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2 17:21: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课外阅读的感悟,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比较丰富的知识积累;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较之过去的语文大纲的有关要求,新课标更加关注人文精神。
叶圣陶先生对阅读曾有过这样的论述:“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如果只注意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从这个角度来说,课外略读和课内精读应该一样重要。学生课外阅读是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有益的延伸和补充。它对开阔学生视野、发展智力、提高语文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语文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阅读;一是表达。可以说,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学习语文,如果仅仅局限于学好语文书上的有限的几十篇文章,是远远不能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的。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我发现在高中生中存在严重的课外阅读不平衡现象。大部分人的课外阅读很局限,只看一些市面上畅销的作文书,这导致他们提笔写作文就出现大量的题材雷同。只有小部分学生读书涉猎稍宽,男生偏重历史类的,女生则偏重一些青春文学。在学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我布置了一道作业,每人写一段话:某篇文章,告诉我们……或者某本书,让我懂得了……第二天作业收上来我无比失望地发现,大家所读的文学作品,大多局限于《鲁滨孙漂流记》等几篇有限的小学、初中里强制要求阅读的作品上,只有少数几个同学写到了《白鹿原》等一些经典重量级让我眼睛一亮的作品。
语文课程标准虽然明确规定了课外阅读量,推荐了阅读篇目,并在教材中安排了部分名著导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是怎样处理这部分内容,学生又是如何对待课外阅读的,效果如何,教师是否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安排了专门时间进行检查和落实,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所有这些问题都值得老师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方法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推行,许多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通过更多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其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加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提升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方式,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其探索知识的欲望和积极性。
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
1.课外阅读不被重视
在新时代背景影响下,成绩成了衡量一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标准,因此许多家长只关心学生的成绩单,只重视学生在学校是否有认真学习,而不重视对学生其他方面培养,包括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另外,教师也应学校和家长的要求,从而只重视对学生成绩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完成,忽略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教学。因此,在课外阅读不被重视的情况下,形成了学生只会对着课本念书而使其思维遭到禁锢的情况。
2.课外阅读缺乏指导监督
受时展的影响,现今的课外读物种类日渐增多,而小学生的分辨能力较低,不能区分课外读物的健康与否,部分教师只是给学生布置了课外阅读的任务,并没有对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进行检查和筛选,致使学生阅读了一些不健康的课外读物,从而影响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与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3.语文学习焦点模糊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领域的博大精深,使其思想和人格都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但在当前的考试制度下,语文学习的焦点渐渐被模糊,而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从而实现升学目的。因此,在只注重让学生将知识快速填入脑中的情形下,学生的知识只是停留在对字、义、音的理解上,而没有真正深刻理解,逐渐使语文知识教育失去了意义。
二、开展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方法
1.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阅读时间和空间
学生的课外阅读任务,只有在时间与空间都足够的情形下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因此,家长和教师不应只重视对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应全方面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更多的课外阅读时间和空间。
例如,在语文自习课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的书籍封面和内容简介,以提起学生们阅读的兴趣,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书籍分发给学生,供学生们阅读。在充足的阅读时间和足够的阅读空间下,学生们的课外阅读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2.教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由于小学生的阅读效率和分析能力均较低,对书中的部分内容不理解而忽略读,达不到提升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目的。因此要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变得有意义,教师就应该教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从而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例如,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应教会学生做阅读笔记,注意好词好句的摘录和积累。可通过平常教学中对课文阅读的讲解,指导学生对课文中名词名句的摘录,从而引导学生将这种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中,告诉学生不仅要摘录书中的名词名句、好词好句,还要将书中难以理解的陌生词句一并摘录下来,然后将学生们的阅读笔记进行评比奖励,对学生摘录的陌生词句进行讲解。最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摘录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3.与学生进行阅读交流
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后,教师可通过与学生进行阅读交流的方式检测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和阅读感悟能力,从而指出学生课外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指导,加以改正,从而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和阅读感悟能力。
例如,教师可在“读后感”这一写作课上适当地与学生进行阅读感悟交流,可通过提问的方式询问学生阅读了哪些印象深刻的书籍,为什么印象深刻等,然后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学生通过回想阅读过的书籍内容和阅读感悟,可以加深学生对书籍知识的印象和升华学生的阅读感悟。最后通过“读后感”的写作要求加强学生对书籍阅读的情感剖析能力,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感悟 初中语文 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对提升初中生的人文素养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教师光重视课堂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得法在课内,得益在课外”,指导学生进行大量适合他们自身的课外阅读,让他们在阅读中获得感悟,在感悟中获得思想的进一步深刻和提升。
一.让阅读走进学生的内心,增强他们的感悟力
曾经有记者采L一位非常有名的学者,问他如果今天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他会做什么,学者的回答是阅读。记者继续问如果他被关进监狱他会做什么,学者的回答是阅读。记者追问如果今天是世界末日呢,学者的回答还是阅读。可见阅读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必须引起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应该不满足于搞好课堂教学,还要积极发掘学生的课外潜力,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让每一位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课外阅读方式,让他们的心灵不断获得感悟和成长。
二.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感悟中体会阅读的快乐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要想学生的课外阅读取得高效率,尊重每个学生的内心阅读兴趣是非常必要的。在选择阅读书籍的类型方面,教师首先应该做到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和角度去给学生们选择课外读物。每个年龄段都应该有适合他们的课外书籍,如何选择适合初中年龄段学生的课外书籍也是需要动些心思的,这一切的前提是学生自己的兴趣和阅读取向,有的学生喜欢文学类,有的学生喜欢科普类,有的学生喜欢艺术类,这些我们教师必须无条件满足他们,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深刻感悟的,才是快乐的。
三.感悟文学名著的思想精华,提升学生的内涵和知识储备
文学名著是人类社会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他们自身感兴趣的名著作品,可以让他们养成“读好书,好读书”的好习惯,让阅读感悟伴随他们的终生。名著阅读虽然可以拓展学生们的文学视野,但是大部分名著作品往往比较枯燥的,甚至是晦涩难懂的,如何找到突破口是异常重要的事情。鉴于很多名著作品已经拍成了电视剧,教师可以先让那些对名著作品感到畏难情绪的学生先从看电视剧开始。比如,教师可以先引导一些学生观看电视剧版四大名著,学生一旦对这些电视剧产生着迷,再引导他们进行书籍版的阅读就会容易得多,教师可以给他们预留一些阅读作业,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比如,书籍版《西游记》和电视剧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更喜欢《西游记》中的哪个人物等等。带着这些问题,学生们在书籍中去寻找答案,可以让他们更有目的地去阅读,对于阅读比较深入以及回答问题比较有深度有见解的学生,教师可以奖励他们一些课外书籍作为奖赏,一来可以让他们获得成就感,二来他们可以继续阅读教师提供给他们的优秀作品,让他们在阅读的道路上越走越开心,越走越顺利。
四.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阅读感悟的科学和深度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和我们成年人一样,每一位初中生同样会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导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各种各样的困惑,导致他们的心理健康面临严重挑战。在治疗他们心理困惑的良药当中,有效的课外阅读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一种良方。首先阅读课外读物大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不再局限于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琐事,受到书籍中广阔世界的感染,让他们走出自己的“小我”,逐渐成就自己的“大我”,提升了自己的人生境界。其次课外阅读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了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在课外阅读中,学生会接触到许许多多的优秀主人公,主人公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忧国忧民的人性光辉会给初中生的心灵造成冲击和震撼,激励他们勇于克服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逐渐树立自己的自信心。最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推荐一些有关心理科普的课外读物,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让他们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可以找到针对性的方法,或者寻求专业的帮助,让他们不至于走投无路,去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来,这些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无法获得的知识,或许这就是课外阅读的好处之一吧。学生可以在阅读中感悟人生的哲理,从容应对今后的复杂人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是开卷未必有益。面对浩如烟海的课外读物,教师必须对学生有针对性地推荐,为学生做课外阅读的领航员,这其实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充电,不断接受最新的教育资讯,让自己始终保持信息的前瞻性和头脑的清晰度。
参考文献
[1]黄厚江.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下)[J].中学语文教学.32014,04.
