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5:25:4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现有商业模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共享经济是技术进步的结果。共享经济产权层面的特点是所有者暂时让渡使用权以获取收入的租赁经济,但是这种经济模式在互联网时代以前没有形成气候。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大降低了租赁交易的信息成本,减少了信息不对称,使原本不可能达成的租赁交易成为可能。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下文以“云大物移”技术作为互联网技术的统称)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共享经济从理想成为可能。通过互联网平台,个体之间进行这种直接的商品和服务交易的成本大幅度下降。互联网的大数据分析以及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使资源的需求方和供给方能够快速进行匹配。同时,互联网平台上的支付手段、评价体系日趋成熟,交易双方能够迅速地建立起了解、信任和合约关系,加速了共享经济的发展。
共享经济会从哪些方面影响传统的商业模式,在哪些行业最容易发展?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作为共享经济基础的互联网技术,大大减少了微观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进而大幅降低了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搜寻、谈判、监督等方面的交易成本。伴随着交易成本的降低,在各自收益最大化的目标激励下,劳动者、企业家、消费者等微观主体自发博弈互动,打破原有的商业模式、重构相互关系,最终形成符合新的、低交易成本要求的新商业模式,也即完成对原有商业模式的颠覆或者说是“破坏式创新”。从供应方来看,个体经济借助互联网强势回归,从消费方来看,则从以买为主变为以租为主。这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经济增长。
供应方:个体经济强势回归
我们知道,传统企业的形成跟交易成本紧密相关。在新制度经济学鼻祖科斯看来,市场和企业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手段,“企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两者的区别在于,在市场上,资源配置由价格机制自动调节;在企业里,资源配置由权威的组织来完成。但无论用市场机制还是企业组织来协调生产,都有成本。企业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有些交易在企业内部进行比通过市场进行所花费的成本要低,但是企业内部交易成本也随规模扩大而增长,而且企业越大,管理成本可能越大。当在企业内组织交易的成本增加到等于市场组织交易的成本时,企业与市场的界线也就划定,即企业的边界所在。
而共享经济的一个颠覆性影响,体现在互联网的普及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减少了交易成本,从而导致传统企业边界收缩。互联网提升了信号传递和信息甄别的效率,提高了匹配需求与供给的效率。同时,大数据有助于完善信用记录,增强市场自身的信用约束。而社交网络的快速扩展可以实现规模效应。在市场交易成本降低、企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按照科斯的理论,传统的企业边界存在被市场挤压的倾向。随着传统企业边界收缩,“劳动者-企业-消费者”的传统商业模式逐渐被“劳动者-共享平台-消费者”的共享模式所取代,完成了共享经济对传统商业模式的破坏式创新。
一个具体表现是个体经济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强势“回归”。以出租车市场为例,在出租车公司尚未形成、私家车开始普及的阶段,居民对出租车服务的需求只能通过非正规的出租车个体户来满足。然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高昂交易成本使得这种由出租车个体户构成的市场一直难以扩大。出租车公司的出现带来了标准化、正规化的服务,降低了交易成本,激活了市场的需求,出租车公司取代出租车个体户占据市场主流地位。然而,滴滴、Uber等共享平台填平了阻碍原始个体经济发展的“信息鸿沟”,信息成本下降、信息不对称减少使得市场型交易成本开始低于企业型交易成本,最终的结果就是,相比于传统出租车公司的出租车服务而言,机会成本具有天然优势的专车、顺风车等出租车个体户能够实现对消费者需求的更高效响应、更优质服务,最终促进出租车个体户强势回归出租车市场。简而言之,在共享经济的颠覆性作用下,个体经济借助于云大物移技术强势回归。
相应地,共享经济的颠覆性更多地体现在那些在技术条件上能够以个体户的形式存在,但由于交易成本过高,不得不以企业的方式提出的产业中。共享经济之所以能够颠覆传统企业模式,是因为这些企业的资本分割性较强,存在单个劳动者用一小部分、甚至无需资本就可以单独提出的可能性,也就是具备“个体经济”的技术可能性。例如,有一辆车就可以成为Uber或者滴滴司机,有一栋房子就可以成为Airbnb或者小猪房东,甚至没有什么实物资本也一样可以成为共享平台上的兼职厨师或者理发师,只要你的手艺过关。在目前的状态下,难以想象在炼钢这种资本分割性较差或者说不可分割的产业,一个劳动者单独用某个熔炉就可以为消费者提供钢铁产出。由于第二产业中企业的资本通常存在技术的不可分割性,而服务业或者说第三产业的资本可分割性较强,因此,共享经济的颠覆性影响更多地体现在服务业。
即便是在资本分割性较强的服务业内部,共享经济对不同企业模式的颠覆程度也不尽相同。这部分取决于现存的企业模式是如何形成的,是政府在判断市场交易费用和企业内部交易费用孰高孰低之后形成的?还是市场在比较这两类交易费用后形成的?如果是前者,这意味着企业模式刚性较强,难以及时顺应新形势的变化,难以及时消化吸收相关冲击。而通过后者形成的企业模式灵活性很强,能够及时消化吸收共享经济造成的冲击,扬弃旧模式,演化成适应共享经济的新模式。比方说,特许经营制度形成的出租车公司,实际上长期依靠行政垄断生存,制度刚性强、市场意识差,面对滴滴、Uber等共享经济的冲击,并没有及时做运营形态的调整以适应新的挑战,导致出租车公司和司机与滴滴、Uber等平台和司机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甚至演变为直接冲突。
而一个正面的例子来自于网络电商与实体卖场之间从冲突到合作。与共享经济一样,网络电商也是互联网时代出现的新生事物,一度是以实体卖场革命者的姿态出现,但是实体卖场作为市场自发形成的企业组织,灵活性强,能够及时响应新形势的挑战,迅速在互联网时代找到了充足的线下渠道这一比较优势,从而使得网络电商非但没有革实体卖场的命,而是如马云所讲,形成了“互联网公司的机会未来30年一定在线下,而传统企业的希望一定是在线上”的共识,并出现了京东与永辉、阿里与苏宁各自联手打造成O2O的新业态。中信证券研究部行业分析师近期了系列报告,对共享经济模式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分析和展望。
需求方:从以买为主到以租为主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使用”通常是他们购买商品的主要目的。对于汽车等耐用消费品而言,如果仅仅是为了使用,显然不一定非要拥有所有权。所有权所涵盖的权利要大于使用权,因此通常而言,为“购买所有权”(下称“购买”)所要付出的成本通常要大于为“购买使用权”(下称“租赁”)所付出的成本。以日常代步为例,购买汽车通常意味着要花十几万的购买费用、每月数千元的养护费用等,但是通常每月几千元的养护费就已经足够每个月的打车支出。
既然如此,为什么消费者依然普遍选择购买而不是租赁呢?一个原因就在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过高阻碍了租赁交易的高效实现。消费者对车辆的使用需求通常具有随机性,即便是日常上下班代步,由于种种原因也难以做到每天同一时间出门上班或者下班回家。在互联网时代以前,由于存在难以逾越的信息鸿沟,交易成本高昂,打车这种租赁模式难以做到及时匹配消费者的随机需求。一旦租赁的交易成本超过了购买的交易成本,那么消费者的理性选择即是买而不是租,在确保了使用需求及时有效得到满足的同时,还可以获取占有、收益等效用。这种消费者偏好造就了汽车市场的传统商业模式,即汽车市场以买为主而非以租为主。
共享经济正在对这种以买为主的传统商业模式造成颠覆性影响,以买为主正在向以租为主转变,同时产生了“消费者剩余”。云大物移技术大大降低了汽车租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与交易成本,使得共享平台能够低廉、有效、及时地实现汽车租赁供求匹配。相比于购买而言,共享经济的网络效应,使得租赁的交易成本伴随着参与人数增多而不断下降,在中国这样大的国家尤其如此。共享经济使得消费者不必再为了满足“使用”的需求而去购买商品,只需支付少量成本租赁即可。共享经济产生了“消费者剩余”是因为它的“闲置资源、闲置时间”模式,决定了它的生产要素机会成本较低,所要求的回报率也相对较低。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支付的费用要比传统模式中支付的费用低,也就是说消费者实际支付的要小于他原本愿意支付的费用,在消费者意愿支付的最高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这两者之差就形成了“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偏好的转变正在改变制造商的观念。比如,汽车生产商正在从单纯的销售汽车向出租汽车拓展。例如,作为传统的汽车制造商,德国戴姆勒(奔驰)集团已于2009年开始探索汽车租赁的共享经济模式,并成立了全资子公司戴姆勒智能交通服务集团,作为奔驰smart车型的汽车共享平台,这一平台目前已经形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共享品牌car2go。根据里夫金的研究,“汽车共享的成本只是私家车成本的20%,却可以使总体福利水平最大化。尽管这样一来汽车的产量和销量有可能减少80%,但依然非常值得推广”,而汽车制造商“之所以对从私家车向协同共享汽车的转变抱以如此大的热情和支持,是因为他们知道这样的服务会使行驶在公路上的汽车数量急剧减少”。除此之外,考虑到中国大城市限号限行等造成的汽车所有权“打折”,未来中国汽车租赁对汽车购买造成的颠覆影响可能更大。
“自由人”的联合:共享经济意义深远
除了对传统企业模式造成“破坏式创新”之外,共享经济对社会还有多方面的影响,以致大家对共享经济还褒贬不一。那么,共享经济对社会的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共享经济在高度机械化、纪律化、标准化的社会化大生产之外,给了供求双方更自由选择、更自由供给、更个性定制的可能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共享经济具有了“自由人”的联合意味。共享经济这种“自由人”的联合形式,有助于供求双方跨越信用缺失障碍,更自由地达成交易;共享经济使得个人更自由地进入或退出社会生产,有助于缓解人的“异化”问题;有助于推动不合理制度的优化,推动经济更自由的发展。
共享经济有利于解决信用缺失问题,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共享经济是高度依赖信用的经济模式,没有信用,难以想象一个消费者会放心地去乘坐陌生人的车或者住到陌生人的家里。从博弈的角度来看,一次性博弈难以淘汰信用缺失的玩家,只有无限重复博弈才能暴露每个参与者的信用度,进而激励整体信用水平的提升。在云大物移的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这种理想的重复博弈方式难以实现,而云大物移技术使得每一个普通消费者(供给者)可以便捷低廉地观察到潜在供给者(需求者)的信用度,从而做出理性的抉择。云大物移技术使得每一个作为互联网节点的个人时刻处于无限重复博弈的交易环境下,珍惜并提高自己的信用度成为理性抉择,最终导致一次博弈下互相不诚信的“囚徒困境”被打破。共享经济这种“提高诚信、有利自己”的正向激励特点,将会通过在个体之间重建、新建信用关系,逐步在全社会形成信用意识,不断提升整个社会的诚信水平,平滑因信用缺失造成的经济摩擦,最终促进市场经济运行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在线旅游;上市公司;商业模式;创新
一、引言
互联网、旅游信息技术和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正改变着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旅游企业也在不断地寻求新的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以适应市场环境和消费者行为的变化,传统旅游服务逐渐向在线旅游服务转变,一批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在线旅游企业正崛起和壮大。蓬勃发展的在线旅游市场,使得在线旅行服务规模不断扩大,新兴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然而,整个在线旅游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明显,旅游产品的价格战弥漫着整个在线旅游企业,利润空间不断缩小,积极探索创新在线旅游企业商业模式成为目前各在线旅游企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本文以携程网、去哪儿网、艺龙、途牛四家上市的在线旅游企业作为分析对象,选取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进行比较分析,整合目前在线旅游市场中已经出现的商业模式,根据目前在线旅游市场的环境进行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的探索,力图给发展中的在线旅游企业带来启发,更好地为旅游消费者服务。
在线旅游是互联网与旅游业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新兴旅游业态,目前学术界对在线旅游的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本文将在线旅游定义为:利用互联网为旅游行业服务,为旅客提供信息查询、旅行预订、旅行定位、旅行分享等旅行前中后一体化服务,使传统的旅游行为在互联网的作用下更加便捷快速。
二、在线旅游企业商业模式类型
目前在线旅游企业越来越多,就整个在线旅游市场而言,虽然有些领域有被大型在线旅游企业垄断的迹象,但细分化发展态势逐渐明显。目前市场上的在线旅游企业大致可以划分为四类:(1)在线旅游交易服务商,代表企业有携程、艺龙、途牛、驴妈妈等;(2)垂直搜索引擎类在线旅游服务平台,代表企业有去哪儿、酷讯等;(3)社区点评攻略类在线旅游服务平台,代表企业有到到网、蚂蜂窝、穷游网等;(4)“B2B+B2C”类在线旅游服务商,代表企业有同程网、欣欣旅游网、汇通天下等。随着旅游者需求不断多样化,大型在线旅游企业不断整合旅游供应链,为旅游者提供全方面的旅游服务,而小型在线旅游企业为了避免激烈的竞争领域,不断探索细分化市场,各个在线旅游企业的商业模式随着市场环境和用户需求的改变而不断地进行创新发展。
