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物探究的方法范文

生物探究的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3: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生物探究的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生物探究的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2―0117―01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培养多种能力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就要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下面,笔者就人教版七年级下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组成”一节为例,来谈谈个人的做法。本节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形成核心概念,能准确描述神经系统的组成,说明人体各部分的协调动作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实现的。为实现此目标,笔者主要实施了如下教学。

一、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在教学时,应适当利用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上课铃响后学生的反应”及“考试时学生答题的状态”表现为契机,即学生在听到教师和班长的指令后迅速起立,以及学生考试时手握钢笔,双肘自然弯曲并平放在书桌上,身体略向前倾,头微微低下,眼睛则聚焦在考卷上,大脑会积极思考该写什么等质疑,“同学们所做的这一系列动作,身体各部分是如何协调一致、默契配合的呢?”学生的回答既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题,又使学生深刻体会到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同时激起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资料分析。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资料分析是他们学习中的一大难点。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先范例后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学会运用有效的方法去分析资料,从而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如,笔者在教学时,首先通过课件展示一则脑血栓患者的病例,并引导学生围绕发病原因、发病部位及症状来分析,最终得出“脑与四肢有联系,脑可调控四肢活动”的结论。在此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依照刚刚的分析方法,分析课本中三个患者的资料(脊髓损伤、脑肿瘤、扭伤),并尝试得出结论。这样可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脑与四肢、内脏、眼之间,以及脊髓与四肢之间都有神经联系,人体各器官要协调一致地活动,确实要靠神经系统来调节。

2.“探究性学习”的指导。为帮助学生掌握本节的核心概念,教师可以通过传授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来完成此任务。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教师可以给出三个阅读思考题:①神经系统的组成。(尝试用简洁的框架图总结)②脑的组成。③组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在此部分教学中,笔者重点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绝大多数学生都运用了大括号来概括总结,在大括号后包括有并列的脑、脊髓和神经三个部分。学生的总结是正确的,但笔者认为还不够理想。因为课本中有这么一句话:“脑和脊髓组成了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由脑和脊髓发出的神经组成了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为此,笔者请学生修正自己的总结。学生完善了各自的框架图后,笔者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三位学生的成果,通过实物投影进行了展示。随后,笔者还用电脑课件展示了自己总结的较为全面的框架图,并请学生再次修正自己的总结,最终使全体学生都形成正确的概念。

篇2

一、创建情境,提高教学的直观化效果

教学过程中不可离开教学情境枯燥地解读课本,我在实践中总是试想着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在互动活动中自己发现规律,体验获知的,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例如,我在和学生一起学习“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这一部分内容时,邀请几个学生参与了一个小游戏:第一个同学手沾些面粉,接着与第二个同学握手,然后第二个同学又与第三个同学握手……最后,让参与游戏的几个同学将手摊开让其他同学观察。游戏结束,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的一个结论也就得到了:接触传播是传染病的一种传播途径。

再例如,我在和学生一起学习“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这部分内容时,从教学内容来看,因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传统做法是借助于挂图和模型进行教学,静态的、远离学生生活的图形显得呆板、无趣。我在这一节借助于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直观地显现这一生理过程,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重点部位,借助于慢放、特写的手段提醒学生注意。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心脏的四个腔室,随着视频感知血液循环动态的过程。通过该情境的创设,学生对血液循环有了很直观的感受,很轻松地就理解并掌握了这部分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起到了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不是将知识直接灌输,承担着学生学习协助者的角色。实践经验表明,在情境中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更有利于思维的深入和发散。

二、适当留白,让学生自主生成问题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自主生成问题的过程是其思维处于较高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的过程,新课程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不能总是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还应鼓励学生自己质疑。所以我认为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科学地设计教学活动方式,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将生成性问题作为课堂的生长点,实现知识的学习。

例如,我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一节内容时,就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根据自己的自主分析,提出不明白的地方。从学生的生成性问题来看,他们会问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问题1:在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问题2:一粒小小的种子是如何发展为一棵大树的?

问题3:绿色植物与人类的关系怎么样?……

问题是学生自主生成的,所以他们更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答案,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较为强烈。此时,适当地引导就可以将学生带进多姿多彩且无限神秘的植物界,和学生每向前探究一步,问题也会随之而来,课堂在不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潜行,认知和能力逐渐深化了。

三、分组讨论,多边互动,突破重点

面对学生课堂生成的问题,我认为我们教师不应该直接予以回答,可以留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在讨论和交流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地予以点拨,对于学生中好的做法和思路应予以展示和分享,对于学生间共存的疑问,我们教师再集体讲授。

篇3

关键词:高中生物 探究实验 问题 原则 措施

高中生物实验是生物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加强对高中生物实验方法的研究,不仅能提高生物实验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思维,养成探索科学知识的品格。

一、高中生物探究实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深入,探究性学习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长期以来实验教学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生物更是如此,主要问题表现在:

(一)生物实验课程开出率低。除重点中学外,大多数学校只开设部分实验,其主要原因是:(1)生物学科不是中考学科,有的校领导不重视,教师缺乏积极性。(2)学校经费不足,设备不完善。(3)课时紧。(4)用生物材料做实验,操作难度大。

(二)实验教学观念不适应素质教育思想。有人曾对 187 名中学生物教师进行过调查,133 名教师认为实验的目的是巩固理论知识、培养技能和能力,占 83%;只有 27%的人认为除上述目标外,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和态度;仅有 1.7%的人提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上述调查结果分析来看,实验教学仅被看做是一种辅教学。重实验结果、轻实验过程,重知识巩固、轻能力培养。

(三)实验教学方式单一。(1)动手与动脑环节的脱离。(2)学生在实验中被动成分大于主动。(3)由于动脑思考的问题与动手无直接关系,造成对实验过程的轻视,而实验能力、方法、态度却主要体现在实验过程中。

(四)实验教学安排、管理不合理。

(五)实验教学评价方法单一。这种单一的考核方法极易养成学生投机取巧、不能踏踏实实做实验的良好习惯。

因此,加强中学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实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势在必行。

