 “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交给学生圈点勾画法、摘抄评价法,教会学生高效地阅读,事半功倍,从而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2.1圈点勾画法

“不动笔墨不读书”,指导学生阅读时,教会他们用相对固定的符号圈点文章:描写精彩或论述得好用波浪线;表示作者观点看法用直线;打算摘录的内容波浪线下面两头直线;表示要着重理解的字词,用.....;表示有疑问或暂时不理解之处的,打?;表示需要认真思考的,打!;表示应熟记和背诵的,打**;表示需要疏通的生字词,就把生字词圈起来。阅读时学生恰当使用阅读符号,在书上圈点批注,可以把要掌握的内容,简要而形象地反映出来,从而有利于边读边思考,这样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也便于掌握文章主要内容。

2.2摘抄评价法

指导学生阅读时,笔者常常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有关的好词、壕洹⒚蓝文酥寥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

让学生明白, 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的“采蜜集”中,并加以背诵,就能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

3 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

开学初,老师和班上最爱阅读的几个孩子,到学校图书馆去借阅图书,放在班级图书角,为了丰富学生书源,笔者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特别是下午上课前的30分钟,是我们学校规定的午读时间。舒缓愉快的轻音乐响起,每个同学都脚步轻轻地走向图书角,轻轻地回到自己的座位,静静地阅读。你看,他们时而圈点勾画,时而摘抄,时而微笑。沉浸在书海里的孩子们,姿势那么优雅,成了班级最亮丽的风景线!

4 积极评价,让学生坚持阅读

开学初,老师和全班同学商定荣获“阅读小明星”的条件:(1)热爱阅读,午读时间专心致志。(2)每天在家里看书30分钟以上(有家长签字)。(3)喜欢到书店看书,每月不少于四次。

篇3

一、时间安排

1、每天必须保障完成”

每天保障做一小时的语文寒假作业;

每天保障一小时的无负担课外阅读;

每天保障一小时的数学寒假作业,

每天保障一小时的户外活动。

每天保障一次书法作业。

每天保障写一句话。

2、计划与非计划

如无特殊情况,每天必须完成以上计划;

每天的计划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可灵活自由安排;如果因外出等安排,可临时不予执行;

可偶尔睡懒觉,但不要影响当日计划的实施。

二、学习计划

1、不参加语文、数学的培优,不请家教,相关课程自己独立完成。

2、语文课程计划

春节前完成完成寒假作业,春节后检查、改正,查漏补缺;

把自己的藏书系统再读一遍,假期可自己买一至三本自己喜欢的任何书籍。

3、学习态度及注意事项

自己注意计算细心化的纠正。书写工整,拼音规范

三、活动安排

1、春节可随父母到亲戚家串门一到两次,可找同学玩一到两次.

2、每两天至少帮家里做一件家务事(10分钟以上),洗衣服、择菜

3、每周玩电脑2小时左右

4、其他: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安排。

附:另一份寒假学习具体计划。

每天日程安排:

8:00~8:30起床(刷牙洗脸吃饭)

9:00~10:30学习书法

10:30~11:00看动画片

11:30~12:00读书

11:30~12:30玩

12:30~13:00午餐

13:00~14:00午休

14:00~15:00寒假作业

15:00~16:00户外活动

16:00~16:30到家休息喝水

16:30~17:30课外阅读

17:30~18:30玩

篇4

为了营造积极、健康、文明的书香校园,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班级根据学校要求,开展了读书活动。让学生体验到:读书丰富自我!

二、活动目标

1、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喜欢读书,和书成为好朋友,让书成为学生的终身伴侣。

2、通过阅读,使学生增长知识,拓展视野,提高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让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提高写作能力。

三、读书口号:“读书丰富自我!”

四、准备阶段

1.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使学生认识到开展读书活动的意义,明确读书活动的目标、任务。

2、制定读书计划书:结合学生实际,推荐一些书目,在家长帮助下制定读书成长规划和读书目标。

必读书目:《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年级同步阅读》

选读书目:《十万个为什么》、《100个榜样故事》

3.倡议学生带书回校交换阅读,建设班级特色图书角推选好班级图书管理员,在班中营造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学生自己从家里带书(每人不少于二本),适当进行指导,带哪些方面的书,如童话、故事书、科幻等等。

4、大手拉小手,共享读书乐:

在家:父母与孩子一起看书、同看一本书,家长和孩子一起聊聊书的内容,尝试让孩子复述书的内容,与孩子谈谈各自的看法。回家保证半个小时的阅读时间。

每个学生每学期要读2本书以上,并精读其中2篇文章。

在校:老师指导阅读,介绍一些读书方法。每周背两首儿童诗,每天中午花十分钟熟读,周二、周四背诵。遵循走进教室就看书的要求,规定每天中午12点半到1点钟为看书时间。

每天上午课前十分钟,举办“大手拉小手,共享读书乐”,以“我会讲——”“我最喜欢——”活动介绍书及里面的内容,向同学们介绍看过的新书、好书,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5、每个学生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下填写好课外阅读量储蓄卡等。