(一)携程网商业模式
到目前为止,携程仍然是在线旅游行业的老大,占据着在线旅游市场的大部分市场份额。从携程网的商业模式来看,属于在线旅游交易服务商,其主营业务有酒店预订服务、机票预订服务、休闲度假服务、商旅管理服务等,目标市场以商旅客户为主,收入来源主要包括酒店预订费用、机票预订费、度假产品、自助游与商务游中的酒店和机票预订费用、商旅服务费用、预订旅游门票、订餐佣金和广告收入等。随着在线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携程也不断创新旅游产品,细分旅游市场,旅游服务覆盖范围扩大,为旅游者提供一站式旅游服务。
(二)去哪儿网商业模式
去哪儿网是为旅游者提供垂直搜索引擎服务的在线旅游服务平台,采用自主研发的交易平台TTS(total solution)系统,该模式为航空公司、酒店、商等开发的旅游产品销售系统提供解决方案,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旅游产品的比价功能。去哪儿网的主营业务涉及多个方面,主要有机票预订、酒店预订、度假搜索、火车票业务、旅游产品团购和旅游攻略等。其运营收入主要来源于效果计费、网页广告收入等,即按照旅游服务提供商通过去哪儿网实际成交的金额或通过去哪儿网带来的点击来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
(三)艺龙旅行网商业模式
艺龙旅行网的战略目标就是要通过最低成本、最简单的交易、最智能的信息,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旅行服务,打造中国最大的、最智能的旅行服务市场,让艺龙旅行网成为出行者需求资讯和帮助的首选,为广大出行者提供完善的一条龙服务。机票产品和酒店产品是艺龙旅行网的核心产品,同时还为企业用户提供特惠服务,为个人用户提供特约商户服务,为联盟网站提供返佣服务。艺龙旅行网的收入来源主要来自于与商家合作给商家带来客户的佣金,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航空公司合作,通过网络平台和订购热线销售机票提取的佣金,二是与酒店合作,收入来源主要是酒店、机票、度假产品预订费,小部分是来源于在线广告。
(四)途牛旅游网商业模式
途牛旅游网利用互联网优势,整合旅游产业链,通过呼叫中心与业务运营系统服务客户,创新在线旅游预订模式。与携程、艺龙等卖酒店、机票产品不同的是,途牛只卖旅游线路,但跟传统旅行社门店销售模式的区别在于,途牛网是以“网站+呼叫中心+旅游线路”的方式展开业务,这就是途牛网的差异化竞争优势。途牛网的主营业务有:(1)跟团游,包括周边游、国内长线、出境游等。(2)自助游,包括海岛、港澳、三亚、丽江、九寨沟等,既有国内外自助游套餐,亦可单订某种产品或任意搭配组合。(3)公司旅游定制服务,针对个性化需求为客户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旅游产品。途牛网把航空、酒店、餐厅、景点等单一产品打包组合成旅游产品,通过在线预订的形式为用户提供旅游服务。途牛网盈利主要来源于采购与零售之间的差价以及为旅行社提供预订服务所取得的分成。
三、在线旅游企业商业模式构成要素对比分析
(一)商业模式构成要素分析
商业模式是能带来市场收益的结构系统,由不同的要素构成,所以分析在线旅游上市公司的商业模式时,有必要分析其构成要素。本文通过大量的资料文献阅读,选取目标客户、战略目标、客户关系、收入来源、核心优势、关键业务、重要合作和成本构成进行要素分析(见表1)。
(二)在线旅游上市公司商业模式评价
表1中选取了四家上市在线旅游企业商业模式中的八个要素进行对比,对比发先四种商业模式都有着各自的优缺点,都有可借鉴和学习之处,也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几种商业模式都有着技术领先、品牌优势,十分关注用户体验。在线旅游上市公司的商业模式基本成熟,技术领先是四种商业模式共同之处,也是商业模式成功的关键。携程在技术方面建立了一整套现代化服务系统,包括:客户管理系统、房量管理系统、呼叫排队系统、订单处理系统、E-Booking机票预订系统、服务质量监控系统等,依靠这些先进的服务和管理系统,携程为会员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服务;去哪儿在技术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已经与大量酒店、航空公司的内部数据实现关联,并且它拥有强大的数据库和大规模的实时数据搜索技术;艺龙技术部门是其核心部门之一,用最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打造了机票酒店预订、客户关怀、财务管理等系统,为客户提供了快捷、有效、安全、稳定的寻找高性价比产品支持,为用户提供更准确、更丰富、更个性化、更高性价比的在线旅游服务产品。
互联网浪潮下,“择优而用”时代随之来临,网站品牌粘性优势凸显。根据艾瑞2013年品牌价值调查显示,携程旅游网的地位依然难被撼动。从第一提及品牌上看,携程旅游网提及率依然排名第一,达到44.9%;去哪儿网(13.1%)排名第二,艺龙旅游网和途牛旅游网紧随其后。但随着行业发展,用户将更关注信息的多样性和准确性。因此,谁最了解用户需求,谁最能拿出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用户需求,谁就最有可能在竞争中获胜。
当然,在线旅游上市公司商业模式也存在缺点,比如在线旅游企业近年来成本居高,尚未盈利;竞争同质化,产品同质化程度比较高,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
四、在线旅游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研究
对消费者需求的无限挖掘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基础,一切都要以“用户为中心”。
(一)重构在线旅游服务产业链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目前在线旅游产业链包括上游产品供应商、中游渠道商和下游媒介营销平台三个部分,每一部分的末端均指向用户。上游产品供应商包括:航空公司、酒店、景区、旅行社等;中游渠道商包括批发商和商(如携程、艺龙);下游媒体营销平台包括综合搜索引擎(如百度和谷歌)、垂直搜索引擎(如去哪儿、酷讯)、社交媒体(如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点评攻略(如马蜂窝、豆瓣)、门户网站(如新浪、腾讯的旅游频道)、营销平台(如淘宝旅行、京东旅行)等。在线旅游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为适应在线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并在在线旅游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在线旅游企业重构自身的产业链十分必要。部分在线旅游企业选择整合在线旅游的上下游产业链,进行资源整合,例如:阿里巴巴旗下的“去啊”信用住产品利用阿里庞大的交易和支付数据将去啊平台与5000多家酒店PMS系统(酒店前台系统)的直连打通,从上游切入酒店信息系统,即以支付工具切入酒店后台支付和旅游担保交易;携程也宣布投资成立酒店业全数据平台北京众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而更早时候,艺龙则投资了同为PMS厂商的住哲。携程网拥有驴评网、快捷酒店管家、中软好泰、松果网、途家、古镇网等品牌,在不断拓展产业链上下游。在线旅游企业正摆脱价格层面的竞争,转向服务层面的竞争。
(二)拓宽合作渠道,增强竞争力
随着在线旅游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线旅游企业也在不断地寻求合作伙伴,并加强融资能力,延展在线旅游服务范围。携程、去哪儿等在线旅游企业不断开拓合作伙伴,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携程的业务合作设计方方面面,“携程系”雏形初见,其中包括铁友网、一嗨租车、易到用车、易游网、永安旅游、途风网、驴评网、蝉游记、古镇网、松果网、途家、如家、汉庭、七天、中软豪泰、订餐小秘书等,足迹遍及租车、境内外旅游、酒店住宿、餐饮等领域。携程还涉足邮轮经营,投资本土邮轮公司天海邮轮;携程联手国际酒店集团进一步开拓海外酒店市场等。去哪儿等在线旅游企业纷纷布局出境游市场,去哪儿斥资1500万美元投资了东南亚最大的移动打车应用公司GrabTaxi;推出了全新的海外子品牌qua,并上线同域名英文网站,推出针对英文用户的国际机票预订服务等。增加合作伙伴,扩大自己经营体系,也就相当于在竞争中为自己增添了砝码,有更多的资源和资金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三)进军细分旅游市场,挖掘新机遇
在大型在线旅游企业占据大半个市场的情况下,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小型和新兴的在线旅游企业如何获取市场份额,赢得用户的信赖?他们需要突破已有的商业模式,摆脱大型在线旅游企业的垄断局面,进军细分市场,挖掘新的商业模式,对主营产品、盈利模式等进行创新,才能赢得用户的青睐。目前在线旅游企业进入细分市场的情况可以分为以下三种:(1)进入暂未开发的领域,该领域还没有被挖掘,暂无竞争者;(2)在已经出现的领域内进一步深层次地细入,垂直方向发展,满足消费者深层次个性化、定制化需求;(3)综合型OTA积极拓展产业链、特色型OTA专注于专项度假领域,在细分市场领域精耕细作,青旅遨游网、众信旅游网等传统旅行社线上扩张。蚂蜂窝目前的商业模式为“撮合交易”,即精准对接客户和旅行产品。该网站建立旅行社交网络(SNS),用户通过交互生成海量的内容(UGC),这些内容通过其自主研发的攻略引擎技术进行大数据挖掘,形成多元化、结构化的出游、住宿攻略等。通过大数据挖掘,蚂蜂窝的多重旅游信息能够在PC端和移动端之间“穿梭”,并形成良性循环,如此网站就能依据用户偏好对接个性化的旅行产品服务。
(四)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在互联网时代下,技术对在线旅游市场来说至关重要,没有互联网、没有信息化,就没有在线旅游的存在。在大数据时代下,数据的获取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利用所获得的大数据为用户服务。
五、结语
本文梳理了目前在线旅游行业已有的商业模式,并对这几种商业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借鉴已有商业模式的优缺点,提出在线旅游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即通过重构在线旅游服务产业链、拓展合作渠道、进军细分旅游市场、提升自身信息管理水平等方式,创新商业模式。通过改变现有的商业模式来区分与竞争对手的模式,从而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1]张红燕.在线旅游产业链重构下的中小型商竞争战略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4.
[2]李璐涵.在线旅游服务商业模式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
[3]赵亮,盛红.中国在线旅游行业商业模式比较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
[4]侯建娜,李仙德.在线旅游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展望[J].世界地理研究,2011,(1).
关键词:海上石油 船舶保险 管理模式
一、海上石油专业船舶概况及特点
一般而言,海上石油企业为海上油气生产商,都拥有一条较为全面、专业面向海上油气井钻探、地震勘探、工程勘探、设施安装及维护、溢油处理、货物运输、设施守护、港口作业等工作的专业船队。根据业务性质划分,专业船舶分为为海上油田勘探开发服务的船舶、海上油田工程建设的船舶、基础维护等生活和工作船。
随着现代石油工业的发展,海上石油企业的业务向深水勘探开发和全球化进军,专业船队也必然同比例快速发展 ,其专业船队管理具有较为突出的特点。
(一)船舶规模快速增长
近年来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加速对工业经济血液---石油的需求,拓宽了深水石油的勘探开发,各海上石油企业专业船队拥有越来越多高性能高作业能力的各类船舶,船舶规模快速增长。
(二)船舶单一价值较高
海洋石油工业高科技、高投入的特点,正体现在这些与海油石油最直接相关的专业船舶上,其中部分专业船舶单一价值很高。例如,2010年墨西哥湾井喷事故发生沉船的深水地平线钻井船,其价值约7.5亿美元,而中国海油2012年投产使用的深水钻井船981号价值约60亿元。
(三)船舶种类众多
二、海上石油企业船舶风险分析
三、海上石油企业专业船舶保险管理模式探索
随着船队规模和面临风险不断发展变化,海上石油企业制定了运用保险保障风险、保险集中管理、运用自保公司等原则,船舶保险管理模式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确立运用保险作为风险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海上石油企业船队确立运用保险作为风险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因素:
1)船舶单位自身控制风险的需要
船舶单位向能源公司(业主)提供海上油气田勘探开发支持服务,收取服务费用。由于经营方式决定,一般来说船舶单位资产负债率较高。一旦发生船舶碰撞、沉没或重大油污等风险可能给船舶单位的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造成严重影响。
船舶保险是保险公司针对船舶的物质损失和对第三方责任等风险设计的转嫁风险的一种特殊商品。船舶单位通过向保险公司支付一定的保费而获得了在发生这些特定风险后得到经济赔偿的保障。也就是说船舶单位通过一个可以确定和预期的成本(保费),在一定程度上锁定或降低了无法预测的重大损失带来的剧烈财务变动。
2) 服务合同要求船舶单位购买相应的保险保障
根据石油行业惯例,能源公司和船舶单位订立勘探开发支持服务合同。服务合同对服务过程中,业主和承包商各自应承担的风险进行了明确划分,明确要求船舶单位承担船舶自身的碰撞、机械损失、火灾、第三方责任及人员风险,并相应购买充分的保险保障。服务合同还会规定,如船舶单位不能及时提供保单凭证,能源公司有权代替船舶单位购买保险,相关保费从服务费用中扣减。
为保障长期稳定的财务状况,并符合服务合同的要求,海上石油企业船队确立运用保险作为风险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制定海上石油企业专业船舶保险集中管理政策
海上石油企业专业船舶的保险应集中管理。如果舶单位各自安排保险,这种模式虽然较为适应松散的船舶资源管理状况,但是缺点也较为突出,即在某船舶单位出现重大事故,保险赔付率较高的情况下,该单位立刻面临着保险费率大幅上涨的局面或由于保险公司不愿继续承保,船舶单位不得不重新选择保险公司,致使策略不能保持稳定。而保险集中管理,规模效应使得船队保险费率和条件具有较大竞争力,船舶保险费率能够长期稳定趋势。同时由于集中管理,保险赔案的进度管理也大大加强,使船舶单位能够及时获得赔付,较好解决了投保容易理赔难的问题。