二、制订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原则

1 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原则

实验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其中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体。要想有效地实施实验教学,就必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做工作的主人,做集体的主人,以主人的姿态投入到实验教学活动过程之中。

2 创造性原则

实验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也是一个自始至终包含着变革、革新、改进、创造等思维活动过程。在教学中贯彻创造性原则,首先要更新探究创新观念:①要树立积极创新观。②要树立大胆创新观。③要树立实事求是观。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设计和组织实验,要创设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家去探索世界、创造性实践活动。

3 知识技能相统一原则

从科学技术发展和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需要来看,要求从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是既具有系统的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要学会学习、自行深造,终身发展。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将训练技能与掌握知识,以及培养科学研究方法统一起来,使学生达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融,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统一。是现代教学适应未来社会生产、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4 面向全体原则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教师应根据学生在个性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要使学生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和提高。

三、高中生物探究实验教学有效性提高方法

1 “提出问题”的教学策略

1)创造一个平等、和谐、活泼的生物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关注不同学生的发展,倾听学生的不同观点,鼓励质疑、讨论。

2)设置难易适度的问题。设置的问题要难易适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这样探究活动能有效地进行。

3)应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起学生多角度的心理兴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一般途径。第一,透过现象,分析原因;第二,通过类比,找出异同;第三,通过归类,提出问题;第四,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象或经验中发现问题。此外,可以把生物课堂延伸向社会、生活,拓宽问题来源的渠道。

2 评价监督,及时反馈策略

提高实验课堂效率的有效组织策略是“把目标和评价标准告诉学生,在实验过程和结束时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即实验开始前明确告诉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有哪些行为结果,实验结束时应该呈现哪些实验结果。实验课上一位授课教师要及时完整的对每位学生进行评价是不现实的,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可以组织学习小组,进行自我评价和组内互评。

3 让探究性实验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为了发挥探究性实验的功效,让学生探究到更多的知识,我们就积极创造一切条件和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对发现的问题和所学知识到实验室进行探究性实验,可以用不同材料进行类似的实验,也可完成一些不作要求的演示实验或者自己设计的实验。材料可自带,也可由实验室提供。形式上小组或个人都可以。教师只要求把每次活动作好记载。由于一开始就扎实地开展探究性,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和引导,使得课外进行探究性实验有条不紊地开展。

在当前的生物教育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生物实验及探究逐步成为生物教育的主要部分。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让学生在生物实验中学习生物,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做实验都能看到自己在发展中的长处,增强继续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新课程与学生评价改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

篇4

[ 关键词 ] : 引发、探究、方法

探究性教学是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形成新的师生关系,即改变过去传道“为导航”,灌输知识为“问题探究”。在探究中,使学生亲自经历科学知识的获得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引发学生科学探究呢?

一、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于中学生来说,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要依赖于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料要具有指向性和探究的可能性。特别是现实的背景资料最容易引起学生的认识心理冲突,动摇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嫁接”一课,在课本的实践活动中却有一草本植物的嫁接(以蟹爪兰的嫁接为例)的方案,学生对此提出了疑问:蟹爪兰是草本植物,没有形成层,怎么可以嫁接呢?嫁接后是怎样成活的呢?是不是教材出错了?又如:在“生物的遗传”课前,让学生调查自己的父母的一些特征,如眼皮的单、双,有无耳垂等,并试着加以解释。上课伊始,学生汇报了自己的调查结果。但谁都无法正确解释,学习的积极性因而空前高涨。科学的生命力在于应用,应用学过的生物知识分析解决现实中的一系列问题,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提出问题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养成动脑的习惯。

二、指导性分组实验,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以获得探究的基本方法。

1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

启发学生自行获取知识,不能把实验变成“一讲、二看、三示范,按着课本做实验。”这种冲徒式实验而应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教师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精心设问,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如:《呼吸》一课,要求学生用实验研究吸入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学生设计实验。

( 1 )教师可先提出启发性问题:要研究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现在我们没有这两种气体,该怎样做?然后启发学生用化学上的知识来收集呼出的气体。

( 2 )启发学生回忆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让学生根据它们的特性,观察桌上的实验材料,进行小组讨论,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 3 )汇报实验方法:

A 、向两瓶气体中倒入同样多的石灰水,然后摇晃,观察两瓶中的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B 、向两瓶气体中各放入点燃的蜡烛一只。观察哪支蜡烛熄灭。

2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加强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发现视野下有一较大的洋葱表皮细胞结构图,但在图像上有一污点,影响了观察。

( 1 )在不调换目镜和物镜的情况下,如何判断污物在何处?写出判断的操作步骤。

( 2 )如果污物在装片内部,在既不允许重新制作装片,又不能揭开盖玻片的情况下,如何清除污物?

( 3 )在显微镜不易找到细胞膜,要想看到细胞膜该怎样做?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探索实验、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总结规律,得出结论。

篇5

    [ 关键词 ] : 引发、探究、方法

    探究性教学是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形成新的师生关系,即改变过去传道“为导航”,灌输知识为“问题探究”。在探究中,使学生亲自经历科学知识的获得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引发学生科学探究呢?

    一、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于中学生来说,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要依赖于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料要具有指向性和探究的可能性。特别是现实的背景资料最容易引起学生的认识心理冲突,动摇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嫁接”一课,在课本的实践活动中却有一草本植物的嫁接(以蟹爪兰的嫁接为例)的方案,学生对此提出了疑问:蟹爪兰是草本植物,没有形成层,怎么可以嫁接呢?嫁接后是怎样成活的呢?是不是教材出错了?又如:在“生物的遗传”课前,让学生调查自己的父母的一些特征,如眼皮的单、双,有无耳垂等,并试着加以解释。上课伊始,学生汇报了自己的调查结果。但谁都无法正确解释,学习的积极性因而空前高涨。科学的生命力在于应用,应用学过的生物知识分析解决现实中的一系列问题,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提出问题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养成动脑的习惯。

    二、指导性分组实验,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以获得探究的基本方法。

    1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

    启发学生自行获取知识,不能把实验变成“一讲、二看、三示范,按着课本做实验。”这种冲徒式实验而应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教师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精心设问,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如:《呼吸》一课,要求学生用实验研究吸入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学生设计实验。

