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点范文

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3: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篇1

关键词:武术文化;素质教育;作用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48-02

武术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内容之一,同样具有中国文化的特性,自成体系,内容丰富,可谓博大精深。武术作为一个文化主体,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在文化传播中进行内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其发展早期,就融入了中国哲学、美学、兵学、伦理、养生等众多文化内容,自成一体。在其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的增深拓展。

一、武术文化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一)武术文化的概念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武术文化就是传统的武术,专指源流有序、风格独特、拳理明晰、自成体系的传统武术拳种流派,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武德要求,传承制度等等。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武术文化可定义为:与武术相关的各种领域中文化的总和,包括影视中的武术、体育领域中的武术、文化领域中的武术、学校教育中的武术等等。广义的武术文化包含了武术内涵和文化内涵,武术是武术文化核心的一部分,没有武术也就不会有武术文化。下面我们所讲的武术文化和武术,指的是广义的武术文化和武术的概念。

(二)武术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绚丽瑰宝,传统武术无论从技击性、健身性、哲理性、艺术性、娱乐性、观赏性,还是从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与人格完善,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下面从武术文化的概念角度,从不与武术相关的不同领域来概括归纳武术文化的功能特点和价值作用。

1、体育领域中的武术文化的作用特点

体育领域中的武术文化我们简称体育武术,体育领域中的武术文化,具有技击性、健身性、防身性的功能特点,这是武术文化的基本功能。武术要发展,必须靠竞技来提高,离开了技击,武术就没有了生命力。武术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竞技表演功能、教育功能等,都是通过以技击性为动作设计原则形成的各攻防技术动作来实现的。另外武术与中医的结合,创造了独特的中医养生、武术伤科、功夫按摩、运动医药、伤科针灸、救治偏差、练功疗法、特种功夫等成果,武术运动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十分有益,这就是体育武术所追求健身价值。体育武术的防身功能主要基于他的技击的延伸,攻防技巧的应用,目前社会上热门的女子防身术、军警擒拿格斗术等武术防身应用招法就是很有力的证明。

2、影视领域中的武术文化的作用特点

影视领域中的武术文化我们简称影视武术,它具有的娱乐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功能特点,是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出发进行拓展而来。随着现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人们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达到娱乐的方法也越来越新奇。通过练习武术的过程中获得身心的愉悦,释放人心中的情感,达到娱乐的效果。武术无论套路表演,还是散手比赛,历来为人们所喜爱,都会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通过对武术的表演观赏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武术与戏曲、舞蹈、杂技、影视、文学、体育等文艺形式的结合表演,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精彩的印象。通过武术表演促进学习,让同学们在掌握武术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老师指导下自编套路或节目表演,传统艺术的审美知识(形、神、气、韵等)贯穿在武术教学中扩大教学的知识涵量。

3、文化领域中的武术文化的作用特点

文化领域中的武术文化简称武文化,他具有哲理性的功能特点,它是武术在其历史演变和流传过程中融汇了易学、哲学、美学、伦理学、兵学、医学、气功等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发展而来的。“武”字拆开就是“止”和“戈”,止戈,就是不要动武,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武术的精神底蕴,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单纯的胜负,而是中国儒家学说的“致中和”的精神,是道家学说中“无为无不为”的精神。

4、学校教育中的武术文化的作用特点

学校教育中的武术文化,具有教育性的功能,中国武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具有修心养性的功效,在习武的过程中养成独立的生活习惯,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质,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武德精神,它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正义、公平、公道——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习武者需要有吃苦耐劳、知难而进、忍耐克己的精神,同时也要心胸宽广,对人以诚相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责任感,保持不为名利、乐于助人的美德。武文化这种哲理性和教育性的功能特点,在武术的熏陶中得以培养、塑造、锻炼、养成,人格素质得到升华。

5、其他领域中武术文化的作用特点

武术文化的交际功能和带来的经济价值功能,借助武术文化特色向全世界推广汉语语言;凭借对外武术表演交流增进国际交流;借助武术文化桥梁搭建经济舞台;武术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深入的研究,提供一种教育的思路等等,无不能体现武术文化神通广大的威力。

中华武术,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武术的种种特性涵盖了武术文化的内涵,它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研究挖掘,充分发挥武术文化的价值。

二、武术文化素质教育的概念

从武术文化的特点和作用可以看出,武术文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其他教育模式无可比拟的作用,如果在高校得以广泛的推广,并加以引导并规范化、常规化,相信对大学生素质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把通过武术文化来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的教育模式称为武术文化素质教育,从武术广义的概念来讲也可称为武术素质教育。换句话来讲,武术文化素质教育指的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借助武术文化的教育教学途径,来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模式。

当今高校所开展的武术教学,其实和我们提出的武术文化素质教育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提出的武术文化是广义意义上的武术概念,素质教育也涵盖了普通的武术教学,武术教学是武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文化素质教育包涵了武术教学的全部内容,它是武术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武术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教育模式,它不仅仅局限于教学领域,他渗透到高校各个领域,他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学生管理、校园设施和校园环境建设、学风校风建设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构建武术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武术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三、武术文化对高校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融合,如与易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等多种传统文化理念的融合,使其内涵丰富,寓意深邃,它的教育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武术文化的素质教育作用不能仅仅局限在武术在学校教育领域中的功能,它的教育意义应该与武术相关的各个领域中都能体现,充分涵盖武术文化中武术内涵和文化内涵。武术文化与各行各业的结合,都有其发展创新的灵感源泉,我们充分挖掘其武术文化的特色价值,寻求在高等教育中的突破口,如果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与武术文化的充分结合,并不断的研究创新,通过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环境建设、软硬件建设等方面融入武术文化的因素,让学生充分的了解武术文化、体验学习武术文化,发挥武术文化的素质教育作用,我相信他们走向社会势必会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认可。

武术文化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具有十分突出的教育功能。武术文化的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增强体质,而且可以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增强生存能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武术文化的理论教育具有培养学生文化修养、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意义重大。

当今高校所开展的武术教学,其实和我们提出的武术文化素质教育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提出的武术文化是广义意义上的武术概念,素质教育也涵盖了普通的武术教学,武术教学是武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文化素质教育包涵了武术教学的全部内容,它是武术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武术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教育模式,它不仅仅局限于教学领域,他渗透到高校各个领域,他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学生管理、校园设施和校园环境建设、学风校风建设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构建武术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武术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四、推广武术文化,深化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许多高校的体育教学注重了对大学生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道德、体育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质和健康水平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然而对武术文化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武术属于体育,但又高于体育,但事实上,常常被作为一种简单的体育项目,而忽视了它的教育意义,很多人把重心放在竞技武术的争金夺银上,把它作为高考加分为杠杆,竞技武术的文化底蕴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淡化,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就是一句空话。

武术文化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通过对武术动作的演练和领悟,达到由形及神、由表及里的审美意识,提高自身的生活文化境界;通过对武术的内外兼修的学习,既注重筋骨的锻炼,又强调心神意气的结合,尤其重视运气、营气,对大学生的情感调节和心理健康具有特殊作用;通过对武术技击动作的演练体验,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应变能力。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推广武术文化,能深化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

参考文献:

[1]孙光征.学校武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思辩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8,5(12).

[2]姚红艳.论快乐体育教育在高职武术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0,(14).

[3]史儒林.论武术在学校体育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

[4]李良萍.安徽省体育院系武术普修课教学内容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4,(3).

[5]李龙.武术教育研究述评[J].武术科学(《搏击》)学术版,2006,(3).

[6]王军堂,郭媛,朱少刚.浅析跆拳道对高校学生成长的作用[J].新西部(下半月),2006,(12).

篇2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素质教育理念;重要性;策略

初中时期是学生身心健康养成的关键时期,体育教学作为锻炼初中生身体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有不可忽略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拓展,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成为受人关注的问题。

一、初中体育教学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性

(一)顺应素质教育之历史潮流

初中体育教学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在于受素质教育历史潮流的影响。素质教育符合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是顺应历史潮流的重要举措,只有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初中体育才能真正迈入素质教育之途。众所知晓,素质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全面而综合的能力,包括修身养心、知识积累、各类能力等诸多方面。要让素质教育的主张从理想转向现实,实现我国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质的转变,素质教育的理念就应该很好的加以把握。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不至于虚张声势,成为贻笑大方的空中楼阁。当然,在素质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得到深化、拓展的基础上,素质教育的理念也会随着素质教育这股潮流前进,使之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实际,更能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一句话,初中体育教学践行素质教育理念,这是符合素质教育历史潮流的应该贯彻到底的方针。

(二)由初中体育教学本身的特点决定

初中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初中生,他们刚从小学升入初中,身体和心理的健康需要学校和家庭的积极引导。初中体育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锻炼理念和途径,让学生获得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态,这决定了初中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乃必由之路。过往的体育教学,不论是初中抑或高中,都不受老师和学生的重视,体育课往往被架空成自由活动课、“睡觉课”――教师认为学生课业压力太大,体育不过为响应号召而设,不足为重;更有甚者,有些学校尤其是私立的初高中,直接将体育课程删除,用于补语文、数学、外语等中高考重要课程。久而久之,学生缺乏必要的体育指导,对体育锻炼本身的陌生感油然而生。学生身体素质下降与繁重的课业之间形成一股强烈的矛盾。常言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一点学校及师生常常忽略,不论就眼前还是长远来看,过硬的身体素质都是获得优秀而坚实成绩的前提,也是学生一生健康成长的关键之一。因此,从初中体育教学本身来看,践行素质教育理念也是必由之途。