【关键词】课内课外;凭借依托;阅读策略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不少于十年的今天,人们对语文教学仍有不少微词,有的还真正直击着语文教学的要害之处。如相关阅读的课内课外问题,人们没有去比较理想地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去促进着课外阅读,形成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充分形成。平时的语文教学,充分思考着,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着。现将自身课内阅读成为课外阅读凭借和依托的思考拙于笔端,期待就教于方家。
一、课堂阅读自主,让学生找到课外阅读成功的自信
人是需要自信的,小学生的阅读也需要有自信。作为阅读尤其就是课内外的阅读都需要学生能够自信,作为教师还应当多为学生去建立自信,应当为所有的学生都建立起自信。建立学生的自信,不是靠一两句名言就可以建立学生自信的,应当需要凭借实实在在的实践。教学实践比较有意义地告诉我们:课堂阅读自主,让学生进行比较充分的自主阅读感悟上的实践,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渐渐获取着实践的成功,是让学生增强阅读感悟信心的理想路径,也就在如此之基础上让学生找到课外阅读成功的自信。如和学生一起学习《稻草人》,教学时,让学生整体介入教材文本,让学生去自主阅读农人亲手做的放在田里看护庄稼的稻草人的前前后后。学生便从稻草人看到稻子长出了新穗,而为主人高兴;发现稻叶上有小蛾及很多虫子而感到的无比惊恐;自己无效警告而感到的愁闷;最终因蛾卵变成了肉虫吃光稻叶而为白白付出辛苦的主人的深感痛心。感悟到作品中的稻草人因能力所限,而无力挽救主人命运的痛苦心情。学生便从稻草人之心情的前后变化中发现,稻草人是一个忠诚、尽职、心地善良的人物形象。学生经过自己的阅读产生正确的感悟,自己正确的感悟获取着他人的肯定,看到自己努力的成功。由此,学生建立起自主阅读的信心。这信心不仅仅就建立在自己阅读感悟的课堂上,令人可喜的是学生便比较自觉地向着课堂以外去拓展着自己的阅读,去阅读到更多的课外读物。
二、课内感悟给力,让学生找到课外阅读成功的钥匙
应当说,我们目前所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S版,是在多次修订基础上的比较理想的教材,内容的丰富性是以往任何版本的教材所不能比拟的。说其就是姹紫嫣红的园圃毫不夸张,再说其是质地优良的富矿也显得比较真实。平时的阅读教学,怎样让学生去识别出姹紫嫣红的五光十色?怎样让学生挖掘到质地优良的矿产资源?需要学生去十分给力地进行阅读感悟,需要学生渐渐形成课堂阅读感悟的给力。其实,学生如果能够给力着课堂学习的阅读感悟,那形成阅读感悟的给力是完全不成问题的。如和大家一起学习《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这个故事所叙述的情节是通俗易懂的,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学生一看就明白这个卖矛和盾的人在卖矛和盾时带给人们的笑话儿。但小学生是否就能够悟出寓言故事所告诉人们的道理?应当说有学生是能够感悟得出的,但不可就是完全意义上的全部。所以,让所有学生都感到人们说话要前后一致,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自相矛盾。则必须让学生在具体的阅读中,带着相关的问题去读,或者就在读中产生相关的问题。如学生读时,可以让学生去想着: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学生能够在读中解决着如此的问题,那悟也就显得相当的给力了。尤其能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做到不带问题不读书,读书就去生发问题,就去解决问题。
三、内外巧妙联系,让学生找到课外阅读成功的资源
从一定意义上说,小学生还是比较喜好于课外阅读的。但不为理想的是小学生所阅读的课外读物往往不能将学生引入比较理想的课外阅读境界。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的学生所阅读的当有许许多多的不适应性。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都比较有限,如果所阅读的内容与其生活不能发生理想的联系,那学生是不能乐而为之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必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为学生推荐着比较理想的课外读物。为学生推荐着比较理想的课外读物,还应当从课内阅读文本之内容上去思考。譬如和学生一起学习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时,我们不仅仅就以这样为满足,学生知道在大年夜,一个小姑娘又冷又饿,在街头卖火柴。她擦燃了火柴,眼前出现了暖和的火炉、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这些美好的幻象。最后她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街头。学生知道小女孩的悲惨遭遇让我们看到当时社会的黑暗,也感受到了作者对穷苦儿童的深切同情。而应当去做这样的事情,告诉学生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之所以就是那样的全世界闻名,是因为安徒生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他一生写了160多篇童话。他的童话爱憎分明,想象力丰富,构思巧妙,情节生动。当学生能够知道这些后,就完全可能产生阅读其他安徒生童话的欲望。我们也可以推测或者坚信的是,学生如果真正得到安徒生的童话作品,那将会是理想意义上的如获至宝,也应当就是实质意义上的爱不释手。学生将会产生阅读感悟安徒生童话作品的强烈欲望和实际行动来。当然,让课内阅读感悟的文本成为课外阅读凭借和依托所可以联系的范围还比较广,我们可以凭借相关的主题内容,去联系学生可阅读的课外读物;也可以凭借相关作者所点赞的具体事物联系到其他作者对相同事物进行点赞的读物。
【参考文献】
[1]祁智.剥开教育的责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6
【关键词】课外阅读;指导;策略;拓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1-0225-01
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扩展与补充;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扩展语文视界,丰富学生语言,锻炼思维,发展智力,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广泛开展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和分析、理解、综合运用的能力,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指导学生运用课内所学知识和方法广泛地开展课外阅读,立足课内,带动课外。引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不断丰富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和文学修养,丰富学生知识视野。让他们在愉悦地课外阅读中,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那么,如何用新课程的理念来进行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呢?