    ( 1 )教师可先提出启发性问题:要研究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现在我们没有这两种气体,该怎样做?然后启发学生用化学上的知识来收集呼出的气体。

    ( 2 )启发学生回忆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让学生根据它们的特性,观察桌上的实验材料,进行小组讨论,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 3 )汇报实验方法:

    A 、向两瓶气体中倒入同样多的石灰水,然后摇晃,观察两瓶中的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B 、向两瓶气体中各放入点燃的蜡烛一只。观察哪支蜡烛熄灭。

    2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加强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发现视野下有一较大的洋葱表皮细胞结构图,但在图像上有一污点,影响了观察。

    ( 1 )在不调换目镜和物镜的情况下,如何判断污物在何处?写出判断的操作步骤。

    ( 2 )如果污物在装片内部,在既不允许重新制作装片,又不能揭开盖玻片的情况下,如何清除污物?

    ( 3 )在显微镜不易找到细胞膜,要想看到细胞膜该怎样做?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探索实验、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总结规律,得出结论。

篇6

一、教学法介绍

教学程序:[启动][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提出新的问题]

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分为三大步骤来进行,第一步,教师可通过比喻、类比,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等手段,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想,提出科学的假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第二步,启发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精心设计出实验的方案,细心进行实验和观察员,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去寻求科学的奥秘,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第三大步,在学生实验探索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拓宽、巩固深化所学的知识。

教学时间分配:前述三大步骤时间比例大致为1∶5∶2。

二、教学案例

探究课题: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方式等在这里省略)

教学过程:[启动]我们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要从一端走到另一端,会受到行人和车辆的阻碍。这种阻碍作用的大小与街道长度、宽窄、路面情况有关,街道越长、越窄、路面状况越差阻碍作用就越大。[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同学们提出的假说是否成立呢?如何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呢?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纷纷设计可行方案,教师对其中正确的方案进行肯定,同时提出我们应该如何选取材料,注意变量的控制,我们要分别对材料、长度、横截面积进行探究。比如选取材料、粗细相同,长度不同的两根导体,接入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的M、N之间,比较电流表的示数大小,可以知道电阻跟长度的关系;换用两根材料、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导体进行同样的实验,可知道电阻跟横截面积的关系;再换用长度、粗细相同,材料不同的导体进行实验,可知道电阻跟材料的关系。[分析与论证]实验结束后,先请每组同学说出实验的结果,猜想是否正确,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交流与合作]不同小组的同学共同交流实验时出现的一些情况提出新的问题。

板书要点:[思考](1)若要制作一电阻值可以连续变化的电阻器,怎样办?(课上讨论课下去制作,这样可以复习本节知识也可以分化下一节电阻器教学的难度)(2)导体的电阻除了与本堂课探究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有关以外还与其它因素有关吗?生活中用的白炽灯为什么总是在开灯出现灯丝烧断而不是的正常发光过程中烧断?(布置学生课后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开阔学生视野,跟踪现代科技对物理知识的应用)

篇7

关键词:复习课;教学方法;改革

中学生物学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生物学知识和掌握生物学基本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复习巩固基础知识也是生物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活动,以增进学习者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主题,以学习者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的探究性学习已经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得到普遍运用,在中学生物复习课中也是如此。

一、中学生物课,特别是初中的考试复习课存在的问题

1.重练轻讲,重放轻抓。复习中,有的教师把讲练结合、精讲精练片面地理解为以练为主、以练代讲,而忽视引导学生对教材本身的理解和钻研,过度强调学生的自由复习,而放松了“抓”,往往使学生抓不住重点,甚至走向复习的误区而导致复习效果不佳。

2.重死记硬背,轻能力培养。复习时,一方面要求学生对教材的知识深刻理解,牢固记忆,更应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决不能以背代教,轻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应多向学生传授复习方法和解题技巧。

3.重难轻易,重大轻小。难题、大题和易题、小题在复习考试中各有其作用。一般来说,易题、小题重在打基础,是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而难题、大题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复习时,应当立足于以小题、易题打基础,以大题、难题促提高,从而提高整体复习水平。

二、中学生物教学总的指导思想

中学生物教学的方法各有不同,同样就复习而言,各有各的复习方法,但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大纲为指导,课本为基础,抓住主线,紧扣中心,强化训练,发展能力。

1.依纲靠本,制订计划。教学大纲规定了教学的目的、内容和要求,教科书是大纲的具体化。因此复习必须依纲靠本来确定内容,在此基础上要整体把握、抓住重点、攻克难点,制订详细复习计划和实施方案。(1)定复习目标:从复习知识、训练思维、提高能力三个方面加以考虑,并制定三方面的具体计划和实施方案。(2)虑复习形式:复体有“讲”“练”“评”三种形式,具体要求是:①精讲;②多练;③细评。(3)择复习方法:可采用讲练结合、专题讨论、个别辅导等方法,并力求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抓住主线,紧扣中心。以进化为主线,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为主线,将分散的知识系统化;以重点内容为中心,抓住复习知识的关键。

3.强化训练,提高能力。练习是提高复习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选择难度适中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然后采取矫正补救来确保目标的实现。在练的基础上进行讲评,可培养学生解题的技巧,巩固与深化所学知识,通过练习、讨论、讲评可巩固知识与发展思维能力。

三、中学生物学复习课的教学方法

正所谓教无定法,中学生物课复习的方法也是多样的,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以下方法值得尝试:

1.生物课复习过程中可以改变过去教师只用复习提纲,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而由学生自己出题,课堂讨论,相互解答。具体的做法是:在进入总复习时,要求每个学生或按小组在教师规定的范围内出形式多样的复习题,并附上答案。然后,教师认真地审阅每一份复习题和答案。经修改后,在复习课中交换分发给学生,学生进行互换试题解答,解答之后进行讨论、学生自己评定。教师从中发现新问题,重点复习。