二、初中体育教学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的策略

(一)深入学习素质教育理念的内涵

要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践行素质教育理念,首要的是弄清楚素质教育理念的实质,也就是它的内涵所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它既受到学校、教师、学生等主体的影响,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但不论如何,素质教育理念中全面发展的观念不会改变,这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类全面而自由发展论断的一种本土化、具体化应用。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理念实际上就是素质教育理念最为本质的东西,它提倡促成学生达到品德兼优、能力强、发挥所长的目的。这是对学生成长负责任的姿态,也是尊重学生的做法,更是一种符合时代进步的科学的教育思想。初中体育教学关于素质教育理念内涵的学习,应该紧抓学校、教师和学生三大主体,缺一不可:学校根据学校实情,因校制宜的制定相关发展蓝图;教师以素质教育理念为导向,将之贯彻到实际教学中;学生应开阔视野与胸怀,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自我作为追求的目标。

(二)将素质教育理念与初中体育教学的特点相结合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切不可脱离初中教育的实际特点,须根据初中体育的特点,将素质理念真正渗入教学中,科学合理的展开教学。否则,很可能南辕北辙。初中体育教学的特点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首先,体育教学受众的特殊性。如前所述,初中阶段属于青春时期,是初中生身体成长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都未定型。正因为这样,体育教师在实施体育教学时,更应该秉承素质教育的理念,用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促成学生身体的锻炼,用适合学生个性特征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思维方式。其次,初中体育教学的特殊还在于它对于学生运动兴趣爱好的发展作用。小学时期的体育课都比较简单,主要教授学生体操、跑步、乒乓球等基本的体育项目,带有启蒙的性质,而初中体育教学则是启蒙基础上的发展阶段,项目扩大到做操、跑步、乒乓球、羽毛球、篮球、铅球、跳高、跳远等。体育项目越来越扩大化、激烈化,只有在教学中践行素质教育理念,才能收获好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树立体育锻炼的信心,激发锻炼的兴趣。因此,将理念和教学特点相结合,也是本命题的一大发展策略。

(三)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学生是教学的中心要素,初中体育教学要贯彻素质教育理念,须遵循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素质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以生为本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理念的一大准则。约在2500年前,堪称我国最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已经提出“因材施教”的命题,这是教师知人之明的智慧体现,也是教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内在要求,更是当下素质教育理念不可摆脱的指导方针。以生为本和因材施教是辩证统一的,初中体育教师只有以生为本,才可能真正实践因材施教的教学观;而因材施教,依据不同学生不同特点进行教学,又是以生为本理念的生动体现。初中体育教学践行素质教育理念,须坚定不移地将以生为本和因材施教作为前进的路标,切实关爱学生,促成学生成长。

(四)在实践中总结与前进

初中体育教学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难以一蹴而就,也不能依葫芦画瓢对别人的经验照搬照套,而应该根据各个学校的校情,在实践中总结与前进。纵观历史,凡是脱离实际,静止孤立看待问题者,皆难以成功。初中体育教学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在理论探索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尊重时间与历史,不断总结,才能达到预期目标。不然,光有理论的探索,而实际的初中体育教学却与理论脱节,这样的体育教学不可能真正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理念最终也只能是一纸空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初中体育教学只有在一点一滴的实践的积累下发展,才是稳步的、可靠的发展。万不能说一套做一套,自欺欺人。

总之,初中体育教学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势在必行,这既是素质教育的大势所趋,也是由初中体育教学本身的特殊性所决定。在实施素质教育理念过程中,要让学校师生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理念的内涵所在,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将理念与授课主体和课堂特点有机结合,以学生为根本,因人因时进行教学。同时,还要注重实践探索,将素质教育的践行深深扎入教学实践土壤,最终才能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参考文献

[1]朱文斌.素质教育视野下初中体育教学改革探究[J].教师,2013(01)

[2]苏福波.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体育教学分析[J].中学时代,2014(02)

[3]洪文忠.试论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4(04).

篇3

关键词: 内涵发展 高职学生 文化素质 培养对策

一、加强高职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重大意义及影响

文化素质培养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内涵发展阶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特殊意义和深远影响。

1.加强高职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积极的人生态度,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比其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更重要,他们更需要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因此,加强对高职生的文化素质培养,是适应时展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2.加强高职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是提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文化素质决定就业后的竞争力,高职学生应该通过文化知识学习别人的长处并内化为自身能力,形成完整的人格素质,如坚韧的毅力,能勇于承担责任,不随意跳槽等高尚的道德修养等。加强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有利于提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加强高职文化素质培养是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手段。

目前,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在学生的文化素质上,高职学生与其他普通高校学生还存在一定差距,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加强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是提升内涵建设水平的重要手段。

二、高职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现状

在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前提下,高职文化育人理念再次被提升到新高度。近些年虽然高职院校加强和重视了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但是效果并不乐观。其主要现状如下:

1.生源质量不高,文化基础较薄弱。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招生人数的增加,高职院校的招生分数线逐年下降。从2013年湖南省高职录取分数来看,文科录取线400分以上、理科300分以上的学校不足1/4,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可想而知,学生的文化基础自然较薄弱。

2.教育观念落后,顶层设计不合理。

高职院校大多是从中专升格而来的,在中专时代,他们采用的是大学压缩饼干式的教学模式,只重视教学,对于学生的素质培养很少关注。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顶层设计”的层面――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文化素质教育缺乏必要的政策指导、制度支持和环境优化,因此,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必然成效甚微。

三、内涵发展下加强高职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对策与思考

在高职内涵发展过程中,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以人为本,将科学教育和文化教育相融合,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通过课上、课下、网上、网下四个体系为突破口,多方位、多层次加强文化素质培养,从而建立一整套比较完备的文化素质培养创新机制。

1.在专业教学和实习实训中渗透文化素质培养,建立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应加强对课程设置的指导,一是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专业课学习中,结合本专业特点加入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二是在实训实习中融入职业精神、职业意识、职业个性及职业情绪的培养。这样教师可以充分运用专业课程教学,挖掘其素质教育的鲜活内容,既教他做事,又教他做人。

2.将文化素质培养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打造校园文化活动育人体系。

高职院校可以有效结合学校的历史、地理、人文等特点,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校园文化活动是简便易行且行之有效的文化素质教育媒介,提高校园文化育人的关键点就是将各类校园文化活动重新梳理整合,凝练办学特色,建立一整套体现专业特色、贴合行业特色、科学合理的校园文化活动育人系统,实现校园文化对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

3.加强科学理性的文化素质培养,构建灵活多样的第二课堂教学体系。

第二课堂的目标及指导思想是融入社会,热爱自然,加强实践,提高能力,培养兴趣,彰显个性。可以举办以拓展视野为目的的专题讲座及组织社会认识实践活动。结合专业特点,通过学生社团进行假期社会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职业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交际的能力。

4.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构筑特色校园网络文化育人体系。

21世纪,网络早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用优秀的文化占领网络阵地,促进网络的和谐发展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建立电子书库,做好阅读导引,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阅读平台。通过网络新媒体,建设文化教育的新阵地。

总之,文化素质培养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处于最根本也是最基础的地位。文化素质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成效的,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断探索,敢于创新,就一定能确保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和内涵发展在新形势下取得更高实效。

参考文献:

[1]刘建辉.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翟帆,鲁昕.职教要为国家产业体系建设培养技能人才[J].中国教育报,2011-03-31.

篇4

落实素质教育要深入把握素质教育基本的内涵。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要从小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断发展思维能力,积极培养学习兴趣,进一步养成良好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见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是借助教育形式实施文化素养的训练,实施潜在能力的开发,实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优秀品德的渗透。具体而言,文化素养指基础知识和获取知识的基本技能;智力开发指学习中培养质疑能力、积极探索能力、抽象概括技能和口语表达技能;心理素质具体指主动性、学习情趣、意志力和习惯的养成;思品素质包括理想、道德和审美。从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中我们可以明确,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不仅是学习其认知对象“数学知识”,而且要具备运用的能力,进一步发展为社会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进行自主性参与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素质教育指出:“素质教育面对的是每一个学生,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来。”新的课堂评价中,学生能否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学之中,是评价一节数学课是否贯彻了素质教育的主要标准。换句话说,学生从思维、兴趣和动作上积极主动的投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才会体现出来,素质教育才不是空谈。一位美国教育学家曾经说:“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别,很多时候不是个性差异的差别,而是学习速度的差别。”也就是说学习速度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学生以主动、积极的状态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来,提高学习速度,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可以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小学数学本是抽象的科目,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活跃,如果教学中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离开了学生拼一拼、量一量、摸一摸、试一试等操作,学生很难建立抽象思维。因此,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利用生活化教学情景,充分调动参与意识,有利于实现课堂的高效化,进而实现数学的素质教育。

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小学生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次指导,最大程度地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不同的发展,达成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素质要求。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现阶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分层次教学,要求建立合理的学习小组,在小组中按照学生的接受水平、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进行异质划分。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抓住讨论合作的时机,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合作交流,互相沟通,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树立团队精神,在合作学习中实现素质教育。

发展素质教育是小学数学教育的唯一出路,同时也是实现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途径。要做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切合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用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和符合教育规律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学习引导,激发兴趣,因材施教,用素质教育这把钥匙,开启学生数学思维的大门,为培养新时期社会建设需要的人才而努力。

作者:徐继山 单位:前郭县查干花种畜场学校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教育模式;建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66-03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养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普遍存在认识上的偏颇,表现在既没有给予其应有的重视和支持,也没有准确的定位和认识,导致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比较薄弱,学生人文素养普遍较低,既影响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也不利于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转变观念,理清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功能、精神内涵,探索建立适合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就成为一个现实而重要的课题。

一、高职院校需要人文素质教育

1.加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要弄清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功能,必须重新认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不仅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且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职业素养,良好职业道德,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早在1929年,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就曾指出:“没有人文教育的技术教育是不完备的,而没有技术教育就没有人文教育……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成为博学多才和术精艺巧的人。”这里明确指出了人文教育和技术(职业)教育是不能也无法完全分野的。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科学知识与艺术素养的有机统一,这就要求现代高职教育必须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在职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这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2.加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本质上就是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一直坚持的办学理念,也是目前高职教育的形势所需和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要求所在。但是,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要求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更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对职业变更的适应能力。人文素质教育不仅能帮助大学生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气质,潜移默化地陶冶道德情操,健全完善人格,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潜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因此,在促进就业、服务就业方面,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有用”而且十分必要。