1 对初中语文课外阅读任务的分析
课外阅读的首要任务是运用。课外阅读能拓宽学生学生阅读渠道,开阔知识视野,提供展示学生才华的机会。学生课堂上教师指导下获得了各种各样的读书方法,这些读书方法只有经常、反复地运用,才能得心应手,真正成为一种阅读的能力。
学习是课外阅读的第二个任务。广阔的知识背景的形成要靠广博的阅读,广泛的课外阅读对于学生就如补充精神营养,增加信息储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广泛的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丰富知识,开阔视野,以达到“以课内促课外”的效能。
积累是课外阅读的第三个任务。学生头脑如同一个信息库,只有当学生掌握大量的、丰富的资料,他们的思维才是活跃的、开阔的,才能达到说话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习作时“稳如泉涌,妙笔生花”。相反,如果没有平时丰厚的积累,学生内心就是空洞的,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谈不上写出优美的作品。因此,进行课外阅读时重视广泛地积累,积累语言,积累思想,才会使学生一天天变得丰厚起来。
2 对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必要性的认识
语文学科学习的特点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文对语文学习来说,只是一个例子,真正的语文学习,应该是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能够运用学到的方法、能力,自己去广泛阅读、涉猎各种文章,从中受益,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语文课程标准明确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强化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明确指出“七至九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并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心得交流。”
因此,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愉快地进行课外阅,自主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
3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策略
3.1 营造浓厚的自主阅读氛围。
营造一种浓厚的自主课外阅读环境和氛围最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能使课外阅读的启动和保持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使其自然进入课外阅读的实践之中。在实践中,我经常选择一个合适的机会,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组织学生到阅览室去读自己喜欢的书,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想想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内容,并把摘抄的内容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展览出来,供同学在课余时间中互相欣赏,口头点评。在这样的氛围下,不仅提高了学生读书兴趣,受到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批判的意识。
3.2 加强课外阅读内容引导。
在课外阅读内容上,教师要有计划的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课外读物,教给阅读方法,同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注意将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内容的沟通,应立足课内讲读内容,融进课外阅读之中。二是注意课外阅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要善于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思想和经验,汲取有益的营养,积累更多的社会生活经验。三是注意各学科内容的融合,为学生增加喜闻乐见的古典小说、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幻小说、科普书籍和其他适合学生阅读书籍,使学生的阅读内容做到文学与自然科学共重,使文学作品滋养学生伦理情感,用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丰富其知识世界,为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定的基础。
3.3 鼓励创造性体验性阅读。
阅读过程的创造性就是要重视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新的阅读,对文本进行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感悟与表达。要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阅读动脑的快乐,使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在轻松、清心和虔诚的心境中,在心灵的深处与作者对话,在人生感悟上与作者交流,并设法从作者那里读出书中没有的东西。
3.4 教给赏析解读文章的方法。
懂得一些赏解读的方法是很重要,这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读物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赏析文章的方法主要从三方面着手: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色。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进行针对性赏析。对于文章除了赏析外,还可以解读,或是通过分析它的内容和形象,揭示其深刻的意义;或是通过分析它的表现手法,了解它的写作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文章作出适当的评价。
总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作用,从内容、方法等方面加强指导,把课外阅读的要求真正落实到实处。学生学会了课外阅读的方法,才会自如遨游在书海中,获取着有益的营养,才能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培养创新能力。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热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文课外阅读;自读自悟;自我创新;模式流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5-0187-01
吕淑湘先生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吕老的这一观点,充分说明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要靠长期的大量的课外阅读的积累才能形成,正如庄子所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而学生课外阅读成果的收获与习惯养成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我创新能力。亦即首先以兴趣引学生入课外阅读之门,然后引领学生采用课内外多种阅读方法自主阅读,自主探索,让学生在“初步理解,鉴赏各类文学作品”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过程中,学会积累,学会自主发现,学会自主感悟。其模式流程是:
介绍书籍,激发兴趣自读自悟,自我创新交流展示,自我创新。
一、介绍书籍,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发的老师。”激发课外阅读兴趣是课外阅读开展的先导环节。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前,首先要千方百计采用各种手段燃烧起学生的读书愿望。
1.榜样激励:用名人、伟人读书成功的事例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2.推荐中外名著,当今儿童热销书,介绍这些书在社会上不同凡响的反应,从而激起读书兴趣。
3.介绍书中精彩片断,诱发阅读兴趣。
4.介绍书中故事前因,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5.课内阅读中介绍相关课外读物,引发课外阅读兴趣。……
二、自读自悟,自我创新
这是课外阅读的关键环节。需要教师从两方面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我创新。
1.介绍读书方法
(1)一般方法
①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速读法)。
②圈点句画写(圈点勾画精彩之处、批注自己的感悟、写读书笔记)。
③学会边读边思考。
(2)针对书籍特点介绍相关读书方法,推荐课内相关的读书方法,如介绍散文、小说、记叙文、科学常识文、诗歌等体裁的读书方法。其策略可采用“选例导读,交给方法运用方法,自读自悟”的步骤进行。
2.指导读书过程。读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读书方法,或浏览或速读或精读,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地方边读书边勾画边批注自己读书的新感悟、新认识,或在阅读记录袋中写下自己的新发现。读书过程中,要注重指导学生养成和保持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要让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从中获取自己有用的信息;要采用一定的“强制”手段,在老师与家长的严格要求与正面引导下,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阅读意志。让学生在长期的自读自悟中养成习惯,超越自己,超越他人,成为“智慧人”。
三、交流展示,自我创新
这一环节是激励学生坚持课外阅读的动力环节。在学生读书有了一定收获或读完一部书后,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交流读书“成果”,给学生提供展示交流平台,让学生畅谈读书收获,享受成功的喜悦,实现自我创新。这一阶段的操作方式有:展评课外读书小报、办小书虫报、展评优秀课外阅读记录、课外阅读知识大赛、课外书故事大赛、看谁读的课外书多评比赛,读课外书方法秘诀交流会……这些“交流展示”活动的开展,不但可以让学生在对话及成果的展示中交流读书方法,提高生命创新的价值,而且会激励学生坚持课外阅读的兴趣,把课外阅读进行到底。