2.开放实验室,展出各种实物标本,模型等直观教具,放映配合教材的录像和幻灯,学生自己复习,发现问题。具体做法是:在实验室设实验角和观察角。实验角主要是实验部分,包括演示实验的内容,放置有显微镜及各种仪器、用品、材料等。观察角主要是书本知识部分的内容。放置有平时上课都见过的挂图、模型和实物标本等等。教师把所要做的实验内容和观察的部分以及实验观察后所要思考的问题都事先用纸写好,附在相应的实验部分和观察的模型、挂图的旁边。这样,学生进入实验室按照纸条上所写的内容,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对实验内容还有机会再进行一次复习。

3.教师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帮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复习。首先,教师可以先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概括。其次,教师可以帮学生进行所学知识的比较,可通过制作表格、画曲线等来比较,如比较应激性和反射,比较鱼纲、两栖纲、爬行纲和鸟纲等各大纲的特点,性质的时候可以用上述方法进行。最后,帮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在平时每学完一章节之后,教师都可帮学生进行总结归类,通过章与章之间的共性知识进行归类复习。

4.画图与组图复习法:所谓画图,并不是指单纯地把图画出来,而是指能否将在认图、说图两个环节中所获得的知识,通过自己亲自动手画图,把它们再现出来。这强调的并不是图画的好坏,而是图中结构是否表达准确。所谓组图也即(想图)其实是一个把各个部分的知识点贯穿在一起,融会贯通的过程。当把各部分的知识点都通过以上环节完成后,就可以把相关内容尽可能地串在一起。如在画心脏结构图的过程中,你每画出一部分结构时,不但要说出它的名称,而且要说出作用,即要把在认图、说图两个环节中获得的知识点通过手画、嘴说全都展示出来。

每个教师的教法不同,但只要敢于去探索、去钻研,对不同的学生能用最佳的方法指导他们进行学习和复习,就一定会收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蒋超英.中学生物学探究性学习中存在的误区[J].中学生物学,2006(07):32-34.

篇8

关键词:“出声思考”物理知识;教学方法

高中物理中大多是抽象化的知识内容,如何能够将这些知识便于学生的理解,这个问题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出声思考法”教学方式的提出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对其研究在高中的教学中的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中物理“出声思考法”教学方式的主要内容

“出声思考法”就是通过外部语言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思考现象表现出来,把抽象思维进行加工,实现可听化或者可视化的教学过程。该教学方法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促进作用,将其推行到物理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二、高中物理“出声思考法”教学方式的主要应用

(一)教师示范

所有的教学课程首先是需要教师的讲授,然后才是学生的扩展理解。尤其是在物理教学中,只有将晦涩难懂的物理理论知识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才能有效地理解和吸收物理知识。因此,“出声思考”教学的首要步骤是教师示范,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步骤。在这个步骤期间,教师讲解的所有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因此,教师示范期间必须要做到严格、标准、规范。教师可以将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判断和思维通过“出声思考”讲授给学生,便于学生对教师讲解的思维过程能够理清脉络,在整体上有个清晰的认识。比如在讲解胡克定律时,教师可以将教学思维讲述在课堂中,并通过示范将思维具象化,就是先确定知识的主要内容,就是弹簧,然后演示弹簧形变和力度的变化情况,最后再利用胡克定律对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总结。

(二)学生模仿

学生模范是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对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在这个过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将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练习,然后通过教师的引导,把一些步骤较为简单的物理知识利用“出声思考法”让学生演练。比如在进行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其中电路的连接方式有并联和串联两种,在教学过程用需要利用到滑动变阻器进行演示。在教师示范演示之后,需要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模仿演示,在这个过程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的演示方法。

(三)吸收巩固

吸收和巩固是对前面两项内容的总结和检验,也是“出声思考”教学的最后一项内容。吸收和巩固需要学生培养一定的习惯,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尽可能的安排实例给学生思考,再利用“出声思考”的方法在实际的物理知识中运用,并将分析问题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进而使“出声思考”教学在教学过程能够活学活用。

三、高中物理“出声思考法”教学方式的主要效果

(一)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的活动是内在语言的表达方式,语言是将思维活动通过声音具象化。“出声思考”教学一方面是将教师的教学思维传入到学生的思维中,然后学生接收到信息是对抽象的物理知识具象化的表述。借此,学生能够在外部的语言下,再结合自身内部的思维,加强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自身思维能力提高。

(二)便于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的内在规律

物理的理论知识中有许多公式化的内容,这些复杂公式之中本身并不存在联系,只是将物理中的相关问题通过公式的计算来寻求最后的数值结果。“出声思考”教学是不再是依靠公式来解决物理问题,而是将学生难于理解的物理规律通过教师的出声讲解其内在的联系。比如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如果仅仅是依靠公式化的讲解,学生并不能深刻认识到其关键的规律之处。“出声思考”教学可以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进行讲述,学生可以分别认识到每个阶段的重要观点,然后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不同时期的内在联系,进而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本质规律。

(三)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层结构

思维的深层结构就是元认知能力,也是思维能力差异的决定因素。故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是要开发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在元认知的过程中,不仅学生要对知识进行理解、学习、加工,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监督和指导。“出声思考”教学中最重要的角色就是教师,在利用该方法的过程中,教师首要任务是对物理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并形成自己的讲授方式。学生本身的思维方法是属于零碎式,对知识系统性的学习能力上有所不足。因此,“出声思考”教学能够引领学生学习过程系统化,再通过教师在过程中的监督,进而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四、高中物理“出声思考法”教学方式的主要体会

“出声思考”教学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是教师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学习的思维方法,应用到物理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对物理知识中的抽象画概念和内在规律加深认识,也可以增加学生和老师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在教学的课堂中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充足的教学时间,这样才能保证该方法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是利用一堂课的时间来进行“出声思考”教学,那么教师的讲解及示范教学就会占据大量的教学时间,为学生提供吸收和巩固的时间有显得非常有限。因此,为了保证“出声思考”教学的教学流程能够全部实现,就要增加教学的课堂时间。同时,学生之间的表达方式、清晰性和思维敏捷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在理解和解决某个问题的方法和效率上会有所不同,最终取得的效果也会大不一样。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做到深入浅出,同时要掌握好课堂的教学节奏。借此,“出声思考”的实际教学才能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

结语:

“出声思考法”在具体应用中包括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和学生吸收巩固,通过这些方法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等有着显著提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应准备充足的课堂时间,确保该方法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周琪兵.“出声思考”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物理,2013,(17).