3.加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的必然要求。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激发人的全面潜能,但“今天我们所说的现代教育已变得太专门、太分割、太支离破碎了。”这种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在高职教育中尤为突出,不仅淡化了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对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不利,而且也忽视了高职教育应该肩负起的育人责任。高职教育只有进行教育改革,使学生获得专业技能和岗位能力的同时,更多地接受人文教育的熏陶,成为有着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及过硬职业技能、良好职业道德、较高职业素质的“做人”与“做事”完美统一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腾飞。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应有其独特内涵与定位

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应该有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内涵和定位,而全球化语境也同样给高职教育包括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笔者认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应该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人文素质教育不是技能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应该而且可以突出职业性,着眼于通过人文教育激发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促进形象思维、培养审美情趣和能力等功能,帮助高职生养成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将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交流能力等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2.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应强化本土文化与国际视野的融合。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所形成开放的全球体系中,随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认识到引入国际视野和理念的重要性,有的高职院校还将具有国际视野列入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在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中强化国际视野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就显得格外重要。这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文素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选择上要有国际视野。

3.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应是全面渗透的教育。有论者指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全面渗透的教育,笔者认为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来说更应该强调全面渗透,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学生不仅能从人文素质课程中而且能从其他专业课程乃至技术教学中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②要从高职院校的校园硬件环境与软件建设,从校园文化艺术氛围的营造方面渗透人文教育。③根据不同年级、专业的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开发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创新艺术教育方法。④要将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结合起来、与企业文化、社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唯其如此,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才能潜移默化地在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全面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与定位。笔者认为应树立艺术与技术、美育与智育、科学与人文相融并进的理念,培养既具有突出的职业技能和较宽的国际视野,又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和科学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篇6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面对企业及行业的需求方向,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此,高职院校对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并对学生素质教育投入了大量的教学资源,致力于提升学生素质。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对其认识产生了偏差,导致我国高职院校对学生素质方面的教育仍然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一)教育内涵认识的偏差

部分教育工作者对职业素质所包括的内涵认知程度有所偏差,浅意的将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认为是“素质教育”与“职业”,将中等“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拿到了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将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和一般意义的校园学生活动相提并论,导致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偏离了职业性与市场性的本质。

(二)教学内容偏差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应该是将岗位需求作为基础,将胜任力塑造为目标的教学活动。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在进行职业素质的教学时,对职业能力的教育普遍有所轻视,进而偏重于特长的强化,教学活动多以演讲辩论、唱歌跳舞等学生爱好及特长的强化,对于学生的适应职业环境的能力、职业执行力与职业实践等关键能力的教育普遍缺失。导致了学生在职业道德培养及认同、职业规划的能力较差,使学生在日后的职业发展中的贡献及求职能力较低。

(三)管理机构薄弱

高职院校对于职业素质教育大部分由共青团组织或学生组织部门组织实施,参与职业素质教育的机构不是管理相关教育组织与管理部门,其教育模块的方案在人才培养方面呈碎片化,与正常教学活动有一定的差距。在另一个角度来说,青团组织或学生组织部门从事的内部管理,涉及到企业及行业间联系较少,对市场的变化不了解,难以和高校进行结合,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影响重大。

二、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素质教育的特征

职业素质,是从业者所需要具备与所从事职业有关的素质,对职业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即为从业者适应及满足职业生涯具备的品质与能力。它既是企业培养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也是集中企业文化、行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体现。其具备了以下3个特点:

1、职业性

职业性是职业素质教育最本质特点。首先,职业素质教育以岗位需求及职业为出发点,通过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即创造力、团队协作以及执行力等几个方面,再通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行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针对学生与行业特征进行职业素质教育。进而塑造学生职业修养与培养职业操守,使学生在学校的教育模式当中就能感受到职业文化的氛围,为学生在今后的职业发展道路奠定基础。

2、自主性

自主性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对学生的学习计划与目标进行引导,对自己的时间进行合理安排,灵活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成效评价对教育过程进行自我评估与评价,以此评价的满意度来展开教学活动的参考指标。

3、实践性

实践性是素质教育最突出的特点。首先,职业素质教育以适应工作环境与职场的运用为基础,最终促进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与发展为目标。其次,实践教育在职业素质教育的比重较大,即通过学生上岗实训与社会实践,在职业环境与社会环境当中锻炼处理问题的能力与态度。再次,实践成果能够体现学生的职业发展实际状况与就业质量,即反应出学生在工作过程当中的实际水平。

三、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素质教育可行性提升途径

核心工作与中心的思想是站在职业能力角度进行职业教育模块的划分,通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形成与塑造达到职业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根据职业素质教学的特点与内容,教育内容可以划分为职业的适应教育、规划教育以及职业技能这三个模块。通过此三个模块的加强,使学生在职业发展与适应性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职业素质教育不仅要加强学生在这三个方面的教育,还要完善职业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以此才能在顺利开展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素质教育的工作,同时,为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规划职业教育

职业规划的教育重点是构建学生的职业进行规划,培养职业规划的能力,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与热爱,帮助其做出正确的职业决策,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对学生的职业方向进行测试,引导学生完成自我认识,帮助其对自己的特点与职业倾向进行全面认识与了解;第二,开展职业认知教育。新生入学时开展专业认知活动,带领学生参观相应的企业进而熟悉行业认知,对学生的职业探索有很大的帮助。第三,企业导师的配备,聘请企业人士担任学生的专业导师,建立学校与企业双向接触与交流的平台。

(二)适应职业教育

职业适应教育指学生适应职业的能力,这是高职院校对学生的重点工作,包括职场适应实践与学生职业心理健康,主要内容为对学生入职开展专项活动的特训,根据不同岗位与专业对员工在心理素质上要求的不同,通过针对性的教育课程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学生职业适应能力与职业实践能力。

(三)促进职业技能教育

职业技能教育的重点是注入职业素质的思想,强化职业技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将职业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促进职业素质与技能的结合,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出发点,教学部门从人才培养方案到课程内容,再到考核任务的标准,任课教师从理论到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都要将学生的职业能力摆在第一位;第二,开展技能竞赛活动,建立“专业学习社团与专业技能竞赛”两大体系,积极举办各类职业技能的竞赛,通过竞赛活动检验学生提升职业技能的心理素质与适应能力。

篇7

[关键词]创业教育;素质模式;教改

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现状并不理想,时代的发展呼唤高职院校的教育也要紧紧跟上。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也必须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教改新路,走出一条从提高高职生自身素质人手的模式,也就是基于素质教育的创业教育。

一、基于素质模式下的创业教育内涵

(一)素质模式下“创业教育”的内涵

大部分人将“创业教育”理解为教给学生一技之长,创业教育是单纯为了学生创业,而开设的一门专业教学课程,属于纯理论的公修课。其实这是对创业教育的一种误解,最起码是对创业教育的概念,理解过窄。

那么到底何为“创业教育”?“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创业教育”呢?对此,早在2002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在北京召开的普高“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上,就达成了共识。认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应更大,即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需要,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需要。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重点是教学的创新,以及对学生思维观念、健全人格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由此理念出发,笔者认为高校的创业教育,绝不应是前面所论述的实用性、功利性的教育,绝不是一种“生存拉动型”的创业教育,是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观念教育。创业首先是一种创业者的对自身素质的认识,对自身价值的社会表达;创业不是仅仅为了生存,而是有着更长远的目标。创业不是简单的开店、开公司,而是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体现出的一种创新意识和创造活动。

由对“创业”理念的理解出发,笔者认为创业教育,应是创新就业教育,是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是足以培养学生创新和创造素质的教育。也正因为此,有学者将“创业教育”界定为,“创业教育”是“企业家精神的教育”,并且指出,“我们提倡的‘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为着培养创新人才,更是希望学生学会如何主动地获取新知、创造新知,并通过有效地配置自身的各种资源、将知识转化成现实的个人和社会价值。”

从前面阐述可看出,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首先是一种大素质的教育,重点是教学的创新和对学生创新思维观念的教育,是对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更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教育,本文中基于素质教育模式下的“创业教育”内涵也正在此。

(二)素质模式的内涵

本文这种基于素质教育的模式之下把“创业教育”的素质模式的内涵为何?

首先,高职院校作为高等院校,首先承担着对大学生的品德素质教育。因为,大学之“大”是因为它的兼容并包、学术自由、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彰显,大学之“大”也因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大学是培养学生成为品德素养之“大人”的殿堂,而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成才”的教育,而“成才”必先“成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也就是成就学生的最基本的德行修养,也就是最基本的素质修养,尤其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故而本文认为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是首先是一种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素质以及能够创业和愿意创业应该具有的素质的教育,素质模式的含义也正如此。

其次,从高职院校自身出发,高职院校的教育应尤其重视高职生的成功素质教育。前面成因部分已分析,现有的高招现状和招生中二专层次的定位,使得进入高职读书的学生大多都是高考失利,文化知识成绩底下,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在高中阶段都是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差等生”,因此他们的失败感、挫折感严重,自信不足,或者对前途无望,空有事业的理想,整天处于矛盾和纠结之中。而这些,就需要我们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首先要让我们的高职生找到自己的成功感,挖掘他们的成功潜力,进行成功素质教育。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职创业教育首先是一种素质教育,应在素质教育的模式下展开。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创业教育的素质教育模式是认为创业教育是一种创业者所应有的素质的教育,创业教育首先是一种创业者应该有的素质的创新教育。而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更应从创业者的素质做起,也就是要把创业教育基于素质教育的模式之下。

二、加强成功素质教育:确立素质模式下创业教育的主题

众所周知,现今高职生大多数自身知识素质不高,他们大多都是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受到过学习的挫折,对学习和自身感到自卑或者自信心不足,缺乏奋进的信心,因而缺乏创业所需要的魄力和胆略,因此,笔者认为,改变这一切,最为重要的是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育,也就是加强学生的成功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建立合适的成功素质拓展板块