(三)运用自保公司控制和转嫁风险
全球大部分海油企业都拥有自保公司。在承保海上石油企业船舶保险业务上,自保公司科学确定自留风险份额并合理安排再保险,在控制风险的同时,获得了自身承保能力和准备金的积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设立自保公司控制和转嫁风险的企业,其自保公司截至2012年在香港保险市场中,物质损失险业务排名第一,水险业务排名第三,具备了中等规模财产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
自保公司对海上石油企业的船舶风险管理及成本控制带来了非常明显的积极作用。
1、建立长期稳定的保险策略,有效稳定和降低保费水平
长期来看,商业保险市场呈波动变化。自保公司参与商业保险市场承保海上石油企业船舶风险,给予商业保险市场积极的信心和承保意愿,从而帮助母公司建立长期的保险策略。在船舶保险市场费率上涨或下跌中,自保公司利用自身积累资金,消化保险费率的波动,既节约保费支出,又可以稳定生产成本,减少因保险市场的波动而影响船舶单位的利润水平。
2、帮助船舶单位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自保公司作为海上石油企业的专属保险公司,其经营状况同船舶单位的生产经营紧密联系。自保公司对各船舶单位进行深入的风险分析,同船舶单位、保险市场共同确定保险保障范围、除外责任,并在保险合同中要求投保人加强风险管理的特定义务,积极促进了船舶单位风险管理水平。
3、承保特殊风险
有些特殊的船舶风险如物探设备等,商业保险市场不愿意承保或承保费率非常高。在深入评估风险后,自保公司制定了合理费率,积极承保,帮助船舶单位稳定经营成本和控制风险做出贡献。
运用自保公司被证明是企业合理控制和转嫁风险一条正确的途径。
(四)由使用单一保险市场到细分为船舶险、能源险和保赔险市场
由于海上石油企业船舶种类众多、面临风险及责任差别较大,从保险市场承保能力提供来源划分属于船舶风险、能源风险和责任风险。如普通船舶险市场不能承保钻井船运营、建造等能源风险及责任风险,向单一保险公司询价很难获得三个个市场最优报价组合。
海上石油企业根据船队特点,可进一步细分为普通船舶险、能源险和保赔险市场,充分利用了中国普通船舶险市场、亚洲船舶险市场、劳合社及国际能源险市场、国际保赔险市场等资源,优化组合,获得最全面的风险保障和最优的费率条件,并同各主要保险市场建立保持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五)运用超赔再保险和比例再保险相结合模式
从保险市场发展及特点来看,能源保险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香港、新加坡及中国等亚洲地区的能源保险承保能力较弱。但香港、新加坡及中国等亚洲地区的船舶险承保能力较强,保险条件和费率同欧洲相比具有竞争力。基于不同市场的承保地位和竞争优势,结合公司船队发展趋势,海上石油企业不断同各保险市场探索接触,优化调整再保险模式,运用超赔再保险和比例再保险相结合的模式,充分获得不同保险市场的支持并获得优惠的保险条件和费率。
(六)根据船舶单位承受风险能力,确定合理的风险自留水平
随着海上石油企业业务快速发展,各船舶单位财务及风险承受能力也不断提高。在船舶单位财务及风险承受能力提高的同时,海上石油企业对保险转嫁风险的功能和作用进行思考定位。对于为海上能源勘探开发生产提供支持服务的船舶单位,保险应当是转嫁重大的、一旦发生公司无法承受的损失风险,如发生船舶沉没,重大油污责任等情况。因此,海上石油企业在过去几年根据公司承受风险能力的提高,持续评估并确定了合理的风险自留额,即保险免赔额。
(七)确定合理的投保价值,充分保障风险
受通货膨胀、汇率变化以及全球船厂可利用资源的有限性,船舶重置价值往往会比投保价值高许多。另一方面,经济衰退和危机又可能会造成船舶重置价值大大低于投保价值。这两方面的变动都会对确定合理投保价值,充分保障风险提出考验。
例如,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经过科学的价值评估,在2008年适时调增了投保价值明显低估的11个钻井平台和18艘普通船舶投保价值,总计提高投保金额超过3亿元。在2009年度,海上石油企业又调低了价值明显高估的8个钻井平台投保价值,总计降低投保金额超过35亿元。
(八)开展保险风险检验、提升公司安全管理水平
一、领导型企业最终稳固甚至扩大领先地位。
唯美、东鹏、诺贝尔、箭牌等领导型企业在经济调整期,趁投资成本低,继续扩张产能和销售网络。其品牌影响力在经济下行或徘徊期的作用更加凸显,今年上半年的销售普遍好于去年同期,而去年同期也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二、转移扩张的品牌企业向下调整出现尴尬。
受农村市场扩容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东南沿海地区品牌企业生产基地向内地转移,普遍采取向下级市场发展的战略,但操作起来并不容易。某品牌企业从广东到江西新兴产区建新的生产基地之后,产品定位下沉,对接周边乡镇市场,实行区域化销售,但同类产品的价格却始终要比本土企业高,销售力明显占下风。
三、一批“隐型冠军”在内地新兴产区涌现。
近两年在大佛山产区,宏宇、顺成、新润成等企业低成本、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模式的成功受到业内的广泛关注。随着内地新兴产区的崛起,在中心产区佛山外也逐步发现宏宇、顺成、新润成等企业的“缩写版”,比如地处江西宜丰县的江西宜丰金佛陶瓷和上高县的江西金牛陶瓷。之所以称这类企业为“隐型冠军”主要指其赢利能力强。金佛和金牛可谓名不见经传,前者是原颇有名气的高安江西红梅建筑陶瓷总厂负责人徐国光1998年下海创办的企业,目前旗下有“金佛”和“凯尔特”两个品牌,主要生产高档釉面砖。后者的负责人李平早期是做化工原料,2003年主动“投怀送抱”到上高县办厂,目前在上高县和萍乡安源区有四条线,上高目前正在建两条线。未来六条线主要生产西瓦包括小波纹瓦及仿古砖、瓷片等。这两个企业之所以在经济调整期生意红火,是因为有共同的特点:定位乡镇市场,善于控制成本,产品价格竞争力极高。
四、创新型企业两种走势,两种“表情”。
创新型企业分两类,常规创新型企业,即通过产品小步创新引领市场的企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比如简一陶瓷在经济调整期继续坚持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定位,上半年推出的“大理石”多项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市场也广受欢迎。简一陶瓷也有望成为在这一领域超越大企业的标杆型企业。另一方面,在经济调整期,一些革命性的创新产品比如薄板等,由于市场培育期较长,投入大,企业在这一领域的持续开拓、发展面临很大考验。
关键词:商业企业 物流模式 智慧物流
商业企业物流及其特点
(一)商业企业物流
商业企业物流是商业企业围绕着企业所经营的商品而展开的进、销、调、存、退等环节,包括商品采购物流、企业内部物流、销售物流以及商品退货物流。
商业企业采购物流,是指商业企业将其经营和销售的商品从生产厂家等运回公司而发生的一系列物流活动。商业企业内部物流,主要包括将商品从仓库运输到销售现场或到各分店及连锁店进行销售的过程。企业的内部物流主要是保证商品的正常销售。商业企业销售物流,包括通过批发、零售以及配送将商品发送到消费者或购货单位手中的一系列物流活动。商业企业退货物流,包括对采购的商品进货验收时发现的不合格品以及在商品销售后客户发现有质量问题的商品进行退货的一系列物流活动。
(二)商业企业物流的特点
商业企业物流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商业企业物流对准时性、及时性要求高。由于商业企业多是批发零售业,涉及到快速消费品、生鲜食品以及生产资料等,这些商品对流通的准时性和及时性的要求非常高,如果不能及时的配送商品,便会使商品失去其原有的价值。
商业企业物流对企业经营有很大的支持作用。商业企业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完成产品由进到销的经营过程,企业必须建立与企业经营活动相适应的能够满足多种商品储存与流动的物流体系,才能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
四川商业企业物流模式发展现状
根据为商业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主体不同,可以将商业企业的物流运作模式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自营配送模式。这是指企业配送的各个环节均由企业自身筹建并组织管理,组建物流中心,实现对企业内部及外部货物的配送模式。这是目前四川商业企业广泛采用的一种物流模式。该模式有利于企业对供应和分销渠道的控制,降低物流风险,提高物流作业效率,减少流通费用,适用于规模较大、产品单一的企业,特别是在常温仓储和冷冻品及生鲜产品仓储的企业。连锁超市选择自营物流有利于保证和保持良好的服务水平,又便于企业超市物流各个环节的管理和监控。但对于规模不大的商业企业而言,采用自营配送模式,不能形成规模效应,会导致物流成本过高,物流配送的专业化程度低,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外包物流模式。商业企业为了集中精力增强核心竞争能力,而将其物流业务以合同的方式委托于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外包是一种长期的、战略的、相互渗透的、互利互惠的业务委托和合约执行方式。如果物流业务不是企业的核心业务,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运用外包战略,尤其是对于一些中小型的商业企业而言,其物流业务相对较少,可以将物流业务外包,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商业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能更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发展。在日本大约有30%的连锁超市将其配送业务外包给社会化的专业配送企业。在我国流通业物流配送方面,第三方物流所占比例还比较低,行业规模和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目前四川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较小,缺乏专业的物流技术,物流企业实力不足,规模偏小。
共同化配送模式。这是指多家商业企业联合起来,组成物流联盟,为实现整体的物流配送合理化,在互惠互利原则指导下,共同出资建设或租用配送中心,制定共同的计划,共同对某一地区的用户进行配送,共同使用配送车辆的配送模式,联盟各方通过契约形成优势互补、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相互信任、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物流伙伴关系。该物流模式有利于商业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更好的满足顾客的要求。开展共同配送,可以促进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化分拣系统和GPS系统等现代化装备和高新技术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有利于实现物流的标准化、智能化、机械化和自动化,从而提高企业物流运行效率、运输效率及节约社会资源。但由于各企业的产品、规模、商圈、客户、经营意识等差异问题,以及组织协调、费用分摊、商业机密等问题,有些企业不愿加入。
供应商配送模式。简单来说,就是由生产企业直接将商业企业采购的商品,在指定的时间范围内送到各个商店甚至送到货架的物流活动。目前在一些大型连锁超市,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已由竞争走向了协作,逐步朝供应链整合的方向发展,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利润。以我国大型生产企业为例,如海尔、康师傅以及宝洁等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分销体系,将分销渠道直接介入到商业企业的分销物流活动当中。这样可以使商业企业削减整体成本、库存与有形的资产投资,并使消费者得以选择高品质、高新鲜度的食品而从中受益。
四川商业企业物流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成本较高
物流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中国,物流业在GDP中占有18%的份额,总值达到了5060亿美元,如果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日本是11%,美国是8%,欧盟是7%,所以中国所面临的成本压力是非常巨大的。在这个成本压力中,最大的一部分就是交通运输成本,占整个成本的三分之二。四川是西部经济、人口与资源大省,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05%,承载着全国6.15%的人口,2010年四川GDP总量突破17000亿,但四川属于长江上游地区,其境内大部分经济区域都不具备较好的水路运输条件,如成都是一个不靠江海的内陆城市,绵阳、攀枝花虽具备一定的水运条件,但是由于航道限制,水运能力也很小,物流成本比其他省份的物流成本高,四川的物流发展也远远落后于沿海省份。因此,高额的物流成本是制约商业企业物流发展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二)物流效率低
目前四川大部分商业企业都缺乏一个具体的物流流程,企业的物流缺乏秩序。物流的七大运营环节涵盖了成千上百个流程,这些流程要不断的优化,不断的精减,通过优化、精减,才能避免流程重叠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有效的物流流程对商业企业的物流高效有序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发展滞后
近年来四川第三方物流有较大发展,服务水平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我国其他经济较发达的省份相比,还不能有效的为商业企业提供服务,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比如,成都市的物流发展综合环境指数低于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物流服务企业发展不成熟,是阻碍商业企业物流运行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四)物流技术与装备在各地区和城乡间发展不平衡
四川各市区的物流技术与装备存在明显的差异,物流较发达的企业以及大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多集中在成都,而在其他市区发展相对较弱,造成四川各地区与城乡间的物流发展不平衡。而目前四川的商业企业多为零售业,如大型连锁超市和大卖场等,其卖点往往分布在不同的地区,需要向不同的市区配送货物,而物流在一些地区发展落后,将会给企业的商品流通造成很大的影响。