篇9

摘要:高中新课标强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方法正是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文章分析、整理了高中教材中展现的科学方法,研究了课标的指导意义及要求,辨析了相关的科学方法,以期对课堂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材;科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8-0089-02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中,讲述第一部分的知识点“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以科学史的方式讲述生物膜的发现过程——欧文顿经过实验发现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得出结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这里展示了欧文顿用观察法和实验法得出可供分析的实验结果,然后运用分析归纳法得出结论。关于细微的看不见的不容易想象的磷脂分子,课本给出了磷脂分子的结构示意图,这是物理模型法。罗伯特森用实验法发现了细胞膜“暗—亮—暗”的结构,课本也给出了图片形式的物理模型,直接展示了罗伯特森所拍到的电镜照片,可以清楚地看见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在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这一知识点上,课本首先描述了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利用实验法并用图片明确记忆,向学生展示了发现的过程,在给出结论的时候,同时运用了物理模型和概念模型,既有用文字具体描述的流动镶嵌模型如何存在的概念模型,也有用图片直接展示出来的物理模型。

上述实验法、归纳法、物理模型和概念模型等都是科学研究中所运用到的科学方法。在一课时的教材中就蕴含如此多的科学方法,但是,在生物课堂上对于科学方法的教育和培养却很是缺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对科学方法概念的理解不到位、范围不清楚所致;另一方面是课堂上科学方法教育教学策略的欠缺。本文将系统阐述一下科学方法的概念及分类。

一、科学方法的概念及层次

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为解决科学问题技术难点所使用的方法称为科研方法。科研方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适用于各门学科特点的特殊方法,如生物化学中的原子示踪法、粒子物理中的核—核碰撞实验方法等;第二层次是各门学科研究的一般方法,是特殊方法的归纳和总结,对各门学科研究具有比较普遍的指导意义,如观察法、实验法等;第三层次是最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方法,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方法论,最本质上是思维方法,是研究各类科研方法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我们在此处说的科学方法是指第二层次的一般方法。一般方法是特殊方法的归纳和综合,以哲学方法为指导,对各门学科都具有较普遍的指导意义。“提高生物学素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科学方法则是科学素养中最核心的内容,在初高中阶段的各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让学生接触并了解乃至亲身应用这些科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缜密的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具有重大的作用及意义。

科学研究只有建立在大量事实材料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思维方法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才能不断地发展与进步。所以,科学方法根据科学研究中的步骤可分为获得数据或事实材料的方法和分析处理材料的方法两大类。

二、获得数据或事实材料的方法

获得数据或事实材料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和调查法。观察法是指人们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者一定的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研究对象并及时记录下来以获得相关科研材料的方法,实验法是观察法的补充和发展。当通过观察提出未知的问题时,可以通过实验来提取出我们所期望的、可以解答问题的答案。实验法人为干预自然中的各个因素更有利于揭示自然事物的本质。在大多数情况下,观察法和实验法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孟德尔在做实验的时候,必须先观察豌豆的相对性状,才可以设计出杂交的方案,杂交过程是实验法,在收获种子的时候也要观察好豌豆种子的形状及数量。调查法是指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制定一个计划全面或者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某一特定方面的材料,以供我们分析、综合得到结论的科研方法。调查法比较适合从群落或者系统层次上发现问题,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科学家研究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体色基因频率的变化中,应用了观察法和调查法。要先观察出桦尺蠖体色的相对性状,然后运用调查法,统计一定数量的桦尺蠖中深色与浅色的数量,对比工业革命之前与之后桦尺蠖体色的数量比,可以明显看出种群的基因发生率变化。

三、分析处理材料的方法

分析处理材料主要有逻辑思维(包括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类比)、非逻辑思维(包含形象思维和直觉与灵感)、模型方法和系统方法等。

1.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事实的过程。归纳和演绎是一对思维方向相反的推理形式和思维方法,归纳是从特殊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或规律,演绎是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孟德尔在豌豆杂交试验中,通过实验数据归纳出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所有具有相对性状的生物都符合基因分离定律这一普遍性的规律,这是运用归纳法由个别结果推测普遍规律。为了验证这一假说的正确性,孟德尔预测了豌豆测交的结果,通过第二年测交实验验证了预测的正确,测交实验是孟德尔运用了演绎法通过一般规律推测个别结论。分析与综合也是互为表里的一对思维方法,分析是将研究对象整体分解为一个个部分来研究,综合是将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整合起来从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如上面曼彻斯特桦尺蠖种族基因频率与环境污染间的关系,就有运用这两种方法。最初科学家只是统计调查出深色桦尺蠖所站的比例越来越大,并不清楚这种变化的原因,这是和大环境割裂开来只分析生物的原因。与环境综合起来对比,就很容易发现桦尺蠖体色的变化和曼彻斯特地区的污染息息相关。类比是指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方面来推断它们在其它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是从特殊到特殊,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萨顿的关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推理就是典型的类比推理。

2.非逻辑思维包括形象思维和直觉与灵感。形象思维指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对事物表象进行取舍时形成的,只用直观形象的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形象思维包括表象的再现、想象和联想。而直觉和灵感是当问题无法解决,是大脑不加思考而产生的想法,不具有逻辑性和必然性,对错与否也要经过证明,但是却是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

3.模型方法是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逻辑方法的一种特有形式。模型舍去了原型的一些次要细节、非本质的联系,以简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去再现原型的各种复杂结构、功能和联系,是连接理论和应用的桥梁。模型主要分为数学模型、物理模型和概念模型。数学模型是指用数学的方法来描述两件事物之间的联系;物理模型是指以实物或者图片等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对真实世界中的问题或者理论的描述。在教材展示的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这三种模型都有用到。教材中用概念图的形式清楚地展示了杂交的过程以及母本和子代的形状,这是图片形式的物理模型,有助于形象记忆。而子代的性状以及数量比例都可以运用数学中的概率计算得出,这是一种数学模型,用一种数学式表达集中因素之间的关系。最后孟德尔得出的文字描述的遗传第一定律与第二定律,这是一种概念模型。