成功素质拓展是一个系列的教育过程,主要分为四个环节,也就是职业设计锚、素质拓展训练、成长过程记录、成长结果认同等。

成功素质拓展是一种训练活动。在训练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过往成功的经历,结合老师的意见指导,选择相应的素质拓展活动。拓展训练活动主要由一系列主题板块组成,它包括思想素质、道德修养、气质测评、职业规划和职场礼仪等。

成长过程记录是一种成功素质过程记录和评价,也是对学生成功素质成长的阶段性评价。学生通过过程记录,可以看到自己的成长点,加强自我监督,自我安排训练进度,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则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考核,督促学生努力完成。

素质市场认同是一种认同程度,是市场对学生成功素质拓展后的认同程度。高职院校的应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与社会、行业的联络,尤其是用人单位和实习实训单位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并在学生实习和实训中,聆听企业和社会行业对学生素质的评价,对高职院校教育的意见。

(二)确立合适的成功理念教育主题

为开发学生的内在成功潜力,笔者曾经在本校的就业课堂上,建议并尝试实施成功素质教育活动,并在自己所任教的班级内实施,效果较为显著,这包括一系列有序的成功素质教育主题活动,比如“寻找进步的你;寻找完美的你;寻找独特的你”这一适合高职学生的成功理念,实践证明这种教育理念,注重于高职生终身的成长和发展,切合高职生本身的特点,因而也极大地得到了高职生的拥护,极大地增强了高职生对就业与创业课的热情,也体现了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规律。

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自信与激情同时提高,能力与素质同时培养。在这种教育理念下,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层次、多形式的活动和实践,鼓励学生校内外打工。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实践中历练,建立一种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体系,让学生真正体会“参与、体验、创造”的乐趣,成功的收获。

与此同时,在主题活动中,重视学生内隐的、潜在的间接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就业本领、就业能力、就业技术,为学生搭建走向未来职场发展的平台。过硬的就业能力、健全的人格素质加上自信的魅力,而这些都是创业者所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三)培养创业教师的成功教育理念

对学生进行成功的成功素质教育,首先要有一支具有成功教育理念的教师,正像中央教科所朱小蔓教授所说:在大学推行素质教育需要有教育素质的教师。因此,对高职生进行成功的成功素质教育,要培养创业教师的成功教育理念。

众所周知,教育是一种师生互动的活动,我们教师是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就是管理学生,大学也不例外,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需要老师管。但这种管理,不是絮絮叨叨的单纯说教,而是需要教师通过细心的观察、引导以及教师自己用言传身教的方法去潜移默化的感染、激励、改变学生。

例如,在开展成功主题活动,成为“完美的自己”中,学生自发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是,在学生对“做最完美的自己”这一成功理念的理解和接受的过程中,如何自我引导?学生在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中,如何获得评价等等,这一切都离不开我们教师的引导。尤其是能力和知识素质相对欠缺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更需要我们的老师投入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关注,帮助高职生提高成功素质。

当然,创业教师的成功理念教育还体现在创业课授课的过程中。在授课中,需要完美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课程的讲授中体现自己的成功教育理念。比如,通过自己切身的体会、运用典型案例分析、创业团队模拟训练、现场测试等方式,将系统的成功理念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提升自我,从而使学生成为一个既有着强烈的追求成功目标、又有着实现成功的创业基本素质的大学生。

(四)建立一套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成功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也需要有一套系统的,与高职生自身特点相适应的,成功素质培训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也可以说是操作方案,其可行性与否直接关系着教育的实效性高低。因此,高职院校在实施成功创业素质中,要根据高职院校或者自己院校大学生自身特点和实际而设计。这样的课程体系要求讲解时,内容活泼生动,具有针对性;并且在形式上,要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微课等,从而吸引学生的眼球,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为此,笔者所在院校的教研室在对学生的成功素质教育活动中,专门成立了研讨组,确定了“职业生涯规划、潜能开发提升、职场能力提升、职场礼仪修养、职场实践提升、职业认知关注、创新思维提升和创新创造开拓”等模块。

在这些模块体系中,每个模块设定一些主题,然后以成功理念为基础,围绕高职生素质的提升培养,教师认真备课,集体讨论,然后列入创业与就业教学计划。由于课程内容体系接近学生,能够满足学生追求自我,提高自身的内在心理需求,而且课程内容案例丰富多彩,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因而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也受到了学院教务部门的一致认同。

当然,以上所阐述的几方面并不是分开的,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系列活动,创业教育中的成功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都是互为联系的一完整体系,一系统的教育格局。

三、健全创业指导课系列:选修与必修、参与与互动的教改体系

(一)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教改体系

据笔者了解,当前大多高职院校的创业指导课的开设(很多甚至是作为就业指导课的一个部分),都是作为和高校思政课等一样的必修公共课对待,最后一张卷子完事。学生必须去答完卷子,拿到学分,才算过关。这种为设置而设置的课程,怎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不说实效性了。

因此,要想改变当前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的现状,提高其教学的实效性,必须对其课程设置进行改革,而这首先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创业教育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一样,也讲究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因此,高职院校设置创业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品质为基础,以提升学生创业素质和整体素质为导向,是设计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

根据这个基本原则,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将创业教育课程分为创业通用类课程,如创业素质类、创业心理类等;结合本校具体专业特征开设具有专业特点的创业类课程,如“商务沟通”、“创业投融资”、“企业管理与营销管理”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课程的学习。

(二)参与与互动的教改体系

改革现有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除了上述所说的选修与必修相结合外,还要分专业、分年级进行,以此建立参与与互动相结合的教改体系。

创业课程分年级开展。高职院校课立足本校实际,针对不同年级开设不同的创业教育课程,以使创业教育取得更大的实效性。比如,可针对大一和大二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开设创业意识类课程,让学生及早树立起创业的意识,转变就业观念。针对大三的学生,主要传授创业者具备的知识,可开设商务沟通、企业管理学、营销学等课程,让学生了解创业所应具有的一些最为基本的管理、营销类常识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创业素质,为以后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8

[关键词] 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内涵;关系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施教”,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其教育思想令人叹为观止,值得系统研究,深入体会,并使其服务于当下教育。

一、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素质教育内涵

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和方法曾为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产生过重要影响。他办了一个规模很大的私学,由于他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逐步地形成了一些重要的教学思想和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特别是他对教学或学习过程的各个因素,如,“学”、“思”、“行”等都有自己的见解,其中也不乏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的理念

素质教育,主要指后天素质的培养,是指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出发,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不能仅依赖学校教育,它的目的是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素质。孔子不能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毕竟这是新时代的产物,但孔子的教育模式渗透很多素质教育的理念,注重“素质”的教育。当然古今的素养标准不同,培养方向、教育的内容自然不同。

总之,孔子的“六艺”与“六书”教育,是从发展和完善个人的出发与社会发展的考虑的,这些教育内容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更注重礼乐教育;既有自然科学知识,又有社会科学知识。这说明孔子的教育理念中,已认识到了学生德、智、体、美等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孔子是当之无愧的素质教育的先驱。

2、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实这一教学要求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已有体验。在孔子的教学和学习过程别强调“多闻”、“多见”,“多闻”是指间接从别人或前人得来的经验;“多见”是指自己直接从事物中得来的经验,孔子重视“多闻”、“多见”的思想,并把它作为求得知识的源泉和教学过程的最初环节。

(2)从学生掌握知识的角度看,孔子关于“学”、“思”、“行”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如,在处理教学或学习过程中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即学与思、知与行、教与学的关系,孔子就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他认为学习和思考二者不能偏废,应该很好地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在学与思二者的关系上,孔子是更多地强调“学”是比较根本的,“思”必须以“博学”为基础。他说:“吾常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当代素质教育的关系

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许多宝贵的教育主张和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教育思想不仅为中华文明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世界文明的构建也产生了深深的影响。而且他的教育思想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有许多相通之处,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1、孔子十分重视言行一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句话说明他以实际行为表现作为衡量学生的一把尺子。在“言”与“行”二者的关系上,孔子把“行”看得比“言”更为重要,他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要求言与行的结合一致构成了孔子及其弟子在教学经验和道德修养方面的另一个特点,这一特点与素质教育中提倡的言行一致的育人要求是完全吻合的。

2、在教学的关系上,孔子提出了极为深刻的见解,他以自己的亲身体验,认为作为一位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应该是“学而不厌”,对学生的态度应该是“诲人不倦”。孔子认识到作为老师只有孜孜不卷的刻苦学习,使自己有更深厚的学问修养,才能教好学生,同时,在教育方面,老师也必须持有认真的态度,不辞劳苦地做出辛勤的劳动,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可见“学不厌”与“诲不倦”是密切联系着的。孔子就是本着这种精神,“以发奋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的态度来从事教与学的。他的这一敬业精神及态度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教育与发展,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这种精神将得到尽一步的弘扬。

综上所述,孔子不但建立了系统的教育理论。更重要的是他有着大量的教育实践和成果,这些成果正是其素质教育思想的结晶。其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对中国现代教育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这些原则和方法与当前“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要求有很多相通之处,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发展和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理应得到科学的继承并加以创新利用。

参考文献:

[1]杨国欣.孔子教育思想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6,(8).