(五)物流信息化水平低且行业原则和标准落后
当前四川许多商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物流成本高、运输效率低下、车辆的利用率(主要是车辆的实载率)不高以及运输风险较大(如不能确定车辆的具置和对运输货物实行有效的跟踪而造成货物丢失等情况),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企业的信息不畅。企业每年由于空驶造成的油料、设备以及人力等运输资源的浪费严重,极大地加重了商业企业的经营成本,阻碍了商业企业规模的扩张和集约化发展。国内物流目前没有制定出全面的物流服务标准,在四川也没有统一的物流服务标准,商业企业也缺乏对物流服务的评价指标。目前,四川省大部分物流公司的服务层次不高,基本都局限于物业仓储和运输。造成很多企业的物流周转时间大大增加,严重地影响了商业企业的服务效果和商业信誉。
四川商业企业物流模式的优化选择
(一)四川商业企业物流模式选择模型
为了减少或降低商业企业因物流模式选择失误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设计合理的商业企业物流模式选择模型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利用物流运作模式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作用、物流成本、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化、物流学习体系、物流服务水平等概念,经过适时的比较而动态地做出决策,始终保证企业物流系统在尽可能小的成本下达到企业的物流服务要求,从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企业采用自营物流模式、部分外包还是全部外包取决于物流运作模式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作用以及物流运作模式构成因素的价值。如果物流并不是企业的核心战略,那么就应该将物流业务全部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这样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客户服务质量;相反,如果物流运作模式对于企业经营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具有构成物流模式的五个主要因素,那么企业就应采用自营的方式。另外,当一个企业自身不能完全具有物流模式的五个主要因素,企业也应该采用部分外包的物流模式。
(二)四川商业企业物流模式选择综合评价
笔者通过对舞东风、理想无限、欧尚、家乐福等四川省地区知名商业流通企业的调查走访,获得了大量的较为实际的资料和企业的相关信息,最终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对其物流模式作出科学的选择,以寻求更符合企业实际的物流运作模式。表1为通过AHP层次分析所得的权重。
由表1可知,由于商业流通方式的不同最终形成各自物流运作发展方向的不同,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对于舞东风连锁超市有限公司这样的本土商业企业,建议物流运作模式采用自营方式,因为企业目前拥有大量的200-300m2社区超市,未来物流运作的关键是解决自身的物流资源优化问题。
对于家乐福集团、欧尚集团这类大型卖场的商业企业,建议物流运作模式采用部分外包。但由于四川地区目前第三方物流发展水平还不高,可能将一部分物流业务进行外包,同时还要采用自营的方式运作。因此,今后如何大力提高四川第三方物流发展水平成为非常关键的因素。
对理想无限、泰华制鞋这类企业,建议物流运作模式采用部分外包方式。由于这类企业本身就是制造加工业或者渠道业,都会有一部分自营物流的存在,而选择部分业务的外包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因此,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如何将更多的业务进行相应的外包成为这些企业新的竞争力。
(三)建立商业企业智慧物流体系
物联网的发展已进入国家级发展战略,必须把信息化发展、物联网的发展纳入建设商业企业物流统一考虑之中,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应该加快商业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利用传感、RFID移动计算等各项先进技术,建立基于智能配货的物流网络化公共信息平台,搭建商业企业的智慧供应链体系,建立全自动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实现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全面协同,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促进商业企业物流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天晓.商业企业的物流外包研究.天津工业大学工程硕士论文,2008,12
2.沃特维尔纳.中国物流当前和即将面临的挑战.第九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资料汇编之二
关键词:商业模式;现金流量;企业估值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8月28日
一、威福克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东莞市威福克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位于广东省东莞市,是一家国内知名的餐饮连锁企业。其独特的收取一次较低加盟费而后形成固定的供应商的商业模式使其在创立初期迅速扩张,由最初的1家发展为现在的260余家,遍布珠三角地区。公司的收入来自加盟商的一次性加盟费和建立供应商关系后的供应收益。威福克公司凭借其美味的产品,卓越的服务,干净的环境深得消费者喜爱。
二、威福克公司商业模式分析
威福克公司以加盟为主要商业模式,通过收取一定的加盟费和提供相关的货物配送来赚取利润。为了确保经销商的货源唯一,加盟商在加盟时会签订一份保证协议。公司成立初期为了迅速开拓市场,并没有像大多数连锁企业采取加盟费与每月利润百分比提成并收的方式,而是采取收取首次加盟费,与加盟店形成供应商关系,通过供应所需货物获得收益。
在企业发展初期,这种商业模式迅速为威福克公司在珠三角地区打开了市场,一家又一家的加盟店陆续开业,威福克公司也因此获得了大量的运营资金。但随着威福克企业的不断扩大,其在珠三角地区的市场逐渐趋向饱和,公司的绝大部分收入也由加盟费变为了配送货物所得的利润。
随着时间的增长,这种商业模式导致的问题日益暴露出来。一方面公司里的现金越来越少,存货越来越多,公司所承担的财务风险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虽然加盟商在加盟时签订了保证金协议,但其作为公司的重要收入来源,对其依赖度较高。这种模式占用资金大不说,导致公司不能够很好的控制经销商,反而依赖经销商进货,赊销的金额又不能强制供应商归还。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去控制最上游,只是单靠进货发展,所以导致在这种商业模式下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经销商经常脱离单干,而单干的分店会为了自己的收益而不顾公司的统一标准,店面环境、食品质量自然会受到影响。这些单干的分店时刻在影响着威福克的品牌形象。该商业模式下公司既要关注品牌经营,又要从事具体经营活动做好供应商,专业化程度不足。广东有很多家专做配送的公司,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威福克公司也因无法保证最低的价格而流失了许多加盟店的业务。这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公司的经营极不稳定。
传统的HH快餐连锁企业,其商业模式与威福克公司有很大区别:HH企业同样为主导加盟与配送,但其独特的“店长”模式让公司得以稳步发展。“店长”模式是指投资者加盟HH只需交少量的加盟费就可以“应聘”为分店的店长,店长的工资取决于该加盟店的盈利提成,公司通过掌握送货量来核对该店收入,如果发现分店通过其他渠道进货,高额的违约金也会让店长得不偿失。这种模式通过品牌加盟,按照收入收取加盟费用,输出品牌和流程技术等;不仅现金流可以持续,同时属于轻资产运营,不需要自身拥有太多的运营资金,还能加强对销售商的控制,获取持续稳定的收益,保障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三、威福克公司现金流问题
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威福克公司的商业模式使得公司常常陷入应收款困境,进而导致没有稳定的可持续现金流,经营运转也常常因此受阻。禽流感时期,威福克公司董事长为了继续扩大公司的实力,提高在市场中的地位,在这“困难时刻”看到了一丝商机:流感虽然使禽类食品成为人们避而远之的食物,但同时也让市场中的禽类价格降到了最低点,如果此时购买全部的所需货物,公司将省去很大一部分购置费用并在流感结束后的第一波竞争中取得绝对优势,迅速巩固自己在珠三角市场中的地位。然而,威福克公司用现金采购的货物销售欠佳,而且这些货物成为了威福克公司40%的资产,过期后将一文不值,公司也会因为缺少可持续的现金而停止运作,债权人的突然发难导致信用危机。考虑到这些问题,威福克公司的董事长决定采取赊销的方式将压仓的货物处理。消息发出后的几日内,价值数百万的存货一一被150余家加盟店赊销而去,公司的账面利润也创下了近期新高。
随着禽流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及社会舆论的减弱,禽流感对快餐的影响也不像之前那么严重,各大快餐企业也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纷纷开始购置货物。与此同时,威福克公司陷入了一场财务纠纷。公司以赊销的方式处理了囤积的大部分货物,然而各加盟店受流感影响并未在货物保质期前充分销售,致使绝大多数店铺因此亏损严重。当公司财务人员去各分店讨要应收账款时,八成的加盟店表示没有能力也不愿意去支付这一笔应缴款项。公司顿时陷入了巨大的应收款困境。
由于公司为了吸引分店加盟,分店的加盟合同上并没有签订有关赊销的强制处罚和强制唯一进货渠道的条例,也就是说各分店只需交纳一部分违约金就可以从其他渠道进所需货物并且在无法支付公司赊销货物的情况下不会受到处罚。如果通过法律的手段向这些接近半数的加盟店要回赊销款,这等同于在竞争如此激烈的配送业将自己的分店拱手让给了竞争对手,而公司的绝大部分收入依赖于这些经销商,这对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是个重创。但如果不要回这批货款,公司也将无法按期支付银行贷款,无法继续购买货物来迎接新一轮的竞争,现金流量循环会因此受阻,即使账面利润可观,而现金流量则会因为现金流入量不足,难以抵补生产经营所需的现金流出量,持续经营同样会受到严重威胁。
四、威福克公司成功转型
通过分析问题,威福克公司决定采取四大措施来加强现金流量的管理:
(一)提高现金流量周转速度。公司对现金流量循环进行合理规划,缩短现金流量循环周期,提高现金流量的周转速度,就可以相应减少企业投入营运资金的占用量,避免现金的不必要浪费,提高现金流量的盈利能力。
(二)实现现金流量预算管理。企业应该对未来的现金状况进行预测。如果预测的现金流量为负值,企业可以做出筹资安排,保证在需要现金时以可接受的成本及方式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如果现金流量为正值,企业可以知道盈利的数额和持续时间,对应用盈余现金做出最佳的投资决策计划。在有些情况下,对于从现金盈余中获得与企业利润相当的收益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三)正确掌握现金流量风险预警方法。正确掌握现金流量风险的预警方法,对于及时发现风险苗头,实现风险事前控制是非常必要的。针对不同成因的现金流量风险,企业应采取不同的预警方法。对于营运资金风险,应通过现金循环周期比率、销售额增长速度比率等指标预警,现金循环周期的延长以及销售额的增长都会引发企业的营运资金风险。对于信用风险,应通过应收账款回收情况的指标进行预警,应收账款拖欠时间越长,款项收回的可能性越小,形成坏账并引发信用风险的可能性就越大。对于流动风险,应通过有关企业流动性强弱比率进行预警,无论是速动比率还是流动比率的降低都意味着流动性风险的增加。对于投资风险和连带风险,应通过对投资项目或相关方的收益、资金等情况的监控实现风险的预警。
(四)建立完善的现金流量控制系统。现金付款与现金回收是现金划转活动的两个方面。在现金划转过程中,企业应谋求更快速地回收现金,更精确的安排现金付款时间。为此,企业应建立高效的现金划转控制系统,研究涉及自身的收账系统,使企业能更快的收取客户现金;同时,选择更为快捷的银行结算方式,通过银行结算收取或支付现金。另外,为保证企业现金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研究企业现金收支控制制度,制定现金收支控制的组织结构和程序,以明确个人和部门在现金收支控制中的权利和责任。
为了处理这次的危机使公司正常运作,威福克公司选择出售公司15%的股份来还清银行债务并投入运营资金,继续新的一轮货物购买。这次的教训对威福克公司来说无疑是十分惨痛,但也正是因为这个事件,使隐患于公司内部的巨大问题得以充分暴露解决。也正是因为这次的改革使得威福克公司有了一种健康的可持续的经营状态。如今的威福克公司已经几乎摆脱了现金流量所造成的困扰,公司规模逐步扩大。新的商业模式与健康的现金流量状况让威福克公司的估值稳步上升。
五、启示
根据公司财务原理,企业的投资价值是投资对象未来预期可以产生的自由现金流的贴现值。因此,现金流影响了公司价值。而现金流的问题本质上是商业模式的问题,所以商业模式的问题通过现金流影响了公司估值。
现金流量管理是现代企业理财活动的一项重要职能,建立完善的现金流量管理体系是确保企业生存与发展、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现金流量是现财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按照现金收付实现制,通过一定经济活动而产生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及其总量情况的总称,即企业一定时期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的数量。衡量企业经营状况是否良好,是否有足够的现金偿还债务,资产的变现能力等,现金流量是非常重要的指标。
现金流量的重要性经常会被企业所忽视,这往往会导致企业家对企业价值的判断出现偏差而引起企业的超分配与投资者的投资风险,以及对财务风险缺乏预判而导致债务风险。由此可见,企业的价值评估与财务风险的预判是现金流量和利润差异影响企业的两个具体的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1]Modigliani.F.and M.H.Miller.The Cost of Capital,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8.