6、根据读书情况进行相关评比、表扬及奖励。可以每个星期召开与阅读主题相关的班级读书交流活动以及展评活动,如讲故事、识字小博士评比等等。

五、活动阶段

(一)宣传发动,制定计划

1、让每位学生制定个人的读书计划,使他们充分合理地利用课余时间来读书。如:安排中午的时间,晚上完成家庭作业后的时间,周六、周日的休息时间。每天阅读不得少于半小时,并做好阅读记录(每天检查)。

2、做好宣传工作,提倡在家庭中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引导孩子按本身的兴趣选择合适的读物,拓展学生阅读范围。

(二)实施行动

1、让学生充分利用早晨、中午的闲散时间进行阅读,保证学生每天在校至少有二十分钟的阅读时间(允许学生自带课外书)。学生每天晚上在家里安排三十分钟阅读时间,双休日、节假日,更要做到读书、休息两不误,使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乐趣。

2、开展交流活动,让学生选取一段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大家一起分享。还可以把自己认为精彩的书介绍给大家。开展好书大家看活动,建立班级图书角,学生之间和班级间学生互相交换看书等。比较优秀的作文、读书笔记在班内阅读。

3、老师做好导读工作,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倡个性阅读,教给学生读书做记号,读书做笔记的批注读书法。要求学生将读书活动中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人名言摘录下来,做好每天的摘录和评价。

4、运用教材进行拓展阅读从教材扩展延伸,培养学生迁移阅读的能力。为了提高应考能力,在用好课本的同时,安排一些相类似的读物。既可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又将课外知识和课堂知识融会贯通,让学生感受到课外阅读对自己的帮助。

5、利用黑板报、古诗背诵活动等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

6、开展家庭读书活动。提倡在家庭中开展亲子阅读活动,让家长引导孩子选择合适的读物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共议一本书,进,再由家长每周将课外阅读情况做简单签署。

(三)总结评比

篇5

为了营造积极、健康、文明的书香校园,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班级根据学校要求,开展了读书活动。让学生体验到:读书丰富自我!

二、活动目标

1、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喜欢读书,和书成为好朋友,让书成为学生的终身伴侣。

2、通过阅读,使学生增长知识,拓展视野,提高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让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提高写作能力。

三、读书口号:“读书丰富自我!”

四、准备阶段

1.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使学生认识到开展读书活动的意义,明确读书活动的目标、任务。

2、制定读书计划书:结合学生实际,推荐一些书目,在家长帮助下制定读书成长规划和读书目标。

必读书目:《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年级同步阅读》

选读书目:《十万个为什么》、《100个榜样故事》

3.倡议学生带书回校交换阅读,建设班级特色图书角推选好班级图书管理员,在班中营造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学生自己从家里带书(每人不少于二本),适当进行指导,带哪些方面的书,如童话、故事书、科幻等等。

4、大手拉小手,共享读书乐:

在家:父母与孩子一起看书、同看一本书,家长和孩子一起聊聊书的内容,尝试让孩子复述书的内容,与孩子谈谈各自的看法。回家保证半个小时的阅读时间。

每个学生每学期要读2本书以上,并精读其中2篇文章。

在校:老师指导阅读,介绍一些读书方法。每周背两首儿童诗,每天中午花十分钟熟读,周二、周四背诵。遵循走进教室就看书的要求,规定每天中午12点半到1点钟为看书时间。

每天上午课前十分钟,举办“大手拉小手,共享读书乐”,以“我会讲——”“我最喜欢——”活动介绍书及里面的内容,向同学们介绍看过的新书、好书,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5、每个学生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下填写好课外阅读量储蓄卡等。

6、根据读书情况进行相关评比、表扬及奖励。可以每个星期召开与阅读主题相关的班级读书交流活动以及展评活动,如讲故事、识字小博士评比等等。

五、活动阶段

(一)宣传发动,制定计划

1、让每位学生制定个人的读书计划,使他们充分合理地利用课余时间来读书。如:安排中午的时间,晚上完成家庭作业后的时间,周六、周日的休息时间。每天阅读不得少于半小时,并做好阅读记录(每天检查)。

2、做好宣传工作,提倡在家庭中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引导孩子按本身的兴趣选择合适的读物,拓展学生阅读范围。

(二)实施行动

1、让学生充分利用早晨、中午的闲散时间进行阅读,保证学生每天在校至少有二十分钟的阅读时间(允许学生自带课外书)。学生每天晚上在家里安排三十分钟阅读时间,双休日、节假日,更要做到读书、休息两不误,使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乐趣。

2、开展交流活动,让学生选取一段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大家一起分享。还可以把自己认为精彩的书介绍给大家。开展好书大家看活动,建立班级图书角,学生之间和班级间学生互相交换看书等。比较优秀的作文、读书笔记在班内阅读。

3、老师做好导读工作,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倡个性阅读,教给学生读书做记号,读书做笔记的批注读书法。要求学生将读书活动中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人名言摘录下来,做好每天的摘录和评价。

4、运用教材进行拓展阅读从教材扩展延伸,培养学生迁移阅读的能力。为了提高应考能力,在用好课本的同时,安排一些相类似的读物。既可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又将课外知识和课堂知识融会贯通,让学生感受到课外阅读对自己的帮助。

5、利用黑板报、古诗背诵活动等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

6、开展家庭读书活动。提倡在家庭中开展亲子阅读活动,让家长引导孩子选择合适的读物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共议一本书,进,再由家长每周将课外阅读情况做简单签署。

(三)总结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