[2]王炳照.阎国华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3]郭齐家.中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4]程泽峰.论孔子教育思想在语文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篇9

[关键词]中职学校;素质教育;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刘小平(1963-),男,湖北汉川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职业教育、教学管理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明确要求加快职教体系建设,为社会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提出要合理设置课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教育部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要求“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既反映出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同时也是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中职学校的素质教育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只有纠正这些错误认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及要求

1.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般说来,素质即人具有的维持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要素,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1]素质一般可分为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等。个体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与其生存状态、成长经历、教育经历和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素质教育就是以全面培育和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它以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2]

2.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必须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既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传授系统的文化基础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精神;既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也注重个体特性的培养;既重视学生个人的发展,还要注意与社会需要相一致,适应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三者密不可分,不是学校能单独完成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努力。中职教育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中职学校应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中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

二、目前中职学校素质教育存在的认识误区

1.素质教育形式化

虽然目前中职学校都按部颁计划的要求开设了素质教育课,但大多是作为教学任务来完成,而不是作为启迪人生、认识事物、启发思维的工具来传授给学生,没有按照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规律开展教学活动,而是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把素质教育的内容当作知识传授,最后通过一张试卷考试、评分、课程结业,结果使素质教育变成了一种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的应试教育,没有达到素质教育课程应有的目标。

2.素质评价片面化

按素质的内涵要求,学生的素质应该从政治思想品德、身心状态、文化知识、职业技能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但目前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对中职生素质的评价都存在片面性。主要表现为:全盘否定论。中职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加上部分学生的行为不规范,有些人就认为中职生的素质差。这实际上是用文化知识水平代替对素质的评价,以文化素质相对薄弱而对其综合素质全盘否定。听话乖巧论。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是保证团队目标完成的基本要素,许多教师和用人单位都喜欢听话乖巧的学生,片面用“听话、好管理”评价学生素质的高低。技能至上论。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是中职生的培养目标之一。有些学校把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当作唯一追求的目标,只要学生的专业技能学好了,其他都可忽略不计,用技能水平的高低代替了素质的优劣。就业决定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总体指导思想。但有些机构或学校把学生就业率或薪酬水平作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唯一依据。学校(或教师)决定论。在学生素质的形成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只是其中一个环节,但目前社会上流行一种看法,即学生出了问题就是学校没办好,学生素质不高就是老师没教好。

三、改进中职学校素质教育的对策

总体而言,中职生有些自卑,但不失自尊;基础较差,但向往成才;社会认知不全,但可塑性强。他们是未来的建设者,是可造之才。因此,中职学校要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学校的主体责任,并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中,贯彻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深入到全体教职员工的内心,切切实实加强素质教育。具体而言,可采取“二、三、四”对策。1.树立两个观念

(1)全方位育人

要强化管理育人,健全素质教育的工作制度,建立全方位育人工作机制,完善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要贯彻服务育人,每位工作人员都要根据自己的工作内容拟定出开展素质教育的工作计划、实施的途径和方法,并定期开展考核评价。要深化教书育人,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培训,使之能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素质教育。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在全体师生员工中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大讨论,使校园文化的内涵深入人心,根据中职生的特点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引领和熏陶作用。

(2)多样化成才

《决定》中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中职学校的教师必须树立多样化成才的理念,提高分类指导学生成长的能力;要掌握不同类型人才的成长特点和规律,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鼓励学生成人成才。学校要创造有利于不同类型学生成长的环境和条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和方向,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

2.推进三项改革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行动指南。要结合多样化成才的理念,突破传统的“专业”束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文化素质课+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综合技能/个人特长”新型人才方案,加大学生自选课程的比例,鼓励学生多样化成才。

(2)改革课堂教学形式

课堂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讨论、辩论、表演、展示、示范等多种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同时要走出教室、走进社区、走上街头、深入企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多样性的教学活动一是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二是通过交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澄清学生一些模糊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三是通过服务社区、帮助别人,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提升走向成功的自信心。

(3)改革考试方式

考试不仅是评价工具,更是一种教育手段。要突破传统模式,根据课程或项目技能的要求,实行职业能力考核和理论知识考试兼顾的形式,[3]同时将学习过程中的课程参与程度、参与水平(表达的逻辑性、描述的专业性、思维的严谨性、操作的精确性和操作美感)等记入学业成绩,使考试成为教育教学过程的延续,成为素质教育的手段。

3.落实四项措施

(1)内外结合,协同育人

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但家庭和社会在素质教育、特别是“三观”教育中的作用不可替代。社会要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家长要全方位关心学生的成长,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将学校的育人理念、专业教学的要求、学生在校表现等及时告知家长,形成内外结合、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同时,学校教学要走出校园,广泛开展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锻炼能力,完善自我。

(2)激发潜能,整体提升

中职生刚入学时,很多人都有失落感,学校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成才观,让学生懂得,职业学校不是智力的竞技场,而是施展才能的大舞台;不是以分数论英雄,要靠能力展风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给予科学指导,要为他们在课堂教学、班级活动、社会实践中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多鼓励、多表扬、多包容,以提升其综合能力。

(3)因材施教,扬长补短

中职生多有不足,教师切忌做批评家,要做有心人和探索者,注重发现学生的特长,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感受服务集体、帮助他人带来的成就和愉悦,树立成才的信心;要做园丁,不歧视学生,针对学生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帮助学生弥补缺陷;要因材施教,既通过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也要让学生懂得约束、规范行为,力求全面发展。

(4)夯实基础,差异发展

职业教育在“强技能、抓就业”理念指导下,短期效应较好,但时间一长,其毕业生往往不同程度存在“文化基础差、职业精神差、择业能力差”等问题。为此,教育部在《意见》中提出“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学校要把文化素质课程教学要求作为刚性文件固化,在课堂教学、教学见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环节融入职业精神、敬业精神教育,还要突破传统“专业”的束缚,在完素质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更多自选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途径,鼓励学生差异发展、多样化成才。可通过建立选课制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职后学习和再次择业奠定基础,增强学生职业发展后劲。中职学校由于学校的背景不同、管理者的理念不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差异等方面的原因,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但社会对中职生素质教育寄予了很高的希望。中职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勇于探索中职素质教育规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恩大,辛克泰.素质教育的学习与实践[M].济南:明天出版社,1993:5-8.

[2]“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2006(2):5-6.

篇10

关键词 节庆体育资源;素质教育;开发运用

中图分类号 G81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8421(2012)01-118-02

1 节庆体育与素质教育

1.1 节庆体育、素质教育及农民素质内涵

1.1.1 节庆体育内涵。节庆体育是在特定区域、特定的社会人群,伴随着当地风俗习惯、生产劳动、生活方式的特点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体育文化事象,是以人为主体,以实现人与周围各种环境及人自身和谐发展为终极目的,在节庆期间进行竞技运动实践所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各种身体活动内容的储存和再现,是各民族文化模式的外在表现和历史文化知识的延续。

1.1.2 素质教育内涵。素质教育是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着眼于长期起作用及可持续发展,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能力、个性、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和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精神为出发点,以注重开发人的潜能与创新秉赋和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人格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1.1.3 农民素质内涵。笔者认为农民素质是指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生活时应具有的思想道德、科技文化、健康体魄、健全心理及审美等方面的品质及其表现能力的整合。

1.2 节庆体育在农民素质教育中的价值节庆体育是一种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体育文化,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活动内容承载着巨大的素质教育价值,不仅可以提升农民文化素养,提高农民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农民和平共处、团结协作等精神;节庆体育在经济上的潜在优势,充分利用还能很好地带动农村旅游业和商业的发展。

1.2.1 农民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节庆体育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素材,如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现代文化等。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与素质教育让农民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所具有的人文取向是一致的,能将地域民族文化精神传承并发扬光大,是沟通农民素质教育和农民文化生活实践的一座桥梁。

1.2.2 农民体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根据素质教育目标收集、整合节庆体育资源,使之进入农民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有效扩展和延伸农村文化学习的时空,而且_可以作为农村体育的补充,与现代体育结合,将其健身功能发挥到淋漓尽致,为农村体育注入新的活力,很好地推动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促进农村文明的进步及体育现代化。

1.2.3 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节庆体育活动是集体重要的文化礼仪活动,具有高度凝聚力,也是农村集体生活中最有特色的内容之一。节庆体育的组织、训练、竞赛等活动所蕴涵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契机,梳理着农民的道德规范、礼仪规范及审美心理,最终改造农民的主观世界。

2 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农村节庆体育资源开发

2.1 从提升农民传统文化视角开发节庆体育有着深厚的民族理念、传统基础和文化基因,包含着深远的生存意识、习俗因素和现实需求,挖掘具有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的传统节庆体育文化,不仅可以增添现代农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丰富农民文化知识的同时汲取其精神,更可作为传承者,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如岳阳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源于悼念为祖国的兴旺繁荣而上下求索的先人屈原,如今已被列入国家体育竞赛项目;如舞龙和舞狮运动是节庆活动不可或缺的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且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色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现已成为节日庆典、商务活动不可缺的内容之一。

2.2 从推行农村广场文化视角开发目前,我国广场文化开展的如火如茶,开发发展广场文化对于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发展农村体育,提高农民的身心健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节庆体育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广场文化所需要的内容,如具有舞蹈元素的龙舞、狮舞、蚌舞、大头娃娃舞等节庆体育活动,带有一定戏剧情节的《跑旱船》、《跑竹马》、《老汉推车》、《老汉背少妻》等节庆体育杂耍项目,以及具有杂技成分的攒杆、转阁等节庆体育活动已成为喜庆节日广场中群众喜闻乐见的项目。在城镇、乡村的街头巷尾都可看到节庆体育的身影,如各地方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健身秧歌舞、毽子、高跷、登山、野外郊游等活动。再如扭秧歌是我国东北的特色活动,现在大江南北到处可见扭秧歌的人群。

2.3 从发展农村旅游文化市场开发,当前,我国旅游业已成为发展当地经济的重要手段,开发发展地域旅游业是提高当地知名度,发展当地经济的重要手段。对于旅游资源贫乏的地域,节庆体育是很好的补充。节庆体育深厚的民族理念、传统基础和文化基因,包含着深远的生存意识、习俗因素和现实需求,所形成的丰富多彩、各有千秋、生龙活虎、继往开来的节庆体育文化节即可发展当地经济,改变农村的消费结构,更可提升农民的消费观念与价值观念。例如贵州、湖南、广西相毗邻的侗族地区最为热闹的传统节日“花炮节”、广西壮族聚居地的“陀螺节”、贵州黎平地区侗族的“摔跤节”、黔东南恺里地区苗族人民的“爬山节”等等,这些以体育为主体染色的活动内容很好的体现了当地农民以精神文化生活为主要消费的特征。