4.系统方法是指在明确系统边界后,在分析组成系统各要素、层次结构的基础上分析系统内各组分间关系的方法。系统方法适用于生态学方面,桦尺蠖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应用了系统方法。以曼彻斯特地区的大环境为系统,系统中对桦尺蠖体色有影响的关键因素有树干、树干上的地衣,捕食桦尺蠖的鸟儿以及环境污染。工业革命之前,曼彻斯特森林茂密没有污染,所以树干上长满浅色的地衣,桦尺蠖趴在树干上,深色的容易被鸟儿看见吃掉,所以浅色个体占大多数。工业革命之后,污染严重,地衣死亡,煤灰将树干染成黑色,深色的桦尺蠖容易躲过鸟儿的眼睛而存活下来,所以深色个体占绝对优势。这是以系统整体分析各个要素、层次的系统方法。

在教材中通过教学将科学方法渗透给学生,是培养学生严谨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的绝佳素材。

参考文献:

[1]张伟刚.科学研究方法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李建珊.科学方法概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篇10

一、导学式教学

导学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启发,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或求知的途径,并结合教学的内容,发挥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地发挥的一种教学方法。导学式教学法包含背景呈现法、要点提示法和问题导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例如:问题导学法能够把教学内容转化成为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有多种解决方法的生命科学问题,在教师的引导、疏导、辅导下,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在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中,由无疑而生疑,由思疑而释疑,由释疑而再生疑。运用“问题导学法”,“问题”是基础,“导”是关键,“学”是核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而学生则应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方法进行学习。

二、实验探究式教学

实验探究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去探究实验手段和实验过程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精心选择学生熟悉的、典型的、花钱少的实验,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不同,设计的实验方案可能相差甚远,有的甚至就是错误的实验方案,因此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有效取舍,分析得失,寻找新的突破点,灵活调整教学流程,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生物实验过程与结果的探究,主要是教材中的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以往生物实验课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然而在他们的心中可能有很多的疑问。探究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的生物科学素养。例如,人教版高中课本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细胞的代谢”,“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我们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氧气条件下细胞呼吸的方式,通过比较来学习知识。再如,人教版高中课本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酶的应用”,“探究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可让学生在实验中了解生活中的酶,如加酶洗衣粉等,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三、讨论式教学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发表意见,展开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是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能力,实现课堂范围内的真正平等对话,实现教学相长。讨论法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在这种课堂环境中,通过主动积极的、有批判性的讨论,参与学习、融入讨论的每个学生会逐渐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在讨论式集体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和老师及其他同学一起探究,所有学生都可以在探讨中进行感悟、作出判断、调整思维并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形成多元互动的活泼局面。在小组讨论中,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当对同样的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时,给予参与者向小组其他成员解释自己观点的机会。在交流各自观点时,学生也很可能碰撞产生新的火花,从而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主动学习,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比较式教学

比较法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石,是一切逻辑思维的方法。任何事物的特点必须在相互比较中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在生物学科知识体系中存在着大量或字面相似或本质接近的容易发生错误的概念,如“细胞液”和“细胞内液”,“染色体”和“染色单体”,“极核”和“极体”,“生长素”和“生长激素”,“单倍体”和“多倍体”,等等。因此,采用比较法,通过表格、图解等,对相关概念进行异同点的比较,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必须用比较法,从逻辑上找出对比之项:作用场所、作用条件、反应物、生成物、能量转化等,然后分析出对立面和统一面,得出答案,并从中看出二者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五、生物科学史渗透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

篇11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习方法;死记硬背;探究

【中图分类号】g430.2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4-0127-01

从小学到中学,学生一直受的是应试教育,处于被动的地位。从早到晚,从周一到周末,每天重复着几门所谓主科的学习。上课教师拼命灌知识,课余学生拼命做习题。接着是无数的大考、小考从来没有人过问他们的能力、素质,老师让干什么干什么,不能主动地学习,怎么会有好的学习方法呢?

一、帮助学生寻找学习动力,为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

高考不单独考生物了,变成了综合学科,生物占的比重不大,许多学生学习没有动力,因此帮助他们寻找学习动力,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成为当务之急。只有想学了才能在此基础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1、满腔热情、恰到好处地宣传学习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性。从绪论课开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就要满腔热情地向学生讲明生命科学的现状和前景,讲明生命科学在工农业、医学等生产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讲明人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生物。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如粮食、人口、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短缺等我解决都依赖于生物学的研究,讲明21世纪将是生物学的时代,使学生对生物学的重要性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联系实际、讲求实效,使学生充分感知到学习生物的重要性。仅凭教师的口头宣传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充分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生命科学的重要性。如讲课时密切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让学历生自己用所学知识去解答一些实际问题,看懂一些常见的化验单,校园内各种花草树木的识别,克隆羊到底是怎么回事等,再列举国内外的一些科学研究动态、重要论文,甚至一些重要案例,以及发达国家对生物学的重视,每年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经费等,使他们体会到生物知识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3、锐意改革、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已唤起学生学习热情的基础上,我们还要以极大的热情去上好每一堂课。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每节课、每个环节都能有新鲜感、满足感,注意力高度集中。只要我们努力去做,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对生物产生足够的兴趣,有了学下去的强烈欲望,就会在平时刻苦学习,而不至于考前临时突击,死记硬背了。

二、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素质

有了良好的素质,学习方法也就迎刃而解了,而要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和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应是最关键的因素。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应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应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

1、探索式教学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学会问题即可,一般是先给概念、结论,再解释、分析,忽视推导、探索过程,因此学生对概念、原理等总是圄囵吞枣,生搬硬套,根本不理解,学习时只凭死记硬背,学生负担很重,效果则不佳。