在“互联网+”创新思维的形态和信息全球化的共同作用下,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在线旅游网站商业模式应运而生。因此,商业模式的塑造与用户体验密切相连,基于用户体验的商业模式评价研究就很有必要。而如何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对在线旅游网站商业模式进行评价研究?本文围绕这一主题,综合五个维度,从四个方面提出具体的看法,以期能为在线旅游网站商业模式的评价和塑造提供决策参考。
一、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增强创新能力
当前,市场环境下的旅游行业基本可以满足旅游者吃、住、行、游、娱、购基本旅游需求,但是在线旅游网站要想在日益竞争激烈的互联网时代抢占较大的市场份额,仅仅满足基本旅游需求并不能取得显著成效,必须在满足用户基本需求前提下进行全方位的更深层次的创新。携程作为我国在线旅游网站的成功代表,它的商业模式为塑造在线旅游网站商业模式提供了决策参考。创新性,是携程商业模式评价的主导因素,而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创新,流程创新更是区别于其它旅游网站的标志。以直复营销渠道为推动力,不但满足了当前用户的旅游需求,更是激发了潜在的用户体验。以渐进的方式来寻找发展的契机,从而获得更多的盈利。对于更多的在线旅游网站来说,找到用户的痛点,加强创新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在当下的激烈的互联网经营环境下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加强和巩固自身的品牌建设
品牌建设是互联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成功的“无形的资产”。在大数据时代,怎么样选择优质的企业为自己服务以达到预期服务效果是旅游者最需迫切解决的问题。与规模较小业务能力较弱没有核心品牌的中小企业相比,旅游者更加倾向于选择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独立知名品牌的在线旅游网站。拥有品牌建设的在线旅游网站同传统的旅游企业相比,发展的潜力和空间更加广阔。以携程为例,在不同发展阶段,针对性的对旅游者需求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借助口碑效应的推广,迅速抢占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在多样化品牌中对旅游者形成了先入为主的思想攻势,携程成功的品牌营销为塑造在线旅游网站商业模式提供了策略营销参考。
三、建立保密机制,加强安全性管理
在互联网开放的环境下,旅游者对自己的个人信息保密性提出了质疑,那么在线旅游网站消除旅游者的顾虑对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在线旅游网站相对于传统旅游企业来说,旅游者对信息的获取和交易是一种“看似隐蔽,实质公开”的模式,它对旅游者的信息泄露的危害更大,旅游者对于它的防御并没有较为有效的措施,而更多的是依赖于为旅游者提供信息的旅游企业。这就要求在线旅游网站要加强自己的安全性管理,首先就是要求提供信息的安全,加强网站自身的网络安全管理技术,在恶意信息出现之前进行拦截,在旅游者浏览网页,了解产品时可以加强实时动态的检测,必要时可以采用口令识别、安全追踪等方法,对旅游者输入的个人信息应该有统一的第三方进行数据加密和管理;然后是信息传播方式进行控制和筛选,有选择的安全有效的信息,实时对自己的信息进行检测,防止恶意篡改和利用的事件的发生,营造安全的信息环境,取得旅游者的信任度,刺激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从而扩大在线旅游网站的影响力。
四、加强信息的收集和整合,提高产品的性价比
如果说,发迹于秀场、游戏领域的直播是2015年移动互联网市场上的一匹“黑马”,造就了“网红”这一类特殊人群;那么今天,在“玩法”上不断推陈出新的直播,已经成为能够撼动移动互联网产业格局的“杀手锏”业务,各种“直播+X”的探索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例如“直播+旅游”“直播+电商”等,让“网红”们除了“靠脸吃饭”外还能不断创造出更多更新的价值。与此同时,“直播+X”不仅为“X”带来了流量变现的新商业模式,同时也带动了互联网应用的升级……一句话,不管你想或不想,只要身处网络时代,就必须了解并跟上正处于移动互联网风口的直播的脚步。
老玩法:游戏直播混战正酣
身价千万的主播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国家级电视台主播?主流卫视频道一线主持人?还是全国知名综艺节目主持?答案是:国内游戏直播平台的顶级主播。
游戏主播的身价之高,从另一方面反映了游戏直播平台的火热。据艾媒网的数据,2015年国内游戏直播用户数约为5000万,到2017年这一数字将上升到1.48亿,预计到2018年,游戏直播市场规模将达51.2亿元。资本的涌入维持了游戏直播平台的火热发展态势,先后有斗鱼TV融资2000万美元、战旗TV获得1.1亿元投资,游戏直播平台的烧钱力度令人惊叹。
实际上,游戏直播在国外早已兴起。全球最大的游戏直播平台Twitch成立于2011年。根据Newzoo的数据,2015年8月至今年5月,游戏爱好者通过Twitch观看电子游戏赛事的时长累计高达8.037亿个小时。2014年8月,Amazon斥资9.7亿美元收购了Twitch。
国内市场的游戏直播起步虽然稍晚,但是用户基数大、市场关注度高、资本参与积极,发展异常迅速。例如创办于2015年的熊猫TV,尽管入局晚,但很快就打破了游戏直播平台斗鱼、虎牙、战旗三足鼎立的局面。得益于创始人王思聪广泛的人脉,熊猫TV不但重金请来人气选手当主播,还邀请影视明星加盟,吸引了大量粉丝。
游戏直播平台竞争目前还处于混战时期,每个平台各有优势,但是谁也无法“一统江湖”。随着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高价挖人、花钱砸流量、巨额融资、烧钱夺份额的现象屡见不鲜。高速增长的业绩难掩泡沫,众多游戏直播平台还没有实现真正的盈利。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虚拟道具、广告和游戏分发是游戏直播平台营利的主要手段,其中,向粉丝售卖虚拟道具从而与主播进行分成,是直播平台目前最稳定的收入来源,广告、游戏分发的营利模式则还在摸索之中。
随着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入局,游戏直播市场群雄逐鹿的局面会不会结束并最终归于“赢者通吃”?让我们拭目以待。
直播+教育,引领行业应用热潮
“直播+教育”被认为是网络直播热潮中最有前景的市场之一,教育行业的特性使其与直播相当“般配”。相关统计显示,在目前垂直类直播平台排行前十名中,六成是教育直播。
相比传统教育模式,教育直播更具灵活性,打破了地域限制,同时互动性更强,成本也更低。正是因为这些优势,在线教育企业、传统教育机构以及初创公司目前都在布局教育直播这一市场。早在2014年,新东方就推出了教育直播平台酷学网,主打语言教学直播、考研辅导直播、高考辅导直播。在酷学网的直播模式下,全球各地的教师都可以在线提交申请,同时还可以自创课程甚至对课程自主定价;而学生则可以根据自身兴趣选择课程。有意思的是,作为教育直播平台,酷学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要,在直播的同时还提供视频回放功能,即使学生错过了直播也可以通过看视频的方式“补课”。
教师被认为是教育直播模式的最大受益者。一方面,在直播的模式下,老师授课更加方便灵活,不仅不限场地,还可以自定义课程;另一方面,优秀的老师将更容易在直播平台上脱颖而出。据布卡互动透露,仅今年在其直播平台上已有30万在线教师通过直播互动的方式授课。有观点认为,未来教育产业将向着“传统教育在线化,在线教育直播化”的趋势演进,教育直播平台在不久的将来将以常态化的形式存在,成为教育产业中的重要一环。
直播+旅游,让景点“动”起来
如果说直播吃饭、化妆已经让人产生审美疲劳甚至是感到索然无味了,那么直播旅游则给网络直播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今年5月,王祖蓝、李亚男夫妇在马尔代夫直播集体婚礼,引发90万网友观看;6月,某在线旅游平台邀请直播界名人直播浙江南浔古镇旅游;而近日的“网红”直播上海迪士尼开园更是将直播旅游炒热。最近,又有某直播平台派出10多位“网红”前往四川九寨沟、云南大理等热门景区;某在线旅游平台旗下的影视公司宣布与花椒直播合作,共建旅游直播频道;各大线上旅行社也纷纷试水“直播旅游”的模式,以打通直播与旅游产品销售的平台。
关键词:国有企业;整体上市;风险因素;模糊综合评判
一、引言
2004年以前,国有企业进行的以上市为目的国有企业改制一般采取“分拆上市”的方式,即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将旗下某块主要业务的优良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并推向一级市场交易,而集团则成为改造后成立的股份制公司的第一大股东。这种模式在国有企业上市中普遍运用。如今,在中央企业改革的长期探索中,“整体上市”已成为国资委推动央企上市的主要方向。所谓整体上市,是企业集团的整体上市而非只是操作下属公司进行上市,或是将企业集团的主营业务进行整合从而达到主营业务整体上市而非只剥离出优良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国资委在强调国有大型企业实现产权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方向不变的同时,表示将会创造条件让更多的中央企业实现整体上市。可见,在中小型国有企业改革接近尾声,国有大型企业步入攻坚阶段的时期,“整体上市”是国有大型企业改革的着力点。
推进国有企业整体上市有利于发挥企业集团的产业优势、产品优势与管理优势,降低企业与市场的交易成本,进而有利于提升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与产业整合功能,提高运行效率与运行质量。但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整体上市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目前,对整体上市风险性的判断主要依赖于人们的主观意识和经验理论,具有很强的模糊性、综合性,难以用数据指标进行量化。因此,本文在全面分析国有企业整体上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建立风险因素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提高风险评判的准确性、规范性,为管理者认清企业整体上市风险大小并做出有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国有企业整体上市风险因素实证分析
际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由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和新兴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出资,于2009年6月26日设立的。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于2010年8月16日,际华集团(601718)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截至2013年底,员工总数近4万人, 2户分公司,41户二级全资或控股子公司、26户三级全资或控股子公司、4户参股三级子公司,分布在全国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资产规模超百亿。是中国最强最大的军需品生产保障基地,中国最强最大的职业装研发生产基地,中国最强最大的职业鞋靴研发生产基地。
现以际华集团为例,经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影响其整体上市的风险因素可归纳为五个方面:政策风险、市场和经营风险、管控风险、财务风险、其他风险,遵循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有效性、系统性、客观性等原则,笔者建立了多层次、多指标的际华集团整体上市风险因素测评体系。
际华集团重组上市风险因素及权重表
三、风险因素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1.建立综合评价指标集
根据建立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描述整体上市风险因素的评价指标集U,设指标集U中有m个因素,则,代表表1所示的一级评价指标。对,设是如表所示的二级评价指标集。
2.测评指标的权重确定
权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针对某一指标而言。某一指标的权重是指该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是被评价对象的不同侧面的重要程度的定量分配。在此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运用T.L.Saaty教授提出的1-9比例标度法,根据际华集团整体上市风险因素指标体系,构造两两比较矩阵,再用方根法或和积法求矩阵的特征向量和特征根,满足一致性的判断矩阵对应的特征向量的各分量即为各指标对上层的权重(见表)。
3.建立评语集
评语就是对评价对象优劣程度的定性描述,评语集对各层次指标都是一致的。设是一个评语集,表示由高到低的各级评语。评语集各级名称和数量可依据实际情况及计算量的大小来确定。在这里我们采用李克特(Likert)五分量表,把风险划分为五个等级(风险很大,风险大,风险中等,风险小,风险很小)。
4.风险因素综合评判
对于,对每一组二级评价指标和评价等级之间的关系,即从Y到V的模糊关系,可用模糊评价矩阵R来描述:
其中表示对第i个评价指标做出的第j级评语的隶属度。
利用模糊矩阵的合成运算,得单因素评价模型,其中,
。表示与比较取最小值,表示在的几个最小值中取最大值。若则采用“归一化”处理, 。
经过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得到向量B是一个具有5个数据集的评价指标集,笔者已经对际华集团上市风险因素进行了实际计算,得出了合理结果。这些数据反映了整体上市风险等级出现的概率,概率的大小最终决定了风险大小。
四、结论
国有企业实现整体上市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其重要性与必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部分问题值得思考:一是中央企业整体改制上市虽然是国资委首推模式,大部分央企也在积极探索,但真正一次性实现整体上市的仍然较少。二是上市风险评价体系是一个多级递阶结构,系统复杂,本文构建的风险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并不能用于所有企业,具有局限性,各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适合本企业的风险因素评价模型。综上所述,国有企业整体上市道路复杂曲折,需要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进行指导,在推行重组上市之前,做好可行性分析和风险因素分析至关重要,有利于管理者做出科学决策,推动整体上市工作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陈水利,李敬功,王向公.模糊集理论及其应用,科学出版色,2005.9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商业模式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商业模式创新日益成为企业竞争优势获取的主要途径和企业运转的核心。本文通过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和其路径实施研究成果的深入分析,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 路径 实施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的不二选择,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理论也呈现“点-线-面-过程”这种进阶式的发展趋势。不仅如此,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还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展开研究,包括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实施与趋势。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研究
(一)基于企业创新程度视角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途径
有学者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企业实施商业模式创新的程度大相径庭,这也决定了企业实施创新的途径有所区别。Linder 和Cantrell(2000)把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挖掘型,即在不改变商业模式本质的前提下挖掘企业现有商业模式的潜力;二是调整型,即通过改变产品/服务平台、品牌、成本结构和技术基础来调整企业的核心技能,提升企业在价格/价值曲线上的位置;三是扩展型,即把企业的现有商业逻辑扩展到新的领域;四是全新型,即为企业引入全新的商业逻辑。Osterwalder (2004;2007)把商业模式创新分为存量型创新、增量型创新和全新型创新三类。他认为对于能够获得新资源、核心能力或分销渠道的企业,可以采用存量型创新方式来供给与过去相似的产品或服务。对于在某些方面滞后的企业,可以采用增量型创新方式,在现行商业模式中增加新要素以加强竞争优势。而对于拥有新技术并能把握机会的企业,可以在新市场形成过程中进行商业模式的全面创新。由此可见,不同的类型的企业,其实施的商业模式创新途径也各不相同。此外,Mahadevan(2004)还考察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可持续性问题。根据商业模式创新的程度和可持续性,Mahadevan 把企业分为当前领导者、趋势创造者、新进入者、模仿者和跟随者,并着重讨论了前三者的创新策略。Mahadevan认为,当前行业领导者应该力图进行“妨碍性”商业模式创新,即通过实现范围经济、掌握垄断资源和控制供应链等方式来提高现有客户的转换成本。趋势创造者应该突出自己的商业模式的创新性,寻求可持续收益模式,并弥补在新领域缺乏的知识和能力。新进入者应该进行“战争式”商业模式创新,即降低现有客户的转换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并向新客户宣传特殊的价值主张。
(二)基于商业模式构成要素视角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途径