3 素质教育下的农村节庆体育资源利用

3.1 编撰农村节庆体育报刊杂志,为农民提供知识读物

3.1.1 增强杂志的可读性。节庆体育报刊杂志应着重节庆体育项目的介绍及节庆体育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内容要通俗易懂,简洁精炼,有一定的趣味性,力求图文并茂,知识与兴趣并重,从项目由来、习俗、变迁.文化内涵、独特功能到活动及竞赛赏析,以及相关链接至探究话题4个板块组成,通过删选、加工、改造、重组,让节庆体育资源成为农民乐于感知的素质教育资源。如:舞狮的传说有许多种,最具代表性的有3种。有起源于三国时期,盛行于南北朝时期,系护法驱邪,为佛开路引行之说;根据史籍最早的记载,不论是后魏还是梁代,舞狮子已正式列入百戏表演的行列,系“邪辟”之说;还有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唐代宫廷齐装舞狮之说等,其中有些资料特别冗长,有些内容生涩难懂,在作为农村报刊杂志资料前,作者应根据农民的实际水平作适当的增补、修改,增强材料的可读性。

3.1.2 增添杂志的知识性。节庆体育报刊杂志应对节庆体育文化知识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深入地挖掘,增加其相关链接知识,供农民学习。如:从“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活动,拓展到韩国端午祭及我国端午申遗的有关内容,不仅可以扩展农民的知识面,还可以激发农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如此,通过直接引用、嫁接、转化、组合等手段,开发符合农民特点的节庆体育文化素质教育资源,对于提高农民的学习兴趣,提升农

民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2 营造节庆体育学习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了提高节庆体育学习效益,应注重节庆体育环境的渲染和烘托,让参与者随时可以感受到节庆的氛围,使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参与者进行学习、探究、实践节庆体育的园地。

3.2.1 设置节庆体育文化长廊。在村舍四周设置节庆体育活动宣传板,张贴宣传画,给农民发放宣传单,设置“今日荐读、留言板”栏目,把一些节庆体育的练习方法、活动效益等写上供村民阅读,让农民业余生活与节庆体育同行对话。

3.2.2 建立节庆体育展示台。这个展示台必须是政府与农民建,才能产生共鸣,将其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展示台可用来张贴农民收集到的节庆体育活动照片,介绍典范节庆体育活动事例,也可以摆放农民自制的节庆体育服饰、器材、手工艺品等,展示共享,交流共进,促使农民利用业余时间做有意义的事。

3.2.3 开辟节庆体育活动场所。设置节庆体育活动场所,安排指导教练,举行节庆体育培训及各种丰富的节庆体育活动,力求人人参与,并营造交流氛围,及时请参与者填写活动反馈表。

3.3 组建队伍,开展探究活动,提升农民文化素养

3.3.1 组建节庆体育指导队伍,挖掘农民兴趣潜能。建立起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城市与农村相结合、乡内与乡外相结合的涵盖面较大的节庆体育指导队伍,这支队伍有城镇志愿者、离退休人员、大学生、经验丰富的节庆体育传承者等,农民在这支具有一定的组织指导水平的队伍带领下,对节庆体育必将产生浓厚的兴趣,踊跃参加,并在参与中得到快乐,获得知识。

3.3.2 开展节庆体育探究性活动,促使农民知识的增长。组织农民对不同节庆开展的体育活动内涵与流变进行探究,促使农民参与节庆体育活动方案设计,让节庆体育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完善,向健康、文明、喜庆、和谐方向发展,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通过探究活动,农民不但对传统节日中的体育活动内涵有了更深的了解,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而且学到了科学探究的基本知识和思维方法,学会撰写节庆活动记录与总结。

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人文素质;现状; 就业

近年来,人文素质教育在本科院校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但是在高职院校,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成效亦不明显。高职院校要切实扭转被动局面,必须走出认识的误区,加大力度切实有效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工作,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而努力。

一、认识上的误区

高职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上的误区有如下两点:

第一,把“素质教育”简单等同为“通识教育”,在具体操作中,没有突出“人文精神”。我们今天提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主要是强调对学生进行如何做人的“人文素质教育”。“素质”外延较大,内涵较浅;而“人文素质”则外延较小,内涵较深。这也就是说,“人文素质教育”不等同于“通识教育”。“通识教育”虽然也重视人文教育,但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人文素质教育”则旨在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是做人的教育。通识教育是有益的,应大力提倡,但不能替代人文素质教育。

按照这种认识来看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虽然有些高职院校也不同程度地行动起来了,但由于认识或条件等原因,常常只从“通识教育”上做文章,注重了内容的广泛性,但“人文”内涵尚不够突出,所以,远没有收到人文素质教育应有的成效。

第二,重职业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由于高职院校学生高考成绩与本科生相比有一定差距,而培养目标不能降低,学制又比本科教育短1-2年,这就增加了在校期间专业教育的难度。因此,一些高职院校常常偏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学习和提高,挤压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空间和时间。殊不知,高职学生业务的学习和提高也必须是以良好的人文素质为基础的。

爱因斯坦曾指出:“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人文素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本有之义,是一切教育的共同本质和基础,丢掉了这个根本,就失去了教育的骨血,就是失败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本精神的教育和熏陶,通过理性与信念的追溯,使之获得立于身、立于家、立于国、立于天地之间的根本道理,在把握人生的真谛和享受人的尊严中,感悟人生的胜境。

第三,认为学生人文素质的高低对就业影响不大。就业率是衡量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学校就业率的高低和毕业生本人对就业的满意度是学校的生命线。在一些高职院校看来,要实现这些,只要靠学生优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再加上一定的求职技巧就可以了。其实不然。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其实并不是单纯的学历问题,人文素质也起着重要作用。从现状来看,人文素质较高的人,在求职面试、工作期间胜任度和创造性方面都占有优势。本科生学制较长,相应较多地接受了人文教育和熏陶,综合素质较好,因而有着较大的适应性和发展潜能。高职学生在缺少学历优势的情况下,要想扭转被动局面,首先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作为支撑。一个人所学的科学技术,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被正确运用,受其人文素质的高低所制约。高职毕业生如果人文素质低,就可能片面逐物,唯利是图,难以成为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而且即使由于其对某项技术操作表现出了较娴熟的技艺而得到录用,由于其人文底蕴不足,缺少发展后劲,在激烈的竞争中也同样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威胁。

二、具体实施方案探索

走出上述认识上的误区,是高职院校在教育实践中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而要推进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则有很多工作要做。

第一、加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师资建设。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文、史、哲和艺术等学科的教育来实现的,而这些方面的师资,高职院校十分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会比较肤浅,缺乏感染力,而且会使人文教育活动徒具形式,还可能出现不应有的错误。所以,吸引和培养人文素质教育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第二、在加强人文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非人文学科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其善于在理论技术专业课的教学中挖掘其中的人文因素,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篇12

(一)有关高职素质教育内涵的表述

关于高职素质教育的内涵,因其对象的特殊性和高职教育的特点,学者们赋予了高职素质教育以不同的内涵。杨理连以有机系统的方式解析高职素质教育,他认为,高职素质教育体系包含思想品德、文化修养、职业技能及身心健康四个子系统。[2]卢小平认为,素质教育的要素与通用能力具有一致性,将素质教育的要素加以简约处理,界定为可操作的六个部分:道德与责任、思维方法、沟通与合作、管理方法、心理与生理、职业素养。[3]方波认为,要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要重点考虑建构起最核心的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终身作用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艺术素质、创新及实践能力素质三大核心素质教育体系。[4]鲁伟将高职素质教育分为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两大部分。其中,基本素质是普适性的,是全体社会人所共有的;职业素质是职业人所共有的,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素质。[5]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高职素质教育内涵的正确理解,必须建立在充分考虑高职教育、高职学生特点等现状,明晰劳动力市场和社会对高职人才素质、规格的诉求等基础之上。且由于现实中对素质教育操作困难的问题,必须将素质教育具体化、细化,以便实施操作。

(二)有关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内涵的研究

课程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张良认为,课程作为育人的方案和载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我国高职要实现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伟大使命,就必须重视课程建构问题并就此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6]课程体系指为实现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课时和进程的总和。白月桥认为,课程体系具有历史时代性,不同特点的课程体系,决定于不同的编订、设计和构建的指导原则。[7]黄克孝就构建高职课程体系的主要指导思想课程观进行了理论思考,主张必须在课程体系各方面更新观念:(1)建立认定高职课程方案特性的观念;(2)树立高职课程目标多元化和兼容性的理念;(3)确立高职课程内容以创造性智力技能导向和适用性的思想;(4)创立高职课程模式多元整合的概念。[8]

二、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顶层设计研究

本文主要从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这两方面,对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顶层设计展开研究。

(一)课程的价值取向是构建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方向标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目前,高职院校出现了两种易出现偏差的价值取向:(1)岗位技术的培养。以高职生胜任某种岗位技术的要求为出发点,把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只理解为专业技术素质,以专业知识为核心来构建素质教育课程。(2)文科知识的传授。这是基于高职学生在企业发展中逐渐暴露出不适应性,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严重失衡的问题提出的。后者是对前者出现问题的弥补,但两者只有真正结合,才能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9]熊文华等人认为,学生获得满意就业岗位是我们高职教育教学成功的标志。只有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才有可能进行素质教育课程模式的根本性改革。[10]李红梅以企业的视角进行研究,她认为,高职院校要树立以企业精神的培育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价值取向,以职业意识的养成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塑造为素质教育课程内容设计的原则。[11]这种价值取向综合考虑了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用人需求的对接,但是过分强调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忽视了高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和创新能力与意识的培养。