以观察、实验、分析、比较、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为主的探索式教学法则可以使学生有充分地成为学习主体的机会。在这里教师要甘当导演,搞好教学过程设计,准备好充分的背景材料。在课堂中适时的指挥衔接、引导、总结,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学生在课堂上是演员、是主人,在不知结论的情况下,经过教师的启发和自主的实验、探索、讨论、研究,最后总结出科学的结论。学生自然会在其中得到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归纳、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此外学生还会产生身临其境的科学探索感觉,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当然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不是所有的课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的,但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能用上的一定要上。

2、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实验是锻炼学生技能、传授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以往实验和教学是脱节的,一般都是先讲课,后做实验,应付了事。现在我们则是边做边讲课,把新授课与实验课结合起来,把能在实验室上的课尽量在实验室上,演示实验尽量变成学生实验,边实验边讨论讲解,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有时还可有意

置一些困难,让其自己分析解决,甚至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分析能力还锻炼了其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培养了创造能力。

3、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许多学生根本找不出问题,一看书,什么都懂,一做题又什么都不会了。学习就应该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注意油墨疑问,不断创设新问题,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要鼓励、表扬,不论多么简单的问题都要耐心解答,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而又没有任何包袱,学生思维开阔了,自然学起来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

篇12

一、初中生物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

1.合作学习能够增强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并且都具有各种独特的性格,非常缺乏团结合作的精神。传统的教育方式就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课,自己学自己的,彼此之间不存在什么联系,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更是缺乏团结合作的意识。经过一些专家学者对初中生物教学方法多年的研究,并且结合当今教育形式的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发现合作学习更适合初中生物的教学。首先,合作学习在学生个人品质上有一个很大程度上的培养与提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考虑的将不再是自己,会考虑到其他人的想法,使其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这一点不仅会对其现阶段的学习带来帮助,对其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都会带来很大的帮助。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要想在社会中更好地生存,并且能够使这个社会持续发展,人们就必须具备这种团结合作的精神,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采取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是非常正确的,并且对学生来说是受益匪浅的。

2.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取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法除了要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之外,还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教育最主要的成果体现,那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传统的教学方法确实也能够使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好,但是那是在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去记一些知识内容的前提下所达到的效果,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学习效率很低,而且也会有一部分学生不接受这种学习方法,导致成绩很差。尤其是生物学这门课程,学习的内容非常多并且在不断变化,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并没有很大的帮助,然而,合作?W习所达到的效果就要好得多。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能够自己去发现一些新奇的东西,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应对教学环节、方法以及讲授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力争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使学生轻松愉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对一切未知事物都非常好奇并且好胜心较强的年纪,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所以合作学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成绩,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加强。

3.合作学习能够增强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合作学习注重的就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从而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就是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成小集体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实现了让有差异的学生同时发展,这样做能够提高学生的成绩。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不直接参与其中,所以,学生更需要彼此合作,自己动手去完成一些事情,并且动脑思考,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学习内容。

二、进行生物合作学习的具体教学措施

1.合理分配学习小组和学习任务。

合作学习尽管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需要学生不断努力,但是教师在此过程中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引导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大多数老师在分组时往往选择同桌或是前后排,这样做虽然简单易行,但这种合作小组的人员组成随意性太强,这就容易造成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就成了听众,他们省略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导致了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或是几个内向的同学分在一组,讨论时会出现冷场的状况,而几个活泼的同学分在同一组,则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都争着表现自己,不聆听其他组员说什么。这样不利于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由于老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情况是最为了解的,所以在进行分组时需要老师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分组,避免出现能力差异较大导致学习过程中出现较大分歧的现象发生。除此之外,还需为每组学生明确地分配学习任务,避免学生因为对学习内容感觉到盲目而浪费学习时间和精力。

2.适当增加学习内容扩展学生视野。

虽然,现在初中教学中会有专门的教材,但是,对于生物学来说仅仅学习教材上的内容,对学生学习的能力提高来说是有一定限制,所以,老师应当从多个角度去引导学生。首先,针对初中学生的状况,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利用课本中的“观察与思考”“生活知识链接”“基础训练”中的小故事和材料,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延伸,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其次,利用教学参考资料,还有图片和视频资料等,对课堂多媒体资源进行整合、展示,从而达到拓宽学生学习生物的视野和扩大知识面的目的。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知识的收集与整理,这样做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眼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为学生的课堂活动积累知识,还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适当地选择一些课外的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扩展学生的视野,这对于其学习来说是有很大好处的,但是还需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上压力情况,必须是适当选取,不可过多。

3.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

篇13

关键词:植物生态学;数学理论;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002-01

1.植物群落物质组织水平与结构的数学理论与方法应用

群落生态优势、群落均匀度、生物多样性指数是最多的植物群落物种组织水平与结构反映的数学方法。Abp指数、PIE指数、香农-维纳指数为生物多样性指数,其中效果较好的为香农-维纳指数,公式为:或者

计算群落均匀度的公式为:

辛普森指数可计算出群落生态优势:

通过现实中的森林群落运用,群落物质组织水平与结构可通过上述几个式子求得,群落间的不同生境也可由测定值得到。以上三中数学方法测得的环境梯度值可用来评价环境值质地。此外群落演替表征可在测定植物群落各层次的多样性结构实现,群落多样性若为发展期,呈由上到下的指数增加;如果是衰退期,则相反。趋于一致的各层次多样性多出现在群落的稳定特征。

2.种群生态学测定

测定种间关系是种群生态学的重点,其计算可由下式得到:

种群分布格局是种群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自身特性、环境因素与种间关系效益会影响种群分布格局。格局规模分析、频度X2的预期与实测、方差/均值比率与负二项式等为种群分布格局测度模型。但是,站在方法学角度,面积大小制约样地取样法,无样地取样法则不受限制,但对热带亚热带森林中的高度物种多样性而言,样地取样法更具优势,当然,这要在无生态学原理制约的基础上。