对于商业模式创新,很多学者都从商业模式构成要素展开入手,他们主张通过改变商业模式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实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Weill 等(2001)强调了改变要素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他们提出了“原子商业模式”的概念,并指出每个原子商业模式都具有战略目标、营收来源、关键成功因素和必须具备的核心竞争力这四个特征,通过改变原子商业模式的组合方式就可构建新的商业模式。Osterwalder(2004;2007)指出,在商业模式这一价值体系中,企业可以通过改变价值主张、目标客户、分销渠道、顾客关系、核心能力、价值结构、伙伴承诺、收入流和成本结构等因素来激发商业模式创新。Davila等(2005)在其著作中较详细地阐述了如何从价值主张、供应链和目标顾客三方面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他们认为可通过开发新产品或延伸现有产品的价值来改变价值主张,即改变送达市场的产品的价值;供应链创新,即改变创造和送达产品价值的方式,主要通过改进与合作伙伴的关系及运营整合来实现。Johnson等(2008)认为,商业模式由顾客价值命题(CVP)、盈利模型、关键资源、关键过程四个要素组成。这四个要素涵盖了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可以围绕这四个要素的创新来实现的。Lindgardt等(2009)也认为商业模式创新可以通过商业模式组成要素的创新来实现。他们指出,商业模式包括价值命题和运营模式两个要素,每个要素又分别包含若干个子要素。
(三)基于企业价值链视角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途径
Magretta(2002)认为:新的商业模式就是隐藏在所有商业活动下一般价值链上的变量,价值链有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包括所有与生产有关的活动,另一部分包括所有与销售有关的活动。进而,他得出结论: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或者起始于一个产品的创新,或者起始于一项流程的创新。RaPPa(2004)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意味着企业必须明确他们将通过开展何种活动来创造价值,以及如何在价值链上来选取上、下游伙伴中的位置,最终能够与客户产生收益。Miles等(2006)从企业组织形式的角度出发,认为企业间合作经营是推动企业商业模式持续创新的的动力和方向,这也是基于价值网络内协作关系的创新。
(四)基于企业系统视角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途径
Voelpel等(2004)认为商业模式创新要从客户、技术、组织基础设施和盈利四个方面进行系统考虑,同时还强调了商业模式创新思维的系统性和与外部环境匹配的重要性。Amit和Zott(2009)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若干活动所组成的系统,这个系统可能越过了企业的边界,并使企业和它的商业伙伴能够创造价值,企业从中分享一部分价值。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施研究
(一)面向战略规划的商业模式创新实施研究
对于商业模式创新实施,德勤咨询公司(2002)构建了一个类似的三阶段(即机会分析、模式设计和计划实施)商业模式创新分析框架。Voelpel 、Leidold 和Tekie(2004)则把创新实施研究的重点放在商业模式创新规划上,构建了一个基于客户测试、技术测试、企业基础设施测试和财务测试的商业模式创新实施循环框架。在这个框架中,客户测试主要考虑企业新的价值主张能否显著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或创造新的细分市场,以及原有客户能否迅速适应新的价值主张等问题;技术测试主要解决企业是否拥有实现新价值主张的技术,以及是否能够开发更新、更能满足企业需求的技术等问题;企业基础设施测试旨在回答企业内部组织和外部合作伙伴能否实现和传递新的价值主张等问题;而财务测试则旨在测试企业利润的可持续性以及竞争对手模仿可能对企业造成的冲击。不仅如此,Osterwalder(2007)把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分为环境分析、商业模式设计、组织规划和商业模式执行四个阶段。环境分析阶段的任务主要是使规划团队成员就商业模式的社会、法律、竞争、技术等问题达成共识,然后规划商业模式的框架。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来描述新的商业模式。在组织规划阶段,企业根据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将商业模式分解为业务单元和具体的流程,同时规划支持商业模式执行的基础信息系统。最后阶段就是将设计好的商业模式付诸实施。由此可见,这些学者都是基于战略规划的角度而展开商业模式创新实施研究的。
(二)面向个人和组织学习的商业模式创新实施研究
有些学者,包括Sosna、McGrath等,认为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实施过程是一个个人和组织不断学习的过程。Sosna等(2010)提出了商业模式创新实施的四个步骤:第一步是初始商业模式的设计和测试;第二步是商业模式的发展过程;第三步是精炼和改进商业模式的过程;第四步是通过组织学习保持商业模式的成长。McGrath(2010)也持类似的观点,认同组织和个人学习在商业模式创新实施中的重要作用。但与Sosna等学者不同的是,McGrath认为商业模式的试验失败和学习过程既可能发生在组织内部,也可能跨越组织边界发生。
(三)面向持续改进的商业模式创新实施研究
Morris、Schindehutte 和Allen(2003)认为,商业模式创新就是企业在逐步加深对自身的商业逻辑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调整自己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创新就是从基础层商业模式向专有层商业模式和规则层商业模式逐步递进的过程。Chesbrough(2006)则从商业模式升级的角度详细介绍了企业优化其商业模式的方法和步骤。他把商业模式分为大众化、部分差异化、市场细分式、能获得外部支持、能整合企业创新和能动态适应市场六种,并认为商业模式是否能够提升取决于现有商业模式是否能够创造足够的利润、企业是否有足够的开放程度以获得外部资源以及企业是否愿意出售自己不需要的非核心资源。为了让商业模式的划分和升级具有可操作性,Chesbrough 还明确提出了衡量这六种商业模式的标准,分析了每种商业模式与上一层次商业模式的关键区别,并认为这些关键区别就是提升商业模式的着眼点。与此同时,Chesbrough 还强调了开放性对于提升商业模式的作用,认为这六种商业模式的总体趋势是促使企业不断趋向于开放式创新和管理。
(四)面向IT变革的商业模式创新实施研究
Timmers(1998)、Kodama(2004)、Venkat raman 和Hender son(2008)等学者都谈到了IT 系统在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作用,并强调IT 系统建设要与商业模式创新相匹配。不仅如此,包括IBM和SAP等企业也是高度重视IT系统对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性。IBM(2006)认为,IT 变革是商业模式转变的一个内在因素,同时也决定了商业模式转变的可行性。在商业模式创新中,企业技术人员应该配合企业管理者从三个方面实施商业模式创新的行动,即理解商业模式的系统构成、用商业思维对企业现有的IT 模式进行创新、建设柔性化和响应化的IT 基础设施。与此同时,SAP 公司的总裁(2007) 在其著作中强调了变革时代全球经济的信息化特征,并认为企业应该通过建立弹性信息架构和协作业务网络来加快转型速度,以根据客户需要提供一套完整的服务与解决方案,而不再是满足于向客户提供物美价廉的单个商品或服务。
研究展望
尽管商业模式发展至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一些领域不够完善,特别是国内对此领域的研究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设计出适合企业战略目标的商业模式成为创新型企业的出路,而对于有了一定模式的企业如何在动态环境下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就成为企业的当务之急。企业商业模式必须考虑企业、顾客和竞争等三大因素,并在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之下,选择若干个具有战略性的设计变量作为奋斗目标。通过以上对商业模式及其创新的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对其未来展望如下:
第一,商业模式创新的“合法性悖论”研究。商业模式创新,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出现,尤其是破坏性创新商业模式,如何突破原模式的包围并成长为主导模式而不中途夭折的动态研究。这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难题。目前,已经开始有很多学者意识到这一问题。
第二,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后续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应该加强案例研究工作,以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如增加资料收集的渠道以增强说服力,特别是采用与企业高管直接交流的方式来收集样本企业的数据;还可以通过多案例研究、定量方法等研究方法来丰富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形式。
第三,商业模式及其创新价值评价。商业模式及其创新价值评价是商业模式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方面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建立一套科学的商业模式及其创新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和量化方法,对商业模式及其创新价值进行评估,从而为企业决定是否进行商业模式创新、选择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向以及评价商业模式创新的结果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王琴.基于价值网络重构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1(1)
2.钟婷婷.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11)
3.王建国.中国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之道[J].现代企业教育,2011(5)
一、 商业模式的概念
根据MarkW.Johnson,ClaytonM.Christensen和Henning Kagermann等人的观点,商业模式包括顾客价值主张、盈利模式、关键资源和关键流程四个相互关联的组成要素。顾客价值主张和盈利模式定义了顾客和企业各自的价值,关键资源和关键流程则描述了如何为双方提供价值。
1.顾客价值主张即企业为顾客创造价值,满足顾客关键需求的方式。确定顾客价值主张的关键在于准确地找到顾客尚未满足的关键需求,并设计出相应的产品来满足顾客。著名的个人计算机制造商DELL公司采用直接面对最终顾客的按单生产模式来销售电脑,这种独特的商业模式的核心抓住了顾客的个性化需求,按照顾客的需求量身定做个人电脑,顾客可以自己进行配置、选择喜欢的外形和色彩等。
2.企业盈利模式是指企业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为自身创造利润。大家通常认为企业的盈利模式等同于商业模式,但是盈利模式只是商业模式的一个方面,商业模式需要多个要素共同支撑,才能实现盈利。Mark W. Johnson, Clayton M. Christensen和Henning Kagermann等人提出,确定盈利模式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首先确定提供给顾客价值所需的价格,然后追根溯源来决定可变成本和毛利润,也可由此来决定生产规模和资源的周转率。DELL的直线订购模式省去了中间商环节,同时降低了库存成本,不仅满足顾客的个性化定制,同时也实现了低成本运营,保证了企业的收入和利润。
3.关键资源指的是企业独有的人、技术、产品、设备、渠道、品牌等资源,这些资源一般企业都有,但是关键资源具有独特性,而且必须能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竞争优势。一个企业必须占有关键性的资源,才能支撑其商业模式获得成功。
4.关键流程指的是使企业能够提供顾客价值,并可以重复进行的运营和管理流程,例如制造流程、预算流程、计划流程、销售流程和服务流程。关键流程也包含企业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等方面的内容。DELL公司的关键流程在于其供应链运作流程,DELL没有自己的仓库,完全依靠与供应商的密切合作来迅速满足顾客需求。DELL的供应商在DELL公司周围都建立了自己的仓库,而且DELL与供应商之间实现信息的实时交流,共享顾客信息,DELL要做的就是将顾客订单需求反馈给供应商,由供应商完成组装,这一些列的供应流程既减少了DELL的库存压力,又实现了与供应商的密切合作,为DELL的低成本直销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 如何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根据商业模式的四要素,Mark W. Johnson, Clayton M. Christensen和Henning Kagermann提出了建立新商业模式的关键点。
1.要确定顾客价值主张,找到顾客尚未满足的关键需求,并想方设法来满足顾客。一般而言,常见的阻碍消费者获得满足的因素主要有资金、渠道、技术、时间等四个因素,其中任何阻碍消费者需求满足要素都可能成为企业形成顾客价值主张的关键着眼点。Tata汽车公司管理者在看到印度孟买的大街上到处都是载着大人小孩的小型摩托的时候意识到,为这些家庭提供一种更为安全的交通工具或许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商机。他进一步了解到,印度最便宜的汽车的价格是小型摩托车价格的五倍,很多家庭负担不起汽车的价格。因此,Tata公司敏锐地意识到,阻碍印度家庭满意的关键因素是资金的问题,如果能提供一种能负担的、安全的、适应各种气候的汽车,则公司就能抓住顾客的关键需求,提出有力的顾客价值主张。
2.要设计相应的盈利模式。Tata公司为印度顾客生产替代小型摩托的汽车时,将汽车价格定为2500美元,低于当时最便宜的汽车价格的一半。但是由于潜在的顾客群体非常庞大,只要能够提高销量,公司还是可以获得利润。根据这一价格定位,Tata公司必须大幅削减成本构成的各个要素。
3.要识别关键资源和关键流程。不同行业的公司有不同的关键资源和关键流程,例如服务业的关键资源通常是员工,其关键流程也就是与人相关的流程。通常而言,单个的资源和流程并没有多大的意义,重要的是它们之间独特的整合方式。这种整合方式要根据前两个要素,顾客价值主张和盈利模式来确定。Tata公司确定了为顾客提供的价值和盈利模式后,建立了一个相当年轻的工程师团队来设计、制造和分销Nano这款车,之所以启用年轻的团队是因为他们能避免公司现有的盈利模式的影响和限制,来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年轻的工程师们尽最大可能减少Nano的零部件,外包了85%的零部件制造,减少了销售商的数量,以此来降低成本,并实现了较理想的经济规模。
4.需要考虑的是规章制度和相关准则。规则的制定往往是在新产品测试之后进行,因为在产品开发的最初时期需要商业模式具备一定的灵活性来支持创新活动,因此必须具备充分的制度自由才能发挥商业模式的动态创新能力。
值得重视的是,商业模式成功的关键并不在于要素本身的创新,而是要在四个要素之间建立创新的联结方式,使得四者互相影响,相互支撑,形成一个有效运行的系统,来满足顾客的需求,实现企业的良好运营。
三、 商业模式创新可能遇到的阻力
商业模式创新与其他的创新行为一样,在执行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来妨碍它的顺利进行,我们主要从组织结构、路径依赖、员工认知、资源配置和权利等方面来分析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
1.组织结构。因为商业模式的创新需要很多基础性的改变和深刻的变革,而作为企业资源和权利分配的载体的组织结构必然需要作出改变,因此现有结构的特点可能会影响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研究表明,商业模式创新的成功与否与组织内部权力结构有关,分散的权力中心不利于商业模式创新的进行。而且,创新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就是企业对创新活动的资源投入,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匮乏都将影响创新的质量和速度,而企业的资源大都被现有的商业模式占用,因此商业模式的创新还会遇到资源配置方面的阻碍。
2.路径依赖。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对于新创企业而言,不存在成形的商业模式,企业在路径依赖方面的阻力几乎没有,但是对于已经成长起来的企业,其原有的商业模式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对现有路径的依赖,这就使企业很难从中跳出来,采用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
3.员工认知与行为。商业模式创新从主意的产生、主意的评价到主意的执行,都需要企业员工的参与,因此,员工的认知和行为会贯穿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从模糊概念到具体执行的整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员工对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将会产生较低的创新意愿,或者在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中员工可能会因为现有习惯被改变或者是既得利益受损,而产生抵制创新的行为,阻碍商业模式创新的顺利进行。
经研究分析,我们将以上阻力归类为两大类:原有商业模式的惰性和企业员工的认知及行为。因此,要想成功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必须对原有的商业模式进行突破性的改进,坚定地对组织结构、资源配置和路径依赖做出适应创新需求的改变。同时企业应加强对员工创新意识的培养,形成不断创新的文化氛围,使创新成为员工的思维方式,扫清商业模式创新的认知障碍。
四、商业模式的创新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般而言,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主要有突破性新技术、变化的竞争环境和新的市场技术等三个。因此当企业需要商业化一项新的技术,现有产品或服务不能满足顾客需求,或者竞争基础发生了剧烈变化,企业不得不做出回应的时候,企业可以选择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
虽然商业模式的创新成为大家竞相追逐的领域,很多企业也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企业也必须对此保持谨慎,因为商业模式创新的成功需要一定的条件。只有当企业可以用聚焦的、有吸引力的顾客价值主张来解决顾客的关键需求,能够设计出一个能够很好地整合四要素的模式并使其避免现有核心竞争能力的消极影响,而且该模式能够给对手带来巨大打击的时候,企业才能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关键词:物联网;流通领域;商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F713;F06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6116(2012)03-0042--06