综上所述,无论是以能力为本位,还是以人文素养的培育为本位,都会相对忽视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容易导致极端化或片面化的现象。因此,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价值取向必须清晰,必须在两者中有所侧重,但又不偏失某一方面。

(二)高职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是课程构建的依据

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是实践课程的根本准则,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从属于已有目标。熊文华等人提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即:坚持能力培养与素质养成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就业需求与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体系完整性与延展性相结合的原则。单纯的说教是不能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的。并指出,要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在能力训练的过程中,来完成综合素质的养成。素质教育需要有专门的课程,但单纯的素质教育课程也是不能完成素质教育的。不是上了一门或几门课就可以提高综合素质的。素质教育需要各类课程、各类活动共同发挥作用,并且,应该贯穿于学生接受高职教育的每个阶段,或者说整个教育过程。从时间和空间上将素质教育贯穿到学生活动的始终,无时无刻不在渗透素质教育的思想。[10]但值得深思的是,这一理想的素质教育课程方案实施、操作起来的可行性如何,会不会忽视了专业课程的学习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唐磊指出,高职素质教育统整课程体系设计原则是经验的统整、社会的统整和知识的统整,组织的中心是由真实世界中具有个人和社会意义的问题组成,强调知识内容与学习活动的密切联系,保证学习内容的横向衔接与纵向连贯,目的是以真实世界的生活内容为核心,让学生获得完整的学习经验,而非考试的内容。而整个学习形态是动态的且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包括独立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让学生有机会培养自主学习、探究精神、合作态度以及沟通协调能力。[12]

三、高职素质教育课程目标、内容的研究

课程目标是指导课程设置、编排、实施和评价的整个过程的准则,也是课程自身性质和理念的体现。高职素质教育课程目标决定课程内容,目前,高职学院的素质课程内容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课程与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很难实现高职学院素质课程教育的目的和目标。因此,必须明确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陈向平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以培养健全的人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她认为,须构建素质教育理想的通识教育课程,将素质教育精神贯穿到专业课程和隐性课程中。她指出,高职课程建设的目标取向很明确:(1)能力目标,具有具体可操作性;(2)素质目标,是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追求的不是学生反应的同质性,而是反应的多元性。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的确定,必须依据学生的需要、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和职业发展的需要来确定。但具体的课程设置原则与目标取向都必须突出能力核心,素质基础的高职人才培养大目标,围绕这个大目标,两个系统之间也必然有交叉融合的部分。他提出,高职教育阶段要解决两大基本任务:(1)在学生已完成基础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补充和完善学生的基本素质,将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2)使學生具备进入职业岗位所要求的国家的、行业的或用人单位的标准或条件。[13]李红梅认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程内容的重点有三:(1)职业理想教育,它包括职业认知教育、职业情感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2)职业态度教育,它包括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规范意识教育和职业责任意识教育等;(3)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它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人际交往技巧教育和思维训练等。[11]

综上所述,对高职素质教育课程内容的表述各有侧重,其具体的实施方式、模式和途径也有差异。殊途同归,即都要使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有质的提高,都必须考虑本校学生素质教育的现实状况,并由此提出对策。

四、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实施的模式、途径研究

高职素质教育课程实施的模式和途径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实践。李红梅指出,面向企业文化融入的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程结构应该有两大模块组成:素质课堂教育和素质拓展训练。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课程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不是通过上几门专业课就能实现那么简单的。熊文华等人从比较完整的全面的角度思考素质教育课程的实施,他认为,素质教育不仅需要宣讲,也更需要实践训练;不仅需要开设专门课程进行训练,还需要学生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和职场里进行训练;不仅需要专门的素质教育课程训练,也需要各类专业课程的渗透教育。为此,他们设计了素质教育的五个环节:素质教育大讲堂专门能力课堂训练专业课程渗透教育社会实践综合训练工学结合实战训练。五个环节要环环相扣,从时间和空间上增强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连贯性,力争做到知行合一。[10]胡玉斌围绕以人为本,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并重,培养出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第一线高级技术性人才的主题,设计了一种宽基础阶梯式素质教育高职课程模式,并根据专业面的宽窄分别设计了山字形和倒T字形课程模式结构,并分析了这种模式的支持系统、适应环境和特点。他认为,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应该由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回归教育三个维度、四大目标与内容(职业知识结构、职业能力结构、职业态度、职业伦理)以及四种课程或培养途径(普通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训课程、创业课程)组成。他从理论的高度上提出自己建构的课程模式宽基础阶梯式素质教育课程模式。并就模式主题、模式功能、模式结构进行了详尽的论述。[14]尽管他设计的这种宽基础阶梯式素质教育课程模式适用于基础较好的三年制专科高职院校,但是,模式的实施还需一定的支持系统。郭全美从课堂操作层面,描述了一课一语在高职素质教育课堂上的实践,为丰富高职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环节提供了一个新的实践视角。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课作为全面提高大学综合素质的一门核心必修课,正切合一课一语教学环节的导入。通过在课堂中穿插一课一语教学环节,能丰富素质教育的内容。所谓一课一语,即开课前五分钟用一句话导入,这些话是散落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的一些让人值得回味的句子,来源广泛,耐人寻味、有所启发即可。[15]她还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先让二三位学生主动发言,让他们参悟PPT里的这句话;在学生分享完对这句话的参悟理解后,教师再对这句话的原意做详尽的讲解分享。

五、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的展望

从以上综述中可以看出,对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成果。从对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课程内涵的阐述到对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宏观、中观、微观层次更加深入的研究,学者们都在探索如何将素质教育课程落到实处,切实全面有效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但研究仍不成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由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借以作为以后研究的展望。

(一)清晰界定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

学者们对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内涵的界定不一,而且,有些学者在高职素质教育研究中,以偏概全,如:将职业素质教育、信息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等内容扩大化,视为素质教育内容加以研究。对各个概念的解读也存在混乱和交叉,都强调某一方面的重要性,而忽略素质教育的整体性。因此,必须清晰界定高职素质教育的内涵,不能将素质教育等同于某一方面的教育。

(二)运用多种方法研究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方面,当前对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多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对高职素质教育问题的分析也往往是就某一现象指出存在问题,缺乏具体的数据信息,无法反映出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真实情况和具体问题。因此,必须运用多种方法,加强对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证研究;另一方面,由于各个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状况存在差异,进而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也就应该有所不同。因此,就需要对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作调查分析,找出差距与特殊性,构建比较适合本校的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对于以上研究,可以综合运用调查问卷法、实验法和教育行动研究法等,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课程构建的实证研究。

(三)激发多元主体参与研究

一方面,调动高职院校教师的积极性。一线教师必须清晰把握素质教育内容,避免在实施素质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内容交叉重叠;另一方面,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不单单是校方的责任,也需要企业参与到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建设中来。企业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最迫切,也最清楚。因此,必须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深化校企合作,使企业一方真正参与到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中。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不是凭一己之力就能完成,必须充分发挥其他主体的作用。而行业企业和一线教师等如何参与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四)细化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应用研究

篇13

一般所言:素质教育是作为“应试教育”对应参照提出的,但在大多数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的人们心中,它被倾注着更丰富的内涵。这个框架己远超出当初的规定。抑或说:这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被丰富的理论色彩浓郁的教育操作过程。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使我们的受教育者在走向社会前具备必要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基本素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走向素质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富有魅力的探索过程,其重要意义还在于不断提高着教育工作者和教育事业本身的素质。

在目前的有诸多“应试”特点的教育实践中,是留下了诸多教育空白的,这些空白的补填是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当前应关注这些方面:学习素质,也就是通常说的学会学习方面的教育;心理素质,健康向上的心理品格是现代人格的一个前提;科学素质,这里侧重指的是科学的人文精神;艺术素质,审美情思的情灵陶冶;还有未来意识,对明天的强烈感悟。

有位校长讲:我们学校的育人口号是:素质+特长。校长的用心是好的。但我想,素质包括不包括特长呢?由此再延伸一下,素质教育是不是一种特色(长)教育呢?不讲特长何言素质,讲了素质怎样体现特长……

教育中若不是“应试”的急剧膨胀,也就没有素质教育的提出。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我们面临的任务。但是,在素质教育的框架内,也应包括应试的能力(素质)。不然,各类升学考试,招工招干的招聘考试,还有什么“托福”等,过不了关,也说不过去:可否这样说:素质高的应该能通过“应试”,但“应试”通过者未必素质高。

“素质教育”方面的文章,现在是日日见诸报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以不同的框架构建,有不同的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与分析,似乎总有对素质教育只是掀起一角面纱之感。当年陶行知讲: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素质教育几类陶氏的“真人教育”。一个提法若是包容太大了,就显不出个性了,其中的科学性含量也就因而失去开采价值了。所以,应在素质教育的特殊性上做些文章,在素质教育的不同风格上做些文章,而不是去企图一下建立起什么素质教育大全。

“素质”的内涵极丰富。“素质教育”是个无边的大圆,外延无边。素质教育也可说是要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但这样说有点语言游戏了,一个口号包罗万象,也就没特色了。现在,在到处都讲素质教育的时候,应进行一些深入的理论探讨:什么样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为我们的教育注入了什么新质,素质教育的特点是什么等,现今运作着的教育哪些具有素质教育的成份,哪些没有,在目前如何具体一步一步向前推进……

苏联的一种战斗机,很使当时的美国感到威胁,后得到一架,经研究,其部件远不如美国同类机的件,但装配起来组合成为一架飞机,性能却是异常优良。人的素质也有类似处,在我们将素质分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或是从其它类型、结构上划分时,切应注意:人的复合素质的培养。复合素质使得人的各种素质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人的素质,无论从整体上还是从个性上讲,都是进化的产物,是一条生生不息的向前进发的河流;树立动态的、发展的素质观是必要的,这是对素质进行开发、激励的前提之一,生气灌注、灵气巧蕴的教育;知识相互迁移、相互优化应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