以上“自读自悟,自我创新”课外阅读模式三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展开,都依照学生“自读自悟,自我创新”和教师“主体多元引导”两方面运作。学生的“自读自悟,自我创新”要遵循这样的阅读之路:“读喜欢的儿童读物读喜欢的名著、热销书触类旁通,博览精典名著、热销书”。教师的主体多元引导的价值取向是:
1.从兴趣走向意志。学生课外阅读要以兴趣引入,但仅靠阅读兴趣维持是不长久的。要完成课标规定的课外阅读量,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还须培养学生阅读的自觉性、自制力,需要阅读意志来支撑。因此,课外阅读指导应在激发兴趣后,注重阅读意志的磨练,使学生从兴趣阅读走向意志阅读。
一、由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阅读
1.以课文为引领,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里的课文都比较贴近儿童生活,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当学生在语文课上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时,教师便可不失时机地推荐书目,引导他们进行课外阅读,激发阅读兴趣。例如,我在教《祖父的园子》这课时,发现学生对文中富有诗意的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趁机向学生推荐了萧红的《呼兰河传》,并给他们进行了节选朗读,引导他们进一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另外,根据单元所学内容,可向学生推荐课本后的选学课文。
2.重视阅读课,指导阅读方法
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所以,阅读课上,教师要把课内与课外更好地结合起来。教师可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例如:①浏览式读书法。对于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以采用浏览式,即“走马观花”,了解大致内容即可。②筛选式读书法,如在教学《鸟的天堂》这一课时,在课前要收集一些关于这棵大榕树的资料,当我问到这棵大榕树为什么称为“鸟的天堂”时,学生便有目的、有选择地读自己要找的内容,把无关的都跳过去,孩子们如果需要查找一些相关资料,便可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将浏览和精读相结合,才能读中生趣,才会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技能,获得最佳阅读效果。
3.利用课前十分钟,推荐有益书目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当他听到或看见班里的同学有一本好书、一个好故事时,往往也想亲自看一看、读一读,这也为孩子今后的课外阅读激起了更高的兴趣。因此,我每天利用课前十分钟,随意指定学生上台介绍自己最近看的书或听到的故事。这样的展示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例如,在孩子介绍了作家伍美珍的校园小说系列后,班里掀起了看伍美珍小说的,甚至还有个别爱好写作的学生在日记中模仿小说,以班里的同学为原型,写起了校园小说,我班的黄XX同学写的《我班的“母老虎”》,也被收录在伍美珍的校园小说中。
二、组织活动展示,感受课外阅读乐趣
交流讨论的过程也是学生互相学习的过程。因此要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感悟。
1.吟诵赏析,达成共鸣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说过:“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声音是对生命的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用心教学是我们阅读之魂。”所以,课外交流也离不开朗读,学生绘声绘色朗读的过程,就是欣赏品析的过程,因此,留出一定时间,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是非常有效的策略。
2.游戏交流,玩中感悟
阅读交流时用游戏的方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将零碎的感知进行适当的整理。游戏的形式应该灵活一些,可以自由结对游戏,也可以以读书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
如对诗就是一种既有竞争性又不乏乐趣的游戏。对诗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如师生互对、生生互对;诗的内容也可千变万化,如对出处、对作者、对诗句、对主题等。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阅读所得,品尝到成功的乐趣。同时,教师也检查了学生的阅读情况,可谓“一箭双雕”。
3.情节再现,二度开发
学生阅读的作品中,常常遇到精彩的故事情节、心灵独白、动作神态等。此时,可指导学生采用表演的形式集中表现作品中扣人心弦的情节,再现感人至深的场景,展示丰富细腻的心理。表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必定经历了接触作品、揣摩意图、品味语言的环节,实现着对作品的深入思考和有目的的二度开发。观看者借助形象传神的表演,能感受到作品的独特魅力,定然会对相应的作品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形成高尚的生活情趣和健康文明的审美价值观。
4.建立“读书笔记”展台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 语文课外阅读 现状 方法
义务教育阶段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然而,就目前现状来看,受社会环境和家长文化层次的影响,对初中学生而言,学生自主阅读的情况很是不容乐观。即使是经济文化相对较为发达的苏南地区,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和能力也都亟待提高。本文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家庭和学校现状,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加以分析探究。
一、初中阅读教学
受家长意识、学校条件和教师水平限制,初中学生的课外语文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以苏州东山镇为例,这里地处太湖之滨,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还出过许多名人:古有明代王鳌和明代苏州第一个状元施,今有王守觉、王守武、何泽慧等5名中科院院士,照理说这里应该有较强的读书氛围。但事实是尽管百姓生活富足,但普遍文化素质不高,绝大部分家长都为茶果农或渔民,家庭文化氛围可想而知。再加上由于近几年很多大学毕业生工作难寻,他们甚至对自己的子女读书也都抱无所谓的态度,在阅读方面对自己子女的要求更是可想而知。很多家庭很少有藏书甚至一本藏书也没有,对孩子的阅读极不重视,这样的家庭环境孩子的阅读意识和阅读能力势必要受到很大影响。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家庭普遍缺乏培养孩子阅读意识的情况下,作为老师首先要想尽一切办法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很多老师利用阅读课从阅览室借来图书供学生阅读,这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这既解决了学生阅读图书的来源,又保证了阅读时间。但由于学校阅览室场地有限、学校借阅图书手续的繁琐、学校图书更新缓慢等原因,学生阅读课上对阅读的内容缺乏自主的选择,更多时候是被动地服从辅导老师或图书管理人员的安排,他们很少有自主选择感兴趣书籍的权利,所以很多时候学生读书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缺乏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理解和体验自然也不会深刻,更不会有所感悟和思考,或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这样的阅读效果可想而知。
新课程标准还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有些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喜欢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即把自己对作品内容或人物的理解强加于学生,使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之前就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这很不利于学生阅读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激发。
语文教师观念陈旧,认为课外阅读浪费时间,不鼓励学生读书,甚至阻止学生阅读课外书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有些语文教师甚至将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割裂开来,认为老师的任务只是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上好课就可以了,至于课外阅读,那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加上由于自身的阅读量少,对课外阅读缺少必要的辅导,不推荐书目,不指导方法,不检查督促,还有些老师虽然也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但他们认为课外阅读就是为考试备战,将所要考查的文学名著按照考试要求编成考题,完全忽略了学生在阅读中富有的个性情感的体验和创新潜能的开发。
以上种种现状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完全背道而驰,极大束缚了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初中学生课外语文自主阅读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7~9年级学生,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可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课外文学作品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那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课外语文自主阅读的能力呢?