流通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商业技术,包括在流通领域应用的一系列信息化技术,是流通现代化的核心要素,流通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商业技术进步的推动。研究表明,商业技术进步对商业发展的贡献率高达70%以上。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应用物联网等现代技术已成为提升我国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战略。而在推进物联网建设的过程中,商业模式变得异常关键。在流通领域运用物联网技术发展,按照全产业链、供应链的理念构建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是推进流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一、文献回顾
商业模式的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50年代被提出的,但直到90年代,伴随着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经济的兴起,才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Paul Timmers(1998)从价值理论角度,认为商业模式是由产品、服务和信息构成的体系结构,同时描述了各参与者及其角色、体系、结构的收入来源以及各参与者的潜在利益。Ami和zott(2001)也提出了类似观点,他们从产业链角度考察商业模式,认为商业模式是整个产业链中企业和其他合作伙伴创造价值的一种方式。Rappa(2001)和Dubosson(2002)等则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将商业模式定义为企业创造价值并实现赢利的一种商业方式。其中,Dubosson(2002)把商业模式看做是企业创造价值、提供价值和传播价值的网络体系,企业和其合作伙伴可以在这一网络体系中实现共赢。我国学者王阅(2009)等人也从价值链的角度,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利用自身资源,通过整合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商流,把自己的商品和服务提供给客户以获取收益的盈利模式。不难看出,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商业模式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但实际上都是从微观企业的角度,认为商业模式就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模式。
由于物联网是一个相对较新的事物,实践发展快于理论研究,现有关于物联网商业模式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对现有运营商发展模式的总结和未来发展模式的设想。例如,中国电子商务中心从服务提供主体和方式角度,提出了物联网发展的系统集成商主导、运营商提供网络连接、运营商提供数据流量、运营商为客户开发相关服务和运营商提供定制服务五大类商业模式。张云霞(2010)、陶冶(2010)等通过对AT&T、Verizon、韩国SK电讯、中国移动等中外运营商运作商业模式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出通道型、合作型、自营型、定制型等几种类型的物联网商业模式。其中。通道型和合作型模式由于由电信运营商和系统集成商配合完成,是目前使用最多的模式。而自营型和定制型模式,由于受开发、应用成本较高、风险较大的限制,目前实际应用还较少。根据中国移动现有业务发展,周晓琼(2010)总结了七种物联网商业模式,即企业投资自建型、企业自建运营型、定位平台型、免费开放型、全租赁佣金型、运营商系统集成型、运营商与系统集成商合作型、运营商产品库型模式。同时根据现有模式的特点和物联网发展趋势,还提出了未来可能形成的平台租赁运营型、平台广告运营型和项目型三种新模式。李卓贤(2011)通过对现有物联网模式的梳理,认为目前我国物联网的商业模式主要有通道服务、平台运营、应用服务、合作开发推广和产业联盟五种模式,其中前三种模式主要是以运营商为主体,为企业客户或大众开发并提供相关的服务;后两种模式则是从产业链的角度,通过运营商与系统集成商以及客户合作,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整个产业链上不同利益主体的共赢。
上述研究基本上对国内外现有物联网商业模式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现有商业模式的价值缺陷。范鹏飞等(2010)则通过对电信运营商物联网商业模式的结构分析,从物联网产业链的角度,提出了政府BOT模式、通道兼合作模式、广告模式和自营模式,并认为政府BOT模式应当是现阶段我国物联网发展的首选模式。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针对目前物联网应用的“孤岛”状态和云计算产业的发展,李卓贤(2011)提出了一种“云聚合”商业模式,即根据用户服务需求,企业利用云计算网络,整合内外部资源,最终形成运营商、商家、用户以及其他市场参与者共同创造价值的网络模式。郑欣(2011)则从广义角度,提出了系统集成商核心型、运营商运营型、运营商合作推广型、移动金融型、用户自建体系型、公共事业应用型、广告平台型等模式。
相对于原来微观层面企业角度的研究,现有的对物联网商业模式的研究突出了物联网作为公共物品的特性,从企业角度的盈利模式拓展到产业链盈利模式乃至政府与企业合作的盈利模式,这对于我们今后相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到研究中提出的不同的商业模式,其适用性还有待于实践检验。当然,现有研究也存在明显不足,如对不同物联网商业模式的适用条件、发展前景缺乏深入研究,尤其针对物联网不同应用领域的商业模式研究十分缺乏。例如,在流通领域,在物联网概念还没有提出前,RFID、GPS、GIS等物联网技术就已在发达国家流通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沃尔玛在2004年就已向自己最大的100家供应商提出必须在2007年在货品包装上设置RFID芯片。德国麦德龙集团基于IBM的先进中间件和基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集成服务,2006推出的“Smart Helves”未来商店中所有货物都贴有RFID或“智能标签”。但时至今日,关于物联网在流通领域应用的商业模式研究还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现有的少数研究基本上集中在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零售领域的应用情况。本研究根据流通业的特点,借鉴现有和正在形成的物联网商业模式,拟主要从供应链、产业链的角度探讨物联网在流通领域应用的商业模式。
二、物联网在流通领域应用的商业模式设计
根据流通领域物联网技术的特征和现有的物联网商业模式的特点,结合我国物流、零售业发展状况,我国流通领域应用物联网发展可选择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共赢商业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企业之间的竞争观念发生了很大改变,已经由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化成整个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SCM)应运而生。供应链管理是指围绕核心企业,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平台,构建生产商、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等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促进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顺畅流动,提高供应链整体运营效率。在流通领域实施供应链管理模式,不仅可以改变流通企业传统的业务模式,而且可以使企业利用信息技术网络对经营网点(或卖场)的销售情况进行实时管理,并把消费者的需求及时反馈给供应商或生产企业,促使零售企业参与上下游供应商的管理,提升流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在流通领域建立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共赢商业模式(见图1),能够更有效地整合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提高供应链运行效率,促进位于供应链核心地位的流通企业转型发展。
这种物联网商业模式的特点是:大型零售企业与电信运营商、系统集成商以及物流企业、供货商合作,大型零售企业处于整个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地位,电信运营商负责业务平台建设、网络运行和业务推广等,系统集成商负责开发商业系统的开发和集成,物流企业、供货商是零售企业的战略伙伴。在这一模式中,完整的流通价值链包括原材料供应链、商品分销渠道与企业内部供应链,这一链条的整合决定了流通的效率和物流现代化的进程。采用这种模式,一方面,能够减轻零售企业物联网平台建设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可以使其专注于企业经营。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让所有参与物联网建设的各个环节都从中收益,获得相应的商业回报,从而大大提高运营效率。
这种模式的实施条件,一是要求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是实力雄厚、信息化程度高、供应链管理较好、管理能力较强的大型商贸企业,如物美集团、国美、苏宁等。大型零售企业在整个供应链管理中具有话语权,能够很好地协调电信运营商和系统集成商以及相关企业,同时电信运营商和系统集成商能够根据零售企业的建议对物联网应用系统进行改进,有利于整个供应链中价值链的提升。二是要有强有力的信息化技术支撑。信息化是供应链管理得以实现的基础。要实现物联网在流通领域应用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要求供应链中的零售企业、物流企业和电信运营商等广泛采用条码、智能标签、无线射频识别等自动识别和标志技术,以及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可视化技术、货物跟踪技术等,而且零售企业与物流企业、生产企业能够通过共用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三是要求零供双方实施业务流程再造。目前,我国大多数零售企业多采取代销或联营模式,自营比率很低,整体上缺乏核心竞争力。要推行供应链管理模式,要求零供双方根据物联网技术应用的特点和状态,进行业务流程重组,提高供应链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当然,这种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主要适用于大型零售企业、物流企业,而且要求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形成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企业之间的合作共赢意识非常强。如果供应链中任何一个企业出现不合作态度,则可能造成整个供应链的不稳定。从当前我国流通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由于流通企业整体规模偏小,缺乏大型零售企业集团,要在整个行业推行物联网应用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不太现实,而应主要鼓励大型流通企业或物流企业与电信运营商和系统集成商合作,通过构建物联网应用的商业模式,实行供应链管理,最终实现多方的互利共赢。
(二)基于行业共性平台的商业模式
针对目前物联网技术应用推进缓慢,电信运营商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以及流通领域存在大量的中小企业的现状,要推动物联网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需要以政府为主体,搭建行业共性平台,为广大的中小流通企业创造应用物联网技术和平台的机会。因此,基于行业共性平台的商业模式(见图2),是流通领域推动物联网应用的最急需、也是最可能得到广泛应用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政府为主导,主要是地方政府部门,通过招标的方式,委托有条件的项目运营商建立传感终端、标志及开发业务应用,并由电信运营商负责相应的平台及推广业务应用。广大的中小流通企业可以通过政府的担保,参与到物联网平台应用中来,通过这种共性平台的建设,能够使物联网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应用得到很快的推广。由于在这种模式中,政府是重要的主导力量,能够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而且还能够起到担保作用,因此,能够较好地保障共性平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这种模式的实施条件:一是要求政府主导行业共性平台建设,政府要非常重视流通业的发展,而且在整个商业模式的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能够很好地协调项目运营商、电信运营商以及流通企业之间的关系。二是要求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积极参与行业共性平台的建设。由于该模式主要针对中小流通企业,流通企业的实力不强,缺乏话语权,需要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把这些中小流通企业组织起来,代表它们和电信运营商以及政府进行谈判和协商,形成物联网应用的良好环境。
在实际应用中,各城市可以通过物联网示范工程的建设,把行业共性平台作为公共服务来抓,推动基于行业共性平台的商业模式的发展。这种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可以提高一个城市或地区流通业的现代化水平,同时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模式由于是“政府主导”,如何协调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对这种商业模式的推动作用,是其实施的一大难题。如果政府在整个商业模式运作过程中参与过多、管得太多,则可能导致项目运营商、电信运营商以及流通企业发展受限制,进而可能使中小流通企业不愿意参与这种模式的运营。同时,由于流通企业的商业信用体系还不健全,在商业信用评价标准缺失、企业普遍缺乏诚信的情况下,政府作为担保方,如何对中小流通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也是行业共性平台模式实施的难点。
(三)基于消费者需求的定制化商业模式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尤其是80后、90后新兴消费群体的形成,个性化、时尚化、品牌化消费将成为主流,并催生了网络购物、手机支付等新兴消费模式。这意味着对零售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零售企业能够根据消费者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方案。定制服务是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者根据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将其划分为更小的消费群体,提供更为符合其需求的特殊产品。定制服务以其个性化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个性化的高质量服务,需要我们运用物联网技术,创造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定制化商业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电信运营商处于主导地位,他们自建平台,根据物流或零售企业的具体需求特殊制定M2M业务,并应用到物流或零售企业的商业管理系统中(见图3)。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灵活性大,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快速响应消费者需求变化,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但是,与前两种物联网应用的商业模式相比,其实施条件比较苛刻。首先,要求整个产业链或价值链中的运营主体,包括电信运营商、零售企业、物流企业等,都要树立以消费者为核心的思维,通过竭尽所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创造新的价值。其次,要求电信运营商和物流企业或零售企业具有较好的协商机制,并且物流企业和零售企业在M2M业务开发中,要参与进去,及时反馈信息,以便于系统更好地改进,满足物流企业或零售企业的需求。第三,要求零售终端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实施需求链管理(DCM),通过多种渠道和数据分析,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并通过信息传输,将适应消费者需求变化的信息反馈给物流企业以及电信运营商,以便物流企业、电信运营商尽可能作出最快的反应和决策,利用物联网运营平台,创造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定制服务。第四,要求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尤其随着云计算的兴起和发展,云支付平台将成为其形成要素之一,消费者可以利用交互电视、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等云终端,方便地采用一切既便捷又安全的支付手段完成交易。换句话说,云消费应是定制化商业模式的必备要件之一。