不少学校都在把建立计算机室、语音室等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硬手段来抓,这固然不错。但是,切莫忽视了办学思想、教师素质与文化知识的提高也。好条件当然对培养素质人才起着大作用,但不一定好条件一定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出现更取决于人格、责任、使命、道义的力量。

素质,不可能是各种素质门类的平均组合,也不可以要求一个人既具有陈景润的数学素质,又具有邓亚萍的运动素质。一个得到素质良好发展的人,应是在具备了现代人应有的那些基本素质之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并服从于社会需求,使自我这个小宇宙和谐与社会这个大宇宙并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十一

篇14

(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50)

摘要: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由于思想观念、学生自身能力以及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体育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落后。我们应该从搭建和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及重视体育精神、体育文化等方面来进一步加强体育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关键词 :体育;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途径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2.036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2—0083—03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体育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3A252。

收稿日期:2014—09—19

作者简介:杨利香(1974— ),女,湖南宁乡人。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高职教育。

在国家提出“文化强国”、很多地方政府提出“文化强省”、学校提出“文化兴校”这样一种大环境、大背景下,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发展阶段,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本文以体育类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积极探索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具体指的是人文层面的发展水平或具有的品质,这种品质涉及知识、思想、情感、意志以及能力等一系列因素,一般通过个人的气质、修养以及人格等表现出来。人文素质的内容体现为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以及人文方法等四个方面,四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都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树立人文观念、强化人文精神、掌握人文方法、丰富人文知识,使其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情感、意志和理性等方面的关系。

从中央到地方,有关教育部门多次提出要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不是靠几本书、几个教师、几堂课能够解决的,而是必须借助知识讲解、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多种方式、多种途径来促进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向教育对象的人格、修养以及气质转化,并最终将其内化为稳定的品质。

二、体育类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体育类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国,和其他高职院校相比较,体育类高职院校起步晚、底子薄,近几年投入和建设的重点在于办学思路、硬件设施、师资队伍等方面,在高职教育管理、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等方面都还不太成熟和完善,还没来得及对人文素质教育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建设。

目前,大部分体育类高职院校通过了教育部的办学水平评估,步入了内涵建设阶段。内涵建设是以学校的软实力建设为核心,包括师资队伍的培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学环节的落实、教学质量的提高等很多方面。而人文素质教育也渗透、体现或融合在方方面面的软实力建设之中,是内涵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育类高职院校可以在内涵建设阶段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弥补人文素质教育先期的缺失、不足,并彰显自身的特色。

(二)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体育类高职院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当前,我国各高职院校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技能培训上,围绕市场设置专业课程。但是,这些技能只能说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利器,而不是全部,或者说这些技能是学校的骨架,我们还需要血液、肌肉来让身体强壮、健美。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就好比血液、肌肉,只有血液、肌肉健康、完善了,学校这个身体才能够生生不息,持续发展。

人文素质既是一种文化的沉淀,也是一个人的长期积累,而体育高职院校普遍缺乏这种沉淀和积累。体育类高职院校必须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设和发展,针对培养对象,要夯实他们的人文知识基础,帮助他们搭建科学、合理的人文知识体系,引领他们领悟人文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将“文化兴校”落到实处。

(三)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以满足现代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现代社会、现代企业、现代职场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好的层面,而是更加青睐在技术、情感、素质等方面协调发展的人才,这些人才能够应对社会的压力和复杂性,适应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适应职场的风云变幻。体育类高职院校应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一样,严格遵循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律,进一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这也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现实要求。

三、体育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人文素质教育意识淡薄,重技能、轻人文。一方面,体育类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层对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到位,没有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学校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在进行顶层设计时对这一方面只是轻描淡写甚至忽略不提,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专业技能教育上,不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实践实习,都围绕技能这一中心展开,导致人文素质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被淡化。另一方面,在体育类高职院校承担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往往只是处于边缘的公共基础课的教师,其呼吁的影响力、执行的力度都非常有限。从整体来看,由于体育类高职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在执行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的计划性、针对性、系统化都没能得到很好的落实。

(二)学生主体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偏低。体育类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或其他类型的高职院校学生相比,在文化知识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体育技能体现为“动”,而文化学习需要“静”,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体育类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难度。另外,体育类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在主观上受就业等方面的影响,缺少对人文类知识的认识和学习的欲望,更没有对人文素质教育予以足够的关注,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对日后就业的影响并不大,掌握专业技能才是成功就业的保障。

(三)施教环境缺乏人文氛围。这种人文氛围的缺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文学科教师极少。我国体育类高职教育起步较晚,院校办学时间短,人文底蕴薄弱,在师资建设方面,主要是双师型教师的引进,而专任的人文学科教师数量偏少,让行政管理人员来兼任人文课程教师是一种很普遍的情况。因此,很难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高质量的、系统化的人文素质教育,导致体育类高职院校缺少人文氛围。二是校园的硬件环境没有人文气息。近几年,很多体育类高职院校的校区扩建、改建甚至新建都是在校园硬件设施方面投入很多资金,但是,这些硬件建设并没有与学校的文化建设充分地融合,对校园的文化规划明显不成熟或不完善,不能彰显出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影响力。

四、体育类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搭建和完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这一载体应该进一步合理化和规范化。

第一,完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目前的体育类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不是没有课程体系,而是这一体系轻重不一,稳定性不足。完善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应该包括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的课程、人文社会知识的课程、自然科学的课程。这些课程都是以“人”为中心,是在素质教育中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我们可以将涉及以上三个方面的课程归纳为多个模块,例如思德模块、语言模块、欣赏模块、职业素养模块、科学工具模块、身心健康模块、管理模块、文史哲模块等。每个模块的课程应该有一定的固定课程、一定的半固定课程,避免出现有的模块开出几门、有的模块却寥寥无几的情况。

第二,体育类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应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体育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在目前的基础上增加、扩大的空间很小,不妨采取向人才培养方案融合的方法。人才培养方案上不一定要单独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这样的板块,具体课程可以安排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中,可以在必修课中出现,也可以在选修课中出现。我们要通过有效的方法促进人文素质教育向人才培养方案融合。例如:可以优化已有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可以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二)设计多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在体育类高职院校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活动,选择适当的文化载体、活动路径极为重要。当前,我国不少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学活动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找到最适宜的文化载体和活动路径,还停留在比较单一的方式方法上。因此,应该开动脑筋来设计多种形式、多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项目。

1.不断完善学校的文化内涵。从宏观层面来说,包括校训的凝炼,办学理念、办学宗旨等的提炼,校歌、校徽、校旗等的设计创作,学校视觉系统的标准化、统一化设计。我们要倡导学生牢记校训、学唱校歌、佩戴校徽;在校园公共场所设置内涵深刻的塑像,悬挂书画作品,营造积极、健康的人文景观氛围;组织在校师生切实参与到校园教学楼、道路、景点的命名活动中,这对于不断强化在校学生对于校园文化及校园环境的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以此来充分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学习、勤奋刻苦的热情。

2.“走出去,请进来”,加强文化的学习和交流。可以邀请名人、名家来学校讲学,以他们的学识魅力、辉煌成绩来教育学生。也可以组织往届优秀毕业生进行报告、讲座,引导在校学生明确人生奋斗目标,树立远大抱负,激发其发展自我的信心和服务社会的积极性。还可以组织师生“走出去”,例如:参观红色革命基地,开展思想教育;参观行业企业,开阔眼界,感受、学习企业的文化;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行动中提升人文素质。

3.院、系、班三级联动,使校园文化活动成体系、促品牌、树特色。目前,一些体育类院校的校园活动逐渐丰富起来,此时,管理者就应从更高的层面进行校园活动的体系化建设,也就是要按照一定的标准或从某一角度来整合这些活动,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而不是零散的或各自为阵的,进而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同时,还应该思考在这些活动中,哪些可以体现学院的特色、代表学院的特点,有促品牌、树特色的高屋建瓴的意识。

(三)传播体育文化,传承体育精神,打造体育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特色。传播体育文化、传承体育精神可以说是体育类高职院校有别于其他类高职院校的一面旗帜,是体育类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所谓体育精神,就是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勇敢、坚强、智慧、不言败的积极向上的社会意识。体育精神发挥着积极作用,鼓励人们勇敢向前,不畏困难和挫折,勇于向困难挑战,是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是体育运动在精神层面的最高产物。在体育运动的实践过程中,只要是有助于产生或者是能够展示出人类高贵品质,同时,又符合社会大众主流观念的积极意识,都属于体育精神的范畴。体育文化就是人类在开展社会活动及体育运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生活方式、身体活动方式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物质及精神产品。从一定意义上讲,体育文化是人类身体教育智慧及身体练习实践能力的直接体现。

体育类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要充分宣传体育文化,传承体育精神。

第一,要用“体育事迹”鼓舞学生。在体育界,有很多名人,他们的辉煌成绩是用汗水、泪水铸就而成的,他们应该是成长中的大学生的偶像和榜样,可以利用他们的影响力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年都会举办“冠军讲坛”、种植“冠军林”等活动,邀请体育冠军与学生面对面交流。

第二,要用“体育知识”武装学生。这里的“体育知识”主要指那些文化类的课程,而这些课程恰是高职体育生不太感兴趣的。因此,为了避免学生成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要提升体育类高职生的整体文化素质,就一定要重视用“体育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可以通过必修课、选修课、公共课、专业课等途径来传播有关体育的历史及常识,地方的、国内的、国际的体育赛事等。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体育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规律来组织教学,避免满堂灌。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让学生对体育精神、体育文化有更加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第三,要用“体育技能”锻炼学生。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勇于参与到实践中去。例如:通过举办技能竞赛,激发学生追求体育技能的精益求精;通过参与体育赛事,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体验体育对生活的影响,培养其服务社会意识。这些都是体育精神的一部分,是体育人文的具体化。

参考文献]

[1]王禹霖.吉林省体育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研究[D].延边大学,2013.

[2]陈福乐.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

[3]李莉,游战澜.体育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9).

[4]汪楠,郝一伟,焦宗元.黑龙江省体育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