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笔者结合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学会读书”这一总体目标,按单元目标对读书方法加以分解:对于课外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精妙短小的散文或古诗文精品,要求学生学会通过反复诵读加深感悟和印象――“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并利用课前五分钟开展课前朗诵比赛,内容为课本外的名家散文经典段落或《古诗文诵读》(初中版、高中版)上的相关诗文,通过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对课外文学作品中的小说,指导学生选取合适角度对文学作品深入“感悟、品味、欣赏”,仔细辨析作品浓厚的文化内涵、情感表达和方式,以及语言艺术的特色;对课外优秀小说作品,老师开出书目,指导学生利用阅读课时间到学校阅览室阅读或到藏书室借阅,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牛吃草”的精神学会反刍对那些充满智慧的经典作品深读精思,反复品味,含英咀华直至深得精髓。
在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广泛进行课外阅读的同时,还应注意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巧妙引导,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归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给予足够的阅读自由,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对于作品的解读,不应要求学生给出一个固定的答案和解释,而应鼓励学生调动思维从各个角度大胆想象质疑,对作品作出个性化、创造性的阐释和解构,并让他们选择感触最深的内容写出自己的读书心得进行交流。
为培养学生阅读欣赏不同类的文学作品能力,还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评论类的文章,(比如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学评论或《作品与争鸣》等文学类期刊中的一些文学评论),指导学生在发扬阅读个性的基础上,学会从理性地角度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一些文学评论或阅读感悟,通过这种个性化的感悟张扬学生阅读个性,激发其阅读兴趣和潜能,并使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再上一个层次。
通过以上专项训练和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有了方向,有了方法,阅读意识和兴趣也大大增强了。初中三年时间,尽管学习时间很紧,但很多学生还是阅读了几十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都大大增强。
三、结语
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给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不扼杀学生的阅读个性,这是当前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只有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要求,并巧妙加以引导,激发他们的潜能,才能开辟出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指导的新路子,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方国才.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3]施耐庵.水浒传.
一、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
人是环境的产物,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成长对于小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在开展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时,教师应当重视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的营造,从而激励学生投入到课外阅读当中,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在营造课外阅读氛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一些策略。第一,开放学校图书馆,教师和学校领导积极鼓励学生进入图书馆进行图书阅读和借阅。第二,在学校内明显的地方设置读书栏,分享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图书,摘选其中精彩片段,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第三,各个班选拔课外阅读学生榜样,通过榜样的力量影响其他学生,鼓励其他学生投入到课外阅读当中。第四,定期举行课外阅读竞赛,通过知识问答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经典课外读物的阅读情况,并通过颁发比赛奖励鼓励学生投入到课外阅读当中。
二、多角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教师的激发和引导下产生的,可以说,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至关重要。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采取多角度、多层面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此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策略:第一,教师牵头进行课外阅读,阅读的目标读物和学生一致,并在课堂上自然地将阅读感悟感情饱满地分享给学生,并且一定要将图书中最吸引学生的内容讲述出来,营造一定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在课文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读物,趁着课文内容仍然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可以较为容易地使学生对教师所推荐的课外读物产生阅读兴趣。第三,要求学生每天进行二十到三十分钟的课外阅读,并在课堂上随机邀请学生对阅读感悟进行简单分享。这种给予学生适当的阅读压力的方式,在实践中也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学生之间的相互鼓励和带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的话反而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而学生之间相互的鼓励和带动,更能起到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和兴趣培养作用。通过学生之间相互的鼓励和带动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可以采取以下一些可行的策略。第一,在班级内部设置一个阅读园地,张贴一些和优秀课外读物相关的海报,并由具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的学生担任阅读园地负责人。第二,举办图书搜集活动,每个学生带两到三本自己读过的课外读物充实到阅读园地中,由阅读园地负责人进行记录和保管,其他学生则可以通过负责人进行图书借阅。第三,在班级内将学生分组,并保证每组中都既有课外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又有课外阅读能力弱的学生,经常举办一些课外阅读知识竞赛,考察一些经典的、常见的课外读物中的相关内容和知识,以小组为单位记录比赛成绩,对成绩优秀的小组进行奖励,并对个人表现较好的学生另行办法奖励,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四、教会学生良好的阅读方式
在很多时候,小学生不愿意进行课外阅读,并不是因为课外阅读本身趣味性差,而是因为一些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正确的课外阅读方式,导致这部分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耗时耗力,却没有感受到足够的阅读,因而丧失了阅读兴趣。因此,教会学生良好的阅读方式,也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和习惯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在教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式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以榜样的姿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正确引导,将科学合理的阅读步骤清晰地讲述给学生,并通过实践阅读帮助学生正确掌握。一般来说,小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应当采取的正确的阅读方式是,首先,根据阅读取向选取适宜的课外读物,在这方面教师必须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选择健康、向上、积极、语言优美、富有趣味性的课外读物。其次,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应当采取泛读和精读结合的阅读方式,对于科普性强的读物,应当精读,对于语言优美的文字片段,应当精读,对于简单叙事、内容单一的内容,应当泛读,并提取其中的精华。再次,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养成在阅读过程中或者阅读后做笔记的习惯,简单记录当时的阅读感悟和阅读所得,并摘抄读物中语言优美的文字片段,或者记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内容。最后,对于一些经典的、百读不厌、对学生有良好的启发和教导作用的读物,教师应当倡导学生反复阅读,使书中的道理和所传达的价值观更加深刻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价值取向。
近年来,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有所好转,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笔者发现小学高段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家长、学生对课外阅读的价值认识不足,甚至有些家长觉得,课外阅读会影响子女的学业成绩,尤其是高段学生面临小学毕业考的情况下,部分家长片面地认为,只要学好课内知识就万事大吉。另外,学生课外阅读的自觉性不够,在课外安排中,电视、电脑等严重冲击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时,缺乏有效的阅读方法指导,其结果是,学生的课外阅读结果大打折扣。