在当前阶段,定制化商业模式相当于“奢侈品”的开发,其初期投入大、应用成本较高,推进起来较为困难。同时,由于这种模式是自发的市场化行为,又涉及包括消费者在内的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如何建立稳定的价值链协同机制是关键。如果各利益主体间的协同关系处理得不好,某一环节出现短板,则可能导致整个价值链无法运行,进而使这种定制化商业模式失败。尽管从当前物联网和流通业在中国发展阶段来看,推行定制化的商业模式还存在较大的风险,但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逐步成熟,以及电信运营商所在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开发适应零售业发展的定制化商业模式必然成为物联网行业的重要趋势。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从行业自身发展角度,只有以实力雄厚的大型零售企业为核心,通过运用物联网技术,加强与电信运营商以及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实行供应链管理,才能形成物联网在流通领域应用的最为有效的商业模式。从政府扶持流通业发展的角度,针对众多的中小流通企业,可以以政府为担保人,通过建立基于物联网的行业共性平台的商业模式,把区域内或地方上的中小流通企业集中起来,为它们提供信息和服务,从整体上提高流通业发展水平。从消费者需求角度,在未来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定制化服务将成为促进消费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运用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建立定制化的商业模式,可以通过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把更多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实现促进消费的目的。同时,研究也表明,要推动物联网在流通领域应用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行业共性平台模式和定制化模式的形成,协同机制的建立至关重要。
(二)促进物联网在流通领域应用商业模式发展的政策建议
为推进物联网在流通领域应用的商业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国家应从政策上进行鼓励和支持。
1 加快推进流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是物联网商业模式形成的基础。从当前我国流通业整体信息化水平来看,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要加快推进物联网在流通领域应用的供应链管理、行业共性平台和定制化模式,必须要把推进信息化作为重要手段,加大支持公益性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为物联网在流通领域应用商业模式的形成构建良好的运营平台。
2 把鼓励和支持大型流通企业发展与培育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商业模式结合起来。加快培育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已成为近年来我国流通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但在实际操作中,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的实施路径尚不明确,致使中国流通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任重道远。可以把培育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联网应用商业模式作为一个切入点,从少数有实力的大型流通企业人手,鼓励大型流通企业与电信运营商合作,运用物联网技术,建立紧密的供应链管理的商业模式。并充分利用和整合大型零售企业、行业协会、供货商的资源,加快供应链管理的政策研究,鼓励批发商、物流商、零售商、生产商通过并购、组建战略联盟、签订供应合同等方式实现供应链的整合,从供应链整合和优化角度,培育一批掌控全球供应链运营、具有实力的大型零售企业,提升流通业国际竞争力。
通过10余年的宣传和推广,Telematics在发达国家市场已经度过了起步期,并形成了相对成熟稳定的产业链合作及商业模式运营。
在中国Telematics正处于起步阶段,部分车载信息服务领域,如车载导航,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未来1-2年内,随着移动运营商3G网络的建成及完善以、国家对ITS重视程度的提高及汽车规模的不断增长,国内Telematics将迎来需求井喷的发展机遇期,Telematics业务也将从导航、交通信息、定位的基本功能走向资讯、安全、娱乐、咨询、远程救援、远程诊断全方位服务,业务提供方式也从单向业务转向互动业务。移动运营商、汽车制造商、汽车电子设备制造商、软件服务提供商、内容提供商都可能从Telematics产业发展中获益。
目前中国Telematics产业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产业链的不完善及可盈利且持续稳定商业模式还没有形成,归根到底还是没有找到该产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是企业或对客户的实际需求或客户现在及未来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其意义在于整合现有资源或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创造价值,通过能产生企业/行业合理利润的业务流程运作满足客户需求。
总结国外Telematics的发展经验,结合国内产业发展现状及具体国情,提出了5种现有和潜在的商业模式。这些模式的优劣及未来的发展是现有Telematics产业企业及潜在进入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未来是其中一个或几个模式主导市场,还是有更好的模式取而代之是产业内厂商或潜在进入厂商最为关注的。
《Telematics系列报告-商业模式评估与创新设计报告2009》在结合产业专家意见对企业运作模式和用户需求的探索性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七大因素主导未来互动电视商业模式的成功,分别是价值链健康高效性、可赢利性、未来潜力、不易效仿性、对客户价值、资源整合性、不利因素克服能力,依据此研究提出了Telematics模式评估体系,对5种商业模式进行了评估,以期为Telematics相关企业发展以及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第1章TELEMATICS的概念和定义7
1.1 TELEMATICS的概念7
1.2 TELEMATICS系统结构8
1.2.1按照硬件结构划分的子系统8
1.2.2按照功能划分的子系统8
1.3 TELEMATICS主要行业性组织与研究机构10
第2章TELEMATICS产业发展现状12
2.1全球TELEMATICS产业发展现状12
2.1.1 Telematics产业发展概况12
2.1.2 Telematics产业规模及发展趋势预测12
2.1.3 Telematics普及率及其趋势预测13
2.2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TELEMATICS产业发展概况14
2.2.1北美市场14
2.2.2欧洲市场15
2.2.3亚太地区16
2.2.4中国市场18
2.3全球TELEMATICS产业发展基本特点19
2.3.1产业生命周期19
2.3.2产业发展均衡度20
2.3.3商业模式的逐渐成熟21
2.3.4产品运作趋向以整合式平台提供多样化服务22
2.4中国TELEMATICS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3
2.4.1中国前装市场机遇与挑战23
2.4.2中国后装市场的机遇与挑战24
第3章TELEMATICS发展中存的在问题26
3.1缺乏统一的TELEMATICS系统标准26
3.2缺乏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26
3.3缺乏成熟的产业链整合模式26
3.4汽车销售商态度问题27
第4章TELEMATICS产业链分析28
4.1产业链组成及各自责任28
4.1.1 TSP 28
4.1.2内容提供商29
4.1.3设备厂商29
4.1.4网络服务提供商30
4.2产业链代表企业分析31
4.2.1 TSP厂商31
4.2.2内容提供商34
4.2.3设备厂商36
4.2.4网络服务提供商41
第5章TELEMATICS商业模式分析45
5.1价值链及业务模式分析45
5.1.1移动运营商主导模式45
5.1.2汽车制造商主导模式47
5.1.3汽车制造商与移动运营商合作模式49
5.1.4独立TSP运营模式50
5.2业务内容分析52
5.3收费模式分析54
5.4盈利模式分析55
5.5客户价值分析56
5.6终端发展分析56
第6章TELEMATICS商业模式评估59
6.1 TELEMATICS商业模式评估体系59
6.2 TELEMATICS商业模式评估方法61
6.3 TELEMATICS商业模式分析62
6.4 TELEMATICS商业模式评估63
6.4.1价值链健康高效评测63
6.4.2可盈利能力评测64
6.4.3未来潜力评测65
6.4.4不易效仿性评测66
6.4.5对客户价值评测66
6.4.6资源有效整合评测67
6.4.7不利因素的克服评测68
6.4.8 Telematics商业模式等级评估69
第7章对TELEMATICS商业模式创新设计建议72
7.1业务模型设计72
7.1.1业务演进趋势72
7.1.2业务功能演进——安全、效率、便捷73
7.2价值链及合作模式74
7.3盈利模式76
7.4广告发展策略76
7.5终端发展策略77
7.6市场推广策略79
7.6.1产品策略79
7.6.2服务策略79
附件 81
关于我们81
服务内容82
价值与特色82
最新报告清单83
部分客户85
法律声明86
图表1 TELEMATICS综合服务示意图7
图表2 2006-2011年全球TELEMATICA产业规模及发展趋势13
图表3 2007-2012年北美TELEMATICS新车型设备前装率发展及预测13
图表4 2007-2011年全球新车TELEMATICS设备装备率发展及预测14
图表5 韩国政府推动国家信息化与车载信息服务相关政策17
图表6 2006-2010年TELEMATICS全球各区域发展规模比较21
图表7 TELEMATICS产业的商业运作模式22
图表8 TELEMATICS产业链结构图28
图表9 TELEMATICS服务提供商(WIRELESS为例)服务运作示意图29
图表10全球知名TELEMATICS内容提供商汇总36
图表11 开展TELEMATICS业务的部分知名硬件设备商37
图表12 开展TELEMATICS业务的部分知名软件企业39
图表13 开展TELEMATICS服务的部分知名电信运营商42
图表14 TELEMATICS移动运营商主导模式产业价值链45
图表15 移动运营商主导的TELEMATICS商业模式企业功能定位46
图表16 TELEMATICS汽车制造商主导模式产业价值链47
图表17 汽车制造商主导TELEMATICS商业模式企业功能定位48
图表18 TELEMATICS汽车制造商与移动运营商合作模式产业价值链49
图表19 TELEMATICS汽车制造商与移动运营商合作模式各方企业功能定位50
图表20 TELEMATICS独立TSP运营模式产业价值链51
图表21 第三方TSP主导TELEMATICS商业模式企业功能定位52
图表22 中国市场TELEMATICS各应用服务潜力评价54
图表23 TELEMATICS商业模式评估体系60
图表24 TELEMATICS商业模式评估方法61
图表25 TELEMATICS商业模式分析62
图表26 TELEMATICS商业模式价值链健康高效性评测63
图表27 TELEMATICS商业模式可盈利能力评测64
图表28 TELEMATICS商业模式未来潜力评测65
图表29 TELEMATICS商业模式不易效仿性评测66
图表30 TELEMATICS商业模式对客户价值评测67
图表31 TELEMATICS商业模式资源整合性评测68
图表32 TELEMATICS商业模式不利因素克服能力评测69
图表33 TELEMATICS商业模式综合评估70
图表34 TELEMATICS业务规划72
关键词:商业模式;发展背景;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9-0201-02
一、商业模式发展的背景
“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s)”这一名词最早是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受到广泛的关注。这与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的兴起有着直接联系。很多学者甚至认为商业模式的创新就是企业基于互联网对传统的管理、营销、物流等公司运营环节进行改造,提高企业效率的一个过程。
随着微软、谷歌、戴尔等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企业获得巨大成就的现实,令“商业模式”备受瞩目。商业模式创新所带来的价值或者利润甚至数倍于传统经济形式,所以投资者也开始关注企业商业模式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企业开始对自身已有的商业模式进行反思和审视,试图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快速提升自身价值并获得更多的利润。
就中国企业来讲,改革开放前几乎不存在商业模式。企业就是以政府“调配”、“划拨”等计划为模式。改革开放后,中国企业学到了许多西方市场经济下的知识,并且中国的互联网发展与国外时间相差不多,所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商业模式概念的炒作在国内也变得十分普遍,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时期更加突出。目前,中国正经历着从 “世界工厂”中转型出来的艰难时期,所沿用的“低成本+大市场”的模式已经处处碰壁。
事实说明,改变企业设计,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十分必要和重要,甚至比科技方面的创新更为重要。如戴尔、宜家、沃尔玛等世界领先的企业,并不主要是依靠高科技成为行业的佼佼者,而是这些企业重新定义了所在行业的服务标准,为顾客创造了更大的价值,及在商业模式上进行了创新。因此,商业模式创新对中国企业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因而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业界人士的关注。
二、商业模式发展的现有成果
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究竟什么是商业模式,现阶段已有的商业模式的研究成果有哪些,下面就对商业模式的相关理论成果进行综述。
(一)国外商业模式研究的成果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教授迈克尔・拉帕(RaPPa,2004)认为,“商业模式就其最基本的意义而言,指做生意的方法,是一个公司赖以生存的模式―― 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商业模式规定了公司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并指导其如何赚钱”。并进一步指出,商业模式明确了一个公司应当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来创造价值、在价值链中如何选取上游和下游伙伴中的位置以及与客户达成产生收益的安排的类型。瑞士洛桑大学学者马格利・杜波森(Dubosson,2002)等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为了进行价值创造、价值营销和价值提供所形成的企业结构及合作伙伴网络,以产生有利可图且得以维持收益流的客户关系资本。罗素・托马斯(Thomas,2001)认为,商业模式是开办一项有利可图的业务所涉及的流程、客户、供应商、渠道、资源和能力的总体构造。
阿兰・阿福亚赫和克里斯多夫・L.图西(Afuah&Tucci,2000)在《互联网商业模式与战略:理论和案例》一书中,提出了商业模式的分类学。他们认为,商业模式应当是公司运作的秩序,公司依据它使用资源、超越竞争者和向客户提供更大的价值,依据它来获取利益。故而,商业模式应当作为公司为自己、供应商、合作伙伴及客户创造价值的决定性来源。阿福亚赫(Afuah,2003)进一步指出,商业模式是企业在既定的行业中,为了创造卓越的客户价值并将企业推到自己获利的位置上,运用其资源执行什么样的活动、如何执行这些活动以及什么时候执行这些活动的集合。这就决定了商业模式是企业运用其资源在特定的时间、以特定的方式、执行特定的活动,明确为创造卓越的客户价值并确立企业获取市场价值的有利地位的各种活动的集合。B.马哈迪温(Mahadevan,2000)则认为,商业模式是对企业至重要的三种流量――价值流、收益流和物流的惟一混合体。拉菲尔・阿米特和克里斯多夫・左特(Amitan&Zott,2000)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创新的焦点,同时也是企业为自己、供应商、合作伙伴及客户创造价值的决定性来源。
(二)国内商业模式研究的成果
相比国外学者对商业模式理论的研究,国内的研究尚处于跟踪阶段,理论界对商业模式研究远落后于国外。综合现有文献,国内学者对商业模式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成果。
埃森哲咨询公司研究者王波、彭亚利于2002年7月1日发表在《经济观察报》的“何谓商业模式?”认为,商业模式应当有两种,一种是经营性商业模式,即企业的运营机制。另一种是战略性商业模式,也就是说企业在动态的环境中对运营机制的扩展与利用。
西南财经大学的罗抿教授(2005)认为,企业的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建立以及运作的那些基础假设条件和经营手段和措施,是企业在明确的外部假设条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用于整合组织自身、顾客、价值链伙伴、员工、股东或利益相关者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战略创新意图和可实现的结构体系及制度安排的集合。罗抿教授还认为,企业组织的商业模式至少要满足两个必要条件:企业的商业模式必须是一个由各种要素组成的整体,必须是一个结构,而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因素;企业商业模式的组成部分之间必须有内在联系,这个内在联系把各组成部分有机地串联起来,使它们互相支持,共同作用,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从其研究思路上来看,罗珉教授沿用了彼得・F.德鲁克(Drucker,1994)的公司经营理论研究思路,力图从经济学理论视角对德鲁克的理论进行更进一步地演绎。
厦门大学的翁君奕教授(2004)通过对企业内外经营环境及平台界面的细分,将商业模式界定为一个类似“魔方”的三维空间,由价值主张、价值支撑和价值保持构成价值分析体系,提供商业模式构思和决策的思维方法。翁君奕教授认为,现有企业管理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管理的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由于分析视野的局限,企业的成本领先或者差异化等宏观战略与各种微观职能活动之间不能全面周密的衔接整合起来,从而形成宏观战略和微观之间的空白或薄弱地带。而基于介观分析视角的商业模式研究,就是设想以企业经营中的各种具体活动为基本要素,通过对这些活动进行有意义的组合,最终将企业经营的宏观战略与微观运作紧密的衔接和整合起来。厦门大学程愚博士(2004)认为,全部的企业活动不仅仅是系列的价值活动,也是有序的“交易”活动,企业活动可以用“交易―价值”模式做出更普遍性的构解,以此为基础来认识商业模式的结构,有希望能够得到更高的理论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