3.定量分析植被与群落

聚类分析、排序技术在定量分析植被与群落上较为广泛,但其以环境坐标、梯度为依据,从理论上对植物群落进行定位与排列,同时对其相似度在n维空间反映;也可通过相似的群落距离实现聚合成类。变异植被体系、主导植被变化因子、植被结构组成等都可通过这两种技术建立、反映与分析。煮坐标分析、位置向量排序组平均法、追分量分析以及极点排序等是常用的聚类分析与排序技术。但线性排序法是主要排序方法,非线性为生态学过程特征,所以,以低维空间现实排序结果,信息会大量损失。

4.群落演替、稳定性中数学理论方法应用

在群落演替、稳定性的研究上,实现了离散描述演变为定量研究的过度。以系统分析为出发点,把演替阶段看做是子系统或者状态,系统则是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群落的阶段演替即为系统的转移状态。子系统、状态就是群落演替系统的一部分。马尔科夫模型可对此过程做定量解释。以S(X)为系统,满足叠加原理,那么:

效应强度为E,在群落边缘相邻位置存在的群落数量为m,定量的群落种群结构与数量为Y,某个群落的指标为yi。在不同的指标下,可以拟合yi与Y,比如和香农-维纳指数的拟合可得:,应用该式测定森林群落中的物种边缘强度,效果佳,边缘相邻位置的效应强度可通过测定值比较得到,也能明确正负效应,比如,1测定值,为负效应。

5.结语

数学生态学科研究范围较为,层次分明。比如,数学理论与方法在生态学研究上的适应程度是第一层,第二层是研究应用数学方法、模式和应用结果。前者被称作是生态数学,后者在于以数学为手段分析生态学,促进生态学理论进步,可以叫做是数学生态学。二者是矛盾的统一体,相互联系,本文立在讲述后者的应用。

在数学生态学研究过程中,应该有机统一数学与生态学。比如,关于排序结果中排序轴有何必要性,要与生态学理论相结合方发现其内涵,理论定位才没有白费。再如,各聚类级在聚类分析中的生态学必要性,也离不开生态学理论。所以,数学生态学的进步,不能将数学、生态学脱离,同等重要。数学的忽视则定量分析无效,生态学的忽视则存在"只有数字,没有植物"结局。

参考文献:

[1] 李嵩,郑新军,唐立松等.基于异速生长理论的准噶尔盆地荒漠灌丛形态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11,35(5):471-479

[2] 刘春花,苟清明.考虑病毒感染的营养-浮游植物模型的Hopf分支和全局性态[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5(6):738-745

篇14

关键词:初中生物 课堂教学 差异化 迁移与拓展

初中生物课程的设置是培养初中生生物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对初中生的生物知识体系构建、人格完善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但是,传统观念的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大多采用强迫记忆的方式,使得初中生对生物课程的认知仍停留在一个抽象、枯燥,很难接受的状态。在这种方式下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程度便可想而知了。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实现学生全面均衡发展,已成为我们广大初中生物学科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我从初中生物课程的特点出发,提出了初中生差异化培养的目标,论述了回归生活和加强实践对生物教学的重要性。

一、在差异性教学方法中提高初中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初中生物课程教学中,我们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志是它们对生物知识的识记程度,也正是我们这种对生物课程知识性的定位,使得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陷入了单一的死记硬背之中,也就出现了传统观念下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的方法。我们必须意识到,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但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能力的培养,而且制约了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改革,成为我们课堂教学改革与优化的瓶颈。

差异性教学方法的本质就是以新课标中因材施教作为理论基础,突破性地把学生进行科学“分类”,“分类”的重要目的在于对它们进行分层次的组织教学。也就是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对生物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获得新的提升和进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他们的“提高区”感受自己的成长,进而提高每一个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例如,我在讲《传染病》一节时,首先明确了课堂的教学目标,通过学生对传染病的有效了解,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疾病预防习惯,通过知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归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明确后,我根据学生不同理解能力,制定出相应的学习方法。我们还可以采用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哲理的形式感染学生,应用感性和理性的有机结合深化学生对该课堂知识掌握程度。不管我们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最终的教学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学生掌握对知识的获得方式。

初中生物课程差异化的教学方式的基础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体现的是学生的“主角”位置,以及我们从“填鸭型”到“自由型”角色的转变。自主学习提倡的是把有效的学习时间留给学生,把更多的支配权还给学生的教学的理念。例如,我讲《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等开放性章节时,如果只是用抽象的文字一味去讲,那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肯定无形中增加了约束性。初中生物教师一定要意识到,生物知识只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素材,有效、实用的学习方法才是学生受益终生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让学生自己来支配时间,让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的理解能力和思维方式都能得到有效提高。最后,让学生自己表达对生物知识的认识。这样一来,不但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且还展示了学生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进而让他们在自主、主动学习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为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也给我们下一步的教学目标的确立提供重要资料。

二、回归生活,让初中生物理论及时得到实践。

初中生物知识学习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初中生综合素质、个人修养、价值观念的培养。初中阶段,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对他们人生的发展定位尚处在“规划期”,因此,如何让生物知识发挥其特有的导向作用,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在我们课堂教学中,要巧设生活情景,用生活化的思路去叩开学生自主学习的闸门,进而培养学生对初中生物知识的创新性思维。

众所周知,每一个生物观点都是在事实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如果我们只是从知识的角度去开展教学,将会使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变得片面、抽象;反之,我们用生活中的事实去论证观点,那么这个生物观点将会变得形象、生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例如,我在讲《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一节时,我先把课堂变成一次综合性的拓展活动,然后提出一些具有生物观点的题目,让学生用自己生活学习的例子进行回答,最后我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评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生物知识,而且还对他们生活中的表现做了比较准确地定位。可见通过课堂教学中生活情景的引入,增加了与课堂的粘合力,使课堂氛围一直处在活跃的状态,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三、初中生物知识点的迁移、拓展教学法

众所周知,初中生物知识是初中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知识支柱,也是开展其他学科学习的重要基础。生物知识的迁移与拓展是以生物知识的网络构建为基础,所以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系统和全面的知识结构框架,让学生具备知识点的迁移与拓展能力。然后采用创新性思维的方式重新编排教学内容,从学生认知的发展模式出发,提出知识拓展的教学方法,以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