那么,如何做到有效引领呢?笔者着眼于教学实际,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思考和摸索。
一、有效营造阅读氛围。
首先,安排好课外阅读的时间。“固定课外阅读的时间,是保证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条件。课外阅读时间的安排有了计划性,也便于教师进行指导。其次,教育学生明确阅读目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语文学习不是为了现在的分数,不是为了应付眼前的考试,而是为了提升语文素养,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要求学生每天要花半小时看看书,记记摘记或写写读后感,目的是慢慢培养学生每天看书的好习惯;
2.在班内张贴爱读书的名人画像和名人名言、设置学习园地、开辟每周读书交流话题、开展读书争星活动等;
3.设立“图书角”。从学校图书室借部分图书,和同学自购图书互相交流相结合,并有图书管理员专门负责;
5.设立“故事课”。每周一节的故事课,给学生讲他们喜欢听的小故事,激发他们的阅读积极性;
6.介绍古代文学家和近代作家曾在小时候博览群书的事迹,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课外阅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明白阅读是使人终生受益的;
7.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重点探讨在家里如何开展课外阅读的问题,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读书的家庭氛围;
8.利用家长学校与家长沟通,让他们可以多带孩子逛逛书店,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
在明确了阅读的重要性之后,通过以上手段有效营造阅读的氛围,为开展课外阅读做好铺垫。
二、有效指导阅读方法
真正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能保证阅读的效果,方法得当,阅读的效果才会明显。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
1.课外阅读与“采蜜本”相结合。“新课标”要求学生在中高年级每学期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因此,使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见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并写一定篇数的感悟,我们形象地把读书笔记称之为“采蜜本”。不间断地摘抄,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综合语文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也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能力,这样,学生对于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与日俱增,为学好语文创造了先决条件。
2.课外阅读与作文教学相结合。课外延伸阅读,尽管属于个体行为,是独立完成的,但仍有其共同的目的――获取信息、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而采取恰当的形式,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体会交流,是很有必要的。笔者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分层次地收集材料、汇总信息,结合思想教育、故事课等环节,让学生汇报个人阅读情况、交流心得体会,使课外阅读延伸到作文日常教学,以实现课外阅读的最大价值。
3.关注学生阅读心理的个性差异,有针对性的指导阅读方法。“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对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充分了解,关注他们阅读心理,努力掌握第一手资料,如对部分优秀同学,推荐散文化、哲理性的读物,对一些阅读能力一般的男生,推荐较轻松的充满童趣的系列读物,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适当的写一写小散文、小诗歌。针对学情差异,有的放矢的做好阅读教学的指导工作,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材料,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自我的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三、有效评估阅读成果
对阅读的结果进行评估,是必要的,否则,会使我们的阅读疏于管理、流于形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有效评估:
1.建立评价框架。从整体方面对班级课外阅读开展情况进行评价,通过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笔记上的学期阅读进度计划、读书摘记、心得体会文章,并结合平时阅读活动的表现,对课外阅读量、阅读面等进行评价。评价的标准采用模糊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课外阅读评价形式采用等级和评语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学生自评、家长补评和教师总评的方式。
2.注重平时抽查。对于班上阅读能力需大幅度提高的学生,多采用平时抽查的方式,因为他们的读书笔记可能存在错误较多、潦草混乱等不符要求的情况,为了让他们养成持之以恒的读书习惯,所以把关适度从严。在加强指导的前提下,严格把关。
3.阅读展示。在故事课的基础上,开设阅读展示课,让学生汇报展示阅读成果。可以先在小组里展示,然后在班级里面进行“本月阅读之星”的评选。评价时原则上统一标准和客观公正,对成绩一般的学生多表扬鼓励,以树立其信心。这样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增强自信心,达到评价的目的。广泛调查学生阅读范围、篇目,每月开展一次阅读活动,每学期开展2-3次具有专题性的课外阅读活动课,或是阅读经验交流,在活动中评价学生阅读情况,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
4.激励性原则。新课程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过分强调评价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引导学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量,对其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使其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善读书,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充分利用好图书角、黑板报、学习园地、班报等媒体,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时展示学生课外阅读成果。
研究人员:
指导老师:
选题依据:
良性的阅读能提高人们的修养。对正处于心理塑造期的学生,阅读尤其显得重要。然而课业繁重的中学生,阅读情况究竟如何?什么书籍更受他们的青睐?对他们产生怎样的影响?他们又该如何选择课外书?为此,我们决定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调查。
研究意义:
希望对广大中学生及相关人士有所启发,为中学生的良性课外阅读起到积极作用。
预期效果:调查分析报告
调查方法:
调查分析法,由于初、高中生在阅历、时间等方面有差异,将分别分析他们的阅读状况。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思路:
1.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及影响阅读量的因素。
2.中学生喜欢读的书籍与他们赞成中学生应读的书籍的对比。
3.家长认为中学生应该读的书籍。
4.初中生和高中生从书中获得的感悟。
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
一、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及影响阅读量的因素
阅读量 很多 多 一般 较少 少
初中生 0 50% 50% 0 0
高中生 7.1% 7.1% 73.1% 7.1% 5.6%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初中生的课外阅读量比较适中,“很多”和“一般”各占50%,而高中生的阅读量差距很大。“很多”占7.1%,“少”占5.6%,而“一般”则占73.1%,约是“很多”的10倍。然而每个中学生的自我要求不同,他们判断阅读量多少的参照物也各不相同,不具有特别明显的对比性,但数据还是可以反映出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局限性。
从调查中得知,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时间的限制都成为他们课外阅读最大的一个障碍。它就像一口幽深的古井,只容深困其中的中学生观看稀疏的星。这就从侧面反映出中学生的学业繁重,书山题海之外,他们可以用来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尤其是对高三学子来说,课外阅读被家长禁锢,被高考封锁,成为他们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
整体来说,家长普遍支持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这个以学习、知识为主流的社会,阅读是必需品,家长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再调查中还反映出,部分初中生的家长不赞成孩子阅读课外书,因为家长认为,初中生自控能力较差,课外阅读会耽误时间,影响学习。但这种现象就像极光,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已不是主要限制因素。
二、中学生喜欢读的书籍与他们赞成中学生应读的书籍的对比
初中生:
书籍种类 励志类 名著类 青春类 青年杂志及漫画 科幻及武侠
所读 4% 21.6% 17.6% 7.9% 48.9%
应读 21.2% 33.3% 3.0% 27.3% 15.2%
高中生:
书籍种类 励志类 名著类 青春类 杂志及漫画 科幻及武侠
所读 14% 29% 16% 10% 31%
应读 34.2% 31.5% 0% 15.1% 19.2%
由上表反映的数据可得,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名著的阅读都成为他们的“主餐”,分别占21.6%和29%,位列第二的是青春小说,分别占17.6%和16%,名著是历经时代淘洗的精品,老师、家长都会竭力推荐这类书籍,中学生大量阅读名著,便也在情理之中。然而为什么中学生对青春小说也情有独钟呢?
据我们对中学生的采访,他们对青春小说的阅读做出了如下看法:
①用于放松心情,调节心理压力;
②可以获得友情、爱情上的情感启发;
③觉得青春小说欺骗中学生情感,不值一读。
对于青春小说,我们不能绝对、片面地判断它是好或坏,凡事利弊皆有,下面我们就对青春小说的利弊加以分析:
利:它符合中学生的身理、心理特点,容易打动中学生,引起他们强烈的阅读兴趣。对学习紧张的中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自我调节放松的好方法。部分书优美的语言表达,能提高中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阅读此类书籍,促使他们思考关于青春、友情、爱情等方面的内容。
弊:同样是因为符合中学生的身理、心理的特点,引起他们强烈的阅读兴趣,青春会勾起他们对于爱情的幻想,甚至陷入无法自拔的地步。书中一些偏激的、远离现实的爱情观也会影响到他们,驻下根深蒂的“恶种”加上有些书中所谓“流行”的语言,掩盖了中国文学的精美,淹没了中国语言的闪光点。
中学生处于一个特殊的心理阶段,他们喜欢阅读青春小说,但却认为中学生不应该读。上表显示出:初中生中3.0%的人认为应该读青春小说,而高中生却无一人赞同。学生们赞同读的书籍位居榜首的分别是名著类占33.3%(初中生),励志类34.2%(高中生),而真正喜欢读这两类书籍的却只占21.6%(初中生)和14%(高中生),中学生是如此矛盾,在赞成与喜欢之间存在着这么大的反差,究其原因,又是什么在影响他们的选择呢?
三、家长认为中学生应该读的书籍
书籍种类 青春类
初中家长 0
高中家长 0
从上表反映出,初中生家长和高中生家长都非常不赞成自己的孩子读青春小说。据采访,初、高中生家长觉得中学生读青春小说是浪费时间,会影响学习,还可能会让他们过早陷入爱情旋涡,引起早恋等问题。
我们不得不说家长对中学生了解的片面性,他们忽略了中学生的兴趣,而着重时代的好书。初中生家长认为初中生应该读励志类与名著类(都是占43.75%),高中生家长则认为高中生应该读名著类与时事类(都占34.8%),其次是励志类(占21.6%)。从这可看出中学生家长对中学生寄托的巨大希望,他们应该读好书,立大志,关注国家大事,了解世界形势变化。
了解了中学生的阅读概况,那阅读又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对此我们做了较详细的统计:
四、 初中生和高中生从书中获得的感悟
青春 爱情 亲情 友情 人生 哲理 其他
初中生 10.6% 4.3% 10.6% 14.9% 21.3% 23.4% 14.9%
高中生 10.1% 6.4% 15.9% 16.8% 24.3% 13.1% 5.6%
上表反映出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启发与影响是多方面的。各种感悟所占比例较均匀。相比之下,关于人生方面的思考在高中生中显得尤为突出,占24.3%;而初中生则更多是关于哲理方面的感悟占23.4%;关于人生也很受初中生的青睐占21.3%。而关于爱情,却不那么倍受关注:初中生占4.3%,高中生占6.4%。这与学校,家长及社会道德的影响有关。大多数人认为:学习任务分繁重的中学生是不容分心于爱情方面的,应以学习为主,考上好大学为目标。可他们都忽略了一点,对于身理、心理都正在发育的中学生而言,正确的爱情观的引导十分重要。在家长、老师都不关注时,好的青春书籍便可以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而事实上,却是青春小说畅销,甚至泛滥。所以真正能读到一本好书,是极其困难的。因此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中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对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由于学习紧张,中学生的业余时间少,课外阅读也相对较少;
2.中学生热衷于名著类书籍,也同样钟情于青春小说;
3.涉世未深的中学生在阅读时汲取了很多关于人生、哲理的感悟,启发了他们的思考。
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校、家长甚至整个社会应倡导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阅读好书;
2.名著虽是文学的精华,但它们的内容包罗万象,所以中学生应学会有选择性的阅读,从中吸取符合自己年龄段的精髓;
那么,怎样做到“文本”与“人本”有机结合呢?
1.注重感悟阅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在长期阅读实践中积累的感悟经验。在感悟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体创造,整个阅读过程需要他们自己完成,而不是老师包办代替,还学生思想以自由。
当然,教师也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应适时加以指导。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指导:(1)为学生指导思考的方法;(2)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想问题;(3)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4)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在学生已充分感悟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展开对话,让学生相互交流所得,并抓住学生中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引导学生凭借教材和有关资料加以辩论,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取长补短,拓展思维。
2.利用阅读教学促进写作
语文教材入选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文情并茂且与生活联系紧密,特别是文学作品,既有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又凝聚着强烈、丰富的情感,为我们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3.要做到具体形象与理性分析相结合
通过阅读,学生从文中获取信息,并已不自觉地将信息加工,即把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理性分析,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通过具体形象与理性的分析,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知识的热情,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感悟到了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4.课外阅读指点
4.1 注重整体感知,注重语感培养。鼓励、倡导课外阅读,要求在课外阅读时,首先从整体出发,从宏观上感悟文章写的是什么?是怎样写的?你觉得这篇文章好在哪里?并要求摘抄且附简评。
4.2 强调语言文化积累。要求学生对成语、名句、警句、妙语,要理解记忆,对于含蓄凝炼的关键语句则指导学生探究。古人说利好“积句成篇”。如果这个环节得到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将逐步得到提高。
关键词 课程标准 语文素养 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 3 文献标识码:A
古有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今有臧克家说:“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位益友。”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人生伴侣和导师!”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人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古往今来,无数中外名人无不都强调着读书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小学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低段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中段课外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高段课外阅读不少于100万字。在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的文化营养。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今天,有着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课程,除了作为教本的语文教材以及课内有限的阅读时间,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更应结合语文这一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特点,通过展开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课外阅读,引领学生进入已知或未知的领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对未知的美好世界的向往。多数学生没有到过长城,却在的《沁园春 雪》中领略了北国长城的风光;没到过西湖的同学,却在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感受到西湖接天莲叶的美妙;我们没到过伦敦,没去过巴西,却跟随鲁滨逊一起游历欧洲,见识了吃人的野人,信任忠实的“星期五”,在孤岛求生的鲁滨逊让我们大开眼界。未知的世界还有哪些神奇?更令学生们着迷与神往!
(2)课外阅读,提高了学生的认知,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课外书籍如一座知识的宝库,吸引着学生不断去开采。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优秀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高尚的理想,坚强的意志,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善美的心灵,无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的,在《绿山墙的安妮》中,孩子们看到安妮的善良,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保尔的坚强、勇敢,钢铁般的意志无不让孩子们感动。正如题记写道: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羞愧。这字字句句撞击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并留下深深的印记。
(3)课外阅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所谓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其中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所以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在长期的对各种言语作品反复揣摩、体验中不自觉地增强和培养了良好语感,在体会和感悟中也提高了学生审美情趣;在阅读中,学生也学习到写作方法,积累了大量的好词佳句,继而学生才能厚积薄发。
(4)课外阅读,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增强学生语文素养,也树立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体验中下功夫,积累了丰富的好词美句,俏皮的歇后语,习惯流传的短语、谚语,以及一些写作的方法,最终表现在说和写的能力上。正如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般,提起笔来才会如有神助,一泻千里。就像有学生在自己的日记中感悟时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到岳飞“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警示中,勉励自己“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学生在优秀的习作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自然也增强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在学生广泛的阅读活动的同时,在孩子们记忆力最强的时候,多读多背,增强了个人对语文知识积淀的厚度,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课外阅读,如一把钥匙,帮孩子们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
课外阅读,如一双希冀的翅膀,带孩子们看得更远,飞得更高!
关键词:课外阅读 高中语文 习惯
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问题:“现在的学生,读课文语不成句,背课文缺言少语,写作文胡言乱语,语文综合素质基础较为欠缺。”对于这个问题,笔者也都有同感。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学生不爱读课外书,学生的阅读量少,语言的积累量严重不足,对语言文本的理解感悟有欠缺。学生在这样缺言少语的学习境况下,必然也就难以理解文本的深层隐含之意。其实,同仁们光抱怨是不解决问题的,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思考如何让学生跟着你走入那无限的阅读空间去,培养学生能够从阅读素材中寻找到他们所应该感知与获取的过程和方法。
一、语文课外阅读的理解
语文课外阅读中的课外是相对于课本本身而言的。课本上的文章称为课内,课本上没有的文章称为课外。课外阅读就是以课本外的读物为学习材料而进行的读书活动。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能够进一步的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为他们的语言知识积累奠定基础。学生在这样的阅读环境中能够对课内的文本材料进一步的拓展延伸,从而积累自己的语言阅读量。
二、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及解题策略
1.阅读时间问题。多年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引下,在考试功利的阴影下,好多教师担心课外阅读会抢占课内教学时间,影响教学成绩,从而校内课外阅读化为乌有。部分语文教师将一些高中新课标必读的课外书籍规定在寒暑假进行阅读,而家长又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一票否决。长此以往,学生真正捞到手的宽松阅读时间几乎是零。渐渐地,学生也就形成了一种错误认识:完成作业就完成了学业,除课本外都是“闲书”。久而久之,要想让学生将心灵放飞在语言的天空里去体验美丑善恶实在太难了。难道我们真的每天就拿不出一定的阅读时间吗?我认为当然不是,只不过是完全为了高考服务的一种托词或习惯而已。教师、家长天天保证定时给学生一段开放、自由、宽松的阅读时间,应该还是能做到的。存在的困难充其量也只是个“坚持”的问题。
2.阅读资源问题。“家无藏书”,这是社会大环境造就的普遍现象。实际上,在课外读物泛滥的今天,确切说好多家长也真不知该给孩子“藏”什么书。为此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更艰巨了。如果学校能够定期配购课外读物,定期开放阅览室,学生能随时查阅解读各种图书,有这样的便利条件那当然更好。但目前初中阶段达到这一条件并不容易。在现有的情况下,教师尽自己所能,组织学生将自己喜爱的书籍带到学校,组建班级图书角,班级阅览室,师生还可以力所能及地查找一些阅读材料充实班级的资源库。其实,这也是为了学生积累语言知识素材的需要,也是为高考取得好成绩打基础,只不过是见效不那么明显罢了。
3.阅读成效问题。阅读不同于科学研究,更多的是一种审美的欣赏,情感的体验。因此,如何显示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让学生感觉到读而又获,他们才能有兴趣读,主动读。为此为他们构建阅读效果展示的平台就很重要。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开展个人读书笔记展览会,个人阅读点评集交流,小组阅读成果展示会,小组合作分门别类编写作品选等等,还可将这些资料充实到班级书库中。另外,阅读后还要去指导写作,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使阅读成为作文指导的重要部分。
4.课内与课外阅读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也是部分老师最关心的问题。课外阅读应当是课内教学的有益补充,课内学到什么,可以寻找相关的课外阅读内容,这样课外阅读对课内教学也是一个深化和加强。其实,我认为,课本所选文章也只是我们这一主题教学的引子,仅靠那三四篇文章的讲解阅读,恐怕远远达不到我们所预期的教学目标,并且有些篇目对不同阅历,不同地域的学生来说也许并不合适。因此课内有些篇目倒不如有选择的稍作放弃,从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一些课外阅读入手去引导和教学,也许这样更能收到好的效果。
三、优化课外阅读的几点补充
1.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阅读资料,自寻其食。现代社会的发展为人们的课外阅读提供了一些物质手段,为此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媒体、报刊杂志、网络等形式去寻找与课内文本教材相符的一些文章资料。学生在自寻阅读材料的过程中能够培养他们语文动手实践的能力,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激情与兴趣。这样一方面可以拓展延伸了课内语文教学,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学习语文的激情与兴趣。
2.鼓励学生作深层次的思考探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就是说,学生往往会对教材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会因个人特征、个性的不同而有所异。教材文本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载体与依托,学生应该从文本中通过比照阅读寻出自己的独特深思与感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写阅读感悟、举办演讲、开展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来对阅读文本作深层次的探究,并为他们的独特见解提供展示的机会,教师在这样的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完成这样的活动,并予以表扬他们的创新之处。
3.鼓励形成系统化的阅读教学。我在语文教学中认为,教学无论怎样改革,课本是基础,这是很多人认同的指导思想,我也不反对以课本为本。但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出的应当是更加丰富多彩的课内阅读空间,而不是局限于课本。如果按照课本内容扩展课外阅读,将其常规化并整合保留活动成果,未尝不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如我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5-6人为一组,组长是主编,组员各有头衔:副主编、美术设计、版面设计、编辑等等。封面每组自行设计:大头贴,个性签名等。每天语文课前3-5分钟定为“美文欣赏黄金时”(美文是根据课本内容提前布置的作业),学生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查阅,第二天一名同学到台前朗读,要求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感情充沛。学生评议,达不到要求接着“培训”。朗读好的,可以给组加分,作品收藏于班级书库中。这样每个同学每日查阅着,收藏整理着别人的、自己的“大作”,忙得不亦乐乎。这样有计划地实施课外阅读教学,相信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在这样激情的活动中得到提升。教师也大可不必担忧会影响自己的教学成绩。事实上,此种做法让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而是主动的参与者。
总之,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与激情,保护好他们的学习信心,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